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水利论文范文

资源水利论文精选(九篇)

资源水利论文

第1篇:资源水利论文范文

评价区属于不同的地貌单元,根据钻孔控制的富水情况,把该区分为10个不同参数区。采用稳定流正方形平均布井方案,设计降深15m,布井间距采用非干扰井距。由于ZK1、ZK13、ZK14孔单井涌水量很小,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因此,不计算其控制范围的允许开采量。

2允许开采量保证程度分析

2.1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评价区位于山间盆地松散岩类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区,盆地主体地层为新老第三系紫红色碎屑岩,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盆地边缘以潜水形式存在,向盆地中部逐渐过渡为承压水。其上部碎屑岩含水层与上伏第四系含水层相互沟通,没有连续稳定的隔水层,组成了上段混合承压水,下部含水层构成了层间水。上段混合承压水其富水性与含水层岩性、结构、渗透性能、胶结程度及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位置密切相关,含水层颗粒越粗,泥质含量越低,胶结越差,渗透性越好,富水性越大。而含水层厚度与富水性关系不大。评价区西南补给带为潜水区,向白盐池盆地逐渐过渡为承压水。其补给源主要有西南潜水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及西、北、东部的断面侧向补给;局部接受下段承压水的补给。另外,评价区南部为黄灌区,每年有5000万m3黄河水进行农林灌溉,对地下水产生较大的渗漏补给。由于盆地总体四周高,中间低,地下水由西南、北、西北及东北向白盐池一带径流,然后经碱滩门向南流出区外。地下水主要以断面排泄和人工开采为主。因此,评价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基本查清,且有充足的补给,为地下水的开采提供了保证。

2.2从水资源保证程度分析

评价区地下水的总补给量为2803.31×104m3/a,其中,天然补给量为1772.21×104m3/a。计算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2659.17×104m3/a。允许开采量占多年平均补给量的94.86%,说明计算的允许开采量是有补给保证的。同时在计算各允许开采量时,采用的单井涌水量均为8吋口径15m降深的换算涌水量,且给出了一定的布井方案。说明允许开采量即能开采出来又有补给保证。

2.3从地下水的多年调蓄保证连续供水分析

第2篇:资源水利论文范文

摘 要:结合我国水资源短缺及利用现状,分析了影响城市水资源需求量的因素,并从意识培养、政策建立、经济杠杆作用和管理体制四个层面出发,分析了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保证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节水型社会。 论文关键词:城市水价 管理体制 水资源 高效利用 1 影响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因素 对于大多数地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和城市,控制水的需求、提倡节水优先是水资源管理中最本质的一项任务。影响节水效果的因素有:意识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 人们的节水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节水成果。节约用水不仅可以解决水量短缺问题,还可以由于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量而减轻水污染。节水意识仅是一种道德约束,并不能很好地约束人们的行为,必须要借助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政策的作用,以此来推动节水工作的开展。经济因素的影响可分为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其中经济规模的扩大,引起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只会加重水资源的短缺情况;经济水平的提高,节水型器具的普及,使得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2 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对策 解决水资源问题首先从观念入手,用商品观念和价值观念取代“天赐之水,任我用”的观念,用“水资源危机”观念取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要通过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形成人人惜水、爱水的社会风尚。 长期以来的传统经济模式虽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严重污染了环境。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打破原有的陈旧经济模式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除了对意识和经济因素进行优化调整之外,促进节约用水最有效的途径是调整城市供水价格。长期的低水价政策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加重了水污染。加之一些单位内部管网改造,导致一些水管“长流水”,跑、冒、滴、漏现象不断,加剧了水危机。而通过建立市场调节的水价体系,可以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通过推行定额用水加价收费制和季节性浮动水价制,可以有效的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3 控制水价,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水具有商品属性,供水要体现水的价值规律,通过水价杠杆促进节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城市水价应体现成本原则和效益原则。 对城市供水价格的控制,其措施有:(1)实行分类水价,根据使用性质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行政事业用水、经营服务用水、特种用水等五类;(2)明确城市供水价格由供水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并对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作出具体规定;(3)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遵循的原则: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4)把调整水价与改革水价计价方式相结合,逐步实行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或阶梯式计量水价;(5)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6)建立和鼓励使用回用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的价格机制,合理确定回用水价格与自来水的比价关系;(7)建立城市供水价格申报和审批制度,在供水价格的制定或调整过程中引入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和公告制度,积极推行供水成本定期审核制度,加强对调价收益使用的监管。另外,污水处理费是城市供水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征收污水处理费,在供水价格的基础上加收污水处理费,逐步建立起激励社会投资、节约用水和防治污染的价格形成机制。 4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维护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4.1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 目前全社会对水资源战略地位的认识,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的意识比较薄弱。水资源立法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导致水资源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权属不清。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水环境恶化问题己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4.2国际上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方式 世界各国都认为,水资源的管理是一件令人头痛的工作。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管理,另一种是间接管理。 直接管理是指由市镇行政部门直接管理,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采用的。但有人认为,这种运作方法,水网比较小,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只适合小市镇,

第3篇:资源水利论文范文

近年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已经出现了因不合理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而严重影响整个流域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议制定《长江法》,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马骧聪先生曾撰文呼吁应“研究制定专门的《长江法》,对流域的开发、利用、保护作出全面系统的法律规定”。1999年末,《半月谈》等多家新闻刊物先后登载了“全国人大正酝酿制订《长江法》、《黄河法》,以保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的消息。2002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水法》进行了修订,明确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流域管理的地位和职责,进一步为《长江法》的制定提供了法律及理论基础。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立法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既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又是生态和环境的基本要素。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降水充沛,是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之一,良好的水资源条件为长江流域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长期以来,长江流域的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可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仅指长江流域水资源作为生产资料的开发、利用、节约、管理,还包括作为环境价值的水环境保护,防治污染,防治水害等。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面临严重危机:

