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情绪控制论文精选(九篇)

情绪控制论文

第1篇: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关键词:元情绪 情绪智力 理论 测量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065-02

1 元情绪的概念

目前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元情绪理论是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的。Salovey & Mayer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对情绪的知觉、表达和评价的准确的把握能力,是一种接近并产生感情以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以及调解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他们发现在情绪智力的心理结构中有一种能力对情绪的监控和调节更为具体这就是元情绪。元情绪是个体对自我情绪的觉知、评价、表达与调控,个体还能够对情绪是如何如产生的,产生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反复的分析,无论主体产生的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可以通过元情绪的调控功能进行调节,能够使自身的情绪保持在适当的动态平衡水平上,这也是使个体身心能够健康发展所必要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改良元情绪的每个成分使其达到理想的状态,可以通过提高个体元情绪水平来进行心理干预。也就是说,元情绪是一种能力它包含了三个方面,感知和体验情绪的能力、表达与归因情绪的能力和调节与控制情绪的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在情绪机制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1)感知与体验情绪的能力是前提,面对自身情绪时个体首先要察觉到并且能够体验到自身情绪的起伏变化以及该情绪达到了什么程度才能进一步有效的调控自身的情绪。(2)表达与归因情绪的能力是中间环节,从对情绪的感知与体验到对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表达与归因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于那些在意识层面之下的很模糊的情绪只有通过表达与归因才能使个体更加清晰的理解,从而更好的监控情绪的发展变化。(3)只有把元情绪的动态调节和静态监控相结合,元情绪才可以使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达到动态平衡,最终和谐统一。

元情绪把个体自身的情绪当成认知对象,把自身产生的情绪当成认知和调控的客体,即是人们对自己情绪所产生的情绪,即初级情绪时的次级感受或情绪,不仅仅指对感受的感受还包括对情绪的感受和思维,并在元情绪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情绪理念。元情绪理论是指个体对自我与他人情绪的一套有组织的感受与认知。Mayer等把元情绪划分为状态性元情绪和特质性元情绪。状态性元情绪强调正在进行的情绪反思的变化性,有五个维度:控性性、清晰性、接受性、典型性、变化性,但他们认为元情绪是情绪智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所以在元情绪的研究中关于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仍然很不清晰。虽然对元情绪的概念界定还存在分析,但是我国学者在参考国外的元情绪理论基础上得到了相似的元情绪的概念,也是被广大研究者接受和认可的。许远理教授认为元情绪是主体对自己情绪的体验的觉知、内省、表达、描述监控和调节,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作反当分析、合理归因及自身调控的能力,是对情感的反身认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也是这个定义:元情绪是感知和体验情绪的能力、表达与归因情绪的能力和调节与控制情绪的能力。台湾学者叶光辉等认为“元情绪理念”是个体对情绪以及和情绪相关的各项事物的执行力,也就是说个体有一套固有的情绪反应模式,它是对自己或者他人产生的各种情绪从知觉到评价再到调节的一个特定反应,它可以监控和指挥情绪的运作,个体能够运用这种能力把情绪行为背后模糊的需求与目的清晰化,能够监控自己的情绪反应,指导自己的情绪表达,让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下怎样表达以及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更加合适,必要时还能够协助他人处理情绪事件。

2 元情绪理论的理论基础

情绪智力是智力理论深入研究的新的理论成果,元情绪则是在情绪智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新的研究内容,在人类能力理论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地位。但是,自从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学者们对情绪智力的结构和内容就存在分歧,从心理学各流派看,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阐述,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不同很难说哪家更好,而且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想要达成共识也很不容易。基于这种状况想要把情绪智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整合就有了很大的障碍,但“元情绪”概念的出现却有了自己的理论环境。元情绪明确的对象性和可操作性是也是实证研究者渴望研究的原因之一。在情绪智力研究过程中,对元情绪展开明确研究的研究者主要有Salovey,Mayer和国内许远理等人。

2.1 salovey和Mayer的情绪智力理论

Mayer和salovey(1997)认为情绪智力是指能够对情绪的感知、评价和表达准确把握的能力,为促进思维而接近和产生情绪情感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控制情绪并推动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Mayer和salovey在情绪智力概念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把情绪智力划分为情绪觉察、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它们之间相关但是又存在差异。基于情绪智力的理论基础和结构维度,Salovey等编制了特质性元情绪量表(TMMS),元情绪结构表现为三种成分即情绪注意、情绪辨别、情绪恢复。TMMS作为情绪智力的一种测量工具,从实证角度给出了元情绪的理论结构。

2.2 许远理的情绪智力理论

许远理依据两个维度提出的情绪智力“9要素”理论,即“对象”和“操作”。“对象”是从内容方面描述情感智力,包括内省情感智力、人际情感智力、生态情感智力三个主因素;“操作”是从活动方式上描述情感智力,由情感的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调节和控制三个水平组成,这两个维度相互两两组合,最终能构成9种情感能力。

2001年,许远理又更深入的提出了元情绪理论的建构,他借鉴了情绪智力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他的情绪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是内省情绪智力,它包含的3种成分:自我情感的感知和体验能力、自我情感的表达和评价能力、自我情感的调解和控制能力。许远理认为他的内省情绪智力3要素与元认知结构中的三要素是完全对应的,即元认知知识(自我情感的表达和评价)、元认知体验(自我情感的感知和体验)、元认知监控(自我情感的调节和控制)。许远理受成熟的元认知成分划分的启发认为元情绪理论的建构由内省情绪智力中的感知和体验能力、表达和评价能力、调节和控制能力三个部分组成也是以后的研究者可以借鉴的。

元情绪理论来源于情绪智力理论,但是它一直没有自己明确的理论框架是因为其结构和内容并没有对“元”这一本质属性深入挖掘。Salovey等人为了测量情绪智力才提出了元情绪的概念,仅包含情绪注意、情绪辨别和情绪恢复三个维度,这与情绪智力丰富的内容和概念相比显得过于简单。而许远理提出的元情绪理论,虽然在情绪智力的内容上有所扩展,但仅仅是内省情绪智力,把元情绪的对象定为“自我情绪”,这可能就忽视了个体情绪智力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即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几大成分。因此,从某些程度上讲把元情绪作为衡量情绪智力的指标其代表性还有待商榷。

