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布式商业模式范文

分布式商业模式精选(九篇)

分布式商业模式

第1篇:分布式商业模式范文

一、基于课程标准模块化分解的活动预设

对课程标准进行基于模块化的分解:“结合实例”属于行为条件,“实例”是模块化的“可替换性”内容,“分析”属于行为动词,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属于认知内容,也是模块化的“标准性”内容。交通运输方式有多种类型,要求中的“布局”既有主观安排规划的意味,也有客观现状的相对位置的陈列,此处可大致理解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交通运输的布局包含交通运输点、线和面的布局,其变化更是多种多样,聚落空间形态有平面形态(分散式和集中式)和立体形态(地表、地下和地上),商业网点类型既有城市内部的商业区,也有商业职能突出的商业城市,活动的预设和开展都不能求全责备,要将活动重点落在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并“感悟”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上。

二、基于教材模块化整合的活动开展

课程“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提出“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要求,师生可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地理信息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为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创设条件。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正确选择,因此,下文从活动对应内容和活动呈现方式两方面开展对教材模块化现状和整合措施的阐释。

1.四版本教材模块化体现的比较

编写内容:人教版有专门一节,由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两部分组成;中图版在“地域联系”一节对应半节内容,由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又由“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铁路公路使城市沿交通轴发展”和“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综合发展”三部分组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又由“交通运输方式和商业网点的形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和商业网点的发展”两部分组成)两部分组成;湘教版有专门一节,由交通运输与聚落(又由“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两部分组成)、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以及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三部分组成;鲁教版在“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一节对应2/3节内容,由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聚落形态以及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商业网点两部分组成。综上可知,四套版本在内容上均体现课程标准的认知内容要求,较好地关注了“模块化”的“标准性”属性,但其涉及的认知内容和所需教学课时差别较大。

呈现形式:人教版两部分内容分别对应“正文、案例和活动”和“正文、读图思考和案例”依次呈现形式;中图版以“引言”开始,两部分内容均为“正文”形式,最后以“案例和思考”形式结束;湘教版以“引言”开始,三部分内容均为“正文、活动”形式依次呈现,并在三部分内容间穿插两次“阅读”形式;鲁教版两部分内容均以“正文、活动”形式依次呈现。综上可知,四套版本在内容呈现上均体现课程标准的认知条件要求,选择实例均有一定时代气息,关注“模块化”的“可替换性”要求,但其体现的活动力度差别较大。

2.四版本教材模块化整合的活动开展

整合成果:通过课程标准的模块化分解和四套教材内容的模块化体现以及活动呈现方式的比较,可得出教学主题必须包含的模块化“标准性”内容有:同一聚落,其空间形态随交通运输方式或布局的变化而变化;同一城市,其商业网点的布局随交通运输方式或布局的变化而变化;同一商业城市,其商业中心地位随交通运输方式或布局的变化而变化。可得出教学主题的呈现方式适合采取:先给出实例,且实例最好能有图像,再给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或交流讨论的活动,最后再给出结论,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即实例可以“替换”,但培养归纳思维的活动呈现方式属于“标准性”要求,不宜改变。

整合案例:开展教材模块化整合的活动时,可从内容以及活动呈现方式的模块化体现程度两方面进行,在时间允许和学生能力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借鉴其它版本教材的优秀实例。如以鲁教版教材模块化整合为例,教材内容完整,呈现方式多样,但对认知内容的呈现次序大多是先给出结论,再给予例证的演绎思维,因此师生活动可保留其内容,主要对其呈现方式作调整。

必选活动1:读“北京主产区的形态变化图”,说明与1949年以前相比,1950―2002年城区形态的变化,并对其变化因素略作分析。

必选活动2:读“交通运输方式与城市空间形态图”,说明四幅图中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直接原因,对四种城市空间形态出现先后排序并说明排列理由。

必选活动3:读“中国唐代商业城市和现代商业中心城市分布图”,找出东北地区不属于省会的现代中心商业城市并分析原因;比较南京和杭州商业地位的变迁并分析原因。

必选活动4:(本活动是对教材文字的实例例证)读图1,比较图中火车站批发市场和百货大楼的分布差异,结合教材文字,分析两个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说明富居家具城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自选活动:在活动完成后,还可提供其它版本的优秀实例素材,如中图版文图资料“美国新泽西州高速公路旁的大型超级市场”和案例资料“石家庄的城市变迁”,再如,人教版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以及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武汉”的城市空间形态,而湘教版活动“扬州的变迁”则可与鲁教版活动3整合开展等。

三、基于时代性信息模块化加工的活动强化

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重要组成。课程“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提出“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要求,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时代性的地理信息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基于时代性地理信息加工的学习活动。

1.四版本教材时代性活动比较

四套版本在主题的结尾,都提出结合实例的活动类要求,如人教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的地区,选择“城市的新型商业场所”或者“农村的集市贸易”开展活动;中图版以复习题形式,提出“举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有什么影响”类似活动的要求;湘教版提出“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活动要求;鲁教版以问题形式,提出“结合自己的观察与体验,说明当地交通运输方式或布局的变化,对商场、农贸商场等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活动要求。

2.四版本教材时代性活动案例

湘教版时代性信息加工的活动强化气息最浓,可操作性也最强。具体如下:活动先建议将商场、超市、商业街或农贸市场等商业网点填注在家乡平面图上,并分析其与交通线路、居民区关系,利于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市场最优、交通最优和服务最优三个原则;再要求将主要商业网点所在路段、经营项目、特色商品、商品产地和销售对象等内容列表比较,是第一个建议内容的进一步分析;最后又要求对家乡的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进行简单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该活动通过三个系列化、层层推进的活动建议,训练学生绘图和列表比较技能,又巩固所学知识,还紧密联系身边的地理,时代气息浓郁,值得肯定和借鉴。

3.基于时代性信息模块化加工的活动拓展

可利用谷歌地图或搜狗地图,介绍本地区几年来或近几十年来城市形态的变化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或者讨论交流二者关系的活动等;也可联系2015年的热点“一带一路”,介绍其沿线城市的兴衰,引导学生开展沿线城市的形态和商业地位的变迁与交通运输的关系等活动。

四、基于教学主题模块化认知的活动升华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特征,一个地理现象的产生常与多个因子有关,同一类地理现象发生于不同区域或发生于同一区域的不同时期其原因也往往不同,这要求教师安排学生活动时必须避免为了突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作用而故意弱化其它因子,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认知能力的升华。就模块间联系而言,地理1中与本课程标准直接相关的有“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就模块内联系而言,地理2中与本课程标准关系密切的有“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要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教学主题模块化认知的升华,明确交通运输形式和布局的变化只是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因之一,其可以在某个时期、某个区域起决定作用,但绝不可能在任何时期、任何区域都起决定作用,可选择导致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多类因子比较的实例开展系列活动。以本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教学要求为例,尝试达成对教学主题模块化认知的活动升华。

1.平原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与聚落空间形态

当其它影响因素处于稳态时,某一个因素的作用就得到强化。可选择没有地形条件限制的某平原地区城市聚落空间形态变化图开展活动:图2为某城市不同年份聚落空间形态对比图,结合图例说明其变化表现并分析主要原因。

2.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与聚落空间形态

当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于某地理事物时,需对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差异化分析。可选择具有山地和平原地形对比以及聚落空间形态发展变化的推理活动:图3为某区域城市分布图,描述形成三城市分布的共同地形条件;比较A、B和C三城市,分析最早形成的城市及因素,并尝试分析该因素对聚落密度的影响;分析未来最有可能发展为大城市的城市;尝试说明以上三城市地位变迁的原因。

3.绿洲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与聚落空间形态

当某一因素成为限制性因素,则在该因素的限制作用没有得到化解之前,很大程度上会弱化其它因素的影响。可选择具有明显地形和水源条件限制的我国西部地区聚落空间形态变化活动: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兰新铁路,图4为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图,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未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讨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地形、绿洲、河流和沙漠四因素中哪一个。师生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在特殊区域要因地制宜分析的意识,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盆地边缘绿洲地区,由于绿洲分布的限制,交通线很难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活动3难度略大,可依据学生基础选择性开展。

4.模块内其它主题与聚落空间形态

上述三个活动具有较明显的评价功能,教师也可选择本土的某版本教材地理2模块内不同主题的聚落或商业网点的图像及文字实例开展归纳思维活动:如人教版教材“城市化”一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以及伦敦的城市扩展图等;中图版教材“城市化”一节,成都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以及“工业区位”一节,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图等;湘教版教材“城市空间结构”一节,海口地理位置示意图和武汉地理位置示意图等;鲁教版教材“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一节,巴黎市区变化图、中国地形雨特大城市分布图以及格尔木城市新貌图等。

第2篇:分布式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空间布局,串珠模式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 into the city, China's rapid expansion in small towns in scale. A mountainous region of western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small towns of the most valley area, use the limited seriou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 typical case summary of, seek a suitable for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of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space layout model-a string of beads mode. And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rule of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mode of beads connotation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expansion.

