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

商业信用管理全文(5篇)

商业信用管理

第1篇:商业信用管理范文

一、工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

工商企业信用风险主要包括:

(1)借款人恶意行为风险。在工商企业申请借款前,均会被考察资信评级,若考察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说明风险较小,故可获得借款。而后,以资金使用计划为依据,将资金投入到生产和销售等相关环节中。若在还款日前,企业并未遵守信用而将其投入资金股市中,并企图在还款前获取高额利润,便极有可能使借款资金被股市套牢,导致无法归还资金和恶意拖欠资金的情况产生,增加资金借贷风险。

(2)生产经营风险。对工商企业进行分析可知,其生产、经营方面的困难具有较强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当其借款后,一旦出现生产、经营的困难,便极有可能陷入生产经营风险,导致难以按时还款。

(3)财务管理风险。借款钱,财务体系的考察结果并不能完全规避资金使用过程中财务管理的相关风险。例如,当财务管理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不高,易受利益诱惑时,其贪污、挪用借款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从而使得工商企业遭受严重损失。

二、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赊销比例较低,信用风险较大

据国家统计总局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借助赊销的方式完成的交易额已占据全球交易总额的70%,但就我国而言,赊销比例较低,但坏账损失率却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从而导致潜藏在赊销行为中的收益遭到严重损失。以我国商业企业为例,2014年,工商企业赊销比例仅为20%,平均坏账率却高达8.5%,企业平均无效成本占总成本的14%,而应收账款的回收期长达125天,相对应的逾期账款归还平均天数为90天,这便意味着工商企业从各相关企业中的借款大都是一种逾期归还的情形,即企业难以在规定的还款时间内将借款按时归还。对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极有可能是因为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出现了众多问题,从而导致其无效成本比例高达14%,在过度耗费借款资金的同时,难以获得相应的本金和利润,从而产生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防范控制能力较差

信用风险的防控能力较差是当前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工商企业的应收账款被拖欠的形式为政策性拖欠、客观性拖欠与管理性拖欠,即分别因为政策、自然和管理因素而产生的拖欠行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我国工商企业应收账款被个拖欠类型的所占比例为政策性拖欠16%、客观性拖欠23%,而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拖欠账款比例高达61%。由此可见,管理不善是导致工商企业自身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从而导致工商企业的外部约束机制仍然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当中,另一方面,工商企业内部也并未建立起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导致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透明度等均处于较低水平,在阻碍了信用信息商品化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工商企业的信用风险大幅提升。

3.企业人才匮乏,风险意识薄弱

对工商企业进行分析可知,其信用风险的管控人才相对匮乏,加之销售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进一步增加了工商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就现阶段而言,工商企业内并未针对信用风险防范工作设置具体的岗位,信用风险管控工作大都是由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负责,而其对信用风险管控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企业始终难以在防范信用风险工作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基于销售目标的管理办法又使得销售人员为了达到销售目标而不顾个人和企业信用,盲目追求业绩,从而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加之企业管理者并未予以财务管理工作以相应的重视,认为财务管理只是为企业核算其成本、利润和员工新薪金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并未将其自身工作与信用风险紧密关联,由此产生的监守自盗等情况也使得企业遭受了严重损失。

三、加强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有关对策

1.建设并完善宏观控制环境

针对工商企业赊销比例低的情况,我国应建立相对系统的法律体系,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关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立法仅有《信用控制法》、《信用数据采集与保护法》和《商业信用信息报告法》等,而专门针对商业企业特点的信用风险制定的相关法律则少之又少。因此,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信用风险管控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力度,通过规范工商企业信用行为,明确信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而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整体环境予以全面控制,从整体上降低工商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此外,工商企业自身也应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通过对其历史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并对财务管理人员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所借资金能够正常、有序、高效运转,进而带动企业效益增长并提升赊销比例,逐步降低无效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份额,在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基础上,按时还款,合理规避信用风险。

