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范文

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精选(九篇)

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

第1篇: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范文

关键词:卓越课程;计算机系统;计算思维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同济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于2010年启动“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近年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受到关注。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具备计算思维,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手段进行学习和工作、解决专业问题是高级人才必备的素质。计算思维能力是与读写能力一样的人类基本思维方式。

为了配合同济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济大学于2011年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将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本次课程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课程授课方式改革;二是训练(指各种类型的作业、结合课程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方式改革;三是考试方法改革。

课程授课方式改革要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小班制等教学方式。训练方式改革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通过设计综合性作业、结合课程的创新性项目以及其他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训练,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中。考试方法改革要消除应试教育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和人格养成作为核心,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同时,建立计算机系统级教学团队,以团队形式对课程进行设计,积极建设和落实包含课程授课方式、训练方式、考试方法3大环节改革的具体方案。

“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建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结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学科方向上的特色和优势,采取“两级基础深化、知识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前沿技术追踪”4项措施,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体系。

1)两级基础深化。教师通过“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计算机导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分别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计算机学科基础教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和“计算机导论”旨在帮助初学者认清学科的轮廓,而“计算机系统结构”则为计算机学科高年级本科生提供完整的学科核心知识。

2)知识体系构建。教师以“虚拟化与云计算”“Web编程”和“计算机前沿技术概论”等课程为基础,建立计算系统和网络的知识体系框架,为强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色和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学科知识体系规范打下基础;同时还注重相关课程的交叉,如“计算机系统结构”与“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在虚拟操作系统、编译优化等方面的结合,“计算机系统结构”与“虚拟化与云计算”在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下的融合等。

3)实践能力培养。教师通过“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将“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原理”与“编译原理”等课程中关系极为密切的核心内容以综合实验形式进行集成,如存储结构及其管理、目标代码生成及优化、线程调度等。这样既有利于消除孤立知识点,又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为他们将来从事计算机系统开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前沿技术追踪。教师通过“计算机前沿技术概论”课程追踪国际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中的前沿问题与技术。

笔者提出的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系列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该教改项目的实施将提高计算机系的办学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也有助于本科教学中多出科研成果。

该教改项目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展开,围绕计算机系统主题,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注重基础、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除了在相应课程的实验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外,还将在专门的“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中进行有关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2个方面的完整的集成实验,通过数据采集和建模分析等手段验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扎实地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核心理论,同时提高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贯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各门课程的教改内容简述如下。

1)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作为该教学体系的基础课程,将突出建设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选用《Computer Science:An Overview》作为该课程的双语教材:

②每章核心内容突出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

③将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本知识从传统计

算机导论内容中自然引出;

④展开双语教学,并建设精品课程。

2)计算机导论。作为该教学体系的基础课程,将突出建设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选用《Computer Science:An Overview》作为该课程的全英文教材;

②每章核心内容突出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

③加强计算思维方面的教学和实践,将Python作为入门编程工具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④展开全英文教学,并建设精品课程。

3)计算机前沿技术概论。作为全校的通识课程,适合各个年级的本科生,侧重信息安全前沿,同时带动整个教学体系前沿知识的探索。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汇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体系中各个分支领域的前沿思想与技术;

②为“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提供前沿的实验内容建议和素材;

③自行编写课程讲义与教材。

4)计算机系统实验。该教学体系中的实验课程建立在“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之上,是整个教学体系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建立计算机系统课程知识体系;

②建立实验环境,设计丰富多样的综合实验项目和开放性实验项目;

③编写实验指导书。

5)虚拟化与云计算。该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之一,介绍可信与安全系统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建立课程知识体系;

②编写教材。

6)Web编程。该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②建立实验环境,设计实验项目;

③编写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2 教改特点

基于“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具有如下特点和创新性。

1)将本系计算机学科优势、优质课程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相结合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一;

2)开设“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作为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体系的核心实验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二;

3)本教改项目结合计算机新教学法,将计算思维教学方式在计算机系统级课程中进行实践(“计算机系统实验”和“计算机导论”课程中实施),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三;

4)本项目将工业界的最新技术介绍给本科生,为其提供毕业设计选题和到著名企业实习的机会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四;

5)本项目将可信与安全计算系列课程作为建设对象,点面结合带动一批课程、实验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五。

3 教改成果

经过两个学期的建设,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如下成果。

3.1 教改立项方面

1)2012-2013年,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课程“虚拟计算与云计算”;

2)2011-2012年,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项目“Web编程技术”;

3)2011-2013年,同济大学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导论”:

4)2011-2013年,同济大学双语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

5)2011-2012年,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可信与安全计算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3.2课程建设方面

1)计算机系统结构。

该课程于2011年上半年被批准为同济大学本科卓越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一软件学院共建部级精品课程。

2)计算机系统实验。

计算机系和学院实验中心已经购买相关的实验设备并完成实验室建设;已经开始组织2010级3位硕士研究生完成课程所涉及的5个实验设计。

3)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

该课程成功申报同济大学双语建设课程,并于2011年9月开始实行双语授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4)计算机导论。

该课程成功申报同济大学全英文建设课程,并于2011年9月开始实行双语授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5)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导论。

该课程于2010年开设,目前已完成课程网站建设和《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教材的写作。该教材获得IBM大学合作项目书籍出版资助和同济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的资助。

6)Web编程技术。

该课程成功申报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并于2011年开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7)虚拟计算与云计算。

该课程成功申报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并于2010年开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3.3教材建设方面

1)《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教材已经编写完成,于2012年7月正式出版,并被列为同济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

该教材是一本计算机科学的入门与提高教材,在力求保证学科广度的同时,还兼顾主题的深度,同时特别强凋计算机科学的前沿性,既介绍计算机学科相关主题的来龙去脉,又引入国内外最新和最热门的前沿课题。该教材既涉及计算机传统研究领域,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又涉及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新兴热门研究领域,重点讲解这些最新计算技术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既让读者对计算机新兴技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又通过各种案例分析指导读者将计算机最新技术应用到相关专业和学科中。

