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特点范文

会计核算特点精选(九篇)

会计核算特点

第1篇:会计核算特点范文

(一)券商经营业务

券商是指依照相关法规组建的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金融企业,按其取得经营业务的范围可分为经纪类券商和综合类券商。依照《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经纪类券商可经营下列业务:①证券(含境内上市外资股,以下同)的买卖;②证券的还本付息;③证券代保管、鉴证;④登记开户;⑤与证券经纪业务相关的证券投资咨询;⑥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综合类券商除了可经营上述业务外,还可经营的业务有:①证券的自营买卖;②证券的承销和上市推荐;③资产管理;④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二)券商经营特征

1.资金密集型特征。无论是股票、债券或基金承销业务,还是并购业务,券商对资金的需求都远远超过其他企业。现在的上市公司有些是航母企业,其股票的发行数额往往是数十亿元、数百亿元。而现行的承销方式又基本上都采用全额包销或余额包销方式,券商常常为了完成其股票发行任务,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甚至不惜动用其全部的自有资金。其资金密集型特征显而易见。

2.高风险行业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证券市场的风险更是风云莫测,难以把握。证券市场风险的生成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公司经营状况的突变、市场资金流向的改变、官方利率的变动、新经济政策的颁布、全球证券市场的波动影响以及投资者投资喜好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券商是以证券市场为经营舞台的企业,其高风险行业特征非常明显。

3.人才密集型特征。券商的营业收入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其独特技术含量的服务,且这种技术含量是建立在大量的证券研究基础之上的。证券研究作为一种综合、全面的研究,内容丰富而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承担。券商为了发挥“金钱与头脑”结合的最佳效应,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现在大多数券商都很注意吸纳培养技术人才,在有些综合类券商中,具备硕士、博士学历的人员已占到公司总人员的50%以上。可以说,券商是高技术人才聚集的企业。

4.高技术装备特征。券商对通讯、计算机以及互联网上的硬件、软件的投入可谓是不惜重金,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目前,已有200多家券商开展了网上委托业务。此外,从标准证券营业部的营运成本的构成上可知,除去场租费用,证券营业部仅在电脑设备与通讯设备上的折旧、维护及更新费用就占到全部营运成本的40%左右。可见,券商经营的高投入、高技术装备特征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的。

二、券商会计核算特点

券商是特殊的金融企业,特殊的证券经营业务决定其在会计核算上有着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资产特点

1.独特的资产结构。券商账面资产的绝大部分是流动资产,只有极少数的长期资产,且流动资产中大部分资产的所有权并不属于公司,而是他人资产,即客户资产。如现金类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包含公司存款和客户存款两部分。其中,客户存款是指由经纪业务所引起的客户存放在公司中用于证券交易的资金,这类资金按照规定必须与自有资产分开核算与管理,券商不得动用。

2.独特的科目设置。券商主要资产的会计科目均按其业务性质分别设置,而不同于一般企业按资产的经济性质来设置。如券商自营业务设有“自营证券”和“自营证券跌价”科目;投资银行业务(承销业务)设置了“行证券”和“代转发行费用”科目;资产管理业务设置了“受托资金”科目;业务设置了“代兑付债券”科目;证券回购业务设置了“买入返售证券”科目等。

3.独特的应收及递延资产项目。券商经营的投资银行业务、银行间同业拆借业务以及与证券交易所、证券清算机构间的往来业务,都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应收及递延项目。如“待转发行费用”实质上是由承销业务所引起的应收项目;“交易席位费”则是券商按规定向证券交易所交纳的一项费用,由于交易席位费的数额较大,会计制度规定按不短于10年的期限进行摊销,由此形成券商一项独特的递延资产;“拆出资金”是券商进行银行间同业拆借所产生的一种应收项目。

此外,在券商的总体资产中,证券类资产比重较大,长期资产中的固定资产比重较小。这是因为我国证券业正处在发展初期,资本金不足,经纪业务的摊子铺得太大,另外网上经纪业务的发展又势在必行,因此,券商在现阶段不可能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

(二)负债特点

1.特定的融资渠道。券商债务资金来源反映了公司债务资金的融资渠道。按照《证券法》的规定,我国券商现阶段的债务资金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国债回购、股票质押贷款和发行债券等。券商短期债务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国债回购、股票质押贷款以及公司经营业务所产生的短期债务资金;长期债务资金来源主要有发行债券、股票质押贷款和融资租赁。

2.特殊的债务构成。券商的短期债务资金主要用于调剂公司的资金头寸,如质押借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证券款等。而代买卖证券款、行证券款、代兑付证券款及受托资金则是公司各项经营业务所形成的债务资金,这些债务资金在性质上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债务资金。一般企业的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公司自身的经营,属于企业资本结构管理的内容。公司长期债务资金科目设置主要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及“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特点

券商大多数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其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设置与其他企业基本相同,惟独“一般风险准备”科目是券商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标志。一般风险准备是在法定盈余公积的基础上,根据券商高风险的经营特征所设立的另一项后备基金。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公司稳健经营,高度防范因经营风险所造成的资本亏空,以双重保险形式来保障公司投资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一般风险准备的用途与盈余公积基本相同,一般仅用于弥补券商的经营亏损。

(四)损益特点

1.主营业务损益按两种方式进行核算。券商主营业务损益按其核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按收入、成本费用分开核算的方式设置会计科目。如银行间同业拆借业务、业务和其他业务,均专设“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手续费支出”、“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用于核算成本费用。同时,又专设“金融企业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用于核算相对应的收入。另一类则按收入、成本费用不分开核算的方式设置会计科目。如自营业务中“证券销售”科目,既核算自营业务买卖中的销售收入,又核算销售成本及其差价,即在一个科目内实现自营业务的损益核算。投资银行业务中“证券发行”科目也是如此,该科目用于核算承销业务中以全额包销方式发行证券的发行收入、发行成本和发行费用,余额直接反映承销业务所实现的利润(或亏损)。此外,券商证券回购业务中所设置的“买入返售证券收入”和“卖出回购证券支出”科目,分别用于核算证券回购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从经济意义上讲,这两个科目实质上是核算券商融资、融券所发生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因券商本身经营的就是资金、证券等特殊商品,所以,将其作为经营业务收入和经营业务支出分别列示于损益类科目中。