2.加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

首先,建立社会信用管理支持体系,加大对信用中介机构发展的鼓励和支持力度,促使与工商企业有关的征信数据和信息向着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并以相应的征信数据为依据,建立健全的征信数据库,将工商企业、企业领导者、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社会信用档案全部存储至数据库中,构建公平、透明的社会信用支持体系。其次,加强工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工商企业自身需要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通过转变销售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针对资金问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进一步明确信用管理部门的权责,避免有权无责情况的发展。一方面,信用管理部需要以授权审批制度为依据,对企业的赊销申请进行审批,并严格监督和管控相应的赊销业务,形成对信用风险及其相关行为的内部牵制,另一方面,工商企业还需加强对客户的动态管理力度,通过建立起统一且规范的用户信用信息管理档案,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进行及时修改,并准确评估、预测信用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人才培养,树立风险意识

引进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定期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培训课程,并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宣传力度,从而使工商企业全体员工和管理者均能够意识到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及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管理者有必要也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通过赋予财务管理人员以相应的权限,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处理好销售员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与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合理规避。

四、结论

第2篇:商业信用管理范文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然要和客户搞好关系,所以,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正确的判定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只有了解到客户的信用度,才能给客户提供合理的结算方式和信用额度,这样既保证了企业和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又为企业降低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可见,信用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意义重大。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其具体表现:首先,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企业间就会以诚信的态度进行交易,这必然会让交易市场变得更加稳定,更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在当今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如果各企业都讲诚信,守信用,那么不当得利的情况就会减少,公平竞争就会增加,市场的经济秩序就会转好。最后,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才能创建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才能让企业自身更具竞争力。如果企业不讲诚信,那么企业就难以迅速发展,更会面临破产的风险。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当地著名的食品生产企业,它主要以生产月饼、元宵、各种糕点等食品为主,在没被媒体曝光前,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每年至少有两、三千万的收益,但是,自打该企业出现“陈馅事件”后,南京冠生园的商业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几乎降到冰点。时隔半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申请破产,究其原因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着获取不法利润,结果既害了消费者,又害了自己,更给当地月饼市场也带来了严重影响。可见,企业自身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就不会为了谋取利益而使用“陈馅”生产月饼,就不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尽管我国工商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办法,但是,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工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太多,这必然给企业信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不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只知道客户和本单位间的财务往来状况;而企业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情况,而不知道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往来状况,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认知不同,它们在企业信用管理中必然会出现意见分歧,这必然会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正常开展。其次,销售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给信用管理带来过大的风险。企业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以业绩论英雄,工作人员销售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销售人员的工资档次,更有些企业单位的销售人员工资实行全额绩效,也就是说,这些销售人员没有基本岗位工资,只有销售产品,才能得到报酬,所以,销售人员往往会为了获得提成而违规操作,或者隐瞒客户的一些不良信息,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真的出现问题,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最后,财务部门独自承担信用管理工作,会出现信用管理不合理现象。例如: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状况,财务部门分析企业信用度的好坏也只是以财务往来账目资料为判断依据,而有些企业单位可能和本单位合作时间较短,根本无法以财务往来账目为判断依据,很容易造成判断错误问题出现,因此,让财务部门独自进行信用管理是不合理的,只有发挥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优势,让各部门相互间沟通和协商,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更加合理化,才能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手段

1.提高全体职工的信用管理意识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就能完成,它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做好的。因此,企业要多宣传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信用管理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只有全体员工相互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还有,企业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信用管理,以避免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在以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信用管理不合理问题出现,因此,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非常必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后,该部门可以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规划,以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当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时,该部门完全有精力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走访,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只需要简单的配合工作可以了。

3.提高信用管理者的能力

信用管理者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领导者,他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的优劣。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信用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调节部门关系和优化员工配置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4.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信用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客户资料并归类建档,而且要及时进行信息更新,通过资料来判定客户的信用度并进行科学评估,还要给客户设立信用额度。还有,信用管理人员也要多去税务、工商部门了解客户信息,多收集有利于评估客户信用的有关资料。

5.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

针对有些销售人员为了自己获得利益,瞒报客户不良信用信息问题,企业内部一定要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避免出现超额度赊欠问题。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当客户需要赊欠货款时,不管是谁办理赊欠业务,都要经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信用评估,杜绝一切违规操作问题出现,保证客户信用查询按流程办理,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6.实行客户等级制度

