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精选(九篇)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

第1篇: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新生研讨课;计算机导论

0引言

计算思维、数学思维和实验思维是科学思维体系下的3种认识事物发现规律的方法。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国内已有相关学校开设了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者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思想的课程群。对于新生来讲,一味地灌输“计算思维”相关内容,可能会引起其迷惑,这是因为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来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新生对于什么是计算机科学还没有感知和认识,也就无从体会“计算思维”了。

计算思维导引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并不是替代已有计算机基础课程,而是作为已有课程的必要补充。通过案例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学科体系及课程结构。授课过程中,强调案例应用与课程理论的映射,强调各理论的“输入输出”环境,强调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计算机学科知识框架,以助于其更好地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课程目标及意义

计算机教学大纲中有计算机导论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两门课程,分别对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专业新生进行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的入门介绍和讲解。由于这两门课程均是从计算机专业知识角度进行内容覆盖式教学,而计算机科学里的思维方式与新生以前熟悉的数学抽象思维和物理实验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对此门课的内容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以及后续专业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计算思维导引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是为了突破现有计算机导论性质课程的困境,通过研讨课形式让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其中的关键问题以及课程体系框架,初步具有查阅、分析和总结文献的能力。

2课程实施

2.1课程定位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作为新生研讨课,让学生能够完全具有上面定义的计算思维能力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思维能力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短期训练来完成;计算思维涵盖的知识体系是整个计算机学科,不是一两门计算机专业课能够解决的。

基于上述分析,此课程不会也不应该代替原有的计算机导论性质的课程,而是应该与这些专业课程相互之间进行配合,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考方式。因此,此课程定位在学生知识和能力可接受的基础上,通过以点概面的案例教学方式,选择特定问题和内容来逐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核心问题的认识;通过案例中引入相关理论课程信息,让学生了解教学大纲中每门课程的目标及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准备材料、总结和分析问题,让学生逐步俱备解决具体计算机问题的能力;通过在研讨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热情。

2.2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要求既相对独立又可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内容的补充,要从知其所以然的角度来对计算机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内容围绕着计算机科学中的算法理论和体系结构两个主线来展开,以当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够了解驱动当前IT发展背后的计算机原理性知识和相关技术,并通过将这些知识和技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相对应,使学生能够形成对相关课程的初步印象。

1)万物皆信息――信息与编码主题讨论。

此部分内容以《信息简史》中的案例为依托材料,从中选取语言文字和通信方式演变等章节的内容作为案例,与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案例能够反映出大脑思维到语言的映射、语言到文字的映射、文字到语义的映射、文字到编码的映射,使得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总结并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帮助学生初步梳理出信息与编码的关系。除此之外,将这部分知识与计算机导论中的编码部分内容(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哈夫曼编码等)相关联,与数字逻辑电路的表示相关联,与编程语言中的符号相关联,帮助学生形成编程语言只是大脑中逻辑信息到计算机内映射的初步印象,使其在较高层次上认识计算机语言。最后,通过讲解密码、香农与信息论的实例来加深学生的编码认识,对其中一些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有所了解。

2)计算灵魂――数学与算法主题讨论。

此部分内容从数学发展历史及算法发展方面进行讲解,强调数学在算法中的作用,以实际简单的算法实例来讲解如何完成对算法的数学建模、如何推导数学模型来完成算法的效率分析。通过这些案例将大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算法分析相映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课程学习目标;将这些案例与数据表示及算法理论分析相映射,引出算法复杂度、可计算性等相关概念并说明其意义。

3)计算理论与实现基石――图灵机、可计算性与体系结构主题讨论。

此部分内容将从图灵、冯诺依曼等人的轶事说起,对图灵机、冯诺依曼结构进行介绍,引出状态机及可计算性等相关理论。通过图灵机案例实验,让学生理解其实现计算的过程;从中引出程序执行的状态及结构,进而说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通过此方面内容的案例引导,学生能够将算法与计算理论联系起来,将计算理论与计算机体系结构联系起来,从宏观方面初步建立起计算机科学框架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还简单介绍目前最新的生物分子计算、量子计算等最新计算理论及相应实践系统,从中引导让学生对比和思考图灵机、冯诺依曼结构下的计算理论与生物分子计算、量子计算之间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未来计算理论及实现结构的兴趣。