一方面,长江流域水环境状况恶化,并且影响人均水资源量下降。长江流域受水体污染与水面积缩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削弱了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阶段性缺水严重,湖泊萎缩,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航运船舶和工厂企业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更使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由于流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威胁,使得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紧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性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加,水量丰沛的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呈减少之势。2003年《公报》显示,去年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2100多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调查表明,长江流域有59座城市存在水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

另一方面,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区洪、涝灾害频繁。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每当大汛来临,防御洪、涝灾害的形势十分严峻,遇大洪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在本世纪内就发生过1931、1935、1949、1954和1998年5次严重的洪水灾害,每次洪水灾害人民生产财产都受到巨大损失,灾区的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的创伤,往往数年还难以恢复元气,长江中下游洪灾已成为我国心腹之患。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防洪法》,虽然不够完善却也为1998年抗洪提供了重要保障,也让我们看到了立法进行事前防御的重要性。

中国入世以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中国入世和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势必会加速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上游的开放和开发,如国家重点建设的西气东送、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从长远和整体上看,对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肯定是有利的,但每一项重大工程都会给长江流域带来新的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必须有法可循,通过建立法律、法规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优化调度,高效利用是极其重要而又有效的措施,法律以其特有的规范性、概括性、普遍性、强制性发挥着其它手段和措施所不具备的作用,成为国家保护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有力武器。

(二)关于国外水资源流域管理的立法经验及对我国借鉴的必要性:

自然界水循环的突出特点是流域性,其形成、运动和变化具有明显的流域规律性。水资源的这种流动性和流域性,决定了水资源按流域统一管理的必然性,依据水资源的流域特性,发展以自然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正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和采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流域立法经验具有代表性,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以美国为例,田纳西河是美国东南部俄亥俄河的最大支流,长约1450km,涉及美国7个州。在实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之前,该河流域淤沙沉积,土地严重沙漠化,生态资源被盲目掠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为了开发和保护田纳西河流域,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推行促进国土开发的新政时期,将治理和开发该河流域作为其新政府的一项重点工程,于1933年颁布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了流域管理局。实践说明,建立精简、有效、权力大、有独特运行机制的流域管理机构,是实现大河流域水资源有效保护的关键因素,该法很好的解决了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机制问题,对组织、协调田纳西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作用。

日本水法体系中最基本的是《河川法》,其立法基本精神,一是强调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规定全国水资源由一个部门主管,协调多个分管部门。二是强调了防洪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立法目的在于以流域为单元对河流进行综合管理,防止河流受到洪水、高潮灾害影响并维持流水的正常功能,在国土整治和开发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以利维持公共安全、增进公共福利。自1964年颁布以来,多次修改,有效保障了日本的河川管理,很值得我们借鉴。

类似的还有美国的《下科罗拉多河管理法》,西班牙的《塔霍-赛古拉河联合用水法》,英国的《流域管理条例》等。另外还有大量流域管理的规定分散在各个有关的水法规中,如1968年欧洲议会通过的《欧洲水》、英国的《水法》、法国的《水法》、西班牙的《水法》等。

以上国外有关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立法经验,特别是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全国水资源由一个部门主管,防洪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机制等,值得我国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立法时借鉴。

(三)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的状况和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立法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五部:《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配套法规条例如《防汛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2001年10月25日作为行政法规颁布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比较具体规定了流域管理机构对长江干流采砂管理的管理与监督职责,但目前为止,尚没有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形成具体完善的法律体系,国家只是在《防洪法》与《河道管理条例》等单项法律、法规中从各自的侧面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2002年新修订的《水法》的最大成就,是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确立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奠定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对于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以淮河治污为例,在污染已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国务院颁布第一部流域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其法律地位高于地方性法规,它从全局利益出发打破条框分割管理,把流域管理纳入法治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长江流域而言,应该吸取淮河流域水污染事后立法的教训,积极进行事前立法防御。目前,我国有关水资源保护的立法中,有些法律规定还不具体,很少引进市场机制,特别对水利经费的征收,规定的还很不够。基于长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流域内水资源管理实际与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建议国家尽快考虑制订长江法,形成一个完善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

二、对长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构想: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构建:

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的现状和要求,建立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即长江法的体系可设计为:第一层级以《宪法》为指导,《宪法》第九条规定:“……水流……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宪法》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立法总依据;第二层级以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环境保护法》、《水法》为龙头,前者侧重水环境保护,后者侧重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和水资源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另外还包括《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等从水质、水管、水土、防洪方面具体维护水资源的法律。第三层级即是体现流域管理的《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法》(或称《长江法》),还包括有关长江流域森林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长江利用生态保护等其他方面综合的流域开发利用保护,这里仅讨论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立法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原则。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无论是程序上还是力度上都要比淮河流域更高、更大、更深,故建议此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以示其重要,之后由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法实施细则》,各地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也可以依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法实施细则》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地方性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法规,形成比较完整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

关于《长江法》的结构,可以借鉴日本的《河川法》,它是分为总则、河川管理、关于河川的费用、监督、河川审议会及都道府县河川审议会、其他细则、罚则和附则八部分。有学者建议分为总则、监督管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责任和附则六部分.我们认为,《长江法》还应该具备的内容有:单设一章规定流域机构权利和职责范围,理清流域机构与区域水行政主管机构的分工。后文将具体谈到这个问题;专章规定长江流域的防汛与抗洪。体现贯彻《防洪法》和长江防汛抗洪的特殊性;我国也应该像《河川法》那样,对关于长江的费用进行专章规定;另外,我国尚未明确承认水资源交易市场,现实中存在着“黑色水市”,建议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这一章中进行试点规定,构建水权交易市场,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二)制定《长江法》相关法律规范的建议:

1、实行流域管理为主,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权责。

新《水法》修订颁布前,我国实行的是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管理体制,只是在《防洪法》与《河道管理条例》等单项法律法规中从各自的侧面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新《水法》明确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是水资源管理体制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长江的流域机构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水委”),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成立于1950年2月。目前现状是由于流域水管理权力几乎已被区域分割完毕,流域管理机构的位置不得不在区域和行业的夹缝中寻求。因此,流域管理机构只能被以后的法律、法规限定在特定区域(如重要河段、边界河段)和特定标准内(如取水许可的限额以上)。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都在为流域机构找活干,而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调控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尽管流域机构还承担了规划管理、省际水事纠纷调处等职责和一些单项授权的管理职责,但流域机构的地位并没有本质的改变,无法承担对流域水资源进行全面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与水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没有能力参与相关决策,这种决策不能充分反映区域的、他人的、行业的和用户的利益,也难以避免在缺乏有效监督下的趋利性,因此流域决策自然失去了执行的权威,从而也驱使区域和用户进行自主决策。脱离区域利益的国家权威从来就不可能有效率,所以要使长水委具有管理权威,关键是要兼顾区域利益。一个可行的观点是,把长水委定位为区域的流域管理机构,而非国家的下派机构,以各区域为基础形成一个区域利益共同体,这样就能较好地整合区域利益,使流域整体利益以及区域利益在流域管理机构的决策中得到平衡。

根据日本《河川法》规定,一级河流的管理权限在中央政府,由建设大臣负责。在建设大臣指定的区段(“指定区段”)内,可按照政令规定,交给所在的都、道、府、县知事办理。一级河流的支流为二级河流,其管理者为管辖该河流区段的都道府县知事。日本的二级行政区划分为都道府县,相当于我国省级行政区。二级行政区以下再分为市、町、村三级,相当于我国的市(县)、乡、村三级。

流域与区域在水管理职责上的最佳结合点应是流域管理机构代表流域水环境资源整体公益,履行宏观规划、决策、分配、监督、协调职权职责,其目标是实现流域整体利益最大化,重在公益。区域政府代表区域利益,履行区域范围的规划、决策、分配、执行、处理、协调、监督职权职责,其目标是在实现区域水环境资源利益最大化,基于水环境资源利用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重在私益。二者必须同步协调实施,使事务管理权与财力支配权相对应。由于我国区域内的各层级行政区域间有隶属关系,上级政府可以通过行政调拨等非经济手段导致不同区域在用水上的不平等,保障微观用水权利也须借助流域管理机构。在大多数水资源管理效率高的国家,一个共同特点是:区域用水管理由区域承担,资源配置和水环境保护等职责由反映流域整体利益的部门承担,经营职能由企业承担。

由此长水委的主要职权应有:对地区性水利设施进行指导监督服务,负责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和计划、总量控制计划、污染防治计划、供水计划、防御洪水方案等,定期做流域水质检测,对取水、排污等有许可权,对跨行政区的水污染纠纷、用水纠纷等有处理权,应尽早确立必要的行政强制权和行政处罚权,另外还有依法收费(税)用以养水的权利等。21世纪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并借鉴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委员会(TVA)的一些职能体系: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体系;坚实的基础事业体系;高水平的科研、咨询体系;多层次的金融、财政物质支撑体系;完善的工程立项审查、建设管理、质量监督体系;对灾害的预测、预报、监测、评估和抢险救助体系等。

2、建立健全水资源的市场机制,促进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长江法》应当贯彻水量与水质管理并重,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政策,可在《长江法》中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这一章对现有水权制度进行一些创新。我国水权制度存在很多缺陷,限于篇幅这里无法系统阐述,仅论述一下构建水权市场的问题,尤其在南水北调中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的短缺除了自然原因,更主要的在于对水资源的开发管理的低水平和水资源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水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与用益物权相似的非所有人对于水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但并未将这种权利明确定性为用益物权,更未见使用和界定“水权”这一法律概念。多数学者认为,按照现代各国水法的一般规定,水权即为依法对于地面水和地下水取得使用或收益的权利。根据此定义,一方面,水权是独立于水资源所有权的一项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水权是水资源的非所有人依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所享有的对水资源的使用或收益权。我们把水权定位为用益物权,为一项财产权,可以在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交换,也可以依法作为抵押、入股、出租的标的。如此一来,就为利用市场价格和竞争机制实现水资源分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一举打破了水资源禁止流转而造成的市场禁锢。

我国中央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在垂直的企业管理模式中配置水资源总量已经过分庞大。国家(这个超级企业)配置水资源的效率已经非常低下,我国水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应当是由市场配置水资源,国家只负责初始分配。2000年11月24日,浙江省东阳市同意以人民币2亿元一次性把东阳横锦水库的每年4999.9万立方米的永久用水权转让给义乌市,义乌负责向东阳供水方支付当年实际供水0.1元/立方米的综合管理费,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根据每个城市的需水量按比例确定相应的股权进行投资,说明我国在加强水资源经济管理上加大了力度,向市场化迈出了一大步,但立法上相对于实践却显得滞后了许多。