3 元情绪的测量

关于元情绪的测量也是从测量情感智力开始的,不同的情绪智力理论有各自不同的测量标准。国外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量表,在Salovey&Mayer(1977)的智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编制了以成就为基础的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包括了测量识别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的能力、理解情绪的能力与管理情绪的能力。在Bar-on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中将情绪智力分为5个方面,以此为基础编制了情商量表,另一具有代表性的测量工具是情绪能力问卷,这两个量表都是以自我报告为基础的。

元情绪作为情绪智力研究的拓展,对于元情绪的测量,至今被广泛应用的还是Salovey&Mayer(1995)的特质元情绪量表(TMMS),该量由情绪注意、情绪辨别与情绪恢复三个维度,经过不断的修正,最终确定了该情绪量表共30个条目有3个分量表,采用Likert五级计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 “完全同意”五等级,依次计 1~5 分,来评定个体知觉情绪、评价情绪与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国外大部分学者是对元情绪理论框架的架构研究,实证研究较少,所以没有再编制任何元情绪的测量工具,大都采用Salovey的特质元情绪量表。 但是,他们对元情绪的研究不断的细致深化。

在国内很多学者都是对特质元情绪量表进行修订,进而测量在我国文化背景下不同群体的元情绪。由齐艳(2003)对特质元情绪量表进行修订,基本保留了之前的维度结构,只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题项从原先的30个缩减到了目前的26个,包括情绪注意、情绪辨别、情绪恢复三个因子。李川云等(2002)为了测量军校的大学生,删除了该量表信效度不好的题项,最后剩下的条目统计特性良好,为开展国内情绪智力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测量工具。其中,姜魏(2005)、张乐华(2008)、付大坤(2010)都采用这个修订过的量表探讨了新兵、中学生、大学生元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周详(2010)等采用此问卷以高一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元情绪对学习适应及成绩的影响。

与情绪智力相比,元情绪更容易下操作性定义,但是元情绪的测量工具还不是很全面。国外教权威的量表,如TMMS,仅仅从情绪注意、情绪辨别、情绪复原三个方面为采择指标,其代表性还有待于商讨。同时,TMMS是基于国外的文化背景选择的也是国外的群体被试选而编制的,直接应用与我国的文化背景下难免会产生问题。因此,在我国要开展元情绪的深入研究,必须在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下编制一个结构维度较为完整的测量工具。

4 元情绪的重要性

虽然元情绪的理论还有待充实,对于元情绪的测量还需要加强,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取向看,元情绪的影响范围之广及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元情绪可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所以有必要通过改良使其达到良好的状态。(1)个体要有情绪知识和获得该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体要了解情绪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知道什么情境能够诱发自己的哪种情绪,根据自己的认知对该情绪进行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反应。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不会单纯的受情绪的控制,能够理解自我、环境和情绪三者的关系,使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2)加强情绪反思的能力即元情绪的改良。元情绪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反思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对一个事件产生某种情绪,事件过后我们经常会对之前的情绪活动加以反思,也就是说我们把前一情绪反应当成了反思的客体。在反思过程中我们常常用理想自我的要求来思考和评价自己的情绪活动,从各方面评价情绪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可能在日后的情绪活动中加以控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Salovey P,Mayer J.D Emotional Imagination Con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185-211.

[2] 李锐.情绪智力与元情绪:概念及关系辨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7(2):120-124.

[3] 乔建中.情绪智力研究的前沿动向[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378-8379.

[4] 许原理.元情绪理论的建构与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1(2):67-71.

[5] 叶光辉,郑欣佩,杨永瑞.母亲的后设情绪理念对国小子女依附倾向的影响[J].中华心理学刊,2005,(2).

[6] Peter Salovey,John D. Mayer,Susan Lee Goldman,Carolyn Turvey,Tibor P.Palfai. Emotion Attention,Clarity,and Repair: Explo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Using the Trait Meta-Mood Scale[J].Emotion,Disclosure,and Health.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n,1995:125-154.

[7] 许远理,李亦菲.情感智力“9要素”理论建构及量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0(2):47-50.

[8] 许远理.元情绪理论的建构及其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2):67-71.

第2篇: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摘 要 观看过射击比赛的朋友都应该可以看出,对于射击运动员来说,热血与爆发力都是不重要的,其能够在比赛进程中长时间坚持情绪的平静以及心态的平和才是制胜的中心要义。本文旨在探析在射击进行时情绪调控的重要性,并针对其如何控制进行方法解析。

关键词 射击 运动员 竞赛情绪 调控方法

射击运动是体育赛事中极少的需要极高情绪控制力以及高精确度的运动,而如果比赛时情绪产生激烈的动摇,会影响运动员姿势的精确性进而影响其成绩。所以射击运动员必须能够掌握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一、情绪对射击的影响

射击运动相比其他球类运动以及田径运动来说,更像是一项静态的运动,对于选手动作的稳定以及精确度都有极高要求,在此从三种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对射击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紧张的情绪导致敏感度变差

在比赛中心生紧张是正常的反应,在比赛中运动员面对其他选手尤其是他们获得好成绩的时候必定会有紧张的情绪,适度的压力会让一些运动员更加清醒和冷静,但是如果由于自身出现失误或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紧张的情绪太过,则会影响选手的发挥,对于射击的敏感度变差,导致失败。

(二)消极的情绪造成比赛失常

一些心理素质并不是那么好的射击运动员还有可能在临近比赛时出现厌烦的消极情绪,严重时甚至想不起比赛要点想要放弃退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不可能发挥正常水平,而是变得更加僵硬,动作无法完成导致重大失误。

(三)自信积极的情绪提高比赛质量

一些射击运动员可以将适当的压力和紧张转变成对比赛的自信和动力,只有处在这种积极自信的情绪下,运动员才可能将平时训练的程度完全使用出来,甚至实现超常发挥,进而提高比赛质量。

二、射击运动员调节情绪的方法

运动员进行情绪的调节即使用一些方法进行心理训练,进行第二信号系统对中枢神经的调节训练,从而做到调节运动员的生理功能,从而把身体反应调节为最适合比赛的状况,发挥正常水平。

