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校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卫校护理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卫校护理专业论文

第1篇:卫校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护理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30-01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学科本位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课程没有完全面向岗位需求。而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来看,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己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课程设置完全面向岗位需要,作出职业分析后方才进行科学设置。德国采取了“双元制”,其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很高,英国通过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内容与工作要求的结合达到了较高水平。我国推行的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制度近年来虽见成效,但由于以理论考试为主,缺少实践技能的考评环节,难免会出现理论与临床工作脱节的现象。

2.目前国内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护理教学模式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中职卫校护理专业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基础与临床的分割,理论与实际操作应用脱轨较严重[1]。在这种模式下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理论课程趋于集中,基础知识过于抽象,加大了学生理论学习的难度,形成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2];另一方面把学习过程分成了学校和临床两个断层,理论课和实践课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在上实践课时无法学以致用,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2.2教学体系不完整,缺乏实践教学

中等职业卫校一般都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因此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见习无法开展,专业任课教师与临床医师缺少交流,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有脱节现象,教学内容滞后,跟不上临床更新的步伐[3],由于未经过临床见习,学生缺乏临床与病人初步接触的机会,进而影响临床实习效果。

2.3实训场地、仪器设备严重不足

中等职业卫校临床护理教学虽有相应的实验室,但实验场地面积不够,设备过于简陋且数量不足,环境上不能给学生真实工作情境,训练一般使用模拟人,缺乏医患沟通,实验室仅在上课时间开放,学生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2.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指导教师经验缺乏

教学师资队伍包括学校的专业教师及实习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虽然多数专业课教师都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但中职卫校师资力量少,教学任务重,去临床实践的名额有限,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缺少临床护理工作经历,实践工作经验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4]。

当学生步入临床实习时,临床带教老师常因医院护理工作量大,常常忙于日常护理工作,忽略了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5]。此外,大多数医院目前都同时与好多家医科类大学院校签订实习生协议,中职卫校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常常是看得多,实际操作少,失去了好多锻炼机会[6]。

3.建设符合中职卫生学校课程体系的对策

3.1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护理专业是一门具有特殊执业要求的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相配套的实验与示教与模拟实训,护理基本操作强化训练、比赛,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等活动。

3.2 变“学科本位”为“岗位能力本位”,建立模块课程体系

“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即首先把岗位工作过程解析对应到行动领域,再把行动领域转换成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按照认知规律的要求,形成一个个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既可以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综合,也可以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综合,这就淡化了传统的学科分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3建立护理实验中心,加大开放力度

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因此应加大对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建立临床实训中心,配备专门的护理操作演示系统,建立模拟病房,培养一批标准化病人,学生在面对真人护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爱心、耐心、责任心,学会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了与不同病人接触的能力,为他们以后更快更好地融入临床提供了帮助。实验室实行高效的管理制度,本着“宁可用坏,不要放坏”的原则,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并派专人管理,配备值班教师现场指导,增加学生操作的机会。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水平

由于现代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知识不断更新,专业教师原来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在掌握丰富的护理学基础理论的同时,不断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层次结构,把握当今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先进技术。

4.结语

中职卫生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及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初步总结了当前中职卫校护理课程体系设置的情况,通过对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疏理和反思,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从课程构建的角度来为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探索一条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陈小英.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班会议纪要[J].护理杂志,2000,17 (6): 5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3]罗隆生.浅议护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J].社区医学杂志,2007,5 (4) : 53.

[4]王艳华,陆萍静.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教育,2008,14(1):106.

[5]邓卫红,宫叶琴,朱海晶.影响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原因及对策[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4,25(l):71.

[6].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6):477.

第2篇:卫校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化课程 人才培养体系 护理专业

[作者简介]何曙芝(1965-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副院长,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学及护理教育;王庭之(1965-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08-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409所,其中,本科院校1129所,高职院校1280所,高职院校总数已历史性地超越本科高校,我国已是名符其实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国。然而,由“规模扩展”全面转向“内涵提升”时期的我国高职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简单复制或仿造同类示范性高职院校,甚至成为工科类高职院校的翻版,人才培养丧失了行业所特有的职业属性,学校间雷同化痕迹突出;存在严重的“工具主义至上”思想,过度重视实践技能而轻视综合素质,致使学生在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间出现生态性失衡现象等。

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盐城卫院)护理专业为例,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校院合作不断深化,大力推行课岗融合的课程体系,全面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分析课程模式,积极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专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江苏省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并以其实践技能突出而享誉社会。然而,在实践技能教学稳步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诸如医学基础差、人文关爱精神不足、缺乏沟通交流能力等发展失衡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一味强调实践技能、工具主义至上的教改理念使护理教育偏离了医学教育的职业本质,也违背了整体协调发展的教育终极目标。

二、生态后现代课程观与生态化课程

1.生态后现代课程观。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开始把生态后现代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热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课程观是期拉特瑞的“课程与教学的生态模式”、高夫的“转变课程范式的生态理念”和约翰・米勒的“整体课程”。期拉特瑞认为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环境及其中学习经验的相互关联是至关重要的;高夫从生态政治学的角度提倡课程的整体研究,特别重视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研究,用关联的观点去研究事物性质、工具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约翰・米勒以整体观、联系观建构“整体课程”,对课程的整体性曾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平衡,即要使学生的精神、感情、身体、知识、技能、智力等得到平衡发展;二是包容,即课程学习取向的兼容并蓄;三是关联,即协调好相互关系,以利于课程的整体化。

2.生态化课程。所谓生态化课程,是指根据生态后现代课程观所提出的一种新课程范式。这种新范式更加推崇课程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强调的是学习者的整体平衡发展,通过实施生态化课程,使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情感都能达到理想化的协调发展。对高职教育来说,就是要在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学习者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三、构建基于生态化课程观的人才培养体系