对于合法完善的水权市场而言,政府只须规定相应的交易规则即可,就我国现状来说,目前只能是一种过渡时期的“准市场”,表现在:水价不可能完全由市场竞争来决定,多种水功能中只有能发挥经济效益的部分才能进入市场,不同地区、不同用户之间的经济差别很大,难以完全进行公平竞争等。因此构建水权市场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为确保水权市场的正常运行,长江水利委员会需要应用法律、法规、条例等形式对水权交易主体、水权分配制度、交易制度、价格制度加以保证,负责制定整个流域的水权分配方案并采取一定方式将水权分配或出让给各个供水经营单位;水权分配完成后,负责制定各水权交易主体进行水权交易的规则,负责改善流域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提供有关水资源信息,组织各供水公司之间的水权转让和交易,并负责监督交易的执行。随着水资源市场的完善,长水委可以进一步减少对水权交易的干预。

3、加强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特别是船舶水污染防治。

关于水污染防治,现有的《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河道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较详细的规定了排污收费制度、水资源费征收制度等,《水利产业政策》提出了建立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各流域水污染状况有自己的特点,应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治理。以长江流域为例,长江是横贯我国东西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其航运业十分发达,但也给长江水域和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据保守估计,长江船舶垃圾每年生产量达18.4万多吨,长江上每发生的一次海损事故往往就是一次严重的水污染事故。

目前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将船舶水污染事故处理的权利授予了航政部门,而航政部门的处理仅限于船舶本身,对水资源污染的影响范围,水质跟踪监测,事故通报以及其他应急处理措施都还没形成一个有效机制,既没有建立必要的程序,又没有建立处理经费渠道,因为沉船对船主的损失已经很严重,其根本无法独自负担处理费用。建议此类流域性污染,《长江法》应作出全面的规定,明确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事故的管理权限,长水委和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可以利用流域水质监测网络进行监视监测,采取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参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通过营运船舶共同交纳事故保险费用来保证事故处理费用。

<>4、开征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水利经费,解决流域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经费问题。

目前,在国外对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大都征收有关水利经费,专门用于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费用。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费用由国家统一拨付。由国家单向解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费用问题,不能满足今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长江法》中可效仿日本《河川法》进行单独规定水利费用的征收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河流是公共财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在公共财产使用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因此建立相关赔偿制度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国水法规中最为欠缺的地方。

在这方面,我国台湾《水利法》有关水利经费的规定,也可值得我们借鉴。台湾《水利法》规定了水利经费的征收,包括“征收水利权费、河工费、防洪受益费三种。”同时规定经费的具体征收办法即:“水权费即向水权人按年征收之费,水权费的征收,农业工业用水以每分钟1立方公尺的供水量为起点,水力用水以每秒钟1立方公尺的供水量为起点。水权费的征收期间,公共给水、工业用水、水力用水及其他用水每年一次,农业用水视生产物的收获,得每年分为两次。”1河工费即向来往船舶按季或按次征收之费。河工费的征收期间,登记的船舶全年通行的按年定期征收;非全年通行的,按季定期征收。防洪受益费即向防洪受益人分期征收之费。政府因办理及维持防洪工程,得向收益者分别轻重征收防洪受益费等。2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制定《长江流域水利经费征收办法》,对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获得利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水利经费,包括长江水资源使用费、船舶通行费、防洪受益费等,《办法》应具体规定征收水利经费的情况、征收范围、数量、时间、用途等。水利经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须专款专用,专门用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事业,解决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经费问题。对于长江流域的管理费原则上由国家负担,长江所在区域也需根据情况进行缴纳贴补。

5、完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法律得以执行实施的必要保证,否则会削弱其执行力。应对《长江法》中规定的不执行各种法定的义务及对法定的权利侵犯,应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和赔偿措施。包括违反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违反水权交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造成长江流域水污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违反开征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水利经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应为:行政处分、停止侵害、限期改正、情节严重,吊销营业执照、罚款、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从而真正发挥法律的功能,同时要建立跨行政区域纠纷处理的条款等。

第4篇:资源水利论文范文

1.1相关政策及水泥行业情况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也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它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要求各地要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的管理,落实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事业健康发展。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通知指出,对销售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并且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水泥(包括水泥熟料),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在上述政策的激励下,水泥成为消纳工业废渣的主要建材产品。水泥生产企业在生料制备及水泥产品制备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往往掺入一定量的工业废渣。四川省现有水泥生产企业145家左右,其中旋窑企业85家左右、粉磨站60家左右。在这145家水泥企业中,利用工业废渣作为原料且生产过程中掺兑废渣比例超过30%的企业有50家左右(其中粉磨站15家左右),生产的水泥品种有普通硅酸盐水泥42.5R、42.5级,多数企业以生产复合硅酸盐水泥32.5R、32.5级为主。四川省水泥企业生产满足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水泥品种及水泥年产量。,目前全省每年有约1730×104t的水泥享受了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其中复合硅酸盐水泥32.5、32.5R两个品种占到了满足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水泥总量的95.65%,成为消纳工业废渣的主要产品。

1.2四川省水泥企业工业废渣利用情况工业废渣是在水泥生料制备和水泥产品制成两个阶段掺入的。目前,生料制备阶段主要掺入的工业废渣品种有粉煤灰、硫酸渣、煤矸石、电石渣、硫铁矿煅烧渣等,其他品种的废渣是在水泥制成阶段作为混合材掺入的。据统计,近三年来,四川省水泥企业每年消纳的工业废渣都在760×104t以上,其中粉煤灰在水泥中的用量每年都超过300×104t,煤矸石、电石渣的用量每年也在100×104t以上。表2记录了近两年四川省水泥产品中废渣用量超过原材料总量30%的水泥产品每年所消纳工业废渣的情况。由此可见,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促进了水泥企业积极处理和消纳工业废渣,在解决环境负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节约天然资源,减少天然材料不必要的消耗,符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

