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范文

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精选(九篇)

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

第1篇: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模式转换 盈利性 现金流

随着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通讯技术、物流、金融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变化,企业之间不再只是先进技术、产品差异化、低成本等传统方面的角逐,好的商业模式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或消除成长瓶颈的利器。商业模式简单讲代表的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企业在分析自身所处的商业环境、拥有的商业资源、面临的商业竞争后通过战略定位以及市场定位选择出自身的商业结构以及运行方式,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当然,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需要适时地重构自身的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

对于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有一种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即商业模式表达的是企业从价值定义到价值创造与传递再到价值获取的经营逻辑。首先,价值定义是指企业的定位是什么,即企业承诺它可以给顾客带来什么价值。其次,价值创造与传递反映的是企业如何实现承诺,即企业怎样将自身的资源转化为顾客的价值,并将创造的价值可以传递给目标顾客。最后,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只有能够从创造的总经济价值中获得收益才可以支持企业持续经营。

二、商业模式转换的财务评价

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一定是一个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判断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即:持续的赢利。另一方面,不同的商业模式在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时间序列和规模上也会表现不同,使得现金流具有度量企业价值、诊断交易结构优劣的功能。只有未来预期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值为正才表明企业采用的商业模式是有创建与投资的必要的。在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反映的是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在现金流量总额中占的比重越大,就表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越强,偿债能力以及对外筹资的能力也越强,经营活动现金盈余是企业具有活力的主要标志。因此,在利用财务数据对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评价时应该对企业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后利润的质量、盈利的持续性及现金流给予格外关注。

三、案例研究

(一)公司简介:传统主业唱衰,商业模式转换

深圳市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国商)在上市之初主要经营商品零售业,尤其以中高档名优商品的零售业务为主,在国内逐步发展大型连锁商场。之后为了拓展连锁网点,下属子公司融发投资公司积极开展房地产业务,采取以商养地、以地保商的发展策略,降低经营网点的使用成本,促使本公司连锁商业经营发展。近年来,由于国内商业发展形势发生变化,公司原有的商场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于是深国商改变自身的价值定义,重新进行定位,公司的商业模式开始由传统零售百货业向经营大型购物中心转型,同样是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但深国商商业模式的转换使得满足方式发生变化。对于商业模式转换后的深国商来说其应关注的价值主张包含了来自商业地产租户的直接顾客价值以及来自最终消费者的间接顾客价值,价值定义改变后公司建立起新的经营系统及盈利模式,收取租金将成为深国商主要的收入来源,相对应的物业管理等活动会成为重要的成本支出。在 2010 年公司完成重组后,确定了以商业地产经营为公司的主营业务。自此,公司的经营业务涉及自有物业出租、林业种植与销售、物业管理、商业零售。

(二)因计量模式转换导致的财务业绩“大翻身”

在深国商商业模式转换的前两年,公司的净利润一直呈现亏损的状态,该公司2010年的净利润-171 211 827.94 元,2011年的净利润为-129 900 924.74元,公司难逃被警示退市的风险,于是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8修订)的相关规定,公司于2012年4月20日披露2011年度报告后公司股票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公司A、B股票简称由“深国商、深国商B”变为“*ST国商、*ST国商B”。但是就因为公司转变了商业模式后公司的财务业绩实现“大翻身”,2012年公司的净利润为18 186 252.87元,2013年更是达到了2 320 696,950.25元,同比增长128倍左右,每股收益也高达10.64元,原因就在于企业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2013年9月30日皇庭广场全部竣工达到可开业状态,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皇庭广场的评估价值为76.48亿元,因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使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本期的净利润影响金额为40.94亿元,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为24.57亿元。因此在报告期公司所有者权益及净利润大幅变动的主要原因系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深圳融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投资性房地产皇庭国商购物广场后续计量模式由成本计量模式转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致。

(三)商业模式转换的动因及操作可能性分析

市场中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必是在某种动力的驱动下进行的,因此,一个企业商业模式的转换必有其动力原因。对于深国商来说,扭转近几年以来一直亏损的局面无疑是其转变商业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许多投资者不免因其商业模式转换的动因而怀疑公司利用会计手段操纵利润。对此2013年11月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发《关于对深圳市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函》,文件中指出:根据深国商2013年三季报显示皇庭国商购物广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达55.1亿元,但皇庭广场项目以前是按照成本模式计量,直到2013年三季报才转换成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而深国商却直接计入了利润。深国商的公司股票被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然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故深国商认为按照上述规定将差额计入利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而对于投资者投诉所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四章第十六条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适用于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即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时,深国商并不属于此种情形。基于此,2014年3月13日深国商召开第七届董事会2014年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撤销股票退市风险警示的议案》,向深交所提出退市风险警示申请,经深圳证券交易所审核批准,自2014年3月31日起,撤销本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于2014年3月28日停牌一天,于2014年3月31日起恢复正常交易。深国商“摘帽成功”。

深国商是利用转换商业模式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实现当前净利润扭亏为盈,亦或是通过商业模式转换为公司注入新的血液,从实质上拯救企业,对于深国商商业模式转换成功是否存在问题的回答,则需观察其今后的财务业绩。

(四)商业模式转换后盈利性及现金流透视

深国商租金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在2013年仅为7.55%,而林木以及物业管理产生的收入却占到了约93%。2014年租金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的比例提高到了49.50%,商业地产的经营对公司收入的贡献大幅提高,这似乎与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一致的,但是,公司新的盈利模式是否让企业在实现顾客价值的同时提高盈利能力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皇庭广场在2013年底开业后成为了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14年公司也仅仅围绕皇庭广场的运营管理开展工作,加快签约进度,提升皇庭广场的开业率,但截至2014年公司新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明显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显示为亏损。

另一方面,在“现金为王”的时代,现金流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深国商商业地产租赁成为其主要的经营活动,企业转型的初期,现金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深国商现金流量表中可以看出,企业商业模式转换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都是负数,2015年第一季度报告也显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255.93万元,仍呈现净流出状态。可以看出深国商商业模式转换后经营性的活动目前并没有带来持续的正的净现金流,现有商业模式创造现金流的能力目前较弱。

四、结论

深国商在原有的商业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时找准契机进行商业模式的重构,从自身定位着手,改变盈利模式,转换后企业持续的盈利性以及经营活动是否可持续获得净现金流入是我们应关注的焦点。深国商试图由传统的零售行业转为主营经营商业地产,商业模式的转换使得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转由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这一会计计量手段的转变如魔术般使得深国商的净利润扭亏为盈,但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截至2014年始终呈现出亏损状态,说明商业模式的转换后企业的盈利性并没有明显改善。同时,现金流作为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深国商截至2015年半年报显示经营活动尚未给企业带来正的净现金流,因此深国商商业模式转换的方向是否成功仍需拭目以待。X

参考文献:

第2篇: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95-03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概念及类型

所谓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根据划分标准不同,有着不同的类型,本文根据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结构来看,将盈利模式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务型两种。

(一)传统业务型

传统业务型顾名思义就是以传统业务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即收入来源中以信贷利息收入为主,而利息收入中又以批发业务利息收入为主。这类盈利模式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以资产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存贷款规模的增长来维持利润的增加。自然,由于更多的关注信贷,其所提供的服务品种就相对比较单一,银行之间服务的差异化较小。我国商业银行无疑是这类盈利模式的典范。

(二)非传统业务型

顾名思义,就是非传统业务收入占较大份额的盈利模式。这里的非传统业务主要指:

1.零售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是相对于批发业务而言的,批发业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公司、集团,而零售业务面向的是零散的消费者和小企业。就提供的服务而言,批发业务主要是信贷,零售业务除了贷款外,还包括信用卡、财产管理、个人理财等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具有客户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的特点,但同时也需要商业银行具备完善的机构网络。

2.中间业务。所谓中间业务,就是商业银行除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仅动用自己的少量资金,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并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中间业务大体可分为性中间业务、结算性中间业务、服务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担保性中间业务、衍生性中间业务六种。目前银行的金融创新大部分在中间业务,其触角涉及到资金清算结算、基金托管、现金管理、买卖、财务顾问、企业银行、理财服务等;也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外汇买卖、理财、汇款、工资、缴交公用事业费等等。中间业务是目前大多数国际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其余80%的都是由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大量中间业务创造的。

3.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对客户按重要性分层管理,为重要的客户群提供个性化、差别化、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银行业务。其具体服务内容包括:财富管理业务、信托产品、咨询服务、遗产规划、托管业务等。私人银行业务与零售银行业务相比有三大特点:一是要求较高的准入门槛;二是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一种综合解决方案;三是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顶级的专业化服务。私人银行业务位于商业银行业务金字塔的塔尖,它以资产管理业务为基础,已成为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原因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近几年来,为了改变利息收入比重过高的盈利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致力于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银行业务和混业经营盈利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应该看到,截至目前为止,传统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利息收入依旧占到各商业银行全部收入的80%以上,而非利息收入不到20%,与国际先进银行差距还很大。另外在20%的非利息收入里边,又以低技术含量的手续费收入为主。而各种创新业务,中资银行却少有涉足。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

1.间接融资占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始终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发展来看,银行贷款占比实际上始终高于80%。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逐步壮大和完善,我国直接融资比重有所提高,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而在间接融资中,银行贷款又是其最为主要的融资途径,这种金融结构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维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环境。

2.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的投资率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由于投资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阶段,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需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资金是发展的原材料,高速的发展形成了我国长期以来资金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而这种格局为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由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充分享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能够保持高速的贷款扩张。近十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贷款平均增速都以2倍于GDP的增速在增长。多年以来的贷款快速扩张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居高不下,传统批发信贷业务非但没有减弱,甚至有进一步强化的情况。

3.利率管制与高利差。当前,我国仍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虽然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但是直到今天为止,利率市场化进程并没有完全结束,特别是存贷款利率,依旧受到央行严格的管制。在行政干预的情况下,我国一直保持了平均3%到4%的息差水平,虽然这一息差水平相对于其他转型国家6%的息差而言还不算高,但与成熟的工业化国家2%的息差相比,还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

4.高储蓄率。受历史、文化及经济状况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与高储蓄相对应的是低消费水平。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投资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居民投资于股市、债市的支出日渐增加,但高储蓄的根本格局依旧没有改变。高储蓄率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成本低廉、稳定性高的资金来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5.其他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落后与经济发展的步伐,金融市场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的金融市场依旧处于初级阶段,金融机构还显得较为单一,金融产品还不够丰富,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而像综合理财、投资银行业务、衍生性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的开展需要一个完善的外部金融环境。企业的多样化融资以及家庭收入的理财投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融资渠道严重单一,居民投资渠道短缺。在这种环境下,个人将储蓄更多地存入银行而不是去投资、企业向银行借钱而不是发行债券、银行更多地依靠信贷业务而不是其他业务便成了各个金融活动参与者自然的选择。

6.商业银行的成长历史。我国商业银行从改制至今,仅仅经过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商业银行虽然已不再是计划体制下的财政出纳,但也没有完全转变为现代金融体制下的新型金融机构,其整体的经营体制、人力资源、客户结构以及发展理念依旧深深地打着“传统信贷模式”的烙印。这种现象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各大商业银行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将中间业务等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领域,但可以看到,在传统因素占主导的经营环境下,信贷业务依旧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盈利来源。

(三)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缺陷分析

1.传统业务的不可持续性。首先,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是未来我国利率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利差的缩小将对银行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造成巨大的挑战,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型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

其次,金融脱媒化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客户日益减缩。近年来,随着股市、债市及大型财务公司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也渐渐出现“脱媒”状况。以财务公司为例,目前中国已有许多家财务公司,资产规模庞大,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已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2.单一收入来源缺乏稳定性。传统盈利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业务以批发信贷业务为主,而批发信贷业务与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及利率波动风险的影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呈现出被动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3.新型业务发展“千行一面”。我国大多商业银行已经在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及私人银行业务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就目前而言,这些新型业务的发展依旧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已开发的新型业务和新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缺乏有自身特色的差别化产品,缺乏对中间业务整体发展真正起到核心、支柱作用的重点产品;另外就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开发创新力度仍然不足,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为多,自主式创新较少。高附加值产品少,在一些新业务、新产品的种类与功能拓展方面,还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与客户需要,导致在一些低层次的中间业务上出现了销售为主、尽先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趋势及不利条件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不可持续的局面,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已是不争的事实,商业银行也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在金融危机面前,大家依旧只有靠打“信贷”这张牌来度过危机。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变身”的信念不坚定,而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只有对这些因素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才能明确我国商业银行要不要转变盈利模式,如何转变盈利模式有更好的解答,这些因素包括:

(一)非传统业务具有时滞性

由传统业务到非传统业务,商业银行需要根据业务的转变而对自身的人力机构、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及客户群体进行全方面的更换,同时非传统业务相对与成熟的传统信贷业务而言,具有高投入低回报的特征,盈利能力并不强,而且商业银行很难足够快地建立与新型业务相应的规模和技能来迅速产生新的利润,这些业务需要数年才能产生足够的利润,投入与回报之间有着较长的时滞性。

(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市场发育程度依旧不是很高,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畸形金融体系,“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表现并不明显。商业银行依旧可以通过扮演资金媒介依靠存贷利差的商业模式而存续。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发展业务多元化、去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内在冲动。同时,投资银行业务、综合理财业务、金融顾问、私人银行业务等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无一不是建立在资本市场高度成熟的基础上的,我国资本市场的欠发达,导致这些业务开展缺少良好的产品设计环境,从而直接抑制了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

(三)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

目前,我国依旧对利率、汇率以及金融产品等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在监管模式上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管理模式,这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风险资产交易、股票基金买卖等交易业务的发展,也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空间。而交易业务收入往往正是西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同质化趋势。缺乏核心创造力是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非传统业务需要的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特征,导致在研发、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作为支持,涉及到许多专业性知识、现在科技手段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而国内商业银行员工一直从事单一的信贷业务,普遍远离信托业、证券业,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财务顾问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是导致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现有盈利模式的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一方面都意识到传统模型的各种弊端,都在通过各种努力希望改变现有的单一而又传统的盈利方式;但另一方面造成目前盈利模式结果的各种决定性因素依旧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商业银行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模式的大变身并不现实;而与此同时,外部经济、金融等各方面的积极发展变化又为其实现盈利模式转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条件。因此,商业银行的变身过程,在这种微妙的现实情况约束下,将是一个曲折、渐进而又略显漫长的过程。在机会不断闪耀而基本面仍未出现根本性变化的这个时刻,商业银行在发展新型业务方面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就会显得异常重要。