2)同济大学已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约出版《虚拟化与云计算》教材,目前已完成部分书稿,预计2013年初出版。

第2篇: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范文

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军事应用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内容实战化前沿性不足、科研服务教学的意识比较淡薄等问题,研究在实战化背景下将科研成果向教学力转化的教学模式,提出科研成果分类进课堂的教学方法,构建此教学方法的实施模型。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实战化;科研成果;教学力转化

0引言

初级指挥院校开展实战化教学训练是贯彻落实“两个靠拢”指示要求的根本举措,是深化院校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1]。在这一背景下,为计算机专业初级指挥军官生长干部学员开设的专业课程,应当准确把握实战化教学训练的特点,不断探索实战化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培养适应未来战争和基层岗位任职需要的应用型、实战型初级指挥人才[2]。

1军校计算机课程传统教学的弊端

对照实战化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研,分析研究了目前军队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发现存在以下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教学中军事应用实践环节薄弱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在本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军事结合不紧密的现象。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实践课所占学时比例偏少;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内容偏少;从实践课教学内容上来看,缺乏系统的实践案例,尤其缺乏具有军事应用背景的案例。这些都使实践环节达不到培养应用型、实战型初级指挥人才的要求。

1.2教学内容实战化前沿性不足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稳定,部分基础内容甚至几十年没有变化,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未能及时更新。随着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军事技术变革的不断深入,军校的计算机学科以及专业教研室大都担负着多项军队级、省部级以及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积累了大量实战化的前沿理论和前沿技术。但是这些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知识,未能及时进入课堂和教材,导致专业课程教学始终缺乏积极应变、主动发展的活力。

1.3科研服务教学的意识比较淡薄

军队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研室大都担负着多项军队科研项目,其中不少项目都已获得军队级的重大奖项,有的甚至已经转化为战斗力运用到实战训练中。但是由于科研服务教学的意识还不够深入,仅有少数科研成果进入教材,未能将科研成果的战斗力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力,未能达到实战化教学的要求。

2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教学模式

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明确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把课堂理论教学变为实战实训教学,把晦涩深奥的理论变为生动有趣的案例,从而确保专业课程的实战化教学改革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2.1科研成果进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科研和教学二者相互促进,是一个动态的互动式整体。科研与教学本质上是源流的关系,教学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研,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3]。尤其是在实战化教学的要求下,将新的军事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可以让学员了解军事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实战化教学的创新不仅需要考虑教学本身,还需要具有战斗力的科研成果作驱动,为教学引入新的思维,注入新的血液。只有这样实战化教学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2.2科研成果进课堂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由于科研成果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权威性,将其引入课堂,可以实现科研成果服务教学训练、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同时,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可以用鲜活的研究案例和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员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科技前沿、最新装备技术发展有机衔接,可以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养分。

2.3科研成果进课堂有利于初级指挥军官的培养

将科研成果科学地、系统地、有效地引入课堂,不仅能促进学员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能拓展学员的科研思维能力,有利于学员战略思维、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将联合作战教学贯穿至初级指挥军官培养的全过程。

3科研成果分类进课堂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模型

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教学模式之后,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将科研成果分类引进课堂的教学方法,并构建了教学方法的实施模型。

3.1科研成果资源库的建立

计算机教研室多年来着眼于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军校教育发展转型需要,紧贴陆军主战兵种武器装备和指挥信息系统的智能性需求,不断加强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视觉计算与目标识别、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数据库系统与数据管理等领域的前沿性研究和军事应用性研究,获得多个部级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并发表了几十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教研室还参与了多项军队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项,其中“无人机载成像平台目标跟踪算法”和“移动靶仿真系统”等实践成果,已经在部队实战训练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将这些科研成果进行认真细致地梳理和归类,划分成学术研究、工程技术和实践操作等3类,并建成相应的成果资源库以供课堂教学使用。

3.2不同科研成果分类进课堂的教学方法

围绕着如何将这3类科研成果的战斗力转化为培养计算机专业初级指挥军官干部学员的教学力,并根据我院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3种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教学方法。

3.2.1学术研究类成果进课堂的教学方法

学术研究类成果具有前瞻性的特点,体现了该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将学术成果引入教学可以让学员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拓学员的视野。对于这类科研成果,一方面,将其引入大四学员专业课程前沿内容的教学,系统讲述每个研究方向的最新思想和最新理念,以小组形式开展研讨交流,为大四学员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和撰写等环节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入低年级学员的选修课堂,例如我校计算机专业教研室在机器学习的结构优化算法研究上获得了很多理论方面的学术成果,在选修课上把这些成果以讲座的形式简洁而又生动地介绍给学员,既拓宽了低年级学员的专业知识面,又激发了他们进行科研探索的兴趣。

3.2.2工程技术类成果进课堂的教学方法

工程技术类成果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军校计算机学科和专业参与完成的军内外工程技术类科研项目都获得了一批技术成果。这些成果融合了完整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知识,将它们引入日常教学,有利于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发科研项目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这类成果以案例的方式引入专业实践类课程和设计类毕业论文研究环节中,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软硬件开发能力。

3.2.3实践操作类成果进课堂的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类成果具有简单、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计算机学科在相关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应用了许多计算机专业知识,积累了大量与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等课程相关的实践成果。我们通过采用实训案例教学和大作业的方式将这些成果带入课堂,指导学员有效地进行专业课程实践操作环节的学习。同时也通过将成果写入自编教材,动态更新教案和课件,制作微课并及时上传学科专业网站等方法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这些方法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

3.3教学方法实施模型的构建

在进行科研成果分类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构建了教学实施模型。模型首先在“多元融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编撰具有实战特色和融入前沿理论的自编教材,把科研中涉及的最新理论、工程技术和实践方法融入专业课程的教材;同时要求教员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实践训练环节,注重特色案例教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其次,在课余时间里,教员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指导学员进行深度学习,比如挑选优秀学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在相关俱乐部举办科研学术讲座、在学员中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小竞赛、指导大四学员将相关研究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等;最后,达到科研成果进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综合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4]。

3.4成果分类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完善

对于上述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堂作业批改、课程考试评分、毕业设计评优以及期末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不断对实施模型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易于实际教学操作,更贴近实战化教学要求。

4结语

军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实战化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而计算机专业的科研成果又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可以让学员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开阔学员视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员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培养新一代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十分有利。

作者:陈萍 袁广林 秦晓燕 王晓芳 戴宗友 单位:陆军军官学院基础部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1]卢信允,李湘森.试论教学实战化与武警初级指挥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6):4-8.

