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精选(九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

第1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公共课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当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选择: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此,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必须实现相应转变。在现代计算机教学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课程也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中各个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它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要求,还要与其他学科作好有效的整合,因此,改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势在必行。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现状

(一)计算机公共课在学校教学设置中的情况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大概可分三个层次:计算机公共课、计算机技术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课。计算机公共课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以便学生毕业后在信息社会里更好地工作与学习,其中包括网络、多媒体、办公自动化和互联网的使用常识等;计算机技术课程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软硬件技术,包括硬件设备的选购、配置、安装、调试,软件的安装和调试,等等;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是让学生掌握不同操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运用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等软件。从层次要求来看,计算机公共课能力要求最低,主要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后两个层次的课程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开设。这样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严重边缘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要,同时达不到当今社会工作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二)上计算机公共课的学生特点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不太喜欢计算机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但是他们想上实作课。只是上了一点计算机公共课的学生,使用计算机几乎都是上网、打游戏、聊天,没有合理地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但是,我通过平时的教学观察和了解,发现不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羡慕别人能用电脑及时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他们也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从计算机课程中学到相关的知识,灵活处理自己在专业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这是许多中职学生的梦想。但是,学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开设其他与专业和社会基本需求相关的计算机课,从而削弱了学生们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改革探讨

(一)整合课程设置

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计算机教学、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将这种计算机教学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要进行计算机教学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实现传统知识观和人才观的转变,转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和教学评价观,等等。

(二)改革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应树立“能力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学习新知识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就目前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是:在不同操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运用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硬件维护维修能力;软、硬件常见故障的检测和处理能力;检测和消除计算机病毒的能力;常用软件的安装、系统的调试和使用能力;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利用Internet浏览,检索信息,文件下载收发E-mail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教师应着重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教与学互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才能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三)改革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改变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方法。

1.实施分层教学,兼顾学生能力差异。中职生的特点之一是起点参差不齐,而且有的学生由于兴趣所在,学习效果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目前,我们仍然是实行班级授课制,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难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行分层施教,效果较好。将起点和能力接近的学生分在一起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由于班级中的优势和弱势差距不大,处于弱势的学生通过努力存在着从弱势进入优势的可能,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实行因人施教。

2.推行互动式教学,调动主观能动性。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法,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和谐的互动氛围。“互动”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计算机教学媒体互动。在教学中,我们应将三个方面的互动相互联系并综合应用,而不应片面地强调某一种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可以找到学生恰当的学习起点,建构最适应他们需求的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互动,可以互取所长,学习新知,发现新知,弥补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与计算机教学媒体互动,可以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机互动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在计算机操作课中效果很好。

(四)转变教学考核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考核多数是以一两次书面考试或者操作考试作为学生的成绩评定,我认为这样的评价不符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来源、技能的熟练程度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要强化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促进其主动学习,从而获得进步。首先,在评价内容上,将平时的上机训练等同于考核,视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学生每次上机训练都有成绩登记,我将其作为期末成绩40%的权重。针对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无论考核或训练,都以上机实践为主,笔试只作为考核的一个次要组成部分。其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在评价学生时,我不再以个人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成绩评定的唯一参考,而将学生本人与同学的意见也列入参考范围。这样,评价更具全面性,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努力学习,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教师应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学生若在学习过程中有创造性的认识、发现和行为,应及时给予其鼓励。

(五)健全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培新机制

每个中等职业学校都必须建立健全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培新机制,从参加本校组织的培训开始,到参加本省和国家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甚至是某一专业的计算机培训等,要让本校的计算机教师通过培训,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的提高,使培训对象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能)型”专业骨干教师。要让他们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成果,了解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先进技术,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了解中等职业教育和本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有较强的专业教学和教育实践能力,治学严谨,专业教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的教育科研动态,能独立主持高水平的中等职业教育本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具有新课程开发的能力,能在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的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系统掌握计算机及其应用的从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向相关领域拓展的能力,掌握本学科的新动向和新趋势,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算机应用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能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和地区参与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的认证培训活动。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对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日显急迫。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受社会欢迎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艳.浅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J].考试周刊,2008,(23).

[2]陈伟莲.浅议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J].福建电脑,2007,(07).

