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北大百年讲堂范文

北大百年讲堂精选(九篇)

北大百年讲堂

第1篇:北大百年讲堂范文

“楚天名医大讲堂”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省卫计委主办、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和腾讯·大楚网承办的大型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报道活动。活动自2013年2月开办以来,到2014年元月已主办了 24 期,累计吸引听众超过3万人次;湖北日报刊发30 个有关讲堂报道的专题专版,腾讯·大楚网专题每期点击量达10 万人次。“楚天名医大讲堂”正在成为湖北文化品牌。

认识上定力:党报就要“做优势、做资源、做品牌”

2013年初,湖北日报瞄准建设全国一流党报目标,按照“党性立报、新闻强报、文化活报、服务兴报、开门办报”思路,提出再改版。改版无论怎样求新、求变、求异,新闻竞争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只有一个:拥有读者。

如何拥有读者?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在调查分析干部群众诉求的基础上,想出一个新栏目:“楚天名医大讲堂”,改变过去“夏防痱、冬防冻”、“我只顾写、但不管你读不读”的卫生专版报道模式。

有人说,党报的读者主要是党政机关干部等,这话没错。但现实是群众爱看的报纸,他们也爱看;群众不爱看的报纸,他们也不一定爱看。党政机关干部来自百姓、还要还原百姓,他们也是群众中的一部分。读者的选择就是在对媒体的筛选;读者的注意力决定着新闻的影响力;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对宣传效果的回应检验。一张报纸读者不选择,或读者不阅读,不关注,哪有影响力?何谈宣传效果!

有人说,党报天生就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特质,这话也没错。同志强调“政治家办报 ”。党的十报告指出,我们当前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同志说: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如果离开这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离开群众这一基础,党报的权威性哪里来?脱离群众的“高高在上”宣传,谈不上有实效的指导!

从范长江提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到穆青以“勿忘人民”激励青年,再到“走转改”活动提倡“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激荡不变的是赤子情怀。在新的形势下,同样是没有“俯身”的深度,就会失去“立身”高度。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时代赋予党报记者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做党报 ”就要“做优势、做资源、做品牌”。希望通过打造“楚天名医大讲堂”这一品牌平台,让干部群众以高昂斗志、强健身体、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更好地去实现中国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领导对“楚天名医大讲堂”活动及报道的设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参与策划、出席活动。

运作上合力:有了共识共赢才有共享

提出战略构想是一种能力,落实战略构想是更重要的一种能力。有言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虽说健康幸福,是每个人所向往所追求的,但真正办起公益性的“楚天名医大讲堂”,涉及到多方面,运作起来要互动连动,环环相扣。

党报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起着组织、宣传、教育、鼓舞、激励、推动群众一同为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的作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动与湖北省卫计委协商:义务服务、自愿参加,不收费、不付费、不推销任何药品产品,各得实惠、长久共守,很快达成了共识;实用、有效,找到办好“楚天名医大讲堂”“最大公约数”,形成了最大合力。

湖北省卫计委借此活动将服务由“应景”变为“应需”、由被动变主动、从上层到中层再到基层,更好地体现党和政府的亲民为民形象。医院借此活动宣传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知识,有利培养人才,提高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和医院的美誉度;医患面对面交流沟通,提升中青年名医知名度。活动所在地点、单位、社区等为群众民生做了一件大好事:送健康送幸福,增加更多的亲和力、更强的凝聚力。

具体运作是:湖北日报记者调查选点;由点上群众提出需要名医讲的课题;由湖北省卫计委与有关医院商定演讲名医及现场诊断、咨询服务人员;点上领导负责组织布置活动场地、管理维护秩序;每场活动控制在2.5小时内(其中名医演讲45分钟左右、现场诊断、咨询服务1.5小时)。 如“楚天名医大讲堂”走进社区的第一站选点武汉百步亭。事先在湖北日报上发预告消息、武汉百步亭社区张贴出海报。当天,由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病区主任汪敏副教授讲解关于心脏病防治事儿并率小分队现场诊断、咨询服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省卫计委、社区领导和当地居民群众500 多人参加了活动,现场进行了互动。湖北日报记者现场采访发稿,还赠送了当天报纸。

在武汉市内点上,开展“楚天名医大讲堂”活动,人员一律不招待食宿;武汉市外活动,工作服务人员经单位批准,食、宿、行费用按出差报销或个人自理。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员免费,但要听从现场指挥。让所选定的点上几乎无经济负担,也少有压力。有了共识共赢才有共享。远安县茅坪场镇的领导听了群众对“楚天名医大讲堂”的反映后,几次打电话湖北日报编辑部问:“什么时候再来,我们等着哩!”

近一年来,“楚天名医大讲堂”先后联手华中科大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省部级大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市普爱医院、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等武汉市属医院,以及亚洲心脏病医院、爱格眼科医院等知名民营医疗机构,有 20多个专科的 26名医疗专家登上讲堂。在视察过的武汉市民之家、同志视察过的武汉最大棚户改造小区青山青宜居社区、全国农村文明致富先进典型咸宁市官桥八组、驻汉部队、武汉市麻风病村、宜昌市远安农村留守儿童阳光家园、武当山游客服务中心等地,都留下了讲堂的足迹。青宜居社区居民李大爷说,党报组织主办的“楚天名医大讲堂”,才真是公益活动!不仅听了名医的保健课,而且现场义诊送药、冬病夏治免费伏贴等,真正让群众得了实惠。 参加过活动的农民工小张说:“湖北日报的领导、记者现场采访,同我们交心谈心,让我们评报,把我们当作办报人,还把农民工说的话写进报道里,大伙儿感到好亲切!好高兴!”

报道上给力:让冒热气、显灵气、有文气的稿先上

湖北日报改版后,内容、版面、语言主动向下沉,让冒热气、显灵气、有文气的稿先上。开展“楚天名医大讲堂”活动正是有利于记者接地气,写冒热气、显灵气、有文气报道的一种尝试。

信息的质量是重要变量。《百岁健康不是梦》、《警惕重金属中毒》、《别让乳腺病打扰美丽》、《健康生活从“齿”开始》、《如何疏解孩子的心理压力》等等,“楚天名医大讲堂”专家名片、讲课图像和内容本身的报道,不仅具有新闻性、唯一性,信息权威性、服务性,而且通过活动的采访,记者感到参加活动的受众,既是消费新闻信息的,更是生产新闻的潜力,昨日的读者,今天可以是报道者、评论者、报料人。

根据他们提供报道线索,一年来,记者采写发表了许多好稿:

《356毫升造血干细胞疾送意大利 梁啸成为湖北跨国捐髓第一人》、《钟祥市人民医院全省率先推行“先看病后交钱” 实施一年26560份协议无一患者违约》、《鄂州无偿献血者临床用血就地报销》,图片:“不办庆典办义诊”,6月29日,成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托管汉川市人民医院周年纪念活动的主题。如此等等新闻,源源不断,鲜活可读。

