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范文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精选(九篇)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

第1篇: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范文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1957年。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商业模式的研究才获得广泛的关注,这与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有着直接联系。彼得.德鲁克(1994)将商业模式称为组织的或公司的经营理论。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商业模式的表述虽然各有不同,但其最核心的内容却存在基本的一致性,是企业为自身、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

二、波士顿矩阵模型

波士顿矩阵,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创的一种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解决如何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分配到合理的产品结构中去,以保证企业受益,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三、商业模式变革的类型

商业模式的变革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商业模式创造、商业模式延伸、商业模式修正和商业模式终止。

1.商业模式创造。一个商业模式创意往往会经历几次修改后付诸实践。商业模式执行之前并没有相关工作实践或重复的标准化流程可以借鉴。与未来的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等相关的关键流程仍然是新兴的商业模式思想或假设,面临较大的挑战。

2.商业模式扩展。商业模式扩展意味着增加活动或扩大现有商业模式的核心方法。这是从一个模块到另一个模块的过渡,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增加活动。扩展的关键动机驱动是探索扩大现有业务机会和开发相关商业机会。

3.商业模式修正。商业模式修正意味着企业业务模块间的转变。修正意味着修改一个现有的商业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过程。修正意味着干预现有的过程,在不同的方向上探索替代现有业务经营的方式。

4.商业模式终止。商业模式终止是指放弃/拆卸过程。商业模式的终止意味着关闭营业场所或关闭整个公司。商业模式终止过程中可能面临终止抵抗和业主犹豫不决等困难。

四、波士顿矩阵中不同业务类型下的商业模式变革

企业需要根据业务自身的发展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基于波士顿矩阵的视角,针对四种不同的业务类型,企业需要做出不同的商业模式变革,从而实现企业的整体良性发展。

1.问题产品—商业模式修正。问题产品指的是处于高增长率和低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一方面企业的活动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潜力,另一方企业在开拓市场和价值创造方面存在问题,对问题产品业务的活动系统改进方案,要求企业进行商业模式修正,干预现有的活动过程,扩展现有的支持业务快速发展的活动系统,同时,改变业务发展弱势方面的经营方式,并寻找新的经营方式。

2.明星产品—商业模式扩展。明星产品指的是处于高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内的产品群,这类产品需要企业增加资源投入以发展成为现金牛产品。企业现有的经营方式适合此类业务的发展,整个活动系统运营良好。针对此类产品,企业需要进行商业模式扩展,增加和扩大现有商业模式中的核心活动和方法,开发相关商业机会,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运行商业模式。

3.现金牛产品—商业模式修正。现金牛产品指的是处于低增长率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群。现金牛产品是成熟市场的领导者,为明星产品的发展提供支持资金。但是,现金牛产品的市场份额的增长空间相对狭小,面临着过时以及竞争对手新商业模式的威胁。针对企业的现金牛业务单元,企业进行商业模式修正,它需要打破企业的商业模式惯性,进行根本的实践变化,利用新的市场机遇。

4.瘦狗产品——商业模式终止和商业模式创造。瘦狗产品指的是处于低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的产品群,处于利润率低,负债比率高的保本或者亏损状态,无法给企业带来收益。此时企业需要对此业务单元,进行商业模式终止,打破一些抵抗因素和业主的犹豫不决。

对于终止后的瘦狗产品,业务单元内存在剩余资源,企业产品在退出市场时往往伴随着新业务的开发和产品创新的聚集。商业模式初始想法,往往经历若干次修改后才能付出实践。对此类全新业务,企业需要进行商业模式创造,对未来的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初步的商业模式假设。在商业模式的初始过程执行时,企业要关注商业模式的变化,并根据商业环境变化进行不同的调整。

商业模式四个变革类型并不一定都是单独行动的,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多种商业模式类型的结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商业模式扩展和商业模式修正往往是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变化时综合使用的手段。

五、总结

企业面临不同业务单元时,不同的商业模式变革选择。管理者必须决定是否以及何时推出新的产品或新的商业机会,他们还必须决定如何扩大现存商业模式中的核心标准流程以支持公司的业务发展。企业在改变其商业模式时还必须识别那些给企业带来价值和利益的关键价值创造活动。此外,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变革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具有商业模式惯性,往往会失去一些新技术和新市场的把握,不利于企业创新。所以,企业应该根据业务产品的发展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适当进行业务单元商业模式变革,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性和企业业务发展的稳定性之间建立一个平衡。

参考文献:

[1]Christoph Zott and Raphael Amit,Business Model Design: An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Long Range Planning, 43 (2010), 216-226.

[2]Christoph Zott, Raphael Amit and Lorenzo Massa, The Business Mode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May 2011,1-25.

第2篇: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范文

摘要:21世纪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高速流通的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越来越快,产品的更新随之也越发频繁,营销职能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企业商业模式版图的设计和运作中,越来越需强调营销模式的设计。而关于营销模式的研究,也不断受到学术界和商业实践者的关注和实践,本文基于对商业模式的分析,指出营销模式构成是围绕顾客价值主张为核心,包含驱动模块、分析模块、支持模块三个构成要素,并为营销模式的构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营销模式,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企业实践中,通常将营销模式归为商业模式的一个方面或面向市场的模块之一。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竞争对手们纷纷打造强势的商业模式,以更好运作企业和维持市场地位,而在面对反复无常并持续变动的消费者需求,营销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现代企业迫切需要科学的营销模式体系,以更好地指导企业进行营销活动,并带来持续的竞争力和现实的财务绩效。现代营销模式的体系已不仅仅是传统简单的产品-销售路径,而逐渐成为商业模式重要的核心模块。本文基于现有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阐述构成营销模式的三大要素。

1、营销模式内涵

关于营销模式定义的学术研究有很多,但仍没有统一的规范定义。本文将通过解析商业模式要素并结合企业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营销问题指出何为营销模式。

1.1 以解决营销问题为核心的营销模式

什么是模式?模式指的是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整套方法论,一个体系。顾名思义,营销模式解决的则是以营销问题为核心的一整套方法或体系。而营销问题本身包含了4P、消费者行为学、营销管理、市场、品牌、STP等诸多理论研究以及实践问题。

1.2 商业模式中的营销构成要素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有很多,有国内学者基于国内外的文献综述,提出商业模式具有九大构成要素模块:产品价值、战略、市场、营销、管理、资源整合、资本运作、成本、营收[1]其将营销模式定义为:企业如何制定市场策略以开拓市场和建立渠道。其主要立足初创企业尚未形成竞争格局进行定义。此外,国外学者Alex[2]基于理论和实践整合的基础上,提出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商业模式画布模型,其主要包含九大构造块: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成本结构。其中客户细分、客户关系、渠道通路作为前端市场部分,核心资源、核心业务、重要合作作为企业内外对前端市场的支持活动,双方以价值主张作为中心。不仅适用初创企业纸上谈兵阶段,对已经实践中的企业进行战略优化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关于如何优化策略并未做深度阐述。国外学者基于实证分析,从商业环境下的供应链角度提出弹性商业模式[3],其主要从商业模式构成及模式导向俩者的结合,引导弹性商业模式,认为商业模式构成包含供应链网络,即上下游和供应链成员的关系类型,还包含了交易契约、利益相关者影响,所有权相关方面。而模式导向集中体现在解决营销问题,由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跨职能整合三个构成要素构成,此处的顾客导向包含了供应链上下游厂家、商、经销商及最终消费者。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为最终消费者创造价值。

为企业设计商业模式是非常不易且复杂的,本文认为,企业商业模式构成主要从企业所处供应链网络的外部性影响、渠道控制、各方信息流动的畅通、以最终消费者价值实现为主的市场导向、内部运营管理、成本营收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见图1)。而营销模式则基于内外部的企业运营支持、最终市场的深度分析、最终消费者的紧密关系维护、执行策略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如图2)。

基于此,本文将营销模式概括为企业为解决在与目标市场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营销问题,运用分析工具洞察企业所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现有产品和资源的基础上,制定针对特定营销问题的解决方法体系,主要包括战略分析、流程支持、执行驱动的三个方面,战略分析涉及到战略层面,将营销的作用放到战略层面考虑,注重分析;而对于流程支持则是需要内部管理流程的优化,更快更好的在战术层上提高营销优势,执行驱动涉及到具体营销方案的实施,更加细节化的实际操作,即如何将营销计划落实到具体。

2、营销模式三要素设计

作为商业模式市场前端的营销职能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营销问题的突出使得企业营销职能越来越体系化,为了解决这些营销问题,企业做了相当多的尝试,从而也形成了营销模式的多样性。本文初步提出营销模式要素为包含以最终消费者价值主张为核心的驱动模块、分析模块、支持模块三大要素(如图3)。

分析模块:注重市场分析和营销工具的开发及使用,针对消费者、竞争等不同的导向为企业量身定做切实可行的营销思路和数据支持。体现在企业对市场的战略性关注、及时定位和调整企业经营战略方向,在营销部门则体现在更加有效的策划和分析能力,为领导层制定战略决策提供高效的分析支撑,在与消费者互动的过程中,更多的注重消费者体验以及与品牌互动等过程,如何从全局出发,提高企业的动态营销能力,分析模块是企业对营销战略制定能力的体现。

