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病例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病例分析报告

第1篇: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发生特点;报告分析

临床儿科疾病中,手足口病为常见病,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成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也越来越多,随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由于儿童正处于一个生长期间,脏器系统功能均不完善,且肝脏对药物的分解、肾脏对药物的排泄等功能明显低于成年人,免疫力较低,因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成年人[1]。本文针对180例手足口病患儿所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分析,促使临床儿科的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从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当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集180例手足口病患儿。通过采用回顾性的具体研究方法,对本文180例患儿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和时间等进行统计分心。

1.2方法首先,建立数据库。采用ACCESS建立相关病案数据库:①制定完整的数据库字段,包括序号、年龄、性别、原发病、过敏史、用药剂量、用药途径、配药、合并用药、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②在所建立的数据库中完成病案的双份记录;③调整和完善数据库;④对数据库的相关功能进行集成处理。其次,整理、分析、处理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计量学方法对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第2篇: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203-02中图分类号:R 720.597 文献标识码:Bお

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病因复杂,病死率高,部分患儿遗留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早期明确病因,有效控制惊厥发作,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现将我院新生儿病房2001年1月~2007年9月收治的76例新生儿惊厥的病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新生儿786例中新生儿惊厥76例(9.67%),男53例,女23例;足月儿58例,早产儿18例;胎龄≤36周10例(13.2%),37~41周60例(78.9%),≥42周6例(7.89%);出生体重<2500 g 39例(51.3%),2500~4000 g 36 例(47.4%),>4000 g 1例(1.32%);入院日龄:≤3天49例(64.5%),4~7天10例(13.2%),8~14天15例(19.8%),15~28天2例(2.63%)。县医院出生31例(40.8%),乡、镇、妇幼保健所出生37例(48.7%),家中出生8例(10.5%);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疾病、先兆子痫21例,妊娠期糖尿病1例;有出生窒息史22例。有围产高危因素68例,占89.47%,其中有异常分娩史38例(50.0%),因胎位不正、宫内窘迫,前置胎盘等因素做剖宫产17例,胎头吸引器助产9例,早破水3例,旧法接生8例,急产1例。脐带异常23例(30.3%),脐带脱垂3例,脐带绕颈18例,脐带短小2例。羊水胎粪污染15例(19.7%),Ⅲ度9例,Ⅱ度6例。

2.惊厥原因 惊厥多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低钙血症及一些相关疾病。76例惊厥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35例(46.1%);颅内出血(ICH)18例(23.7%);低钙血症8例(10.5%);化脓性脑膜炎5例(6.58%);败血症4例(5.26%);肺炎3例(3.95%);低血糖1例(1.32%);捂热综合征1例(1.32%);不明原因1例(1.3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多发生在生后3天内,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多在生后7天出现惊厥。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惊厥的分类法[1],惊厥发作类型有:微小型41例(53.9%),强直型8例(10.5%),多灶性阵挛型10例(13.2%),局限性阵挛型12例(15.8%),全身性肌阵挛型5例(6.58%)。头颅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76例中行头颅CT检查63例(82.9%),发现有异常表现38例,以脑实质低密度改变(23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材允夷诔鲅(12例)多见。血清生化检测,包括血清钙、钠、血糖等,低血钙38例,波动于1.28~1.95 mmol/L;低血糖1例,血糖值仅1.7 mmol/L;低血钠28例,波动于126~129 mmol/L;12例感染者中9例检查了脑脊液,其中6例脑脊液细胞数增加,波动于(78~330)×106/L,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脊液生化异常。

3.治疗与转归 根据原发病进行治疗,维持患儿正常的通气、换气功能,HIE采取综合供氧,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供给足够能量和应用苯巴比妥控制惊厥,首剂20~30 mg/kg,止惊后给维持量5 mg/kg,如效果不好可给10%水合氯醛0.5 ml/kg,灌肠或是应用安定。低血糖者应给25%葡萄糖2~4 ml/kg,按1 ml/min速度静脉注入,然后用10%葡萄糖5~6 ml/(kg・h)继续注入。低钙血症静脉注入10%葡萄糖酸钙2 ml/kg,以5%~10%葡萄糖稀释一倍后缓慢静脉注入。低镁惊厥者以25%的硫酸镁0.2~0.4 ml/(kg・d)静脉注入。感染性疾病应用合理的抗生素,同时辅以止惊治疗。结果:痊愈44例(57.9%),好转15例(19.7%);病死9例(11.8%),死于脑衰(持续昏迷,持续高热、中枢性高钠等),呼衰、心衰、低血压等;各种原因放弃8例(10.5%)。

