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专业课程范文

会计专业课程精选(九篇)

会计专业课程

第1篇:会计专业课程范文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安排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5%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

(2)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要进行深入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依赖于正确的指导思想。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3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及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②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

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③开展“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从而保证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④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允许学生以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⑤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几乎都安排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或纯粹为了学生考证而进行该课程的教育。没能很好的重视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儒家伦理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不断升高,在发达城市达到了70%以上,大中型企业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不光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要争取提高学生计算机普通的维护能力。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篇:会计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

会计学作为一门专业计量和核算技术,为反映和监督企业管理活动提供重要财务信息,也为政府和市场提供决策参考。它既适用于企业经营核算,也可用于个人理财;既能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预算决策,也能用于微观经济主体运作。因此,会计学成为各学科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特征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的培养目标来看,非会计专业主要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管理类人才。其开设会计学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能阅读会计报表,能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理解会计信息对管理决策的影响。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远比培养他们产生会计信息的能力重要。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在内容安排上大体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基础会计为主,介绍通用的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以财务会计为主,介绍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提供过程;第三部分以管理会计为主,介绍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运用方法。内容在安排上清晰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不仅向学生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且突出了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与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尽管日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但由于学生自身专业课程很多,为了避免冲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所以在课时安排上尽量减少。很多高校管理类专业会计学的课时数还不足会计专业课时数的1/10,目前大部分学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平均课时设置为 48小时。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界定不清楚,忽视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差异性

非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懂会计,了解会计与本专业的关系,要让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像会计专业那样培养会记账、算账、用账的会计专业人才;但是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没有独立的教学大纲,一般是参照会计专业的教学大纲来操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简化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者删减有难度的章节,并不是按照非会计专业特点来讲授,从而在教与学两个层面上都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二)教学互动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互动性差的部分原因,主要在于部分非会计专业学生觉得会计课程不是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大,所以就存在轻视会计课程的学习。 由于学生认知程度不足,学习没有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如果任课老师又缺少必要的引导,抽象的空洞的理论知识就会使课程教学不能互动,这样一来教师上课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大大地降低,以致造成教与学的恶性循环,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由于教学条件、教学习惯、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原因,各高校会计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教育方式。课堂教学内容也拘泥于书本上的会计理论性知识,不仅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且形成单科知识相互割据的教学局面。鉴于目前教师对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成了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直接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上课玩手机、看小说和睡觉的情况屡见不鲜,考试挂科也比比皆是。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激发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的特点,授课老师应区分非会计学专业与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的差异,最好不要一上来就给学生直接灌输会计的专业理论,而是可以通过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引出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和会计的重要性,让学生对会计产生好奇和兴趣,甚至是让他们觉得懂会计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二)注重学生会计思维的培养

目前,会计学课程中的财务会计内容绝大多数是按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教材的编排思路来编写的, 即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介绍会计确认、计量的方法。这种编排思路的优点是专业性强,较为系统。但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学课程学时相对较少,且无后续会计类课程,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则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如果每个内容不加区分的讲授,除了时间不够,老师教学工作量大,学生学起来也是一头雾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会计思维的培养。例如对于基础会计中会计核算基本假设一定要讲解的清楚,特别是会计主体的分析一定要透彻。只有明白了会计主体,学生在分析经济业务的时候他才能知道自己的立场,才能正确利用借贷记账的方法对相应的会计要素的变动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

(三)复杂问题简单化,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

在进行新知识讲解时,不要把知识渲染的高深莫测或描述的晦涩难懂,而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阅历,采用启发式教学,对学生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可以也能够对问题进行思考、回答,然后在对新知识进行讲解,最后揭晓答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觉得会计其实是很简单的,同时明白学习的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也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这种启发式教学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自然就少了。

(四)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

会计学课程学完后做综合模拟练习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企业的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会计课程学习中。这种方法也可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会计在企业中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会合作公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J].财会通讯,2009(2).

3.刘伟玲.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方法探讨 [J]. 内江科技,2010,31(10).

4.刘昌胜,程静.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进研究[J]. 财会通讯,2013(8).

第3篇:会计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教学目的 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和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层次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其就业方向是经济管理及企业管理部门,其教学目的应当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管理人才。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应有别于会计专业课教学,如何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引导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学,通过对会计基本理论及知识的学习,使其能够认识会计信息以及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是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并且需要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及教师对此也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并改革,但就课程改革的实践结果看,问题仍然存在。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借助实际调查方式,探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会计学课程教学实际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对象为浙江省主要高校的有关学生,为了使调查的内容具有广泛性,调查中广泛选取了涉及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所在专业既有经济类的,也有管理类的,这样使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调查的方式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了解程度的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对教材满意度的调查;第三部分为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1份,回收率93.67%。