1.确立“三位一体”护理生态化人才培养体系模型。生态化课程观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思路,它突出强调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盐城卫院针对护理专业因近年来受“重实践轻基础、重眼前轻发展、重专业轻人文”等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学生医学专业基础薄弱、人文关爱精神不足、沟通交流能力欠缺等发展生态失衡、用人单位满意度下降等问题的出现,在吸取生态化课程观的基础上,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和讨论专业发展和改革所应坚持的生态化理念,在影响学生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提炼护理专业学生生态化发展的核心构成要素,确立生态化人才培养体系模型。

医学职业教育不同于工科类职业教育,职业所面对的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而是需要为其提供医疗服务的病人,而生命的珍贵性、病情的多样性以及治疗的复杂性决定了护理职业所提供服务的人文性、严肃性、复杂性和不可逆性。尽管护士不是医生,不负责病人的病情诊断、开单用药,但护士要根据医嘱,为病人提供给药治疗、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服务,长时间服务于病人床前,是医院避免医疗事故的一道重要的安全“防火墙”。因此,护理职业教育绝不能简单地模仿工科类职业院校所倡导的“弱理论、强技能”理念,而应提倡“夯实医学基础、突出实践技能、注重人文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基于上述认识和对学校近年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同时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经由卫生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反复论证,盐城卫院护理专业提出将“医学基础―职业技能―人文素养”作为护理学生生态化发展核心三要素,确立护理“三位一体”生态化人才培养体系模型。

2.构建护理“多层树型模块化”专业人才培养生态课程体系。生态化课程理论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人才培养生态化三角模型则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置提供了总体框架。盐城卫院护理专业坚持以“突出基础、突出技能、突出人文”为主旨,以“基础、技能、人文”三大主体课程模块为主体,分层建立公共医学基础、专业基础、基础护理等九个下层模块和35门具体课程,最终形成多层树型模块化生态课程体系。

其一,医学基础模块。该模块侧重于强化以理论为主的公共医学与专业基础,包括公共医学基础和专业基础两个子模块。根据市场调研分析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结合行业专家意见,重新评估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建立和优化与岗位对接的实用课程模块,同时,适当增加公共医学基础课程的课时量,通过强化“护理实用人体学”“病理学基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课程,为个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二,职业技能模块。该模块又分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综合技能、专业拓展等四个子模块。在保持原有专业技能课程优势的基础上,紧贴临床岗位实际,继续强化护理专业技能的课程,重新整合和开发“护理基本技术”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等专科护理课程内容。为进一步强化专业综合实践技能,重点开发“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等课程,同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设“护理科研”“医学统计学”等专业拓展课程。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发项目化课程,努力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现理论实践相对平衡;通过强化专业基础和开设知识拓展模块,实现职业技能与可持续发展相平衡。

其三,人文素质模块。在原有基本素质模块基础上,结合岗位需要,通过开设“心理护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伦理与法规”等专业人文课程,强化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以医德为核心的人文关爱精神,同时,增加“文学欣赏”“音乐欣赏”“色彩艺术”等通识人文任选课程,拓展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生态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策略。由于人生命的丰富性,决定了生态化课程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基于对生态化课程观的认识以及多年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生态化人才培养体系应当有如下的实施策略:

其一,营造生态化教学校园环境。生态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不仅要有生态化课程体系和生态化教学条件,还应有优美的校园设施、良好的校风学风、丰富的社团活动等校园大环境。环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课堂,是塑造和影响人的一种综合力量。盐城卫院巧妙的园林布局、精致的雕塑艺术、满园的鲜花绿草等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出“人”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给学习者以青春活力与美的享受,并间接地给人以“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力和情趣的熏陶;校风学风是盐城卫院的气质和灵魂,优良的校风学风起着净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催化剂;而学生社团等则是盐城卫院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培养学生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

其二,确立生态化教学价值观。生态与人的生命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化课程即是焕发学习者生命活力的课程。因此,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后现代教学理念是有效实施生态化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在生态化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潜能开发者、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心理健康的保健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盐城卫院护理专业积极开展以案例导向、项目任务、PBL等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强调一个“动”字,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凸显出一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策略也由重“教”轻“学”向“教学做一体”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生态化协调发展转变、由重考试成绩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生态化教学价值观下的护理教学,广大教师不再是只关心怎么教会学生,而考虑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怎么“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个性化的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种生态化教学价值观的确立,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学习欲望与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其三,创设“课岗一体”生态化教学情境。作为职业教育的生态化课程,不仅要关注课程的关联性,更应重视实际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关联性。通过创设课堂与岗位一体化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实现生态化平衡发展。

盐城卫院护理专业在实施生态化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设“课岗一体”的教学情境。一是以三甲医院为标准样板,建立部级高仿真护理实训基地,实现专业实践教学的护理岗位情境化,同时,通过项目化教学,把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关怀等内容融为一体,使得护理实践教学变成一种整体性、关联性强的教学活动。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高仿真教学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课岗一体”的学习情境。三是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建立“院中校”,把课堂完全搬到病房,真正实现床边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护理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亲临职场环境,适应职场氛围,加深职业认知,培养职业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玉兰.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化探析[J].淄博师专学报,2010(2).

