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范文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精选(九篇)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第1篇: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生取得学分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将学分制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科学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为依据进行设计,以探索性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课程。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在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教育目标定位不完备,系统性不强,评价机制不力,监督机制不全等问题。已经成为有效提升我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障碍。因此,将学分制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科学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积极贯彻“以学生为本,以激励为主”的学生T作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一、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不是要将第二课堂活动第一课堂化。而是要在坚持第二课堂活动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引入第一课堂教育理念。有效改革现有第二课堂活动的弊端。提升第二课堂活动教育质量。其变革有以下几点:

1、改变第二课堂的无序状况,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效。

目前,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组织者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总体上都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坚持第二课堂活动已有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基础之上,引入课程的理念,对其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性的设计。

与此同时,就每一具体学生而言。由于参加某一活动的不连贯。其所受到的教育与影响也就十分的有限。因此,将每一活动细分为具体的活动课程单元,一是明晰每一具体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使之成为一个有指导的教育过程,二是通过活动课程建设,系统编制活动教育影响因素,使之成为对学生的系统的训练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其某一具体素质的目的。就显得尤为必要。

当然,实践中必须坚持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完全自主、自发参与,以具体实践体验为特征,以课余校内外组合时空为特征,还应大量利用网络时空来实施。因此,第二课堂活动不会也不应成为第一课堂在课余时间的翻版。

2、改变第二课堂无评价的状况。强化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觉性。

传统的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的兴趣性充分,但系统性不强,自为性不足。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情绪体验,认识也常常停留于感性阶段,应参加哪一项第二课堂活动,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检查衡量的标尺。我们实施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化管理,也就构建了一个从客观上可以衡量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成效的标尺,依据这一标尺,学生即可自我衡量其素质发展的状态,查漏补缺,从而增强其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我们一是对照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了四大素质版块,设计必修课程。促使学生全面认知素质培养要求,二是于每一版块设计若干选修课程,充分尊重学生在第二课堂课程选择上的兴趣性、自主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三是系列化的活动设计,不仅促成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化训练过程。促使其将优良素质内化于头脑。落实于行动。

3、改变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的状态。整体化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大系统的两个子系统。第一课堂已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系。而作为具有第一课堂补充功能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与第一课堂的对接,更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则相对较少且不系统。因此,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调整、设计和整合,不仅能促进第二课堂子系统实现局部优化,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达到有效的延伸和补充,而且通过实现第一课堂子系统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能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因此,构建形成学分制条件下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是整体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1、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大学生第一课堂而言的,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之外,自愿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体性,是决定与影响其实际成效的关键因素。为此,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以第一次全国人才丁作会议鲜明地提出的“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为指导,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启动与激励大学生参与。并以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导第二课堂活动。

2、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应重点遵循“三大原则”第一、导向性原则。设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应重点考虑设计的指导思想,其设计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生动、活泼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引领”作用。

第二、个性化原则。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学分制是尊重、发挥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活动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学生个体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优势方面的发展,真正达到主体学生个性化或优化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化原则的基本特点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人格,发挥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在兴趣、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心理优势和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发展个性的信心和动力。因此,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长。避免“千人一面”。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是一个大系统,它由多个模块构成,各模块作为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而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活动课程体系中的各模块都可以通过认真设计、实践、观察,测试等手段,并充分运用“学分”这个激励杠杆,使宏大、复杂、繁琐的体系简单化、明细化,从而使活动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达到应有的目的。

3、活动课程的设置

我们设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由学习领域和学习课程两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分为四块,思想道德、实践创新、文化艺术、体育。每一学习领域由若干活动课程组成。每一个活动课程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计划等,从而构成相对完整的活动单元。其中实践创新领域设计必修的专业类活动课程,学生必须完成一定专业类的活动课程学分。每一门课程修读完成后可获得一定的学分。

我们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并获得8个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师范生必须完成,必修课程4个学分,非师范生必须完成必修课程3,5个学分。学生必须在每一个学习领域内至少完成0,5个学分。在以上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四个学习领域中选择同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课程来完成学分。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全位、多渠道地发展综合素质。

三、学分制条件下活动课程体系的管理与实施

活动课程体系管理过程学分化,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最佳结合点。采用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课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既为学生灵活安排自己任选和必选活动课程提供了可能。又通过规定学生的基本学分和鼓励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方式,实现了组织的灵活性和科目要求的规范性的统一,既保证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又保证基本素质平台的实现。

1、活动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的设计、活动计划的制定和活动课程的安排。活动课程的设计采用分级设计、分级管理。根据活动课程的特点,管理实行校、系两级管理,既有集中,又有分散,充分调动校、系两级管理的积极性。学校一级负责设计校系两级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具体措施,系一级具体负责本系学生活动课程的指导、选课和检查。

活动课程计划的制定应包括活动课程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数、学分数、周活动时数、开展活动周数等。学校要叉,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活动课程设置安排做出总体计划,并且向学生展示每门活动课程科目的内容、要求、所能达到的水平、指导教师的情况以及选择某门课程所应具备的条件。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哪些是必选的活动课程,哪些是任选的活动课程,如何选课才能使自己达到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完成应达到的学分数。活动课程的安排原则是为学生的上课提供方便,由学校统一安排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第七、八节。活动课可采用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相结合来安排。必选活动课程每周可统一时间安排,任选课可分散安排在双休日。