[3]常虹,白金珠.浅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

[4]许旭.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教师开发设计理念的创新[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

第2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 课程体系 现状

[作者简介]王芹(1965- ),女,辽宁辽阳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38-02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和影响程度的逐渐加深,计算机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结构性变化是我国受计算机技术发展影响而呈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最明显变化,其根源还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深入改革产生的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升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以及办学体制等已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任务,要将此任务富有成效地贯彻下去,关键之处还是要看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状况。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性,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对社会岗位的适应能力与匹配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需具有职业化、实用性及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实践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尤为重要。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学校对学生负责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一要求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还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成为生产一线中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当成为该学科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高职学生应当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掌握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对计算机进行各种基本操作。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处理信息是计算机使用者的最主要目的,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应该能够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去处理、筛选、传达信息,以服务于自己的岗位工作。此外,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高等技术人才,为了体现人才的高级性,学生在实现基本能力的训练和积累后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

二、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办学水平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计算机教学也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而取得明显的进步,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但是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发展后,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1.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如果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分为“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两种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无疑承担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角色,而普通高等教育更多的则承担着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要导向,以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与培养学术、科研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同时与简单的职业资格培训也有着质的不同。高职院校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锤炼,但是这一目标的定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并没有清晰地显示出来,往往顾此失彼,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社会压力过大和高职院校本身缺乏相应的特色。

就社会方面而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精英教育为主,形成了高等教育就是培养精英的惯性思维,因而当职业教育出现在高等教育序列当中的时候也必然受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总将自己的培养目标不自觉地向普通高校并拢,结果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学术型教育”,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符合高职院校本身的职能,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长期得不到满足。据《2011年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统计,2011年我国江浙沪一带对文秘方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为258.96万人,而同年该地区文秘性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供应仅为133.4万人,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见,人才供应曲线与人才需求曲线的不平衡、不协调直观反映了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中的错位现象已经非常严重。而作为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也同样存在此问题。

2.等级证书考试制度尚不健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应当具有相关的计算机等级证书,毋庸置疑,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为其顺利毕业和就业提供了最大保障。但是,这种等级证书和毕业考试相挂钩的制度也会给学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是自觉提高自己的能力。甚至教师也陷入了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不教的怪圈,授课内容紧贴等级考试的内容,而不是研究社会中计算机相关岗位的任职需求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样就算学生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拿到相关资格证书也不见得就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教师教学方式不当而无法高涨。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单一地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而向学生大量地灌输理论知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一般是教师在课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如何操作,而将学生的自主操作作为作业布置在课下,课下实践操作的效率非常低,这就造成学生普遍实践操作能力不高。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体系中若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做出相应的安排,学生就很难获得宝贵的实践能力。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4.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给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困扰。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建设始终受一个问题的困扰,那就是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性,关于该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创新开发成为学术和商业紧跟不舍的课题。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使人们目不暇接,同时也给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计造成极大不便。建设不久的课程体系有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显得相对陈旧,而陈旧的知识又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基础性知识又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起点,难以回避。这种两难矛盾同时也造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与新技术、新成果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三、完善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策略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必须在基础教学、实践教学、总体规划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持续发展原则,具体完善策略如下:

1.课程体系中应更加突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虽然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学生对这些新技术的求知欲也很强烈,但教学中应始终不能忘根基不稳、难成大材的原则。高职院校应当以科学的课程设置和高质量的课程内容教学作为加强学生计算机技术持续增强和发展的根本,在保证现有课时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对于专业核心课程投入大量时间和实践机会,并不断强化。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2.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当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转为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课程应当作为教学的主干,同时还应当兼顾其他相关课程横向衔接交叉,学生的专业学习贯穿学习过程的网络结构。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当突出计算机课程对刚入学新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他们很快接触专业,在对职业能力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要保持不同年级课程设置的相对独立性,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确保学生由低而高逐级接触课程知识和各项技能。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在总体教学计划中还应当单独安排实训计划,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机课程中的动手能力并不单纯指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情况和编程能力,也不单单是熟练操作各类软硬件,而是通过训练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新技术、动手研究新产品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3.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保证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在高职院校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中主要以专业课、基础课、公共课三个方面为主,这种课程体系的最大弊端在于忽视了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为此在新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中应当增设实践课程,并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构建由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同时在实践课程中适时安排实训课程、学生实习机会。实践课程应当紧密结合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打破以往各科各课封闭运行的状态。具体而言,应当注意综合化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将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适当融合,注重增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及时将新的技术动向和科研成果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并且分析这些新技术与基础课、专业课的联系,增强学生对专业课与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4.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市场对人才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体系构建的根本目标和出发点,为此计算机课程设体系也应当以此为目标进行设置,并根据课程内容与性质的不同,增设与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且选修课内容与必修课应当有较强的互补性。在计算机必修课程上,学生专业应当作为划分课程的主要参考,学生专业应当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中有充分体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所实施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也应当有所不同。通过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结合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宏观了解,能够在对比中找到二者的互补性,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更具科学性。在设置选修课的时候,高职院校应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必要的调查和了解,并且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按照专业需求的不同设置课程内容的比重,这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能够有更好的理解与巩固。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发展不但要符合计算机教学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及理论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当符合社会和计算机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毕业生不但要具有较强的理论修养,还应当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这一要求体现在计算机教学中就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目的就是增强计算机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敖艳丽.论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2]王雁苓.试论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第3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net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第4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

