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的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

第1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课程 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 理实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183-01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作为四大教育类型之一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地加强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笔者以光机电一体化课程为例进行了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地位

光机电一体化结合了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可以说都融合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可见该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通过项目课程改革,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更重视职业能力特别是技能、知识、品德、习惯、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 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第一,以“帮助学生成功”为教学理念。在加拿大,职业教育以社区学院的形式存在,兼顾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双重角色。和中国社区医院类似,只要有社区需要就会建立相应的课程,职业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企业”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只要学生和企业成功了,学校就成功了。

第二,启迪人生、提供改变人生教育的学院。加拿大卡莫森学院提出“提供优质、有针对性的教育和高含金量的职业资格,使学生获得终身成就,从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的办学宗旨,价值观是:“我们都是学习者、我们都是服务者、我们都是领导者”。这也符合国内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三,“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以职业为基础,学生预就业为前提”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办学,在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企业要承担整个学习培训四分之三的课时。较之国内企业参与较少的职教现状,学生的就业目标更加明确,同时采用类似于高校委培模式的“预就业”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促进了学习主动性。

三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在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教会与学会、学会与会学”是笔者探索的新教学模式。

2.理实一体化模式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有着理论与实训不可分割的特性,必须边学边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训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此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不但学习兴趣增加了,而且善于提出问题,渐渐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形成并发展起来。

3.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设计

通常我们的项目课程都是以模块来划分的,如PLC模块、变频调速模块、电机模块、低压电器模块、模拟生产设备实训模块等。传统的课程设置理论性强,不适合职教学生文化底子弱的特殊背景,新的项目课程设计强化工作任务,模拟企业的岗位任务,循序渐进,让学生明确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强化工学结合

中国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学历教育,工学结合方面比较弱,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参与的是重复的简单工作,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加上学生对工学交替的不重视,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和竞争力。而企业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往往只是提供一个实训的场所,对学生将来成功就业与否影响甚少。针对上述现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灌输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在参加工学交替期间,把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写成与专业相应的工学交替报告。毕竟企业才是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地方,只有对新技术、新发展,反应敏锐,才能具有就业竞争力,最终获得成功。

四 结束语

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用什么去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是成绩而是能力。学生从学校走出去的时候,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能不能体现人生价值,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办学的核心。以光机电一体化课程为例,笔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教学,在校内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校外工学交替期间积极与企业合作,模拟岗位职业环境,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有效提高了光机电一体化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成荣.加拿大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1)

第2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建立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群体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来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机为主,机电结合”、“以电为主,机电结合”或“机械课程和电子课程的堆砌”的课程体系,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规格的要求。为此,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创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重庆部分学校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考察,发现现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不足:

(1)一些反映当今新技术的课程没有纳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突出使用与课程相关的应用软件的能力培养,特别是有些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数学软件和CAE软件等,课程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整。

(2)课程交叉内容多,特别是专业课,例如《数控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数控机床维修》和《电气控制与电机拖动》有大量内容重复,课程体系不够精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3)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有强调操作而排斥知识的重要性的倾向,学生的学习潜能没能充分发挥,基本功不够扎实,技术实践能力较差。现行课程体系力求在培养操作工,而不利于培养高级机电一体化应用性人才。

(4)实践教学环节脱离工厂真实环境,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实训设备由于缺乏技能型教师和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没有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以课程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突出“新、精、实用、高效”的特点,以能力为中心,创建一个知识结构完整,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所谓课程体系的新就是指要反映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反映机电一体化专业新技术;课程体系的精指课程设置简捷而无冗余;实用指课程设置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高效指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效率要高。其思路如下:

第一,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基础,强化基础课程的应用。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给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知识型工作大量增大,工作的完成更多的依赖个体的知识、判断力、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工作的积极态度,而不是机械、重复的动作技能;固定工作减少,部分时间制工作增加,工作流动加快,更换职业成了非常普通的事情;技术革新造成许多工作合并,使得工作范围拓宽,在现代工作生活中,同一岗位上的个体相对以前来说要做更多的工作;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导致工作类型和工作内容更新速度加快;现代的工作更多地是一种团队组织的工作,要依靠群体合作来完成,而不是靠个体来完成。工作性质的这些变化要求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要新、要完整,有利于再学习能力、转岗能力培养和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对现行课程作以下调整: “注重基础,强化应用”,英语和数学由两学期增加到三学期,增加专业英语、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现代设计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强调数学软件(如MATLAB)的应用; AutoCAD与机械制图融合,通过AutoCAD为工具进行机械制图的教学,这样就不用把AutoCAD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增加软件的应用内容(如ANSYS和ADAMS的应用)。

