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换生学习计划范文

交换生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交换生学习计划

第1篇:交换生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三层交换 广播风暴 网络阻塞网络拓扑结构 ISO七层模型

一、局域网中的虚拟局域网的目的

虚拟网技术(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的产生主要源于广播。广播在网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发现新设备、调整网络路径、IP地址租赁等等,许多网络协议都要用到广播。然而,随着网络内计算机数量的增多,广播包的数量也会急剧增加,当广播包的数量占到通讯总量的30%时,网络的传输效率将会明显下降。所以,当局域网内的计算机达到一定数量后(一般在150~200台内),就要采用划分VLAN的方法将网络分隔开,将一个大的广播域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广播域,以减小广播可能造成的危害。

为了避开广播风暴就应该用一种技术,是给一个大的网络分成几个小的网络,这必须在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划分,这是几个虚拟的小网,实际还是一个大网络,每个小网内进行广播,就是不会出现因为网络风暴引起的网络阻塞,还有另一个更大的优点是,可以将一个企业的数据库、财务及各部门的信息分开,达到保护信息的一种手段。这就是实现VLAN重要目地。

二、VLAN的重要意义

VLAN中的成员与其物理位置无关,既可连接至同一台交换机,也可连接至不同交换机,来降低移动和变更的管理成本。而且VLAN的实现更具有一下意义。

1.控制广播

由于所有的广播都只在本VLAN内进行,而不再扩散到其他VLAN上,所以,把较大的网络适当地划分成若干较小的VLAN,将大大减少广播对网络带宽的占用,从而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并有效地避免广播风暴的产生以及在整个网络的蔓延。

2.支持多媒体技术和高效组播控制

组播技术是支持多媒体应用的有效手段,在交换机中用组播组动态定义VLAN,并自动把组播报文只复制给同一VLAN中的终端,大大提高了多媒体数据传输的实时性,更有效地使用了带宽,降低了网络因拥挤而阻塞的可能性。

3.增强安全性

由于交换机只能在同一VLAN内的端口之间交换数据,不同VLAN的端口不能直接相互访问。同时,可以在Trunk(中继)中设置允许访问的VLAN,从而限制未经允许的VLAN访问,保证VLAN只被授权的用户访问。因此,通过划分VLAN,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安全性,防止某些非授权用户对敏感数据的访问。

4.网络监督和管理的自动化

由于可以通过网管软件查看VLAN间和VLAN内的各类通信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确定网络拓朴与路由,以及设置服务器的位置都十分有用。通过划分VLAN,可以使网络管理变得更简单、更轻松、更有效。

三、虚拟局域网的实现

虽然划分VLAN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使用最多的仍然是基于端口的VLAN。不同厂商的交换机大多支持以下几种VLAN的划分方式:

1. 基于端口VLAN

基于端口VLAN是最常使用的划分VLAN的方式,几乎被所有的交换机所支持。所谓基于端口VLAN,是指由网络管理员使用网管软件或直接设置交换机,将某些端口直接地、强制性地分配给某个VLAN。除非网管人员重新设置,否则,这些端口将一直保持对该VLAN的从属性。即属于该VLAN,因此,这种划分方式也称为静态VLAN。这种方法虽然在网络管理员进行VLAN划分操作时会比较麻烦,但相对安全,并且容易配置和维护。同时,由于不同VLAN间的端口不能直接相互通讯,因此,每个VLAN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成树。此外,交换机之间在不同VLAN中可以有多个并行链路,以提高VLAN内部的交换速率,增加交换机之间的带宽。

2. 基于MAC的VLAN

所谓基于MAC的VLAN,是指借助智能管理软件根据MAC地址来划分VLAN。该划分方式一般用在每一交换机端口只连接一个终端的情况。也就是说,当端口连接至集线器或交换机时,该种划分方式并不适用。端口借助网络包的MAC地址、逻辑地址或协议类型来确定其VLAN的从属,将端口划分至不同VLAN。当一网络节点刚连接到交换机时,此时交换机端口尚未分配,于是,交换机通过读取网络节点的MAC地址,动态地将该端口划入某个虚拟网。一旦网管人员配置好后,用户的计算机就可以随意改变其连接的交换机端口,而不会由此而改变自己的VLAN。当网络中出现未定义的MAC地址,交换机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向网管人员报警,再由网管人员作相应的处理。因此,基于MAC的VLAN也称为动态VLAN。由于MAC地址具有世界唯一性,因此,该VLAN划分方式的安全性也较高。

3. 基于IP的VLAN

所谓基于IP的VALN,是指根据IP地址来划分的VLAN。交换机属OSI第二层,因此,普通交换机不能识别帧中的网络层报文,但随着第三层交换机的出现,将第二层的交换功能和第三层的路由功能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交换机也能够识别网络层报文,可以使用报文中的IP地址来定义VLAN。因此,当某一用户设置有多个IP地址时,或该端口连接到的集线器中拥有多个TCP/IP用户时,通过基于IP的VLAN,该用户或该端口就可以同时访问多个虚拟网。在该模式下,位于不同VLAN的多个部门(每种业务设置成一个虚拟网)均可同时访问同一台网络服务器,也可以同时访问多个虚拟网的资源,还可让多个虚拟网间的连接只需一个路由端口即可完成。这种定义方法的优点是当某一终端使用的网络层协议或IP地址改变时,交换机能够自动识别,重新定义VLAN,不需要管理员干预。但由于IP地址可以人为地、不受约束地自由设置,因此,使用该方式划分VLAN也会带来安全上的隐患。

4. 基于组播的VLAN

组播作为一点对多点的通信,是节省网络带宽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多媒体应用中,当需要将一个节点的多媒体信号传送到多个节点时,无论是采用重复点对点通信方式,还是采用广播的方式,都会严重浪费网络带宽,而只有组播才是最好的选择。组播能够使一个或多个发送者将帧发送给组地址,而不是单个主机。其中,那些希望参加某一特定组的接收者,需要将含有组地址的IGMP“加入消息”发送给最邻近的路由器,然后,路由器使用多点广播路由协议(例如DVMRP、PIM等)建立从源到所有接收者的分发树。接收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动态地参加或离开某个多点广播组。支持IP多点广播的应用包括:音频/视频会议、“push”技术(如股票行情、运动记分、报文)和虚拟现实游戏。基于组播的VLAN,就是动态地把那些需要同时通信的端口定义到一个VLAN中,并在VLAN中用广播的方法解决点对多点通信的问题。

总之,VLAN技术在现今的网络组建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VLAN技术的发展是提高网络安全、增加网络效率基本。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高技高专类学生计算机教学探讨