(二)调查结果统计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情况如下:(1)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了解程度。(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课程有兴趣,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但绝大多数学生在之前对会计学不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会计学与经管类其他学科的关系、会计学的重要性非常重要。(2)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表2)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会计学教材存在较大缺陷,已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对非会计专业教学在教材上也应有别于会计学专业,如何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内容与企业管理相融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3)教学方式及手段。(表3)的调查结果表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不能适应该课程的教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及多种方法并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知识体系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内容只是会计专业课的简单拼凑。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内容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但基本沿用了会计专业的内容体系。目前其教材内容基本上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会计学知识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等部分,其教学内容覆盖会计专业的多门课程。二是会计学知识体系基本类同会计学基础的内容,主要介绍会计基本概念、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循环及会计报表的编制。以上两种方式基本上照搬会计专业,内容缺乏特色与创新,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高校会计学课程只有50学时,如按第一种形式授课,显然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上课只能蜻蜓点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按第二种形式授课,侧重点是掌握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学生对这类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也无法满足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这两种流行的模式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在学生对企业的运行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讲授会计的一系列抽象概念及核算方法,是很难被接受的。(2)会计学课程内容存在遗漏。主要有:一是缺少案例分析的内容。会计来自于生产经营活动,又服务于管理活动,对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讲,通过案例将会计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容易使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主要拘泥于书本上的会计理论性知识,不仅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且形成单科知识相互割据的教学局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缺少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者在经营管理中缺一不可,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在调查中发现,有28%的学生要求增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容,在会计学授课中穿插内部控制内容,能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企业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缺少会计法律及职业道德内容。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使职业道德、诚信、责任感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会计学课程却较少体现会计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签于会计职业界存在的大量舞弊现象,我国《会计法》第四条、第二十一条及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可见,会计法律及职业道德教育不仅针对会计从业人员,对经营管理人员而言也十分必要。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待改善和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忽略教学实践环节。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会计学专业教学应加强实践性环节,而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普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学生主要通过想象来解决问题。增加实践性环节(包括实验室模拟会计实验或手工实验),以增进学生对会计学的感性认识,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未得到有效运用。传统的会计学教学都是“粉笔+黑板”,其优点可以对学生不懂或疑难的地方通过板书进行说明,缺点是课堂容量较小,在课时一定的条件下,在板书上很难对会计核算图、账、表、实物等内容做详细介绍。在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减轻做课堂笔记的负担,能专心于听课,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上课时增加大量案例及相关信息量。近几年很多高校在会计学教学手段上也进行了尝试,使用了多媒体教学。然而,根据我们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学生并不完全认同这种教学方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一是目前许多多媒体教学只是单一地运用PPT课件,由屏幕替代了板书,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这种方式在授课时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难以掌握教学动态,仍不能根本改变灌输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二是多媒体教学未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板书具有很大的演示性,针对会计学上的一些具体核算内容,教师演算时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发挥,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可以达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效果。但多数高校多媒体教室仅考虑了计算机及屏幕的设置。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准确定位会计学课程教育目标会计的目标是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管理类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决策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经济管理人才,即帮助学生“懂会计”而非“如何做会计”。只有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区分开来,才能明确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改革思路,才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别于会计专业课程,满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需要。

(二)优化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主要就以下方面对会计学课程进行优化:首先,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总体要求,一是会计学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相一致。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目的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而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内容应首先保证与教学目的的一致性。二是突出经济管理的特色。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区别,既不应该是《会计学基础》的照搬,也不应该是《会计学基础》和《财务会计》“二合一”的简单组合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三合一”的方式,而应立足于未来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强调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从管理的角度去认识、学习会计,学生通过会计学的学习,应具备以下能力: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据以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而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根据专门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处理的结果,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则无法理解其含义,更不可能为管理决策所运用。因此非会计专业学生通过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及会计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以帮助其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了解资金运动的规律,具有资金管理能力。会计的对象是资金的运动,而资金运动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把握和运用好资金运动的每一个环节,就能实现资金在运动之后的更大增值。非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会计学,能了解和掌握资金运动的规律,帮助其在未来的管理活动中进行资金的有效管理。其次,增加内部控制的内容。会计不仅具有为决策提供信息的功能,还具有控制的功能,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会计与经济管理活动的联系。在会计学课程中增加内部控制内容,使学生了解内部控制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会计控制又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由于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因此,会计学教学中应将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贯穿于会计学整个教学课程中,向学生介绍经济管理活动中哪些是应控制的关键点,如何运用内部会计控制来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及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以提高经营效果。最后,增加会计法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要保证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客观的反映、真实的记录和公正的披露,从而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和全体经营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会计法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规范会计专业人员,同时也规范了经营管理者。在会计学教学中应介绍各种会计规范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职业道德,强调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单位负责人应承担主要责任。

(三)改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具体可从下方面进行:一是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的作用。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会计学不了解,在会计学课程授课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会计学与经济管理类其他学科的关系、对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很有必要。通过介绍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会计与其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其了解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会计并非是枯燥的数字和繁琐的记账,而是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必须要掌握的商业语言,可以树立会计信息观念,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运用案例教学。国内外案例教学实践与研究已经证明,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中,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由于会计规范内容繁多,仅介绍会计准则的规定,学生难以理解。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会使枯燥的会计理论变得生动。案例选择上应尽量将会计理论与企业管理结合,不仅有利于会计与管理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还能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和利用会计监督管理的职能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三是将抽象化为具体。会计学的概念、术语是比较抽象的,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易逾越的障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具体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介绍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时,与历史上的地中海经济、工业革命、西方股份经济及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联系起来,由股份经济及资本市场的特征联系到会计信息的作用及审计的需求,从提供会计信息的会计报表联系到资本市场股票投资、会计准则及会计职业道德等,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熟悉的历史知识、经济学知识甚至日常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增加相关信息量。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传统的核算会计已经逐渐向管理型会计发展,会计的管理控制职能更明显,会计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也越来越密切。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将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经济发展、企业管理、金融证券、财务分析、人文科学等知识很巧妙地穿插入教学活动中,使会计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手段 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列举大量的实例,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另一方面可以将会计学教学中的会计核算流程图、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通过影像展现出来,既直观又清晰,使会计教学过程不再枯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共享、信息快速传递功能和交互,通过网络上的终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能够于画面上直接进行双向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其计算机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及网上交互式探讨,寻求答案。会计学课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考虑教学系统的建设内容:一是在单机教室内教师利用计算机结合板书授课。教师将每章讲授的内容按教学要求编辑成教学软件,该软件除了授课内容,还应包括各章的重点提示、各章小结等。会计学多媒体教学最好结合板书,具体演算过程的展示或遇到特殊问题,板书可以灵活加以补充。二是在校园网上设计高度的人机交互界面(菜单),借助校园网络传递信息,为学生提供灵活方便的学习方式。设计的界面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用方便、用户界面美观清晰、用户可以完全控制持续的运行。设计的内容可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堂讲授内容、习题库内容及答案、会计法规及有关资料、疑难解答。其次,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验证账务处理原理,而在于认识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规范,从账务处理过程中体会经济业

