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精选(九篇)

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

第1篇: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 核技术应用 辐射屏蔽 放射性污染 辐射安全管理

一、前言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总结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在核能与核技术领域必须存在的健康的安全文化[1]。

笔者作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辐射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深入各核技术应用的医疗机构,直接接触核技术应用的临床医学辐射工作场所和相关辐射工作人员。笔者在各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现场调查中发现,应用单位普遍存在着一个典型的误区:重视设计的保守性和设备的可靠性,但忽视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管理。本文将通过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论述核安全文化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领域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核技术应用是指核领域中不作为动力的应用技术,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来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其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核技术医学应用主要是指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或治疗。

由于人们对辐射危害的认知及重视,以及核技术利用技术的日趋完善,再加上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把关,核技术应用单位在项目选址、工作场所布局、相关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上基本都能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新建的项目,都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例如,建设了具有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辐射屏蔽设施,配置了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辐射监测设备,这一些都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的安全开展提供最基本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些硬件的配置只提供了项目安全开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才能发挥它们各自的功效,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辐射事件或环境污染事故。

以下就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实际开展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X射线诊断项目的不严谨操作,造成对公众的误照射。

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是利用人的肌体不同组织密度的差异,对X射线吸收能力也不同的特点,使用X射线装置发射的X射线对身体内部组织、器官显影进行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病情的目的。由于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X射线能量相对较低(最高管电压一般不超过150kV),因此《关于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将其归为Ⅲ类射线装置[2],对其射线机房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技术标准对于Ⅲ类射线装置机房没有设置安全联锁、防人误入以及急停等安全措施的要求。而正是由于没有这些安全措施的约束,所以在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使用过程,时常发生以下这两种情况的误照射:

(1)射线机房的防护门(特别是受检者进出口)未关闭或关闭不严,操作者就已经实施X射线装置运行,从机房泄露、散射到机房门口的X射线对周围的公众会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外照射。

(2)没有通知陪护人员撤离射线机房或未为陪护人员穿戴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具就实施X射线诊断,对机房中的陪护人员造成相对较大剂量的辐射外照射。

2.忽视对核医学科辐射工作场所的管理,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和公众误照射。

核医学科核技术应用项目一般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即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践过程中的辐射来源来自各种放射性药物。

接受放射诊断或治疗的患者在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之后,自身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个“辐射体”,向外产生射线外照射,其排泄物(汗水、口水、尿液和粪便等)也都因为带有放射性核素而成为放射性污染物。对于引入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超过一定量或在引入放射性药物后需要候诊的患者,必须设置专用的场所作为这部分患者的临时活动区域,例如PET或SPECT诊断项目中的注射后休息室和131I甲癌治疗项目中的甲癌病房。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注射后休息室和甲癌病房)通过专业的设计和环评阶段的技术论证,建成后足以屏蔽放射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照射,保证工作场所外环境的辐射水平以及对场所周围活动人群的影响均能满足相关的技术标准限值。

然而在项目开展的实际过程中,可能由于没有对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实施足够的控制,造成的公众误入这些“临时专用场所”而受到来自于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这些“辐射体”的辐射照射。笔者在辐射监测的实际工作中,就曾经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核医学科发现过这种事例,当时一名公众进入到PET注射后休息室内,与休息室内等待接受PET检查的受检者并肩而坐,在这一过程中,这名公众受到了休息室内多名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体内发射的γ射线外照射,而且还可能因直接接触而受到了放射性污染。同时,也发现有个别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在等候扫描期间随意进出PET注射后休息室,甚至在医学科外的医院走道活动、休息,这样这些受检者不仅会对身边近距离的其他公众产生外照射辐射影响,如果其在“临时专用场所”以外的环境吐痰、排汗,或者使用普通卫生间,都会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由此可见,保守的辐射屏蔽设计和到位的辐射防护硬件设施并不足以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安全开展,为了实现安全开展的目的,除了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这个基础,还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人为的实施行为,以及保证制度能够落实到位的约束力,于是,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就在此充分的体现出来。与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相比,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审批、监管工作中,都将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核安全文化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行评价和监管。

根据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核安全文化工作分为组织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提高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

1.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在核技术应用单位中贯切核安全文化,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安全管理,通过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专人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所以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关于修改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3]。

2.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核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特性,在核技术医学应用单位则有形的放映在其核安全业绩上,一个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也会直观的表现在其制定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等等。

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中规定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制订合理、可行的操作规程,辐射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就能避免前面所述的一系列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辐射误照射或环境污染问题。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就能够在发生辐射事故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或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辐射工作人员培训

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安全文化素养,而核安全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了通过自身的学习,也来自于外部的培训和交流,核安全文化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通过学习和培训,工作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规定了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环境保护部第18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同样明确了直接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活动的操作人员以及辐射防护负责人进行辐射安全培训[4]。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安全文化建设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上所反映出的辐射安全管理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开展中,必须十分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各种相应的操作规程、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做好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辐射工作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实现防治辐射危害和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群健康,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长期良好开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业务培训丛书《核安全综合知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 《关于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6年 第26号)

第2篇: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增添与更新已经成为我省各家医院加速发展的必然趋势。随后就是对影像专业人员的需求增加。但到底该专业人员的现状如何?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未来3~5年的需求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全国也未见相关数据报道[1]。为此,我们在海南省卫生厅的直接支持与帮助下,对海南省医学影像界的人员现状及其未来几年的需求情况作了一个全面的调研,为高校今后如何办好该专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调研内容与方法

通过省卫生厅发文到省、市、县、区各级医院,对海南省三个级别医院的医学影像专业(包括放射影像、超声影像和核医学影像)的医师和技师系列的现有人员和未来3~5年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员的数量、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知识结构等。同时,也对影像设备的现状和未来需求进行了调研。问卷回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总共回收270家医院的有效问卷,其中三级医院6家,二级医院64家,一级医院200家,囊括海南省约66%的一级医院及全部的二级和三级医院。

2.1 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状况及未来3~5年需求状况

现有状况: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共1 320名,其士3名(0.2%)、硕士23名(1.7%)、本科387名(29.3%)、大专及以下907名(68.7%);放射科医师533名(40.4%)、放射技师246名(18.6%)、超声医师522名(39.5%)、核医学医师19名(1.4%)。未来3~5年需求状况:共需求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1 253名,其士16名(1.3%)、硕士82名(6.6%)、本科693名(56.0%),大专及以下444名(36.00%);放射科医师489名(39.5%),放射技师243名(19.6%),超声医师486名(39.3%),核医学医师17名(1.3%)。见表1。

2.2 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现有设备状况及未来3~5年需求状况

未来3~5年ct、mri增长速度较快,见表2。表1 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状况及未来3~5年需求状况表2 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设备现有状况及未来3~5年需求状况(台)

3 讨论

医学影像学科是一个设备依赖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海南各家医院影像设备增加迅速,人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没有一批高素质的队伍,设备根本无法充分利用。

3.1 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现状分析

(1)整体学历结构低,高学历人员极其匮乏。全省 1 320名专业人员中,博士3人,硕士23人,全部集中在三级医院,硕、博比仅为1.9%。笔者从我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百度网上均没有查到其他省份类似的数据。宁夏、青海、江西等地区医院的博士数都会超过3名。多数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35岁以下的医师几乎博士化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省医学院校没有自我培养硕士、博士的能力,加之我省近几年经济形势和医生待遇的原因,造成人才引进困难。这使得各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素质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在不断加大。随着高端设备越来越多,这种不适应的状况会越来越突出。

(2)大专学历仍然是我省影像界的主力军。我省目前本科学历的影像专业人员只有387人,如果按全省影像医师总人数1 074人计算,本科占36%;其中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本科人员比例分别为76.4%(155/203),38.9%(197/506)、9.6%(35/365),而全省专科及专科以下人员(包技师)达 68.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省三级医院的医师队伍还没有本科化,二级和一级医院医师队伍的主体还是大专以下人员。这样的人才队伍状况,是很难满足高质量影像医疗服务和高精尖设备引进的。

(3)放射诊断和超声诊断医师占据80%。从专业知识结构看,放射诊断医师占40%、放射技师占18.6%,仍然是人员的主体;超声医师39.5%,与放射诊断医师平分秋色;而核医学医师为数甚少。

