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中的文化差异范文

商业中的文化差异精选(九篇)

商业中的文化差异

第1篇:商业中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商业银行;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2-0053-03

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了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银行迫于生存的压力重新审视业务构架,把业务竞争的重点由企业转移到个人,个人金融业务的销售额和利润迅速增长。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却相对缓慢,如何提高国内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力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当前的市场竞争来看,价格竞争已不是有效的竞争手段。因此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价格竞争手段失效的情况下,应该采取非价格竞争手段,实行产品差异化。本文在分析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与商业银行竞争力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方面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的内涵及表现

(一)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服务,而这种服务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服务、便利、支持。核心服务是银行提供给顾客的核心利益,也是银行得以存在的原因,基本上是存、贷款等服务。便利是为了方便核心服务的使用,方便顾客很好地消费。银行的便利基本上包括信用卡业务、ATM自动取款服务、银行网点设置、转账业务、异地取款、网上银行、住宅按揭、代交费用等一系列服务。支持是用来提高银行服务价值或者与其他竞争对手服务区别开来的服务,基本上包括查账、投资咨询、财务管理、发行债券、严格保密、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及服务环境等。银行的核心服务功能各大银行都具备,并无差异化可言,但是便利和支持能够进行不断创新,形成服务特色,保持竞争优势。

所以,所谓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其本质就是服务的差异化,是指商业银行在向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围绕核心服务增加差异化的、能够给个人客户带来新价值的附加服务(便利和支持),形成服务特色,以便个人客户将之同其它提供同类服务的商业银行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保持竞争优势。

(二)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的表现

个人金融产品的差异化其实就是服务的差异化,而每家商业银行提供的核心服务基本相同,所以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就表现为:商业银行提供的便利和支持的差异化。当然这种差异化必须是消费者能感知到的,为消费者所认同。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便利的差异。关于便利的差异,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即:银行之间地理位置的差异所导致的消费者购买、使用个人金融产品的方便程度的差异;银行之间的个人金融产品在使用形式、产品的新颖性程度上的差异;银行之间在业务办理手续繁简、业务处理的准确性、等待时间长短等方面的差异;银行之间在个人金融产品品牌的特色、内涵等方面的差异。

第二,支持的差异。关于支持的差异,具体表现有五个方面,即:银行之间在服务环境舒适度、服务态度方面的差异;银行之间在整体形象和实力方面的差异;银行之间在跟踪客户满意度调查、提升客户忠诚度方面的差异;银行之间在通过广告宣传向消费者传递金融产品信息方面的差异;银行之间在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金融产品促销行为方面的差异。

二、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界定

孙伟、孙德胜、王兴敏(1999)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和管理者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也是其持续发展和增强后劲以及资产增值和提高效益的能力。焦瑾璞(2001)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丁欢新(2003)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市场机制下,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指导原则,合理充分地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长久发展的综合能力。王纪全、刘全胜、张晓燕(2005)认为银行业竞争力是银行在兼顾社会责任和公众服务的同时,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准则,利用自身资源,提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银行业发展规律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息咨询等产品和服务,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现出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就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准则,在有效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在金融产品的经营和服务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更安全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收益,进而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能力。可见,对商业银行来说,衡量其竞争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生产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金融产品。

三、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关于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说明商业银行通过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提供便利和支持的差异,来实现个人金融产品的差异化。商业银行主动实施的这种服务的差异化,如果被消费者接受,将获得差异价值;与竞争者相比,商业银行将会获得差异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一)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与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制

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是商业银行主动实施的一种服务的差异化,这种服务的差异化只有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才能够转变成为商业银行的非价格竞争优势,提高其竞争力。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生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商业银行在实行个人金融产品的差异化之前,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基于此,商业银行应根据个人客户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地域、偏好等多个标准实施有效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来满足各层次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的需求,使银行服务由统一化、大众化向层次化、个性化转变。

当然,商业银行主动实施的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如果能够为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即和消费者的需求相吻合,那么消费者就会从这种服务的差异化中获取差异价值,获得消费者剩余。因为不同商业银行的同种个人金融产品向消费者提供的核心服务相同,即消费者获得的核心利益相同,但是如果哪家商业银行能够提供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服务,那么消费者就会从这种服务的消费中获得附加价值,得到消费者剩余。

(二)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与商业银行作用机制

消费者如果认为哪家商业银行的某种个人金融产品与其他银行相比具有差异性,适合自己的需求,能够在消费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附加价值,他就会选择这家商业银行进行消费。如果消费者在消费这种个人金融产品后,确实觉得物有所值,消费者就会推荐朋友、家人到该行来办理个人金融业务,使用该行的个人金融产品。这样,该行与他行相比就会获取差异竞争优势,扩大个人金融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增加本行的利润。

对商业银行来说,衡量其竞争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生产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此相对应,商业银行要想提高其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力,就必须生产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个人金融产品。商业银行通过提供便利和支持的差异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取差异优势。商业银行在提供这种差异化服务的过程中,必然会得到生产者剩余。

四、相关的对策建议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实行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对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性,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方面还做得明显不够。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改进现有产品服务,更好地满足个人客户需求

为提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丰富理财产品系列,可以考虑发行和资产证券化挂钩的理财产品,或直接发行证券化工具,吸引更多客户。进一步发挥保险产品不可替代的保障功能,加快销售的保险产品转型,即从“分红型”保险产品向“保障型”产品转型。研究推动个人委托贷款发展,丰富个人理财渠道,吸引一批具有个性化理财需求的客户。

(二)注重金融产品开发和创新,生产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个人金融产品

建设完善的个人金融产品研发体系。不断进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个人金融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应按照“技术框架成熟、运营安全稳定、应用平台灵活、管理科学高效”的要求建设个人金融业务系统,真正实现个人金融产品统一销售平台,实现个人客户信息的充分共享、整合,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未来随着国内经济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都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给个人金融产品创新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个人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管理

1. 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市场,实施品牌定位营销策略。商业银行应通过市场细分,根据客户的年龄、性别、地域、偏好、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和资产等多个标准实施有效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依据目标市场特点,确定其提供的产品类型、价格、服务内容和促销方式,然后通过品牌定位,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2. 实施数据库营销,搞好客户关系管理。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开展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客户关系管理,通过与客户之间建立长期的友好关系以获得长期利益。

3. 跟踪客户满意度调查,提升客户忠诚度。商业银行应经常性地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建立适合自身的客户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及时发现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不足并予以克服弥补,通过提升客户忠诚度来减少市场拓展成本,提高获利稳定持久性。

4. 注重个人金融产品品牌建设。商业银行应注重个人金融产品品牌建设,把品牌营销作为其个人金融业务整体营销的重要手段。

5. 加快网络建设,增强网络营销实力。加快银行高效畅通的网络建设,逐步增强网络营销力,通过网络提供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辛树森、许会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2]童文俊:《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亚太经济》2004年第1期。

[3]杨公朴:《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盛文军、廖晓燕:《产品差异化战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当代经济研究》2001第11期。

第2篇:商业中的文化差异范文

论文摘要]面对国内买方市场与外资银行涌入的双重压力,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 发展 ,必须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为基础,以树立银行优质品牌形象为重点,以 企业 文化为依托,推行差异化营销。

随着市场 经济 的不断发展完善,从计划经济体制中发展而来的银行业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面对国内买方市场与外资银行涌入的双重压力,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市场营销成为商业银行获得竞争优势,参与国际 金融 竞争,建立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步入营销时代。

一、商业银行营销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被看作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就其本质而言,商业银行是提供服务的企业,货币或金融产品只是其提供服务的一种载体。但是,处于国家金融政策严厉管制下的商业银行区别与一般的服务企业,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提供的服务受基准利率限制,同质化现象突出,创新有限,易模仿。商业银行受其业务特殊性的限制,一直难以走出“盈利能力差”的困境。