2、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选课、排课、过程检查、考核四个基本环节。对于学生选课。要坚持积极指导和自愿选择相结合。为避免选课的盲目性,校、系两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课。对学生参与活动课过程的情况,由指导教师认真检查、严格考核。活动课程要同其他课程一样纳入成绩考核的范围。由于活动课程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不宜强调用统一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可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如交流体会、比赛、展览、表演等形式,对学生活动课的考核。一方面由指导教师根据平时出勤情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把出勤与效果结合起来评定出学生活动课成绩。

第2篇: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范文

【关键词】文化素质 第二课堂 素质教育体系

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质,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仅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还应该包括其他综合素质,如严密的逻辑思维、清晰的表达、流畅的文字、感知并且适应社会、广博的知识与传播、积极的心理素质、组织和协调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借以在学校中的学习与互动,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第二课堂在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堂融学生的思想修养、知识训练、学术探讨、文化娱乐等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课堂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自由的选题内容、以小组或团队为核心的学习小组,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有效激发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课堂活动适应大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活跃好动等特点,比任何行政命令、纪律约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力。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新体系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启发心智、涵养人格的教育,这就要求大学除智力、科学方法教育外,还需要培养他们的伦理修养、人生智慧、文化能力、健康健全的心理与人格、敏捷的思路、严密的逻辑及人文关怀。在这样的思想、理论引导下,我们认为当前大学生呈“2+6+2”的态势。即20%的学生为精英学生。他们进入大学后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并能够出色的完成大学学业。另外20%则是学习能力稍有欠缺或者是始终对学生活动没有兴趣。那么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中间60%的大群体,他们需要机会学习、需要平台锻炼、成长。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他们能够蜕变成菁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从大学生关爱成长心理援助计划、层次性学习指导计划、全方位能力拓展计划以及引导成才职业规划几个方面出发,形成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三、当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现状与不足

(一)第二课堂活动呈现出无序的状态

目前,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组织者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总体上都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与此同时,就每一具体学生而言,由于参加某一活动的不连贯,其所受到的教育与影响也就十分的有限。

(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的兴趣性充分,但系统性不强,自主性不足。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情绪体验,认识也常常停留于感性阶段,应参加哪一项第二课堂活动,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检查衡量的标尺。

四、加强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一)改变第二课堂的无序状况,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效

在坚持第二课堂活动已有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基础之上,引入课程的理念,对其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性的设计。 将每一活动细分为具体的活动课程单元,明晰每一具体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通过活动课程建设,使之成为对学生的系统的训练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其某一具体素质的目的。

当然,实践中必须坚持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完全自主、自发参与,以具体实践体验为特征,以课余校内外组合时空为特征,还应大量利用网络时空来实施。

(二)建立和完善评价及监督体系,强化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觉性

第二课堂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反映大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同时强化社会认同。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认定都是建立在大学生诚信的基础上,以写实为主,认定为辅。评价体系也应由学生自评开始,学生互评、班团组织内公示和评价后由院系认定。这种评价和认定过程是一次很好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增强其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学分认定工作能够随时接受院系主管部门及广大学生的监督,如为学分认定小组成员、学分认定委员会成员建立诚信档案等。

(三)改变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的状态,整体化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大系统的两个子系统。第一课堂已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系。而作为具有第一课堂补充功能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与第一课堂的对接,更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则相对较少且不系统。因此,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调整、设计和整合,不仅能促进第二课堂子系统实现局部优化,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达到有效的延伸和补充,而且通过实现第一课堂子系统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能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杨斌. 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2]陈恩. 新形势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

第3篇: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范文

英语第二课堂是指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的英语活动的总称。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非竞赛性质活动,如英语角、学术讲座与报告、舞台剧表演、英文佳片欣赏等;二是竞赛性质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科技英语大赛、实用英语口语大赛、英语写作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能够增强第一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如能使第二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将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一、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分析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术语是由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g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特别是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的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从而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生态机制的科学,其生态因子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和作为生态主体的人。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看,我们把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看作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其生态因子包括:第二课堂生态环境、教师、学生,它是生态主体(教师、学生)在第二课堂生态环境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基本系统。第二课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练习英语的语言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其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然而,就目前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发展状况而言,并不尽如人意。调查表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活动类型也非常有限,大多集中在趣味性强或者与考证相关的一些活动。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第二课堂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通过对笔者学院12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的调查问卷和对6名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结果表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缺位严重,学生参与度不够

一方面,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只关注第一课堂教学,对第二课堂重视不够,再加上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导致教师缺位严重,无暇顾及第二课堂活动。

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能考试及格、考取相应的英语证书就行了,参不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无所谓。即便有少数学生主动参加第二课堂,也由于自学能力不足,无法得到教师及时必要的指导而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导致教师不愿意指导、学生不愿意参与第二课堂的尴尬局面。

培养自然的人,完整的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生态目标。而以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只注重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管理缺乏系统性,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不到位

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缺乏统筹规划,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是一些对硬件要求不高的活动,并且都是面向全体在校生的,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色,教师也只是义务指导,随机性大,无法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效衔接,教学管理方面系统性不足。