第3篇:商业信用管理范文

就实际情况而言,以下是调查人员对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的具体分析:第一,在国内工商企业内部,通常会设置众多的财务部门、销售部门来对企业信用销售进行系统管理,这一方式的运营往往会给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带来很大的制约。因为不同企业部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销售与财务部门在合作交流中往往会产生分歧,从而使得企业的信用管理模式呈现出缓慢的发展趋势。第二,由于企业内部销售的目标管理与信用风险的管理有实质上的区别,因此两者在职能上呈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如果让销售部门履行信用风险的职能,则会使企业销售人员在销售利益的驱使下对企业造成更大的风险。第三,因为财务人员没有深入研究客户的背景资料以及客户与公司的交易情况,如果让财务部门来掌控信用管理,则会导致两大部门间产生严重的分歧。所以,怎样能在企业内部配置中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促进各部门间良性职能沟通,是构建企业风险机制管理的关键要素。

二、完善工商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途径

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信用引起足够重视。就工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来说,它通常会融入到企业各个生产以及业务部门中,如果要构建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仅凭一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投入一定的精力,全方位地加强工商管理部门人员间的协调沟通,加大企业财政资金在这一部门中人力、物力的投资。与此同时,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增进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基础上,优化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模式。

1.构建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在工商企业运营中,企业信息风险的管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水平都具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对此,只有在企业内部开设纯粹的信用管理部门,方能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信用管理职能,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进行系统控制,实现对信用管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方位掌控,这一系列工作的进行都需要相关人员做出大量的调查、研究。所以,企业应该建立单独的信用管理部门,在调节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同时,在企业内部构建科学的运营体系。

2.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培养。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相当高专业性能以及技术性能的长期性工作任务。使其在一定条件下,需要协调领导人员、销售人员、财务人员以及业务人员的合作,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在不断发展中共同努力。同时,它切实要求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对此,在信用管理工作中,企业内部应切实加强对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提升企业信用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企业人员信用管理技能。

3.推行资信管理体制。推行资信管理是实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内容,其大体上要求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应积极收集全方位的客户资料,构建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库,同时定期加入新的客户资料,开展资信核查,整理出具有良好信誉的客户资料。就建立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体系而言,是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做综合的评估。对此,企业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如对工商管理部门、媒体企业等进行调查来了解客户的信用。

4.构建工商企业内部授信制度。工商企业内部的授信制度即系统地对客户的赊销条件进行考察,全面地掌握客户的信用额度。授信管理是工商企业信用管理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就是企业依据之前对客户做出的信用评估,通过前期与客户的交易信息,切实按照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经由专门的信用审查人员来判定该客户的信用额度。同时,企业应构建一体化的客户信用审查流程。对此,应具体实施一套专门针对信用体制而制定的交易审批模式,切实承担企业风险管理责任,从而有效地规避其它部门利用信用管理中的漏洞来获取私利的情况发生。

5.实现与客户间的信用等级评价。针对于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来说,实现与客户间的信用等级评估,能便捷地建立客户档案,对信用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估,即将客户的合约履行能力以及还款能力作为中心内容,对客户信用进行量化分析。对此,企业应分季度地对客户信用进行分析,在年终的时候对客户上一年的信用进行财务评估。