4)人类智能之梦――人脑与人工智能主题讨论。

此部分内容从计算机是否能够替代人脑的辩论话题切入,介绍计算机模拟人脑不同思考方式下的智能算法。通过介绍以下不同类型的智能算法(基于知识表示和推理的算法、基于连接的神经网络算法、基于数据的统计学习算法、基于仿生学的演化算法),让学生能够了解基础理论与人工智能的对应关系:知识表示和推理是对人类心理过程的模拟,其知识与逻辑学之间相关;神经网络是对通过解剖学认识的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模拟;统计学习是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通过数据来得到预制模型的参数计算过程;演化算法是对群体生物的仿生模拟。通过这些内容的事例展示和讨论,学生能够体会数学建模和智能算法的魅力,从而增强不同领域知识学习的兴趣。

5)数据的力量――数据科学主题讨论。

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目前兴起的数据科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Google、微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的实际案例,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数据就是力量,对其使用的好坏将关系一个公司的成败。通过讨论语言翻译、搜索引擎、广告推荐、舆情分析等系统中的实现原理与技术分析,来反映数据科学涉及的数据库、概率与数理统计、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等内容。除此之外,还在案例介绍过程中引人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概念及实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万物皆互联――物联网主题讨论。

此部分从生物之间的交流话题切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生物之间的交流、人类文明的发展与通信的关系、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话题,传达“万物皆有互联的潜质,互联能够促进万物的发展”这样的理念,进而对当前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介绍,将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与嵌入式系统和CPS(Cyber-Physical Systems)等相关知识点内容引入物联网讨论中。通过对德国工业4.0和中国2025智能制造等相关计划介绍,学生能认识到计算机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建立工业强国的使命感。

7)虚拟幻境――仿真与交互主题讨论。

此部分从现代电影场景中人工合成和制作的画面进行讨论,逐步引入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仿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相关概念和理论。通过对电脑游戏、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和人脑交互等具体案例的讲解与讨论,为学生展示计算机科学强大的魅力。

8)计算机学科体系。

此部分内容为上述讨论总结,帮助学生重新梳理计算机学科的知识脉络。在讲解和梳理过程中,根据本科培养计划,重点说明主要课程各自的课程目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特别强调计算机学科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关系,说明本专业与这些知识内容的“接口”课程。

从上面的内容介绍可以看出,每个主题的讨论相对比较独立,适合具有相关领域特长的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来进行讲解(具体讨论主题、内容、目标及相关课程如表1所示)。虽然每个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但是均围绕此门课程的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案。

此门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具体案例讨论,介绍计算机科学理论和相关技术的“输入与输出”。为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学科及相关课程体系提供支撑材料,以增加其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兴趣,为其后续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提供指导。

2.3授课方式

既然此门课程为新生研讨课,那么授课形式就应该以讨论为主,小班形式授课能保证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讨论。授课与讨论相结合,授课时间占全部课时的2/3左右,讨论时间占1/3左右。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讨论主题以及需要阅读的相关参考资料;在课上,由教师来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对相关题目的讨论,并从中传授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新生不熟悉文献的搜索、分析和总结等方法,以及部分文献理论性过强等原因,不可能每堂课都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目前,只能将讨论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进行。

为培养学生阅读文献、总结文献能力,除每次课布置的阅读文献外,还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撰写并提交一份计算机领域内指定题目的研究进展综述,以锻炼学生提炼和总结材料能力。这部分内容将计人课程最终成绩,最终成绩里还包括主题的讨论成绩。

目前,此门课程根据讨论主题涉及的知识来分配相应研究特长的教师授课。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每个主题之间内容的衔接性,有些内容需要在不同讨论主题授课中,反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说明,以加深其对专业课程知识内容重要性的认识。

3课程效果和持续改进

目前,这门课程已经开设2年共4批次讲解实践。通过直接交流和间接的意见反馈,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程后基本能够理解计算机专业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能够对前沿的计算机研究问题有所了解;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从这些反馈内容来看,授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2篇: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字:计算机导论;课程体系; CCC200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13-03

关于“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我国高校经历了从“计算机基础”或“计算机文化基础”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引”的转变。其实,这是两类性质不同的课程,“计算机基础”这类课程主要解决的是对计算机功能的工具性认识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引”主要解决的则是学生对计算本质的认知问题,其目的在于以严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学科中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让学生了解计算学科中那些富有智慧的核心思想及学科内涵,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我们认为这两类课程又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体现着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一个体现着学生对计算科学的认知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在“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上应既包含对计算本质的认知问题,又包含对计算机功能的工具性认识问题。