支持模块:贯穿营销模式始终的统一路径,在企业及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适合企业自身的营销思路,用来指导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如何紧密围绕顾客价值主张这一核心进行。体现在营销过程的统一性,需要将营销思路内化为企业流程,支持营销活动及营销战略的正确实施。本文认为资源支持不仅包括人力和财务层面,还涵盖企业现有的渠道规模及平台资源,作为基础设施等硬件层面也是重要的支持。要将营销理念和企业历史经验相结合,使得企业面向市场时成为统一的整体,紧密的流程使企业整体能够快速使用动态的市场,在面向消费者时,企业品牌能够始终保持统一的集体。

驱动模块:营销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仅取决于企业对市场的竞争定位以及自身营销管理的统一性,还取决于支持营销模式运作所需要的行动。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服务及营销活动与顾客产生关联,营销活动作为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无论哪一种营销模式都需要借助营销活动实现其目的和解决营销问题,那么营销活动的执行效率及效果就是使企业营销模式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而执行活动的主体是人,即便是企业或虚拟网络,最终操作也是由人来执行,所以人作为执行主体,其态度和能力将对活动执行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把握关键节点管理及动态纠偏,在对消费者行为的深刻解析的基础上,制定营销活动,并优化执行过程的灵活变动,针对消费者的兴奋点进行营销活动设计及执行[4]。

3、本文总结

本文经过对相关营销模式初步分析,从商业环境视角阐述关于营销模式的基本构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因营销模式的多样化,本文所涉及到的方面有限,关于其构成模型是否能够在实践中应用于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分析和设计还有待进行实证分析以支持。在国际竞争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如何创新设计和调整企业自身的营销模式是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营销模式是最适合企业自身的,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企业及所处环境的不同,营销模式也有所区别,营销模式并无优劣之分,能够为企业现阶段及长期带来企业和社会价值,就可认为现阶段的营销模式是适合企业的。营销模式的设计需要企业基于自身和市场的正确分析和定位,借由企业内部管理驱动营销模式的实施,并给予所需要的资源,使营销模式得以有效实施。

单就营销活动而言,执行活动的主体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来自不同部门不同职能的一群人。高效的执行工具和流程设计能够提高人在活动执行过程中发挥能力的效用。企业营销活动可粗略分为:前期准备,活动执行,活动总结。前期准备包含了方案制定,人力和财力等资源筹备,企业内部预热等方面,此过程侧重在计划职能,企业通过滚动计划时间表及关键流程分工等高效率工具使企业上下明确职责和权限,充分做好活动准备。

参考文献

[1] 方志远.我国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2012,52(3):207-214.

[2] Osterwalde,A&Pigneur,Y.商业模式新生代[M]. 王帅,毛心宇,严威,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第3篇: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范文

[关键词]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末期的互联网创业潮。互联网兴起之后,涌现出许多新的公司经营模式,同时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业重新考虑竞争优势的来源、结构以及过程,这使商业模式受到了从业者和投资家的广泛关注。

人们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力,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知名的商业杂志和管理期刊,已经广泛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语,来陈述成功企业的经营典范。尽管“商业模式”被广泛提及,它却缺乏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体系。业内人士对于他们所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含义以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等关键性的概念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无所不包,这使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从而削弱了其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等相关文献的考察,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因此在相关的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的定义。根据研究者们定义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大类:财务角度的定义、系统角度的定义和战略角度的定义。

1.财务角度的定义

Hawkins (2001)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与此类似,Elliot (2002)的定义同样关注了商业关系和成本/收入流,认为商业模式明确了商业投资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状况以及收入流。

Rappa (2001) 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公司通过创造收入而维持自身生存的商业方式,认为商业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过明确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赚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赚钱了才是商业模式”。

2.系统角度的定义

Paul 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并对商业模式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对商业活动及其作用的描述”、“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对收入来源的描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Amit和Zott (2001)则进一步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他们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为了开拓商业机会而设计的交易活动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在他们的框架中,详细描述了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的方式。为了定义商业模式,Tapscott和 Ticoll (2000)还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网络的商业,代表了一种供应商,渠道,商业服务的提供方,设备供应商,以及顾客都以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和交易手段的独特的系统。

3.战略角度的定义

Magretta (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她认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应包括对参与者及其角色的识别,对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市场运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Magretta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现有价值链的调整,即对价值链中的两类基本活动(一类是与制造有关的商业活动,另一类是与销售有关的商业活动)的创新。此外她还进一步区分了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概念,指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个部分如何作为一个体系相互协调,而战略描述的是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也从战略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

4.总结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前两种角度的商业模式定义都是突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战略角度的观点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综上所述,本文对第三种观点的定义进行整合,提出如下商业模式定义:

商品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商业活动业务流程,这一业务流程汇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收益。这一与每个商业组织相联系的业务流程和其核心环节的抽象,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类似,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浅程度和严密度上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构成框架。根据各构成框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本文从整体上将这些构成框架概括为3类:一类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一类以网络为中心,另一类则以市场为出发点。

1.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从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是商业模式概念与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一脉相承,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从而极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提供的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通常倾向于对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而对于不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则不会投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因此,他们将商业模式视为“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机制”,并通过界定商业模式的6项主要功能来揭示商业模式组成要素,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具备如下的6项功能:(1)明确价值理念;(2)识别细分市场;(3)界定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4)定义成本结构和潜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6)明确陈述竞争战略。

Afuah和Tucci (2003) 的研究同样是以价值为中心,并考虑参与者的价值创造。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顾客提供价值,怎样为所提供的价值定价,由谁收费,在提供价值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怎样提供价值,以及怎样通过提供价值维持竞争优势。他们所描述的商业模式包括如下组成部分:顾客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相关活动,执行,能力,持续性。 Mahadevan (2000)也曾指出,商业模式包括3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是价值,识别业务伙伴和买主的价值主张;二是收入,商业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确保产生收入的规划;三是后勤,致力于与公司的供应链设计相关的多方面事项。

2.以网络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种以网络为中心、关注参与者和关系的商业模式框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协调事项 —— 定义对各种活动的相互依赖的管理;整合竞争——描述与其他公司的关系;顾客价值 ——使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相联系;核心能力—— 面对市场机遇公司如何利用资源。

Alt和Zimmermann (2001)将使命、过程、法律因素和技术也纳入了商业模式框架,提出了6种一般性因素。使命 对于愿景、战略目标、价值主张以及基本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深入理解;结构 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和对产业、顾客和产品的关注;过程 提供对于使命和结构的更具体的观点,揭示价值创造过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响商业模式和总体愿景的所有方面;技术 技术是基于IT技术的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和限定条件,技术的变化影响着商业模式的设计。

3.以市场为基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Hamel (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商业概念,并定义了商业模式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客户界面。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对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 (2000)提出了一种描述商业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多个组成部分:定价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业过程模式,网络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价值主张。他们指出,许多人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仅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类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将商业模式划分为7种子模式,包括价值模式,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客户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本模式,市场模式。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描述了商业系统在实际过程中的创造价值的逻辑。

4.总结

不难看出,前两类对商业模式构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业模式的部分性质,得到的研究成果难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类商业模式框架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商业模式架构。

可见,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企业正是依靠这样的整体性结构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与企业活动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纳入商业模式范围 。

四、结束语

第4篇: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电商发展模式 大众创新

Johnson研究发现商业模式由价值主题,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关键过程四部分组成。本次对新媒体背景下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Johnson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当今商业模式创新中商业生态系统建设及开放创新两大趋势。

一、电商发展模式之价值主题创新

(1)价值主题设定。本次对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的价值主题设定为通过激发用户创新提升整个电商生态系统的价值。即围绕电商提供的产品、电商发展中的难题、电商上游合作伙伴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产品及需要进行创新的议题以用户兴趣、专长为市场细分标准进行产品创新或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机制创新。

(2)价值主题创新关键点。区别与之前的价值主题创新关键点在于通过企业的购物平台,搭建消费者交流平台,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交流讨论分析新产品使用感受以及对产品建议的机会,还直接开放企业创新窗口使用户直接参与不涉及商业机密部分的其余商业过程。

(3)价值主题承载平台。价值主题承载平台选用Timmers对商业模式分类之一-----虚拟社区平台,将传统的电商环境与社区推进功能相结合,但并不仅仅将虚拟社区作为电商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互动区域,虚拟社区功能还可根据Tapscott 提出的商业网络中以合作伙伴、顾客、供应商价值交换为基础的价值地图理论,将虚拟社区平台扩大为电商为合作伙伴如第三方平台、上游合作企业与消费者交流的中介平台,及虚拟社区包含整个电商商业生态系统。

二、电商发展模式之盈利模式创新

(1)根本盈利模式奠基。本次对电商发展的创新模式最根本盈利模式仍以流量为主,通过虚拟社区用户参与创新活动,通过合作连接其他自媒体进行分享,增加消费者横向交流,将更多潜在客户吸引进来,增加电商流量从而增加购买量。