3.2 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未来3~5年技术人员需求分析

(1)人员总数需求量大。未来3~5年内共需求影像专业人才1 235人(见表2),占目前人数的93.6%,几乎翻一番。这种人员需求量,将是很难满足的,占目前我校影像专业在校生人数,也就是未来3~5年毕业的人数224人的5.5倍之多。

(2)高学历人员需求量大。其士需求16人,是现在的5.3倍,主要集中于三级医院;硕士需要82人,是现在的3.6倍,主要集中于三级和二级医院。这种学历层次的需求与湖北省类似[2],硕士和博士的需求远大于供给,每年愿意从省外来工作的硕士寥寥无几,博士基本要靠很优厚的政策,才能引进。本科需要693人,是现在的1.8倍,主要分布于二级和一级医院,三级医院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专科及专科以下需求444人,是目前总数的0.5倍,主要集中于一级医院,就连二级医院的技师,都有本科的大量需求。

(3)专业知识结构比例变化不大。从事放射诊断医师和超声医生均各占40% 。三级医院希望诊断医师与技师分开,60%以上二级医院需要医师兼技师共用,80%以上一级医院希望医师兼技师共用。这对我们本、专科层次的办学定位很有启发。

(4)高端设备人才需求量增长迅猛。未来3~5年内影像专业设备需求增长情况:x线机增长0.74倍,ct增长 2.15倍,mri 增长6.75倍,超声增长0.48倍。这种需求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对我们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海南医学院目前开办的医学影像本科专业是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状态。2008年我们39名首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就达95%以上,且三分之二流向了省外,形势明显好于北方部分省份[3]。虽然每年也有省外人员来我省就业,但估计每年该专业本科生的总供给量也就是在40左右。当然,医疗专业人员也可以从事本行业,但对于多数二级医院来讲,影像专业人员更受欢迎。因此,面对如此现状与需求,我们应该有一种使命感,从政府、高校、医院自身及行业学会都应做出短期、中期和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并采取多途径、多层次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为此,建议如下:

(1)在职人员的培训:短期以开办培训班为主,辅以人员进修和高职学历教育。主要针对一级、二级医院的新从业人员。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投入。(2)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主要针对三级医院的年轻医生,尽可能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医院本身应积极鼓励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 提高学历层次。(3)加大高校学历教育的规模,扩大海南医学院医学影像专业本、专科的人才产出数量和质量,政府最好给予一定的投入与支持。(4)尽快实现海南医学院影像专业的硕士点建设以及重点学科的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速度。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关注与支持。(5)政府想方设法,将目前我省几个卫校的放射中专学历教育提升为大专教育。(6) 行业学会应加大针对基层医院的学术活动与交流的力度与频次。(7)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 要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强在职人员的各级学历教育, 鼓励在职人员采用函授、自学、夜大、脱产和半脱产学习等形式进行学历教育, 提高学历层次。学历教育和进修培训是不能互相替代的,良好的学历背景,更能厚积博发。我们认为这是提高我省专业人员素质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方法。(8)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一定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办学层次,招生数量和课程设置[4],主要培养本科为主的放射诊断,放射技师、诊断兼技师并用、及超声科医师为主的新一代影像人才。

总之,社会的发展,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和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确保高就业率[5],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同时自己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致谢:该调研得到了海南省卫生厅及各市县卫生主管部门及其各级医院的帮助。在此,特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张德营,刘军,卜玉莲,等.安徽省部分医院影像设备及影像专业人员状况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1):3132.

2 殷国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2829.

3 牛志敏.浅谈新形势下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理想就业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6:14.

第3篇: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放射线技师职能;影响因素;完善职能所需对策或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78-011

放射科医技人员通过MRI、CT、X光(CR、DR)等大型检查诊断设备,结合临床检查要求,运用投照专业操作规范,针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影像信息采集,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诊断、治疗依据

放射线技师为了完成上述检查,给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其职能要求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1.1对其岗位的设备要完全熟练操作,对设备结构、功能、正常运行时的声音、影像、气味、形状、温度等特征均应了然于心,以便对故障的原因、部位、性质进行准确判断,快捷维修。

1.2对检查申请单介绍的病种、体征与本设备的适应症应该有较全面的知识和经验,以便为患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服务。杜绝低年资医师开具的不必要检查项目,减少患者的不必要负担。

1.3全面参与本科室机器设备的安装、调试、检修、保养,规范操作管理,在上级的技师指导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革新,并能胜任指导下级技师和带教进修人员工作。2资料与分析

2.1一般资料

2.1.1我们调查了17位于1990年以前从事放射线技师工作的人员,他们分别工作于不同地方、不同级别医院、不同性质的医院。如吉林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531医院、二道区人民医院等单位。这些人员开始从事放射线技师工作时的学历普遍为中专毕业生,多为当时卫校毕业生。少数是高中毕业生,先是配合技师工作,从初级工作学起。如配制显影、定影液,熟悉设备结构功能,对简单故障进行维修,再送出培训进修,结业后回原单位工作。这是当时配备放射线技师的两种主要途径。他们对当时设备除X线管球以外的故障均能进行维修。

2.1.2主要设备苏联及东欧的X光机、日本产X光机,以色列磁共振,美国GE公司及德国西门子的MRI、CT共计29台,这些设备因生产企业不同、生产年代不同,其操作、维修的复杂程度均有巨大的差异。如早期苏联和东欧的X光设备多使用标准件,维修养护简单方便,是这类设备的共同特征。日本、欧美的设备生产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获得售后服务垄断地位,多采用自制配件,在零件的形状、规格、拆装工具多为独家特制,无法通用。这就使1990年以前放射线技师掌握的基本维修技能受到局限,甚至无用武之地。据全国医院信息化联盟网站披露信息,我国目前三级甲等医院共有773家,按每家4台{MRI、CT、CR、DR各一台}计算,近3000台放射线高端设备的维修市场还是具备一定规模的,其经济总量应该相当可观,否则生产商不会为此蝇头小利而大费周章。

2.1.3现阶段从事放射线技师工作的调查对象共有49人,多为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少数技师原有中专学历后来通过自考、成人教育获得本专业大专、本科学历。按医疗机构分级管理角度分析放射线技师实际职能分工特征比较明显:三甲医院的放射线技师就是投照检查,为门诊和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他们对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比较熟悉,基本上掌握一些维修常识,但是并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因为医院仅授权专职维修工程师和厂家售后技术员实际操作的维修资格。二级及以下(社区、乡镇)的医疗机构放射线技师虽然仍然承担设备养护故障维修职能,但实际能力受学识、零件供应和维修工具不全的影响而弱化。3方法及对策

如何改变上述状况,完善放射线技师职能结构,给临床服务能力增加正能量,降低MRI、CT、CR、DR等设备养护、维修成本,是医疗机构管理人员面对的课题,其方法和对策很多。

3.1建立现职放射线技师轮值养护、维修岗位制度轮值时限18个月。上岗前自修相关知识,在2个月内通过厂家培训入门资格考试后进厂培训3个月.培训主要内容必须结合本单位安装的设备制定教案,如:易损件位置及更换技术、常见故障的部位及排除技能、日常养护记录项目的设立。培训后验收合格者回单位参加轮值,从而直接提高放射线技师的维修技能,达到完善其职能的目的。

3.2医疗机构招聘放射线技师时,预设相关科目考核,有权威学者建立题库,成绩合格者方具备报名资格,以此确保应聘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上岗后能够很快胜任放射线技师岗位的大部分职能要求。

3.3设立院内新技术奖项,对开发MRI、CT使用功能,获得新的检查、治疗方法的人员给予奖励,属于填补省内、院内空白的人员除按等级奖励外,还应在职称评级时赋予相应的分值,从而调动现职放射线技师自学成才的主动性,对于完善放射线技师职能具有积极意义。

3.4定期聘请权威学者来院进行专题讲座,并按在职继续教育给付学分,巩固放射线技师的维修知识量,便于他们应对工作需求。

3.5采购新的MRI、CT、CR、DR等大型设备时,预设附加条件,把本医院放射线技师分成若干组交给竞标商家培训,把培训内容、时间、达标要求告知商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或大学)验收考试,以合格率为准,按一定比例加权赋分并纳入竞标评分体系。这一方法能够保障培训的含金量足够高,有利于放射线技师掌握更全面的职业技能。4结论