应参加“楚天名医大讲堂”活动积极分子的建议,湖北日报以大标题《昨日,我们与白衣天使零距离》,用整版报道医患角色互换体验。原来是:经省卫计委同意,记者从参加“楚天名医大讲堂”活动中选积极分子,从社会公开征集志愿者共10人到武汉部分医院客串一天,亲身体验医护人员日常工作,说出共同感受:《心外医生,三餐都在医院》、《忙起来,喝口水都顾不上》、《重症病区医生,与死神抢夺生命》、《一个小时,她看诊30人》,并配图片“现场直播”,向读者真实地报道了医护人员长年累月在高强度的环境下敬业精业精神,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医患关系只有和谐,才好战胜共同“敌人”——疾病。

为“楚天名医大讲堂”义诊活动选点,记者走进十堰儿童福利院里。一个10岁孩子突然冲出房屋紧抱记者,喃喃地说:“阿姨,抱抱我”。保育员解释,这里的孩子多是孤残儿童,缺少亲人的关爱,只要见到有人来,就伸着小手要抱,劝阻不住。“抱抱我!”这是稚声的呼唤,是心声。《给孤残儿童一个“爱的抱抱” 》,在湖北日报发表后,触动着读者的爱心。湖北省民政厅、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派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甚至在高校专教英语的外国朋友,六一期间,相约来到了十堰儿童福利院。

对此,湖北日报以《伸手一拥即是爱——十堰儿童福利院里的稚声呼唤与社会回响》作了整版报道,并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由单一图文向文、图、视频、电子屏等结合展现。

第2篇:北大百年讲堂范文

据谢氏大宗祠的《崇恩堂序》记载,南社村里大姓谢氏宗族源于南京乌衣巷的东晋名士谢安,为避战乱南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南宋末年再迁至东莞南社开村。崇恩堂两侧的对联描述了家族的历史:“随父宦以至南雄想当年冠服翩翩玉树家声崇追两晋,避宋难而迁东莞迨四传孙曾勃勃乌鸡神梦兆报五雏。”另《南社谢氏族谱》载有,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在广东南雄州为官,其子谢尚仁因躲避元兵南侵,几经周折于宋恭帝德乙亥元年(1275年)定居南社。

谢尚仁出身官宦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继承了良好家风,以勤俭仁厚教育子孙后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谢姓逐步兴旺,从明朝中期开始,谢氏先后出了11位进士、举人。现存的祠堂、家庙、府第、旗杆石、墓碑等文物就是古村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实证。

古村处于东江与寒溪河的冲积埔田地区,周围荔枝林茂盛,每到夏至时节,蝉鸣荔熟,鲜果诱人。全村以长条带形的水塘为中心,有16座祠堂分布于两岸,构成南社村公共空间中心,过去这里是村里的宗族核心、祭祀核心。水塘被三座横跨其上的石桥分成四部分,分别称为西门塘、百岁塘、祠堂塘和肚蔗塘。水塘两边的祠堂,占村落现在保留祠堂数的70%以上。

当年水塘为低洼地,两侧是樟岗岭和马头山。南社村古建筑群根据村落的地势条件和水塘分布,因地制宜,形成一种以水塘为中心的船形状的村落空间形态。村东北祖坟高地为船头,高高翘起,四座水塘的地势微微下沉为船身,水塘上三座桥――庆丰桥、四通桥和丰收桥犹如船的分隔仓,桥旁植有高大的榕树,其中以四通桥旁的古榕树为最,是船的风帆,取其“一帆风顺”之意。

沿水塘两岸主街巷布置的建筑是祠堂,与水塘相垂直的若干条巷道向村内辐射,这些巷道随水塘两边的地势逐渐升高,民居建筑沿地势逐级而上,错落有致,层次丰富,与环境相得益彰。这种以长形水塘为核心、沿两侧逐级而上的古村落布局模式,对村落的局部人居环境也起到调节的作用。水塘边古榕广场,成为村民活动的空间场所。民居布局既利于排水,也有“众水归塘”的风水含义,同时也寓意“百支同宗”的宗族意识。

南社村外河道纵横,交通便利,也是东莞的重要墟市,经济非常繁荣,加之返乡华侨带来很多财产,因此南社村对安全防御十分重视。为确保全村的安全,南社村修建了围墙,全长968 m,环古村落周边封闭一周,墙高约5 m,宽近0.5 m,用红砂岩或夯土做墙基,墙体为青砖或红砂岩砌筑。围墙有东、西、南、北城门4座,小门2座,谯楼17座,现仅存村东门的一段城墙。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明崇祯十七年正月至八月,山寇多次劫掠南社,杀人放火。在族人谢曜龄的倡议和族长的主持下,建造围墙,并制定相应的守卫和管理制度,其《谕乡人守围及巷战法》《守城歌》等规章,成为守村抗击者的行动指南,先后多次成功地抵御外敌围攻。

南社村古建筑群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原貌。有明清祠堂达30间,古民居250多间,庙宇旧址和遗址5座,古井40多口,古水塘7口,古墓葬30多座,还有古围墙及其遗址、门楼、谯楼多座。

祠堂主要分布在古村中心的长形水塘南北两岸,在西门塘北岸有任天公祠、百岁祠、简斋公祠。在百岁塘北岸有樵谷公祠、百岁坊祠、照南公祠,南岸有谢氏宗祠、孟俦公祠。在祠堂塘北岸有念庵公祠、谢氏大宗祠、云野公祠,南岸有社田公祠。在肚蔗塘北岸有东园公祠、应洛公祠、晚节公祠,南岸有少简公祠、晚翠公祠。构成了独特的宗法文化祠堂景观。

祠堂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家庙则是二进四合院落形式,民居布局以三间两廊为主。

百岁坊祠是一座坊与祠相连的建筑,前面是牌坊,后面连着祠堂。百岁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同时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

百岁坊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为三间三楼牌坊,即四柱三间,中间高两边低,三座屋顶中间为四面坡的庑殿顶,两侧为歇山式屋顶,檐下施如意斗拱,梁枋石、木各有雕花,枋子两端下面有雀替与柱子相联,影壁须弥座为红砂岩,二进梁架木雕工艺精巧。

旁边还有百岁翁祠,是一位百岁老人临终遗命用自己所居古屋改建的。百岁翁祠为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硬山屋顶,始建于明朝,现存有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百岁翁祠记》碑刻,记载为纪念百岁老人谢彦庆而将其居所改为祠,祠内现存神台基座及碑座红砂岩石雕具有明代风格。

南社村明清祠堂数量多且颇具特色,特别是单一姓氏祠堂的数量之多,在广东乃至全国均十分罕见,成为南社村的标志性建筑,是了解在宗法制度下农耕文化以及研究明清时期广府祠堂建筑的实例,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谢氏大祠堂位于村中心,坐北向南,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前有池塘,后靠马头山。背山面水的“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格局,寓意着村民子孙后代能够“风生水起”。建筑是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从门厅、前厅、祀厅到两侧廊屋都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联结。宗祠装饰十分讲究,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建筑采用歇山屋顶,为广府地区祠堂少见。

民居沿巷道而建,朝向水塘。布局紧凑,砖木结构,户型多为三间两廊型,如清光绪六年(1880年)武进士谢汝的宅居。建筑依地形和巷道的相对关系而灵活多变。村落北部的民居建筑年代较早,土坯房较多;南部的民居建筑年代较晚,墙体为红砂岩条石与青砖砌筑,建筑用材讲究,木雕、石雕、灰塑、彩绘精美,施工工艺精湛,建筑质量较好。整个古村传统建筑的形制、结构、体量、用料、工艺、色调以及装饰等仍然保存着明清时期广府农耕聚落的建筑风貌。