1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导论”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讲授中讲解计算科学的问题,在实验中练习一些工具软件的使用。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授课方式理论与实验严重脱节,理论的内容一直停留在抽象知识的层次上,学生不能有效地理解与掌握,所以,对“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如何组织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如何合理地分配该课程有限的学时,让理论与实验有效地结合,同时兼顾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能力的培养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技术更新快。根据“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简称CCC2002)”中对该课程的解析,我们重新构建了“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导论”课程体系包括计算科学理论讲授、实验、实训三大部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36学时,实验16学时,实训为二周。

2理论讲授

在“CCC2002”中,“计算机导论”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l6门核心课程的第一门课程被提出,它包含了5个知识领域中的l2个知识单元的内容,根据“CCC2002”报告和对国内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工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引导学生科学地、系统地认识计算学科的本质,了解本学科领域技术和文化的变化,明确整个学科核心知识单元和学习目标,初步具有认知本学科的能力和思想。因此,“计算机导论”课程应从学科特点、学科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典型方法、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出发,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回答“如何认识计算学科?”,“如何学好计算机科学?”等问题。“计算机导论”课程理论讲授涵盖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计算学科的发展史、定义和根本问题;

(2)计算学科中的科学问题(定义、意义、内容和方法);

(3)计算学科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

(4)计算学科的三个学科形态及相互关系;

(5)计算学科中的核心概念(硬件、软件、程序、算法和数据结构);

(6)计算学科中的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

(7)计算学科的应用技术和领域;

(8)社会和职业问题。

具体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3实验

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教学的重心就是理论教学,一切围绕理论转,开课的顺序必须是先理论课后实验课,理论课上没讲的内容,绝对不会先做实验,完全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附属,认为实验课是为了辅助理论、验证理论。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我们打破了这种观念,把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认为两者都是“计算机导论”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相对独立的环节,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实验是理论讲授的更进一步扩充,在实验中,我们将某个知识点的内容展开,利用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设计的实验如表2所示。

由于“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讲授对象是新入学的大一学生,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学过的新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验课学习目的的教育,鼓励学生在实验课中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实验课使学生能对计算机的各种知识做更进一步的学习;另外,我们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在实验指导书别增加实验原理的讲解,对实验中用到的原理做进一步的讲解,使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结合,而且特别增加了实例,通过实例使学生对该实验中结合的理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4实训

二周实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将工具软件的使用确定为实训环节的教学目标。实训的具体内容如下:

(1)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互联网一般应用,主要掌握上网查询信息和电子邮件技术;

(3)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其主要的操作方法及常用的DOS、Unix、Linux操作命令;

(4)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主要掌握系统提供的多种操作方法编辑文稿、制作表格。了解图形处理,并且可以实现图文混排;

(5)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图文编辑、动画、放映、打印,主要掌握精美演示文稿的制作;

(6)掌握Access的基本操作,主要掌握表、查询、窗体、报表的设计及创建;

(7)掌握Excel的建立、编辑、计算、显示输出等操作,进一步掌握电子表格中数据的排序、分类汇总等数据管理功能以及Excel特有的数据图表化等功能。

具体学时分配如表3所示。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实训环节成绩评定方法。

实训成绩单独给出,成绩包括平时检查(包括出勤)、考试成绩和实训报告三个部分。由实训指导教师科学评定成绩,各项成绩按比例累加得到实训总成绩。

实训各项占总成绩比例如下:

平时检查:20%

考试成绩:50%

实训报告:30%

特别声明,其中平时检查和实训报告具有一票否决权,其一不及格则总成绩为不及格。

5总结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一新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构建后,我们迅速投入运行,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对此改革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55%的同学认为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牢固掌握知识,21%的同学认为不能牢固掌握,24%的同学认为理论知识不容易掌握,实验内容相对容易;65%的同学认为这种教改方式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28%的同学持否定态度,7%的同学认为一般,没有特别的兴趣;通过本门课的学习,45%的同学认为对本专业认识程度达到75%,34%的同学认为对本专业认识程度达到50%,21%的同学认为对本专业认识程度未达到50%;在调查中有66%的学生认为整个课程的学时分配合理,24%的学生认为学时较少,10%的学生认为对此没有感觉,什么样的安排都接受;在调查中有52%的学生认为实验学时分配合理,41%的学生认为实验学时较少,7%的学生没有看法。