(2)创新盈利模式增值。本次研究创新的盈利模式通过创新众包使整个电商生态系统增值。从一些产品环节创新议题到整个产品生命线逐渐众包给虚拟社区用户,通过创办比赛、商品奖励或者通过粉丝效益利用心理激励等激励机制鼓励用户,此外通过虚拟空间互动,使用户之间、用户和企业间建立现实世界里的“非交易依赖”也是该模式包含的激励机制。

三、电商发展模式之关键资源整合创新

(1)用户主导型关键资源整合模式。企业将顾客作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对用户资源进行整合进行创新活动的主要采用用户主导型资源整合模式。模式主要为Enkel提出的“需求信息”模式即公司整合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信息及创新观念,顾客主动参与进产品创新早期阶段,或者用户通过“解决信息”即在创新观念转化为商品时表达建议,这两种模式中消费者都处于创新的主动地位,缺少企业引导,容易导致用户需求和企业其他资源不匹配的情况。

(2)企业主导型关键资源整合模式。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举办比赛如宝马公司创办未来企业助手系统、远程信息处理、线上服务概念竞赛或通过专业信息平台如威客-猪八戒网企业需求信息将企业放置于主动地位。但企业主导型模式缩小了用户思维发散的空间,用户也缺少对企业的归属感。

(3)关键资源整合模式创新。以往企业需求、用户需求的整合都是单向,笔者通过对电商发展模式创新,将顾客自发UGC与企业需求整合,使创新模式变为双向,消费者以自己的需要、专长、爱好为基础可以自发提出建议和创新想法,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信息。

四、电商发展模式之关键过程

(1)平台搭建及完善。电商发展创新模式中社交媒体的搭建不仅仅是平台的搭建,更是生态系统的构建,并且与线上购物平台连通,电商发展模式以购物平台为主,社交媒体为辅,常规功能(购物,产品简介等)所占比例大于60%。

(2)市场细分及渠道疏通。按照社区用户专长、爱好进行市场细分,将用户引入不同的区域。把握消费者进入平台的途径、特点,如通过优化搜索引擎、增加价格比较功能、与其他社交平台合作、心愿清单增加朋友亲密购功能、增加对众包创新的宣传,打通这些渠道能更顺利地将用户引流至购物平台和虚拟社区。

(3)数据利用。对用户在虚拟社区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通过大数据技术再次转化为生产力。易观国际分析师阿毛晶认为社会化媒体和电商联手的价值提升一定离不开大数据,社会化媒体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就是典型的大数据系统[][],社交信息包含的商业价值,商业信息对社交内容的推动是互利过程,进行大数据收集、分析、利用是必要的。

五、结语

电商模式的创新应顺应新媒体、电商、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发挥各自的优势,攻克大数据利用的瓶颈、规避社交媒体在创造价值时可能带来的风险,从宏观战略层面对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以消费者的需要出发,以企业利润的提高为第一目标,促进新媒体价值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收益。更具体、可行性更高的商业模式创新还应结合具体企业的企业文化、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

[1]赖倩雯. “互联网+”划定新一轮经济加速路线图[N]. 新媒体观察, 2015-06-25.

[2]Surowiecki, J.The Wisdom of Crowds. Random House Inc,2005.

[3]Pratt, Andy C. "New media, the new economy and new spaces." Geoforum,2000.

[4]Flew, Terry. New media: An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第5篇: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范文

从产品营销到产业营销

为什么从毫无创新的产品起家,最后成为中国食品产业各细分行业的领军品牌的,是没有产品优势的金丝猴、娃哈哈们?

为什么格兰仕的价格战成就了一个世界级品牌,而长虹们的价格战却使中国家电陷入低潮?

为什么国人皆知青岛啤酒是中国啤酒的第一品牌,但中国啤酒的第一销量品牌变成了华润雪花?

其实,根本原因是市场的竞争已经由产品营销的竞争转入产业营销的竞争,由终端、顾客的要素竞争转入产业竞争、全价值链竞争。这就要求营销战略模式的转型:传统的产品营销战略只能解释及指导企业静态的、内部的要素优化,缺乏对持续增长背后的真正规则即企业成败决定因素一产业结构的洞察。

中国营销从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c(顾客、成本、便利、沟通)到6P(顾客、价值、产品、渠道、传播、品牌)等各种理论,其立基点都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封闭式要素规划与优化。这种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战略模式,是中国企业普遍采用的营销组合方式。理论上虽然有将中心位置的“产品”换成“顾客”、“价值”、“品牌”等,但只是着眼点或视野不同,战略导向的自闭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见图1)

中国改革开放只有30多年,产业仍然处于“爆发性恢复”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成功企业的最大共性是快速把握机会、优化内部要素效率,产品营销战略模式正好满足了这个阶段企业的核心需求。而现在,中国市场已经进入竞争激烈的复杂阶段,一场发生在所有产业里的以产业主导权(资源供给权、产品定价权、市场份额、客户端等)为目标的竞争已经开始。

在产业竞争大潮下,注重内部要素优化的产品营销战略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要求,需要新的营销思维与营销方法论,即产业营销战略模式来指导企业成功参与未来的市场竞争。

什么是产业营销战略模式?

以产业市场为起点的营销战略横式,不再单纯以传统的STP为核心构建企业战略体系,其思维方向需要进行180度大转弯。

格兰仕在微波炉行业,娃哈哈在饮料行业,蒙牛在液态乳业,如家、锦江之星、汉庭、七天在经济型连锁酒店行业,华润雪花在啤酒行业,双汇、雨润在生猪产业链,国美、苏宁在家电零售产业,当当网在图书零售行业……中国市场的竞争关键词已经不再是产品、品类、顾客、促销这些产品营销战略模式下的热点词汇,而是产业。

以产业市场为起点的营销战略模式,不再是以传统的STP(细分一目标一定位)或者以某一竞争要素(产品、顾客、品牌等)为核心构筑的企业营销战略体系,而是需要通过对产业现状的研究,判断产业结构、趋势、驱动力等特点,再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制定企业营销战略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以客观现实的产业结构为起点构建的新营销战略模式。包括三个步骤:市场洞察,竞争要素与策略(关键成功因素),构建商业模式(协同性与创新)。(见图2)

由此,企业制定营销战略的思维方向需要进行180度大转弯――中国企业必须对行业市场特性有清醒认识,对不同阶段的企业战略重心有准确判断,才能展开有效的市场营销战役,突破快速做大的规模瓶颈。其基本方法是:中国企业需要以对行业所处阶段、趋势及本企业的发展定位的判断为核心,依据不同市场下的关键成功要素与核心增长引擎,重新配置企业资源,形成战略蓝图,并围绕这个基本战略构建运营操作系统。

中国市场以顾客、价值、产品为中心的“封闭”营销战略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由外致内”的营销战略,才是驱动企业增长的强劲引擎,更是争夺行业第一品牌的法宝,我们称之为产业营销战略模式。

对企业的价值何在?

与传统的产品战略营销模式可以为所有企业提供方法指导一样,产业营销战略模式并非规模企业的专利,而是可以为所有类型的企业提供帮助。具体来说,对于从无到有的创业型企业、由小到大的成长型企业、由弱致强(包括争夺行业第一位置)的规模型企业,即企业三个关键发展阶段的增长问题都具有战略指导性。

产业营销战略模式的三段论,是一个完整的运作过程,三个阶段的关键词:市场洞察、竞争要素与策略(关键成功因素)、构建商业模式(协同性与创新),对于任何一个成功企业都不可或缺。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关键词也可以单独地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发挥“战略性作用”:创业企业更加需要市场洞察,成长型企业更加需要优化竞争要素,规模型企业一定是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协同性做得最好的。

从无到有

今天的产业机会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了,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更多,只是对把握机会与资源的要求变得更高了。从产业的视野看产品。才能发现传统产品思维模式下看不到的大商机。

创业企业的起点无非是两个:创新或模仿(山寨)。现实中,创造商业价值的发明更多的是应用创新,而且模仿者的应用创新同样具有商业价值。

有人说,中国企业的模式其实都是西方尤其是美国商业模式的翻版。说得没错,但是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事实是,在中国市场,中国的模仿者都比学习对象更加成功:如学习美国Expedia模式的携程、学习Google的百度、学习ebay的淘宝、学习Land'sEnd的PPG以及PPG倒下后的继承者Vancl。

这些模仿成功者、后发制人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些企业在创业之时,无一例外都对某种新技术、新模式所要服务的顾客、市场、竞争等有深入洞察。这些商业洞察,主要分为六大类别:顾客洞察、竞争洞察、行业趋势洞察、企业能力洞察、增长引擎洞察、商业模式洞察。具备产业营销思维的创业者,通过超越市场表象的行业本质洞察,发现了让自己的企业实现战略增长的大商机。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新经济,一个是传统产业。

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配套环境并不比8848强多少。但马云对于电子商务驱动力的认识超越了同行,他认为,“电子商务=鼠标+水泥”是一个错误概念,电子商务在早期必须基于买家与卖家的价值需求:对于买家(网购者)这是一个省事、省时间的“看货”渠道,对于卖家(网商)则是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渠道投资。当网商、网购者规模增大并产生依赖的时候,电子商务将回归其作为―种便捷交易渠道的功能。