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使商业银行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突破“同质化”壁垒,创造自身核心价值,已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的唯一出路。而突破“同质化”壁垒,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推行差异化营销,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二、商业银行营销的差异化战略

(一)差异化营销含义

商业银行的差异化营销,是指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通过 科学 的市场细分,评估自身的实力和所处的具体市场环境,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内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不同的优质服务,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差异化营销有利于解决开放环境下顾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和有限的银行内部资源能力之间的矛盾,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也曾对金融服务业的范式转变发表过自己的预测:“银行应被看作是具有柔性生产能力的车间,而不是提供标准服务的装配线。银行的中心是一个完整的客户数据库和产品利润数据库。银行将能识别用于任何客户的所有服务、有关这些服务的利润(或亏损)以及能为客户创造潜在利润的服务。”

(二)差异化营销基础

商业银行推行差异化营销,需要按照“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的原则,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外部竞争、客户需求等多方面考虑,科学确定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差异化营销。

1.市场细分

针对商业银行“水少船多,网大无鱼”的问题,市场可以区分为更细小的市场、客户群体或区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目标市场。而银行服务市场细分变量的选择,应根据行业、企业、市场、消费者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必须具有可衡量性、可占领性和效益性。具体来说,银行个人客户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文化程度、业务特点、经营状况、风险大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对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故可依据上述变量将个人客户市场分割为具有不同特征客户的集合。

2.目标市场选择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从众多细分市场中选择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相匹配,并且能为银行带来良好获利机会的子市场,将其确定为银行的目标市场,重点针对目标市场需求投入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选择目标市场时需综合考虑自身实力、规模服务优势、软硬件水平、员工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同行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服务优势、公司实力等。目标市场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银行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资源能力优势,能否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市场定位

建立科学的市场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客户群,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方法,而且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判定和选择相应的市场组合,才能作到银行营销的市场定位准确,从而达到营销的预期效果。

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对优质特大型客户宜采取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对现有优质大中型客户宜采取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和防御性竞争策略,对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优质客户宜采取拓展性竞争策略。

4.差异化营销深化

金融 产品不享有专利权且易模仿,所以金融产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牌和银行的形象上。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创造以及与此密切相连的形象设计,将对一个银行的竞争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形象和品牌是商业银行真正的灵魂。

树立商业银行品牌是一个整体概念和系统工程,要加大管理力度,一是不遗余力地塑造和提升核心品牌;二是注重品牌 发展 的 科学 规划;三是重视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运作,使客户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通过银行形象、金融产品特征、优质服务等形式,努力创造产品特色,以便自身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分开来,使用户建立起品牌偏好与忠诚,使客户在第一次购买时愿意试用,经常购买后由于转换的主观成本较高而很难放弃使用。在服务举措上,向良好的整体形象塑造发展,把cis导入银行竞争,在经营、服务、形象上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国银行品牌创造和形象设计的现实选择。

5.差异化营销内涵

银行的 企业 文化是差异化营销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涉及三个层面:精神层(共同目标、价值观、企业精神、服务理念等),行为层(各种规章制度、经营活动等),物质层(银行形象识别系统)。银行在实施差异化营销过程中,应培育和发挥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注入营销活动中,有助于传递商业银行的差别优势,吸引和稳固目标客户群,从深层次树立目标客户对企业的认同。

三、结论

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商业银行选择与银行资源价值相匹配且具有良好市场机会的目标市场,明确其市场定位,为银行实行差异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目标市场战略准确的基础上,银行可通过树立优质形象,提升品牌认同进一步深化其差异化战略,使客户建立品牌偏好与忠诚度。银行的企业文化是支撑差异化的软竞争力,银行要想实现持续的差异化,企业文化是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差异化营销策略是一个动态的营销过程,任何“差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 经济 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也会不断改变,昨天的差异化会变成今天的一般化。而且,竞争对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任何银行的形象、风格、广告和服务营销策略都是很容易被那些实施跟进策略的银行模仿的,任何差异都不会一劳永逸,所以,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营销创新,寻求差异之路,用不断的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策略,用创新的理念去指导营销实践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参考 文献

第3篇:商业中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服务 差异化

商业银行的出现,打破了我国银行原有的垄断格局,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加入了竞争机制,使我国银行业的服务效率大大提高。商业银行通过它极高的市场灵敏度和服务效率,支持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对银行制度进行改革,加快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速度。

一、银行服务同质性

我们所说的银行服务是指一种是生产、消费同时进行的行为,它极易被模仿,但周期相对短。如今,银行服务“同质性”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它是指银行在业务经营、信用工具及经营方式等方面极为相似。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银行体系创新缺乏及相关人员办公效率低下等原因,不仅极大地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也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服务同质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金融改革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建立使我国银行体系拥有了大量的、新鲜的竞争元素,这引起了我国的银行制度和服务方式的巨大改变,同时也促使银行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银行服务与发达国家的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产品、经营、理念和发展计划等方面大致相同,使我国银行服务功能面临着极大挑战与压力。银行同质化很难适应市场发展对相关银行的要求,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发挥十分不利。

二、银行服务差异化发展

通过对银行服务同质性的分析,我们知道银行服务差异化对于整个银行运营体系是十分重要的。银行间的竞争主要指的是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竞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从关系银行转变到价格银行就印证了这一发展趋势。我们知道,银行间的竞争不仅有价格竞争,又有服务竞争。在平均价格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优质、个性化的银行服务就会为其带来的较大的竞争优势。

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加快对服务功能的完善及升级,积极克服银行的同质化趋势,实行银行服务差异化的方针,充分发挥我国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未来的商业银行服务是能够提供让客户满意的个性化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要是差异化服务成功实施的根本和重要保障。就此而言,倘若银行能够让客户更好地参与到银行服务中来,并积极参与银行的相关服务项目,就会使银行的运营效率大大地提高,同时为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银行服务差异化是未来几年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及银行体系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

商业银行服务差异化发展应从以下三个发面开展。

(一)服务层次的差异化发展

商业银行差异化服务最重要的是细分银行运营市场,将目标客户进行分层,根据具体客户群提供一系列的合理措施和服务项目,创立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围绕银行客户,让客户成为商业银行服务的中心,把“一切为了客服”的理念融于企业文化中。商业银行要准确确定相关客户阶层,并根据客户的要求制定出一套符合客户利益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并通过该差异化的服务项目,设立独具特色的银行特点。通过银行的特色服务,即将银行客户分成不同的信用等级,不仅有利于银行对客户的管理和规划,还可以集中银行资源,为银行的核心客户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从而大大提高银行办事效率。

服务层次的差异化是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围绕客户需求,从本质上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等进行了全新制定,以使其在成本、效率及满意度等方面得以极大的提高,即打破传统银行服务模式,从本质上重新定义了商业银行的文化及内涵,从而使银行集中核心能力,最终获得可持续竞争的良好优势。

(二)分支机构服务的差异化发展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服务的差异化是银行差异化运营的另一种方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服务的差异化即通过“一切为了客户”的银行文化,创立各机构的不同“特点”。商业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应将银行客户在相关机构办理业务看作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体验,并尽其所能为该客户提供一个美好的办理业务的经历。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通过将服务水平,产品种类等差异化就可以达到该目的。

在信息时代,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特别对于各区域的机构来说,这是树立与优质客户关系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是商业银行进行新业务推广和获得利益重要的场所。

(三)服务体验的差异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差异化不止体现在对各区域分支机构的相关店铺的装饰上,更体现在服务体验的差异化上。作为与客服直接接触的重要场所,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相关负责人应积极利用每次与客户的接触机会,用良好的态度,使客户们产生得到切实关注的感觉。当办理完相关业务后,银行相关人员会及时得到服务反馈,并对不同的即差异化的反馈采取不同的处理与应对措施。

