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放射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放射医学专业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放射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第1篇:放射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从表中数据可知,即使是医学、教育学、法学中也会有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如: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学前教育、社会工作等,这就提示我们考生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专业时不仅要看门类整体,还要细看专业部分,在“乱石从中”细挑“珍珠”才有利于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护理学:

护理学并不是简单的打针、输液,当前的护理服务对象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整体的人,因为疾病本就是受这些方面影响的。护理学专业所致力培养的是,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护理学专业人才是医疗单位,尤其是医院、诊所的“宠儿”,由于医学的分工,各种专业类医院不断涌现,同时由于人们就业观的改变,很多医生“自立门户”办起诊所,所需护理学的岗位数量就相应增加。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中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这样的“利好”消息无疑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当前,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也将不断“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具体来说,是一门学习各种成像设备和放疗设备操作,并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由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学科。作为该专业学生,一方面要熟悉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超声学、DSA、影像核医学等操作技能,学会应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疾病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和放射治疗。另一方面,也要学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其主要课程设置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主要有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影像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肿瘤放射治疗学等。

由于医疗器材的精密程度关系到病人的生命,这就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于是该专业的毕业生们可以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防疫机构、医学科研、血站等单位,从事临床影像技术、功能检查等技术工作。这些单位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而且薪资收入较高。而诊治一些疾病需要更先进的医疗设备,他们对设备和疾病的了解都能够达到专业水平,因此,也可以到西门子、飞利浦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能力突出的话,收入相当不菲。

在“麦可思2010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行榜”的前十位专业中,医学影像学“榜上有名”,位列第七。总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宽广的。

中药学:

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药科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保健品行业就应运而生并且日益繁荣,带动了中药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总体来看,药科类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中药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制药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药学人才比较青睐。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理念的不断更新,中药的药效越来越为世界所认同,中药学专业发展前景将“越走越宽”。因此,中药经营企业、医院中药房、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中药养护等相关部门都将是你的“用武之地”。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作为法学门类下的一个分支,由于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也使得其就业率高于平均水平。这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构多为政府、社会慈善机构、社会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其中政府是这个专业的主要就业机构。近年来慈善事业的发展引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慈善机构越来越多,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落脚点。我国的社工还不是很受重视,在发达国家,很多社工为预防犯罪、陪护老人、维护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家对一些边缘群体的关注,例如上海的“政府购买服务”,即聘请民间服务机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和问题青少年等边缘人群回归社会,这就给本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学前教育:

第2篇:放射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热咨询=重视

日本的核泄漏,使普通消费者改变了对于放射危害的态度,在过去的习惯中,从来没有人担心过放射危害,而日本的核泄漏无疑给人们进行了一场生动核放射危害知识普及。

而这个普及的广度和深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人欣喜:央视至今坚持每天对核物质在我国境内的扩散状况进行报告,专家的解读让除了让普通人开始明白了铀235、碘131等生疏的化学放射物质的危害外,宇宙射线、职业射线、医疗危害也开始在多数人心中立体起来。

尽管,人们由最初的恐慌性抢购,转换成了辐射危害的正确淡定,但这依然不能改变众多消费者对于放射伤害的隐忧。

山西、山东、北京、内蒙等各重要省市均开通辐射危害知识咨询热线电话,日咨询量均超过数百例,至今很多省市的咨询热线还处于高热度的占线状态。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307医院核污染检测中心正式启用不久就接待了50多人的主动检测,而山东济南千佛山医院、山东中心医院的门诊中接待放射医疗和咨询者高峰时期曾经达到300百多人,而在很多拥有核放射咨询就医条件的医院咨询检测的人排起长龙和电话被打爆的现象非常普遍。

从今年3月日本核泄露以来,中国普通人对于核放射的危害的重视程度已经远不是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时的认识水平,随着历史真相的逐渐明朗,人们已经知道核辐射的对于社会及个人带来危害的程度,远不是人的生理所能接受的了的。

而由此又连续公开的全球范围内的数十次核泄漏核事故,让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放射危害并非是遥远不可及。

放射源广泛=市场基础良好

放射危害的关注决定了其背后蕴含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对防放射产品的需求基础来源与消费者对放射危害的理解和认识。

事实上,在放射物质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完全避免放射物质在个体周围的存在已经是不大可能的了,日本的核泄漏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

即便抛开核泄漏产生的放射危害不讲,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环境中依然不能避免这种放射危害的存在。

在我国的工业探伤中的射线应用在零件检测、船舶制造、压力容器、冶金、铁路交通、造船等数百种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而宇宙射线也会毫不留情的穿透机舱进入乘坐飞机乘客的体内。而置身与X射线工作环境中的医疗检测人员和那些接受射线检测的病人体内的白细胞同样会受到射线不同程度的损伤。而至于普通家庭或工作场所的瓷砖中放射物质镭,专装修中经常用到的白岗岩、红色花岗岩类、绿色花岗岩、花斑系列的花岗岩中的化学成分在衰变过程中放射出各种射线射线对于人体的危害更是普遍的不能再普遍。

市场定位与市场容量

防辐射保健食品相对于其它防放射危害产品来讲,相对要切合普通消费者的习惯,在各种职业性防放射产品中,已经有相对专业的产品,如隔离服、面罩、铅手套、眼镜、脖套、防护门窗等产品,但这些多数只适用特定的环境中,而对于提高生理上的抗辐射能力没有实际帮助。而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实用防放射保健品有其市场需求的心理基础。

保健食品的应用已经涵盖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尤其是医疗养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依靠各种保健食品进行调补也越来越成为目前社会自身保健养生的主流。

保健食品最大的优势是方便,比如在乘坐飞机前随意嚼上几粒,也可以在办公司内或者进入特定的辐射场所时,做个防护。其实,防放射保健产品的定定位就在于其一定要简便,如果在花钱不多的情况下不但能有一些防辐射作用,再具有一些帮助化解体内辐射元素的效果,那产品的可接受性就自然形成了。

而作为市场目标群体来说,也既可以有广义的不用以性别、年龄、职业划分的目标人群定义法,也可以以职业危害防护、空乘旅行、特定人群来细分。

实际上,日本核泄漏导致的放射危害适用与广义的市场定位。而X射线检测医生、接受射线检查的病人、经常乘坐飞机的商务人士、新装修的家居人群,则构成了市场进一步细分的基础。

这一切也为防放射保健食品的多样化、立体化、功能的差异化及价格渠道的差异化奠定了基础。

产品的市场容量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衡量,从日本发生核泄漏以来,对核辐射产生关注的涵盖的人群几乎,及收入等传统目标人群细分的状况出现。

这个市场的庞大如同,食盐的消费一样,目前还无须细分,在市场形成初期,防止放射危害还是一个全民性的,公共安全需要。

倘若按如下的概率计算:在中国13亿的人口中,有五分之一,已经认识到或者是接受了辐射伤害这个概念,那预示着未来将有2.5亿的中国消费者会支撑起防辐射保健品市场。

倘若经过成功的而教育,这2.5亿人,没人每年能消费100元的防辐射保健产品,那中国将出现一个年均约25亿的新兴市场。如果这个逻辑能讲的通,那防放射保健产品将会成为是非常有潜力的产品。尤其目前保健品市场缺少新品类的大背景下,防放射危害保健食品的出现,将会给保健品行业带来新的面貌。

