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

有关思乡的诗句精选(九篇)

有关思乡的诗句

第1篇: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苏轼;苏辙;思乡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16-01

一、苏轼兄弟出川途中的思乡作品

苏轼兄弟的故乡在四川眉山,他们一生三出两返蜀地,在这旅途中的思乡之作,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眷恋。

苏轼的诗歌《初发嘉州》,作于苏轼第二次出川之时,诗歌前两句以所见所闻入笔,描写了在秋风中颤动的彩旗和早上开船的击鼓声,这无疑向诗人宣告一段新的征程,但也意味着离家乡的越来越远,故有“故乡飘已远”的感叹;而此时,面对着眼前的蛮江(即青衣江),而不是家乡的岷江,这更激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感;诗歌最后勾勒出一位在暮烟弥漫中久立江边的禅者,以诗人会见乡僧宗一结尾,把诗境带向远方。通过对舟途景色的健笔描写,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前程的展望。

在这次出川途中,苏辙也有恋乡思乡之作。舟经忠州时,苏辙听到了楚语的竹枝歌有感而发,作诗歌(《竹枝歌》)。诗歌开头“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两句,交代楚语的《竹枝歌》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同时“皆楚语”三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是楚语而非乡音”的感慨,怀念家乡的情感隐含其中。最后由眼前所闻的悲苦歌声中联想到自身的“去家千里未能归”,自然把情感投向家乡,最后却是“路迷乡思渺何极”,全诗充满思乡而无奈的惆怅压抑之情。

二、苏轼兄弟在异国的思乡之作

苏轼兄弟自熙宁元年(1068)岀蜀之后,一直宦游四方,再也没有回去过。故在他们的作品中不难见到许多的思乡作品,兹举几例加以说明。

苏轼任凤翔通判时,兄弟二人有关于蜀地乡风乡俗的和诗:苏轼诗歌“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子由和诗《次韵子瞻岁暮乡俗三首》。岁首时二人也有和诗,苏辙有诗歌《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苏轼和诗《和子由踏青》《和子由蚕市》。首先,苏辙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蜀地特有的风情,既有故乡春天的崭新气象,也有乡人踏青的欢乐场面,在末尾他感慨“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顿生思乡之情。而苏轼和诗先是对游人踏青场景作概括性的叙述,其中重点刻画了路旁卖符的道人。开始六句具有高度概括性:蜀人虽衣食常苦艰,但并不放弃游乐的机会,闲时以蚕市为乐,末尾两句指出苏辙的来诗勾起了他对往事的追忆,使他“悲流年”,抒发了对时光飞逝的悲慨。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苏轼出任杭州通判,途中的诗歌《游金山寺》,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并点出思乡主旨,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直抒感慨,抒发了诗人羁旅行役之愁和怀乡归隐之情。熙宁六年,苏轼诗歌《次韵沈长官三首》(其一):“家山何在两忘归,杯酒相逢慎勿违。不独饭山嘲我瘦,也应糠核怪君肥”,起句便发思乡之感,故借酒浇愁,三四句以诙谐基调自嘲体瘦。在密州,《卢山五咏.障日峰》:“长安自不远,蜀客苦思归。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苏轼自注“其状类峨眉,但小而”可见全诗由障日峰引发思乡,直抒胸臆。

元丰二年苏辙自南京贬筠州,途中作《和孔武仲金陵九咏.此君亭》,全诗以登亭所见的绿竹为主要描写对象,引发“故山多此物,长恨未归休”之叹。离开筠州,苏辙初到绩溪,作《绩溪二咏·翠眉亭》,中言:“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由眼前景色引发思乡;《送贾讷朝奉通判眉州》由他人的归去触动乡情:“明年我欲修桑梓,为赏庭前荔子丹”,欲归家。

苏轼被贬岭南途中的诗歌《望湖亭》,诗中由所见景色感发,抒发有济世之心但无力为之和思乡欲归而不得的无奈。在惠州,诗歌《詹守携酒见过用前韵作诗聊复和之》说道:“孤云落日西南望,长羡归鸦自识村”,可见思乡之意。苏辙晚年居颍川,思乡之情处处可见,尤其是在节日时,他多次作诗抒写思乡之曲。粗略统计,在苏辙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有六次在重阳节时直接以“九日”命名赋诗,表达了思乡欲归之情,此外,还有直接以“归”命题的诗歌,如《思归二首》、《将归二首》、《三不归行》。直至他的绝笔之作《广福僧智昕西归》,“筑室颍川市,西望长悲辛”仍然思乡。

可以说,自苏轼兄弟离开家乡起,心里便存有一份思乡之情。尽管“归思已滔滔”(苏轼),却是“去国屡成还蜀梦”(苏辙);倘若要说归,也只能在“梦中寻蜀道”(苏辙),等梦醒了,发现依旧是“三千里外未归人”(苏辙)。他们思归而不得,故乡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事实上,这种思乡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思乡是离乡游子恒定的情怀,可以说,此类怀乡作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更是整个人类的栖居诗意家园。

第2篇: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信息功能;美感功能;表情功能;功能对等;评析

Abstract:Poetry is a kind of literary style which is the fusion of informative function, aesthetic function and expressive function. Guided b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f Nide,this paper analyses and comments on two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Li Bai’s poem “Nostalgia”,which are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and Weng Xianliang, from three aspects i.e.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information, aesthetics and expression.It aims at perceiving different traslators’ understanding to the original poem and observing their translation style.

