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第1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机等级考试;理论基础知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Examination,NCRE)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高校学生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计算机等级考试受重视的程度也在逐年增大,已经与英语四级一样成为学生的必参加的考试之一。并且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对用人单位录用和考核毕业生有一个相对统一、公正和客观的标准。计算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围绕计算机二级考试应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

1.规范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大纲应该贴近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涉及四大部分: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当中也要划为重点,例如,数据库技术基础中的数据模型、关系代数,程序设计基础中三大基本结构的应用、过程和参数传递,数据结构基础中的栈和队列、树和二叉数,软件工程中的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调试等。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当中要作为重点讲授,在讲解过程当中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充分理解,对知识点能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吃透知识点。

2.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水平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计算机概述、信息表示与计算基础、操作系统基础、办公自动化应用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基础和软件工程基础,其中数据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基础和软件工程基础,每一部分对于专业的计算机系学生都要至少学习一学期的,而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中这些知识一共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可见其学时少、任务重。所以我们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重点要严格的按照教学大纲,比较重点的知识在分配学时的时候要侧重考试,可以适当增加学时,而这些重点的知识多数是贴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并且课下还要布置一些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的习题,学生只有多做题,才能更加理解课上老师的教学内容,而且只有不断地加强训练,这样理论基础知识的水平会不断提高,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程中会得到更高的分数。

3.激发教师的改革教学的积极性

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反映了教师在基础教学方面的质量和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任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锻炼,高校老师光吃老本是不行的,社会在发展,知识在完善,尤其是计算机知识总是不断地在更新和发展,所以计算机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前沿的计算机知识。在完善和充实自己的同时,还要把教学摆在首位,要关注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

二、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应加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1.数据库技术基础教学

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而且相对课时还比较少,因此应该对二级常考的知识有所侧重。(1)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类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2)E-R图:E-R图是E-R模型的图示法,应该让学生了解实体、属性、联系的表示法和三种联系即1:1、1:M、M:N。(3)关系运算:传统的集合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其中传统集合运算的交、差和专门的关系运算中的选择在二级考试中经常出现。(4)数据三级模式:数据三级模式包括概念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概念模式是对数据库系统中全局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是全体用户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只能有一个概念模式;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一个概念模式可以有若干个外模式;内模式也称物理模式,它给出了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和物理存取方法。内模式处于最底层,逻辑模式处于中间层,外模式处于最外层。

2.程序设计基础教学

程序设计基础是比较难学的知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缺少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基础,学习过程中会比较吃力,很多学生在学程序的时候不知从哪入手,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有两大知识点,一是算法,二是程序设计基础。在程序设计基础当中,结构化程序设计是重点和难点,要了解三大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对经典例题要掌握,还要学会用三大基本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

3.数据结构基础教学

数据结构基础也是比较抽象和难学的知识,历年来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所占分值也相对较高,对于专业的计算机学生来说数据结构也是必学课程,可见其重要性。在这一章节中,涉及的知识点有:算法的复杂度、数据结构、栈、队列、链表、二叉树、查找和排序。我们不但要了解相关的概念,也要掌握其操作。在这些知识点中栈、队列、链表、二叉树和查找是二级常考知识点,尤其是栈、队列和二叉树基本上是必考知识点。所以我们应该侧重栈、队列和二叉树的教学。

对于栈和队列我们要掌握它们的特点,栈和队列是操作受限的线性表,是特殊的线性表,栈是后进先出表(LIFO),队列是先进先出表(FIFO),给定入栈顺序要知道出栈顺序。对于二叉树,要掌握二叉树的四个性质和二叉树的三种遍历方式。

4.软件工程教学

软件工程这一章的知识点比较多,也相对抽象,在二级考试过程中是考生失分比较多的知识点。在这一章中,软件生命周期的6个阶段应该了解,在制定计划阶段确定要开发软件系统的总目标和完成该软件任务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的常用工具有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软件设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的工具是结构图,详细设计的常见的图形工具有:程序流程图,N-S,PAD,HIPO。表格工具是判定表。语言工具是PDL(伪码)。软件测试要区分于软件调试,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软件调试是改正错误。以上这些都是必须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

三、总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应用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操作计算机已成一种基本技能。很多在校学生都报考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因此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应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8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芳.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20):302-303.