2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与水泥产品标准

水泥产品品种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混合材的品种及其掺入量来确定的。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中对普通硅酸盐水泥有明确的定义,规定掺入活性混合材料时最大掺量不得超过15%,而《复合硅酸盐水泥》(GB12958-1999)则规定复合硅酸盐水泥中混合材料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应大于15%。2007年前,水泥行业源综合利用工作刚处于起步与发展时期,许多水泥企业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生产中,为减低成本减少天然原料消耗,大量掺入工业废渣,水泥生产中掺渣量远远超过15%标准的规定,不少企业掺量甚至高于20%,已经属于复合硅酸盐水泥的范畴了,但他们在销售中还打着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牌子,名不符实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比比皆是。2007年国家出台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标准,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定义中提高了混合材的掺入比例,同时规定复合硅酸盐水泥的掺渣量最高可以达50%,2007年后,复合硅酸盐水泥逐渐成为主要的消纳工业废渣的水泥产品可以看出,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情况与水泥产品标准的编制修订密切相关,当水泥生产工艺、原材料使用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国家就会对标准做出一些调整与修订。据统计,目前强度等级为32.5的复合硅酸盐水泥已占到四川省水泥总量的60%以上,而通过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水泥产品中,95%以上都是强度等级为32.5的复合硅酸盐水泥,它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量非常巨大。

3水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面临的问题

3.1将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根据国务院2013年41号“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工信部的要求,完成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标准的修订工作,目前《通用硅酸盐水泥(征求意见稿)》已经正式,并计划于2014年6月前完成标准审议工作,2014年内水泥产品新标准可能正式实施。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了复合硅酸盐水泥32.5、32.5R强度等级,这意味着所有水泥生产企业将不再允许生产32.5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于是,一场关于该不该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的争议沸沸扬扬。一种声音说,“取消32.5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将有利于加快淘汰落后粉磨站产能,进而减少水泥总量,是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又一剂良方”、“大量低标水泥存在,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同时低标水泥使得同等数量熟料产能因高掺渣比形成了更大规模水泥产能,进而恶化行业竞争格局”、“小粉磨站更是通过高掺杂比降低水泥生产成本,抢占市场份额,扭曲了正常的水泥价格”;另一种声音却说,“32.5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占市场总量的60%~70%,它优化了产品性能,又降低了成本,若新标准取消32.5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市场和企业适应吗?”、“通过取消32.5复合水泥的办法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毫无作用且无任何科学依据”。

3.2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影响目前多数水泥企业在42.5及以上高标号水泥生产中,掺渣量不能有效达到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30%的掺渣比例。撇开是否应该取消32.5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的争论,我们关注的是水泥产品新标准出台后,一旦取消强度等级32.5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一方面占全国水泥总量的60%以上、已成为主导产品的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将由什么品种代替?另一方面很多水泥企业将不能享受目前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势必影响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在水泥行业有效贯彻财税文等问题,将是目前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水泥产品所用混合材大部分来自工业废渣,它们有的含有有害物质,工业废渣如不利用,大量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资源污染,危害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如果新标准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势必增加环境的负荷,进一步加剧当前已经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4解决途径

如何解决水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

(1)积极研究水泥产品新技术,提高生料制备阶段工业废渣的掺入比例。目前,我省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规定的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的产量只占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水泥总量的2.95%,很大原因在于42.5级水泥生料制备阶段掺渣量很低。如果通过技术改进提高生料制备阶段的掺渣量,就能有效解决42.5级水泥资源综合利用的瓶颈问题。

(2)企业应积极研究、开发、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等品种以维持资源综合利用总体水平。即将出台水泥产品新标准并没有取消32.5强度等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目前以上三种水泥在四川省少有生产,如果这些品种的水泥综合性能能够达到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的要求,就会提高市场的需求,从而弥补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后对工业废渣利用的减少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比例。

(3)国家应根据水泥新标准的变化,及时修订并调整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将对销售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水泥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比例,由原来的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调整到不低于20%。

5结束语

第5篇:资源水利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丽水市位于浙江西南浙闽结合部。市境介于北纬27°25′-28°57′和东经118°41′-120°26′之间。

地形地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以中山为主,间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积17298平方千米。

气候:丽水市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影响显著,总的特点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山脉,海洋、地势的不同影响,形成的山地气候与地带性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生物论文,主要表现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在光、温、水等方面重新组合造成全市气候具有较明显的水平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年平均气温17.℃-19.℃,年均降水量1300mm-1500mm。

土壤:种类多,主要有黄壤、红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黄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上,地表植被好,土层层深厚,有机质积累量大,分解慢论文格式模板。红壤广泛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土体红色和黄红色为酸性土。岩性土零星分布在盆地低山上,这些土壤含矿物质养分较高,碱性或中性反应。潮土分布在河畔及溪流谷口洪积扇上,这些土壤质地疏松,砂粒含量多。

由于上述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特点,决定了野生植物的多样性、复杂性。也就决定了丰富的野生园林植物种类。

1调查方法:

1.1调查地点的选择:以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丰富、受人类影响小的地方为调查地点。主要有松阳的箬寮原始林、遂昌九龙山、龙泉凤阳山等。

1.2调查的范围:包括野生状态下园林植物资源,也附带调查民间种植的园林植物资源。

1.3调查的内容:野生植物的园林观赏特征,包括形态、花、果、叶、香味等。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丰富的野生园林植物资源