Key words: informative function; aesthetic function;expressive function;functional equivalence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饱含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1]。在英汉诗歌互译中,由于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英汉诗歌节奏各有规律,形式各有特点,要想使译文受者充分感受诗歌所传达的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并非易事。 笔者认为诗歌翻译时必须注重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对等,才能算是成功的译本。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奈达在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1986,与冉德瓦尔德合著)中提出来的[2]43。功能对等的实质是体现在原文和译文的读者对原文和译文的理解和欣赏比较之上的。翻译力求朝着“最高层次对等”靠近,而“最低层次对等”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追求译文与原文最大程度上的相似,以实现功能对等。

笔者现结合奈达的 “功能对等”论对唐诗人李白《静夜思》的两译本做一些比较。

一、《静夜思》原诗解读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又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参照贺梅龙先生对《静夜思》一诗的解读,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李白的这首诗[2]137:

信息功能: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美感功能:

诗作平仄相间,音韵和谐,富于美感。诗行中“明月光”对“地上霜”,“ 举头”对“低头”,“ 望明月”对“思故乡”,押abab元韵。 诗中更有“疑”、“举”、“望”、“低”、“思”五个动词赋予了诗文动态美。

表情功能:

一、二行实写物,虚写人。一个他乡游子静夜难眠,才睡又醒,看到透过窗户泻在地上的月光却疑为秋霜。待他完全清醒过来,“疑”不复存,目光便自然而然被明月牵去了。睹月怀乡思人,沉沉地低下头去,陷入了无可排解的思念中。见“月”而疑“霜”,由“举头望”而“低头思”,具体而灵活地记录了诗人的内心活动流程。“思故乡”三个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他乡游子完整突出的形象。

二、译本对比分析

(一)译文摘引

以下是关于《静夜思》的两种译本

——许渊冲 译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①147.

——翁显良 译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①148.

[FQ(2。45(+227mm,1),DY-WZ]

[CD#F14]

[HT6SS] ① 参见郑延国著《中西译学理论概述》,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年内部印刷版。[FQ)]

(二)译本对比评析

(1)信息功能对等。原诗第一、二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许文用形容词“abed”译出“床前”,然后分别用两个主谓句把 “明月光”译成“I see a silver light”,把“疑是地上霜”译成“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意思清晰明了;翁文则用名词短语“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和“hoarfrost?”由“月光”想到“霜”, 用一个“?”道出诗人心中的疑问。一个“?”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诗人当时如潮的思绪跃然纸上,让读者读来如临其境。原诗三、四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许文用两个动词词组 “looking up”和“bowing”译出“举头”和“低头”之意,而用两个主谓句译出了“望明月”和“思故乡”,在最后一个主谓句中,为了使诗文押韵,许文采用了倒装;翁文则用“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睹月怀乡”,于是就出现了“[ZZ(Z]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ZZ)]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原诗中尽管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划线部分的词 ,但句中隐含有此意。两译文中“aches for home ”与“be drowned in homesickness”的译法各有千秋,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2)美感功能对等。诗人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刻的内容。“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音韵和谐,富于美感的诗句在译文中均有体现。许文的译文采用了英诗格律体的译法,译文四行,押abab元韵,在音韵美感方面达到了与原诗的功能对等;而翁文的诗则采用的是散文体形式,译诗措辞优美,激越动人,彻底摆脱了原诗形式上的羁绊,译得清新雅致,深得原诗神韵,再现了原诗的景外之情,诗外之意,与原诗达到了“神韵”的功能对等。

许文第一行译成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abed …light” 和“床……光”在形式上与原诗对等,第二行译成“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正好“a silver light”对“frost aground”。原诗三、四行对偶句,用词简约,但词语之间逻辑关系非常清楚。“举头望”与“低头思”两个动态意思的词语,不仅仅描绘了肢体动作,由此可看出诗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出了此时此景诗人的内心世界。许文用“Looking up”和“Bowing”形成对仗,与原文达到了美感功能对等。 “望”在这里用的是“find ”,译者用“I find the moon bright”译出了 “望明月”,使心中的疑虑全消,而bright正好与第一行的light 押/ai /的元韵。面对如霜的秋月,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陷入了深深的思乡之中。“思故乡”在许的译文中用了一个倒装句“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drowned”与第二行的“aground”押/au /的元韵,译文形成了abab的韵脚,符合英文格律诗的要求,体现了译文的韵律美,而且保持了原民族文化特征,达到了与原诗形和音的美感功能对等。

翁文立足于一种意境的营造和渲染,译出了原文所隐含的精细微妙之处,使画面更鲜明,使译作更易于接受,从而突显主题——my heart aches for home。郭沫若曾说过:“是诗的,无论写成文言白话,韵体散文,它根本是诗”[2]。翁文把这首唐诗绝句译成了散文体,虽没有了形式的对等,但读者易于直接体会到诗的意境,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原诗一、二行在译文中化成了两个名词短语,简洁而达意;用一个“?”把“疑”字化为了诗人的心理思维过程,有一种灵动的美。而在三、四行,翁先生却不惜笔墨 ,把原诗译成了两个长句,把原诗隐含的意境化作一行行文字,使译文受者更易于读懂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的字面意义已经体现了“举头望明月”,但翁文在后面加上 “the same moon”,意在表达诗人的内心活动“同样的明月,却有不同的心境。远在他乡,回想起过去的一幕又一幕,不觉倍感心痛——思乡之痛”,这句话突显了诗人当时所处环境。于是紧接着就是“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翁文用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译出“低头”,而此处的“the splash of white”与前面的“A splash of white”形成照应,体现了译文的形式美。笔者以为翁文比许文更能表达原诗的意境。且看最后一句“my heart aches for home”,笔者以为只要是有过漂泊他乡经历的人读到这个句子,都会有一种 “心痛”的感受——思乡之痛。翁文透过诗行内在的律动,让人感受到诗人灵动的情怀,重现了原诗的神韵,求得在美感功能上的对等。

在美感功能对等方面,两译文各有千秋,许文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之美,而翁文给人一种意境美。

(3)表情功能对等。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正如: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这些都是借月思乡的佳句,凝望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古人常借月来写对故乡、故人的相思之情。可见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赋予“明月”太多的情感,太多的相思与愁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圆月生相思,残月生离愁,望月思人,寄情于月是人之常情。 诗人李白借着平淡浅显的文字,清晰地刻画出了客居他乡的思乡情怀。

《静夜思》是李白客居他乡时所作,诗文一、二行实写物,虚写人,从“月光”到“秋霜”,用一个“疑”字凸显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实现了由写物到写人的转换。三、四句重点突出了人的活动“举头望”和“低头思”,诗人借明月传思乡之情,全诗字里行间涌动着诗人如潮的思乡情绪。

