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三语文教学教研范文

高三语文教学教研精选(九篇)

高三语文教学教研

第1篇:高三语文教学教研范文

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 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 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 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第2篇:高三语文教学教研范文

一、 指导思想

根据区教研室的工作计划要求,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工作将以认真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习新理念、探讨新教法为重点,优化语文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指导,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二、 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研究,认真开展读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和教学素养。

1、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精神,继续做好课程改革研究工作。以新理念研究新教学。重视双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继续围绕教学改革中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科研。

2、组织教师系统学习一、两种教育教学论著(《共同应对》《校本引领发展》),认真通读一、两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深入开展读书活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养。

(二)抓好教学常规,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备课组建设。抓实抓活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重视第二次备课,因材施教。开设阅览课,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佳作,做好读书笔记,开展征文竞赛活动,指导学生发表习作。更好的组织小记者活动,扩大影响。

2、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编写、完善高中校本教材,积极有效地开展“教材教法研究”培训和研究活动,以推广先进经验。

3、组织好校级、区级公开课活动。各备课组平时加强随堂听课、评课活动,扎实开展好公开课评课活动,以研促教,营造浓厚的教研风气。保证区级公开课的优秀率。

4、加强对本组教师的培养。发挥“青蓝工程”的作用,师徒结对互学,促进青年教师迅速胜任教学。师徒之间互相听课一周不少于2节,青年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得失。在校“青年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展示自己风采。

(三)、强化教学科研意识,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1、继续围绕区级课题“高中作文生活化、创造性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开设实验课,突破我校阅读和写作教学。

2、围绕校级课题“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的开设”进行研究,各备课组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促进我校的语文教学。

3、教师自身加强教学科研,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扩大我校教研成果。

(四)、加强对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指导。

1、组织好初三年级复习教学的公开课研讨活动,学习、落实“中考研讨会”精神。

2、高三年级:做好2006年高考信息的收集工作,组织参加全区的高三备课组长会议,分析高考动态,全面安排好复习备考工作。认真做好三月、四月两次模考的复习迎考工作,并及时做好考后分析工作。参加全市高三语文学科研讨活动,借鉴别校经验,提高复习效率。

三、 主要活动

1、制订好教研组、各备课组工作计划。

2、学校对高三教学进行调研。

3、高三部分教师参加九县市高三复习研讨活动(张家港)

4、校级公开课(华岩、詹志清)

三月份

1、编写、完善校本教材及深入开展课题活动。

2、高一年级教学调研。

3、校级公开课及评课活动,理论学习。(推选出对外公开课名单)

4、区级高三语文备课组长会议,并参加苏锡常镇扬五区高三复习备考会议。

5、苏锡常镇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潘少波)

四月份

1、各备课组充分准备区级公开课。

2、各备课组按计划开展学生竞赛活动。

3、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做好期中复习迎考工作。(吴燕芬)

五月份

1、对高二年级教学情况调研。对各备课组进行教学常规检查。

2、九年级教学调研测试。

3、高三二模情况分析和高考信息交流活动。

4、校级公开课活动。(吴燕玉、袁莉娜、施孝丹)

六月份

1、各备课组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制订好期终复习计划。

2、毕业班中考、高考。

3、每位教师写好学期总结和教学反思。

4、语文组工作的台帐资料归档。

第3篇:高三语文教学教研范文

这是让我满心高兴的事。

春天是温晴的世界,有碧绿的色彩,煦暖的和风,明净的阳光,更有勃勃的生机。世发先生大作的出版,为这美好的春天点染了一片嫩嫩的绿叶。

我和世发先生是多年的同事,是亲密的朋友。我们都是非常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的人,都是在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岗位上勤奋踏实工作的人,都是与世俗无争但追求事业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自身的发展上坚持许多年而毫不松懈的人。

世发比我约小10岁。但我们同在1997年评上特级教师,这就证明了他的实力;早在1993年,我们就共同主编、出版过《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一书,由此也可见他的研究水平。

世发是湖北省特级教师,曾经有过在江苏省工作三年的经历,他在江苏省的高中任教三年,又在强手如林的江苏省评上了特级教师。大家尊称他为“双料特级”,此中的奋斗之艰苦,一定是一言难尽的。

2006年世发从江苏回到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愉快地合作了一年多。那是让人非常怀念的日子,他和我分别主持着高、初中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我们用了很多的时间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对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的培养。晚上,我们的办公室常常闪亮着灯光。

2007年我退休前,建议世发全面地重点地研究高中作文教学的课程建设的问题。三年后,他主持编写的两部高中作文训练教材《高中语文作文教案》《高中作文序列训练教程》赫然面世。

现在,世发的专著《语文情怀——我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就要出版了,我读他的书稿,沉浸在学术的氛围中。

全书共选编、收录62篇论文,分为六个部分,表现出对语文教育研究涉及面宽广、实践性强的特点。教研工作的规律与特点,语文教师的修养,单元教学的奥妙,语文教材的特点,课堂阅读教学的内涵,作文教学的技能,高考语文命题及备考的探索,语文知识的阐释等等,都在其研究的视野之内。有不少的内容研究透彻,体味深刻,教师修养、单元教学、教材研究、作文教学等内容,都形成了研究的系列。

在这部作品中,世发先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表达了对语文教育、教研、教学的学术见解,如:

《呼唤语文的学科精神》一文,阐释了语文教育的学科精神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主张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即从审美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

《关于单元教学两个问题的探讨》一文,论述了单元教学的产生、发展和单元教学的本质等问题。

在《语文能力层次概说》中,阐述了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层次。

在《改革教学方法,探究语文课型》中,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的八种课型:情景创设课、学法指导课、讨论释疑课、自学指导课、品读鉴赏课、揣摩探究课、信息交流课、课外指导课。

《试析初中语文教材的三个特点》提出了教材编写应体现“语文的生活化、语文的人文化和语文的科学化”特点的主张。

《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思考》提出了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的四种策略:变教为学、变答为问、变统为放、变判为评。

《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一文,主张建立起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形式表现为五种方式:自学辅导式、质疑探究式、分层递进式、点拨引导式、学教结合式。

《语文教学要注重“三个加强”》一文,主张语文教学加强朗读教学,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语文高考备考的基本策略》这篇文章中,提出了高考语文备考的基本策略:立足长远,整体规划;建构序列,科学备考;加强研究,整体提升。

《新课程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作文教学研究最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一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二是要建构作文序列,变“无序”为“有序”,三是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