――浅谈《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

曹 菁

【摘要】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以编程为主,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听得懂,不会编”?的现象非常普遍。针对学生编程的一般思维规律,结合教学体会,来探索一下相对有效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 C语言教学 编程 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所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功能强大,表达能力强,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但其丰富的功能所带来的繁多的数据类型和复杂的语法结构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少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它不但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设计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到一种比较好的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语言概念和语言编程技巧。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以编程为主,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听得懂,不会编”?的现象非常普遍。客观上讲,不同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各个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对语言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我们针对学生编程的一般思维规律,结合教学体会,来探索一下相对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剖析编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面向高技高专类学生的技工学校,学生层次相对偏弱,根据教师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部分学生反映上课时都能听懂讲解,可自己动手编程时却脑子一片空白,学生的编程往往只停留在依教师的例题“画瓢”的水平,一旦稍有改变,便出现举步维艰的困惑,就是所谓“听得懂,编不出”现象。究其原因,在教学方面可能存在以下2个问题:

1.教材过于注重对语句语法的深入剖析,缺乏以算法核心的编程教学内容

大多数C语言教材中通常先给出一般的语法格式,然后逐步讲解语法要点,再给出例子。教师钟情于举一反三地对使用语句、语法的深入教学,算法教学偏少。例如,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有误区,同学们更多的是关于语言语法的熟悉和了解,但对真正的目的――编程没有什么帮助。这个方法不可取!应该做的是编程题,而专门针对编程题的书很少。这往往导致学生上机时不知道写程序的步骤而无从下手。

2.学生厌倦传统的课堂编程教学,缺乏可以辅助学习的有效途径 学生对于黑板上讲编程这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厌倦心理,同时课后师生不见面,很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是放到因特网上的集视频、动画于一体的电子学案,这一工作我们未能做到最好。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重视算法的编程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习程序设计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开发工具,更重要的是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而算法是解题的方法和步骤,算法(algorithm)就是对操作的具体描述,是计算机的解题过程。编制程序,就是根据算法,用具体的语言依据某种规则编写计算机执行的命令序列。因此学习语言的重点是锻炼分析、分解,最终归纳整理出算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理解算法,并掌握算法,成为教学的关键。

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语法学习内容,将算法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由于C语言语法的逻辑性较强、结构性要求较高,初学者刚接触的时候容易考虑不全。因此算法教学可以通过实例进行,从最简单的例子入手,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逻辑结构和语句。例如:可以从实际生活着手,不能让学生认为只有“计算”才有算法,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算法。而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可以让学生根据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算法,并比较这些算法之间的优劣,并让学生根据分析对算法进行优化。通过对算法的优化练习,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写算法的水平。

比如说,C语言典型算法之一数据的排序。可以用数组对它进行排序,也可以用循环对它进行排序。排序的算法有冒泡排序算法,二分法排序算法,插入排序算法,快速排序算法,选择排序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100条记录的排序与1000000条记录的排序通过不同的排序方法,体现在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差异。

三、改革上机操作的实验环节,重视程序项目设计,培养应用能力

在C语言实验中,照着书本的例子进行验证,学生往往觉得很无聊,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读、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上机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实验的方法技巧等。 首先,我们可以简化入门实验,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学生大多已习惯于计算机的图形操作界面,且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相对也差,加上或多或少的惰性,而开始学习C语言后,突然进入的是一个纯英文的界面和纯键盘操作,这种反差很大。为减轻学生畏惧压力,让学生容易上手,可简化C语言的入门实验操作,如:(1)在桌面上创建TC的快捷方式,双击后可直接进入TC编辑环境。(2)在编辑、编译、连接及运行C语言程序时,教学生直接按F2键进行存盘操作,Ctrl+F9运行程序,Alt+F5看到运行结果。而没必要让学生先认识TC的菜单中每个英文单词的意义等,将TC环境的细节认识和程序的编译、连接等单步操作留到后面实验中逐步了解。学生一上机就能体会到成功。并利用发音和动画程序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可以设计针对性的实验。加强学生对程序错误的诊察和校正能力、测试关系和逻辑表达式的能力、程序代码优化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而后,在安排上机实验时我们还可以分阶段进行教学实验设计。

第一阶段,在上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精选一些有趣的习题:如“猴子分桃”、“鸡兔同笼”、“韩信点兵”等实例来组织基本语法、函数、基本语句的学习,掌握累加器、累乘器、质数、最大公约数、累乘求积等必须掌握的程序段的编写。每次实验课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优秀实验程序予以讲评,也可开创个 “实验示范库”,通过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和校园网实现共享,供学生学习借鉴。

第二阶段,具体组织方式是每位学生自由编入一个不超过五人的小组参加设计,通过模拟开发过程,以编写仿照TT软件编写一个英文打字练习游戏,?“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项目为学习任务,在真实的编程情景中让学生做自已感兴趣的项目,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巩固和提高前面的知识,不断地用所学的知识去逐步完善这些程序,并将编程的技能技巧渗透其中。

四、结束语

第2篇:交换生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协作学习

《数据通信与网络》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点抽象、实践操作性强,如果按传统网络类授课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理论课限于完成概念传授解读,实践课内容设定与行业工作需求脱节,不仅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造成学生不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高等教育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定位,项目化教学逐渐被引进计算机相关专业《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管理中,通过合理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在学习中迅速提升,如何更好地实施项目化教学是当前该课程课堂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欧洲项目教育模式,一种基于工业社会信息化的现代教育形式。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项目教育模式致力于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使其逐步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发展趋势,所形成的一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典型的项目教育模式,项目教学法侧重于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知识点”不再是教学设计的主线,而是通过积极开展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创新学习,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具有实际生产应用价值的项目任务;项目任务具备预期难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项目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自主制订计划完成协作学习,自行讨论解决项目工作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学习完结时,给出明确的小组成果展示,并通过多种方式完成项目工作成效师生共评。

2项目教学法实施案例

《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具体应用、掌握网络组建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自学创新能力,为其后续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中包含的如不同规模用途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网络中继系统的安装调试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内容,仅凭课堂理论讲解很难令学生理解掌握。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虚拟局域网VLAN是《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中的重要概念,但传统理论课程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VLAN的用途和设置方法,因此可以通过引入相关项目来强化课程教学。下面以“交换机配置VLAN通信”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例,分别对项目设置、情境设置和教学设计进行介绍。本项目计划的教学周期为3个学时(其中包含理论教学1个学时和学生自主实践2个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项目驱动法和演示讲授法,学习方法是小组讨论法,教学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计算机和投影仪。针对学生掌握二层交换机实现VLAN内部通信和三层交换机配置VLAN间通信的学习能力目标,又分别引入了一个子项目。

(1)子项目一:

利用二层交换机配置VLAN内部通信项目目标:①理解VLAN的基本配置;②掌握普通二层交换机VLAN端口的配置方法;③熟悉TRUNK链路的配置方法。相关项目技术:①VLAN是一组逻辑上的设备和用户,它们可以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而是根据功能、部门及应用等因素组织起来,具备一个物理网段的特性,不同VLAN之间广播域相互隔离,必须通过路由设备进行转发。②同一交换机的单个或多个端口可以被指派到不同VLAN。③连接在不同交换机上的同一VLAN端口,必须将连接的交换机端口设为设置为TRUNK模式,并使用TRUNK链路进行通信。