第2篇:会计核算特点范文

[关键词] 出版物发行;会计核算;独特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20

[中图分类号] F2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041- 03

发行企业是书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赖以流通的媒介,是连接出版企业与广大读者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是商品流通领域里一种特殊的商品流通企业。

1 发行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

1.1 发行企业零售实行全国统一定价

发行企业一般对同一种出版商品实行全国统一定价,并且出版物定价不是由发行单位决定的,而是由出版社在出版时根据国家规定的定价政策决定的。由于书刊等出版物实行明码标价,故称为“码价”,同时为发行企业会计核算实行码价是核算创造了条件。

1.2 发行企业购销渠道中间环节价格实行折扣与折让

出版类商品从出版到最终消费者中间,整个流通渠道中不是实行全国统一定价,而是在全国统一定价的基础上进行折扣。这种折扣与一般商品销售中的折扣是有所区别的:发行企业在除零售环节的销售渠道中的价格的决定,都是以既定零售价格基础上的折扣价进行的;而一般商品销售时的商业折扣并不是主要用来决定销售价格的,其主要目的是商品促销,并且折扣的基础价格不是零售价,而是出厂价或批发价。

1.3 发行企业经营商品的特殊性

发行企业经营商品是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精神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肩负着传播文化、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社会使命。所以发行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不应该忽视社会效益。

2 发行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2.1 会计核算办法

2.1.1 售价法

售价核算法是指书刊购进、调入、调出、销售和储存的日常管理与核算,采用出版物定价(码价)进行计价、核算和记账的一种方法,码价与实际进货价之间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反映。

2.1.2 进价法

进价核算法是指书刊购进、调入、调出、销售和储存的日常管理与核算,采用出版物实际进价进行计价、核算和记账的一种方法,因为没有进销差价,采用此方法不用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

实际工作中,发行企业可以按照自身情况选择使用上述两种方法。

2.2 发行企业会计核算账户特点

(1)库存商品账户。该账户核算发行企业从供货方购进的出版物的实际成本(进价)、或计划成本(售价)、或出版物定价(码价),发行企业出版物的采购业务可以直接通过本账户核算。本账户明细账户可以按照:期刊、教材、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种类设置。

(2)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本账户在采用售价核算法时才能使用,用来核算发行企业出版物售价(码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本账户设置“进销差价”和“进项税额”二级明细账户,还可以按照出版物的种类:如期刊、教材、图书等在二级账户下分别设置三级明细账户核算。

(3)其他。发行企业包装物的采购与摊销业务可以不通过“包装物”账户核算,直接通过“营业费用”账户核算即可。

2.3 发行企业购进业务核算特点

发行企业购进出版物的核算可以按照售价法,也可以按进价法。在售价核算法下,按照出版物的售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并且按照出版物的种类设置二级明细账户。按售价与含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账户,按含税进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账户,按含税进价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账户。在进价核算法下,按照出版物实际不含税进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按照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进项税额”账户,按含税进价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账户。

2.4 发行企业收入业务核算特点

一般的商品销售对商业折扣不反映在账面上,而发行企业在售价核算法下却将销售折让单独反映在账面上。具体核算:在售价核算法下,按实际售价借记“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账户,按码价与实际售价的差额借记“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折让”账户,按码价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账户下的“主营业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明细账户;期末根据“商品销售收入”和“销售折让”等明细账户的本期发生额计算销项税额,借记“主营业务收入――销项税额”账户,贷记“应交税金”账户;期末结转出版物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和进项税额”账户,贷记“库存商品”账户。

在进价核算发下,按实际售价借记“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账户,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应交税金――销项税额”账户;期末结转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贷记“库存商品”账户。

2.5 库存出版物提成差价的核算

库存出版物进行商品提成差价核算的原因:出版物发生滞销、积压货保管不善等原因造成出版物破损,从而造成价值降低。年度终了,发行企业应对库存出版物进行全面清查并实行分年核价,按规定比例提取提成差价。首次提取提成差价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出版物提成差价”账户,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账户。以后年度年末应计提的金额大于“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账户的期末余额时,应按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出版物提成差价”,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账户;应计提的金额小于“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账户的期末余额时,应按差额冲减本年销售成本,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贷记“主营业务成本――出版物销售成本”账户。“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发行单位提取的库存出版物的呆滞损失准备。

出版物经批准报废时,在“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中列支。

(1)采用售价法报废核算时,按实际成本,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按定价与实际成本的差额,借记“产品成本差异”科目,按定价,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2)采用实际成本法报废核算时,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发行企业可参照出版单位存货跌价损失的计提标准,按如下标准确定库存出版物提成差价:①纸制图书,当年出版的不计提;出版1年的按年末库存图书总码价的10%~20%提取;出版2年的按年末库存图书总码价的20%~30%提取;出版3年及3年以上的按年末库存图书总码价的30%~40%提取。②纸制期刊,当年出版的按年末库存实际成本提取。③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按年末库存实际成本的10%~30%提取,如遇上述出版物升级,升级后的原有出版物仍有市场的,可保留出版物库存实际成本的10%,升级后的原有出版物无市场的全部报废。④所有各类出版物提成差价的累计提取额不得超过库存实际成本。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应按企业实际情况运用核算方法,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完整可靠。

3 发行企业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根据发行企业自身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在会计核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出版物入库时,会计人员要确认出版时间。出版时间的确认直接影响到计提出版物提成差价。按照选定的核算方法进行购进业务的账务处理。

第3篇:会计核算特点范文

摘 要 矿产资源是指已经探明储量的,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开采利用的,地下的煤炭物质。作为一种资源行业会计,矿业资源会计在确认、计量以及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 矿业资源 资产会计 核算

一、矿业资源资产会计相关的概念

(一)储量(Reserves):储量是指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矿藏储量。所有的储量估计都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按不确定性程度的大小可将储量划分为探明储量和未探明储量。

1.探明储量(Proved reserves)

探明储量是指在现有经济条件(如估计日的价格和成本)、经营方法及政府管制方式下,通过地质和工程数据的分析,在较大确定性前提下估计出的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储量数量。

2.未探明储量(Unproved reserves)