原诗以“静夜思”为题,“静夜”为诗作的写作背景,而 “思”则为全诗的主线。许文在译诗题时用的是“A Tranquil Night”(宁静的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诗寓情于景的美感在译者的诗题里得到了很好地诠释。而翁文则用“Nostalgia”(怀旧情绪),突出了主题 “思”。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翁文中正好把诗人触景而生的伤感情怀表达了出来。

许文的一、二行译文中“a silver light”,“ frost aground”,疑“银白色的光”为“霜”,在第三行里得到了答案“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当“我发现明亮的月亮”自然就解答了心中的“疑”,却由此激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而“drowned”更是点睛之笔,让人感到诗人在月夜思念家乡的情景如同身受。而且“drowned”也让人有一种在思乡之情中快要窒息的感觉,烘托出了诗人“睹月思乡”的那种难以言表的情怀,译文如同原文,语言自然清新而寓意深厚。

翁文的一、二句用“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用“?”把“白色的光”和“霜”连起来,译出了诗人当时心中的疑惑“那白色的一片是霜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诗人在自问,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译文三、四行为“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把原诗中那些“不言而喻”的内隐成分转变成了文字——“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译者在此竭力寻找洒落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特征,以此揣摩诗人作此诗时的周边环境,并发挥译者审美主体的作用,加以渲染,把原诗的表情功能展露无遗[3]。译文中“my heart aches for home”比原诗的“思故乡”更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结语

通过对《静夜思》两译文的对比评析,不难发现,诗歌翻译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事。诗歌在信息、美感和表情方面很难实现完全的功能对等。笔者认为许文不仅在信息、美感和表情方面紧随原文,多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与原诗一致的风格,而且真实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那种丰厚底蕴。而翁文采用的是散文体,从各方面来说都相对自由,但深层意义却与原诗相通,其气氛的营造与意境的创设,体现了原诗的精髓。两种译文可谓各有特色,难以评定孰好孰坏。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论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翻译实践的指导原则,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力求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对等,只有这样才能译出好的译著。

[参考文献]

[1] 廖国强.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11.

第3篇: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

一、12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1诗人____________.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___________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____________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散曲家__________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人_________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诗人_________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诗人________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秋词》中能够表现诗人________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秋词》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秋词》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诗人__________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诗人_________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潼关》表现作者___________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舍弃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中强调对学习的热爱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中强调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诫子书》诸葛亮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1.《天上的街市》中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中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上的街市》中写作者坚信牛郎织女“定然在天街闲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拓展

天街夜色凉如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秋夕》

争将世上无期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七夕》

第4篇: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71-02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属于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情趣,它通过凝练精美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广阔无限的意境和空间。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出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更可看出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和文学功底。可见,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情感和意境美,提高古诗教学水平。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古诗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学生阅读面较窄,阅读量也较少,这极大地影响到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按这样的模式进行:读古诗――教师逐句分析诗句意思――写出诗句意思――生背古诗、背诗意――抄写古诗――默写古诗。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怎样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开辟古诗教学的新天地,就成为教师的一大课题。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优化朗读训练,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通过抓字眼,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情感美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活动。“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育对于语文,尤其是对古诗词的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古诗词的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必须充分利用诗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教学。

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或道德观念。每教一首古诗词,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体味作者丰富深沉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例如执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教师从情感的角度引发学生理解作者背井离乡,经历了人世沧桑,终于叶落归根,但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凄凉无奈的思想感情。

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少小”至“老大”,岁月长久,期间有几多翘首,几多等待!但终于回来了,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尽头,这是何等欣喜!

师:“乡音无改”是自己乡情的真实流露,也是老大回乡,叶落归根的原因。但自己“鬓毛”已衰,青春已不再来,这是多么可悲啊!

师:下面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明故乡的民情风俗依旧,故乡人民好客热情依旧,但可惜彼此互不相识,形同陌路之人,更勾起自己的沧桑之感。

这些深沉的感情,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认真地体会和感受。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领会古诗词表达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会诗词中创设的意境美是诗词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这也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目的。领会作品中的意境美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学生抓住构建意境的物象展开想象,实现意境的重现和重建。

例如在教张籍的《秋思》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见秋风、意万重、匆匆、又开封”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是什么引起诗人的思念?是秋风?秋风无形,何以能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秋风、柳条等是诗人寄托思乡的物体。在这首诗中,诗人见到的是什么?生纷纷回答:诗人见到的是落叶、是大雁南归。是啊,这落叶归根,大雁南归,不正是诗人的思绪的表达嘛!这“见秋风”足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意万重”指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多。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哪些呢?他离开家乡已经十年了,这十年来,诗人在思念谁,他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小组相互交流,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对家的深切思念。

“又开封”是指将信封再次打开?这只是个细节描写,通过这个细节,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你就是诗人,你可能又在想些什么?

通过诱发学生想象,领会古诗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字字珠玑,句句瑰宝,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知诗词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首先要求学生初步朗读,读准节奏。诗歌的朗诵有明显的音乐性质,无论新体诗、旧体诗,都要讲究节奏,或整齐划一,或长短不一。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其次要进行表情朗读,体会情感。这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

例如在教读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其中“洛阳城里见秋风”这一句在朗读时,“见秋风”可以读轻一些,读得缓慢一些,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意万重”可读重一些,特别是“万”字,还可拉长声音,使人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多,但一时之间却不知从何说起。再次要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学生如能熟读成诵,那么诗词的语言将会是学生自己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运用整理,将诗词的语言融会贯通,化为己用。

五、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都凝结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但有时不同的诗当中所凝结的感情和构建的意境有相似之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由此及彼,把不同诗词中的某些共同点找出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加深理解。我们不能每教一首诗就只局限于在这首诗中进行纵向剖析。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横向联系,将不同诗词中的某些共性找出来,让学生在联想比较中加深印象。