《作文教学新课型探微》一文,论述了作文教学四种新课型:博览助写课、体验感悟课、思路拓展课、自主写作课;这是他对作文教学的一种独到的研究。

还有《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与对策》《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与备考策略》《高考作文命题的四大看点》等文章,系统研究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风格与趋势,提出了高考作文备考的系统对策。

他还主张语文教师要提高五种基本能力,要养成六种良好的习惯,主张教师必须备好课,提出“有高质量的备课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的观点。

……

品味着书中的美点,我想到了世发的处事为人。

世发低调做人,热情诚恳,珍爱工作,专修内功。他曾经这样表述过他的思想修养、工作精神和内心世界:

我的座佑铭:大爱无语。

我的工作一直在“忙碌”中度过:人因追求而忙碌,因忙碌而充实,因充实而快乐。

我这大半辈子做人、做事拥有三颗心:一是孝心,孝敬父母;二是善心,善良为本,善待他人,善待事业,善待自己;三是感恩之心,记得别人的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我追求的本色:谦逊是美德,勤苦是本分,踏实是境界。严于律己宽待人,脚踏实地望星空。

我喜爱自己的岗位,钟情自己的事业。铁心教研,一生无悔。

我的工作信条:勤修自我,闻道践行。

我的教研观: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我总认为,工作的苦乐不在于客观之事,而在于主观之心。

我体会到,事业有成的经验是: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

句句都是历练生命、感悟生命之后的肺腑之言。

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有了这样实在而高远的精神境界,何愁没有学术造诣!

我为有世发这样优秀的同事、朋友而深感欣慰。

美好的春天里,涌动着生命的力量,孕育着未来的希望。我想,世发,我,还有钟爱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同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春天里的绿叶。

第4篇:高三语文教学教研范文

1.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描述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个重任自然由各高校英语专业承担起来了。

何其莘等(2008)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英语专业教育情况,从英语专业教师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指出了目前英语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胡文仲(2008)则主要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角度,回顾了三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英语教育改革。王雪梅(2008,2009)是从课程设置与学术能力的角度对研究生英语专业进行了述评。

以往关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文献只是从宏观上整体对外语教育进行综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英语专业知识课角度出发,结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和学术能力对我国英语专业教学进行评述。本文从英语专业知识课这一层面,通过具体的英语专业知识课,对我国英语教学动态进行评述,目的是为了:了解英语专业各知识课在相关文献中所占的比重及趋势;通过对英语专业各知识课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解决方法;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进行展望。

2.英语专业知识课的界定

《新大纲》把高校英语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划分成三大板块: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其中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主要在本科阶段高年级开设。

《新大纲》还给出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见图一)。考虑到除了“学术论文写作”之外,其余的都可归纳为“语言学类、文学类、文化类”课程,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予考虑“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

3.研究设计及方法

我在中国知网(期刊网)上,以“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国家概况、英美国家文化”等具体专业知识课程名称作为关键词或标题,对1980―2009年的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将通过检索的结果,分析隐藏在结果背后英语专业知识课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一一展开讨论。整个研究采用定量加定性的研究方法。

4.研究发现

4.1英语专业知识课研究的总体趋势

我以《新大纲》中英语专业知识课课程名称作为关键词或标题,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进行了检索,统计结果见图二、图三。

知识课课程相关文献数量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专业知识课课程的相关文献研究有299篇,但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文化类课程的相关文献研究偏少,只有14篇。相对而言,语言学类和文学类相关文献数量比较多,达到285篇。

图三则从内部看出了每门知识课课程相关文献的发展趋势,特别进入21世纪以来,三类课程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文学类最快。英语语言学在我国发展已数十年,发展相对稳定。文化类课程上世纪变化缓慢,但进入21世纪后也迅速发展。

4.2研究方法上特点

图四反映了所收集的相关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知识课相关文献研究偏重综述型(185篇),其次是理论应用型(84篇),实证研究占较少比重(30篇)。但我在文献收集过程中发现实证型研究自进入21世纪以来呈明显发展趋势。

图五则体现了我国英语专业知识课相关文献的研究绝大部分是针对本科生英语专业的(245篇),研究生只占到很小一部分(54篇)。

4.3相关知识课课程研究

随后,我为了看出课程的发展趋势,又根据年份对每类型知识课程进行了分类,结果见下面的三个表格:

从上述三个表中,我发现只有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知识课三大类必修课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多,它们的选修课的相关文献数量却寥寥无几。相对来说,语言学类选修课相关文献数量比文学和文化类选修课相关文献要多,但比起其必修课来,又显得少了。

以上是我以最近关于英语专业改革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的结果。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后,“学术能力、批判思维、任务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越来越得到关注和重视,这些词也反映出了21世纪英语专业改革的方向、趋势和特点,或者至少指引了改革的方向。

5.英语专业知识课教学研究改革刍议

5.1课程设置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是英语专业的核心内涵,规定了本专业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是实现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根据2000年3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界定,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文学、文化三方面的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就下文的数据分析及全国范围内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英语专业知识课课程设置存在两大方面的不足。

从微观角度看,多数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学术论文写作、英语国家概况等5门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大纲》所规定的14门专业选修课中的多数课程。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大学的英语专业在课表上已经安排了《大纲》所规定的专业知识课程,但还存在专业师资短缺、课程课时不足、质量意识不强等问题。除此之外,《大纲》没有对英语专业自身的学科内涵做出详尽的描述,偏重人文、缺少社科,对研究方法类课程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从宏观角度看,不同类型的院校(如师范类、理工类、农林类、综合类、外语类等)在制订学科规划时与本校的层次定位不相符,在课程的设置上“普遍雷同”“千校一面”,没有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5.2人才培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逐渐趋同。而我国目前有900多个英语专业点,分布在条件差异很大的经济发展地区,不同地区对于英语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是否都能按同一模式培养外语人才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关键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现行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往往是外语作为一种工具被加载在其他专业知识中去,学校往往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急功近利,绞尽脑汁为了“复合”而复合,却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效果。胡文仲教授(2006)认为,我国外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外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框架中,合理解决英语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之间的课时冲突,并实现不同院校之间相关专业知识的合理分布和一定的区分度。

5.3教学模式

从4.3分析中看到,我国英语专业知识课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不尽如人意,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其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涉及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教学管理等构成要素,各类学校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下,针对不同要素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记”、“满堂灌”等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流。21世纪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老师的产品,而是顾客。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采取多元教学模式来适应这种需求。近年来,不同类型学校的英语专业在教学模式的研究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如交际教学、任务型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多元教学模式,以及自主学习、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多元学习模式。

5.4学术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求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学生发展学术能力对于学生个体发展和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外语院校学生作为外语学术能力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术追求和独立人格,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而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喜好或就业来学外语,忽视了对外语学术能力的培养。

外语类高校应当建立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氛围。一方面,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学术传统和专业特色,合理进行学科定位、专业规划,并科学地拟定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学术要求和学术评估,不进行“一刀切”的定量要求。另一方面,要鼓励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切实结合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研究。

一个学生的学术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作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又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首先也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六、结语

本文结合对我国英语专业知识课的动态研究,尝试剖析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英语专业知识课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热点。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何其莘,黄源深,秦秀白,陈建平.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5]戴炜栋,王雪梅.学术环境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J].中国外语,2009.