第二,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在构建高职机电

一体化课程体系时,存在把能力本位理解为操作本位和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解为反复操作训练的误区。学生见习的多,实习的少,重复的操作训练多,综合的技术实践少。什么是“技术”?技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技术最初被看作是劳动者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即人类在生产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主观能力,这种看法反映了手工工具时代技术的形象。近代科学兴起后,技术主要表现为,依据自然规律,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特别是以机器的使用为中介,对物料、能量、信息进行转换或加工,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在当代,人们通常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总和” 。技术实践指的是人们的技术活动,技术实践能力不仅包括操作能力,还包括技术设计的能力等,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包括设备的操作与维修,还应包括设备的机械设计、控制设计以及设备制造技术。所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不能仅仅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应该突出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满足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第三,改进实验、实训的投资方式,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作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化,以学校企业双赢的方式,将学校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实训投资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将有些实验室、实训基地建立在企业。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则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二则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则盘活学校的实验投资,四则巩固了“校企结合”的共同利益基础。

第三, 以“基础+项目”的模式够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三段式课程模式”

通常把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其中公共基础课指语文、数学、外语等通用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一些由抽象程度较高的专业原理性知识所构成的课程;专业课是由一些较为具体、适用的单项技术的理论知识构成的课程。现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训练四部分组成,本质上是弱化了基础,强化了操作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该课程体系结构除了削弱了基础外,课程交叉内容多,专业课程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鉴此,我们通过强化基础,取消专业课,提出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基础+项目”的 课程模式。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基本的专业技术基础,项目(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基础课以课堂教学加实验的形式授课,项目(训练)是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根据岗位的要求开发训练项目,由学生根据择业意向和兴趣选择他(她)所需的项目,从而保证按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以能力为主线,项目的主要来源是职业岗位,一个项目的内容应该涵盖一个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要求,如旨在培养数控车工的数控车削加工项目应在数控车床结构认知、数控车床的维修、车削工艺、车削刀具、夹具、量具和数控编程与操作等方面都得到训练。再如机床设计项目要涵盖机床制造厂设计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内容。项目以工作为本位(指在工作现场进行学习)的形式实施,由技师、工程师、专业老师担任指导教师。

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

(1)基础(学时:共4学期):基础英语,专业英语, 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及积分变换,法律基础,小平理论,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液压传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设计方法,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数控原理与系统,现代控制理论。

(2)项目(学时:共2学期):数控车削加工,机床设计,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设计,刀具设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模具设计等。

培养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应用性人才,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为了构建“新、精、实用、高效”,以技术实践能力为中心,知识结构完整,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基础+项目”的 课程模式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9-132.

[2]徐小钦.现代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87-92.

[3]赵卿敏.课程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122-124.

第3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它与普通高校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的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目前在高职教育中还存在许多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在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依托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以企业岗位需要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积极开展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体系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1 地区装备制造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推动工业有了空前的进步,传统的机械加工制造业已不适应当前工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促使企业生产向着高科技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在工业领域中,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演变,是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气动、液压、机械及电子技术、电机控制技术以及系统控制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结果。综合了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自动生产系统,数字控制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具有综合技术的新岗位日益增多,对从事该岗位的运行与维护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1-11月,大连机电产品出口10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的47.5%,比同期占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1622家。

调研表明,大连地区大中型制造企业拥有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占90%以上,如大连机床集团、华录电子、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主营塑钢门窗的实德集团、制造大型起重及港口设备的大重集团都拥有相关的设备、车间,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大,要求会更高。这就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带动我市产业基地建设的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同时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专业化和特色化趋势。专业岗位趋于细化,职位划分较为详尽,从总量和增量上看,我市人才需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人力资源拥有量在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居第15位。随着我市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呈旺势增长态势。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技能型人才缺口46万人之多。其中对船舶制造、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等现代工业技术工种的人才需求量达33万人左右。