防辐射产品开发难度

毋庸置疑,防射线伤害市场存在巨大的机会,但是下来,(路胜贞)面临一个产品开发的问题,完全的防止射线危害或者者消除射线危害几乎不可能,但是对于那些在0.05个毫西弗左右的射线,通过保健食品的化解完全可以消除,而即便不是从消除角度来开发保健品,从提高抗辐射能力,延缓细胞和机体衰老,抗氧化、保护造血机能预防和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或者提高细胞修复能力和保护人体分子内的化学键来防止放射的危害。这些功能角度都是防射线伤害的功能开发定位方向。

防辐射保健食品的原料来源也非常广泛胡萝卜、海带、紫菜、海参,动物肝脏、动物皮肤、骨髓等都是重要的原料,而且这些原料中抗放射成分的提取也不是难题,这些都为开发价格适中的防辐射产品打下了较好基础。

市场营销问题

产品需求和产品都没有问题,而剩下的就是营销问题了。就去到而言,目前的医药保健品渠道都适用这类产品,除此之外,传统的商超和精品店都是这类产品的良好销售场所。

当如果对渠道进行细分,则可进一步细分为职业渠道,如放射环境下的工业人员和医护人员,而这部分人员可以大规模的采取团购形势进行。

第3篇:放射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医学物理学是物理学应用于医学实践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命中疾病现象的物理表达,物理因子与生命组织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病理、生理、生化、生物反应等,并以疾病诊治和健康保健为目的。

物理师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美国,许多州政府都通过法规,强制要求放射治疗中心必须拥有取得资格证书的医学物理师。而且,对治疗过程中涉及的仪器和设备,必须有规范的验收及质控记录。

同时,医学物理师也是医学研究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物理学的基础性,医学物理师通常在医学研究队伍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研究项目囊括了癌症、心脏疾病和精神疾病等。

在诊疗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保健物理和辐射防护等方面,医学物理师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医学物理学科的毕业生,应是既精通物理又熟悉医学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早在1950年代,欧美等国就成立了相应的医学物理师协会,如英国的HPA、美国的AAPM等,并于20世纪70年代末成立了由76个成员国组成的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医学物理师制度,国内物理师总从业人数较少。据中华医学会统计,中国临床一线的医学物理师约1700余名,其中约1200余人在各级医院的放射治疗科,而核医学及其他影像诊断科的人数较少。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物理师和放疗医师的比例约为1:1,而在中国,两者的比例仅为1:5。在医学影像和核医学科,医学物理师更是严重不足。

此外,中国的医学物理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美国的医学物理师一般为硕士或是博士,申请者需完成4年的物理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然而,中国早期基层医院中的医学物理师,多数都由技术员、护士、工程人员等转岗而来,仅具有中专学历,无相关专业背景,短期培训后即上岗执业。

第4篇:放射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近代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是建立在临床放射肿瘤学、放射物理学及放射生物学基础上的。最近十多年,随着计算机和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放射治疗设备的更新,放射治疗已经从二维照射技术迈入以三维、四维和功能影像为基础的精确治疗时代。

即使不是医疗行业的同道,即使不是教育行业的同仁,无论年长还是年幼,提到他,总会有很多人颔首。

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李晔雄,他的科研成果曾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

这些奖励和头衔,代表了他曾经付出的无数的精力和心血,也代表着他需要时时肩负的责任。

而在这些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为中国的放射肿瘤学和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诸多贡献,不论是筚路蓝缕的时代,还是危机重重的时刻,任何时候,他都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代立下的志向,他所魂牵梦萦的,始终是作为一名医生和学者的职责和追求。

文化与情感的趋同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放疗科)建立于1958年,是肿瘤医院的标志性临床科室之一,多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在临床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为我国放射治疗事业的普及、成长和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广受国内外同道、社会各界及广大患者的赞誉。

在老前辈吴桓兴院长和谷铣之教授的领导和倡导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日的放射治疗科学科齐全、学术分工明确,人才梯队完善,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学术地位崇高。

自建科起,放射治疗科就形成了一种含蓄不张扬的文化理念,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李晔雄提出的科训“和谐、严谨、创新、进取”已经成了科室的“魂”,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家脚踏实地,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这与李晔雄的性格相得益彰。

科技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知识和技术,因此人才才是一个单位的根本。放射治疗科属于国家放射肿瘤学重点学科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大批全国各地的高端医学人才,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资深专家。现任学科带头人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威望,是放射治疗专业全国主任委员单位,各专业组的负责人在全国均具有较高知名度。科室注重中青年医师培养,中青年医师成长较快,并最早在放射治疗专科中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

科室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81项部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近5年和综述300余篇,SCI论文50余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8.97。现有正式员工1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5人、副高级职称8人,在职博士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在科室人员共同努力下,编辑出版《肿瘤放射治疗学》第1到4版,是全国放射治疗届最重要的参考书。

“我们将会争取每年发表SCI论文5~10篇,论文40~50篇。加强放射生物室的建设力度,引进学术带头人,为转化研究提供物质条件。加强与国际一流的肿瘤治疗中心和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如M.D. Anderson 癌症中心、MSKCC、美国NIH、RTOG/ EORTC、ESTRO、IAEA、UICC等单位的合作,成为RTOG/EORTC成员。陆续开展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继续教育以及高素质人才联合培养等项目。”李晔雄说。

建立精确放射治疗体系

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好多人对此不解。李晔雄很坦然地说:“在国外,条件虽然好,但是总感觉不是自己家里的事。”就这样,李晔雄回家了,这个家是中国。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这块沃土,李晔雄把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倾注在了肿瘤医院和中国的放射治疗医学事业上。

近十余年来,李晔雄教授积极倡导科室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与国际放射治疗的发展接轨,推动了放射治疗从二维技术迈入以三维/四维和功能影像为基础的精确治疗时代。率先在国内开展各项放射治疗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某些技术的应用居于国内领先地位:1995年开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996年开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001开展调强放射治疗,2006年开展简化调强放射治疗,2007引入图像引导放射治疗,2008年开展术中放射治疗,2010年推行图像引导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目前科室约80%患者接受调强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等先进技术治疗。同时还联合开发和建立基于MOSAIQ网络终端的系统管理,提高了放射治疗科的工作效率。目前拥有8台加速器、2台CT模拟定位机、1台常规模拟定位机以及16套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即将拥有1台核磁共振模拟定位机,并新增加2台直线加速器。每年收治新病人超过5000例。规模居全国首位,达亚洲领先地位。工作基础扎实,高级人才实力雄厚,人员结构合理,形成了先进技术研究,临床验证和全国推广应用的工作模式。

恶性肿瘤的治疗需要手术、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多种手段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李晔雄教授领衔团队,积极推动肺癌、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合理的选择和优化放射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既保留了患者的器官功能,也极大提高了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