Keywords: small towns, the space layout, beaded mode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案例分析

1.1 宁陕县城空间发展历程分析

(1)山谷型城镇发展的一般历程

山谷型城市空间扩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是集中块状期。这一时期由于城市规模较小,地形因素限制弱,城市主要在河谷的某一地域集聚发展,形成块状形态。第二个是跨河发展期,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必须寻找新的用地,很多城市便跨河发展,城市由河流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组团模式。第三个是分散组团发展期。随着城市继续发展,城市借助交通路线对外发展,并且工业布局向外扩张,形成一些由新居住区、工业园区、交通枢纽等组成的外展触角,最终导致城市逐步形成分散组团的空间结构。

(2)宁陕县城空间发展历程

宁陕县城在自然条件方面,由长安河、东河、渔洞河三条河流冲击自然形成的三角地带和人工建筑的平坝组成,周围群山环绕,是一个典型的山谷型城市。在城市的空间拓展进程方面,也符合山谷型城市空间拓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乾隆四十八年,厅署设于焦家堡(今老城),以现有的城墙遗址是县城的雏形。第二阶段,由于战争,老城城墙和县衙被毁,县城在空间上突破城墙的束缚,沿着长安河向南发展,主要集中在关口一带发展,使南部可拓展的空间增加,且空间连续完整,建设用地大增加。第三阶段,从县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正在进入分散组团发展期。由于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受210国道、长安河及两侧山体的影响,县城南北较长,东西较窄,以主要道路为轴组织生活与生产。这种格局虽然与自然的亲和性强、生态环境较好,但县城内交通组织与用地功能组织的矛盾相对复杂。

1.2 宁陕县城新版规划中的空间布局分析

(1)布局现状

宁陕县城目前有“一主两次”三条河流流过。其中“一主”为长安河,“两次”为东河和渔洞河,均为长安河支流。宁陕县城现状用地主要分布于长安河两侧东河河口和渔洞河河口地区,其中东河河口区为目前县级行政部门和县直机构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整个县城最繁华的区域。目前,东河河口区为整个县城的行政和商业中心。

图1 宁陕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图

(2)布局规划

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为:“北拓、西扩、南融、东控”,最终形成“24511”的城市空间格局,即“两心四点五片一轴一环”。

①两心:两心一为目前老城区的商贸中心,另一为选址于城北校场村西侧原老城预制厂及其周边用地的新行政中心。

②四点:四点为宁陕县城内的四个重要的景观节点,分别为西沟口节点、老城区节点、居住新区节点和新行政中心节点。

③五片:宁陕县城的空间结构从南向北可以划分为五片,分别为南部工业园区、中心老城区、城北居住新区、新行政中心区和老城村旅游服务基地。

④一轴:一轴为长安河及两侧轴线。

⑤一环:一环为宁陕县城周围的绿环。

图2 宁陕县城功能结构规划图图

1.3 布局模式的归纳总结

(1)宁陕县城的空间布局模式解读

通过对宁陕县城新版规划的解读,可以发现宁陕县城的总体布局具有以下特征:

①带状发展:宁陕县城的用地主要沿长安河和210国道南北向带状发展;

②组团式布局:五个片区相对独立,同时又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③多中心发展:城市北部新区的建设致使宁陕县城形成了两个中心,一个为经济中心,一个为政治中心。

④交通引导型布局:210国道贯穿县城南北,既是过境交通,又是城市主干道。

(2)布局模式的归纳总结

通过前文对宁陕县城的空间布局模式的解读,可以归纳总结出这样的城镇空间布局模式:

一条交通性干道串联各功能相对完善的功能片区的串珠式模式。

图3 串珠模式示意图

2 串珠模式解读

2.1 串珠模式的定义

串珠模式是一种小城镇空间布局模式,他以一条穿越城镇的高等级公路为纽带,串联城镇各个功能片区。各功能片区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在功能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2.2 串珠模式中交通的组织

串珠模式的典型特征是纵向交通以一条穿越城镇的高等级公路来组织,这就势必造成了纵向交通压力比较大。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就需要对串珠模式的交通进行合理的组织。

交通组织包括合理疏散和交通管制两种措施。

(1)合理疏散

对小城镇而言,过境公路既能联系外部,又是内部城镇主干道。这就造成了过境交通对城镇干扰比较大的局面。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就需要从城镇用地布局、功能组织、交通组织上进行合理的安排。

对于过境交通,可以沿城镇一侧开辟一条纵向的对外交通干道,从而将过境交通从城镇中分离开来,减少过境交通对城镇的干扰。

对于城镇内部交通,可以通过城镇用地布局的合理安排,使各片区在功能上相对独立,从而减少城镇内部纵向交通量。

(2)交通管制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有车辆和货运车辆进入城镇,是缓解城镇交通压力的最有效手段。

串珠模式布局的小城镇,应发展公共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在城镇内部形成完整的公共交通体系。同时,在城镇入口区附近设置大型停车场和客货运中转站,为私家交通和公共交通的转换提供空间。

2.3 串珠模式中用地的布局

串珠模式的核心在于城镇用地的合理组织,如果用地布局的不得当,将会造成城镇纵向交通量的增加,使串珠模式作用失效。

(1)居住用地

串珠模式的用地布局,首先要考虑居住用地的合理安排。

居住用地是城镇居民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区域,居民来往于上班和居住之间所产生的交通流,是居住用地所产生的主要交通量。

在进行居住用地的布局规划中,就应当注意居住用地与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应该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将两者交错布置。

(2)行政办公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的周边往往是商业聚集的区域,一般位于城镇的中心区。在串珠模式中,行政办公用地与商业区应在用地上分割开来,从而形成单独的行政中心。

(3)商业用地

商业用地是城镇发展中物流、人流最密集的区域。小城镇的商业中心不宜过多,应实行“商业进小区”的商业布局模式,将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商业安排在居住区内部,从而减少居民日常生活外出的次数。

一个小城镇一般是一定区域的商贸物流中心,因此在小城镇中就需要至少有一个单独的商业区。如果为大型专业市场,则最好能从小城镇中割裂出去,在小城镇的建设单独的商贸物流区;如果为综合市场,则应位于各居住区的中心,从而减少商贸物流对整个镇区的影响。

(4)工业用地

西部山区小城镇的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很少。即使有一般也处在镇区,与镇区联系不大。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发展迅猛,许多小城镇都在镇区建设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在进行这类工业用地的布局时,应当结合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考虑,将工业区布置在城镇的一侧和城镇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2.4 串珠模式中景观系统的构建

串珠模式的特点是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用公路串联,在景观系统的构建上,也可以沿用这种串珠模式,即沿公路或水系景观轴串联各个功能区的景观中心。

同时,为了实现周边山体的景观绿化渗透和城镇整体景观上的完整性,可以在各个功能区之间建设楔形绿地,在引入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实现“山中有城、城隐山中”的景观意向。

2.5 串珠模式中的市政工程规划

由于串珠模式城镇的用地一般呈带状发展,在市政工程布局上就会面临诸多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经济效益低下和规模效应不突出。