2 社会人才的需求及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2.1 人才的需求 通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看,对各个工种及职位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其中需要企业期望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与维护的能力要优秀。占到将近42%,说明企业比较欢迎既懂机械又懂电气的人才,对数控操作、数控编程、CAD绘图的需求也较大,另外机电类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占了一定的比重,有近20%,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连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船舶制造业基地,地区机电类企业和机电类产品逐年增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也变得热俏起来。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对技术主管,品质管理知识等职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随着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壮大,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去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也不断向管理层发展。这也就使我们在专业定位时有更大的选择。

2.2 职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较强,能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型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3.1 高职教育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3.2 高职教育要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体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实际需求,对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由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并结合人的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3.3 高职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能力培养,依据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高职的教学内容要依据岗位需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习情境设计要以典型产品或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理论知识的选取要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达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4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4.1 采用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求,设计了“三阶段、三方式”“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三年高职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技能”三个阶段;教学组织与实施分别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种方式,交叉进行。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实行双证书制,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还取得相应的电子设备装接工等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形成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4.2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 建立集订单培养、职工培训、资源共享、技术服务、顶岗实习、课程共建等双向功能一体的合作机制,使校企双方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多层次、全方位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开办了“英特尔实验班”、“中远班”和“固特异班”。该机制的建立,改变以往由于缺乏合作的动力机制,企业往往不愿参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则难以灵活地根据企业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现象。

第4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 教实一体化 《电机拖动》课程教学 教学设计

1.引言

中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服从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即明显地体现直接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职业特性,着眼于培养企业第一线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主要是通过专业课的教学实现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削弱了对技能的培养,单纯的“实践教学”模式虽然突出了对技能的训练,但以模仿为主,缺少了设计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确定电机拖动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中职高专的教育发展趋势,突出“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实践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主线。结合电类、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维修电工职业资格中级、高级标准进行课程设计,确定电机拖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体系结构,从而制定本课程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它区别于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跨专业的知识技能。由于其普遍适用性,不易因科学技术进步而过时或被淘汰,因此,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些关键能力,就能够实现职业的变动和岗位的转换,适应千变万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3.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编写教学方案

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实施上,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是分开的,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理论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相分离,理论教学时实训设备闲置,而实训时间又是有限的,因此造成学校仅有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验时,强调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就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强调其他资源的开发。我们认为,专业教学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现成的,是以现实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标准为依据,由教师到生产单位调查、了解,到图书馆等处查阅、搜集,最后整理而得的。除课堂练习以外,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愿到专业教室自学和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更体现了“学习是常数,时间是变量”这一教学理念。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蓝图,不同的教育目的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课程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设计的,对于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乃至整个身心素质结构,从而实现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具体课程是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和表述的那些教学内容,其特点是侧重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进行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也强调理论与实践、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紧密联系。

4.电机拖动“教实一体化”模块构建

《电机拖动》课程为PLC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变频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需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功底。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术为导入的原则,对传统的电机拖动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构建“教实一体化”的知识模块。针对电类和机电类专业的相关岗位设置将电机拖动分为7个模块,其中电机4大模块,分别以4大类电机应用案例为任务,引导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控制技术分为3大模块,以任务驱动、岗位技能引导该模块内容的学习。

5.项目教学法

在机床控制设备和线路部分采用项目式教学,从钻床、卧式、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等不同的机床设备项目,引出“相应控制器件―基本控制线路―控制实验―技能实训―综合实训―现场机床实训”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也是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且学习以项目的形式提出,先将学生的学习目的建立在“我要学”的基础上。在自己设计电路、拆装器件、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的过程中,学生训练了操作技能,培养了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

6.案例教学法

电机部分4大模块从现场案例入手“案例应用特点―电机、变压器应用―器件结构原理―电机、变压器拆装―控制线路分析―电机及线路分析实验―系统技能实训”系统分析―综合实训―现场实训―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完全形成“以现场案例为导向,岗位技术为导入”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加大对学生理论和相关技能的培养力度。

7.结语

通过整合学术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程结构上融为一体;通过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上融为一体;通过整合教学组织结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空间上融为一体;通过整合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融为一体;通过整合教师队伍,课程必须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于一身。

参考文献:

[1]袁连余.电机拖动课程的项目一体化教学初探[J].科技资讯,2011,(03).

