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谚语范文

生活谚语精选(九篇)

生活谚语

第1篇:生活谚语范文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心齐,泰山移。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人勤地长苗,人懒地长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

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

人瘦脸皮黄,地瘦少打粮。

人投人,鸟投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微言轻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第2篇:生活谚语范文

2.肥猪躲不过屠户手。

3.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4.胳膊拗不住大腿。

5.草怕寒霜,霜怕太阳。(苏联谚语)

6.水里碰上个救生圈。

7.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8.瞎猫碰上死耗子。

9.想磕头碰上个枕头。

10.不熟的果子不香。

11.强扭的瓜不甜。

12.花到开时自然红。

13.只要有鸭子就不愁赶不到河里。

14.多少只羊也能赶到山上。

15.来早不如来巧。

16.捉龟不在水深浅,只要遇到手跟前。

17.过了冬天就是春天。

18.青山长在,细水长流。

19.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

21.虫多木折,隙大墙塌。

22.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23.水不平则流。

24.山不转路转。

2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26.鲸吞鱼,鱼吞虾。

第3篇:生活谚语范文

2、一排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公鸡斗,头对头;夫妻吵,勿记仇。

4、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

5、仇人一个不少,朋友一百个不多。

6、云交云,雨淋淋(指上下云走向不一样有雨)。

7、人要脸,树要皮,不要脸的没法治。

8、人不可貌相,海水不能用斗量。

9、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0、一千银子坐吃两年半,坐吃山空海也干。

11、人怕劝,车怕垫。

12、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13、人到四十五,还是出山虎。

14、大雾不过三,便有雨天。

15、日晕雨淋淋,月晕刮天昏。

16、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17、不怕无能,只怕无恒。

18、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19、越吃越馋,越站(玩)越懒。

20、三好搭一好,三坏搭一坏。

21、不做亏心事,哪怕半夜鬼叫门。

22、叫唤的雀儿不长肉。

23、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24、大霜毒日现,毒日无好天。

25、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26、北风出高云,风快停;南风出低云,风快停。

27、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28、春捅一棍,秋吃一顿。

29、朝刮三,夜刮四,不晌不歪刮一日。

30、好天红太阳,有风紫太阳,有雨太阳白又黄(指日落时)。

31、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32、穿不穷,吃不穷,打算不到一辈子穷。

33、雾露穿夼,好不到响(指低云穿山夼)。

34、夏至冬风摇,麦子坐水牢。

35、立秋有雨秋不干。

36、力是活财,用脱了再来,三天早起当一工,三个黄昏抵半工。

37、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

38、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开天。

39、一只刺捕(昆虫名)害一镬羹。

40、夜间有风响,早晨无风有大霜。

41、打人家一巴掌得防备人家一脚。

42、早起三朝顶一工,强于找人落下风。

43、性急吃不了热浆豆腐。

44、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45、苍蝇不叮没缝儿的蛋。

46、九里有大雾,百日有风雨。

47、一口吃不完一只饼,一锹掘不出一口井。

48、早上吸烟,早归西天;

49、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要发臭。

50、满瓶不响,半瓶光荡。

51、久晴必有久连阴。

52、春天南风不受北风气,秋天北风不受南风欺。

53、日落东风止,不止必转南,不转是雨天。

54、一片磨子当场锻(断)。

55、肝和肠子当不了肉。

56、不吃苦,不赚钱,坐吃三年海也干。

57、天出半截虹,当天有雨响。

58、鸡蛋没有缝儿能抱出小鸡来。

59、不吸烟,不吃酒,病魔见了绕道走。

60、手脚勤快样样有,好吃懒做样样无。

61、该涨不涨,要听风响;该落不落,小心风暴(海潮)。

62、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

63、一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64、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65、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66、正月二十五刮南风,春天多雨。