三、结束语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本质上属于金融服务企业,对客户们提供完善的差异化服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银行运营时,银行服务与客户体验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只有带给客户差异化的服务才能为商业银行能带来更大的利益。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十分明显,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已然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体系的竞争能力。因此,面对激烈的银行竞争,我国的商业银行要积极打破同质性,采取差异化措施,即从单一的银行经营模式丰富的的规模制度,再到更加个性化的运营方式,实现以最少的成本及风险为客户们提供最高质量的银行差异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格鲁诺斯.服务市场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朱纯福.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与比较竞争优势[J].金融论坛,2001

第4篇:商业中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 翻译 文化差异 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06-01

商务英语主要基于国际商务贸易活动而发展起来的[1],其主要应用于国际商务中,由于适用范围的特异性导致其语言表现形式以及内容有别于一般英语,用语和格式具有正式性以及规范性[2]。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商务活动中良好把握文化差异可提升翻译的准确性,以保证企业的形象和效益。

1.商务英语翻译特征

在国际商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商务英语主要应用于各类国际商务贸易活动场合,这便给商务英语赋予了一种新的内容,在用语和格式上具有明显的正式性和规范性[3]。例如在句式上商务英语更为复杂,行文往往采用更为标准和规范的格式,在商务合同中依照本合同相关规定,句式有相应的译文,其翻译方式比较固定。商务英语的翻译按照文本也有着固定的格式,通过固定的用语才能够保障商务交流的正式。当回复询盘时往往以“We are pleased to receive your inquiry about our”作为开头以便体现礼貌,而结尾则常用“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order.”。

2.文化差异分析

文化差异即是指因地区异同,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基于中西方主要文化层面分析,其差异表现主要集中在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与文化表现形式三个不同方向。唯有保证各方面差异均能良好掌握,才能准确完成商务英语翻译,保障翻译工作的合理有序开展。

2.1社会文化差异表现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具体表现在风俗习惯的不同上,民族属性、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都会影响到风俗习惯。每个民族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风俗习惯,并赋予风俗习惯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风俗习惯的差异在商务英语中也有一定影响,例如在同一事物的表达上不同语言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但在西方文化中没有任何内涵和外延。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小鸟是快乐和自由的象征,“快乐的像只小鸟”,而在英语中表达为“as happy as a cow”(快乐的像母牛)。深入了解不同民族背后的风俗习惯对于商务英语翻译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2.2宗教文化差异表现

宗教作为西方社会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于西方人的习惯风俗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作为西方人精神世界的主宰,宗教对于英语语言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英语中的典故都出自宗教故事中,很多格言、习语以及派生词都源于《圣经》。如典故替罪羊“scape goat”,习语良心的声音“the still mall voice”等。与此对应,在中国佛教文化也非常广泛,汉语中也有很多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基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商务英语的翻译需要首先深入了解双方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避免望文生义,保证商务活动的预期效果。

2.3文化表达形式差异表现

在表达时,国人往往比较含蓄,撰写文章时善用敬辞以表谦恭。然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自信自尊,表达方式比较直接。类似的差别在商务英语的交流中比较明显,例如在合同的制定过程中,国人往往为体现公平,会在合同中加入“经友好协商”、“本着互利原则”等语句,然而在西方人的概念中,合同即是双方都一致同意的法律文件,不需要加入客套性的礼仪用语。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数字6比较吉利,“六六大顺”,而在英文中666代表魔鬼,不可以作为商标出口。

3.基于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提升分析

教育学的专家认为,培养合格的商务外贸人才,需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商务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4]。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计划中更多地使用各种互动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帮助学生学习,安排学生进入有关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行实习学习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作为实践活动的发起和指导者,教师需要协助学生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案,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教材限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还是比较新兴的专业,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很多只具备普通英语的教学经验,但没有系统正规地接受过商务英语尤其是商务专业知识的培训,即使学习过有关商务专业的知识,具有教学经验和能力,但从未参加过商务实践。提高商务英语师资力量,需要加强与国外的联合办学培养师资[5],选送优秀教师出国进修,邀请国外权威学校来举办师资培训班,鼓励年轻教师继续在职深造,攻读更高学位,聘用高素质的外籍教师等。

由于商务文本往往涉及的领域较多,语言的跨度较大,因此不能以一套单一的标准来涵盖所有商务文体。商务文本的翻译需要具备多元化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商务文体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同时注重翻译原则和技巧的灵活,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充分结合中西方文化特点,将音译、意译以及直译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双方的合作。在准确理解译文含义的基础上还要更加深入探寻隐藏的文化内涵。

4.结语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形式,商务英语意义重大,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首先需要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确保翻译的准确,完整地传达不同语言中包含的文化信息,促进商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本文着重从商务英语翻译以及特点入手,就文化差异对于商务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相关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在具体的商务英语工作中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翻译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翻译中的技巧,防止商务英语中的翻译失误。

参考文献:

[1]熊金才.外语市场价值与外语专业课程设置[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49-52.

[2]宋金芳,林勇.语言经济学的政策分析及其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6):81-86.

[3]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37-40.

第5篇:商业中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管理,商务活动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观念构成人们生活、工作中的行为。世界各民族由于特定的历史和地域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不同地域、民族、社会的文化差异势必会影响商务沟通。在文化多样化环境下也出现了相关的管理问题,导致跨国公司人员在进行商务活动时造成一些误解和冲突,甚至阻碍进一步的商务合作。为了能够使商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对各文化的差异和管理进行很好的分析势在必行。

一、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

1.时间观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如北美文化的时间观念很强,对美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中东和亚洲文化的时间观念则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

爱德华.霍尔把时间的利用方式分为两类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和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德国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具有此类特点。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就是线性地利用时间,仿佛时间是有形的一样。直率是单一时间利用方式这一文化的表现形式。而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则强调“一时多用”。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具有此类特点。多种时间利用方式涉及到关系的建立和对言外之意的揣摩。在多种时间利用方式下,人们有宽松的时刻表,淡薄的准时和迟到概念,意料之中的延期。这就需要有较深的私交和“静观事态发展”的耐性。因此,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当两个采用不同时间利用方式的经营者遇到一起时,就需要调整,以便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并要学会适应多种时间利用方式的工作方式,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本地时间”与“当地时间”不一致所带来的不安和不满。

2.价值观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

以商务谈判为例,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的差异是理解中西双方谈判目标差异的关键。受集体取向的影响 ,中方谈判者认为谈判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 ,谈判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互利合作的开始。论文参考网。如果谈判双方没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交易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受个人主义的影响 ,西方人则认为谈判的终极目的是签订合同实现经济效益 ,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 ,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体现。他们把每个合同的签订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过程。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他们更注重于实际价值的实现。

3. 思维方式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

中西方在思维方面的差异的特征是: (1)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化偏好分析思维。综合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各个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他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分析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者将他们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区别开来。(2)东方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如中国哲学虽不否认对立,但比较强调统一方面,而西方人注重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基于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西方人比较强调集体的权力,即“分权”;强调个体的责任,而中国人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体的权力,即“集权”。中国人比较重立场,而西方人比较重利益。中国人由于自己的国民性把“面子”看得极重,西方人对利益看得比立场更为重要。

以中西方文化基础上的谈判风格为例,美国人是纵向谈判的代表,在谈判方式上总有一种:“一揽子交易”的气概。中国人则主要应用横向谈判,他们喜欢先为议题画一个轮廓,然后确定议题中的各个方面,再达成协议。中国商人喜欢即“先谈原则,后谈细节”。 在准备阶段,中国小组不考虑如何主动去说服对方,而集中讨论如何防守,谈判中中国人则默默无语,处于防守态势。而美国商人则往往是“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西方人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细节不清楚,问题实际上就没有得到解决,原则只不过是一些仪式性的声明而已。所以,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上多动脑筋,对于原则性的讨论比较松懈。