(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旧坚持传统业务为主的发展策略

虽然长远来看,传统业务具有不可持续性,但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增长对间接融资体,具有高依存度,以及较高的利差水平可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传统业务还将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就目前而言,传统业务更加适合目前我国经济现状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全面发展非传统业务的条件还不具备,时机还不成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依靠公司银行业务来实现盈利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渐进式发展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发展的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要使我国商业银行达到国外银行其他业务收入占50%的程度还为时过早。可以看到,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内部结构的转型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累积渐进的过程。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会对商业银行发展非传统业务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同时也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既不能放弃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也不能超越条件的限制过快的发展。目前情况下,更应该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试验,通过渐进式发展,始终保持与外部条件的同步向前。

(三)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能所有的银行在所有的非传统业务领域都齐头并进,也没有一家银行有能同时在所有非传统业务领域都处于领先。非传统业务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转变盈利模式的时候必须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尤其是对于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在规模上存在绝对的劣势,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又需要高的投入,在投入产出间还有较长的时滞性。因此,在判定发展哪种非传统义业务时,必须对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及自身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或几种非传统业务进行重点投入和发展。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以致出现一窝蜂现象,等到投入了许多才发现自己完全不具有优势的时候,其他业务往往已经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时机,而且再次转型往往比第一次转型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存在更多的风险。由此可见,在目前非传统业务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发展趋势还不明朗的时候,各商业银行更需要注重投入前的评估和规划,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还处在由传统盈利模式向非传统业务类型的盈利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处在发展变化的十字路口。商业银行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盈利模式,但在各项条件还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依旧要坚持传统业务为主的发展策略,同时在发展中坚持渐进式发展道路和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实现盈利模式的成功转型。

第3篇: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范文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唐纳德・苏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成功企业所具有的“积极的惯性”这一概念。一开始,企业依靠大胆的行动取得了成功。成功让企业的经理人相信自己找对了正确的方法,于是企业更多的投入,成功的商业模式也越来越完善。只要环境还没有改变,商业模式就会持续发挥作用,以至于商业模式自己产生了生命。公司也一再沿用这些商业模式,毫不怀疑其合理性。

其实,商业模式也有局限性、有生命周期、有环境适应性。例如,沃尔玛拥有世界上最卓越的零售业商业模式,凭借此模式不仅做成了行业的世界第一,而且连续数年成为世界500强第一,但是却在日本、韩国遭遇滑铁卢,在中国长期处于不盈利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面对本地消费环境,商业模式没有进行多少变化,适应性明显减弱。这在管理上被称作“路径依赖”。

不断创新为发展提供机会

有很多拥有出色商业模式的企业,因为将商业模式生搬硬套到各种环境下或者守住陈旧的商业模式不放而出局。然而,也有许多优秀的企业,正是因为建立了一种能够不断将成功的商业模式进行更新的机制,从而基业长青。如著名的百年企业GE就有一个自我否定机制,每一位新上任的CEO都会否定前任CEO的很多模式要素,根据新环境调整自身的模式。韦尔奇上任革除了前任的诸多做法,伊梅尔特在2001年上任后更改了韦尔奇模式中不可或缺的许多重要构成。当有人问及韦尔奇对伊梅尔特的变革看法时,他说:“变更的原因永远是为时代需要的新眼光、新方向提供机会。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能以短期的业绩和短暂的适应性变化来判断,而是要看一个企业能否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主动地进行适应性变革,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

商业模式是基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所做出的战略选择。很多企业在发展初期通常选择服务和产品盈利模式,随着企业的实力增长,盈利增长压力增大,为了持续发展,企业可能将逐步过渡到品牌盈利模式,品牌管理和品牌并购将是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其实无论哪一种商业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方式。企业选择何种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状况和企业的自身状况。

运用周期适应更新与变革

就宏观环境而言主,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促进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如随着IT技术带来了许多通过互联网盈利的商业模式。激烈竞争的程度同样能推动企业商业模式的变化。

就行业而言主,处于成长期,企业商业模式变化较小;处于成熟期时,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商业模式实行动态变化以求新的发展;而处于衰退期时,企业更应积极对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和选择,以求焕发新的活力。

就企业自身而言,企业通常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来选择商业模式,一、原有业务的发展空间变小,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此时已寻找到新的盈利空间和发展机会,这时为企业选择或增加新的商业模式是必要的;二、必须拥有一定的剩余经营资源,支撑企业对新的商业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因为一个新的模式企业里运行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市场多方验证。如果缺乏剩余经营资源,对新的商业模式选择应慎重。

第4篇: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present studies about the profit pattern of enterprise and listed companies. It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lack of depth and systematic and so on.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

Key words: listed company;profit pattern;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ies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26-03

0引言

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过对“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733篇,其中期刊论文622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95篇,会议论文16篇。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3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见表1)。

国内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具体企业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另外还有关于企业盈利能力和绩效的大量研究,例如公司治理,资本结构等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研究等。针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CNKI文献检索,可以看到与“盈利模式”相关的文献总量年度变化规律图(如图1)。

国内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开展研究也相对较晚。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最早开始对盈利模式进行探讨的文章出现于2000年7月,徐锋在《互联网周刊》上发表《慧聪――低成本盈利模式》一文,文中叙述了某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

自2000年以后,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迅速增加。2001年和2002年,互联网在中国开始加快发展和普及,这一时期,对宽带、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研究迅速增加。2002年,中国入世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研究学者也把目光转向国外企业,通过研究探索跨国公司的盈利模式,为国内企业提供发展借鉴。对宽带、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相关研究仍然较多。2003年的相关研究较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专家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2004年至2005年,这一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券商盈利模式,数字化背景下电子商务和广播电视行业盈利模式等相关方面。

2006年,国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数量又创新高。比2005年的研究数量多一倍,研究关注点也越来越多样化,涉及房地产企业、出版企业、连锁企业以及手机互联网等电信网络行业。2007年至今,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和新兴事物的盈利模式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涉及到新兴时尚产业盈利模式(如动漫产业等各种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盈利模式(如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视频、数字电视等),还有对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各行业盈利的模式探寻。

2国内外盈利模式理论研究综述

2.1 盈利模式内涵目前,理论界关于盈利模式(profit pattern)的定义并没有达成统一观点。有的学者从狭义角度出发,提出盈利模式即企业盈利的方法和途径。其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关注于企业如何获得利润。麦考尔・罗帕(Michael Rappa)[3]认为盈利模式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盈利模式决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Alexander Osterwalder,Yves Pigneur(2002)[4]把盈利模式定义为一个公司提供给一个或几个细分顾客和公司架构体系及合作伙伴网络的价值,公司创造、营销和传递这些价值是为了产生盈利性的可持续收益流。

部分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区分商业模式跟盈利模式。他们认为盈利模式就是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包含了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等各个方面。以下相关学者的论述虽是对商业模式的描述,但都明显地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如Hawkins(2001)则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盈利模式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盈利模式必须把握住几个要点。首先,盈利模式是围绕企业如何获得利润展开设计的。其次,盈利模式是模式化的,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反复使用的。第三,盈利模式是一种方法和途径。第四,盈利模式是贯穿于企业的战略和执行整个生产经营行为始终的。Linder,Cantrell(2001)[5]认为,盈利模式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业务过程创造价值的商业系统。琼・玛格丽塔和南・斯通(2003)[6]指出盈利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自己的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

国内学者对于盈利模式的定义,也给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周永亮(2001)[7]在《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将人才、技术、品牌、外部资源等要素有机结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独有经营模式。栗学思(2003)[8]分析了企业盈利模式的概念,他指出企业盈利模式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归纳总结了企业盈利模式分析和设计的五个要素,认为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潘永涛(2004)[9]认为,盈利模式指的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阎峰(2006)[10]指出盈利模式通常是以发现行业利润区为基础,以高利润区的持久停留为目标,通过对技术、产品、销售渠道、顾客、声誉、资本、品牌等在内的资产系统配置,发展相应的经营模式。