第3篇:卫校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1我省护理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据江苏省卫生厅统计,截止2009年底,江苏省医疗机构注册护士为110554人,床护比为1.00∶0.44,医护比为1.00∶0.90,近年来,各级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对高职大专层次以上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按照到2015年我国医护比例达到1∶1进行预测和规划[1],护理人才有巨大的就业空间。另外,尽管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服务得到加强[2],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医疗服务不能适应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3]。据江苏省卫生事业发展统计简报(2010年3月)报道我省卫生院床位57064张(占22.6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10723张(4.26%),与上年比较,卫生院床位增加41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增加2497张。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级卫生院床位不断增加,对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加大,就业形势看好。

2江苏省高职护理人才需求调查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覆盖我省13个市32个县区40家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9家,三级乙等医院6家,二级甲等医院15家。

2.2调查方法

自设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医院规模及年就诊情况;护理人员学历分布;医院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医院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对5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共发放调查问卷268份,回收有效问卷244份。

3结果

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学历的要求以本科及高职为主,分别为50.22%和40.44%。医院对5年制高职护生重视的素质要求:责任心86.48%、吃苦耐劳74.18%、化解压力与承受挫折63.11%;知识要求:专业实践知识82.79%、基础理论知识80.74%、相关专业知识75.00%;能力要求:沟通能力93.03%、动手操作能力89.75%、协同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80.74%,其次分别为学习能力67.21%、文字表达能力61.07%。

4讨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针对5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配备进行讨论。

4.1总体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4]。根据护理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近3年~5年,学校5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主要培养初级护理人才,毕业生可选择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岗位。

4.2课程设置

体现整体化和灵活性[5],使公共基础课程能够与专业实训课程、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核内容有机联系,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语文课程包括医疗文件书写、毕业生自我推荐、卫生法律法规文件的解读等;英语课程要求学生达到国家医护英语水平考试2级以上水平,补充专用词汇,使学生能看懂常用医疗设备的英文参数名称和常用药物的英文名称;化学与数学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常用消毒剂的浓度配置、常用药物的剂量换算等;物理课程使学生掌握人体力学原理、常用医学单位的换算等;人际沟通课程需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从本次市场调查看,沟通能力也是我校学生有所欠缺之处。适当增加护士礼仪、技能综合训练的课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及改善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形象气质及操作技能,以更适应临床需要。

4.3教学模式改革

遵循“以素质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取课程综合化、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增设现代护理有关课程和人文课程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5]。5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而非理论型科研人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如下建议:

4.3.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5年贯通、高等、职业”是5年一贯制高职的3个主要特征。书本到书本的课堂教学不能适应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学校、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操作机会,尽早接触岗位实际。

4.3.2岗位任务分析持续改进教学模式

专业教师深入临床一线,了解临床最新发展动态,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由此开展的教学可能更生动、直观、形象、实用、易掌握。

4.3.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多元教学方法的实践

根据专业领域和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护理程序导入,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分阶段有梯度地进行学习与训练。采取目标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计算机软件辅助学习系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充满生机,带来教学主体的新变化———由客观知识传授转为教师、学生的双主体。同时,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水平也得以全面提升,理论教学以“基础、实用、够用”为度,突出实用技能培养,实践操作技能以“实用、熟练、善用”为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1.0∶1.2,教学贴近岗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样的培养模式,学生喜欢、医院欢迎,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第4篇:卫校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卫生学校;发展机遇;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100-03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医改方案的陆续出台,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在经历了不受人们青睐的低落期后,受到了各级的关注,并逐渐步入了快速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轨道。这给卫生职业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推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当前我校必须着重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学校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思路谈几点看法。

一、 发展机遇和形势

1.国家宏观政策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营造环境

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前几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2012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了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卫生学校作为中职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教育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必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我校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揭阳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市委书记陈绿平在去年视察我校时,明确提出,目前,揭阳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揭阳是一个人口大市,我们要把人口大市变为人才大市,卫校必须发挥我市培养输送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基地的作用,把卫校办成揭阳“打造粤东发展极,建设幸福新揭阳”的一个亮点。为加快我市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市五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创建揭阳高等医专,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项目,落实主要领导亲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市直有关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局面,这些都为卫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 卫生技术人才的紧缺为卫生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产业有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勾勒了中国到2020年医药改革的方向和框架,其核心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总体目标。另外,根据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目标测算:2015年和2020年我省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应达到58万人和81万人,而目前大约是36.8万人。如果按此目标计算,则到2015年我省需补充约21.2万(不含自然减员)医疗卫生工作者,年均约补充7万人;我市的医师数和护士数就更低了,仅护士一项如果以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2.86人计算,目前,我市护士缺口至少1万人。此外,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对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需求也将日益增加。这既给卫生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又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4. 办学质量和就业前景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各级党政的关怀及几代卫校人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近年来办学实力明显提升。随着新校区的搬迁,学校以创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契机,以建设省重点专业为龙头,狠抓学校内涵建设,主动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学校连续六年在市直卫生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名列第一,2007、2008、2010、2012年被评为揭阳市卫生系统“先进单位”;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省重评估,晋升为广东省重点中职学校;同年,学校被市直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及“文明单位”。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广东省护理、中药技能竞赛,连获佳绩;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99%以上,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娴熟的专业技术,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社会影响力大幅提高。

二、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 政府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缺

由于卫生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很多实验教学需要配备大量的设备仪器,动物及一次性耗材等,这就必然导致卫生职业教育的成本要比其他专业高出很多。但由于目前我市财政的困难,对卫校的投入远不足于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学校的实训室建设和设备配套,往往要挤占其他办学费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困难,使学校教育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

2. 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学校专业设置的多元化,录取学生的质量也各有所异,个别专业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学校有时不得不降低录取分数,这样就难以保证生源质量。而卫校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是从事医药卫生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医药卫生行业对卫生类学生毕业后的从业资格有许多严格的规定,这一特殊的要求决定了卫生学校办学的特殊性。把少部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招录到学校读书,最终培养成“学历加证书”的毕业生,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都是相当大的考验。