第3篇:北大百年讲堂范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老字号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北京的各个角落,为北京人和五湖四海的客人提供着服务,同时亦如点点繁星,为北京构建了一个蕴涵着文化意韵的生活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沉淀的是抹不去的历史记忆和醇厚底蕴。

生财有道瑞蚨祥

美国零售商业巨头沃尔玛公司创始人沃尔顿曾说:“我创立沃尔玛的最初灵感,来自中国的一家古老商号,它的名字来源于传说中的一种可以带来金钱的昆虫。”这“古老商号”,就是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年老字号瑞蚨祥。

瑞蚨祥,一度名满京城。早在清光绪年间,北京人就以“身穿瑞蚨祥”而自豪。新中国诞生时,天安门前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瑞蚨祥提供的面料。

而今天,以卖绸缎闻名遐迩的瑞蚨祥已不是完全的绸缎世界,许多不同品种的布料充盈、丰富着瑞蚨祥的店面。可是,如今的年轻人都不大知道这家老字号的历史了。

北京瑞蚨祥绸布店有限公司创建于清光绪19年,最初于1893年从山东迁至北京。创立不久,瑞蚨祥就以雄厚的资金和独特的经营,占据了京城“祥”的首席。从店内的旧帐本上可以看到,早在1926年,瑞蚨祥营业额就高达3.2万两白银。

由于经营品种齐全,质量上乘,服装制作工艺精湛,瑞蚨祥得到了许多社会名流的青睐。清朝时期,它是皇室贵族、王爷首选的购物制衣之处。军阀时期的段祺瑞、曹锟、、张自忠以及张学良等都是瑞蚨祥的老客户。梅兰芳等四大名旦也是瑞蚨祥的常客。

1900年庚子事变,一把大火把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全部焚毁,“瑞蚨祥”也变成一堆瓦砾。火灾之后,仅用一年时间,瑞蚨祥便在原址重新盖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新店堂。直到现在,这座精美的建筑依旧完好的耸立在大栅栏,成为历史的见证。以后数年为瑞蚨祥的黄金时代,迅速发展并开设了瑞蚨祥分号,形成了连锁经营机制,连锁店达26处。在1954年,瑞蚨祥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2001年12月,瑞蚨祥改制,成立“北京瑞蚨祥绸布店有限责任公司”。这个百岁“老人”,重返青春,步履矫健,与时代并进。

百余年来,瑞蚨祥始终保持着“全、新、优”的经营特色,集各地优质面料于一堂,从低到高档次齐全,新花色不断推陈出新,供顾客挑选,满足顾客需求。

1997年北京电视台春节相声晚会的外景地就特意选择位于大栅栏的“瑞蚨祥”为背景制作播出。主持人身穿瑞蚨祥制作的传统唐装,走进瑞蚨祥的大门。烘托了民族佳节、民族风俗、民族服装和民族的喜庆。

瑞蚨祥不但在国内大名鼎鼎,在国外也是名扬四海。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访问中国时,特慕名到瑞蚨祥购买了许多丝绸面料;以色列总统的夫人、芬兰总统的夫人都是专程来瑞蚨祥购物,斯里兰卡外长多次来瑞蚨祥购物。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瑞蚨祥在研制我国传统服饰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尤其在加工展示东方女性和中国丝绸特有风韵美的旗袍上成绩斐然,一针一线,精益求精。一款一式妙不可言,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近几年来,瑞蚨祥已有了自己的品牌服装,以神话中形似蝉的一对母子“蚨”为图案,申报注册了自己的标识。并按国家质量标准,严格规范了制作程序与标准。多品种、多款式的民族传统服装已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后,反应良好,2007年已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瑞蚨祥正在“名店、名货、名牌、名服”的新经营大道上迈进。

美食厨房全聚德

“京城美馔无双鸭,并世名庖第一楼。”北京的美食,莫妙于鸭。而享誉天下的老字号全聚德更以其特色“鸭席”闻名于世,稳居“天下第一楼”的位置。

全聚德前门店是老字号“全聚德”的起源店。历经百余年发展,全聚德菜品经过不断创新,形成了以独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

北京鸭鸭种优良,鸭肉鲜嫩,喂食方法独特,分闷炉、挂炉两种烤制方式,技艺独步天下。吃烤鸭有讲究,烤鸭上桌前,先向客人展示烤熟的整鸭,然后当场分解,肉片叠放盘内,骨架另外熬汤(也可饭后带回),吃时蘸甜面酱伴细葱丝以薄饼裹之,满口清香,回味无穷。

如今,市场激烈竞争,餐饮一行“门”好进,“戏”难唱,全聚德始终长盛不衰,靠的是科学管理、技术领先、菜品创新、服务一流!

满城茶香张一元

“吃点心找正明斋,买茶叶认张一元。” 北京人喜欢品茶,喜欢以茶待客、以茶为礼、以茶会友。喝茶的人多,卖茶的买卖自然也就多。但北京人最爱喝的还是张一元的茶。

张一元这个字号在京城已有百余年历史。当年,张昌翼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是凭借着优异的茶品和周到的服务创立了字号。如今的张一元仍然是凭此得到百姓的广泛认可,并成就了今天年销售额超亿元,开发经营数百种茶品,拥有17家分店的传奇。

张一元起家于花茶,卖得最好的也是花茶。在2007年这家老字号的茉莉花茶加工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制胜秘诀就是纯手工制作。

张一元历来重视茶叶的质量,其茶“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这12个字里,最主要的是“汤清”。老北京人喝茶认口儿。早年间,京城各个老字号经营的茶叶各有各的口儿。改革开放后,张一元把退休的老技师请回来,恢复了老字号的传统口味。为了保证茶叶的质量,他们早在1995年就把上柜台的200多个茶叶品种,拿到国家质监局检查,从那时起每年都送检,为让百姓喝到放心茶,张一元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检测费。在历次送检和质监局的抽检中,张一元的茶都合格,被北京市评为“购物放心单位”。张一元为让百姓喝放心茶,在福建闽东地区建了自己的茶叶基地,基地所在地是海拔700米的半山区,这里没有工业污染源,周围都是树,用的是国家指定的茶叶农药,而且严格控制采摘的合理时间,所以茶叶在质量上得到了保证。2000年,张一元的茶叶基地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绿色基地证书。

在服务上,除了传统的涮茶筒、免费邮寄、转邮送礼等服务之外,张一元还推出了免费礼品包装、便民小药箱、便民水、便民椅等。一个前门老店早已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张一元就陆续在市内开设了14家分店。这14家分店又分了好几类,有商务型,如中关村茶楼,是商务会谈的好去处;有文化型,以大栅栏老店为代表,不但有京韵十足的茶座、茶艺表演,还经销茶文化书刊,向渴求了解茶道的顾客全面介绍茶的制作加工等知识。

张一元实在,从质量到服务,这实在让它在茶行中馨香溢远。

中药泰斗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同仁堂继承中华传统医药的精髓,秉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及“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精神,将自身独特的制药工艺与清代宫廷的制药标准有机融合,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如今,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已传播至全国,并延伸至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北京人买药,爱进同仁堂;外地人到北京旅游观光,也爱到同仁堂看看这百年老店。在同仁堂台北店里,有不少顾客感言:“来这里买药,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其中这些历史和文化展区,看起来就像一个中药文化博物馆。”

斗转星移,东兔西乌,但同仁堂的“顾客至上,竭诚服务”的观念却始终不变,散发着浓浓的草药香味的百年老药铺的传统魅力经久不息,使同仁堂成了 “集天下良药,医人间百病”的见证之地!