带状布局各类工程管线,会导致管线使用效率不高、管线损失量大等情况。面对这种情形,可以考虑结合串珠模式的各片区的布局需要,分区分片集中布置各类管线,同时在给排水方面,用一条管径较大的主干管连接各片区。

由于小城镇一般都规模比较小,各片区的规模有限,在市政工程设施的布局上,不经济状况明显。应对的措施是可以考虑两三个功能区联合进行考虑,即对各功能区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在进行市政工程设施布局时按照与功能分区不一致的分区进行布局。

2.6 串珠模式的特色与不足

(1)特色

在功能上分区分片,在用地上统筹考虑,在交通组织上将对外交通绕开、对内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在景观上融入自然,在市政工程上因地制宜。

(2)不足

①适用范围较小:仅适用于西部山区的小城镇。如果小城镇规模过小,该模式则有浪费用地的嫌疑。

②纵向交通组织困难:文中提出了将过境交通绕开的思路,但是一般小城镇用地限制较大,绕开就需要削山辟地,建设难度大,资金投入量较大,一般小城镇无力承担。

③改造难度大:现有小城镇的发展基本沿袭了大中城市的同心圆发展模式,沿交通线或者河流两侧轴线发展。如果采用该模式,就需要对城镇用地做出重大调整,改造建设难度比较大。

④面对突发因素应变能力较低:西部山区的小城镇发展受突发因素影响比较大,对旅游业的开发、过境交通的改善、矿藏的开采等。串珠模式的发展适用与小城镇的稳步发展,如果上述突发因素一旦发生,将直接影响城镇用地布局,串珠模式的各功能区就要进行相应调整。

3 串珠模式的应用价值分析

3.1用串珠模式分析宁陕县城新版规划

(1)用地布局

①居住用地:在宁陕县城新版规划中,居住用地相对集中的分布于各个功能区。各功能区的居住用地与其功能基本相适应。

②行政办公用地:随着宁陕县城新行政中心的北迁,在城北形成一个以行政办公为主的行政中心,与老城区商贸中心区分开来。

③商业用地:宁陕县城的商业中心位于老城区,规划予以继续沿用,并将行政中心外迁,从而形成纯粹以商业为主的商贸物流中心。同时,在各居住区内部,合理安排商业用地,这与串珠模式基本符合。

④工业用地:宁陕县城南侧工业区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该工业区位于长安河下游,以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为主,与串珠模式基本相适应。

(2)交通组织

对外交通组织方面,沿用现有的210国道并将之拓宽,这在县城的南侧是比较合适的,因为210国道的一侧为城镇一侧为山体。但是在县城北部却完全贯穿整个新区,这就会造成过境交通干扰城镇生产生活情况的发生。如果在城北新区沿长安河的西侧修建一条沿山公路承担对外交通功能,则该规划的道路交通组织会更为完善。

(3)景观塑造

由于宁陕县城周边山体排洪沟分布众多,规划沿各类沟渠修建了若干绿色廊道,将周边山体绿化楔形渗入到城镇当中。但是,由于绿化系统全面铺开,特色不明显,仅从景观上无法看出各功能区的大致分界线。

3.2 串珠模式的社会价值分析

串珠模式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各功能片区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小尺度的空间围合感,给居民以归属感和认知感。

②各功能区的功能相对独立,便于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有利于就地安排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市民收入。

③短距离的工作区间、安定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④各功能区相对独立,有利于安排各类建设项目,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3.3 串珠模式的经济价值分析

串珠模式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商业进区的商业布局模式,有利用商业的多种经营模式的开展。

②功能区的相对独立可以进行成片区的开发,可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③过境交通的合理组织,可以使城镇进一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实现城镇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强。

3.3 串珠模式的环境价值分析

串珠模式的环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景观系统的构建,可以大力的改善城镇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②城镇内外绿化系统的建设,可以提高城镇绿地率、美化环境,从而可以促进城镇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结论

通过对宁陕县城用地布局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有利于其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并将该模式进行凝练并提升,使之适用于同类型的其他小城镇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第一版

【2】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第3篇:分布式商业模式范文

智能电网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国际能源署给出的定义较为准确地概括了其共性:“智能电网是使用数字和其他先进技术来监视和管理所有发电来源电力的运输,以满足最终用户不同电力需求的电力网络。智能电网通过统筹所有发电端,电网运营商,终端用户以及电力市场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能力,尽可能高效地操控系统的各个部分,在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和对减弱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和稳定性。”帅军庆(2009)我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化电网。StevenE.Collier在2009年IEEE电力和能源会议上认为,尽管智能电网内涵不同,但具备自愈、用户参与、抵御灾害能力、有大量的分布式电源、电力市场得以更好的发展这五个特征。陈志恒等(2013)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受技术条件、商业价值、投资和政策框架的制约,世界各国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进化”,大致都需要经过由能源单向传输到能源与信息双向传输、由垂直一体化结构到网络化结构、由能源一次性输出到储存性输出、由垄断化运营模式到市场化运营模式的渐进过程。智能电网支持分布式电源的接入。Ackermann(2002)分布式电源是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构成,发力在用户侧的小型发电单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能、热能和朝夕能。吕春泉等(2011)虽然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清洁性,能够有效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同时,具备随机性、间歇性、开发成本高、反用电高峰等不稳定特征,直接接入电网会对传统的电网造成巨大的冲击,进而大大降低传统电网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但储能技术、柔性直流技术、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实施,解决了技术因素,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完成的河北张北风光储示范工程。

当前我国政府提供的新能源补贴政策解决了价格高的问题。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变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提高电力产品的价格弹性。胡恩同(2011)电力产业具备自然垄断属性,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电能具备无形、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危险大、同质性的特点。作为生产品,具备企业有效规模大、资金密集、投资周期长、资本存量调整困难、难以储存的特点;作为消费品具备消费时间集中,时间周期性强,可替代性差,缺乏需求弹性的特点。供给需求要求瞬间平衡,电能质量对电器寿命和质量会产生影响,负荷变化瞬间供给产生影响。戚聿东,范合君(2009)但随着技术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逐渐在削弱。例如,随着发电技术的发展导致发电企业的最小效率规模显著下降。20世纪80年代,发电企业的最小效率规模为900MW,而到了90年代中期最小效率规模缩小为100MW(bayless,1994)。因此,最近20年新建电厂的生产规模和分布较之以往明显变小和分散,但是生产效率却大大增强。目前,西方国家和我国已经在发电领域映入了竞争,促使企业提高了效率、改进了服务、降低了价格,垄断行业焕发了生机活力。居民、商业及工业用户具有不同的电能价格需求需求弹性(,消费者对价格反应的三种方式决定了价格需求弹性的大小,价格上涨时,一是消费者可以选择消费替代品;二是不选择替代品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该产品的消费;三是消费量不变,减少在其他产品上的花费。智能电网使得分布式电源成为传统电网公司供应电能的替代消费GriffinJM等,2005)。在电力市场中,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将成为用户选择电能的消费替代,这将提高电力产品的需求弹性。综上所述,学者们普遍认识到智能电网不仅是能源领域重要的技术革命,更将进一步推动能源产业、能源市场的变革,但忽视了对市场结构演变的研究。正是基于此,本文用博弈论的方法,在借鉴古诺均衡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多个需求市场,给出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均衡解和均衡价格,并与完全垄断市场进行比较。

二、智能电网下电力市场的不同均衡

(一)问题的转化

从对电力市场影响的角度看,智能电网实现了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为电力市场电力带来了新的竞争者,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增加了。市场结构从完成垄断逐渐演化为竞争。于是,我们将问题转化为新的竞争者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关注的是电力供应商和消费者行为发生的变化、新的均衡数量以及新的电价形成机制。