通过创建精确的三维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体系系列研究和工作,他制定了系列国家放射治疗规范;组织举办了全国学术会议,促进放射治疗关键技术和放射治疗新方法全国推广;联合国际顶级肿瘤放射治疗机构,构建高端放射治疗关键技术推广平台。

确立淋巴瘤放射治疗原则

作为放射治疗科淋巴瘤学组的负责人,他努力探索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实施规范化治疗。系统地研究了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欧美极少见。既往对其病理和临床特征认识不足。李晔雄项目组对之进行了系列研究,应用MRI及CT图像深入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侵犯特征,首次提出鼻腔、韦氏环和上呼吸道外原发三个亚型,为同一病理类型不同原发部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带来理论依据;独创性提出了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亚分期原则,将Ann Arbor分期中IE期进一步划分为局限IE期和广泛IE期,研究结果发表在J Clin Oncol、Blood和Cancer等杂志上。

既往国际上早期NK/T细胞淋巴瘤采用单纯化疗或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模式,临床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50%。李晔雄教授项目组在国际上最早应用以放射治疗为主的治疗模式,5年总生存率达到70%,生存率提高了20~30%,首次确立了放射治疗作为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改变了国际上对该病的治疗原则。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J Clin Oncol、Blood和Cancer等核心肿瘤学杂志上, JCO论著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部分研究中心对于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放射治疗原则是以基于原发肿瘤(GTV)的“小低剂量照射”,局部控制率仅为50%~70%。李晔雄教授项目组通过深入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侵犯特征,明确了肿瘤容易受侵的高危区域,确定了扩大受累野和足量照射”放射治疗原则,肿瘤局部控制率达90%,从而把生存率提高至70%。

通过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系列研究,改变了该疾病的分期和治疗原则,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明显提高。系列文章结论被纳入NCCN指南制定:2013年NCCN指南首次推荐放射治疗、综合治疗和同步放化疗作为标准治疗手段。李晔雄教授参加国内外数部专著如Radiation Oncology-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和Management of Rare Adult Tumours中有关淋巴瘤章节的编写,并应邀成为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学会常务委员和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成员,参与恶性淋巴瘤治疗策略的制定。

李晔雄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制定了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条件下,头颈部淋巴瘤、纵隔原发B细胞及霍奇金淋巴瘤正常危及器官的限制剂量,运用调强技术提高了临床靶区的涵盖度,消除了3级以上毒副反应的发生,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发表在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等杂志。马克吐温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李晔雄正是凭着这样一种“专注”和“执著”,在科研创新的世界中收获累累硕果。

培养放射治疗后续力量

李晔雄不仅是一名医生,而且也担负着教学的任务。在完成项目工作的同时,他非常重视对研究生和年轻医师的培养。多年来,他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教育背景制定了详细的个人培养计划,并鼓励和帮助年轻医师到国际著名的医学中心进修学习,目前科室80%以上的中高年资医师已经完成国外进修项目,并发表多篇英文论文。

他每年都会组织多项国内和国际大型的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项目,鼓励年轻医师担任会议组织工作和翻译工作,资助国内多家单位的低年资医师完成国际的继续教育。同时,每年招收国内医院进修医师50名以上,连续进行一年规范化的继续教育临床实践指导和课程讲座,已成为国内最著名的继续教育项目,报名人数每年达150名以上。

推动国内放射治疗发展

作为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会主任委员,李晔雄始终认为国内放射治疗事业的整体进步才是放射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为了普及推广放射治疗先进技术,李晔雄还参与编写了国内放射治疗界最权威的参考书籍《肿瘤放射治疗学》,完成了多种常见肿瘤的放射治疗规范和指南。通过举办全国放射治疗年会、放射治疗新技术培训班、学术研讨、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全国推广放射治疗关键技术和治疗新策略。推广到全国50家以省级医院为主的应用单位,培训放射治疗医师、放射治疗技术人员3000余名,受益患者50余万名。

梦想和方向,是生命的支点。为医者,他妙手仁心;为师者,他谆谆慈心;做学问,他谦虚谨慎。这十年的时间,李晔雄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换来的是在学术领域的普遍认可,患者对于放射治疗的安全感。卸下昨天的荣耀,李晔雄脚踏实地,把目光投向肿瘤放射治疗更远的未来。

专家简介:

李晔雄,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科研成果曾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第5篇:放射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物理学与医学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两个重要分支,随着物理学在医学中应用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各种人体成像和放疗设备,构成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的一类医疗设备,这些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和仪器占有医院大约50%以上的固定资产,是现代医院的重要标志。由于缺乏专门人才,目前这些设备除了常规诊断外,很多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这些设备产生的我国特有的大量正常人体信息,尤其是病理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因此,抓紧医学物理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开发应用设备功能进。的当务之急。

1现阶段我国培养医学物理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国外医学物理学科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国外医学物理学科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建立“英国医院物理学家协会(BHPA)”;1958年成立“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APM)”;1965年初成立“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IOMP)”,现已有七十多个国家加入。纵观国外,医学物理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医院大批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性能、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与治疗质量、医学科研水平的纵深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医疗器械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医学物理学人才培养体系。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原子能机构启动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医学放射物理学的教学计划,包含许多不同水平的培训项目和短期培训课程(如IAEATRS-277和TRS-398测量规程培训),IAEA技术合作项目用专门资金支持各个国家在自己的大学建立医学放射物理专业的研究生项目培训。美国的AAPM在1990年制定了《初级医学物理师的培训计划》,要求对刚进入医院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影像诊断及核医学的医学物理学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最少进行2年的临床培训,1993年制定了《医学物理学硕士学位的教学计划》[1]。由此可见,国外的医学物理学科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从课程设置、入学要求、学制以及毕业要求都已经比较完善。其医学物理人才一般是理学或工学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再到医学院校学习临床知识,一般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60多年来发达国家已经培养了大批量的医学物理师,目前这些国家肿瘤放射治疗中医师与物理师的比例是2:1或1:1[1-2]。

1.2我国医学物理学发展的现状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以国家、社会和专业职位的需求为基础,才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专业应用等方面全面发展。目前,我国虽然拥有自己开发的医疗设备,但口碑较差,大多数医院以进口高档医疗设备为主,每年花费大量外汇。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医院中尚未设立医学物理师岗位,很多专家虽然在医院中从事相当于医学物理师的岗位但在职称晋升上只能走其他的职称系列;另一方面是医学物理学科尚未进入本科专业目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医疗诊断、治疗装备提高之后,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是医疗机构实现以民为本、服务人民的宗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我国的医疗机构中长期以来主要由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医生或技术员承担着国外由医学物理师所做的工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老一辈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03年以唐孝威院士为首的11名院士和15名教授给吴仪总理写信要求成立医学物理学科;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21次香山科学会议专门讨论我国“医学物理发展问题”[3]。到目前为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及在核技术及应用学科下建立了一套涵盖医学物理主流内容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和教材,形成了“产学研、理工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培养了一批合格的硕士和博士。与此同时,苏州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学校都曾尝试着培养我国医学物理人才,但目前各校有各校的特点,有的在核物理下培养、有的在放射医学下培养、还有的在生物医学工程下培养,没有一套统一的培养模式。