第5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一、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

当前中职学生知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的课程较多、理论性强。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取得不同教学效果的一项关键因素。“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过硬”――是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中职学生特点给出的专业能力定位。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堂搬到设备旁、搬到电脑前。学习必要的理论,从最简单的项目入手,既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立即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积极拉动了学生自身需要学习的内在动力因素,就会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采用项目化教学,不仅克服了课程的交叉性和进度不一致的矛盾,而且还让学生建立了该专业课程结构的感性认识,体会到一个专业不同课程间的联系和学习的必要性。

二、编写项目化教程,激活学校实训设备

项目化教学要以配套的实训设备为载体实施,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实训设备,精心编制好项目化教材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编写项目化教程要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用项目带动内容,将内容融于项目,并将每个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每个任务由若干技能组成,合理地安排技能到相关任务中,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项目化教程在知识点的布局上要注意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交叉性、时序性矛盾。对于一台综合性能较高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它涵盖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干课程,诸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机床、机械加工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检测技术、数控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等。

那么如何在项目化教程中适时投放知识点,做到知识点既交叉又不凌乱,做到知识点齐头并进又循序渐进,优秀的项目化教材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利用软件资源,拓宽实践教学空间

如果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将语言难以清晰描述的知识点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软件建立功能强大的虚拟“实验室”,使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展示学习成果。比如protel、Multisim软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子线路传统的设计方法,软件中的元件库有电路基础、模电、数电实验所需元件和组件,工具栏中有万用表、示波器、信号源等仪表,选中需要的元件、组件连接成相关电路,点击电路中的开关元件即可模拟仿真电路结果,还可用工具栏中的仪表测量电路参数。这些包括FESTO公司的气动与液压仿真软件、MITSUBISHI公司的plc编程软件、单片机方面的Proteus、Keil软件,甚至现在市场上已出现多个品牌的专门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仿真教学的软件。这些软件除了能进行软硬件学习和设计练习,还可以通过强大的仿真功能进行仿真实验。当然,一个用途的软件有多个不同的品牌,它们在细节和格式上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来甄选。

利用这样的软件教学资源,会增加实验的可行性。虚拟实验能让学生方便地进行各种设计、挖掘潜力,锻炼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能力延伸提供空间

诸如机电一体化这样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思路要以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线、能力为中心,是开放式、全程化的考核体系,具体包括:基本能力,课堂参与、项目完成情况,合作、沟通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设备维护,资料整理等。通过项目成果展示、自评互评、心得交流等进行多元评价,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双方面的评价更精准、全面。

第6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德国;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

一、学习领域的涵义

学习领域是德文Lernfeld的意译,由两个德文单词Lernen(学习)和Feld(田地、场地、领域)组合而成。它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

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完整的学习领域课程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按照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费尔教授的诠释,学习领域是建立在职业教育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指向学习的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教育职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并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

二、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

通常某一种职业教育的专业一般由10~20个学习领域组成,具体数量根据各职业教育专业的需要决定。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单元,其主体内容是职业任务设置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的,也就是说,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即以职业行动体系为主参照系;目标描述表明该学习领域的特性,目标描述的任务是学生通过该学习领域的学习所应获得的结果,用职业行动能力来表述,而且该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基准学时可以根据教学组织的具体安排而定;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普通文化课与职业专业课整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德国迈巴赫职业学校“机动车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个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情况,表1所示为德国迈巴赫职业学校“机动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全部学习领域。

现以德国迈巴赫职业学校“机动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中的“学习领域3”为例加以说明,如表2所示。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机构要素,是课程方案在职业学校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换句话说,学习情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作为具体化了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因学校、因教师而异,具有范例性特征,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化。实际上,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而学习情境则是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课程方案。教师在课堂上所设计的学习情境应能够体现与该节课教学目标相关的认知原理,即在对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整体与局部、结构与过程的观察、解释和序化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的案例。

