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治理的重心范文

社区治理的重心精选(九篇)

社区治理的重心

第1篇:社区治理的重心范文

[关键词]新建社区 思想政治工作 重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172-01

煤炭企业社区是城乡管理的基础,也是党的工作基石。煤矿社区是企业破产改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而新成立的,企业职工、退休职工以及家属从过去单纯的隶属单位、依赖单位转变为走进社区、依托社区管理的新格局,随之,新建社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问题突现出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遇到新问题,只用简单地重复过去的经验和办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方法,增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为社区营造健康、文明、祥和、安宁,保证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遇到新问题

1、社区管辖体制变更带来问题。企业改制新建社区,居民长期以来已适应的原企业“现官现管面对面、知根知底亲密关系”的管理突然脱钩,企业居民由“单位人”变为社区人,似乎失去依托而心里上存在失落感、孤独感和挫败感,情绪容易激化,导致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面遇到问题。

2、社区居民价值取向观念带来问题。随着社会价值取向受到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社会上各种主流、非主流思潮在社区交织碰撞,如腐败问题、道德滑波问题、改革引发的贫富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居民价值取向观念的变化,居民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政治思想盲目、行为方式上极端的迹象,在是非曲直鉴别上表现复杂、模糊。给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重干扰,也制约着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3、社区政工力量薄弱带来问题。新建社区工作人员原本配置即力量不足又素质不高,思想政治工作都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兼职,缺乏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懂科学、又懂管理;既懂市场、又懂艺术的复合型政工人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以传统化、常规化的模式运行,对于采用新的电器化宣传手段接受能力差,这些问题也制约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策

煤矿企业管理者,要认清新常态下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找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以创新发展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做好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激活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目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1、坚持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引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煤矿企业坚持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引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又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整个社区行政管理工作之中,是落实党“执政为民”的本质需要。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突出了新常态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是我党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指导方针,对我们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社区要把原企业“以单位为本”的工作模式,转换为当代社区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途径上来。

二是煤矿企业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人文关怀,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心理疏导,就是对问题心态的疏浚,以此达到对人的教育、引导、鼓舞、鞭策目的。当前,社区居民不同程度地出现的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任危机、拜金主义等诸多现象,就需要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方法,把教育与疏导相结合,帮助社区居民解决思想问题。就是引导居民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居民学会心理调节,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2、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创新“人文关怀”的工作途径。

第一、新建社区行政管理的主体,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延续下来的企业曾经承担着为企业职工、家属及其退休职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体的,而且服务对象诸多是各类弱势人群;家庭经济存在严重负担的人群;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存在着种种生活困难的无业人群。为此,把他们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为他们提供福利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

第二、社区还要以服务社区全体居民的需求为基点,以居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观念,从单一的扶贫帮困、排忧解难向提高物质性和精神并举转变,逐步向法律服务、文化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方面加以延伸,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向多领域、深层次拓展,尽可能地全方位解决居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其重点是在社区建立《人民调解室》和《心里咨询室》,聘请专门人员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和心里咨询服务。拓展社区人民调解服务功能,消除居民纷争,融洽居民关系,把民间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通过咨询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帮助居民走出心理困惑和心理阴影。

三、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专业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律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

1、煤矿企业立足社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立场坚定、作风正派、业务精通、热心群众工作、善于群众工作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前提。要树立责任意识,增强社区全体员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感。要教育社区员工牢固树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意识和使命意识,自觉抵制和克服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观念,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站在讲政治的战略高度,自觉的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引导社区员工积极地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到社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并贯穿于社区整个工作之中。

第2篇:社区治理的重心范文

为此,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第四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专题调研组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社会科学院、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权威专家赴武汉市汉阳区进行实地采访调研,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村改居”:从渔业村到江欣苑的华丽转身

从一个贫苦落后的渔业村到现在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江欣苑的华丽转身,凝聚了社区党委、全体居民的创新、探索和努力。

2004年9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正式拉开全市“城中村”综合改造序幕。当时的渔业村党支部深入研究、统筹谋划,利用半年多时间,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宣讲政策,发放征求意见表,了解掌握思想动态,做好解疑释惑和思想疏导等工作,赢得了广大村民对改造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005年7月,原渔业村正式启动“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成立新的武汉龙洲置业有限公司,完成村集体经济改制。2006年3月,621户渔业村村民农业户口改登为城市居民户口。2007年7月26日,第一批失地农民入住江欣苑。2009年12月20日,原渔业村党支部、村委会撤销,挂牌成立江欣苑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2010年4月,启动村湾整体改造拆迁,历时48天,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创造了全市“城中村”拆迁“第一速度”。2012年6月,江欣苑社区党支部升格为社区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4个中心党小组、41个楼栋党联小组,218名党员。

短短几年时间,这个由特殊环境、特殊地理区位、特殊居住人群、特殊管理团队造就特殊管理模式的“五特”小区,成功实现了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文明形象、组织形态的巨变,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的城乡社区治理新路,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社区”,被中组部誉为全国“村改居”成功转型的样本,社区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江欣苑社区走出了一条以党的建设引领“村改居”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

直面“村改居”以后社区如何治理、如何发展的问题,江欣苑社区党委带领居民探索了“一核引领、四元共治”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构建了社区居委会、社区企业、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四方共治的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党的建设引领“村改居”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

“一核引领”为社区治理提供坚实保障。和许多“村改居”新社区一样,江欣苑面临着原有管理辖区改变、管理对象改变、管理事务改变、管理模式改变、管理环境改变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面对实际工作中的困难,江欣苑始终把握依靠党组织、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一主线,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逐渐增强。在“村改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引领作用。在思想政治上,凝聚社区多元主体,形成共建城市社区的合力;在经济建设上,平衡社区企业等各类社区经济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助力社区公益服务;在社会服务上,党员干部深入网格,准确把握居民需求,助推多元主体服务社区居民;在文化建设上,充分挖掘社区民俗文化,引领居民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提高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江欣苑社区党委坚持把选准“头雁”、配强班子、带好队伍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委书记胡明荣及其带领的党委班子和骨干团队,既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能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又善于做社区“婆婆妈妈”的工作,热心为群众服务。在江欣苑,每天早上6点,就能看到社区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的身影,为的是让居民能及时反映困难,及时发现每个家庭、每位居民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在江欣苑,过去居民要跑很多部门才能办好的事,如今在“一站式”服务大厅全部都能办结;居民群众有了急事、难事、烦心事,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找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居民王凤云原来是个老上访户,社区对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帮她找到了生平第一份工作,使她思想上发生了根本转变,不仅不再上访,还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从事志愿服务活动。2016年“七一”前夕,她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四元共治”为社区治理提供多元资源。为更好地推进“村改居”治理工作,江欣苑在党委领导下,构建了社区居委会、社区企业、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四元社区治理主体。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社区居委会积极组织社区各主体开展社区治理活动,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社区企业主动承担起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职能,提高了社区公益服务水平,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社区居民的参与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广泛的动力来源;社会力量的参与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多元的外部资源。