讨论

1.新生儿惊厥发生的病因分析 在国内报道中新生惊厥的发生率范围较大。其原因可能与近几年来重度窒息儿和极不成熟儿在生后早期预防性应用鲁米那有关。有报道鲁米那能降低脑代谢率,降低细胞内外水肿,降低颅内压,从而减轻脑损伤,使惊厥的发生相应减少;此外,新生儿入院后常被注意检查血钙,从而给予及时补钙治疗,避免了部分患儿惊厥的发生。

引起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很多,有时可同时存在几种因素,如HIE可伴有低血糖和(或)低血钙。近年由于头颅CT的广泛应用,明显提高了由围产期窒息引起的HIE和ICH的诊断率。因此,本组HIE占首位,其次是ICH,多在3天内发病,与文献报道相符[2]。出生3天内新生儿惊厥的发生与母妊娠史、分娩史及胎龄、出生体重密切相关,病因诊断必须详细了解围产期情况,结合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及头颅CT检查,CT扫描是诊断脑损伤的可靠指标。HIE为本组新生儿惊厥的首位原因,其次为ICH,两者均有严重的窒息缺氧史。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仍有较高的发生率,-般报道为活产新生儿中的1.5%~10%;并且在中度至重度的产时窒息中,60%~80%可留有程度不等的神经系统损害[3]。新生儿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产生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病理改变包括脑水肿、组织坏死及颅内出血三部分[1]。ICH一直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一种严重疾病,重者不仅可引起不同程度颅脑损害,如脑积水、皮质软化、癫痫和智能障碍等,也是引起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疾病[4]。由此强调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建立高危新生儿监护的重要性。

2.新生儿惊厥的生化特点 本组8例惊厥患儿中同时伴有低血钙,其机理可能为因窒息缺氧,大量氧自由基生成,细胞膜的钙泵和钠泵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使细胞浆内Ca2+浓度异常升高,血钙降低,因此,临床上有围产期窒息史而导致颅内病变惊厥者,有并发低血钙的可能。临床除应重视诊疗主要病因外,也应及时纠正代谢紊乱。对生后早期发生惊厥者,有必要测定血钙,但因其低血钙的性质与代谢性低血钙有所不同,因而补钙或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尚待进一步探讨。 新生儿惊厥与日龄有明显的关系。本组HIE和ICH几乎均在生后3天内发病,明显高于其他日龄组,而低钙惊厥和感染性惊厥多在生后1周后发病。因此,分析惊厥与日龄关系,有助于判断病因。

在低钙惊厥病例中,除1例在出生第6天发病外,其余7病例均在15天后发生,其中4例系人工喂养儿,可能因牛奶中钙磷比例不当,影响了钙的吸收,以及新生儿肾功能还不成熟,使磷的排出缓慢,致血磷增高、血钙降低。因此,仍需强调对人工喂养儿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3。

本组20例HIE和(或)ICH病因都伴有低血钠,窒息后脑缺氧,上视神经核和脑垂体受刺激后引起ADH分泌过多,产生水潴留,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是低血钠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低钙惊厥和感染性惊厥发生在出生后7天,有学者提出,新生儿惊厥3天内主要原因是颅脑产伤和围生期缺氧,7天后多与感染和代谢紊乱有关[5],本组资料与文献报道相符。因此,对新生儿进行血生化和脑脊液生化及脑脊液检查发现,惊厥原因占患儿总数的23.7%(18/76),提示这些常规检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早期发生惊厥者主要与围产期窒息有关,故一旦发生惊厥,必须紧急查找病因,立即处理,颅内高压力争在48 h使颅压下降。加强孕期保健,产前检查,及时诊治孕母并发症,正确处理难产,恰当选择分娩方式,尽量避免使用产钳及负压吸引术助产,适当放宽剖宫产适应证,以减少新生儿惊厥的发生。出生1周后发病者宜多考虑感染和低血钙。