务的财务特点,学会利用会计信息,即偏重于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和结果的体验,使学生掌握从会计核算结果出发去判断经济业务的性质。可将实践教学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学生通过会计模拟软件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无纸化仿真实训,掌握会计信息生成过程。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会计知识的领会、掌握和应用,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最后,提倡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提倡师生平等的交往和沟通,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思考、边参与,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问题进行补充,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的结果表明,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启发、讨论、鼓励等互动教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在每次课后教师可以留出适当的时间,营造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边听课、边参与的积极性,使被动式学习成为主动式学习,使灌输式教学成为吸收式学习,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第4篇:会计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 非会计学专业; 会计学; 企业经营模拟沙盘; 教学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教学改革也得到广泛的研究。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是近年来经济管理学院不断引入的新型模拟实验教学方法。二者的融合将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本文首先分析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存在的争议和解决方法,然后提出融合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的《会计学》教学内容创新安排以及教材编写的新思路。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存在的争议

众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得到很多的优秀经验和共识,但是也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争议和问题。主要的争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定位:使用者还是供给者

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一般较少从事会计职业,而是走上经济管理岗位后需要阅读和分析相关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供给者得到较广泛的共识,如刘永泽、周晓苏教授在编写《会计学》课程教材时在前言中都作如此表述。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发现必须先讲解会计信息供给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会计信息,比如,在一学期54课时的教学安排中,讲授基础会计内容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将占用大部分课时,而如何应用会计信息反而讲授较少,学生疲于学习如何供给会计信息,而对如何应用印象并不深刻。肖华芳、万文军(2009)在华中农业大学458份问卷调查发现,67%的同学因为会计教材内容过于专业而对教材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矛盾。

(二)教学内容组织:按会计要素组织还是按照企业流程组织

作为非会计专业一门综合性会计知识的普及课程,《会计学》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为主体,适当结合成本会计、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内容,属于“大会计”范畴。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共识就是在基础会计部分压缩和简化会计核算操作技术方法,而将中级财务会计中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及分析作为重点和主体内容。

在上述共识下,中级财务会计部分主体内容如何安排出现了按会计要素组织还是按照企业流程组织的争议。按会计要素组织是在实践中更广泛采用的方式,如刘永泽、周晓苏教授在各自编写的《会计学》课程中采用这种主流模式,会计核算讲解按照具体会计要素项目确认、计量和报告展开,最终形成财务报告,在此基础上集中讲解财务报表分析。而按照企业业务流程组织是按照企业实际业务流程组织讲解会计核算,从而保持与企业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些观点在实际教学中也有采用,例如桂良军等人编写的《会计学》教材则采用了这种新模式。与这种安排相结合,还可改变将财务分析放在最后一章集中讲解的做法,将其分散在前面适当的章节里,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三)实验教学: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还是其他

重视案例教学、实验或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提升效果的共同认识。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无论是手工会计核算实验还是软件会计核算实验,都以训练证账表的会计核算操作技术为主,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以及让学生训练会计信息理解与应用。例如肖华芳、万文军(2009)的调查发现,75%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开设会计模拟实验,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因为实验软件主要针对会计专业开发,实验内容也以核算为主,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需要更具有参与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教学,即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

综上而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研究中有许多有益的共识,但也有一些有待解决的争议,而采用融合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模拟的方式来提升《会计学》教学效果就成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行的尝试。

二、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解答争议问题

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要求6个同学一组,分别扮演企业总经理、财务总监、销售主管、生产主管和采购主管等角色,接手管理一个价格接受企业,每个周期内依次完成借款、购料、生产、销售、生产线投资、新产品和新市场研发等简要流程,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共进行4―6个周期的模拟实验。实验中生成会计报告和利用会计信息支持决策是核心。笔者在教学中对用友公司较早推广的企业经营手工沙盘进行调整,使之侧重会计知识,并使用EXCEL、VBA将其改编为电子版,教学实践中发现融合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的会计学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也对上述争议问题作出了解答。

(一)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真正赋予学生以决策者身份

学生应该定位于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但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学习如何成为会计信息的供给者。对于这个矛盾,企业经营模拟沙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解决。

在企业经营模拟沙盘中,至少赋予学生三种以上的决策者角色。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学生要扮演企业的高级管理团队,在生成会计信息的同时,更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决策。其次,在每个循环周期开始时需要进行贷款审批和定单竞争,设计学生扮演银行信贷审批员、与企业签订销售合同的客户参与到其中。最后,在每个循环周期完成后,还设计税收稽查员角色,对模拟企业的报告和所得税进行检查。通过角色扮演、参与竞争的模拟实验真正实现了将学生定位为信息使用者的目标。这样设计也吻合学习的建构理论,会计知识不是传递而是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自行获得。

(二)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将会计知识学习与企业实际业务流程紧密联系

会计学中会计核算知识讲解按照会计要素项目组织还是按照企业业务流程组织各有优势。按会计要素项目组织与资产负债表项目和利润表项目一一对应,方便学生理解和阅读报表,但是按照企业业务流程安排更能将会计核算与企业决策和实践相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会计信息如何生成并如何应用到企业决策中去。

融合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的会计学教学则需要按照企业业务流程组织,即按照筹资、采购、生产、销售、成果计算与利润分配的流程安排讲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分析与应用,并将重点的财务比率分解到具体讲解的每一章节,改变以往集中在一章的做法,强调应用它们分析问题。

(三)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替代传统会计核算实验

传统会计核算实验强调会计分录,强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的循环程序,这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简化证账表等会计核算技术的要求存在矛盾,而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会计核算技术和程序,将实验重点放在会计信息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方面,并通过引入竞争和不确定性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是另一种角度的模拟实验,更加符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需要。而且,在4―6个周期的模拟实验中,每个期间其他小组的经营数据都是本小组需要分析的竞争对手案例,这样企业经营模拟沙盘也为会计学教学提供了贯穿全书的案例。

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可以作为贯穿全书的辅助案例和实验支撑原有会计学教材和教学,当然,也可以按照会计学与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深度融合的思路编写新的会计学教材。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与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融合的具体 做法

与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的基本内容组织相一致,笔者提出采用五阶段不断深化的教学方法。这既可以作为教学安排参考,也可以是编写教材的新思路。