尽管各个行业的盈利模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是相同的,即让企业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且这种盈利状态能够保持持久性。盈利体现在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可以用公式表达:企业盈利=产品价值-生产成本。盈利模式是基于战略层面考虑的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其设定要尽可能的提升产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理解盈利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盈利模式是以顾客需求为前提,并且需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寻找新的盈利点;第二,盈利模式除了关注资源的投入分配的合理性,更关注资源的产出效率;第三,作为资源运营方式,盈利模式建立需要有相应的企业设计制度安排等作为保障。

2.2 盈利模式创新和策略研究西方学术界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争论的焦点在于何种具体的盈利模式最适用。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如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和大卫・J・莫里森(David J Morrison)[11]出版《利润模式》(Profit Patterns,1999)一书。书中通过分析众多知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采取的竞争对策,提出了30 多种改变各行各业竞争态势的模式,指导企业改变经营方式形成新的盈利模式。2002年,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2002)[12]在《赢利艺术》(The Art of Profitability)中提出了能够实现高额利润的 23 种模式。美国学者加里・哈默尔(2002)[13]对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并确定了盈利模式的组成元素。他认为,盈利模式应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及价值网络四个组成部分。

我国学者对于处于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类型的企业盈利模式进行了众多分析研究。饶红兵(2003)[14]对中国的经销商盈利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大类经销盈利模式是当前阶段经销商赢利模式的最优选择。黄长征(2004)[15]分析了互联网服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及零边际成本等特征,认为这些特征既对互联网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有一定影响,更对企业实现利益回报的方式有重大影响。提出产业链横向扩张的盈利模式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和相关传统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余伟萍等(2004)[16]通过分析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再生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性,针对企业所处的不同时期,提出各种盈利模式设计。芮明杰(2005)指出创新的盈利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终点;②增值服务;③广泛的分销网络和分销能力;④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协作等,并说明了盈利模式转变的途径。另外,还有众多国内学者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他们分别从券商的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资源投入和企业竞争行为等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来源,盈利结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资产规模小,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王开国,2003)[17]。吴晓求(2004)[18]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财富积累机制。他提出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应该向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从而带动证券公司的经营理念、产品、利润结构、收益风险匹配机制不断完善优化。何诚颖、陈东胜(2004)[19]在分析券商的经营业务时发现,亏损企业通常存在业务开拓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够,而且过于依赖经纪业务等问题。目前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创新的新时期,传统的旧盈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券商必须积极发展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盈利模式。因此,针对证券公司经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不同建议策略,力求构建新的利润模式。一般认为要创新券商的盈利模式,应包括盈利方式的转变、盈利结构的优化、开拓新的利润来源以及加强成本控制等方面(王如富2003[20],林娜2004[21],王滨2005[22])。李连三(2002)[23]运用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和业务收入结构的特点,提出国内券商应大力发展并购业务。郭良勤(2002)[24]运用历史数据分别对股票发行和证券交易业务的集中度进行测定,总结了我国券商经营发展的一般趋势,提出我国券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壮大资本实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发挥比较优势。吴志峰(2004)[25]认为业务品种的多元化和业务的个性化、专业化,有助于券商提高抗风险和盈利能力,提出要加强资金能力,强化业务创新能力,完善资产管理业务等。黄建(2005)[26]提出改善盈利模式应包括资金实力、人才优势、销售能力、投资能力、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傅佳琳(2005)[27]分析了我国券商的发展模式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从业务收入角度与美国投行进行比较,提出新的盈利模式如优化通道模式、投行业务创新模式、技术优势模式、集团化战略模式、人力资源精英化模式和国际化战略模式。徐丽梅(2005)[28]认为券商的盈利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业务创新。同时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比如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机制等。黎水龙、丙学飞(2005)[29]认为券商业务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是我国券商盈利模式转变的关键。

2.3 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相关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可以看到,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学术研究只有3篇。2003年,丁秀斌,王占武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30],文章认为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MBO有渐成盈利模式的趋势。有关管理部门应认真研究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措施,使我国股市能够健康发展。范军环(2009)[31]以阿里巴巴、慧聪、生意宝等上市公司为例,结合B2B电子商务公司的年报数据对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它B2B电子商务企业及相关电子商务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胡南山(2010)[32]以案例形式分析了本土潮商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包括了以奥飞动漫为代表的产业互动盈利模式,以皮宝制药为代表的产品创新盈利模式,以潮宏基为代表的品牌创新盈利模式等。通过研究潮商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为更多潮商企业获得商业的成功提供经验借鉴。

3现有研究成果不足之处

3.1 研究文献总量相对较少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从1979年-2010年07月国内以“盈利模式”为标题进行研究的各类文献共计只有733篇,包括了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以及会议论文。研究数量在总体上偏少。从各年度研究总量来看,2000年初是经济型酒店研究的初始阶段,每年的研究数量也只有个位数。2009年达到最多,也不过153篇。而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只有3篇期刊文献资料。

3.2 深层次研究文献少各类文献中以期刊论文为主。733篇有关盈利模式的文献研究,其中期刊论文622篇。而博士论文为0篇;硕士论文95篇。可见目前国内关于企业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缺乏深层次研究成果。

3.3 系统性研究文献少目前,国内外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到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等。通过对盈利模式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发现目前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是针对具体行业或具体部门,其中分析较多的如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以及互联网盈利模式等。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研究目前仅限于案例研究和基本的理论探讨。真正全面、系统阐述盈利模式的研究较少,对上市公司这类特殊企业形式的相关研究还不具有代表性,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3.4 缺少定量实证研究目前国内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数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实证性的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缺少量化分析。这也将是我国企业盈利模式在未来研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潘永涛.我国大型旅行社赢利模式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04.

[2]栗学思.如何规划企业的赢利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6.

[3]Rappa,M. 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Bussiness models on the Web.Http:///t/page/105888.

[4]Osterwalder, Alexander and Pigneur, Yves.An eBusiness Model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2002).BLED 2002,Proceedings:Paper 2.

[5]Linder, J. C. Cantrell. S. Changing Business Medels: Surveying the Landscape.Institute for strategic Accenture,2001.

[6]琼・玛格丽塔,南・斯通.什么是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50-53.

[7]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栗学思.如何规划企业的赢利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6.

[9]潘永涛.我国大型旅行社赢利模式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04.

[10]阎峰.传媒赢利模式:概念、特点与战略层次[J].新闻界,2006,3.

[11]Adrian J Slywotzky,David J Morrison.Profit Patterns[M].Warner Books Press,1999.

[12]Adrian J Slywotzky.The Art of Profitability[M].Times Books Press,2002.

[13]加里・哈默尔(美),卫新等译.领导企业变革[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63-166.

[14]饶红兵.建立新型赢利模式[J].销售与市场,2003(07):36-96.

[15]黄长征.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市场特征与赢利模式创新[J].商业研究,2004,15.

[16]余伟萍,段桂敏.企业发展与盈利模式设计[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12(26):20-23.

[17]王开国等.中国证券市场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吴晓求.中国证券业:发展与未来之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p27.

[19]何诚颖,陈东胜.开放条件下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R].深圳证券交易所,第六届会员单位、基金公司研究成果评选获奖成果,2004,(2).

[20]王如富.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战略取向[N].国际金融报,2003.10.21.