例如教吕岩的《牧童》,这首诗中的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可联系栖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也可联系雷震的《村晚》:“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因为这些诗句所创设的意境有相似之处。通过牧童、牛、短笛等物象展现了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第5篇: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秋夕》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安定城楼》

韵脚的复沓是三首七律用韵的特点。三诗首句皆入韵。许诗韵脚:愁、洲、楼、秋、流。赵诗韵脚:流、秋、楼、愁、囚。李诗韵脚:楼、洲、游、舟、休。诗作皆用尤部韵,用了这一韵部中最常见的韵脚:楼(3次)、愁(2次)、流(2次)、秋(2次)、洲(2次)。这不是次韵、和韵之作,却令人感到韵律上的回环往复。为什么诗人会不约而同用上这些韵脚?用上一句套话,叫做偶然中有必然。抒怀,往往登“楼”,高楼之下,常常有“洲”,这是诗人驻足的空间。情绪波动,常在深“秋”,士子离乡,极易生“愁”,这是诗人登临的时间。在这样的时空条件下,无论是独上高“楼”还是临“流”泛“舟”,诗人皆可“游”于幽境,横生悲慨。押韵,特别是常见的押韵词②,可以将某些事物、某种场景和某类情感统一起来,勾勒出一种独特的诗歌氛围。

三首七律体现出某种诗歌创作经验的规范,其押韵特点在晚唐诗歌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惯性。这样的晚唐诗作还可以列举不少。韦庄《咸阳怀古》:“城边人倚夕阳楼,城上云凝万古愁。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李斯不向仓中悟,徐福应无物外游。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从这首诗,不难看出许诗的影响。最突出的是诗题和颔联。韦庄与许浑站在同一处所,废弃的“秦苑”“汉宫”同样出现于韦庄笔下。李群玉《江楼闲望怀关中亲故》:“摇落江天欲尽秋,远鸿高送一行愁。音书寂绝秦云外,身世蹉跎楚水头。年貌暗随黄叶去,时情深付碧波流。风凄日冷江湖晚,驻目寒空独倚楼。”赵嘏“倚楼”在秦,李群玉“倚楼”在楚,尽管地点有别,抒发的思乡情绪却是毫无二致。这两首晚唐七律运用了预期的形式和韵脚。

采用尤韵的类似七律,很容易从此前唐人作品中搜罗到,且名作多见。笔者甚至很容易从读者熟稔的盛唐诗作中用集句的方式“创作”出一首新的同韵七律。这首七律题为《万岁楼怀古》。诗云:“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万岁楼为京口一处胜迹,初建于吴,重建于晋,王昌龄有诗咏此。③集句诗依次取王昌龄《万岁楼》首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颔联、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颈联、崔颢《黄鹤楼》尾联组合。首联叙写登临,颔联描绘陈迹,颈联抒写悲怀,尾联绾合乡愁。应当是一首格律工整、诗脉清晰、辞句清新的“七律”。笔者的文字游戏至少可以证明,有唐一代不少作者运用这种押韵形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七律,而三首七律的用韵则与上列诗作具有一种传承关系,在尤部韵七律这一诗歌网络中,三首七律虽非唐代诗歌之翘楚,却是晚唐诗歌之杰构。

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交集是三首七律同样值得注意的现象。这种交集突出表现于高楼、“汀洲”和“汉宫”三个意象上。

许诗第四句作“山雨欲来风满楼”,赵诗第四句作“长笛一声人倚楼”,李诗首句作“迢递高城百尺楼”。高楼是三首七律共生的意象,而凭楼则是三位诗人的共同行为。诗人为什么选择高楼作为写景抒怀的立足点?登楼行为改换了登临者平视这一视角,提供了仰望、俯视、远眺,乃至精神上“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机缘。这是一种颇有意味的审美过程,往往容易激起作家心灵深处的情思。登高临远引起诗人悲情,差不多成了登临之作的主旋律。许诗愁在悼古伤今,赵诗愁在有家难归,许诗愁在怀才不遇。“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管锥编》第三册876页)钱钟书先生对登楼之作主体情感的概括,正可解释三首七律中高楼这一意象同时出现的原因。

许诗第二句作“蒹葭杨柳似汀洲”,李诗第二句作“绿杨枝外尽汀洲”,两诗同时出现“杨柳”和“汀洲”,令人怀疑后诗受到前诗的影响。所不同者,“杨柳”“绿杨”及李诗中的“汀洲”皆为实景,而许诗中的“汀洲”则为虚景。“似汀洲”的“似”可以证实这一点。但是,两诗运用这些意象的作用并不相同。许诗中的“蒹葭杨柳”是诗人首先注目的事物,并由此展开对咸阳城周遭景物的生动描绘。李诗则以“绿杨枝外尽汀洲”发端,一笔踹开安定城楼周边的景物,泼墨抒写个人的情怀。可以说两首诗皆从差不多相同的景物起笔,运思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从这一角度看,许诗是借景抒怀,李诗则将景物作为抒怀的一种背景,这就具有打破常规的意义。

许诗第三联作“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赵诗第二句作“汉家宫阙动高秋”。“汉宫”是两诗共同出现的意象。“汉宫”是一种历史陈迹,诗人借助这一意象表达伤悼之情。许诗中,昔日的“秦苑”“汉宫”,而今杂草丛生,鸟飞荒野,黄叶满树,秋蝉哀鸣。赵诗中,昔日的“汉家宫阙”,而今紫菊半开,静穆无声,红莲凋谢,败叶满塘。描写秦汉故宫之景,抒发怀古伤悼之情,两诗运用“汉宫”意象的作用是相同的。咸阳长安,为秦汉都城,而今秦人无迹,汉歌不闻,触发了诗人的黍离麦秀之悲。

“汉宫秋”是一个更有意味的意象。这令人想起韩翃的《同题仙游观》。诗云:“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开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韩翃和许浑同用“汉宫秋”这一意象,可谓意味深长。“汉宫秋”凝为一词,不是具体的景象,而是一种诗化的冷色调情绪,辉煌失去的伤逝之情内化于萧瑟秋景之中。