[2]曾璞,欧英立.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创新[J].国防科技,2014,35(10):15-18.

第3篇: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which is that the quantity of economic growth is very large but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s not high,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of 10 years of 4 coal citi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rough using stochastic frontier metho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of every coal c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generally not high, but the trend of rising steadily appears. In a situation that the factor input does not change,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关键词: 煤炭城市;随机前沿;技术效率

Key words: coal city;stochastic frontier;technical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141-02

0引言

想要全面地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需要考察它的经济增长数量,还需要考察它的经济增长质量。黑龙江省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资源输出的方式来实现,更需要效率的不断提高来支持。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明确指出:“实现今后的奋斗目标,改变中国国民经济素质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粗放、浪费严重、效益不高是关键,必须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想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的经济实力,就要不断提高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质量,其重点在于提升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对黑龙江省4个煤炭城市的技术效率展开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相关文献综述

技术效率的概念最早是由法瑞尔(Farrell)[1]提出来的,他从投入角度给出了技术效率的定义,认为技术效率是指在相同的产出下生产单元理想的最小可能性投入与实际投入的比率。勒宾森(Leibenstein)从产出角度认为技术效率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生产单元实际产出与理想的最大可能性产出的比率。吴诣民认为技术效率是用来衡量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者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表示生产者生产活动接近其前沿边界的程度,也反映了现有技术的发挥程度。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单元都可以达到最大产出。因此,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生产者的产出能否达到其前沿边界依赖于技术效率水平的高低。若技术效率为1,则表明现有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产出量将处在前沿边界上,此时要想继续提高生产单元的技术效率则要考虑从提高技术进步角度出发使前沿边界上移;若技术效率小于1,则说明产出量不在前沿边界上,其差额是由于现有技术未充分得到发挥而引起的损失,此时应当采取措施使得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技术效率得到提高,使现有技术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技术效率水平的测算主要有非参数和参数两种方法,其中,又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法(SFA)最为常用。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对不同地区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量,侯强、范爱军采用DEA方法测算了辽宁省和中国的技术效率;周春应[2]等采用SFA法测算了中国区域技术效率;徐琼[3]则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测算了浙江省的区域技术效率。参数法的优点在于无需估计生产函数,并且可以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但是非参数方法没有考虑到统计误差,而且不能对生产过程进行描述。而参数方法不仅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描述,还可以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假设检验和推断。所以,本文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产出的角度来对技术效率进行分析。

2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2.1 理论模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是Aigner,Lovell和Schmidt(1977)[4]以及Meeusen和Vanden Broeck(1977)[5]分别独立提出来的。最初的模型是专门针对具有横截面数据的生产函数,并将生产函数中的误差项分为两部分:一个是随Y机误差项,另一个是技术无效部分。该模型可用如下函数表示:

Y=xβ+V-U,i=1,2,…,N (1)

公式(1)中i表示样本,xi表示解释变量向量,设Vi~(0,σv),β表示待估参数向量,Ui表示非负随机变量,该变量与生产的技术无效率相关联,设其服从截尾(在0点处截断)正态分布Nm,σ。公式(2)说明了Ui即技术无效率影响的界定:

Ui=δ0+δizi+Wi (2)

其中zi表示与生产期间的技术无效率相关联的解释变量向量,δ表示待估系数向量,设Wi服从截尾正态分布N(0,σ2)。第i家企业的生产技术效率被定义为:

TEi=E(-Ui)=E(-ziδ-Wi) (3)

该模型起初并没有处理综列数据的能力,但是Battese和Coelli[6]在1992年提出了一个针对综列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使该模型处理跨时间段的数据成为可能,极大的提升了应用范围。本文在借鉴Battese和Coelli(1992)的模型的基础上,使用较为灵活的超越对数函数。

有人批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使用了先定函数形式以及假设随机误差项和无效率的分布。然而,恰恰是随机误差项和无效率的分离,才使被估技术效率有效且一致。因此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来测算黑龙江省及其四个煤炭城市的的生产效率。

2.2 应用模型在借鉴Battese和Coelli(1992)的模型的基础上,使用较为灵活的超越对数函数,建立实证测算黑龙江省各煤炭城市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具体如下:

lnGDP=β+βlnK+βlnL+βlnK

+βlnL+βlnKlnL+ε(4)

ε=v+u(5)

TE=exp-u(6)

u=β*u(7)

β=exp[-η(t-T)](8)

γ=(9)

v~iidN0,σu~iidN0,σi=1,2,…,N;N=5t=1,2,…,T;T=10

式(4)中,i为各煤炭城市的排列序号,t为时期序号,β0为截距项βK、βL、βKK、βLL、βKL为待估计的参数。式(5)中,ε代表第一个公式中的误差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表示噪声的系统随机误差vit;二是表示技术无效的非负随机误差uit。本文采用v~iidN0,σ、u~iidN0,σ且vit与相互独立来作为随机前沿模型的分布假设。式(6)中,TEit表示样本中第i个城市第t年度的技术效率水平。显然,当uit=0时,则TEit=1,此时该城市处于技术有效状态;而当uit>0时,则0<TEit<1,此时该城市的生产点位于生产前沿之下。在公式(7)和(8)中,βt描述了时间因素对uit的影响。η是待估计的参数,用来反映技术效率变化率的大小。式(9)中,待估计的参数γ表示随机扰动项中技术非效率所占的比例。如果γ=0,则σ=0,也就是说样本中不存在着非效率状态,此时,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即可进行有关分析。反之,就说明样本中一定存在着技术非效率,此时,使用随机前沿技术(SFA)就显得十分必要。