[3]庞松鹤.对面向高职类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9):290-291.

第2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NCRE 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 软件工程 数据库设计

引言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1994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始主办,至今已有20多年,是最早面向全社会的部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机制,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面向全国的非学历教育的证书考试,专门用于考查应试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理论知识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以应用能力为主,并进行等级划分,分类别、级别进行考核,可提供最具权威性的资质证明。由于它具有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标准,因此现已成为全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一种证书,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

目前,全国各高校理工科新生的计算机课程,基本上第一期是计算机基础,第二期是C语言程序设计。很多普通高校要求理工科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并将计算机二级证、英语四级证与学位证挂钩,像我校理工科学生如果没有获得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级这两个证,毕业时就很难获得学位证,所以计算机二级考试对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考试,所有理工科学生都要重视。从2013年下半年起,二级C采用无纸化考试,时量120分钟,考试内容除了C语言知识外,还包括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又包含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等四方面内容。考试内容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共10分,占10%。虽然只有10分,但对于那些想考高分(90分以上优秀)的同学来说,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内容繁多,课时有限,有必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1.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部分教学分析

基本要求: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基本数据结构及操作、基本排序与查找算法等。

算法部分教学重点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首先介绍算法是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有限步骤的描述;介绍算法的控制结构可分为顺序、选择和重复三种;采用用程序流程图形式、N-S结构化流程图及算法描述语言等其他描述方式进行描述;向学生讲解流程图时穿插算法的特性介绍;说明即使是同一个问题,由于算法不同,效率可能有很大区别,从而进一步引出算法时间、空间复杂度。对于数据结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数据运算。掌握像线性表、堆栈和队列等线性逻辑结构及树、图非线性逻辑结构;掌握数据的顺序存储结构与链式存储结构的优缺点。展示其在不同存储方式下进行查找、排序、插入与删除操作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掌握这两种不同存储方式的区别,了解二叉树的不同遍历方式。通过历年试题分析,算法与数据结构部分在等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题中约占50%,因此,教师应侧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2.程序设计基础部分教学分析

基本要求:掌握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对象、方法、属性等概念。

程序设计方法是程序设计基础部分的重点,概念是该部分考核的主要内容,考点份额较小。相对于专业学生,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完全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中的很多概念比较困难,因而,对这些知识只能要求学生加强记忆。教师只需对所有概念进行相应总结和归纳,无需过多深入探讨,以免学生愈加迷惑,效果反而适得其反。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三种基本程序结构(顺序、选择、循环)和程序设计基本原则(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限制使用goto语句);模块化程序设计原则(高内聚、低耦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如:对象、属性、类、方法、封装、继承、多态性)等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解时应强调概念。

3.软件工程基础部分教学分析

基本要求: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应用相关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该部分内容相对抽象,考点比较多,因此历年考试中多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考点主要包括: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目的;软件工程的三个要素(包括方法、工具和过程);软件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及各个阶段的目标及文档设计、工具、方法(例如:软件测试方法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和步骤(例如:软件测试步骤为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等)。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统计,以上知识点在考试中的出现频率较高,所以教师应重点讲解。

4.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教学

基本要求:掌握数据库基本知识,了解关系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知识点比较抽象,等级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语言(DDL、DML、DCL);数据的三种基本模型(层次、网状和关系);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外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数据库设计阶段(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及各阶段的基本任务;E-R图中实体、属性、联系的表示方法及三种联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联系);传统集合运算与专门关系运算(选择、投影、笛卡尔积)等。根据总结统计发现以上这些知识点在二级考试中出现频繁很高,因此教学中应当作为重点内容突出讲解。

第3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摘 要:为了配合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调整及新教学计划的实施,同时,了解我校08级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对08级新生进行了计算机能力的问卷调查。本文介绍了此次调查的结果,并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制定了新计算机教学计划。

关键词:新生调查;计算机能力;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拥有计算机。部分学校从小学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计算机。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如果可以初步掌握新生的计算机能力,及时调整计算机教学计划,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进行教学,相信教学效果将会更加好。为此,我们设计问卷对08级新生计算机能力和相关状况进行调查,目的是掌握当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质量。结果如下。