2本科阶段医学物理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泰山医学院放射学院于1985年开始创办医学影像学专业,1998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其中医学影像技术方向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医学影像学专业为山东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山东省成人教育品牌专业,影像技术实验室是山东省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是山东省重点学科;1989年开始举办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科专业,2001年开始招收与此专业相对应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在这一背景下,从2005年开始尝试培养医学物理学本科人才,探索我国培养医学物理人才的新模式。

2.1加强“双师型”[4]教师队伍建设,实现知识结构双向融合

我们学院培养的医学物理师的职责是与临床医生配合,工作在肿瘤放射治疗领域,从事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物理和技术工作,特别是诊疗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以及保健物理和辐射防护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医学物理师的职责决定了医学物理人才培养的师资类型、师资结构的要求与传统本科有所不同,他需要较高比例的具有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格,同时又具备工程师(主管技师)、高级工程师、教授高级工程师资格、有丰富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我们的设想和做法是:首先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其次,学校面向三甲医院及放疗设备生产企业聘请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第三,鼓励年轻老师到三甲医院的放疗科及放疗设备生产企业做“访问学者”,通过现场实践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真正使学生接受“双师型”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这些方式,以期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2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实施“3+1”[5]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因学科专业目录里面没有医学物理专业,所以我院医学物理人才培养的专业为应用物理学专业(医学物理学方向),四年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我国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模式一般实行“3.5+0.5”的培养模式,即三年半学习加上半年实习。在开办此专业初我们也是实行此种培养模式。经过2005级学生的毕业实践,发现在医院半年实习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角色,实习期就快要结束了,而且学生在进入实习点时,各大医院上一年的要人计划已经基本结束,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偏弱,实习医院层次不高,不利于学生就业。从2006级开始我们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修改培养方案逐步试行“3+1”培养模式,即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逐步试行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外实习的培养模式,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加大实验课所占比例及利用假期见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从2006级学生就业情况及医院评价来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p#分页标题#e#

第6篇:放射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一体化实训室;建设与管理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teaching-learn -do" integrated care and training roo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Ma Jinping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925, China

Abstract: The training room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he Vocational College to carry out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It constructs a multifunctional training room including multimedia teaching, demonstration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raining, which is imitating the hospital’s ward in the environment, location, overall arrangement and device configuration. This room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of "teaching-learn-do" integrated mode,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ractice training of teaching and clinical work. What’s more, opening training room can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ed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实用型”高技能护理人才,近年来我院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1]。实训室是“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实施的基础场所,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个理实一体化的护理实训室,因此,我们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进行基础护理实训室的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1 一体化护理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性和要求

1.1 一体化护理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性

实训室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它要求针对每一个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实践环节,保证每一个实践内容都能进行实验实训,使学生通过实践消化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2]。因此,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它的建设水平和教学服务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一体化实训室为“教学做”一体化创设了条件,为岗位技能培训搭建了平台。

1.2 一体化护理实训室建设的要求

护理实训室建设的原则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建设一个贴近临床,设置布局仿真医院病区环境,采用全真实训设备,实训项目、流程的设置都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的一体化实训室。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均在实训室完成,要求教学场所必须具备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设备和条件。

2 一体化护理实训室建设和管理情况

2.1 一体化护理实训室建设

2.1.1 实训环境建设

近年来我院投入800多万元改造和扩建护理实训室,建成2个高度仿真的模拟病区,面积达800多平方米,可容纳2个实训小组共60~70人同时上实训课。实训室分为两个教学区域,一个用于理论教学和示教的多功能示教室,另一个用于实训的模拟病区,集多媒体教学、示教与反示教、课内外实训、同步录像等多功能于一体。模拟病区布局按医院病区模式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尽快进入护士角色。设有护士站、模拟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室、准备室、库房、卫生间等。护士站设有计算机、医疗文件柜及各种医疗文件记录单、病历架、电子病区一览表(具备呼叫及对话装置)。模拟病房配备医院病房标准用物,设有中心吸氧、中心吸引和呼叫装置,共有50个病床。每个模拟病区还有1个多媒体示教室和1间无菌操作、输液练习室。

2.1.2 实训设备建设

购置了大批先进、并与医院实际匹配的仪器设备,如全自动洗胃机、中心供氧及吸引装置、吸痰机、注射泵、输液泵、心电监护器、心电图机、超声波雾化器、氧气雾化品、床上洗头盘、心肺复苏以及各种操作练习模型等。为减少学生练习各种注射时引起损伤,我们购买了大批静脉注射模型、臀部肌肉注射对比模型、皮内注射模型、皮下注射模型等,让学生在这些注射模型上练习熟练后,再相互做真人注射练习。还配用一次性消耗用品如导尿包、灌肠器、口腔护理包、各种注射器、留置针、胃管、吸氧管、吸痰管等,医院用什么我们就配备什么用于操作实训。这样学生就能使用全真或仿真的仪器设备进行各项技能训练,提高训练效果,使实训练习与临床工作实现“零距离”。

2.2 一体化护理实训室管理

2.2.1 安全管理

制定实训室用水用电安全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实行实训指导教师和学生双重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实训指导教师负责白天安全监督检查,课外时间则由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骨干,轮换值班,每天晚上实训练习后检查有无关好门窗,是否关闭风扇、灯、水龙头,设备是否断电等,保证实训室的安全使用。

2.2.2 物品管理

制定实验仪器设备和教学物品保管制度。实训室物品种类繁多,有固定资产、一般资产和消耗性实训用物等。固定资产和一般资产全部登记在册,做到每件物品有专人负责管理,并定期进行资产核查,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的保养、检测和维修,确保仪器设备完好率。在每学期末,根据下学期实训课时计划和班级人数,制定消耗性实训用物采购计划,交教务部门审核,上报学院采购。

2.2.3 实训室开放管理

实训室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16时至21时、双休日全天。开放方式是以小组(5~6人)为单位,将床位和实训用物分到各个小组,由小组长统一安排和管理,学生每人每天轮流到实训室练习1小时。开放练习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同学间相互观摩练习,相互评价纠正,对一些共性问题由组长记录,第二天报告任课教师进行集体解答指导;教研室每周安排1~2个下午与技能考核前派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学生在每项操作实训2~3周后,按统一的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考核、小组长考核、教师抽查考核,做到每项操作人人达标。

3 一体化护理实训室运行效果

3.1 实训场地实景化,有利于实训教学与临床工作无缝对接

模拟病区的环境、场地、布局以及设备配置都是仿照医院病区进行建设,达到场地实景化、技能标准化、装备现代化的要求。基础护理的全部实训项目都在模拟病区进行实训,方法和步骤是:每项操作示教后,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案例情景,2人1组相互扮演护士和病人角色,操作的场景、步骤与护理岗位工作过程一致:首先到护士站查看、核对医嘱到病房评估病情,告之相关事项,做好操作前解释到准备室准备操作用物或到治疗室配药(口服药和各种注射操作)到病房操作操作后整理用物,物品归位,垃圾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最后回到护士站进行医嘱签名、记录。实训用物也是使用与医院实际匹配的仪器设备,如吸氧操作用床边中心供氧装置和一次性氧管;吸痰操作用床边负压吸引装置或吸痰机;特殊药物注射或抢救时用注射泵和输液泵;雾化吸入操作用超声波雾化器或氧气雾化器等。一次性消耗用品也依照医院配备用于操作实训,让学生每次实训课都置身于仿真环境,使用全真仪器设备,犹如在医院病房、以护士角色进行各项操作及对各类患者进行护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实训教学与临床工作的无缝对接。