第4篇: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县中医院核定编制54个,共有卫生人员87人,实有编制32人(其中4名为见习生),占总人数的36.7%,缺编22人;聘用55人,占总人数的63.2%,其中聘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0名,占总人数的45.9%。在学历结构方面,本科学历共8人,占总人数的9.2%,其中在编5人,非在编3人;大专学历共14人,占总人数的16.1%,其中在编6人,非在编8人;高中学历共12人,占总人数的13.8%,其中在编6人,非在编6人;中专学历共48人,占总人数的55.2%,其中在编15人,非在编33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0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2人,占2.9%;中级职称共14人,占20%,其中主治医师5人,主治中医师2人,主管护师1人,其余6人为中级按摩师(非在编);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54人,占77%。

二、科室建设中人才资源配备情况

根据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细则相关要求,按照科室配备要求,中医院应设立5个临床科室和3个医技科室才能迎评审。县中医院已经结合实际分为肺病科、脑病科、老年病科、妇产科、针灸推拿康复科五个临床科室。按省中医院专家评审建议,每个临床科室至少2-3个中医临床医生,五个临床科室至少需中医临床医生10-15人。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人员配备的相关要求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60%。目前,县中医院现有医师共14人(其中临床医师就有5人,助产医师1人,临床影像医师1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职业助理医师)仅7人(主任中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2人,中西医结合2人,中医学2人),比例仅50%。由此明显可见,中医类别临床医生人才非常地缺乏。

在3个医技科室(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人才配备方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中药房负责人中,应当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人、煎药室负责人等均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院配备有负责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提供中药咨询服务,促进中药合理使用。且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60%。目前,县中医院的中药房全体人员无一人为中药学专业的,主管中药师任科主任、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人员、煎药室负责人等人员均不达标,医院无临床中药师。且中药专业技术人员为0。此外,放射科的科主任不具备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人才队伍的严重不足,造成诊疗科室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制约了县中医院各项诊疗科室医疗服务工作的全面地开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人员配备的相关要求,目前,县中医院尚缺:临床一线中医医师至少5人,护理人员18人,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6人(妇产科、老年病科、肺病科、脑病科、放射科、药剂科),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5人。

三、人才培养情况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专业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周期长。县中医院具备副高职称人才缺乏,本科学历少,靠院内跟班培养存在很大的压力和困难。因为大部分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偏低,以中专学历居多,专业技术水平低,专业技术职称低,甚至有的无专业技术职称。并且培训经费紧缺,无法将相关卫生技术人员派往省级或更高级别的中医院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此外,由于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低,无编制等因素的制约,留不住人才。

四、建议

第5篇: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当年的挣扎,已经成为过往,沉淀在人生记忆的深处。然而这段日子带给夏廷毅的,除了备感奋斗的艰辛外,还有一种敢拼、敢闯、敢打硬仗的劲头,深深浸透在他顽强不屈的骨子里、血脉中,更有对中国伽马刀的执著和对推动中国肿瘤放疗事业发展所具有的信心未曾改变。

以一己之力,带动学科发展,扭转长期形成的落后局面,何谈容易?夏廷毅推动伽马刀放疗技术亦是如此,逆风前行,步步为艰

从不为人知到备受追捧,他将伽马射线放疗技术带到国人面前,为肿瘤患者打开一扇希望之门;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他带领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走在学科、临床双重前沿;从一无所有到设施齐备,他以医者之责和军人使命不断探索新天地,使中国伽马射线放疗技术为世界所刮目相看。

他,是夏廷毅,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涉足肿瘤放疗领域三十年,坚守空军总医院二十载。初春午后,记者在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办公室,与夏廷毅主任对面而谈,在他的讲述中走进中国伽马射线放疗发展历程,饱含艰辛,充满希望。

走进“丑小鸭”学科

命运总是在一个又一个拐点处为人指点未来之路,然而最终每一个小的偶然都会连缀起必然。正如夏廷毅与伽马射线放疗技术的相遇。

1959年,夏廷毅出生在贵州遵义农村,四兄弟中排行第三。背倚大娄山,南邻乌江水,故乡的山水险峻赋予他倔强的性格,也带给他格外多的磨难。夏廷毅父母都是镇上中学教师,全家持有城镇户口,却生活在农村,没有地种,平时吃粮全靠到二三十里远的镇上买。山路崎岖,往来不易,比路更让人心酸的是同伴们的奚落,不种地,还吃粮!那时家里十分困难,大哥、二哥十一二岁就外出打零工养家,夏廷毅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小学四年级,他不得不辍学一年,养猪补贴家用。贫苦和绝望交织的岁月,在夏廷毅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他发誓要挣脱。

远离困苦成为他发奋读书的最初动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油灯相伴,专注学习,即便身处动荡,周遭喧闹,也不为所动。1977年冬,恢复高考,还在乡下插队的夏廷毅参加考试,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医学院。成为当年当地仅有的三名考入正规高校的本科生之一。读书、分配,他同那个年代的所有人一样被组织和制度安排着自己的人生。但夏廷毅从未放弃努力。在学校里名列前茅,在家乡遵义县医院,他又以惊人的毅力与聪慧的悟性迅速成为优秀的全科大夫。在不知未来将向何处去时,他默默准备等待机遇的垂青。

不久,夏廷毅的才能被领导看重,派他回母校学习病理学。梦想瞬间被点燃,“奋斗与狂热重新在我激荡的内心里燃烧”。他一鼓作气,考取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然而阴差阳错,他没有学成自己最向往的病理学,而是被调剂到肿瘤放疗专业。

3月的沈阳,春寒料峭,夏廷毅一个人在中国医科大学光秃秃的校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不知何去何从。服从就要走进这个从未听说过的领域,放弃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刚刚燃起的希望似乎奄奄一息。最终,他决定试一试。在从沈阳返回遵义的列车上,夏廷毅辗转一路,心中夹杂着欣喜与苦闷。

长期以来,放疗医生一直被认为是医学界的“丑小鸭”。因为技术与设备的局限,放疗科在综合医院排名最后,受重视度较低。这一点,夏廷毅从读硕士第一天起就深有体会。第一年基础课,所有专业的硕士生一起上课,名单按照学科排序,放疗专业排名最后,他的名字也自然列在末尾。于是,当老师每次点到“夏廷毅”时,就会下意识地合上点名簿,“啪”的一声脆响,让人伤感。当他去上选修课时,能装两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只有五六个学生懒洋洋地靠在座位上等着上课。夏廷毅见此情景,心寒不已。

从偏远的故土走到求学的异乡,面临生僻的学科,夏廷毅想过弃学重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在求学中,他初次接触放疗技术,了解癌症治疗的各种手段,发现放射治疗技术有很多特点和优势,惊喜不已。梦想在心中生根,有朝一日,他要让放射疗法造福患病同胞。

逆风前行推行放疗新理念

1987年,夏廷毅硕士研究生毕业。求贤若渴的空军总医院经过多方考核,将他特招入伍并安排在放疗科。

1991年,带着医院学科建设使命,夏廷毅赴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四年转瞬即逝,他学成归来。国外优渥的待遇,诱人的学术环境都没能让他停下脚步。

然而以一己之力,带动学科发展,扭转长期形成的落后局面,何谈容易?夏廷毅推动伽马射线放疗技术亦是如此,逆风前行,步步为艰。

当时放疗科只有一台加速器,20来个人,年收入90万,技术员早上八点上班,上午十点半左右结束治疗。回国将近两年,夏廷毅一直“赋闲”。1997年4月,医院领导到放疗科来查房,关心地问道:“你这个洋博士回来两年了,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

夏廷毅坦言:“这两年来,根本没有提供给放疗科必备的治疗设备!一个大夫没有像样的医疗设备,能有什么动静?”