许诗是怀古诗,赵诗是思乡诗,李诗是感遇诗。三首七律题材上却有一个共同点:流露出思乡情绪。但又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许诗是暗点乡愁,赵诗是直言乡愁,李诗则将归乡之愿置于一种特殊背景之下。

许诗描摹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生出悲凉之慨。乡愁淡淡,隐于诗中。“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说明此处实无“汀洲”。“汀洲”在何处?秋水蒹葭,河畔杨柳,正是江南风物。诗人家乡在润州丹阳,登上咸阳城楼,恍然见秦地风物略类江南,于是思及故园风物。可见许诗万里之愁,正以乡愁为始,怀古是主线,思乡是附线。

不同于许诗,赵诗中的浓浓乡愁则是诗歌主旨之所在。“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诗人直抒胸臆,表示了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风味正美,留在京城,有何意味。在作者看来,居远不归竟形同“楚囚”!诗人著一“空”字,直言留居长安之身心痛楚和归返故乡之急不可待。思归情感之浓烈,不免有一种夸饰意味。

同样言归去,李商隐之归隐却是别样境界。“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同样渴望归隐江湖,但那是在头发斑白功成名就之后。这样的时间设定,实际上说的是暂不能归亦不愿归。作此诗时,李商隐27岁,正是年少气盛之时,有此襟抱,并不奇怪。“永忆”与“欲回”是一对矛盾,作者心仪的当然是归隐江湖,但却附加了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归隐须在回转天地之后,这就与许、赵二公的乡土观念截然有别了。

三首七律写思乡之愁未见名句,这与这一题材已被唐人写尽相关。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高適的“故乡今夜思千里”,白居易的“一夜乡心五处同”,既有名句在先,三首七律在这一题材上欲造名句谈何易易。

并不是所有名诗中都会出现一致认同众口相传的名句。三首七律均出现脍炙人口的名句,无疑是诗作成为晚唐有代表性的七律的重要原因。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或富含哲理意味、象征意义。三首七律中的名句,可谓意境高妙,却又各有特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为许诗名句,特别是对句,历来被视为末世社会的写照。云生溪上,日落西阁,急风飒然而至,雨势迫在眉睫。“云”“日”“雨”“风”四个名词连用,“起”“沉”“来”“满”四个动词连用,层层推进,给人一种肃杀之感。特别是“风满楼”之“满”,兼虚实之妙:曰“风满”,实空无一物;而空无一物,益显其愁“满”怀。金圣叹云:“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如此怕杀人之十四字中,却是万里外之一人独立城头,可哭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句体现了许浑的“丁卯句法”④,突出之处在“耐吟”。按照格律,本联应作“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诗人改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日”“欲”两字,音调小拗,而以“风”字相救。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形成峻峭奇拔的音响,“一片铿锵,如金铃千百齐鸣”(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抑扬杭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王士祯《分甘余话》)。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赵诗名句。葛立方《韵语阳秋》:“当时人咏诵以为佳作,遂有‘赵倚楼’之目。”此诗颔联令杜牧称诵不已,赵嘏因而获“赵倚楼”雅号。晨曦初见,西天残留几点星光,北方飞来一行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凄厉的景象吸引,忽闻长笛一声,划破拂晓的夜空,震撼诗人的心灵。“残星几点”,秋雁南归,这是秋夜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为之作了声情并茂的烘托。尽管这“倚楼”之人究竟是听笛人还是吹笛人尚有不同说法,但这两句诗营造的悠然意境,却令评者赞赏不已,“赵倚楼”绝非浪得虚名。所可注意者,此句可以理解为有一定象征意义。何焯云:“‘动’字暗藏秋风起在内,直是社稷倾摇景象,不可显指,半明半暗,深于诗教。‘残星数点’,则帝座暗、台阶坼皆寓其中。‘长笛’,乃山阳之感也。”(《唐律偶评》)此评可谓论世知人之言。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为李诗名句。这两句诗特别为王安石激赏。冯浩云:“言扁舟江湖,必须待旋乾转坤、功成白发之时。时方年少,正宜为世用,而预期及此者,见志愿之深远也。”(《玉溪生诗集笺注》)两句诗将回转天地的豪迈气概和归隐江湖的潇洒风度统一起来,将辽阔无边的“天地”和轻如一叶的“扁舟”整合一处。解决归隐用世的矛盾,铸造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现士子从政的理念,此句堪称绝唱。勇于为国分忧的意识古已有之,敢于担当责任的诗人前亦有之,然用如此精警的言辞表达如此深邃的思想,未之见也。在这一点上,诗人李商隐和杜子美是相通的。既要扭转乾坤,又不贪恋禄位。此句不独是诗人个人的信仰,其价值在于,道出了为国为民的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

三首七律皆以写景入题,就情景关系诗歌脉络而言,又有着不同的方式。

许诗以“溪云”“山雨”“秦苑”“汉宫”承接高城所见“蒹葭杨柳”景象,以“行人莫问当年事”一转,收笔于“故国东来渭水流”。全诗不用典故,显得流畅自然。“行人”,无疑包括诗人在内。“莫问”,真意却是欲问,而且“问”已多时。然而诗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转入对眼前景象的描写。前朝盛事,皆为陈迹,“故国”不见,渭水东流。悠悠不尽之余味,正流淌在东去渭水之中。⑤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晚唐怀古之作中多见。杜牧《登乐游原》:“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刘沧《邺都怀古》:“凄凉处处渔樵路,鸟去人归山影斜。”李山甫《上元怀古》:“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古城秋。”这种凄沧的格调,正昭示着衰飒晚唐的风韵。

赵诗以“残星”“寒雁”“篱菊”“渚莲”承接“汉家宫阙”,突出了秋日怀古之愁,与许诗脉络大略相似。全诗之转结亦在末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这是以议论作结。诗人用了两个典故。张翰“鲈鱼莼菜”之思,表现的是弃官的不慕虚荣,回乡的潇洒率性。“楚囚南冠”一典用得极其感伤,一个“空”字,包含无尽撼恨。诗人眼中,不能回乡正与“楚囚”同,大约是强烈的归乡之思使诗人发此浩叹。