当1999年马云与外经贸部合作的EDI(电子数据交易系统)失败后,马云看到了EDI平台本身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这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采购双方的搜索时间等,同时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与同样庞大的国外买家之间需要一个互相认识

甚至交易的平台。回到杭州的马云,创立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的发展历史表明,马云抓住了电子商务的互联网本质:信息海洋、低成本传播、促进交易。

2002年史玉柱重新创业,选择了声名狼藉的保健品行业,其产品“脑白金”与当年的巨人脑黄金虽然名称相似,但是目标顾客已经转变,当年脑黄金的目标客户是学生。即使在今天回过头看脑白金的产品设计思维也令人惊奇:史玉柱怎么就发现或确信在中老年“失眠”人群这个市场里存在机会?这一切,源于史玉柱对目标顾客生活形态的洞察,特别是对保健品行业“生命线”的认识。这不是简单的产品营销思维,而是一种产业营销战略思维。后期史玉柱进入网游,也是这种产业营销思维的体现。

看似在模仿(马云),看似很寻常(史玉柱),这些获得大胜的企业(品牌)在其创立之时,从一个与众不同的洞察开始,设计完整的商业体:品牌名称、产品形态、销售渠道、客户开发策略、传播推广策略、组织团队等,最终这个商业体长成参天大树。

洞察是从平常的商业或生活表象下面,发现一座“金山”的矿脉。实际上,大部分商业洞察可以从一个有效的逻辑与方法中开始,即运用产业营销战略的思维,从研究准备进入的产业开始,思考这个产业的结构、特点、趋势、关键要素等,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产品。

从产业的视野看产品,才能发现传统产品思维模式下看不到的大商机。今天的产业机会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了,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更多,只是对把握机会与资源的要求变得更高了。不再是胆大者成功,而是具备产业营销战略思维者更有机会成功。

由小到大

度过创业期的企业,如何快速做大?如何跑得比对手更快一些?

传统营销模式推崇水平增长(扩大销售范围、渠道、目标人群),但是产业营销模式认为,在成长性产业里,只有懂得垂直增长、并购增长的企业,才能在同质化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竞争要素的判断决定了企业的资源投向,资源投向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最终加强企业的资源优势――这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内在机理,不是由于市场的原因,而且源于企业在关键竞争要素上的准确判断与持续投入。

糖果行业的“金丝猴”,其很多产品都模仿了同类糖果企业。但是金丝猴做了中国其他的糖果企业都没有做的事情,即最深度的渠道精神和市场下沉。为此,金丝猴致力于建立超强的执行力:设置了中国糖果行业里最多的直销办事处,对办事处一线经理的薪资激励政策、高频度的会议培训、标准化的分类型终端运作指导及KPI(绩效考核体系)。

饮料行业的娃哈哈也没有特别创新的产品,但是娃哈哈有着中国饮料行业最强大的渠道运营能力,而且是二、三、四级市场的运营能力。同时娃哈哈依据饮料销售半径广泛建厂,缩短了物流等远程销售成本。

金丝猴、娃哈哈都准确地认识到:中国食品产业的关键竞争要素是渠道,不是产品,更不是品牌。把握住这个关键竞争要素,才能成功。

格兰仕案例极端地反映了抓住关键竞争要素的战略价值。格兰仕的价格战看似简单,但事实证明,价格战是格兰仕在产业战略高度下制定的“杀手级”战术手段。格兰仕看到了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下的大商机,采取大规模OEM的方式吸收国外产能,主动抓住西方产业转移的机会,以低成本、高品质的优势完成国际微波炉产能的转移。同时,积极自创品牌、渠道及国内消费市场,以低价催生了中国家庭的电磁化消费习惯,从而掌握了微波产品市场的主动权乃至主导权,击退了来自多国(日本、韩国等)品牌的高、中、低价位的多路进攻,最终掌握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主导权。

格兰仕抓住了规模化趋势下的行业本质: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一切现有的成果都是刹那芳华。格兰仕的胜利,是产业营销战略思维制胜的典型代表。中国彩电业长虹、康佳、TCL等发动的价格战,也是在市场份额第一愿景下企图称霸市场的行为。但企业忽视了彩电行业的本质是新技术对落后技术的淘汰。没有技术创新“制空权”的消费电子企业,根本没有资格去完成行业的整合。

行业领先者如果在关键时刻转变竞争策略,那么将失去在规模市场的领导地位。娃哈哈、格兰仕们在行业混战的时候,迅速明确了超越竞争对手的关键竞争要素――金丝猴、娃哈哈的渠道而不)是创新产品(品类),格兰仕的价格、产能,而不是品牌、渠道。并在这些关键竞争要素上投入大部分资源,最终一骑绝尘,成为行业翘楚。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需要明白把握关键竞争要素的战略思维秘诀:重点并不是营销的体系与完整性,而是合乎增长逻辑的围绕“关键按钮”的竞争要素组合与创新。而各阶段企业的增长引擎有所不同:原始积累主要依靠产品驱动、渠道驱动;二次创业需要进行战略革新,再造商业模式;大成之道在于实施组织变革、品牌驱动。

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关键成功因素(KSF)均不相同。需要针对性地规划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增长引擎系统,即在产业营销战略导向下,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增长引擎,选择关键点火按钮。成长型企业如果在行业市场规模放大的时候,缺乏对产业市场的研究与判断,尤其是不能从产业的高度理解现实的竞争,而是陷入企业内部产品群、管理效率的优化,那么即使身处高增长的行业,也将难以超越竞争对手,甚至会被后起之秀反超。

由弱致强

在行业第一位置的争夺中,决定高手较量结局的,是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内在协同性。如家、联想、格兰仕、美的成为行业老大。都不是因为营销效能的优化,而是他们构建7基于产、非战略的商业模式协同。

实现了初步规模化的企业,为什么很多企业会在一个销量水平徘徊不前?为什么有的企业年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却仍然失去行业第一的位置?

关键在于,能够持续增长并最终成就行业第一的企业,必须具备商业模式的协同性。也就是说企业的资源配置、品牌和产品架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等。必须与企业的核心战略目标相匹配。这个核心战略目标就是企业依据产业营销战略模式,对于行业的未来结局和关键驱动力有清晰的判断,然后在此判断下重新调整并坚持企业的商业模式。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所有的资源都为这个方向加力,而不是随意改变方向,这就是基于产业战略的商业模式协同。(见图3)

至2005年,青岛啤酒(以下简称青啤)一直占据行业第一的位置,2006年华润雪花第一次超过青啤。至2009年,雪花啤酒销量超过青啤200多万吨,形成了第一与第二的规模门槛。青啤为什么输掉了由自己发起的中国啤酒行业整合的竞争?不是因为资本或背景,战略及商业模式协同性才是决胜的根本原因。

就中国啤酒市场来说,青啤的定位是中高档,雪花的定位是主流。中国啤酒虽然逐渐从低价值市场里脱身,中高档市场也在快速增长,但相比主流市场的规模而言占比很小。显然,对于争夺规模主导权来说,定位主流的企业比定位中高档的企业更具有战略优势。

青啤品牌定位与产品定位(即品牌架构)的失调,

对于青啤的市场整合构成了困扰,青啤先确定了“青岛啤酒”中高档酒为核心的品牌战略模式,在其收购兼并的市场采取了“青岛品牌+区域品牌(山水、汉斯、崂山)+地方品牌”混合的品牌组合模式,却忽视了自己的品牌定位是否与中国啤酒产业的趋势相吻合,这是青啤并购“吃进来消化不了”的根本原因。

华润雪花则从一开始就制定了强势攻打主流市场、推进雪花全国统一品牌、限期压缩地方品牌销量的策略。雪花的高空传播投放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区域共享,对于主流品牌的狂飙突进起到了推动作用。雪花“后发先至”地成为中国啤酒产销量第一的品牌,是其营销战略(以大众主流酒为核心的战略及商业模式)符合中国啤酒市场的主流化趋势,从而形成资本驱动与市场(销量)驱动的良性互动。

2010年上半年,美的空调及零部件业务营收258.55亿元,格力空调营收229.72亿元,后起之秀美的在空调这个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红海市场里,画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美的的成功同样是其商业模式协同性的成功。美的从小家电起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轻松生活的品牌理念、高性价比的产品、和谐的厂商一体化渠道策略等。美的品牌形象的亲和力,产品工业设计的舒适感,特别是高性价比,为美的产品赢得了口碑。美的今天的成就,是积20年之力构建起的和谐商业模式的自然回报。

综上,决定“高手较量”结局的,是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内在协同性。如家、联想、格兰仕、美的成为行业老大,都不是因为“竞争要素体系化”或者“营销效能优化”,而是他们构建了与营销战略匹配的、符合产业格局转变关键驱动力的协同化商业模式。

产业营销战略错位的结果

今天,市场里失败的大量产品,是由于产业营销战略的错位。

2010年,超级航母中粮集团推出其“全产业链”战略实施后的重要布局――中粮创新食品公司的核心品牌“悦活”纯果汁及系列产品。悦活品牌及产品设计精美,传播推广(与开心网合作)新潮且赚足眼球,但是实际销售却仅与花去的广告费持平,可谓叫好不叫座。母体资源雄厚,产品养眼,广告费投入超过l亿元,为何导致如此结局?根本原因是产品营销模式造成的“营销近视症”,没有洞察中国饮料产业市场的本质与“关键按钮”。