3.新生儿惊厥与脑电生理特征 本组76例惊厥类型以微小型最多见(53.9%);与婴儿及儿童有很大不同,这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受各种病理因素刺激而发生异常放电,大脑皮层受损处高度抑制状态,皮层下中枢异常放电或脑干释放的现象有关。新生儿期惊厥假性发作也有一定的比例,国内外有学者通过视频脑电图观察大脑异常放电和惊厥动作时,发现有2/3新生儿惊厥不伴有痫性放电[6]。新生儿脑电图呈动态发展过程,且与脑的成熟度密切相关,由未成熟波形成其背景活动,迅速不断地出现成熟波形变化。同时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分层及神经元的胞膜、胞质分化不全,树突、突触、髓鞘的形成亦不完善,神经元与神经胶质之间的正常联系尚未建立,因此,无论在皮层各部位之间电活的传导,还是在一个半球内或两个半球之间的同步化都不完善,皮层的局限性异常电活力不易向邻近部位传导,更不易扩散到大脑两个半球,引起同步放电,故全身强直抽搐少见。提示,在临床上应注意仔细观察新生儿口角、面部抽动,眼球转动,非刺激吸吮咀嚼动作,肢体反复踏车样运动,反复呼吸暂停等,这些现象易造成漏诊。一旦确定为惊厥,应立即采取抗惊厥措施,并迅速进行病因诊断,针对病因的治疗比抗惊厥更重要。

在抗惊厥临床应用研究方面,选择性头部降温治疗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体温维持在34.5℃~35.6℃,对心、肾、肝、凝血及代谢功能无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更广泛的应用亚低温治疗HIE多中心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围生期脑损伤的治疗是长期的综合的序贯治疗,早期干预康复治疗对其最终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

[2]蒋 莉,蔡方成,李 欣,等.惊厥持续状态大鼠脑内神经元死亡的年龄特征[J].中华儿科杂志,2002,49(9):545.

[3]朱建幸,何振娟.新生儿疾病诊治技术热点的理念更新(下)[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0):670-672.

第3篇: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异地报告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异地报告AFP病例就诊情况调查表;实验室数据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实验室标本检测结果。

1. 2 方法

1. 2. 1 资料分析 利用Excel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对数据整理统计分析。

1. 2. 2 调查方法 按照《河南省异地AFP病例在归属地就诊情况调查方案》对异地报告的AFP病例就诊情况开展调查。

1. 3 平顶山市异地报告AFP病例定义 外省、市医疗机构报告、且麻痹前在外居住

2 结果

2. 1 异地报告AFP病例发病情况 2008年~2012年, 通过AFP病例监测系统现住址为平顶山户籍统计, 平顶山市共发生AFP病例144例, 其中本地报告77例, 占53.47%;异地报告67例, 占46.53%。

2. 2 流行病学特征

2. 2. 1 地区分布 67例异地报告的AFP病例分布在全市10个县(市、区), 最多为汝州市22例, 占32.84%;最少石龙区2例, 占2.99%。鲁山县、郏县、宝丰县、汝州市病例合计50例, 占74.63%。

2. 2. 2 时间分布 5年累计每月均有异地报告的AFP病例。其中以夏秋季报告较多, 7月~10月份共报告38例, 占异地报告病例总数的56.72%, 其余月份发病构成基本相当。

2. 2. 3 人群分布 67例异地报告AFP病例中, 最大年龄14岁, 最小的7月龄。0~4岁发病41例, 占61.19%;5~9岁18例, 占26.87%;10岁以上8例, 占11.94%。其中男性37例, 女性30例, 男女性别比例为1.23∶1。

2. 2. 4 免疫史分布 所有异地报告病例中,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OPV)≥3剂次的61例, 占91.04%;

2. 3 AFP病例异地报告来源 平顶山市2008年~2012年异地报告的67例AFP病例, 河南省外(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报告1例。河南省内其他地市报告66例, 其中省会郑州市报告63例, 占94.03%(郑州市儿童医院22例、河南省人民医院15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例、其他医院3例);洛阳市报告2例, 漯河市报告1例。

2. 4 病例就诊及报告情况 67例异地报告的AFP病例中, 麻痹后在平顶山市辖区医疗机构就诊的有55例, 占82.09%, 见表3;其余12例麻痹后, 家长不信任当地诊疗水平直接到外地市医疗机构就诊, 占17.91%。本地就诊55例病例中, 首次诊断为脑动脉炎22例, 疑似脑病14例, 缺钾、钙8例, 待查6例, 不详5例, 接诊医生均以非AFP病例为由未进行报告, 漏报率100%。

2. 5 标本采集及检测结果 异地报告的67例AFP病例中, 44例采集了合格粪便标本, 占65.67%;剩余23例未采集合格粪便标本, 占平顶山市2008年~2012年不合格粪便标本AFP病例总数的95.83%, 其中20例超时采便, 2例未采便, 1例为死亡病例。采集到标本的64例病例中, 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 NPEV)6例, 分离率9.38%;分离到脊灰病毒(poliovirus, PV)2例, Ⅰ型与Ⅰ+Ⅲ型各1珠, 经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 均为疫苗相关珠病毒。