六级管理模式是江欣苑社区治理的一大亮点:把社区划分为4个片区、41个楼栋、128个单元、868个网络,形成了“党委书记――支部委员――党小组长――党员――楼栋联系员――单元观察员”的六级组织管理体系,挑选41名楼栋联系员、128名单元观察员和868名志愿网格员,分配到六级管理链条的各个节点,使社区党组织和党的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同时有效整合了社区治理资源,让居民能够共享善治红利。

现代化社区治理最突出的特色,是要充分发挥人的自治作用。江欣苑在社区居民转型、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城市化方面,取得了尤为宝贵的经验。积极推进社区民主,拆迁安置、资产处置、产业发展、选举换届、社会管理等所有重大事务全部向群众公开征求意见,实行村民表决,开通“民情直通车”、“书记直通车”,坚持让群众走上前台,健全共建自治体系,实现“群众的事群众办,群众说了算”;支持居民群众成立18个类型各异的社区民间协会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为了帮助居民更快地找到方向、适应新生活,成立了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高龙表演艺术团、农民秧歌舞协会、社区老年艺术团等18个群众性文娱活动团体,不间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每个居民都参与进来、融合进来,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为提升居民素质,真正实现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江欣苑开办了市民学校,开展社区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以及各类技能培训,转变居民生活观念,提高居民就业能力。现在,走进江欣苑社区,听不到过去的麻将声、吵架声,所见所闻到处是健身、唱戏、谈笑的幸福景象。走访的群众代表罗大清表示:“现在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江欣苑的老百姓有所居、有所业、有所乐,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开心,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产业转型为社区发展注入活力。2003年前,江欣苑社区前身渔业村村级集体经济负债200多万元。“村改居”后,成立了龙洲置业集团公司,公司下设7家子公司,涉及房地产、文化产业、物业管理、园林绿化、建筑装饰等多个行业,跻身汉阳区村级公司“第一方阵”。产业项目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群众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费及福利分红由2000年人均600元增加到6万余元,整整增长了100倍。

2004年,属于村集体的下马湖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被国家征用,获得补偿款1723万元,村集体顶住90%村民要将补偿款分光的压力,将发放村民生活费、购买村民社保后剩余的部分,全部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先后成立了武汉龙洲置业有限公司、武汉龙洲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多家公司,承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46万平方米综合物业服务,兴建武汉国际博览中心配送中心和千亩大型现代苗圃基地,实现了集体经济的滚动式发展。到2015年底,集团公司资产过20亿元,年收入达5000多万元。现如今,不仅村民变股民,能够享受福利分红,社区还为全体居民办理了社保和医保,每位居民能按月领到生活费、过节费,天热有降温费,天冷有采暖费,保证居民生有所养、老有所依。

伴随汉阳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社区借助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探索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打造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龙为契机,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提炼形成“高龙精神”,并依托“高龙”品牌引入50余项非遗项目进社区,建成了全国首个1.2万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园和高龙文化博物馆,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龙文化产业链。

江欣苑的产业转型,不仅为社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最重要的是为社区的健康永续发展开辟了创新路径,使居民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从事汉秀的妇女这样形容自己的变化:“我们都是丢下锄头,拿起绣花针。”她们用双手经营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江欣苑城乡社区治理的价值

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城乡、社区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实践场域,是积累社会治理创新理论素材的重要来源。可以说,江欣苑党建引领下的“村改居”实践,是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场景和城乡社区治理的鲜活样本。

第一,江欣苑“村改居”工作,为解答“城中村”的现代化难题与城市化挑战提供了答案,对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其探索的六级管理模式,是破解现实问题,实现社区治理上下联通、纵横联结的创新治理路径;其村民自治模式,一方面化解了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另一方面通过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了自治在现代社区治理中的促进作用。

第二,江欣苑在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凝聚党心民心,通过文化与社会组织的作用构建社区认同方面的经验值得关注,为有效破解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重构社区居民的价值认同这一难题提供了答案。正如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所说:“世界上最难写的字是什么?就是‘共产党员’四个字,其他的字是用笔墨纸来写,而‘共产党员’这四个字是用毕生的心血以及对党的信念、信仰和忠诚来书写。”江欣苑的党组织、每个党员都在“村改居”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且形成了群众认同的社区文化和党群一心的良好氛围,这对完善社会主义公共生活、形成良性共治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纵观其他国家的社区建设,江欣苑的社区建设在社区治理模式、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它所取得的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区治理现代化之路。它在资本重组、自治组织、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结构系统化方面的探索,均对全国各省市地方的城乡社区治理有借鉴意义,值得关注、提升、推广。

第3篇:社区治理的重心范文

**区**年-**年社区治安工作的总的思路是,以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按照"城区抓防控、社区抓创安、部门抓参与"的工作思路,强化社区治安基层基础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综合"优势,建立健全"打防结合"的社区治安防控机制,全面落实社区治安各项工作措施,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社区稳定"的工作目标,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工作、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二、工作目标

--社区基层组织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六位一体"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治安、调解、普法、巡逻、帮教、消防)建设加强,资金投入到位,落实报酬待遇,各项制度措施健全。

--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作用发挥充分,"148"法律专线网络建设加强,矛盾纠纷的预测、预防、预警、预案机制强化,无和"民转刑"案件。

--社区治安稳定,刑事案件发案相对平稳,严重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杀人、盗窃、抢劫案件逐年减少。

--社区治安的"打防管控"体系健全完善,城区打击犯罪体系、立体化动态控制体系、全方位的基层防范体系、重点管理体系作用发挥充分。

--社区没有突出的治安防范、控制和管理死角,重点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人员、机构、落实全面落实。

--社区居民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逐年提高。

--**年全区省、市级安全小区和安全街道要分别达到60%和90%以上。

三、工作任务

(一)构筑社区治安工作新机制。以创建安全社区为载体,以利益机制为导向,大力推进社区治安管理与社区服务兼备的治安防范产业化建设。以社区治安标志区为龙头,把社区管理与社区教育、社区服务密切结合起来,重点抓好社区治安产业化和住宅防范智能化。加大科技创安力度,按照统一、科学、合理进行规划,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尽快提高技术防范覆盖率。在新建居民小区逐步推行小区重点监控系统、楼座对讲电控系统、家庭防盗报警系统、基层工作电脑化管理系统,不断增强对可防性案件的防范能力。

(二)健全完善社区治安打防管控新体系。

(1)进一步深化公安机关社区警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公安机关为主体,动静结合、专群结合、点线面同步联动,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的立体化的动态控制体系。以社区为重心,调配充实警务力量,改革勤务制度,提高接处警和社区治安控制能力。