未探明储量是建立在与用于估计探明储量相类似的地质或工程数据基础之上的,但由于其在技术、契约、经济或管制上的更大不确定性而被排除在探明储量之外的储量。

未探明储量可根据不同于估计时点的未来经济条件加以估计。未来经济条件改进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可通过将储量的数量按比例分为可能和或有储量来反映。可能储量是指那些地质和工程数据的分析显示非常有可能被开采的未探明储量。当使用概率估计法时,应至少有50%的概率存在,使实际开采的数量将等于或超过估计的探明储量和可能储量之和。

或有储量是指地质和工程数据的分析显示比可能储量开采的可能性要低的未探明的储量。当使用概率估计法时,应至少有10%的概率存在,使实际开采的数量将等于或超过估计的探明储量、可能储量和或有储量之和。

(二)相关成本概念

1.矿区财产取得成本

指以购买、租赁或其他方式取得矿区财产(不论是未探明矿区财产,还是探明矿区财产)所发生的支出。这些支出包括购买或租赁财产所支付的租赁定金和选择权支出,以及经纪人费用,记录费用,法律费用和发生的其他获取财产的费用。

2.勘探成本

在某一特定区域寻找矿藏储量而发生的成本,该特定区域被认为可能包含矿藏储量。勘探成本包括勘探井成本和勘探过程中所使用的辅助设备和设施的折旧及操作费用。勘探成本可能发生在有关矿区取得之后,也可能发生在有关矿区取得之后。一般在取得之前的勘探成本列入取得成本(称外部勘探成本),取得后的勘探成本一般是矿区再勘探成本(称内部勘探成本或生业勘探成本)。

3.开采成本

为开采、处理、集输和储存矿藏提供设施和条件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开采过程中所使用的辅助设备和设施的折旧极其作业成本。基本建设过程的耗费属于此类。

(三)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

这两种方法均是矿业资源资产历史成本基础计价下的方法。在成果法下,与矿藏探明储量不直接相关的勘探成本应当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不予资本化;完全成本法下,不论勘探过程中是否发现了探明储量,取得财产、勘探、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都应资本化,并在今后进行折旧、折耗和摊销。

(四)递耗资源资产和矿业资源资产

递耗资源资产又称递耗资产,是资产的一个特殊类别,它是指那些已经发现的、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通过开掘、采伐、利用,以至逐渐耗竭而无法或难以恢复、更新或按原样重置的自然资源;矿业资源资产是已经探明的、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经过开采会逐渐耗竭而难以恢复的矿业储量资源。

(五)矿业资源资产的减损

在对矿业资源进行定期评价时,账面价值高于评价价值的部分;反之,称矿业资源资产的增值。

二、矿业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的特点

会计确认特点。首先是资产确认。其他行业所拥有与控制的主要资产,主要是通过商品流通领域购买获得,资产的价值即为实际成本支出。而矿业资源企业所拥有与控制的主要资产是矿业资源储量资产,需要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经过勘探、开采、开采、生业等不同阶段获取。这样,矿业资源资产在计价时,要注意按各生业阶段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其次,矿业资源企业成本与费用的确认与其他企业相比,存在着特殊性。普通行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总是与一定的收入相配比,而矿业资源企业发生的主要成本与费用却不一定带来收益。矿业资源必须经过勘探发现了可采储量才能进行生业,而勘探成本费用的确认在于是否能成功发现矿床,也就是说,发现成本承担着与发现价值无关的耗费;矿业权流转中的损益确认。一般企业无形资产的转让,无论是转让使用权还是所有权,在转让的同时都确认损益,而矿业资源行业在转让矿业权流转中损益的确认却不同。对于未探明矿区,若转让部分权益,出让方按合同价格或双方协议价格或评估价格,冲减未探明矿区余额,不确认转让收益,受让方则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增加未探明矿区成本;若转让全部权益,出让方确认转让损益,受让方增加未探明矿区成本。对于探明矿区,若转让全部权益,应按转让收入的数额与其未摊销成本之间的差额确认损益;若只转让部分权益,应确认转让损益;若只转让探明矶区经营权而保留非经营权,也应确认转让损益。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让及相关交易,都不确认损益。

会计计量的特点。矿业资源企业会计的计量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但与其他企业又有所不同。有两种方法计量实际发生的支出。一种是成果法,一种是完全成本法。成果法只对找到具有商业价值的矿业资源储量发生的取得成本和勘探成本进行资本化;完全成本法是对所有的取得和勘探成本都加以资本化。

第4篇:会计核算特点范文

[关键词]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会计核算;比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13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024- 03

事业单位分类是规范事业单位管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工作。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正式下发,明确至2015年我国将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按照社会功能,现有事业单位将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3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部分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或者生产经营企业,因财务管理、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等要求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得会计实务处理发生重大转变,本文重点对这两种分类改革前后会计核算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促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利进展。

1 转制前后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

(1)转制前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72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68号),2012年4月1日起施行。行业会计制度包括《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机构会计制度》等8项制度以及相关配套的行业财务制度等。

(2)转制为行政单位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8号),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71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3)转制为企业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令第33号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2014年7月23日根据《财政部关于修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决定》(财政部令第76号)修改),企业会计具体准则41项。《小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11]17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2 事业单位转制为行政单位

2.1 会计核算特点异同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均属预算会计,两者比较,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别。

(1)资金来源不同。转制前,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有财政拨款、上级主管部门补助,其他单位或个人资助,还有开展业务活动、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转制后,行政单位由财政资金全额保障,资金渠道单一,财政预算管理严格和资金使用受监控程度高。

(2)经济业务事项不同。转制前,事业单位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支持,面向行业开展专业领域研究,面向社会履行政府授权的职能开展公共服务,采用对外投资、合作等形式,提供技术研发、合作、服务等。所以,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内容较多,会计核算比较复杂。转制后,行政单位全部活动围绕政府职能进行,业务单一,会计核算也简单。

(3)会计核算基础不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一般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但经营性收支业务也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只能是收付实现制。

(4)成本核算程度不同。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很多有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如医院等已开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重视成本核算,注重资金使用效益。适应国家提过的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的要求,目前行政单位已逐步实行了费用定额和实物定额,加强机关运行经费预算管理,但行政单位本身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缺乏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动机。

