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范文

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精选(九篇)

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

第1篇: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税收会计 职能 税收征收管理

一、税收会计的涵义与税收会计的职能

税收会计是核算与监督税收资金运动的一门专业会计。它是以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为主体,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税收资金及其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核算与控制,为税收决策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资料,以保证税收政策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的一种税收管理活动。

税收会计的职能,是税收会计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固有的、客观的功能和职责。税收会计和其他会计一样具有反映和控制两大基本职能。

税收的反映职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税收会计通过一系列专门核算,将税收资金已经发生的运动情况,真实、客观地表现出来,反映税收业务活动的情况。比如,税收会计通过设置与运用会计凭证、会计科目、复式记账、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税收核算方法,提供一定时期的应征税金、减免税金、入库税金等税收资金运动的核算资料,可以全面地反映出税收业务活动的历史状况。另一方面,税收会计运用的方法,对记录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获得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用于预测税收资金运动的变化趋势,从而预测税收业务活动的发展趋势。

税收会计的控制职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方法控制。通过税收方法本身的规范性、严肃性,使税收业务符合规定的会计方法、会计程序,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比如,税收会计可以运用税收会计凭证的方法,对纳税申报表、税收票证的填用、手续、传递程序等,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施对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控制。二是法规控制。通过税收会计反映的税收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来监督税收业务的合法化和合理化,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会计监督。例如税收会计通过对税收票证的审核,可以发现错征税款并及时更正,依次监督征收活动依法进行,法规控制是税收会计的主要控制职能。三是目标控制。通过税收会计提供的信息与预定的计划、目标相比较,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使税收活动沿着正确轨道正常进行,例如税收会计利用核算资料,分析税收运动各环节对税收计划的,采取相应的征收措施,以保证税收任务的完成。

二、税收会计与税收征收管理的关系

税收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税收管理活动,是税收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它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各自发挥功能的管理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税收信息管理、税收法规和税收计划管理、税收征收管理以及税收监督检查管理。税收会计与税收管理的各个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

1.税收会计信息是税收管理过程的状态、特征及变化趋势的客观反映。它是税收法规和计划管理的基础,又是进行税收监督检查的基础,它包括税收活动定性的信息和定量的信息两大类。其中定量的信息由税收业务核算、税收会计核算和税收统计核算来提供。税收会计核算所反映的信息是对税收资金运动最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准确性的信息,税收会计是获得税收资金运动信息的主要渠道。

2.税收计划和税收是税收活动的法律依据与税收工作的目标。税收法规管理主要是法规的制定,制定税收法规必然要考虑税收的财政职能,即税收法规出台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这就需要使用有关的税收信息来分析。税收计划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税款入库情况的管理,它所要的信息主要是入库税金即影响入库税金方面的信息,所以,它离不开税收会计的核算资料。

3.税收征收管理是税收职能的实现过程,它是税收活动的主要。税收财政职能的实现,实际上是国家预算资金积累的过程,即税收资金运动过程。税收征收管理的主要工作是税款征收入库,税收会计通过办理税款结报,汇总缴库、与金库办理上交税款入库税款的对账以及办理税款提退等业务,直接参与税款的征收工作。

4.税收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税收法规的正确执行和税收计划的完成。税收监督检查除运用法律和外部审计手段外,主要是通过税收行政监察、税收业务稽查和税收会计等内部手段来实现的。税收会计运用其特有的方法,如制定原始凭证填制手续、传递程序来规范税收活动;开展凭证审核和会计检查来揭露与纠正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进行会计分析来督促税收计划的完成等,通过税收会计对税收征收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监控,成为税收监督监察的重要手段。

三、税收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

税收会计的职能贯穿税收管理的全过程,如何发挥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在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依法征收税款,提高税收征收质效,最大限度地节约税收成本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摆在税收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那么,税收实践中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1.反映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党和国家制定税收政策提供依据。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税收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的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国内生产总值由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体系,采用的产生,而税收收入则是税收会计通过完整的核算体系,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通过对比和,出税收负担率变化的,为党和国家制定税收政策,调节运行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2.为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提高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提供可靠的依据。税收会计核算从纳税人实现税收到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组织税款入库直至纳税人欠缴税款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反映,这就为税务部门掌握纳税人税收实现情况,及时征收税款并为准确、及时解缴入库,摸清纳税人欠缴税款情况,强化税收征收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税务机关根据税收会计反映的欠缴税款的情况,进行正常的税收检查和税务稽查,保证党和国家税收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税务机关按照税收会计制度的规定,分科所、分预算级次、分税种设置入库税金明细账,编报税收入库税明细表,为税务部门掌握税收收入进度,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税收会计是国家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能作用发挥得好与坏,事关财政收入能否平衡,事关稳定与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税收会计工作,充分发挥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使税收更好地调节经济运行、组织财政收入,服务于经济发展。

1.加大税法、《会计法》的宣传力度,普及税收和会计知识,营造全社会重视税收、重视会计资料真实性的社会氛围。每年组织全社会的税法宣传,广大公民树立依法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的思想意识,必须为税务部门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资料,为税收会计核算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定期对税务人员、税收会计人员进行税收知识、税收会计知识的培训,并严格组织,成绩及格的发给《税收知识合格证书》,成绩不及格的不得上岗,通过提高税务人员和税收会计素质的有效办法,使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教育广大税务干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不论向哪里提供数据,都要做到数据准确、编报及时、口径统一,为税收会计核算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强对税收会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一把手要亲自抓税收会计工作,使税收会计人员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各级税务机关要配备“总会计师”协助单位一把手做好税收计划的下达、税收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监督;要成立税收会计机构,省局税务要成立税收会计处,市税务局要有税收会计科,县区税务局设置税收会计股,基层分局设置税收会计组,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会计部门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业务素质高的税收会计人员,并保持相对的稳定,为税收会计发挥职能作用,提供组织和人力上的保证。