2.3 数据处理

2.3.1 数据说明本文选择了黑龙江省及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四个煤炭城市作为样本,时间跨度为1999-2008年共十个年度的相关数据,1999-2003年的数据来自于《黑龙江省城市统计年鉴》(2004年),2004-2008年的数据来自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5-2009年)。

所取的三个指标为:

GDP为各地区的生产总值;

K为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L为各地区的年末从业人员。

2.3.2 实证测算应用Frontier(4.1)软件,得到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计结果(见表1)和黑龙江省各煤炭城市的技术效率水平(见表2)。

3结果分析

从实证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3.1 γ值为0.9861,且通过了极大似然检验,较高的估计值说明公式(4)中的误差项有着十分明显的复合结构,因此使用SFA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3.2 η参数为0.0578,即时间因素对误差的影响将以递增的速率下降,这说明,黑龙江省各煤炭城市所面临的随机因素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速下降。

3.3 从总体(表3)来看,黑龙江省煤炭城市这10年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仅为0.7538,说明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并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水平,投入要素使用效率不高,实际产出与前沿生产面的距离较大。说明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的经济增长更应该选择从内部挖掘潜力的集约式增长,避免过分依靠增加投入的外延式的增长。

3.4 从各年度来看,无论是煤炭城市的还是全省平均的技术效率都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在逐年提高,实际产出与前沿面的距离在不断缩小。

3.5 从各煤炭城市的角度分析,全省煤炭城市间的技术效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全省煤炭城市的发展模式及技术投入的差别不大。

4主要结论

从总体(表3)来看,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的技术效率水平普遍不高,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水平。从发展趋势(如表2)来看,无论是煤炭城市还是全省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但4个煤炭城市与全省的技术效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存在发展不均衡。技术效率水平较低的城市和地区应该选择从内部挖掘潜力的集约式增长方式;技术效率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需要注重技术创新以使得技术前沿面上移,促使技术效率持续提高;技术效率水平居中的城市和地区则需要技术效率潜力开发和技术创新并重。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效率水平,将成为黑龙江省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Farrell,M.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J].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A,General,1957,120(3):253-281.

[2]周春应.基于SFA模型的我国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4).

[3]徐琼.技术效率与前沿面理论评述[J].财经论丛,2005(2).

[4]Aigner, D. J., C.A.K Lovell, and Schmidt (1977),”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6:1(July), pp21-37.

第4篇: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范文

1办公信息系统内涵机理以及具体服务对象论述

所谓的办公信息系统,实质上就是利用电子会议进行信息传输的行为模式。涉及此类体系架构内部必备设备资源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文字处理媒介、印刷设备等,当中计算机终端被视为核心支撑引导单元。此类系统基本上长期围绕人类行为、计算机系统、通信技术学科等内容加以灵活穿插,并且作为一类人际交互式调节资源,其对于各类数据、软件等保留高度依赖特性,但是最终决定权始终维系在办公人员素质、技能层面之上。截止至今,其所调试的数据内容,已经开始透过以往单纯样式的文本,朝着语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态过渡延展,借助以往国际办公自动化主题研究会议结论对比论证,如今此类系统分析职务会在地理空间、人类行为科学和网络通讯等现代科学项目方面投入适当探究精力,相信至此过户,一类以综合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水准提升为动机的人机交互式系统必将大展身手。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系统内部指导思想主导地位不可忽视,否则涉及一切硬件、软件维护和系统管理应用工作都将难以顺利开发延展。在探究此类系统具体服务管理对象期间,相关工作人员开始主动整理以往信息搜集、存储以及高效传输工作经验,发现以往创造的各类社会、经济效益,都不可脱离办公人员信息服务单元而独立扩展疏通。实质上,办公信息系统自从全面推广沿用过后,一时间使得各类办公机构以及内部业务流程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尤其在内部人员技能和素质规范方面更提出前所未有的限定要求,相对地更是一场全新的就业机遇。归结来讲,此类系统架构具体服务对象,基本上包括一般性业务管理人员、技术操作主体、秘书和不同层级领导等,其中单位较高层级的领导始终承接内外战略化发展决策制定和公布职务,也就是说其核心注意力始终投射在宏观信息分析结构之上;而特定机构领导在内部战略决策上发挥着独特引领功效,其往往关心本机构的管理信息内容;一般性业务管理人员则是进行各自业务调节与管制;最终秘书与技术操作主体负责监管办公信息系统下层的事务操作环节。

2目前我国办公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技术控制应用状

况研究截止至今,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在各自小局域网内部布置运行各类样式的办公信息自动化系统,并且内部主体程序始终沿用ASP(ActiveServerPage)与数据库技术交接而成。透过目前此类事务规划发展状况解析,相关技术人员决定配合WindowsXPServer+IIS(InternetInformationSystem)+ASP予以协调改造,确保有关网页查询、数据添加以及删除功能得以顺利实现。其基本操作理念就是借由后台数据库客户端进行服务器请求信息发送,之后利用服务器终端设备及时接收并精确处理各类用户请求,并将最终处理结果直接下载到客户端浏览器,最终客户、服务器终端交互操作流程也算告一段落。