2.2 需要注意的几个会计科目过渡衔接

基于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特点不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名称和核算内容有的完全一致,有的名称相同、内容不同,有的名称相近、内容相同,有的名称和内容均不同。转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几个会计科目的过渡衔接。

2.2.1 存货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根据行政单位储存物资的用途和管理权限,设置了“存货”“政府储备物资”和“受托资产”科目。转制时,应对原账中“存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分别转入新账“存货”“政府储备物资”和“受托资产”。同时,将原账中相应的“事业基金”科目余额分析转入新账“资产基金―存货”“资产基金―政府储备物资”和“受托负债”科目。

2.2.2 短期投资、长期投资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未设置“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科目。按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第71号令)规定:“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者举办经济实体。对于未与行政单位脱钩的经济实体,行政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管。”因此转制时,应对投资进行清理处置,转制基准日老账中未处置完毕的投资,即“短期投资”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其他应收款”科目。“长期投资”科目余额应转入新账中“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

2.2.3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未设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科目。按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第71号令)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对外提供担保”,因此,转账时应对原账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和债务核对,根据核对后债务余额转入新账中“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科目。同时,还应按照转入“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科目余额的合计数,在新账中借记“待偿债净资产”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或“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

2.2.4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事业单位年末将非财政性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贷方结余要进行分配,即“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的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转制后,行政单位不存在结余分配。转制时,应按照年末结账要求,将转制基准日前一日的“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余额按规定进行结转,由于“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一般应无余额,不需进行转账处理。

3 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3.1 会计核算特点异同比较

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以社会效益为基本目的,其资金活动过程与企业存在差异,所以其会计核算也有别于企业单位。

3.1.1 会计要素不同

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要素包含的具体内容截然不同,以净资产为例:事业单位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而企业净资产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3.1.2 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企业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3.1.3 固定资产标准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三、四条规定了固定资产的特征和确认条件,符合固定资产特征和确认条件的有形资产,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不符合的确认为存货。第三条固定资产规定,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第四条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①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要超过1年(不含1年),入账价值要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通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但单位价值没有达到规定标准的大批同类物资,也要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3.1.4 资金支付方式不同

事业单位是预算单位的,一般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一般无财政拨款,转制为企业后,如果不再是预算单位,将与国库集中支付无关。

3.1.5 财务报告体系不同

企业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以及财政拨款收支表。

3.2 需要注意的几个会计科目过渡衔接

基于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核算特点不同,企业会计科目要比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复杂得多,转制时一定要注意如下几个会计科目的新旧账衔接,具体举例如下。

3.2.1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其核算内容、资产标准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上述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资产标准基本相同。转账时,应将上述科目的余额直接转入新账中相应科目。同时,将原账中相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余额分析转入新账中的“实收资本”科目。

3.2.2 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基本同上处理。

3.2.3 长期投资

《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持有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科目,转账时,应将事业单位原账中“长期投资”的余额分析转入新账。

3.2.4 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

《企业会计准则》未设置“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科目,但设置了“实收资本”科目,用于核算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建议先将余额转入实收资本,再根据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界定资产、核实债权债务的结果统一调整期初余额。

3.2.5 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

《企业会计准则》未设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因这两个科目核算资金的特殊性,建议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将“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余额转入。再根据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界定资产、核实债权债务的结果统一调整期初余额。

3.2.6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

单位转制时,应按照年末结账要求,将转制基准日前一日的“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余额按规定进行结转,由于“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一般应无余额,不需进行转账处理。如“经营结余”有借方结余,转账时应转入新账中“利润分配”科目借方。

3.2.7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第5篇:会计核算特点范文

关键词:盈余管理;房地产;会计核算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尽管国家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特别是在2010年,出台了“史上最严厉房产调控政策”,但房价一直在上涨。房地产公司在获得巨额的利润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威胁了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

1 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研究的意义

房地产行业由于其会计核算特点而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空间。房地产行业的盈余管理不仅误导投资者决策,也影响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决策。过度的盈余管理造成房地产行业欣欣向荣的假象,且有利于房地产商抬高价格。而过高的房价不利于社会稳定。根据国外经典的研究成果,房地产泡沫一旦发生破灭,可能要持续三到五年的时间。

历次会计准则的出台都被认为是救火式出台,证券市场出了问题,会计准则就出来救火。1研究盈余管理,做好事前防范显得格外必要。

因此,研究并规范房地产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是理论界、事务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要课题。

2 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特点及其对应的盈余管理手段

2.1 无法统一界定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

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收入的关键是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制度》,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四个条件为,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收入确认以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为标准。

房地产开发商品通常是采用预售方式和分期付款方式进行销售。采用预售形式时,大致需要经过以下环节:签订预售合同及收取部分预售房款、签订正式销售合同、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买方验收、收取剩余房款、办理产权过户等。由于对销售收入的确认——风险和报酬的转移——存在不同的理解,所以会计人员可根据公司需要自行选择环节作为收入确认的时间,由此进行盈余管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采用预收款的方式收取售房款。相关准则规定,当房屋竣工验收并与房屋购买者办妥了相关的手续后,就应该将预收款项确认为销售收入。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通常会采取措施来拖延“预收账款”转为销售收入的时间,比如拖延所开发的房屋的竣工时间,或者拖延办理相关的手续,从而减少当期的销售收入,减少当期税款的缴纳。

2.2 销售收入的计量模式存在可选择性

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的前提下,引入了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和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准则明确规定以成本模式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基准模式,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当存在两种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时,公司会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有研究表明经营业绩不理想的上市公司,通过变更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调节业绩、提高净利润,在扭亏、免于退市、摘牌时,公允价值是个救市良方。2

2.3 成本和收入难以配比

配比原则是指以实现的收入与所发生的费用的直接联系为基础,将所有与收入产生有关的成本在同一会计期间转为费用。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开发项目从获得土地并开发完成到确认收入需要数年时间,必然使得企业投入产出比例呈阶段性不合理。在项目建设期内大量投入资金,并发生大量费用计入当期;由于项目尚未完工,即使开发产品已预售完毕,其预售款项也无法确认为收入,其结果是为配比原则的应用造成了困难。3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都会同时开发多个楼盘,每个楼盘的开工时间不同,并且时间较长,这样就会有多期楼盘存在于一个会计期间情况的出现。当期完工结转的楼盘的成本,应该按照配比原则记入账面。但是房地产企业通常会根据自身的需要任意的分配当期完工楼盘应当承当的成本,以此来调节当期的利润。