(一)沙盘企业案例引导与会计学概论

开篇介绍沙盘企业的基本情况、基本决策规则与基本业务流程,作为引导案例讲解企业决策的目标和利益相关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由此自然引出会计的概念、会计信息的供需分析、财务报告与财务报告要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该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会计等式记录沙盘企业的简单业务循环,并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简表。

(二)案例比较与会计核算基础

随着学生对沙盘企业及实验规则的了解,教师开始比较沙盘企业与现实企业,分析沙盘企业保留哪些特征,由此引出“假设”的作用并可以适当介绍企业理论相关知识。随后介绍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以及复式记账。该阶段要求学生能够为沙盘企业设计会计科目体系,并用“丁”字型账户记录沙盘企业基本业务,再次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简表。

(三)手工实验与简要的会计循环

进入第三阶段,简要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报告构成与格式,设计和使用沙盘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数据,通过下发纸质记账凭证、会计账页、会计报表手工形式完成简要的会计循环实验,编制正式的多步式利润表和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在这三个阶段,并没有开展小组间的对抗与演练,而是使用确定的沙盘企业数据,重点在于理解会计信息生成的方法和程序,理解沙盘企业的行为规则与特征。

(四)模拟沙盘实战对抗与按企业业务流程讲解会计要素

在第四阶段,正式进行模拟沙盘竞争对抗实验,每次循环开始时由学生分组汇报、展示来争取贷款和定单,各组进行差别决策和竞争,设计自己的会计核算程序,完成一个期间的报表后,通过模拟股东大会、开展管理层评论等方式进行小组展示。总共循环为4―6个周期。

第一个循环速度较慢,按照沙盘企业的决策过程,在课堂上讲授筹资、采购、生产、销售、成果计算等涉及的主要的会计核算知识。并把核心财务比率分散在相应章节介绍,分析如何使用财务比率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基本决策信息。

从第二个循环开始,强化学生汇报、演示与讨论,讲解预算的重要性、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审计的作用,要求每组学生在每个循环周期结束后综合所有小组数据写出简要的财务分析报告并进行汇报展示,评选出最优企业。在学时分配上,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小组展示、贷款订单安排、会计知识讲解,企业沙盘的推演、小组会计核算等都安排在课后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

(五)模拟沙盘案例点评与会计知识扩展

在第五阶段,不再进行模拟沙盘竞争对抗,而是开始将前面第四阶段所形成的数据当作案例进行点评分析,让各个小组明确成功与失败的具体经验教训,清楚理解会计信息如何支持科学的决策。

更重要的是,在上述企业经营模拟沙盘4―6周期的业务循环过程中,有些复杂的会计知识没有体现,被简化省略,在该阶段需要加以补充和扩展。如借款费用预提和资本化问题、采购中的增值税问题、投资的核算问题、应收账款坏账与资产减值问题、成本计算方法设计、所得税会计问题、现金流量表等等。讲解这些复杂问题时力争使学生了解会计政策与估计的选择问题、纳税筹划思想和会计职业道德,并再次要求学生结合沙盘企业进行有的放矢式的思考和讨论。

总之,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会计核算实验的竞争性、趣味性实验,实验的侧重点在于如何理解和运用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更加适合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融合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的会计学教学也真正赋予学生会计信息使用者角色,按照企业实际业务流程讲解会计核算知识,利用竞争对抗式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会计学(第2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周晓苏.会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会计专业课程范文

 

引言

 

《基础会计》是工业企业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阐明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或称“三基”的训练。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以完成会计的核心工作任务,具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初步养成“严谨细致、诚信守法”的职业素质。《基础会计》是工业企业会计职业的入门课程,它既是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其进入社会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起支撑和导航作用。

 

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于工业企业会计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笔者针对工业企业会计专业中《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并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探索并实践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多方位培养学生处理会计业务与管理财务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综述

 

1.1 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中,角色扮演是以某种任务的完成为主要重点目标,在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后,让学生不论是亲身体验或是从旁观察,都务必将注意力专注于活动的进行过程上,让学生在课程中,借着自身经历的过程来学习并获得知识。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不同角色的特质有新的体会,进而培养综合素质[1]。

 

1.2 图形图表法

 

图形图表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图形、图象或表格为主要方式,揭示事物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增强学生素质,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在运用该教学方法过程中,主要通过板画教学、图表教学、影视图像教学、多媒体图表教学手段来实现。

 

1.3 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重点体现辨析并确定教学内容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其本质特征在于“比较”、“对比”、“对照”和“参照”。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内容或形式,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2]。

 

2 《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具体应用

 

2.1 角色扮演法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学生会计实践技能的需要,它符合会计课程性质和特点的需要。在会计实践课程教学中,实施角色扮演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基础会计》课程在工业企业会计专业每个年级都开在第一学期,对于新生来说属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然不同,从而导致入门难,因此通常在讲授本课程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有个角色的转变。 通常会从众多的业务中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项目。如现场报销差旅费、材料采购业务处理、工资发放及分配、会计循环等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掌握会计处理的方法。

 

下面仅以“现场报销差旅费”为例,来说明是如何将角色扮演法应用于《基础会计》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为审核组,一组为财务组,一组为经办,通过角色的划分,让学生进行差旅费的报销,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会计的核算职能,掌握会计的监督职能,同时由于存在主管财务领导的审核,也体现了内部控制的职能,因此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随堂专项实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角色扮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2.2图形图表法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 填鸭式” 、“ 照本宣科”和“满堂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逆返甚至弃学现象,严重影响学习质量,所以合理地运用图形图表, 可以帮助学生对不易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直观的归纳和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经常运用大量的图形图表,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授工业企业会计对象时会应用图1所示[3],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资金是如何运动的。

 

图1 工业企业资金运动

 

在讲授会计科目的概念时会用图2所示说明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图2 会计对象的构成层次

 

在讲授会计科目分类时,会将会计要素分类和会计科目分类结合起来,形象地用图3所示,使学生看起来清晰明了。

 

图3 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

 

如此等等,用大量的图形图表讲授相关的问题,善于运用形象的图形图表,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3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合理运用比较教学法,一来可以降低《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凌乱的知识点变得有规律;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对会计基本理论地理解和会计基本技能地掌握。

 