3 讨论

平顶山市已连续19年无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 WPV)病例报告, 2000年包括我国在内的西太区实现区域无脊灰目标, 消灭脊灰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全球消灭脊灰形势严峻, 与我国接壤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本土脊灰流行趋势上升, 2010年塔吉克斯坦脊髓灰质炎疫情暴发, 说明脊灰野病毒输入无脊灰地区的高危性仍然存在[2]。2011年8月在我国新疆地区, 发生了国内实现无脊灰目标后首次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疫情传播。对AFP病例的监测正是及早发现这次疫情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AFP病例监测对维持无脊灰状态的重要性, 而异地报告的AFP病例监测质量, 将直接影响整个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等关键指标。

分析发现, 平顶山市2008年~2012年异地报告AFP病例占总病例数的近50%, 全市90%以上的不合格粪便标本病例在其中。AFP病例监测系统仍存在问题:①所有异地报告病例中, 有74.6%的病例分布在平顶山辖区偏西北方向三县一市, 这些地区与河南省会郑州市及下辖洛阳市相邻, 农村、偏远山区人口较多, 来往交通十分便利, 显示县乡两级AFP病例监测环节薄弱, 导致部分病例就诊后未及时报告, 或直接去外地市就诊;②82.1%的病例麻痹后在平顶山市辖区医疗机构首次就诊, 其中就诊两次以上的36例, 占65.5%, 在县、地两级医疗机构就诊过的病例分别占50.9%、38.2%, 就诊科室中在儿科就诊的病例占78.2%。表明对辖区医务人员培训不到位, AFP病例识别诊断能力不足, 病例报告意识淡漠, 致使越来越多的AFP病例因诊断不清而漏报;③67例病例中, 7~10月份病例占56.7%, 比其他月份发病明显增多, 显示夏秋季为发病高峰, 有文献报道AFP病例中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3, 4]。而且61.2%的病例集中在4岁以下儿童, 提示要加强夏秋季节对婴幼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④有近10%的异地报告病例OPV免疫史

综上所述, 为及时有效地发现输入的WPV病例或发生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VDPV)病例, 维持平顶山市无脊灰状态。今后要加强对各级、各类疾病控制、医疗机构的培训与督导, 增强业务人员责任心。提高儿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AFP病例鉴别诊断能力、首诊及时报告意识, 使全市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 要持续做好国家免疫规划相关疫苗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工作, 提高OPV接种率, 建立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 病例监测方案.2006.

[2] 田炳均, 童文彬.2010年塔吉克斯坦暴发脊髓灰质炎:病例输入的危险性和对欧洲区脊髓灰质炎监测的影响.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6):646.

[3] 蒋玉艳, 班华国, 马宇燕, 等.广西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感染分析.应用预防医学, 2010, 16(5):276-277.

第4篇: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2.002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2-0004-02

病例报告表(CRF)是指按试验方案所规定设计,用以记录每一名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数据的表格文件。目前,在国内开展的临床试验中,CRF是最常采用的数据采集工具,也是临床试验统计分析获得研究结果的最主要的数据来源。对CRF的数据审核是临床试验数据质量控制中的重要工作。临床试验数据质量的深入研究对于指导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数据管理和监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地整理了“十一五”期间笔者参与的8项中医临床试验CRF数据采集和记录情况,对其中的数据质量缺陷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回顾性审核了8个临床试验的全部已填写完成的CRF表格。其临床试验均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其中2个采用双盲设计,其余均采用非盲法设计。参与临床试验数据采集、CRF填写的研究者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家医院。

1.2 研究方法

1.2.1 审核内容 CRF数据采集和记录情况审核采用统一的《CRF数据采集和记录情况审核表》。基于研究人员在监查中的CRF数据审核经验和文献报道,审核表将CRF中可能出现的数据缺陷归纳为临床判断、访视时点、数据缺失、填写规范4个大类,在每个类别下设相关的审核条目,共12个条目。详见表1。

1.2.2 病例报告表审核 CRF审核的任务由经过监查培训、具有实际监查经验的监查员承担。为统一CRF审核标准,我们制定了书面的标准操作流程(SOP),并对审核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审核人员依据统一的《CRF数据采集和记录情况审核表》,回顾性地审核相关临床试验已完成的每一份CRF。每份审核表对应一份CRF,在审核表上记录CRF的基本信息、审核中发现的缺陷种类、数量和缺陷所在的页面。