总之,我们对“计算机导论”课程体系仍在研究和探索,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董荣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第3篇: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 实验教学 弊端 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85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日常教学中的弊端

计算机网络课程既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践应用课程。可以说,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于一体的课程。该门课程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建立起网络体系的基础概念,为日后开设的相关课程打好基础。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日后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学习效果。然而,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教师普遍重视理论部分,而忽视实验部分。课堂上,老师机械死板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往往不能够建立起网络体系的相关知识链接,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2 成因分析

2.1 受制于传统观念束缚,实验人才方面的建设力度欠缺

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直接导致实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滞后于理论人才的建设。[1]这就直接导致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学科整体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实验室教师的水平跟不上理论课教师的水平,学生往往是理论听得明明白白,而落实到实验的环节就会变得糊里糊涂。这样,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来说,无疑是阻碍其发展的桎梏。因此,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将理论和实践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去发展,应该说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克服现实弊端的第一步。

2.2 忽视网络课程硬件建设,实验教育环境亟待改进

目前,各高校囿于学科建设经费的限制,很多实验室的实验条件早已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要,比如:实验设备数量不足,设备配置落后,新专业领域的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等等。这些都实实在在的制约着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发展,同时也真真切切的影响着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方面的专业学习。因此,这是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现实弊端的第二步。

2.3 教学方法墨守成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

在当前计算机专业培养方面,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墨守成规,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学习状况不佳几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理工类老师受制于专业限制,其上课方式大多比较严肃死板,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填鸭式”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显然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其教学效果如何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当然,理工类教师也不能为了取悦于学生而人为去声情并茂的“演绎课程”。但是,最起码需要改变的现状的一点就是务必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在实验教学方面的互动,唯有如此才有希望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现实弊端,此第三步也。

2.4 实验课内容设置不合理,考核形式单一且效果欠佳

针对实验课内容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理论课教师的普遍业务水平高于实验课教师的整体水平,导致学生在理论课程学到的知识与实验课运用的知识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实验课的内容完全不能起到帮助学生诠释和消化理论课内容的作用,更有甚者实验课形同虚设也是比比皆是的现象。另一方面,即便个别高校是理论课教师“双肩挑”的承担实验课的教学任务不存在教师差异导致的课程效果与目标偏离,但受制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禁锢,教师普遍存在忽略实验课重要性的现实弊病。教师如此,学生更是如此。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实验课程考试方式单一化。目前的实验课考试方式普遍采取以实验报告的考查方式代替正规的考试方式。这样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课重要性的“双重忽略”。实际上,实验课也有考试的必要和适合该课程的考试方式(无论闭卷还是开卷)。总之,以往的单一考核形式已经被现实否定,因此增加实验课的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势在必行的,也是能够从根源上加强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课重视程度的治本之策。

3 完善方案

针对目前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日常教学中存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通过增加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考核方式,实现其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建议将其考核权重提升至与理论部分相同的程度,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做法就是:将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大量增加实验课内容。在该门功课的结课考试方面,将实验课内容的考核提到可以与理论课相提并论的程度。

第二,建议将理论部分的相关内容按其教学进度适当增加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可以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等先进生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现实应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建议将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建设为“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具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通过崭新的方式来处理教学或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并且熟练应用到实践当中。[3]这种模式是一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成功教学模式,是改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实弊端的有效途径,也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值得借鉴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教研教改的良策。

参考文献:

[1]蔡文辉.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6,(12).

[2]龚怡祖.计算机网络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2010,(15).