方法一:在讲授“账簿分类”的过程中,可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套日记账账簿、总分类账簿和各种明细分类账账页,让学生比较学习不同账簿和各账页的格式与账页之间的区别。

 

方法二:在讲授错账更正法时,将当年错账更正方法进行对比,进行讲解,并与以前年度错账更正法进行比较,可以把知识点通过下列表格表1所示来对比记忆。

 

表1 错账更正法对比表

 

时间 更正方法 适用范围

 

当年错账 划线更正法 记账凭证没有错误,只是账簿记录发生错误红字更正法 记账凭证错误导致账簿错误

 

① 科目、方向等文字错误

 

②或只是借贷方金额同时多记

 

补充登记法 记账凭证错误导致账簿错误(金额少记)

 

只是借贷方金额同时少记

 

以前年度错账 如果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中有错误(指会计科目和金额)并导致账簿登记出现差错,应当用蓝字编制更正的记账凭证

 

方法三:在讲授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账务处理时也是通过比较总结教学法来讲解,使学生对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有个清晰的认识。

 

2.3.1 关于预付账款

 

(1)江南公司向新鑫公司订购一批甲材料,货款117 000元,按合同规定需要预付30%购货款即35 100元货款。

 

产生预付账款形成债权

 

借:预付账款—新鑫公司 35 100

 

贷:银行存款 35 100

 

(2)江南公司所购甲材料已经入库,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载明货款100 000元,增值税额17 000元,合计117 000元,以银行存款补付余款。

 

①购买材料解除预付账款债权

 

借:原材料—甲材料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 000

 

贷:预付账款—新鑫公司 117 000

 

②补付货款

 

借:预付账款—新鑫公司 81 900

 

贷:银行存款 81 900

 

注:如果多付要求退回,做相反分录。

 

2.3.2 关于预收账款:

 

(1)江南公司预收甲公司转来的货款60 000元,该款项已存入银行。

 

收到预收款发生债务

 

借:银行存款 60 000

 

贷:预收账款—甲公司 60 000

 

(2)江南公司销售给甲公司甲产品300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售价为150 000元,增值税额为25 500元。公司随后收到甲公司补付的的货款,并存入银行。

 

①销售产品解除预收账款债务

 

借:预收账款 175 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5 500

 

②补收货款

 

借:银行存款 115 500

 

贷:预收账款—甲公司 115 500

 

注:如果多收,应该退回,做相反的分录

 

类似采用比较教学法讲授的业务还有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情况中的账务处理,坏账准备计提的处理中四种情况账务处理(一是坏账准备没有期初余额、二是坏账准备有期初贷方余额、三是坏账准备有期初借方余额、四是贷方余额多于本期应计提的金额)等等。

 

通过将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并加以优化,可以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并且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图形图表、形象比较等方法来构建合作式地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教学方法应不断创新研究,努力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法”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椐据课程教学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业企业会计教学的质量。

第6篇:会计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导向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吴慧萍(1972-),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教育。(浙江宁波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36-02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迅猛发展。作为专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加快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体制,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提高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现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最初的模式是“学科系统导向”,然后转化为“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我国也在不断探索最适合本国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方案。

然而,审视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虽然我们也曾经借鉴过国外课程发展理论的新思想,倡导过双元制、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和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等课程方案,但是在中职和高职学校的实证研究都证实,因为学习能力组合方式与工作过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无论是在设计课程微观的教学内容,还是在工作分析后形成的“教学分析”过程中,各个院校又重新回到了以学科为系统的老路上。审视和反思之后,不难发现我国现行课程开发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很多“职业院校专用”教材,其内容的形成以普通院校教材为基础,换皮但是没有换心;(2)课时安排上往往还是以理论加实践的形式出现,没有形成“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模式;(3)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实践教学能力不强;(4)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以人才市场岗位调研和会计职业分析为基础,开发的课程与学生的学历提升、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职业规划不相匹配,都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来培养学生,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到的知识在工作中不能转化为职业能力,所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往往是企业找不到人,而大学生又找不到工作,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二、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其一,课程开发与设置要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相适应。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提出的培养要求是:既要懂会计理论又有实际的操作技能;精通国家税收的相关法律,会帮助企业税收筹划;对实际遇到的财务问题要有精准的职业判断;会财务分析,对财务项目筹划要具备交流与沟通能力;当然,还要有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据此,2011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为:立足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适应市场需要为目标,加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培养顺应浙江地区经济发展,适应商务中介、现代金融和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需要的,满足学生职业规划个体需要,分类培养,融学历提升、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三位一体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其二,就业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2011年3月开始,学校邀请企业会计专家对中小企业会计所涵盖的业务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提炼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群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规范、基本业务、基本操作等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以财务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就业导向课程的开发。

据分析,中小企业财务会计职业岗位群有出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业务会计等,会计工作先从建账开始,通过记账、算账、结账,最后报账、查账。通过制证、复核、登账完成记账。会计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判断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会计核算的每一项任务包括填制凭证、登记总账和明细账、编制报表等,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应满足会计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把会计工作能力转化成学生学习能力,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其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聘请行业专家和校内专职教师一起,研讨、修订和确认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不同的就业会计岗位,从中分析出不同的工作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具备一定工作能力,把这些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按照其相关性归纳总结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对部分核心课程进行小班化教学,对每门会计技能实务课程聘企业专家上2~4节的综合实践课。

其四,在教学条件实现方面,学院成立工商注册的“自办实体公司”——鄞州诚缘财务咨询有限公 司,注册资金10万元。公司对外开展了咨询、培训、实践教学、会计等业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对内服务于本学院的学生,实体公司实行“校企”双方合作,教师、学生既是学院的师生,也是公司的员工,公司的 业务由教师任会计、出纳等,并带领学生进入公司实际岗位(出纳、分类账会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等),是让学生“真刀真枪”干的一个会计专业实训场所。会计校内实训实现从模拟走向真实,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档次。

其五,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门就业导向课程都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企双方组成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共同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共同主编并出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企业、行业专家始终对课程教学进行指导,在刚上课时,行业专家会对这门课程进行纲领性的介绍,并且说明本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通过这门课程需要学到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如何考核该课程等信息。在课程快结束时,行业专家同学校教师一起,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验考核,一起评定学生的成绩。

三、典型工作能力领域转化为学习能力领域并设置课程(如图所示)四、会计专业就业导向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关键能力及专业素养分析(如表所示)

在此基础上,修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开发标准的实施方案,使融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于一体的就业导向课程体系的实施得到充分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第1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6.