以德国迈巴赫职业学校为例,在第一学年的第3个学习领域――电子系统检修中共包含8个学习情境,内容如下:

学习情境1:倒车灯不亮的故障检修;学习情境2:左近光灯较暗的故障检修;学习情境3:冷却风扇工作异常的故障检修;学习情境4:摩托车照明系统不起作用的故障检修;学习情境5:汽车上的转向灯工作异常故障检修;学习情境6:继电器功能异常故障检修;学习情境7:雾灯工作异常故障检修;学习情境8:制动灯工作异常故障检修。

其中学习情境1~3的教学目标:汽车电路图的识读,电路的计算;学习情境4~8的教学目标:结构、功能、作用、测量,同时为故障排除作基础。

现以德国迈巴赫职业学校机动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针对学习领域1(汽车的维护保养)中的学习情境5(轮胎检查)的教学设计为例,了解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是如何实施的,如表3为学习情境1.5“轮胎检查”课程设计。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的教学实施方法包含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教学情境列出必要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规律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与排序;第二步: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和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教师独立讲解、学生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第三步: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媒体,学习媒体包括学生的工具书、作业纸、黑板、动画、PPT、展示板、实物等多种媒体;第四步:利用作业纸来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因此,如何根据学习内容来设计作业纸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启示

1.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改革明确提出了学是为了用的基本策略。在内容上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实施以职业任务和行为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从而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2.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从哪里学的问题。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改革明确提出了在做中学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源于企业的生产领域,学习领域的总合基本涵盖生产领域的全部内容。并且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把学与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即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3.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较好地解决了怎样学的问题。德国学习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应当以行动为导向,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以职业行为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由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养成所需的职业能力。

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学习领域的划分和行动导向方法地位的确定,是德国职教体系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然,德国学习领域改革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所有相关教学内容是否都能统一在“行动体系”这一个标准之下也是值得怀疑的;具有综合学科知识体系的师资也是一个问题等。因此,我们在借鉴时,应结合我国的实情进行选择,一方面应学习他们的合理可用之处,另一方面也应保持我们的科学适用做法,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J].职教论坛,2004,(6).

[2] 姜大源.能力本位: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7,(1).

第7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专业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系作为笔者所在学院骨干教学系,已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但是该专业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学生生源基础差等原因,很多毕业生离校后不能胜任电气类、一体化类的本职工作,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成才规格,达不到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也对学校的声誉有所影响。

笔者从事机电类课程教学多年,对学生的现状和要求有所了解,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进一步强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实现本专业的既定培养目标,多有思考。现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课程的设置、分层教学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如何修订的思考

从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看,从事电工维修工作的不到50%,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从事机械保全、机械装配、机械流水线等工作,而不少学生在学校的训练形成的能力不足以形成岗位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形成了“分下去,留不住”的局面,未达到学生个人、家庭的就业期望值。

笔者之所以考虑培养目标的修订,是试图从毕业生的技能形成上更加务实,培养的毕业生更能适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层面上进行探讨,对现行的单一的技能目标进行修订,以期更加符合毕业生的岗位要求,提高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根据社会需求可修订为:培养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创新和敬业精神,有较强的劳动安全防护意识,满足企业对从事机电技术岗位需求,具有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生产流水线操作的维修人员。

只有根据修订后的培养目标,我们才能制订出相应的计划,培养出适应企业岗位能力的中等技能人才,成为具有必备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维护人员。

二、 课程建设方面的思考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规定的学习时限较短的特点,这些课程的设置,既要适应企业的需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能力提高了,才会被社会认可,才能受到家长的欢迎,我们的专业才具有生命力。

1.必需的文化基础课要够用

我们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大多是义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数学是学生学习的软肋,但也是后续专业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基础,建议以够用为度,选讲三角函数等必需的知识点,以一学期为宜。语文、英语主要学习与其日常的工作生活相关的应用内容。

2.专业课程的开设要合理科学

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上,要做到合理科学,就必须不拘一格,以岗位能力形成效率为考核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是在日积月累中实现的。要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形成岗位需要的能力,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内容设置。