(2)进一步加强群防群治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志愿者的力量,构筑社区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新格局。形成并完善以街道治保会、看楼护院队伍、巡逻队为主体的居民住宅自防体系;以护厂队、厂街联防、技防联网为主体的单位内部"三防"体系;以派出所民警、社区保安队、联防民兵、地区治保会为主体的社会面管控体系;以治安亭、报警点、检查站、堵截点为主体的查控体系;以"110"接处警系统为主体的快速处警体系。

(3)进一步强化重点人口、特殊群体的管理工作。强化暂住人口的治安、计生等综合管理,大力推行暂住人口信息计算机联网系统,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达到"底数清、去向明、管得住"的工作目标。加强对租赁房屋的清理整顿力度,努力减少和堵塞漏洞。深入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建立安置帮教工作志愿者队伍,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作好安置帮教工作,逐步实现帮教组织网络化、帮教措施制度化、安置渠道多元化、安置方式多样化、安置机制市场化,搞好监所内的改造与社会安置帮教工作之间的衔接,探索新形势下解决就业安置问题的新路子,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建立健全特种行业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检查,遏制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

(三)积极构筑社区依法治理新载体。

(1)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法制教育、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健全组织网络,发展志愿者队伍,加强基地建设,丰富各种活动,形成浓厚的社区法治氛围,确保社区居民的各项法律权利。

(2)把社区依法治理的重点放在依法规范、依法管理、依法运行社区事务上,健全社区依法治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实现依法治理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3)加强预防和减少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进一步改进学校法制教育,强化社区教育管理服务功能,提高家长素质和改进家庭教育,优化、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打击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犯罪案件,促进学校、社会、家庭关心培养教育青少年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相结合。

(四)积极推进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新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形成经常化、制度化、深入持久抓排查的工作机制。要坚持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各街道办事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要进一步健全敞开式办公、一次性受理、一门式服务工作机制,为居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同时要加强"148"法律专线网络建设和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不断强化预测、预防、预警、预案机制,杜绝的发生,推动全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深入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确保社区治安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面加强社区治安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关键在领导。

各级党政要把城区社区治安工作作为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社会稳定,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事,纳入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要按照"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确保社区治安工作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加强公安派出所、街道综治办、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社区居委会等社区治安工作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有足够的警力和人力开展工作。

二要发挥好"综合"的优势。社区治安工作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特别是综治委成员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抓好落实。

三要加大物质投入。加强社区治安工作,必须加大物质投入,各级党政要舍得花钱买平安,抓好社区治安防范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工作物质保障机制,适应社区治安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第4篇:社区治理的重心范文

【关键词】 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社区管理

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呼吸科常见的疾病,其重要临床表现为发展性气流受阻和肺气肿,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时,后果严重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和心理衰竭[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医疗及管理应时而生,本研究选择134例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研究,先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2008年6月到2010年8月在我社区进行社区管理的中重度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134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为87例,女性为47,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分布为63.1±12.6岁,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43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次研究。

1.2 社区管理 本研究社区管理以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实施单位,对本社区内进行社区管理的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进行研究,建立档案,实施每个人一份档案,对研究对象进行登记和编号,以便可以实施统一的管理,依照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方案、治疗措施、防治方法以及康复治疗的指导,举行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知识的宣传。建立优诊服务卡的形式,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便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实施24小时值班的制度,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病情加剧的现象。实施定期复查,复查周期为1个月,记录患者的疾病情况。

2 结果

研究人群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社区管理分析 对研究对象进行社区管理实施前后对比分析,研究指标为十种,分别为急性发作、急诊情况、平均住院、受教育情况、规范治疗情况、正确使用治疗试剂、正确认识情况、治疗费用、戒烟情况和临床症状评分,社区管理实施前后之间进行研究各指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研究显示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活动受限,导致呼吸困难的主要的原因可能为由于患者肺组织手术损伤,而出现的肺部气体流通受限,肺部弥漫下降和呼吸肌的功能障碍。引起活动受限的原因为由于肺组织受损造成的患者肺动脉高压、右心房和右心室长期高压引发心功能不全,营养功能紊乱和机体氧化和抗氧化功能失调等。以往以医院治疗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越来越满足不了患者对健康的追求的要求,社区医疗和管理模式成为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治疗及管理机构,尤其是稳定期的患者。社区管理治疗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类型,其中药物治疗主要为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和祛痰药的使用。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性的用药,严格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有关规定使用。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教育宣传、氧疗和运动训练等,其主要功能为通过患者自身的锻炼和物理疗法,有效促进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骨骼肌的肌肉弹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渐恢复其主要功能,减少患者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发的呼吸困难和活动受限。达到患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自身抵抗力要充分,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维持或减轻患者病情,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但是为药物治疗应注意量与度的关系,做到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治疗和管理,若进行过量得运动或氧疗治疗等可能会引发患者病情加重。本研究研究显示社区管理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急性发作、急诊情况、平均住院、受教育情况、规范治疗情况、正确使用治疗试剂、正确认识情况、治疗费用、戒烟情况和临床症状评分,可见 采用社区管理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的治疗和改善效果良好,应加强推广。

参考文献

第5篇:社区治理的重心范文

【关键词】2型糖尿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4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98-01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病人数量在不断增加,糖尿病已经上升到一个社会性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的危害巨大。如何实施好糖尿病的一体化管理,探索2型糖尿病在社区的新型管理模式将任重而道远,给我们的政府和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1既往管理模式

目前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存在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明显脱节,社区机构缺乏医疗和公共卫生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医疗力量、技术手段等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治疗糖尿病水平有限,糖尿病病人往往更愿意到三甲医院就诊,而对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近而远之”,造成了防治队伍、防治对象、防治目的的分离,而对处于危险状态的大量糖尿病易感人群的防治则处于空白状态。而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一位患者提供足够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及诊疗计划和长期随访,社区医务人员缺乏糖尿病的专业理论知识;未能规范掌握糖尿病筛查、诊断及治疗的方法;缺少糖尿病综合管理的团队;对居民尚未开展专业性的糖尿病知识教育。2新型管理模式

糖尿病社区防治管理的工作重心是防治结合,一方面要对糖尿病现患病人进行治疗和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全人群的慢性病预防工作。为此,我中心就2型糖尿病一体化管理模式做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四川省社区卫生协会牵线搭桥,我中心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跨区域合作,尝试探索医院社区全程糖尿病一体化防治模式。通过三级医院的参与,新技术的引进社区,较好的解决了现有糖尿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区域协作,资源共享2012年5月2日,在四川省社区卫生协会的大力帮助下,我中心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向中心分别授予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辅导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辅导基地”的牌匾,双方重点在开展高水平、专业化的临床、科研、教学和社区慢病管理等领域实施全方位合作。该院研制出的纯中药制剂“降糖通腑颗粒”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且价格低廉,适宜于基层广泛推广。