1 基本情况

1.1 调查对象

我校08级新生入学1500多人,生源质量比07年有较大的下降,构成也较为复杂,有应届高中毕业生、有高中初中毕业后两三年的,有成绩较好的、也有成绩较差的,大部分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生源地是以广东省江门地区为主,也有少部分是中山市及周边地区和少量外省学生。

医学专业学校的特点是女生多、男生少,我校08级新生共有25个班,其中男生占08级总数的12.6%。本次调查助产、药剂、保健专业5个班全体学生,共计:275人,其中有4个是纯女班、1个是男女生混合班,男生占本次调查总数的12.3%,基本符合我校08级新生男女比例。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调查方法:随堂发卷,当堂收卷,分班统计。共发放问卷273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有效回收率93.4%。

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计算机应用技能”、“对学习计算机课的态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项目。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08级新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从表1中知道有67%是农村学生。超过一半农村学生家庭拥有电脑,到达53%,而城镇学生家庭拥有电脑达到80%。

2班学生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稍高达64%,最少的1班拥有比例接近60%。总体上看,各班家庭拥有的电脑数量大致相当。其中5班男生电脑拥有数只有56%,而女生电脑拥有数超过70%。调查中知道,男女学生中有55%以上学生有时上网吧,男生用电脑玩游戏的比例远超过女生,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习与游戏的关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见表1。

2.2 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统计

(1) 键盘指法和操作姿势

学生中有70%左右的同学对键盘的分布较熟悉,认为自己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正确的只有6%,有56%的学生自己觉得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只是基本正确,有34%的还不正确,另外还有4%不会操作键盘,即没有学过计算机。见表2和表3。

(2) 计算机应用技能

从统计数据中知道,对于使用Word编辑文件、对internet的掌握情况、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应用软件,在“基本能按要求操作”层面以上的学生占35%左右,完全不会操作的有30%左右。怎样才能让操作熟练的那10%左右的学生有新知识可学而不是“吃不饱”,又要让不会操作的学生“吃得了”而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见表4。

调查发现,学生对Word的掌握程度较高,源于基础和该知识的直观性较好。但是在OFFICE组件中,EXCEL恰恰是最薄弱的部分,如何在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将重点放在EXCEL的教学上,是教学计划调整的关键。

以上统计数据是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还为我们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切入角度,了解班级差异很有好处。

2.3 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态度

在调查学生学习态度的统计结果中,有近80%的学生希望多学,“不想学习”和“学不学无所谓”的总共只占4%,说明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烈的;有选择的学习者为18%,说明当代中学生很有思想,也有主见,这对教师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置学习任务都有很大的挑战性。但是学生希望多学习并非完全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只有15%的学生其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大部分是为了“学习和玩”,其中有16%是为了玩,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不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教好计算机课不可忽视的环节。见表5。

调查中还知道,有95%的学生喜欢上网(见表6),即除了个别情况外,大部分学生喜欢上网。此外有9%的学生喜欢去网吧,存在有网瘾的可能。在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情绪,也必须引起各方的重视。

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大影响学习的效果,如何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展教学活动,是计算机老师值得深思的内容。

3教学策略

分析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探索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上好课,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同时由于计算机课时大幅度压缩,从90节改为72节,因此必须精心制定计算机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以较少的课时达到教学目标。

3.1 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任务驱动和综合案例教学

任务式教学法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用不同层次的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为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环境,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能激发“不愿学习”和吸引“有选择学习”同学的兴趣。精心设计教学案例,仅仅说明操作的要点,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的排版时,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实用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艺术字和数据表格的应用及各种文字效果版式等。

3.2 在教学中重视实践应用

学生明白计算机的学习很重要,也很愿意学,这是我们从调查结果看到的。但是,如何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真正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这是我们的目标。例如,在学习EXCEL部分内容中,引入学生期末成绩汇总,让学生能够根据计算要求,通过所学知识完成数据分析。在INTERNET部分,给定主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文献,并将查找知识进行整理,汇总成文并排版编辑好。通过一个一个的主题应用实践操作,学生养成通过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习惯,自然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高了。