1)网络信息传输途径改造层面我国社会已经全面步入计算机信息科技时代,不同事业发展期间对于信息资源系统化开发和多元化利用需求不断增大,尤其是在计算机、通讯技术细致交接背景下,使得处于分散空间的数据库集中化检索功能变得更加完善。透过国外相关实践操作经验观察解析,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市场已经飞速发展,特别是利用HTML语言作为媒介的WWW技术广泛沿用过后,使得信息服务在国际化反应热潮处于急剧澎湃之势,并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朝着多媒体模式方向过渡延展。相对地,我国在计算机技术专属应用研究起步时间不是很早,自从实现网络TCP/IP连接指标过后,有关全国范围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项目开始自由启动,当中包括北京地区的ChinaOnline,上海地区的公共信息网,以及广州的视聆通等,开始向社会基层大众提供各类信息精确查询、电子邮件快速发送与接收等多项业务。对于各类办公用户来讲,其只有保留计算机以及网络内外传输媒介,就可以透过入网手续办理享受当定服务功能。需要注意的是,经过长期实践调查,发现技术人员在进行ISP期间经常会出现以下突兀性问题:首先,服务中继线选取不够精细,经常会令办公人员登录期间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其次,不同ISP单位在对应服务费和网络用量计费方式上都所有区分,需要办公主体在沿用前期多加审核。

2)远距离信息传输通讯软件开发与补充层面现如今我国办公市场内部提供的通讯软件种类繁多,包括WINFAX、QuickLink等软件,布置沿用期间一旦产生任何瑕疵迹象,就会使得既有应有界面变得不够友善,再就是因为内部资源设备配置环境过于复杂,加上办公人员操作技能水准的低下现象制约,都会令既定办公信息系统深度应用功能难以顺利呈现。之后经过相关部门验证调节过户,有关BitWareforWindowsVersion3.24F/D软件程序得以覆盖拓展,经过一定时间考察研究过后,发现尽管其隶属于英文软件,但是综合控制实效相对稳定,对于今后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事务中的科学沿用成就提升来讲,支撑辅助意义极为重大。这里所陈述的BitWareforWindowsVersion3.24F/D软件,主要是由美国CHEYENNE公司在Windows操作系统内部开发完善的远程通信媒介,其最大特征便是不会对计算机设备资源提出过于严苛的规范要求,并且远程通信功能设置上十分齐全,使用方式上也相对简易一些,可以提供给我国办公用户更为理想友好的操作交流界面。归结来讲,此类软件安装工序不是十分复杂,办公人员只要确保自己的计算机内部保留SETUP.EXE运行程序,就可以根据上部提供的向导信息进行自主安装调试。

3)办公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运行控制环境层面目前此类程序已经针对办公信息自动化系统提供一下辅助功能,包括传真高速传输、灵活接收,以及EDI功能等。首先,传真发送功能调试层面。主要便是应用Windows程序进行word、excel文档直接发送,并且可以借助BITWARE附加传真封面概述信息。如若因特殊状况,要将同分资料一起给不同接收主体,则可以利用软件赋予的接收者小组自由定义功能,进行传真发送时间确认过后,等待自由传输。再就是存储文件格式一般被定义传真文件,这样能够进一步确保后期转发、浏览和打印工作的流畅化交接结果。其次,传真接收功能控制层面。其实就是将BITWARE置于接收传真状态后,继续你在其他WINDOWS应用程序的工作,当有传真来时,可自动接收传真。之后拔出电话来接收传真,如果有一电话接在FAX/MODEM上,就可自己拔出电话并用手动接收功能来接收传真。这种功能貌似多余,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还不得不用此功能。第一,接收传真前需要与发送者交谈。第二,对方电话是由接线生接转的分机。第三,接收来自“后台传真”服务的传真。最后,EDI功能补充调试层面。涉及EDI技术,实际上便是BWV3.24F/D最实用的功能,也是在未入网的情况下实现远程文件交换的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方法,它传输的文件可以是电子数据表格、WOERD或其他格式文本,甚至是应用程序。利用BWV3.24F/D实现远程文件传输指标包含多种调节途径。第一,两台计算机之间实现远距离文件传输。初始阶段便是与远程计算机建立连接,单击“TELEPHONEBOOK”,选择想呼叫的远程计算机的号码后,单击“DIAL”即开始呼叫远程计算机,自动应答后,即建立连接,此后双方可用键盘“对话”,当在屏幕上看到对方输入的信息后,说明已建立连接。之后等待接收方准备接收文件。第二,以主机模式实现远距离文件传输。主要是借用BWV3.24F/D设置为主机模式后,在离开计算机后,如果有远程计算机呼叫时,机器可自动建立连接,远程计算机可以显示“欢迎信息”并要求输入口令(如果在主机模式上设置了要求输入口令的话)。此后,远程计算机可以对主机进行UPLOAD(发送文件)或DAWNLOAD(接收文件),发送或接收的文件只能在BFPROXFER目录下。