[关键词]中职院校;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208

1引言

实践教学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配合,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成分,也得到了各级院校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实践教学实施提供了保障基础,是教育界争相热议的焦点话题。

2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教育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各中职院校积极开展了实践教学,并建设了与之相符的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多中职院校建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又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部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是中职教育的主导,他们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实效。有些中职教育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一味地强调知识灌输,以课本为本,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发展需求实际的考察;另一方面,部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匮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设备辅助,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职院校生源数量不断增长,使其本就缺乏的教学资源更是捉襟见肘;最后,部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不完善。有些中职院校由于不重视实践教学,使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的比例较少。而且,部分中职院校虽有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活动,却因选用方法、设计内容等不合理,导致实践教学收效不明显。

3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策略

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中职教育目标的基础,关系到学生发展层次。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3.1加强师资建设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具备的综合素质影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果。简而言之,只有在教师的全力配合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才有可能更高效。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进程中,应该重视和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以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来讲,中职院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大力推广其相关思想,提升教师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此基础之上,中职院校还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生源增长产生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师资建设计划和目标,通过不同途径保证师资力量充沛。另外,中职院校还应该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加进其在业界的交流,及时更新他们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提高其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激励教师做好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3.2丰富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现如今,很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培养的人才自然缺少专业性、先进性。为解决这一问题,中职院校在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教学环境建设,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中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规模,适当加大在仪器设备上的投入,制订完备的采购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设施的数量和先进性。实验实训中心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应该体现此类课程的特征,以此来培养合格的人才。所以,中职院校还应增加实验室及相关设备的使用频率,协调好各班级的使用情况,强化实验室管理,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现代教育带来的便利,使其开阔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3优化课程设置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职业价值、人生价值。因此,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并进行课程设置优化。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丰富的内容、先进的方法、良好的设施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既要保证其与理论课程内容相匹配,为学生知识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又要保证其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如此才能提高实践教学实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方面,要时刻保证其合理性、先进性以及科学性,即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各阶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内容,合理地选用教学方式方法,善于在实践中进行调整和优化。

3.4推进校企合作

企业除了本身的经济功能之外,还具有非常大的教育价值。企业拥有中职院校所不具备的实践教学条件和资源,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参与十分重要。因此,推行校企合作亦应被视为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开展。在可行的条件下,中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实现定制人才发展,如此既可以解决中职院校的师资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又能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还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在此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明确双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形成制度,以此约束合作双方的行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就合作实践教学涉及的项目进行商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目标指导下,细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4结论

总而言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有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相信未来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将更加完善,发挥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觑。因此,作者希望业界学者持续关注此项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意见,以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海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亚太教育,2015(2.1):169

[2]吴海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电子制作,201.4(1.4):84-85

第5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

    现代企业要求会计职业人员不仅能及时地提供财务数据,而且还要积极地参与管理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适时的增值财务分析信息,辅助企业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教育委员会的观点,未来的会计职业人员不仅是掌握会计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信息系统专家——财务报告系统和对外报告的专家,还必须成为企业家、财务分析家、全球竞争者、市场分析家、精明的推销商、优秀的信息传播人、能干的协调员、公共关系专家,甚至是企业总经理。