院领导几经考虑,果断将放疗科1999年的设备购置计划提前一年执行,提供50万美金用于购买X刀。在当时,这已经很难得。夏廷毅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必须同时配置一台CT,否则X刀难以发挥作用,还不如不要。一言既出,全院哗然。几经周折,在夏廷毅的坚持要求下,最终院领导又追加5万美金。他利用学术研讨会机会,前往美国和日本,购回所需设备。

这只是开始,少有人能料到,夏廷毅即将给中国肿瘤放疗学科带来怎样的颠覆。多年的抱负一旦有空间施展,被责任激发,便爆发出加倍的能量,势不可挡。

肿瘤放射治疗已有近百年历史。镭和X线被发现后,很快就被用于临床肿瘤的治疗。伽马刀治疗肿瘤起于瑞典,1990年代中期,头部伽马刀进入中国,并快速发展。我国技术人员根据原理,吸收创新,研制成功30个钴-60放射源旋转聚焦治疗机,价格只有进口机器的三分之一,使用范围也从单纯治疗颅内肿瘤扩展到全身。

2000年,在医院支持下,夏廷毅引进国产多源旋转聚焦式全身伽马刀。他对中国自主研发、具有独创性的全身伽马刀设备前景乐观。临床实践证实了夏廷毅的判断。

然而,大环境并不尽如人意。夏廷毅回忆到,当时整个业界对中国的全身伽马刀持怀疑态度,有的医技人员根本不懂放疗技术,就搞技术封锁,加之个别医院使用头部伽马刀适应症掌握不严,治疗效果不好的传闻不绝于耳,这给中国伽马刀的发展埋下恶性循环的种子。

2002年,关于中国伽马刀使用问题的专家论证会在北京召开。部分医学专家认为:中国伽马刀其实就是钴―60放疗机的翻版,没有任何价值,应该取缔。

夏廷毅最后一个发言:“请问在座的专家有谁用过伽马刀吗?再请问在座的学者,又有谁清楚患者使用伽马刀后的效果呢?”一连串的问话,在场的专家学者听在心中。

倔强率直的性格让他多年来敢于拍案而起,只为肿瘤放疗能够真正发挥所长。虽有理论基础,兼有事实依据,但在很多时候,探索者仍须挺身而出自己呐喊,争取空间,捍卫权利。

多年来,在伽马刀使用上,夏廷毅始终强调把握适应症,严格规定使用者资质,限定医院的条件以避免滥用。他先后组织编写《伽马刀临床应用规范及操作指南》等专著,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夏廷毅一边在临床中坚持科学使用伽马刀放射疗法,一边以大量患者临床病例数据加以证明,从诸多质疑中突围。他曾在博客中指出部分同行的两大学术症状:恐权症――遇官就怕;崇富症――见钱眼开。“有些所谓专家一知半解,扩大表面矛盾,忽视本质内涵,随意把一项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否认掉……这一事件反映如果不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技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的评估体系,以及对不负责任的伪科学、假权威的责任追究制度的话,中国的自主创新很难得以顺利开展。”

坚守医者仁心

干净的白大褂,金丝边眼镜,目光炯炯,精力过人,同时任空军总医院、总医院两地肿瘤放疗科主任的夏廷毅,更加忙碌。

采访当天上午,夏廷毅出门诊到将近一点,后面的几个病人,都是加号的。午饭匆忙解决,午休无法保证,他没有怨言。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夏廷毅理解其难处,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尽量加号多看两个病人。

随着现代化肿瘤放疗技术发展,肿瘤放射疗治疗已经不再是单一技术,而是涉及计算机、医学影像、放射生物、放射物理和临床肿瘤治疗等多项技术高度配合的综合过程。伽马刀技术则在解决肺、肝、胰等体部实体肿瘤和颅内肿瘤方面作用显著,而且本身无创、不需麻醉、无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越来越多的患者把期望寄托于此。

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曾收治过一位来自山西的女患者,四十多岁,做了直肠癌根治手术3年后复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检查中发现肝脏也有癌转移。当她来到空军总医院求治,最终夏廷毅使用新装备的体部伽玛刀,为其实行放射治疗。经过了10天的治疗,该患者盆腔肿瘤以及肝脏转移癌明显缩小,身体和精神状况也有好转。十年间,还有贵州、山东等全国各地的肺癌、肝癌患者经由夏廷毅伽马刀放射疗法治疗,有效提高了生存率。

很多康复患者带着重生的喜悦,给夏廷毅送来锦旗,都被他婉言谢绝。他深谙患者心理,如果收下一名患者赠予的锦旗,那同病房的病友、同一批治疗的其他患者,可能就会心生不安,觉得自己也必须要给医生送锦旗,才能被公平对待。夏廷毅清楚前来这里寻医问药的患者,都已是历经磨难、病情极其复杂,难于处理的,切不可再给他们增加任何负担。

第6篇: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 CT;专利

引言

医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是集机械、材料、光学、电学、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产品,是当今临床医学上应用最多的诊断设备之一,其原理是基于人体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和透过率的不同,形成扫描部位的断面或立体图像。其科技含量和技术要求较高,已逐渐成为各科技大国、国际大型公司相互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分析医用CT系统专利发展现状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72年世界上第一台医用X射线CT在EMI公司问世以来,医用CT系统经过五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尤以美国、日本最为突出。我国医用CT系统起步较晚,1997年我国第一台CT机在东北大学研制成功,近20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以沈阳东软、上海联影最为典型。

2 医用CT系统专利分析

2.1 国内外专利申请趋势

为研究CT系统技术发展情况,基于DWPI和CNABS数据库,对检索所得专利数据按申请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图1为国内外CT系统专利申请量趋势图。可以看出,CT系统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且在进入21世纪后增长速度较快。而国内CT技术起步较晚,相比于国外专利申请量差距较大,且以专利为主,基础、核心专利极少。由于从专利申请到专利公开最长需要18个月的时间,所以2015年的数据不代表其实际数量,仅供参考。

2.2 主要申请人分析

为了研究国内外CT系统的主要竞争情况,对主要专利申请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参见图2。其中,此次统计对跨国企业下不同子公司的专利申请进行了合并简化。全球CT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东芝、通用、西门子和飞利浦,这与其强大的技术研发力量有关,且与目前医用CT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相对应。另外,从图2中可以看出,国内、外主要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差距较大,这表明了国外企业在CT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甚至是垄断地位。但不容忽视的是,以清华大学、沈阳东软、上海联影为代表的国内高校或企业也占有一席之地,表明我国CT系统技术研发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2.3 技术主题分析

基于医用CT系统结构,对CT领域各技术主题进行了划分,如图3所示。图4为CT系统各技术主题相关的全球专利申请状况图。从图4可以看出,涉及数据采集与处理、机械结构领域的申请占各技术主题的比重较大,分别为30%和28%,说明国内外在这两个技术领域的发展相对活跃。而X射线管和高压发生器部分由于其在相关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较其他部分难度更大,因此总体申请量较少。研究全球范围内CT系统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有助于我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及时了解该领域跨国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找准研究方向。

3 结束语

笔者结合我国医用CT系统发展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专利战略;(2)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3)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庞庆范. 医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专利状况分析[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4, 20(3), 14-21.

第7篇: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影像融合是大势所趋

“影像融合”是近来被国内医学影像界提及频率很高的一个词,7月19日,由中国医科院主办的“首届医学影像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会议的主题即为“融合共赢”。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冯晓源在会议间隙接受《e医疗》专访时说:“影像医学必然要以影像为根本,但这个‘影像’不是CT、核磁等单种技术的图像,而是多种影像的融合。从目前以形态(解剖)为基础的诊断向功能诊断、分子水平诊断的发展过程中,影像融合是必经的阶段。”同样的内容,他在2012年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年会上也提到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认为,以内、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学科对影像检查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产前诊断为代表的特殊学科对影像检查的需求认识不断加深;综合影像诊断的重要性被临床广泛认知……知识附加值在影像诊断中将日益显现。

诚然,影像对于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影像医学的发展也必须围绕临床进行,因为作为“医技科室”的影像科,其终极目的必然是为“医”提供服务。

影像融合概念的提出,与医学的发展方向有着直接的关系。未来医学的发展将朝着以预测(Predictive)、预防(Preventive)、个性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为特征的P4医学方向进行,这正在逐渐成为医学界的共识。冯晓源认为,个性化医学将是新医学模式的核心之一,而影像医学检查技术,将可能是个性化医学的核心和基础。改变诊断模式,适应新医学发展的要求,不仅能改变影像医学式微的趋势,更能让其走向具有广阔前景的康庄大道。影像融合,是大势所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影像检查设备开始提供标准DICOM格式的影像数据,从技术上解决了影像融合的问题。而影像学科因细分而导致的碎片化,却在阻碍着影像融合的进行。中国影像医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一直提倡“大影像”,他呼吁所有的影像部门一起工作,把基于不同成像原理组成的图像放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融合。冯晓源认为,影像的融合更应该是学术上的融合,是各学科知识点在融合的图像上的呈现。他说:“影像医学应该从原来提供单纯的影像学信息――主要是形态学信息――向提供生物学信息进行转变。”