另一方面,学校对第二课堂的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远远低于第一课堂教学。而且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对教学场地的安排和使用管理较为繁琐,导致第二课堂临时借用场地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学校活动经费支出对英语第二课堂的支持力度不够,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3.评价体系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

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依然是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依据的,学生参不参加第二课堂全凭个人兴趣,大部分学生对参加英语第二课堂的好处及作用缺乏科学和理性的认识。

同时,学校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成绩缺乏有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参不参加一个样,从而降低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而对英语教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也没有落实到具体政策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打击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英语第二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具体措施

1.完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的制度

在开展高职英语第二课堂过程中,教师充当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建立第二课堂导师制度的长效机制,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各个环节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切实的帮助。

其次,给大学英语任课老师分配一定数量的第二课堂指导任务,并且将其计入教学工作量中,从而激发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具体任务,合理计划安排第二课堂,并且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活动成果进行有效反馈和评估,从而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纠正第二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2.系统组织、科学管理第二课堂,增加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

首先,由系部牵头成立英语第二课堂管委会,学院教务处负责督导,大学英语教研室统一管理,学院和各系部提供必要的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

其次,每年从大学英语任课教师中抽调一定数量的专职骨干教师负责安排和管理,组织协调好各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同时,从各个系部选拔一部分英语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热衷此项活动的学生,成立英语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从而协助教师搞好英语第二课堂。

3.规范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

一方面,学校要把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成绩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并制定具体的奖励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同时也可以考虑把学生第二课堂的考核与学分制相结合,课内学分与课外学分都计入学生成绩,从而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常态化。

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p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积极参与第二课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乐趣,收获自信。

制定评价标准时,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发挥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和强化第一课堂教学的作用。

第4篇: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范文

[关键词]第二课堂 就业竞争力 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丁娟慧(1981- ),女,江苏常州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江苏 南京 21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谐语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SJBFDY04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13-02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成

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为680万,但初次就业率仅为77.8%,有近150万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再加上往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的,就业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而当今这样的社会就业问题的形成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原因所造成的,还有企业、高校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之道,缓解就业压力。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目前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与职业缺乏规划,没有根据自身特长与优势去确定目前需努力的方向和未来就业的方向,以至于到了毕业的时候迷茫无措,在择业时不知该去向何处。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不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再加上对就业期望过高,又有点眼高手低,对就业政策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了解,竞争意识薄弱,也造成了就业的困难。

2.高校方面的原因。近几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就业市场人才出现了相对过剩,而社会又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满足所有大学生的需求。高校的教育体系与现实社会脱节,专业设置不够灵活,创新意识不够,对实践性也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不强,给就业增加了困难。同时,也没有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没有根据学生需求来规划,指导形式单一,课程安排时间短,没有起到应该发挥的指导作用。

3.用人单位的因素。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高学历,还对工作经验有要求,甚至还对相貌、身高有要求,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之高也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障碍。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除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是我们不可控的之外,高校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都是高校第二课堂教学可以改善提高的。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第二课堂不能再仅仅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而应该肩负起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教育环节。

二、第二课堂的开展对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高校第一课堂的拓展延伸,是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它的具体含义是指在教学大纲之外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总称。在目前各高校的初步实践探索中,我们已经发现第二课堂有着第一课堂所无法替代的存在意义,它可以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丰富性和现实性。具体来说:第一,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充满自主性。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育,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局限性,有效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自主性。第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形式充满多样性。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和思维方式开展各种各样的第二教育形式,促进思维的相互碰撞,发挥出每个学生的素质特征。第三,第二课堂更具综合性。它克服了课内教学仅局限于各个科目书本内容的片面性,更强调各种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学生素质的综合体现,让学生可将所学知识更有效地结合。第四,第二课堂有极强的实践性。传统课堂教育只注重理论传授,而第二课堂则突破这一局限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动手机会,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健全其人格,增强其心理素质。

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有着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它将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有机结合。虽然现在高校已普遍将第二课堂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但有关第二课堂的组织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各个学校的开展状况也各不相同,在实际的第二课堂开展中,仍有一系列的不足。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仍认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课外补充,处于一种从属地位,高校的重心仍然在专业课堂教学上。而且第二课堂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对于第二课堂,学校任由一些组织自由发展,不管不问,没有资源、经费以及时间的保证,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也不会花时间去协调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第二课堂也就无法顺利开展。由于对第二课堂的认识不足,导致第二课堂的“边缘化”相当严重。通常高校内承担第二课堂教育的仅仅是团组织和学生工作组织,虽然高校内也会有学生活动中心,但与此相关的人员与经费都是尽可能地精简节省。可以看出,在这种缺乏规划、没有管理、产生了边缘化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构建有关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第二课堂实践体系的构建

为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际教育意义,增强其系统性,笔者在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经验基础之上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开展构建第二课堂实践体系的5P模型,如图所示:

1.理念指导。理念指导是第二课堂实践体系的起点,只有解决了理念指导的问题,其他有关就业问题才有可能继续解决。而在构建理念指导机制时,我们应该将传统的与现代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多引入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化成为学生自发的学习行为。首先可以通过学生组织如学生党组织、团组织加强理念的宣传和指导,将一些会议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认识了解,接受教育。其次,还可以开展各类讲座进行理念的指导。可以请成功校友、各领域的专家名人等讲述自己的成功经验,增强学生的决心与信心。最后,还可以同时开展辅导交流,也可以单独开展专门辅导,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让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学习,提高和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当然,理念指导的开展形式还可以多种多样,重点是要贴近学生群体,采用他们更易接受的方式,如网络、电影、演讲等,构建全方位的理念指导机制,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保障支持。第二课堂的真正开展必须有各方面的保障支持,由政府、社会、高校、校内组织等形成支持系统,独立进行运作、实施和管理。目前高校内的第二课堂主要由二级学院和校团委负责,但显然他们的工作不是以开展第二课堂为主的,而且学校也没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支持。学校首先应该对第二课堂重视起来,给予一定的平台支撑系统,形成专门的第二课堂实施、管理机构和学校社团辅助机构,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且配备有经验的教师提供指导。同时要给予这个平台一定的经费支持,平台机构再寻找一些赞助费,保证平台机构的良好运行。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比如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增加各类宣传牌等,让学生时刻得到提醒,引导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营造出一个敢于冒险且容忍失败的环境氛围。最后通过这个平台开展各类第二课堂相关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创建平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平台、环境和活动的全面支持,也意味着学校为开展第二课堂提供了全面的保障支持。

3.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的开展必须依赖于各种形式的活动,且要与第一课堂教学的理论与知识相对接,让学生所学可以有地方展示。首先是各类竞赛的开展,例如现在高校比较流行的“挑战杯”、辩论赛、运动会等,不局限于一个学科,可以让学生广泛参与,学习专业之外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其次是有关就业的各种讨论活动的开展,例如创业沙龙、就业论坛等,并请有经验的或成功的人士参与交流。最后是学生组织的成立,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这些学生组织更加锻炼学生的整体能力,可以施展他们的个人才华,还可以挖掘他们的潜能。大学生参加这些学生组织不仅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课余时间,还可以收获很多的实践经验,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养,并在活动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且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4.实践机会。实践是第二课堂教育的核心部分,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开办实践基地和校办企业、创建模拟公司和创业培养班,让有兴趣且也有这个能力的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实践,亲身体验就业相关的经历,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同时也促进学校的就业氛围。当然还要增强实践的吸引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专业学习的价值;也将校内和校外的要求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就业所需的技能,同时感受到自己实践能力的提升。学校还应对实践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奖励那些在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同时也鼓励还没参与实践的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环境激励。

5.反馈提升。一个体系的良好循环必须要依靠信息的及时反馈,将前面每一阶段的进度、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做得好的地方要继续保持,做得不好的则要探寻原因进行改正,如果前面的努力没有得到恰当而合适的反馈,那么就不可能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及时恰当地对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前四个环节进行反馈,通过过程和成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奖惩机制,让师生可以定期看到自己的成长点以及失败的地方,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让自己再一次得到提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师生间的沟通以及加强与家长、社会等多种途径的沟通将第二课堂教学成果进行反馈,增强第二课堂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江丹.以第二课堂为平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山西科技,2012(5).

[2]蒋利平.高校第二课堂励志教育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3]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8(23).

[4]李华,张旭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渠道[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第5篇: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德育三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83-03

德育实践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积极加大德育实践力度,创建德育实践平台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高职院校德育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德育实践主体上来说,它需要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德育实践主体、课外德育活动等活动载体以及以“大学生在线”为主要媒介的网络德育实践活动的共同参与。因此,构建包括生活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立体德育实践三课堂,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实践搭建重要平台,虚实结合,取长补短,确保德育实效性的真正提高。

一、德育三课堂的内涵

为切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高职院校德育需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抓好德育“三个课堂”,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和培养。

德育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训练。此课堂需两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师生共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若各要素作用方向相同,目标一致,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则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学生自身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构建以“两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为主体,合作共建,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教学第一课堂是客观环境所必需的。第一课堂是基础,也是核心。在第一课堂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理论水平的高低,每一位教师都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课堂活动,切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牢固掌握。

德育第二课堂即学生在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内实践可以是科技发明、勤工助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也可以是班主任助理、班主任等教学管理过程的参与;校外实践可以是在校企合作基地,也可以是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需要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师傅的大力参与。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强化,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第一课堂中所习得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养成实践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和强化社会责任感。第二课堂丰富了高职院校的德育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

德育第三课堂是以“大学生在线”为主要媒介的网络德育。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使教育空间日益社会化和开放性。目前,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课余生活。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德育的积极效应,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教育部、团中央共建的“大学在线”频道为契机,构建具有特色的德育第三课堂。第三课堂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应该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为学生们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优秀职业生。我们每一个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两课教师以及心理咨询老师都应该建设自己的微博和学生在网上进行互动和交流,以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精神辐射作用。

德育“三个课堂”中,第一课堂是关键,第二课堂是补充,第三课堂是提高,三课堂应该有机结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效性。