67、家有黄金,外面有戥子。

68、北风头,南风尾(北风开头大,南风越刮越大)。

69、不要看红灯花轿,要看老来收梢。

70、大风百日回头(百日后有风雨)。

71、春冷秋热,必是雨节。

72、小水不防,大水难挡。

73、人黄有病,天黄有雨。

74、一日三大笑,有病也会好。

75、打架不能劝一边,看人不能看一面。

76、日出日落,云彩烧红,不雨也有风。

77、九里雪大,伏里雨大。

78、为贪一口食,舍了四两膘。

79、守着馋的没攥的,守着勤的没懒的。

80、一顿吃伤,十顿吃汤。

81、人在苦中炼,刀在石上磨。

82、雷公无雨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83、纸包不住火,雪埋不住死尸。

84、北云南逃,大风随到。

85、南风若过三,不雨也阴天。

86、东虹雾露(虹在东),西虹雨(虹在西)。

87、晨日照云间,午后起风暴。

88、南珥风,北珥雨,两珥都有好天气(指太阳珥)。

89、秋雨大,冬雪少。

90、人熊有人欺,马瘦有人骑。

91、好卖不用招呼,招呼没好货。

92、蚂蚁搬家蛇过道,出门小心挨雨泡。

93、一艺不通一世穷。

94、上炕萝卜,下炕姜,胜过医生开药方。

95、南风雨,南风开,不过三天还回来(东风同)。

96、急雷雨易停,闷雷天难开。

第4篇:生活谚语范文

2.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3.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4.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5.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6.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7.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8.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9.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10.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11.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12.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13.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14.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15.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16.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17.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18.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19.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20.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21.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

22.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23.有饭休嫌淡,有车休嫌慢。

24.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25.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26.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27.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28.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29.有志漂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30.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31.衣服不洗要脏,种田不犁要荒。

32.艺高人胆大。

33.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34.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35.一理通,百理融。

36.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37.人怕理,马怕鞭。

38.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39.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4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1.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42.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43.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44.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45.有志不在年高。

46.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4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48.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第5篇:生活谚语范文

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

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露水见晴天。

夜晚露水狂,来日毒太阳。

干雾露阴,湿雾露晴。

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

麦收十年早,谷收十年晚。

种麦种到老,还是早种麦子好。

今年麦子耩得早,来年麦子收得好。

别说白露种麦早,要是河套就正好。

抢墒地薄白露播,比着秋分收得多。

白露麦,顶茬粪。

白露种高山,寒露种河边,坝里霜降点。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河湾。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寒露种沙滩。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半山,寒露种平川。

白露播得早,就怕虫子咬。

麦种拌农药,不怕虫子咬。

麦种毒谷拌,不怕害虫犯。

麦种温水泡,不长黑包包。

选好种,晒得干,来年多打没黑疸。

选农药,仔细挑,防病、治虫、防鼠咬。

抢秋抢秋,不抢就丢。

谷到白露死。

好谷不见穗,好麦不见叶。

谷怕连夜雨,麦怕晌午风。

头白露割谷,过白露打枣。

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

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谷子上场,核桃满瓤。

谷子上囤,核桃挨棍。

枣红肚,磨镰割谷。

谷子老了吃米,高粱老了吃糠。

生砍高粱熟割谷。

高粱要欠火,谷子要熟透。

谷子未熟透,小米粒子瘦。

生割谷,饿得老婆孩子哭。

第6篇:生活谚语范文

【关键字】英语谚语 文化特点 翻译技巧

一、引言

谚语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谚语的特点是语言精练 ,寓意深刻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英汉谚语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 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由于中西方在历史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对英语谚语翻译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汉语谚语来对其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翻译英语谚语时, 要了解英语谚语的文化涵义,才能准确、形象地对英语谚语进行翻译,达到英语谚语汉译中信、达、雅的目的,本文分析了英语谚语的文化特点及其翻译现状,探讨如何准确地对英语谚语进行翻译。

二、英语谚语的文化特点

英语谚语是在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谚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英语谚语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社会特征和观念。英语谚语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人们的。