这些文化差异在商务环境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外商事先若没有很好地去了解交易者国家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商务活动中势必对成功交易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跨文化管理分析

1. 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迫切需要加强跨文化管理

文化差异在跨国企业中是客观存在的,它会影响管理,但不一定是负面影响。而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对立的过程。只有当文化差异未得到合理控制或管理,继而演化成文化冲突时,才能对企业的管理效率产生破坏式的影响。国外管理学家的经验表明,大约有35%-45%的跨国企业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其中约有30%是由于技术、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有70%是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正是由于跨国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不断遭遇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因此跨文化管理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2. 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

因为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而且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所以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

3跨文化管理的三个层面及模式

受思想理念跨文化差异主要由宏观层面的国家文化或民族文化、中观层面的企业文化或组织文化、微观层面的个体文化三方面构成,因此,跨文化管理也应从国家文化、企业文化、个人文化三个层面展开。在国家文化层面上,Hofstede (1980) 提出的文化框架模型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文化框架,并且被从事全球营销管理的学者及实践人员广泛使用。他将文化分为5个基本要素: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不确定性回避、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企业文化又分为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三个层次,其中物质层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表象部分,包括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以及企业环境、企业形象、企业广告等可以直接看到、感受到的物化部分;制度层文化指具有本企业文化特色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等,是企业文化的中介层;精神层文化指企业员工长期形成并共同接识活动,包括基本的企业精神、经营哲学、价值观、管理思维方式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

个人文化层面主要表现在跨国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雇佣了很多当地国家的员工为其工作,但很多领导层的观点与理念无法在下层得到实施,甚至造成抵触情绪。因此很好的分析个人文化层面也成为跨国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深刻理解跨文化管理的纵向三层面后,从横向去选择合适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对于跨国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加拿大管理学者Adler研究的观点,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策略主要有本土化策略、文化相容策略、文化创新策略、文化规避策略、文化渗透策略、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以及占领式策略七种。全球发展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针对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及管理的措施

不同文化下的商务活动风格差异很大。我们应该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伙伴,强化基于文化差异的谈判管理,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以便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巧妙地运用策略,争取理想的效果。

1要正确处理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商务活动进程一般包括寒喧、交流工作信息、说服以及让步和达成协议四个阶段。在进行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个阶段的文化差异。因为各个国家的交流方式不同,商务者要正确处理其中因文化差异的细节部位。论文参考网。由于是跨文化贸易,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必然存在。因此在进行商务活动前了解贸易国的文化差异就变得极其重要。在活动前要根据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布置不同的商务活动背景,采取合适的商务活动方式,还要控制商务活动的时限。

2.此外,因文化而异搞好后续交流必不可少。国际商务活动后续管理涉及到合同管理及后续交流行为。不同文化对合同的内容、合同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解。例如,美国文化强调“把人和事区分开来”,感兴趣的主要为实质性问题,所以往往不太注重后续交流。但是在注重个人关系的文化中,保持与大多数外国客户的后续交流被视作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部分。在合同签订很久以后,仍然会进行信件、图片和互访等交流。

3 树立文化平等观,克服民族中心论,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在国际经贸与商务活动中,要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要互相了解,互相汲取,树立文化平等观,所要重点克服的是民族中心论。民族中心论的人们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上,以自身所处的文化为中心,认为自己所属文化是优越的,很多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有着5000年的灿烂文明,自己的观点才是最全面最正确的,于是就随意的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别人。我国企业要想在全球化商务活动中赢得更多的客户,壮大自己的企业,就必须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平等的看待各个国家。尊重别人,表现在对别人人格、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的尊重,也包括对别人看法和利益关系的尊重。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周围的世界会有不同的看法,会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尊重别人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沟通,在经济贸易或商务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论文参考网。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很多的商业朋友,为你的发展奠定基础。

4.既做好文化适应,又善于文化介入

跨国经营除了要遵守国际合作契约和交际礼仪外,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适应当地文化,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心理,充分尊重和理解当地文化,将那种单一文化视野扩展成双重或多重文化视野。做好文化适应是跨文化沟通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双方合作的保障。跨文化沟通中的文化适应也并非是要全部一味地迁就和适应,有时善于抓住机会,适当向对方渗透并介入自己的文化,也能达到沟通和让当地人们接受别国文化和产品的目的,不过,进行文化渗透与介入时要格外慎重,要考虑到当地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或抗拒的程度,不同文化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外情绪,对于外来文化介入难免会有抵触。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周忠兴.商务谈判原理与技巧.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 [美]罗伯特卢卡斯.文化差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 王玉平.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因素.中国任命大学出版社,2002,(10)

第6篇:商业中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经济 全球化 商务英语专业 学生 商务文化意识

中国分类号:F64 文献标识码:A

一、全球化大背景

2016年9月,G20金融峰会在中国杭州胜利召开,作为本届金融峰会的主席国,中国把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innovative)、活力(invigorated)、联动(interconnected)、包容(inclusive)的世界经济”,各成员国相聚杭州共商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好写照。从G20金融峰会再到世界各国之间越来越为密切的经济合作表明: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已经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被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经济全球化在为跨国商务活动的开展和商务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预知的挑战。

二、商务英语与商务文化

(一)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

什么是文化?如何定义文化?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答案。而如果从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角度看待文化,Pearce W.B.的观点:“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为文化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商务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务文化指的是商务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语言文化因素。在商务英语中,商务文化涉及中外两方不同的文化,体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务传统风俗、商务礼仪等都存在差异。在此情况下,商务活动的实质就是在特定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商务英语专业是在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之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SP),并且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有三个核心目标教学子体系,即商务背景知识(content-based)、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language in the business settings)和商务交际能力(business communication skills),这三个子系统中无一不渗透着英语语言与商务文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文化深深植根于语言,文化使语言富有内涵,而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商务英语教学既要注重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的传授,又要进行有效的商务文化渗透,方能培养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三、国际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商务文化差异及表现

由于政治、经济、地域、宗教、历史等各种因素综合的影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各国商务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商务时间观存在差异

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言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把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念分为单元时间观和多元时间观。西方人大多为单元时间观念,他们的时间观通常就是金钱观,在他们看来时间就是金钱,因此西方人注重工作效率,习惯按照计划和安排进行商务活动;而中国,俄罗斯等国则更加偏向多元时间观念,即同时计划多件事情,主观性和灵活性比较强。

2.商务空间观存在差异

东西方商务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空间观念上,西方国家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具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自我保护意识;而在东方国家,距离和空间对于商务活动来说并不会特别强调,很少商务活动者会意识到空间对于西方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在很多时候,我国商务人员为了和对方拉近关系的行为反而被误认为侵犯了对方的权利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

3.商务价值观存在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取向,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商务价值观是开展正常商务活动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人在从事商业活动的时候,总是会带着他们各自的文化,并且按照其文化办事。例如我国为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而西方国家商务人员具有很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更多的是看重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这一价值观的差异是引起文化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

4.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

人们的交流方式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由于各国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各自形成了灿烂的语言文化。我国为高语境国家的,人们习惯用婉转、间接的方式来传递和理解信息;而在西方国家却恰恰相反,他们喜欢用直接、明确的文字来传达信息,也就是低语境的方式。这样一来,双方对同一信息的理解差异会十分巨大,甚至截然相反,这也就造成了商务文化冲突事件的发生。