[6]李美霞.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探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7]揣铁梅.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

[8]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9]谢友福,孙飞凤.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与改革的构想[J].外语界,2008.

[10]胡文仲.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2008.

[11]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于学术能力发展[J].外语界,2009.

[12]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评估与学术能力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

[13]付红霞,郝玫.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8.

[14]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

[15]张秀梅,马春兰.英语专业英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

[16]胡笑瑛.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

[17]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高三语文教学教研范文

在进入21世纪的背景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不能以自身特有的汉语言魅力、内在丰富的人文蕴涵和情感动力赋予个体生命以价值、尊严以及发展动力,因此,我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中学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这一命题,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追求和生命的丰富,从而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在研究初期,主要研究语文学习心理,探索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心理机制。标志性成果就是我主持并于2005年结题的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名教师”资助课题“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以高中兼顾初中,从实践层面上来说,由侧重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的研究,拓展了研究的空间;从教育对象的层面上来说,由初中生扩展到高中生,拓展了研究的范围;从理论的层面上来说,从以心理学理论作指导进行实践,转而研究语文学习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能力特征等,由实践的层面提升到理论的层面。课题重在分析和研究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借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向高层次上发展。这正是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突破的难点问题。

在中期阶段,我主要研究了中学生心理变化对言语表达的影响,探讨了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策略。通过对语文生命化课堂言语教学的指向性进行深入思考,从中学生心理变化对言语表达的影响来探讨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策略。我认真总结了前期研究成果,在《农村教育研究》发表了《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报告》(2008.4),并于2008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名师讲语文――李震讲语文》;我又主持研究了“中学生言语和心理素质同步发展研究”这一课题,被省政府列入“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资助课题,这是我省基础教育系列唯一入选的一项课题,同时我被列入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运用了调查法,设计了《感觉偏好测查表》,寻找学生的优势通道,便于个性化教学。

在后期阶段,我深入研究生命化课堂的理论,建构生命化课堂模式,建构中学生写作模型。我主要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运用行动研究法,在语文生命化课堂实践中探索,集中体现在生命化课堂流程设计、生命化课堂模式建构、生命化课堂策略运用;二是进行理论思考提炼,对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进行追寻,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模式重构;三是深入研究了语文本体,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百年语文“主体话语”的主要内容和话题方向,考察了百年来语文话语的基本语境和现实背景,打破了语文“性质神话”,抓住“汉字性”这个最根本的中国话语形式,提出了“文(人及其心灵统一体的象形符号)本性”这一语文本体性质;建构了中学生写作模型。这一时期,我主持的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历时近三年结题,核心成员是张长松、李涛、管开兵、谢敏、朱曼雯、张永庆。课题自立项后先后研究了生命化课堂理念、课堂特征、课堂模式、资源开发、策略运用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厘清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

到目前为止,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文章较多。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把语文“生命化课堂”混同于语文“生命课堂”。语文“生命课堂”是用语文材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而“生命化课堂”是在课堂上用语言文字来化育学生的生命。二是贴着“生命教育”的标签,课堂仍然是指令型的以语文知识为绝对主宰的格式化王国,学生缺少尊严感和自主性,很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语文“生命化课堂”需要从理论上揭示语文本体,需要研究并论证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课堂文化、教学境界等。

我对“语文本体”的探讨和对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语文本体到底是什么?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运用“字思维”深入探究语文学科性质,撰写了两万字的长篇论文《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发表在人教社出版的权威刊物《中国教育科学》2013年第4辑上;又梳理了百余年语文教育历史,撰写了两万字的长篇论文《语文走向与主流话语的百年演进》,发表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上;还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上发表了《理性追寻:语文“生命化课堂”之重建》《语文课堂:享受语言文字的生命阳光》《从“知识课堂”到“生命化课堂”的飞跃》等论文,系统地阐释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为语文“生命化课堂”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2.建构了语文生命化课堂操作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我在语文生命化课堂研究中建构了五种操作模式:

以目标整合为取向。语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此类课堂模式是:整合目标,着眼生命关怀;围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落实目标,促进生命发展;拓展目标,激发生命活力;反馈目标,丰富心灵涵育。

以经验关注为取向。学生生活在世界中,参与在活动中,对生存状态和世界存在,会不断地产生体验,积累经验。这些经验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真实、最坚实的基础和源泉,教学中应该也必须联系这些经验,才能展现学生活泼可爱的天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此类课堂模式是:诵读通读,感知文本;联系生活,构建话题;探究读议,潜心会文;同伴互助,拓展思维;个性展示,全班评议。

以过程开放为取向。在语文课堂上,有着学生自身视野的开放,有着文本意义生成的开放,有着师生问答结构的开放。此类课堂模式是:马蹄组合空间,形成立体传导;小组讨论交流,开放学习方式;引入生活资源,重建文本意义;选择争鸣视角,碰撞思维火花;主题拓展联系,体现课堂张力。

以情意沟通为取向。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语言形式中感受生命的气息,让学生透过语言来发现川流不息的生命,体会深沉的生命意识,观赏高尚的生命之花。此类课堂模式是:整体把握文本,选择情意品点;捕捉言语空间,透过字词体验;理解生命意趣,填补言语境域;调动生活经验,流转生命光彩。

以丰盈生成为取向。个体生命的动态生成性,为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地追求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实现生命的价值,体现出生成的丰盈性。此类课堂模式是:营造轻松氛围,建立平等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分享学习成果;展开联想想象,促进共融共生;交流回应沟通,体验唤醒生命。

3.归纳了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生命化课堂”始终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探索。运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有:

字里乾坤:生命化语文课堂深度解读的语言之家。汉字通过意象结构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全部内涵,描绘了“一幅初民的生涯图”(安子介语)。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汉字独特的魅力,深入开掘汉字的文化意蕴。我先后发表了《语文课堂:享受语言文字的生命阳光》(《中学语文教学》2011.03)、《以语言的魅力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4.1)等论文。

主体参与: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形态的深度探寻。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时采用了两种方式: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积极参与需要情感和态度的积极,有效参与需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积极,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的统一。

探讨这种课型的文章有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10)上的论文《生成:在言语的感性世界里行走》。

理解想象:生命化语文课堂领异标新的心理桥梁。在实践中突破思维定势,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通过对话互动,营造想象的氛围;积累表象,加深情感体验。这些措施,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体验感悟: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意义的瞬间直觉。体验是生命意识的,感悟是突然窥见了语文学习的一片新的天空,跃动着生命的活力,身心得以涵养,精神得以澡雪。为了探讨这种课型,我先后发表了《体验:抒情语体教学的价值追求》(《中学语文教学》2011.5)、《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唤醒》(《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3.9)等论文。

视野融合:生命化语文课堂深情向往的生命交感。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把文本的视野、作者的视野纳入到自己的视域中,从而丰富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经验视野,形成了一种新的视域,这就是视野融合。所以说,视野融合是“生命交感”。研究这种课型的论文有《对话:课堂最本真的敞开状态》(《中学语文教学》2009.6)等论文。

4.探讨了语文生命化课堂审美追求

主要研究了课堂中灵想的飞动之美、生成的智慧之美、体验的含蓄之美、对话的意趣之美、情景的交融之美、精神的烛照之美。

灵想的飞动之美。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喜欢通过感知、联想、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发现性活动,根据文本的邀请和呼唤,通过对话,产生飞动的灵想,达到美妙的阅读境界。

生成的智慧之美。生成教学实现了“人”和“语”的交融,“语”和“人”互为一体。这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教与学智慧的呈现。

体验的含蓄之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牺牲生命灵性和语言悟性,而是通过感知、融情和会悟来引导学生形成经验,产生领悟。讲究“情知交融”“身体心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对话的意趣之美。对话的审美性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形成自由、开放的心理场,架构适合的对话空间,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策略,收到意趣盎然的学习效果。

情景的交融之美。情景交融之美主要是通过品味语言,用心玩味蕴藏作者的心机之处;互动交流,互相敞开,共享精神智慧。

精神的烛照之美。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内在的视点,重新构筑形象,引导学生走进精神世界,获得新的领悟,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会感到敞亮。

我先后发表了《借文句的阶梯跃入审美时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11)、《语文教学要“知白守黑”》 (《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1.4)、《在言语实践中引导生命主体不断超越――特级教师李震的“生命化”教学智慧》(收入程振理老师主编的《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提炼了语文生命化课堂作文教学模型

研究高、初中作文教学写作序列,调动高初中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唤醒高初中学生的写作体验,感同身受地体验写作的发生、构思、表达与修改。课题组通过实验研究,建构了“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模型中用三个椭圆形(中间两个并列)表示作文三个阶段。“内部言语思维加工”指的是学生接受了作文的任务和明确了作文目标后,调动生活积累,运用有关写作知识,建立写作计划。这是完成“一级转换”。“言语表达” 把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包括“外部口头言语表达”或“外部书面言语表达”。这是完成“二级转换”。“修改推敲润色”是指把物化的作文,经过增加、删改、取消、更换、修饰等加工。这是“三级转换”。

根据“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我组织课题组成员,围绕“生命的诗意表达”这一主旨,收集了本校学生作文156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海高级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选》。

我还围绕“情趣”这一聚焦点,将初中语文(苏教版)三个年级六个学期每个教学单元的“写作点”进行整体设计,形成了一条三年的“写作能力发展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出版了《情趣读写》一套写作指导书(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还编写了《走读中国――名山名文》一书,将国内名山一网打尽,名山之名文一览无余,让学生通过名山阅读名文,通向自然之心,步入精神之境。

三.取得的实际效果与反思:

1.创新和丰富了有关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理论,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和语文教学编著。

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生命化教育和生命化教学理论,探讨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原则、本源和策略等十余方面的问题,结合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深入反思,先后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在《中国教育科学》上发表的《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在《洪氏语文》一书中发表的《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意蕴与特征》,在《农村教育研究》上发表的《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报告》等。这些论文或者从理论上对语文“生命化课堂”作了理性的探讨,或者从实践方面提炼总结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教学编著有《李震讲语文》《笔尖上的成长》《情趣读写》《生命张力》等。

2.积累并发表了一批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实录。

我先后评析了有关语文“生命化课堂”典型课例,整理并发表了一批课堂教学实录。高中课例有:《登高》(张永庆)、《渔父》(管开兵)、《将进酒》(谢敏)、《雷雨》(朱曼雯)、《声声慢》(张长松)等;初中课例有《我的叔叔于勒》(王旭彤)、《“诺曼底”号遇难记》(王旭彤)《惟一的听众》(宋凯)、《都市精灵》(王锦起)、《桃花源记》(王锦起)、《爱莲说》(朱海燕),分别发表在语文核心或主流刊物上,或者被收入《名师成长研究丛书》或者《走进新课程》里。

我运用生命化课堂理论对这些课例或者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关课例研究论文十余篇,如《借文句的阶梯跃入审美的时空》《对话:课堂最本真的敞开状态》《彰显经典之魅力》《关于的教学对话》等,在全国中学语文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建构了五种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和“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

根据语文“生命化课堂”模式设计教学流程,课堂上师生以平等为基础,它以物质形态的言语交往为表征,以精神形态上的心灵互动为本质实现。有一批体现“生命化语文”理念的教学课在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奖,或者被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为示范观摩课。

“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展示了作文由思维到表达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唤醒生命意识,激发生命潜能,形成生命体验,产生表达欲望,形成生命话语。

4.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新海实验中学等实验生命化课堂的学校,在语文教学中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课堂上学生普遍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近年来在全国或省级作文大赛中有一大批学生获一等奖;二是学生在全国、省、市报刊上发表优秀作文数百篇优秀习作;三是在江苏省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也有出色表现;新海高中、赣榆高中和海州高中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作文被收入《笔尖上的成长》一书有60余篇,著名特级教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陆志平先生在《序》中评价说:这些文章“热情澎湃,坦诚率真,是勇敢无畏、活力四射,是21世纪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青春气派。”