SOP主要涉及对CRF审核表格中具体内容的把握。针对临床判断类和访视时点类审核内容,以临床试验的方案为唯一参考依据。在数据缺失类缺陷中,临床试验核心数据定义为“与入组标准判断、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有关的数据”,包括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功能检查、中西医量表评分以及不良事件数据。对访视缺失的认定除外受试者退出研究后不再进行的访视,仅包括受试者在参与试验过程中未进行的访视。对数据填写潦草难辨认的情况,当全部CRF审核人员对该数据均无法辨认,方认定为不符合数据填写清晰可辨的要求。数据的规范修改参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第48条的要求。

1.2.3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根据《CRF数据采集和记录情况审核表》,使用Epidata 3.0软件制作针对本研究的专用数据库,为每一信息条目的取值范围设定逻辑校验程序,以保证数据录入准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最终审核了8个临床试验的全部2855份CRF表格。数据缺陷详见表2。

临床判断类缺陷中,出现最多的为疾病及并发症诊断不符合诊断标准,出现频率为39.1%;不符合入组标准或符合排除(剔除)标准的情况出现频率为8.3%。

访视时点类缺陷中的2个项目发生频率相当,访视窗破坏和检查超窗发生率分别为37.1%和38.5%。

数据缺失类缺陷发生频率较高,其中核心数据缺失的情况在79.6%的CRF中出现,非核心数据缺失的发生率也达到了47.6%。整个访视缺失的情况较少,出现频率为3.8%。

记录规范类缺陷以数据修改不规范为主要表现,约在32.0%的CRF中出现。少量CRF出现了数据填写难以辨认的情况,约占2.6%。

全部缺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种CRF数据缺陷为:核心数据缺失79.6%,非核心数据缺失47.6%,疾病及并发症诊断不符合诊断标准39.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超窗38.5%,访视窗破坏37.1%。

3 讨论

数据是临床研究进行逻辑分析、获得结果进而做出科学结论的基础。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是临床研究能获得可靠而有公信力的科学结论的重要支持。近年来,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管理已成为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1],而数据质量管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应给与充分重视。从本研究的结果看来,目前中医临床试验CRF数据质量问题主要源于数据缺失和访视超窗。

在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可以在任何阶段要求退出试验,研究者也需要根据受试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其中途停止继续参与试验,因此,不可能要求临床试验数据的绝对完整。本研究没有将受试者退出导致的数据无法获得计入,但数据缺失仍然在CRF中有较高的发生率。由于笼统地将入组判断、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的数据缺失计为核心数据缺失,此项缺陷发生频率约高达80%。根据数据采集人员的监查经验,其中主要为安全性数据的缺失。尤其是在受试者依从性较差的情况下,研究者主动或被动地违反方案要求,未能完整地采集诸如血尿便常规、生化检查、心电图等常用安全性评价数据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研究者仅采集入组和末次访视的实验室检查数据,以保证后期的实验室检查相关的安全性评价可以正常进行,从而忽视了试验过程中要求的安全性数据采集。一般情况下,研究者都会对疗效评价相关数据给予较多重视,但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受试者的退出,也可能出现较大范围的数据缺失,从而对后期的统计分析产生影响。数据缺失可能降低临床试验结果的把握度,甚至导致偏倚[2],因此,在试验实施阶段尽量避免缺失数据是最优先的选择。

访视窗破坏是导致数据质量缺陷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临床试验的设计中,可接受的访视时点一般会设计为5 d或7 d的时间段,因此,正常周末假日一般不会对受试者访视造成影响。但如果受试者访视计划与国庆节或春节的长假冲突,研究中心又没有向受试者充分说明或安排值班医生接待访视,往往可能导致访视窗破坏;同时,也存在研究者和受试者缺乏沟通联络,没有严格的执行方案要求,导致访视窗破坏的情况。此外,团队分工不明确、研究者依从性不佳、不充分的研究交接也会导致访视接待拖延,在数据上表现为访视窗破坏甚至病例退出。对访视窗的依从要求研究者和受试者双方面对访视计划充分了解,研究者尤其应该做好向受试者的告知,必要时可以在访视前和受试者联系,约定合适的访视时间。访视窗的破坏意味着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实施治疗干预和数据采集,常常在统计分析阶段造成符合方案集(PPS)病例数的损失,甚至达不到样本量要求,降低分析结果的把握度。