二、德育三课堂的构建原则

德育三课堂是彼此联系、需要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校外指导老师四者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者是提供服务的,教师和校外指导师傅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学生是中心,是接受服务的对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形成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抛弃,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效果。在德育三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育性与愉悦性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德育的价值归宿。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各个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根本利益、反映学生诉求,维护学生利益,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在德育三课堂的构建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需求,开展全方位服务,认真做好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自我,完善人格。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德育三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学生和学院的具体情况,做出积极正确的分析和评判,始终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放在首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愉悦性原则是指在德育三课堂构建和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接受教育。构建德育三课堂的过程中,既要力求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灵活性,又要力求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愉悦性充分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从而确保德育“三课堂”互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系统性主要强调的是德育三课堂是一个含有三个层次内容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整体推进,缺一不可。层次性主要是指德育三课堂各方面内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特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德育工作者认真组织德育第一课堂是客观需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既要多样化又要因材施教。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强化,是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育人的新方式。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条件,创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拓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到实践中认识社会以及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好第一、二课堂之余,教育工作者还必须要切实加强第三课堂的构建。随着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课余生活,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德育的积极效应才有可能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

坚持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和有“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渗透到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理论教育和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综合作用;同时要注意把握适情、适时、适度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

三、德育三课堂的构建措施

(一)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一支优秀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做好构建德育“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组织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是第一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都会对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德育理论课老师通过课堂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负责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发挥智育过程的德育功能,其言传身教对高职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对整个德育三课堂效果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在第二、三课堂方面富有经验的老师。第二、三课堂活动的组织与设计的完美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和活动开展的效果。为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需要重视既懂专业又懂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比如可以引进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老师等。

(二)建立第二、第三课堂量化考核体系

每个人都有一种惰性,尤其是处于关键成长期,具有贪玩、易迷茫、对学习兴趣不大的高职院校学生惰性在其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为了督促学生自觉认真地参与到德育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建设中,保证这两个课堂顺利开展并达到良好效果,建立一套完善的量化考核体系是必需的。学生的德育考核要想量化关键在于日常考核资料的积累,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素质教育工作,制定班级日志考核、周会制度考核、学期考评、学年鉴定等制度。在具体的量化考核体系中,将考核结果与综合考评挂钩,比如纳入到奖学金、推优的评定中去。考核体系中要能够真实反映出每位学生参加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次数、效果和态度。根据平时的记录,最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三)“三课堂”的开展要体现系统化、多元化、市场化

德育“三课堂”是有机的整体,其效果的切实提高要体现“四化”。一是系统化。系统化就是要求三个课堂要把预期传授的知识教育系统化、素质教育系统化,通过不同课堂的训练,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形成运用理论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在实践中关注民生、增长才干,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二是多元化。所谓多元化就是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学载体和社会实践形式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三是市场化,即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学生。这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设置专业和开设相应课程,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发展指导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社会变化,进行知识更新,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并具有实践技能和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密切关注本专业或将欲从事行业的发展,有重点地训练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一,打造德育第一课堂精品课程。德育理论课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德育工作者应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德育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群;站在知识的最前沿,根据社会变化和学生成长规律,安排课程;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敢于触及焦点,不回避难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

与此同时,德育工作者还必须要把军事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素质教育课、生命安全教育课纳入德育课的范围,纳入教学计划,从课堂阵地的保证上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应该用国防大学的标准组织军事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防观念;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确保人人都能选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打造德育精品课程,为学生发展成长提供帮助,切实提高德育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组织德育第二课堂精品活动。理论联系社会实践是德育的内在要求。同志曾经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已经成为育人的重要手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德育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资料、案例和素材。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第二课堂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应该整体规划,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组织具有特色的精品活动,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走入社会这个德育的大课堂创造条件。

德育工作者应该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紧扣时代主旋律、结合个人专业情况、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实践项目,比如,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创新、暑假三下乡等活动。德育理论骨干教师担任各基层党团组织的指导教师,深入到党、团支部、学生班级、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各理论性学生社团组织,指导帮助他们开展活动、解疑释惑、提高水平。辅导员和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作为第二课堂的师资骨干,两个课堂、两支力量共同组织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形成品牌,形成合力,增强第二课堂的生命力。

第三,抢占德育第三课堂新阵地。互联网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隐蔽性强的传递特点决定了其影响具有广泛性、灵敏性和超时空性,成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微博、微信、手机报、QQ群、短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传播、交换方式,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新阵地。

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德育时,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三点:一是主动接受、主动研究。对于微博、微信、QQ群、短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我们应该主动接受、主动研究,经常与学生进行微博、微信互动,使这些新媒体成为德育工作者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二是组合使用,扬长避短。微博、微信、手机报、QQ群、短信平台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组合运用各种网络新媒体,扬长避短,产生聚合效应。三是及时掌控,趋利避害。对于QQ群、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德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关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发现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校园稳定的问题及时疏导处理,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感情。总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工程中,德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把握规律性、提高预见性、增强自觉性、注重实效性,主动抢占德育第三课堂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姚洁,祝志勇.高职院校一二课堂对接实践技能活动组织设计研究[J].科技传播,2010(6).

[2]夏家莉,刘细发,黄茂军.三课堂联动的教学体系构建与管理模式探索[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11).