(一)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是在各个行业都能够起到作用的一种方法,譬如考试时不断默念“我可以”等暗示语从而加强自信。同样心理暗示的训练办法就是帮助运动员不停重复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口号影响自己的内心和情绪,从而让自己镇静下来,能够更加积极自信地去面对比赛,忽视对手以及周边环境压力给自己带来的压力过大、太过紧张的影响,这种方法是最普遍也是比较有效的。

(二)心理控制法

心理控制主要是针对应激的心理状态的。应激如果是过于沸腾的状态,对于需要爆发力的田径来说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对于对精确度要求较高的射击运动来说,这种状态可能会使得运动员参赛的时候过于激动失去平衡。所以平时就应该针对这一心理进行心理控制的训练。对待瞬息万变的赛场,运动员无论过于激动还是陷入消极的情绪中都是极不利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参赛的射击选手就必须控制自己的心理,让自己的大脑和身体都处于一种适度激动和紧张的情况之中,这样才能使得注意力得到集中,正常进行比赛避免失衡。

(三)平心静气法

这种方法是凌驾于心理暗示和心理控制之上的更加精确地控制情绪的一种方法。对于一般水准的射击运动员来说,通过心理暗示和控制让自己的情绪在一定时间内脱离危险状态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对于很多运动员来说,能够自如的控制自己,让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可以保持平心静气则是要通过大量训练的。通过进行平时对这种方法使用的训练,如果运动员可以在比赛时使用这种方法,则他们能在大部分时间内不为外物所动摇,进而保持稳定和高强度集中注意力,从而获得满意的成绩。相反,对于那些极易受影响无法屏除外界干扰项的运动员来说,比赛时则极其容易失常。

(四)心理承受法

除了平时的模拟,从实际比赛中出发,时常进行实战模拟的训练,加强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承受程度的模拟训练,使得他们更加适应比赛的压力和强度,这是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捷径。譬如杜丽当初在北京奥运会中首日失金,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教练都给她带来了巨大压力。然而事实证明了杜丽不只是拥有极其专业的射击能力和技术,她还具备超出常人的心理素质和情绪控制能力,所以在第二日的五十米步枪比赛中顶住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获得了金牌。运动员在比赛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意外导致自己落后对手许多,平时不去训练心理承受能力的运动员大多自暴自了,只有那些真正心理强大不畏敌手的运动员才能扛过巨大的情绪波动从而反败为胜。所以进行心理上的训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生活上就要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打磨他们,从而实现真正素质的提高。

(五)模拟训练法

无论是心理暗示法还是心平气和法,只是纸上谈兵,是无法成功使得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增强的,无论怎样的理论,都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正常运用。就像高考前的无数次考试模拟,只有无数次经历了考试的紧张,才能让自己在那种情况下脱离紧张的状态,用一种更加平静的方式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对于射击运动员也是如此,不能等待大赛的时候才去体验那种紧张的状态,到时再进行情绪上的训练,不仅机会太少而且影响成绩。所以平时应当多为射击运动员设定一种类似于比赛的状况进行模拟训练,让他们体验比赛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意外而导致情绪大幅波动的因素,从而不断训练自己,不断进步。

三、总结

进行射击运动员情绪的调节,需要教练将这一内容添加到训练任务当中,同时,教练也要注重调节方法,切实关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促进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同时以运动员为本,从根本上提高其心理素质,磨砺他们的意志,从而推动情绪控制,比赛时做到出色的发挥。

第3篇: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关键词】  情绪管理;应对方式;高校学生干部;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otion management ability and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s.methods a total of 283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1)boys were less than girls in the ability of looking for outside support(t=-5.198,p<0.001). (2)the level of the ability of emotion managemen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coping style.conclusion the ability of controlling negative emotional release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was better, but the ability of looking for outside support and the ability of remedy were poor; the better the emotion management ability, the more mature coping style.

[key words] emotion management;coping style;college student leaders;correlation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类已经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生活压力导致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多[1]。当前,中国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抑郁、焦虑、冲动、易怒等情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由此带来的应对不良、适应困难等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更有效的方式去应对来自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状况[2]。我国目前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更是无人涉及。因此,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大学生心理水平的一个新的方向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探讨高校学生干部群体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干部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唐山市区的本科高校的学生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3份,占总数的94.3%。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74人;独生子女75人,非独生子女208人。

1.2 研究方法

从唐山市高校选取研究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回收问卷有效性筛选,再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并开展针对性讨论。

1.3 研究工具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采用王飞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3]。该问卷包含38道题,分5个维度。分别是: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8276,分半信度为0.6683;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应对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编制 [4],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分量表。在6个分量表的基础上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分量表,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包括自责、退避、幻想3个分量表,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包括“合理化”因子,与成熟型和不成熟型的应对因子呈正相关。6个分量表重测相关系数在0.62~0.72之间。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处理。具体进行的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

2.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一般特点

见表1。表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干部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上的题项均分最高,说明高校学生干部控制消极发泄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好;高校学生干部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两个因素上的题项均分很低,这表明当遇到情绪不适时,他们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采取行动积极补救的能力较差。

2.1.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的分析

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高校学生干部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女学生干部显著优于男学生干部,主要表现在女性学生干部寻求外界帮助的能力要显著高于男性学生干部。表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比较

 

2.1.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分析

见表3。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除此之外,其余各因素及总体水平上,独生子女与否均差异无显著性。表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比较

2.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见表4。表4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干部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与情绪管理能力呈现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情绪管理呈显著负相关。表4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分析

3.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在情绪管理的5个因素上,各因素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控制消极发泄能力>理智调控情绪能力> 积极补救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这表明在遇到引发不适情绪的情境或者事件的时候,高校学生干部能够有效控制消极发泄的念头,并且能够理智调控自己的情绪上,而在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上表现较弱,比较容易受消极的心理暗示。高校学生干部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理智地调控情绪,控制肆意发泄各类消极情绪的念头。这与张进辅等[5]的情绪智力研究结论一致:学生干部的情绪智力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趋势,但其结构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3.1.2 性别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干部男生和女生在总体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女学生干部要优于男学生干部,尤其表现在寻求外界帮助能力上。这表明,高校学生干部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产生冲动性的行为,尤其是男学生干部。一般而言,男生血气方刚,比较容易情绪激动,理智控制自我的能力比女生差[6]。王大华等[7]的研究发现,女性的荷尔蒙分泌量没有男性高,而荷尔蒙是影响机体对外界产生攻击性和控制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男生在行为控制方面没有女生易控制自己的行为。除男女两性在防御机制上的生理差异原因外,另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男性被赋为强者,被认为是勇敢和刚强的,不轻易被困难所击倒,即使遇到困难,也应该能够应付,因此当遇到情绪上的不适时,男性一般较少去寻求外界帮助,而是靠自己解决问题;而女性常常被赋予弱者的角色,认为她们没有能力改变困境,因此当女性遇到烦恼的事件时,无需像男生一样掩饰自己的情绪,她们多会向同伴或者亲人倾诉,希望获得他人的帮助。

