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南实验中学范文

河南实验中学精选(九篇)

河南实验中学

第1篇:河南实验中学范文

【关键词】河南传统文化 文化体验 文化形象 中原经济区建设

传统文化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和依托,是河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河南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开发将对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文化体验是适应体验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主要通过参观者亲身参与的方式,在尊重参与者个性的同时使他们获得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从而更加深刻、永久地感受到所处地域文化的巨大魅力。如果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吸引人们主动体验河南文化的独特风貌,将有助于更好地塑造河南的对外文化形象,从而对推动和促进河南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河南传统文化的丰富蕴含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地下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数量也位居全国第二。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掘使安阳闻名于世;豫西的洛阳、豫东的开封和豫北的安阳更位列中国的七大古都,其中洛阳又被称为“九朝古都”;同时,河南是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如杜甫故里、韩愈故里、白居易故里、玄奘故里等。另外,包公祠、岳飞庙、卧龙岗、三苏祠等都为河南文化增添了厚重的色彩。“河南的振兴,不仅在经济,也在文化。实施开发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将成为中原崛起的根本战略。”①

在河南众多的文化中,墓葬文化也是河南传统文化的经典构成部分。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说的便是河南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墓葬文化伴随着华夏文明诞生而延续至今,墓葬的起源与发展是随着当时人们对生命终结思维方式变化而变化的,墓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墓葬文化的开发极具文化研究价值。

河南的戏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作为重要的戏曲之乡,河南的戏曲种类繁多,以豫剧、曲剧和河南坠子较为著名,其中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

河南是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朝圣之地,其中,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之根,是黄帝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姓氏文化资源丰富,据统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1834个,在按照人口数量多少排名的中国前300名大姓中,有176个起源于河南。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寻根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河南的旅游业,更是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河南的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也很著名,少林寺、中岳庙、相国寺、白马寺、龙门石窟、相国寺佛乐、巩义庙会、襄城乾明寺风筝会、南乐目连戏等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古老而悠久的宗教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是河南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开封的小吃夜市、花会,洛阳的水席、唐三彩、牡丹花会、朱仙镇的木板年画、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河南文化发展的基石和依托,是河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支撑力的作用。

文化体验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体验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价值的新源泉。美国知名学者B·约瑟夫·派恩二世明确指出:“体验自始至终地环绕着我们,而顾客、商人和经济学家把它们归并到服务业,……当某人要购买一种服务时,他购买的是一组按自己的要求实施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但是当他购买一种体验时,他是在花费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像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②换句话说,对于个性的关注和对于精神满足的追求是体验经济迅猛发展的内在原因,也是它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依据,河南传统文化在丰富人们的文化体验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河南传统文化具有精神信仰的感染力和价值观的感召力。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要旨是把民族精神以文化的形式蕴藏在每个华人的心灵深处。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在学习欧美进步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却无意中舍弃了许多祖辈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无意中丢掉了许多民族文化的精华。结果是我们距离祖先的灵魂越来越远,渐渐地在孤独与寂寞中迷失自我。“精神信仰的缺失或冲突,对传统和历史缺乏认同,内在的精神匮乏甚至是枯竭,是产生各种形式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主要原因。”③

传统文化具有精神信仰的感染力和价值观的感召力。精神信仰是文化产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内在动力,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中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文化产业又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精髓所在应该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软实力在经济发展中可以依靠其特有的精神信仰的感染力、文化内涵的感召力、亲和力影响人,并于无形中催生人们的经济参与意识。因此,软实力在许多层面比硬实力更加有效和重要。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经济发展软实力的基础和资源库,如果忽略了传统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苍白无力。

中原大地河南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内蕴深刻。豫东商丘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还有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勇敢爱国的豪情壮志;开封有一代清官“包青天”的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爱民如子的情怀,更有杨家将驰骋疆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壮志;洛阳有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的河图和洛书,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展示了洛阳人的智慧,更有高端大气的牡丹花,古往今来有关牡丹的诗词,牡丹花的培育和养殖,牡丹花会的举办展示了洛阳人富丽端庄的品格和情怀;安阳有名闻天下的甲骨文,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南阳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写出了不朽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现代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激励人们艰苦奋斗的动力。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些文化示范,有利于提升现代人的精神信仰,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解救一些精神信仰的缺失,矫正一些偏激和扭曲的价值观。

河南传统文化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当前,政治上,中国加强了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国际责任。文化上,国内学者赵汀阳曾这样论述:“当中国要思考整个世界的问题,要对世界负责任,就不能对世界无话可说,就必须能够给出关于世界的思想,中国的世界观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④因此,发展中国特色,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当然,发挥本土传统文化价值的意义,体现自身的特色及魅力,并非是要拒绝全球性的价值,而是相反,因为特殊性本身就是世界性价值的组成部分。同样,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除了要顺应国内乃至国际文化发展的趋势之外,更应该发展河南自身的特色。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文化产业有很多方面,诸如各种文化产品的生产,如出版业、影视业、建筑业以及文化休闲业、文化娱乐业等等。河南长期以来被称为中原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休闲娱乐,尤其是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事实上,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和而不同”思想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路。全球文化是一种各民族文化聚合而成的整体,包含各民族的本土文化价值,中国的“和而不同”思想认可文化共通之处,同时更强调本土文化的特色。⑤“和而不同”思想更应该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只有进一步发扬河南传统文化,弘扬河南本土特色,才能增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魅力和吸引力。

河南的旅游景点当中首推嵩山少林寺。少林寺承载着中华传统的武术文化、书院文化(嵩阳书院)和佛教文化;开封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它的魅力来源于大宋古都的繁荣和变迁;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白马寺以悠久的佛教文化而闻名于世;商丘芒砀山的梁孝王、王妃的古墓更是中外游人络绎不绝的目的地;南阳的武侯祠、医圣祠、内乡县衙也是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力量;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让世界华侨华人体会到了河南文明历史的久远底蕴,看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皇帝文化的底蕴;而承办华商大会、姓氏文化节以及寻根之旅已经成为河南体验旅游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河南“小吃”文化的发展也很广泛和深入。不同地方的风味小吃反映了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民情,并且成为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开封的“小笼包”、逍遥镇的胡辣汤、郑州的羊肉烩面等已经家喻户晓。小吃的地域性很强,风味小吃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能带动当地的餐饮业、旅游业,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小吃”文化也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一个重要方向。