3今后我国办公信息系统内部各项计算机技术科学调试策略内容解析

1)覆盖和实施串联式的计算机系统架构单元透过我国现代化企业核心办公区域基本形态观察,始终延续着总部-基层排列规则,尽管说当中异质化单位关联特性较强,但是在处理特定事务上还是会清晰划定职责范畴,避免一切冲突事件的重复上演。也就是说,如今大部分办公活动会主动选取DBA集中化管理方案,其核心指标便是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将分散在不同区域角落的数据资源细致搜集整理,确保当下全局都将得以共享。毕竟此类数据样式冗杂,无法全面迎合办公信息系统协调发展需求,就算是将全局计算和后期管制难度因素加以忽略,想要在较短时间范围内主动贯彻办公信息系统多样化环境改造指标也是不现实的。随后,有人立即提出联邦式系统架构设计理念,并且经过长期开发试用过后,的确为办公信息系统成功转型做出协调支撑贡献。其旨在有效沿用输入、输出数据端口,使得下层不同用户都可以结合当下实际发展需求进行其余单位数据吸纳共享;并且依照其余单位输出数据类型,开创本单位独特形式的输入数据渠道,配合联邦系统标准化语言协商机制,进行自主化发展和协作项目灵活架设,尽管全程不存在统一性控制系统单元,但是创新时代背景下的办公规范特征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2)各类多媒体信息科学管制、调试手段的精确设定如今信息技术狂潮席卷世界各个角落,使得我国既定办公区域和设备资源样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各类管制单元可以随时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声音、图像等材料传输、接收,一时间为日后办公信息流程安定和谐秩序做出优异疏导贡献。现如今办公文件资料样式五花八门,需要技术人员根据音频、视频资料特性加以精细化存储和灵活抽取沿用。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多媒体信息资料在物理表示形态上没有固定规范要求,但是单纯凭借以往数据模型格式化处理手段加以调试,又很难彰显时代科技多元化发展特征。因此,需要主动围绕办公市场和科学技术灵活发展诉求,进行内部处理人员技能和素质有机培训拓展,督促其在进行信息整理期间,在精细分解抽象数据前提条件下,进行日常办公机制内容捆绑搭接,规避以往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任何突兀状况。客观来讲,其在规划理念上始终不存在创新性突破成就,长期以来仍旧沿用信息封闭式管制方式,其实就是借助抽象形态将已经整理的信息内容向社会大众公布,使得特定用户在进行筛选沿用期间,能够事先将内部数据操作过程或是任何不须用户注意的信息屏蔽,必要情况下委派信息整合单位进行现场资料存储单元维护。此类手段可以有效克制以往用户信息沿用期间冲突性问题广泛衍生迹象,同时经过办公信息系统开发市场有机发展背景影响,使得各类商品化信息能够第一时间呈现在客户眼前。相信此类结构单元经过合理开发和改造过后,有关内部一切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制系统,都将顺利过渡成为办公室内部信息精确处置的核心手段。

第5篇: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范文

关键词: 网络教学现状 改革策略 计算机课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才市场上对精通网络的专业技术人员处于紧缺状态。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长期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存在教学瓶颈,制约网络技术教学。因此,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加强网络教学,调整教学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适应社会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发展需求。

一、计算机教学中网络教学现状

纵观部分大专院校教学情况,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大多面临许多相同和相似的问题,如设备条件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不足等诸多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教学内容落后于实际应用技术,没有跟上网络技术最前沿的技术和方法。基础知识与实际技能没有有效衔接,理论与实际脱节,有的教学内容着重点在最基本理论,注重全面、广泛,没有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没有什么用处。如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讲得比较多,而这些在计算机应用中都是大家共知的东西,对实际应用起不了多大作用,而实际应用较多方面却讲得很少,如令牌环网、光纤网络等很少涉及。当然,这是由于技术发展太过迅速造成的,教学内容赶不上发展步伐。

2.教学设备与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由于计算机教学设备更新换代较慢,大部分院校都是沿用老的设备和过时的软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跟不上时展变化,造成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单一,有时甚至是落伍的,有的教师用简单的PPT课件完成教学,没有开发出生动、直观地反映计算机网络组成与配置的多媒体课件。虽然教师们通过不断努力学习,采用了大量实例进行教学,但是大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缺乏,没有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佳。

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方法

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努力探索,提出不少改进方法和措施,对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以就业目标为导向。

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应该首先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们要进行教学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围绕实际项目开发大量实例,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课程设计要做到细致。实验课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探索性实验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把验证性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把实验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同时,可以结合企业中的具体项目,了解实际网络技术岗位的主体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为了实现与相应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我们在实验教学、项目开发、综合设计等方面为学生建立综合性开放实验室,同时开发一些课外实践课程,如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市场调研、认证考试等。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导,以专业前沿技术为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技术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坚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线,不断引入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和新知识,紧跟计算机网络发展步伐。在常规技术领域,如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组建、网站建设与维护及网络程序设计等方面,树立独立课时教学目标,保证学生专业能力建设。在选修课建设上,贴近工作实际进行开设,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抓住时代脉络,专业知识要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会增强对新知识的认知,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总之,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网络技术教学在探索中前进,在困难中成长,在老师们的不断努力下进步,尽管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和许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面向实际,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朱利民,王明斐.关于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0(8).

[2]赵生慧,陈桂林,刘进军,戴支祥.高职高专网络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6).

第6篇: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范文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当前,我国部分学校的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填鸭式的授课方式,抽象化的知识灌输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无法使他们充分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进而致使计算机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计算机教学理念和内容未实现与时俱进。

作为一门前沿的科学,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但是目前,基于各种原因,要确保计算机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与完善相对比较困难。很多学校不设置专门的计算机教师,计算机教师在承担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担负其他课程的教学或者辅导工作,因而他们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上无法得到保障,因而也就无法保证计算机知识的更新与发展同步,授课的内容与理念因此也就无法实现与时俱进。

(三)计算机课堂教学环境简陋。

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计算机硬件设备落后,教师缺乏授课经验,知识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需求,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性的开发产生严重的阻碍和制约作用。

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路与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营造良好授课氛围,创造好的创新思维环境,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在初中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情景教学模式,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创新教学方法的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加强上机操作,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当前,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倾向于书本知识的讲解而缺乏对实践操作的重视,然而,计算机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是,其不但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技术,对计算机的教学终归要落脚于实践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要需要关注的就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取代传统的大量的理论讲解,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实践操作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和动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善于挑战、勇于创新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小游戏编程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计算机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知识结构完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计算机是一门前沿学科,其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计算机教师也必须不断进行自我知识完善,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前沿知识与技术,提高计算机运用中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第7篇: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探;勘探前沿;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D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1-0150-01

1 煤田地质勘探的重要性和作用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之一,煤炭资源的开采和供应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贯穿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煤田地质勘探是指在开采之前,对煤层的形成、特征以及地质条件进行初步勘查研究,为煤炭开采提供周围环境、开采技术以及煤矿价值等基础信息,使煤炭开采设计人员对开采方式、开采的安全性和技术性进行合理判断,为煤炭的开发、利用、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打好牢固的基础,为煤炭工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2 煤田地质勘探的前沿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提高煤田勘探精度