第7篇:会计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 会计学课程 教学模式

会计学课程是经管类本科(非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能够通过会计语言解释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解读、使用会计信息,为相关决策服务。然而学生对这门课的评价是:内容多,上课满堂灌;专业术语复杂而抽象,难以掌握;学了就忘,考试难。基于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会计学课堂。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实践案例在基础教育中运用较多,在高校专业课中运用较少。随着慕课的日渐成熟,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不断丰富着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使得翻转课堂成为可能。

一、“翻转课堂”概述

(一)概念。目前研究翻转课堂的内容、过程较多,对翻转课堂尚无统一的定义。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上讲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学生在课前观看课程相关教学视频以及拓展学习材料,课堂时间则用来根据学生所看视频反馈的信息解答学生问题,订正和巩固学生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而翻转课堂知识传授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是通过自主学习后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协助合作完成。

(二)会计学课程使用“翻转课堂”的优势。

1.重新构建学习流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翻转课堂下,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或学习资料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在课堂上,集中完成练习及与教师、同学交流等。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效率的需求。会计学课程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在刚接触会计概念时,学生往往不理解,易忘。课前,接受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到掌握为止;优等生在完成教师的课前任务之后可以进一步思考、结合实际深化问题,解决传统教学中优等生“吃不饱”、差生“跟不上”的问题。课堂上,小组讨论、“一对一”等方式的有效辅导,满足了学生答疑解惑的需求,避免了下课找不到教师的情况。这样可以加快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对学生来说,自定步调学习,资料也易保存检索,方便复习,有更多的同伴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也会乐学。

2.微课呈现的讲授方式,教学信息清晰明确。会计学课程较枯燥,传统课堂上学生有时难以集中精神。翻转课堂中,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微视频,微视频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目标清楚,知识点清晰,时长较短,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失去兴趣前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会计学课程中有大量实践性知识,如发票、凭证、账簿等,利用微视频形象生动的视频画面,比单一概念讲解更容易掌握。

3.多层次、全^程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生。许多学生都觉得在校期间学习的课程在实务中没有用,理论与实践脱节,对课程也就是期末突击复习,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这是一种误解和资源的浪费。翻转课堂采用多元化评估方式,包括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估。这种针对学生全过程的评价,涵盖了学习投入、学习活力、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不仅以到课率、作业完成度、期末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更符合学习规律。全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上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针对性的指导,切实解决学生在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翻转课堂”下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笔者本学期同时讲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两个班的会计学课程,两个班人数均为40人,两个班班级样本一致,分为实验班和对比班,实验班为国贸专业,对比班为市场营销专业。对比班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实验班采用阶段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选取部分章节使用翻转课堂。

(一)课前准备。

1.实施调研,了解学生情况。在实施翻转课堂之前,对学生进行调研。主要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的了解程度、对现有教学方法的态度、是否愿意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对会计学课程的了解程度,期望学到的内容等。问卷调查显示,87.5%的学生未接触过翻转课堂;传统授课方式下,10%的学生会提前预习,30%的学生只是提前看看,60%的学生很少预习,教师讲到哪学到哪;55%的学生觉得和教师互动少,课堂气氛沉闷;47.5%的学生觉得教师照本宣科;45%的学生表示已学过的课程不实用;92.5%的学生希望会计学课程能结合实际,讲解生动形象。可以看出,学生有使用翻转课堂的需求。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普及。给学生发放视频、文档资料等介绍翻转课堂及慕课的起源、实施过程;介绍相关网站,要求学生选择一门感兴趣的课程,对慕课进行体验,并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通过体验,70%的学生愿意尝试使用翻转课堂教学,并充满兴趣;25%的学生更愿意使用传统方式授课,原因是受到视频播放不流畅、课堂任务重没有时间看、看视频没有课堂气氛等因素影响。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告知学生改变评价方案。以往会计学课程的评价方式是期末考占80%,平时成绩占20%。翻转课堂的主要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前教学资料学习、诊断性评估作业、课堂讨论、小组互评,共占80%;总结性评价为中期和末期考试,共占20%。

(二)课堂教学实施。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会计学课程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拓展为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课后总结评价模式,相关流程见图1。

1.课前独学。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列出详细任务清单要求学生完成,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网上观看教学视频或者是系列学习资料,学习知识要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录自己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这些难点和问题可以通过邮件、讨论群等方式与教师交流。这个记录要求学生务必课前提交,让教师知道学生学习这些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同时也可以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翻转课堂的课前任务要比课堂任务相对简单,通过诊断性评价,暴露学生的知识漏洞。下一步课堂内容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甚至举例可以来自于学生的作业,这样学生上课会更加认真。

2.课堂合作。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有多种形式。第一,集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讲评练习答案,讲课过程中虽然主要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但是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也要根据需要进行梳理。学生的提问需要整合、提升,有时作为专题进行讲解。学生在经过课前独学过程后对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不够全面深入,需要再给学生出题巩固,提高练习题要比学生预习的作业难,由教师和同学共同解答。第二,学生分组演示,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最后总结提炼。分组演示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比如制作PPT、学生录制视频、课堂辩论等。学生演示后,教师提炼评价。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创新性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给予表扬和加分。最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知识内化的习得与悟得的过程发生在课堂。结合非会计专业学习目标,弱化会计分录的编制,强化会计信息的使用,笔者将会计学课程内容做了相应调整,安排如下:

3.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一方面,教师课后应当完成课程总结,包括完善课后活动和学习成效的评价,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教师根据课堂表现,对教学实施方案进行修改,重新设计教学环节等。另一方面,学生要主动总结梳理已经掌握的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尽量让学生归纳整理,教师点拨与延伸。课后教师还可以发放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辅导、补充练习。由于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可以增添学生课后学习拓展环节,根据学生的自我兴趣点进行专业知识面和知识深度的拓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教学效果对比