事实上,影像融合现在已经不仅仅只是影像医学的愿景,有些医院已经开始了相应的实践,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先行者。目前,该院已经尝试将不同学科领域(如化学、计算机、生物工程)的人才引入影像学科,企图打造一个全新的融合影像学科。

三维重建与PACS

根据医学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可将图像分为解剖结构图像(CT、MRI、B超等)和功能图像(SPECT、PET等)。解剖图像以较高的分辨率提供了脏器的解剖形态信息,但无法反映脏器的功能情况;功能图像分辨率较差,无法提供脏器或病灶的解剖细节,但它提供的脏器功能代谢信息是解剖图像所不能替代的。由于成像原理的不同所造成的图像信息局限性,使单独使用某一类图像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对影像进行包括图像融合在内的图像后处理,三维重建是其中的内容之一。

所谓图像后处理,是指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使之满足各种需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最典型的技术包括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通过一定的图像分割操作,切除任意不感兴趣的数据集,仅保留要处理的部分。分割技术可以使医生排除无关图像的干扰,看得更清楚,自然得出的诊断结论也更准确。而三维重建则是根据一系列二维的医学图像,经过多重处理,提取不同物体的边界数据,得出物体的三维模型,并允许对模型进行显示、旋转、缩放等操作。三维模型的重构可以为医生提供多角度立体的视角,从而使医生方便、快捷地对病灶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处理,提高诊疗水平和效率。

三维影像的获取有两种方式:设备获取和PACS获取,设备获取可分为CT、MR等设备自带工作站和专业的三维影像工作站。专业三维影像工作站功能强大,能够提供信息更丰富、品质更精细的三维图像,而另外两种途径获取的图像品质相对较差。

PACS作为一个获取、存储并提供调阅医学图像的综合应用平台,其看图模块能对图像进行各种二维处理,而三维处理功能并不是所有医疗信息化厂家提供的PACS产品都支持的功能。PACS可以集成三维后处理功能,这样就可以进行影像的三维重建。PACS是一个数字运行的平台,是一个更大的概念,重建后的三维影像可以通过PACS进行存储、传输和查看。

融合了三维影像后处理功能的PACS,以所获取的DICOM图像为基础,对其进行重建、分割等处理操作,使医生可以更全面地观察医学影像,从而扩充了PACS看图模块的功能,取得了更理想的诊疗效果。把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处理功能。诊断医生通过医学PACS系统得到患者的图像信息,在看图模块中进行简单的处理之后,如果发现还不足以做出确切的诊断,就可以利用三维影像后处理系统先重建出患者检查部位的三维立体模型,分割操作可以去除不感兴趣的干扰部分,各种旋转平移操作可以给医生更多的信息,最终做出合理的诊断。

综上所述,三维影像后处理系统处理的影像来源主要是PACS,各方面都要得到PACS的良好支持,既可以成为PACS的辅助模块,也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软件系统。

三维重建的医学应用

三维影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临床上,比如在做手术时查看病灶和周围血管及组织之间的关系,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手术计划的制订。《中国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主任高宏说:“3D影像技术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肿瘤疾病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很多肿瘤的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都是通过三维成像引导来完成治疗计划的制订的。”

除了高宏提到的肿瘤疾病的治疗,三维影像在骨科、心血管等临床外科的应用也较普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要求每个肾癌病例都要进行三维重建,有着一套严格的对肾癌进行三维重建的要求:重建哪几个解剖的位置、重建哪些血管和肿瘤的关系等等。该院呼吸内科开创了用呼吸内镜把肺气肿病变切除的手术,该院影像科主任王霄英评价:“内科把外科的活干了,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不仅仅是在临床,目前三维重建在诊断、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应用也已经初具规模。郭佑民认为,三维影像在放射科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对于放射科医师而言,除了观察断面图像之外,结合3D技术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诊断依据。”他说。

并不是所有的影像从业者都认可郭佑民的观点,在采访中部分放射科主任认为,作为诊断工具来讲,三维影像对放射科的帮助并不大。放射科医生一直都是通过二维影像做诊断,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之后,他们已经可以透过二维影像在脑海中重建三维结构,此外,三维影像并没有提供更多与诊断相关的信息。倒是对临床医生而言,三维影像更能帮到他们。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董则在科研方面进行了探索,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 就是由他领衔的。董和他的团队希望在国际上首次将中国各年龄阶段儿童和成人肝脏进行数字化虚拟测量,建立中国儿童肝脏数据库和小儿肝脏肿瘤立体模拟手术系统。

在教学方面,郭佑民认为3D影像与2D影像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影像学结构图像的理解和应用。“因为医学生从学习人体解剖课程开始,就逐步地建立了人体组织和结构的空间概念,而对横断面的2D图像理解不够透彻。借助3D图像可以更好地对照和理解每一幅2D图像与3D图像的关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他说。

三维重建的发展方向

三维重建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其重要性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认可。如何充分利用三维影像的优势,更好地为医学服务,学术、临床及产业界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

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是一种前沿技术,通过放疗前以加速器自带的CT进行扫描,采集并重建三维图像,与治疗计划图像配准后再实施治疗。这样可以克服因治疗摆位和肿瘤位置移动所造成的误差,确保在精确照射肿瘤的同时,将对其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限度,全方位提高效果。它在三维放疗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时序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四维技术。

IGRT可从定位、计划到治疗实施和验证等方面创造各种解决方案。它充分考虑了解剖组织在治疗过程中的运动和分次治疗间的位移误差,如呼吸运动、小肠蠕动、膀胱充盈、胸腹水、日常摆位误差、肿瘤增大/缩小等引起放疗剂量分布的变化和对治疗计划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在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中利用各种先进的影像设备对肿瘤及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监控,并能根据器官位置的变化调整治疗条件,使照射野紧紧“追随”靶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治疗。

高级影像中心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目前正在计划建立AVC(Advanced Visualization Centre,高级影像中心,也称3D中心或三维中心)。

西门子大中华区影像和知识管理总经理王峻介绍,AVC模式是以临床需求为中心而设计的影像信息系统,其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临床的某些诊疗需求而设计的。他说:“AVC改变了传统影像科的工作模式,使其更贴近临床科室的需求。AVC把大量之前只有在放射科才能访问到的高级图像处理软件的浏览权限向临床科室开放,使临床医生大为获益。AVC模式还将改变放射科的报告不受临床科室重视的尴尬状态,使得放射科的检查、处理和报告可以全面地为临床治疗服务,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大量其需要的辅助信息。相信AVC能为医院诊断和治疗这两个重要的医疗行为找到更好的合作模式。”

华西医院放射科高级工程师王跃介绍,AVC所特有的各种结构化报告,能协助放射科在临床科室的亚专业和放射科的亚专业之间形成对接,这种一对一的沟通和协作,可以为临床中的不同疾病和亚专业提供更准确而有用的个性化、专业化报告,在提高放射科医生诊断报告价值的同时,也能提高放射科报告的利用率和实用性。

王跃说:“AVC的建设不仅能够大大加强放射科与临床科室的互动,使得临床更加需要放射科的工作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而且能够提升放射科自身的实力和水平。AVC代表了未来的放射科-临床科室工作模式,完全可以称为诊疗模式的一次革命。”

3D医学打印

据《健康报》今年7月报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刘忠军带领的团队在脊柱及关节外科领域研发出了几十个3D打印脊柱外科植入物,其中包括颈椎椎间融合器 、颈椎人工椎体及人工髋关节在内的三个产品已经进入了临床观察阶段。报道称,已经有近40位颈椎病患者和髋关节病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之后,植入了3D打印出来的骨骼。

3D打印技术,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长期以来被应用于制造珠宝、电子产品和汽车部件模型,然而如今的工业3D打印机也在造福医疗领域,它们已经可以定制人体肝脏和肾脏的模型,而科学家们也正在研究如何用3D打印机打印胚胎干细胞和活体组织,目标是制造出能够直接移植到受体者身上的人体部位,先进的3D打印机目前已经开始走进医院。

医疗行业(尤其是修复性医学领域)存在大量的定制化需求,难以进行标准化、大批量生产,而这恰是3D打印技术的优势所在。目前,3D打印技术在助听器材制造、牙齿矫正与修复、假肢制造等领域已经得到了成功应用,且应用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但是,要想走进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医院手术室,3D打印技术还面临许多障碍:第一,用于制造器官模型的3D打印机售价在25万美元至50万美元,小医院难以负担;第二,大多数医生不会使用3D打印机,所以医院还需要技术人员来操作3D打印机并把医疗图像转换为可以打印的3D数据。