3.1.3 独生子女与否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在身边一起长大,从小就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主动去寻求外界的帮助与支持的独立个性,而非独生子女与此相比,更依赖兄弟姐妹,往往受暗示或者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3.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5个维度与应对方式有显著的相关性。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其应对方式就越成熟。反之,不能很好地管理情绪,应对方式就会表现得不成熟。如果大学生不能理智地调控情绪不适,任由情绪肆意发泄,并且不断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遇到应激事件,就会过于自责,遇事避退或者给自己找合理化的解释,久而久之形成不成熟的应对方式[8]。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98-199.

2 walden ta,smith m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7-22.

3 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6:1-15.

4 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5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33-37.

6 eisenberg n,more b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 1-6.

第4篇: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情绪管理 能力 培养

论文摘 要:情绪管理是否成功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职业生涯和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是促进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应从尊重人、依靠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大学生对情绪的自觉意识和控制、调节能力,追求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的内心体验[1]。情绪既可表现为积极的作用,也可表现为消极的作用,它与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和更好地享受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情绪管理是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与适度反应的能力[2]。情绪管理的目的是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常见的情绪问题

进入青春期的现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特殊时期,情绪、情感特别丰富,表现出富有创造性,又有强烈的冲动性、爆发性和稳定性。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自己的情绪已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绪亦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由于自我认知、生涯发展及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等原因,大学生对事物相对敏感,情绪易发生骤然变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在总体上表现出正向的趋势,但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男女生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理智控制能力和寻求外界帮助能力要显著高于男生[3]。

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愤怒、自卑等;重度的情绪情感障碍有: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良好情绪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活动效率,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能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增强抗挫折的能力;而不良情绪会降低大学生的活动效率,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它使学生丧失信心,缺乏活力,引起内心矛盾冲突,严重者可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相对不稳定的时期。从客观上看,当代社会正处于急剧社会变革时期,嬗变的环境条件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较大的冲击。随着国家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改革实行的上学交费制度、奖贷金制度、考试淘汰机制及择业制度的变更、完善,对大学生既是机遇,也是压力与挑战。而某些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庭功能的弱化、一些父母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和过高的期望,不仅无法为他们提供成长所需的营养,还构成了一个个应激源。从主观上看,外在的环境刺激对大学生情绪问题产生的影响固然深刻,但大学生的情绪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还取决于大学生自身。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及思想变化时期,心理状态及情绪动荡不安,且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在这些巨大冲击面前,若缺乏恰当的适应能力,极易导致焦虑、抑郁、自卑、逆反等情绪问题。因此,帮助大学生克服情绪上的困扰,使之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情绪管理对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并使之协调发展,构成完整人格,增进学生对现实的适应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学界以及教育界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关系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4]。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情绪管理是对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研究大学生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对情绪智力的挖掘和培植,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5]。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近年来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课题。因此,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开展和培养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高校积极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不断强化人性化管理措施,关注大学生心理状态,重视情绪管理,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但就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在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上还存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缺少长期有效的培养机制等问题。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对学生比较了解,他们是大学生求知成长的引路人,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最主要的力量,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工作,有责任和义务缓解大学生由情绪引发的心理问题,解决大学生主要的情绪困扰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以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

1.高校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情绪管理知识理论,并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高校辅导员掌握大学生情绪产生的原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以及常见的情绪困扰,掌握情绪调控的有效方法等相关的知识理论,同时还要了解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理论并联系实际工作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会努力积极适应和有效调控情绪,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同时,在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也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具备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驱策、通情达理与和谐相处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同时,科学运用情绪管理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效率。

2.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以强化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意识。在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通过情绪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能自我觉察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状况,并用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辅导员自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干扰当前的活动,同时懂得移情,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心理情绪,学会察言观色,能从言谈举止中读懂他人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驾驭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通过与人交流沟通,调适自己的情绪,树立自信心,培养与人协调、合作解决冲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平时,要组织学生对可能会引起情绪问题的一切话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平时对这些问题就有思想准备,避免突然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情绪问题。

3.高校辅导员要结合实际工作,融入到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中。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等传统的工作内容中,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深入到学生中去,重视不同群体学生的情绪问题特点,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大学生虽然具有许多共同的情绪特点,但基于性别、年龄、专业、家庭条件等的差异,大学生不同群体之间、同一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的情绪现象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辅导员应当正视这种差异性,对学生的情绪问题不能以某一个固定的标准化格式去统一,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4.努力营造有利于情绪管理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情绪有传播和感染的特性,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但可以凝聚人心,促进人际和谐,还能够激发学生间的关爱,通过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的方式自动化解消极情绪,形成“自愈”能力。因而,缩小落差效应,矫正不良行为,开展健康、充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拓以第二课堂为特征的社会实践领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情绪倾向、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校方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尤其是要形成一个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常态机制,做到常抓不懈,力求实效。辅导员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线人员,要重视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创新工作机制,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情绪健康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情绪问题,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争鸣,陈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95.

[2]汪海燕. 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9-70.

[3]杜继淑,王飞飞,冯维.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07,(9):75-80.