3.3 在教学中多给予鼓励

第4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摘 要:在计算机全面普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针对目前军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文章将目前军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和五大模块,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构建符合军校学员实际情况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体系。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0 引 言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及网络的迅速崛起,信息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在战斗中起着决定胜负的主导作用,现在乃至未来的战争毫无疑问将是高度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化战争[1]。如何提高军校学员的信息化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战争,是军校计算机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课程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是信息类课程的核心,对培养学员的信息化素质和实战化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如何聚焦实战化教学,优化计算机课程的体系结构,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部队院校乃至全军关注的热点话题。

1 军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体系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组成,是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2];课程则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来看,部分军队院校计算机的课程设置虽然几经优化,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程之间相对独立,衔接性较差;课程设置层次不分明,导致教育层次不明确;与学员所学专业课相联系的课程较少,学员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等。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能使学员系统、完整地学习计算机知识,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学员学习心理分析

在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由于部分专业课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导致学员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足,加之学员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使得军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起点变得很低。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学员畏难情绪越来越重,不敢大胆质疑,不能挑战难题。最后,由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和学员的学位证直接挂钩,学员比较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型和题目相对固定,导致学员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试心理严重,不能全面掌握计算机知识,不利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全面培养。

2 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2.1 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有两个目标:一是扩大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应学会的技能、应培养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二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应用预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两个目标出发,军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军事应用中面临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学员的专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把聚焦实战化教学、军事化教学反映到课程体系架构的设计中来,提高学员的信息化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计算机课程的体系模式

计算机课程门类丰富、科目繁多,侧重的知识和技术各有不同,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将全方位覆盖和突出侧重点相结合,把计算机课程学分为3个层次,见表1:第1个层次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体学员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进行计算机文化的科普及初步应用的基础教育;第2个层次是初级应用层次,是合训学员必修的基础课程,包括软件技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课程,提高学员在军事领域和岗位任职过程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第3个层次是高级应用层次,属于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遵循多样性、灵活性、适用性的“三性”原则,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甄选选修课科目,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模式[3]。

3 计算机课程的课型化分类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3.1 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课型化分类方法

文化基础、程序设计、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和综合应用这五大模块,虽然侧重点、知识层次、培养目标都不相同,但是每个模块的课程中都包含科普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概念规则类知识、程序设计类知识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综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可以将计算机课程大概分成以下4种课型。

1)科普类。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课程都包含了科普类叙事性知识,比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及软硬件的发展历程等。该类内容大多是文字性内容,不需要学员死记硬背,旨在让学员了解计算机文化,掌握计算机基本常识。这类知识的课型归为科普类。

2)概念规律类。

程序设计语言是每个部队院校都会开设的课程,各院校会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C++、Java等)。虽然每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知识点与知识内容都不尽相同,但基本概念与语法规则都有互通之处。这种知识需要学员建立系统的、立体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单纯靠记忆来掌握。这类知识的课型归为概念规律类。

3)程序设计类。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涉及的知识难度相对较高,对学员来说,如果没有学好计算机语言的编程方法、算法逻辑、设计思想、思维方式,就等于没有学好这门课程。例如C语言中,基本程序结构有顺序、选择、循环3种程序结构,不同的程序结构又扩展出抵蹬判颉⑴帕凶楹稀⑹学运算、矩阵运算等多个算法。这类诸如算法的知识点需要学员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拥有创新能力。这类课程归为程序设计类。

4)高级应用类。

对于诸如数据库管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软件工程等课程,侧重于培养学员综合运用多种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属于高级应用的课程层次。这类课程与实际工作联系较为紧密,也需要学员拥有较强的信息查阅能力、搜索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类课程归为高级应用类。

这种对计算机教学内容分类的方法叫做课型化分类方法,优点在于能够准确定位教学内容所属课型及该课型适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更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更好地改进教学设计,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课型”并不是按照诸如选修课与必修课、理论课与实验课等方式来界定,而是在总体把握全部科目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完全从教学内容特点的角度出发,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教育层次等因素进行综合界定,这种界定方式使课型的定义更加细化、精准,更能全面地反映教学内容的特点。

3.2 计算机课程的课型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

应将计算机教学体系架构下3个层次、五大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先逐个再整体的分析思路,仔细梳理每门课程的内容,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然后从全局的角度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分类,找出特点相似、相同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进行课型的界定。在课型的设计中,还应综合考虑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层次、学员的前期课程、学习基础等因素,使教学内容的界定更加科学和精准,以采取更加合理、适用性更强的教学模式。以下就不同的课型分类分别介绍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科普类。