第2篇: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范文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 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第3篇: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 职能 职责

随着是社会的快速发展,财务会计已经成为组织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不仅能够有效的预防各种财务风险的发生,对于组织发展也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重视和加强财务会计,提高财务会计水平,对于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向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明确财务会计的核心职能及其职责。

一、财务会计的核心职能

从财务会计理论的角度来讲,其核心职能主要有两个,也就是核算和监督职能,具体分析如下:

(一)财务会计核算职能

所谓的财务会计核算职能,主要是指会计对组织客观经济活动的表述和价值量上的确定,通过核算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为管理及决策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会计核算职能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是主要有记账、算账和报账,这也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核算职能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在会计核算当中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反映组织的经济活动状况。从这一角度来讲,在会计活动当中只能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其他的计量单位都不能使用,能够直接以货币形式计量的就直接用货币表示,不能直接衡量的需要将其转化为货币价值再进行计量。第二,会计核算只要针对的是组织已经发生的事实,并且具有可炎症性,也就是说只能对核算日发生之前的事实进行核算,对于尚未发生的事实不能进行核算。核算的结果能够通过某种方式验证,以保证核算结果的可信度。第三,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也就是所要完整的反应组织的经济活动情况,会计核算必须连续进行,核算项目之间形成一个系统。

(二)财务会计监督职能

所谓的监督职能,主要是指在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组织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确保其符合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和法律规定。监督职能也是现代财务会计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也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是一种经常性的监督活动,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的特征,财务会计监督职能通常是与核算职能一起发生的,监督的内容包括组织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第二,监督职能主要利用了财务会计的各种价值指标,因此主要是以财务活动为主,综合反映组织的发展情况。财务指标是进行监督的主要依据,对照财务指标数据机具组织的活动目标能够比较客观的、综合的反映组织的发展状况,以督促组织内部各部门严格按照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三,监督是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主要依据,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的特点,可以说监督是法律赋予财务会计的一项职能,也是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

二、财务会计的核心职责

财务会计的核心职责比较多,因为很多职责与组织的发展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结合现代财务会计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流动资金核算

流动资金是组织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在财务会计活动当中必须对流动资金进行正确的核算。为此,财务管理部门要制定流动资金管理和核算的详细实施办法,参与核定流动资金的定额,在流动资金管理上实行管用结合与资金归口的分级管理模式。在流动资金管理上,应该编著详细的流动资金计划,并根据企业的负债情况,制定银行借、还款计划,根据计划和组织的发展需要进行流动资金调度,组织流动资金供应,以满足组织的发展要求。在核算过程中,要详细考核流动资金的使用效果,调整流动资金速度,实现流动资金利用的最大化。

(二)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也是财务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经营性的组织,主要指的是企业,也就是核算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在成本核算当中,企业要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办法,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工作程序,根据核算工作的需要编制成本费用计划。在成本费用计划当中要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的范围、费用开支的范围,对费用开支情况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每一项成本费用开支情况都要登记成本费用明细账,按照规定编制成本报表上报。在成本费用考核当中,主要检查费用实际产生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寻找成本费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并在今后的核算管理工作当中加以改正。

(三)利润核算及分配

利润核算及分配是财务会计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对于企业组织来说这一职能非常重要,能够集中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企业所获得利润分配也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到底是用于扩大生产、支付债款这些都需要进行决策才能确定。一方面,企业组织的财务会计部门要编制详细的利润计划表,将利润指标详细的分到各个单位或部门;另一方面要详细的核实利润实现情况,不断寻找新的利润空间和增长点。

总之,财务会计活动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会计活动当中要明确其核心职能和职责,明确日常工作的主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4篇: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国库;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1-0025-03

在整个会计体系中,国库会计兼具预算会计和银行会计的双重属性。从国家预算角度看,国库会计是国家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财政总预算会计、税收会计等共同参与预算执行;从银行角度来看,国库是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责而专门设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其业务纳入人民银行会计体系统一管理。加深国库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确立国库会计基本假设、厘清国库会计目标,构建国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于推进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预算会计改革与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国库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探讨国库会计职能。李勇(2007)结合财政制度改革,提出要从体制上加强国库会计建设,从制度和体制上保证国库会计职能履行,从技术手段上增强国库会计履职能力,营造环境以提高社会对国库职能的认识。第二类是探讨国库会计与预算会计体系的关系。唐树君(2005)分析了税收会计、国库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联系,指出三者都是为执行政府预算服务的,同属于预算会计组成体系,有相同的目标,同反映政府资金活动。但三者的会计主体存在差异。

根据笔者的阅读范围,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对国库会计环境、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等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的著述。尽管如此,由于国库会计隶属于预算会计体系,还是有必要对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预算会计基本理论的文献)做一个梳理。相关文献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对本文的研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李建发(1996)通过回顾预算会计的历史沿革,对比中外预算会计,提出预算会计的环境性前提与规范性前提概念。在会计目标上,他针对政府的客观环境指出政府财务报告应以受托责任观作为基础,并提出扩大中国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把国家资源、国有资产、国家债权债务和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会计核算体系。赵建勇(2001)结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的研究报告第11号,和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发的第34号关于政府财务报告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主体、计量基础、报告模式、预算报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郭彤(2003)认为政府编制和提供财务报告是为了履行政府对其委托人的报告责任,而政府报告责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发展变化反映了政府职能的变化和人民对政府要求的变化。预算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必须以履行政府报告责任的认识为出发点,以满足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王晨明(2006)对预算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信息供给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会计信息供求状况对会计目标的影响,认为明确报告的受托责任和提供有利于决策的信息作为预算会计的主要目标。