李诗虽以写景起笔,安定城楼的景色却被诗人一笔带过。颔、颈两联用了三个典故,明用贾生、王粲两典,暗用范蠡一典,转入对人生际遇和生平志向的议论。“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结尾一联,用了《庄子·秋水》篇的一个典故。“鹓雏”(凤凰)万里翱翔,栖于梧桐。鹞鹰弄到一只腐鼠,竟怀疑鹓雏要来抢食。诗人将禄位比作腐鼠,将自己比作鹓雏,鹞鹰喻何人,无考,大概是诗人眼中的牛党小人。李商隐考中进士以后,陷于“牛李党争”之中,受到朋党势力的排斥。鹞鹰对自己羡慕嫉妒恨,诗人用自己的不贪“腐鼠”与鹞鹰的猜忌心理作对比,讥讽了排斥自己的朋党势力。

三首七律的尾联皆从正反两个方面描绘或论述事物。出句从反面说,以否定形式宕开一笔,以突出对句从正面说的内容。三诗中的“莫问”“不归”“不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内容的作用。三位诗人同时运用了否定句式,尽管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三首七律确为晚唐名作,在一般鉴赏文章中,读到的完全是一片叫好之声,倒是古代诗评者有些说法较为实在:三首七律各有瑕疵。

许诗写云起日落,山雨欲来之后,诗中所绘景色却是“鸟下绿芜”,“蝉鸣黄叶”,山雨似乎未来,渭水似乎未涨。“山雨”与全诗失去照应。姚鼐《五七言今体诗抄》评价许诗:“‘溪云’一联固警句,然必当是咸阳景色耶?大抵用晦诗,似先得句而后加题附合者然,此其病也。”许浑作诗,常常是先得一句一联,进而拼合成章,这种作诗之法,当然不是绝对不可,但诗的“有句无篇”之弊往往由此产生。一首诗应是一个整体,要求形象完整统一。此诗大约是先有成句而后凑成全诗,所缺乏的便是这种文气相接、匀称和谐的浑成之感。

同样的瑕疵在赵诗中更为显著。对此,前人不无贬词。毛奇龄云:“句劣。”(《唐七律选》)屈复云:“赵倚楼以此得名。看来只三、四好。”(《唐诗成法》)纪昀云:“三、四佳,余亦平平。”(《瀛奎律髓刊误》)杜牧的赞赏其实仅止于诗作的颔联,一般读者不难看出,此诗三、四句极佳,而其余平平,篇中名句和全篇形成极大反差。特别是尾联。鲈鱼之思尚可理解,凿空而来的“南冠”“楚囚”之议,与前三联很难接榫合缝。再说其时诗人只是政治上不得志而已,何至于到“楚囚”的地步?为诗造情,夸饰过度,读来令人莫名其妙。

李诗亦有瑕疵。方东树《昭昧詹言》:“此诗脉理清,句格似杜。玩末句,似幕中有忌之者。然用事秽杂,与前不相称。”纪昀《玉溪生诗说》:“然使老杜为之,末二句必另有道理也。”评家指出此诗两弊。一者,使典用事太多,全诗明用贾生、王粲、《庄子》三典,喑用范蠡一典,除首联写登“百尺楼”所见外,余皆用典议论,“用事秽杂”,分量偏重,难避掉书袋之讥。一者,李商隐诗学杜甫,从末句看,未得杜诗顿挫之真髓。鹞鹰之讥作为个人泄愤之辞,不免缺少了一点风度和气量,正可证明诗人欲作一个“欲回天地”的政治家,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梦想而已。⑥

登高临远题材古代诗篇中常见。押尤部韵的唐代七律名作亦很多。登高远眺,可以让人游目骋怀,也会引起苍茫之感。尤部韵似乎特别适合于抒写这类情怀。可以说,登楼题材、尤部韵脚、伤悼情感这三个因素成就了不少名篇。这类题材的诗作气势苍莽,常常形成一种雄浑境界,但细细分析,却又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历来的批评家,对三首七律中情绪的分析每每细腻,但是通常未评说这些诗作的特点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此前相关的主题、相似的形式和相同的韵脚。一组成型的早期诗篇赋予某些主题、意象、形式甚至某些韵脚,从而产生一种诗意的“条件反射”。假如将上列三首七律,看作这种“条件反射”的产物,也许对理解诸多晚唐诗篇描写的衰飒景象、流露的悲愁情感不无助益。

注释:

①两诗题目与教材一致。《咸阳城东楼》,一作《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关于诗题,周汝昌先生有一说法:“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长安秋夕》,一作《长安秋望》,又作《长安晚秋》。显然,“晚秋”“秋夕”是不同的概念。该诗首句作“云物凄清拂曙流”,“拂曙”,“拂晓”。《长安秋夕》与诗意不合。诗题宜作《长安秋望》或《长安晚秋》。

②这一韵部的常用字尚有:休、鸥、忧、幽、修、周、州、舟、丘、收、悠、留、头等,不赘列。

③王昌龄《万岁楼》:“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浊流。猿狄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州。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④“丁卯”为许浑诗集名,许浑诗多用“丁卯句法”。语见方回《瀛奎律髓》:“今江湖学诗者,喜许浑诗‘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以为丁卯句法。”许浑作品中,这种句式的联句为数不少。如“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沧浪峡》),“孤舟移棹一江月,高阁卷帘千树风”(《夜归驿楼》),“岭猿群宿夜山静,沙鸟独飞秋水凉”(《韶州驿楼宴罢》)等,皆是。晚唐乃至宋代诗人常仿效这种句式。

⑤沈德潜挑剔许浑诗“渭水”句“恐落吊古套语”(《唐诗别裁集》),值得商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末句作“故垒萧萧芦荻秋”,评者赞赏有加,“渭水”句融情于景,神完气足,余韵不尽。单就此句而言,沈德潜不免看走了眼。当然,“许浑千首湿”,这样的句式许浑怀古之作中多见。《姑苏怀古》:“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伤虞将军》:“可怜身死家犹远,汴水东流无哭声。”《故洛城》:“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从整体而言,沈德潜的说法又不无道理。