第4篇: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 思维导图 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托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辅助思考工具。“思维导图”即引导人们思维的图,它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人类使用的一切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图示方法都是“思维导图”。

2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本次共调查了我院非计算机专业3000名高职学生,根据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实践课没有更好的利用。我院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采用了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授课方式,但是调查发现:只有30%左右的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理论课能认真听讲,40%的学生对于上机实践认真练习。其他同学对于理论和实践都不感兴趣,理论不听课,实践时间又大多数上网,聊天,浪费了大部分时光。

(2)教师讲授方法单一。计算机和投影仪已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工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并未被完全利用。有的老教师还习惯于黑板教学,不能更好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教学效果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不高。

(3)学生对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意见较多。大部分同学认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涉猎的理论知识很多,只是认为Word、Excel、PowerPoint比较实用,而对于知识渴望更多的大学生,更希望学习“编程”、“Photoshop”、“Flash”等比较实用的计算机软件。而对于网络知识、数据库知识不容易掌握,授课内容太过于层面,学生不容易掌握。

(4)计算机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我院计算机教师几乎没有进修与出外参观学习机会,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所有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3高校教师如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

(1)计算机基础课授课教师应用思维导图。高职计算机老师应该选用或者编写高质量的适应我院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教材。我们学院有计算机专业,可以本着教师资源丰富来改革教材,可以编著一些实践性较强,高职学生接受知识性强的章节,促进课程改革。

(2)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整理知识,有效的资源整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促使教师从整体结构上去把握知识内容,在头脑中形成课程的全景图。这样便于备课过程及教学设计的系统化、合理化;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便于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与质量。

(3)在授课的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成为教师应变自如的展示工具。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授课的思路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流畅,便于与学生加深互动交流的广度与深度。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授课,可以使呆板无趣的板书变成图形美观,自由发散、色彩斑斓的美的享受,有助于扑捉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质量。

(4)考核方式改革,针对以前我院考试考核不合理性,学院积极改革,也是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高职生自2011级新生起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期末校内不组织正常考试,学生一律参加下学期开学初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考试,考试成绩将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成绩。这样参加全国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还可以拿到证书。

4高职学生如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

(1)在上课阶段,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扑捉教师所授知识点的关键词。运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思维的能力、抓重点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上机课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进行,对小组的合作式学习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上机过程中,每个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上机内容,学生画出思维导图,经过小组讨论,生成一份本小组的思维导图。老师针对小组讨论图加以解析和评价,各个小组间相互交流学习,既增加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课堂质量得以提高,学生反映良好。

(3)课后,学生可以将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与上课时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不足与缺点,进一步修改完善思维导图。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轻松的再现学习的过程,帮助其理解与记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以轻松的实现知识的有“厚”变“薄”,有难变易。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牢固的掌握,而且记忆的速度与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5篇: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导论课程 教学改革

前言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最基础性的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完整的教学体系当中的知识绪论。这样的课程一般是给一些大学的学生进行开设的,其目地就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程。虽然计算机的普及性非常的高,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做到一般的软件程序人人都懂得的地步,这是计算机的普及的一个缺陷。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计算机的课程中加入了程序设计的基础性部分,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优秀的程序设计等素质的培养,从内容、方法、环节三个方面讲述了新的教学模式下对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来一些新的方法和理念。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改革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好的教学内容和好的教学指导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计算机导论课程是属于入门的课程,学习这项课程以后还要学习更多的关于计算机专业性知识,就需要学校进行专业的学,教学就要有始有终。新的改革内容就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为主要的授课项目,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这部分的基础知识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理解的也非常多,这就需要学生自觉的和自主的学习,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际的操作兴趣[1]。在以往的教学课程当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记忆和理解实际的操作很少,这样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苦恼,知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的,尤其是计算机的课程重点就是实际的操作,只有在实际当中去操作,学生才会增加记忆和懂得应用,因此,我们选取了C++作为语言程序设计的现行语言,这样学生就会在短时间内学习到Java语言的技巧[2]。

2方法与环节

(1)实践操作:在计算机导论课程当中,为了更加快速的和方便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软件开发的实践当中去,采用实际的案例教学法来讲解。简单的说就是教师用实际的案例给学生讲解,分程序步骤的来讲每个知识点的要点和需要注意的,以实际的操作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操作效果,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自的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观察一下基础不好的学生和有基础的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让有基础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上的基本任务以后,不布置新的提高性的任务;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给几个基础性的任务,首先,是让他们熟练以后才能够去完成提高性的任务,这样一来每节课的任务无论是基础不好的还是有基础的学生总体来讲都会对本次的知识有所了解[3]。