    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会计职业人员职能的增加,要求未来的会计职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全面、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企业管理知识,还必须具备优秀的语言、文字等表达技能、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诚恳善变的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21世纪的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要能适应未来工作环境,胜任本职工作,就应该在校接受各有关方面的培养与训练,那么,作为培养具备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大学教育,必须根据客观形式的要求,加强企业管理、会计学专业、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加有利于培养各项技能的实践教学,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同时可把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尤为关键。虽然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但它们在此之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遍地应用之后,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业务的内在关系“弥补”起来的。可想而知,这种“弥补”是不全面的,有限的。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应特别表现“会计信息”的提取、存储、传输、加工、融合及与相关业务交互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的“系统”。

    会计电算化专业基础课程现已基本在整个会计学专业中普及教学,甚至在相关的经济类专业中也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基础课程,因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在一些单位会计核算中也普遍使用了计算机处理,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未来的会计核算几乎会完全依赖计算机处理。但对于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应有所区别。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与非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在会计学学科中,目前虽然不提倡专业太过于细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方面知识,但现实中一般财经院校仍分为会计电算化专业与财务会计、审计等非会计电算化专业。那么专业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就有所偏重与区别,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不但要求掌握会计学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不但要求能操作与使用会计核算软件,更要求能维护会计核算软件或开发会计核算软件模块,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和课时按排上有所不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基本上相同。对于非会计电算化专业,其专业课一般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国家税收、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核算软件操作与应用等;而会计电算化专业,其专业课除有上述非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外,还另外增加有计算机方面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C语言、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实用工具软件等,课时按排较多,教学要求较高。

    (二)会计电算化理论课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理论课部分与实践课部分两方面,对于理论课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教学大纲要求,对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有关基本概念、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制度与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的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与措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对有关概念、工作原理、软件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电算化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审计等内容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要求,而对有关方法、规则、流程、操作技能等内容按“熟悉、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为具体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实践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会计电算化实践课教学内容

    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进行了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够,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尤其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比较先进的情况下,已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要求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利用商品化会计软件演示版或商业版,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帐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重点,兼顾其他子系统,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

第6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 计算机教育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47-01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程,作为与英语比肩的中职学生必备技能进行教学。根据计算机行业特点来看,大致分为软件应用、硬件维修和网络技术几大类。[1]从教学内容来看,每个教学方向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以便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并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必备技能。从实践经验来看,计算机技术对于增加中职学生社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种人才需求也催生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

一、重新定位学科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发生了转变。尤其对于中等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由单纯的技术型职业角色向创新型职业角色转变,对中职毕业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迫使中职学校提高计算机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和专业地位。

首先,提高学科的专业地位。除计算机相关专业以外,其余专业将计算机作为公共基础课之一。将计算机与英语作为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两项职业技能,以便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提高学科的重视程度。对于计算机学科的重视不仅有受教育一方的责任,也有教育方的责任。从学校方面来看,需要将提高计算机学科地位落到实处,除硬件设施配置到位以外,对于师资力量配置、教师队伍建设也应当落到实处,引入或培养具备“双师证”资格的教师,以强化计算机学科实践型课程的教学能力,提高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从实践应用角度对计算机学科进行重新定位。

二、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围绕中职学生学习诉求来进行。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稍显薄弱。过硬的技术则成为他们迈入社会大门的重要砝码。而过硬的技术源于千锤百炼,源于实践操作经验的积累。因此,加大计算机学科的实践型课程比重,是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方面,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占比,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大纲及课程体系设计来看,计算机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课时相对固定。增加计算机学科课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措施。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都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分开教学的模式,这样使得计算机课程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了实践的作用。但简单地缩减理论知识课时,增加实践操作课时,又会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因此,最好的方式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地点全部设在机房,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步骤的同时,将理论知识融会其中,使学生边练边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而夯实了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要站在能力本位的角度,让实践课程“学而有物”。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要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则需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1]的教学改革理念,将实践操作的步骤落实到学生身上,并以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学融入职业需求

计算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点和简单的办公软件操作,是绝大多数职业所必备的技能,具有共性需求。但中职学校设置了不同专业,每个专业的职业角色也各不相同,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诉求也存在差异。要满足中职学生的职业角色需求,体现计算机教学的就业导向,则需要将计算机学科融入不同的专业教学体系中。