5.人际交流方式的差异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人际交流差异主要为中西方礼仪风俗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国家、地域的商务人员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其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考虑问题和熟悉事物的方式,因此在打招呼、恭维、道谢、就餐礼仪和穿着等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同的礼仪风俗。交流方式的不同也是各国商务文化存在差异的重要表现之一。

以上这些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十分常见,能不能恰当的处理好这些差异是商务活动是否能够成功进行的关键,了解和学习这些商务文化对于商务英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四、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也逐渐被大家认知和重视起来,但与时展的步伐相比,商务英语教学仍旧存在一段距离,众多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仅仅是按照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或者是简单的“商务+英语”,换汤不换药,这对商务英语的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五、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

在比较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和分析了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现状之后,笔者认为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文化素养迫在眉睫,因此,给出如下建议:

(一)处理好商务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1. 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传授商务文化知识的第一人,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树立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为直接的,因此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商务英语教学不能停留在普通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强调商务文化语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易素质,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商务文化意识。

2.强化商务文化导入环节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除了注重学生基本语言素质的培训,还应开设一些和商业文化相关课程,例如国际商务文化、国际商务礼仪、跨文化交际、企业管理、营销策略等,从而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商务文化意识导向,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3.始终将学生作为主体部分

任何课堂的主体一定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商务英语教学课堂中,一定要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一言堂”的沉闷局面,充分展现商务英语重在与人交际这一显著特性。商务英语的教学方法需要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例如交替采用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approach),任务教学法(task approach),认知法(congnitive approach)等交际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渠道培养商务文化意识

1.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渠道

及时性、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这些是媒体渠道最大的特点,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阅读和浏览商务英语报刊如Economist、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商务网站应当作为课外的一项必修课,通过媒体渠道的视听接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最新的商务信息和商务动态,还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商务文化和商务习惯礼仪,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商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对于加深商务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健康的商务文化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跨文化训练活动

大学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课堂层面,还应该看到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尤其是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来说,哑巴英语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因此,开展广泛而有效的跨文化训练活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增强商务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校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积极举办和参加以商务英语为主题的演讲赛和辩论赛,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校外,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会议和国际赛事活动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体验和感知商务文化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专业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必修课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可以在实习过程当中运用所学的商务文化知识,还能以更加直接的方式感受商务文化的存在,从而促进自身商务文化意识的树立与培养。

五、国际商务文化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已经悄然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人类社会需要经常跨越国家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国与国之间人员、技术、资本、思想交流十分频繁,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界限正在日趋淡化,文化冲撞也将逐渐削弱,国际商务文化已经逐渐取代一国或者一地区的商业文化,国际大背景需要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逐步树立起国际文化意识,国际经济贸易交往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商务文化素质的修炼。

总而言之,对于每一个商务英语学习者来说,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树立起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将其与基本语言能力相结合并积极参加国际商务活动之中,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跨国商务活动人员。而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之中,商务文化的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董岩.经济全球化基本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 武彦君,赵欣.浅析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05):105-108.

[3] 顾艳蕾. 论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134

[4] 赵雅习.浅析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12):77.

[5] 周超英.谈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新西部,2007(08):146- 148.

第7篇:商业中的文化差异范文

一、中泰国际商务谈判中务必了解泰国的文化特点

泰国是佛教之邦,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俗民风,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务必了解泰国的文化特点:

一是独特的价值观念。泰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是注重关心和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若在商务谈判中采用过于直接的言行或过于强硬的销售策略强加于泰国商人时,必将冒犯泰国人的这一价值观念而导致谈判失败。泰国人的另一价值观念是在谈判中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融洽的氛围。与泰国商人谈判磋商时,如果对方随意提高自己的音量并不时表现出愤怒或指责谈判成员的过失行为,其后果将引起泰国商人的反感而同样可能导致谈判失败;直接与泰国商人对话有时会破坏会晤的融洽气氛,因而大多数泰国人都倾向于选择通过翻译来进行谈判,并用微笑和温和的语言保持融洽的谈判气氛。

二是注重个人面子。与泰国商人谈判陷入僵局时,要避免使用让对方感到难堪或羞辱的语言和行为,以免造成正面冲突或公开对峙而使前期谈判达成的共识前功尽弃。在泰国,社会地位较高者绝不会向地位较低者道歉,因为道歉反而会使地位较低者感到局促不安;如果无意中冒犯了社会地位相当者,则一定要表现出谦恭和诚恳的态度;泰国人认为隐瞒坏消息是对对方的一种尊敬,因此如果你的商业伙伴发现了问题而没有及时告知也不要太在意。

三是时间观念淡薄。和东南亚其他邻国一样,泰国商人时间观念淡薄,谈判计划变化弹性大,认为谈判的具体时间安排和最后期待的谈判结果相比较,时间的重要性微不足道。泰国商人认为赴谈判时途中堵车或谈判前有会议耽搁时间对方应该耐心等候,因为在泰国商业文化中,为了下个会议而中断一个正在进行的会议是不可饶恕的,但对方必须准时到达。

四是商务礼仪习惯。与泰国人会面时常见的问候方式是两手掌合拢,手指伸开置于胸前,微微鞠躬。如谈判人员中有女性,则行合十礼,即双手合十,指尖的高度大约与下领平齐,头稍稍前倾。泰国商人在公开场合避免与陌生人有身体接触,一般用右手或用左手托住右手肘交换名片、赠送礼物,值得注意的是泰国人不习惯接收商业上的礼物;谈判时两叉的坐姿被视为失礼;不要用脚或者鞋指着某物或碰到任何物体,也不要在坐着的时候露出脚底或鞋底,因为泰国人认为脚比左手还要不干净;泰国忌用食指指人,因为在泰文化中用食指指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如果谈判时确实需要指着对方某人,则要用右手大拇指或抬抬下巴的方式。

二、文化差异对中泰国际商务谈判影响的个案分析

(一)案例背景介绍

我国某进出口公司与泰国一家公司洽谈钢板网瓦楞钉生意,谈判一开始就不顺利,本来约定好下午两点钟谈判,而泰国公司却迟到了一个小时,因为泰方早上也开了个会议并且拖延了时间。不仅如此,在讨论价格时,泰方提出的交易条件与我方公司相差很大,我方经理说话音量稍微有些高,语气坚定,做出不肯让步的样子,泰方就以为我方生气。我方则认为对方没有诚意,但是又不想就此放弃。因此,此次谈判陷入僵局。某日我方经理上街购物无意间发现泰方经理在街头的象棋摊边,很有兴趣地看着,第二天我方经理带着一幅精美的象棋来到了泰方经理下榻的宾馆,我方经理说“下一盘棋怎么样?”泰方经理十分高兴,下完之后意犹未尽,我方经理又和对方畅谈事业、成就、家事、亲情,泰方经理对我方经理大为赞赏并表示能和我方经理交朋友就是少赚点都值得,两天后双方签署了协议。

(二)案例分析

1.价值观的差异对中泰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在泰国,与预期客户建立并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是建立商务关系,开辟海外新市场的基础。与泰国商人进行商务谈判时,要尽可能地向他们介绍个人及公司的创业历程和业务开展情况,以获取对方的好感。大多数泰国人不愿意与陌生人进行商业往来,尤其是那些极度游说试图出售产品给他们的外国人,但一旦与其建立私人友谊便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因为在泰国核心价值观中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比赚钱更为重要。本案中,中方经理通过与泰方经理下象棋以及畅谈事业、成就、家事和亲情等方式与其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使泰方对中方产生信任。正是因为中方采取这种符合泰国商人价值观念的做法,才最终达成协议。