丽水市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森林覆盖率为79.1%,物种资源丰富。下属的庆元县是中国生态第一县,其他县也名列前茅。据统计:已知种子植物、苔藓植物和大型真菌38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165科,852属,2556种;苔藓植物58科生物论文,132属,295种;蕨类植物41科,88属,325种。初步调查统计,有一定观赏价值,可供园林建设利用的各种木本、草本、藤本植物有371种之多,其中木本植物占60%以上。它们主要集中在木兰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蔷薇科(Rosaceae)、壳斗科(Fagaceae)、桑科(Moraceae)、榆科(Ulmaceae)、豆科(Leguminosae)、芸香科(Rutaceae)、大戟科(Euphorbj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兰科(Orchidaceae)、山茶科(Camel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茜草科(Rubiaceae)、木犀科(Oleaceae)、禾本科(Gramineae)、胡桃科(Jugland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槭树科(Acer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按各种野生园林植物的观赏特征分类,初步统计如下:以观花为主的有130种,占总种数(371种,包括同一种植物观赏重复的给予重复统计,后同)的35%,以木兰科、杜鹃花科、虎耳草科、兰科等植物较集中。以观树形为主的有53种,占总种数14%,以樟科、木兰科、壳斗科、冬青科较多。以观叶(包括色叶)为主,兼观花、果的有96种,占总种数25%,以槭树科、漆树科、杜英科(Elaeocarpaceae)较多。以观果为主,兼观花的植物有81种,占总种数21.8%,以冬青科、紫金牛科(Myrsinaceae)、芸香科等植物较多。攀缘植物46种,占总种数12%,以葡萄科(Vitaceae)、豆科、木通科(Lardizabalaceae)较多论文格式模板。地被植物51种生物论文,占总种数14%,以鸢尾科(Iridaceae)、石蒜科(Amaryllidaceae)、唇形科(Lami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较多。

2.2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高

丽水丰富的野生园林植物中有很多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特征值得大力推广开发利用,见下表:

表一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野生植物

 