第6篇: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范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高职英语 第二课堂

课 题:本文系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证研究” (编号:2014zcj010)研究成果。

英语第二课堂是指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的英语活动的总称。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非竞赛性质活动,如英语角、学术讲座与报告、舞台剧表演、英文佳片欣赏等;二是竞赛性质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科技英语大赛、实用英语口语大赛、英语写作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能够增强第一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如能使第二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将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一、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分析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术语是由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g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特别是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的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从而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生态机制的科学,其生态因子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和作为生态主体的人。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看,我们把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看作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其生态因子包括:第二课堂生态环境、教师、学生,它是生态主体(教师、学生)在第二课堂生态环境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基本系统。第二课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练习英语的语言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其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然而,就目前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发展状况而言,并不尽如人意。调查表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活动类型也非常有限,大多集中在趣味性强或者与考证相关的一些活动。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第二课堂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通过对笔者学院12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的调查问卷和对6名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结果表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缺位严重,学生参与度不够

一方面,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只关注第一课堂教学,对第二课堂重视不够,再加上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导致教师缺位严重,无暇顾及第二课堂活动。

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能考试及格、考取相应的英语证书就行了,参不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无所谓。即便有少数学生主动参加第二课堂,也由于自学能力不足,无法得到教师及时必要的指导而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导致教师不愿意指导、学生不愿意参与第二课堂的尴尬局面。

培养自然的人,完整的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生态目标。而以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只注重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管理缺乏系统性,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不到位

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缺乏统筹规划,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是一些对硬件要求不高的活动,并且都是面向全体在校生的,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色,教师也只是义务指导,随机性大,无法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效衔接,教学管理方面系统性不足。

另一方面,学校对第二课堂的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远远低于第一课堂教学。而且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对教学场地的安排和使用管理较为繁琐,导致第二课堂临时借用场地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学校活动经费支出对英语第二课堂的支持力度不够,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3.评价体系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

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依然是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依据的,学生参不参加第二课堂全凭个人兴趣,大部分学生对参加英语第二课堂的好处及作用缺乏科学和理性的认识。

同时,学校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成绩缺乏有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参不参加一个样,从而降低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而对英语教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也没有落实到具体政策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打击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英语第二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具体措施

1.完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的制度

在开展高职英语第二课堂过程中,教师充当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建立第二课堂导师制度的长效机制,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各个环节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切实的帮助。

其次,给大学英语任课老师分配一定数量的第二课堂指导任务,并且将其计入教学工作量中,从而激发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具体任务,合理计划安排第二课堂,并且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活动成果进行有效反馈和评估,从而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纠正第二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2.系统组织、科学管理第二课堂,增加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

首先,由系部牵头成立英语第二课堂管委会,学院教务处负责督导,大学英语教研室统一管理,学院和各系部提供必要的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

其次,每年从大学英语任课教师中抽调一定数量的专职骨干教师负责安排和管理,组织协调好各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同时,从各个系部选拔一部分英语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热衷此项活动的学生,成立英语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从而协助教师搞好英语第二课堂。

3.规范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

一方面,学校要把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成绩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并制定具体的奖励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同时也可以考虑把学生第二课堂的考核与学分制相结合,课内学分与课外学分都计入学生成绩,从而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常态化。

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p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积极参与第二课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乐趣,收获自信。

制定评价标准时,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发挥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和强化第一课堂教学的作用。

三、小结

只有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真正发挥第二课堂的语言环境作用,教师和学生互助合作,保持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建设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Lawrence Creming.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76.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黄成柱.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4(7).

第7篇: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范文

人们在研究教育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教学方式的演变过程、人才成长规律的过程中,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那么在第一课堂外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自愿参加的活动。很多人认为第一课堂中,教师责任重大,态度较为认真;而对待第二课堂相对而言就比较随意,导致授课质量不高。大学期间是形成学生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第二课堂已成为大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能力的提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人生走向等。鉴于第二课堂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教学

1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第一课堂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第二课的堂则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问题,强调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个性。[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正因为个性不一,才相互有所区别。个性不同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心理活动过程、动机、意识倾向以及智力能力发展水平等诸方面。第二课堂的开设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约束,具备第一课堂不具备的活泼、多样等特点,弥补了第一课堂标准化所带来的不足,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是人才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教师应该利用第二课堂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在展现自我中获得乐趣,获得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成就感。

2因材施教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设第二课堂的时候,应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如一、二年级学生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可以对其实施知识普及,通过一些讲座、选修课、兴趣小组等课外学术活动,使他们了解一些基础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对实践能力的认知和理解。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组成科技项目小组,举办学术论文报告会、科技构思大赛等活动,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材施教也表现在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采取不同手段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本身素质,可将学生分为四种类型。对于学习热情高,本身素质优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打造更快更好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于学习热情高,但是自身素质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营造重在参与的氛围,避免贪多求快,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学习热情低,但本身素质高的学生,要尊重其个性,防止他们钻牛角尖;对于学习热情不高,自身素质低的学生,教师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必要时候,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例如,让热情高的学生帮助其学习,监督其参加每次课程的学习。

3从发展的角度完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设计

第二课堂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开的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固然,依据学生的兴趣开设课程是没错的,但是如果只考虑学生的兴趣,就不能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只单方面考虑学生的需求,高估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低估学生的可塑性。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考虑学生的可塑性,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在第二课堂项目设计时,适当推出一些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但对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有帮助的科目,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以人文本。

二掌握科学方法,掌控第二课堂

1使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体系化

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进行,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实施,有完整的体系结构,为了第二课堂健康有序地开展,需要加强教师的组织领导作用,促使第二课堂课程化、体系化、连续化。虽然第二课堂是灵活,多样的,但是目前第二课堂总体上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所以教师有必要引进课程的理念,对其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性的设计。第二课堂的形式是多样的,随心所欲的,但是教师的备课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要将每一个活动细分为具体的活动课程单元,明晰每个具体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使之成为一个有指导的教育过程,同时,通过活动课程建设,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其某一具体素质的目的。