第5篇: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绪管理;班级管理;积极作用

情绪管理,是指对于群体个体对自身清晰的认知,并在认知基础上,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当前情绪管理被应用在企业培训,学校教育中。做好情绪管理对于企业和教育来讲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点当着学生的发展基础,而班集体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对其进行全面管控,促进班集体有效成长,将成为学校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班级建设中,学生情绪将会影响直接对整个班集体建设产生影响,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讲,学生时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事物认知较为冲动,因此教师做好班级理首先用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与班级管理

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教育并非单纯注重学生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由于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对于情绪难以全面进行掌握,因此在班级建设中,常常由于学生难以控制情绪,形成打架斗殴等事件,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建设,对班级管理造成影响不良影响[1]。情绪管理隶属于心理学范畴,能否管控好自身的情绪其与自身的情商也存在巨大的关系,情绪管理最基本形态有四种,其中包括拒绝,压抑,替代和升华,拒绝是一种极端的情绪防御形式,而压抑则是情绪努力逐渐的过程,替代则是指将情绪进行转化,运用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致使最终对情绪管理得体。在班级管理中,首先应明白情绪管理的作用,并在实际教学中,将情绪管理方式传授给予学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管控好自己的情绪,以便于最后更好的建设整个班集体,减少由于情绪失控而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情绪管理对班级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情绪管理可调节班级学生之间矛盾

情绪复杂多样,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讲,思想观念逐渐独立,在这一发展阶段,学生则要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与自由,而当学生面对所发生事件时,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因而出现众多矛盾,长期情绪受到压抑,将会使得学生心态逐渐扭曲,直至发生恶性事件[2]。因而教师应尽量主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对学生情绪进行管理,抚平学生激动心理状态,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尽量开导学生,以便于及时调节班级学生之间矛盾,促进学生之间良好合作,降低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情绪管理可增加班级凝聚力

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着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而当前无论各阶段教育中学生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学习压力的与日俱增,故进行情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情绪管理并非为过分抑制情绪,而是在了解情绪后,及时进行自我调剂,防止事态扩大化。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具有凝聚力,才能帮助班级进行建设[3]。因此情绪管理可增加班级凝聚力,通过对学生情绪进行管控,及时调节学生不良情绪,并通过班级文化建设,逐渐使得班级形成一种向心力,班级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

(三)情绪管理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阶段的领航者,在管控中应传授学生一定的情绪管控方式,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帮助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调节学生情绪,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情绪与状态,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在学习中,全神贯注进行学习,并逐渐对班级学习产生兴趣,通过班级合作,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以便于形成合作式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建立团结合作精神,提升班级整体建设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情绪管理在班级管理中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其班级成员的情绪控制和调节,避免对其个体成员出现情绪过激和与班级群体成员间不一致的状况。班级管理实质上是对不同个体的性格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而个人的性格在情绪上是最为直接的表现。而对情绪管理的提高,可以使得个体成员在情绪中始终处于可控范围,降低其剧烈变化的外在表现,消除其存在的内在表现,使得班级管理获得整体综合水平的提升。

作者:徐丹红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39-02

【关键词】 学习;情绪;记忆;学生

学习自我控制为学生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活动上,以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1]。研究表明,在干扰环境中,高行为自控能力的学生比低行为自控能力的学生更能有效地克服各种干扰[2];在记忆任务包含较多行为成分时,学习行为控制能力强的学生更善于使用不同的自控策略[3]。一般说来,现实生活中积极的情绪对活动(包含认知活动)起着协调、组织或动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则起着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情绪的唤醒水平适中时,认知活动效率最高[4]。

情绪对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基础[5]。因此,学习自控的过程包括对干扰学习的情绪的控制,把学习时候的情绪调节到最有利于学习的状态,即发挥情绪的组织和动力功能。为了解不同学习自控力学生的情绪表现,笔者开展了本次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福州市十二中初一2个班共101名学生进行前测,共获得99份有效问卷,然后将学生随机分为4个组:A组为恐惧组,B组为愉快组,C组为悲伤组,D组为对照组(不经过实验处理,即做完前测后,让被试静坐一段时间,然后进行后测)[6]。由于在实验过程中,部分被试的相应情绪未被激起,因此其记忆任务测量问卷被剔除。最后确定恐惧组18人,愉快组25人,悲伤组23人,对照组23人。

1.2 方法 首先把20对词组的记忆任务呈现在黑板上,让被试用5 min的时间去记忆。被试可以应用各种记忆策略(如念出声音、用手势、与同学一问一答、利用词组间的相关),然后利用4 min的时间对其刚才的记忆效果进行测量。再分别让每组被试观看相应的电影(恐怖片:《山村老尸1》、愉快组《憨豆先生》、悲伤组《妈妈再爱我一次》)以激起他们相应的情绪状态。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主试在旁观察,当被试出现试验者所需要的情绪时,就关闭电影。后测记忆任务的难度与题项和前测记忆任务难度与题项相当。给被试5 min的时间记忆后测记忆任务,然后,利用4 min时间对其刚才的记忆效果进行测量。并测量实验所引发的情绪的性质和强度:(1)观看完影片后,主要产生了愉快、悲伤、恐惧这3种情绪中的哪一种;(2)产生这种情绪的强度如何(用1~5表示:“1”表示很弱,“5”表示很强),在记忆任务完成后一齐提问。

2 结果

2.1 不同自控力水平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 根据自控力的得分情况,按前、后各30%把99名被试分成高自控力组和低自控力组各26名。由表1可知,高自控力组和低自控力组的记忆任务前测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53,P>0.05),后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9,P<0.05)。提示在有情绪干扰的情况下,学习自控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初中生的学习自控力普遍还不高,不管是高自控力学生还是低自控力学生,其记忆活动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2.2 不同情绪组学生记忆能力比较 由表2可知,情绪强度和自控力的主效应都达到显著水平。在同组内,把记忆前后的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不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影响,即阻碍记忆,而对照组的第2次测验好于第1次(P<0.01)。

一般的说,自控力强的学生更能控制调节好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习成绩也就较高;在不同自控力水平下,记忆成绩随情绪强度的变化结果见图1。

2.3 不同自控力下情绪强度对记忆成绩的影响 对恐惧、愉快、悲伤组的66名学生的情绪强度进行分组,有19人是属于高自控力组,19人属于低自控力组, 28人属于中间型。用独立样本双因素方差分析,以检验学习自控力、情绪强度对后测记忆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情绪强度(F=3.250,P<0.05)和自控力(F=5.390,P<0.01)的主效应都达到显著水平,而情绪强度与自控力合并的主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F=21.557,P>0.05)。