(2)精讲多练:教师在讲的过程中要注重精讲,语速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只是适宜比较好,要让学生能够听明白教师讲的内容,课堂的时间比较短,那么就需要教师组织好语言,细细的讲解每个知识点,其次就是要学生多加练习,很多的学生是比较喜欢实际的操作这一块的,因为这是个能够增加记忆的主要实践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3)兴趣教学:一位优秀的教师是能够吸引在课堂上的每一位同学。他们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非常的感兴趣,能够把学生的眼球吸引到一个点这是非常厉害的,那么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就需要在实际的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形象化和比喻化来更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如,讲授软件实际应用的课程当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动画形式的演示文稿,让学生思考怎样能够这样的演示文稿呢?具体的操作步骤是什么样的?从什么地方开始着手呢?等等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所兴趣[4]。学生只有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对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才能够有兴趣,也采用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4)全面的教学方法体系:对于一个学校来讲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才是教学的实质,让学生不断的有自我思考和自我理解分析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断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更好能够知道学生具体的掌握知识点的程度[5]。其次,是要以教学内容为主的互相交流的模式的课堂教学;利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注重教学的效果,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学校的生存之道。

3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培养计算机课程的技能型人才,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开设很好的提供了社会型需要人才,积极的体现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这对于新形势下的计算机课程有着很重的影响地位,将学生打造成了具有前瞻性、实践性、实用性的特点,计算机导论课程就是计算机改革当中的重点所在,计算机导论课程是属于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改革以后的新形势下计算机导论课程是真正的能够起到“开山引路”的先导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跃,陈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改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0(08).

[2]郭艳燕,张树粹,胡潇琨,谭征.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0(08) .

[3]柳青.商科院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02) .

第6篇: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EIP-CDIO理念;实践教学;创新

1 大学课程教学融入EIP-CDIO教育理念的意义

1.1 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意识

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传输式授课教学方式,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因此,融入了EIP-CDIO教育理念的大学课程教学具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同时,CDIO理念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会自发查找资料、研究资源,从而对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学生的探索意识在不自觉中逐渐得到培养。

1.2 积累实践经验,奠定发展基础

融入了EIP-CDIO教育理念的大学课程教学呈现出项目实践教学的特色,教师在教学中以社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来培养学生,通过设计与专业相关的不同项目来锻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项目实践当中,以此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如此,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活动而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不仅可以为自身积累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而且还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社会岗位的工作流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EIP-CDIO教育理念时,往往以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如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一方面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倾听,另一方面当学生成功克服困难时易于感受到集体荣誉感。于是乎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等慢慢得到培养与提高,这也是在大学课程教学中融入EIP-CDIO教育理念的最大意义。

2 EIP-CDIO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实践教学研究

2.1 巧设主题性的课堂讨论

组织课堂讨论是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的一种主要形式,同时学生积极参与主题式的课堂讨论还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因此,EIP-CDIO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巧设主题性课堂讨论来开启创新之路的第一步,课堂讨论的主题性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实践教学的关键,而如何设计具有意义性的课堂讨论主题则是教师需要解决的教学重点。教师需要利用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与敏锐的专业触感来巧设主题性的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前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了解讨论内容,而学生的课前讨论准备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实践过程,利于达到双重的教学效果。

2.2 强化实验性的操作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教授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如此才能有效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而EIP-CDIO理念指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正好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此在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中还提出强化实验性的操作教学策略,这也是CDIO理念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了满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性操作教学,院校需要建设系统、完善的计算机实验机房,从而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操作技能提供有利的上机条件。

2.3 创新项目性的应用教学

EIP-CDIO教育理念强调“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教学过程,提出1级、2级、3级的项目教学模式,通过不同等级的项目活动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在EIP-CDIO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尽可能的满足CDIO大纲的培养要求,创新项目性的应用教学,通过开展涵盖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与操作的小规模团队项目来检验学生,以加深与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及技术的理解、运用。项目性应用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参与项目实践课题,教师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设计项目实践课题,而后引导学生通过“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过程完成项目课题任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总结

EIP-CDIO教育理念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理论教学或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将EIP-CDIO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 讨论式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阶段;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1-48-02

Application in discussion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college computer basics

Lu Hua, Feng Y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Abstract: The meaning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iscussion teaching are discussed. Taking College Computer Base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application of discussion teaching is introduced from four steps. The result shows that applying discussion teaching to College Computer Base is quite successful.