科普类课程知识点文字叙述性较多,不需要学员死记硬背。为了防止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该课型的教学模式在于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宜采用兴趣驱动法,寓教于乐。例如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这门课程中,可以“如何组装一台自己满意的计算机”为授课主题,结合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将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接口类型等概念化、文字化的知识点与学员的兴趣结合在一起。

2)概念规律类。

概念规律类课型的特点是内容或知识点具有系统性和体系性,内容的文字叙述较多,但都是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学员们牢记于心。该课型的教学模式既不能让学员感觉枯燥乏味,又要求学员深刻理解并牢记知识点,宜采用思维导图法教学。例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指针与数组往往是学员们最不容易理解与掌握的内容,可以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其进行学习与记忆,见图1。

3)程序设计类。

对于程序设计类课型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要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对于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而言,灵魂是算法,一个好的算法不但能体现编程者对语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并且会大大提高编程的效率。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对学员讲授程序算法的时候,如果单纯地将某个算法通过提问、举例、证明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的话,学员只靠机械式记忆,学得慢、忘得快、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对于该类课程,宜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进行教学。以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为例,在讲授排序算法的时候,教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提前发放问题资料让学员自己讨论与思考所有可能的运算方法,教师在头脑风暴中仅担任主持人的角色,更多的问题与知识点交给学员自己讨论,讨论过程中要坚持自由畅想、互补改善的原则,教员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高级应用类。

高级应用类课型在课程分层中属于高级应用层次,大多数为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员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对于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注重学员综合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宜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为例,针对学校油料管理专业的学员,在教授数据库基本知识内容之后,可采用任务驱动法,先将某总队使用的加油信息管理系统展示给学员,然后组织学员讨论,分析该系统信息库优点与缺点,然后下达集体任务,合作构建一个合理的加油管理系统数据库,让学员利用课下时间查阅与搜集资料,利用课上时间组织任务的讨论与实施,并将此任务作为大作业进行结课考核,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武警部队担负着处突维稳、反恐突击、抢险救灾、应急保障等复杂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加强学员信息化处突维稳的能力。在军校,学员必须从基础开始,扎实、有效地学好计算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5 结 语

军校学员不同于地方大学学员,因此改革后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要符合军校学员的特性,教学体系方法的改革应该是高效的、具有创新性的,这样才能适应军校教学的发展要求。今后,我们仍要总结实际教学经验,逐步摸索出新的、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

第一作者简介:霍柄良,男,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参考文献:

[1]何秋燕, 范萍, 钟诚. 浅谈军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2(11): 48-50.

第5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需求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中提出“不同的人在计算机领域得到不同的发展”。笔者的理解是:每位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均得到发展,但是根据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做到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如何准确地找到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需求点,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均有所收获,感受到快乐就变得极为重要。

1关注学生的学习期待

在找准学生学习需求点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期待。每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也总是希望做到最好,但是由于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最终的结果往往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如果教师能在授新课之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期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学生将会在计算机学习这个活动中感受到快乐。

利用谈话方式。新学习开学伊始,当教师刚刚步入新教室,面对新生时,学生和教师之间都是陌生的,学生总会将最好的一面呈现给教师,教师也希望给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除了常规的问候与提出要求之外,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笔者很想了解新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喜爱程度。于是,教师会提问:“大家已经学习3年计算机了,计算机课上的哪些学习活动是你喜爱的呢?”学生1:多做一些动手活动。学生2:多用一些课件演示。学生3:多一些小组合作。不难看出,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的期待不再是单一的由笔者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或是不停地动手操作。问题2:“对于新学期的计算机学习,你希望自己能达到什么程度?”毫无疑问,几乎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考高分,或者是比上学期有进步。问题3:“既然大家都对自己新学期提出了目标,那么谁知道新学期我们将学哪些知识?”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能看出班级中有多少同学有预习的习惯,而且能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点的了解程度,最重要的是在倾听学生回答时,教师通过微笑和不时地点头,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1)要想达到目标,应该预习;(2)希望能提前预习新知识;(3)预习是一个老习惯,会得到赞许等。

通过一个简单的谈话,不仅了解到了学生对于之前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喜爱的学习方式,同时提起了学生对于新学期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身体语言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以肯定,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为今后的计算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教师调整本学期的计算机教学提供了依据。