(2)子项目二:

利用三层交换机配置VLAN间通信项目目标:①掌握三层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②掌握三层交换机VLAN路由的配置方法;③通过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的相互通信;相关项目技术:①三层交换机具备路由功能,可以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②通信核心问题是双方必须正确配置各自接口地址。通过本项目的教学实施,既使得学生理解掌握了虚拟局域网VLAN的基础理论,更实践了在真实环境中配置VLAN。设计的两个子项目根据VLAN的功能设置,涵盖了同一交换机中多VLAN的接口划分、跨交换机实现单一VLAN的内部广播、跨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的互相通信等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对全面认识VLAN技术。通过引入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有效增强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3结语

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引入来创设情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意义建构。基于项目化教学法的《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化理论知识,更能大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也是一项复杂工程,随着行业需求不断变化和科技知识不断,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工程项目的设计原则,突出教学重点和实施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述东.项目教学的特征及其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l2,(18):147-148.

[2]李德录.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3(14):122-125.

[3]许金普,徐鹏民,孙晓梅,马德新“.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7):116-118.

[4]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第3篇:交换生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交流学习;学分转换;课程认定

当前,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多种形式到其他高校学习,学生交流结束回校后的学分转换,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交流学分转换机制对进一步促进教学开放化和国际化、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国外高校交流学分转换现况

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寻求高等教育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欧盟启动了伊拉斯莫计划(ERASMUS),该计划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立一套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学分互换系统,即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把学生带到欧洲, 把欧洲带给学生”是这一系统的主要精神。系统通过更新“信息包裹”,记录学生出国学习前后的成绩、课程、学位申请、学校管理程序、教学日历、评估模式等相关事宜,使学生在国外进一步学习很容易。学校负责为学生准备和交换记录副本,复印件由学生保管,在原学校和东道学校之间进行交换。学习结束后, 学生可选择留下来继续攻读学位或再转校, 由校方决定证书获取和转换注册的条件。总的来说,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注重在不触及各国教育系统“民族性”的前提下, 加强彼此之间的可比性和融合度,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国际流动性;同时,该系统注重对整个学习过程所有要素的考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美国是一个高流动性国家,一些学生经常在一所大学开始学业,然后转至另一所大学。于是,美国大学采取学分转换的方式,大学之间的学分相互认可,这使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不同系统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在任何一所大学, 学校都为学生保存学生成绩副本(学校对课程及学分等级的记录),如学生转到另一所大学, 该大学将会对其成绩副本进行审查,据此评价学业数量并在某种程度上衡量学生的学业质量,承认其中的有效学分并将之计入学生总学分中。一般低年级课程可以转换为相应的低年级课程学分,高年级课程可转换为高年级课程学分;同时还规定了可转换学分的上限、可转换学分课程的性质和学时以及不能转换的课程和学分。美国大学这种不同学分转换的机制,便于学生对大学的选择。

二、国内高校交流学分转换现况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在跨校选课以及学分转换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如北京17 所高校以共同体的合作方式,实行互相选课、互认学分;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之间互相开放选修课、教师互动、互认学分;南京仙林大学城之间实施学分互认、课程互听、教师互聘;上海西南片、东北片、松江大学城高校之间以校际协议的形式,开设跨校选修课程、互认学分,符合条件给予转学机会;杭州大学城内实现资源共享,并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云南呈贡大学城也实行课程选修、学分互认。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已经在积极地进行学分转换方面的探索。但从效果来看,国内高校间的跨校选课和学分转换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虽然高校之间建立了跨校选课和学分转换的机制,但实际上真正跨校选课和学分转换的学生还占少数。同时由于尚未有统一、可行、科学严谨的互认与转换标准,又受制于各高校独立的管理体系以及学分标准的差异性,导致各高校之间很难协同运作真正的学分转换。

三、国内高校交流学分转换机制研究

(一)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

学生交流学习结束之后,交流高校会给学生出具所修课程的成绩单。学生回校后,派出学校根据该成绩单,对比其课程内容和本校开设课程的相似度,进行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

1、课程认定

学生在其他高校修读的课程,派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其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以及学时数进行认定。如交流所修A 课程的内容、难易程度以及学时数均与本专业培养方案中B 课程相同,则应予直接认定;如所修A 课程的内容、难易程度以及学时数均与本专业培养方案中B 课程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应由派出高校审核、讨论可否转换该课程为本校课程;对于无法转换为本校教学计划内课程的交流课程,应根据交流所修学时数认定为本校学分。

2、学分转换

由于各个高校学分体系不一致,因此由学分折合很难达到对等。一种有效的转换方式为学时数对等折合、再转换成派出学校学分的方式。例如,交流修读A 课程的学时数为32学时,派出学校培养方案中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为16学时对应1学分,则A 课程学分转换成派出学校2学分。

(二)学分转换程序

建立科学的学分转换机制,其核心是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学分转换程序,这其中包括:课程认定、学分认可、成绩记载等相关环节。

1、学生在申请跨校选课或申请参加国外交流项目之前,需充分了解交流学校当前学期的课程设置,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预选。在提出申请时,需附上赴交流学校学习的课程预选单及所选课程简介,以便派出学校对其所选课程进行初步认定。

2、学生申请成功后,进入交流学校的相关专业学习,并确定自己最终所选课程,课程学习结束后,应参加对方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取得考试成绩。

第4篇:交换生学习计划范文

一、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

“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erasmus mundus programme)是欧盟发起的一项高等教育交流计划,是“伊拉斯谟计划”项目的延伸与扩展。1987年开始实施的“伊拉斯谟计划”,也称“欧洲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学生的交换流动,优化欧洲各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增强欧盟在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地位。

自2004年实施以来,“伊拉斯谟世本文由收集整理界窗口项目”已顺利开展两期,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该项目第一期已完成,第二期于2009年启动,将于2013年结束。以2008至2009年为界,“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在执行期内根据实施经验对目标和实施策略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调整。

2004年至2008年的第一期项目主要关注四个领域:其一,建立伊拉斯谟世界硕士课程(erasmus mundus masters course),至2008年末共提供了103门伊拉斯谟世界硕士课程;其二,提供伊拉斯谟世界奖学金,资助第三国(非欧盟成员国)的优秀学生和学者到欧盟高校交流学习;其三,鼓励欧盟成员国高校与第三国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三年以上的合作关系,推动学生及学者的交流活动;最后,加强欧盟高校与第三国高校在学分学位互认及促进学生流动方面的合作。