2.时间观念的差异对中泰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任何交际活动,不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和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受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中的时间观念(如时间顺序排列、时间取向、遵守时间的态度)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从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本案中,泰方早上开会导致谈判迟到一小时,这对于泰方来说是正常的,因为在泰国为了下一个会议准时召开而中断一个正在进行的会议是不符合泰国商业文化的。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和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中方早已形成守时的观念,因而认为对方的不守时是没有合作诚意,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是此次谈判陷入僵局的原因之一。

3.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对中泰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可以维持和调节沟通的进行,在谈判中恰当使用肢体语言不仅能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力,而且能迅速传递、反馈信息、增强互动性。语言行为是指谈判中谈判者所说的话,包括谈判者表达的内容、方式、态度等;非言语行为是指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目光接触等肢体言语或语速、节奏、音调等辅助言语传递信息的行为。由于每个国家的非语言行为表达的意义不同,甚至相同的肢体语言可能表达相反的意义,因此事先了解谈判双方的非言语行为将有助于商业谈判的顺利进行。本案中,当泰方提出的交易条件与我方公司相差很大,中方经理说话音量稍微有些高,并做出不肯让步的样子,泰方就以为我方生气,这正是由于非语言行为的差异造成了商务谈判中误会的产生。因为泰国人讲话比较轻柔,而在泰国商业文化中,若谈判者声音过大时,就认为对方生气恼怒并缺乏合作诚意。因此,这种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所造成的误会也是此次谈判陷入僵局的原因之一。

三、消除中泰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差异的对策

在中泰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谈判者不能将自己特有的文化强加于对方。为了消除中泰国际商务谈判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笔者认为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要做到正视双方的文化差异、求同存异;谈判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谈判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谈判后要针对文化差异总结归纳。

(一)正视文化差异、求同存异

正视文化差异、求同存异是消除中泰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差异的基本原则。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组成部分之一,而文化差异是不同民族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在历史进化过程中不断分化和演变的产物。按照理查德・刘易斯“文化冲击”理论,文化差异分为自己的文化、友好的文化和完全不同的文化三种类型。对于自己的文化,人们大多数表现出赞同和认可;对友好文化,表现为半赞同和适应;对于完全不同的文化,则表现为抵抗和难适应。因此,在中泰国际商务谈判中,正视文化差异、求同存异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正视文化差异就是要将双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融为一体加以考虑,做到言语得当,方法得体。谈判者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不能对文化差异流露出惊讶、厌烦甚至蔑视的表情,而要表现出理解和尊重。其次,求同存异就是谈判者在接受谈判双方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并接受对方的文化差异,不妄加评论和指责。对于友好文化应采取积极、真挚的态度去接受;对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不能简单的容忍或漠视,而要尊重对方的礼节、习俗、禁忌,接纳不同的思想意识和民族习惯。

(二)谈判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谈判前,谈判者一方面要合理预测对方在此次谈判中的期望值,正确认识对方在需求、动机、信念以及谈判风格和决策上的不同。另一方面,要综合了解对方的实际决策者,因为实际决策者在谈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决定谈判的取向,具体而言,谈判前准备工作包括:谈判背景、对对方团队和形势的评估、谈判过程中需要核实的事实、议事日程、最佳备选方案和让步策略等。其中谈判背景又包括谈判地点,场地布置,谈判单位,参谈人数,听众,交流渠道和谈判时限。所有这些准备必须考虑可能的文化差异。例如,场地布置方面的文化差异对合作可能会有消极的影响;在等级观念较重的文化中,如果房间安排不当,比较随便,则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安甚至恼怒;另外谈判方式也因文化而异,谈判时限的控制也很重要。

(三)谈判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其一,在谈判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上,必须采取委婉型交流方式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即尽量以温和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口气和蔼。例如:在一些谈论激烈的会议中,泰国人会通过非直接的语言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以避免对别人造成侮辱。他们通常不说“不”这个词,这样会被认为是冒犯了别人。一般比较礼貌的做法是踌躇、沉默、更换谈话主题或是作出含糊的、模棱两可的回答,既表达“不”的意思,又避免使用这个令人感到不礼貌的词语。同时要注意不大声说话或喧闹,也不要在别人说到一半的时候打断别人,在泰国这是一种无礼的行为。

其二,在谈判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上,应及时、灵活地调整和变换谈判方式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当谈判陷入僵局时,谈判者应认真分析谈判中僵局产生的原因,即导致僵局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立场观点的争执、一方过于强势、信息沟通的障碍、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造成的,还是由于文化差异的障碍造成的,而分析僵局产生的原因在于及时、灵活地调整和变换谈判方式。如上文所举案例,当谈判陷入僵局时,中方经理是通过与泰方经理建立良好私人关系的方式正确处理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最终签署了协议。

第8篇:商业中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国际商务环境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跨国公司的涌现和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频繁,不同文化的碰撞在商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于是在商务领域中很多商务活动不仅仅是商务行为,更是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与对话,是在商务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从而出现了跨文化商务交际。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成功进行商务活动、不同国家的商务合作、商务谈判等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概念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涉及交际和文化两个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交际即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得以形成。而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而在国际商务环境中,不同国家的商务活动中必然渗透进不同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差异必然影响商务行为,“大多数成功的企业不仅熟谙世界经济状况和全球竞争力,而且具有同国际企业有效交际的能力”。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还要深入了解他国文化以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便在商务活动中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冲突,从而进行成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达到预期的商务目标。

国际商务的本质是发生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活动。经济交往的目的在于物质与服务的交换,而物质与服务的交换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所以国际商务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跨文化的以商务为目的的交际活动,即跨文化商务交际。跨文化商务交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体现。

而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因素则是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具体到商务领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商务管理及管理人员的文化观、商务礼节、商务预约、礼物的馈赠、商务谈判和策略,以及对于商务活动中女性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三、国际商务环境中重要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行为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这里着重探讨国际商务环境中言语行为层面的文化差异的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方面。

1.对于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自身文化的特定内涵和界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对于企业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了解这一差异对于商务活动中了解他国企业管理及与其管理人员打交道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美国和德国,商务管理的价值观就不同。在美国,企业看中成就和成功,崇尚勤奋、实用主义、乐观主义、清教主义、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淡薄、机会均等以及对于竞争和个人主义的接受。而德国人的管理观念则不是很强,这源于他们历史上就看重专业技能和能力。在他们看来技能高超的德国工人根本无需管理人员激励他们。

而在中国,商务价值观则与二者更为不同,中国企业重血族关系、人际关系、尊重长辈及阶层关系。这样的价值观必然使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集体主义特点。

2.商务礼节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进行商务往来时,恰当的商务礼节是必要的。可以说某些必要的商务礼节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间建立贸易关系的开始,甚至决定了企业间能否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为进一步的业务往来奠定基础。这里就介绍在建立贸易关系之初的几个重要的商务礼节。

2.1预约

在国际商务环境中,最初安排与对方国家企业的签约和预约包括打电话、使用中间人等具体细节。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在预约时间及最初签约的安排不尽相同,如在正式签约前多久约见企业有关人员最为合适,就要考虑对方企业的文化背景。例如,在墨西哥等很多拉美国家,企业一般提前一个月发邮件或打电话进行预约,然后在签约前一周还要联系一次。而在中国,在进行商务投资之前同对方企业建立关系是很重要的。在与中国企业进行贸易往来时,与当地的企业政府官员预约见面,认识进口人员、购买者及商和合资伙伴,将有助于进行进一步的业务往来。这就是因为中国文化重关系、重往来。

2.2打招呼

预约之后就是见面打招呼。而注意观察东道国的打招呼礼节尤为重要。例如美国人的打招呼方式倾向于非正式和友好的。在美国,无论男女,在见面和告别时都要握手,在彼此熟悉的女性之间甚至男女之间,一个拥抱或脸颊的亲吻也是合宜的。他们常常直呼彼此的名字,只是在正式场合或对长辈除外。而在沙特阿拉伯,见面则显得更为亲密――不仅要频繁薄收,还要滔滔不绝;而且男性之间也经常拥抱,彼此亲吻脸颊。可见,不同文化的会面礼节如此之不同,因此见面之前要对东道国的会面礼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才会避免在实际会面时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尴尬和误解。