疾病及并发症诊断不符合方案要求的诊断标准往往表明研究者没有充分熟悉试验方案。通常情况下,试验设计中会选择便于操作的,具备一定权威的业内通行诊断标准。但这些标准不一定是研究者熟悉的临床诊断标准。如果研究者在数据采集中沿用自己的诊断思路,没有仔细研读方案,很可能无法准确地采集方案要求的数据。中医临床试验中为了规范辨证采用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尤其重要,研究者应予充分重视,避免经验辨证。因此,在试验准备阶段,对研究人员进行充分的方案培训非常重要。培训过程中应尤其强调与病例招募和干预实施相关的诊断标准,保证研究者能够准确地依从方案完成试验。如在监查过程中发现研究者对方案不熟悉或者研究人员发生变更,应将这种培训反复进行。

一些中医临床试验常会设计复合指标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并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中或研究结束时进行疗效判定。这种判定依赖于严密的判定标准设计和研究者的严格执行。如果在设计时没有清晰的定义疗效指标之间的关系是“且”还是“或”,或存在标准不能覆盖的盲区,则很可能导致研究者判定的不一致,甚或存在研究者判断错误的可能性。因此,我们通常建议采用复合标准的试验避免人工疗效判定,而是在数据整理时编写程序运行获得疗效判定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中医临床试验CRF数据采集和记录存在的缺陷分析提示,在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和研究者应该对核心数据的采集、访视窗的把握,包括方案中涉及的诊断和评价标准给予更多的关注,尽可能地控制好由数据缺失、访视窗破坏和诊断评价错误等导致的数据质量风险,给予临床试验更好的质量保证。同时,临床试验数据质量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设计审核,只能对与CRF记录直接相关的数据质量内容进行简单初步分析。一些临床试验数据质量中的重要方面,如可溯源性、准确性、同期及时性等方面本研究均未涉及,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用前瞻性的设计,与临床试验同步实施,以期获得对我国中医临床研究数据质量现状更加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李秋艳,翁维良,李睿,等.中医临床研究的联合监查与质量控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8-11.

第5篇: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疟疾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湿热带气候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而在寒冷、干燥的高原地区比较少见,血源性疟疾就更为罕见,因而容易被误诊和延误患者的病情。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3岁,因结肠癌于2010年8月4日住院给予输血纠正贫血,后于8月20日行手术治疗,术后因肠瘘、低蛋白血症行支持治疗,给予输血及血浆,末次输血浆时间是2010年9月16日。后于2010年9月29日患者开始出现寒颤,寒颤后高烧,体温高达40℃给予对症治疗2天后,病情未缓解,寒颤次数增加,高烧不退,经科室会诊,怀疑为疟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30g/L,WBC:8.3×109/L,N:0.72,L:0.22,M:0.06,薄血膜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发现血片中有大量疟原虫存在,B超检查:脾肿大。结合实验室检查临床初步诊断为疟疾。给予抗疟药物治疗,口服氯奎及伯胺奎,1天后寒颤次数减少,体温逐渐下降,2天后寒颤停止,体温正常,继续口服用药共8天后停止,身体状况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诊半年余,已恢复健康。

2讨论

第6篇: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病历报告;统计

药品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是用药单位和个人应尽的法律义务,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有具体的要求和固定的上报途径,药品不良反应病历报告表是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病历必须填写的书面文件,有关专业机构对药品不良反应病历报告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具有对临床用药和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的分析处理结论。本文对枣庄市2003~2008各单位上报的7598份药品不良反应病历报告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病历报告的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

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本文中的药品不良反应的病历报告来源于两个方面,早期的报表为枣庄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所收集的纸报表,近期的报表是通过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并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下载得到。采取这两种方法共收集到2003~2008年度枣庄市各单位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病历报告7598份。本文对收集到的这些数据的用药情况采用对纸报表直接分析,对电子报表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检索统计功能并结合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分析的处理方法。

2 分析结果

利用以上的分析方法对7598份病历报告中药品的剂型分布、用药途径、用药种类、具体品种情况进行了分析,排名前10的分别见见表1~4。

第7篇: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颈椎病,神经根型 中医药治疗 手法复位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颈椎病发病率的60%。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多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突出,椎间小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了脊神经根而产生的一组颈肩臂疼痛综合征。我院的颈椎病专科从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365例,并运用手法配合内服中药进行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65例,男196例,女169例;年龄最小2l岁,最大75岁,平均4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为39年。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其中颈枕神经痛365例,上肢麻痛278例,头痛182例,感觉障碍58例,肌力减退、握物不稳29例。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315例,颈曲变直或反曲328例,钩椎关节增生305例,椎体旋转(双边影、双突影)149例,前纵韧带钙化134例,项韧带钙化97例,骨桥形成102例。