二、对我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启示

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学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提供了很多经验借鉴。从宏观上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我们已经熟悉市场经济中的“分蛋糕”,每个参与者都试图得到一块更大的蛋糕。面对欧盟“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中慷慨投入,及对第三国教育的帮助与扶持,一部分人产生困惑——为何欧盟把自己的蛋糕分给第三国,为何让第三国的学生与学者享受欧盟成员国提供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语境中是作为公共产品而存在的”(李岩松,2009)。和市场经济中“分蛋糕”不同,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是把蛋糕做大的过程,关注的是整体提高和受益面的整体扩大。每个参与者都可以从合作中优化自身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辐射面、扩大文化输出并增强文化认同。这正是我国在推动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时应秉持的理念,正视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特质来提供高质量、大范围的学生国际交流服务。

从微观层面来看,“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在制度和操作层面都提供了诸多借鉴。

(一)签订学习协议,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在该项目中,参与的学生、学生的母校和接收学校三方会在学生交流开始以前,根据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共同签订一份“学习协议”(learning agreement),以此为依据制定学生的交流方案。“学习协议”一般明确规定学生的课程范围、在母校及接收学校应该就读的学时及应该获取的学分,以及论文的指导情况等,并需要获得学生、学生的母校和接收学校三方的一致同意。“学习协议”的制定个性化地确立了每个学生培养过程的标准,为学生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连贯学习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学生国

际交流项目的操作中,“学习协议”的签订能够很好地衔接国内外高校的教学工作,保证交换生整体教学计划的实施。

(二)引进欧洲学分转化系统,保证交换学习的互认性

“伊拉斯谟项目”早在1989年就已引进欧洲学分转化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该系统规定,全日制欧洲学生,不论所在国家、教育质量、教育等级,每学年应学习1500–1800小时,相应获得60个ects,即每一学分对应25至30小时的学习;每门课程成绩分为七等,其中最后两等为不及格。该系统的认可和推广为各国高校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文凭及学业年限提供了依据,确保学生学习成果的互认性,进而保证了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我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操作中,交换生回国后的学分互换是目前的一大瓶颈,即交换生的学分转化缺乏制度保障。由于国内与国外学分体制的差异性,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交换学习的互认性,进而影响学分转化。

(三)促进课程开发,保证交换学习的适用性

该项目与其他交流项目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独一无二的特色。不论在硕士层面还是博士层面,均十分看重对联合课程的开发与设置。项目的第二期执行中,共开发了150个联合硕士学位课程项目和35个联合博士学位课程项目。一方面,对各高校课程资源的重新组合真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新开设的项目往往关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体现课程设置前沿性的同时保证了交换学习的适用性。因而,联合课程的设置为我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通过鼓励各参与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立一批世界一流水准的硕士或博士课程,一方面能增加大学本身的实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为交换学生提供了更优质、适用的教育。

(四)提供奖学金,确保优秀学生均有参与的可能

第5篇:交换生学习计划范文

(一)明确学习目标,近期内先学习韩语,打好一定的语言基础,并多查找资料更深入地去了解韩国的方方面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九、十月,这是到达韩国的第一、第二个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认识学校的概况、结交新同学、适应新环境是此阶段的重要工作,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身边的外国朋友、亲身实践是来完成此项任务,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交换生的责任和义务,为华师为祖国增光添彩。

(三)十、十一,这是到韩国学习的中间阶段,也是转折点。第二项计划完成的情况会影响接下来的几个月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前一项计划一定要尽可能完美地完成。不可否认,韩国各项经济水平都比中国高,相应地生活水平也高,到韩国学习,这种开资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够承担的。为此,在这三个月里,我会勤工俭学,在学校里当中文老师或者到外面做兼职,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前提条件是不影响学习,半工半读,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一定数目的收入,既能够与韩国人打交道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经济意识,何乐而不为呢?十一月份将有其中考试,我想这正是检验自己学习情况的大好时机,我将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学习中,以饱满的信心迎接韩国交换生的第一场正式考试。

(四)十二月,这是韩国大学期末考试时间,我会比在华师期间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备考,不仅是因为韩语教学,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证明中国人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知识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争取拿到优异的成绩。

(五)2011年一、二月,这是学校的寒假时间,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会放弃回国休假的机会,将会选择留校学习。这期间主要是反思自己这一个学期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订下下半学年的计划,反思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到不足,反思自己该如何改善、反思自己继续努力的方向方法,并且反思自己有哪些反面值得肯定,只有不断地反省,才能为未来的路指明方向。

(六)三、四月,新学期的开始,对比上年的自己,我应该更加成熟更加稳重,应该能够克服一切的困难来完全融入到韩国的生活中,并且反复修改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计划观念和计划能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有条理地安排学习,生活,工作的人。

(七)五、六、七月,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和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后期的学习。

第6篇:交换生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交换生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进展中,我国高等教育也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交换生项目成为了高校间互相交流与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四川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从2000年即开始致力于与国际著名大学建立联合办学,并积极投入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的实践。目前我校已与美、英、德、法、日、加、韩、港、台等百余所国(境)外知名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的协议,并与其中的六十多所大学开展了本科学生交流近八十个项目。[1]但由于大陆交换生项目起步晚,经验不足,且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

二、高校交换生的概念及类型

由于交换生这个名词来源于国外,社会各界对其理解不一,故称为“交流生”、“交换留学生”、“交换生”等。如中山大学将“到国外、港澳台地区高校或国内其他高校进行交换培养的本科学生,在交换培养期间,通称交换生”;[2]山东大学将高校间互派的学生称为“访学生”;也有部分学校将与国外高校间互派的学生成为“交换留学生”。交换生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如,按照交流时间长短,可以分为一个月,两个月、一个学期、一年、两年等;根据交换的地域,可以分为国(境)外交换生及国内交换生;根据交换学习所获取的学位,可以分为只获取本校学位的交换生及同时获得对方学校学位的交换生。

三、高校开展交换生项目的意义

就学生而言,通过参与交换生项目,能够感受到不同学校的特色,不同的校园文化,开阔视野。同时,在新的环境与背景下生活与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外语水平。就学校而言,通过学校间互派交换生,能够引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身办学水平。为满换来本校学习的学生的要求,学校开设了一部分全英语课程,也为学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并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同时,能提高本校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与知名度。就国家而言,通过国内各高校与国(境)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充分发扬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中,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方法,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就学生层面来看

1.语言障碍。就出国交流学生而言,语言成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如仅以语言学习为目的而交换到对方学校,那语言就不存在多大问题,但如果是为了学习其他专业的文化科学知识,那语言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比较重视英语的教学,但总体英语水平仍与大多数国家有一定差距。大多数有意愿到我国交换学习的外国学生由于考虑到语言因素而选择放弃。对于出境或是到小语种国家交换学习的学生,语言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交换意愿及交换效果。

2.中外教育方式的差异与冲突。从我国传统教育方式来看,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如在选课方式上,学生主要根据学校规定的课程计划来进行选课。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大多数教师会在临近期末时指出考试的重点,学生只要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重点进行复习,一般都能通过期末考试,甚至取得较高的成绩。而对于国外学生,如美国,教师更注重学生平时成绩,如果不在平时的课余时间抓紧时间看书准备,那随堂测验就很难通过。在这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影响下,学生很难顺利适应在国外的学习。