5.大面积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生命化课堂实验学校构建了生态语文课程环境,任课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注意修复语文学习生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任教班级语文成绩普遍提高。考入高校的学生到高校后充满青春的活力,他们或者参与班级管理,或者担任学生会干部,或者成为文学社、诗社成员。

6.阶段性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成果先后获省市级奖励。

前期侧重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研究”,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江苏共获奖16项,填补了江苏苏北五市空白);后期侧重高中“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获首届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奖一等奖,获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奖(2009―2013)二等奖;“语文学科教学中主体参与方法和途径研究”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李震讲语文》获连云港市教科研优秀成果特别奖。

7.课题促进了参与者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了专业发展。

参与者阅读了一批有关生命化语文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进行了文献综述,提高了理论素养;“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课题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精品课题培育对象”。我由教授级中高晋升为三级教授,张长松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先进个人”;李涛被评为“连云港市名师”“江苏省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先进个人”;谢敏被评为“连云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获全国、省作文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朱曼雯被评为“连云港市语文骨干教师”,多次获“江苏省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管开兵被评为“连云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521工程”培养对象。

8.布点实验,应用推广,成绩突出。

我原在赣榆县中学任教高初中语文教学,先后发表过两个实验报告:《初中语文引读教学实验报告》《高中语文四课型试验刍议》;在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担任校长期间,带领语文团队从事语文生命化教学改革,教学成果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后担任东方分校(现连云港高中)校长,带领语文团队研究语文学习心理,获省级资助课题并结题;海州高级中学从语文“生命化课堂”中分离出“语文审美教育”和“语文课堂审美生成”,先后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为“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赣榆高级中学设计的体现语文生命活力的《“山海文化与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基地方案》,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课程基地。

第6篇:高三语文教学教研范文

笔者从事华语教学的历程中,在中高级学习者身上观察到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也就是语感不足。学习者所使用的华语是合乎语法的,但是使用的适切性则与母语人士有段距离。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很多,诸多原因当中,教材的编排方式即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台湾的华语中心,大多是以《实用视听华语》作为教材,而该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母语人士常使用生活用语,则仍具有探讨空间。在目前华语教学界着手编写新教材的同时,本研究讨论《实用视听华语》中的兼语句的分布以及呈现方式、说明方式,相信对未来教材编写应可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实用视听华语》、《新实用汉语课本》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兼语句的分布比例,同时以编写理论进行分析。目前市场占有率极高的两套教材,对华语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影响深远,希望透过本文能够提升学习者对于兼语句的掌握,进而增进语感使其华语学习成效提升。

随着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推广以来,研究者们对语义问题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对兼语句与致使义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同时,前人对兼语句句法语意特征的探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的原因有三:

一是多数从形式出发,主要运用结构主义语法关注这种句式的结构特征和归属,对其反映的语意特征则分析不够,因此不仅泛为模糊,分类方面也不够完善。

二是分类方面,多数从经验主义出发以V1的语义类别为依据进行分类,没有和国内外致使范畴的研究结合起来,所以在基础分类方面缺乏客观性,各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因此而难以见出。

三是语料来源,研究者所讨论的语料大多为文学作品,目前已有相关研究指出兼语句存在于现代汉语的口语中的比例极高,因此目前研究者所研究出来的成果难以对于提升学习者口语表达上有所帮助。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以《实用视听华语》、《新实用汉语课本》两套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教材中【致使义】的兼语句分布情形。并针对结果提出建议,试图提升学生对兼语句的掌握以及加强其口语能力。

(二)研究对象

《实用视听华语》共有五册,其中文体为会话以及短文,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一至五册中的会话篇章。而《新实用汉语课本》共分为五册,第一至第四为会话文体①,第五册则为短文文体。故第五册不在本研究讨论范围。

(三)研究方法

1.分析方法

本研究尝试分析《实用视听华语》、《新实用汉语课本》二套教材,而内容分析法②为最符合此需求的最佳研究方法。

2.分析单位

是内容量化时依循的标准,是内容分析计算的最小单位,一般来说,在教科书的分析通常采用章、节、单元、课、段、词、字、句、页等单位。

各种分析单位须配合研究目的而设定,通常以“课”为单位时,每一课必有一个要表达的主题。本研究是以兼语句为主轴,因此以“句”为分析单位,分析课文中兼语句所呈现的形式,再透过内容分析找出其分布情形。

3.分析结果

各册(不同程度)的兼语句语法类型来分析,在第一册中各类兼语句语法类型呈现的趋势大致相仿,按照比例多寡依次为A3为最高(出现3次),A4位居中间(出现2次),而A1-2、A2-1、A2-2占第三位,各出现一次。A1-1则为零出现率。

第三册则出现差距较大的现象。按照比例多寡依次为A3为最高(出现5次),A4位居中间(出现1次),而A1-2占第三位(出现一次)。A1-1、A2-1、A2-2则为零出现率。

第四册也产生分布不平均的现象。按照比例多寡依次为A4为最高(出现5次),A1-1、A1-2位居中间(出现1次),而A2-1、A2-2则为零出现率。

综上所述,教材中兼语句重现率较高者为A3、A4,也就是“请1”和“让”。出现率较低的则为A1-1、A2-1、A2-2,其代表的语义分别为“请1”、“要1”、“要2”。

各册(不同程度)的兼语句语法类型来分析,在第一册中,各类兼语句尚未在教材里出现。从第二册开始则有了不同形式的介绍A3出现率最高,A1-2次之,位居第三的是A1-1和A4,而A2-1、A2-2则为零出现率。第三册里,按照比例多寡为A1-1、A2-1、A4为最高(各出现1次)。其他则为零出现率。

第四册产生出现差距较大的现象。按照比例多寡依次为A1-1为最高(出现2次),A2-1、A3位居中间(出现1次),而其他则为零出现率。

第五册共有二十课,其中短文占了十八课,而会话仅有二课,因此兼语句的分布呈现零比例现象为可预期的结果。

综上所述,教材中兼语句重现率较高者为A1-1、A3,也就是“请1”和“给”。出现率最低的则为A2-2,其代表的语意为“要2”。

三、结论

对于华语学习者而言,能够使用与母语人士相同的华语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学习者在中高级阶段可以将初期学习阶段所习得的词汇、语法加以融会贯通,展现华语学习成效。以本研究中的二套华语教材为例,该兼语句的分布不甚平均,教材中对于兼语句的使用也未加以说明,如何目前教材内容不足的前提下,提升学生对于兼语句的习得,则有待教师适时补充以及提供相关的语境教学,更重要的是教材编写者在未来能编写出适切的教材,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之处。