3. 学校管理模式陈旧,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职教思想影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普遍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制单一,适合卫生中职教育的弹性学习制度尚未建立;学校与医疗机构或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校企合作不理想;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以学科为本位”,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同样,我校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行政管理跟不上,教改教研滞后,“一体化”教学模式未能很好推广,第二课堂活动不够活跃,毕业生就业缺乏应有的指导等。以上这些因素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4. 师资力量不足,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要求拥有一支既要有丰富的学科理论知识,又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但从目前我校专任教师队伍的结构来看,全校专任教师96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44人,初级职称34人;在学历层次上研究生3人,本科68人,专科22人,中专3人。如果按师生比1:25计算,我校现有中职教育学生4100人,必须配备专任教师164人,这就可以看出我校目前仍处于教师严重不足,而且在学历等都有待提高的状况。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人员偏少,现有教师队伍培训不足,医药卫生等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到校兼职的积极性不高,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等等。

三、 发展思路和对策

1. 解放思想,推动学校跨越发展

针对当前我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要紧紧围绕学校确定的总体要求和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技能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办学理念,解放思想,分析形势,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迎接挑战,努力开创卫校工作新局面。

要充分认识卫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彻底冲破传统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搭台,医院、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同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层次,认真做好专业设置的规划,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科学与合理的布局;要腾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实践锻炼,从根本上扭转过去存在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进一步推动学校从办学理念、教学质量、技能训练等方面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推动学校的跨越性发展。

2. 创新机制,认真规范行政管理

要以十提出的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的要求,积极开展创建“五好”班子活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打造权力在阳光下运作的行政机制、全面推行校务、党务公开、群众监督制度,严格办事程序,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加大督查力度,严肃工作纪律,提高行政执行力,确保执行到位、落实到位,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3. 质量优先,全面加强教学教研管理

要建立健全教学督导机构,加强教学检查工作,严格规范各种教学文件、各个教学环节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训条件,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逐步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丰富教研内容,增强实效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我校现有的优势,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力争在短期内把我校的护理专业建设成为省重点专业,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努力办出鲜明的专业特色。要认真制订并实施我校教职员工潜心科研论文奖励办法,营造更浓厚的学术氛围。

4. 管教结合,共建美丽和谐校园

要充分发挥学生科、学生会、团委和班主任队伍的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学生管理,做到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尤其是要帮助班主任提高影响力、洞察力、控制力、执行力、凝聚力。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创造技能,通过开展践行广东精神、新时期揭阳精神和各类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潮流。要继续扩大卫校的社会影响,提高学校社会地位,做好招生和就业工作。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

要坚持服务优先,落实后勤保障,认真做好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管理。开展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开展安全检查,落实安全措施。切实抓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5.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近年来一直的要求,就目前我校师资队伍形状来看,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严重偏低,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只有37人,占38.5%。师资队伍中存在一多两少的现象,即兼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临床实践接触少;客观上由于卫校没有附属医院,导致卫校老师对临床实践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无法解决教师融入临床的问题;因此,学校应提供更多的机会,有条件时要争取设立卫校附属医院,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新方法,掌握新技能,树立新理念;要通过培训、参观学习等形式,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层次,注重改善师资结构,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此外要积极拓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外延,致力于从医院、学校、企业等单位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我校任教;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6.积极推进医专建设

第5篇:卫校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医卫类院校;医护英语;产学研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25-0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医卫类院校学生的要求也从单一的职业技能转变为综合性素质与专业性实践能力并重。然而,长期以来医卫类院校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医卫类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也随之下降。鉴于此,我国高职教育领域于21世纪初提出了一种新型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进一步指明了高职教育的目的,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对学生的岗位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由于提出较晚,其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中,笔者就以医卫类院校医护英语课程为例,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培训、实习、研究三个方面探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概述

要了解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就要先明确何为产、学、研,何为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三种社会机构,产学研一体化则是指生产、教育、科研等不同社会分工的经济发展元素在资源优势与功能上的协同与集成,其能够实现生产流程与技术创新层面的上、中、下游对接,对于提升科研效率大有裨益。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指企业、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三者共同合作的教学模式,这其中,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获取先进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是技术需求方;高职院校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同时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是技术的供给方和实验方;科研院所向高职院校和企业输送技术,是单纯的技术供给方。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之下,高职院校的功能从单一的人才培养向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发展,其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尤其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与人才素质提升的重要力量。因此,进一步落实和改进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进一步发挥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形势下医卫类院校医护英语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问题

(一)医卫类院校和教师动力不足

现阶段,教育主管部门对医卫类院校办学情况的考察主要侧重于教师科研成果及教学成果上,而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实情况、学生岗位实践能力情况、教师一线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比例较低,医卫类院校整体上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仍旧缺乏长久的动力与积极性。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自身对于教师的考核也仅仅集中于科研论文和教学成绩两个部分,尤其是对教师科研成果、论文撰写的要求灵活度很低。教师的晋升与此直接挂钩,导致教师极少花时间在实践教学上,产学研合作的优势与绩效被大大削弱。最后,从资金扶持层面上讲,政府虽然每年会划拨给高职院校一定的科研费用,但数额较少,并不足以支持所有专业的一线科研实践任务。同时,医卫类院校自身财务状况大多比较吃紧,在无其他创收项目的情况下,也无法全力支持产学研合作。资金方面的紧张使得教师的实践研究缺乏动力,从而严重影响产学研效果。