3.经济条件限制。由于国家现在还没有将高校交换生纳入统一管理,还缺乏国家层面对交换生直接的经济资助。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参与交换生项目就变得可望而不可及。虽然交换生项目中取消了学生在对方学校的学费,但仍然避免不了需要缴纳其他相关费用以及在国外的生活费等。如四川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交换生项目中,学生需缴纳派遣费15000元人民币(另在本校的费用另计),在华盛顿大学的学费全免,往返费用及其它费用由学生个人自理。[4]据不完全统计,学生需花费至少15万元人民币才能顺利完成在美国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这对于部分比较优秀但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的学生而言将很有可能错失交换学习的机会。

(二)就学校层面而言

1.高校间课程设置、学分制实施状况不一致。由于各校对专业的认识有差异,造成国内外高校出现专业相同或相似而课程设置及课程要求不一致,这对于两校间课程的认定及学分的转化出现诸多的问题。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于我国交换生在本国所修的课程大多不予认同,对于一些重要的必修课,学生不得不在国外重新修读。在学分的转换上,部分赴国外学校交换学习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不能顺利完成对方学校专业课程的,则选择一些易于获取学分的语言类课程以获取相应学分,这对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专业水平的提高存在着巨大的隐患,违背了交换学习的初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项目对学生学分的修读有不同的要求,如美国的大学要求学生在对方大学就读一年的最低学分是24,加拿大是30、澳大利亚36、英国80、法国45,其余国家为24。[5]在成绩转换上,国内外高校采用的成绩制度各不相同,导致参加各项目的学生成绩转换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2.高校间及高校内部对于交换生的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部门。由于交换生的工作涉及学校各部处、学院,在实施交换生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部门,对于工作的开展缺乏统一领导,造成管理分散,管理效果不佳。对交换生的管理,由于没有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责任,这容易造成权责不清,导致管理混乱,直接影响项目顺利开展。[6]如,学生住宿涉及学校后勤部门;学生学籍涉及学校教务处;图书馆图书借阅涉及图书馆管理部门;等等。在这种涉及多个部门但仍然缺乏统一领导机制协调的情况下势必给学校各部门的不便。

3.对交换生项目宣传力度不够。由于我国内陆开展交换生项目起步较晚,对于交换生项目的宣传与开展还相对缺乏经验。在校大学生中有近一半以上对于学校的交换生项目一无所知。对于交换生项目的具体开展情况也无从知晓。学校不乏拥有足够学习能力和出国交换学习的意愿的学生,但由于有些学生家长对出国交换学习认识不足,担心子女在国外的安全,因此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参加学校的交换生项目。

(三)国家层面而言

1.我国国际地位直接制约着高校交换生项目的开展。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在开展交换生项目时势必受到我国国际地位的制约。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发达国家的学校作为交换学习的对象。

2.国家对交换生项目的经济投入不足。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较低。虽然近年来国家更为重视对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但对于整个教育的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因此,对于交换生项目的投入也由于总数的限制而受到控制。

3.制度保障的缺乏。我国目前对于交换生项目的管理并无相关的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大多数学校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势必遇到制度保障方面的漏洞。

五、对策及建议

(一)就学生自身而言

为充分利用交换学习的机会,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明确目标;做好学习计划,提前做好参与交换项目的准备;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多途径多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充分了解后再做决定。

(二)就学校而言

1.充分考虑双方差异,严格对学生的选拔。在交换生选拔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察,更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做好公平公正,严格选拔。

2.成立专门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学校可根据本校的交换生规模及人力、物力、财力状况,设立交换生专门管理部门,将交换生统一归口管理,提高交换生管理的科学性及效率。

3.加大对交换生项目的宣传力度。如四川大学于2012年6月举办了“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在为期两周的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生交换学习经验交流会及学校交换项目负责老师咨询会等。

4.拓宽交换生项目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换学习的机会。不仅要开拓与发达国家的交换生项目,同时也要扩展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换生项目。

(三)就国家而言

1.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不仅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我国交换生项目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2.促进经济发展,为交换生项目提供更多的经济资助,加大对交换生项目的投入力度,为交换生项目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虽然我国现今实现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所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比例,但对我国交换生项目的专项经费投入还相对不足。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交换生项目的经费投入,为交换生项目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

3.深入对交换生项目的认识,加强对交换生项目的重视,不断完善交换生项目保障制度。通过制定相应的交换生管理相关制度,为交换生项目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不管规范交换生项目。

4.不断改进我国人才管理方式,提供更多更优的就业机会和提高我国就业环境。为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提供优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本科2011-2012学年国际及港澳合培养项目介绍》川大教[2012]6号.

[2]《中山大学本科交换生学籍管理办法》中大教务[2007]9号.

[3]陈青.高校交换生管理工作探析——以中山大学为例[D].中山大学

[4]《四川大学本科生国际化教育手册》

[5]《四川大学本科生国际化教育工作手册》

第7篇:交换生学习计划范文

由于教学关系,一些毕业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仍然与老师有联系,还有的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就需要完成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项目,不得不返回母校向老师请教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们的状况,给教育机构反馈了以下几个信息:

1.有的毕业生在学校学习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工作时发现应用能力还比较缺乏;

2.有的毕业生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又需要对自己所学专业再培训;

3.有的毕业生认为课程教材的内容欠缺,往往是以后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东西,却没有涉及。根据有关报道,目前社会上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较多。同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人才,竞争力就强。毕业生反映的问题,归纳起来或多或少与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笔者认为,如果对课程内容设计进行一些改革,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改进,也许对解决这些问题有帮助。由于一个毕业生所学专业,涉及较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是院、系统筹规划的问题,涉及面很广。这里,笔者仅以自己讲授的《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些分析和探索,具体列举一个方面的实际应用,谈谈如何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二、面对就业竞争,勇于探索课程内容的改革

以我院计算机专业为例,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到中小企业居多。对学习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毕业生,到某个企业工作后,一开始就很可能需要协助组建这个企业的网络,也可能需要协助企业管理网络,因此毕业生应该具有网络结构和设备配置的基础知识。既然大部分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那么在学校的课程学习中,就应该了解中小企业的网络结构、网络特点。这类企业的网络规模都不是太大,以交换网居多,换句话说,内部局域网主要用交换机组建。其骨干网、汇聚层到具体的部门科室,是用三层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连接起来的。当网络中的计算机数量较多,或者有特殊的工作要求时,交换网就要用到一些重要技术,其中就有虚拟网(VLAN)技术。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即虚拟局域网,是一种通过对局域网内的所有物理的计算机设备,在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的网段,从而将这些计算机设备划分为不同的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技术。VLAN的方式将一个整体的网络分隔成若干网段,以减小广播风暴可能造成的危害。通过VLAN,能够帮助用户方便地在网络中移动和快捷地组建宽带网络,而无需改变任何硬件和通信线路。这样,网络管理员就能从逻辑上对用户和网络资源进行分配,而无需考虑物理连接方式。VLAN充分体现了现代网络技术的重要特征:高效率、灵活、管理简便和扩展容易。实际应用中,“是否具有VLAN功能”是衡量企业交换局域网的一项重要指标。