戏曲文化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牌,河南卫视的品牌栏目“梨园春”以传统的戏曲作为内容依托,运用电视手段和大众传媒,把河南的豫剧推向了世界,这种文化助推不仅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成为人们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的一个窗口,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大大拉动了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河南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采取多种形式让人们从各个感官体验中原文化的独特个性,更应该成为河南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历史上的河南相比,与其他省份相比,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新生事物,“体验式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而在中国目前则还处于酝酿之中。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我国体验式旅游市场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开发理念和思路还不成熟……”⑥例如,河南的佛教文化资源不胜枚举:少林寺文化、白马寺文化、相国寺文化等,但政府只开发了佛教建筑和这些寺庙周围的山水旅游资源,忽略了佛教文化的内涵以及深层次的旅游体验,与旅游相关的佛教衍生品开发更加缺乏,旅游辐射力几乎为零。这就从侧面说明河南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忽视了体验文化的发展。因此,要保证河南体验经济的良性进程,在传统文化的开发方面,应该注意下列问题:

成立河南传统文化研究所。对河南传统文化的弘扬必须充分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资源,保存传统文化,同时揭示传统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髓。如今的河南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主要通过河南高校的专业老师和学生,这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河南大学中原民俗与文化研究所”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鉴于此,笔者希望,河南能够进一步成立和完善河洛文化研究所、殷商文化研究所、各种宗教文化研究所以及圣贤文化研究所等,更加深入挖掘中原传统文化,为河南体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

打造影视节目,利用视觉传媒宣传河南传统文化。视觉和图像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电视节目和影视剧的影响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所以打造全民参与的电视活动,是弘扬河南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梨园春》和《武林风》就是两个成功的例子。影视剧的拍摄也是推广河南的一个有效方法,少林寺之所以闻名海内外,影视剧《少林寺》功不可没;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电影和电视剧《花木兰》立下了不少功劳。河南体验经济的发展应该汲取成功的经验,继续制作和宣传更多的展现河南魅力的影视作品。

建立更大规模的传统文化主题公园。河南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然而因为分布比较分散,宣传推广的效果不很明显,建立大规模的传统文化主题公园,尽可能地容纳河南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山东的台儿庄古城建设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它尽可能多地容纳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山东的各种传统文化,如山东快板、青楼文化、剪纸文化、皮影戏等吸引了国内外不少游客。河南也完全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建立大规模的河南传统文化主题公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通过角色扮演、亲手操作等方式,使人们在获得美好记忆的同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观认识河南文化的源远流长,推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塑造河南新形象。

弘扬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加大乡村新文化建设。河南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嵩阳书院闻名的嵩山文化、以古代都城闻名的开封北宋文化、洛阳的古都文化、南阳的玉雕文化、周口的老子文化、商丘的汉梁文化、安阳的殷墟文化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多彩。针对以上这些多元化的文化资源,政府应根据各地文化的特点,突出区域优势和文化内涵,建立一支有理论作支撑的传统文化研究团队,加大研究力度和经济投入,诸如增加创意与设计,阐发其文化内核,开发各地区域文化名片,促进其文化升级,引导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政府还应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保护农村现有的风俗和艺术传承,资助民间工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支持民间节庆活动,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发展留下足够素材。

总之,中原文化是河南人民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河南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河南人民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在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支撑力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使其传承不息,发扬光大,这也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作者为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0237)

【注释】

①张宏山:“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7期。

②[美]B·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夏业良,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③杜玉春,辛玲玲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④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⑤蔡拓,孙祺:“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化全球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第2篇:河南实验中学范文

关键词:产业转移;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对策建议

本文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5KYYB1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DC-2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3日

一、河南省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服务业不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从经济总量来看,2013年河南省经济总量为32,155.86亿元,同比增长9.0%,与2000年的经济总量相比增长了5.36倍。2014年前三季度河南省生产总值为25,445.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2014年前三季度河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715.19亿元、13,804.02亿元和7,926.22亿元,分别增长了4.3%、9.4%和8.7%。2014年前三季度,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比1~8月提高了0.2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产业转移速度的不断加快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协议合同数量都有了大幅攀升。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全省新签协议合同金额为11.542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34.5659亿美元。截至2013年末,河南省内各市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为6,197.5亿元,新签协议总额为19,281.8亿元。从国内来看,河南省承接的主要是来自于东部沿海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从国外来看,河南省承接的主要是来自于东亚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而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投资额相对较少,但其增长势头强劲。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变量及数据的选取。为了分析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选用2000~2013年河南省经济总量(GDP)数值作为衡量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即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并选用2000~2013年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以及代表对外贸易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来作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用以衡量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具体指标选取如下:Y代表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X1代表外商直接投资(亿元)、X2代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亿元)、X3代表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文中所使用的相关数据均来自《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同时,为了剔除价格因素,使数据更具有可比性,并且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则需要对三个经济变量取自然对数,即为:lnY、lnX1、lnX2、lnX3。首先,为了检测经济增长与承接产业转移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Eviews6.0软件,计算出的lnY和lnX1、lnX2、lnX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925、0.992625和0.974282。由于lnY和lnX1、lnX2、lnX3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9以上,说明四个变量之间呈现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河南省经济增长和承接产业转移之间应存在较显著的相互依存关系;其次,通过Eviews6.0软件,对上述四个变量进行趋势图分析可知,四个变量同时存在有上升趋势,可以初步判定该序列为非平稳时间序列,需要进行进一步检验。

(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普遍使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法对文中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是指检验时间序列中是否存在单位根。若时间序列中存在单位根,就说明该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会使回归分析中存在伪回归,即两个本来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却存在有很高的相关性。通过Eviews6.0软件,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Y和X1、X2、X3之间的平稳性,其检验结果见表1。(表1)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可知,包含Y和X1、X2、X3四个变量的原序列ADF检验值分别为-1.164795、-1.945214、-4.830408、-3.080388,显然四个检验值都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4.886426,说明此检验结果不能拒绝原假设,即Y和X1、X2、X3之间存在的是非平稳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对Y和X1、X2、X3四个变量继续进行一阶差分检验,检验结果分别为-3.235362、-3.418043、-2.028289和-3.088428,仍然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5.295384。紧接着对检验结果进行二次差分,得出的ADF检验值分别为-3.582823、-5.103408、-3.423307和-3.423307,均小于1%显著水平对应的临界值-2.816740。这就可以拒绝原假设,即时间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在检验出Y和X1、X2、X3之间存在二阶平稳后,就满足了协整检验对变量检验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对Y和X1、X2、X3进行协整检验。

第3篇:河南实验中学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互动关系

一、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文献综述

十八、十九世纪期间,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一致认为:金融在经济的发展中加速真实资本的流动,推动了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二十世纪中后期,戈德史密斯创造性的提出了分析一国或一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并指出金融对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Beck和Levine发现金融的全面发展、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效率、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是促进产业增长和优化升级的有效机制。2003年,林毅夫研究结果表明,当金融结构与制造业的规模结构相匹配时,才能有效满足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带动制造业的发展。2010年,张雯研究得出金融支持与产业中资金转换效率较高、资金配置环节效率低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2015年,袁丽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河南省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金融发展的概况与现状分析