Key words: discussion teaching; college computer basics; stage; application

0 引言

当今,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普遍使用的工具,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众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产生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如何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 讨论式教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1.1 内涵

讨论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让全班同学或小组成员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此获取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展开,问题的深入,问题的解决四个阶段。

1.2 现实意义

讨论式教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是教育转型要求改变教学形式[1]。讨论式教学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目标,转变为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我组织能力而成为主导,从教导型转为交互型。讨论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首选的教学方式之一。二是能够促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许多教师的教学内容局限于教科书,局限于教学大纲,有些教师很少有自己的见解或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采用小班上课,进行讨论式教学,教师需要在查阅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做好全面的备课工作,以便在讨论中能够正确引导、提问以及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及时做出归纳总结,这个过程对教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是可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能说、会听、善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 讨论式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很多课程内容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例如,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及其转换、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Windows中文件/文件夹管理、Word的图文表混排功能、Excel中排序与筛选、PowerPoint中动画效果的设置、网络地址等。还有主流浏览器的性能比较,计算机病毒基础知识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也可以作为讨论的内容。教师可以把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作为重要的教辅手段[2],给学生提供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作为预习资料,建议学生访问相关的网络资源,并可以通过QQ,邮箱等方式进行交流。本文以计算机病毒基础知识为例,介绍讨论式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2.1 问题提出阶段

讨论的问题主要源于学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讨论题目。讨论题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深度、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设计讨论题时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避免过难或过易。提出的问题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更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讨论也要尽量结合学生本专业的特点。

第8篇: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本届论坛主题是“信息化进程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论坛组委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院士,南京大学潘毅副校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们充分阐述了课程报告论坛在新世纪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论坛的举办,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西安成功举办的首届报告论坛,定位为大学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全国高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新一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本届论坛则侧重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同时将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研讨交流纳入到同一个平台上,有利于发挥学科整体优势,使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互交流促进。本届论坛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信息化进程中计算机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核心课程建设;二是计算机实验教学、实验环境建设与工程实践的探索。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正逐渐成为高校计算机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会。本届论坛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前所未有的热情。本届论坛专家、教师热情非常高,到会专家、教师超过第一届,有300余所高校计算机院系的领导参会。因会场限制,仍有不少教师希望参加而未能到会。近800个座位的主会场座无虚席,有些分会场的教师只能站着聆听精彩的报告。本届论坛收到教学论文投稿300多篇,经过程序委员会评审,最终录取160余篇进行分会场报告和会议期间的张贴交流,会后将组织论文出版。

2.高屋建瓴的报告。本届论坛报告层次高。李未院士的报告“当前形势对计算机本科教育的要求”,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新型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计算机学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必须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周巢尘院士的大会报告,把一线教师领到了计算机学科发展与应用的前沿。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王志英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冯博琴教授的报告从多个角度介绍了计算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这些报告令广大一线教师受益匪浅。论坛当中不少教师表达了兴奋的心情:“参加本次论坛太值得了!”

3.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论坛邀请了美国ACM计算机协会教育委员会前主席Russell Shackelford教授,他结合美国ACM、IEEE-CS等联合制订的计算学科系列教学计划报告CC2001―2005以及美国目前计算学科的现状,作了题为“为什么目前计算科学教育困扰学生、教师以及院系领导者?”的大会报告,开阔了大家的视野,美国计算机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做法,也为国内教师提供了借鉴之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张晓东教授结合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介绍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推动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和思考。他的一些思想和做法使与会教师很受启发。本届论坛通过同声传译手段提高了国际化交流的效率和深度,现场活跃的提问也把会场气氛推到了高潮,论坛从内容安排到会务细节上,都为构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国际化交流平台做了有益的尝试。

4.丰富多彩的内容。本届论坛的内容设计更加丰富、组织安排也更加有序。本届论坛除安排8位专家做大会报告外,还安排了6个分会场48位专家教师做专题报告、100多篇论文张贴交流、5个专题讨论(Panels)分会场等。发动和邀请的会议报告人、报告主持人、Panels主持人等近80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譬如第三分会场以主题为“计算机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分专题报告,吸引了近200位老师参加。一位来自赤峰学院的老师表示,高等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和相关的新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靠一个学校去想、去解决是有局限性的,通过这些专题报告,发现很多问题是相通的,可以获得很多好的想法和思路。