VLAN的优点:1.控制网络的广播风暴。采用VLAN技术,可将某个交换机的物理端口划到某个VLAN中,而一个VLAN的广播风暴不会影响到其它VLAN。2.使网络更安全。共享式局域网之所以很难保证网络的安全性,是因为只要用户接入一个活动端口,就能访问网络。而VLAN能限制特定用户的访问,控制广播组的大小和位置,甚至能锁定某台设备的MAC地址,因此VLAN能确保网络的安全性。3.简化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员能借助于VLAN技术,能灵活方便地管理整个网络。例如,为完成某个项目,需建立一个工作组,但其成员分布在不同地方和不同部门。此时,网络管理员只需在交换机上进行一些逻辑配置,就可迅速建立起为该项目服务的VLAN。VLAN中的成员使用该VLAN的感觉,就像大家都在本地一样,可以随时交换信息。

VLAN建立在局域网交换机的基础之上,有人将VLAN看作是局域交换网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是重要内容,而现在出版的教科书几乎都会涉及这个内容,但学生应用时感觉仍有难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教学中联系实际不够,实践经验缺乏,没有说明这个知识点可以实际应用于哪些方面。2.不太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在讲课和实验中启发学生,发挥创意,开拓思路。3.教材内容缺乏对知识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讲解,好似蜻蜓点水般过了一下,不具体。众所周知,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往往具有多样性、兼顾性、复杂性,不是一成不变。为此,必须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具备相关技术。因此,我们就要联系实际教学,在教学和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才能使学生提高竞争力。目前,网络课程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三、以虚拟网技术的实际应用来说明如何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1.联系实际教学的重要性

学习了网络技术,到一家公司工作,会碰到不少的实际问题。以下我们列举实际问题来说明如何改革课程内容。实际问题一:某学生毕业后,到某公司担任网管。某一天,公司经理对他说,为了保护公司的商业信息,现在需要将财务部门和市场部门的计算机从网络中独立出来,其他部门的员工不能访问这两个部门的计算机。如果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了一定的应用能力,并能够灵活应用,那么他使用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就可解决此问题。这位学生要做的工作就是:

(1)在交换机上建立两个虚拟网,分别对应财务和市场。

(2)配置交换机端口。在有关网络课程的教材中,如果包含虚拟网的内容,一般都只讲到以上两点,但联系实际不够。因此,面对这个问题,并非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如果在学校学习期间,只获得了书本上的知识,那么学生只知道虚拟网可以分割广播风暴,却不知道还可以“分割”办公室,也就找不到解决办法,这就是没有联系实际。另外,如果既讲了理论,又讲了应用,但未做实验,学生不知如何配置交换机设备,也会无从下手,这是应用能力不强。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都难以完成所接手的工作。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都在老师身上。作为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即使教材上的内容不深不透,老师可以在讲课时把这些内容讲透,不光讲到了,还要联系实际应用的例子来讲,否则学生碰到实际问题,仍然转不过弯。这里就有一个如何联系实际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在作业里、在实验里反映实际问题,要把实际中的问题整理、归纳、浓缩、提高,体现在老师的的讲课中、学生的作业中、实验中,要让学生做实验或模拟真实的实验,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就有准备,就能够分析解决了。

2.补充实用知识,让教材内容完善,以克服教材难选的问题

现在市面上的教材很多,但选择却很困难,因为联系实际讲解知识的少,应用讲得全面的更少。所以,笔者在每学期选教材时很困惑,有时拿着好几本书,比较来比较去,就是难以决定下来;有时把书带到课堂,征求学生意见作参考。从教师最后选定教材的情况来看,学生更喜欢联系实际应用讲得多的教材。对于选教材难的问题,笔者应对的办法是:如果教材的内容有缺失,就收集补充实际应用中需要的知识,同时补充相关的实验。下面再引用一个实际问题。实际问题二:假设一个公司要为客户做一个项目,任务紧急,要抽调一些骨干人员组成项目组,但这些人员分布在各部门各个办公室,如何将他们的办公电脑临时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网络,以便随时交流和通报信息,但为了保护商业机密,公司网络的其他电脑不能够进入这个研发新项目的网络。由于被抽调人员分布很广,他们处于公司网络内的多个交换机下,如图2所示。图中圆形虚线框中的计算机表示被抽调人员,直虚线表示原有网络部分:显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就不能再沿用前面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那样的话,工作量很大。如果公司网络较大,比如园区级,按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你要到每一台交换机上去配置虚拟网(VLAN),其烦琐程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了。笔者查阅一些教材,如果有虚拟网内容,往往就讲到解决上面第一个问题的程度,不同版本的教材其内容都大同小异。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探索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从三方面入手:(1)补充教材上没有的新知识。(2)把实际中应用多的知识点讲透彻。(3)对学生提出的某些应用问题,作为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讲解启发大家思考。通过这些办法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和相关知识的欠缺。为解决上面提出的实际问题二,应该补充VTP应用技术。VTP—VLAN中继协议,主要控制网络内VLAN的添加、删除和重命名。VTP减少了交换网络中的管理工作。用户在VTP服务器上配置新的VLAN,该VLAN信息就会分发到所有交换机,这样避免了到各个交换机上配置相同的VLAN。VTP不复杂,学生完全可以学会并掌握。在网络中,任何一台运行VTP的交换机可以工作在三种模式:VTPServer、VTPClient及VTPTransparentVTPServe模式默认模式。可以创建、删除、修改VLAN。可以指定本VTP域中所有交换机的配置参数。VTP服务器在本VTP域中可向所有交换机通告VLAN信息,同时根据从Trunk链路上接收的通告,对本域中其它交换机的VLAN进行同步。VTPClient模式可维护该VTP域中所有VLAN信息列表,但不能创建、删除、修改VLAN,任何变化的信息必须从VTPServer的通告报文中接收。VTPTransparent模式处于此种模式的交换机不参与VTP域。即,不通告自己的VLAN配置,也不会根据接受到的通告同步自己的VLAN配置。在VTP版本二中,透明模式的交换机的工作情况有一些改进:会转发接受到的通告,将VLAN的配置存入NVRAM中,但是不会通告出去。注意:在三种模式中,VTPServer和VTPClient必须处于同一个VTP域,且一个交换机只能位于一个VTP域中。补充了这部分知识后,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工作就是:(1)在处于比较上层的交换机(核心层或汇聚层)中,选择位置恰当的一台交换机,配置VTP,并扮演Server的角色。(2)配置信息会发送到相关交换机上。(3)在含有被抽调人员的交换机上配置端口和个人计算机IP就可以了。补充这部分内容,连讲解带模拟实验,3个学时可以完成,是能够在教学中完成的。