(二)用人单位缺乏积极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也不例外。然而,为了尽快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价值,尽快建立起产学研的合作体系,学校往往在短时间内将三方集中到一起进行研究合作。这虽然能够便于学校进行统一管理,但由于三方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中的功能与角色不同,因此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产出有价值的成果。除此之外,三方的目的不同也会影响到产学研的效率,用人单位希望学生能够长期、稳定地在岗位上实习,协助企业创造价值,但学校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管理则会受到影响。在矛盾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企业难免就会挫伤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医院这种非常特殊的用人单位,固定时间段、短时间的实习更是难以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还可能会扰乱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

三、新形势下医卫类院校医护英语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在社会新形势影响之下,医卫类院校医护英语“产学研”合作教育仍然存有一定问题,如动力不足、用人单位不积极等(上文已经提及),这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与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鉴于此,该章节以社会需求、学生就业以及地区相关产业为导向,从培训方面、实习方面以及研究方面人手,对新形势下医卫类院校医护英语“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进行了分析,具体表述如下:

(一)培训方面

对于医卫类院校教师队伍而言,其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本校教师与兼职教师(各医院的医师、专家)。由于兼职教师多在医院就职,其主要精力并没有放置在教学之上,所以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才是医护英语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得以落实的关键。就目前现状而言,医卫类院校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育较为熟悉,但是对于医护英语产学研教育却比较陌生,这大大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因此,医卫类院校首先应该加大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将本校教师派遣到医院进行医护实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让教师在实践之中了解到医护专业的工作场景以及实际应用到的医护英语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医护英语教学水平,促进产、学、研的衔接。其次,医卫类院校还可将教师派遣到同类院校进行交流学习,这样有利于扩大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产学研教学能力。再次,医卫类院校可聘请校外医院的资深医护人员来兼任学校的专业医护英语教师,或是在学校不定期开展讲座以及知识交流活动,从而完善医护英语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性、适应性。

(二)实习方面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之下的实习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实习:一方面为教师的实习,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实习。为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医卫类院校要鼓励医护英语教师到医院等工作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这样就能够在学校以及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密切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教师在医院实习期间,可对医院的用人标准进行调查,了解到医院所需人才类型,了解到医护英语合作教育模式中的不合理之处,从而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及时的调整改进。此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必然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要在教师以及用人单位指导之下到医院等工作单位进行实习,了解具体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了解实际医护工作对医护英语的需求。学生的实习增加了学生的实战经验,提高了学生对于医护英语的了解与掌握度,实现了医护教学(理论)与医护工作(实践)的深度结合,是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深化与改革。

(三)研究方面

医卫类院校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建立起“科研、教育、实践”积极互动的创新教育模式,努力达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新要求。(1)医卫类院校要密切关注医护专业前沿动态,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与学术探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术调研以及社会调查活动。(2)医卫类院校可针对当前行业热点、特色领域以及相关行业问题等进行科研立项,鼓励医护教师以及学生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从而提出建设性观点,为本校打造出一个极具特色以及影响力的学术品牌。(3)医卫类院校要与用人单位合力定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共同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灵活的评价体系,从而为相关科研研究以及实习工作制定准绳。(4)医卫类院校还要将学生吸引到医护英语课题项目中,鼓励学生撰写医护英语方面的学术论文,支持学生将论文在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医护英语学习,也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专业实习奠定了基础。

第6篇:卫校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摘 要:体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增强学生的体制,然而对于卫校而言,体育课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但在目前的卫校体育教学中,并不能很好的与学生以后的职业相关联,所以我们要适度对现在的体育教学制度进行改革,充分突出职业的实用性创新,进而能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所以本文就对卫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职业实用性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卫校;体育教学改革;职业实用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9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号】2095-3089(2016)34-0-01

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其职业实用性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后可以更好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卫校的学生,其工作一般以护理为准,只有具有强壮的体魄才能更好的胜任工作,所以必须对卫校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增强其职业实用性。

一、卫校体育教学中实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基本目的

进行职业实用性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和造就实用型的毕业生,进而能够提高他们对现代高强度、快节奏、长时间精力高度集中的工作的抗压能力,成为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专业体能的专业型人才,然而我们要在卫校的体育教学中实行职业实用性教学模式,就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分析医学护理人员所需具备的身体素质要求,设计出一套能够达到这一素质要求的体育教学方案,进而根据这套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是为了培养职业需要的身体素质、运动技巧、职业精神而进行的积极有效的体育教学过程,在卫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使卫校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医学护理工作的需要。

二、卫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卫校体育教学资源不充沛,教学设备跟不上。卫校主要是以培养优质的医务和护理人才为教学目标的,作为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然而在实际的卫校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些卫校,即便是将体育教学纳入课程规划,其实际教学也是质量不高,很难贴合其职位要求,缺乏职业实用性,而且卫校里的体育设施一般都比较落后,其不能充分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机械设备,而且卫校里的体育老师在授课形式上也缺乏创新,进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大大降低,进而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2.卫校的体育教学思想过于传统。一直以来,卫校的体育教学理念与思想都比较传统,导致教学内容作比较单一,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就是简单的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一些体育项目,然而并不能贴合其职业的实际需要,目前卫校的体育教学,只是以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标,并没有结合卫校的教学特色和卫校学生的特点而因材施教,也不能做到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为其选择适应其发展的体育项目,更没有做到配合职业实用性而组织教学。

3.卫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根据卫校本身的特点,体育教学时比较重要的,然而目前很多卫校并没有把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纳入总教学目标之内,而且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体育教学与职业实用性之间的联系,没有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来指导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