(二)模型选择

在分析市场结构的经典文献中,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市场参与者选择的策略行为密切相关,经济学家采用非合作博弈的同时决定产量的古诺模型、同时决定价格的伯川德模型、产量领导者模型斯塔科尔伯格模型以及价格领导者模型,每种模型都适用不同的环境条件。本文结合当前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的影响,选择同时决定产量的古诺模型。古诺模型中,市场参与者选择生产多少产量作为策略行为,同时决定产量后,也就相应的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产量的本质是选择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市场潜在进入者在进入市场时,依据在位企业的产量来选择自己的产量。2009年以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家能源局大力支持新能源的发展,同时,支持分布式发电接入电网。国家能源局的主导下,相继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天然气十二五规划,颁布《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重新启动大用户直购电,宣布建成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大力推广风电特许权招标工程,制定新能源电镀补贴和电动汽车补贴。要求新能源发电优先上网。面对这种情况,传统供电商的市场进入阻止策略难以实施,与分布式发电商在用户侧展开竞争将在所难免。国家对分布式发电商的长期补贴政策,使得其具备了市场竞争力。林恩.派波尔(2012)发现在位企业选择价格领导者的策略,将导致新进入者具有后发优势,获取更多的利润。同时决定价格的伯川德模型的结果是均衡价格逼近边际成本,最终导致双方利润下降。在位企业具备选择产量领导者的先动优势,产量高于古诺最优产量水平,利润是追随者的2陪。在追随企业产量较低的情况下,领导企业如果返回到古诺最优反应函数并少生产,则领导企业的状况可以得到改善。然而,如果领导企业真的改变产量,并且跟随者也知道这种可能,那么跟随企业会预期到其采取这种行为并在第1期不再降低产量。相反,如果它预期领导企业会增加产量,它也会增加自己的产量。最终,预期产量的博弈将会使博弈回到同时博弈的古诺均衡结果。如果领导企业不能在第1期对产量做出承诺,则跟随者将会预期领导企业的产量变化,在此情况下博弈将会同时进行。综上,当前传统供电商不会选择价格领导者的策略,新进入者因成本过高和规模较小没有能力选择价格竞争策略。伯川德竞争策略因会导致均衡价格接近边际成本,市场参与者不会选择这样的策略行为。在当前国家要求新能源优先调度的情况下,如果实现电力市场竞争,传统供电商不得不同时考虑新能源发电商的产量决策,这就使得竞争从斯坦尔伯格模型进入到古诺模型。

(三)模型假设

本文主要分析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三个市场结构模型的均衡结果,为了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做出以下5个假设:假设1:智能电网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新的分布式发电商开始进入电力供给市场,在用户侧与传统供电商展开市场竞争。假设2:不存在电网输电容量约束。线损、交易成本、发电机启动成本、空载成本、政府补贴均为零。假设3:发电商追求利润最大化,选择电量作为竞争策略,最终实现纳什均衡。每个发电商可以对每一类消费者销售电能。发电商成本函数是产量的二次凸函数。假设4:电力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者为商业、工业、居民三类,其需求函数对所有发电商都是公共信息。消费者拥有储能措施,能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自由选择不同的发电商。需求函数是线性需求函数。假设5:市场结构将经历完全垄断、寡头竞争、垄断竞争三个阶段。用1个传统供电商(火电)和3个需求市场来代表完全垄断市场结构;1个传统供电商、1个新能源发电商(风电)与3个需求市场代表双寡头市场结构;1个传统供电商、2个新能源发电商(风电和光伏发电)与3个需求市场代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智能电网的发展将导致以新能源技术为主的分布式发电商不断进入电力市场,并与传统的供电商形成竞争,市场结构将逐渐演化。本文通过构建了一个包含多供电商、多用户市场的古诺式博弈模型,刻画了这种演化趋势,并给出了模型求解方法和算例。研究发现随着电网不断智能化,电力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分布式发电商越多,电力市场交易量越大,交易价格越低,过度竞争将导致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价格。传统供电商利润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大幅下降。根据这些研究发现,笔者建议在以下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从而较好实现电力市场发展,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

1.以智能电网革命为契机,引入多元化分布式发电商,从而加速电力市场化改革。我国的电力改革始于1997年,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艰难改革,仍未全面实现2002年提出的“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目标。当前电力市场交易模式,依然是以电网公司为主导的单边电力交易模式,以政府规制电价为主导定价模式,这种模式并不能缓解市场煤和计划电的根本矛盾,价格在配置资源中并未很好的起到作用,降低了能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2013年负责电力改革的电监会并入能源局后,电力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智能电网不仅能够在技术上(分布式发电、微电网、储能等技术)降低电力市场的自然垄断属性,而且能够提高能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分布式发电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监管机构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监管目标,而且有助于实现电力市场化改革目标。多元化分布式发电商的引入,势必将在用户侧与传统的供电商形成有效竞争,而能为电价形成机制奠定基础。如果没有政府规制和传统供电商的阻止进入策略的实施,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市场参与者的策略性反应将是进行古诺式的产量竞争,而这将形成竞争性电价。随着分布式发电商的增加,电价将大幅度下降,参与者将依据电价安排生产和投资,工业、商业、居民用户将依据电价波动合理使用电量,这将提高能源配置和使用效率,计划电和市场煤的矛盾也迎刃而解。

2.建立以能源监管机构为主导的智能电网发展模式,降低分布式供电商的进入壁垒,引导传统供电商向竞争性供电商转变。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随着分布式供电商的不断引入,如果没有政府电价规制的情况下,供电竞争的结果是电价大幅下降,传统供电商的利润也将大幅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供电商的最优策略是实施阻止进入策略或参与分布式供电,而这将进一步加强传统供电商的势力,降低分布式供电商的进入速度。这一竞争结局将与电力改革目标背道而驰。当前,这一事实正在发生,传统电网企业主导了智能电网的发展,主导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度,倡导集中式发电,分布式发电商接入电网成本较高。据中国能源局统计,2012年总共放弃风电200亿度,直接损失100多亿元,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传统发电商阻止进入策略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能源监管机构为主导,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包括传统供电商和分布式供电商,制定智能电网发展框架,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和市场竞争规范等制度,这将十分有利于分布式供电商顺利进入供电市场,进而促使传统供电商放弃阻止进入策略或直接参与分布式供电策略,提高其运营效率,使其转化为竞争性供电商。

第4篇:分布式商业模式范文

(电商风云之创业篇)

  作者简介

孙力,1965年生,1985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硕士学位,具有丰富的企业从业背景。曾在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杭州公司企管部,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广州公司,深圳泰丰、凌云、美国教育基金会等公司工作,历任国企、外企、合资企业、民企的企管部经理、生产部经理、物控部经理、营销总监、常务副总等职务。之后创办通信类高科技企业,担任CEO,后因华为的崛起而弃商从教。

  内容简介

《创城记:电商风云之创业篇》详尽描述了五百城商业模式诞生的背景,记录了创业团队的组建经过,详细描写并分析了商业模式的构建经过,更详尽叙述了商业模式的构思过程。并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商业模式实战理论与工具,解密了电商企业的商业模式运作之谜,讲述了一个70后八年存款从1000元到2000万元的精彩创业传奇!

目录

推荐序:理解行动——五百城3C电器网新网会/天使投资第一人薛蛮子

理解行动——五百城3C电器网新网会/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张炳南

理解行动——五百城3C电器网新网会/中国家电协会秘书长徐东生

理解行动——五百城3C电器网新网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助理石现升

第一章 中国天使投资第一人的决定

第二章 发现3C电子商务老大的困扰

第三章 面对过百亿的京东,如何竞争

第四章 五百城——独有商业模式问世

第五章 商业模式创始人前传

第六章 被商业模式诱惑的创业梦

第七章 物流瓶颈——商业模式的艰难抉择

第八章 台企高管为亮丽的商业模式下海

第九章 80后女孩走上创业路

第十章 学数学的除湿机高手投身商业模式研发

第十一章 交易结构:新商业模式如何落地

第十二章 真刀真枪地构建商业模式

第十三章 商业模式博弈进行时

附录一:五百城商业模式解析

附录二:五百城大事记

  附录三:中国3C电子商务网站比较表

后记:

第5篇:分布式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商业网点;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我国大城市出现了更加明显的扩张现象。有学者认为城市用地的扩张行为与城市边缘区密切相关,它一方面表现为边缘区内部的土地利用结构由乡村用地向城市用地转换,另一方面也是城市边缘区空间范围扩张的过程[1]。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不仅反映在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迅速增长上,同时也反映在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动态变化上,不断蔓延的城市边缘区已成为城市空间中变化最大、最迅速、最敏感的地带。商业空间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形态,商业活动能带动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的活力,。由于远离城市中心区,边缘区难以依托成熟的城市商业服务网络,又因为自身商业体系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成长期,因此边缘区的商业发展容易出现滞后现象。