第8篇:交换生学习计划范文

深入分析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结合河北科技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借助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提供的课程平台、师资培训、学科竞赛、实习就业等优质资源,形成了“网络设计与集成”方向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规划与布局。同时,在思科网络技术课程体系与“网络设计与集成”方向专业课程的融合与实践中,督促专业教师主动地分析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规范、课程体系,为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管理与安全两个方向后续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融合;借鉴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系统的不断完善,网络应用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产业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各类技术人才、提升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迫在眉睫。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的教育实现了跨越,从原来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专业。在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问题表现在专业定位以及由此产生的专业课程体系规范建设方面[1]。作为思科公司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公益项目,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思科网院)[2]通过校企合作,用思科提供的课程培养符合市场诉求的复合型网络技术人才。课程强调实践性学习以及岗前技能准备,让学生符合“互联网+”时代对网络技术越来越高的技能要求。通过初步探索思科网院课程体系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为解决网络工程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不规范、知识面不宽广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1网络工程专业建设

网络工程专业涉及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规划、组网、维护、管理、安全和应用等方面的工程科学和实践问题。迄今为止,网络工程已形成独有的理论、工程方法和技术架构,专业课程体系趋于完善,专业方向基本明晰[3]。文献[1]旨在明确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明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与技能需求,据此论证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确定核心知识单元,在此基础上制定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计划,供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参考,以下简称“方案”。文献[3]作为一种标准和规格,从工程教学的本质出发,探究网络工程的专业定位,梳理知识体系与能力构成,为各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建议,各高等学校可在专业规范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和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以下简称为“规范”。以上两个文件成为目前国内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两个指导性文件。“规范”中提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网络协议分析、设计与实现,网络设备研发,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障六个方面的能力之一。“方案”中提出将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为网络设计、网络应用、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安全等四个方向。同时,围绕四个专业方向制定了一个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实践五个环节的课程体系结构,一个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学科竞赛、自主创新、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思科网院CCNA(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路由和交换课程体系[4]全面覆盖了组网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它从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到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均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教学资源、模拟软件、实验资源和学习平台,加之高水平的学科竞赛、高质量的实习及就业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借助思科网院这个平台,学好网络技术,胜任岗位需求,实现职业规划。

2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课程体系

思科网院课程由思科公司和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以NetSpace作为课程平台(为配合课程教学推出的一个在线学习、测验平台,课程的所有相关资源可从该平台下载),主要内容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专业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网络技术、创新能力、21世纪必备职业技能等,较好地帮助学生做好职场入门、职业认证、创业能力、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准备。课程开展形式包括教师开课和自主学习两种方式,其中教师开课主要采用面对面教室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指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在线学习课程,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思科网院课程体系框架请参见文献[5],各门具体课程请参见文献[4]。以下详细介绍3门与网络工程专业组网工程方向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

2.1CCNA课程

CCNA课程分为如下4个学期的内容。1)网络简介。介绍因特网和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功能、组件和模块。介绍IP编址原理以及以太网概念、介质和工作原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为选修其他CCNA路由和交换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修完本课程后,能够组建简单的LAN,完成基本的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以及实现IP编址方案。2)路由和交换基础。介绍了小型网络中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架构、组件和操作。将学到如何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功能。学完本课程后,将能够配置、排错路由器和交换机,并能够解决IPv4和IPv6网络中RIPv1、RIPv2、单域/多域OSPF、虚拟LAN、VLAN间路由相关的常见问题。3)连接网络。介绍了聚合应用在复杂网络中所需要的WAN技术和网络服务。了解如何选择网络设备和WAN技术,以满足网络需求,将学到配置和排错网络设备以及解决与数据链路协议相关的常见问题等知识,还将掌握在复杂网络中实施IPSec和VPN所需的知识和技巧。4)扩展网络。阐述了大型复杂网络的架构、组件以及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学习如何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高级功能。学完本课程后,能够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能够排除其故障,并且能够解决IPv4和IPv6网络中常见的OSPF、EIGRP、STP和VTP问题,并具备在网络中实现DHCP和DNS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2ITE课程

ITE课程涵盖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和高级概念。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描述计算机的内部组件、组装计算机系统、安装操作系统、使用系统工具和诊断软件并进行故障排除。学生还将能够连接到Internet以及在网络环境中共享资源。本课程的新主题包括移动设备和客户端虚拟化,扩展主题包括MicrosoftWindows7操作系统、安全性、网络连接和故障排除。

2.3PT课程

CiscoPacketTracer是由Cisco公司的一个辅助学习工具,为学习思科网络课程的初学者设计、配置、排除网络故障提供了网络模拟环境。用户可以在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上直接使用拖曳方法建立网络拓扑,并可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行进的详细处理过程,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可以学习IOS的配置,锻炼故障排查能力。

3融合与实践

3.1CCNA课程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接

在学校最新修订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根据“规范”和“方案”两个指导性文件的内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专业培养进一步凝炼为网络设计与集成(即“方案”中的组网工程方向)、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管理与安全3个方向。保证六种能力培养不变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规范”和“方案”提出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机制。其中,计算机网络原理、组网工程和网络规划与设计3门课程构成了“网络设计与集成”方向人才培养的主线,思科网院CCNA第1~4学期的课程较好地覆盖了以上3门核心课程的大部分内容。经过对CCNA课程以及3门专业课程的分析和比对,从如下4个方面进行对接。其一,理论课程的分析与对接。1)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CCNA第1学期内容基本覆盖了原有教材《计算机网络(第5版)》的内容,而且配合理论知识点的讲解,CCNA提供了更多的动画演示和实验。针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借鉴CCNA课程的讲述方法,加入flas演示、加入PT课程的学习以及实验例程的演示,增加动手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组网工程课程。CCNA第2、3学期内容与本课程完全相符合,因此在教材的选择和实验的设置上以CCNA第2、3学期为基础,采用“先硬后软”实验法,即要求每名学生都先实际使用和配置网络设备,然后让他们使用PacketTracer这样的软件模拟器进行详细配置。3)网络规划与设计课程。从CCNA第4学期内容中选取与网络规划与设计相关的部分,并加入CCDA(思科认证设计工程师)部分知识点,开展理论与实验的教学工作。其二,在课程设计环节引入相关内容。在《组网工程》和《网络规划与设计》的课程设计中,采用PackerTracer辅助实际设备的方式,选取思科网院提供的相关资料开展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计环节。其三,开设新的全校选修课程。把CCNA第1~2学期的课程作为春季学期的选修课,暂定为“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实践”。其四,个性化教育和学科竞赛。在本专业的个性化教育环节,引入思科认证的相关内容,鼓励具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学生参加CCNP或者CCIE的认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网络技术实力。同时,选拔有潜力的学生参加思科网院组织的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带练,使得学生有目标地去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拓展就业机会。在以上4个环节中,充分利用NetSpace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和考试系统,以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基础,全方位开展CCNA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同时,把思科网院当作一个教学的交流平台,借鉴、学习其他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的特点,不断完善思科网院与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对接,制定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和规定,逐步形成思科网院与本单位教学工作相互促进、长期良性发展的局面。思科网院CCNA课程与专业教学对接的过程中,专业教师明确了“网络设计与集成”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深化如下3个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培养质量。其一,认证与就业。联系到了河北思科授权培训合作伙伴,选派优秀的工程师到校,讲解本领域内的技术需求、学习方法、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思科的认证体系,鼓励学生参加CCNP、CCIE的认证考试,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机会。其二,企业资源拓展。接触河北省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优质单位,他们是我省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与这些企业的接触,我们了解到目前企业内部的网络工程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对于“网络设计与集成”方向高水平人才的需求较大,能够拓展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其三,行业动态跟踪。思科网院项目的开展,也使我们跟业内同行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能够更好地了解本领域目前的就业情况。以上工作的开展,形成了本方向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规划与布局,为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管理与安全”两个方向后续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一,在“网络设计与集成”方向中,以思科网院平台提供的课程体系、网络大赛为基础,当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网络技术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时,后续的个性化教育、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依托对口的技术型企业进行,使得学生能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过渡到实际的工作中,构成了一条人才培养的主线。目前,多名毕业生就职于中国通信服务浙江设计院、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河北分局、河北广电网络石家庄分公司、新疆电信等国内知名企业,从事本方向的管理与技术工作。其二,在“网络管理与安全”方向中,借鉴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就课堂教学、学科竞赛与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初步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实用的网络安全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后续在“网络应用开发”中,将沿用这一思路,细化具体的培养方向,深化与国内外知名公司的合作,达到在教学、实习、就业等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3.2ITE课程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融合