三、卫校体育改革中职业实用性的创新措施分析

1.精准定位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所以我们在卫校的提交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既要能增强体能又要与职业需要相吻合,在实际的卫校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根据卫校学生的特点,结合社会所需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来安排教学,要摆脱以前传统的以锻炼身体为目标的体育教学理念,对学生开展体能的培养,体育核心技能的培养及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非智力核心能力的培养。

2.紧密结合现代体育教学与卫校的具体职业特点。卫校学生要想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除了要在日常的理论学习别用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之外,还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这就需要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在卫校的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各种职业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对于护士这个职位来讲,其需要天天往返于各个病房之间,为病人扎针取药,所以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时,可以侧重于为他们安排一些譬如慢跑、长跑等项目,进而培养他们的耐力和持久力;而对于一些大医院里的护士,则需要在手术过程中为主刀大夫服务,为医生提供器材及药物等必需品,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要具有灵活的操作技能,所以在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为其开设一些棋类及球类的项目,进而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手指灵活性,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反应灵敏性,为其以后的护士生涯做足充分的准备。

3.卫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充分突出职业实用性。在制定卫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全面,确实根据社会对未来医护人员的要求有针对性的确定需要开展的体育项目,针对不同的职业人员特点,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以职业实用性为前提,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符合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这样能充分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了就业能力。

4.卫校体育教学方法要保证科学合理性。卫校体育教师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应该进行意识性的分析和总结,必要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学习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运动量,体现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彩性和选择性。同时,教导学生做好必要的放松运动,保证学生积极的休息和稳定的精神状态。

5.体育教学目标要有持久性。持久的体育思想的树立,能够促进卫校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锻炼项目,并且根据卫校的专业特点,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一生的身体健康奠定基础。

6.切实提高卫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作为卫校体育教改的一线人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息息相关,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卫校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位体育老师都要切实提高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掌握体育动态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打下基础,而且卫校体育教师还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对学生专业、职业特点展开研究的前提下,选择实用性强,同时又具有康复、保健作用的体育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进而使中职卫校的体育教学水平能够改观。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卫校体育教学中实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基本目的、卫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卫校体育改革中职业实用性的创新措施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希望能对大家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旨在能够为卫校体育教学的更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第7篇:卫校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一)医院护理文化主要内容及发展现状

医院护理文化有其特殊性,“人文关怀”是护理文化的基础内容。作为一位医护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救死扶伤的意识,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成为了护理文化的基本内容。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特殊性要求医护工作者拥有过硬的本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了医院护理文化的必要内容。真正具备这些要求的护理工作者才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护理人员,用自己所学技能救死扶伤,为病人减少病痛,并运用自己的人文素养为病人解决精神上的痛苦。就目前而言,医院护理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先进科技的发展和帮助下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成熟的科研条件,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在良好职业素养的作用下不断攻克如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等医学护理难题,人文关怀理念也不断地渗透到护理工作中。但是,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医护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一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达不到要求,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对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并且不尊重患者,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护理人员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不良影响使得护理工作人员的整体形象受损,护理工作难以改善。医院高高在上的神圣感也使得患者失去自我,加之人文关怀不够,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护理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更为迫切,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二)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及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就卫生学校教育面向的行业和岗位的特殊性而言,它要求具有普通高校的和中等高校的基本特征,拥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在彰显自己的建设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职业性和行业化方面。普通高校教育一般知识性比较强,但是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必须要强调职业性,护理专业需要更多的是专业性,面对病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做好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护理专业素养和技能,必须有职业性的实践能力,在面对各种病人的复杂情况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应变能力。其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建设。学校是社会成员和组织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胜任在社会中的角色。“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也体现了医院社会化的文化特色。卫生学校应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患者的利益,从患者的需求出发,这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护理行为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进一步优化医护团队的组成,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三)医院护理文化与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院护理文化是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殊的部分,职业学校的文化教育是基于普遍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再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只有融入医院护理文化的建设才能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医院护理面对的是患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卫生学校接受教育时必须要适应这一行业的角色转换。因此,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下成才的毕业生,才能减少对临床护理环境的陌生感,在学习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快地适应护理的工作环境。

(四)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医院护理文化的主要内容

1.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护理文化

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工学院的护理专业学生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的融入是建设卫生校园文化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护理工作的精髓,也是护理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护理是一项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和工作,对人的关怀极为重要。所以,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重视学生的需求,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及时地关心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有更好的角色转换,能够自觉地将人文精神运用到以后的护理工作中,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服务每一位患者。

2.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

作为职业教育,卫生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加强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卫生学校应该不断地向学生传达护理人员行为规范和准则,坚持树立人文关怀的价值观,热爱护理工作,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对工作和病人负责,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需要,帮助病人调整心态与病魔作斗争。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权利,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患者的权益,并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自尊自爱,不接受病人任何形式的馈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从而为以后创建良好的工作作风,为患者创造舒心的休养环境打好基础。另外,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卫生学校的学生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正确地认识护理专业的职责。卫生学校把先人后己、服务他人、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爱医院、关心患者等医院护理文化的精髓融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和情感,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更好地转换角色,转换为服务他人的意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改变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也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创造和谐文明社会。

3.护理行业基本制度文化的融入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保障,医院的基本制度是医院正常秩序得以进行的保障机制。护理行业的基本制度文化是医院护理文化规范化的体现。它的作用在于强化护理人员的职责意识,规范医德;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有利于责任制的实施等。卫生学校将医院护理制度文化逐步渗透到校园文化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心,能够做到自律,遵从医德,做好为患者服务的准备。这些制度,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警防范意识,诚心对待医护工作,培养医德操守,树立预防各种差错、事故的意识,谨慎对待生命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医护规范,进而营造医护行业的良好风气,让医护行业和医院的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二、优秀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一)实现课堂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卫生学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它对实践的要求特别高,这也必然决定它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传统结合实践的模式,应该树立基础学科服务临床的理念,把临床疾病或案例作为教学的教材,结合授课的内容,采用引导启发式、研讨式等进行教学,把临床经典案例、护理资格考点和相应试题放进课堂,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科学仪器和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手段上,应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把复杂难懂的医护知识更为形象生动、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利用图片的形式把医学上的相关肉眼难以看到的病毒、细菌等演示出来,帮助学生更精准地了解疾病产生的原理和形态,提高他们在以后的医护工作中的效率。