借鉴预算会计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从三个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确立国库会计基本假设,明确国库会计目标,构建国库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二、国库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已往的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会计基本假设对国库会计而言是重要的,因为国库会计与其他会计一样都处于特定的客观经济环境中,都会遇到许多不确定事项,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样需要依赖事先确立的若干会计基本前提。笔者认为国库会计基本假设应由会计主体、持续性假设、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组成。因为这四项假设是比较公认的,也符合国库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便于对国库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

主体观念是建立会计科学和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几个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通常把会计主体列为首要的假设。国库会计的会计主体比较复杂,它对外承担受托责任的整体是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需通过银行会计核算方式对各级预算收入、支出、退付及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反映和监督,并向财政部门报告财务资源的收支情况和结果,同时还需将同级财政收支情况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因此,国库会计主体采用了双重视角,分为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即记账主体是中央银行,报告主体为财政部门。

(二)关于持续性假设

持续性假设基本含义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按照现在的形式和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继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不会进行清算。国库会计是办理国家预算收支的重要基础手段,国库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开展各项活动不仅不能带来赢利,而且所有的活动都必须耗费一定的资财,如果不做持续性假设,我们就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延续下去,所以在国库会计中,强调国家公共活动的持续性是非常必要的。

(三)关于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基本含义是连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可以被划分为相等的时间单位,以便对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连续的反映。这种为了会计核算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相等时间单位称为会计期间。国库部门除了按月份、季度、年度进行分期核算和报告外,还要求按旬核算并提供预算收支的旬报。与企业的会计分期相比,国库会计分期显得更详细、更重要。会计分期的假设保证了资源的委托方能够定期了解到国库部门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国库会计对象是预算收支的增减变化,因而货币计量自然成为国库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此外由于国库不计算盈亏,因而只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要求采取类似于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的计量属性。

三、国库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要得到的结果,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关于财务会计目标,二十世纪80年代左右形成了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笔者认为:国库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的规定,资源的受托者中国人民银行具体经理国库,央行国库部门承担了如实地向资源的委托者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这一观点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一)央行经理国库的法定性决定国库会计的受托责任

从我国国库会计实践看,《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因此央行经理国库具有法定性、唯一性。根据政府委托理论,央行国库部门是公众的受托人,央行国库与公众之间是委托关系,对公众承担着巨大而广泛的受托责任。央行国库为了履行受托责任,必须有可供使用的资源(如机器设备、人员经费),而这些资源大部分来自于税收。公众对于资源的提供不管自身是否自愿都无法回避,更不可能通过市场来改变这种受托关系,因而公众关注点只能定位于对受托方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决定国库会计目标以反映受托责任为主。

(二)国库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关注于央行国库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我国有关预算会计的规范中,无一例外地的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界定在政府内部。作为预算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国库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限定在政府内部及立法监督机构。上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国库信息的关注点均侧重于国库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从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征收机关)看,作为政府的管理者,制定经济决策和加强公共财政管理都需要获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国库会计信息。财政部门、征收机关作为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机构,也需要反映国库资金运动情况的所有国库会计信息。从中央银行看,国库是人民银行为了完成国家赋予的经理国库的职责而专门设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国库会计核算统一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其会计信息理应提供给中央银行。从立法机关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我国的立法机关,负责审批政府预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报告,并监督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需要借助国库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来评估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对公共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情况,预算执行的合规性等。

综上,各信息使用者关心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能方面的信息,包括是否及时收纳国家预算收入、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同级财政库款的支拨等,以评价国库是否履行了保护、使用和维护受托资源的职责。

四、国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的质量的要求。在整个财务会计理论的概念框架中,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结会计目标与会计确认、计量及财务报告信息表述的桥梁和纽带。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在质量上达到保证,会计目标就无法实现。各国预算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十分重视,了多项政府会计概念公告,提出预算会计信息质量应具备的特征。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也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可理解性、重大性、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可比性和一致性。为了解除国库会计对公众的受托责任,在国库业务处理规范中,也要求国库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一系列的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与使用。政府各部门、立法及监督机构、人民银行及上级国库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关心国库会计信息,关注国库会计是否及时记录、反映国家预算收支变动,以评价国库是否履行了保护、使用和维护受托资源的职责,必然要求国库会计信息明晰、便于理解。

(二)客观性

客观性要求国库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地反映国库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目前国库业务处理中,制度要求国库收入必须以财政部门、征收机关开具的缴款书、税票作为记账依据,国库支出必须以财政部门开具的拨款凭证为依据;这些制度规定,体现了国库会计核算的客观性要求,从而保证形成的会计处理结果真实客观。

(三)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国库会计主体应当及时地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地对收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及时地将会计信息传递给信息的使用者。现行国库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及时性有明确要求。例如在1989年颁布的《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中对国库的基本职责规定为:“准确及时地收纳各种国家预算收入……”。此外,从国库会计报告的提供频率上也能体现及时性要求,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库收支动态,对国库预算收入报表的及时性要求也较企业更高,除了提供正常的月报、年报外,国库部门还提供旬报,每日产生预算收入日报表。