把ITE课程的部分章节与信息技术基础的部分内容相结合,使得后续可能进入网络工程专业学习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就能接触到思科网院的课程与理念。对接过程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教学对象。学校本三独立学院实行大类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3个专业被包含于计算机类中。基于以上,信息技术基础与思科网院ITE课程的融合,只针对计算机类8个班。其二,融合意义。把思科网院ITE课程部分引入到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将丰富原来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内容,思科网院提供的教学资源和模拟软件也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学对象针对理工学院计算机类学生,所有学生后续都将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部分学生将进入网络工程专业学习,还会进一步接触到组网工程、网络设计与规划等课程,以上内容都整体或者部分采用了思科网院的课程资源,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必将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内容分配。保留原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Windows和Office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主要变动包括:在Word内容之后,增加“长文档排版”内容;增加“思科ITE教程第3章计算机组装、第6章网络、第7章笔记本电脑”内容;增加PT课程内容。

4结语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课程体系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与实践,为整个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但是,限于师资、软硬件资源等问题,未来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其一,课程对接基本完成,但是具体到每一门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程能力还有待提高;其二,在已有的课程对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NetSpace平台单元测验占用时间较长、PacketTracer实验强度不高,鉴于此要学习兄弟网院好的经验[6],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处理好理论、实验、测验的关系,不断完善课程对接过程,探索专业认证与个性化教学的学分互认。

作者:张光华 张世民 阮冬茹 练沛强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

参考文献:

[1]徐明,曹介南.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背景[EB/OL].(2010-06-04)[2012-03-09].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9篇:交换生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IP划分;主干网;网络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8-4391-05

The Changjian Middle School Campus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PAN Liang

(Zil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Nantong 226002, China)

Abstract: As the campus network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network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is becom 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by the Yangtze river middle school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design, for example, from the system demand, system design, system composition and system target four aspects are analyzed.

Key words: IP division; backbone network; management

1概述

1.1校园平面图

长江中学靠河建造,校园面积约600余亩。校园平面图如图1所示。这次校园网络的建设对全校进行,东西长约350m,南北长约250m。其中,图书室和办公大楼高5层,实验大楼6层,第三层是微型机实验室,教学大楼5层,学生宿舍和教职员工家属宿舍都是5层。学校现在一共有学生2000多人,教职员工100多人。

图1长江中学校园平面图

1.2建设的原则

校园网络的建设是根据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的原理,充分体现这个系统先进性、非常高的安全可靠性、比较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建设成本的经济学。

1.3建设的目标

校园网的设计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将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用性能高的网络设备相互之间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校园内部的Intranet系统,对于外面通过路由装置设备接通广域网。具体而言这样的设计目标应该是:

1)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让用校园网,让学校内部,学校与世界信息的飞速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让全校师生迅速了解世界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让教学、科研、管理事业的发展。

2)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

凭借校园网,建造相对的交互式应用软件平台,从而让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后勤、档案等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可以有效的统计监管网络化让管理效率稳定上升。可以在网上招生、学生上网找工作、网上人才找工作。

3)建立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建立基于网络的电子教学CAI课件能在网上回答疑难问题、在网上找题库、在网上批改作业等校园网络计算机教学系统,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4)校园网和广域网结合

凭借校园网、广域网开展远程教学,让广大的学生和老师能更好的交流学习和获取学校网络的资源。5)创建网站

创建学院网站,让它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让世界了解到我们,让学校的知名度上升。

6)人性化

让广大师生提供宽松,开放、简单的网络环境,让网络接触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让网络发挥最大效用。

7)方便教学

网络能进行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能取代语言实验室进行更加生动的语言教学,也可以使用大量现成的教学软件,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以前任何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校园网络不仅能在校内进行网络教学,还可以很简单和外面大型网络连接形成范围的网络交互学习环境。

8)系统总体设计本着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完全体现系统技术的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可扩展性,和经济性。

1.4建设的内容

校园网络的建设的内容分成网络基础和运行平台、网络安全和管理平台与网络服务和应用平台,总共12个子系统,如图2所示。

2需求分析

2.1网络系统需求

2.1.1网络范围与规范

在全校范围里新建校园网络覆盖整个校区,在办公室、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布置相对的信息点,让微机室接入校园网。各楼宇上网人数分布统计如表1所示,同时间上网的最大人数大概3000人。

2.1.2网络类型与结构

校园主干网路系统运用基础TCP/IP协议的千兆位以太网技术构建,使用核心层、汇聚层与接入层三层结构。接入网络中心机房核心交换机和大楼汇聚交换机或接入交换机的主干网络为1000Mbps光纤通信,使楼层交换机到用户桌面终端实现100Mbps联网。

核心层:网络系统核心层放在网络中心机房,网络中心机房放在实验楼的三楼。核心层使用万兆三层交换机当做网络核心交换机,使光缆连接到各汇聚交换机,负责内网之间及内网和外网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时可根据应用的实际需求,合理地分配流量,使用虚拟局域网技术,合理进行网络划分,实现网络流量的隔离和控制和网络安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