[21]林娜.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分析[J].中国经贸,2004,5.

[22]王滨.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当代经济,2005,05.

[23]李连三.中美证券业券商业务收入对比[J].资本市场杂志,2002,12.

[24]郭良勤.证券业务集中度分析[J].资本市场,2002,7.

[25]吴志峰.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型:内涵拓展与创新[J].上海金融,2004,4.

[26]黄建.着力产品服务创新重构券商盈利模式[J].证券时报,2005-4-2.

[27]傅佳琳.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

[28]徐丽梅.我国券商盈利模式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

[29]黎水龙,丙学飞.多元化业务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J].国际金融报,2005-3-30.

[30]丁秀斌,王占武.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2.

第5篇: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范文

展望2016年,家电板块中转型标的主业转变的同时,传统标的也将发生多重转变:传统白电逐步由成长股向“类债”标的转变,厨电行业龙头在稳健增长同时向后续发展动力转变,黑电行业格局及盈利模式均在尝试向新方向转变。

白电:降低预期,关注高股息类债属性

当前空调行业的核心矛盾为渠道库存偏高,我们预计去库存大概率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

虽然受渠道去库存影响,白电营收增速短期内有所承压,但基于产品升级以及成本持续下滑,白电盈利能力层面仍无需担忧;且随着家电行业步入缓慢增长期,行业龙头“类债”属性将持续显现。

一方面,基于对成熟市场空调保有量测算,目前行业成长空间仍能支撑其维持低速稳健增长;另一方面,白电龙头在手现金充裕且无大规模资本支出需求,其股东结构也均对分红有较高诉求;基于中性分红假设,预计格力、美的2015年股息率分别超过6%及5%,在国内无风险利率稳步下行背景下,其股息率相对优势将持续扩大。

参照海外市场发展史,发达国家在经济由高增速向低增速转移换挡期,其代表无风险利率的短期国债收益率均从10%左右跌至2%或更低,但同时高分红、现金流充裕的类债标的估值中枢均相应有所提升,目前国外白电、铁路等“类债”标的估值均在15倍左右;当前国内白电龙头绝对估值依旧偏低,且在高分红背景下估值刚性明显,随着无风险利率下行使得套利空间扩大,其估值中枢存在上行预期。

此外,在目前宽松货币环境及“资产荒”困境下,白电资产配置价值将趋势向上;而考虑到目前白电龙头机构仓位已降至历史低位,且风险收益比好于前期涨幅过高的创业板个股,资金配置需求较为明显;近期人民币纳入SDR或增加海外机构A股配置需求,根据其历史投资风格判断高股息蓝筹或最为受益;总的来说,前期在行业基于“大地产”叠加“大政策”驱动的高速成长背景下,市场对白电投资属性更多定位为成长型蓝筹,而随着行业步入缓慢增长期,未来其“类债”属性或更值得关注;虽然空调行业去库存或延续至2016年上半年,但目前龙头估值已反映最悲观的预期,而在货币宽松政策影响下,无风险利率下行趋势确立;对于家电龙头来说,未来随着市场预期收益率降低,其稳健的业绩成长、较高的股息率及可预期的估值中枢上移均将成为驱动股价稳健上行的动力。

厨电:前景广阔,探寻增长新动力

在2014年地产成交低迷拖累下,当前厨电行业需求走势有所放缓,但考虑到2015年地产成交回暖及一年左右滞后周期,后续行业增速有望企稳回升,且长期来看,厨电行业成长空间依旧广阔。

一方面,在国内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独特住宅、消费习惯之下,国内农村油烟机市场远未打开,2014年农村油烟机每百户保有量仅为13.90台,远低于其他大家电品类;另一方面,由于油烟机具备极强装修属性且自身技术进步较慢,更新需求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农村及更新需求尚未释放背景下,目前油烟机年销量仅为2000万台左右,远低于传统大白电,参照同为一户一台的冰箱及洗衣机行业销量,长期来看,油烟机内销总量仍有翻倍空间。

此外,受渠道复杂、燃气标准多样化及行业盈利能力较高等因素影响,厨电行业集中度远低于白电,2015年1-10月行业龙头老板、方太、美的及华帝零售量份额分别仅为17%、15%、12%及9%,行业实际集中度仍偏低;后续随着消费升级及品牌认知度提升,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

我们判断未来厨电行业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渠道进一步下沉,三四线城市消费人群占比将逐步提升,预计其市场总容量不低于一二线城市;其二,新兴渠道占比持续提升,电商及电视购物等高毛利率渠道占比将持续提升,并带动公司产品均价与盈利能力齐涨;其三,集中度向品牌厂商靠拢,随着消费中枢上移以及厨电成本在整体房价中支出占比逐步下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与接受度将持续提升,并带动行业格局持续优化。

整体而言,虽然厨电与地产销售确实存在滞后相关性,但厨电行业正处于“大行业,小公司”时代,龙头公司均有大幅超越行业周期能力,结合其产品结构及盈利能力均有提升空间,厨电企业长期成长无需担忧。

总体而言,未来厨电行业以下发展趋势值得关注:1.随着厨电企业营收扩张推动规模效应持续显现,其费用率摊薄效应愈加明显;2.KA占比持续下降,高盈利的专卖店及电商渠道占比稳步提升;3.渠道周转率提升后公司对渠道净利率加以收紧,渠道利润再分配将明显增厚公司业绩。

综上所述,厨电龙头企业成长性与盈利确定性较强,与2007年白电具备一定相似性:行业仍有较大扩容空间,且行业龙头依靠品牌及渠道优势,市占率处于上行通道,同时基于均价持续提升及渠道利润压缩,公司盈利能力具备提升空间。通过对比分析,厨电龙头老板电器(002508.SZ)及华帝股份(002035.SZ)有望复制白电龙头过去十年高速成长态势,长期稳健收益值得期待。

黑电:冲击延续,变革中寻找新生

前期乐视网(300104.SZ)投资18.71亿元认购TCL多媒体的20%股权,互联网企业与传统硬件企业强强联合携手挖掘智能电视蓝海,乐视内容及生态模式优势与TCL多媒体硬件制造、用户基数及线下渠道优势将形成互补;本次合作表明了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黑电企业仍处于竞合关系中的合作阶段,乐视与TCL合作后续在智能电视产业布局及内容、增值等层面加速成长值得期待,两者合作也有望带动产业生态加速演化。

以乐视网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智能电视领域率先实现了低价硬件+后端内容、广告等盈利模式的创新,并推动了客厅经济革命性的商业模式发展。而随着互联网企业持续跨界竞争,传统黑电企业盈利及市场格局均受到了严重冲击,而其冲击的实质就是以用户为核心、服务创造增值价值的商业模式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黑电企业纷纷在客厅经济领域方面进行布局;一方面加大智能电视产品的合作及研发力度,软硬件性能持续提升,如智能手机一般具备用户运营基础;同时黑电厂商积极布局内容,与视频及游戏内容方进行合作,通过终端、平台及内容结合积极尝试后端商业模式变革的创新。

年内包括暴风TV、风行TV在内的智能电视产品密集推出,行业竞争格局持续加剧;在众多参与者蜂拥而入背景下,我们认为传统黑电制造企业仍需保持一份冷静的头脑,虽然智能电视产业想象空间巨大,但总体来说目前行业格局及长期盈利模式仍不确定;整体产业链最顶端为政策制定方,乐视、风行等内容提供方居于中层,而硬件制造商居于底部,传统黑电企业在初期用户基础优势逐步转换后,如何争取更多利润分成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长期探索。