(四)可比性

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科目应当一致,相互可比,并且会计处理方法应当保持前后期一致,不得随意改变。因为国库会计反映预算资金的收缴、划拨、留用、上解过程,不仅直接反映国家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而且还反映政府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如果核算口径不一致,导致提供的信息不可比,前后期不一致,将很难评估国家制定实施的各项政策是否成功,因此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相比,国库会计信息对可比性的要求更高。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特征要求在会计处理中应注意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从而防止企业利用法律和规则的现有漏洞,进行虚增利润、隐瞒债务等舞弊和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尽管我国国库是非赢利性质,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仍然是国库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主要是地方政府由于存在大量的债务而导致财政风险不容忽视,地方政府通过所属的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进行债务融资,表面上看是企业债务,而实质上是政府的债务。因此,国库会计要全面反映政府的预算执行状况,有必要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作为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对或有负债进行全面揭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西南财经大学:《国库改革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第5篇: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范文

    一、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乡镇财政工作格局的对比分析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北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第三次革命”。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改变了乡镇财政的收入结构、工作职责、管理内容等。农村税费改革作为政治经济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给乡镇财政工作带来了巨大变化。

    (一)乡镇财政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转变。农村税费改革前,组织收入、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是乡镇财政的主要职能。尤其是“农业四税”(即农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征收工作是乡镇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乡镇财政所组织的农业四税收入是乡镇可用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以前,以襄樊市为例,农业税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左右。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2005年湖北取消了农业税,为理顺税收征管,2007年湖北将烟叶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移交税务部门征收。由此,乡镇财政只承担本辖区的收入组织协调工作,但不再承担税收征收任务,乡镇财政所的组织税收职能转为协税护税。与此同时,乡镇财政的总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涉农支出增长迅速。以襄樊市太平店镇为例,该镇财政总支出由2003年的1758?46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560?66万元,六年间净增1802?2万元,年递增15?2%。其中:涉农支出由2003年的136?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438?54万元,六年间净增302?04万元,年递增26?3%,涉农支出的增长大大超过财政支出的增长,管好、用好涉农支出就成了乡镇的一大重要职能。

    (二)乡镇财政由预算管理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以维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为目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保证收支平衡是乡镇财政工作的主要内容。2008年,湖北全面推行以“乡财县管”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对基础较好、管理较规范、财政收入增长能够满足自身支出需要的乡镇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管理方式;对绝大多数自身财力不足、管理基础薄弱的乡镇,实行了“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改革,打破了原来乡镇独立编制预算的格局。乡镇财政预算内外收入全部纳入县级财政管理,乡镇财政支出由县级财政核定后划拨,乡镇预算管理职能趋于弱化。与此同时,乡镇财政的核算管理职能不断加强。2000年底,湖北在全省推行“零户统管”。乡镇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在保持单位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收支直达,由乡镇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随着非税收入管理的逐步规范,乡镇财政的核算职能得到加强。2003年,湖北推行新型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全省绝大多数乡镇依托乡镇财政所(经管站),建立了农村会计服务中心,村级资金、财务实行“委托双”的新型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和乡镇财政所(经管站),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各村只设一名报账员(会计)。会计服务中心与村集体签订规范的协议,受村级组织委托,辖区内村级集体资金和会计核算两项主要工作,并协助村级组织搞好财务公开和提供会计信息服务等工作。会计服务中心以村为单位,编制财务收支情况公布表,在村财务公开栏按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由此,乡镇财政已将辖区内的行政事业单位、村财务核算全部纳入管理范围。

    (三)乡镇财政由生产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财源建设是乡镇财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财源建设的实践中,湖北各地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襄樊、荆州等地提出梯级财源建设理论;1994年湖北省财政厅提出的“建设效益财政”的理论;2000年襄樊提出的“质量财政”理论,等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为支持企业发展,乡镇财政采取向上级财政申请周转金、向金融部门贷款、向私人或企业借款等方式,筹集了大量资金,并投放到生产中。但由于部分乡镇财政部门在乡镇财政周转金的管理、使用和回收上,措施不得力,使用不尽合理,管理比较松弛,致使大量资金无法按期归还,形成呆账,给乡镇财政带来较大风险。为强化乡镇财政管理,控制财政财务风险,1999年,财政部发文要求整顿财政周转金,所有财政周转金一律只收不贷。乡镇财政失去了支持经济发展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政府与市场间的职能边界更加明晰,政府逐渐将提供公共服务作为其核心职能。服务群众、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成为新时期乡镇财政工作的显着特征。乡镇财政通过加强预算收支管理,服务基层政权建设;通过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落实农村综合改革政策等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服务社会事业发展。

    二、新时期乡镇财政承担的主要职能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财政承担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乡镇财政收支管理职能。包括:乡镇政府预(决)算编制、税收收入监管、非税收入征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管、易涝地区农业排涝水费征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监管等。具体看,在乡镇政府预(决)算编制、税收收入监管职能方面,主要在组织征收、督办入库、资金调度安排等方面发挥参谋助手和综合协调作用;在非税收入及两项基金征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监管等方面,则是由乡镇财政直接承担征收及管理职责。其中,以乡镇零户统管为平台的非税收入征管,是强化资金监管,增强乡镇政府调控能力的重要手段。两项基金征管,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监管,是确保各项涉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的重要职责。

    2?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职能。包括:财政补贴资金发放和监管。近年来,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和资金不断增多,仅2009年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的惠农补贴资金就达29项,这些政策和资金的落实工作都涉及乡镇财政所或完全由乡镇财政所承担。但由于补贴项目多,发放程序复杂、政策标准不统一,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乡镇财政所落实难度最大、工作任务最为繁重的部分。

    3?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职能。包括: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乡镇国有资产管理、乡镇政府债务管理、政府采购、会计管理、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流转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管理等。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流转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为原乡镇农经站工作职能,在农经站并入后,统一纳入乡镇财政职能范围。