3.2 实训室集多媒体教学、示教、实训于一体,有利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建成的实训室分多功能示教室和模拟病区2个教学区域,集多媒体教学、示教与反示教、课内外实训、同步录像等多功能于一体,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将基础护理技术大部内容直接在实训室上课,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师生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例如在学习“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技术”时,发给学生每人1支体温计,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认识体温计构造测量体温(3种方法)检视体温计判断测量结果异常体温护理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方法。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3]。

3.3 通过全方位开放实训室提升学生综合技能

由于实训课时少,学生实训课上的练习时间有限,为让学生尽快消化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新技术,我院全方位开放护理实训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情况,对未熟练掌握的实训项目进行练习,以达到对各项操作充分掌握和灵活运用。开放练习时学生自主管理用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考核,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培养了她们的团队合作与勤奋钻研精神,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会了思考及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操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开放实训室既能充分利用实训室的有限资源,又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还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近年来我院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医院的一致好评,带教教师评价我院实习生在动手能力、综合处理问题和沟通能力上优于其他学校;我院护理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达100%。

参考文献

[1] 赖颖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9):46-47.

[2] 李发荣,赵鹏.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人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教育研究,2011,25(4):97-99.

第7篇:放射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 医疗纠纷; 放射科; 根源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9-0155-02

医疗纠纷已成为影响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和改革发展必须考虑的要素,医疗纠纷的增加不仅恶化了当前的医患关系,而且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工作秩序,不利于医院的管理和医院形象的树立[1]。医疗纠纷涉及各级各类医院,不论是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还是乡村服务站和私人诊所,几乎每个医疗服务机构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医患纠纷[2-3]。近几年呈逐年增多趋势,甚至出现了更加恶劣的杀医、伤医事件。

县级医院纷纷巨资引进先进影像设备并迅速投入使用,新技术的开展使放射科已逐步由临床辅助科室向诊断和技术支持转变,在医院的地位和影响逐日提高;放射科涉及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检查,具有某些特殊性[4]。放射学的发展使放射科医师的角色从医技人员、诊断辅助人员转变为集诊断、治疗、咨询等于一身的一线临床医师;从前让临床科室医生头痛的医疗纠纷也开始困扰放射科。如何避免和化解这些矛盾成了放射科医务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县级医院的实际情况,分析放射科近几年的医疗纠纷,逐步寻找和建立放射科医疗纠纷的应对措施。

1 放射科医疗纠纷形成根源分析

1.1 科室布局和功能分区不合理

科室布局和功能分区合理与否,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科室流程运转不畅,造成患者拥堵。在检查前就蓄积了不满情趣,加之候诊时间过长,工作人员安抚欠缺或不到位就易引起医患或患者间的矛盾;致使场面失控,拥堵进一步恶化,为纠纷埋下伏笔。

1.2 工作效率和质量矛盾

技术方面:笔者所在科室每天有100多例患者拍片(有些患者多个部位投照)和50例名患者CT检查,多数都集中在8∶30~11∶30左右,而摄片检查都有个投照过程,尤其是多部位投照,CR检查环节多、耗时长,有个别工作人员手脚慢,易引起患者抱怨。更换DR后,状况明显改善,只有在患者密集时才会有一点小拥堵。CT检查因患者基数小,情况与DR相似。诊断方面:报告实行医师分级审核签发制度,是保证质量的有效方法,目前多数县级医院的实际情况是人员紧张,不能也不可能专设一个岗位来审签报告,否则科室很难正常运转。另外基层医院农村患者多,看病往返路程较远,检查结果需要急出;特别是中、晚班时,只有一个医生应诊,如果有多个急诊集中检查,出事的风险更大,对此类情况,希望临床科室医生严格把关。

1.3 医务人员素质的个体差异

1.3.1 责任心不强 体现在登记录入患者信息错误、投照位置错照、漏照、“张冠李戴”,假如报告医生未仔细核对直接导致错误延续。医生未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阅片不仔细、不全面、漏诊、误诊等。

1.3.2 业务素质不高 少数工作人员不注重知识更新,对疾病征象认识不够,不懂得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影像表现(有些患者或临床医生故意隐瞒病史除外),仅凭经验和主观想像来进行诊断,过于自信,易造成误诊。

1.4 法律意识不强

1.4.1 不注重患者辐射防护 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放射科检查的射线剂量已大幅降低。放射科技师应注重敏感腺体的遮挡,年轻的父母们尤其在意婴幼儿的检查辐射防护,如果专科医生频繁要求患儿检查,易引起纠纷。

1.4.2 对患者隐私保护意识不够 多体现在男技师要求女患者脱衣拍片或在患者面前有意、无意讨论其病情及治疗情况,尤其涉及不当医疗、检查等(不除外言者自身知识缺陷,妄加评论,易给其他科室带来无谓的矛盾)。

1.4.3 特殊检查的风险告知及患方签字不落实 检查前,如果不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一旦发生意外(如过敏反应),无路可退,不容辩驳;另外熟人检查,碍于情面,不履行常规手续,往往好心办成坏事,最后承担恶果。

1.5 不沟通或沟通不够

沟通包括放射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放射科工作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沟通是人类相互理解的桥梁,人在生病时情绪、情感波动异于常人,更需要有沟通的技巧[5]。

1.5.1 医院内部各部门缺乏整体观念、协作精神 临床医师申请单填写不规范(如患者基本信息不全、错误)可造成患者来回往返,导致患者的不满情绪蓄积;或者各科室之间配合不够默契,各自为政,处处只想方便自己,随意将医院内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暴露在患者面前,这些情况都可能成为医疗纠纷的导火索,甚至造成事故,需要放射科与临床科室医生协调,对一些问题大家达成共识,不要互相推脱、指责。甚至有些临床医生出现纠纷有意将患者指向放射科,将纠纷扩大化。表面情况不严重的危重患者,由于放射科医师知识的局限,可能对这类患者的病情出现误判,没有临床医生陪护的话,可能会因为先给看似严重的患者检查导致意外发生。还有危重患者临床医生出现病情误判,直接送放射科检查,而死在检查过程中。对于病情不稳定的危重患者不要盲目开单检查,必须检查时,一定要有专科医生陪护。放射科也要时时警惕检查过程中对危、急、重患者的观察。

1.5.2 对患者缺乏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态度生硬、情感冷漠”“话难听、脸难看”是直接表现,爱岗敬业精神不够,缺乏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接诊不同的患者,要有不同的方法,要有行动和语言的交流与技巧;走路不方便的患者给予搀扶,耳背的患者,说话声音大一点,多用肢体语言,最根本的要求是文明用语,动作轻柔,用心服务。