3 如何规范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

3.1 明确收入确认的环节

收入确认环节的不确定性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带来了空间。各公司采取不同的收入确认标准不利于行业内各公司之间的对比。因此,《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在建立了收入确认一般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当建立并推广针对特殊业务的会计准则指引,让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有统一标准的确认方法,从而使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的收入信息能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

3.2 更新收益观念,改革传统损益表

在传统损益表的基础上增加一项其

[1] [2] 

他全面收益。从金额来讲,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因使用公允价值而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已经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所以可以将这些己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应反映在其他全面收益中,这种损益不代表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传统损益表将巨额已确认未实现损益反映在净收益中,但即使企业利用公允价值确认了巨额利润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确认了巨额亏损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面临倒闭。可见,如果采取这种会计方式,那么部分企业将不再热衷于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房地产企业也不会因为利润波动太大而回避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同时,其他全面收益与净收益分开列示,能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一目了然,哪些是已实现损益、哪些是未实现损益,能使损益信息更加全面有用。

. 扩大信息披露内容,提高信息含量

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必须对房地产行业的信息披露体系进行改革,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额外披露的各类相关信息的内容和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必须按现行有关规定披露信息外,还应该披露企业的预售政策及情况;增加土地储备量及成本构成等额外信息的披露;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分项目的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增加投资计划及风险的披露;质量保证金的披露。同时,应在其财务会计报告中充分揭示其各种风险,而不应仅限于抵押风险,即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报表附注中应增加风险披露的内容,就企业尚在开发的土地、工程项目等面临的开发风险、筹资风险、土地风险等进行说明,提高风险的透明度。

注释:

冯昀 郭洪涛,盈余管理问题对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J】,消费导刊,.

王卓瑛,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动因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

第6篇:会计核算特点范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建筑施工企业也逐渐增多,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因此,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有利于未来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会计核算优化策略。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监督;素质;会计核算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承担较大的项目建设风险,且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因此其会计核算比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更加复杂。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全面把握工程实施的财务状况,就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以便为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可行性依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普遍存在监督不到位、经营者不重视及会计人员能力素质差等问题,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为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及问题,在掌握了影响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供同仁参考。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分级核算,因为施工企业生产存在着地点不固定、生产分散及流动性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将施工生产与会计核算进行结合,并科学合理地反映施工生产的经济成果,要求建筑施工企业采取分级核算方法;二是单位工程成本单独核算,也就是施工企业会计需要根据每项工程分别来核算成本,分别考察不同工程的具体特点,同时使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的计算口径一致,便于进行分析;三是分阶段进行工程成本核算与工程价款结算,因为建筑施工工程存在着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若在工程全部竣工后进行成本核算与价款结算,就需要施工企业预先垫付大量资金,这会造成工程施工中的资金供应问题,也不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各阶段经营成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是分阶段进行工程成本核算与工程价款结算,根据已完成工程情况分期核算,并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企业成本核算未受重视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及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的建设成败,其经营理念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效果具有较大影响。根据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来看,企业管理者并未真正重视成本核算工作,导致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十分普遍。而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因为管理者认为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为资金运动,只注重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忽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二是各部门协调沟通不畅,财务部门只能依赖于施工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核算,这就极易造成成本核算失真,进而影响管理者的经营决策,甚至有可能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2.2 建筑施工企业监督不到位

良好的监督机制是保障企业财会秩序的基本条件,也是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现在,仍有一些企业并未在内部监督中明确各自职责,甚至有些企业都未能建立或执行内部监督制度,而外部监督又过于形式化,最终造成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处于无监督状态。久而久之,有些企业就会为节约成本等,或不遵守会计准则,或一人担任多职,严重影响会计核算质量。

2.3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人员能力与素质不够

近些年来,建筑施工企业财会人员队伍逐渐壮大,但很多企业也只是关注财务人员数量,却忽视了人员质量。财务人员或不具备执业从业资格证,或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或实践能力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人员管理中,忽视团队培训,尤其是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一些专业性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一味固守陈旧理论,必将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优化策略

3.1 转变理念,重视会计核算工作

为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所需的会计核算机制,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能形成科学的成本效益观、风险收益均衡观,主动接受会计核算新理念,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各施工企业应不断改进会计核算相关制度,通过各部门在结构与权额上的相互协调进行资源配置,严格控制企业生产成本,树立会计核算的新理念,认真学习与贯彻新会计准则,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

3.2 推进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应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施工企业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会计核算工作化繁为简,提升会>!

3.3 加强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完成情况有着密切关系,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人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在会计专业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培养;二是加强现代化管理思想宣传,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保障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结果的科学合理性。

第7篇:会计核算特点范文

在县级医院医改过程中,考虑到县级医院的特殊性,以及会计核算在县级医院的重要地位,会计核算改革已经成为了县级医院医改的重要内容,会计核算的实效性也成为了衡量县级医院医改成效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认识,认真分析会计核算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特点,并根据县级医院医改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会计核算改革措施,对满足县级医院医改需要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县级医院医改中的会计核算改革应从增加网络技术的运用.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增加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加强财务监督,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等方面入手,确保县级医院医改中的会计核算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二、县级医院医改中的会计核算改革,应增加网络技术的运用,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结合县级医院会计核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在会计核算改革中积极应用网络技术和会计电算化是必然趋势。基于这一认识,县级医院在会计核算改革中,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采用会计核算软件

应用会计核算软件之后,能实现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的自动划价与统一结算,不仅能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于县级医院而言,会计核算人员过多,并且工作效率不高问题,一直是困扰县级医院会计核算实效性的关键因素。考虑到县级医院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及特殊性,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单纯采用人工核算手段,不但核算效率较低,而且核算的准确性较差,制约了县级医院的整体发展,使县级医院的效益核算受到了较大影响。基于这一问题,在县级医院医改的契机下,县级医院在会计核算中,应借鉴其他行业的成熟经验,积极采用会计核算软件,将会计核算软件作为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的认识,并学会正确使用会计核算软件,是保证县级医院会计核算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对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会计核算软件及网络系统