河南省金融业产值的增速在2005年以前是低于同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速和GDP的增速,从而导致了河南省金融产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值从2001年的7.47%降低至2004年的5.34%;金融业产值在全省GDP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2.32%下降到2004年的1.61%。2005年以后河南省金融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金融产业的产值增速超过了同期的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速以及GDP的增速,从而使得金融产业的产值在第三产业产值中的比重和在全省GDP中的比重逐年加大,因此反映出从2001―2014年之间河南省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协调、不同步。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河南省产业结构已实现了从“一二三”到“二三一”的顺利过渡。从2001年到2012年,河南省工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第一产业在河南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在河南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上升,2012―2014年间,第二产业在河南省经济总量总的比重开始逐年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则表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总体来说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河南省传统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三产业比重偏小,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河南第三产业较为薄弱,产业层次偏低。

三、河南省地区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金融发展的水平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分别是金融相关率(FIR)、金融效率(FER)、金融结构发展水平(FSR)。金融相关率(FIR)=(Mo+股票价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股票市值)/河南省GDP。融资效率(FER1)=贷款增加额/储蓄增加额;投资回报效率(FER2)=GDP/资本总额。金融结构发展水平(FSR)=间接融资额/直接融资额。在计算金融相关率(FIR)、融资效率(FER1)、投资回报效率(FER2)、金融结构发展水平(FSR)时,分别用CPI(2001=100)指数对名义GDP和存贷余额进行了经济膨胀因素的消除,进而得到其对应的实际值。通过采用产业结构优化率(ISR)来衡量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状况与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率(ISR)=(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本文选取2001-2014年河南省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对70个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数据来源于2007-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与《河南省金融运行报告》。

(二)实证分析

1、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FER1、FER2、FIR、FSR、ISR变量的ADF值均大于5%的临界值,因此表明各变量接受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故FER1、FER2、FIR、FSR、ISR是非平稳序列。DFER1、DFER2、DFIR、DFSR、DISR分别为FER1、FER2、FIR、FSR、ISR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DFER1、DFER2、DFIR、DFSR、DISR变量的ADF值均小于5%的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的单位根,故DFER1、DFER2、DFIR、DFSR、DISR为平稳序列。因此FER1、FER2、FIR、FSR、ISR变量是一阶单整序列。

2、变量之间关系的向量自回归(VAR)设定和协整检验

检验非平稳序列FER1、FER2、FIR、FSR、ISR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本文采用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方法检验FER1、FER2、FIR、FSR和ISR变量之间的关系。

从检验的结果可知,R^2=0.9011,F20.4954,Sig=0.0002,D.W.=2.0271,,对残差序列e的平稳性进行检验,ADF检验的结果如表八所示,因此e为为平稳;e的pp检验的统计量的职位-60160,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2.7550,因此在PP检验中e是平稳序列。因此在10%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三种检验都验证了e的平稳性,因此2001年―2014年河南省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即从长期看,河南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说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并不能显示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可知,当滞后阶数为(1-4)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FSR、FIR、FER2不是ISR的原假设,即FSR、FIR、FER2是ISR的格兰杰原因,同时ISR不是FSR、FER2、FER1的原本假设即ISR是FSR、FER2、FER1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金融结构发展水平、金融相关率、投资回报效率是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格兰杰原因,同时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河南省金融结构发展水平、投资回报效率、融资效率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河南省金融结构发展水平、投资回报效率之间是双向因果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河南省的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和长期的均衡关系。在两者的双向因果关系中,河南省的金融结构、金融效率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同时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河南省金融结构、金融效率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河南省的金融结构调整、效率提升将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结构调整、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姚战琪.金融服务于产业关联度的比较研究切[J].产业经济研究.2005,09.

[2] 林毅夫,章奇,刘明兴.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2003,01.

第4篇:河南实验中学范文

长期以来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麦金农、戈德史密斯等经济学家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政府干预金融和资本扭曲等弊端,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采取金融市场化改革,并减少对金融业的干预。20世纪90年代后期,实证分析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到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中来。罗默、卢卡斯等学者通过运用构建实证模型的方法,进一步证明了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影响资本积累和提高技术创新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就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言,我国学者谭艳芝、彭文平(2003)通过运用中国1978年~2001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证明了中国金融发展对投资和资本积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冉茂盛、张宗益、钟子明(2003)采用了因果检验的实证方法证明了中国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并不是促进金融发展的主要原因。曹永琴(2012)指出不同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只有适合经济发展的金融结构才能长期稳定地促进经济增长。除此之外,艾洪德、徐明圣、郭凯(2004)分别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金融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过度金融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东西部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等特点,提出了优化区域金融结构的相关建议。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社会资本的合理分配,所以无论是金融抑制还是金融过度增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增长,只有金融适度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金融机构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金融功能上,金融体系主要有清算、支付、融资、风险管理和信息提供等功能,金融的交易支付功能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融资功能则可以优化资本配置,这样就能够为新型行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促进资本向高收益、高技术的部门转移,金融体系的功能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二、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河南省1990年~2011年间的省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作为衡量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指标,同时选取河南省同期的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FIR)作为衡量河南省金融发展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从统计年鉴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12年河南省生产总值达到29,810.14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0.1%。与此同时,河南省的金融机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对河南省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2012年河南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038.30亿元,占第三产业总额的10.8%,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河南省已经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为一体的现代金融体系,目前全省共有17家商业银行,99家上市公司与41家保险公司,2012年商业银行各项贷款年底总额超过17,506亿元;股票成交量达到18,749亿元;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到839.82亿元。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归纳出河南省历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与金融业增长速度的对照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2004年以前金融行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同等的变动趋势,2005年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河南省金融业出现了跳跃性增长,同时也带动了河南省经济呈增长势头。总体来说,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金融发展对于河南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实证分析

1.ADF平稳性检验本文中我们用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河南省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即河南省历年金融资产总额与生产总值之比。同时为了免异方差对实证分析的影响,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作LnGDP和LnFIR。ADF单位根检验是运用时间序列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析过程。对时间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即是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对于不平稳时间序列来说,存在单位根的情况下,我们能够运用一阶差分的方法来消除掉单位根,这样就可以得到平稳序列,以进行下一步的实证检验。数据能够保持平稳性是构建VAR模型的前提条件。本文中我们首先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LnGDP和LnFIR两个变量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不平稳的,因此我们需要对数据的一阶差分进行进一步的统计检验。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能够发现D.LnGDP和D.LnFIR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的,其数据呈现一阶单整,因此可以在平稳性较好的数据基础上进行VAR模型的构建,同时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协整检验分析。