6.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在工商企业管理中,完善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机制,是构建和谐经济市场的前提条件。第一,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观念,建立中国传统的经商美德。对此企业可以将信用管理机制有效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理论中,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二,是维系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内容。在日益激烈化的市场竞争中,应切实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发挥经济市场参与者巨大的工作效能。与此同时在完善好企业信用制度的基础上,规范企业管理模式,及时缓解市场经济中不稳定因素,根除不讲信用的交易行为。第三,提高企业竞争资本,树立企业自身诚信机制,创建公平、公开的市场交易环境。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毫无诚信可言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在竞争日益激烈化的市场贸易中,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参与者,如果要维护好企业自身的经济地位,需要制作高质量的产品、合理的售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能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机制。与此同时,切实根据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拟定出一套完整的符合现代气息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这不论是对企业经营还是市场经济环境的构建都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开通客户渠道,和谐企业与客户间的交流合作,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推进企业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第4篇:商业信用管理范文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所要应对的信用风险是最为艰巨的,把这认定为是中国在转型时期遇到的最大的潜在威胁,也是无可厚非的。缺少主动性及动态有效性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早在2003年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分别是22.37%、25.52%、30.07%、15.17%,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的这些数字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虽然经过了央行的不良资产剥离政策的执行,过去的几年中,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在实质上并未把问题处理好。信用衍生产品是以贷款或债券的信用作为基础资产用来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出现的时间较晚,但目前已被各大国家所认可并在国际上发展得十分成熟。德意志银行在2004年所做的研究报告认为,信用衍生品的交易能够让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不至于过度集中,金融体系整体的稳固性不仅能得到提升,而且加强了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当前我国信用衍生产品还是刚刚发展起来,但信用衍生产品的应用将有利于解决“信贷悖论”问题、为银行实现信贷动态管理以及节约了银行资本,显然将信用衍生产品引进中国存在极大的市场前景。在实际条件下,恰当选择方式引进市场制度,首先是对健全金融市场系统有利,其次对于促进经济交易市场也有积极作用。这篇文章正是为了介绍这个全新的产品类型,进而提高我国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在我国信用衍生产品的研究与引进是必然的,同时该产品也是一种主要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到现在为止,研究上仍处于推出概念和初步分析阶段。在此背景下,选择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对信用衍生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极富有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分析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无力履约的风险,也就是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构成违约事件并给债权人维持日常经营活动形成的风险;现代观点认为,由于受信人未能如期执行合约中其应承担的义务而造成实际的收益与预期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通常认为,贷款的市场价值的波动同样会形成损失,而导致这一现象与还款者的信用评级及还款能力有关。在商业银行中的信用风险是由于还款人不愿或无法践行承诺,未能如期支付约定金额从而损害了商业银行的利益,本文以现代观点为基础进行阐述。信用风险包含以下特征:

(1)信用风险的概率分布图形不对称贷款收益与损失是不对称的再加上企业违约的小概率事件是信用风险概率分布偏离的原因。市场价格是以围绕其期望上下波动,集中在期望值的两侧,市场风险的曲线往往用正态分布图形来描述,概率分布图具有对称性。而信用风险的概率分布图形不具有对称性,图形呈现一边向左下方倾斜的趋势,并且厚尾分布现象呈现于左端。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还款人不履约所形成的风险,也就是说银行按照贷款合约在特定时间内很有可能得到偿还的贷款并取得相应的报酬,而对方如果违约,银行面对的损失的数额将比其本应获得的收益要大得多。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业绩不断增加,银行所获得的收益仅仅是贷款合约中固定的收益,一旦企业出现持续不良的经营状况,则银行面临的损失要远比预期的多。

(2)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信用风险还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系统性,与还款人相联系的非系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还款人履行约定的能力,如还款人的还款能力、经营状况以及借款资金流向等。因而,减少非系统性风险则需要更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

(3)信用风险的可获取数据少由于信用产品本身流动性不足导致二级交易市场不活跃以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会相对困难的了解信用风险变化,再加上持有贷款时间长,待违约事件发生,与市场风险所不同的是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就少得多,且不易获取这同时也加大了信用风险定价模型有效性检验的难度。这些特点使得更加难以完成信用风险的测量,这也是导致信用风险定价研究稍落后于市场风险的原因。

(4)信用风险的发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道德风险的产生。借款人与贷款人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现象在贷款及其他信用交易都普遍存在,道德风险的产生是由事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了解信用风险状况及其变化的困难,在通常情况下,借款人往往由于掌握更多信息,而处在优势地位,贷款人所获取的信息较少则往往处于劣势,从而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状况

在我国,银行业主导了金融业,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决定了中国金融业的整体风险水平,在四大国有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后,一定的提升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中国的水平。在中国逐步也将实施新巴塞尔协定,以实现国际化进程,同时中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在目前这个时期,从风险管理保障能力来看我国的金融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国外,显现的信用风险存在以下几点:

(1)过度集中的银行业贷款在1992年以前,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都存在着银行业贷款过度集中的现象,如农业银行贷款主要在于农业及农村的相关发展需要,工商银行的资金流向针对的是国家政府机关及商业界,而中国建设银行集中在房屋、设施等一些基建行业,中国银行则集中外贸业务。这样对于银行业来说无疑扩大了信贷风险,在改革开放之后,五大国有银行虽然经历了股份制改革,仍然出现了银行业贷款过度聚中在某个领域的现象。在地方的一些商业银行,经营贷款等业务过于集中在当地,加之地方政府的保护政策使得信贷风险放大。

(2)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升”现象截至2014年6月末中国十家最大的上市银行在资产和负债方面增速都进一步放慢,同时盈利增长也在放缓。然而,对于这些银行来说信贷资产质量仍是主要挑战之一,2014年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的增长已接近2013年全年增幅。在2014年6月末各大银行的资产比2013年末增长9.6%,增长速度呈继续下行趋势,净利润同比增长10.3%,增长速度持续放缓。2014年上半年,十大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约为5198亿元,上年的全年增幅约为人民币733亿元,可见2014年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趋势是非常大的。与2013年末相比,不良贷款率也呈现上涨趋势,增加了约0.07%至1.06%。这十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全部呈上升趋势。这种“双升”现象,表明信贷资产质量仍然有明显的下行趋势。部分行业受到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速放缓的影响,这同时对银行业也形成了资产质量下降的压力,在未来不良贷款的规模有持续上升的可能性。

(3)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银行业垂直化管理现象严重,且每个层次机构设置复杂,从而上下层次之间出现了独立性不强、权利与责任不明晰的现象,这样容易导致管理效率底下以及管理盲区的出现,而且在我国风险管理的制度本身漏洞还比较多,目前设立的制度建设大都难以落实于实践,存在执行起来困难的问题。此外,在中国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中长期以来以传统模式为主,例如:缺乏计量分析,关注的主要在于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以及经验总结分析法。国外的大型银行运用的管理方法注重于数量研究法与模型分析法,而我国的风险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与他们相比我国在此方面所作出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2、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的局限性

银行良性的发展与长期的生存需要发展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前面也提到过,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以传统模式为主,目前,我国银行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主观定性分析、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以及根据新巴塞尔协议使用的具体方法,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目的是将违约发生的可能性尽量降到最低,这是选择贷款,尽量减少将款项贷给违约概率较大的借款人。虽然在传统模式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这种方法的缺陷也越来越凸现出来:一是容易导致人员机构设置过于庞大,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对专业分析师的需求较大,而且信用分析师的需求会随着银行业务量的上升而上升,成本增加了却与效率不匹配,这对银行来说无疑是个累赘。二是减弱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传统的信用分析会与在银行管理层形成的官僚作风相联系,这将明显减弱银行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三是信贷分析师将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信用质量,这将导致传统的信用分析的结果不稳定。四是银行面临的风险会随着贷款组合集中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会更进一步的促使贷款组合的集中。根据目前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情况,不应该仅仅是以被动的方式去将违约发生的可能性尽量降到最低来规避风险,而更应该以一种更有效、更主动、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方式来管理信用风险,而信用衍生品正是这样具有创新性、主动性来有效管理信用风险的产品,因此我国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引进并应用这种工具。