2.2科研铺路、提升能力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开设糖尿病专科门诊和病区,严格执行标准化治疗。增添糖尿病检查仪器并积极做好健教宣传工作。

2.3远程协作,技术支撑为确保诊疗质量,成都中西医结合医院陆院长等专家定期到中心开展查房会诊,中心的诊断水平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糖尿病患者基础治疗全部社区中心进行,有转诊指征的患者再转至大医院。同时,中心与医院建立初期视频会诊平台,为社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诊治的快速通道。一批“能看”糖尿病的骨干社区医生成长起来,把患者留在了家门口。中心现每天平均诊治糖尿病患者10例。

2.4创新模式,优化服务我中心于2012年底,提出和实施了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项目,探索社区慢性病新的健康管理模式。中心于2013年1月重新组建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全部纳入责任医生团队,组建责任团队10支,甄选了辖区2000户慢性病病人(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签定服务协议,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全面融合。

中心对社区内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糖尿病慢病档案,由全科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对每位糖尿病健康管理患者每3个月进行1次面对面的随访,对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要求半月内面访。同时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应用中医体质理论、摄生理论、情志理论对病人进行养生保健和心理教育,普及糖尿病防治教育的能力。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体检与随访相结合。内容除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11版)规定的内容外,全科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还可免费增加必要的检查项目。

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里,签定协议的糖尿病患者中,通过责任医生规范化的治疗及管理,有约70%的患者血糖已达标了,有三分之一的人已完成了早期并发症筛查。3社区糖尿病一体化防治模式的体会

3.1创新模式、优化服务防治为一体,推出新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模式。所有临床医生全部纳入责任医生团队,防治一体化,加强了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力度;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防治的整体队伍素质与水平;现有医疗资源得到了合理应用,强化了慢性病综合干预和治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2群众满意、社会认可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中心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糖尿病防治队伍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糖尿病防治在社区得到了较好的落实,2013年3月,经自贡市卫生局审议决定,批准我中心为自贡市社区糖尿病防治基地。

3.3科教兴医、人才培养科教兴医,人才培养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以科研成果在社区应用为动力,以社区慢性病管理为抓手,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三级医院的科研结果转变为社区糖尿病防治的依据与操作指南,同时在社区科研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发展优秀人才,培养人才梯队,以此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的开展,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4技术支撑、持续发展

第6篇:社区治理的重心范文

政法委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

2019年,×区政法工作主要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抓手,突出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矛盾纠纷精准排查精细化解、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法治×建设、普法宣传建设、化解突破信访积案、维护社会稳定、反邪教网上斗争等工作,全区社会治安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保持在×%以上、社会政治环境形势更加稳定、辖区居民群众防邪、识邪、反邪意识进一步强化。现将×区2019年政法工作汇报如下:

一、线上线下同步立体宣传,构建平安建设宣传矩阵,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打造“×”网络新体系。全区所辖×个乡镇、×个街道办事处、所有社区(村)全部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综治平安建设相关信息,总关注量近×万人,完成从中央到社区的新媒体平台“六级”矩阵中,城区、街道、社区三级的建设任务,形成宣传工作大团队。依托×区成熟的网格化管理系统、综合治理信息管理系统,延伸“六级”矩阵至社区网格,建立起与居民“零距离”交流的微信群网,形成“6+1”矩阵结构。并组织协调法检公司、信访、教育、工会等部门纳入宣传矩阵,共建立协调人微信群×个,共有协调人×人。

(二)活用新媒体“三维”矩阵新武器。通过建立×反邪教网站、××微信公众号、×政法×官方微博等形式打造新媒体反邪教宣传“三维矩阵”,建立×区新媒体宣传根据地,将中央、自治区、×市及×区开展的重点工作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当中。采用“拟人工智能”小管家技术进行在线管理应答。并将媒体技术延伸至城区、社区,继续完善桂风网×编辑部、×社区通讯站建设,对编辑人员和通讯员进行文字写作能力培训。

(三)持续深入开展日常政法综治宣传教育活动。在重要节假日和日常工作中,各政法机关、街道、综治成员单位积极依托政法集中宣传月、“3·8”妇女维权周、“4·15国家安全教育日”“6·26”禁毒宣传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等活动开展“禁毒”“安全生产”“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方面的各种宣传活动,在文化广场、重点大街、交通枢纽等重点场所悬挂主题宣传横幅、设立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品,举办知识灯谜有奖竞猜,观看宣传视频,开展系列文艺晚会,张贴发放治安安全防范小贴士等方式,向辖区居民群众宣传法治、综治和安全知识。

(四)全力推进普法文化建设。围绕“七五”普法工作,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适时举办2019年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工作会暨“七五”普法中期督查动员会,并顺利迎接各级部门检查我区“七五”普法工作。区司法局组织开展×市首场普法志愿者趣味定向赛,开展“山歌普法”“戏曲普法”等各类主题法治宣传活动约×余场,发放宣传资料月

×份。紧扣新媒体开展线上普法,截至×月,更新“×法治”公众号信息×期共×篇,举办线上法律知识有奖问答活动×期,实现普法宣传教育双向互动。

二、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完善辖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一)大力推进城区、街道、社区(村)三级综治中心的建设

一是城区级综治中心设在×区联动指挥中心,在原平台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和要求,通过硬件升级改造、场地扩展补充、人员调整配备,将联动指挥平台改造成为兼具指挥联动、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矛盾调解、网格管理、组团服务的综合治理平台。二是街道综治中心依托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司法所,将综治维稳信访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和“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合并建设,挂街道综治中心牌子。综治中心主任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副主任由各街道综治副主任兼任。日常工作由各街道综治办开展,整合辖区派出所、维稳、综治、大调解、信访、网格化、安全等人员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各街道综治中心设立视频会议室、“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室、心理疏导室、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室和群众接待室。目前×个街道、×个乡镇综治中心已经建成。三是社区(村)综治中心依托社区(村)政务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雪亮工程”、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挂社区(村)综治中心牌子,设立“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室、矛盾纠纷调处室;有条件的社区(村)建设警务室

和心理疏导室;综治中心及其内设室可以一室多用。综治中心主任由社区(村)党委(支部)书记兼任,副主任由社区(村)主任兼任并负责日常工作。综治中心要充分发挥社区(村)党委(支部)和居(村)委会干部、社区(村)民警、网格员、社会工作者、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群治队伍作用,整合社会治理资源进一步向网格、居民聚点、家庭延伸,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利益诉求,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目前已建成的社区级综治中心有×个,已建成的村级综治中心有×个。

(二)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雪亮工程”)为载体,加大公共区域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和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和规范应用