2.VAR模型与检验分析由于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证明了数据的平稳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数据来构建新的VAR模型。VAR模型的构建不能忽视对模型阶数的准确选择。首先,我们通过STATA软件对模型的阶数进行逐步的测算。根据AIC最小原则最终确定了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二阶,VAR模型的构建结果如下所示:从模型中的数据以及结构我们可以得出,滞后1期的金融发展(FIR)数据增长1个百分点,则能够带动该省生产总值(GDP)增长0.45个百分点,因此,根据模型能够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分析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我们对模型进行了协整关系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协整检验是用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同随机性的实证方法。由于协整能够说明变量间的长期关系,因此如果在检验中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稳定可靠关系,则能够排除单位根所带来的随机性。协整分析的目的是找出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均衡关系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本文中加以运用,以保证实证分析的可靠性。根据统计结果显示,证明了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也更好地说明了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发展金融行业,可以带动区域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对该模型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说明了河南省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同时河南省经济的增长也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证明河南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度,我们对模型进行了方差分解,结果如表4所示。方差分解是在可比较的数组中,把数据间的总变差按各指定的变差来源进行分解,其中在变差度量方法上,主要采用离差平方和检验不同处理所产生的效应差异是否显著。方差分解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通过数据的分析,来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该对象的影响程度,它所研究的对象都假定其遵从正态分布规律。分析方差的目的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对该事物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能够显著影响因素的最佳水平。通过表4的方差分解数据可以看出,LnGDP对自身变动的解释力度随着预测期的增加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由第1期的100%逐步下降到第8期的85.2%,与此同时,LnFIR对LnGDP变动的贡献度随着预测期增加而逐渐增强,由第1期的11%逐步增加到第8期的36.9%。由此可以证明,河南省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

四、结论

本文以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河南省1990年~2011年间的经济数据,并构建了VAR模型,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检验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河南省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通过自身的功能可以提高资本积累并促进本省技术的创新,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更加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并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工作效率,以促进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其金融调节功能;其次,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河南省金融机构的发展较为迅速,因此,下一阶段的金融发展应该由高增长逐步向高效率进行转变,加强金融创新,通过这些方式来更好地促进河南省经济的稳步增长。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确保河南省金融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防止不协调的问题出现,以此来保障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金融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从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错误的金融政策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严重情况下甚至能够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因此,我们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对金融体系进行逐步的、有调控的改革,既要保证金融业的功能能够充分发挥,又要尽力避免过度金融发展所产生的一些不利后果和影响。

第5篇:河南实验中学范文

1.1底泥采样点设置

选择南通市区内的学田河、南川河、法伦寺河、城山河及西山河为研究对象,每条河流各选取了6个采样点,见表1。利用抓斗式采样器采集0~10cm的表层底泥样品,样品采集后,装入聚乙烯密封袋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底泥样品经自然风干后,去除砾石颗粒、植物残体等杂物,用研钵研磨成粉末,过0.150mm筛,储存在密封袋中备用。

1.2实验方法

有机质(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总氮(开氏消煮法),氨氮(KCl浸提-靛酚蓝比色法),硝酸盐氮(饱和硫酸钙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总磷(高氯酸硫酸消解-钼锑抗比色法),无机磷(钼锑抗比色法)。实验用水采用超纯水,所用仪器均经过校准,每个监测指标测定3个平行样(相对偏差均保持在10%内)。

2结果与讨论

2.1有机质

河流底泥中的有机质含量影响着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吸附和释放过程,对河流水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机质含量高,会造成底泥中富集的污染物增加;另一方面,丰富的有机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分解大量的有机物,使其他污染物的释放速度加快。每条河流各个采样点底泥中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数据,平均值最高的是西山河(75.80g/kg),然后依次为学田河(58.74g/kg)﹥法伦寺河(53.13g/kg)﹥城山河(41.75g/kg)﹥南川河(40.05g/kg)。

2.2氮

氮作为主要营养元素,是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关键限制性因子。其中氨氮、硝氮属于可交换性氮,可以直接被初级生产者吸收,对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同时,可交换性氮也可以在底泥和上覆水体之间进行氮素交换。氮素中氨氮所占的比例较大,氨氮属于溶解性可交换氮,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可以重新释放入河水中。总氮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学田河(2131.67mg/kg)﹥西山河(2066.33mg/kg)﹥南川河(1650.67mg/kg)﹥法伦寺河(1593.33mg/kg)﹥城山河(1310.33mg/kg);氨氮含量则为学田河(1522.77mg/kg)﹥西山河(1310.40mg/kg)﹥法伦寺河(1129.12mg/kg)﹥南川河(1021.88mg/kg)﹥城山河(817.08mg/kg);硝氮含量为西山河(2.02mg/kg)﹥学田河(1.91mg/kg)﹥南川河(1.72mg/kg)﹥法伦寺河(1.43mg/kg)﹥城山河(1.34mg/kg)。

2.3磷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底泥是河流磷素的重要储存库,通过不断释放与吸附,维持着动态平衡。磷素中无机磷所占的比例较大,无机磷更容易被藻类利用,引起藻类增殖。总磷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法伦寺河(455.82mg/kg)﹥南川河(451.12mg/kg)﹥西山河(410.81mg/kg)﹥城山河(362.25mg/kg)﹥学田河(358.12mg/kg);无机磷含量为南川河(365.55mg/kg)﹥法伦寺河(353.78mg/kg)﹥西山河(333.46mg/kg)﹥城山河(288.88mg/kg)﹥学田河(278.98mg/kg);活性有机磷含量为法伦寺河(102.03mg/kg)﹥南川河(85.57mg/kg)﹥学田河(79.14mg/kg)﹥西山河(77.34mg/kg)﹥城山河(73.38mg/kg)。

2.4污染最重的监测点分析

学田河有机质、各形态氮、磷浓度最高点均出现在学田东苑,因其周围有农田,施用的化肥和农田土壤营养物会随地表径流汇入河中,所以污染较重。南川河有机质、各形态氮、磷含量在虹桥夜市处最高,其周围有大量大排档,产生的污水及厨余垃圾很大比例都直接排入河中,导致此处的营养物质含量维持较高水平;法伦寺河在东景国际处有机质、总氮、氨氮及硝氮的浓度最高,因为污染较重的校西河在东景国际断面前与法伦寺河汇流,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富集,导致该处污染加剧;总磷、无机磷和活性有机磷的最高浓度出现在德民桥,由于其附近有很多小餐馆、大排档,排放大量的污水和厨余垃圾,使德民桥处磷污染严重。城山河有机质、各形态氮、磷污染最重的地点均出现在苏果超市。这与此处河流水面较窄,深度较浅,污染物不易扩散有关。西山河在红星路北处的有机质、各形态氮、磷营养物含量均最高,由于其周围的河流堤坡上有不少的土地,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会被冲刷到河中,导致污染较重。