足下百年清华池

提起京城洗浴行业的百年老字号——清华池,许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那里独具特色的“脚病治疗”,也就是民间所称的“修脚”。具有专业技能的技师运用清华池特定方法和工具治疗足部疾患的这种医疗保健技艺,近百年来为众多京城百姓带去了健康和轻松。

清华池始建于1905年,创建之初,清华池阔绰、讲究,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络绎不绝,京剧大家马连良就是忠实顾客。 这些人常年穿靴,多有脚病,浴池聘请了很多修脚名师,自此,清华池修脚成为了京城一绝。

新中国成立后,澡堂子就像副食店一样是胡同里北京百姓的必去之处。那时家里一间屋子半间炕,哪有洗澡的地儿。清华池名声在外,赶上节假日就得多排会儿队,这里的水热泡着舒坦,培养了不少“澡腻子”。

上世纪80年代,楼房拔地而起,平房里的人们一步登天。在家就能淋浴,清华池生意日渐衰落。后来京城新式洗浴中心纷纷开张,挤压之下,2000年左右清华池几乎跌到了谷底。

花样百出的新式洗浴中心,靠新奇招人,人们图的是一时的新鲜。而清华池则讲究的是传统,然而,硬件设施、卫生水平又确实落后。穷则变,变则通。经过改造,池子更干净卫生,原先的“澡腻子”都闻着味回来了。“老北京讲究的是泡澡,不叫洗澡,洗,是动作,泡,是舒坦,一字之差,心境不同。”从前门搬到丰台的武茂昌大爷,隔三差五来一趟。

水汽氤氲,温润如春,池子里20来位白发苍苍的老爷子,水汽蒸得脸红扑扑,真真儿是童颜鹤发,“水热,人都泡活泛了。”据负责人介绍,清华池80%都是回头客。这回头客念着清华池,正是百年老店浓浓的人脉。

以前以泡澡带修脚,如今以修脚带泡澡,把百年绝活放在主营位置,成立了脚病治疗中心。保持传统技艺,百年绝活代代相传。卫生改造,独立的泡脚盆、严格消毒的修脚刀等,杜绝了交叉感染。扩大技师队伍,清华池负责人道,如今共30多位师傅,修脚技师10多人,治疗师10人,高级治疗师12人,专家3人。为提高服务水平,在开放式治疗室基础上增加单间雅座等各种档次的治疗室,满足了不同消费者。

第4篇:北大百年讲堂范文

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东北讲武堂是与云南陆军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称的民国时期中国四大军官学校之一。东北讲武堂的设立是清末东北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军事近代化的产物,为东北军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奉系统治时期,不断发展壮大讲武堂,将其视为各级军官培训的基地。

一、东北讲武堂的历史沿革

东北讲武堂的设立,要追溯到晚清东北新政时期的东三省讲武堂。

据《东三省政略》载:“光绪三十三年春,吉林将军达桂奏设讲武堂于吉林,为军官研习学术之地。世昌于是年五月莅东,八月遵照陆军部定章创立东三省讲武堂于奉天,调三省陆防各营将校入堂肄业。吉林原有之讲武堂奏明裁,以示统一。”对此事件,《清实录》中亦有记载:光绪三十四年五月未,“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奏,就练兵公所改设宪兵学堂,酌拟试办章程八条,设立讲武堂,缮具暂行章程三十六条,均下部知之。”由此可见,东三省讲武堂是徐世昌在达桂所创讲武堂基础上,于1908年8月在奉天正式创立的。

东三省讲武堂设立之初,即颁行《东三省讲武堂暂行章程》,规定以陆军学堂毕业学生出身人员担任总办、监督、教练官、总教习等职,聘请各部队长官来堂讲习。教学内容分为学科、术科两类,学科有战术、军制、兵器、地形、筑垒、交通、卫生、马学、服务纲要、军用文牍等课程;术科为各兵科操练、野操、体操、剑术、射击等操练。此时的讲武堂虽为“三省各营带兵长官研修武学之所”,但由于初创,各项设施并不完备,每期招收学员较少,加之不久即停办,因此在东北军事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限。

19l8年末,就任东三省巡阅使后,为解决军官不足及部队整训等问题,次年3月在东三省讲武堂原址重新开办,校名定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1925年,改称“东北陆军讲武堂”。三年后又更名为“陆军讲武堂”。

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着手整顿缩编奉军,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1600名编余军官送进讲武堂训练。校址迁至沈阳城东山嘴子东大营,改校名为东北讲武堂。同前相比,规模更大,学员更多,并设立了专科教育、研究班、陆海空专门班。1931年11月,东北讲武堂停办。

二、鼎盛时期的东北讲武堂

无论是晚清时期的东三省讲武堂,还是主政时期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均存在招生少、学期短等特点,培养对象也只限于初级军官。从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至1931年东北讲武堂停办,此时的东北讲武堂达到了鼎盛时期。

(一)体系日趋完备

1928年9月,张学良为统一东北军事教育,将东北“陆海空军各军事教育机关,统改归讲武堂监督管辖”。另外,又将原讲武堂改为“东北讲武堂辽宁本校”,并先后设立了“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及“东北讲武堂热河分校”,形成了以奉天为中心的军事办学体系,东北讲武堂遂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最高军事教育学府。

在学科设置方面,东北讲武堂开设了各种专科教育班,主要包括高等军学研究班、炮兵研究院、机平及机平迫传习班、军兽医教育班、军需教育班、宪兵教练处等。其中,高等军学研究班用中外教员共同培养模式,聘请日本大佐浦澄江等四人作为兵学教官,教授军制学、军政学、地形学、马政学、交通学、野战永久筑城学、兵器学(附化学兵器)、航空学(附航空勤务)、战车学(附战车战术)、陆军经理学(附作战给养)、陆军卫生学(附卫生勤务)、海军军事学(附海军出师准备及海陆军协同)等课程,此外,开设的课程还包括陆军战略战术、战史、参谋要务,并辅以一定数量的野外演习和骑术训练。

从以上专科教育班的设置可见,东北讲武堂包含了步、骑、炮、工、轴重五大科,已成为一所分科齐全的综合性军事学校。

(二)学员数量激增

恢复讲武堂到皇姑屯事件发生前,讲武堂每期人数介于200-400人之间,毕业总人数为3557人。其中,第七期人数最多,主要基于与吴佩孚合作对抗指冯玉祥,军队大量扩充的需要。鼎盛时期的东北讲武堂学员数量较前大为提升,从1928年到1930年9月共举办三期,毕业生多达5343人,远远超过了前九年的总和。

张学良重视讲武堂,关注军官教育,表明了他改造和加强东北军的意图。在其努力之下,截至1930年,驻辽宁的东北军,连长以上的军官,几乎全部是军官学校和讲武堂毕业的,各连的排长,大多数也毕业于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历届毕业学员情况表