第8篇: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影像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推动者

1985年,***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那时,医大临床系本科毕业生是极少愿意去医技科室工作的,进院分科,老院长们跟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认识到放射科极度缺乏高学历人才及急需发展的状况后,这位共产党员和曾经的浙医大学生会主席顾全大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了普普通通的辅助科室放射科。之后二十三年来,***就在这片土地上勤奋耕耘,尤其是主持科室工作后的近十年来,他始终以科学的管理信服别人,以崇高的医德塑造自己,以精湛的医术吸引病人,以丰富的阅历充实人生,使放射科由从前的“照相馆”变成影像科,由单纯的影像诊断步入疾病的治疗,带领科室从辅助走向了临床。

以科学的管理信服人

放射科是医院的大科,由普通放射、ct、mri、dsa四大块组成,是医疗战场上的“侦查兵”,在医疗活动中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1999年4月,***被任命为放射科主任,他团结科室班子成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行科学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科室。

在决策之前,***主任总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大家意见,调动大家积极性和创造性。刚刚担任科主任时,他在征求大家意见后,开始实施岗位人员相对固定的大轮转措施,这不仅确保了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更有利于全体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从而为科室创造了人和、气顺、劲足的良好工作气氛。

陈主任也十分重视科室医疗质量和人才培养,他深知医疗质量是科室发展的生命,人才是根本。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方式,科室拥有了7名硕士研究生,2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组成一支强大的专家队伍,为医疗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证。他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科室,安排专人负责教学工作,坚持每天读片制度和每周三中午全科业务学习制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关心低年资医生的业务成长,鼓励年轻同志积极参加科研工作,申报多项省市科研课题,让每位同志都有自己的专长。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协调,向他们介绍放射科的工作特点,在双方共同配合下,进一步优化流程、减少环节,方便病人,尽量将矛盾解决在萌芽阶段。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xx年医院等级复评和20xx~20xx年卫生部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三次大考”中,放射科都得到省部级检查组的一致好评,为医院争得了荣誉。

以崇高的医德塑造人

陈主任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自觉遵守,坚决维护,牢记党的宗旨,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党委的政策和部署。在治理商业贿赂活动中,他能坚持党性原则,坚决回绝厂家的送礼,如果实在不能推脱的,及时向党委办公室汇报。

陈主任始终以维护人民的健康为己任,以忠实服务为荣,以牟取私利为耻,立志做一名人民信赖的好医生。他坚持为患者着想,对待病人满腔热情,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解决病人的困难。

陈主任总是放射科下班最迟的人,因为他要了解当天的工作量、有无遗留问题,并帮助值班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遇到路途遥远、行走不便的病人,他总能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他总能耐心细致地解疑释惑,提出合理的意见,直到病人满意为止。他十分重视安全生产,总要检查、锁好科内的每一扇门、关好每一盏灯,才会安心地回家。身为省人大代表,有时外出视察调研,他也要打电话来询问情况。

以精湛的医术吸引人

陈主任一直倡导科技兴科,引进图像清晰、分辨率极高的德国西门子超导型磁共振,世界最先进的平板式数字减影造影机,美国ge公司的16排螺旋ct机和数字化摄影机,组建了pacs系统,目前放射科的硬件设施可谓是省内一流、国内领先。

利用这些先进设备,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在陈主任带领下,放射科开展了(1)血管栓塞术(tae),用以控制大出血,治疗动静脉畸形,对抢救急性大出血病人有独特优势;(2)血管内药物灌注术(tai),主要用于肝、肺等部位恶性实体瘤的治疗,动脉内新鲜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3)血管成形术(pta),用以治疗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近来在糖尿病足的血管治疗方面有所创新,给糖尿病人带来福音;(4)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肺部有结节病人不开刀就可得到病理诊断;(5)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双向引流术(ptcd),主要应用于阻塞性黄疸病人。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病人,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陈主任在神经介入方面走在全省乃至 全国前列。20xx年9月16日(星期六),一名30来岁、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动脉瘤破裂)的台州病人送我院急诊,陈主任接到神经外科会诊通知后即刻赶到医院,详细了解病情并进行全脑血管造影。造影提示,该病人大脑前动脉前交通支处有一动脉瘤,由于当时病人血压很高,动脉瘤体近端血管痉挛收缩。为防再次出血,陈主任建议立即在全麻下行动脉瘤栓塞术,以摘除这颗“炸弹”。我们知道,这样的手术风险很大,手术难度也很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第二次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家属心急如焚,恳求陈主任救命。在麻醉科配合下,陈主任凭借娴熟的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把一根根弹簧圈通过细如发丝的血管送入动脉瘤时,全场的空气几乎凝固。最后造影显示动脉瘤体不见时,全场医务人员才呼出气来。当病人被安全送出导管室时,在外等候的家属都连声感谢陈主任。

以丰富的阅历充实人

凭着突出的工作成绩,***主任担任着许多职务:作为浙江省放射学会常委,杭州市放射学会主任委员,杭州市放射质控中心主任,他参于制订了《浙江省放射质量管理与规范》,协助组织在杭州召开的华东地区放射年会,参加了浙江省卫生厅进行省等级医院的评审工作,每年主持召开杭州市放射学术大会,主持杭州市放射质量控制工作,为全省放射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作为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杭州市第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陈主任认真履行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建言献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涉及医疗、医保、物价、养老、城市建设、公共安全等许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提案。

作为浙江省侨联常委和杭州市侨联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委,他积极参与省市侨务工作,为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为维护广大归侨和海外侨胞的根本利益,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9篇: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切实提高县医院服务能力,卫生部、财政部下发医改补助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县(市、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东部地区陆路边境县、民族自治县、省级贫困县的县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加强县医院硬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健全县医院信息系统。重点为有信息化基础的项目县县医院建立和完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简称PACS),初步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逐步推进医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医学影像设备是现代医学中最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影像设备的价值在大型医院中可占其设备资产的60%以上,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县级医院医疗设备装机情况

县级医院一般具有X光机或数字化X光机(CR、DR)、CT、超声等检查设备,部分医院还有核磁共振和内窥镜,由于在县域内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日常检查数量较大,随着应用逐步普及深入,医院的信息处理量不断增加,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加复杂。传统的诊疗方式以胶片和手写报告为介质,在影像和诊断报告的存储、检索、调阅、统计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由此产生的质量控制、配置资源、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等方面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了解中国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配置情况及使用情况,卫生部于2009年进行了县医院实地调查,对全国2000个县级医院做了实地调查,有效样本量1726个。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指导下,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ACMR)于2010年在此基础上对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做以下分析。由于影像设备基本集中在放射科,所以重点分析放射科各类产品的配置状况。通过以下的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县级医院单机数字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建设PACS系统的条件。

1. 县级医院影像设备配置概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县级医院的CT、500mA以上X线机、移动式X线机和超声设备的拥有率基本在70%以上,MRI、DR和血管造影系统的拥有率还很低。

卫生部规划,2011年基本实现每个县要有一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的目标,此次县级医院“二甲”改造给大型影像设备带来了新的需求。

CT是我国装机量最大的影像设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临床检查领域,它的优点使其成为了此次县级医院二甲改造的重头戏。卫生部已经明确,此轮县医院建设必须全部装备CT。按照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可以选择16排以下(含16排)的机器。目前县级医院CT的拥有率已经超过80%,平均医院拥有量为0.9台,在县级医院的普及率已经较高。

由于MRI价格昂贵,加上检查一次的费用也相对较高,因此大多数县级医院还没有安装这一设备,目前县级医院的MRI平均拥有量只有0.29台,医院拥有率只有28.39%。

医用X线机可以分为模拟机和数字机两种。虽然医用X线机比较低端,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量很大。在县医院升级改造中,对于拥有500张床位及以上的县医院,X线机可以配置两台。

对超声设备来说,目前县级医院的彩超拥有量和拥有率已经超过黑白超,便携式超声设备的医院拥有率也已经接近45%(见表1)。

通过调查分析,一般的县级医院的日检查量和设备接口情况为:

CR/DR:主要检查设备,日均检查量从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

CT:部分已经较为陈旧,日均检查量一般为30~50人左右;

MR:多数县级医院没有,有的也多为低端产品;

X光机:多数为模拟设备,没有数字接口;