这种学科融合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中。为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诉求,可编写校本教材,以满足教学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为了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对于相近专业或同一专业的学生,可采取统一授课的方式,以便列举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案例。如财务类专业,可增加EXCEL函数教学内容,通过会计日常工作中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任务,学生在解决会计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

要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就要将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落到实处。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技能的需求入手,重新定位计算机这样一门应用技能型课程的地位,引导学生重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同时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增加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采取边上机操作边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实践技能的掌握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改革要贴近学生的职业角色,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校企合作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43-01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1]是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又一特色,其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中等技术人才去企事业单位,管理并指导生产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其宗旨符合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要求,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了现代科学研究、高职教育和生产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因此,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深化教育改革,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校企合作模式教育的健康发展。

1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因

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大量多用途、实用型的高技术人才为目标。这些人才是各行各业发展所必需的后备力量,通过合作办学,学校教育与企业指导可以更好地培养高技术人才,促进教育和企业共同发展。计算机专业,作为现在各大学校培养电子、商业以及IT产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储备,需要进行一次企业合作、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培养高级后备技术工人,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2 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应与企业的生产及各项需求联系起来,这样企业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实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实践能力,校企结合、开放式办学[2]要求越来越得到重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把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掌握专业知识,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不断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学校和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和探索这种模式,从教育、教学、培训、实践、科研等环节培养学生,带领他们走向企业,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同时,创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为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新的道路。

3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

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计算机教学应用中,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换言之,要让产学结合在不断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同时,也提高自身教育的质量。所以企业和学校要提高合作的层次和深度,拓展合作的范围,把企业的生产、技术、环境、人文因素等带进课堂,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3~4]。

3.1 研究人员结构的变革方式

传统的教育教学主要是由学校、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根据职业的要求来制定教学内容,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不能够让学生实践,掌握所学的知识。职业教育只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是独立于企业和从事教育的社会组织,这样就不能使得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培养不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这就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宗旨:“培养高技能的后备技术工人”。

所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计算机教育模式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让企业的工人、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传授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让学生可以和技术工人交流,结合所学确定自己的实践方向。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既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又满足了企业的生产要求,而且随着企业的结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也要积极的探索符合企业的教育教学模式,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职业要求和企业的发展动向,深入改革,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

3.2 研究课程结构变化,按照职业要求安排课程

职业教育,在课程安排上要求按照工作路线和工作逻辑来进行学科知识、技术知识的编排。经过计算机专业高职人才的要求,在反复思考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考虑:现在企业要求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普遍要有高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手脑并用、心智较高的技能型人才。所以中等职业计算机教育不应该像高等计算机教育那样,以高深、复杂的专业理论为基础,而应该以职业技能来设置课程,以企业在未来计算机专业就业导向为实际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胆的对课程进行改革,去掉一些高理论的课程,向实验技能和实习实践靠拢,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3.3 调整专业机制,提高实践经验和促进学生就业

计算机专业是一种应用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这就要开展充分的企业调研和市场调研,把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企业培训和学校教学相结合使得学生在一进学校的时候,就可以接触和了解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做的是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后所需知识保持一致,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积极的进入企业,进入社会,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于此同时,学校可以有目的安排参观几个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企业,深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根据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采取请专家指导和技术人员作报告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各个企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发展动向和产业工人的经验,来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计算机教育模式是中等职业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高等技术人才初步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学校与企业应融为一体,突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新特色。所以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中等职业计算机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通过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以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深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亚妮.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4(4).

[2] 曾碧卿,邓会敏.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优化[J].计算机教育,2007(6X):62-64.

第8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

关键字:网络;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担负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和应用的任务,在高职院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是由于教学模式和结构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出现了一方面社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却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在网络环境下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落后于时代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高职计算机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则相对缓慢。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一般选用涵盖全国一级B考试大纲的教材,由于一级B是全国性的考试,考核要求往往滞后于新技术的出现,并且相关教材的教学内容更新周期往往比较长,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高等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2.教育对象层次不分明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资金的不断增加,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为计算机基础教育配备了先进的设施设备,但由于高职新生个体的不同,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而部分学生则缺乏对电脑基础技能的了解,这样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上不易把握。若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计算机教学与专业知识脱节,学生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全面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复合人才。[1]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将重心偏重到各自的专业知识上;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均采用通用教材,基础教材与专业知识内容衔接上的空缺,使很多学生感觉学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大,进入专业技术领域还得重新学习,在校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无法很好地应用到专业领域。与此相联系也造成很多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于计算机学习资源的浪费和不重视。根据一项在多所高职院校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数据显示,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和玩游戏占62%,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占8%。[2]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探析