(二)实现课外活动的素质

拓展效果课内教学具有严谨性,难免会枯燥乏味,医院护理文化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卫生学校的建设,需要借助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益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人文素养。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护理相关专业思想道德教育,介绍护理专业行业发展状况及就业前景,为学生指引就业方向。在教室、走廊等张贴护理行业名言警句、名人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护理行业的神圣和伟大,在报栏张贴护理就业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另外,积极开展护理知识竞赛、保健知识竞赛、简单护理实操技能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护理工作文化的真正意义。

(三)加强医院护理人文教育的渗透

强化护理职业素养教育卫生学校培养的人才以后多是工作在生命的第一线,护理工作更是要与患者多接触的工作。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还病人健康的重要保障,护理工作人员和病人是零距离的接触,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关怀尤为重要。一位高素质的护理工作者给予患者应有的关心和尊重,会获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更有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良好的护士形象能够让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勇敢地面对疾病,有利于医院正面形象的塑造。强化护理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够增强护理的安全性,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医护关系。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团队,是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四)优化师资团队

强化“领军者”的作用作为卫生学校的教师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在临床见习时给学生提供指导。我国卫生学校聘用一部分双师护理教育工作者,在护理工作实践中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还提升了职业道德水平,他们热爱护理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带头人”的作用。目前这一队伍还不够壮大,要更好地发展护理行业,建设优秀的护理文化,必须壮大专职护理教师的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护理岗位,为患者服务。

(五)实现课程文化的对接

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课程的效用举足轻重,合理的课程及文化的设置有益于加快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一般高校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课程文化是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好媒介。因此,护理课程应该体现医院的文化,要有学科的科学性、人文精神,具备社会性,做到以理论为基础,加强提高实践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利用医护行业优秀文化和人才的优势,采用专家的临床意见,制定现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实训。另外,卫生学校应该积极投入实训器材和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课余积极联络相关医院接受学生见习实习,为医院护理培养优秀的人才;积极建立护理实训中心,模拟医院病房、产房、重症监护室等实训室,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规范护士角色和用语,规范实训流程,认真对待实训中心的各项训练,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转换角色,具备护理服务意识。

三、结束语

第8篇:卫校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摘要:护理专业课程设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在对社区护士进行调查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中职护理专业社区服务能力培养课程设里研究的原则与具体措施。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中专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关于开展“中专教育质量年”活动的通知》的要求,我校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加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特别是自2005年12月我校开始承担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立项课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实施方案研究”以来,我校教务科、医学教育研究室对以培养学生社区服务能力为主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讨论证,并根据护理专业需要和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试从护理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组织、教学安排等方面对中等卫校社区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建立机构,确定改革指导思想

1.1开展护理专峨裸程体系友内容认里研究

我校在课题组的指导下,成立了护理专业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教学副校长、教务科长、医学教育研究室主任组成,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设计改革方案。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务科、医学教育研究室组织由承担护理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参加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探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改革方案,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1.2确立裸程体系友内容改革指导思龙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并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我校根据社区人群的护理需求,积极进行护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以“减数理,增基础,强专业,重实训”为指导思想,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社区,具有综合护理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各级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机构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护士,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课程设里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登体枯原则

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的首要原则,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它强调的是整体与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整体为归宿川。因此,课程设置必须涉及培养目标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局部、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强调参与改革的全体人员是一个整体,各门课程是一个整体,全部教学活动是一个整体。其最大特点在于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达到各个部分单纯相加所不能达到的整体功能。

2.2燎合枯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对任何客观事物的研究都必须从它的组成部分、结构功能及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方式等方面对系统进行综合研究。根据综合性原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以往过分强调单一学科的完整性及争学时、争资源的矛盾,打破现有的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社会和护理知识,在新知识大量涌现、社会对护理人员要求日益提高、然而学时又有限的情况下,充分体现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2.3长优化原口纽

最优化原则的确定是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得出的。系统的最优化原则要求在研究和解决间题时要统筹兼顾,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出最优化的系统方案川。因此,应根据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以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确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根据一个培养目标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有许多种组合。例如可以按临床分科组合,也可以按人的生命周期组合,还可以按照从健康到疾病的顺序组合等。但是无论怎样组合,都应该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又有利于护理教育的发展;既有利于现有教师目前的发展,又有利于迎接未来的挑战,在考虑现有资源的同时求得最大的效果。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具体措施

3.1更根摇护理专勇倍未月标钦里裸程

有关社区护理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适应社区护理专业的发展和社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使社区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明确社区护理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应适应先进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需要,趋向合理化、实用性,注重对人关怀和整体护理,注重莫定继续教育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关键能力的培养,如在具备一般临床护理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从事各种护理服务工作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在社区护理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中,主要是增加了社区护理学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

3.2棋块式佑构构建社区护理倪刀铸荞裸程

社区护理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分为人文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综合活动课程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等。另外,增添护理专业新知识、新理论。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领域的拓宽,需要大量具备新知识、新理论的护理人才,因此,选修课程模块应包括现代医学的新型课程,如护理美学、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临床实习时,安排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为期2周的社区实习。