由图1可知,自控力高的学生能够控制调节好各种性质的情绪;中等自控力的学生情绪处于中等强度的时候,记忆成绩最好,随着情绪的继续增强,其成绩逐渐下降;低自控力学生记忆成绩也是先随情绪强度的增加而提高,当情绪超过某一强度之后,记忆成绩就逐渐降低。提示记忆成绩总体是先随情绪强度的增强而提高的,当情绪处于某一强度时,记忆成绩最佳的;随后记忆成绩就随情绪强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让记忆成绩处于最佳的情绪强度可能在中等到较强之间。

2.4 不同情绪组学生记忆成绩随情绪强度的变化趋势 由图2可知,记忆成绩总体随恐惧情绪的增强而减弱,且在恐怖情绪刚出现的阶段,成绩下降最快,说明恐惧情绪对记忆活动起消极的影响作用。在愉快情绪中,记忆成绩随情绪强度变化的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当情绪强度上升到某一程度后,成绩最好,然后又开始下降。悲伤情绪会阻碍记忆,但悲伤情绪强度从“2”到“4”之间,成绩反而提高,其原因很复杂,也许是学习自控力起了作用,有待于继续研究证实。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记忆成绩是降低的,而对照组的记忆成绩是提高的。对照组前后2次记忆测验相隔为10 min,在这10 min内主试要求被试静坐,以保持心情平静。所以,他们在后测中取得的成绩是4组中最高的(前测成绩是倒数第2),而且前、后测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被试都按实验要求激起了相应的情绪,但记忆成绩均下降,这说明了他们在实验中产生的情绪阻碍了他们的记忆。当然也可能是实验处理对记忆起干扰的作用,这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本研究认为,情绪强度在中等强度到较强之间,对活动起阻碍作用。不同学习自控力的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高自控力的学生能较好地控制情绪的阻碍作用,发挥其促进作用。证明情绪对学习自控力高的学生负面影响较小,而对低自控力的学生影响较大。

自控力和情绪强度对记忆成绩都有显著的主效应。自控力越强的人,其记忆成绩就越高;而记忆成绩和情绪强度是呈非直线关系的。从实验组记忆成绩下降的幅度来看,恐惧组下降最多,愉快组其次,悲伤组最少。这可能跟被试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有很大相关,调节和控制能力强的人可以把悲伤转化成动力,能力差的人可能就更消沉,成绩降的更快。

4 参考文献

[1] 张灵聪.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1:44-46.

[2] 张灵聪.不同自控力的初中生在抗干扰上的表现.心理科学,2002,25(2):236-237.

[3] 张灵聪.不同自控力的初中生在成败情景中的表现.心理科学,2003,26(4):654-657.

[4] 孟昭兰.人类情绪.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1-36.

[5] 乔建中,李星云.情绪充予和情绪调节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作用及其机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16-18 .

[6]

第7篇: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关键词:运动中的情绪,影响因素,调节

 

1 前言

自从William Morgan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对情绪和体育运动的关系做出研究后,运动心理学领域里对此方面的研究热情就从未衰减过。如今运动竞赛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在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美国格鲁波先生发表论中提到:“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生物力学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心理因素影响占80%,生物力学占20%”。可见在高水平的比赛、突破更高运动成绩中,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动员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成功的心理特征。了解体育运动中的情绪特征,控制情绪状态变化,克服过度紧张,排除消极情绪,取得理想的运动效果的科学的方法,以调节运动员的不良情绪是极其必要的。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本文查阅了大量有关情绪对体育运动、竞赛的影响的运动心理学科书籍、资料,并通过网上搜集和图书馆查阅进行全面具体地研究。

2.2访谈法: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员进行访谈,了解情绪调节在运动中的具体应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影响因素。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凡是能满足自已激起的需求或促进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可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反之,就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大量研究、实践表明,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经历着丰富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体验。运动中的情绪是随着当时环境情况变化而产生某种生理状态,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人体运动器官,这一生理反应不会因人的主观愿望而发生迅速的逆转。

3.1 运动过程中的情绪表现

3.1.1 运动情绪的兴奋与振奋状态。运动员感到精神饱满、渴望显示力量的意向,整个生理、心理活动过程进行得协调和谐,能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充分得到发挥;振奋状态大都是在运动比赛激烈时产生,情绪强度接近于激情状态,但又能控制自己的行动,头脑清楚、判断准确、注意力集中。

3.1.2 运动员情绪陶醉状态表现为:全神贯注在过程当中,不觉得劳累,受伤也不觉得疼痛,能适时采取相应行动,这种情绪状态在球类比赛中显而易见。

3.1.3 运动情绪的竞争状态。运动竞争情绪状态的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在一对一的项目中直接指向对手;二是自身竞争,如赛跑、滑冰、游泳、射击等。,影响因素。三是自我的竞争,表现为渴望打破自己的记录,战胜自己。运动竞争情绪对发挥运动员潜力,夺取优异成绩有重要作用。

3.1.4 运动荣誉感、自豪感、义务感和责任感,作为一名运动员,这是运动竞赛最深刻、最复杂的高级社会情感,是战胜困难,克服内外障碍,战胜消极情绪的动力。通常在激烈比赛中感受更加强烈。

3.2 影响运动中情绪的因素分析

人的情绪体验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个人情况以及时期、赛次的不同,影响运动员情绪体验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分析其影响情绪体验的各种因素,可归纳为刺激因素、生理因素、认知因素三个方面。人的情绪体验往往是这三种因素的整合作用。

3.2.1 刺激因素

各种外界刺激对运动员情绪体验的影响起着直接的作用。如体育运动中面临的任务及竞赛规模。通常面临任务愈重要,竞赛规模愈大,运动员这样的情绪体验就愈强烈、深刻;大量的观众所造成的特殊的刺激气氛;遇到强手或对方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媒介制造出的压力刺激;比赛场地器械新异;气候自然条件差异;出人意料的情况发生;教练员的呵斥等都会引起运动员情绪的波动。

3.2.2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对于运动员情绪体验的影响起着内在的作用。它主要是由于人体内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变化,骨骼肌的紧张度以及有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否等,都会引起情绪体验的变化在运动员过度疲劳时,骨骼肌长期处在紧张僵硬状态,或是在运动员伤病不愈的情况下,情绪也往往消极低沉,容易烦躁不安。