在这方面,成都某职业学院采用倒推的方式确定课程开设,方法值得借鉴。所谓倒推,就是以岗位要求的能力为依据,以最终的技能考核为考核点,所有上一级课程开设都是为了下一级的知识点做积累。笔者认为,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械类课程开设存在一些不够科学的地方,机械类课程学习系统性较差。可以考虑将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基础、钳工技能训练这几门课按车间实际的岗位职责和工艺流程进行编制和实施,有效融合,作为一个大的教学模块组织教学,打破目前的课程分割,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

校本教材的开发,其意义在于结合本学校本专业培养特点,全面衡量和考虑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建立一种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应用最广泛的专业之一,课程的相互交叉是不可避免的。有效地整合相关课程,开发适用的校本教材,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

三、分层次教学的思考

考虑到学生的从业兴趣,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习实际成绩和个人兴趣爱好,分班学习。部分同学重点强化学习电工,部分同学重点强化学习钳工,真正使每一位学生有一门技能强项,达到一专多能。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在学生选择到高级专业继续学习时,更有针对性。

第8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机电传动与控制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机电传动与控制是研究和解决生产机械与电气传动控制有关问题的一门课程。它包括了驱动电动机、电力拖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PLC、电力电子技术、交直流伺服系统等内容。对于我国目前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的欠缺,阻碍了他们通过学习此课程来提高自身的机电一体化技能水平。在这种现状之下,如何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来改善教学质量,是每个机电类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学环境和资源

传统的高校或者号称以实践能力为主导的技工院校教材,大多按从基础到复杂、从理论到实操的原则编写。而技工院校由于场地、设备资源有限,教学内容往往重理论而轻实操,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达到提升技能水平的学习目标。即便部分院校资源相对充足,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依然无法满足企业的具体要求。例如用变频器控制传送带的转动,大部分技工院校采用的是某些教学设备生产公司的产品,教师根据该设备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掌握了该型号变频器的参数设置和调试方法,但是并不了解当前企业生产用的变频器、电机、传送带以及接线工艺等与教学设备之间的差异所在;实训课要求学生穿着工作服、绝缘鞋,很多学生并不理解,部分学生甚至以为老师是为了让学生穿工作服而穿工作服,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实际工作环境比实训室恶劣,接触到的设备也比教学设备危险等等。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用实训去验证理论,停留了在“模拟教学”层面,与行业规范、实际工艺要求等元素脱节,仅仅关注了学生的“学”而忽略了“工”,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能在模拟的设备、模拟的环境上进行操作,无法达到企业所需要的“无缝接轨生产实际”。真正上岗工作时,学生仍然需要企业花费人力物力来进行从头培训,而且,学生会认为在学校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2.师资水平和教学评价

机电传动与控制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范围广,技工院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站在高处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他们通常是由“学校”到“学校”,这部分教师并没有到企业生产一线工作过,并不了解企业生产的具体要求。所以,也没办法在一时之间很好地引导学生做到“工学合一”。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只能是停留在学生是否能够达到掌握技能要求,甚至是书面测试为主的理论认知评价。技工院校学生本就不擅长于学习传统的学科理论知识,这种评价方式无疑更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难以有效地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评价。企业认为,好学生考试门门及格,但不代表代表他能工作、会工作。很显然,考场成功不代表职场成功,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二、课程发展与对策探索

1.营造实际工作环境,整合教学资源

学习应组织学生和教师下厂体验真实工作环境,没有条件的也应拍摄相片或者录制视频,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熟悉工作环境。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尽可能引入当前生产实际使用的机电传动设备如电机、PLC、气泵、接触器、继电器等。引入企业生产管理方法,如6S管理等,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灌输质量意识。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应该共享部分优秀的教学资源,如结合实物的三维图片或者虚拟实训台等。

教师组织学生对现有的实训设备进行维护、改造,盘活老旧的教学设备。在维护的过程中学生能得到如传感器检测、电机检修、变频器检修、线路维修等相关知识的扩展,而不是停留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一般操作。通过检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在平常实训过程中应该安全文明生产,减少设备损坏率。对于无法维修或者维修成本过高的仪器设备,应该及时地上报学校,由学校统一安排,以确保学生的实训资源。