三、信用衍生品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资产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最早是在1992年推出了信用衍生品,而其迅速发展是在进入了21世纪后才实现的,国内工商银行最早引入信用衍生品是在2005年,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本实证选取的数据开始于2006年,取半年度为频率。中国工商银行在信贷资产规模上是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其积极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它的信用衍生品交易量也相对来说比较大,因此选取工商银行作为样本,具有代表性。本实证用EVIEWS6.0进行。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这项实证的主要旨在分析在应用了信用衍生品过后,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安全性,流动性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方面来衡量。作为一种信用风险管理的一种创新性方法,信用衍生品主要功能是主动有效的将信用风险进行转移或剥离。银行的安全性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贷款质量,所以被解释变量选择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N),解释变量为信用衍生品的年交易增长率(CD)。同时为了严密分析起见,再介绍增加的另外两个解释变量:第一是银行贷款数量占总资产的比例(P),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随银行贷款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这为不良资产率增加提高了可能性;拨备覆盖率(PC)作为另一个解释变量,银行针对贷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拨备覆盖率,理论上理想的水平是100%,数值的多少与风险水平是相匹配的,较高会存在坏账准备多余的问题,利润虚减,而较低则可能会致使坏账准备不足,利润虚增。在其他假设不变的情况下,工商银行预留的坏账准备越多也就是相应的拨备覆盖率越高,则说明该银行足以应付发生违约时的坏帐损失,从而相应的减小了工行不良贷款率的数值;相反,工商银行预留的坏账准备越少也就是相应的拨备覆盖率越低,则说明该银行无法应付发生违约时的坏帐损失,从而相应的提高了不良贷款率。

(二)实证分析

1、变量的模型检验

(1)ADF检验根据上述选取的变量,假定模型为:N=αCD+βP+γPC+C首先要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Eviews软件来实现,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由于选取的数据属于时间序列数据,可能会出现非平稳性,因此首先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相较于临界值来说得到的ADF检验统计量较大,说明存具单位根,则此序列是非平稳的;反之,该序列是平稳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上述运行结果看出,N,CD,P与PC这四个时间序列的ADF检验值分别为-6.197098,-3.138930,-0.594858,-1.954672,N,CD相比于每个变量在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来说均较小,说明这两组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平稳的,而P,PC相较于每个变量在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均较大,则需要对这些数据赋予不同的滞后周期,再进一步的对其一阶差分项作ADF检验,对P、PC处理过后ADF检验值分别为-4.280515,-0.307261,结果表明,在对P、PC做完一阶差分ADF检验后,P变量的ADF检验值小于该变量在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P变量通过ADF检验。继续对PC变量二阶差分做ADF检验,在10%的显著水平下该变量经处理之后是平稳的,即表明通过ADF检验。

(2)格兰杰检验本文对CD(信用衍生品交易量)、PC(拨备覆盖率)、P(贷款/总资产)与N(不良资产率)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从图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CD(信用衍生品交易量)不是N(不良资产率)的Granger的原因被拒绝,也就是说CD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是N的Granger的原因。而在显著性10%水平下,N不是CD的Granger的原因。这表明不良贷款率发生变化确实与信用衍生品交易量有关。

2、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ADF检验,P变量在一阶差分后通过了检验,时间序列数据是平稳的,所以将P修正为P变量的一阶差分DP(贷款与总资产的变化率)。在对被解释变量N(不良资产变化率),解释变量CD(信用衍生品交易量变化率)、PC(拨备覆盖率)、DP(贷款/总资产)进行回归。建立的模型为:N=αCD+βDP+δPC+C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按上述方式进行修正之后的数学表达式进行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下:N=-0.0028CD-0.1417DP-0.0098PC+0.0352R2=0.9393R'2=0.9210F=51.5674.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回归分析式的检验知,R2及R'2数值都在0.9之上,表明回归模型拟合程度优,可决系数R22=0.9393说明我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率变化的93.93%可由这三种因素的变化来解释;从t检验来看,PC变量在5%、CD变量与DP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均通过检验。通过Eviews分析的回归结果为:信用衍生品成交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不良资产率将降低0.002845个单位,不良资产率与信用衍生品呈负相关关系,它的影响系数较小,这与信用衍生品在国内的发展状况有关,但以上的数据还是可以表明信用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降低或分散银行的信用风险产生了作用,进而减小了不良资产率数值。因此为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效率,以积极、合理的方式更好的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健全信用衍生品法律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建设目前还在逐步完善阶段,金融市场的发展一般来说先于有关法律的完善。作为一种新型产品,法律法规需要对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应用进行调整和控制,而目前缺少这部分的约束,这就使该产品的应用与成长受到了限制。可以结合本国的国情与所处的金融发展背景,适当借鉴与学习国外成熟的经验,为信用衍生产品健全有关法律制度,打好监管基础和强化相应保证。