1研究区域简介

2边缘区商业发展规模与人口规模不匹配

边缘区商业发展规模与人口规模不匹配表现在两各个方面,一是人口规模不足以支撑大型商业商圈层级;二是社区商业空间不能匹配现状人口规模的需求。

大型商业的形成需要足够层级的商圈支撑。边缘区的交通体系与主城联络较为单一,类似“口袋型”,不利于大型商业多层级商圈的形成,同时也阻隔商业向区外辐射。资料显示,一般 80 万人口可支撑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目前江宁最大街道也只有 22 万人口。仅依靠其居住人口来支撑大型商业较为困难。宁区现状大中型零售业商业网点(2000平方米以上)数量较多,包括在建商业,人均大中型零售业商业网点面积达到0.88平方米/人,但是部分大型商业缺乏人气。

大多数房产开发商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重视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忽视商业物业的建设,设置要求不配套。在对江宁区社区商业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的社区的商业空间需求是不足的。江宁区现状社区商业为56.86万平方米,人均社区商业面积为0.48平方米/人。现状社区商业配套不足,无法满足400~500米服务半径需求。由于边缘住区内部配套设施供应不足,同时离市中心距离又比较远,不能依托城市已有的商业服务设施,居民往往需要出行很远,才能抵达消费地点,造成生活诸多不便。

3边缘区商业建筑类型单一,商业发展同质化

统计显示,低层商业无论从建筑面积或网点数量上,都在此次调研中占有最大的比例,除了大型商业建筑之外是边缘取商业的主要建筑形式,这是目前边缘区建筑群空间特性决定的。这些沿街带状分布的底商组成了周边式商业,周边式商业的空间分布受居住区空间规模的限制。在居住区空间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周边式商业基本满足居民的使用要求; 可是在空间规模相对较大的地区,引发商业内容的简单重复,减缓商业业态体系的形成,使其不得不面对经营同质化和竞争无序化,同一社区出现过多相同业态,人们对周边式商业的认知程度降低。

对于中大型商业建筑来说,其业态也呈现同质化现象。由前文边缘区对主城区的依附性可知,边缘区商业业态并不完善,缺乏高档商业业态,虽然消费者的基本购物需求在边缘区得到了满足,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的出行时间的减少,消费者更倾向于道主城区商业中心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如今的江宁区新型商业业业态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限于超市与购物中心的发展,江宁区传统商业业态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形势。面对近年国内新型业态飞速发展的形势,商业发展的策略应该调整业态结构,一方面进一步加速新型业态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对外服务的业态,如购物中心、百货店、大型专业店等,提高服务质量与层次,扩大业态规模,提升商业辐射能力,扩展商业辐射影响区域。

4商业网点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商业中心尚未形成

江宁区商业网点的分布是比较紊乱的,整体上呈现出既集中又分散的布局。它主要表现为:一是沿交通干道呈线型分布;二是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均匀分布,而这种分布方式主要集中在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东山老镇、百家湖地区、汤山老街;三是零星分布,而这种分布方式主要集中在江宁区外边缘区。

现状商业网点分布

从江宁区商业网点的统计情况来看,主要的商业网点集中分布在东山街道和秣陵街道。东山、秣陵街道现有的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营业面积站全区总量的42.86%;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分布最少的是横溪街道和谷里街道,其营业面积仅占全区总量的2.52%。

我们以超市服务半径500~2000m,农贸市场服务半径800m、百货店服务半径3000m分析可以看出,江宁区现状商业设施(尤其是大中型设施)多集中于东山副城,新城和新市镇商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江宁区商业网点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江宁区的商业网点(尤其是大中型商业设施)过度集中于东山副城,新城和新市镇商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薄弱,且市级商业副中心尚未形成。

5结论与建议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进程中变化最显著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它既是协调城乡空间的边缘地带,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城市发展的雏形,其建设活动的频繁显示其极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体现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网点发展应该处于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合理的商业网点系统的构建,将带动城市边缘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发展,在衔接主城区的商业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也能满足该地区商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商业服务。

城市边缘区商业网点系统的构建应该满足三个原则:

(一)对应城市中心体系,依托设置商业中心,使商业中心的发展与城市中心发展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江宁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中心。

第6篇:分布式商业模式范文

Abstract: The city's road is the organizer and division of the city's function and structure, and the skeleton function of the city. As the number of cars increases, the demand for road traffic is increasing,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scale of the road brings a different change to the city. In the daily life there has been a phenomenon, the city's original gorgeous business complex gradually become depressed, but the small street business is still booming. As a city planner,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block size of urban road network planning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mercial needs of the city economy, namely the user of commercial facilities, the size of street scale and commercial hierarchical layout with the needs of different commercial scale are studied. Pleasant neighborhood scale, a hierarchical arrangement of business activities not only can meet the daily needs of residents but also is the right way for health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关键词: 道路网规划;街区尺度;经济需求

Key words: road network planning;street scale;economic needs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038-03

0 引言

曾经人们对于商业综合体充满了期许,集中繁荣的经营模式让人眼前一亮,聚集了各类型的商业服务,一度也成为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今天的城市商业发展中商业综合体却出现了不景气和萧条的现象,造成这种不景气和萧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今天逐渐放缓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情形下,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反思和分析这一路走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不健康现象的原因。

商业综合体这一新的商业模式是城市发展的产物,缺少活力甚至出现萧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城市中到底需要怎样的商业服务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怎样在城市商业的功能布置和规模控制上得到更好的体现。城市经济形式的变化来自互联网的影响,给商业综合体带来的巨大影响。街巷尺度与商业功能分布和形式规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街巷尺度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商业形式和经营规模。

对于城市中大型的商业综合体一般都分布在城市的主要界面的两侧同样也是城市的主要道路的两侧上,与此同时一般都是在道路的交叉口布置。因此,城市道路网密度决定街区的尺度同时也决定了商业综合体的体量和规模。街区尺度依据是否符合使用者的日常使用便利和心理可接受为衡量标准来判断,适宜的街区尺度范围在城市中大的街区尺度和较疏道路网布局中很难得到很好地落实。以使用者的使用便利和心理可接受距离为标准规划和布置城市的道路网密度,形成便于使用者出行的街区尺度,这样的街区尺度和道路网密度情况下,商业功能的合理布置才显得更加有利于功能的发挥。

1 “为人”的街区尺度

只有适宜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体量和形式的商业才能更好地运营在城市之中,以人为本的城市其商业的布置也应符合居民的日常所需。在人们不断反思城市中各种城市病时,也慢慢意识到城市本应为人而建现如今却是在为汽车、摩天大楼、各种综合体而建。同样,原本沿街而布的商业被大型超市、商业综合体、各种光鲜亮丽的百货大厦所替代,然而居住在城市的我们是不是真的因此而更加便捷舒适。“7070M”以人为本的城市街区尺度,研究以人为本的城市尺度就回到我们的城市没有汽车的那个时代,从古代欧洲城市街区经典尺度近乎“70M×70M”,其周边的建筑为3~4层;在中国古代集大成者的元大都中,城东西向支胡同间距也恰恰为70M,周边建筑均为一层。“70M”的街区尺度,城市的居民就生活在其中,宜人的日常生活、步行出行。

我国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营国作邑的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对于王城规划制度有明确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贺业矩先生依据其绘制的“西周王城规划结构示意图”。“方九里,旁三门”(周制1里约为320m),“国中九经九纬”城里形成三纵三横的主要道路和其间的次要道路形成规则的棋盘网模式,将城中分割为81个闾里。营国制度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样的营国制度和街巷的尺度一直被遵循着,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使用者的而不同需求有过改进和变化,但其本质适宜的小街区尺度一直沿用。