1.2 治疗方法包括旋牵复位手法及中药内服。

1.2.1 旋牵复位手法: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病人背后,先做颈背部肌肉松解,用大鱼际肌、掌根或拇指上腹交替在两侧颈部肌肉或穴位,自上而下用滚法、揉法、拿法、拇指分筋法以颈夹肌、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头下斜肌为重点,充分松解颈肩、背部肌肉。然后一手扶住头颈,一手以拇指桡侧面检查颈椎关节突或横突的顺位情况,在检查出侧歪的关节突或横突后,(以C右偏为例)术者以左手拇指按压在C关节突或横突右侧,其余四指分开托住患者枕部,右手屈肘,托住其颞颌部,用术者前胸固定患者后头部,然后缓慢地用右手带动头部向右方旋转,当旋转至最大,此时可听到一声或数声弹响音,提示手法成功。

1.2.2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主要分以下证型:

瘀血痹阻型:颈肩臂疼痛麻木,以痛为重,常有受风寒史,往往久治不愈,疼痛夜甚。舌暗,苔白,脉弦。治宜祛瘀通络,蠲痹止痛。方用蠲痹汤加减。

气虚血瘀型:颈肩臂以麻为主,心烦胸闷,面色不华,倦怠少气,舌暗淡,脉细涩。治宜补益气血,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脾肾亏虚型:颈肩麻木疼痛,向头、胸背、手放射,肌肉萎缩,舌暗,脉沉细。治宜补养气血,健脾补肾。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八珍汤。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治愈:颈肩臂痛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显效:颈肩臂痛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劳累时稍有症状,但不影响一般工作和学习,或已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而随访不足半年或半年内复发者;有效:临床症状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其它症状有所改善者;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2.2 疗效评定结果本组352例均进行6个月-2年的随访,结果治愈229例,显效74例,有效3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3.2%。

3 讨论

第8篇: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预防;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c)-015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贡的行政区划发生变化,相关街道分别划入呈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小新区域,云南省内9所高校入驻呈贡区,人口数激增。本文对原呈贡区2008~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监测报告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2008~2011年呈贡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于呈贡区统计局。

1.2 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8~2011年呈贡区报告流行性腮腺炎871例,年均发病率为88.82/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其中2008年144例,年发病率为82.11/10万;2009年75例,年发病率为40.85/10万;2010年382例,年发病率为122.89/10万;2011年270例,年发病率为86.86/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7,P < 0.01)。见表1。

表1 呈贡区2008~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情况

2.2 地区分布

各街道均有病例报告。见图1。

2.3 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报告,12月为发病高峰月(145例,占16.65%);其次是5月(126例,占14.47%);11月123例,占14.12%;1月99例,占11.37%。详见图2。

2.4 人群分布

(1)年龄分布:56岁及以上人群无病例报告;发病年龄高峰在5~9岁组报告发病399例,占病例总数的45.81%;0~4岁组报告发病222例,占病例总数的25.49%;年龄<15岁组共报告发病754例占86.57%。(2)职业分布:学生376例占43.17%,幼托儿童313例占35.94%,散居儿童96例占11.02%,其余职业86例占9.87%。(3)性别分布: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2.15/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4.43/10万;男女之比为1.48∶1;性别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0,P < 0.01)。详见表2、3。

表2 呈贡区2008~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性别分布

2.5 暴发性疫情

2008~2011年呈贡区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0例及以上聚集性疫情3起,分别为:2010年1起(12月),波及1 169人,发病25例,无死亡病例,平均罹患率为2.14%;2011年2起(12月),波及906人,发病34例,无死亡病例,罹患率为3.75%。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呈贡区2008~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监测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年均发病率为88.82/10万,高于相关报道结果[1]。职业以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发病为主,共报告785例,占病例报告总数的90.13%,与相关报告结果一致[2]。每年的5月、11月至次年的1月为发病高峰月,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季节流行特点,且3起暴发疫情与报告病例的季节性分布基本一致,与相关报道一致[3-4]。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性别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报道一致[5]。

暴发疫情原因分析:调查中发现,学校、幼儿园对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知识掌握不够,在发现首例病例时未做到早期及时隔离,或病例隔离期限不够就返校上课,造成疫情扩散;晨午检、因病缺课排查、消毒工作落实不到位;患儿监护人对流行性腮腺炎防控工作重要性不了解,怕患儿居家或在医院治疗影响学习成绩,隐瞒病情,仍送往学校,造成疫情扩散;部份病例在个体诊所或用偏方治疗,未到正规医院就治,患儿信息不能及时录入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疾控中心不能及时发现流行性腮腺炎集聚性疫情苗头。