2第二课堂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目前,高校各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大多是由学生社团来承担的,活动组织趋向社团化。[2]社团化使得第二课堂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得以彰显。高校社团数量较多,活动开展十分频繁,犹如天上的繁星异彩纷呈,装扮青春活泼的大学校园。但是有很多社团在成立之初学生热情很高,随着组织人员的更换和时间的推移,由于活动内容和形式没有较大突破和创新,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导致社团规模的萎缩和育人功能的消逝。于是需要专业教师对社团进行关注,发挥教师在思想上和思维上的先进性,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所获,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引导社团积极、健康的发展。比如:沈阳工程学院开设的人文艺术类第二课堂,每个第二课堂都配备的专职的指导教师。教师在学期活动开始,就制定出本学期活动安排,具体到固定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3]由于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扩大了第二课堂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

3促进教师正确教学理念的形成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知识技能不再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风向标,组织更看重的是个体运用知识的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4]第一课堂在更多地承担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就需要第二课堂的帮助。第二课堂有丰富的人文、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就是说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二课堂的灵活性,为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通过丰富的,不受学科限制的内容,激发学生在道德、智力、审美上面的强烈愿望;通过自主活动的开设,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感体验;通过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和社交范围,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生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掌握这些先进理念,有意识地将他们融合在第二课堂的教学和实践中,才能发挥第二课堂的应有作用。

三通过外力支持,提高第二课堂质量

1教师的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的有力保障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开设的目的之一。目前,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不足,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六千万,但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比较中还比较弱,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学术界和科技领域原创性人才十分缺乏。[5]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创新能力,课程设计就不能体现出创新意识,课程开展过程缺乏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谈起,同时,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提高第二课堂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创新必须要包括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我国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根据十六大精神,我们应该在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切实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地统一起来,并以之作为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方略。文化创新表现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崇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良好的文化创新舆论和环境,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思想竞相迸发。

2利用网络平台拓宽第二课堂领域

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广大学生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丰富生活的便利工具。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让它成为第二课堂的载体和支撑,开辟第二课堂学习的新方式。比如说,尝试建立相关的网站和网页,让学生及时方便地了解第二课堂一些活动的相关资讯,为学生在课后,自由地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加强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每个参与者都体会到互动的乐趣。

3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首先,第二课堂需要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参与第二课堂,学生的兴趣很浓,但是具体该参加哪些活动,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评价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同时评价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师而言,可以根据评价体系来设计自己活动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对学生而言,可以针对评价标准来衡量自我素质的状态。当教师和学生都明确第二课堂对于自身的要求,就会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来共同完成第二课堂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

其次,可以通过成立认证中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许多高校由校团委牵头,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依托校团委、院系团委、团支部建立三级认证中心,开展认证工作。学生如果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取得证书,成为以后找工作的一种证明和筹码,就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第二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再次,可以将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研究生保送、教学成果评奖、教师评职称等紧密挂钩,并给予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以奖励,以此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人民出版社,1988.

[2]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常青.开设第二课堂培育校园文化的探索与研究[J].文教资料,2008.

第8篇: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范文

关键词:法治理念;教育;模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78—02

近年来,高校恶性案件频发,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严重,马加爵故意杀人案、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等严重刑事案件的频发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折射出个别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缺乏敬仰的现状。因此,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地进行法治理念教育已经迫在眉睫。2009年2月,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意见》,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入广泛深入开展和全面普及阶段。这一活动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提供了一个契机。然而,当前阶段在大学生中进行法治理念教育迫切需要解决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问题。

一、利用课堂教学优势系统化地进行法治理念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对于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在理论上学者们做出了不同的设想。例如,有的学者提出,通过学好用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政法院校(系)开设法治理念教育必修课程,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作为该课程的必修教材。同时,在非政法院校开设法治理念选修课程[1]。

我们认为,上述设计符合了当前法治理念教育进程的要求,在把法治理念教育从政法院校向普通大学推进的过程中,把法治理念教育作为政法院校的必修课,在普通大学作为选修课是适当的。这样,有利于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可以有效地把政法院校法治理念教育的经验向普通大学教育推广。

然而,随着法治理念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在法治理念教育的下一个阶段,我们认为最后必然要实现法治理念教育在普通大学也应当成为必修课程的目标,这是由法治理念教育的全民普及的终极目标所决定的。建立法治国家,必然要求全民养成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当然首先要树立法治理念,养成法治习惯。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比较系统地进行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教育,这也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法治观念更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这对中国几十年的法学教育提出了反思:在大学阶段普及法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理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进行法治理念教育应当努力克服理念教育与理论教育脱节的现象,必须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渗透到高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要开设专门的法治理念课,而且,在其他法学理论的教学中,也应当始终贯彻法治理念。娟娟溪流汇成大海,把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任务贯穿在日常的点点滴滴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不可轻视甚至忽视日常通过教学内容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有几门法学学科与培养法治理念具有非常直接的联系,诸如法理学、宪法学、立法学、行政法学、人权法学、诉讼法学等课程。首先要让承担该课程的老师对本课程中直接或者间接体现着的法治理念的内容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以确保能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将法治理念渗透到该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对于学生而言,法治理念就既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也不再是令人费解的抽象的法律原理,而是被具体化在他们所学习的每一门法律课程知识之中,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深化[2]。

在我们看来,要把法治理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这一点对于每一门法学学科都没有任何区别。换言之,即使对于具体的部门法学譬如民法学、刑法学等学科,也并非与法治理念毫无关系。在各个部门法学的教学中,都应当贯彻法治理念。不能把学科的特点与法治理念的贯彻混同。在具体法学的教学中,受教育者同样可以感受到法治理念的深刻意蕴和内涵。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补充作用

第9篇: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college English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English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ecological unbalanc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English,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n ecological mode which connects the students,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 Students Affairs Departmen and so on.