2 扩大的街区尺度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

到底什么样的城市在今天城市发展中是适宜人的尺度,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商业活动应当以何种形式与姿态布置在城市中,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大型封闭社区及其“同伙”汽车将原本宜人的街道尺度扼杀:

2.1 丰富邻里生活消失

和谐健康的邻里生活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城市人与人之间融洽的相处关系,随着大型封闭社区的出现虽然大家都住在同一栋高层上,彼此之间却没有了交流与联系。丰富的邻里生活就这样消失在大型封]小区之中,大型封闭小区就成为了一个个巨型冰冷的水泥容器,冰冷没有温度、人情味。

2.2 安全的步行路线越来越少

在城市中一直都提倡居民出行以步行为主,可是留给行人安全出行的路线越来越少,缺少了安全感的步行出行怎么会被居民所选择,以汽车出行为依据考虑布置的城市功能、结构、尺度怎么能同时很好地兼顾行人的安全出行。带给行人出行的不便利严重影响到行人对出行方式的选择。

2.3 便利的街头服务逐渐萎缩

在城市街区尺度变大的过程中,便利的街头服务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原来活力的街头服务就被扩大的街区和大型的商业所取代,没有了便利的街头服务只有一个个整齐光鲜的冰冷街道。严整的城市界面,向路人展示着科技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行走其中感受不到丝毫的活力与灵动。整个城市中的活力源泉就这样在城市中慢慢失去了活力,城市的活力缺失城市还怎么保持正常的运作和发展;城市魅力又该依靠什么保持与维系;城市中居民又何来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4 失去了市民的主人地位,“城市精神”渐渐离我们而去

城市为人而建,市民是城市的主人,然而大而封闭的街区,为汽车便利出行而设计的宽阔道路,并不适宜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存。居民生活在以“汽车”为本的城市之中,没有主人的地位感,“城市精神”也渐渐的消失殆尽,多的是以汽车为代表的高科技手段在城市中留下的印记。城市因为汽车和高科技而改变,变得不适宜居民的生活实用。

当我们放慢脚步回顾城市的发展,在面对各种城市问题冷静思考时,“人的行为、人的需求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这样在先前规划理论中出现过的语句显得格外刺眼,城市的发展中前人在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对于当今城市的发展就要求我们能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时刻铭记这些经验教训,少走弯路让城市得到更好更健康的永续有机发展。

对于“大马路+大型百货+小汽车”――《雅典》这一城市建设模式的继承,对于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2.4.1 为了小汽车提速,摧毁人行道

在城市的发展中,过多的考虑汽车的各种便利和使用在城市的道路中不断地扩宽马路让小汽车在城市中的使用越来越通畅便捷,过分地照顾汽车的出行,当车流量过大道路交通饱和时就会毫不犹豫的扩宽车行道路将本不宽敞的人行道越挤越窄,车行需求得到了满足,居民步行出行缺乏对行人的出行和使用需求的考虑。在城市中人行道不再是城市交通的关注焦点,忽视了人行的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让人行交通变得越来越难。

2.4.2 为了塑造商业中心让临街商铺给商业综合体让路

为了塑造大城市的浓郁氛围,塑造了数不清的商业综合体,这些被塑造的商业综合体坐落在城市的宽阔马路旁,原本活力十足的临街商铺渐渐的失去了活力,临街商业选择了为各种商业综合体让路。临街商业不再有,被塑造的商业中心能否一直这么活力十足的经营下去,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这样的商业综合体或许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显得更加脆弱。

2.4.3 为修建地铁让路

到处都在为修建地铁让路,然而巴黎的香榭丽舍、台湾及日本银座最大的通道是人行道,可以一起约会逛街的街道。

城市的魅力或许在城市人群密集出现的地区,依照人们使用需求而设计的一条街道,可以行走其中又能休息在一旁与三五个好友聊聊天的线性空间。城市的魅力远不止一个高楼林立的CBD所能诠释,城市的氛围一定会在城市人群最为密集的地区,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精神就是要在城市居民的身上感受到,有居民使用的街道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街道。在城市被高耸的大楼包围占领时,充满活力与人情味的街道显得弥足珍贵。

3 商品经济越发达越需要比较小的街区二维尺度

一座座商业综合体将城市中最具魅力与活力的各种商业活动禁锢其中,沿街熙熙攘攘的商铺不再、街道活力不再、城市魅力不再。对于商业而言,购买者喜欢舒适的购物休闲环境,环境不是仅仅依靠科技力量就能实现的,适宜的购物环境对于购物者舒适的体验尺度,行人行走其中购物、休闲、娱乐、游憩等功能的实现,对于城市而言这样的小尺度多功能的宜人步行商业组织形式成为城市最聚集人群的地方,成为城市的重要空间环境。更加重要的是有利于商业利益和地产增值。

商业服务的布置一定会考虑商业利益的大小,然而商业利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街区尺度,成为影响现代城市街区尺度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交通则为另外一个决定因素)商业利益同临街面的长度密切相关,假如一个大街区的临街面总长度是4,则将其分成2、4、8、16……份后,各份相加得到的临街面总长度依次为6、8、12、16……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地块中道路网密集程度的增加,临街面总长度也不断增加。

街区的尺度大小直接影响着商业服务的布置和规模,居民适宜的步行出行距离和商业设施为使用者提供便捷服务的半径这些都需要宜人的小尺度街区模式。

对于城市的商业而言,也应分层次成系统的布置于城市之中,点线面的分布形式。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呈现点状分布在城市之中;各种活力的沿街商业呈线状分布在城市之中;各种线状与点状商业形式交织最终形成面状的商业体系。一个城市完整的商业体系应有的形态就是点线面不同规模和形态的分布在城市之中。城市道路网的密度和城市街区的尺度就直接关系着商业服务布置的形式和规模,影响着商业活动发展的活力。健康的城市商业布局就应该是有层次多种形式的出现在城市功能的布局之中,各种形式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彼此支持而不应是相互间的排斥和干扰。只有成体系的分布才能使商业得到长足永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宏展,杨晓琳,杜启洪,等.“五小”打造CBD人气街区[J]. 走向世界,2016(15):58-59.

第7篇:分布式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社区商铺 商铺配比率 规划动线 建筑空间

社区商铺指以一定范围内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日常物质生活、休闲娱乐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性商业。社区配套商铺一般以超市等为主力店,汇集若干零售店、餐饮及服务类商店,服务范围一般在步行15分钟区间内。在建筑形态上,其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为1~3层独立商业楼或建筑底层商铺(可能包括地下1层及地上1~3层,或其中部分搂层)。

本文主要就社区商铺规模、商铺形式、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等五方面展开对社区商铺研究。

1. 社区商业规模

社区商铺规模主要通社区商铺配比率研究,即商铺面积配比率=配套商铺计容建筑面积/项目总计容建筑面积×100%。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相关条例,如项目商业配套按照完全依赖本社区居民的消费要求,则居住区人均商业服务建筑面积指标为:

而根据国际一般经验,国外发达国家的人均商业面积为0.8平方米左右,而中国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人均商业面积能达到1平方米以上。如按照社区人均商业面积0.8~1.0O/人,户均人数3人,平均户型面积100方计算,社区商铺理论配比值为2.4%~3.0%之间。因商铺有较强的投资属性,按投资与自住比例2:3的行业经验来计算,社区商铺配套商铺建议配比率应控制在5%以内。

2. 社区商铺形式

2.1建筑形态划分:

社区商铺从配套商铺从建筑形态上可以划分为独立式商铺和底层商铺。

独立商铺指非直接落在建筑主体塔楼下部的商铺,与建筑主体塔楼不连接的独立商铺。如图1。

底层商铺简称“底商”,指直接落在建筑主体塔楼下部的商铺,包括商铺的一部分落在主体塔楼下部。底商为较为常见的一种商铺设计形式,相比独立商铺而言能节约用地,但存在平面异形、户内结构不规整等问题。如图2。