悦活的基本战略是错位的:在悦活的目标市场(一线城市)、目标终端(主渠道)里,高端纯果(蔬)汁市场已经形成汇源常温纯果汁,光明、味全、可果美等冷链纯果(蔬)汁两大消费阵营。悦活以常温产品的形态出现,却定价到冷链产品的档次,很难转化果汁重度消费群的认知与习惯。

其广告攻势也是错位的:开心网获得的消费者眼球,更多是消费水溶C100、营养快线等产品,大多数并不是悦活价格带的消费群,最多算是培养未来消费者。

品牌和产品策略也错位:悦活采取“品牌统领产品群”的品牌一产品组合模式,不符合中国食品产业“消费产品而不是消费品牌”的行业本质,造成悦活果汁品牌高知名度、产品低购买度的尴尬处境。如果不是中粮做后盾,恐怕已经步入K可商务饮料、蓝田莲藕汁等同类战略错位型产品的后尘了。

“好产品”就一定有市场,这只是短缺时代的现实。在产业竞争的时代,不了解产业结构,不审视产品的购买按钮是否符合产业关键要素是不行的,而产品的设计、广告制作是否精美,市场投入大小,都不是决定产品成功的因素。不符合产业营销战略的新产品推广,有钱没钱都一样会失败。

产业思维决胜未来

从2011年开始,中国市场即将面临下一个“黄金30年”:充满了太多的挑战,又拥有太多的机会。正如今天各行业的领导品牌(企业)大多数是本世纪10年内成长起来的,未来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诞生“超速成长”企业的沃土。创立3年的凡客诚品VANCL,2010年已经将未来三年的销售目标锁定在了100亿元,这不是神话或浮夸,而是即将到来的现实。

第6篇: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范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动作模式

[作者简介]朱荣,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副主任,讲师,经济师,广西南宁530031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012-05

在市场需求快速多变、客户个性化需求日益苛刻的情况下,通过供应链协同运作可以有效缩短响应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和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其中对原材料进向物流的管理至关重要,特别是通过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的方式将核心制造企业所需的各种零部件直接送到生产线相对应的工位边,可以更快地响应顾客需求,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减少供应的不确定性,促进供应链的同步优化。

一、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产生的背景

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一般指在位于制造厂附近,设立第三方物流集配中心(3PL-hub)用于储存所有或部分供应材料,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制造厂商物料的日需求计划将物料直送生产工位,根据相关协议只有当物料被消耗时才支付相应的费用给供应商。它主要关注的是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的进向物流,而且不仅仅是一种库存管理方法,更为关键的是它对于整个供应链JIT生产模式的实施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发展可以从VMI模式谈起。

VMI是供应链环境下一种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和方法,它将分散在供应商和制造商环节的库存集中控制,对于促进供应链系统的同步优化,降低供应链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等具有较重要作用,但是VMI的实施过程中,并非所有的VMI项目都是成功的,即VMI存在一定缺陷。

1、在VMI实施过程中,供应链的成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降低。制造厂商对原材料、零部件实施零库存管理,实际上是原材料、零部件库存成本和风险转移到了供应链上游众多的供应商,而供应商为了应付不确定性往往会持有过多的安全库存,从而使得供应链库存成本并不能降低。

2、在一些产品生命周期很短的行业,如电子产品行业,为了敏捷地响应客户需求和保持行业竞争力,供应商仓库不仅要尽可能减少原材料、零部件的库存,而且要能实施JIT配送支持核心企业的JIT生产,但是VMI模式下,管理库存和实施及时配送并非供应商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往往不能很快响应需求的变化,及时提供所需要的零部件。

3、在采用VNI方式下,一些大型的制造厂商附近往往有数目庞大的供应商零部件仓库,由于这些仓库分属于不同的零部件生产厂,仓库的条件、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样制造商需要处理1:N的繁杂的业务关系,增加了核心制造商运作上的成本。

在此背景下,基于集配中心(supply Hub)的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不仅将核心制造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供应商库存集中控制,从而更大程度上降低供应链库存,减少不确定性,而且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各种零部件直送生产工位,核心企业和供应商可以集中于自身的产品研发和生产等核心业务,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

二、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的模式的运作特点

1、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的主要活动。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运作方式主要是基于高度的信息共享,以核心制造企业的JIT生产拉动第三方物流集配商的JIT供应或同步物流活动,以3PL-hub关于各供应商的库存状态和补货信息拉动供应商的生产。其主要活动包括第三方物流集配商对核心制造企业所需原材料、零部件等物料的集中入库和管理活动,以及按照核心制造企业物料需求特点的直送工位活动。

第三方物流集配商将来自各地的不同供应商的原材料零部件集中入库,其中从供应商第三方物流集配商的运输可能是供应商送货,也可能是集配商上门取货,其根本在于制造商的众多供应商的原材料、零部件在集配中心进行集中入库,在此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从核心制造企业的需求信息开始,到供应商零部件的发运和入库,实行全程的跟踪,确保准时供货,尽量减少供应物流环节的不确定性;同时集配中心对暂存的物料进行集中库存控制和仓储管理,根据零部件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安全库存和提前期策略,从而有效利用存储空间,降低库存成本,并且与核心制造企业合作开展质量检验活动;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进行直送工位活动,根据核心制造企业的物料需求周或日计划制订相应的配送计划,将集中入库的原材料、零部件进行分类、拣选、组装、排序后直送核心制造企业的零部件缓存区域,而后根据生产线工位旁料架上零部件的实际消耗情况,从缓存区域的零部件超市中将所消耗的相应数量和品种的零部件直接送到对应工位。

2、对供应链上游各方的影响。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对供应链的上游,即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各方都有重要的影响。

对核心制造企业而言,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产品的研发、销售、制造管理如生产计划、产品质量认证等方面,而在原材料、零部件采购供应方面,只需花较少的时间于库存补充活动,只要加强对供应商的评价和管理工作即可。核心制造企业需求计划后,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原材料、零部件准时直送工位支持生产。通过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核心制造企业可以更大程度上降低供应链库存特别是上游供应链库存,加强与供应商的计划协调,缩短产品响应周期,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从供应商的角度看,采用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供应商不必在制造商附近各自设立仓库,维持较高的安全库存,以及独自开展JIT配送活动来支持核心制造厂商的JIT生产;而且第三方物流集配商专业化的物流运作,以及库存可视化服务等可以更好地降低供应商的安全库存,同时根据核心制造商的需求计划和第三方物流集配商的库存状态报告,及时补充库存、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即使核心制造商有多个生产地,供应商只需向一个地方递送物料,从而避免了供应商资源的无谓消耗。

对第三方物流集配商而言,一方面将VMI模式下分散于核心制造商周边供应商仓库的原材料、零部件进行集中库存,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根据核心制造厂商的物料周或日需求计划制订合适的配送计划,通过JIT供应或同步物流方式直送生产工位,将多个供应商的原材料、零部件进行整合配送,使对于单个供应商而言成本较高、难以实现的小批量多批次配送能以较低的成本运作。

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大大降低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减少了供应链缓冲库存和各节

点企业安全库存,实现了供应链的协同运作;同时有利于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供应商、第三方物流集配商将精力集中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从而进一步增强供应链竞争力。

3、几种主要的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的具体运作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核心制造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应的方式,常见的两种模式如图1、图2所示。第一种方式中,所有的供应商全部通过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进行物料供应,如果核心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强势地位,或能吸引供应商参与此方式时可采用;第二种方式是供应商直送工位和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并存,如果供应商具有直送工位的运作能力,或部分供应商同意参与3PL-hub项目时可以采用。

三、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实施的关键问题

1、实施的前提条件。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活动的成功开展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生产或者供应的规模。当生产厂商所需要的原材料供应规模较大时,通过3PL-hub进行集中的库存管理、JIT配送以及直送工位,成本才会有所降低,这样才会实现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2)至少一定数量的供应商在地理上远离制造厂商。如果供应商离制造厂商较近,供应商或委托第三方将原材料直送工间,可以有效地支持JIT生产;当制造厂商全部或至少部分的供应商远离制造厂商时,如果还是采用供应商直送工位供应,供应商每天多次的直送工位活动很难以较低的成本运作,但是供应商直接将原材料、零部件送达第三方物流集配中心,由其进行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则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3)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过程中,供应商、第三方物流集配中心、制造商之间要求及时共享信息,需要EDI,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实施供应链的同步运作。

(4)第三方物流具有较强的整体运作能力。因为从需求计划的到原材料的入库管理,第三方物流需要全程跟踪,确保零部件及时入库,维持低库存的运作,保证不缺货,同时根据生产企业的日需求计划将品类繁杂的零部件适时送达生产工位,整个运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协同或同步化运作过程,需要第三方物流很强的整体运作能力。

2、物流和信息流模型。合理的物流和信息流模型是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活动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它涉及到供应商、第三方物流集配商以及核心制造企业在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中的分工与合作,同时也是供应链上游协同运作的一个基础的平台,因此其模式的建立和功能的设定至关重要。图3即是一个较好的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的物流和信息流模型。