3.2.3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对于人的情绪体验起着主导作用。由刺激因素或生理因素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往往可以通过认知作用来控制和调节。有些运动员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身体机能状况也较好的情况下也会由于出现负性思维(如焦虑、烦躁、患得患失等),使情绪变得消极而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思维混乱,最终导致失败。

3.3 情绪

3.3.1 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可提高人的活动能力,驱使人积极地行动,叫增力情绪。,影响因素。在运动过程中,积极的情绪能引起运动中枢处于最佳兴奋状态,使身体内部机能增强,内脏器官的工作效率提高等生理机能方面的一系列良好的变化,身体内部各方面表现出来敏锐、清晰、精确、高度的感知能力。

3.3.2 消极的情绪。,影响因素。

消极情绪减力的作用,有削弱人的活动能力,大脑皮层常常达不到足够的兴奋程度,从而使机体动员,调节控制能力减弱,动作显得软弱无力,困倦而无热情,此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身体各种知觉反映失真,减弱了有意识地控制动作的能力。

3.3.3 体育运动中的情绪特点

体育运动中情绪的多样性。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会有多种多样的情绪体会。,影响因素。由于情绪变化极为迅速,有时甚至转变为性质相反的情绪,在球类竞赛中表现尤为明显。在一些耐力的项目上,运动员的情绪体验就更加复杂多样了,从刚开始的兴奋精神到途中的增力情绪,直到出现“极点”产生的消极情绪,最后临近终点时的强有力的兴奋情绪。运动时的剧烈活动,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有机体机能,并引起精神兴奋、愉快、情绪高涨,而且成功与失败经常转换,比赛情绪错综复杂等,都使运动中的情绪外观鲜明而强烈。

4 结论

4.1 调节情绪的手段和方法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措施达到消除、缓解不良情绪的问题。

4.1.1 呼吸调节法

调节呼吸频率及深度是改善运动员情绪的有效方法。,影响因素。因为情绪状态与呼吸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它能促进神经系统迅速地恢复平衡状态,保持血液流通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平衡。使呼吸逐渐平衡而有节奏,起到稳定情绪状态的作用 。

4.1.2 表情调节法

就是运动员有意识地改变其面部和体态情态,从而相应地改变情绪状态,因为情绪状态与人的情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情绪地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过程的变化。

4.1.3 按摩调节法

按摩具有舒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提高皮肤和肌肉的温度,调节感觉神经,稳定情绪状态,克服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恢复活动的能力,提高效力的作用。

4.1.4 暗示调节法

即以自我为主观的方式对个体施加心理影响的方法。它是调节运动员比赛情绪状态的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运用代表体内外环境的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外在信息载体对心理过程施加影响,通过心理评价系统对来自外界的多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使运动员产生积极性联想和増力性情绪,增加取得佳绩的信心,达到调节情绪状态的目的。

4.1.5 表象调节法

运动员产生过度不良情绪时,可采用表象法调节。运动心理的实验证明,表象可迅速有效地提高注意力对动作的指向性,消除消极的心理情绪,增加信心,能起到强化动作、调节情绪的作用。

控制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例如情绪转移法、沉思法、反馈调节法、放松法、念动法、语言法等等,有针对性的灵活掌握,都能有效的控制调节情绪。

总之,只有全面分析并认识产生不良情绪的因素,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利于运动员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从而有效提高训练水平,在竞赛中更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4.2 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同层次的运动员之间在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很大程度还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运动情境中,影响情绪反应的因素很多,有意的与无意的,内部的与外部的原因,有些因素带有偶然性。运动员强大的精神力是情绪稳定的根本保证。体育运动的过程也是自我体现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的过程。运动员具有坚强意志品质、顽强、机敏、灵活的性格特征、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在竞争情况下,以振奋、自信的积极情绪状态,动员一切力量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培养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对情绪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教练员与运动员在心理上密切联系,也能够帮助解决运动中的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章淑慧.运动竞赛中的情绪控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9.12.(4)25-27.

[2]梅正宗.体育运动中的情绪特征及心理调节[J].安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7(3)43-45.

[3]周小敏.运动中的思维过程及情绪[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1999.07(1)100-102.

[4]左从现,王树明.运动中情绪反应的研究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2.(4)471-473.

[5]符明秋,龚高昌.积极情绪及情绪有益感知对运动竞赛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11.(11)1490-1491.

第8篇: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关键词 共情人际关系 初中生 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11-02

一、共情的含义

共情(empathy),又译作移情,感情移入、同理心等等。美国心理学家Titchener(1909)最早将共情(empathy)一词翻译过来,将共情定义为:“感觉到自己进入了对象的内部,是一种将客体人性化的过程。”

共情使个体保持自主,但同时感觉与他人有联结。共情是良好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纽带。除了学习之外,初中生活最重要的主题便是与人交往,而共情能力对改善初中生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二、共情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本实验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再对调查问卷所取得的两次数据进行检验和分析,得出结论。

前测:从浙江省某中学某初三班级中随机选取32名学生,然后随机分配各16名学生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均是8男8女。对实验组合控制组学生采用的调查问卷是Davis(1980)编制的《人际反应指数(中文版)》和吴超编制的《中学生人际关系问卷》。

团体辅导:对实验组初中生进行以共情培训为内容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时间为8周,每周1.5学时。控制组学生不进行任何辅导。

后测: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即时后测,用《人际反应指数(中文版)》和《中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再次对实验组学生和控制组学生进行测试。

三、共情研究设计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对实验组、控制组共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前后测得分差值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共情能力及人际关系前后测得分差值均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前后测得分差值,说明团体辅导显著提高了实验组被试的共情能力及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通过为期八次的初中生共情团体辅导,结果表明,实验组初中生的共情能力、人际关系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统计结果达到显著。这表明,通过共情团体辅导不仅能直接提高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同时也会间接地改善初中生的人际关系。

四、共情培训方式

目前的共情培训多以团体形式进行,在教育领域中则多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在共情培训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认知训练:本次研究首先让学生搜集尽可能多的情绪词,然后以游戏的方式要求组员尽可能多地说出一些情绪词汇并说出相对的词组,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情绪词汇的含义。此外,还采用了广告、视频片段作为分析的素材,组织学生通过观看、评论等方式来加深情绪情感的理解,还加入了快乐传真等游戏,让学生观察其他人的非言语信息,来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情绪情感状态。