(一)英语谚语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谚语来自于日常生活,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人们为了有效地传递这些经验,用简洁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改进,最后形成固定的结构,也就是谚语。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国家人民对生活、自然的深刻理解。例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Success comes to those who prepare well and put in effort.,成功来自于那些准备好并投入努力的人,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这些句子用简洁、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普遍现象。这些简单的语言,却表达出了最真实最深刻的道理。折射出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二)英智谚语反映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有些英语谚语是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们的智慧的结晶,富含着深刻的道理而被人民广为流传的语言,最终成了谚语。例如,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此句子是伟大的科学家及哲学家Benjamin Franklin富兰克林,本杰明的金句,富兰克林是美国伟大的科学家,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这句谚语是富兰克林的精神永垂不朽的标志。又如,Other men live to eat, while I eat to live.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A good book is a good friend.好书如挚友。这句话来自苏格拉底。这些谚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确切达意, 集中展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三)英语谚语反映了人们的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言与宗教密切相关,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很多谚语来自于《圣经》,如 “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 (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这条谚语来自《圣经》。有些谚语与基督教有关如:人们常用“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来奉劝人们把握机会,珍惜难逢的佳节。而英语谚语“Marry in Lent, and you’ll live to repent”来自于宗教节日---四旬斋(Lent),在这节日里,基督教徒素食苦行,把斋期当作赎罪的神圣日子,人们认为斋期会给人带来厄运,因此译成“四旬斋结婚,悔恨终生”。由此可见,了解英美人的对翻译英语谚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

“信、达、雅”是在翻译时需要遵循的翻译原则。我们在翻译英语谚语时, 既要再现英语谚语中的语言风格又要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因此在英语谚语汉译时要注重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和色彩, 只有这样译文才能做到通顺达理, 不失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达到英语谚语汉译的真正目的。英语谚语汉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等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 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翻译方法。采用直译法翻译的谚语大多是英语和汉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有基本相同的部分, 谚语通过直译后意思一目了然,简洁易懂,例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以上运用了直译法,即保留了原有习语的生动、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指翻译时只将原文信息传达出来,而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加以文学手段的修饰,包括句子结构,用词,比喻等修辞手段的一种翻译方法。当我们不能用直译法表达原文的意思或采用直译法翻译会给人们带来歧义时,我们应采取意译法。例如: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鸣则已,一鸣惊人。First catch your hare then cook him. 勿操之过急,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好事多磨,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采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这类英语谚语,体现出形相近而意也相近的原则。

(三)直译兼意译的翻译方法。有些英语谚语用直译法不能完全再现谚语之意,意译又无法保存其原有的形象和风格,这时我们采用直译兼意译的方法,以更好的表达谚语的意思。如: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足先登,One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i耳做不成丝线袋,朽木不可雕。

四、结论

谚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具有的口语化特点,因此在英语谚语汉译时要注重其文化内涵,反复推敲,以达到翻译的准确、形象。

参考文献:

第7篇:生活谚语范文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Constantdroppingwearsthestone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distancetestsahorse''''sstrength.sotimerevealsaperson''''sheart.

英谚:1、Outofsight,outofmind.

眼不见,心不烦。

2、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lipsmakethoughtlessslips.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onelosesontheswingsonegetsbackontheroundabouts.

英谚:1、Aeeidentswillhappeninthebest-regu-latedfamilies.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vesselsmakethemost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longasgreenhillsremains,there''''llneverbeashortageoffirewood,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bethehead0fadogthanthetailofalion.

英谚:1、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Acontentedmindisaperpetualfeast.知足者常乐。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Aburntchilddreadsthefire.

2、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

英谚:1、Likebegetslike.龙生龙,凤生凤。

2、Wallhaveears.隔墙有耳。(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iseasytododgeaspearintheopen.buthardtoguardagainstanarrowshotfromhiding.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fireonthecityh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

英谚:1、Forbiddenfruitissweet.禁果分外甜。

2、Halfaloafisbetterthannobread.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而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谚: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lossmayturnouttobeagain.

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theoldmanonthefrontierlosthismare.whocouldhavesuggesteditwasablessingindisguise?”

2、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在英语当中也有很多只宜意译的谚语,如: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

(四)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直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兼用意译作适当补充,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

对一些喻在言外的汉语谚语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丁当。Onebowlisquiet,tWObowlsmakearow.(译文中的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中的“丁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翻译为:SimaZhao''''sintentisknowntoall.thevillain''''sdesireisobvious.

四、英汉谚语互译时需注意的“三化”

(一)民族化

谚语和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且要了解译人(书面语)语的社会习惯、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翻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译英语谚语,反之亦然。

下面这个例子都是有欠考虑的,译文充满了异国文化色彩,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译文1:UntilQingFuisdoneawaywith.thecri-sisinthestate0fLuwillnotbeover,译文2:Therewillalwaysbetroubleuntilhewhostirsitupisre-moved.