(二)加强信用衍生品的市场建设

中国的金融业相较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信用衍生品交易必须有计划的逐步进行,再根据具体情况作进一步调整。首先可以将该产品的交易在境内从事金融业务的银行之间进行。汲取了一些成果教训之后,对一些机构性质的客户打开信用衍生品市场。对操作进一步熟练之后,再面向海外市场,进而推进该产品交易市场的全球化。

(三)发展信用评级市场

社会整体要求有一个健全的信用评级体系才能保证信用衍生品的快速成长,发达国家正是由于其健全的信用评级市场才能促使信用衍生品市场的扩大。我国信用评级体系目前在初步建设中,有较多的困难还亟待处理:中国现有的评级机构的公平性易受外来事务的影响,本身的独立特点没有显现出来;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还不能完全的利用和熟练应用计量的分析方法来进行评级,通常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一个好的信用评级市场能够为信用衍生品的成长强化保障,因此当务之急是作好相应的准备。

(四)健全信用衍生品监管制度

第5篇:商业信用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体系;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方法

一、引言

工商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多个方面,但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对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对于企业的发展均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缺少法律约束力

企业的信用管理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管理体系,它所涉及到系统是非常庞大的,所以其涉及到的方面也是非常多的。企业的信用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依据相关的法律依据以及法律体系进行建立的,如才能够更好地将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措施进行落实和实施但是因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时间并不是很长,导致了许多必要的法律体系以及法规的建立并不完善,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漏洞存在,这些法律漏洞是导致纠纷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缺少沟通

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独立的进行发展。所以企业的信用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对多方面的信息有所涉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做的是将各个部门与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协作能力进行适当的协调,让企业的信用管理得到落实以及发展。若是因为各个部门与环节之间的协作不当而造成的矛盾,应该进行及时的解决,让管理的发展得到有效的推动。若是管理上的信息导致了领导层的决策失误,其原因应该是由于信息在管理上的沟通以及和协作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导致企业的管理受到阻碍,从而让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受到严重的影响,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以及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方法

(一)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充分的重视

工商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充分的重视,其原因是工商企业的内部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是通过多个部门的力量结合进行建立的。企业的每一个生产部门以及企业的每一个业务部门都会对企业的信用有所涉及,因此工商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企业的风险管理得以进行。与此同时,工商企业还应该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纪进行提升,其目的是让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得到增强,此举有利于让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模式得到切实有效的优化。

(二)对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进行构建

工商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应该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水平对企业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其原因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水平会对企业的信息风险管理造成重要的影响。为了让企业的风险管理得到有效的开展,企业应该对相关的信用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完善。为了让科学的信用管理机制得以建立,企业应该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进行系统的控制,从而让系统的管理得到全方位的掌控。这一系列的步骤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一步一步的进行调查以及研究,所以企业应该将信用管理的部门进行单独的建立,同时还应该对财务部门以及销售部门的职能进行适当的调节合江企业内部的运营体系进行科学的建立。

(三)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进行加强

由于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的工作性质所决定,这是一项时效性非常长的工作,对于专业性以及技术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在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方面也是非常高的。这就要求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如此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领导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和销售人员之间进行协调,让这几个不同的职位、不同的部门之间具有一定的认同感,树立起共同的奋斗目标,让企业的发展更加和谐。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应该在信用管理的工作中对内部人员培训的力度进行加强,让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构建工商企业内部授信制度

工商企业内部授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客户的赊销条件进行系统的考察,从而使得企业对客户的信用额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在工商企业信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将理论基础与工作的时间进行结合,在提出改革方案的时候,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再实行。同时还应该对管理的模式进行精细化的处理,使得技术的攻关能力得到有效地巩固,达到以最少的劳动输出获得最大的收益,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对工商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构建,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需要对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有着清楚的认识,如此才能找到制约管理体系建设的因素,从而寻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姣.工商行政管理在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的功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7.

[2]易珊珊.如何构建工商企业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