    4?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包括:农民负担监管、农村“一事一议”资金监督管理、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资金监管等。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项目,主要指文化体育、农村广播电视、乡镇农机技术、乡镇农业技术、乡镇特产技术、乡镇农业水利水产、村镇建设、乡镇动物防疫、乡镇计划生育等9类站所公益服务项目。

    三、当前乡镇财政履行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镇财政认真履行财政职能,积极发挥基层财政服务、管理和监督的基础性作用,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的支农强农惠农政策、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和延伸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重要的贡献。但是,全面而深入地进行分析,乡镇财政在当前履行职能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支农惠农资金监管不到位。当前,乡镇财政的资金监管作用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工作不到位。当前,涉农惠农资金发放存在一些问题,如滞留、截留、挪用资金,专款不专用;不按规范程序申报、拨付、发放补贴资金;虚报、冒领,骗取补贴资金;不按规定上网公示;部分地区惠农政策宣传不够,惠农补贴发放工作不透明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工作流于形式,不落实。二是监管职能不到位。由于条块分割,很多涉农政策和资金都由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落实,项目资金存在挤占、挪用等现象,乡镇财政在监管方面“插不进手”。

第6篇: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应满足或达到的基本质量要求,也就是会计信息为满足规定或者需要而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能够帮助财务人员辨清有用的质量信息。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及时性等很多特征,其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这两个特征都对会计信息的有用,对于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财务人员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理论学习,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措施,供同行参考。

一、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目标理论和财务报告的相关性。相对于财务报表的内部使用者而言,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与传统财务报表的差距逐渐扩大,许多管理者正在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现在很多公司也维持两套不相容的财务帐薄:一套包括传统的分类帐与控制在内的正式会计系统;一套是由管理者建立起来的完全独立的信息网络。在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业务交易与企业决策的时候,管理人员将后者中的信息作为基础信息考虑。对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而言,传统的会计报表太简洁,只有通过企业对外披露财务报表和附注,,信息使用的人员很难系统分析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

2、会计信息数据反应简单化。已有的企业报告反映的主要是企业财务信息,其揭示的范围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而忽略了财务信息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环境和自身也在变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靠过去的财务数据是不够的。而一些非财务信息比财务数据更能揭示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之间的财务信息加大,这些非财务信息有利于提高交易的可能性。结合现有的企业提供报告主要体现企业本身的性能,而忽略其他许多方面的信息,如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等。这是由工业经济时代特征的决定,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评价标准不会局限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使用者使用现有的会计报告,很难综合、全面的评价企业。

3、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的缺陷。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要素将主要由资本和劳动力转化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人才将会成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生产因素转化的必将带来会计环境的变化,也必然会对会计提出新的目标、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目前, 会计面临的客观环境主要具有金融市场多样化、信息市场化、人力资本化、计算机网络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特征。面对变化的客观环境,我国会计自身的功能和结构怎么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的客观环境,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传统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以物质和货币为目标,它反映的资产内容狭窄、产权观念陈旧、特别是经济对人力资源价值认识不足。应建立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创新体系,以丰富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

4、会计理论体系本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会计理论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总结概括出来的,用于指导会计实践活动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财务会计理论来自实践,并且高于会计实践,并反过来可以规范和指导会计实践的一系列规范性的概念框架。市场经济要求有和他们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处理系统,也需要有和它适应会计理论体系。确保会计理论前后一致性的前提是选择正确的逻辑起点。然而,流行的“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等都不能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这还没有建立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情况下,研究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的因素和改善措施就会缺乏根源性,这样会计理论体系本身就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

5、会计报表的编制有很多的主观性。根据会计报表的定义、会计报表是企业、单位会计部门进行日常核算的基础上编制的,全面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根据定义,在准备财务报表前,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确保会计报表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准确、及时、完整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是准备工作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会计报表的编制应主要依据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但由于会计报表结果的性能,在会计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强烈的主观性。如资产负债表的数量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合计一致,如果日常核算完全准确, 那么自动核算系统会出现一致的结果;而日常核算只要有一笔金额和科目的错误,它就可以使报表两边的不平衡,那时财务人员会通过手动调节保持资产负债表的左右两边的平衡。特别是现金流量表,复杂的计算方法让财务人员伤透脑筋,,最终只有通过根据计算结果向前推算的方法来确定各项业务活动的现金收入和支出。

二、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措施

1、完善财会法律法规体系。当今时期内,我国的有关会计法律法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完善,我们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可以通过立法制定行对应的法律法规,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例如修订后的《会计法》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法的强大作用,一定要有配套的法规加以配合。应该相应修订刑法、公司法和证券法.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发现作假要采取果断的惩罚措施。优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制定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则及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为会计监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大对财务人员的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造成会计信息可靠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财务造价师导致的,所以应当加大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对于各种贪污、腐败的财务造假现象,应当严惩不贷。

3、健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督机制,确保会计信息再次进度机制作用的发挥。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能够减少蓄意造假的概率,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明确会计主体的地位,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5、减少会计政策的可减少空间,预防会计信息的技术性失真。通过限制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来减少会计信息的可处理空间,预防无限制的拓宽会计的可处理范围,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第7篇: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项目核算;特征;环节;责任机制