树 种

植物分类

特 征

园林应用

亮叶腊梅

Chimonanthus Nitens

腊梅科 、蜡梅属

常绿灌木,秋季开花,花青白繁多

用于假山或花丛背景树

浙江楠

Phoebe chekiangersi

樟科、楠木属

常绿乔木 树干通直

行道树、庭荫树

钟萼木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钟萼木科、钟萼木属

落叶大乔木 总状序顶生蒴果大

孤植树、园景树、观花观果

厚朴 Magnolia

of ficinalis rehd et wils

木兰科 、木兰属

落叶乔木 花大而美

孤植树、风景林、行道树

白兰花

Michelia alba DC

木兰科、含笑属

落叶小乔木一年开花三次有浓香

观花植物 从植 列植 盆栽

深山含笑

Michelia maudiae

木兰科、含笑属

常绿乔木 花大白色有芳香

孤植树园景树行道树观花树

香果树

Emmenopoterys henryi

茜草科、香果树属

落叶乔木 树干通直 树形优美

花白色

孤植树、庭荫树、观花植物

大叶冬青

I.latifolia .Thumb

冬青科、冬青属

常绿乔木 果密集 深红色 经冬不落

观果植物、孤植丛植列植

拐枣

Hovenia acerba Lindl

鼠李科、枳木具属

落叶乔木 果梗肉质肥大扭曲 红褐色

观果植物、孤植丛植列植

细柄蕈树

Altingia.gracilipes Hemsl

金缕梅科、蕈树属

常绿乔木 树体高大 枝叶茂密

树冠庞大

行道树园景树庭荫树

小叶蚁母树 Distylium

buxifolium(Hance)Merr

金缕梅科、蚁母树属

常绿灌木 叶似雀舌黄杨

树体扁球形

列植群植配置于乔木林下或作地被植物

披针叶茴香

IlliciumlanceolafumA.L.Smith

木兰科、八角属

常绿小乔木 树形优美极耐阴

花与果美丽奇特 有香气

观果树 配置于树林景观的中层 孤植 群植

百日青

Podocarpus neriifolious D.Don

罗汉松科 罗汉松属

常绿乔木 树型高大 树形优美

孤植树 风景林 庭荫树

茵芋

Skimmia reevesiana

芸香科、茵芋属

常绿灌木 花白色 极芳香

秋冬满树红果

配置于林缘 草坪边缘 群植

乐东拟单性木兰

Parakmera Lafungensi

木兰科、木兰属

常绿乔木枝叶茂密树体高大

花洁白芳香

庭荫树 孤植树 行道树

三裂叶蛇葡萄

A.delavayana

葡萄科 葡萄属

藤本植物 果白色,醒目美观

栅栏、矮墙 、点缀假山、 地被

南蛇藤

CelastrUSorbic

卫矛科、南蛇藤属

第6篇:资源水利论文范文

人类社会的水资源利用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动系统。它包括水资源利用的制度安排(分配制度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区分),人水关系,水资源的价值判断,水功能开发文化以及与水资源利用相关的外部联系,从历史经验看,这种外部联系,主要是作为一种增加财富的手段,进而与社会地位以及逐级上升的个人目标相关的心理学意义;对于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在使用和所有权方面所形成的权力竞争极其可能的社会或社区安全方面的后果的预期及防范措施;规范利用行为的制度文化等。在一定的阶段,人们把这种手段外化为某种目的,因而发展为实现目的的行动及其所产生的连锁反映。水资源功能开发中的社会问题如水库移民、安全,工业与农业、居民用水之间的矛盾,水资源的社会生态学意义等,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这种外部联系的系统性及其效应。不论是在历史的空间还是现实的视点上,水资源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存在前提和基础性的生产力,而且,由于受到技术的推动,这种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利用,但是,这些却挽救不了“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正在日益减少”的事实。也正是这种严峻的事实,唤醒了人类通过改善水资源利用体系来解放其作为生产力的意识。因此,对水资源进行社会学研究成了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因应这种挑战,拟通过理论论证、历史考证、现实分析和研究模式比较,寻求一种可用于理解水资源利用体系的社会学认识和研究框架。 一、对水资源利用体系进行社会学分析的逻辑起点 水资源利用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动系统,是人类有组织地利用自然物质来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性生产劳动。这是对水资源利用体系进行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社会行动一直是社会学家关注的重点概念或领域。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马克思、韦伯和帕森斯。相比之下,韦伯对社会行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加系统的范式和概念,但基本上局限于社会行动的内部结构;而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提供了一种辩证的、科学化的思考框架,透析出了社会行动与自然界,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结合点和分离点;帕森斯则在结构功能论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社会行动的结构或形式—社会组织的运作过程以及与其背景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观,在社会学中的伟大贡献在于:将人类的自然属性视为思考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而将作为利益共同体之符号的阶级,作为其分析社会组织过程和方式的基本单位。这样一种社会分析的范式,构成了社会学历史上经久不衰的亮点。它不仅确立了人类社会分析的逻辑起点,而且因此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社会内部或文化的分析,引向了人类行为的外部分析。在社会哲学中摒弃了唯心主义的框架而建构了唯物主义的框架。为社会学的科学化努力创造了逻辑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虽然在其后的社会学思想中,不乏唯物主义的分析,但除了马克思,几乎没有社会学家将社会分析的起点放在人与自然的命定关系中。在这种认识框架中,马克思关于社会行动的理解,充分地体现在其关于社会劳动的界说当中。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行动就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社会,劳动既是人与自然的结合点,也是人与自然的分离点。用马克思的社会原理来理解,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围绕满足这一基本需求的人类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因此,人类为了改变自然水资源存在的生产活动或劳动,创造了丰富的人类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理性的重要方面。水资源利用体系,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一种生产活动或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过程。这便是对水资源问题进行社会分析的逻辑起点。按照这种社会分析范式,水资源利用体系在实质上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特殊的组织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受到客观存在——水资源自然存在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与人类生存需要息息相关,水资源自然存在也必然受到来自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强有力的挑战。因此,水资源利用体系可以被视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而组织起来与自然水资源之间的、辩证的互动过程。 韦伯在下列层次的意义上解释社会行动:“只有在行动的主观意义能够说明其他人的行为并因而指向其原因的意义上,行动才是‘社会的’。”这一定义意味着,个人行动要想成为社会行动。必须具有至少两个条件:一是行动者的主观态度指向其他人的行为,二是受群体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以何种形式出现如:制度或心理压力)的行为。而由于群体内个体之间的行为相互向,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换一个角度讲,特定的社会

第7篇:资源水利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书管理员 论文写作水平 馆藏资料

一、当代图书馆特点

1.资源丰富,专业化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也越来越密切,高校作为选拔人才和进行科研的重要阵地,对于外文优秀期刊、图书以及数字化资源大量引进,也有了质与量的飞跃。而图书管理员作为整个图书馆的合理调配人员,面对丰富的馆藏资源时,能够把握学科专业的发展动态,及时有效地建立专业化书库便笺。

2.信息载体多元化。传统的图书馆资源在人们印象中仅仅只有书本与纸质文献,如今,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再局限于此,从手写型到印刷型,从文本型到电子网络型,信息载体具体表现为实体文献和虚拟文献复合、传统书库和数据文献复合的形式,进一步地让学生们能够利用多媒体快速简便地查询所需要的资料。

3.服务方式多元化。当代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发生了质的突破,它从一个传统书架上的图书演变成了一个集纸质文献和电子虚拟文献为一体的资料信息中心,改变了普通的馆内借阅服务模式,通过增加网络服务、在线服务等形式使当代高校图书馆实现了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二、大学生利用馆藏资源的必要性

1.信息时展的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学习,锻炼自己高效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信息海洋之中开发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而据有关数据统计,就目前而言,全世界每天提供的信息超过40多亿条,当中由因特尔网络每天的信息就达14万条左右。在如此庞大的信息流转量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是有志之士成才的首要目标,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大高校图书馆是是一个知识的汇聚点,涉及范围辽阔,藏书资源丰富,为大学生扩大知识领域、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十分必要的物质基础,大学生通过利用图书馆资源锻炼自学能力,在信息时代快节奏的背景下适应社会,为社会所需。

2.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育体系。大学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的必要性,还表现在能够弥补教学资源短缺的需要。据有统计表明,中国在过去20当中,教育领域实现了一个重大的跨越。1998年,我国全日制高校招生人数从108万到2004年上升至447万,而后一年超过510万之多。面对各大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增多而导致学校的教育资源滞后的问题,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馆资源的措施有效的起到了完善教育体系的作用,缓解了教育资源压力。

三、目前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现状

1.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不到位。大学阶段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黄金阶段,在此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犹如一块干涩的海绵渴望得到海水的滋润。然而,现实情况中,也存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的现象,其中一点原因是由于图书管理员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大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实质上是处于一个肤浅的认识阶段,对图书馆服务机构的设置以及如何查阅图书馆资源都一无所知,面对眼前众多的文献信息资料以及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显得茫茫然,不知从何下手。

2.大学生自身信息意识淡薄。在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的有关调查中表明,随着时展,各高校抓紧了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设置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虽然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有超过50%的学生表明,对提供信息的服务系统不了解,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依旧是停留在传统的纸质文献上,对国内外的信息检索系统以及数据库完全处于一个“半文盲”状态。

四、图书管理员指导学生利用馆藏资源的建议

图书馆馆藏资料主要包括纸质图书、期刊以及报纸等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微缩型文献和声像型文献。目前,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213万余册,订购的中外文期刊2800余种,电子图书178万余册,中文电子期刊130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12000种。其中电子文献全部上网运行,24小时为读者服务。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图书馆局域网,利用计算机在教室、宿舍、各院系的电子阅览室里,阅读图书馆提供的各种电子文献资源,选择您最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还为读者提供了电子文献检索、阅览、下载、打印等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在这种便利的网络环境下,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开展文献搜集。