3.3液化母科恋识,建立护理专勇稼合裸程体系

在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建立体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以人为中心、以综合课程为主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中,各门课程都要以护理教育为主线,为共同的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因此,我校护理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紧紧围绕护理教育的宗旨,突出护理教育的特点,突出面向社区与整体护理的理念,淡化学科意识,强化整体观念,各门课程的设置离不开护理专业目标,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衔接的,为此改过去临床护理各课程分开的状况为开设临床护理综合化课程。同时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社区护理的综合服务能力,根据社区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建立社区护理综合课程。

3.4咯荞稼合萦质、板龙社区服务倪刀苟塞从,佑合实陈,翎食文化塞从裸程

文化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教育以德育课、操行品德为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及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加强护理哲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根据学生实际删减数理课程,这并不意味着不开数学、物理课程,这2门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数学课以初等数学为核心,采用具体一抽象一应用的思路,突出图形教学,数形结合。要求物理课程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删减,以学生能用、够用为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计算机的课时量,增加计算机操作机会,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包括上网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通讯、计算机辅助教学、文字录人处理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等。

3.5雷、够用苟原则,适亩烤加或减少裸程之阅伪母时比例

护理基础课程的设置是为护理专业课程服务的。因此,在以社区为基础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护理专业的特点,我们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一些基础课程的学时进行了调整,如整合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课程与学时比例,适当减少病理学课程学时,保持药理学课程学时不变。同时根据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6立足于社区与格未,橄化护理专火裸程

以社区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学生,既要有一定的临床护理能力,又要具备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因此,必须面向社区与临床,强化护理专业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增加了护理技术、临床护理、卫生保健等护理专业课程学时比例,特别是把社区护理学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进行学习。

3.7加橄实戏教李,加极与医陇的联系

在专业课程中,理论和实践学时数之比基本为.因此我校建立了规范的实验室和稳固的实习基地。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课开设的质量;加强临床实习锻炼。专业实践见习采取课间、课外活动、集中轮回等形式安排。毕业实习必须安排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院进行。加强与医院的联系,聘请医院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来校授课、讲学,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组织学生定期到医院、社区参观、见习,强化职业服务意识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3.8贡现瓜性裸程谈,加橄李健萦质教育

第9篇:卫校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卫生类中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 能力素质

一、“双师型”教师的定义

卫生类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县级、乡、社区医院、妇幼保建院等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医护人员,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卫生类中职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教育界也是存在以下几种看法:

(一)是“双证”即“双师”说

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教师通过考试获得了当地教育部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同时又持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此类教师可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部分教育研究者认为判断“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双师资格证书。一般来说卫生类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教师,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理论教师资格证和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这种说法重视的是教师手上有多少证书。

(二)是“双职称”即“双师”说

部分教育研究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获得本专业中级(或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如医师、护师),也就是说“双师”教师一定要具备两个以上职称,比如“讲师+主治医师;讲师+主管护师”。这种说法看重的是职称,我们认为在基层单位职称的评聘除了和教师的业务能力、学历相关联,还和职称岗位是否有空缺等一些非确定因素有关。

(三)是“双能”说(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也有部分的教育研究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医师(护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名教师他既懂教育学(有教学能力)又是一名好医生(护士)(有较强的医学实践能力)具有2种或2种以上的能力。这种说法更注重的是教师的实际能力 ,我们认为相对比较符合卫生类职业学校的对教师的要求。

(四)是“双来源”即“双师”说

这种观点是从教师队伍构成比上强调“双师”主要是指“不同来源”的教师,一方面有来源学校的学术水平很高的专任教师,另一方面又有来自医院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做兼职教师。这种说法受学校规模、和附属教学医院行政隶属关系、教师编制数等方面的影响。我们认为不同地区的卫生类职业学校差距比较大,可比性不强。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一) 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

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是从事教师工作最基本切重要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从业的首要条件,“双师型”教师,归根结底他首先是一名教师,是一名教医学生的老师,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不仅传授医学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对医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医护职业生涯施加以不可替代的甚至是终生的正面影响。

(二)精湛的医学护理专业技能

“双师型”教师在卫生类职业医学院校中与从事其他课教学的教师不同,他们主要从事医学基础课或医学专业课教学,是卫生类职业医学院校教师中的重点部分,他(她)本身又是一名资深医生(护师),所以对他们执业能力和素养又有着特殊的要求:专业课教师还应该是医疗行业的资深人士,在本专业里是排名靠前的或数的上名的行业专家。没有10-20年的临床积累很难达到这个高度。

(三)扎实的专业技能

“双师型”教师既要能从事职业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能带领学生参加医疗行业的见习实训、生产实习活动。

三、提高“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力度

搞好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卫生类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部分,我们学校坚持把教学质量当生命线来抓,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二) 加强院校合作

采用“在校老师走出去、行业专家请进来”的办法 加强学校和医院的合作。当地三甲医院为我们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临床实践锻炼的场所,我们学校教师通过参与二医院的科研项目和课题,提高了我校教师医学实践能力。

(三)通过开展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提高教师能力

(四)创新“双师型”培养长效激励机制

就拿我们喀什卫校来说吧,我校2009年专门出台17号文件鼓励教师争当“双师型”教师,学校鼓励教师到医院临床科室学习,并按照同级在岗人员标准发给每日出差补贴;凡是在岗教师参加医护药职业资格考试的,按获得证书级别应给予一次性奖励1500元;具备“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年度考核加分、评先评优加分等一系列优惠政鼓励大家争当双师型教师。通过这些奖励办法使我校的双师型教师由2009年的16人迅速增加至68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