1.6 盲目自信,无应急预案

放射科医师对检查、治疗项目风险缺乏认识或过于自信、疏忽大意,出现意外情况没有应对预案,束手无策。如X线造影检查、CT增强扫描中,可能发生造影剂过敏反应;在CT穿刺活检、放射介入治疗等存在麻醉、出血风险等。

1.7 设备陈旧,图像质量差

放射科设备陈旧,一些检查项目勉强开展,效果差、伪影多;对所用设备的功能局限或缺陷认识不足,草率地超范围使用,获得的图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

1.8 医院及行政主管部门的无原则妥协

发生纠纷后,患者及其家属找到医疗机构或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给予所谓的真相并提出赔偿,在患方的强大压力下,许多医疗机构不走法律途径,无论是否具有过错,都被迫接受或满足患方的某些要求;反之,因惧怕或被威胁可能会出现严重扰乱医院秩序的事件而妥协赔付;这无疑也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

1.9 医疗外因素

1.9.1 患者偏执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某些患者与有些有医疗背景的患者及其家属利用自身片面或不系统的医学认知,对应诊医护人员提出苛求,否定或否认治疗疗效,假如医护人员确实存在不按操作规程执业的情况,会被其无限放大,并以此为把柄与医院“斗争”到底。

1.9.2 无理取闹 患者苛求一种检查就能给出明确诊断,不懂疾病的复杂性及人类知识能力有限,一旦要求进一步检查就认为医生故意让他多花钱。有些患者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有些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制度规章不理解;对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不可预测性及存在个体差异完全忽略;不了解放射科影像检查的局限性,自认为不对就在医院无理取闹[6]。

1.9.3 媒体的恶意炒作 部分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为了上头条,歪曲事实真相,利用社会公众同情弱者的心态进行新闻炒作,也是导致医疗纠纷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1.9.4 国家有关部门打击“涉医”案件的态度不够坚决,在某种程度上也纵容其态势扩展。

2 讨论

放射科诊断是依靠清晰地高质量图像得出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明确病因,确保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正确性;又可作为直接证据证明医方在诊疗过程中存在导致患者人身损害的过失。放射科客观、清晰地图象资料,往往成为败诉的证据,且不易翻盘,使医院方处于被动境地。

放射科医师的基本职责是获得清晰的医学图像、提出准确合理地诊断报告并交给指定的人员,如果没有履行好这些职责,致患者产生有害后果,就可能因过失卷入医疗纠纷。认为放射科医师风险小、责任轻,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远离放射科的观念显然已落伍,培养放射科医师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已迫在眉睫。

医学是一门尚不完善的自然科学,原因复杂、与医疗事业发展如影随形的医疗纠纷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由于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疗单位双方对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不一致而所引起的纠纷,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医疗并发症,它有无法把握与不能确定的特性,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没有任何医疗服务环境可以不受风险的影响,也没有任何医疗专业对医疗风险具有免疫性,这是医疗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7]。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使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放射诊断报告的书写一定要客观:可能的情况下给予准确肯定的诊断;适当的情况给予否定诊断或鉴别诊断;有的情况下建议复查或其他检查。放射诊断报告书需认真校对,把书写或打印错误、漏字减到最小。遇到紧急或重要的意外发现要直接与临床医师联系。细节决定一切,避免因小的差错而造成纠纷[8]。

医患关系除了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改进,政府、社会、民众和媒体的言行改进同样重要。信任、友善的医患关系不仅有赖于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舆论环境的改善,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9]。

放射科在医疗过程中,一定要以患者为中心,严格要求,强化责任;加强医德教育,重塑良好信誉;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自我保护;提高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保护患者权益;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医患沟通,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医疗管理,确保医疗安全;落实并做好了这些工作,相信医疗纠纷会逐步远离放射科。

参考文献

[1]武东霞.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9):1263-1264.

[2]吴天平.浅析医患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6):3387-3389.

[3]刘霁堂,殷猛.浅析医疗纠纷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42-143.

[4]裴冬梅.对医技科室系统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管理,2009,29(4):80.

[5]张芬,王明.沟通技巧对护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76-77.

[6]定庆云,赵学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9-10.

[7]梁华仁.医疗事故的认定和法律处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

[8]陆小琼,郭亮,谭贞素.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73-74.

第8篇:放射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X射线装置;防护;管理

伴随医疗科学水平的日益提高,X射线装置被广泛地投入到临床诊疗中,①可以为患者提供帮助,②也因为其形成的电离辐射,严重影响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由此可以知道,相关的工作人员若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不注意进行防护,不根据规程开展操作,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电离辐射能够直接导致人体产生放射病,不管人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都不能避免,尤其是消化系统、造血器官以及神经系统三者的变化更为显著[1]。因此,采取正确的措施对X射线装置进行防护管理,将其造成的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对于患者来工作人员来说均是一件意义很大的事情。文章主要从患者以及工作人员两个方面提出了X射线装置的防护管理措施,旨在降低X射线装置给人体构成的危害。

1我国X射线装置防护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X射线装置防护管理因为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影响,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主要如下:①基层卫生单位的放射防护水平较低,和大型医疗单位相比存在很大的距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基层卫生单位的基础不牢厚,并且规模非常小,加上地理位置又多处于偏远山区,由此造成单位医疗设备比较陈旧,更新难度大,并且医院在放射防护方面的成本投入也很低。另外,大型医院因为具备优秀的有偿服务经济条件,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强,同时医院领导关注度高,由此在放射防护方面资金投入大[2]。②相关工作人员综合水平不高。我国大部分医院放射科的工作人员并不是从正规专业学校毕业的,学历广泛不是很高,从而造成其对放射知识以及辐射危害了解不充分。此外,医院忽略对放射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定时对其工作绩效进行考核,从而不利于工作人员综合水平的提高。③部分医院领导重视度低,法律知识不强。我国现阶段不少医院领导主要将注意度投放的创作以及效益这2个方面,而起树立的放射防护相关法律意识非常低,由此造成放射防护工作经常被忽略。④和放射防护相关的宣传工作以及卫生管理工作没有具体落实到位。因为我国放射防护监督工作由于受到人员、地方以及资金等多方面的影响,对医院开展放射防护宣传以及监督检查两方面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时常会发展,从而造成某些医院制定的放射防护工作距规定与国家要求不相符合。⑤X射线装置防护管理检查合格率低。我国相关部门定期会对医院的X射线装置防护管理进行检查,但是在检查过程中透视用X射线监测、摄片机房控制台和门窗的防护以及工业用X射线探伤机上述三者的合格率均比较低。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医生X射线设备更新换代比较慢,因此造成医疗器械过于陈旧落后,防护不到位。同时医院机房门窗达不到密封的水平,还有一些医院为了贪图便利,乱摆胸片架以及主射线方向有窗口等现象时常有发生。另外我国大部分工使用X射线探伤装置的单位属于非医疗卫生行业,它们使用的X射线探伤设备大部分均是没有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的[3]。⑥受检者防护工作不到位。此现象的产生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医院的工作人员为了减短检查时间忽略要求受检者做好放射保护工作,甚至部分工作人员就算发现也不会自动去提醒受检者做好放射防护工作。其次是受检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X线可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其树立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低。⑦越来越多的医院具备X射线透视体检专用车。因为我国相关部分在X射线装置防护管理方面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卫生防护标准,由此大多数医院只可以根据携带式X射线机护标准开展相关的监测评估活动,虽然该携带式X射线机护标准大致上和放射卫生的防护标准有关要求存在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可是,评估过程中依旧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说:车子在移动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颠簸振动现象,风吹雨打以及阳光曝晒等自然气候条件可以对X射线设备造成损耗的现象,从而影响防护设施质量,使其呈现降低的趋势,或者直接变化。