(2)情感训练:情绪追忆法训练期间,要求被试尝试者回忆过去的生活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情绪体验,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发展的全过程以及自己的感受都说出来。两个同学为一组,第一个说的时候,第二个同学用心倾听,第一个同学说完后两人讨论分享,之后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然后让实验组其情感换位法是让被试进入到主试提供的社会情感情境中,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他人的感受,最后进行讨论与分享。

(3)行为训练:首先通过游戏让学生们认识到积极倾听的重要性,然后在体验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倾听的习惯,现场练习积极倾听和积极反馈,并且掌握一些共情的技巧并进行演练。在积极反馈的过程中,学会使用一些有用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情感和意图方面的理解和尊重。角色扮演中要求扮演者融入情境中的角色,按照这个角色本身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行事,可以让扮演者更好地了解角色本身的想法和情感。然后全体组员对角色的想法、立场和情绪情感进行讨论,并对角色扮演活动进行简单评价。

五、共情培训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有研究表明针对提高初中生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应用研究很少。当前初中生的人际情况复杂,从初一到初三,有人际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而通过提高共情能力来改善人际关系也是一条高效可行的途径。青春期的学生对情绪表达与识别十分敏感、情感体验强烈,这是共情能力的基础,是开展以共情为培训内容的团体辅导的有利条件。但是他们的共情技巧不是很成熟,这是需要以共情为培训内容的团体辅导进行改善的地方。因此,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以共情为培训内容的团体辅导方案,并检验其在改善人际关系上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第9篇: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认知目标:知道用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调控法等调节个人情绪。

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

思想觉悟目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培养自己心胸豁达,态度乐观、拓展个人兴趣爱好的能力,有意识地加强情绪品质的修养,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

教学重点:

学会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教学难点:

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豁达开朗的胸怀。

教具:幻灯机、录音机

教法:探究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一:学生独唱《快乐老家》,放古典音乐伴奏。

提问:这道歌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评论、教师归纳)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情绪的奴隶,任它支配自己的行为,我们要用理智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板书:学会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讲授新课

情绪是可以调适的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内容,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思考投影①:

a.对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呢》

b.情绪与个人的态度,看问题的角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可见,情绪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积极健康的情绪表现。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记住:

乐观是快乐的根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给我们带来乐观的情绪。

2.看投影②:一个老奶奶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个老奶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做雨伞生意,小儿子在海边做晒盐的生意。天晴,老奶奶担心大儿子生意不好;下雨,老奶奶担心小儿子生意不好,不管天晴下雨老奶奶都愁眉不展,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提问:请同学们帮助这个老奶奶怎样才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为人做事不要只往坏处想,而要往好处想,培养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但生活不是一帆风顺、事事如愿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花季。我们在拥有五彩缤纷生活的同时,也经历着丰富的情绪变化。情绪会带给我们勇气、信心和力量,也会使我们冲动、懦弱、忧郁、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与法律规范的事情。所以,情绪需要调控,青少年应该学会排解不良情绪。

记一记:

适当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

――莎士比亚

排解不良情绪

活动二:让我们来做一个关于自我情绪的小测验

1.先按顺序写出自己最烦恼的三件事(不用署名),然后全班同学轮流上台抽签,念出纸上的内容,并就纸上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a.对于这睦烦恼你怎么看?

b.你认为这些事情烦恼吗?为什么?

c.假如你有这些烦恼,你会怎么办?

2.投影出示:

请给下面的同学出主意,开处方,帮助他们调控情绪。

a.小明这样描述自己:我这个人就是火气大,平时遇上点儿小事就会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动起手来,为此经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其实,事后我也很后悔,但就是改不掉这个坏毛病。我该怎么办?

b.小洁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有几次,她回答问题时答错了,有个同学悄悄地说她是个笨学生。小洁听到后非常伤心,她担心别的同学也这样看自己,变得非常敏感,心情忧郁,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还经常头痛、胸闷。

c.玲玲在给心理咨询老师的信中写道:“我在学习上总是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时间花了不少,心血也费了许多,可是成绩总也上不去……”这一切令我疲惫不堪,苦闷失落。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调节情绪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如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个人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

投影④出示:

注意转移法:当人的情绪激动时,为了使它不致爆发和难以控制,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如做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或到风景秀丽的野外去散步等。

合理发泄法:如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向他人倾诉;进行剧烈的运动等。

理智控制法:如自我解嘲、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己提醒自己,遏制不良情绪的产生;在困难和逆境面前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以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

喜怒哀乐 不忘关心他人

活动三:辨一辨,议一议

语文考试的成绩公布了,李晔考得不好,想到回家要挨妈妈批评,心里很难过。同桌的薛阳考得很不错,他不禁喜形于色,大声地对周围同学说:“我妈妈早说了,如果这次考好了,就给我买我想要的漫画书。到时候借给你们看。”李晔听到这话,一声不响地出去了……

提问:薛阳当时的情绪表达是否合适?

你能想象当时李晔的心情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在合适的场合,且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

归纳巩固:

青少年的情绪丰富多变。但我们不能任情绪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要学会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情绪品质的修养:

1.热爱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灵活运用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等方法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以保持良好的情绪;

3.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最后,我把知心奶奶卢勤快乐人生的三句箴言送给同学们共勉:

面对生活,微笑着说:“太好了!”

面对困难,勇敢地说:“我能行!”

与人相处,主动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投影出示?:课堂练习

1.判断题

(1)一个人只有把目标放在远大的事业上,才会有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度量。( )

(2)真正愉快的人生,属于从来不忧愁的人。( )

(3)乐观的人,往往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而看不到丑陋的一面。( )

2.不定项选择题

(1)乐观向上的态度,可以使人( )

A、不因困难而烦恼

B、不因逆境而惧怕

C、知难而进,搏击风浪

D、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困难,取得成绩,增加人生欢乐。

(2)“冬天已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它反映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是( )

A、向他人倾诉 B、改变环境

C、自我激励 D、自我暗示

(3)我们情绪调控的目标是( )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