(一)调查问卷效果。在课程结束后,对两个班的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两个班各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80份,有效问卷80份。问卷设计分为三个主题,即对基本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应用分析和评价。问卷考察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程度,主要涉及对基本概念和常易犯错误的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对于基本概念,实验班77.5%的学生表示基本掌握,对比班80%的学生表示基本掌握;易犯错知识点,实验班65%的学生表示基本掌握,对比班62.5%的学生表示基本掌握。从问卷上看,在认知和理解层次的学习目标上,两个班的学习效果差异不大。

应用分析和评价层面,主要考察学生能否学以致用,能检查、判断并发现问题及自我评价。在这两个层面上,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实验班17.5%的学生每堂课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对知识点印象深刻,完成很顺利;70%的学生能顺利完成大部分知识点的学习,部分难点不理解;12.5%的学生需要同学讲解,自己不能独立完成。87.5%的学生通过资料搜集、整理、阅读能够达到综合运用分析的目标。而对比班80%的学生对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模糊,缺乏自我认知,课堂知识延伸和拓展不足,资料的搜集整理^局限,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二)试卷测试效果。本学期期末考试中,实验班参加考试40人,全班及格率为90%,平均成绩为78.3分,其中最高分为92分。而对比班参加考试40人,全班及格率为62.5%,平均成绩为64.5分,其中最高分为85分。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与近三年同专业相比,成绩也有明显提升。

(三)课堂参与度。在课程开展初期,两个班相差不大,积极的同学参与度较高,但班级整体课堂气氛较沉闷。随着翻转课堂教学的深入,实验班与对比班相比,学生的投入感更高,由于所看的课程资料更多、勤于思考,演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也更多,表现出的课堂积极性更高,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伴有更加频繁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四、翻转课堂授课模式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帮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自主学习是指按学习者能完全独立地做出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决策,确立目标、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然而通过问卷调查,90%的学生难以实现自主学习,因此要将学生由依赖型学习、兴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引导成自主学习。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即便遇到困难也能克服。在每一次实施翻转课堂前,尽量详尽地交代任务目标,课前导学,列出任务清单,详细描述要求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任务清单中详细列明学生完成的任务,如看视频、阅读教材、分析相关学习资源,完成相关自测题,让学生做中学以达成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现互补。在课前让学生自测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情况,评估是否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对其学习负责。这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学生在转变过程中会出现不适应,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看到学习的成效。

(二)具备整体化教学设计思想。整体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教师的备课,还包括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教师备课不只是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课时会发生很多状况,教师对可能发生的一切要有预见性,要考虑学生有效的接受方式,如:提问、回答,讨论,动手实践,交流分享;任务的完成是放在课前还是课后、是单独还是小组完成,经过精密策划,才能实现均衡。拓展资源包括图书、网站、文章,资源是很丰富,但是选取要得当,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一些英文文献,针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完成就很吃力。有效利用练习和反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能够举一反三。必须解决好“课前导学”与“课堂指教”的结合问题。把学生课前学习的困惑、问题、典型错误,有效呈现在课堂,让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三)有效制作视频。给学生提供的“课前资源包”,要包括微视频之类的影视资料、导学设计(或“学习任务单”、自测题)等。“课前资源包”不能只是“微视频”一种资源形式,其实微视频的作用无非是辅导性的,或者是参考性的,换用文本形式的文献资料也未尝不可,只是学生更易接受视频。视频制作要短小不能太长,5分钟左右即可,否则学生会觉得和传统课堂没有区别,没有时间精力去看;视频一定要精彩,为学生量身定做,一定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单纯的教师上课的视频,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视频虽然时间短,但是也要包括基础概念、拓展思考、巩固练习等要素。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课堂气氛取决于学生课前学习的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只有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深入认识、批判性思考,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课堂气氛积极,知识也能进入长时记忆。因此,必须保证所有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都有充分的准备,完整看过视频,不然课堂很难深入,甚至需要重复讲解视频中的内容。分组合作学习是“翻转课堂”下的常用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演示都会影响课堂学习气氛,分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小组成员构成的互补搭配、小组团队精神的激发、小组文化的建设。只要小组充分发挥团队能力就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避免小组成员学习活动中的“搭便车”和两极分化现象。

另外,评价环节包括有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每节课最后几分钟留给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激励性点评等,让学生能全方位、立体式地全面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及学习他人的优点和改善自己的不足,为知识学习以外的能力提高和人格培养提供条件。随着课程的推进,有的学生渐渐活跃,敢于发言,回答问题更有逻辑性,在专业课学习中也能兼顾培养学生听、f、读、写的能力。

五、结语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强烈关注,激发了教学工作者大量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其具有翻转教学流程、更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等独特优势。但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翻转课堂也存在亟需解决的诸多问题,比如视频制作的繁琐,如何制作高质量的课前多媒体学习视频成为专业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将优质教学视频多角度、多方位呈现给学生?信息技术的支持不足、教师的职业素养不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等都成为制约翻转课堂发展的瓶颈。“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我们可以通过对学习流程的再造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与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取长补短,找出适合我国大学专业课教育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非简单的“舶来”。

参考文献:

[1]麦海娟,麦海燕.“翻转课堂”在会计仿真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商业会计,2014,(23).