应用了会计核算软件之后,能够对药品的存货状况进行及时地信息反馈,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某一药品的进货及销售状况,进而可以统计出药品的销售收入。

由于会计核算软件可以实时的反映医院的药品存货情况,以及医院的其他财务数据变化情况,因此通过会计核算软件掌握医院的动态财务数据是一种方便可行的办法。基于会计核算软件的优势,县级医院在会计核算改革中不但要积极应用会计核算软件,还要立足医院财务管理实际,努力构建会计核算网络系统,发挥医院会计核算软件的积极作用,形成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力支持。为此,县级医院在会计核算改革过程中,应对会计核算软件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医院的财务管理需要,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网络系统,使医院会计核算工作能够达到现代化标准,为县级医院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由此可见,优化会计核算软件并构建健全的网络系统,是加强会计核算改革的必要措施。

(三)正确使用财务核算软件

基于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特点,运用相关的财务核算软件,可以实现对某科室或是全院的年度、季度、月度收入情况的统计汇总,这样就可以与近几年同期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出医院的经营状况,对以后运营指标的制定也有很大意义。

考虑到县级医院的管理难度以及对效益的追求,单纯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难以达到现实需要。基于财务核算软件的管理特色和管理优点,在县级医院日常管理中,学会正确使用财务核算软件,并将财务核算软件作为县级医院的重要管理手段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县级医院医改过程中,应让会计人员学会正确使用财务核算软件,并将财务核算软件的其他功能进行推广,形成良好的软件使用氛围,通过掌握必要的财务核算软件使用知识,形成对医院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持,确保县级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因此,正确使用财务核算软件,是提高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效果的关键,对县级医院医改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县级医院医改实效性的关键措施。

三、县级医院医改中的会计核算改革,应增加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培养创新性人才

在县级医院医改中的会计核算改革过程中,考虑到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要想提高县级医院医改会计核算改革的整体效果,就要对财务人员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作为重要着力点。基于这一认识,县级医院医改中的会计核算改革,应增加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培养创新性人才。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增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注重对财会人员紧急情况和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反应培训。在县级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是保证财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基于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的重要性,以及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决定性作用,县级医院在会计核算改革中,应将财务人员的培训作为重要内容,不但要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全面有效的培训,也要对财务人员的工作素养进行有效培养,使财务人员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有效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最大程度的满足医院会计核算需要。因此,增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并对财会人员紧急情况和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反应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增强财务核算人员对计算机相关设备和软件的使用和学习培训,熟练地进行设备和软件操作.是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财务核算人员的一个硬性要求。随着县级医院的快速发展,县级医院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管理软件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基于这一现实需要,财务核算人员不但要具备较强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会计电算化能力,做到熟练使用财务核算软件,有效满足会计核算工作需要。从这一点来看,县级医院医改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改革,不但要重视财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还要注重增强财务核算人员对计算机相关设备和软件的使用和学习培训,熟练地进行设备和软件操作

三是增强财务核算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由于财务核算人员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不尽相同.所以上交的财务报表的内容只是对药品、设备数量和价格的简单统计。在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过程中,基于财务核算人员的重要性,以及财务核算人员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强财务核算人员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并不断提高财务核算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评价水平,对满足县级医院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中应对财务核算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但要保证财务核算人员具备较高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力,还要确保财务核算人员能够对财务报表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使财务核算人员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工作,进而满足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因此,增强财务核算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四、县级医院医改中的会计核算改革,应加强财务监督,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

对于县级医院医改而言,加强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既是满足会计核算改革需要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提高会计核算改革水平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在县级医院医改的会计核算改革过程中,应将成本核算体系建设作为改革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建立核算监督体系、完善院系和科系的二级核算体系以及健全药品管理制度等措施,全面提高县级医院成本核算质量,满足会计核算改革需要。结合县级医院会计核算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必须要建立核算监督体系,完善院系和科系的二级核算体系

在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中,现有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成本管理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医院改革的现实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在医院医改的契机下,在会计核算改革中,县级医院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核算监督体系,实现对会计核算的有效监督,同时将成本监督作为重要内容,提高成本监督水平,保证成本监督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最终达到提升成本监督实效性的目的。除此之外,在建立了核算监督体系滞后,进一步完善院系和科系的二级核算体系,是保证医院会计核算工作得到完善的关键措施。从这一点来看,医院会计核算改革中,将成本核算体系作为重点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这一举措不但有利于找到会计核算的着力点,还能迅速提高会计核算的整体效果,因此,完善院系和科系的二级核算体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采取这一措施,会计核算体系由以前的整体核算改为现在的专业分级核算,这样就能将各科室的财务收人和支出。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反映给上级部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财务核算和管理的科学化。

(二)健全药品管理制度

在目前县级医院的药品管理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成本核算体系,并且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现有的药品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了医院在药品统计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同时,由于现有的药品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了医院在药品管理中存在漏洞,容易出现发错药和药物成本核算错误问题。因此,加强药品管理并进一步健全药品管理制度,是满足医院会计核算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基于这一认识,在县级医院药品管理中,应认识到药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并采取必要措施对现有的药品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保证医院的药品管理制度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保证药品管理制度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医院在进行药品统计时出现的同名不同物和一物多名的现象所造成的失误。在进行改进的过程中.可采用超市的模式,推行一物一码制度,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实物与统计名称上存在的差距。另外。将一物一码与相应的财务核算软件配合使用.不仅能提高统计和核算效率.还能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

第8篇:会计核算特点范文

    关于两个词的解释:单独,独自一个人;不跟别人合在一起,在活动的条件和因素中,单独某个条件和因素独立或仅其自己。独立,指单独的站立或者指关系上不依附、不隶属。单看解释,以笔者较为自信的汉语基础,也无法判断出两个词的本质区别,更重要的是,实际会计工作中,单独核算和独立核算实际并不区分,所以,本文认为两个词是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题外话,说到独立核算,突然就熟悉了,熟悉的根源在于会计人员经常办理的税务登记表上有个选项“核算方式”下:独立核算和非独立核算。另外,我们从大量的财政部文件中对诸多专项资金的管理也多用单独核算的表述,比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第五条 “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等等。