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在讲授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这部分新知识之前的一天的家庭作业之一即是小调查。问题1:你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在你认为对的选项后画√)A.计算机的发展史B.计算机的特征;问题2:你还想知道计算机的哪些知识?你希望通过哪种学习方式学习新知识。

2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

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8小时,每节课都要学习新知识,他们也总是想尽力学好,但是长期疲惫的状态很难让他们记住那么多新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成为了此时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需求点。

中职生的天性是爱玩的,对于新奇好玩的东西感兴趣。上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学生已经习以为常,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了,怎样让学生对已经习惯的课件感兴趣呢,这就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在新授用0和1表示二进制数时,当大屏幕中出现了哈利・波特的头像时,全班没有一位学生走神,好的开始还需要一步一步的引导,利用学生熟识的动画形象引入,利用魔盒的形式让学生猜数,将用数字表示信息,紧接着这个话题顺势导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拉近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是教师与同学共同拍手,利用每位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儿歌,找到儿歌中所蕴含的计算机知识。此时的学生表现得比平时更积极,更认真,生怕一个不小心,从自己嘴里发出了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声音。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看出学生是乐于学习新知识的,只是原本的学习方式过于枯燥乏味,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需要老师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关心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平日多一些倾听与观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尽量站在学生角度去想,试着用学生的高度去看看学习这件事。本节课的亮点是将当前学生最喜爱的动漫形象及猜数这种小游戏放入课堂中,且在进行唱他们熟悉的儿歌时是老师带领学生边拍手边数的,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

既然开学伊始,学生已经说出了他们希望在计算机课上尽可能多地开展活动,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开动脑筋,怎样将学生的期待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许多学生都喜欢剪纸,而且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何不用他们的强项来帮助他们的计算机学习呢?于是,在进行计算机网络这节课教学时,将他们的兴趣与新的知识增长点融合在了一起。之前一天,利用留作业的几分钟,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机的特点,如果动手剪一个计算机模型,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利用学习小组,让每位小组成员各自选一个图形,要求小组内各位成员所选图形不一样,然后留了一项动手作业,每位同学剪6至8个完全一样的你刚所选的图形。刚布置下这项作业时,每位同学都很乐于去做,完全没有畏难情绪。此时,为了减少第二天教学中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复习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完全一样”。这时在每位同学都对新知识十分有兴趣的前提下,将旧知识加以巩固。第二天在新课授课时,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不仅将自己所选的图形进行了拼摆,在小组成员合作的时间里,还尽可能的选用其他同学准备的图形拼摆。

3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课标》中提到:“计算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而不是盲目的“一刀切”,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步伐,而是应调整教师的步伐,配合学生的学习,如果将教学目标看做一个苹果,应是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到,使劲儿一跳能摘到。

前测这个环节对于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程度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但是往往会被许多教师忽视。前测可以是一份简单试卷,可以是口头的几个问题,还可以是小调查,形式多种多样,不能总局限于一种方式,这样学生将会感觉十分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中专第一学期的第个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是计算机网络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毫不陌生,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每位同学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并且对许多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但是这部分知识又是重点与难点,要想让他们学好,就应掌握他们对于这部分知识了解的程度。利用零散的时间提出几个问题,此时并没有进行此单元的学习。问题一:“如果家中或小公司有几台电脑都要上网怎么办?”于是,引入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网络的概念。问题二:“一个小公司有五六台电脑,工作需要相互联结,如何解决?”这时,学生不像刚才那样立即有反应,大部分是想说却好像不知怎么说似的,只有大约十个学生举起了手。笔者分析:学生关于计算机网络征的知识更多是达到了了解的层次;或者是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但是受教学条件限制,无法很好的动手联结过;这些都是我进一步备课,调整教法,改进教案的基础。