如图3所示,核心制造企业根据供应链下游客户需求信息或客户订单制定产品生产计划,同时根据产品BOM和3PL-hub仓储管理系统提供的库存信息运行MRP,产生物料需求计划,通过供应链管理平台进行;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需求计划制订相应供应商的发货计划;供应商从该平台上获取发货计划,更新自己的生产计划,同时根据库存状况和发货计划准备发货,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在该平台上对供应商到货情况进行适时跟催。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核心企业ERP系统提供的产品日需求计划将原材料、零部件直送工位。这种物流和信息流模型不仅可以保证制造厂商物料的及时供应,而且有利于实现上游供应链的协同或同步运作,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顾客响应性、增强供应链竞争力。

在此模型中,供应链管理平台的设计是一个关键,它具有计划、供应商评价信息、结算信息查询以及生产/质量/人员/库存监管等功能;同时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所具有的供应商管理功能和仓储管理系统是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活动开展的两个关键功能模块;核心企业的ERP系统整合了企业的生产、财务、研发、质量等功能,其中运行MRP产生的物料的周需求计划和日需求计划是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活动开展的一个指令系统。因此供应链平台功能的设计,供应链平台、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以及核心制造企业ERP系统的衔接是此模型的重要方面。

3、流程重组。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活动中的具体运作会涉及到核心制造厂商的采购、生产、财务、研发、质量管理等部门以及各个供应商,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是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实施的一个关键的基础问题。其业务流程需要根据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进行重构。具体涉及到战略层的供应链主流程设计,需要明确供应商、制造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展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时的协同运作流程关系;战术和执行层的流程设计主要是指核心制造厂商内部各个部门业务开展和第三方物流的关系,通过流程的设计和重构可以明确各部门的在实施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时的职责,同时各部门与物料供应相关的工作流程也非常明确。

四、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的发展与展望

1、应用的环境

(1)全球化生产和采购。全球化生产和采购以及生产外包的发展要求将来自世界各国的零部件很快直送工位,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从而占领国际市场。

如Circle为Ford Visteon提供的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服务,使来自美国的500多家供应商的零部件可以通过Circle的物流运作在数小时到达FordVisteon位于巴西的生产线工位。又如A公司新加坡生产厂在亚太地区的5个主要的OEM供应商和150个零部件供应商,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B在3PL-hub的重新贴标签、重新打包以及成套组装等服务,可以使他们的零部件在3PL-hub接到需求信息的2小时内到达生产装配线工位。

(2)基于时间的竞争。快速响应性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要获得基于时间的竞争优势,除了分销网络的快速配送以及JIT生产的实施外,多种原材料零部件的复杂的供应系统的JIT供应或同步化供应显得尤为重要,而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可以实现上游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是企业获得基于时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3)降低成本的压力。供应系统中库存成本的降低是供应链成本降低的一个难点,一些先进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如VMI、CPFR等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可以对供应网络进行集中库存,对真正降低整个供应链库存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2、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的展望

(1)从发展的地域看。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模式在欧美等国应用较早,但是在亚洲的应用也紧跟其后,这也是随着全球生产和采购的趋势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象。随着世界制造技术和资源向中国的转移,这种模式在中国也会发展很快。

第7篇: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范文

关键词:商业模式

创新

核心竞争力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为什么要创新商业模式,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成为了众多学者和企业家们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商业模式的概念、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什么是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流行。目前,商业模式在学术界的普遍性定义是: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1]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它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关于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一般来讲,包含目标客户的价值主张,业务运作的价值创造,销售和沟通的价值传递,企业合作的价值网络等四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创新商业模式的必要性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制约其发展的已不仅是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要素,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选择。离开了良好的商业模式,其它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盈利的基础。在变幻莫测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建立在对外部环境、自身的资源、能力的假设之上,因此没有一个商业模式适用于任何企业,也没有一个商业模式永不过时,设计再好的商业模式也不可能永恒。[2]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商业环境瞬息万变,高科技飞速发展,给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原有的商业模式在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之后,正面临着质的改变,面临着“创造性破坏”。在这种机会和挑战并存的状况下,企业要想把握住市场机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商业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就显的尤为重要。

3.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3.1价值主张模式创新

价值主张包含了企业界定的目标客户群和提品或服务给目标客户带来的独特价值。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是围绕满足客户需求而展开,只有客户满意了,企业的价值才能实现。因此,针对目标客户的需求分析是企业需要持续做好的工作。客户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这种变化,重新定义客户,选择新的细分客户,提出相应的客户价值主张,并设计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适应客户需求,从根本上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例如国内经济型酒店——如家快捷,避开了与星级酒店的竞争,作了特别的顾客定义,抓住了中小企业商务人群和观光休闲旅客的核心需求,他们知道自己的客户就需要一个干净卫生、环境安静、价格适宜的旅行居住环境,因此把酒店中不必要的繁琐的服务环节及房间的装饰都省掉了,为顾客打造舒适环境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顾客居住的成本,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3.2价值创造模式创新

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本身就是企业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以此指导企业价值创造的活动集合。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建构能实现客户价值的活动流程——价值链。价值链是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及维护其产品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价值链定位对于价值创造扮演关键角色,企业如果想要分享价值链中的主要利润,则必须要掌握其中对于创造价值有重大贡献的关键流程与资源。价值创造模式创新的最典型企业是迪斯尼公司。迪斯尼整体的利润乘数商业模式中:源头是迪斯尼的动画制作,除开票房,通过发行、销售拷贝和录像带,迪斯尼赚到了第一轮收入。接着是主题公园创收构成其第二轮收入。世界各地迪斯尼乐园,吸引大量游客游玩消费。最后是品牌产品和连锁经营。迪斯尼在美国本土和全球各地授权建立了大量的迪斯尼专卖商店,通过销售各种玩具、食品、礼品等品牌产品赚进第三轮收入。其相关消费品主要包括迪斯尼动画形象专有权的使用与出让、品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相关书刊、音乐乃至游戏产品的出版发行等。

3.3价值传递模式创新

如果说价值创造反映了企业在特定价值链环节上的增值能力,那么价值传递是衡量企业将价值输出的能力。企业创造的价值是否可以无损耗的传递,决定了企业最终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就是企业把产品和服务以创新的模式传递给目标客户的分销和传播活动,目的是便于目标客户方便地购买和了解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例如戴尔,改变了传统的电脑销售中分销商环节,创造了直销商业模式。通过直接接触,特别是互联网,戴尔能够掌握第一手的顾客需求和反馈信息,为顾客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围绕直销,戴尔打造了整合采购、装配、输出的高效的运转链条,将电脑送到顾客手中。戴尔的直接商业模式,省略了中间商的时间和成本耗费,缩短了戴尔与客户直接交流的时间和距离,去除了中间商所赚的利润,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3.4价值网络模式创新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单一线性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正从独立创造价值走向合作创造价值,有多条价值链构造企业价值网。价值网是一种系统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方式。价值网络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因为其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各成员企业单独运营所创造价值的总和。创新价值网络模式,企业应在价值网中选择合理地位置,发展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地联系,发挥协同效用。例如在全球家电产业链中,格兰仕自定位为“全球名牌家电制造中心”,为国外知名企业进行微波炉贴牌生产,不断积攒实力,实现了超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在国内格兰仕以自有品牌为主,专注于研发和制造,将物流外包给专业公司,采用区域独家地经销商制度。格兰仕在价值链中选取了合理的定位,发展出独特的价值网络,创造了“低成本设计”的商业模式,将微波炉做到了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3]

参考文献:

[1]苟成富.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2):93-95.

[2]田志龙,盘远华,高海涛.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6(1):42-45.

[3]牛青青,林胜燕.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探讨[J].财经界,2007(2):43-44.

第8篇: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范文

【关键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 风险评估 重点外包服务机构 优化控制

一、背景

随着信息科技技术应用的深入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将信息科技外包作为提高信息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科技外包帮助银行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节约信息科技建设和运维成本,实现战略升级。

随着外包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深入,商业银行对于信息科技外包商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加大,外包商自身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都有可能传导至商业银行,引发商业银行的业务中断、信息泄露、系统失效、经济损失、声誉受损等一系列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银行自身外包管理能力的不善,也引发了一些外包风险事件的发生。

监管机构近年来高度重视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对商业银行外包管理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因此,如何在信息科技外包过程中科学有效的评估外包商的风险,是商业银行目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控迫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一)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识别

信息科技外包是一种通过将风险发生时所造成的全部或部分影响转移给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风险转移措施,它使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发生时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然而,在将信息科技活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的同时,也带来了外包活动的相关风险。据此,本文从风险来源的角度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划分为两类(见图1)。

图1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框架

对于A类风险(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与B类风险(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本文识别了风险存在的领域,依据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分解了各风险领域下的风险因子。

1.A类: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本文根据信息科技外包生命周期和管理主体,同时参考相关指引和通知,梳理了5个风险领域:外包管理组织架构及外包战略管理、外包风险管理、外包项目管理、外包商管理、监管报告管理。在每个风险领域下,根据因子分析法又分解了17个可能诱发风险事件的风险因子。