2做好X射线装置防护管理工作的措施

由于X射线装置可以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在X射线相关检查过程中做好防护工作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可以从放射操作人员以及患者两方面来自做好X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2.1提高放射操作人员的防护措施

2.1.1开展职业健康检查 医院应该要求X线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符合要求后才具有从业资格。放射科也应该按时安排X线操作人员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时间为每年1次,情况过于严重时还能够进行临时性检查,并且医院还应该成立且长期保管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4]。职业健康检查和一般的体检对比差异很大,其主要划分为染色体畸变率和淋巴细胞微核率两者的检查,若两者产生问题,那么可以说明操作人员产生放射病的几率被提高。因此,医院需要按时安排X线操作人员体检,确保每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的人员才可以继续开展工作。

2.1.2对工作人员实行个人剂量仪监测 医院放射科应该合理安排本科室的X线操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同时长久保存监测结果。根据有关的规定,X线操作人员应该达到以下标注:有效剂量在

2.1.3操作人员需要持证上岗 按照我国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职业管理规定指出,放射科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从业资格证才可以上岗。这是因为如果放射科的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培训就上岗,具备的防护意识也就比较弱,会一定程度上危害到身体健康。所以,医院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给放射科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培训机会,要求其获取从业资格证后才可以上岗,目的在于确保其能给合法开展工作以及提高其防护知识[5]。

2.2提高患者防护的措施

2.2.1避免再次开展检查 根据专家们的数据统计,可以知道我国每年都有不少患者的X线检查是没有临床意义的,换个说法也就是我国每年开展X线检查的患者中,部分患者没有必要进行X线照射。X线照射使用不得当不仅产生浪费现象,还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相关的操作人员在掌握娴熟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充分了解每项临床知识,尽最大的努力达到一次检查便可以完全处理问题的效果,避免患者再次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将其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此外,医院还需要大力进行医生医德构建,不可以因为个人利益而罔顾患者的人身安全。

2.2.2对患者非投照位置进行防护 按照我国卫生部分颁发的相关规定能够知道,患者在检查前应该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过去我国的X线检查防护措施实施效率很低,由此患者受到的伤害极大。近来几年随着相关学者们的不断呼吁,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医疗辐射危害,由此制定了大量相关的规定,比如说工作人员需要适当屏蔽X射线装置形成的辐射,不进行投照的位置应该重点防护,避免其受到照射;如果照射对象为儿童以及青年时,医护人员应该留意防护其骨髓,尽可能降低骨髓的投照剂量。

2.2.3降低机器的照射量 X射线装置运行时能够形成相关的辐射场,其实际照射量主要受到辐射场本性质、照射时间以及照射距离三者的影响,所以工作人员有效地对照射剂量进行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承受的射线量。另外,科学设置好X线机工作条件,在照射过程中控制好照射野以及选择合适的X射线束,也可以在获得良好诊断结果的同时降低其带来的伤害[6]。所以,技术人员在操作时,应该使用正确的焦片距,这是由于照射野在很大程度上受距离限制;同时其还需要选择正确的过滤板,确保X射线剂量值能够与预期目标相互符合,从而形成伤害不大的辐射品质,保证患者不用遭受过多的照射量,进而降低患者源性损伤现象出现的几率。从另外一层意思来说,也就是技术人员需要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科学对X线装置进行设置,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患者的受线量,降低X线装置给患者造成的危害。

综上所述,根据医院不断加大X射线装置的使用领域,可以证明其给患者带来的福利远远大于伤害,因此,医院应该采取正确的措施开展放射防护工作,并且及时发现本院放射科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尽最大的努力降低X线对患者以及工作人员造成的伤害,使其能够为医生临床诊断提供帮助,从增加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邹维英,陈玲娣,黄爱梅.手术室使用C形臂X线机的电离辐射危害与安全防护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1,10(12):225-226.

[2]卢志娟,戈兆艳,庾,等.吴江市2009年度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0,23(03):78-79.

[3]王兆达,王志文.滥用X射线检查的危害及其控制[J].中国辐射卫生,2010,29(01):29-30.

[4]卢志娟,戈兆艳,庾,等.吴江市2009年度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0,10(03):189-190.

第9篇:放射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摘要】疼痛科作为一个新兴的临床科室,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医院陆续开展起来,但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是摆在该学科前进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我们要加强疼痛科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使其早日达到甚至超过现有成熟科室的影响和水平。

【关键词】疼痛科 建设 发展 方法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01

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疼痛定义为[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但人们对疼痛的探索和研究在这之前几十年就已开始,美国和日本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疼痛门诊、疼痛病房及疼痛临床研究中心,而且1973年建立国际疼痛研究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1999年8月,在维也纳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疼痛大会正式提出,疼痛不仅仅是一个症状,也是一种疾病[2]。我国疼痛治疗临床工作起步较晚,上世纪七十年代少数学者开始研究探索,八十年代末建立国内相关学术机构并开始国际交流,直到九十年代才陆续在中层医院出现挂牌的疼痛诊疗单位。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疼痛学临床技术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专业[3]。如果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定为“脑的十年”,神经科学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的话,那么新世纪初美国第106次国会将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定为“疼痛研究的十年”[4],这必将促进疼痛医学在世界范围内更加迅速地发展。虽然我国卫生部【2007】227号文件决定在各医疗机构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使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和单位走出尴尬的境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医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疼痛科想要早日达到甚至超过现有成熟科室的影响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各类疼痛病人,必须加强疼痛科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我科于2013年底被评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种途径与方法。