2.3馈赠礼物

对于商务往来过程中的礼物的赠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也有不一样的礼节。大多数美国人就将在商务环境中馈赠礼物看作是贿赂的一种形式,而在其他许多文化中,馈赠礼物是商务礼节的一部分,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因此,在商务环境中,不仅要了解对方企业对于礼物馈赠的观点和态度,还要了解馈赠礼物的相关信息,如,何时馈赠礼物、赠送什么样的礼物为宜等。商务环境中关于礼物的馈赠,日本企业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日本文化重视礼尚往来,馈赠礼物在日本文化中是极其普遍的事情,而且非常讲究。对于日本企业,有几个日子是一定要送礼物的,如一年中的七月十五日和元月一日,而且通常在首次商务会面时赠送礼物。此外,如果受邀到日本家庭里去,通常要带上鲜花、点心或糖果之类的礼物去,这是必要的礼节。可见,日本和美国的馈赠礼节相去甚远。因此在与不同文化的企业建立商务关系、馈赠礼物时,一定要了解必要的馈赠礼节,从而使馈赠礼物的环节对整个商务往来关系的确立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3.谈判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语言风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各方面也表现出其文化特色。在跨文化的商务谈判中,各国企业在谈判节奏、谈判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北美国家、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喜欢速战速决式的谈判风格,而中国、日本及大部分拉美国家则偏爱慢节奏的谈判风格。在交流风格上也有不同,如有的国家喜欢直截了当的风格,而有的国家则更偏向于间接含蓄的风格。

四、结语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关键是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风格以及进行商务活动时的商务礼节等也不同。在向文化背景不同的企业寻求合作时,了解其文化特点及其与本国的文化差异,对于商务关系的建立、企业间进一步的业务往来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商务人士,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自身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的同时,在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时,也可以把培养企业有关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为企业在商务活动中树立良好形象、建立广泛的商务关系奠定基础。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时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现实交际过程中,特别是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理解、适应他国文化,对于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商业中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企业;涉外;文化差异;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44-04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异地、异国开展经营活动,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化经济浪潮中与国际市场打交道。而在这其中,中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的经济运行中反映出来。无论是对外贸易、与外国企业合作,还是成立跨国公司,当企业进行涉外经营活动时,他们所面对的是与其母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以及由这种文化所决定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其管理者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资金投向、投资收益率、选择外派人员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在跨文化背景下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研究表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摩擦是跨国企业经营与管理失败并使其全球战略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不少中国企业由于对国外文化或中外文化差异的不了解,往往在涉外商务活动中造成“好心办坏事”或者“糊里糊涂”的局面,结果导致企业对外商务活动的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夭折,使企业遭受损失。

由此可知,文化的差异是企业涉外经营走向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难题之一,只有解决了这个难题,企业对外商务活动才得以正常、顺利地开展。面对新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建立全球化的新视野,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争取自身的更大发展。这对一个想要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是必需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1 主要中外文化差异

1.1 概念与意义

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便是文化差异。

对不论是小型的对外贸易工厂还是大型的跨国公司,进行中外文化比较当然有巨大的研究意义。但最重要的有两层意义:第一,有助于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交往。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才能有益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互相交流。第二,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当然也有益于整个世界的文明进步。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一些原本不被注意到的自身的缺点以及别人的优点,这样各国之间相互学习,才能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1.2 内容

影响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中外文化差异主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语言现象的差异,而在这其中群体依存和个体自主这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乃是东方和西方文化间最主要的差异。

1.2.1 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通过概念、推理、判断,从而揭示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英美人的思维方式继承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顺序,这一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呈线性顺序进行演绎推理的,而中国人则偏重于直观、直觉,多用意向思维的归纳方式。在商业活动中这种不同表现在:英美人与中国商人的说理方法不同。中国人是先把材料摆出来,作为铺垫,最后才讲出重要的结论性的意见。而英美人却认为应该先把主要论点简明扼要地摆出来,这样讲话才生动有力。中国人说如果一开头就表明自己的意见显得不谦虚,没有礼貌,对听众欠考虑。而且如果先讲了主要观点,后面的话别人也就不必再听了。中国人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先与听众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把材料一点一点慢慢地讲出来,最后画龙点睛才具有说服力。

英美人着眼于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中国人则看重对对方发出的信息或表明的态度所做出的直接反应。比如,对某一产品或设计,不管满意与否,英美人倾向于先给予赞扬。而中国人往往更挑剔,总是先找不足。对来自对方的赞扬,中国人与英美人的反映和回答也是不同的。英美人对“称赞语”作出的反应,往往是欣赏、高兴,认为对方的赞扬是对自己成绩的肯定,他们觉得应表达自己的谢意,所以通常用“Thank”,“Im glad to hear that”。而中国人觉得,谦逊是一种美德,得到他人的赞扬和夸奖总该客气一番,往往会以“哪里,哪里”,“过奖,过奖”等作为回答,这则会使英语国家的人感到迷惑不解。当听到中国人说 “我还有许多缺点,做得还很不够,希望多多帮助”时,常感到中国人虚伪和自卑,而中国人对英美人得到赞扬后说“谢谢”,常常感到英美人缺乏谦虚之美德。

1.2.2 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是“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种显形或隐形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就是说这是一种文化的规范,一旦形成,它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同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念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影响,是与非、好与坏有时有着不同的界定和评判。同一事物,就有可能有不同的标准。

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某些事物理解不同。造成在商务活动及语言交际中不能沟通。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道家和佛教的思想,而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崇尚民主和自由。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实现中,英美人强调个人,推崇自我,重视自身价值。他们将其理解为“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任其自由发展不受或很少受到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等的钳制”,强调个体自主的价值观。而中国文化突出的是群体依存,强调集体和谐和相互依赖,倡导的是集体主义。

反映在时间上,对时间的需求和处理方式也不同。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人类的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时间的单一性”(mono-chronic time or M-time)和“时间的多样性”(poly-chronic time or P-time)。单一性时间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持多样性时间观念的人却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也不太注意遵守时间。并且霍尔认为,多样性时间的缺陷是一切取决于头头的所作所为,要办好一件事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关系才行;单一性时间的缺陷是只关心时间表而不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情况以及与之打交道的人的需要。欧美等西方国家主要持单一性的时间观念。一般说来,他们不会在商务拜访等场合开始时寒暄,也没有那种喝着招待客人的茶或咖啡的那种礼节性的交往,更少有在饭店或咖啡馆里谈生意的那种轻松悠闲的交谈。他们通常是通过工作而不是社交来评估和了解他人的。因此,往往是开门见山地谈正事。而持多样性时间观的中国等亚非拉国家的人,更注意先通过寒暄和礼节性的交往,拉近与对方的距离。有时就在咖啡厅、茶楼或饭桌上谈生意,甚至不惜代价和时间,千方百计达成目的。

1.2.3 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双方在传统生活方式、生活中的细节、爱好、禁忌等方面体现出的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中国有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有历史悠久的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而英美人过的却是圣诞节、感恩节和情人节等,并有西方民族特色的习俗和审美情趣。因此,在交往中弄清楚交际双方的地位、特点、习俗,选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才能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喜好和禁忌上双方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人喜欢“666”、“888”,有的喜欢选含有两个“9”的日期作为喜日,寓含“天长地久”。在西方某些国家文化中,数字“7”却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人们对“7”情有独钟。对于忌讳方面,中国人对数字 “4”特别忌讳,因为它与不吉利的“死”谐音。然而西方有的民族对“4”极为崇拜,认为“4”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英美人不喜欢数字“13”,若13日又是星期五,则更不喜欢举行或参加社交活动。中国人却没有这一忌讳,但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人交往时,就不能不注意避开这个数字了。