由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兼语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相当频繁,笔者也相信透过兼语句的研究能够提升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因此建议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合学习者的资料,藉以提高学习者对兼语句语境的认识,进而培养其对兼语句语境的熟悉度,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所有致使义中,“给”在教材中的出现率最高依序为:“让”、“要”、“请”。然而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习者对于“给”仅限于“给予义”而非“致使义”,因此可以推论他们对于致使义采取了回避策略。这个现象同时是华语教师值得注意的一点,当学习者习得了其中一项语义后,对于其他的语意大多采取消极的态度,进而影响学习。然而“给”的致使义仍存在现代汉语中,换而言之,学习者能够充分运用不同语义的话,相信对于华语学习应有不同的帮助。

什么样的华语阅读教材才是最能够符合学习者?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他国已经发展成熟的外语阅读教材,把这些外语阅读教材的兼语句分布情况加以分析,将之引用到华语阅读教材的编写上。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认为应该尽可能地补充所有华语兼语句规则来发展其口语能力。

本研究过程中,多方搜集【致使义】兼语句语华语教材有关的著作和研究报告,反复检视,以祈在研究结果的分析中保持客观,避免武断。亦时常向教授请益,与同侪互相讨论,以监控自己的主观性,力求研究的客观性。

本研究参酌前人、学者在【致使义】兼语句上的研究成果,再重新对教材进行分析,相信对华语教材编写以及不同学习阶段的口语能力发展更有帮助。

注释:

①笔者在研究期间未能参考《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二册,故本研究仅讨论第一册、第三册及第四册。

②简茂发、黄光雄《教育研究法》,(台北师大书苑,1991),页236。

参考文献:

[1]方琰.浅谈语类.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1:17-22。

[2]方銮飞,林鸿飞,杨志豪,赵晶.中文文本体裁的自动分类机制.中文信息学报,2006,20.2:26。

第7篇:高三语文教学教研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外语教学;改革;三维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39-02

一、研究生外语教学改革现状

1.教学理念更新落后。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仍然受控于课本,由于受到传统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的束缚,课程设置仍以精读课程为主,在实践中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理念。与大学英语如火如荼的改革相比,研究生英语教学已经呈现出滞后于学生水平发展的局面,难以满足研究生的学习要求。

2.缺少实际水平分级。以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英语分级教学为例,这种形式在很多高校得到了推广,这种教学方法将处在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都安置在一个起跑线上,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需求,更不能体现目前教育教学大纲中提倡的“因材施教”,导致基础水平、较高水平、更高水平的研究生在今后的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浪费课堂、厌学等状况。

3.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前面提到过,由于生源不同、个人学习能力不同等因素,研究生在刚入校时的语言能力和技能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水平差异,而这不仅决定了研究生阶段的外语教学不能延续“一刀切”的传统模式,同时还决定了对于研究生的外语课程学习的考核及评价也同样要体现多元化元素。而即使这一事实存在,在很多高校研究生的外语教学成果却还是采用单一的试卷答题,单纯考察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口语交际运用能力的考察。这不仅对后续的外语教学改革成果无法产生促进作用,也忽略了研究生在未来进入社会时所要面对的用人单位的需求。即使教学手段,课程设置都向多样化发展,但是最终考核评估还是循规蹈矩、整齐划一,那么外语教学改革仍然不能称之为彻底。

二、研究生外语教学改革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目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语学习和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沿用传统的外语教学观念及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发展需求,而且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外语综合素质方面也难以应对各种挑战。因为很多教师还是将外语看作独立学科来认识,一味的传授外语知识,而对外语教学开展的培养目标并不是非常清楚,所以研究生外语教师应该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认真研究此阶段的教学过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外语学习的学以致用。要进行观念转变,就要求研究生外语教师在思想上要跳出原来的观念圈子,摒弃外语教学只注重语法等的认识,切合实际的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遵循实用为主的外语教学,使得研究生阶段的外语学习真正成为更高层次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听、说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指导思想,为研究生在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升方面提供更加有效的语言教学环境。

2.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如果还采用小学初中阶段的教学模式俨然不能满足吸引其课堂注意力,所以应该转变课堂上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模式,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而且由于研究生阶段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更深入,在多年的外语学习中可能已经存在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套路,所以增加其作为课堂主体的内容,会使得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如在研究生的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可以将视、听、说结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定话题让其自由讨论,讨论形式以分组形式,内容可以涉及娱乐、体育、读书、旅游、文化等。然后各小组根据自选内容共同完成多媒体课件,各自对自己的参与板块进行介绍和发言,教师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总结。也体现出教师在整个环节中的角色是任务的指导者而非完成者。通过预先对学生制作课件进行相关了解,在课堂上可就相关词汇、句型等进行有益补充,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完成知识提供。

3.增加外语实践板块。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应用的工具,必须在实践中得以练习和体现,所以外语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增加外语实践的板块。通过实践环节,将课堂中的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树立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专业科研服务的理念,为研究生在专业知识获取、国际学术前沿成果借鉴、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打下稳固基础。首先,教学中增加专业实践板块,有助于研究生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专业实践可以考虑与公司合作,增加实践基地等方式进行。其次,教学中增加外语实践的校园环境构建。针对专业开展外语学习讲座、报告等活动,提高研究生运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科研的能力。再者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定期进行精确、流畅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来提高研究生独立撰写英文摘要和文献资料翻译水平。

4.改革考核方法。在现有教育模式下,研究生阶段依然存在某些课程考核。对于外语学习来讲,这种课程考核在一定程度可以督促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以课程考核也是外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考核要既反映学生实际水平又要克服死板套路的教学效果,那么就要树立现代考评思想,尤其是研究生阶段主要以考核创新实践能力为主,书本知识的数量及分数不能作为唯一标准,反映在考评终究是避免这种完全知识性的考核。其次,成绩分数可以由口试和笔试组成,这也是由外语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的,通过加大主观题目的比重,考察研究生在专业及实际交流中的外语运用情况,这也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明确侧重点,真正提高外语素养。依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语言学习潜能及学习需求分析,从普通、提高、拓展三个不同层次来对不同学生进行考察,力求多元化和人性化。

改革研究生外语教学不仅是增强研究生自身素质的途径,也是进一步迎接教育国际化挑战,加快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的任务。创造“三维”外语教学课堂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去体现创新性和差异性,从根本上转变外语教学理念,将新的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在此环境下利用好“第二课堂”,辅助第一课堂来帮助研究生在不同的角度和环境中学有所获。最后加以正确现代的考评达到研究生语言教学目标,引导和鼓励研究生提高自身的国际交流能力及今后深造或进入职场的语言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实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戴琳.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教学,2009.