随着煤炭工业现代化发展,煤炭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逐步提升,在进行煤炭开采之前,对所采煤层的厚度、结构等局部细小变化的信息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但现有的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很少涉及到这点。因此,目前的煤炭地质勘探任务应当从计算煤炭储量逐步发展为提供煤炭开采的可靠信息,从资源地质勘探逐步发展为包含一般地质勘探和多阶段勘探的深入勘探模式,甚至将勘探作为煤炭开发的一种手段,扩大煤炭开发的节点和时间范围[1]。

2.2 完善矿井水防治与保水采煤研究

矿井水防治和保水采煤现象跟当地的地质特征有关,在我国东部的一些矿井中常常出现突水事故,突水量日益增大,一些地面缺水地区甚至出现了恶性突水事故,水害威胁使得许多煤炭储量难以开发。因此,防治煤矿水害,进行保水采煤研究是煤田地质勘探的前沿方向。想要防止煤矿水害,可以通过开发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加强实际观测与室内模拟,运用新的理论方法综合分析矿区深部的情况,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突水预测预报模型。开发采掘区无水险水害防治技术,将其与现代机械化开采的现实情况相互结合,减小采掘区突水几率,保护生态环境。

2.3 防治地质灾害,加强环境勘查

在煤炭矿区的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破坏了矿区的天然条件,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水源污染、植被破坏、大气污染、耕地破坏等,更有甚者,会产生地裂、滑坡、地表塌陷等灾害地质现象,严重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煤炭地质勘探前沿中,将对矿区环境的评价和治理作为重要内容,在勘探过程中进行环境地质和在灾害地质的研究,对开发后的人为地质做出一定预测,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治理和灾害防治,是环境勘察的重点所在。

2.4 注重动态地质研究

在煤炭地质勘探的前沿研究中,对岩煤突出、冲击地压、井筒破裂等动力地质现象开展研究,通过分析现象形成的地质机理,可以对采掘阶段岩体应力的变化进行事先测定,从而预测灾害现象的发生,提前做好消除或者减弱的防治措施。

2.5 加强对煤层气开发的研究

煤层气被普遍认为能够当作能源使用,许多国家已经开展了煤层气的研究,但大都面临着产率不高,容易衰竭,钻井冲洗液污染煤层,水力压裂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我国需要从国内煤矿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研究煤层渗透率、煤层气富集和产量等内容,寻找到适合我国低渗率煤层的钻井、完井、采气和增产实用技术[2]。

3 煤田地|勘探前沿的发展趋势

(1)发展水平钻进技术。水平钻进技术是从受控定向钻进发展来的,不但能够在井下沿煤层钻进,还能够在地面上沿垂直-圆弧-水平线的轨迹深入煤层钻进,这项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石油部门引进的,可以与随钻测斜技术配合采用。(2)开发井下勘探技术。国内外资料表明,如果断层和褶曲的落差小于五米,长度小于一百五十米,就无法通过地面勘探方法准确查明,需要采用矿井物探和水平钻进技术,对井下开展采区勘探或者工作面勘探。因此,井下物探技术是煤田地质勘探前沿的重要发展趋势,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和雷达系统都是对于井下物探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成果,与传统勘探手段相比,它的费用更低,勘探的准确性更有保障。(3)煤田勘探的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在煤田勘探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如通过计算机进行卫星图像处理,分析成煤地址背景,通过数理统计圈定找煤预测单元,提升找煤效果。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计算机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智能分析地质勘探数据,将来通过研发能够进行现场预处理、提高勘探精度的物探仪器,提高煤田勘探的精度和效率,是煤田地质勘探的发展方向。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我国在煤田地质勘探中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但与现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煤田地质勘探前沿技术的研究,加快勘探技术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为煤炭工业的继续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范文