1.2.4 语言现象的差异

美国文化学家萨姆瓦认为,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除了中国和英美文化在以上几方面的差异外,还有语言形式和内涵的差异。语言是传达信息和思想最基本的工具,不同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语言内涵的客观存在影响着对话语的理解,阻碍跨文化交际并造成商务活动中的误会和冲突。语言现象的差异基本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存在全空缺词汇,即某词句、事物或现象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另一种文化中没有对应语或对等语。例如许多外来词汇“sofa”、 “T-shirt”等在中国传统语汇中无与之相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得采用音译加意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沙发”、“T恤衫”等。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理节气、武术气功等术语,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这些词汇所蕴涵的文化内容是无法理解的。一些新兴词汇,如“下海、四个坚持、三个代表”等,在英语中也是空缺词汇,因此翻译时,只得译出这些词的指称意义,同时又详加注释,说明其内含的寓义,英美人才可能较完整地理解句义。

(2)存在半空缺词汇,即两种文化中都有某词句、某事物或某现象,但是两种文化却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或感彩,因而影响语言的准确表达,并造成误会。如汉语中的“农民”在英语中对应的词为“peasant”,但它们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大不相同。在英语中“peasant”指没有受过教育,举止粗鲁,思想狭隘的人,而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没有贬义。

(3)存在冲突词汇,即在两种语言中,那些字面意义相同,而引申意义不同甚至褒贬含义截然相反的词汇。冲突性词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和各国意识形态的不同,使得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承载着不同的内涵。如: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dragon)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汉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汉民族也素以“龙的传人”自称。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通常代表罪恶、邪恶,很早就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区分西方的“dragon”和中国的“龙”,将后者称为“Chinese dragon”。

2 对涉外商业活动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对国际商务谈判行为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渗透在商务谈判的各个方面。在谈判风格上,以中美为例,由于中国人的曲线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反映到谈判桌上,就形成了先务虚、再务实的解决问题的程序,即先就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以此去指导具体解决问题方案的制定。而美国人由于受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条款。在谈判语言的选择与运用上,美国人采用外向型交流方式,尽量以简单、明了和坦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少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而东方文化中,为了保全双方的面子、群体的面子或别人的面子,经常使用暧昧的、间接的语言。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绝或反驳,而是迂回曲折陈述自己的见解,或支支吾吾以示为难。“和为贵”的价值观使中国人把创造和谐的气氛作为谈判的重要手段,在谈判过程中,尽量避免摩擦,友谊第一,所追求的是永久的友谊和长久性的合作。

2.2 对国际商务管理的影响

西方文化反映在国际商务管理方面,经常表现为轻视人情和传统习俗,只尊重规则和制度,一切服从合同和计划。西方文化是契约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契约的精确性,也非常尊重契约的权威,契约一旦生效就会严格执行。而东方文化的传统伦理思想所注重的则是人伦情谊关系,追求心理上的认同与和谐,对于企业规则和契约往往认为是由于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的补充约束。东方文化的群体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员工对组织怀有忠诚感和效忠心理。员工以和谐为原则,讲求团体合作精神,反对彼此倾轧,员工对组织有一种感情依赖。而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倾向于个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企业鼓励雇员个人奋斗、不断创新,并开展员工之间的个人竞争。个人能力是以个人的实际经营业绩为基础,并且以契约的形式作为联系企业和雇员的纽带,将个人能力、企业报酬和补偿结合为一体。

2.3 对涉外商务交往中时间观的影响

根据霍尔•爱德华(Hall Edward)的分析,认为西方人属于单时制文化(即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阿拉伯和亚洲国家属于多时制文化(即同时可做几件事)。单时制文化视时间为大自然所固有之物,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有限的资源,所以可以像商品、金钱一样获得、使用、节省或浪费,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了充分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商务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应制订计划,时间单位被划分得很细,人们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对美国人来说,约定就是信誉,就是承诺。无论是参加商务活动还是社会交往,人们都很守时,否则会被他人看成是不可靠或不负责的人。商务谈判或者是其他会议上的迟到行为是要受到责罚的。同样,西方人严格遵守双方约定的最后期限,并且把它写进合同中,也就是运用法律手段来要求双方遵守所订的时限。

东方多时制文化把时间看做无止尽、无限度的资源,强调事务的完成和人的参与,而不是紧扣死板的时钟。在中国,提前完成工作是一种应该受到表扬的行为。多时制文化对计时、用时更具随意性。外商经常抱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不强,到了规定做某事的时候还在做其他事。对中国人来说,守时虽然重要,但并不严格。中国人也有约定的习惯,但对约定的理解并非像西方国家的人那样“雷打不动”,其随意性很大,有时会受到其他人或事情的干扰。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在使用时间上比较随意和自由。

2.4 对涉外商务交往中空间观的影响

一种文化的空间观念,不仅包括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也涉及其心理距离。可分为“隐秘”、“公开”与“半公开”三种情况。

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senseof spatialterritory)和个人秘密感(Privacy)。由于这两种需求,他们经常用墙、门及甲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地域划分开。空间对西方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可随意侵犯的财产。因此,晚上九点以后,除非是商务紧急事件,一般不要通电话。中国人由于其历史的原因一般具有共享地域空间的传统。在空间观念方面,中国人采取的是“不即不离”的“半公开”。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有那么多的个人隐私。一些属于美国文化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中国,也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开性”,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他人的关切。人们不经允许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不仅不为忤,反而是天经地义,是关系密切、相互关心的表示。类似“你多大了?”、“结婚没有?”、“上哪儿去?”等话语会使人感到温暖、安全,人情味十足,绝无多事之嫌,这种社会关心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机制。而对历来以注重隐私著称于世的美国人来说,这种社会关心则被视作对隐私的侵犯。

与空间观直接相连的是会话距离。在涉外商务交往中,与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应保持一定的交往距离,使双方感到舒服。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距离。英语国家的人认为中国人交谈时体距过近。其实,中国人同性间交谈体距较近,异性间交谈体距较远。中英交往中,中国女性常常感到英语国家男子与异谈时体距过近。

3 结 论

文化差异的内容有许许多多,存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同样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也多如牛毛,以上的论述只选取了比较重要、相关性相对大的几个要点。

综上所述,中外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语言现象等方面,但主要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价值观念的不同。同时,对涉外商业活动的影响也主要反应在对国际商务谈判、管理、时间观和空间观方面上。只要充分认识文化差异,坦然面对不同文化间的区别,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化沟通的培训,构建企业自身的文化体系,就能在涉外商务活动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对于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尽量缩小和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我国企业在越来越多参与国际经济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也是我国企业涉外经营战略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治平.中外文化比较读本[M].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6.

[2]Linda Schueler,何震.如何与老外有效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刘雯棋.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20(3):114-116 .

[5]阳林.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文化差异研究[J].博士硕士论坛,经济师.2000(6):22-23.

[6]古明加.中国涉外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准备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9-71.

[7]刘立民.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3,6(266):169-170.

[8]崔秀香,顾宝珠.浅析英汉跨文化商业交际中的差异[J].商业现代化.2007,1(490):269-270.

[9]赵红.商业交流中的文化差异[J].当代矿工.2005(7):47.

[10]张为.浅析跨文化商业交际差异[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35-36.

[11]徐福民.跨国经营与文化差异问题探析[J].工会论坛.2005,11(5):64-65.

[12]杨英,吴翔,陆兴发.文化差异对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7(5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