[3]汪家树.语言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FirthOjoR Papers in Linguistics[M].London:OU P,1951.

[5]朱中都.研究生英语教学需注重培养应用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6).

[6]陈蔚浙,瞿海东.网络、专业、组织: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三个结合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7).

第8篇:高三语文教学教研范文

在新的学期里,我县中学语文教研工作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本年度工作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一是抓好课题研究工作,并且将二者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一、树立较强的校本研究意识

在新的一年里,要把握好校本教研的特征:校本教研必须立足课堂;校本教研必须立足学生;校本教研必须珍视经验,注重反思。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研究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发展广度和深度。总之,从学生出发,又回归到学生,这是校本教研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提升教研组活动的质量,很好地利用教研组资源,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形成老、中、青全方位能量的互补,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具体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学校语文组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定。本年度中学语文活动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来开展:一是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问题,二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展行之有效的写作指导的问题。为了减轻负担,可将“创新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一并归入到“三维目标”的课题研究中来。

1.三月初各校教研组上报校本培训方案,执行计划和全年的学习内容安排,促进学校认真开展校本教研。

2.各校教研组要认真组织若干节研讨示范课,选好上课老师,针对教学实际确立研讨课的内容和目的,精心备课,保证公开课质量,抓好听课出勤率,加强评课活动并有详细记载,充分发挥公开课的研讨示范作用,各校教研组也应在校内各年级组织好同类研究课。

3.各校教研组要大力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开发校内教研资源,要及时发现先进典型,总结经验,加以推广。适当安排校际之间的观摩、考察、学习、交流活动,将校本教研活动推广到全县各学校。

二、围绕课题研究开展工作

我县有两所学校参与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实验研究,有一所(自治区申报的教育部课题)《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置与实施》的实验基地学校,本年度围绕课题开展以下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思想和教学素养。

1.各校教研组要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语文学科教学对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努力将这些正确的思想理念转化为积极可行的教学实践活动。

2.各校教研组要鼓励并组织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深入开展读书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教育教学素养。各校教研组要进一步组织全体语文教师深入学习一、两本教育教学论著,每位教师要认真通读一、两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从而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二)加强课改交流研讨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继续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标语文教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继续组织骨干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标实验教材进行专题性研讨,并引导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围绕课改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开展研讨,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

3.进一步抓好以“教材教法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备课活动,开展积极有效的“教材教法”研究活动,全面推动语文学科教研氛围,确保资源共享。

4.继续做好课改系列调研工作,从内涵上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让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化为语文教师们的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课改形势的需要。

(三)加强课题研究,抓好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工作,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高我县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理论水平。

1.认真落实课题实施计划,各校教研组继续组织实验教师全面、深入地进行课题实验工作。

2.加强课题研究指导,各实验校课题组成员要经常交流、探讨,按照课题方案要求,开展实验与研究。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及时做好成果汇总和研究备案工作,认真撰写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3.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教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优质课评选和交流活动,教学案例、论文评选活动,各教研组每周要安排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要围绕课题组织一次大型的教研活动。

4.课题组要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要通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行为跟进”环节的反复,来让更多的语文教师受益。收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优秀论文和案例以及学生创新写作优秀作文。

5.“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本年度要做好结题的准备工作。

学校自选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学段中的五个板块,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可以取其一进行横向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联系起来,结合学情,按年级进行纵向研究。

6.组织参加四月初州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研讨课活动。实验学校要有阶段计划和总结,要有作文方面的专题总结报告。“十一五”期间的实验学校将于2011年全部结题,要认真收集过程资料。

(四)抓好教学常规,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1.三月初学校将达标计划和活动安排上报教研室,开始校级达标活动,四月份必须在校级达标的基础上开始申报达县级标。达标计划要有步骤、有安排,分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以年初申报为准。

2.组织全县中学语文教师参加县级创新写作研讨课选拔赛暨新教材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3.征集关于“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实录,截稿时间为3月20日,并将征稿中的优秀篇章编辑成册。

4.为及时掌握中考方面的信息,有效地抓好中考复习工作,参加四月份州中考研讨会。

5.四月份举办奇台县第四届“春蕾杯”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大赛活动。

6.继续实施优质课工程。

7.认真组织期末考试、抽测的评卷、教学质量分析工作。

8.组织好自治区第四届现场作文竞赛的组织工作。

9.各校编辑学生“创新写作优秀作文集”和教师“创新写作优秀论文集”。

10.参与县教研室《奇台教研》的编辑工作。

2011年奇台县中学语文教研活动安排表

时间

活动安排

一月份

1.期末考试及评卷、质量分析。

2.制定2011年度学科工作计划。

3.召开教研工作年终总结会。

二月份

1.参加“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征文及评选活动。

2.全面展开“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这两个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工作。跟踪课题实验学校的研究情况。

3.教研组长工作例会。上报各中学语文教研组的教研计划、达标计划以及校本培训方案、执行计划和全年的学习内容安排。(截止3月14日)

三月份

1. 初中课改经验交流,组织语文教师参加县级“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研讨课赛活动。

2.组织参加州“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初、高中研讨课赛活动及中考、高考研讨会。(下旬)

3.准备第四届“春蕾杯”竞赛。

4.参与《古城教研》第一期的编辑工作。

四月份

1.各校在校级达标的基础上开始申报县级达标。

2.第四届“春蕾杯”大赛。

3.参加学校“综合性学习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研讨课活动。(二中、四中、天和、老奇台、西北湾、东湾)

五月份

1.各校教研组征集学生创新写作优秀作文、教师优秀论文。

2.准备期末考试。

3.参加学校校本教研活动。

4.教研组长工作例会。(督促检查课题开展情况)

5.视导评价。(学校待定)