超声机:日均检查量一般20人左右。

2. 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区域分布

中国县级医院现有的影像设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的来说就是,东部地区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就CT来说,华东和中南地区的CT拥有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和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最少;对MRI来说,全国拥有率均不高,华东地区的拥有率排在全国第一,但拥有率也只有48.56%,西南和西北地区则只有8%左右。

由此可见,对于大型影像设备市场来说,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医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口需要填补(见表2)。

县级医院影像设备使用现状

1. 设备开机率调查(见图1)

ACMR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CT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97.3%,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8.1%,可见CT设备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分区域来看,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医疗机构CT设备开机率最高,均达到100%。东北及华南地区的开机率相对较低,但也在90%以上。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MRI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93.9%,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7.2%,乡镇中心卫生院为51%。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X射线机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90.5%,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4.8%,乡镇中心卫生院为94.2%。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超声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87.6%,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1.8%,乡镇卫生院为90.1%。

从调查结果来看,各类影像设备的开机率还是比较高的,但配置档次较低,如CT中单排和双排的总量占68%;MR中0.36T以下的占62%;即使是已经普遍使用的小型设备如超声、黑白超的比例占56%,便携式黑白超占10%。X射线机中模拟拍片机占69%。从设备配置档次来看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设备检查量调查(见图2)

ACMR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CT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544人次,其中县医院的CT设备每月检查量到达了583人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仅为200多人次; 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MRI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337人次,其中县医院的每月检查量达到了245人次,乡镇中心卫生院仅为90人次;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X射线机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394人次,其中县医院的每月检查量到达了682人次,乡镇卫生院仅为215人次;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超声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249人次,其中县医院的超声设备的每月检查量到达了353人次,乡镇卫生院仅为165人次。从调查结果来看,X线机和CT的检查量都比较高。

3. 县级医院调查主要发现

(1) 县级医院调查

县级医院的影像设备配置满足基本医疗需求,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随着国家在基层医疗机构方面的投入加大,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配置规模在近几年有较大的增长。从ACMR的调查结果看出,现有的影像设备绝大多数都是在5年内购买的,所占比例基本都达到80%以上。

除了CT和MRI等大型医疗设备受国家配置标准要求的限制外,X射线机的配置比例达到86%,超声设备的配置比例在96%以上,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配置产品的档次较低。

(2) 存在地区差异

从ACMR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像设备在县级医院的配置存在地区差异,东西部的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设备的配置比例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以西部偏远地区的一家县医院为例,其CT设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购买的,到现在为止使用了近20年,已经出现了故障率高,维护不便的问题。

4. 县级医院对设备的质量要求提高,并看重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ACMR调查考察了县级医院对现有设备的满意度水平,总体来看对“质量”和“功能/性能”的满意度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对X射线机、超声等设备。说明随着这些设备使用越来越广泛,县级医院对影像设备的使用经验更多了,对质量和性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县级医院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是售后服务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如“维修不及时”、“维修时间长”、“维修费用高”等。从调查得到的反馈意见看,县级医院更多希望能够得到“维修保养方面的技术培训”、服务提供方能够“定期对设备巡检”、“日常清洁与保养”等。这反映出县级医院同样看重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性能,具备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县级医院PACS的业务需求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低,医院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医院信息化规划和总体设计不足,“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问题突出,不能满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总体要求。很少数的县级医院建立了科室级的影像系统,其中主要是放射科,绝大多数设备信息为单机使用,极少数实现了PACS和HIS的整合。数字化平台建设不规范,价格昂贵。因此,基层县级医院急需性能优良、价格低廉、标准规范的PACS。制约基层医院PACS系统发展的因素有:观念上认为是管理工具,不能增加医院的收入;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制约和数字化设备的发展限制;PACS系统装备价格高,后续维护成本大;没有专业人员。

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大部分县级医院在影像设备上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建立PACS系统,用它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如核磁、CT、超声、各种X光机、各种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作为资料以便查阅和调用,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县级医院对PACS的要求与大型三甲医院对PACS的要求既有相同点,也有其特色的方面。县级医院的数据量和日检查量都比大型医院少很多,因此大型医院PACS比较突出的性能和负载压力问题,对县级医院PACS基本上不是核心问题,硬件的采购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对县级医院来说更为重要。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的问题上,县级医院与大型医院具备了同样的重视程度。县级医院PACS的业务流程比大型医院简单,对一些复杂的功能,如三维后处理等并无迫切的需要,需要的是简洁、方便易用的功能和流程。“县级医院PACS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建设方案”是每个县级医院和业内厂商都在反复思考的问题。对此,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营业开发部部长王金城表示:低成本、高效率、可规模化推广应是县医院制定PACS方案的目标。

针对县级医院放射科业务发展和PACS建设主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华海医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李云峰博士表示:检查设备类型不全面,设备的档次较低,对一些疑难病症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因此需要与上级医院进行预约检查或者进行双向的病人转诊;部分设备型号老旧,成像质量不高,影响阅片,一些设备没有DICOM和Worklist接口服务,建设PACS时,设备的连接和流程的整合会受到影响;医生经验不足,对一些诊断的把握不准确,需要与上级医院进行会诊,并需要持续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医院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IT人员,计算机的使用基础较薄弱;县级医院除了做好自身工作外,还担负着对下级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因此,县级医院PACS的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全院级PACS,实现包括放射、超声、内窥镜、病理等在内的各种影像检查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通过远程会诊,远程预约检查和双向转诊等手段,与大型三甲医院建立医疗协同关系,提高业务水平;对下属乡镇卫生院实现远程协同,包括放射的远程同步/异步阅片,超声的远程实时诊断指导等(见图3)。

经过总结,可见县级医院PACS建设的十大需求为:

(1)系统包括放射科、超声科、内窥镜科、病理科等影像信息系统、临床影像浏览工作站等模块。功能主要包括病人检查信息登记、技师检查管理、影像存储管理、影像诊断和后处理、电子报告、报告和胶片打印、科室管理和统计分析等;

(2)支持数字化和非数字化设备的影像采集、传输和存储,实现全院影像的集中管理;

(3)支持在线存储1~2年的检查数据;

(4)支持10~20个医生同时在线工作(登记、检查、阅片、报告编写,查阅等);

(5)能够与医院内部其他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等)进行集成,能够与区域影像中心进行连接;

(6)实现与上级医院和下级乡镇卫生院的区域医疗协同(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等);

(7)易学易用,日常维护简单;

(8)性能稳定,能够在一般条件下工作(对电源、机房、网络等要求不能太高);

(9)系统价格相对便宜,系统硬件投入合理;

(10)后期服务费用合理,医院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可以胜任日常维护工作。

县级医院PACS建设的目标通过PACS的建设达到: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缓解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先进的流程控制和技术手段,全面的信息化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检查诊断流程,诊断时间大大缩短;质量控制系统从影像、报告、流程三方面确保诊断质量得到控制和提高;资料存储方式彻底改变,以减少胶片使用和管理费用实现环保;科学客观的管理和绩效考核系统提供了公平、公正、客观的考核机制和平台;智能扩展可以向下连接各级乡镇医院、卫生所,实现县乡医疗一体化管理,向上连接对口支援协作的医院,充分利用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及培训、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实现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县级医院PACS选型原则

针对PACS选型的问题,专家提出了四点看法,即:标准性、实用性、经济性、成熟性。

在科学及标准性原则方面,系统应遵循DICOM 3.0、HL7、IHE等国际标准,符合卫生部《2010年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采用成熟的、先进的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结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

由于县级医院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其院内的PACS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融入未来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和进行远程协作,IHE相关的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互联互通的基础。卫生部已经委托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IHE-C分会对国内主要PACS产品进行了IHE的互联互通测试,建议医院在选择PACS产品时可以从通过测试的产品中选择。

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充分满足医学影像科室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现实应用需求;具备影像设备连接、诊断报告工作站、临床医生工作站报告和图像的调阅、医学影像科室内部管理统计监督等功能,能提供满足医院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工作需要的数据,实现医学影像全院信息共享和管理信息共享;为医院领导提供查询功能,为医院医、教、研、管提供快速、准确、实时的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及诊断报告及管理等综合信息。在进行PACS产品选择时,应重视系统的整体性,即各影像系统能够彼此互通,并能够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让临床科室方便的调阅患者的所有影像和报告。同时,从功能上要重视常用功能的方便性使用,而不要过多追求高级的,使用频率很低的功能。同时应重点关注PACS与医院其他系统的整合能力,包括与HIS和电子病历的整合,能够实现双向的信息互通。