分析:如果读者不了解这句汉语谚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看到译文1就会大惑不解。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所以还是选择译文2比较好,因为把这句汉语谚语的寓意翻译出来了,读者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口语化

谚语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谚语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

汉谚:少见多怪。试比较两种译文:Wonderisthedaughterofignorance,(口语化)Seeinglittleisthecauseofamazement.(书面语)

英谚:Theleopardcan''''tchangeitsspots.试比较两种译文: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面语)

(三)艺术化

谚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一要注意用词的精练,二要注意上下两句的对仗,尽量使译文具有韵律又押韵,通俗易懂。

汉谚:酒后吐真言。Winein,witout,看菜吃饭,量体裁衣。Fittheappetitetothedishesandthedresstothefigure.

英谚:Menmaymeetbutmountainsnever.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Whohasnevertastedbitter,knowsnowhatissweet.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

第8篇:生活谚语范文

【关键词】 动态等值;谚语翻译;民族文化

一、谚语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谚语(пословица)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具有训导、评价功能。它表达人们的意愿、观念、情感,传播智慧、生活经验、事物哲理及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同时,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社会、宗教及习俗等方面,它是民族文化的直接映像,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中俄两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谚语,这些谚语是汉语和俄语的宝贵财富。谚语是语言的精华,谚语在民间用语、神话典故、文学作品以及宗教典籍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使用谚语能使语言通俗易懂、形象鲜明、生动、寓意深远,简洁,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因此,正确地翻译谚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当数量的谚语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文化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俄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表达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在俄汉谚语翻译过程中寻找等值单位非常困难。

二、等值理论在俄汉谚语翻译中的应用

在进行俄汉谚语翻译时,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有借鉴意义。该理论主要包括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的目的是在译语中尽可能地再现原语原始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则重点强调着眼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不拘泥于形式对应,“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提出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

谚语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意味,加之俄汉两门语言属于不同语系,词汇、修辞、句法结构差别较大,因此很难在俄汉谚语翻译中寻找完全的等值单位。因此,要更多地遵循动态等值,翻译出谚语背后的文化特色、民族特性。这要求我们在翻译俄汉谚语时首先要考虑谚语的文化含义和民族特性。当然,俄汉谚语也存在形式上的对等,并且所表达的含义也相等的情况。我们根据翻译时等值层次的不同,举例并分析俄汉谚语翻译的应对策略。

1、俄汉两个民族思维规律有很强的相似性,对世界和事物的认知也有一定共性。因此,反映的两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经验的谚语在词汇、语法结构上也很相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在翻译时找到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等值单位”,即形式对等,可直译,例:

Близкий сосед лучше дальней родины.远亲不如近邻。

Счастье дороже богатства.幸福胜过金钱。

Ученье свет, а не ученье тьма. 学则明,不学则暗。

Мир не без добрых людей. 世上还是好人多。

Всему своё время. 物各由所时。

Век живи век учись. 活到老学到老。

Был бы лес, а дрова буду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 、要把谚语背后隐含的文化含义、哲理表达出来需要遵循奈达等值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原则,使读者能理解谚语的“话外音”,这种对等主要是达到本质上的对等,而将词汇、句法结构等形式上的对等放在次要地位。

(1)俄罗斯民族对动植物有特殊的情怀,许多动植物都有很强的并且是固定的文化含义,因此,带有动物名称的俄语谚语非常多,并且一般会有表面文字之外更深层的含义,翻译时,需要将文化含义译出,可采取同化、异化以及同化加异化的手段。

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如雨后春笋。(谚语原意是“如同雨后的蘑菇”,蘑菇深受俄罗斯人喜爱,蘑菇雨后生长迅速,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而在汉语谚语中是使用春笋来达到此修辞效果。因此这两个谚语文化含义等值。)

Каков пастырь, таков и овцы.有其父必有其子。(谚语原意为“有什么样的牧人,就有什么样的牧羊”。俄罗斯游牧业发达,因此谚语选用的对象为牧人和牧羊,来表达养者对被养者的影响。在汉语中,表达这层含义的谚语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此翻译,既保留所译谚语的文化含义,又能使读者体会到谚语的美感。)