2.2 规划布局划分

社区商铺规划布局模式主要分成内街模式、外街模式、街区模式三种。

内街模式: 内街模式是项目红线内非直接面向市政道路的独立和底层商铺

外街模式:外街模式是指项目红线内直接面向市政道路的独立、底层商铺。

街区模式:街区模式是商业集中在项目某一区域内,形成由许多商铺集聚而成的块状街区商业形态,一般以超市、社区购物中心作为主力店,汇集若干餐饮、零售店及服务类专业店。

3. 规划动线研究

3.1商铺价值分析

商铺价值是指商铺铺位的盈利能力高低,商业价值高的商铺通常位于小区入口、街道转角等人流汇聚的地方。其中:

商铺价值主要积极因素,包括:①临近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如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②临近区域通站点/人流密集的交通站点(如地铁、轻轨、公交站场等);③临近优质景观区域(如城市广场、公园、滨江景观带等)等

商铺价值消极因素:①临近快速交通沿线,如高速路、快速路、高架桥等区域;②临近对环境有影响的市政配套设施,如垃圾场、电站、污水处理等

3.2商铺规划动线设计原则:

商铺规划设计应该借鉴商业投资中“金角银边草肚皮”的黄金准则。在商铺规划设计中,应对人流分析并结合商业界面价值进行设计和布局,尽可能利用和创造“金角银边”,避免“草肚皮”。如可通过增加地铁/轻轨/公交车站接驳、商业广场、小区出入口、地面停车、标识、艺术品等创造“金角银边”,吸引人流,提高地块商业价值。

3.3 商铺动线设计研究:

商铺布局尽可能连续、成环,避免出现袋状尽端式等商业死角。商铺动线尽可能不被公共服务用房(如垃圾站、服务站、卫生间等)打断。此外,社区入口不宜尺度过大,否则将影响商业连续性时。

3.4 商业节点

在动线较长时,可以根据建筑的体量、位置适宜地布置节点,如广场、休憩区等,营造出集中商业的氛围。住户购物时可以在广场、休憩区停留、休憩,可以起到了聚集人气的策略作用,增加了商业价值。如图4示。

4. 建筑设计研究

4.1 商铺尺度研究研究

商铺开间进深比主要指商铺开间和商铺深度之比。商铺宜控制在1:3左右,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1:4。店铺面宽受地下室柱网尺度限制。如考虑商铺地下设置停车场,且柱网以8.1-8.4米为主的三车停车方案,店铺面宽可考虑4.0-4.2米(均分)或3-5米(不均分)。根据项目设计情况,建议商铺开间和面宽为:开间×进深=(3.5~5m)×(10m~15m)。

4.2 商铺内部空间研究

从商业活动来说,商铺内部空间越完整则商铺内部布置灵活性越大,商铺的价值也越高。独立式商铺内部空间相对较为完整,而对于底层商铺来说,商铺内部空间易收到剪力墙的影响。

4.3商铺外立面设计研究

商铺外立面设计应结合雨篷、店招、空调位、灯光照明等结合设计。就店招设计而言,店招招牌的可见性越强,价值越高,因此店招在设计时,要追求多层次、多角度的昭示性。设计时要对其尺寸、比例、角度,针对不同动线人流的视线进行分析,尽可能使不同位置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店招。另外,外立面设计需要考虑夜景效果,在设计应考虑适当增加装饰灯饰,以营造商业氛围。

5. 环境设计研究

5.1商铺景观设计

商铺前应避免大面积种植绿化隔离带,保证人流的顺畅、通达,同时可沿商铺外街布置小型喷泉广场等吸引人驻留的场所,可以营造商业氛围,增加商业价值。

5.2商铺标识

社区商铺外街需要考虑在城市道路上的可视性,可通过在适当位置增加商业的标识或者视觉冲击较强的建筑符号、艺术品来增加商业界面昭示性。

5.3 商铺停车要求

商铺设计时候需要满足商业活动对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需求。较大型的餐饮、超市性质商铺前广场应设置私家车的停靠位,机动车流线应能够到达餐饮店的门口。在地面停车设计时候应注意地面停车场车流与人流动线设计尽量避免交叉;如平行设计,应设置路沿石进行区隔,保证车流和人流动线不冲突。如图4示。

参考文献

[1] 姚建强;社区商业的分类及其发展趋势[D];浙江大学;2007年

第8篇:分布式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地铁经济;运作模式

一、地铁交通对郑州商业经济影响的理论综述

地铁交通对于节约土地资源、减少交通事故、提升沿线房地产收益、增加就业、方便群众生活、改善城市商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正效应,其具有正的外部性。正因为如此,地铁交通才能够得到大发展。

地铁交通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效应。首先,地铁交通对周边经济的带动效应。地铁线路能够吸引居民和企业聚集于其附近,从而有力地促进沿线房地产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其次,地铁的开通运营还会催生地铁交通产业。地铁交通属于城市公共事业,其开通运营本身不能够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但是围绕地铁交通所进行的房地产开发和商业经营能够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地铁交通产业”。特别是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区域,地铁对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效果十分明显。所以,地铁交通对城市范围的辐射,对城市人口向郊区疏散,以及对促进卫星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地铁交通的商业地产效应可以提高区域价值,从而带来更多的商业机遇,并大大改变城市原有的商业格局。

二、地铁交通对郑州市经济的影响

地铁交通对郑州市经济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郑州市的商业经济重心将弱化,且沿地铁线路逐渐外移。由于地铁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城市交通条件逐步改善,老城区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区位优势将有所弱化,尽管老城区作为郑州商监核心区的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但其商业地位将趋于下降。随着一号及二号两条地铁线路的相继开通,二七广场将不再是郑州市的交通中心,商业、交通中心将逐渐外移。二是,地铁将改变老城区内的商业格局,地铁交汇处和地铁端点将逐步发展成重要的商业中心。紫金山商业中心、航海路站、会展中心站等作为地铁交汇站将逐渐成为郑州市市最重要的商业中心;西流胡站、惠济区委站、经开区站、西元广场站等原本地处偏僻的区域,如今均位于地铁端点,将随着地铁线路的开通逐步发展成为市区的繁华商业中心,这些地区的房地产价值将得到充分发掘,经济、社会面貌将发生深刻变化。

三、郑州地铁构建“聚合化、立体式”地铁商业经济圈模式的探索

伴随着地铁工程建设的推进, 地铁经济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演进。三种主要的模式有:一是土地与商业多元化开发模式。二是土地与商业综合开发模式。三是“商圈”模式。随着城市地铁的建成,地铁站口已成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黄金地带。借助地铁客源优势,地铁商场将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相互扶持,促进周边地区地产、物业、商业发展,带动地区消费,形成新的商业氛围。

郑州地铁应该借鉴前三种模式,开发新的即“业态多元化化、交叉式”地铁商业经济圈模式。“业态多元化”是指在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区域消费水平、消费者层次和消费需求,合理分布各类商业业态,通过各类商业业态的有序化互补式经营,产生向心力、凝聚力、辐射力,达到商流、物流、客流、信息流高度集中,产生经济效益。“交叉式”是指在空间布局上,从横向和纵向上综合考虑,减少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向深层地下空间发展,组成城市地上地下建筑互应群,使商业布局在空间上呈现完整性。根据郑州地铁站口规划,紫荆山站将有四层地下空间。绿城广场、二七广场、光大广场等地下都将被开发,或建成商铺,或建成停车场。同时,适宜开发的地铁站口上方将建成商场或商住两用地产,或者城市综合体。

那么,如何建好“业态多元化化、交叉式”地铁商业经济圈模式,需要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以构建地铁沿线产业集群。金融业、餐饮业、旅游业、商业等多种产业相互交错、有效合作、积极互动、紧密联系,共同构成集各种产业于一体的多元化商业经济模式,产业集群的聚合使整个地铁沿线形成一个区化极具竞争实力的范围经济;二是痛过资源整合,构建错落有序的经济共同体。这需要客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的整合,地铁承载城市交通、输送客流作用源于自身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缩小了城市网络与用户需求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网优势;现代物流体系的先进性在于它拥有完善的功能、齐全的网络、规范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发挥信息在地铁商圈应用范围、视角、目标、层级、要求等方面的整合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分布式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上海 主城区 商业结构 整体升级 对策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人口由中心城区逐步外迁,商业需求的转移带动社区商业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形成一种商业增量,满足人们的刚性需求,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商业存量需求下降,供过于求,加上租金上涨、经营模式老化等问题,上海商业需要重新定位目标群体,制定新的商业发展战略。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零售业竞争的主战场。而各种现代商业经营模式的产生也为上海商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世纪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变革的趋势