数据来源: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辽宁省志军事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辽宁省志人事志》,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三)军官素养高

东北讲武堂创建之初,主要培训陆军初级军官,后逐渐演变为培养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种军官的综合军事学校。

如前所述,高等军学研究班所开设的主要课程,相当于陆军大学的专门培养模式;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等,相当于炮兵学校;工兵研究班则相当于工兵学校。多层级培养模式的设立,使得东北讲武堂不再局限于低级军官的培训。

此外,生源的选拔也很能说明问题。主政时期,主要是从在职行伍出身的军官中选拔(第四期稍有例外),张学良时期的讲武堂逐渐重视从中学毕业的青年学生中招收学员。如第九期,生源中包括编余军官、金陵军官学校学生百余名;第十期,主要是东北学生队毕业生(指在沈阳招考的文学生1000余名)、东北陆军模范队(高小以上毕业的文学生)、炮兵教导队学员、入伍训练结束的中学生;第十一期学员为在职军官,文职人员。

东北讲武堂的校训为“忠诚服从长官,努力尽忠职守,不贪意外之财,不避分内之险”。在此校训的培育下,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人物从东北讲武堂中走出,如吕正操、马本斋、万毅、崔连山、黄显声、耿继周、唐聚五等。

三、东北讲武堂对奉系军事教育的推进

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部最多的军事教育机构,为不同时期的奉系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成为奉系集团统治东北的一个有力支柱。

(一)提升了奉系军官的整体素质

主政时期,“他周围的人几乎都进了讲武堂深造,都受过讲武堂更高层次学校的科班训练”。1928年4月,张学良在北京设立了高等军学研究班,选调军官入班深造,培养高级参谋人员。7月,研究班撤回奉天,继续招收毕业于保定军校和东北讲武堂的在职军官50人入班培训,学期2年。由毕业于国内外著名军事院校的教官任教,开设基本战术、图上战术、阵地攻防、要塞战术、航空战术、日俄战史、普法战争、欧洲战史、参谋要务、作战计划、兵要地理、兵战勤务、野外演习等科目,另外还有一般兵学和补助学科目。到1930年,研究班共招收学员4期180余名。

从上述情况可见,奉系军事教育注重全面、高效、实际,通过十一期培训,造就了奉系急需的初、中级军官8900余人,为改造奉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

年轻的张学良在讲武堂学习期间,“与同辈学友经常在一起痛贬时局,畅叙胸中报国之志。同所有的青年军官一样,他们内心里都对强盛的邻国日本怀有戒心,习武的目的大都是为了日后抗击外来的侵略”。主政后,他更加注重在讲武堂中宣扬爱国主义情怀,据方未艾回忆,张学良在第十期开学典礼上讲道,“在东北外蒙被割,旅大被占,铁路、矿山被外国人管理、开采;在关内香港、澳门和其他港口、重要城市被租、被借,久借久租不还,几处铁路、矿山也被外国人管理、开采,国家领土已不完整”。继而勉励学员“好好学习,结业之后,再入讲武堂深造。将来可以带好兵,打好仗,保卫国家,安定百姓,才不白学军事,不愧祖先,不愧官长的教育,不愧父老血汗的培养。”

在此影响下,很多军官、士兵在讲武堂学习期间常抒发爱国情怀,及至民族灾难来临时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其中著名的有马本斋、万毅、吕正操等。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最早倡导者黄显声也是毕业于该校的学员。

(三)深化了张氏父子的教育思想

东北讲武堂的成功举办,与张氏父子对军事、教育的重视分不开。虽出身草莽,但却极为重视教育。时人评价道,“别看是个出身绿林的老粗,可是他却重视学者和提倡教育”。

张学良主政时期,对教育更为重视。1924年冬,张学良在对北京大学师生的讲演中说“中国唯一希望在青年,青年之根本在教育”。1930年12月,他在对天津国立第二工学院的师生们说:“中国在今日与外人相比,当然是落后国家,其最大原因,即在教育落后”。对教育的极度重视,在东北讲武堂的教学中得到了大力贯彻。

总之,东北讲武堂在东北严重危机之时建立,使中国东北地区出现了近代化的军队,对抵御俄、日侵略起了一定作用。东北讲武堂的建立为东北军事教育的发展、中国正规军事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

第5篇:北大百年讲堂范文

[关键词]银冈书院;东北教育史;现代教育

(一)个性特色的教育宗旨

银冈书院是清朝原湖广道御史郝浴于1658年谪居铁岭时所创建的。作为清朝时期的一个教育单位,无论是它的教育、教学都遵循体现着一定的教育宗旨和方针。“致知格物”原是书院创始人郝浴为自己确立的修养准则和信条。这一词出自《礼记.大学》,本义是要人们通过修养,排除错误思想、错误观念、错误的方式方法,达到对事物的透彻认识和理解,对事物进程的正确把握。在创办银冈书院后,郝浴将自己原来的书室命名为致知格物之堂,并亲笔提书与堂前。致知格物也是郝浴为银冈书院确立的教育宗旨。这样的教育宗旨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郝浴把银冈书院无偿的留给辽北官府作为办学之用后,在此执教的董国祥曾对致知格物给与进一步的阐释。他把致知格物具体解释为正确认识与行为的统一,认识是重要的,按正确的认识去实践更重要。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银冈书院确定的致知格物的教育思想,其本意是以育人为本,重在教育修身,而不是专为科举和仕进,可以说这在清代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作为清代的办学单位,银冈书院虽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宗旨,但仍必须遵从清朝统一的教规和教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康熙三十九年颁布的圣谕十六条。现将次条规附录于此,以供大家与银冈书院“致知格物”宗旨相比较。康熙三十九年(1700),颁圣谕十六条于直省学宫:一、敦孝弟以重人伦;一、笃宗族以昭雍睦;一、和乡党以息争讼;一、重农桑以足衣食;一、尚节俭以惜财用;一、隆学校以端士习;一、黜异端以崇正学;一、讲法律以敬愚顽;一、明礼让以厚风俗;一、务本业以定民志;一、训子弟以禁非为;一、息诬告以全良善;一、戒窝逃以免株连;一、完钱粮以省催科;一、联保甲以弭盗贼;一、解仇忿以重身命。每月朔望令儒学教官传集该学生员宣读,务令遵守。违者责令教官并地方官详革治罪。

(二)最具特色的清代东北书院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书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具书院特色体制和运行模式。那就是包括以学田、学舍等为基础的办学保障体系。以山长、斋长负责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以讲学、藏书、祭祀为基本规制的办学模式。清朝时期,由于大量书院官学化,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书院特色的已经非常之少,而银冈书院则是比较全面的保留了中国书院的特色,是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书院。

银冈书院的学田属于完全私产,郝浴当年留下的二十二垧半地,直到民国,经历了清王朝灭亡的重大社会变革,仍然被完整的保存下来。民国二十年的《铁岭县志》非常清楚的记载了郝浴所遗土地所在、方位、地块、四至。而《盛京通志》上记载的银冈书院“于余地内拨给学田一千亩”土地,却根本找不到。“郝公遗产及历年续增之财产,岁入二千八百元。初由银冈书院经理,及书院废后归劝学所经理,缘劝学所诸人均系书院旧日绅董,而劝学所亦借用书院旧址也。后由曾宪文沿书院旧址,创立银冈会社,而郝公遗产亦被尽数拨归银冈会社。”