施工项目是施工承包企业对一项或一群建设产品的施工过程及最终成果。它是一个建设项目、或其中的一个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施工任务及成果。施工项目具有下述特征:(1)施工项目是建设项目或其中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施工任务。(2)施工项目是以施工承包企业为管理主体的。(3)施工项目的范围是由工程承包合同界定的。从项目的特征来看,只有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建设项目的施工任务,才称得上施工项目。单位工程是施工承包企业的最终产品。由于分部分项工程不是施工承包企业的最终产品,不能称作施工项目,而是施工项目的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承包经营已经成为对施工项目实行管理的重要方式。施工企业项目核算以工程项目为中心,通过核算使工程项目中产生的各项消耗指标有效地被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从而实现减少投入、扩大收益的目的。施工企业项目核算要求企业推行项目法施工,项目的总投入由施工作业层和项目管理层在项目上的投入构成,而项目上的施工作业层往往包括若干项目作业队。施工作业层的工程队一般要同时参与若干不同项目的施工,因此,在各项目上投入的综合便构成了施工作业层的总成本。所以,要实现施工企业项目核算的最终目标,工程队就必须严格考核和控制各项目作业队所产生的成本,对其真实性进行监管,杜绝项目作业队之间进行平调或转移成本的现象,以保证项目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一、项目核算的主要特征和意义

施工项目核算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促进作用。首先它有利于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便于理顺项目各方的经济关系,避免因关系的混乱导致施工过程的权责划分不明,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其次,它有助于对项目全方位经济状况实施核算,使项目承包制落到实处,从而有效避免重复投入、节约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它引导项目施工的深化,使整个施工过程更加有序,成本分配更加明确。

开展项目核算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按照项目法对施工过程提出的内在要求,通过项目核算,在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基础上对项目经营管理和施工作业管理进行优化,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的整体优化。同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建立企业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项目核算,这对当前深化项目法施工有着积极的意义。项目管理的对象是工程项目,而项目核算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项目管理的制约,并具备其内在的规律和特征。

1. 工程项目是项目核算的核心。它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核算的对象、内容及实施方法和控制手段,最终都要围绕工程项目展开,通过对核算对象的分析、协调、控制和反馈的过程,实现优化工程费用的目的。

2.项目核算的管理过程是动态的。项目建设具有一次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再加上客观施工条件的影响,项目核算的对象、内容等构成因素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而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地对项目核算的对象、组织、内容以及控制手段等进行调整,以适应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

3.项目核算不是一个单一内容,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核算的内容涉及到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横向上有专业系统管理,包括施工、材料、技术、设备、劳资、财务等内容;纵向上有几个管理层次,包括企业决策层、项目管理层、施工作业层。这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同时又独立完整的经济核算体系。

4.项目核算还具有三大特征。首先是全员参与性,是指全体职工都要提高节约成本和参与项目管理的意识,要在自己的各项工作中与项目核算建立联系。其次是连续性及阶段性的特征。这主要是指在核算的整个过程中,任何管理环节之间都不能间断,否则会造成成本费用的波动,影响核算的准确性;同时,在项目管理的每个阶段上,核算的内容和工作重点又根据具体情况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因此,项目核算既要在项目管理中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同时也要及时调整策略,准确把握不同管理阶段的工作重点。

二、项目核算的基本环节

项目核算的基本环节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1.项目成本(费用)的预测。

在调查研究和掌握成本核算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掌握的数据资料、信息和工程进度的因果关系的分析,对项目成本进行预控和测算。并绘制出项目需要投入的劳力、材料、机械、资金等需求曲线,在此基础上描绘出工程项目量、本、利控制图。

2.项目成本(费用)计划。

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造价、工期以及工程本身的特点,在费用预测的基础上,定期编制项目成本计划,为实施项目核算提供可靠的依据。项目成本计划总体上由降低成本计划、管理费用计划及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三大部分组成。有关业务部门应分别编制劳动力使用计划、材料供求计划、机械使用计划、技术进步降低成本计划、资金占用计划及其它费用控制计划。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应以先进合理的经济技术定额为基础,并使成本计划与其它相关计划的措施衔接。

3.项目成本(费用)控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偏差进行经常的预防、监督和纠正,将成本费用控制在计划的范围之内。一是实行项目成本(费用)目标管理。以项目经营承包的方式将成本指标和责任纵横分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是实行项目成本(费用)标准化管理。制定体现企业目前先进水平的劳动定额、材料定额、机械设备租赁定额和多种费用定瓤。制定符合项目法施工需要的、适合企业特点的项目核算办法。

三、提高施工企业项目核算的质量

(一)明确项目核算体系和各层次职责

核算管理体制是相应地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管理体制而确定的。项目法施工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革,进而在项目施工中以项目经济为基础,形成了层次分离、矩阵式结构的新型管理体制。在这种状况下,企业的核算体制也相应地发生了转换,在核算中以项目为中心,实行分层管理、分级核算,形成了全新的核算管理体制。与传统核算体制相比,项目核算体制能具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突出项目的核心作用,在施工成本控制、企业的利润、资金的责权分配和项目核算等一切企业经济活动中,项目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是企业经济体系的中心,一切必须围绕项目来进行。其次,突出项目管理层和施工作业层在核算中的主题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各个企业管理层在核算中的职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企业的决策管理层,负责对人、财、物诸生产要素在各项目上的投入进行总体的安排与平衡;编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并下达各个相关部门;制定企业内部各项目内容计划价格和统一定额等相关的具体经济标准;还要对各项目的经营活动、工程成本、经济效益等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和核算。最后,对各项目的成本报表进行全面汇总并严格审查;核准各项目应上缴的利、税、费等是否相符。

2. 作为工程项目的协调管理机构,项目经理部成为项目核算的中心,从宏观上负责对工程项目做出全面的综合核算;从总体上对项目的投入进行监督、控制和考核。积极寻求降低成本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并努力确保工程完成后,各项应上缴的利润、税金和费用按指标完成。对工程项目预算成本进行分析和汇总,及时编报实际成本的盈亏,并负责办理工程结算。监督、控制和考核参加施工的各项目承包组(队)的工程成本,严格控制项目资金和费用开支,对施工中的人、财、物、机的投入和使用情况要充分掌握。