雪亮工程建设完成情况:点位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已汇入区综治中心,可以调取使用视频监控资源。城区和街道的综治中心系统市里面正在安装和分配账号,届时能实现联网监控查看。全市统筹摄像头安装正在分配权限,分配完毕也能看到学校等重点单位的监控视频影像。下一步将分权限到各街道综治中心。监控影像资源全部集中汇入×区综治中心,并按照区划共享到各级综治中心平台,使各级各部门能远程调动、远程处理、协同合作处理辖区各项社会事务。

(三)加强各项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净化辖区社会治安环境

一是×区综治办牵头开展辖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工作,广泛宣传动员各部门、各街道积极行动,利用本部门本

街道的资源优势,结合职能特点和工作重点,积极开展重点地区整治和治安防控等方面的工作,主动下户走访、巡查、专项行动、排查整治、调解处置等。2019年将辖区内××确定为今年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进行整治,坚持屯警街面,每日开展全天候亮灯巡逻处警工作,有效处置各类突发情况。积极发动红袖章志愿者联盟、物业保安等群防群治力量,与派出所巡防保安开展联勤巡防。建立与××派出所“联动联勤联防”机制并常态化运转。全面提升太平西街地区街面见警率、巡防管事率和治安控制力。二是加大对行业场所治安管理的力度。通过明查、暗访的方式,加强对行业场所的检查力度,加大对辖区内桑拿、按摩洗浴中心、OK厅、网吧等行业场所的清理检查,严厉查处“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三是积极进行打击侵财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我区公安专门成立了打击侵财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打击侵财专项行动,通过合成作战,强力推动了工作开展。辖区社会治安步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良性循环。四是深化开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安全稳定隐患排查、进行“百日”专项行动和社区矫正扫黑除恶专项排查活动,通过入户走访、社区摸排、当面谈话等方式深入细致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切实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动向;同时对排查出的可能涉黑涉恶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警示教育谈话,切实加强教育改造工作;举办社区矫正工作业务培训班,切实增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履职能力,不断提升×区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水平;引入社会组织承接部分

司法所社区矫正服务“双八”项目,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区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打好扫黑除恶全民战争

区委政法委及政法各部门按照党中央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和“快捕、快诉、快判”的原则,严厉打击各类涉黑涉恶违法犯罪行为,全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行动。我委牵头组织区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及政法各部门,制定下发《×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方案》,组成六个专项工作小组,从组织机构上打好专项斗争基础。同时制定各部门定期联席会议和重大案件会商制度,统筹协调各部门职能,各司其职,形成打击合力。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结合实际,精心组织,迅速抓好行动推进,狠抓工作落实。

四、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行为,构建法治文化体系

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支持、帮助见义勇为人员的长效机制。完善见义勇为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二是开展校园法治教育活动。区综治办与区教育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聘任唐月琴等×人为×区第九批法治副校长的通知》,聘请区法院、区检察院、公安×分局的法官和民警为各中小学的法治副校长,参与制定学校法治教育规划、计划,协助学校开设法治教育课程,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根据治安形势变化,联系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同时,在辖区原有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基础上,将×市第二十五中学确定为×区2019年新建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按照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六个有进

行建设。

五、存在的问题

(一)政法各部门事多人少情况突出。政法各部门事多人少情况突出。目前政法各部门所承担的业务工作日益增多,但是人员编制仍保持不变,特别是创新项目及日常工作往基层深入,逐步从管理向服务发展,缺少具有专业素质、服务技能的专业专职人员,例如目前建立的政法新媒体宣传矩阵,维护人员是临时由政法委工作人员兼顾,对专业政法文章、宣传策略及新媒体维护没有专业素养和技能,产生极大的制约作用,影响宣传效果。随着2019年×归属×区管辖,我区管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受理的各类案件数量不断大幅上升,人员编制随着管辖范围的扩大未得到增加,案多人少矛盾更加突出。

(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线索渠道不够畅通。虽然我区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努力推动宣传协同开展,但是借助目前群众所反映的线索仍未达到预期目的。许多居民群众仍对国家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未能有清晰认识和了解,导致我区政法各部门线索获取受到极大影响。

(三)社会稳定动态八项工作排名还需继续提高,开展工作取得的成果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区2019年八项动态排名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较2018年有所提升,但是仍处于中游水平,离争创平安建设工作全国先进县区仍有差距,没达到既定目标。综合分析,主要在执法满意度单项扣分较多。经过试点入户调查得出数据分析,群众对抢劫盗窃案件、

电动车盗窃、食品安全等方面表现出极高关注点,会影响个人安全感评判,对辖区执法队伍,特别是交警执法有不满意见,影响了整体评分。

六、2020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建设,争创全国先进县区。坚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为目标,不断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工作,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信访维稳应急处置机制,落实政法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辖区资源,打牢政法基础,形成合力,全力维护政治安全、国家安全,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区。

(二)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破解政法工作瓶颈。

为解决政法各部门“事多人少”的制约性问题,探索在政法工作领域采取购买社会服务支持方式,缓解人少现状,突出专业性、专职性。在面向基层、群众工作领域,探索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开展政法服务工作。在政法宣传工作、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新媒体宣传运营工作、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采取与专业社会组织合作,聘用专业服务人员等方式,科学合理利用社会专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平安建设工作当中,从而提升平安×建设工作专业性、科学性,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全力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各项服务功能。

一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区社会治理防控联动平台的运行机制与衔接机制,推动联动中心与综治中心信息对接、人员配合、资源整合共享工作,以实现联动平台与综治中心各项业务管理的有效融合。二是推进城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委)三级综治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按照建设标准要求,依托现有资源,完善综治中心内部服务结构建设,丰富充实综治中心工作服务内容,构建三级综治信息化系统平台,形成综治维稳信访信息案件收集、分析、指派、处置、结案转办反馈的运行体系。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将辖区部分金融中心、特殊行业、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大型商场超市以及部分有条件的民营学校和小区的视频监控系统纳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四是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开展辖区范围内天网监控无法覆盖的偏僻路段、街巷、乡村、郊区等监控盲区的技术硬件设施建设。

(四)全面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赢全民攻坚战。

继续完善我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各项制度,加强政法各部门的协调联系,不断完善联席会议和重大案件会商制度。同时加强宣传,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纵横扩展宣传覆盖面,制定完善信息线索奖励制度,拓展线索渠道,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力争各级各部门与人民群众一道,全力以赴打赢扫黑除恶攻坚战。

第7篇:社区治理的重心范文

[关键词]治理;社区;社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45-03

1 问题的提出

自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以来,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和讨论层出不穷。据统计,从2004年到2012年,在CNKI中搜索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的期刊文章的数量达2792篇。社区建设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起点、关键以及基础,贵阳从2010年开始的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正是其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缩影。但贵阳社区的运行结构如何?其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情况怎样?社区运行存在哪些问题?本文结合贵阳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实践,分析贵阳社区现行治理结构,提出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以及行动路径。