家电行业投资策略

第6篇: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养老地产、盈利模式、房地产企业

一、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

养老地产指的是终端客户为老年人和准老年人(退休准备期的老年人)的地产产品,是养老产业链中重要和基础的环节之一,是地产产品市场中深具潜力的一个板块[1]。

1、国外养老机构盈利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市场较为成熟,其针对养老的预防性需求、支持性需求、长期看护需求和精细看护需求等不同细分市场,提供活力居住社区、独立居住社区、协助居住社区、护理居住社区及持续看护社区等五种类型的养老社区业态。其盈利模式包括开发收入、租金收入、服务收入、管理收入及增值收入。

2、国内养老机构盈利模式[2]

国内养老产品主要有三种:一是保险资金推出的升级版养老机构,即把养老地产视作商业地产项目长期经营;二是开发商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采取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配建针对老人的住宅;三是政府部门推出的有福利性质的养老设施。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出售型盈利模式,如北京太阳城老年社区,及运营型盈利模式,如上海亲和源老年社区。

3、未来国内养老社区的主要盈利模式[3]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养老社区盈利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养老社区项目未来的盈利模式应以土地开发收入、房地产开发收入、物业增值收入、物业租金收入、配套服务收入及管理输出收入这六块收入为核心点。

二、房地产企业介入方式比较

针对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现状,结合养老项目的具体运作,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几种介入方案可以选择,包括:纯土地一级开发、纯养生项目开发、养老项目为主配建一定规模商品住宅、以及一二级联动,出让养老项目以外建设用地等,下面以实例对几种方案作以分析:

* 项目概况

某养老养生生态城项目,位于京津唐环渤海区域,项目规划面积15.2平方公里,项目区位辐射力强、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好、发展成本低、市场支撑有力,适合建设规模较大、示范性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养老养生基地。

* 项目发展方案

方案1:纯土地一级开发

对生态城启动区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整理和开发,并按市场价全部上市交易,据此获取开发利润,判断在常规市场条件下(养老项目不介入),项目的土地价值及投资收益水平。

开发规模:15.2平方公里(其中可出让8.26平方公里)。

开发进度:分四期开发,每期开发周期为3年,总共持续约12年,每年开发量约为70公顷,土地在开发完成后延后一年出让。

土地出让价格:2009年土地基准出让价格按90万/亩考虑,价格年增长率假定为5%。

方案2:纯养老项目开发

根据目标客群的人口数量,合理规划养老项目的建设规模,对所占用土地及养老项目自身的开发成本和市场收益进行综合测算,判断纯粹的养老项目开发(不含额外的商品房开发和土地出让)的经济可行性。

开发规模:1.21平方公里(约占生态城启动区可建设用地的15%)。

开发进度:分四期开发,各期开发规模为15%、15%、20%、50%。项目从2010年开始,到2021年建设完工,持续12年。

会员销售进度:在前期策划和建设阶段即进行项目营销推广,项目建成后开始入住,每期社区第一年入住率为20%,此后每年递增10%,最高入住率为80%(国际上成熟养老社区稳定阶段入住率可达90%以上)。

方案3:养老项目为主,配建同等土地规模商品房

考虑配建一定规模的商品房,以提高收益水平,评价商品房开发对养老项目收益的贡献。

开发规模:1.21平方公里为养老基地,1.21平方公里建设商品房。

养老基地开发进度及会员销售进度:同方案2。

商品房产品及开发进度:商品房规划为低密度产品,容积率为0.6,规模为72.7万平米。与养老基地进度相对应,也分为四期,每期开发量为25%,持续12年。

商品房销售价格:本项目低密度产品基准价格(2009年)按6000元/平米考虑。

方案4:一、二级联动,出让养老项目以外建设用地

进行全部1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级开发,除养老项目之外的可建设用地全部出让,以获取利益,并享受养老项目对周边土地所带来的溢价和增值空间,评判综合开发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和合理性。

开发规模:1.21平方公里为养老基地,其他土地全部出让。

养老基地开发进度及会员销售进度:同方案2。

土地开发及出让进度:分四期开发,持续12年,各期土地开发后延后一年出让。

土地出让价格:根据前文测算,2009年土地基准出让价格为90万/亩,考虑到养老城项目对区域的重大推动作用,未来土地价值将显著提升,其价格年增长率假定为10%(前5年),之后为5%。

* 不同方案的财务测算

表1:不同方案财务测算结果

编号

总开发成本

自有资金投入

税后IRR

税后NPV

税后投资回收期(年)

(万元)

(万元)

(万元)

方案1

890114

56000

31.1%

251579

4.5

方案2

480087

142350

14.5%

171495

19.4

方案3

777098

129800

17.9%

278685

14.8

方案4

1167001

75400

22.4%

346186

9.3

图1:不同方案财务现金流结果

* 发展方案比选

通过对可行的4套开发方案进行了比较,认为除方案1以外,在后3个方案中,从自有资金的投入规模、项目整体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及投资回收期等指标综合判断,方案4的财务表现最好(IRR和NPV);且方案4的税后净现金流显示,土地出让能有效平衡养老项目的资金支出,显著提高项目整体的收益率,缩短投资回收期,项目整体的现金流表现也较为理想,故初步评判方案4为最佳可选方案。

再通过对方案4的土地成本、建安成本、会员费等几项重要假设条件的敏感性分析,发现当条件变动幅度在±20%内变化时,IRR指标在18.1%~29.3%之间变动,NPV指标在26.7~42.6亿元之间变动。通过敏感性分析,我们认为在可预测的波动范围内,方案4的财务表现在可比方案中仍为最佳方案,符合养老养生项目的投资回报预期。

三、结论

目前我国养老养生产品供给主要集中于低端市场,而针对中高收入人群的养老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是养老市场供需矛盾表现最为突出的领域,针对这部分中高端人群的养老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和财富空间[4]。在国家对商品房住宅领域调控不断加强的宏观形势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针对养老社区项目盈利模式中的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物业增值及租金收入几块区域,提前规划、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在养老产业链中的角色,不失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1]袁缉辉. 养老的理论和实践[J]. 老龄问题研究, 1996,(7).

[2] 杨宗传. 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 经济评论,2000,(3).

第7篇: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范文

1.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一般都属于利差主导型。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利差利润占银行利润来源的七至八成以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开始逐步尝试着开辟一些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扩大自己的利润面,但就总体数据来看,商业银行目前的非利息利润在整个利润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偏少的。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近五年的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虽然其利差收入已经开始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但是除了中国银行以外,其余三家银行所占的比例还是均维持在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高位。

2.商业银行近年来也开始拓展其他领域的利润点,其中各项手续费和佣金就是其最好地体现。从建设银行的数据来看,2014年,在其所有的中间业务中所占利润比例最大的是结算清理业务,其次的利润点为投资银行、个人理财和银行卡业务。而对于一些高级的中间业务,诸如对公理财、资产托管以及收付等所占的比例则很低。这就直接说明我国银行目前的中间业务的收入主要来源还是依靠业务性收费为主。

二、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1.把高额的储蓄额和投资金额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商业银行形成以利差主导型的利润类型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高储蓄率为银行提供了稳定良好的资金来源。因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与投资的增长息息相关。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地加速,其对于资金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从而使得我国的资金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一种局面。而此时,银行作为资金的主要配给方,在如此广阔的市场中其批发银行的业务呈井喷式发展。

2.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实行的管理体制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方式。这种严格的管理模式使得我国的银行盈利模式受到非常巨大的限制。其中各项金融产品和服务都限制了银行盈利模式多元化的开展。