第6篇: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诗歌 鉴赏 意象 诗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67-02

作者简介:许花亭(1981―),女,江苏丰县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丰县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一、初读:疏通大意

拿到一首诗歌进行鉴赏时,首先是初读,疏通大意。在初读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作者所处朝代。另外,要特别注意阅读诗文之后作者的注解,经验告诉我们,这些信息往往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文的关键。对诗歌主题把握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而且,有时就是这一两个注解便能让我们茅塞顿开。看清题目,是了解作品主旨和情感的窗口;看清作者,是为了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作者的风格或其擅长表现的诗歌主题,抑或由作者推知朝代,联想背景,推知主题;看清朝代,是为了联系时代背景;阅读注释,是为了把握一些难懂的字词,帮助我们更准确无误地理解诗歌内容。如杜甫的古今七律第一名作《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九月九日在夔州登高之作。)读到这首诗,初看题目,我们可能只知道表面意思:登上高处。继续看作者――杜甫,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歌可能与忧国忧民的主题有关。初读之后,再看注释,我们知道,这是767年作者在夔州九九重阳登高之作。通过初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些信息:一是作者在夔州,客居他乡;二是这首诗写于九九重阳节。初步判断,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思乡、孤独的情感。

二、细读:圈出意象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在《登高》一诗的首联和颔联中,我们可以圈出这么几个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这些景物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但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就成了意象。这些意象仿佛使人置身于作者给我们设定的特定环境之中:苍穹之下,长江边,寒风阵阵刺人肌骨,一只孤鸟在空中不断盘旋,两岸落叶纷纷,迎面而来的是翻腾的长江,滚滚而逝,急剧地向两岸冲去……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

不仅如此,古诗中的许多物象都被赋予特定意义。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在读完这首诗歌之后,我们会圈出其中这样几个意象:故园、秋夜、雨和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雁”是候鸟,每到秋天,大雁便奋力南飞回归故巢,这一景象常常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而另外的几个物象“故园”“秋夜”“雨”更是我们所熟悉的,在秋夜听雨,南飞的大雁牵动着自己的情思,这就寄寓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反映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失落、惆怅。所以,圈出这几个物象之后再进行鉴赏,诗中浓浓的思乡之情便可以一目了然。这让我们很快找到了鉴赏的切入口,了解了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情感,答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三、精读:抓关键句(诗眼)

诗眼好比人的眼睛,是一首诗中最传神、最灵动、最精辟、最关键的句或字,即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诗是情感的结晶,诗眼和关键句恰恰是窥视作品内涵的窗口,能体现出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如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本诗颈联“咽”“冷”二字是诗眼,极为生动传神。勘探诗眼要把握意象的特征,体会一字传神之妙。“咽”字写泉声:山中危石耸立,流泉不能轻快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穿行,泉声不畅,仿佛痛苦的哽咽之声。“冷”字写日色: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茂密、幽深的松林上,泛出一片青绿、幽暗的冷光,日色似乎显得阴冷。诗人用“咽”“冷”二字精当而生动地为深山老林中的泉声、日色传神写照,足见体物之工。《登高》这首诗圈出意象后,我们还应寻找一些蕴涵有作者的情感的词,即诗眼。通过精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词,一是首联中的“哀”,一是颈联中的“悲”。这两个词语既是本诗的诗眼,也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哀”什么,“悲”什么呢?他“哀”,是因为深秋季节,身处长江之滨,寒风砭人肌骨却老来无依;他“悲”,是因为重阳佳节,想登高祈福却客居异乡、百病缠身。思乡的主题很明显,那么忧国忧民的主题有没有呢?有,最后一句告诉我们,诗人想为国尽忠,但已两鬓斑白。整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主题既有思乡,也有他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主题――忧国忧民。如此,抓住“诗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主旨,从而把握古诗歌鉴赏的大方向。如要更好地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诗歌,带题入诗。

四、解读:带题入诗

“带题入诗”是指将问题带入诗歌中再进行阅读,找出考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高考诗歌鉴赏的问题设置是紧紧围绕高考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考点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等。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圈出了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了诗眼及主题之后,从它的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索相关信息、酝酿答案,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如看到《登高》这首诗的诗歌鉴赏问题: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可以首先仔细阅读问题,然后再带着疑问去品读诗歌。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重点赏析本诗的前两联,紧抓其中的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且萧萧而下的落木、不尽且滚滚而来的长江,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意象、诗眼及诗篇后四句,把握其感情。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和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由此,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悲怆便跃然纸上。

总之,诗歌鉴赏应以读为主,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初读、细读、精读、解读,轻松透彻地领悟古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世宏.读懂诗词“五看”[J].中学语文, 2008,(6).

[2]毛建营.抓牢“诗眼” 品读诗歌[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1,(4).

第7篇: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

望江东 [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2010年)

答案:(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分析:题目已明确指出“隔”字具有“双重意蕴”,先联系“隔”所在的前三句,补充主语:(“我”)站在江水西边望向江东,却由于烟树的阻隔望不见,这是视线的阻隔。表面含义一般与视听等感官相关,而深层含义一般与情感或观点相关,接着联系上片后三句,补充主语、宾语:(“我”)思量(江东的人)只有靠梦中来往相见,在梦中,思量就不怕被江水阻隔了。诗人有意把直接的意思曲折着说,还原句意便是:如不在梦中,思量就被江水阻隔住了,无法相通。

本题在评分时,只写“视觉的阻隔与情感的阻隔”或“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与思念之情受阻而无法传递”均得满分,答对其中一方面便得一半分数。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2013年)

答案: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3分)

分析:本小题设问有“为什么”,指向情感产生原因的追问,考生见“故乡”一句,回答原因为思乡情切,但还不能拿满分!因为题干还要求“结合词的下片分析”原句“不是苏堤也皱眉” 的含义。