2.B类: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本文参考了ISO27001、ITIL V3和积累的经验,结合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的风险知识库,共梳理出9个风险领域:运维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服务管理、问题、事件管理、变更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转包分包管理、公司治理。在每个风险领域下,使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分解了34个风险因子。

(二)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

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事件大都产生于银行自身或外部服务提供商内部控制管理的不善、人员或系统外部事件引发的损失,因此外包风险常常被归类为操作风险的一个分支。目前管理操作风险主要有三大定性工具,包括风险控制自我评估(RCSA),损失数据收集(LDC)和关键风险(KRI)指标。

基于操作风险的三大工具,将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分为为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与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两块,通过识别风险领域及其风险因子,为每一个风险因子找到多个可应对它的控制活动,且通过控制活动识别关键风险考核指标,针对每个风险因子可能造成的财务、合规、声誉、资产安全、运营影响发生的可能,确定各风险因子的风险值。关键风险考核指标主要划分为是否型指标(定性考核)和数值性考核指标(定量考核)。评估者可利用风险因子的风险值权重乘上每个关键风险考核指标的考核值,加权平均得到各风险领域的得分,进而得到外包风险的评分。

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计量模型如图2所示,信息科技外包活动中的风险权重(本文中以W为标识)与每项关键考核指标得分(本文中以Yn为标识)共同构成了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得分的因子。

图2 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

本文通过下面的计量公式得到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总分:

其中,Sp表示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总得分,Sp值越大,说明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越高;W(A/B)表示A类或B类风险单个风险权重,由判断条件O1外包服务影响确定纳入计算范围的总体风险池,O1的选择不同将导致风险总数不同,进而导致单个风险权重不同;Ri是五个风险影响领域财务影响、合规影响、资产安全影响、声誉影响、运营影响的出现的平均次数得出的风险值;Y(A/B)n表示A类或B类风险单项关键考核指标得分,由判断条件O2考核指标级别确定纳入计算范围的关键考核指标池。Y(A/B)n取值越大,说明单项考核指标得分越高。

根据计算最终外包风险评估结果时,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A类)和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B类)时α和β的权重确定方法不同,本文将信息科技外包险评估模型设计为单一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和分层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

1.单一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在单一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中,每个风险领域和风险因子都是用单一同样的风险权重,α和β的值分别为A类和B类各风险因子个数占总风险因子的占比。

单一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的优点是计算简单,操作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精度不够,导致风险因子间相对重要性得不到合理体现。

2.分层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分层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主要依据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风险领域的权重。AHP法主要将目标结果分解成多个层次,通过两两比较下层元素对于上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以求得评估指标的权重。

本文创新性的采用了yaahp层次分析软件,建立了分层模型,并得到每个风险领域和因子的权重(具体见表1)。

表1 风险领域权重

基于APH法的分层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将上述风险权重加入风险评分的计算中。AHP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度高,能准确地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因而使评估指标间相对重要性得到合理体现,评估结果可能更精准和科学。实际外包风险管控中,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的风险评估需求,选择单一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或分层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

(三)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的评级说明

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与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评级分为1~5级。1级是最高评级表示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方式最有力,需要最少的监管关注。5级是最低评级,表示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方式最弱,因此需要最多的监管关注及管理层重视。根据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与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评级的1~5分评级结果,可以得到总外包风险的评估等级。

图3 外包风险矩阵

三、外包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一)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管理

本文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并针对不同外包服务类型,包括驻场、非驻场集中式、非驻场独立式与跨境外包进行模型打分和访谈测试两个步骤来验证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评估模型中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管理的合理性。

选择某银行的驻场式外包管理进行模型验证,从A模型中筛选出5个风险领域、17个风险因子与40个关键考核指标,采用单一权重评分模型,并将A模型使用及评分方法发予该银行的外包服务管理部门进行自评,并对37条关键考核指标逐一进行控制活动设计与执行层面的测试。

由于模型与测试结果的偏离度大于5%,对模型进行了修正,降低对应的风险值的同时,调整了各项关键考核指标的划分。通过重复自评、验证、调整的步骤,保证模型与实际的偏离程度始终低于容差水平5%。

(二)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本文针对不同外包服务机构,包括重点外包服务机构和非重点外包服务机构,并针对不同外包服务类型,包括应用系统托管、基础设施托管、系统软硬件平台维护、开发与人力外包、咨询服务类进行模型打分和访谈测试两个步骤来验证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评估模型中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合理性。

在模型矩阵中筛选出“应用系统托管”适用的9个风险领域,31个风险因子,56条关键考核指标,选择单一权重评分模型,并将模型使用及评分方法发予该重点外包服务机构的外包服务管理部门进行自评。并对55条关键考核指标逐一进行控制活动设计与执行层面的测试。

由于模型与测试结果的偏离度大于5%,对模型进行了修正,降低对应的风险值的同时,调整了各项关键考核指标的划分通过重复自评、验证、调整的步骤,保证模型与实际的偏离程度始终低于容差水平5%。

四、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防范的建议

综合上述商业银行外包风险评估模型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总结了进一步防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建议,主要包括:

一是审慎选择信息科技外包项目。商业银行在确定是否外包时,应综合考虑业务需求、预期投入和未来成本效益分析,根据银行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外包项目。

二是建立严格的外包商准入评估机制。建议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外包商准入评估机制和方法,在准入前、项目过程和结项时对外包商做出科学的评价,并建立外包商信息库,更新外包商内部评级至信息库,作为下次外包服务的评价要素之一。

三是实施贯穿外包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建立外包项目的管理小组,明确管理小组的成员和职责,该管理小组监控外包项目进度,实施外包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且此外包项目的管理小组需要真正的在每个里程碑及时监控和反馈项目情况。

四是建立信息科技外包项目的防火墙。需要建立真正的风险防火墙,分析传导范围,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传导范围控制在最小化的信息传递之内。

五是通过损失事件库的积累,科学评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预计损失,实现外包风险的监控和计量。并根据每项业务的外包的依赖度,依据业务重要性水平,实现相关风险损失准备金的计提。

参考文献

[1]张金隆,丛国栋,陈涛.《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IT外包风险控制策略研究综述》.管理学报,2009年.

[2]郭亮.《商业银行IT外包项目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及方法》.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吴文忠.《IT外包模式选择与风险管控》.金融电子化,2011年.

第9篇: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范文

[作者简介]应丽君(1963―),女,重庆工学院旅游系副教授。

[摘 要]模块化的会展“流程链”管理模式(Organisation&Service Link Management-Model,缩写OSL)属于会展产业技术层面的模块化设计方法,是一种遵循会展活动规律经过多个案例实证研究而独创的模块化会展项目经营管理模式。对于会展企业而言,模块化的“流程链式”管理是在信息技术革命中对各种资源、能力、资本等实现模块化分工,通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模块化的灵活重组,达到优化结构、整体赢利、增效和提高灵敏度,有助于我国实现会展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

[关键词]模块化;流程链;规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0―0078―07

一、模块化产业理论与会展“流程链”管理模式(OSL)原理简介

(一)前沿学科理论“模块化产业理论”简介

模块化理论是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模块化理论引导人们从模块的角度认识企业、市场和产业,不仅提供了新的认识角度,还有助于把握新的产业结构的本质,增加理论的可验证性,是信息化时代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前沿性产业经济学理论。

1997年哈佛商学院(HBS)鲍德温教授(CarlissY.Baldwin)与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克拉克(Kim B.Clark)共同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模块时代的管理”文章里,第一次从管理学角度提出了“模块化管理”的概念,认为揭开美国风险企业兴旺发达的奥妙的关键词就是“模块化”,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对“模块化”的讨论。2000年鲍德温和克拉克(Baldwin and Clark)两位在《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一书中进一步明确“模块化”的理论逻辑关系是从技术,到形成技术模块化,再到组织模块化的过程,最终达到模块化的稳定阶段。

2002年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先生和安藤晴彦先生合著《模块化――新产业结构的本质》对“模块化”问题进行了实证性分析研究,指出“硅谷模式的成功是模块化的成功”。200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第二届学科前沿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将“模块化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两个学科的前沿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模块化正在成为产业结构创新的本质特征。”

每个模块的研发和改进都独立于其他模块的研发和改进,每个模块所特有的信息处理过程都被包含在模块的内部,如同一个“黑箱”,但是有一个或数个通用的标准界面与系统或其他模块相互连接。模块化的特点是模块之间的各自独立,可以互换、可以单一的升级、接口是标准化的、系统错误容易被确定的等。

模块化理论不仅从模块分解的角度讨论了分工问题,而且讨论分工后的集成问题,是社会分工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模块化理论为产业市场分析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研究思维方式,从产业模块化的特性去关注市场结构,而且有助于理解信息化时代的产业集群现象,以及产业聚集中的“技术模块化”到“产业组织模块化”的变化过程。

(二)会展“流程链”管理模式(OSL)原理简介

模块化的会展“流程链”管理模式(简称“流程链”管理,OSL),是把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通过模块化的专业化分工,使得各产业要素间兼容、优化系统,形成模块化的产业效率。“流程链”管理是通过模块化结构提高生产力、适用于服务性产业的企业管理新概念,可谓是捕捉产业市场结构中利润区最有效的管理工具,是一种“基于直线式时序的往复运行”的会展市场活动规律,以适应多组织、多目标、多产业、供需互动这一特殊生产组织形态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流程链”管理模式属于模块化产业理论中的技术模块化范畴,是应用模块化理论原理进行会展项目设计与活动组织管理的方法,是“产业组织模块化”的前提条件。