    单独核算这个概念的出现伊始,其实就是一种管理要求,无论是作为企业管理部门还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而不是针对一种技术或观念上的普遍现象出现的,比如像会计准则,是一种普遍要求。不同的背景下,对单独核算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1.1 企业会计准则对单独核算论述和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虽然没对单独核算定义,但是会计假设中对会计主体给予了明确概念:会计主体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无论是会计主体,还是单独核算,会计所要做的都是核算工作,所谓核算,就是确认和计量两种主要工作。会计主体要求对企业发生的所有业务进行核算,对会计来说,这是一种广义上的单独核算。这也是为何会计不对单独核算进行定义的基础,因为每个会计主体都要求单独核算。

    1.2 税法对单独核算的定义和要求

    税法明确规定,独立核算是指对本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过程及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核算。独立核算单位的特点是:在管理上有独立的组织形式,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在当地银行开户;独立进行经营活动,能同其他单位订立经济合同;独立计算盈亏,单独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并有完整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 非独立核算又称报帐制,是把本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有关的日常业务资料,逐日或定期报送上级单位,由上级单位进行核算。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特点是:一般由上级拔给一定数额的周转金,从事业务活动,一切收入全面上缴,所有支出向上级报销,本身不单独计算盈亏,只记录和计算几个主要指标,进行简易核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15条、19条的规定,企业和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属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簿。

    也就是说,根据税法要求,如果属于独立核算的纳税人,应当独立建账核算;如果不属于独立核算的纳税人,财务并入总公司统一核算管理,是否要建立有关辅助帐、明细帐,可由总公司确定。

    另外,我们常见另一种税务要求单独核算的情形,比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文件中第四条,“各类学校均应单独核算免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的,一律照章征收营业税。”

    可见,税务对单独核算的要求具有普遍性、细致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这反映了单独核算对税源控制的重要性,也是会计人员较早接触单独核算的最重要的背景。

    1.3 国家财政专项对单独核算的要求

    财政系统每年都有巨额的资金投入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其他重要部门,财政资金大部分都具有专款专用性质,不允许占用和挪作他用。上述资金通过财政支付系统进行收支,进而产生了对资金使用进行规范和监督的需求,国务院各部委,在涉及财政专项资金方面,与财政部联合了相关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其中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单独核算,比如前文提到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财政系统对单独核算要求的重点在于支出控制,专项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关项目的要求,支出是否具有合理性,财务核算是否清晰明确,是否与预算相符,支出调整是否有相关审批手续等等都是对单独核算的具体要求。

    2 企业单独核算的措施

    会计科目的设置在核算通用账目上有普遍性的特点,这种特点针对广大报表需求者而言,有 着通用性和较易理解性,这也是目前财务准则趋向于国际化的一个出发点。但不同的企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也产生不同的报表需求,进而对财务核算也有其特点,由此通用性的会计科目设置必然带来其局限性和缺乏灵活性。而会计核算要求规范和统一,尤其在科目和核算标准上不允许出现企业自己的方法,这就产生了矛盾。 而解决此类矛

    盾,通过修改准则和会计核算办法明显行不通,则只能企业自身解决。管理会计也提供了一套方法来分析和判断,并提供决策参考,但基础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往往是现实工作当中的难点,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的不是烹饪程序,而是各种食材。通过近十几年的财务工作经历,笔者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数据都有着方方面面强烈的需求,老总都想拿到一份数据详实,结果准确的分析报告,来为自己的投资方向和业务计划提供有力的参考。但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不是市场需求人群的样本数量不够,就是目标人群的收入支出结构不准确等等。分析的方法我们都知道该如何去做,但分析的数据基础却漏洞百出。

    单独核算其实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为企业解决诸如此类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角度,在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针对上述不同背景下对单独核算采用不同措施,能够较好的解决问题。  2.1 企业备查账

    财务部门作为每个企业重要的数据处理中心之一,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往往更具敏感性,我经常发现我的会计发各种牢骚:这个表怎么能这么填呢?发票项目怎么就一个“办公用品”?怎么没有个数量单价?报销单后面的附件都没有,这笔款是干什么了等等。但换来的可能是业务人员的一通抱怨或者干脆丢过来一个白眼,有时还会说:“你们财务部怎么也不支持业务部门,这个后勤怎么干的?!”殊不知,财务部门的做法为企业避免了多少风险。

    很多数据可以通过财务部门进行归集和整理,但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放到财务部门处理,财务部作为公司具有法定职能性的部门,有其特点和局限性。这里不多讨论数据管理权限的归属问题,只就财务部能够接触到的数据的处理问题。会计科目核算的是一般性的经济数据,这个一般性往往其实也不能满足统计学上的经济数据要求,只能较普遍的核算企业损益和资产负债情况,当然,作为一个企业针对投资人来说,这些数据在大方面是满足需要的。但作为管理需求出发,则远远不够,会计准则核算科目往往提供的是简单的财务结果,而缺乏过程监控和预期测算,而对管理来说,这其实更有价值,否则,财务人员永远是事后诸葛亮。

    改变这种局面,理念和方法很重要,财务人员要改变老老实实埋头做账的观念,要改变逆来顺受的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与业务人员沟通,与管理人员沟通。做企业经营监控的旁观者,做管理上的积极参与者,如此,才能发挥财务人员的最大价值,体现财务人员作为企业监督者的角色。

    在工作方法上,不但要做好会计科目核算,同时也要做好辅助账目的核算,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辅助核算功能,辅助功能无法满足的,要设置合理的备查账目,以便准确的反映各项经济业务。

    备查帐的设置和核算也不单一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部起到指导、监督和收集整理的作用,具体实施还需要各业务部门落实,为此,财务部负责制定制度和方法,相关部门配合和执行。需要注意的是,财务部要关注制度和方法的执行效率,做好培训和指导工作,并积极与业务部门沟通,提高工作效果。