3. 施工作业层核算职能的重点是对施工管理进行分项目核算,严格控制分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成本。在项目法施工的体制下,一个项目往往由几个工程队(组)施工,而一个工程队(组)又通常会同时参与多个项目的施工。因此,工程队应该采取四能建制。四能建制即,能施工、能管理、能核算、能经营的原则,确保参与施工的工程队(组)能圆满地实现企业项目核算的目标。

(二)建立项目核算的责任机制

项目核算几乎囊括了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切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它以项目为中心,对围绕项目所产生的一切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全过程的核算,明确各管理层的核算职能和它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在项目管理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项目核算与最后的结算不同,而是通过经济核算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系统控制和管理,其功能不是体现在单一的管理中,而是在一系列的项目管理活动中得以实现。因此,在实施项目核算的过程中,必须对实施现场进行标准化管理,确保现场的各项活动都被规范、标准和系统地纳入核算体系,这样才能确保项目核算持续、完善地进行;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有效监督、控制和协调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保证现场的人、财、物、机等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并持续高效合理地运转,从而真正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健全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体系,有效控制项目的成本投入,降低消耗,最大限度地实现施工项目优质、高效的目标。

在以项目为中心的核算体系中,责任中心是项目经理,其职责是在总体上控制项目的所有投入和产出,最终要以项目为中心形成高效运作、结构合理的项目核算控制网络和监控体系。另外,项目核算责任机制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在企业内部全面建立和推行项目承包制,使承包者在项目上实现责、权、利的具体统一。同时,要想有效地在企业内部推行项目承包责任制,还必须严格考察承包指标是否合理,对承包施工全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和有效监督,还要对承包效果做出合理的客观评价。项目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中,只有进一步加强项目核算,才能对承包者的经营管理状况做出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以便根据核算中反映出的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项目核算是以项目为核心,对项目进行系统管理的有效途径。企业应根据项目核算的特征,进一步明确项目核算的基本环节,在明确项目核算体系和各层次职责的同时,以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建立项目核算的责任机制。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充分发挥施工企业项目核算的功效,对施工项目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使企业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参考文献:

第8篇: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高职 《会计电算化》课程 教学模式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对象定位不准,内容缺乏针对性。

首先,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片面强调服务社会、具备复合型信息系统管理技能、与职业胜任能力接轨,对选课学生基础能力和计划培养能力层面要求较高,忽略了我院学生的实际素质,定位严重不准。其次,相关专业主干课程之间内容衔接度差,进而影响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整体规划。

2.教学资源不充分,技能培养不到位。

教学资源不充分,首先体现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条件上,不具备实训所需的软、硬件。其次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双师资历及兼职教师相对欠缺。最后是教学实践的教材不合理,课时安排不充分。这三方面的不足,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取向偏离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3.片面追求实践操作,轻理论讲授,学生实务动手应变力差。

《会计电算化》所具备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学生正确实践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准绳,若仅片面重视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而轻视对理论指导的学习,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积累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在不断变化的实务环境中,不知变通,实务独立操作能力差。

4.课程考核主体单一,评价指标单一,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现阶段我院对该门课程考核的由院方实施,主体单一化,且仅采用笔试考试,不注重实务部门操作能力的考核,方式机械,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不匹配,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特征和教授要求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教学内容涉及面宽;其二是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教学要求较高;其三是实践操作性强,教学资源要求相对完善;其四是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因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施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讲解,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同时,国家关于会计、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执业中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也是这门课程教授中必不可少的。要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探索重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重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结合《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特征与教学要求,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围绕着教学模式的五要素,构建“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基于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满足《会计电算化》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要求。该模式主体内容如下。

1.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即将“刺激-反应”原理运用到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具体来说就是针对课程特征与教学要求,为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供特定的环境与机制刺激,以引起学生的特定学习反应,从而系统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根据这一教学理论,本文重设了适用于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

2.构建“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基于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该模式首先是基于理论。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设计上,首先要立足于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法律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等。这些理论是指导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践,规范实践的约束性政策。

其次是基于项目。把项目管理理论运用至该课程的体系架构,采用项目化开发方式驱动课程。基于平台,要明确界定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不只是局限于掌握某种财务软件。基于实践,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导向,实践则是升华理论的载体。

3.以项目化功能模块为驱动主体,科学化教学,课程对象与教授内容精准定位,因人制宜。

要发挥出该教学模式的效力,首先要在课程对象与教授内容上做到精准定位,因人制宜。其次要科学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教师本位为项目驱动。其实施的关键是:首先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组合优化各种教学资源,遵循服务社会和职业胜任的原则确立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能力目标的实施项目;其次要根据选定的实施项目科学设计教学步骤、加强校企合作,并创设仿真教学情境;最后要以项目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导致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

4.课程考核主体多元化、方式多维化有效。

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出多元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实践专家共同参与;二是考核方式多维化,比如可以实施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如认证考试)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等,多管齐下,共同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论与建议

我院与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基于实践”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应该看到,在该模式的实施中,还需要重点做好教学总体规划、具体能力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实训场景及资源设计、实践基地筛选建设、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总结等具体工作,以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丁修平.会计电算化教学项目开发设计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第9篇: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范文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特点