(2)银冈书院的学田和由学田提供的经费完整而清晰,这是银冈书院不同于其他书院的特色之一。与学田一样,其学舍得到很好的保护,学田学舍稳定,也是银冈书院的一大特色。山长制是一般书院通行的管理体制。银冈书院沿袭了书院传统的管理体制,实行山长制。但在运行上与其他书院有所不同。在名称上,银冈书院实行的实际是以斋长为主体的集体管理体制。斋长具有聘山长的职权。这种管理体制使书院保持了发展动力。

讲学是古代书院的主要特色。银冈书院的讲学非常活跃,我们从清初银冈书院的史料中,依然能清晰的看到书院讲学的特色。光绪四年,“聘新民举人李百川主讲,而宁远举人李崇瑞继之。自此主讲者岁无虚席。”光绪二十一年,“乃聘赵为书院主讲。赵古文得阳湖派,而尤深理学。士子耳目一新,书院成绩为最至。”

银冈书院的又一特色是丰富的藏书,并将书目刻成碑文,以示永记。光绪十六年,银冈书院捐添经费建修斋房后,曾刻二碑,其一为“银冈书院固定资产记碑”,一为“修斋房记碑”,碑阴为“书院新添书籍书目”。前碑列有旧存《中山全集》、《图书集成》等二千二百八十余本。后碑列有新添《史记》、《盛京通志》等书一千八百九十余本。新旧图书共四千一百多函册。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祭祀是古代书院的传统特色。银冈书院创建之初,以供祀孔子为主。书院创始人郝浴病逝后,为了纪念他对铁岭教育所做的贡献,将郝浴曾经居住的卧室和书房辟为“郝公祠”,设其灵位,终年奉祀。在东北书院中,像银冈书院这样以供奉书院创始人的供祀真的不多见。这样的祭祀也是书院把情操教育融入到了书院的教学之中。

(3)至此,银冈书院初步完成了由旧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变革。

(三)东北现代教育的推动者

由旧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变革,是清末最重要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银冈书院始终站在变革的潮头,在东北是教育变革的最早实践推动者之一。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正式颁布废科举、兴学堂的一系列章程。光绪二十八年三月,银冈书院改为小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正式开课.这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是比较早的。“清光绪二十九年清廷知时势已非,力谋变法,下诏停科举设学堂。铁岭知县赵臣翼与书院斋长等共商,即于书院内设小学堂一处,招生徒一班。光绪三十一年(1905)添招生徒二班,三十二年(1906)又于书院西购地建屋,续招生徒二班,前后共招生徒计初等小学三班。两等小学两班。”

银冈书院在创办之初就是一所充满了革新精神的人学校。首先,他改变了中国传统旧学以《三字经》、《百家姓》等为教育内容的旧科目,开设了与现代学校教学内容极为相近的国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图画等学科。然后,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为八股学八股、行八股的模式,注重实际,主张厚古薄今,讲求实际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堂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在当时社会的情况下,学堂把爱国兴邦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注重思想道德培养。把岳飞抗金的故事编入课本中,谱成歌曲让学生们学唱。这样的爱国教育使学堂极具鲜明特色。与此同时,学堂还开设图书馆,购置了大量的中外近代出版的介绍西方新思想、新文化、新科学的书籍,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也使学生们接受了新思想的影响。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银冈学堂成为革命志士的摇篮。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血洒南京雨花台的少年英雄石璞都是从银冈学堂毕业的学生。

爆发后,铁岭劝学所所长曾宪文,向铁岭学界详细介绍了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思想、新文化。可以说银冈学堂是新思想、新文化传播最快的地方。对铁岭的青年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高小校长邓士仁、教师刘国安等带领学生上街张贴标语,进行演讲宣传。确切的说,所主张的新的思想和文化,在辽北得到的是持续的传播与发扬。

综上所述,银冈书院亲历了东北教育史的全程,可贵的是经历了各种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实践。是东北最早开办现代教育的先锋,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机关,这在东北教育史上是少见的,所以说,银冈书院是清代东北教育史的缩影。

参考文献:

[1]清朝文献通考七学校考

第6篇:北大百年讲堂范文

主打时尚文化牌成就真正的女子百货

在此之前,北京的女子主题百货有英斯泰克女士商城、王府井女子百货等案例在先,但最终都没能坚持到底。新世界女子主题百货此次盛装登场,能否“笑到最后”引人关注。新世界女子百货总经理杨昆表示,新世界女子主题百货并不仅仅停留在“女子百货”概念层面,而是切实从女性顾客的实际消费需要、从新世界百货三馆的错位经营的需要角度,在经营模式上与传统百货区别开来,打造真正的女子百货。

数据显示,零售业销售的77.3%来自女性。目前很多女性对消费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希望有一个专属的场所,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女子主题百货,从本质上说是从现代时尚女性购物的需要出发,设置卖场格局、营造卖场氛围、提供便捷服务。新世界百货上下四层,面积4万平米,其中大片面积用来设置宠物店、女子书吧、家具店、VIP讲堂、餐饮店等,这些在传统百货看来很难带来好的“平效”,是对传统百货经营模式的一种颠覆。

新世界女子百货众多“不实用”的设置首创京城百货多个“第一”:

酷迪宠物店是北京百货业态内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宠物店,宠物美容室、水族馆、鸟族馆、爬虫馆、珍奇动物展示区等区域,为宠物提供美容、寄养、训练和摄影等一系列的服务。

占地约500平方米的女子书吧雨枫书馆是国内百货店内的首家女性书馆。书馆倡导“书女”理念,是集茶餐、简餐、书品、音像等于一体的俱乐部式女性会员书店,定期举办手工制作、益智课程等主题讲座,主题电影展映以及明星签售活动。

首次引进HOLA特力屋家居店,提供包括寝具、窗帘、层架收纳、小家电、家具灯饰、餐茶锅具、卫浴美体、蜡烛烛台、饰品花艺等15大类1万5千多种精致多样的商品,其中有近40%是独家专卖的商品。

餐饮包括黑松白鹿日餐、泰食馆、权金城、永盈茶餐厅、三俞竹苑、拿渡麻辣香锅、万方豆捞、呷哺呷哺、萨莉亚西餐、85度C面包房等各地美食品牌店30多家。

占地300平米的VIP讲堂,不定期举办家装知识讲座、美容讲座等为女性消费者度身定制的文化课程,为VIP顾客提供专享服务。

首开先河全部采用男性营业员为女性顾客服务,成为各大报章竞相炒作的“新闻点”。杨昆表示此举并不是为了“耸人听闻”,而是从女子百货定位出发,女性消费者购物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肯定,需要异性的专业意见。

在杨昆看来,传统百货着眼点在“商业”二字,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平效”上,而新型的主题百货着眼点在“时尚”二字,更多地致力于文化感、时尚感、舒适度的营造。为了全力营造女性专属色彩,新世界女子百货在装潢设计上以粉紫色为主视觉色调,设置别致私密的女性休闲空间、舒适浪漫的白金会员休息厅、仿如自然世界般大面积的绿植覆盖、全店无障碍网络覆盖设备,全力营造“个性化”及“富品味”的特质,使之成为北京城新的“时尚”潮流地标。