3.利率管制与高利差影响了银行的盈利模式

我国从1996年开始就已经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但是其改革还并未完成,利率化的市场进程也没有结束。特别是贷款利率依然受到央行的管理。以此导致我国的贷款利率的利息差依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且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地发展。

三、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主要策略

1.坚持传统业务与非传统业务并重

在经济新常态视域下,利率市场化和直接融资等外部冲击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要想继续传统的收益方式变得很困难。为了应对这种新情况,商业银行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以寻找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并通过这些新的增长点来改变传统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并将自己的盈利范围由传统型向非传统型进行不断地扩展。

2.大力开展中间业务的服务

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在逐年的发展着,但是其发展的模式仍然较为粗放,不适合经济新常态这种新形势:首先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时候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中间业务,确定市场方向,以客户需求为目标,以提升自己的价值与内涵;其次,银行应该将自己的各项产品进行细分,“以人为本”,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最后,银行要想转型盈利模式还需要加大自己的创新力度,不断拓展银行的盈利渠道。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避免和防止各种金融风险的发生,还能有效地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使得银行的盈利模式变得更加的多元化。

3.强化银行品牌意识,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想使得银行更加富有竞争力,就需要银行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品牌意识,不断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一个良好的品牌是一个企业无形的瑰宝,品牌信誉的高低与否不但能够使得银行的经营效益得以很大程度地提升,还能使得银行的业务范围变得更加的宽泛。因此,一个银行想要扩宽自己的盈利模式,就应该在业务的取舍上进行有的放矢地选择,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自己的盈利模式变得多元且丰富。

4.勇于进行改革与创新

目前我国的整体经济都处于一个急速转型的新阶段。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下去,就必须进行锐意地进取与改革。并不断跟随市场的变化,进行创新性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银行盈利的渠道更加宽泛、合理。

四、结语

第8篇: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范文

一、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趋势

商业银行业盈利模式,是指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主导结构,可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业务型两种。传统业务型简单来说就是以存贷息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非传统业务型则是指非息差收入占较大份额的盈利模式。现阶段银行非息差收入主要包括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其中中间业务占主导地位。在国际较为成熟的商业银行中,支付结算类收入一般占据了中间业务收入三分之一强的份额。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银行业均以传统盈利模式为主导。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面临着经营环境的深度变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规避金融管制的需要以及增强同业竞争力的压力,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寻求盈利模式的调整。特别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新为银行业盈利方式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手段。以美国为例,由于上世纪80年代金融管制的放松,激烈的竞争导致大量银行倒闭,在促成银行资本集中和垄断加强的同时,也使银行筹资成本不断提高,传统存贷业务举步维艰,迫使银行业寻求新的出路。在以上诱因下,美国银行业竞相以发展非传统业务改变盈利模式,获取更为稳健的回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美国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2011年度,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利润仅占总利润的20%左右,承兑、资金清算结算、卡基支付、网上支付等大量中间业务创造的利润占据了主导。而支付结算业务作为资金运行载体和最终清算渠道,在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高储蓄率传统和存贷利差较大的政策因素促成了利差收入主导的银行盈利模式。该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银行业的原始积累,并成功抵御了新的一轮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背景下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融资成本过高,过多剥夺实体经济利润形成银行业暴利以及应对宏观形势变化能力不足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存贷利差将进一步收窄,银行业盈利模式必须加快调整。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支付结算等非传统业务收入是提升银行业务经营和盈利稳健性的必然选择。2005年以来,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推广应用,支付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基本健全,为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以六安市为例的支付结算业务贡献度分析

1、六安市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现状

六安市地处皖西,经济金融总体欠发达。近年来,得益于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向好,六安市银行业传统存贷款业务规模扩张较快,成为盈利的主要支撑。通过在支付系统建设以及银行卡业务方面的积极努力,六安市各银行机构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增加较快,特别是地方性银行业机构在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方面超过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由于起步较晚,六安市结算品种较为单一,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占比较小,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11年末,六安市各银行机构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0.99亿元,其中中间业务收入3.78亿元,占比7.42%;支付结算收入1.10亿元,占营比2.15%。中间业务收入中,支付结算收入占比近30%(见表1)。

目前看来,六安市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总体有以下特点:一是收入规模总体偏小、占比不高;二是各银行业机构间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不平衡;三是业务收入增速波动小,占比有逐年扩大趋势。表明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在未来银行业盈利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尽管六安作为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基本停留在传统业务领域,但在新的信贷形势下,各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开始重视发展以支付结算为主体的中间业务获取稳定的收入,以对冲单纯利差盈利模式在经济周期变化中的波动性。

2、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对银行盈利贡献度分析

调整盈利模式是银行业未来发展中决定竞争力高低的必然路径,在支付结算业务发展上优先考虑将占得先机。六安市银行业虽然在支付结算业务发展上总体水平偏低,但机构间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以下以建行六安分行为例分析支付结算业务对盈利的贡献度。从图1可以看出,建行六安分行的支付结算业务收入金额与农业银行六安分行基本持平,但建行六安分行支付结算收入占本行营业收入比例却位居全市第一,达到10.30%。这与建行总行近年来面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转变经营模式与发展理念所作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探索密不可分。

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收入增速大幅下滑。虽然中国的银行业开放程度总体不高,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大面积冲击,但中国银行业也充分认识到过分依靠贷款利差的单一盈利模式所隐藏的弊端。建行六安分行在业务拓展方面,实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增长与等级行考核相挂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激励机制。与此同时,该行大力加快新结算产品的推广应用,在完善客户金融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强了对国内信用证、现金管理系统、对公一户通、对公通兑等业务的推广,使支付结算业务不断与国际接轨、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同行业中,建行六安分行率先建立了较为稳定客户资源,抓住了近年来部分产业资金流通量规模扩张的有利时机,支付结算收入水涨船高。2008年至2011年,建行六安分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逐年稳步增长,2011年支付结算收入总额在全市占比32.25%,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从图2、表2可以看出,2008至2009年度在金融危机下,建行六安分行利差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下降6.89%,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成为利润表中为数不多的收入不降反增的科目之一。目前,面对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发展趋势,商业银行需要更平稳、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支付结算业务收入稳定、低风险的特性正契合了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对维护银行整体收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平衡和基础作用。相对成熟、服务周到的支付结算业务管理水平,成为有效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一环。

三、发展支付结算业务助推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1、继续完善央行支付系统,强化商业银行资金清算的基础通道建设

不仅要在基础系统建设上进一步加大投入,也要根据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类产品创新提供全新的清算方案和平台支持,在支付基础设施领域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供服务和创新保障。

2、规范收费标准,为提高支付结算业务收入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建议出台《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费管理办法》,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及其他相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在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的设计上,坚持收与支匹配、风险与收益对等、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原则。

3、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对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盈利模式转变方面提前作出政策设计,引导商业银行树立长期稳健经营的理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系统内要重视盈利的结构性调整,前瞻性设计经营风险的应对措施,加强对支付结算业务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充分调动基层行拓展支付结算业务的积极性,推动支付结算业务的良性发展。

4、深入拓展支付结算工具应用的空间,不断加强支付结算类产品创新

着力加强支付环境的改造,针对性推广创新型支付产品。大力推行新型支付结算手段如定期借记、电子商业汇票、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协同发展第三方支付等。积极拓展农村市场,针对农民工群体和涉农补贴发放群体,大力推行特色银行卡服务。并在提供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拓展银行卡的消费,电子商务等增值服务,通过对农村市场的细分服务,发展稳定的客户群,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客户保障。同时加强电子商业汇票、新版票据、银行卡、第二代支付系统暨ACS系统、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工作。