(一)通俗易懂、简便易行通俗易懂与简便易行相结合是制定小企业会计规范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通俗易懂是小企业会计人员理解会计准则的前提,而简便易行则是保证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技术支撑。“征求意见稿”考虑了我国小企业规模小、业务简单、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信息需求相对单一的特点,在继承原《小企业会计制度》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面做出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规定,如会计科目由小企业会计制度的60个减少为58个;部分会计科目(如应交税费)所属明细科目大为减少;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长期股权投资只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取消了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方法;所有资产不需要核算其减值准备等。这些都为贯彻、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合理借鉴。促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任何制度都有其适应的对象,会计准则也不例外。对象不同决定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为人们相互借鉴其合理内核提供了基础。纵观“征求意见稿”,可以从两方面体现了借鉴成果:一是会计准则的行文和框架结构,采取“章节”、“条款”式,借鉴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理论和方法。二是借鉴了2009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科学、合理内容。“征求意见稿”的条文表达尽可能规范化和通俗化,便于理解和操作,与《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宗旨相吻合,即该准则的宗旨是提供适合于全球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可理解、可实施的会计准则;着眼于满足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减轻提供财务报告的中小企业的负担。从“征求意见稿”的结构、内容、方式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实现国际趋同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减少了会计职业判断职业判断是会计活动的精髓。从本质上讲,会计活动是由一系列判断行为构成的。而会计职业判断的广泛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会计职业判断运用得当,则会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升会计工作的价值;反之则会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会计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基于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考虑到小企业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的意识和主动性,职业判断能力普遍偏低等特点,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征求意见稿”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广度、深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进行了调整,会计职业判断呈现了减少的特点和趋势。如资产不要求计提其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也不采用权益法核算,收入采用发出货物和收取款项作为确认的标准,减少关于风险报酬转移的职业判断等。

(四)注重准则的可操作性,做到与税法要求相,互协调可操作性是保证会计准则执行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广大财会人员的共同心声。为此,“征求意见稿”十分注重其可操作性,不仅其写法符合小企业会计人员的阅读习惯,资产入账方法、坏账损失、长期股权投资损失的确认条件、长期债券投资持有期间应收利的计算、一般固定资产以及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时间、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方法等,均规定的非常详尽和具体。“征求意见稿”制定的理念、框架结构、部分内容和方法等都充分考虑了税务部门和银行等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尤其,上述所讲的准则中部分操作方法体现了与税收政策的一致性,在减少了会计职业判断内容的基础上,基本消除了小企业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准则的可操作性并与税法相互协调,既便于小企业会计人员掌握和运用,也使审计查账、税务部门进行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五)强化了小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如何规范企业内部成本管理问题是我国近年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要不要对成本问题予以规范,也是人们在不断探讨的热门话题。为此,财政部于2010年4月就草拟了《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调研提纲,对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相关问题开展了研究。“征求意见稿”根据小企业会计规范改革目标,针对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不仅对一般生产加工服务企业,同时也对自行栽培、营造、繁殖或养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核算提出了要求,即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特点,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和成本计算方法。这样,既规范了不同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同时,也强化了小企业的内部成本管理。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待探讨的问题

(一)小企业会计目标的问题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其会计目标是各种类型企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中的一个最高层次的概念,也是企业选择会计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为此,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2004年《中小企业会计指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9》中都明确了会计目标。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未来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基本准则框架下的两个子系统,分别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为此,“征求意见稿”未对会计目标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就会计目标来说,小企业还是有别于大中型企业的,若在“征求意见稿”中再明确其会计目标,将有利于税务部门查账征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贷款,更有助于提高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二)税收报表纳入会计报表体系的问题税收报表是否要纳入小企业会计报表体系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虽然“征求意见稿”仅要求小企业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附注,而现金流量表是否要编制,则由企业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未做强制要求。但基于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一般比较薄弱,而且主观上小企业有着比大企业更强烈的逃税、逃债的动机。因此,应在小企业会计报表体系中增加税收报表,满足企业申报纳税和国家税收征管的要求。

(三)内部控制引入会计准则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和方法是否要引入会计准则中,这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工作者未达成共识的一个问题。虽然财政部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规范,这些对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业务的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小企业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薄弱、管理漏洞众多、财产安全措施不完善、舞弊行为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某些控制措施出现真空状况,为此,建议“征求意见稿”在其所涉及的关键会计流程、重要会计科目中要体现内控控制的要求。

(四)两个会计准则一致性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和未来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基本准则框架下的两个子系统。因此,二者从体系框架到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方法、财务报表结构、报表项目的称谓等要保持一定的一致性。而“征求意见稿”中下列问题值得探讨:(1)“其他业务成本(或支出)”科目。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其他业务收支都重要的经济业务之一,具有经常性、频繁发生的特点,在使用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同时,而其他支出的称谓,《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征求意见稿”提法不一致,前者称为“其他业务成本”,而后者则称为“其他业务支出”。建议将“其他业务支出”改为“其他业务成本”。(2)《企业会计准则――直用指南》中的利润表,已经将“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分别与“主营业务收入”、“主业务成本”分别合并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报表项目。而“征求意见稿”不仅未将其合并,而另增加了“主营业务利润”指标,对于小企业来说,一般是多种经营,主营和非主营有时很难划分。因此,“征求意见稿”关于利润表的结构,最好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保持一致,有助于会计信息的比较与利用。若保留“主营业务利润”指标,该指标中的其他业务收支也不必分别设置报表项目,可参照“营业外收支净额(亏损以“-”填列)”项目的处理原则。

综上所述,“征求意见稿”既不是2004年《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简单重复和改良,也不是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的简化版,而是在充分吸收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精髓,广泛借鉴《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9》的基础上形成的小企业会计规范。《小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后,对于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趋同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