理解句子要先解决句中实词:“苏堤”“皱眉”。“皱眉”:指愁苦不乐的表情。理解“苏堤”应先利用好注释,但此处直解为“家乡名胜”不通,必须连接上句来读,理解为“江头柳不是苏堤(的柳)”。最后理解关联词“(虽然)不是……也”,由于诗人喜欢把正面意思反着表达,可还原句意为:(如果)是家乡苏堤的柳就更皱眉(愁苦)。

减字木兰花 [宋]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011)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分析:本小题考查对“最是一年春好处”含义的理解。考生应先看清题干的设问,如果直接答“春天”,显然失之鲁莽。问的是此景属于春天的初、仲、季、晚哪一段。联系上句,“初”字解为“开始”, “解”字解为“开口”,“语”字解为“啼叫”,全句意谓:黄莺刚开始张口啼叫,知是冬去春回之景象。下句“微雨”也应理解为春天刚回时的小雨,“草”仅隐约现出绿色,进一步印证了“初春”的判断。评分标准: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考生即使答不准“早春(初春)”,起码应解释清楚描写语句的含义。

余杭四月 [元]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2012年)

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分析:解释句意必须注意把每个关键词的含义写准。应解“一晴”为动词:出现一派天晴;“生意”如解为“商业交易”,在全诗中无依据,是误解,应解为“生机”,“繁”便可随之解为“繁盛”。以下三联描写均是对此句的分写,因而应逐一翻译。翻译时只要能突出各种景物生机盎然的表现即可。

总结以上分析,可把“词句含义理解”类试题的解题步骤归纳如下:1.准确理解题干的设问提示,如“双重意蕴”“结合下片”“春天的什么时候”等,明确答题方向;2.理解重点词,应从感官与情感两方面切入;理解重点句,应从关键词与关联词切入,逐一击破;3.充分利用注释,联系上下文,补足句子成分,把词句意思翻译完整。

第8篇: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

《杂诗(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忆东山二首》李白: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流莺》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放言五收(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绝句二首(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寄夫》陈玉兰: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首先看王维的杂诗,作者纯用白描记言,简洁的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态,口吻等表现地十分生动,显示出我急欲知道故乡人事的心情。写的十分传神。二末两句看似突兀,怎么不说亲人,而单单谈起一株梅花呢?其实,窗前的寒梅已然成为作者心中的故乡的象征。因此,“寒梅”即成了对故乡思念的寄托。然而,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这一问,全部寄托了心中那对故乡的思念,这一问,实则省去千言,而又胜似千言,把作者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王诗《相思》也属于这一类,以富于情致的事物寄托情思,而寄语设问又亲切,令人神远。此外,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以发问表现诗人内心复杂强烈情感的还有如《咏蝉》《寄夫》《绝句》(杜甫)等。

以王建诗为例。诗人写“秋思”并未采用正面抒情,直抒心切,而用疑问语气。可是明明是诗人怀人,诗人却用“秋思落谁家..”,仿佛“秋思”唯有诗人才有。这看似无理,却表现出了诗人的情痴。这种“似放实收”的手法,还有礼李白的《忆东山二首》。那么,从另一种角度看,这种由眼前景以发问形式将读者引向更广阔地方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也是属于类似

另外一类――借外物之口,写自己之心。以骆宾王《咏蝉》为例,诗人以比喻说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他不是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品性却不为时人了解。须交待一点,这首诗是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解忤武后,遭诬以贪赃之罪下狱后写的。诗人借蝉之口,表达了不被人理解的悲慨。诗人这一问,似与蝉浑然一体,而又明明地表现诗人自己的内心。李商隐的《流莺》属类似。

另外一类,以问发人深思。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全诗是想说:对人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用漫长的历史去衡量判断,否则极易出现错误。末句一句既警醒了人们,也启示了人们,这正是问句使人深思的作用。

总之以例概全,虽失偏颇,但也能大概的概括问句在诗中的作用:更深入的表现诗人内心,更广阔的转移视线,更委婉的表达道理。这一深入一广阔既可以将诗句进入读者的内心,也可以将读者引向更广阔的视野,而读诗的韵味其实全在这一进一出中。

第9篇: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

1.鉴赏诗中的意境

常见问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情景)?

另类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表述技巧: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景象:细雨刚过,天气放晴,杨柳青绿,枝头的残花已在雨中落尽,只有流莺在树上鸣叫(第一步)。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第二步),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时的思乡之情(第三步)。

2.鉴赏诗中的形象

常见问题:诗中所写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为什么要写某一形象(意象)?所写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思路分析:诗歌的形象主要是带有主观感情的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就要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意象中作者所寄寓的感情。另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一些意象,会对解读古诗带来很大帮助。例如: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书信;杜鹃――哀怨、凄凉或思归;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出尘脱俗之境;――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采薇――隐居生活等。

表述技巧:①结合诗句明确指出形象或意象的特征。②点出该形象的意义,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诗中为什么写到雁?

答: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第一步)因此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第二步)

3.鉴赏诗中的语言

常见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另类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思路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例如:清新自然、平淡质朴、华美绚丽、通俗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表述技巧: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交代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步)

4.鉴赏诗中的词句

常见问题:这一联(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另类问题: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妙在哪里?诗中某个字(句)换作某字(句),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

思路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表述技巧: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加以描述。③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阔”在诗中指平野的开阔。(第一步)春潮涌流,长江水波激荡,江水几与岸平,江面广阔浩渺。(第二步)“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春意已浓的景象。(第三步)

5.鉴赏诗中的技巧

常见问题:这首诗(某句或某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

另类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从某一角度赏析这首(句)诗。

思路分析:表达技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如诗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想象和联想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夸张、用典、互文等)。考生应抓住技巧运用的主要手法作答,不要面面俱到。

表述技巧:①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作者是怎样使用这种手法的。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第二步)写出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第三步)

6.评价诗的内容

常见问题: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分析:依据原诗作答,一定要从原诗中找出理由。

表述技巧:①结合诗人的身世或相关的背景理解作品,做到“知人论世”。②找到原诗中的关键几点,用翻译的形式分条作答。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