5、鼓励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类产品的市场营销上充分竞争

各商业银行要在支付结算业务的队伍建设、宣传等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开展支付结算类产品营销,强化支付结算业务的社会认知,在形成社会需求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稳定客户群众,保障后期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要支付结算业务品种的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市场分配上形成充分竞争的形势,推动我国银行业支付结算业务持续发展和盈利模式的加快转型升级。

第9篇: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资产管理;差异化服务

一、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现状

从1992年到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辉煌的十年,国内券商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这得益于行业的垄断性和高成长性。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证券市场开始持续走低,券商经营环境逐步恶化,三大传统支柱业务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证券市场发行速度逐步减缓,券商承销业务收入逐年减少;市场交易量的巨幅萎缩和交易佣金率的大幅下调,使得券商最大的利润来源——手续费收入锐减;自营业务和资产委托业务在持续低迷的市场行情中,盈利能力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了较大的亏损。

各家公司收入过分依赖于经纪业务,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我国证券公司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剧变,给证券公司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佣金自由化、加入WTO后外国证券公司的进入、证券公司进入门槛的敞开等使证券业已经告别了过去的垄断,进入自由竞争时代,证券公司的政策性生存走向终结。

总体上看,我国证券公司从诞生到现在才走过短短三十年的路程,尚存在诸如治理结构欠佳、组织结构欠协调、风险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特别是盈利模式还存在很大问题。在这种新形式下,中国证券公司要想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彻底摒弃“靠天吃饭”的传统盈利模式,要借鉴国外证券公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业务重组与创新步伐,建立起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型盈利模式。

二、当前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缺陷

(一)经营业务单一,经营规模小

我国证券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为证券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证券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这四部分的收入占了总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我国证券公司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在经营规模与资产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在资本市场中,资产规模和资本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强弱。当股票市场出现周期性的繁荣与低迷时,如果业务单一或者业务规模较小,就会导致证券公司盈利也发生周期性变化。

(二)盈利方式落后,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极差

在充满竞争的证券市场,谁拥有先进优良的盈利方式,谁就能增强盈利能力,在竞争中获胜。当前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基本上是流程式、常规化的“通道”业务。这种传统的盈利方式使盈利水平与证券市场的涨跌呈现了高度相关态势,盈利状况不稳定。同时传统的资产管理业务采用委托理财模式,违背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使证券公司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

(三)管理水平低层次,成本控制低

长期以来,受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证券公司走的是“高成本、高产出”的粗放式经营道路。传统盈利模式造成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本高,且固定费用繁多。虽然经纪业务己经采用电子化自动交易系统,但是由于传统的营业部经营模式,电子系统分散于各个营业部,没有形成统一的集中交易系统,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投资。如何谋求有效的成本控制是我国证券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转型要点分析

(一)实现传统业务的转型创新

1、经纪业务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为投资者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为适应客户需求的这一变化,券商经纪业务必须从以交易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从单一证券经纪业务为主转向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并按照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收取相关费用。

首先,要变坐商为行商,积极完善经纪人制度,培育优秀的全方位经纪人,提供各种资本市场的服务,使券商的服务更为全面化和专业化。

其次,在争取存量客户的同时力争增量客户的开发。从我国不同地区家庭资产分布的现状看,投资者的潜力还是很大的。通过开展投资理念的培养,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才能避免零和博弈的恶性竞争。

2、投行业务要注重综合收益和老客户的深度开发

我国券商目前的投行业务基本上是以证券发行业务为主,其他业务所占比重非常小,投行业务收入基本上取决于通道的数量或保荐人数和市场总的融资规模,而市场融资规模又与二级市场走势高度相关,因此大部分券商的投行收入与二级市场走势也高度相关。同时,保荐人制和新股询价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券商对发行上市的连带责任,增加了券商发行业务的风险。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国券商投行业务也要加快转型。

(1)树立综合收益观念

为争取有限的承销而最终被迫成为股东是不可取的,结果很可能是得不偿失,这就要求券商必须具备高超的预测能力和谈判能力。

(2)注重老客户的深度开发,集约经营,精耕细作

国外的经验表明,公司客户一般愿意给曾发生业务关系的投资银行以较高的费用,原因是老关系大大节省了其他成本,对于市场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更容易取得投资者的认同。券商应该进行动态跟踪,密切联系。

3、资产管理业务要兼顾收益率和稳定性,实现投资理财产品的多样化

资产管理业务今后发展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收益与风险对称化,根据委托期限、风险偏好及委托人的其他要求设计不同的产品,在此前提下进行相应的资产运作。

二是收费方式多样化,逐渐采取“基本管理费+收益提成(亏损负担)”的形式,建立激励担责机制,通过管理收入与客户的赢亏挂钩,激励券商更好地为客户经营资产。

三是期限长期化,受证券市场不规则的周期性波动影响,资产在短期内遭遇系统性风险时根本难以规避,而在较长的期间则可以得到适度的化解,券商也可以从容地进行长期的优化配置。

(二)开拓新业务,多方式经营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单一,传统业务受经济周期和市场状况影响较大,不能成为证券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证券公司要获得稳定的收入,就必须积极开发并拓展新型业务,变传统的“通道”式业务为服务业务,进行多样化经营。首先应该拓展经纪业务主要是产品的创新和功能的创新,应充分利用数据仓库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其次要创新资产管理业务,在资金的运作方式和运用方向上注意创新。再次要发展新型多样的非通道业务。

(三)进行成本控制,实行集约型经济模式

对于中国的证券公司来说,由于一直以来实行的是高成本的粗放经营模式,因此在成本控制方面需要加强管理。首先证券公司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和降低成本。

其次,证券公司可以把客户资金与股票全部集中到总公司进行管理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费用。

(四)控制证券自营风险

严格控制证券自营风险,努力寻求无风险套利良机,发展创新业务,增加利润增长点。证券业属于金融服务业,作为其重要主体的证券公司的本原职能应该视为融资方和投资者提供中介服务,证券投资作为高风险业务无论如何都不应成为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我国证券公司应该控制证券自营的业务规模,合理配置股票、债券资产,加强证券的风险管理,有效防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对公司的影响。同时,证券公司应增强创新能力,审慎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把握无风险套利机会。

(五)进行服务创新

1、一站式服务

即客户在营业场所遇到任何一个员工,碰到任何问题都能得到专业的服务或由其负责通过其他人得到满意答复,并按照公司的营业流程规定每个流程需要的时间。这就要求加强对公司的全体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公司理念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的业务及营销知识进行考核等。

2、差异化服务

即在开发客户的过程中,券商应向客户提供根据不同的资金量及交易量设计的服务菜单,由客户进行自主选择,根据其选择提供各种服务。如针对个人投资者制定不同的家庭理财方案,供其开拓思路;主动到企业进行调查,针对不同企业的资金规模、投资理念等特点及需求将股票交易、新股认购、国债回购、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证券交易品种打包,为其定制可能接受的投资分析报告,介绍给客户。

3、人性化服务

尤其是对中大户和机构投资者,以一对一的投资理财顾问代替网上咨询,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达到培养客户忠诚度的目的,从而减少其对佣金的关注程度。这要求券商先根据公共信息收集客户信息,制定客户拜访计划,组织团队,按不同客户类别进行上门拜访和持续的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金永红.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