    2.2 设置明细科目

    对税务部门来说,单独核算的重要意义在于控制税源,而不像企业对单独核算的重点在于满足管理需要,备查账的方式较为灵活和随机性,且和企业账务处理系统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财务数据反映内容上有间接性和统计性的特点。税务部门对账务单独核算要求直接性和清晰性,而不能通过间接统计的方式得到数据,否则,会认为是不够严谨,针对此种情况,合理在总账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这要求企业做到研究税法对单独核算的要求,税法对不同的税种和应税项目有不同的征收税率,最典型的就是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属于这类情况,就必须有针对性的设置明细科目。

    2.3 设置辅助账

    前已叙及,会计科目作为会计准则对核算的规范性和一般性要求,对企业来说,其科目资源有限,虽然理论上可以设置的明细科目是无限的,但树状的明细科目设置具有固定性,往往在管理统计上无法满足对数据的要求,比如,我们往往需要的数据要从不同科目之间综合汇总分析才能得到,这也是作为科目核算局限性和缺乏灵活性的表现。

    电算化软件中的项目核算模块为解决此类 问题提供了非常良好的途径,比如,金蝶软件可以在科目下设置最多三类并列核算项目,每类项目的数量理论上是无穷的,用友软件也有类似的功能。项目辅助账和财务科目账具有关联性,对数据库来说,其实本质是一套底层数据的两种不同输出方式而已,这种项目辅助核算账完全可以根据企业个性化要求,设置符合企业的项目名称和数据统计方式,而

    这种账务处理方式,也是满足财政对各专项资金管理的较好方式。

    比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下设置“测试化验加工费”,该科目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具体到企业会计核算中,可能会涉及“研发支出”、“原材料”、“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可在此类科目下设置核算项目“测试化验加工费”,即能有效解决专项经费核算问题。

    3 不同方式的选择需考虑的方面

    从数据的角度,其数据基础都是来源于企业账务处理系统,数据本质上都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特点,但从形式上看,企业在选择时,要考虑如下几点:

第9篇:会计核算特点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现状;优化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分析

(一)事前核算占据重要位置

在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体系中,事前核算工作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断得到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重视,他们在进行正式的核算工作之前,会率先考虑其具体的可行性,以此预测即将展开的经济活动,这个过程就叫做事前核算工作。由于中国国内正在推广和提倡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以其市场流动性紧缩,对施工企业的事前核算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会计部门需要规划接下来的资金支出情况,提高事前防范的安全性,参考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尽量消除存在于施工企业资金收支体系中的风险因素,这可以起到促进融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的作用。

(二)分级展开的会计核算发挥巨大作用

就当前许多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具体情况来看,分级展开的会计核算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施工企业选择分级开展进行会计核算,主要是出于施工流动性比较大,而且所面临的目标施工项目存在分散状态的考虑。针对不同的具体实施项目,选择具有特殊针对性的的会计核算方式,能够起到精确衡量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作用。

(三)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

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是关乎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要素,具体的施工项目对应着具有差异性的具体的建筑要点,且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工程产品自带的特殊性质,工程产品生产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具体或者特殊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需要。所以,水文、地质、气象等等自然环境存在的差异,都会导致施工条件随之出现千奇百怪的变化,指导其具体实践的图纸的在施工效果和过程上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

(一)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落后

为了使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成果能真正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必须严格监控其施工情况。许多施工企业在管理施工方面,确然认识到了增强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断改进其工作的具体方式,然而施工企业中的会计核算却没能引起相应的重视,核算方式不够有效,会计核算结构构建不合理,导致正确的会计核算方式与良好的财务管理方法二者想脱离的情况产生,如此一来,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如何得到优化呢?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如何做到万无一失呢?

(二)数据统计出现失误情况

施工企业在开展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时,往往需要处理大量而复杂的数据资料,然而许多企业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漏洞百出,统计不清晰、记录不全面、归纳不科学等等。精确真实的数据资料是施工企业完成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唯有全面真实的数据才能支撑高效而高质量的会计核算管理,使整个施工企业的财务系统处于高效正常运转的状态。由此可见,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大力开展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工作时,必须以科学有力的数据作为基石。当然,使统计工作得到有效而合理的实施,繁多的经济支出条目和额度比较高的经济资金成本是必然的,所以,总体上给施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财政压力。如果出现会计人员在核算问题时忽略确切数据的重要性,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的核算失误,进一步使施工项目系统内部所有的金钱成本都无法被清晰准确的统计。

三、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优化与改进

(一)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毋庸置疑,但施工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都必须以科学的体制为指导和监督规范,体制的完善或许并不是困难重重,但是施工企业项目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企业要想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完全依照体制的要求却非常不易。所以,在构建相对完善的核算体制框架前提下,需要使体制得到有力的践行和落实,这也是建立体制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执行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核算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从担任的岗位职能,对项目推进环节中涉及的人员、资料、设备及资金等收支情况加以真实具体的存档,以此做到精确而科学地。

(二)推行新的《建筑合同》标准

基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全面推广和应用,再加上施工企业对《建造合同》的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也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要在现有的经济形势下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推行《建筑合同》准则,以此为依据对自身会计核算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与完善,在规范会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从会计核算、合同收入及费用的确认、会计信息处理、会计报表出具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处理程序的落实,以便于保证会计核算制度的全面执行,提升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三)落实承包责任并对权责利问题进行明确

施工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对承包责任制和权责利相关概念做出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必须主动地倡导施行工程的承包经营体制,不仅需要注意强化体制化经营,而且需要做好对工程的质量检查和控制,以此为成本核算资料的科学和真实性提供保障,处理好涉及施工企业的成本效益的问题。以此为前提,施工企业还需要推广目标成本的管理模式,在工程项目施行环节,加强实时控制,把握预算计划对企业内部各样成本存在的影响作用,对此加以调整,从而把耗费掌控在计划要求的领域之内,以权责利兼顾为原则,保证核算人员明确所具有的职责,鼓励其工作主动性和参与度,促进核算工作完善。四、结束语施工企业为了做好成本管理和财务工作,提高内部经济效益,必须做好会计核算工作,首先,需要明确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即事前核算占据重要位置、分级展开的会计核算发挥巨大作用、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等等。其次,是分析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包括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落后、数据统计出现失误情况、会计原始凭证不够精细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优化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燕.探讨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