2.5研究河流各采样点变异系数分析

变异系数表示了地理数据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各研究河流中,南川河有机质、总氮、氨氮、硝氮的变异系数,法伦寺河有机质的变异系数,城山河总磷、无机磷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指示它们受人为活动干扰相对较大。

3底泥营养物质环境风险评价

底泥中营养物质是形成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是水体营养物质沉积与释放动态平衡的结果。污水排放、地表径流及生物残骸会造成底泥中营养物质不断积累,而当入河营养负荷减少后,底泥中的营养物质会逐渐释放,仍对水质造成威胁。

3.1有机指数法

有机指数法可用于评价水体底泥肥力,是反映水体底泥有机污染情况的重要方法,计算方法及评价标准:有机指数=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氮质量分数有机碳=有机质质量分数/1.24有机氮质量分数=总氮质量分数-氨氮质量分数-硝氮质量分数该研究采用营养物质含量的平均值进行评价,学田河、南川河、法伦寺河、城山河和西山河的有机指数分别为0.288、0.203、0.199、0.166和0.461。各研究河流底泥的有机指数均超过0.05,为肥污染级。其中最为严重的为西山河,为评价标准的9倍,其次依次为学田河、南川河、法伦寺河和城山河。说明各研究河流有机污染很严重,是河流生态风险的潜在因素,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3.2营养物质比值

各研究河流底泥中有机碳与总氮含量比(C/N)、有机碳与总磷含量比(C/P)、总氮与总磷含量比(N/P)。水域底泥中的C/N可以反映其营养盐来源,主要来源不同,C/N不同。有研究表明,如营养盐主要来源为高等植物,则为14~23,藻类为5~14,浮游动植物约为6.0~6.3,底栖动物为2.8~

3.3C/N由高到低的顺序

为西山河>法伦寺河>城山河>学田河>南川河。各条河流的C/N比值几乎都接近或超过23,说明这些河流底泥中营养盐的来源除了河流中的藻类及植物外,更多来源于周围环境,陆源有机质占多数。河流中的C/P关系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较为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除学田河外,其他河流的C/P由高到低的顺序与C/N基本吻合。底泥中N/P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水体的营养化状态。学田河和西山河底泥中N/P值较高,表明它们的富营养化程度要高一些,甚至高于国内一些富营养化湖泊。现场调查中发现河流的某些河段已出现河水发臭,藻类丛生现象,应予以重视,避免大面积富营养化的发生。

4底泥营养盐相关性分析

各研究河流底泥中有机碳与总氮、有机碳与总磷的相关性方程学田河、南川河、法伦寺河及城山河底泥中有机质与总氮,南川河有机质与总磷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相关性,说明有机质与总氮或总磷可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此外,可以用相关方程中的一种指标(特别是实验测定方法相对简单的指标)的含量预测另一种指标的含量。

5结论

1)学田河底泥中总氮、氨氮的污染最为严重,西山河有机质、硝氮的污染最为严重,法伦寺中总磷、活性有机磷的污染最为严重,南川河无机磷的污染最为严重。

2)5条研究河流底泥的有机污染指数均超过0.05,为肥污染级,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西山河。

3)5条研究河流的C/N都很高,说明这些河流的营养物质来源除了河流中的藻类及植物外,主要为周围环境。

4)学田河和西山河表层底泥中N/P较高,说明它们的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高。

第6篇:河南实验中学范文

一、“9∶1”模式的思考与设计

利用现有农业技术,在不减少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实现粮食不减产,这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然而,在当前情况下,这样做难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难以实现“三化”协调发展,难以满足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在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消耗不断增多、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农业粮食生产效益比较低下的大背景下,河南农业大学将保粮与促进农村改革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保粮、节地、增收、促民生”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易复制、能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以集成河南农业大学高产稳产技术,在90%的土地上产出原本需要100%~110%的土地才能产出的粮食,确保粮食核心区增产目标;用节约出来的10%的土地,建设绿色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同步推进高产稳产保粮区、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农村新社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区的“四区”建设,努力实现“高产保粮、节地增收、生态宜居、人才培养”的目标。该模式简称“9∶1模式”。

2010年10月,河南农业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在河南省典型的中低产农业大县民权县龙塘镇和方城县赵河镇规划设计了以“9∶1”模式为核心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项目”。

二、“9∶1”模式建设内容和初步成效

依据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规划,两个试验区分别规划了两个新型农村社区,启动建设后,方城试验区将节约出500余亩农村建设用地,民权试验区可节约600余亩农村建设用地。

针对“9∶1”模式,河南农业大学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试验区领导小组,设有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作物高产、畜牧工程、高效园艺、新农村规划建设、农业机械化与新能源建设等6个工作组,在方城县、民权县的积极配合下,全方位推进试验区建设。

(一)建设高产稳产保粮区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用90%的土地,确保完成2020年的粮食生产目标。河南省粮食产量2020年要达到1300亿斤,需在2009年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累计增长20.62%,年均增长1.72%。如果在2009年播种面积90%的土地上实现这一增产目标,需累计增长34%,年均增长2.70%。据此测算,方城县、民权县要达到粮食核心区规划的2020年产粮12.7亿斤、14.7亿斤的目标,其年均增长率需分别达到2.30%和2.31%。

高产保粮区内,一是引导、帮助推进土地流转,采取规模经营,推行全程机械化,方城、民权试验区已分别流转土地1万余亩和2万余亩。二是运用河南农业大学集成的粮食高产“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三是引入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方城试验区已建立了数字化农业平台,田间生产的信息化、可视化是方城试验区的突出特色。试验区总控室汇总了从田间气象站和终端测控设备采集的温湿度、土壤养分含量、作物长势长相图像等信息之后,传递到位于郑州的“河南农业大学惠农科教信息港”,由相关学科的专家团队负责远程诊断,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四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民权试验区整合农业项目资金,试验区已达到部级良田工程标准。2011年,经专家实打验收,方城、民权试验区小麦、夏玉米两熟平均亩产1220.8公斤和1346.5公斤,较上年同一区块增产22%和21%,远超过高产保粮区年均增产2.30%和2.31%的规划目标,实现了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向空间要粮的节地保粮目标。

(二)建设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

用节约下来的10%的土地发展绿色高效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奠定基础。方城、民权两个试验区都是纯粹的农区,试验区内没有工业基础,没有一个工业企业项目。两地农民收入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针对试验区实际,河南农业大学学习借鉴工业产业集聚区的概念和做法,用节约下来的10%的土地规划设计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用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设施园艺、生态养殖等绿色高效农业产业。河南农业大学帮助引入绿色高效农业企业和组织专业合作社培养种植、养殖大户等,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得试验区农民的增收渠道除粮食增产外,还增加了农业产业工人的工资收入,合作社股份红利和土地流转收益,真正实现“打工不出村,致富不离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方城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内,河南农业大学帮助引进的河南田雨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化企业,流转土地500多亩,已建设了22座大面积日光温室和136座连栋大棚,已有100多名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仅此一项,农户年收入就增加1万余元。民权试验区内,通过示范带动,轩庄蔬菜合作社发展日光温室13座,每亩温室每茬收入平均达2.4万元;申庄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园600亩。