1.流程、会展“流程链”、会展“流程链”管理(OSL)的基本含义

(1)流程《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流程是相互衔接的工作过程或操作程序”。

(2)会展“流程链” 会展流程链是一个以会展活动时间为顺序环环相扣的程序系统。

(3)会展“流程链”管理(OSL) 会展“流程链”管理(OSL)是以追求管理效率为目标的会展项目组织与服务管理操作流程,是会展项目运作中采取模块化“分工”原理进行生产组织、服务管理中供需双方所共同遵守的“定制规程”。

所谓的“定制规程”,是一种“看得见的设计规则”,是一种对人员、资金、材料、设备等生产要素投入,以及生产管理投入,如服务时间、服务行为、工作方式、服务程序和路线、设施布局、材料配送、资金流转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程序设计与管理的规则。这些规则对于所有会展活动介入者(供需双方),就像电脑的Windows视窗一样是一种“共同界面”,是实现模块化分工组织的基础。例如,展览活动中的《参展商服务手册》,就是所有展会活动介入者必须遵守的“定制规程”,成为活动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协调、沟通、管理的“共同界面”,手册成为一份所有人都“看得见的设计规则”,其内容一般包括:组织机构、展馆信息、展区安排、参展申请、时间安排、证件管理规定、布展施工管理规定、撤展运输车辆规定、撤展换证管理规定、安全保卫规定、展馆防火规定、展馆使用管理规定、展品管理规定、客商邀请、宣传品管理、卫生保障管理规定、现场服务管理规定、违规处罚条例等。比如其中的“展区安排”规则,如果是由场馆方面制定,那么,相关的组办商、参展商、运输商、设计与搭建商都必须严格遵守,在展台搭建部分还涉及到与之关联的所有下游供应商,像展台设备供应商、展台展具供应商、展台材料供应商以及相关生产厂商等,包括观众也同样需要遵守这些规程。此外,在这样一个业务单元中,还包含检测性业务模块,即安全、消防、质检等部门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展台施工安防的监察。可见,这些组织规程是“看得见的设计规则”,成为链接各方的“共同界面”。

2.会展“流程链”管理的类型

会展“流程链”管理可以划分为“项目流程链”和“全寿命周期流程链管理”两种类型。

(1)“项目流程链” 即指一个会展项目的单次操作流程,简称“流程链”管理。本文在进行“流程链”分析中主要以单次“流程链”管理为主。

(2)“全流程链”管理 是指一个会展项目的多届举办流程管理,称之为会展项目“全寿命周期流程链”管理,简称“全流程链”管理。

大多数会展活动是周期性举办,比如世界知名的节庆活动“巴西狂欢节”已经举办了几百年,中国的端午节有千年举办史,每4年一次的世界博览会、

2.业务的概念

特指展会组织服务过程各类业务活动,即展会组织过程中的“处理”过程和“服务对象”。其中,“关键业务”是指重要的工作环节。

模块化设计中业务的划分主要由一级、二级、三级业务的三个档次组成,即一级的“五大业务群”:即策划立项、机构组建、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评估总结;二级的“业务组”和三级的“45种关键业务”,各个业务模块可以有多个供应商或者指定供应商完成,业务模块之间形成灵活的接口与组配关系。具体内容参见案例表1。

3.任务指标注解

(1)责任单位 是指参与会展生产活动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政府、企事业、机构等,一般划分为两类:

①指导,业务主管单位,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各个会展业务主管部门,如长春市主管单位有市委市政府的各级管理部门、会展办、工商、税务、财政、公安等。

②服务提供者,即主办/承办,协办以及专业合作伙伴等提供会展组织服务的相关单位,如提供展会组织与服务工作的产权拥有单位和法人单位,通常情况下是组委会或者专业会展公司,以及专业化生产服务组织,如场馆、展装、展运、商旅、媒体、广告、餐饮等等。

(2)责任人 指各个相关服务提供者组织中担任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如各部门负责人、经办人员、组委会人员、项目经理、业务人员等。

(3)时域 时域即时间的阀域,指一个活动的“起始”时间段。

会展“流程链”管理中所指的“时域”概念,是指会展活动的“始与终”时间阀域,是对会展活动的时间进行的规划管理(见图2)。

本文基于会展“直线式时序的往复运行”活动规律,以会展活动的“开幕式”为时间计算的“基点”。一般计算方式采取“倒计时”,即把开幕式作为“原点”开始倒算。时间计算单位可按照月份数、天数、工作周期数。在工作安排中,通常用“甘特图”进行会展的时间规划。

①时限:指完成一项业务工作的时间单位。

本文在流程链管理中是按照会展活动距离会展“开幕”前多少天/月为时间计算单位。例如,调研时限,开幕前18―24个月。

②会展活动期:一个会展活动期指会展活动举办实际天数,即开幕式到闭幕的时间域。在展览产业中为“展期”,在会议产业中为“会期”,活动产业中则为“活动期”。

(4)归档资料 指检查各项业务工作与会展评估时所必须提供的相关资料,如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其中的一些主要文件和资料,如《组织工作手册》、《参展商服务手册》、《观众服务手册》、《客商数据库》等,需要在会展立项申报时提交给组办机构备案。我国国营企业可以参照国家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相关文件要求进行留档备查。

二、会展“流程链”管理模式实证研究

会展“流程链”管理模式在多个大型展览活动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本文以2005年7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为例,对模块化的“流程链”管理的原理进行实证性介绍。

(一)案例背景

展会名称:第四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

举办时间:2005年7月15―24日

举办地点:长春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吉林省人民政府和长春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长春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长春市分会、长春国际经贸展览有限公司、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

主题:振兴东北名车驰骋

宗旨:展示汽车技术、开拓汽车市场、探索汽车未来、引领汽车时尚、弘扬汽车文化

口号:长春的、中国的、世界的

展会主要内容:以“展览”、“论坛”、“经贸”、“文化”、“运动”、“服务”六大板块为主线的若干项活动。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室内6.3万平方米、室外5.7万平方米);参展厂家包括国内轿车40多家生产企业的二三百个品牌,国际轿车企业10家以上,100个品牌;商用车数量增加10%;参会国家和地区达30个。

(二)案例简析

“第四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号称中国第三大汽车展,展期3天,一个项目流程链管理周期为18个月。

这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大型活动,展会市场化程度不高,本届组委会由5个主办单位、4个承办单位构成,在运行中面临“多头管理”、“多组织”、“多目标”等矛盾,体制上的复杂性必然导致运营效率不高。此外,从该展览会的生命周期来看,第四届汽车展是一个刚进入产品成长期的展会,展会经验度不足,展会竞争力亟待提高。

“第四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按照会展项目“流程链”管理模式(OSL)进行组织服务流程梳理,主要分为以下几大步骤:

①把展会视为一个独立的会展活动期,即从开幕前18个月到展会结束14天之内。

②把会展活动管理划分为“组织工作”与“服务工作”这两种性质不同却相互关联的工作内容,明确组织工作的重点在于项目的策划与组织、控制与管理、考核与评估,属于企业组织管理工作范畴,而服务工作的对象是各类供应商与客商,属于市场活动管理工作范畴。

③在三大时间功能模块下构建“树式”业务结构,各模块之间以时顺为核心依次由前至后形成流程链,依据模块层级关系进行各个关键业务工作的分解一级、二级、三级业务(参见表1)。

表1 第四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模块化的会燕尾服“流程链”管理一览表

续表1

④按照“功能模块和业务组群”的交叉关系进行模型构架,针对业务内容提出工作任务、完成要求、任务落实的岗位职责单位与责任人,设计“关键工作、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限、归档管理”4项一级指标,这是进行工作检查、考察业绩、展会评估的主要依据。

(三)案例总结

上述实证性研究表明,模块化的“流程链”管理模式对大型会展活动实现专业化展会组织管理极为有效。

(1)会展“流程链”管理模式具有结构性效率功能,可以帮助组办机构清晰地界定成百上千的活动生产商、供应商的工作任务、目标范围,在展会活动的人力资源、资金划拨与财务控制、物质管理等方面实现合理的优化配置。

(2)会展“流程链”管理模式蕴含了富有弹性的“时间控制”和“监督检查”两大管控模块,“流程链”强有力的规程性能够确保展会正常运行并实现既定目标。

(3)在这个案例中没有与“展会评估办法”、“展会服务质量测评”等相关产业支持性模块配套使用,仅仅涉及了展会的“流程链”规程部分。在实际中,最好三者结合,“流程链”管理模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会展“流程链”管理再造传统展会“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不仅在结构上根本改造整个展会品质,在组织效率、服务能力上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而且能够提高展会的服务满意度,打造品牌展会,推动展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本文所指“流程链”管理模式,既不同于传统产业中按照生产、流通、消费三大经济运行环节形成的价值链管理,也有别于目前流行的供应链管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