1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形成

一个学科体系的建设包括形成合理高效的人才梯队,制定和形成规范合理的诊疗方案,配置先进有效的仪器设备等。但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因为后两者都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去实施和完成。一支高水平的医、教、研学科团队是科室兴旺和学科发达的基础和源泉。人才的培养要分级并全覆盖,首先是高年资人才的培养,高年资人才是科室的核心,决定着科室的发展方向和长远发展,高年资人才除了向代表国内最先进水平的同行学习外,还应不惜资金和时间远赴海外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其次是各级医师的锻炼和培养,我们可以根据高年资主治医师各自的特长和科室发展情况,为高年资主治医师有计划地确定研究方向,副主任医师确定亚专科方向和科研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并把疼痛科分为神经痛组、脊柱与关节病组、癌痛组等亚专科组,每组均配备正副高职称医师以及相应数量的主治和住院医师,其中主治和住院医师在科内几个亚专科组进行轮组,这样科内的各级医师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的机会。还有进修医师的培养[ 5],鉴于进修的医师大多是从事临床麻醉的专科医生,他们对临床神经阻滞技术比较熟练,而对疼痛诊断与鉴别诊断,特别对相关的影像学、骨科和神经科的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知识相对薄弱。为此,我们定期安排相关专业教师上课和组织病例分析讨论。对于进修半年以上的,安排到影像学科轮转两周;一年以上的,到神经内科和放射科轮转各一个月,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培训。此外,由疼痛科高年资医师负责进修医师的“三基培训”,包括疼痛临床药理学、常见疼痛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神经阻滞和射频操作技术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疼痛治疗并发症的防治等。每周组织疼痛医学外文文献学习,以了解国内外疼痛医学进展动态。再次是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疼痛科需要培养疼痛专业的研究生,而且最好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就开始有意地渗透疼痛科的知识。研究生部分时间从事疼痛的基础研究如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从源头上探求治疗疼痛的方法,也可以从事疼痛治疗新技术领域的对照性观察研究。在本科生的教学阶段,麻醉学专业的本科生就已增设一门《疼痛诊疗学》,并且要到疼痛科病房见习至少2月、实习至少2周,从而培养疼痛科潜在的人才。最后就是疼痛专业医师的培训,中华疼痛学会在全国建立多所疼痛临床中心,每年都举办全国性学习研讨班,加上一些全国和省市地区的疼痛学术会议,每年也短期培训了不少疼痛专业医师,为学科建设提供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平台。

2制定和形成规范合理的诊疗方案

1992年,在时任卫生部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的陈敏章先生的关怀下,以CASP成员为基础,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疼痛学分会成立后,编写出版了《临床疼痛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疼痛诊疗指南》两部具有法规性质的专业著作,为疼痛学科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疼痛科作为一级诊疗科目,规范化的学科建设是必需的。在学科构建及发展方面,如同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等,一级诊疗科目应该具备的内容,疼痛科一样都不能少[7]。卫生部关于设立疼痛科的通知明确规定: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应有具备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风湿免疫科、肿瘤科或康复医学科等专业知识之一和临床疼痛诊疗工作经历及技能的执业医师。对于疼痛科诊治的疾病也有明确的范围,即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包括各型慢性头痛,慢性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肌筋膜炎、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癌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等[7]。疼痛科的诊疗方案应当遵循“明确诊断、综合治疗、安全有效”的原则,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1~2种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2]。如颈型颈椎病,神经阻滞和针刀松解为主要治疗方法,辅以手法矫正、器具固定和牵引、中西医药物,形成颈椎病的序贯五法治疗。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以侧隐窝注射胶原酶溶盘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对溶盘后的残余症状采用消炎镇痛液注射、针刀椎间孔内口松解、中药薰蒸、激光照射等作为辅助治疗。当然,我们要在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争取达到最佳的疗效,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熟悉病人的病情,术前充分准备,及时处理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做好预防措施。只要我们按照以上原则开展疼痛业务,很多疼痛都能在疼痛科规范合理的诊疗后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满意度,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无开放手术指征的慢性腰腿痛的患者,可以在疼痛科进行微创或综合治疗;又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一般可以在疼痛科进行神经阻滞疗法和微创治疗。

3配置先进有效的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从侧面代表科室具备哪些现有的先进技术,同时由仪器设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又反哺科室,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仪器设备尤其是紧跟国际潮流新技术的设备,是一个科室发展壮大所必须的,以我科的三叉神经半月节无痛射频治疗技术来说,2000年我科引进了全国第一台美国Radionic脉冲射频镇痛仪,使疼痛科的业务如虎添翼。首先,我们将射频技术应用于神经毁损镇痛,在传统的三叉神经痛治疗方面由于射频技术具有电刺激寻找神经和鉴别神经的功能,射频消融代替了酒精破坏性阻滞,成功率达98%以上,并发症显著减少[8]。该技术自2002年开展以来,已治疗近2 000人次,疗效可靠,费用相对低廉,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目前我科的病人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甚至一些外国病友也慕名前来求治,可以说这台美国Radionic脉冲射频镇痛仪为科室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4增进各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疼痛科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特点[7],所涉及的学科包括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介入科、肿瘤科、康复医学科、心理科、运动医学科、老年病科等。疼痛科医生可来自以上科室,但一般可先由麻醉科或康复医学科为牵头先组建疼痛诊疗科。无论来自哪个科室在临床工作中都必须与以上学科保持密切的合作。疼痛科归根结底是解决病人的疼痛问题,事实上很多疼痛病人还伴随有其它疾病,比如长期疼痛的患者加上睡眠不足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疼痛科医师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全科医学知识,还需要注重不同科室之间的协作问题,又比如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为了使病人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可能会请骨科会诊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术后患者可以去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正因为疼痛科是综合的医学专科,它具有高度的跨专业性,医疗范围广泛,覆盖人群庞大,患者病情复杂,临床前景广阔,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只有多学科深入协作, 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疼痛医学的学科发展[6]。所以疼痛医师一定要有不同科室间的协作意识,这种意识甚至比其他科室还要强一些。

5重视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70年代疼痛医学的发展催生了1975年IASP的成立;我国60年代针刺麻醉的兴起,促进了疼痛医学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接触到疼痛医学的最新国际潮流,我国疼痛医生萌发了组织疼痛学会的意向,并于1989年成立中华疼痛学会[9]。国外设立疼痛学专业和成立疼痛科比我们早,自然走在了前列,相比其他成熟的科室,疼痛科更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甚至包括科室管理技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是邀请国际疼痛研究协会的专家经常来讲学、参加年会等,以交流新思想新技术,甚至直接聘为客座教授进行教学和临床的指导,或者和国外合作办学,采取3+2的学习模式,即国内3年,国外2年的学习模式。其次派科室人员去国外参加学术活动或出国进修深造,这也是国内比较普遍的做法。再次,有条件和实力的科室可以考虑招收国际留学生将疼痛科远播海外,这也是各学科发展的一个国际趋势。

总之,疼痛科已经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我们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继续保持与相关科室的协作关系,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起建设疼痛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赵志奇. 疼痛及其脊髓机理 [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1-2.

[2]宋文阁. 临床疼痛学总论 [J]. 中国临床医生, 2000, 28 (11): 9-10.

[3]聂发传, 苏东, 陈金梅. 疼痛学教学的体会 [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4): 258.

[4]韩济生. 神经科学与疼痛医学 [J]. 中国疼痛医学, 2004, 10 (1): 1-2.

[5]陈金生, 高崇荣, 卢振和, 等. 浅谈疼痛医学教育管理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3): 62-64.

[6]刘志学. 让疼痛医学不在“雾里看花”——访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疼痛科主任耿葆梁教授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6): 1-3.

[7]高崇荣, 陈金生. 谈疼痛科的建设与发展 [J]. 现代医院, 2009, 9 (1): 12-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