在崇文门商圈里,在已有的新世界综合馆、青春馆基础上,新世界的女子主题百货作为“时尚馆”,为商圈增添了新的内容,为消费者提供了新选择。

有特点有新意向服企抛出橄榄枝

新世界女子百货开业当天,手握新世界女子百货餐饮优惠券《粮票》、在各餐饮店名外等待就餐的队伍多达近百人,场面壮观。全天举行的开业吉祥物“GAGA”彩绘活动,夜里12点时还有20余位顾客仍在“坚守岗位”。下午3点三层VIP讲堂,香港著名星座达人“星座小王子”的讲演现场挤得满满当当,签名售书受到众多星座粉丝追捧。

开业当天火爆的场面再一次验证了新世界百货的聚客魅力。首战告捷之后,需要在后期精耕细作、适度调整。在接受采访时,杨昆表示欢迎包括深圳女装在内的中国国内女性服装服饰品牌与新世界女子百货合作,共同开创新局面。

与新世界女子百货合作,一大特色是是品牌的复合式经营。新世界女子百货主推北京第一家复合式主力品牌集合店,同一集团下众多知名品牌,在同一专柜同时贩卖。比如喜欢ESPRIT品牌的消费者,可以在专柜内找到该品牌所有品类商品,服饰、家居、内衣……,体验一站式购物的乐趣。

其次,新世界女子百货可以成为一批有特点有新意的本土设计师品牌的热土。北京时尚新世界女子百货精心策划、独家引进了设计师品牌基地。设计师基地商品以独一无二为特点,为女性消费者提供有设计感的个性化服饰产品。

第三,工厂店创意进入。北京时尚新世界女子百货以全新的概念驻入众多工厂店铺。这些工厂店属于直营店铺,以实惠的价格吸引喜爱淘宝的顾客。

第四,欢迎饰品搭配单品进入。新世界女子百货是全国第一家在商场显著位置贩卖女性时尚个性服饰的百货。从商场正门进入一层,最显眼的黄金位置,是各具特色的“个性小铺”和“时尚坊”,囊括了耳环、小拄件、头饰、帽子、手链、项链、丝袜、雨伞、指甲修理包,应有尽有。

第7篇:北大百年讲堂范文

本次活动以“弘扬档案文化、践行北京精神”为主题,在区档案馆举办了隆重的启动仪式,在石景山游乐园设立了分会场进行档案法制宣传和文化展示活动,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马素萍、区人大副主任范北燕、区政府副区长杨东起、区政协副主席刘建国等市区领导出席,人大代表、义务收集员、学校师生、社区居民、部队官兵等3000余名社会公众走进档案馆参观体验。

特色民俗展览受青睐

“这就叫门当,门当户对就是由此而来的!”“这就是二十年前我住的地方,当时还都是平房呢”。活动一开始,区档案馆四楼展厅内就挤满了人,大家正兴致勃勃地观看展览——《村庄的记忆》。该展览通过178张新老照片、30余件实物档案真实还原了西长安街延线最后一个消失的“城中村”——古城村村容村貌、风土人情以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秉心圣会的历史与发展情况,让参观者透过档案资料感受到了家乡的发展变迁。展览一亮相就激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孩子们围着从没见过的老物件好奇不已,老人们则在发黄的旧照片前唏嘘感叹,回忆着过往的岁月,久久不愿离去。

书法笔会活动展风采

“岁月辙印春秋笔,隶篆楷草唱大风”“兰台似秋水,青史留芬芳”……活动现场,区档案馆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笔会,来自区书法协会的老师们挥毫泼墨,创作了多幅反映北京精神和石景山区文化底蕴的优秀书画作品,并与参观者亲切互动,将书画作品赠送给学校师生、部队官兵和社区群众。公众在与书法家近距离交流的同时,增进了对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书法笔会这一创新形式,为档案馆与公众搭建了一个弘扬北京精神、传播区域特色文化的互动平台。

历史文化讲座赢喝彩

为了配合活动主题,首次将“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移入了石景山区档案馆,借助石景山区市民学习品牌“兰台大讲堂”开讲,邀请了北京文化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包世轩讲授了《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古城秉心圣会、太平鼓、处佛文化以及京西民宅文化等百姓身边的知识讲的精彩、有趣,110多名社区百姓听得津津有味,互动提问时社区群众更是争相回答,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第8篇:北大百年讲堂范文

从康熙年间的一家小药房,到供奉御药,再到今天扬名海内外的现代中医药集团,同仁堂经历了346年风雨。历代继承者们恪守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在患者心中铸造了一块“金字招牌”。

供御药百年显扬名

“‘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1669年的秋天,康熙八年,出身中医世家的北京名医乐显扬在一番宦海沉浮之后,立志以医药“济世养生”,辞官创办了同仁堂药室。“同仁”即取“天下大同、公义仁爱”之意。

1702年,乐显扬之子乐凤鸣承袭父业,在前门大栅栏路南开设北京同仁堂药店,并集毕生精力搜集配方,研制药剂。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女金丹、再造丸等至今惠及民众的中药名品就是由他配制而成。

由于配方独特、原料上乘、疗效显著,同仁堂名声日隆。雍正元年,同仁堂药选为宫廷御用,从此独办官药188年。

此后,随着历史更迭,同仁堂一直饱受战乱动荡之苦,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重获新生。1954年,同仁堂率先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公私合营,大大改善了生产劳动条件。三年后,同仁堂中药提炼厂正式成立,开创了中药西制的先河。

改革开放后,同仁堂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1992年7月,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组建成立,同仁堂跻身国有大型企业之列。为摆脱集团初期的严重亏损,借助资本市场转型发展,1997年,由集团6家绩优企业组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由此这家京城老字号正式向现代企业迈进。

保质量炮制良心药

见证了清王朝荣衰、外敌入侵、军阀混战、民主革命及建国伟业,同仁堂饱经沧桑依然神采奕奕。这块金字招牌何以数百年屹立不倒?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说,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同仁堂一直坚持诚信经营,让老百姓吃药放心,代代相承才形成品牌。“诚信为本,讲究质量,以义取利,义利共生,才能屹立不倒。”

药材好,药才好。上等、洁净、地道一直是同仁堂挑选药材的标准。例如,人参要用东北吉林的,蜂蜜专用河北兴隆的,白芍用浙江东阳的,就连处方规定的16头人参,也绝不用32头的小人参顶替。

78岁的芦广荣1956年起就在同仁堂担任药材质量检验员,把守重要的首道质量关。“要把好质量关不容易,掺假的事也碰到不少,但我们始终记着,药是治病救人的,绝对不能有私心杂念,这是对老百姓负责。”

为保证原料优质,近年来同仁堂投资数千万元,在吉林、河北、陕西、湖北等地建立10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同时,在传统质检基础上,又增加现代检测仪器,以科技手段对药材和成药进行分析检验,更精确鉴定其成分质量,严防不合格药材入厂。