学生的基础并不一定是关于所将学习内容的知识基础,也可以是经验基础和性格特点。同时教授2个班级时,同样讲授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其中一个班级对交换机使用情况较好,所以安排将授课形式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且座椅也是按照学习小组排放,此节课通过小组成员的动手实验,小组汇报,让学生亲历了大胆猜测――动手验证――自教师总结的学习过程,全班同学都感到这种学习形式十分有趣,均积极参与。另一个班级整体较为内向,则是采用了教师和个别同学动手实验,其余同学通过猜测――观察――总结的形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此节课由于动手实验的人数少,这部分所花时间较少,更多同学在进行发言时比往常更加积极主动。两个班级采用不同形式学习同样内容,通过课堂练习及作业反馈看,全班均参与实验的班级,课堂练习做得比较好,但是落实在笔头的作业,不如另一个班级。分析:全班均参与实验的班级,由于当时对于实验的印象比较深,形成的更多是表象,没有内化为理解。而另一个班级,侧重点在于用言语表达实验的过程,且当堂对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练习的较多,理解较深刻,所以落实在笔头上更好一些。

第6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己谋生的一种工具,更是社会现代文明对人们必备素质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班级为教学单位,同一个起点、同一个步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若考核模式也一视同仁,这样势必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热情。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许多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普及计算机教育,幼儿可以在幼儿园通过互联网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动画来欣赏,而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都在应用电脑,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所以,计算机文化教育在这些国家已在真正意义上成了应用教育,从“用”中“学”,从“学”中“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所有高职院校已经成为继政治、英语、高数、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如:以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来分类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设置等;还有以不同专业类别群来进行设置的;也有面向全校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部分院校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权威的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探讨和实施。本文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需要。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课程内容设置

“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即开设一门主要的公共必修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开设时间根据单位教学条件的不同,一般设置在一年级阶段完成;之后根据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特点分别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C语言、Visual Basic、数据库、网页制作或多媒体制作等。

“一主”即《计算机应用》设定为公共必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信息检索与交流、常用工具使用等,课时设置为60学时,其中纯理论学时为12学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边讲边练课时为48学时,全部在具有广播教学条件的机房完成。“多附”即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别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课时设置为40学时,选修课程则完全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来制定教学大纲。

2.实施方式

由于学生生源地域条件不一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虽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再强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针对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的现象,注重理论教学,实验课则根据学生基础高低分成几个小组,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对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辅导,待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进行知识加深、拓宽,实验课,为他们布置的不是简单的验证实验,而是引导他们举一反三,去完成综合性的实践作业,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与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能力本位”原则,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课程都是在具有广播教学功能的机房完成,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授课内容、知识深度、知识广度都依据专业进行调整。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业,侧重点为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若是电子计算机类专业,还要更多地侧重硬件知识等。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部分抽象的 概念,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工作情境。

4.考核手段的思考

本院采用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通过近两年的实施,尽管通过率一直很高,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都要参加等级考试,所以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过级率,完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量实施题海战术,大部分学生在做完题以后都不知道到底能干什么,这明显和高职教育的目标背离,学生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真正地提高。在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同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就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计算机应用课程总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平时课堂练习和到课表现来评定,占总成绩的20%;第二部分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第三部分由平时大作业(平时大作业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分教学单元分别设置多次大作业)完成情况来评定,占总成绩的40%,简单用算式描述如下:

《计算机应用》课程成绩=平时上课表现*20%+全国等级考试成绩*40%+大作业成绩*40%

三、小结

通过本院近两年教学改革实践,“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操作简单,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适合高职教学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根据专业特色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但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寻求一种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可以培养其应用技能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

第7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指的是在突破传统理论和实践教学时空限制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课程技能特点,以培养能力为主,利用优化配置资源、有机结合理论概念学习和实践操作等教学方式实现计算机教学目标。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涉及到了实践能力的培训,利用实践操作方式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理论专业知识的把握和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主要包括了配置计算机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材料和理论教学材料的一体化、理论教室和实践机房的一体化、理论概念和实际训练项目的一体化等主要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备基础知识内容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以适度性、实用性等原则为指导,以实践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具备基础性、实用性、工具性特征。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

2.1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行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将该课程分为两个教学环节,即理论课和实训课。理论课安排在单周,实训课一般安排单双周,而单周实训课安排紧靠理论课,每学期实训课时点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实训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顺利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office考试,为今后就业添加砝码。并且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大胆的测试和实践,利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即对整个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以级代考”的计算机教学体制的改革。这种改革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代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期末考试,取得合格证的学生考证成绩等同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成绩,并在课程总成绩表中占30%的比重,考证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原则上需要参与下一次的全国计算机水平I级考试,直到成绩合格为止。实训教学对提高"双证"率有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将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2.2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理论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到:注重理论而忽视技能操作、注重典型而忽视实际应用等问题的存在。此外,还应注意学生轻视理论而不愿意听,实训环节不注重理论而盲目练习,这样不仅没有把基础知识学透,还会造成所学知识的遗忘。因此学校要逐渐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丰富、精通实践操作、满足市场计算机应用要求的教师队伍。