(三)建设生态宜居新型农村社区

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其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比,试验区内的新型农村社区,除了节约土地、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统一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外,还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技术优势,重点推进辅热集箱式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生态宜居的特色。方城试验区已安装5套太阳能提水大田地埋管和蔬菜棚节水一体化滴灌系统,成为可再生能源“供应站”,除满足抗旱提水灌溉用电需要外,还为试验区办公楼、实验场站、全自动监控系统以及养鸡场提供照明电力等环保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四)建设教育改革实践区

着力于将试验区建设成为河南农业大学的成果转化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生创业基地。农业院校教学、科研离不开农业生产一线。试验区内建有河南农业大学品种和成果示范区,农学、园艺、畜牧等专业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也在试验区开展。

三、“9∶1”模式的特色和意义

(一)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试验区以“保粮、增收、就业、促民生”的建设目标,利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综合协调发展。克服了过去“粮食高产攻关”“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效果不佳的现象。

(二)坚持易学、易懂,具有可复制性

试点选在河南省典型的中低产农业大县民权县龙塘镇和方城县赵河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9∶1”模式通过“农大顶层设计、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农民土地流转、特岗技术服务、合作社规模经营、企业订单销售”的校地合作思路,方法简单、操作性强,可在河南大面积推广示范。

(三)坚持合作共赢,具有机制保障的长效性

一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破解三农难题从体制上提供长效机制;二是利于增加试验区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促进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进程。

(四)坚持优化转变,具有可持续性

第7篇:河南实验中学范文

关键词: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创新;研究;中原经济区

课题项目: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研究”(课题编号:B67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河南是现今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不论是高等学校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都位居全国前列,但与全国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河南高等教育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

一、河南高等教育存在的短板

(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河南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教育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目前,中西部地区一共有14所985高校,但河南一所也没有,211高校河南也只有郑大一所,还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很少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和有力支持。而且河南现有的107所普通高校中,普通本科院校只有43所,占全国1,09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3.9%左右,与河南占全国总人口7.7%的省情也不相称。其次是一些体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还比较薄弱。虽然近年发展较快,至2010年,依托河南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8个;全省高校共引进和培养113位两院院士,为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保障,但这与周边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某些指标仅仅相当于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所大学左右的数量。

(二)高校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河南高校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明显,科技创新能力尚欠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级重点学科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少,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比例也比较低。河南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98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2位;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5人,也远远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这种落后现象,远远不能适应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迫切需要。

(三)高等职业教育尚欠发达。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作为与经济社会和民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重任,能够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职教育虽撑起河南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仍面临急需解决的矛盾:第一,社会需求技能人才旺盛与高职生源有效供给不足。河南虽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但不是职业教育强省,过去10年,河南中等和高等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共培养出600万学生,而中等又占了其中的大部分,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二,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存在着资金短缺、专业设置不合理、观念落后、质量上不去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河南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四)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目前,河南高等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和全国不少普通高校一样,积累和存在的问题较多。“大学学术权力在许多层面上为行政权力所取代,大学成为国家权力的翻版”,大学衙门化的这种现状,“直接导致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不到位,边缘化,以及学校行政机构臃肿,党政和后勤的非学术人员过多,同时体现出官本位价值观对学术领域的污染,学术权力的政治化、行政化”等弊端,直接阻遏了教育与学术的发展。

二、河南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创新的建议

(一)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放在首位。要克服河南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难题,从而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要尽可能多地加大资金投入。据了解,截至“十一五”末,河南省高职类院校共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其中3所通过国家验收,省级示范类高职11所,组建特色高职教育集团13个,并建设80个集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骨干带动作用的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今后10年,河南还将投入100亿元资金用于各类职业教育发展,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想使河南第一人口资源大省优势转化为第一人才资源大省优势,加快中原崛起步伐,就不能不超常规地、跨越式地发展职业教育,就不能不舍得大规模投入,这既要依靠河南政府的力量,也要依靠一切社会力量助学投资,还需要中央大力支持。第二,要不拘一格办学,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模式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订单式、引厂入校等各种类型培养,只要有效,都可以尝试。在这方面也可以学习德国“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互通式”的教育形式。“二元制”即为企业与学校各为“一元”,二者紧密结合,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必备的专业知识,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互通式”即随时分流,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互换。第三,要以重大建设项目为纽带,以职教集团为基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四,要开设一些紧缺专业、地方需要的专业和有广泛发展前途的专业,如演艺策划、动漫设计、文化产业管理、光伏科学与技术等紧缺专业及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

(二)尽快发展优质高等教育。要改变河南高等教育的现状,尽可能快地发展优质高等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大做强优势高校,重点打造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等重点院校,使之成为河南发展所需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的研究基地;第二,要牢固树立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调整专业设置与科学研究的方向,提高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创设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与地方建设紧密结合的、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有利于学生就业、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急需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第三,鼓励多渠道办学,办学主体多元化。即国家、地方、部门、企业、各种社会团体乃至个人,都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合法程序和基本要求办学。要克服“大学教育属国家公益性和消费性事业”思想的严重影响,改变导致大学多年来严重缺乏自立性、适应性、积极性和多样性的国有化单一形式,提倡多元化、多渠道办学;第四,大力支持河南高校科技研发创新,大力支持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大力开展校地合作、行业协作和国际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把高校打造成为河南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第五,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高校之间、与科研院所之间、与行业企业之间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如2011年4月初,以郑州大学为主,河南省内18所高等院校与郑州大学签订了“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这19所院校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优势互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三)加大高校“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构起学术权力本位的高校治理结构应是目前河南深化高校改革的关键和当务之急。主要有:第一,着力改变高校行政组织机构设置过多、行政分工过细、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水准不足等问题,“实行大部制”,缩减合并党政后勤机构,裁汰冗员,提高效率。因此,应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像国务院、深圳市等政府那样,“实行大部制”改革,大力压缩合并精简党政后勤机构,化解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些机构该撤销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该减少人员的大量精简;第二,提升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学术事务中的最高决策地位,尊重学术自由;扩大民主,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对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刚性监督力度,努力扭转高校治理结构中监督权力弱化现象,防止管理的一言堂和学术组织行政化。目前,高校学术组织行政化,学者趋于官场、学术正气衰落,致使不正之风大量滋生。因此,建议设立各级校务、院务管理委员会和各级学术委员会,并强化其最高学术决策地位,对学校和院系、学术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政务、学务公开;建立以学科为基础、以研究为主导、以学术为本位的基层学术组织,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对高校教职工福利、教职工队伍建设、干部选拔任免等重大问题有刚性决定或监督权力,使教代会切实担负起维护和主张教职工重大权益的职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开辟河南高校飞跃发展的新局面;第三,转变政府职能,下放并落实高校的办学自,实行大学依法自主办学,制定大学章程,健全大学制度,维护大学自由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河南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举措,积极落实河南高校的办学自,督导河南高校尽快制定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从宏观上指导并推进河南高校的快速发展和质的飞跃;第四,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实行领导干部党政一肩挑,并相应地减少党政干部副职人数;实行一线教师奖励制度,在津贴、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照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校要在这方面下足力气,河南政府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要对教师一视同仁,废除学历歧视,重实践、重能力、重贡献,要在奖励、职称评审、工资待遇等方面向教学和科研一线老师倾斜,培养拔尖杰出人才。这样才能形成上下合力、人人争先、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总之,河南高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建设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只有大力进行改革,才能建成高水平大学,才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作者单位:1.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黄河科技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篇:河南实验中学范文