2 现行社区治理结构——基于贵阳YG社区服务中心的考察

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作为具有相同价值取向、同质性较高的社会共同体的“社区”概念后,社区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丁元竹,2006),正如付诚、王一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做法的实质是通过参与式民主给公民授权,动力是内生性的,即社区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区内部的问题。”(付诚,王一,2011)可以说,西方意义上的社区的根本属性是其自主性,是社区居民的一种自主组织。

但是,我国的社区(本文中的城市社区)却别有一番内涵,并非等同于国外意义上的社区。我国城市社区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其行政化之上,从社区的设置、社区的功能上可见一斑:一方面,从新中国成立初开始在城市设立的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在法律定义上市居民自治组织,但实际上居委会是基层政府派出的具有自治性质的机构(刘娅,2005),既是国家和行政力量领导下的类行政组织,又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单位(李亚雄,2007),今天所看到的社区,很多都是从过去的居民委员会演变而来,由此可见,基于行政区划的社区,其内在主线是行政力量的推动,而国外却不存在这种行政化设置的社区;另一方面,虽然法定意义上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现实是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很弱,难以摆脱政府的干预,自主地运作。

贵阳从2010年年初开始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从开始之初在小河区和金阳新区的试点工作到现在的全面铺开,贵阳的YG社区服务中心是贵阳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中成立的89个社区服务中心中的一个。一方面从社区的组织架构来看,YG社区服务中心下设党群工作部、综合协调办公室、群众工作部、社会事务部、城市管理部5个职能部门(见图1),同时YG社区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共设了8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所管辖的范围从一两个区域到七八个不等,每个居委会所在的片区有1名社区工作人员,2名居委会工作人员,1~2名居民议事代表以及若干名社区民警作为片区的负责人。可见该社区的组织架构分类明确,网格化管理比较清晰。

图1 YG社区服务中心组织运行图

另一方面从其职责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其一是如“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工作”、社区党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级政策执行、社区听证事务等之类的职责;其二是如社区的卫生、社保、治安等的职责。另外其中还一条特别引人注目,即:“决定其他重大事宜”,这条的操作空间巨大,换个层面说只要是政府认为的重大事宜,都由政府决定。可见,YG社区基本上事务都由政府操办,政府是一个“管家婆”的角色。

通过分析YG社区的运行结构,可以清晰地看到贵阳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还存在许多改进的地方:一是社区行政功能的强大以及自主功能的弱势。社区的行政性和自主性并没有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特征,相反,正是由于原先街道的职能下沉到社区服务中心,使得其结构更加庞大;二是非政府主体的附属地位,在社区建设中,政府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社区资源,导致社区内非政府主体依附在政府之下,表现出的是一种被动和服从性。政府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中心体;三是利益激励缺失,即缺乏社区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社区参与度低。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认识不足,对政府的依赖性强,参与并管理社区公共管理事务的意愿较低。利益导向是社区居民参与的主要驱动力,如果参与者认为参与活动有利于他的目标,则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反之亦然。

如果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来评价的话,现行的社区建设在“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两个指标点上的重视程度明显强于“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两个点。事实上,前面两者在实际的运行中也更容易得到体现,后两者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两者的加强。

3 治理背景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及行动路径

正如前文分析所指出的那样,当前社区的性质依然没有实现从其“行政性”到“自治性”的转变,社区社会管理格局依然是一头重一头轻,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重,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轻,在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使得社区自治既没有内在的推动力也没有实质内容。有效地分配公共权力是城市管理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社区从“行政性”向“自主性”的转变,就要重新思考政府、社会、市场与社区之间的交错关系。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治理理论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行动方向。正如前文所述,虽然不能完全定义治理的确切内涵,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其核心论点:治理强调的是多中心、放权分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的价值理念;强调的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共治,使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公民社会组织和公民都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与此同时,治理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治理方法和工具,与治理理论相关的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公民社会理论等丰富了治理的内涵。

从社区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治理理念意味着政府与社区关系的重新调整,形成政府的行政机制与社区的自治机制之间的有效互动的社区社会管理新模式,调动多方社区主体参与社区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政府不再是社区社会管理的唯一中心,强调的是多中心、多元主体参与。社区社会管理作为地方治理的具体化,其评价的根本在于看社区是不是合理的良性发展;政府与社区内各类治理主体之间应以此为标准在治理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治理理念指导下的社区本质上就是要超越行政化的运作方式,逐渐实现社区自治的过程,而社区自治的一个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实现政府授权和分权。

与此同时,社区的社会资本建设同样是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一极,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公民的与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其关键是使人们倾向于相互合作、信任、理解,来提高社会行动的效率并有助于实现社会行动的目标。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参与网络等构成了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可见,社会资本在社区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治理理念指导下的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使社区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对政府政策的传达、执行与落实,而是社区治理主体根据自身需求而进行的自主管理,即通过调整和强化社区自治组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完善与提高自身功能,满足与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自我发展过程,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合为一体,从而通过社区建设促进整个社会进步。

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使命就是满足社区需求。为此,结合治理理论,我们提出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行动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行动路径

3.1 社区社会管理的起点

社区社会管理的起点要以社区需求为出发点,人的需求被认为是社会管理的起点,而满足人的需要则是社会管理的核心任务。构成社区需求实质上也是一种协调利益冲突的手段。

3.2 社区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及运行机制

公民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以及实际行动者。推动社区社会建设,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发挥公民的基础性作用。在面对公共服务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下,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日益重要。因此,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就必须探索公众参与的途径、方法,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

同时,社区社会管理也是多元主体互动的过程。社区内各参与主体通过协商、合作、确立共同目标等方式共同推动、创新社会管理。随着社会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政府依靠自身提供公共品和处理公共事务已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这也为公民、第三方组织参与分担公共事务和公共责任提供了实践依据。公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正是政府应对合法性危机的路径选择、推动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培育不断萎缩的社会资本的重要出路。

3.3 社区进行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表征和最终目标

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社区社会管理,其表征的目标同样是使社区需求得到满足。而其最终目标应该是社区自治,在行政化背景下的社区有违于社区的真正内涵,在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能力不足的社区社会管理格局下,社区社会管理方向如何?受市民社会的影响,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应该指的是处在同一地域上的人在公共精神和公民精神基础上结合而成的社会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社区的本质就体现在社区居民与公民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以及自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我国的城市社区的强行政性、弱自治性的现实情境下,社区社会管理应该重拾社区自治,并以此作为社区社会管理的目标。社区的自治性的释放和培育是社区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以及最终的目标。诚然,在有政府倡导的社区建设的前期,政府基于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目的来考量社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社会自主性的加强,政府如何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培养社区自治精神以及公民精神之间保持平衡是时下值得深入研究。

3.4 构建社区社会管理的循环机制

社区社会管理的循环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社区需求从开始到最后的满足之间的大循环,从一个需求的提出到需求的满足再到下一个需求的提出,如此循环往复,在循环中不断提高。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下一阶段的社区社会管理是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二是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在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以及市场社会之间的持续互动,社区空间内的领导地位是依据不同的社区需求,具有相对优势的治理主体而定的,最终在各个主体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合作机制。

当前,社会各界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有深入的探讨,笔者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社区出发,通过对社会管理含义的探讨,考察贵阳YG社区的组织结构,反映出当前贵阳社区的自治性和行政性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引用治理理念,认为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社区主体的多元参与、离不开政府的分权和授权、离不开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社区社会管理方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许议平,李慧凤.社区合作治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

[5]杨晓梅.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路径——社区建设[J].理论月刊,2011(9).