关键词: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second classroom;ecological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6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逐渐得到了英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教育生态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式。下面,本文运用生态学原理,从教育生态学视角考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失衡现象,努力建构具有生态特征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从而改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环境,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1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由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提出。从此,教育生态学开始成为研究教育现象的新视角。“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与自然、社会、规范、生理心理等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科学,它还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基本规律。[1]”它“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强调教育与环境、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2]”

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教育生态学。目前,国内有几本关于教育生态学的专著,如曾供职于台湾教育部的李聪明于民国78年出版了《教育生态学导论――教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教育生态学的专著;南京师范大学吴鼎福教授在1990年与诸文蔚一起出版了《教育生态学》,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本教育生态学专著;1992年任凯、白燕一起出版了《教育生态学》;2000年范国睿也出版了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中的《教育生态学》分册。此外,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研究教育现象的论文也层出不穷,如郑、洪世梅、张天保、赵攀等学者纷纷发表相关论文。

2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的说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活动。[3]”“大英语第一课堂的主导地位勿庸置疑。但是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它需要英语第二课堂作为其延伸和补充,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提供一个重要平台。[4]”所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际上是大学英语第一课堂的延伸。但是,目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第二课堂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失衡现象

目前,许多文章主要从学生和老师这两个角度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存在的失衡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这样的分析不够透彻,因为课堂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与学,还涉及到各类生态群体之间的动态组合和互动。所以,从该角度来看,第二课堂活动的举行不仅仅涉及到学生和老师,还涉及到学校的其他相关部门。没有其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不能顺利地举行的。下面,我们从学生、教师、教务和学生管理部门等展开阐述。

3.1 学生参与比例小,受益人数少 学生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主体。但是目前,大一新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大二学生有少部分参加活动;大三大四学生由于忙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基本上是踪迹难觅。此外,由于大部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性质的限制或比赛名额的限制,只有少部分学生有资格、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去,大部分学生只能充当观众,望洋兴叹。

3.2 英语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影响第二课堂的长期开展 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老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老师只是出于对学生及工作的热爱才义务参加活动。但是,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活动,光凭老师的热情是不够的。因为,作为大学教师,教学及科研任务繁重,老师只能抽业余时间参加学生活动。由于没有具体的鼓励措施,参与与不参与学生活动并没有什么不同。长久下去,常义务参加学生活动的老师就会产生疲劳感,其积极性就会被挫伤。

3.3 教务和学生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 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也应受到教务和学生主管部门的关注。但是,长久以来,在教务和学生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中,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位置难觅。由于教务主管部门的缺席,导致第二课堂活动举行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到限制。一旦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务主管部门安排的活动发生冲突,第二课堂活动只能让位,另择时间和地点;而学生主管部门,长久以来仅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学生业余活动的一部分,不把它视为学习的一部分。长久下去,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的热情就会受到抑制。

4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构建

“生态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这个系统才是有活力的,才能不断发展。[5]”因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必须突破学生与教师这个封闭的圈子,把学校这个大的生态环境考虑进去,构建一个有活力的生态模式。

在教育生态学视野中,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应是一个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英语教师为指导的,学校各部门一起周密部署,有计划举行的并有相应的评价模式的动态模式。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应以学生干部、英语教师、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等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学生干部负责收集学生对活动的反馈;英语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指导;教学、学生及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从日程安排、用水、用电等各方面给予支持。这个合作小组应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4.1 举行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受益人数

为避免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少数英语优秀学生的独秀舞台,使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可充分考虑各类型学生的英语水平,举办多样化的活动,如英语话剧比赛、英语阅读比赛、英语写作比赛、英语听力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展示舞台,提高学生的受益人数。

4.2 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教师及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认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工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6]”这说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能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如:给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一定的平时成绩,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给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师一定的课时补偿或指定专门的第二课堂活动指导老师,肯定教师的热情。

4.3 学校相应部门统一思想,认真安排、配合第二课堂活动 在思想上,学校各部门如教务科、学生科、后勤部门等,都应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达成共识,对活动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教务部门应把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正常的日常教学,对第二课堂活动作出整体的部署。学生管理部门及后勤部门应统一协调安排第二课堂具体活动,对用水、用电、卫生、场所安排等方面给与积极的配合。

5 总结

综上,教育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为大学英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能根据教育生态学的原理处理好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帮助构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模式。模式构建之后是需要具体实施的,因此从事一线教学的英语老师应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教育生态视野中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2]陈春燕.论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建构[J].语文学刊,2011(1).

[3]李明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职业圈,2007(20).

[4]余祖英.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1(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