От свиньи не водятся бобры.虎父无犬子(谚语意思是“母猪生不出海狸”,谚语所选用的意象是“母猪”“海狸”,这两种动物在汉文化背景中也出现过,但与俄罗斯文化背景中的意义不同。原谚语是比喻愚笨的母亲生不出出色的孩子,把该谚语译为“虎父无犬子”,比喻出色的父亲不会有一般的孩子。我们采取了反向思维的方法进行翻译。)

(2)数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在不同民族中,数字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汉语背景还是和俄罗斯文化背景中,都有用数字表示概数的情况,但是所用数字不同。因此,翻译时要转换处理数字,才能达到动态等值。

Лучше один раз увидеть, чем сто раз услышать. 百闻不如一见。(在这个谚语中,“百”和“一”在俄汉两国文化背景中含义一致,可直译。)

Два сапога пара. 半斤八两。(谚语愿意“一对笨蛋”,形容臭味相投的一对,有讽刺含义。翻译时,改变了原语中数字,才能准确的表达谚语。)

Семь пятниц на неделе.朝令夕改。(谚语原意“一周七个星期五”,来比喻反复无常,可译为“朝令夕改”,原语中有数字,译文却没数字,这同样可达到等值效果。)

В каждом деле есть свои умельц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原语中没有数字,而译文中出现了数字,这也是翻译谚语时的等值策略之一。)

三、奈达等值理论的局限性

来自于俄罗斯文学之中的谚语,有些用奈达等值理论进行翻译有点行不通。例如,《Демьянова уха》(杰米扬的鱼汤)、《Свинья под дубом》(橡树下的猪)、《Подписано, так с плеч долой》(签字了事)等语句,背后的文化含义很强,没有很强背景知识的读者,很难了解这些谚语的言外之意。而这类谚语的翻译极有难度。

四、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谚语的翻译大多数是遵循动态等值理论的。同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两门语言背后的所隐藏文化是那样的博大精深,也更认识到谚语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使我们读时沁入心脾,读后余音绕梁。正因此,在俄汉谚语翻译的过程中,寻找恰当的表达,达到谚语翻译的“信,达,雅”,达到等值,绝不是易事。这也鞭策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更好地完成谚语的翻译。

【参考文献】

[1] 丛亚平.论俄汉翻译中词义表达的正确选择[J].俄语学习,2000(2)4851.

[2] 丁树杞等.(东方)大学俄语6[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2.

[3] 工淑馨.常用谚语九种语言对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谷岩,范一萌.俄汉谚语对照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03(04).

第9篇:生活谚语范文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whichderivefromlifearethecondensationandembodimentofthelanguageandcultureofanation.Theycanreflectgeography,history,customsofanation.Soitisnecessarytostudyanation''''sproverbswhenwetrytostudyitsculture.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beingtreasuresoftwodifferentlanguages,seedistinctdifferencesresultedfromculturaldifferences.Thisessayusessometypicalexamplesto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fromthepointoforigin,geographicalenvironment,customs,religiousbeliefsandhistoricalculture,etc.Proverbsaredifficulttotranslatebecauseof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heiruniqueculturalbackgrounds.Inordertopresentanadequatetranslationofaproverb,wecanusefourtranslationmethodsflexibly: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equivalent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freetranslation.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respecterofpersons.(一视同仁);Manpropose,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say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is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gowiththe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beallat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otherfishto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a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7]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cathasnine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hide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taildoesoftencatchthe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thefoxpreaches,thenbeware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losethesaddlethanthe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方面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doginthe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isthesoul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happyfamiliesresembleoneanother,every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isEast,andWestis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15]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16]如:P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7]

(二)、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18]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19]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2)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3)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4)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1]例如:

1)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2)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2]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3]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第二版.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p.3。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6。

[5]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6]周淑萍.英汉谚语渊源比较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第22卷:p.92。

[7]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24。

[9]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0]沈超英.《圣经》与英语谚语[J].大学英语,2002年,第3期:p.45。

[11]陈雯.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p.45。

[12]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3]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p.29。

[1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4。

[15]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年,第6期:p.36。

[16]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99。

[1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3。

[1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5。

[1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