在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下,应充分考虑和利用医院的现有基础设施、设备,体现最大的性价比;结合医院具体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合理的修改与补充,以更好的满足医院的日常工作。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可以考虑选择性能稳定的国产设备,在考虑价格因素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产品的稳定性和服务。因为县级医院并没有很强的IT力量,日常的维护应尽可能简单便捷。不一定要实现服务器的双机热备,可以采用低端的服务器或者高端的PC机进行冷备,进行人工切换。与此同时,数据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与区域的影像中心链接,可以选择将数据在区域影像中心进行归档和备份,在医院内部可以仅存放常用的数据,如最近半年或者一年的数据。这种情况下,存储可以采用服务器内置的磁盘阵列,而不需配置专门的存储设备。当然,对有条件的医院,建议配置专用的存储设备。在没有和区域影像中心连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大容量的移动硬盘进行日常的备份。专用的医学显示器(竖屏)要根据资金情况,量力而行配置,可以考虑给审核医生配置专业的竖屏,普通医生配置高清显示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防止盲目追求低价格的倾向,一定是在保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成熟性原则是指:县级医院的PACS建设在选择产品和厂商时,应选择从事PACS时间较长,已经经过长期检验的成熟稳定的产品。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厂商的售后服务能力。县级医院都不在中心城市,交通一般也不是十分方便。这就要求,产品成熟稳定,安装部署简单,易于维护,最好是“交钥匙工程”。厂商能够提供热线电话、远程维护和现场服务三位一体的售后服务,并且服务的成本应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要防止掉入产品低价或者免费,但是服务费用高昂的陷阱。遵循系统的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原则,设计最优化的实施策略,保证系统顺利上线。同时满足医院的发展需求,在不改变总体结构的前提下,系统能顺畅的升级、改造和扩展。最好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医疗网络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运营总监邓力在设备选型的问题上表示,县级医院选择适合自己当前发展要求的PACS设备是关系到医院PACS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富士公司结合不同特点医院的需求,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1套完整的PACS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是工程师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而成的,是基于医院的放射科水平、操作人员素质、医生工作站的数量等条件归纳而成的。邓力认为,县级医院在选择PACS厂商时,不要一味的只看价格或者口头上的一些承诺,要理性的分析每一家厂商的优势,把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以及今后系统升级的能力作为考量的重要依据,把PACS真正当成一个长期建设的项目合理规划,选择有实力提供解决方案的厂商合作。

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资深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咨询顾问李认为,易用性高、稳定且安装便捷,能够切实提高医院的诊断水平的应该是县级医院考核系统的几个要点。与此同时,选择能够及时提供服务的厂商也是必要的。

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在设备选型方面是业内的专家,他认为:从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设备的使用寿命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县级医院在与厂商探讨PACS建设规划时应以3~5年为规划标准。设备用了5年就基本上达到了报废期,太长时间的PACS规划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针对这个问题,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副总裁/医疗信息部大中华区总经理杨涛从厂商的角度阐述了厂商应如何从设备选型的角度为县级医院打造适合他们的方案,她表示:厂商在设计系统应该从县级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具备简单实用的特点,界面应该尽可能容易应用,方便医生在最短时间内熟练掌握、灵活应用,而且系统应采用DICOM3.0标准接口,这有利于设备的更新,并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定期升级,保证该系统的扩展功能。与此同时,在技术上还要达到系统远程维护并具有无缝集成远程诊断。

作为信息安全与存储领域的专业厂商,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医疗行业拓展部产品经理张杰英针认为存储服务器在选择时易于使用应是核心,她说:“易用性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进行智能分级存储,一级在线存储采用高转速、高接口带宽的SAS/FC高速磁盘,二级近线存储采用大容量SATA硬盘;第二,近线和离线存储需要按指定策略休眠和自动唤醒;第三,通用归档软件实现完整的数据管理,包括数据迁移、智能归档,支持分中心服务器的部署架构,利于区域医疗扩展使用;实现对归档信息及归档操作日志的记录,并可以查询某个时间范围的归档日志或用户操作日志,方便管理员对归档过程的监控。”

县级医院PACS建设应强调区域医疗协同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医院宗夏曦院长在谈到PACS建设时表示:医院在救急时需要移动数字监护提供安全高效的院前急诊救助和院内应急处置服务,从这方面来讲,PACS是重要的技术支撑。而救命则需要数字重症监护,发挥医院信息系统资源优势,整合城市医学中心的专家力量,规范提供安全高效的重症病人生命监护支持和综合救治服务,这方面来讲PACS也是重要的基础支撑。建设以县医院为中心的区域数字医疗服务体系更离不开PACS系统的基础性技术支持。

PACS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单机版阶段、局域网阶段和区域医疗协同阶段。其中区域医疗协同是当前国家非常强调的发展方向,县级医院应在区域区疗协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县级医院如果匆忙上项目,没有全面规划且对整体方案没有认真组织论证就匆忙进行项目建设,就有可能产生投入高产出低、甚至“短命”的系统,从而造成资金浪费。设计一个区域医疗协同系统,需要论证的问题很多,而系统的结构方案是基础。系统结构的投资是系统硬件投资中的最大一块,一旦建设起来调整的余地不大,而且如果系统结构不合理会影响相关的功能实现。

要讨论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的方案,需先弄清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的目标。从服务对象来看,区域医疗协同主要是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服务。区域医疗协同可以使患者享受“在县级医院就诊让省里大医院大夫看片子”的服务,也可以为县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提高技术水平提供帮助。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县级医院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基层医院纳入区域医疗协同。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卫生局副局长李家喻在介绍新津县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时表示:新津县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纵横联网、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体系。

新津县于2008年7月启动了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以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以医保卡(身份证)为纽带,集电子病历、药品管理、公共卫生、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多功能为一体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体系。系统覆盖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新津县探索建设区域医疗影像信息系统,实施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新津县在PACS建设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了计算机放射成像设备:新津县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使用的是传统胶片式放射设备,为了实现数字影像传输,新津县为全县基层医疗机构统一配置计算机放射成像设备(CR),目前第一批7套 (CR)设备已在各基层医疗机构安装使用,为实施区域影像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

(2)建设区域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新津县在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全县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购置了灰阶显示器,配备有资质的专业放射诊断医师,为基层医院上传影像图片进行集中诊断。

(3)开发建设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在县人民医院等县级医院安装内部PACS系统;在县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和各基层医疗机构安装区域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系统,基层医疗机构拍摄的影像图片上传到区域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平台,集中诊断中心医生通过平台调阅图像,出具诊断和报告,并将报告通过平台回传到提交的基层医疗机构,并打印给病人;区域影像信息系统还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等对接,实现了院内放射检查申请、收费、报告流程电子化,放射影像与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也实现了关联,方便医生和病人调阅。

(4)升级改造网络设备:由于影像检查生成的图片清晰度高,每张图片达到几十兆,要实现区域内影像图片的快速传输和共享,对卫生数据网络的传输速度和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新津县对光纤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为区域影像系统建立了专用链路作为影像传输路径。改造后的县级卫生信息网络内部数据传输速率达到百兆,外网速率达到五十兆,影像图片传输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保障了区域影像系统建设顺利实施。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区域PACS系统的顺利推进,卫生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技术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实施办法》、《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中心管理制度》、《集中诊断中心工作流程》等制度,保障区域PACS顺利实施。制定《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应急预案》,解决出现应急事件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该项工作正常开展。如网络出现故障时,由本院放射医生下诊断报告,不耽误病人就诊。

(6)加强培训和考核:卫生局组织县人民医院牵头,邀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对新津县影像检查医技人员进行培训,就集中阅片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影像图片进行讲解,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放射诊疗水平,并每月组织专业技能考核。

李副局长表示,经过几年的发展,新津县的县级PACS建设初见成效:区域医疗影像系统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津县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内容,为实现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打下了基础,整体提升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居民在基层医院就诊就能享受与县级医院同质化放射诊断服务,而且出具报告时间与县人民医院相同;实现区域影像信息共享,检查结果在医疗单位互认,医生可及时调阅异地医院影像结果,病人转诊无须携带影像图片与报告,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节省老百姓的医疗费用支出;老百姓就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影像检查,并按基层医院收费标准缴费,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历次影像检查的信息关联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中,居民可通过网络、触摸屏等刷社保卡(身份证)查询自己检查的影像、诊断报告和专家诊断的意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