经营模式是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经营模式是企业对市场做出反应的一种范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商业经营模式出现以下几方面的明显变化 :

(一) 从传统的形态单一变革为多样化

传统的经营模式单一,只是以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购物需求和商业企业的盈利需求为目标,而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变革为多样化,在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还需满足消费者和城市空间的多样化需求。如近几年来,餐饮业随着商业经营模式的变革,由满足酒足饭饱的传统餐厅出现了很多新的服务类型,如自助餐厅服务,汽车餐饮服务,小吃餐饮服务等。这些餐厅不再以往常单调的餐饮模式出现,而是具有各自的特色,包涵了内在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文化、独特的服务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多样化餐厅的出现,让消费者可以进行多样化的选择,并满足不同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二) 从传统的宏观管理变革为精细化

传统的商业管理就是以完成诸如营业额、盈利额等管理体系指标为导向,而现代商业管理,强调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要从小做起,把握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重视意识、观念、理念的形成,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面化的管理方式,把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整个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中。

(三) 从传统的单一功能变革为多元化

传统的商业功能只是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而现代商业的功能除了满足购物需求外,还应具备体验功能、娱乐功能、展示功能、景观功能等。这种多元化的功能变革需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观察商业整体的运作情况与临近商家竞争的特点,通过变化和错位发展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商家获得更多的收益。

(四)从传统的产品导向变革为用户导向

传统的商业企业唯一的目标是买卖商品,有什么产品就卖什么产品。而现代商业模式强调跨界融合和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商家不再盲目的销售商品,而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各类便利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上海主城区商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现象上看,高端消费的外流、外地消费的回流、本地消费的横流、网购消费的截流和多元消费的分流已实实在在的给传统商业敲响了警钟。尽管上海商业GDP贡献仍占总额的20%,商业占就业总额比例高达30%;但2014年上半年全国社会零售品消费增加12.1%,上海仅为7.6%;而上海购物中心面积虽然是香港的6倍,但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不到香港的50%。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商业布局缺乏层次性,导致无序竞争

由于上海中心城区商业的布局具有很浓的行政区划色彩,各区为了加快本区服务经济的发展,仍按“摊大饼”的传统理念布局商业,使得全市商业企业之间缺乏层次性,导致大部分商业企业形态相似、形式相似、功能相似和定位相似,同质竞争严重。从南京路商业街、淮海路商业街、徐家汇商业区和五角场商业区等区域的商业企业的分布情况来看,中心城区商业并没有形成明显的数量等级体系。同时,由于商业经营模式的功能定位缺乏层次性以及错位的产业导向和政策,各商业企业所在的行政区只能出台雷同的政策,为争取有限的商业资源展开无序竞争。

(二)商业发展极不均衡,与城市空间发展不匹配

上海中心城区的商业整体上发展并不均衡,发展速度和功能提升均有待协调。整体来看,南北向商业发展滞后,东西向商业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与浦东商务区和虹桥商务区为带动的东西商务轴相比,南北纵向商务轴发展的内生性不够,进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从浦东陆家嘴向西集聚了五角场、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等密度高、能级强、辐射广的商业体系,形成了连绵发展、互为依托之势。而南北宝山、嘉定、奉贤、闵行等商业发展相对较慢,能级定位不清。中心城区商业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着城市空间拓展及实现均衡发展的基础,也影响城市发展的后劲。因此,急需扭转商业发展的格局和态势。

(三)商业能级体系不清晰,核心商业区能级不足

上海中心城区的商业在多年发展中强调空间平面的拓展,但针对现代商业需求的变化所要求的功能复合化的完善尚有距离,各商业区在功能能级定位上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城市核心商业区,由于规划、建设和发展思路仍沿用传统理念,尚未完成从低级的交易买卖向体验化、休闲化、景观化和展示化的跨越,未能实现自我的升级和提升,无法在功能、形态、理念等方面与其他次级商业形成明显的能级分化,也没有产生引领、辐射和示范效应。

(四)商业业态创新研究实践甚少,难以形成有效转型

首先上海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但消费市场仍然属于内向型,随着居民收入与支出增加,消费扩大的同时,消费需求由实物消费为主进入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阶段,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消费产品和服务结构升级加快。其次新兴大型购物中心不断建成并投入市场,中心城区大型商务商业中心数量众多,对商务商业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区域性商业中心规模扩张迅猛,主要分布在外环以外地区,对中心城区商业带来极大挑战。再次,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一大批平台企业应运而生,线上交易占比不断提升。但上海各商业区仍然以同类和相似商业业态为主打,互相干扰、彼此削弱。缺乏对新背景下的新型商业业态的创新和实践。因此,亟需出台鼓励商业业态创新实践的相关研究和政策,以利实行错位发展。

整合上海主城区商业结构的对策

商业是城市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系统,无论是空间的布局、商业企业点线面的构成,还是商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理念,都对商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让商业更好地继续发展,有必要依托新型商业经营模式,通过商业体系的整合来发挥其城市名片和动力源作用。

(一)借鉴国外大都市商业转型经验,全景式发挥政府的作用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伦敦、巴黎与东京同样经历过商贸业发展结构升级问题,但其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市场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均成功地实现转型,虽有不可完全复制性,但其先进经验尚可借鉴。伦敦是在政府对商贸业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完善金融服务扩大消费需求,开展文化旅游与特色消费,面向全球市场,定位清晰明确;巴黎通过立法以规范商业空间布局结构,保护商业生态,同时推出本土品牌,进行全球性营销,成功地打造成为“浪漫之城,时尚之都”。东京侧重于商业空间布局的“差异化功能定位”,细分为综合性、零售业中心型和专项中心型,同时建立优质的法制化营商环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并将“观光立国”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此三大国际城市商贸业结构升级均是在政府科学合理的规划下进行的,政府起到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应系统培育和扶持民族品牌、扩大入境旅游、提升消费与服务水平,推进商业管理机制创新,突破以往“市级、区级、社区级”商业管理划分方式,以“国际大都市核心区国际商业和两级社区商业”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类发展”。

(二)重视现代商业产业的地位作用,源头式的强化核心城区商业区

历史上曾经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成为远东地区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中心城区商业,特别是以南京路和淮海路为主轴的商业,一直是这座国际大都市最闪耀的名片之一。上海中心城区商业的逐渐萧条、产业要素的逐渐稀释、发展速度的迟缓,必然产生产业间的恶性传导,高端商务和金融服务业受到冲击,使中央CBD的高端服务业之间共生共存的产业生态面临严重的潜在危机。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商业对城市繁荣繁华的决定性作用,维护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良好的产业生态圈。上海核心城区商业的市场定位应确立为主要面向满足国际和国内观光客的旅游游览消费需求。以上海自贸区为依托,以商品高端化源头、各类商品集聚化源头、商业服务国际化源头为发展方向,大力拓展各种新型商业消费功能,吸引国内外游客消费,力争打造上海国际大都市商业的“升级版”。

(三)重视现代商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层级式的定位各中心城区商业区

基础设施的巨大飞跃,数据储存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思维的变革颠覆了传统商业格局,便捷、快速、时尚、多元等字眼冲击着传统商业。上海中心城区商业区要充分借鉴国外日本六本木、东京丸之内、法国巴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城市商务区的建设经验,完善筛选、定位和层级标准。一是从两级社区商业中心、辐射商业中心和核心商业中心三个层级规划中心城区商业区;二是对每一层级商业中心进行定位,形成高端、中端和低端(包括电子商务)全覆盖的商业体系。两级社区商业和辐射商业中心应确立面向满足本地消费需求的市场定位。主要承担满足本市市民日常消费需求和商务办公消费需求,以市场化、便民化、差异化为发展方向,构建布局合理、宜居宜商的上海城市商业环境。

(四) 重视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和电子商务发展,组合式的提升各中心城区商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