2.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积累企业生产经验。或者从企业一线引进技术能手,对他们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这两个渠道培养的教师队伍,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一体化课程与教学理念的认识,学习一体化课程开发和技术,掌握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设定虚拟工作环境,给学生灌输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的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具体工作任务的,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而这个工作任务就是学生以后工作岗位上的具体任务,如机械手的调试与检测、自动生产线的总装与检测、设备选型、系统程序的开发、设备的日常维护等。摒弃老旧的逐章逐节进行讲授的方法,结合学校既有的实训资源进行模块化教学,如供料单元、机械手搬运模块、变频器对于传送带运输的控制等。与此同时,教师应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性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教师和学生参与行业协会或者政府机关组织的比赛,如广东省机电一体化大赛、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大赛等。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把PLC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触摸屏技术、变频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集成在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之中。参赛教师能通过比赛增长自身见识,了解自身知识面或者技能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教学中改善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完善了个人知识整体架构,提高了实操能力,还了解了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的趋势和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完善评价体系

第9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一、毕业生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要求相结合

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是在对社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是邀请企业的实践专家、教学专家、毕业生与本专业的教师做评估小组,在多方面进行了讨论以后,对三个主要的就业岗位进行确定,即: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修,自动生产线的维护与维修。

为了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还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做进一步的培养。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一种或者多种与本职业有关的技能来说的,其中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培养专业能力主要是对职业业务范围内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与能力上,借助于社会能力对“人性能力”进行培养。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不断掌握一定的机电技术的专业能力,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使社会能力不断提高,使创新精神不断得到满足。

二、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实践

1.对行为进行引导,强化目标,突出实践体验

根据职业教育的相关理念,通过日常教学,使教学目标进一步得到统一,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与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示范的重要性,还要与学生的动手实践体验进一步结合,使教学过程更集中,通过小组工作—再集中的有机组织,使学生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自觉体验进一步强化,并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与就业相适应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教学辅助手段科学合理地使用

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配备了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专业实训室,使其具有专门的工业生产级的生产线,对此教学条件合理地运用,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为教学成本实现科学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对职教经验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3.在设置课程时适当引入行为引导教学法

在各科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还要借助不同的“行为引导教学

法”,主要通过行为加强引导,借助于行为教学方法,对行为加以引导,这是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策

略。行为引导主要是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与全面素质加以发展,在21世纪,它渐渐发展为职业教育教学中一种新的思潮,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及劳动界的专家所认可。

在实施行为引导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实践课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及独立工作方式完成。通过两人或四人的小组合作方式,采用定期交换的方式与方法。各项目课题加强小组内合作,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使每个小组成员各自提出不同的见解与工作计划,并对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加强锻炼。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对于个人存在的不足及知识欠缺还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否定错误观点,使正确观点得到发扬,最后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同时,实践指导老师还要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通过最优解决方案,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或以小组方式对独立制订的

工作计划加以指导并完成工作。所做的工作还要根据相关的目标来做好自我与相互的检查,通过此方法对教学效果做出判断,使学生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不断地得到增强。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评估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还要通过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来确定,它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学分制”管理方法、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制订、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的建立、改革实验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等方式实现。

实践教学的“法规”是教学计划的内容之一,可由专业顾问委员会成员及生产单位的专家进行评定。在实践环节可以借助教学大纲对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进行指导,对格式要进一步规范统

一,另外对实践的性质、目的、内容与要求、建议实践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和有关说明做出评定。在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时,还要给予一定级别的证书,使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实现接轨,实现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配套,把全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评估体系结合于

一起,使其发挥自身的优势。

对实验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做进一步的改革,通过学校统一

管理与分院分工负责的方式,实现“专管共用”这一管理模式,对实验实训基地的管理规章制度做进一步的完善及修订,进一步对学

生的实验、实训、实习室进行开放,使学生完成对相关技术的集成和实验实训基地的综合利用,使其有利于技能与职业资格的培训

及鉴定。

参考文献:

[1]卢兵,霍雄飞,唐永泽.建立工学结合的中职教育教学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