1.馆藏目录查询法。面对图书馆如此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料,学生想要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需要或是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查询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如今各大高校教育设备齐全,在图书馆都设立了数台计算机,该计算机的功能就是供读者查找检索。当学生在知道论文撰写所需要的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却不知道书籍摆放位置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检索功能进行查阅,大大缩短查找资料的时间,方便快捷。

2.图书管理员提高自身素质。图书馆员是一个图书馆的灵魂,是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情报人”和“信息导航员”。面对浩瀚的网上信息资源,以及各个专业的知识更新,要想满足不同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为他们在大量的信息之中找出所需资料,这就要求图书馆除了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外语应用能力之外,还要求图书管理员对信息的辨识、评估和寻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善于调整知识结构,善于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个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社会进步的一大特点,就是高校教育逐渐走向国际化、网络化、虚拟化,学校教育方式由记忆教育方式转变为信息教育方式。因此,必须加大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教育,从根本上熟悉图书馆的分类、目录检索、工具书的使用以及网络信息查询的方法,激发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另外,定期地召开读者服务工作会议,进行问卷调查,主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需求。

五、总结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拓展知识,还能够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而图书管理员作为一个图书馆的信息传递员,其职责重要而又艰巨,想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这就要求图书馆不断深化服务内容,扩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吴晓娟.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8,(12):328-329.

[2]洪星元.优化配置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措施[J].图书馆学研究,2009,(16):20-22.

[3]黄肖华,姚茜.大学生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J].现代情报,2003,(08):218-219.

第8篇:资源水利论文范文

摘要:保护水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实际要求出发,着力解决好与人身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资源问题,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妥善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防止人类活动对水的侵害。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河川经流量,一般称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存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都比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乌拉泊水库清理搬迁工程、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顺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的和谐统一。 1.水资源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乌鲁木齐市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拟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 1.1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各地水域纳污能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总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各地区水源地名录。 1.2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活动。 1.3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1.4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减少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害,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利用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中清理出的清淤质对1573.5亩戈壁沙坑平均覆土约1米厚,选择防风性强、深根性、抗遡性强、耐旱适宜在项目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生态建设恢复。一方面即减少外运清淤质费用,另一方面对水库上游戈壁沙坑通过生态建设,可以防风保土,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界面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项目符合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以及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先行的思路不谋而合。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现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

第9篇:资源水利论文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重要性管理模式合理利用

向阳河灌区地处吕梁山东麓,是省注册万亩自流灌区之一。灌区水源为位于汾阳市西北峪道河镇向阳匣口的桃花泉。泉水最大流量0.13m3/s,多年平均流量0.07m3/s。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灌溉范围包括两个乡镇十三个自然村,同时承担下游十五个村庄一万余人的饮用水。灌区自成立运行以来,为汾阳一方经济特别是是农业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近年来,由于爱利益驱使,许多当地村民置生环境和水量锐减于不顾,抱着靠山吃山的想法,在泉源保护范围内大肆开采白云石,灌区方圆几公里,不时可听到炸药爆破的响声。据不完全统计,仅向阳村现有石场八座,其中具备开采资格的仅一家,属地质矿产局发证。就因为私人在泉源放炮采石一事,灌区曾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然收效甚微,但从日渐锐减的水量来看,个中因素却不容忽视。

事实上,随着人口增加与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社会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工农业竞相开发地下水,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而出现大面积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坏现象,有的已造成资源难以再恢复。水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其它资源无法代替的,如果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其后果难以估量。

1加强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这固然是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的,但足见我国人民早已对水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如今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来说,真是春雨胜如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与其它商品相比,水资源有其独特性。

1.1不可替代性

水是生命之源,维持着地球生物的生存,不可用别的资源代替,生态系统离开水,其连续不断的循环就将终止。

1.2多功能性

水的用途最为广泛,除了供人类日常生活外,更多的是用于工农业生产,如炼钢,造纸,发电,航运,农灌,养殖等,水资源的这种多功能性,别的资源无法相比。

1.3有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水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的可开发与可利用程度是有限的。

2改革水资源管理模式

水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自然循环体系,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其独立性,是指它不需要人为的施加外部因素,如大气、环流、风、阳光、生物、土壤等,水资源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管水、治水不能单一化,不能只治标不治本,

要标本兼治,将其溶入整个人类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综合治理。

目前,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虽然明确水利部门是水资源的主管部门,但建设部门、地矿部门、环保部门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管水,造成水权分散,各自为政,从而缺乏对水资源浪费,污染及布局不合理现象的有效管理,从管好水、用好水和发挥水的最大效益出发,迫切需要一龙治水管水。把地表水、地下水的管理统一到整个社会资源体系中,统一到维持生态平衡中,统一到环境保护中,把供水、灌溉、抗旱、水土保持、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将乡村用水、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全面规

划,合理调配,平衡供需,使水资源再生成为可能。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逐步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管理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使水资源得到总体最佳利用。以色列是一个地处旱区域、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仅17亿,但由于重视科技,因而成为世界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比北京市高4倍。我国在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方面应学习以色列的经验。

3实现以节水为核心的水资源合理利用。节水是控制一个地区需水量盲目增长的有效

途径,也是区域水资源调配的基础,我国当前节水有巨大潜力可挖。

3.1农业节水在农业生产上应积极提高灌溉效率,防止浪费,建立高效节水农业。我

国现在主要采用渠灌、喷灌,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利用系数为0。3—0。4,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0。8,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为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减少无效损失,要改进灌溉方式和设施,如采用低压管道灌溉不仅比渠灌节约1/3的水量,还能增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