[6]李亚雄.我国城市社区性质与社区建设的取向[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第8篇:社区治理的重心范文

【关键词】“世界城市” 社区治理 居民参与

“世界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概念,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具有世界影响力,聚集世界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最高端发展的国际化城市。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提出,对于北京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城市”中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特点

目前,国际公认的“世界城市”主要是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世界城市”不同于一般城市,其社区治理具有自己的特点。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主要采取社区自治模式,日本东京主要采取混合治理模式。认真分析“世界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特点,能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经验借鉴。通过梳理发现,“世界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参与方式组织化。在“世界城市”的社区中,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性质多样、体系完备、关系协调,从而使居民能够通过这些组织来高效、有序地参与社区治理。在伦敦,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要力量,发达的志愿者组织和丰富的志愿活动,为居民经常性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治理手段法治化。完善、细致、统一的法律法规是“世界城市”中居民参与治理的依据。在纽约,《城市》规定了各治理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地位和作用,为整合社区居民的意见,动员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了保障。同时,以法律为基础,利益协调、社会保障、社区舆论等多种手段在治理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也是协调社区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方法。

社区管理自治化。“世界城市”中,政府对社区管理越来越趋向于间接化。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社区治理提供资金、协调和监督,为居民参与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经济保障。在东京,虽然采用混合型的社区治理模式,但住区协议会和町内会作为居民直接参与的自治组织,与行政组织――地域中心相互配合,齐驱并进,在共同为民服务和保障社区稳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居民参与常态化。在“世界城市”异质化程度高、生活需求多元化的社区中,居民越来越倾向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社区事务,以维护和增进个体的利益。在纽约,非营利组织的董事会经常性地组织社区听证会,为居民商议社区具体事务提供讨论、管理、自治的服务和交流平台。

治理关系网络化。“世界城市”的社区内,各种组织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形成了具有一定灵活性的网络。而伴随着居民之间互信和互利人际关系的建立,现代化通信设施和技术的完备,社区治理趋向于形成扁平化的网络结构。

北京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有利条件

北京的社区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治理水平处于全国的前列。目前,致力于建设“世界城市”,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方面,北京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在财政预算和城市规划中都将社区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至今,北京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社区建设和治理。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截至2006年,北京全市18个区(县)全部建成3000平方米以上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62个街道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300个社区建成1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站。北京还开发了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创建了96156个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形成了市、区、街、居四级社区网络系统,社区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

市民社会初步发育。北京2008年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市民逐渐形成独立的经济和政治人格。同时,新生的社会组织不断出现,到2007年底,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6176个,社区民间组织9337个,社会力量逐渐壮大。近些年,随着公共治理理念的普及和发展,居民在参与社区治理方面的热情不断高涨,共建共享的市民精神不断培育,参与治理的能力日益提高。

参与渠道比较多样。具体包括:通过选举自治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这是北京居民参与的主要渠道;通过党组织介入社区治理,居民中的党员借助党组织资源,促进社区内党员参与治理,进而带动群众的广泛参与;个人参与社区治理,在通信和网络发达的社区中,居民个人以书信、电话、网络的方式了解社区政务信息,实现了个体独立参与治理;通过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管理,主要包括志愿者组织、业主委员会和其它社会团体等。

北京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北京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具有一些优势条件,但针对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完善公共管理的要求,北京居民在参与社区治理中仍然存有不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参与主体结构失衡。北京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中,男性群体参与比例偏低,外来流动人口参与比例偏低,外籍居民的参与比例偏低,高素质人才参与比例偏低。男性群体的低参与将使社区工作受限于“妇女事业”的尴尬局面;外来流动人口的低参与将降低城市的融合度;外籍居民的低参与将不利于城市的国际交流;高素质人才低参与将使社区治理缺乏创造力。

政治参与水平不高。政治参与是社区治理中最核心的内容。虽然居民参与治理内容多样,但在实践中,绝大多数居民真正参与社区事务的治理还十分有限。目前,社区居民一般还是通过居民委员会来参与社区治理。但在这种组织形式中,普通居民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涉及居民利益的决策过程。

行政干预色彩依然存在。目前,北京社区治理基本遵循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格局,属于政府导向型的模式。导致了居民自治组织权威虚化,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居民参与效能感不够的局面。政府过多地干预社区治理,不利于社区自治组织的独立性发挥,不利于社区中介组织的成长,不利于居民智慧和创造力的展现,不利于居民自治能力和民主理念的培养。

参与制度化水平较低。居民参与治理的制度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更多依靠行政性的政策,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尚未系统化、细致化、操作化。二是居民在参与过程中遵循制度行动的程度较低,通过制度外的方式、非理性的举动,以实现自己诉求的现象时常出现。社区治理的低制度化,不利于居民合法有效地参与治理事务,不符合依法治国的理念,不利于我国与国际化、法制化的“世界城市”接轨。

完善北京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思考

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水平已经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完善社区治理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北京应借鉴国际“世界城市”治理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对策:

增强居民社区意识。社区意识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心理基础和精神动力。社区要拓展新思路、新办法,广泛筹集社区建设资金,开发丰富的公共资源,推动公共利益的进一步形成,以增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兴趣。要加大学习型社区建设力度,打造既有北京特色、又能融合中西和地域差异的社区文化,提高社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居民对社区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优化治理内容结构。优化结构就是要丰富居民参与治理的内容,形成以政治参与为核心,多种参与全方位发展的结构。要提高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意识,保障居民政治参与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扩展经济参与的内容,高度重视文化参与的方式,努力推动社会参与。

促进社区民主自治。社区自治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向。党组织要加强指导,保证社区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政府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加大行政改革力度,与时俱进地向科学、民主、法制、高效、公开、回应性的善治政府转变。在不同的社区之间,要加强协调和沟通,兼顾各方利益,分享治理经验。