六月份

1.征集教师优秀论文、教学案例、课堂实录。

2.认真组织期末考试、评卷、教学质量分析工作。

3.参与《奇台教研》第二期的编辑工作。

七、八月份

1.本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抽样分析。

2.对县级第三届“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考评。

九月份

1.教研组长工作例会。

2.各校在校级达标的基础上开始申报达县级标。

3.参加学校校本教研活动。

第9篇:高三语文教学教研范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师范生;职业技能

一、相关研究的背景概述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在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不过,与医生、律师等专业相比,教师的专业性似乎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造成与之对应的师范生培养,在专业需求和学科性质方面也有所缺失。师范生是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起点,它决定了新教师质量以及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作为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师范院校应该承担起为教师专业化奠定良好基础的职责,有针对性的探索并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

(二)师范生培养和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 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两份文件的颁发,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

但是,研究当前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现状,我们发现原有《大纲》中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已落后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基于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语文教育类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现状,根据师范生职业需求和语文教师培养实际存在的问题来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参考语文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相对应的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优化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在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师范教育与在职教育相割裂,没有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导致新入职教师很难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将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放到教师教育一体化中加以审视,认识到师范教育是教师的职前准备期,把职前准备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文献述评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作者自身理解,对现有研究现状及观点作出如下归纳:

(一)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界定及体系建构(理论研究)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13条,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并不十分广泛。

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结合的特点。然而,反观当前各类师范院校开展的师范生技能培养活动,我们大多把师范生技能局限为“三笔一话”(硬笔、粉笔、毛笔、普通话),这显然是不够的。

1994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技能的教学大纲(试行)》中指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指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玉林师范学院冯海英在其论文《微格教学在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8期)中将语文基本教学技能概括为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等等。

华中师范大学张莉的硕士论文《“农远工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中归纳出的教师职业技能体系指标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基础技能,包括口语表达技能、非语言表达技能、书写与写作技能;第二是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程开发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第三是教育技能,包括班级管理技能和思想管理技能;第四是教学研究技能,包括课题研究技能、说课听课评课技能、教学反思技能。

列举的前两份资料中,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讨论仅仅涉及到“基本技能”的层面,虽然具体到班主任工作、提问技能等要素,但是关注面比较狭窄。早期的相关研究中,相同的情况很多,都比较关注“基本技能”的培养,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三笔一话”,很少关注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比如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能力。后来的相关研究,逐渐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性,例如在张莉的相关论述中,除了基本技能,师范生还需要掌握教学研究技能,突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性和科研能力的结合。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及体系建构也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反映出社会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也是此类研究的出发点。

(二)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调查研究(实践研究)

1.师范生职业技能调查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调查”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6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题,共有记录27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题,并且包含“调查”,共有记录4条。

盐城师范学院乔晖著《近十年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对目前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侧重于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分类研究;二是侧重于语文教学程序的技能训练的分类研究;三是侧重于语文教学元素的技能培训的分类研究。

以上提到的三类研究均比较重视语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很少涉及如何指导学生学的技能,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标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研究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现状的论文专著较少,相关的调查似乎也没有展开,研究者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依据大纲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结构指标体系的拟定上,然后根据指标制定相关培养流程。

例如肇庆学院毋茂盛、王静在《高等学校师范生技能研究》中,仅是依据其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师范生应具备的3种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并对这些技能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但是,由于研究过程中缺乏实际调查的案例支撑,这些观点显得空洞概念化,也比较片面,缺乏学术深度。

对此,笔者认为,研究可以在体系建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但是应该以现状调查的实际结果为依据,参考课程标准的实施,侧重师范生视角和新入职教师视角,给师范生培养的探索之路提供一个反向思维的案例支持。

2.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调查

同时,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师范院校”进行检索,共有记录4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高等师范院校”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9条。

广西师范大学郝向鹏的硕士论文《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情况进行了了解。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等师范生的职业准备现状做出了一些总结。同时阐明了阐明了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的相关内容,包括良好的教师职业意识、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出色的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的工作能力和对教师职业的关注。

像这样将师范生职业技能研究架构在具体某个高校中的调查研究还有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的戴云、胡智丹写的《综合性大学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现状调查报告――以江南大学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3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付明叙写的《早读在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探析――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4期)等。

可以看出,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同时涉及综合性大学和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虽然同样设置了师范专业,但是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专科性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政策导向、生源特点、就业前景等决定了其不容忽视的特殊性,也使得我们对师范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其不可替代性。要达到相应的教师培养目标,必须使学生在掌握一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的特色,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研究推向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

3.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报告的整理,归纳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第一,重视传统手段和教学经验的继承,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和训练;

第三,课程设置繁杂,但是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

第四,职前职后教育脱节。

对此,相关研究给出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学生需求和职业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师范生培养目标及方式;

第二,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应做到课内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

第三,优化师范生技能相关课程设置;

第四,建立职前职后连贯统一的师范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终身发展。

以上观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调查结果和建议不够系统深入,缺乏实证材料相佐证,通常是笼统概括,很少有着眼于师范生各项具体职业技能专门展开的细化分析和建议,相关研究对师范生培养的评价机制也少有着墨。当然,这些成果对师范生培养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也因为其不完备性,使得后续课题有更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更深远的学术意义。

(三)语文学科视阈下的师范生职业技能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语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4条;以“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记录6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汉语言文学”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语文教育”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中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可见,在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领域,突出学科性质,专门探讨语文教育方向师范生培养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

周庆元所著《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概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6):35.)中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给出的定义是“语文教师在其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中,为了适应和满足工作的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巩固乃至自动化了的动作或智力的行为活动方式。”

盐城师范学院乔晖著《近十年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76.)中认为:“语文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的系统。”

以上两种观点,仅仅是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作出了定义,并没有反映出其涵盖的内容,在论文中也没有构建相应的职业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体系。

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有学者称之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周海生、周秀娟所作《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5,(5):33.)中认为“所谓语文教师基本功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主要内容包括‘说、写、画、作’四方面。”

扬州大学乔晖的硕士论文《论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D].扬州:扬州大学,2004.)因为侧重于创新教育,所以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概括偏向教育研究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固然是语文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代替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全部内涵。

以上的一些观点,显然不能完全概括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他们都只是对整个语文教师或者语文师范生职业技能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未突出语文的学科性质,相关论文中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础技能。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为专任教师,需要更加详实完整的语文相关技能。因此,笔者建议,在此类相关研究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师范生职业技能与具体语文学科的结合,构建一个基于语文学科的完整的师范生职业技能体系,它应该包括语文基础技能、语文教学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语文教学科研技能等四大方面,在研究过程中,结合理论、各项标准、调查结果、前人研究等资源来完善各项技能的内容,形成系统化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