3结语

第8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教学背景

1.说教材。《微型计算机系统》选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揭开计算机机箱内部神秘的面纱,进而为今后的计算机的操作、数据的存储、硬件的安装和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好表现,计算机基础薄弱,我会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掌握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知道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主要部件;初步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2)懂得利用网络资源,学会搜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协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探究形成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以下三点:(内容不说):(1)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3)初步掌握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1.教法选择。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演示讲解、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式教学,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2.学法选择。为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小组协作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教学手段。为了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实物展示、竞赛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考:同学们都认识哪些计算机硬件和应用程序?设计意图:首先请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应该可以给出简单的回答,教师都给予肯定,同时继续追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微型计算机系统》。

(二)协作学习,探究新知

1.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电脑机箱一个和系统盘一张。同时教师阐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了计算机系统。设计意图:通过实物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2.布置任务:将课前已经编好号的7个比较主要的计算机硬件(主板、CPU、内存条、硬盘、显卡、声卡、网卡)分别分给七个小组,请学生结合课本和网络资源,小组内协作探究完成以下内容:硬件名称、硬件品牌、型号、功能和性能参数。并在组内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汇报结果。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给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汇报过程出现错误和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改正和补充。最后发给学生一份教师提前做好的计算机硬件学习文档,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就此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三)小组竞赛,巩固提高

在第二个环节之后,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阅读计算机硬件学习文档,然后小组派代表完成竞赛:猜猜它是谁?最后选出两个优秀小组以示鼓励。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普遍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强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五、评价与反思

第9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1.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上偏低,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采用明显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当前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不到总数的10%,而且分布极不平衡。

2.会计电算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在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手段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主要是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

3.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在一些启用了“管理型”或“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中,由于管理环境跟不上,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跟不上,致使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充分。

4.会计信息系统启用的成本效益比还比较高。一些单位在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理念上还有不务实的现象,将其看作是一种身份,一种形象,在购置软件时盲目求大求先进而不顾企业实际,造成高价购进的软件只能有小的使用。还有些企业只重软件,不重视或不懂软件的维护和二次开发及管理环境改善。

二、现存的问题

经济形势的日益发展,会计电算化必须与适应,才能促进工作的高效率。从会计系统的情况看,各级各部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程度不一,从实践看,会计电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一些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2.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责任,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3.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

三、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细化对商品化软件的评审规定,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

2.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这些内控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即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

(2)相互制约原则。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人、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

(3)内部防范原则。主要是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3.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1)加快高校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建议在大专院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或在财会专业中增设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各高校还应加强电算化审计人才的培养,现在各高校几乎没有会计电算化审计课程,造成了我国计算机审计方面的人才奇缺的现象。

(2)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电算化知识培训。由于一些小企业没有开展会计电算化,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需要基层会计电算化人才,所以一部分人可以只具有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但要重点培训一批真正具有中级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人才,并在培训结束之后,每年将会计电算化作为重点知识进行后续教育培训。

(3)更新培训,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应用软件不断涌现,操作系统也不过一两年就升级,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即使未更换,但也存在升级、追加新功能等一系列。这都要求不断地适应形势变化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及相关知识的再培训。

(4)企业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4.结合实际,制订完善的实施规划,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首先是结合会计情况,积极开展会计电算化选点及推广工作。再者是作好软件管理与开发工作。在会计实践中,只有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才能实现会计电算化,这不仅可以把广大财会人员从复杂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脱出来,而且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为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四、结论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之下,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加大发展的力度,培养高科技的计算机人才,来开发计算机软件,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培养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人员,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力度,废除会计法规中的一些不符合会计电算化的制度,会计电算化制度中的一些法规和条例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来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在我国电算化事业中要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会计电算化人员要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M].北京:财会出版社,2003.

[2]刘语成.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3]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