疫情资料分析显示,学校、幼儿园是防控的重点场所,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是防控的重点人群,与相关报告一致[6-7]。做好本区流行性腮腺火防控工作主要是: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麻腮风疫苗或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接种率。卫生部门对学校、幼儿园开展入托、入学新生查验预防接种活动、晨午检、因病缺课排查,消毒工作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教育部门督促学校、幼儿园规范开展各项工作,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降低或减少疫情在校园内的发生和传播。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宣传单、小手牵大手活动、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流行性腮腺炎的危害性,提高防病意识,一旦发现有儿童出现发热、腮腺肿大,应及时带至正规医院治疗,配合做好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监测报告意识。

[参考文献]

[1] 文海荣,廖征,熊昌辉,等. 南昌市2004~2010年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2011,27(7):604-608.

[2] 刘菊文,陶杨. 2009~2010年重庆市南岸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7):512-515.

[3] 成国明,吕金伟,王斐,等. 芜湖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1):978-980.

[4] 池益强,马姗姗,谢群. 2006~2010厦门市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57-1358.

[5] 刘继恒,程得明,张皓. 宜昌市2005~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5):497-498.

[6] 巨艳红,邹长青,徐素珍. 连云港市 2007~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与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2011,27(11):997-998.

第9篇: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传染病;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36-03

为了解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传染病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笔者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2005-2009年实行网络直报后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按常规分类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年报数据。人口数据资料来自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统计局。

1.2 方法: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传染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法定传染病发病分类按《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常规分类统计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结核、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肠道传染病:霍乱、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脊髓灰质炎、伤寒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手足口病、包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梅毒、丝虫病、黑热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鼠疫、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布登革热、炭疽、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血吸虫病;其他传染病:新生儿破伤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结 果

2.1 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2005-2009年5年累计传染病报告发病19种546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9.44/10万,报告死亡3种8例,其中肺结核5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例,流行性出血热1例,年平均报告死亡率为0.22/10万。2005-2009年5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5种3175例,年平均报告率101.59/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4种1749例,年平均报告率47.85/10万。见表1。

2.2 传染病发病分类构成:2005-2009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传染病发病构成中呼吸道传染病位居首位,共报告2510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5.94%;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共报告1891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4.61%;位于第3位的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915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6.75%;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分别报告100、48例,分别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83%和0.88%。各年份发病构成情况见表2,各年份发病率见表3。

2.2.1 呼吸道传染病: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8.64/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各年发病例数相符。其中肺结核报告2054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81.83%,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6.17/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5例;流行性腮腺炎报告220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8.76%,年平均发病率为6.02/10万;麻疹报告126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5.02%,分布在4个年份,发病率从2005年的0.14/10万到2009年上升为13.14/10万;猩红热报告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99/10万;2009年甲型H1N1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4例,发病率为0.55/10万。

2.2.2 肠道传染病: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1.73/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甲肝报告22例、戊肝报告43例、未分型肝炎15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60/10万、1.17/10万、0.41/10万,3种肝炎各年发病率都在较低水平;痢疾报告393例,占肠道传染病的20.78%,年平均发病率为10.75/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性腹泻报告423例,占肠道传染病的47.54%,年平均发病率为24.59/10万,发病率从2005年的0.41/10万到2009年上升为57.89/10万,上升幅度较大;伤寒报告7例,各年发病率较低。2008年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后,报告发病512例,其中2009年报告490例,这也是造成2009年肠道传染病上升的主要原因。

2.2.3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5.02/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乙型肝炎报告799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87.32%,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85/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丙型肝炎报告50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5.46%,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37/10万,各年份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淋病、梅毒分别报告14例、50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46/10万、1.31/10万;2009年报告1例艾滋病,在广东打工感染,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2.4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布鲁氏菌病报告发病9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57/10万,各年份发病率由2005年的0.27/10万到2009年上升为8.76/10万;流行性出血热报告发病6例,分布在3个年份。

2.2.5 其他传染病:斑疹伤寒报告发病48例,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3、讨 论

2005-2009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传染病发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发病率由2005年的103.42/10万上升到2009年的258.80/10万,除乙类传染病中的2007年发病率比2006年略低、丙类传染病中2006年发病率比2005年略低外,其余各年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乙类传染病按发病例数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麻疹、布鲁氏菌病、丙型肝炎、梅毒、戊型肝炎、猩红热、甲型肝炎、淋病、未分型肝炎、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艾滋病;丙类传染病按发病例数前五位为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