第8篇:会计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审计学;改革;实践

审计学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在目前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如何提高审计学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审计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探索审计学教学的一般规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安排上适应全方位、多角度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

一、课程的特点

首先,审计学的理论性强。审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方法体系,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涉及到的定义、术语、规定、技术等条条框框的东西很多,对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同时审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演变和完善的,这客观上使学生觉得审计学枯燥、难懂、学不透。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审计学的综合性强。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与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一般融汇了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计算机、财务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所以在审计教学过程中,不能就审计讲审计,把教学内容局限在一门学科的狭窄范围之内,而应该将多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其已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审计学的技术性、实践性强。从应用视角看,审计学吸收了科学方法的精髓,其专业性及应用性强,需要理论指导,同时更需要实践及丰富经验的积累。因此应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操作能力。

二、传统审计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审计教学“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带来的专业课时的缩减、以及“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练”的教学模式带来的纯理论内容的灌输,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听,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审计理论的兴趣以及对审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把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导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需要。因此改革传统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审计学课程改革措施

在审计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会审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审计实务的基本技能,具有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审计工作,必须对审计课程进行改革。

(一)优化和精练教学内容

在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删除陈旧、滞后的内容,适当地把审计学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引进课堂,使审计学教学内容反映审计实践的最新变化,要摒弃过去那种“学生手中一本书,教师一次备课用到底”的做法,及时补充、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增加课程教学的新颖性, 增强吸引力。另外由于审计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相互渗透、彼此衔接,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上,应注重知识系统完整、布局合理,在有限的授课时数内,注重知识的系统完整,主要分为审计理论基础、审计程序与技术、会计报表审计实务三大部分,适当压缩审计理论课时,扩大程序、技术与实务操作,理论重点是基础,实务重点是技巧,报表重点是思路,培养学生自觉挖掘学习资源的能力。

(二)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审计教学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很少安排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很少有实务技能的传授。然而审计学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强,如果学生只接受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则难以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市场要求。因此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诸如审计实验、模拟教学、社会实习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参加审计实务训练的机会,让学生(上接第212页)身临其境,接受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实践经验来看,应当建立多层次、综合性的审计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通过课堂讲授大量的案例,巩固和加强审计理论,也为以后具体参加审计实训课程打下基础;第二,在审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审计实践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交叉融合,此阶段安排的审计实践课程以较为简单的单项实训课程为主,教学目的是掌握基本的审计实践内容;第三,集中模拟实训,在审计理论课程结束后,设置审计实践课程加大审计模拟实践课程。第四,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传统的审计实训教学基本是校内实训为主,实训教材陈旧、实用性不强,从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角度讲,应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展开交流合作,定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校内实训课程的外聘教师,让学生观摩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等。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审计教学中,必须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做法,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以促进师生互动。

第一,积极推广案例教学,使得审计案例贯穿于整个审计教学过程。审计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传统的审计教学缺乏系统案例的支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后无法适当地使用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选择和运用典型审计案例来解释、说明审计理论,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枯燥的条文变得生动;而且案例剖析和理论描述的结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各科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讲授该课程的同时,将《审计案例》融入其中,每一章都举出2-3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传统教学采用文字案例,学生兴趣不高,可以采用视频案例,并与文字案例结合,使得案例更加生动形象、内容精彩,吸引学生兴趣。

第9篇:会计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 非会计专业 会计课程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设置一定的会计课程的必要性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会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是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使用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对大量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分类、汇总,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二是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指企业以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和国家其他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为依据,对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通过会计监督能促使企业改善经济管理水平,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会计是各政府部门用于管理微观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参与企业具体的管理工作,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并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那么,政府部门如何管理企业呢?会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即政府部门通过监督检查企业的会计资料等,检查企业是否依法经营。第三,会计是国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企业的会计资料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国家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

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以后无论是在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做经济管理工作,都需要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否则将无法胜任本职工作。因此,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设置一定的会计课程是必要的。

二、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有金融、税务、工商管理、资产评估等众多专业,会计课程有会计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十多门课程。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不太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有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应该设置的会计课程没有设置,使得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没有学到。例如,某财经学院2009级本科金融学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计划为:会计学48学时(必修课),中级财务会计32学时(选修课),金融会计32学时(选修课),金融会计业务独立实验36课时(实践课)。该学院本科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导向是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企事业金融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也可在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金融研究与教学工作。笔者认为,该学院本科金融学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难以满足就业单位的需要。首先,必修课只设置《会计学》一门课程,48学时,太少了,这样安排最多只能学习会计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即会计原理的知识。第二,选修课安排《中级财务会计》32学时和《金融会计》32学时,课时太少。因为是选修课程,所以由学生自由选修。如果学生不选修这两门课程,他们所学的会计知识就只剩必修课《会计学》一门课程了。此外,就算学生选修了这两门课程,他们所学习的会计知识也是不够的,因为课时的安排太少。第三,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矛盾。实践课《金融会计业务独立实验》实际上是必修课程,而《金融会计》是选修课程。如果有的学生没有选修《金融会计》课程,则就没有基础来学习《金融会计业务独立实验》课程。第四、应该设置的会计课程并没有设置。作为本科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到金融企业,从事信贷或风险管理等岗位工作时,必须掌握《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财务分析是指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有关资料为依据,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进行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结构分析、因素分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以利于有关各方,包括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国家政府部门等掌握企业财务活动情况和进行经营决策的一种工具。对于作为债权人的金融企业来说,通过财务分析提供的有关资料,可以了解到企业的偿债能力,有利于其正确制定信贷政策,减少呆账或坏账损失,加速资金周转。然而,该学院本科金融学专业并没有设置《财务分析》课程。

2.有的会计课程不适合于在某些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中设置,但却设置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在学生总的学习时间及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势必减少了学生用于学习其他必要课程的时间。例如,某财经学院2009级本科资产评估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为会计学原理64学时(必修课)、中级财务会计96学时(必修课)、财务管理48学时(必修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32学时(选修课)、成本会计32学时(选修课)、EXCEL财务管理32学时(选修课)、行业会计核算32学时(选修课)、会计信息系统48学时(选修课)、会计制度设计32学时(选修课)、会计学原理课程实习24学时(实践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习24学时(实践课)、财务管理课程实习24学时(实践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习24学时(实践课)。资产评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工作去向包括企业、机关及事业单位等,工作岗位包括资产评估与管理、财产公允价值鉴定及咨询等,完成这些岗位工作的确需要掌握较多的会计知识,但是,该学院所设置的会计课程显得太多,某些课程没有必要设置,如会计制度设计等。

三、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思路

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是由于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导向不明确造成的。因此,高校应着力分析不同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导向,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设置有关的会计课程,以使各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与所学专业匹配的工作。在此以税务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