关键词:比降-面积法;糙率;曼宁公式;对比分析;高洪

中图分类号:TV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19-0094-02

1 概述

比降-面积法测流是以水力学公式来推算瞬时流量的方法。根据测验河段实测的水位、断面等资料,用水力学公式计算河段瞬时流量,更是一种在使用流速仪和水面浮标法测流遇到困难时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该方法中河床糙率是一项重要资料,它是在洪水调查中作高水延长的重要参数,对计算得的洪峰流量成果影响很大。

2 流域概况

南岔水文站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区,是汤旺河下游右岸一级支流西南岔河出口控制站,属国家二类精度站,地理坐标为东经129°15′,北纬47°08′,集水面积2582km2,断面以上河长106km,至河口的距离15km,流域平均坡降6.95‰,河底平均坡降4.20‰,河系形状略呈扇形。流域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总的走向由西南流向东北,河道弯曲系数为1.95。测验断面附近河床上部为卵石,厚约1.0m,河床由粗沙卵石组成,河床稳定。洪水来源为上游区域暴雨和干流西南岔河来水为主,洪水多发生在7、8月份。根据实测资料,大洪水发生年份为1996、1968、1985、1971、2003年。历年最大洪峰流量为1630m3/s(1996.7.30),重现期相当于五十年一遇。

3 比降-面积法测流的原理分析与应用

比降-面积法是使用于河流不能采用精度较高的测流方法施测流量时的近似计算方法,使用河段水面比降断面面积作为主要因素测取流量的一种方法。在遇到大洪水无法用常规手段施测时,采用此方法可以及时测取的大洪水的量值,采用历史流量测验资料分析计算河道糙率值,并有完整的上下游比降观测资料,确定水位和糙率的关系曲线,糙率值随着水位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水位值在线上可查出相应的糙率值。

Q=AR2/3S1/2/n=KS1/2 K=1/n AR2/3

式中:Q为洪峰流量,A为断面面积,R为水力半径,S为水面比降,n为河床糙率,K为输水率。

根据上面公式,如果将两断面间水面线视为直线,则该公式可以变为:

Q=AmRm2/3S1/2/n=KS1/2 Km=1/n AmRm2/3

Am、A上、A下分别为平均断面面积及上下断面面积,Rm、R上、R下分别为平均水力半径和上下断面水力半径,Km为平均输水率。

3.1 测验河段分析

南岔站上下两个比降断面间距为200m,分别在基本断面的下游和下游各100m,断面与流向垂直,河道顺直,无明显收缩扩散和弯曲现象,河床稳定,冲淤变化不大,历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均为单一线。

3.2 水位-糙率关系

河床糙率是比降-面积法测流的关键参数,取用的糙率值对洪峰流量的计算变化较大,南岔水文站水位-糙率关系稳定,水位变化在94.00-96.00m,根据关系曲线,水位在94.50m以上时糙率值基本一致。南岔站水位-糙率关系曲线见图1。

3.3 洪峰流量推求

选用南岔水文站历时上较大洪水洪峰流量作为校验比降-面积法推求洪峰流量。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水位级在94.00m以下时,计算的洪峰流量与实测流量最大误差为19.62%,这是由于本段水位级的糙率任意性大,没有一定的规律造成的,所以计算流量与实测流量有很大误差;当水位级在94.00m以上时采用比降-面积法计算的流量与实测流量最大误差为6.76%,与实测流量误差范围在0.24%-6.76%之间,与实测流量基本接近,满足《水文资料整编规范》规定,本站采用比降-面积法推求洪峰流量是合理的。

点绘该站历年综合线点子,将采用比降-面积法计算的流量点绘带综合线上,其计算的结果与历年的趋势是一致的,流量误差也是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因此采用比降-面积法计算的流量在该站高水时可以应用,计算满足要求。

4 Y束语

通过采用比降-面积法推求洪峰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南岔站水位级在94.00m以上时推求的洪峰流量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同时本站的水位越高采用该方法计算的流量值与实测值越接近,当高水常规测流方式无法施测时,此种方法可以应用到实际高洪推算洪峰流量中,结果合理可靠,完善了本站因高洪时无法正常测流时,或基础设施被冲毁时,可以用上下比降断面的洪痕水位,结合糙率与水位的关系完全可以推算洪峰流量。

参考文献:

[1]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第9篇:河南实验中学范文

第一,我们不要把教育看得那么功利,要把教育看作一件有境界的事情。

第二,不要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一个技术活,它是有生命的。

第三,教育不是一个短期的活儿,是一个长期的活儿。

第四,教育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考试的活儿,它是一个素质的活儿。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转型期。

慕的来说,“双一流”建设已在公众的期盼和想象中落地。从远的来说,“双一流”建设只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一部分。简而言之,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才是最终目标。

4月15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一行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调研,明确了对这两个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支持,也明确了对河南教育事业的支持。

这意味着河南搭上了“双一流”建设的快车。

机遇已到来,挑战与希望同在。面向未来,河南如何精准定位自己的“坐标”,在“双一流”建设的洪流中探索出一条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发展之路,真正地改善教育生态,实现高等教育的质的飞跃,是摆在河南省政府及河南各高校面前的一道课题。

补短板、促均衡,才能上水平

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强调,对河南这个有着1.08亿人口的大省来讲,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尤为紧迫、尤为艰巨。略去重要和艰巨不表,省长眼中的紧迫在于:河南产业层次低、结构重、效益差的问题突出,亟须通过教育事业发展加快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推动转型发展。

换言之,经济发展新常态,已对教育提出了新需求。而就河南教育现状而言,克服教育短板尤为迫切。

“河南只有一所‘211’重点院校,没有一所‘985’,对于1亿河南人来说,这都是缺憾。”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永扣一语道破了河南高等教育的痛点。