正如前面所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全面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复合人才。高职计算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文化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着眼点应该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拓展上。

1.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新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属于“使用工具型”教育课程,其教学内容要求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特点和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应具有以下四方面重要特征:(一)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二)要具有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理论知识,概念准确易懂;(三)教学内容要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及其发展趋势,这是使教学内容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前提,也是吸引学生求知欲的基础;(四)内容的组织要循序渐近,遵循通用性和学生可接受性的原则,使科学、技术和教学三方面的要求和内容统一起来。[3]

2.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创新、个性化和分层化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站在改革的前列,采用新型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要积极利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针对高职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可以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技能测试,根据情况将学生分成2--3个层次,对于已能达到标准的学生,主要是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处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则重点进行项目的训练,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加强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努力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则需要系统地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逐步培养其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动力,努力赶超基础较好的同学。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既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课的教学成果很大部分体现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上。针对计算机教学与专业知识脱节,学生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从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角度考虑,实践教学还应该与相应专业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取得毕业证书,而且能获得职业岗位的多种证书,这样既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而且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龚俊峰.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浅谈[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2008,(1) .

第9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中职教育 作用

中职教育属于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丰富的专业技术能力,让学生能够成为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拥有较强的生存与就业能力。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渐推进,我们必须要尽快转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教育模式,所以,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 计算机技术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1.1 提高中学校信息化水平

中职学校教育工作应当进一步的强化与完善,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中职学校需要尽可能多的掌控计算机网络教育资源,努力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了解与获得最新的各专业各课程的知识;中职院校能够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从而让自身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国际先进教育教学水平接轨。唯有如此,中职学校才可以真正的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职学校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打开,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摆脱陈旧思想认识的束缚,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推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当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资源,不断的吸取与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方式,不断改革自己,努力推动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1.2 转变中职教师思想理念

现阶段在中职学校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依旧没有彻底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但是这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如今的信息时代所淘汰,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以及中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过于重视主科成绩导致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无法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中职学校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爱好,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改进和优化教育方式。对于教师来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快的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确保中职教育改革的有序推进。另外,教师自身也应当不断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自己也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能够灵活科学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举一反三。

1.3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丰富知识内容,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过去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讲解一些公式原理。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觉得课程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教学效率降低。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课堂瞬间更加灵动起来,如微课程的开发,应用视频来当作是辅助教学载体,通过一些时间相对较短的但是包含某一节课知识重点的趣味Flash视频来供学生观看,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这些自制的视频不但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囊括重难点知识,同时还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可以拿出手机来观看。另外我们还可以把一些理科公式制作为微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2 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2.1 不可抛弃传统教育方式

当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中职教育课堂中,可选择过去的教学方式组织习题实践课。各个专业的课堂实践练习有所差异,针对文科类的课程,应展开实例分析探讨,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加深他们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实例分析的过程中应当首先要求学生回顾之前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根据案例材料对学生进行引导,组织无具体形式的探讨,最终进行总结。而针对偏向于理科类的课程,教师应当通过出当堂习题的方式,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在做的同时教师应当进入学生中抽样检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一些普遍性问题可在练习结束之后统一进行讲解,如此能够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在中职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将传统教学模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相互结合,交替应用,真正将现代和传统有机融合起来,让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2 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整合

计算机技术包含了大量而丰富的内容,教学手段更加形象,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接受,反而会出现学习焦虑等不良反应,降低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够进一步发挥出教师整合知识的作用,针对学生无法较快理解的知识内容或者提问,教师可帮助学生引导解决,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适应与掌控能力,同时教师自身的语言、板书也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来创造出更加丰富真实的情境,将二者融合起来发挥出最大价值。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科学的设置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将教师的“讲”与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整合起来,可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职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与效果,我们在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合理的把握好一个“度”,针对抽象艰涩的专业性学科,可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为直观,而必要时还需要利用传统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便弱化了教师自身的作用。

3 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属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于现代技术的优势来促进职业教学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益成.浅谈计算机技术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5):235-236.

[2]张旭.试论计算机技术在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