第9篇:社区治理的重心范文

一、思路明确,把综合治理工作高定位

坚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明确“抓稳定、抓治安,根本上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刻理解”创平安社区的意义和目标,建立了“以人为本、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综合防范”的工作思路。为此,我们把开展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区平安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平安社区“的创建对于塑造辖区形象、展示辖区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创建活动能不能形显著成效,首先要看认识,只有认识上有高度,行动上才有力度。本着这样的认识,我社区在领导高度重视下,做到“五个到位”: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开展治安防范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探索新形式下治安工作新方法、新途径。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防范工作的开展。二是认识到位。众所周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能否搞好关键是解决认识问题,尤其是领导的认识,我们正是充分认识开展综治工作的重要性,历来都将治安防范工作摆上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两个文明建设工作计划,逐步推进,不断实现新突破。三是责任到位。社区专门成立以书记负总责、警务区民警主抓、社区群防群治巡逻为骨干的治安防范队伍,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工作网络。四是宣传到位。通过街道、社区干部及社区民警进家入户做工作。我们利用分发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印制的《安全防范必备手册》的机会,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激发社区群众共同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同时,结合开展“创建平安社区示范点”创建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定期刊登《安全防范365招》、《安全防范15招》和“四防”宣传。五是经费到位。在安全防范上我们舍得狠下血本,在社区主干道全面实现“亮灯工程”同时还安装电子监控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社区治安防范能力。

二、深化创安,把民心工程做强大

“三个代表”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坚持为民服务。当前人民群众最强烈的愿望是平安。因此,开展创建安全社区活动是一项得人心、暖民心的防范工程。区委、街道在**年把我社区列入创“平安社区”示范点,作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有效载体,建设整治就成为搞好治安防范工作的重点。社区内曾经入室盗窃比较严重,群众意见很大,为彻底扭转治安混乱的不利局面,经规划研究,对社区进行了全面建设整治,实行专项整治。一是完善“物防”设施建设。针对社区原没有停车场所,出现机动车随意停放和被盗等实际情况,社区一方面多方筹集资金,建起停车场,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居民的停车需要;另一方面,加强对车场的整治,制定了社区《停车场人员值班守则》、《停车须知》等制度,并对停车场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有效地减少了机动车被盗案件的发生。二是强化“技防”建设。在区政法委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共投资1.8万,在辖区主要路口建起了以视频为主体的技防设施,对主要路段和部位实行24小时监控。配备了专职的巡逻队员,分两个时段进行巡逻,下午巡逻一次,大约2小时,第二次巡逻时间是晚上10点至凌晨5点。在巡逻方式上采取巡逻队员签到制度,还为巡逻队配备了与Xx派出所联网的无线电设备与全街所有联网的110、保安巡逻队和社区巡逻队联系,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了主动权。

三、攻坚克难,在流动人口管理求突破

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运用简单的手段是难以奏效的。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收到显著的成效。社区有流动人口136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36.8。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健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成立流动人口管理站,配备了专职的协管员。在管理上,首先加强对出租户的管理,对出租户实行等级管理,制定了10条的评分标准,实行10分考评制。同时还与出租户签定了《出租户管理责任书》实行一户一档,把出租户的所有资料扫描过录到电脑中,实行微机管理。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主要采取电脑管理,把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相片、身份证过录扫描到电脑。同时制作了“罗建社区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操作平台”加强管理。

2.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管理的关键环节。我们在管理中,从流动人口流入一开始,就着力抓好四个关键环节、三个重点群落。“四个环节”是指登记、发证、清查和注销。流动人口来到我区后,必须到管理站登记、验证。保证做到“五个清楚”即流入时间、地点、原因、从业单位和现实表现清楚。对无婚育证的敦促补办,证件齐全的准予办理暂住证、营业执照等。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流动人口离开时必须到管理站注销。对于“三个群落”即散居的流动人口群、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群和“三无”流动人口群。对于散居的人口和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群,我们同房屋出租户和用工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实行连带责任制,促进形成管理工作的合力。实践中,我们把对出租户的管理作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途径。

3.不断完善流动人口长效管理措施。为了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长效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们始终坚持“四个结合”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1)管理与清查相结合。(2)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我们把服务保障工作推向前沿,利用挂图、图片、宣传资料进行计划生育教育,为流动人口进行环检、孕检,免费提供避孕药具。(3)管理与教育相结合。采取图片展览、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形象直观的教育,增强遵纪守法意识。(4)管理与检查相结合。为了总结经验,及时发现解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众志成城,把治安防范体系筑牢固

综合治理的根本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为了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民群众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为工作目标。从强化社区警务工作,着力提高驾驭社会治安综合能力着眼,立足社区实际,在警务配置、民警职责、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等重要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充分利用110这一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品牌,达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五、超前防范,把治本之策做深入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综合治理的治本之策。社区成立以来,积极以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为重点,大力倡导社区干部学法、懂法、用法。通过组织开展综治“宣传周”“宣传月”活动,编写宣传资料、户外挂牌、宣传栏等广泛宣传综合治理,使群众家喻户晓。加强两劳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社区民警和社区组成帮教小组,从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帮教对象。确保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可能的刑释解教人员不漏管、不失控。目前社区内3名两劳释放人员都能安心工作。因地制宜地做好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鼓励他们通过自学和其他途径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为就业创造条件。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我们配合家庭做好重点帮教,避免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力开展创建“无毒害社区”和“社区青少年远离”活动,最大限度降低的危害。同时,为了增强活动的实效性,社区设立了治安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全面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

六、突出满意,把综治队伍抓过硬

加强综治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队伍素质。为了确保综治队伍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复杂情况下都能经受住考验,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旺盛的斗志。在开展“三个代表”教育的基础上,依照上级统一部署,加强对综治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新时期综治工作法规和要求,使开展综治工作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组织综治人员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先后对流动人口管理、深化创安活动、辖区治安环境等方面进行调研。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抓住责任制这个“龙头”。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关键在于领导高度重视,责任到人,为了保证综治工作人员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措施上切实加强对综治工作的实施,以领导责任制为龙头,做到领导个人责任与工作人员责任相结合,牵头领导责任与协作领导责任相结合,总体领导责任与分管领导责任相结合,使综治领导责任制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使一张责任书,将维护稳定的千斤重担分解到每个综治工作人员的肩上,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的良好局面。

---发挥“综合”这个优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各种力量、各种手段的综合。社区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群众满意,这是坚持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抓的结果。街道始终以发展求稳定、以稳定促发展,致富、治安一起抓,做到“三个综合”即在力量上综合、手段上综合、工作上综合。并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综合治理工作。

---夯实基础这个关键。综合治安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关键在基层。为了夯实基层工作基础,通过“五个加强“(加强台帐管理,做到整齐规划;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治业务能力;加强信息反馈,保持情况畅通;加强分类指导,注重解决问题;加强检查验收,总结推广经验)使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一件一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