5.创新的组织形式。本届论坛新设立的5个专题讨论(Panels)分会场,为专家和教师创造了更易于互动的形式。为了使每个Panels讨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有启发性、对广大一线教师更有益,会前论坛秘书处通过与专家、教师的交流和意见征询,为5个Panels准备了30个讨论题目(5个主题和25个子问题)。每个Panels的多位主持人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引导与会教师展开讨论。常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与会教师争论热烈,台上台下频频交锋,不时撞出新的火花。这种形式令参会者耳目一新,而且对话专家权威性高,使与会教师收获很大,也孕育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新的思想。

本届论坛得到了许多专家教师的高度赞扬。李未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报告论坛有利于把广大教师聚拢起来,按照国家的发展目标,抓住教育优先发展的有利机遇,促进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学科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RussellShackelford教授在谈到自己对此次论坛的看法时说:“这个会议组织得非常好,虽然是第二届,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历史悠久的会议,规模盛大,组织井然有序。在美国也很少见到规模这样大、组织这样好的会议!”

第二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已经落下帷幕,但论坛的话题并没有结束。论坛期间,很多教师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希望在会后继续交流的愿望。为了使论坛的讨论更加深入,使广大教师能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交流,正在建设中的“中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网站”将专门开辟网上论坛,为高校计算机教师开辟不同栏目、不同形式、不同专业方向和课程的交流、讨论空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工作和学习平台。

第9篇: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发展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的,具有学生基数大、非零起点、专业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理论性与应用性兼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最终提高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水平。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有自身需求,我们必须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计算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知识、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网络安全等。计算机基础作为全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理解力差别大,教学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不同,教学难度不同

大一新生入校前生源不同,有的来自较偏远的农村,中学时基本没接触电脑,这类学生

初期使用计算机上手较慢;有的学生来自城市,中学时使用过电脑,这类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有的学生高中时学校没开设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的教学基本要从开机教起;有的学生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考入大学,一般的计算机应用完全没问题,有的软件甚至使用的比老师更熟练;有的高中时是理科生,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较快掌握;有的是文科专业,理解理论时较慢……。这些学生都用一个教学大纲,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有基础的学生懒得听,没基础的学生听不懂,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打击。

1.2教学内容落后,实用性不强

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操作系统已经发展到的windows7,课本还是教到

windowsXP,office软件已经到了2007版,但是课本还是在教2003版,很多软件都如此,使得学生看课本没法照做,用时还是得自己摸索,这是对于有基础的学生,但对于没基础的学生完全没法动手。因此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没法现学现用,学习动力不足。

1.3课堂讲课和上机脱节

通常计算机基础课程配有上机课,但上课时用多媒体课件讲课,具体操作无法记笔记,

学生上机时等于没听课。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像职校一样,老师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但是这种做法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能完全被动地模仿老师的操作,并不适合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几点改进意见

2.1区分文理、科区别对待

通常理科学生无论对理论还是实践都较文科学生强点,因此对于文理科学生需要采用

不同的教学大纲,对于理科专业可以提高难度,引导他们掌握更多较难的理论知识;而对于文科专业,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能够熟练操作电脑,能够用电脑解决问题,学习的侧重点,如Office办公软件及Access等简单的数据库等等,授课时理论知识了解即可,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引导性课程,授课时理论概念要讲解透彻,注意加强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配合实际操作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计算机其它领域知识,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科学的。

2.2采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课堂操作过程

由于计算机基础有一半是操作课,上课时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直接通过投影机

把操作投影给学生看,但操作过程一闪而过,学生一看就懂,一做就忘,学生来不及也不可能做笔记。那如何让不会的学生能够学习老师的操作过程并重复自己做就成了操作课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采用“屏幕录像”将操作步骤录制下来,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使用,这样不会操作的学生能反复观看,反复操作,从而举一反三。

2.3调整课程顺序

通常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先理论后上机,但对于平时只上网聊天、看电影的学生,office

基本没操作过,那讲课时老师操作过程学生就一点基础都没有。笔者适当调整顺序,先布置简单的上机作业让学生熟悉office环境,学生操作过,知道自己欠缺之处,再上理论课讲解,加深印象,再布置较难的较综合的上机题给学生,从而实践到理论,在由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对于office这种完全靠操作才能熟悉的软件的使用深入学生脑海里。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步入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大学过程中不会因学而无用而苦恼,是每个从事计算机教学老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笔者仅就教学中碰到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中。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