对河南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教育人口有2343万、高等院校129所、在校大学生187万左右、研究生4万左右。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却不是教育强省。

河南省优质高校数量偏少,在“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这三个高水平大学指标对比中,在中部都处于劣势。

多年来,河南只有300多个博士生招生指标。近年来,教育部加大了对河南的支持力度,又增加了300个名额,现在达到了600多个,但仍不及一些大学的一半。以武汉大学为例,2015年该校的博士生招生名额就达1600名之多。

教育资源的劣势,造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与聚集能力不足,由此带来了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能力相对不足,致使河南存在人才资源的短板,因此,必须在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招生制度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高校招生失衡现象非常严重。具体到河南而言,形势就更为严峻。

河南的学生上大学、上好大学难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16年,河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6%,但仍低于2015年全国的40%的毛录取率。

从教育公平、布局合理、均衡发展、标本兼治的高度来看,在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给予河南高校与学科更多的关注支持,特别是对学术基础、学术声誉较好,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的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予以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对此,教育部作出承诺,会对河南的特殊地理位置、特殊的教育人口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于河南几所重点高校,它的一些区域特色优势,将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倾斜。对河南教育发展中的“补短板,促均衡”方面的事项,将尽可能给予支持。

资金也是河南教育发展的劣势之一。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有必要调动一切资源,坚定不移地提高河南人才的高度和厚度,为河南的可持续发展打牢人力资源的基础。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表示:“中央支持全国100所应用高校实训基地,河南进了5所学校,一个学校支持1亿元资金,我们马上支持。”河南更是不遗余力,计划出资31亿元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而这一切都源于对人才的渴求、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自我发展和借外发展相结合

抓好“双一流”大学建设,是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提供科技、人才、文化等各方面支撑的很重要的途径。

如果在河南能够涌现出一批一流学科、一流高校,对于提升河南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河南省目前已经具备了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相当基础。

“郑州大学已有四个学科进入了全球百强,即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院和工程科学。”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宏亮说。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他认为,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以及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几年,郑州大学积极融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郑州大学108个本科专业中的90多个专业都能与河南五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直接对接;机械工程、电气化等专业与河南十大支柱产业紧密相连;郑州大学的8个附属医院,仅2016年门诊接诊量就达到一千万人次,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问题。

在争创“双一流”高校中,河南大学优势也很明显。河南大学有河南省高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5个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河南大学也进行创新,与美国迈阿密大学联合办学,成立了迈阿密学院,和中国社科院合办了菁英实验班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学科领域里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都有了自己的特色,核心竞争力正在形成,学科的排头兵正在成长。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十二五”以来,河南教育发展进入了“黄金期”。未来,河南仍需以始于足下的努力,久久为功,建好家门口的高水平大学。

在发挥本身优势的基础上,坚持本地自我培养和外地引进相结合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快通道之一。吸收一流人才,引进学科发展最前沿的领军人物作为团队成员是高校打造一流学科、优势学科的必要途径。

发展看全域,质量看服务

公平看均衡,改革看体系

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应用型高校建设有声有色,职业教育形成独特模式,义务教育标准化取得长足进步。

总结起来,从河南的做法和经验看“双一流”建设,有以下几点启示:

――发展看全域。

教育发展拿什么来看?就看是不是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河南在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方面的成绩是骄人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3.18%,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是世界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8.8%,这又是什么水平呢?是高等教育基本普及的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努力。

――质量看服务。

“十二五”以来,河南教育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质量看服务。服务看什么?一看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二看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水平。只有致力于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优势,挖掘出自身潜力,才能体现出教育价值。

――公平看均衡。

怎样保护教育公平,要看均衡发展。河南作为教育大省、人口大省,均衡发展、均衡配置,是保证教育公平的最重要方面。

河南围绕标准化做了大量文章,将四个方面的资源,用一个机制统一起来,对薄弱学校改造,补短板,办优质公平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优质公平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素质教育。河南教育今后仍需秉承这一方向。

――改革看体系。

衡量教育改革不像经济改革那样看经济指标、看效果,而是看什么?看体系。

教育改革和其他改革不一样,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制度创新,要有利于教育现代化、有利于教育持续协调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综合有效配置,要能够把各个学段有机衔接起来,建设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中央和地方合力,促教育生态改变

实现河南的教育发展诉求,改变教育生态,教育部的支持必不可少。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教育部将继续坚持与河南省的省部会商模式、持续深化省部合作,凡是教育部事权范围内,属于政策调节方面的事项,教育部在保持同类省份大体均衡的前提下,对河南省给予倾斜。特别是对属于河南教育发展中的特殊事项,给予特事特办。”

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李军表示:“今年给河南省安排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是15199人,增幅达到6.2%,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硕士招生计划是14554人,比2016年增加了813,增幅是5.9%,比全国同期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本科生计划近期准备向教育部党组汇报,虽然国务院要求我们基本稳定本专科招生计划,但教育部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一定继续加大对河南支持力度。”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表示:“支持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商讨在郑州建设高水平大学,同时从教育部来说我们愿意选派几位中外合作办学的专家和河南一起工作,我们齐步走好,少走弯路,争取后面审批的时候顺利一点。”

“此外,教育部考虑将河南作为中外合作办学试点,与河南共同努力。”

…………

为对接“双一流”建设,河南省紧跟推动高等教育的脚步,做出了一系列部署。

2016年7月23日,河南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透露,河南省已启动高校分类发展计划,其中,重点建设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7~10所特色骨干大学、10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20所左右品牌示范高等职业院校。

2016年12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河南省未来10年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规划。

根据《方案》,河南省将加大力度、持续投入,建成一批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的特色学科。其中,优势学科以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为目标;特色学科以在关键应用领域取得突破、学科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前列为目标,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方案》明确:到2024年,全省5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内前列,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进入前1%,或在权威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十名或前5%。

究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方案还明确了时间节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时间为2015年―2019年,计划立项建设10个左右优势学科和20个左右特色学科。二期建设时间为2020年―2024年,一期验收合格纳入二期继续支持。而在投入资金方面,2015年―2017年安排10亿元,2018年―2024年每年安排3亿元,总计31亿元。

行稳致远,还需找准“河南坐标”

“如果只有几所一流大学,那是平地上插几根旗杆,是插不高的。要推又泄高等教育从‘平原’变成‘高原’,让‘旗杆’变成‘高峰’;从长远来讲,这是重要的战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说。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仅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不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一国教育是如此,一省教育更是如此。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需要做强各类高等教育,要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而且要看到,“双一流”建设不是商品市场,不能期待今天投资,明天就见效。“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用长远眼光来看待。

另外,高等教育既要培养杰出人才、业界精英、政界领袖,又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普通人的学习需求。

目前,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宏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不足,高校之间的同质性高,高等教育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能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如何避免“千校一面”?发挥自身特色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