医者仁心。多年来,同仁堂不仅提供代客煎药、坐堂诊病、代办邮购、夜间售药等便民业务,还在重要公共卫生事件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一个典型事例是,2003年非典期间,同仁堂61家门店满足了北京市抗非典药物1/3的需求。尽管原料药材采购价格成倍疯涨,同仁堂坚持不加价、不停售。其间,共卖出198万服饮片,100多万瓶代煎液,仅此一项就亏了600万元。

老字号酿出新味道

如今,在喧闹的北京前门外大栅栏,红墙碧瓦、描金彩绘的同仁堂药店依然吸引着八方来客。店内人声鼎沸,药香浓郁,顾客们挑选各类药品,员工们忙碌称量草药,老中医认真诊治病患。

同仁堂新一代的传人们,以现代企业制度,让这家百年老店重获青春。从新中国成立前仅100多人和三间门面的老铺,发展到今天拥有6个二级集团、3家上市公司、2万多员工的大型国有企业,形成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

目前,集团已拥有6大类1500多种产品,海内外零售终端和专卖店达2000多家。截至2014年底,集团总资产近200亿元,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利润近19亿元。

立足国内的同时,同仁堂也着力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一个闪光的民族品牌,正在世界舞台上续写着中医药传奇。

第9篇:北大百年讲堂范文

“打开音乐之门”从1995年仅是一个雏形发展到今天,无论从场次、规模、品种到参与院团、观众人数、业界评价都呈上升趋势。据中山音乐堂掌门人徐坚介绍:1995年还只是单休日,北京音乐厅为增加演出场次,培育音乐市场,决定从向小观众普及交响乐做起,月末周日举办由北京交响乐团演奏的普及音乐会,名为“让我们走进音乐厅”。1998年开始在暑假期间集中举办系列音乐会,并正式命名“打开音乐之门”。

“音乐之门”广开13年,无论是演出时间的调整(月末、周末改为暑假)、演出场地的扩展(由北京音乐厅一地扩展为以中山音乐堂为主,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中国京剧院实验剧场、天地剧场等相继加盟),还是艺术品种的丰富(由交响乐扩展到戏曲、木偶、杂技等多艺术门类)、演出院团的增加(由北京交响乐团一团发展到国外团体加盟),每一步都是因时因地制宜、务实进行调整,因为“打开音乐之门”的基础就是想观众所想。

作为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打开音乐之门”今年又有突破――第一次成功吸引了企业赞助,第一次融入了环保理念。从7月13日至8月26日演出70场,吸引7万余名观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很显著。“打开音乐之门”定位准确,风格鲜明,以出售散票的方式取得赢利,实属难得。徐坚说:中山音乐堂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教委支持下,以“高水准、低价位、现场讲解”的形式,为渴望高雅艺术而又不得要领的人们打开了音乐之门,为孩子们提供了接触高雅音乐的机会,从而提升了北京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音乐鉴赏力。

调研发现“打开音乐之门”确有独到之处:

高水准,名家名团力挺

让孩子看到最好的演出,才能把他们留住。这就是音乐会策划的前提。名家名团的热心加盟成为“打开音乐之门”长期保持高水准的支柱,盛中国、林耀基、鲍蕙荞、郑小瑛、林石城、李祥霆、吴玉霞、殷承宗……“打开音乐之门”上刻下了长长的名人录。他们对“打开音乐之门”宠爱有加,只问耕耘。在京艺术院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民乐团、中国广播艺术团电影交响乐团、中国国家歌舞团轻音乐团、中国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北方昆曲剧院等部级院团不计酬劳,甘心为孩子奉献。徐坚感慨地说:与商演相比,这些名团名家出演,只能拿到象征性的演出费,而他们从不讲价钱。

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指挥杨鸿年今年是第10次率团参与“打开音乐之门”,他们每次都精心准备最好的音乐,而不是拿以前节目凑数。杨鸿年说:参加“打开音乐之门”不是偶然的。我们团的宗旨是主张爱和奉献。把最美好的音乐给孩子,靠个人力量是不可能的。大家共同的目的就是提高国民艺术素质,让孩子早些接触音乐对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对他们的人生都会有好的影响。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19日杨鸿年率领的合唱团在“打开音乐之门”中迎来了平谷的46名音乐特长生和教师。对此杨鸿年表示:每个地方的音乐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国民音乐教育、美育教育不能有盲点。

对普及社会音乐教育情有独钟的指挥家谭利华率领北京交响乐团每届必到,成为“打开音乐之门”最忠实的乐团。8月26日闭幕音乐会上,该团排练演奏的《生命乐章》将交响乐与环保主题巧妙结合,乐曲寓意鲜明。为此尚在乐季后休整中的北交演员专门提前上班。谭利华说:“打开音乐之门”起于李德伦大师等人的倡议策划。与北交“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普及高雅音乐一脉相承。如今看到孩子们安静地听音乐,非常令人欣慰。人的素质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这是个工程,需要踏下心来去做。的确,“打开音乐之门”直接受益的是北京的小乐迷。记者发现“打开音乐之门”音乐会秩序明显好于很多成人音乐会,孩子们懂得欣赏音乐。“打开音乐之门”积13年之功,对提高首都市民的音乐欣赏水准有着滴水穿石之用。

低票价,倾情培育市场

国内演出票价居高不下已呈事实,少则二三百多至上千元,剧场门槛越来越高,艺术表演已被局限在小部分人欣赏得起的圈子里。徐坚说:高票价既满足不了观众对高水准演出的需求,也不能使演出经营举办方获得预期利益,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培育市场需要长期为之,急功近利的短视做法行不通。“打开音乐之门”面向的是青少年观众,目的是“让普通观众接触高雅音乐”,从设立之初一直保持最低票价10元这一标准,13年来低票价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公益性和诱惑力,“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观众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大”这是每届必到的谭利华对“打开音乐之门”的评价。

“打开音乐之门”凝聚了一批固定的观众群。丰富的节目加上合适的价位,使“打开音乐之门”成为孩子们暑期里的一门艺术选修课。下到4岁孩子上到73岁老人一批“入门”之后迷上它的观众,成为音乐市场的中坚。每逢暑假,家长相约赶来买低价票,音乐堂常常出现几个家长陪着一个孩子看演出的状况。今年“打开音乐之门”上座率高达85%,12场满场,10元门票一周之内售空。音乐堂票务经理孙毅高兴地说:“有位家长一次买了25场票、共55张。他花了1800余元,觉得太值了”。有了稳定的市场,“打开音乐之门”从当初几场,持续增加到30场、50场,直到今年办成了70场,“打开音乐之门”已经得到市场的回报了。

多样化,一心为了孩子

“打开音乐之门”定位面向青少年观众普及高雅音乐,13年每走一步都贯穿了“孩子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概念。如“96北京音乐厅学生艺术欣赏课”,将音乐欣赏与名家讲解相结合,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1999年推出了“音乐夏令营”,唱片里的故事、带你走进歌剧世界、《梁祝》诞生等小故事,何占豪、卞祖善等人亲自讲解。为了拉近音乐与孩子的距离,“打开音乐之门”安排了零距离接触乐器,还特别安排了一些少年演出团体参演。例如:芝加哥童声合唱团、英国少女合唱团、杨鸿年指挥的国交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等等。看着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演出,孩子们觉得音乐并不难,音乐离他们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