    近年来,林业产业发展迅速,2000年林业产业生产总值为3555.47亿元,2009年达到17493.73亿元,为2000年生产总值的4.92倍;从2000年开始,各年的林业产业生产总值增加率均在10%以上,远超过同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3年、2005年、2006年和2009年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20%。林业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固定资产要素投入增加是林业产业产值增长的重要原因,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1291.89亿元,为2000年的11.92倍,2001年、2002年、2007年、2008年及2009这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超过了30%;相反,近年来林业产业的劳动力投入并没有显着增加,2009 年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数为135.83 万人,从 2000 年起以 3%左右的速率平稳下降。林业科学技术方面,每一年的《中国林业年鉴》均详细记录了林业科技管理情况:2001年开始对林业科技体制改革;2006年国家林业局党组明确将林业科技作为“十一五”林业增长方式转变、林业生产力提高的根本性措施(中国林业年鉴,2007)。2008年的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39.1%(中国林业年鉴,2009),林业科技的发展对林业生产函数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林业部门领导对发展林业科技亦十分重视,张永利(2010)在“中国现代林业技术装备发展战略”项目成果汇报会上指出:建设现代林业必须重视林业装备,其关系重大,要有紧迫感,但目前,从研发、生产、使用等环节都比较薄弱,使许多林业技术装备高技术产品仍然依赖于进口,研发固然重要,但应讲究策略重在应用,发展林业装备可以一部分进行自主研发,一部分采用“拿来主义”善于吸收消化再进行创新。利用各类生产函数研究各个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多。测量农业技术效率较为常用的分析方法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全炯振(2009)侧重于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和特征;石慧、孟令杰、王怀明(2008)重点比较各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的特征;王珏、宋文飞、韩先锋(2010)重点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陶红军、冯中朝(2007)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量了湖北省畜牧业的技术效率。席利卿、彭可茂(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省区渔业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并分析了省际间的渔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趋同效应。本文在构建林业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分析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对林业总产值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林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2 理论模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量技术对经济贡献的传统方法为索洛余值法,即将要素投入贡献以外的部分全部归结为技术进步。假定所有生产者均达到了最优生产状态是运用索洛余值法的前提之一,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生产者没有达到生产函数的产出边界(Farrell,1957)。前沿生产函数准确度量了现实中生产者的实际产出与最优技术生产函数产出边界之间的差距。即使两个完全一样的生产者,均采用最优技术且投入同样的生产要素,但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产出也可能不一样,因而有必要在生产函数中引入随机项。这也正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确定性生产函数之间的主要差别之一,即考虑了随机误差的影响。Aigner, Lovell 和 Schmidt(1977)以及Meeusen 和 Van Den Broeck(1977)提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形式为:其中 Yi是指第 i 个生产单位的产出;Xi是要素投入向量;Ui是度量技术效率损失的非负随机变量,即度量实际所利用技术与最优生产技术之间的差距;Vi为随机变量,刻画的是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除了尽可能准确地描述生产函数外,确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也十分重要。传统的做法是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首先估算技术效率,然后计量分析技术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此种两阶段方法所估计出来的参数是有偏和低效的。Bat tese, Coell(i1992)提出了同时估计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损失影响因素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两阶段方法中参数估计的有偏和低效问题。函数形式如下:(2)式中各经济变量的含义与(1)式一样,但其所适用的对象主要是面板数据。需要强调的是:Vit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均值为0,即Vit~N(0,σ2v);由于Uit是非负随机变量,其服从半正态分布,对应的均值为 mit,方差为 σ2u,即Uit~N |(|mit,σ2u),显然,当Uit=0,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没有效率损失,达到了最优的生产状态,mit值越大,生产单位与生产前沿面差距也越大,技术效率也就越低。(3)式为效率损失函数,度量的是技术效率损失 mit的影响因素;zit即为 mit的影响因素;δ 是对应的参数向量,当其估计值为正时,反映的是该系数所对应的自变量对技术效率有负的影响,若其估计值为负,则说明该变量能很好的促进技术效率水平的提升。由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随机项不满足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假定条件,可以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2)式和(3)式联合组成的模型。Battese 和 Corra(1977)建议:令 γ=σ2u/σ2,其中,σ2=σ2u+σ2v显然,γ的取值范围为〔0,1〕,首先在此范围内对 γ 赋初始值,再利用非参数估计技术估计各系数的最大似然估计量。当 γ 值接近于1时,反映的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是由技术利用的非有效性造成的;反之,当 γ 值接近于0时,反映的是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是由随机误差引起的。 γ 值的统计显着性可以反映技术效率变动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显着性。正如前所述,当Uit=0时,生产单位达到了最优的生产状态,因而可以用实际的生产产出比上最优的生产产出来衡量技术效率,Uit值越大,技术利用有效性越差,实际产出越低,技术效率值就越小。令技术效率为TEit,其表达方式为:由于 Uit是非负随机变量,因而0<TEit1,当Uit=0时,即没有效率损失的情况下,TEit=1,此时的生产点位于生产前沿面上,处于完全技术效率状态;当0<TEit<1时,生产点位于前沿面下,生产处于技术非效率状态。

    3 指标说明、数据来源与计量经济模型

    3.1 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2~2009年间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由于数据缺失,研究样本中不包括西藏。本文的产出变量以各省区的林业总产值表示;投入变量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其中劳动力数据指的是林业系统各地区从业人员年末总人数;资本数据根据各地区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推算,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本文依据永续盘存法的原理确定每年的资本投入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上年扣除折旧后的林业资本存量,二是每年新完成的林业固定资产投入量,根据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的研究,本文确定基期2002年的资本存量为当年的固定资产投入额除以10%作为当年的资本存量,以后各期的资本存量按照永续盘存法推算,对应每年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为9.6%。林业总产值数据按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2002年为基期,把各年以名义价格计量的林业总产值调整为实际价格;固定资产数据也按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调整。本文选取影响(3)式效率损失函数的变量主要有人力资本、各地区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率和防治率。Luca(s1988)认为人力资本是技术效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参考傅晓霞、吴利学(2006)的处理方法,以各地区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平均文化程度代表人力资本水平,平均文化程度以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假定大专、高中或中专和初中以下文化的教育年限分别为16年、12年和9年,以各层次文化程度的基层林业工作站人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率反映一个地区自然灾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采用此指标的文献有亢霞、刘秀梅(2005),宋长鸣、胡兴明(2011)等。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率反映的防治技术水平对产出技术效率的影响,一般而言,防治率越高,对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中技术效率的负面影响就越小。文中林业总产值、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数、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文化程度、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率和防治率的数据均来自于各年的《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3.2 计量经济模型

    一般而言,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需要确定函数的具体形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是常见的形式,相比较而言,后者放宽了对固定弹性和技术进步中性的假设,但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由于本文的投入变量只有两个,采用的函数形式为柯布达哥拉斯生产函数,具体形式如下:(5)式中,Yit代表第i个地区第t年的林业总产值;Lit和 Kit分别代表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量;FSLit、FZLit和EDUit分别代表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率、防治率和人力资本。 β1和 β2分别为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

    4 实证分析结果

    4.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误差来源

    模型估计的结果显示,σ2和 γ 值分别为2.7177和0.8766,对应t值分别在0.05和0.01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林业产业存在明显的技术效率损失。 γ 值趋近于1,说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是由技术效率损失所引起,即没有达到生产前沿面的87.66%是由技术非效率所引起,而随机因素引起的误差仅为12.44%,林业产业的实际技术利用水平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显然,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区分生产函数中的误差,准确地刻画了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水平程度。

第9篇: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城市 随机前沿 效率上升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51-02

一、引言

煤炭城市为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曾经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经营模式的“两个转变”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煤炭城市和经济理论界广泛关注的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现实课题。煤炭城市对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国家应对煤炭城市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组织有关部门对煤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进行调查和研究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煤炭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解决煤炭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要建立合理的煤炭产业调控机制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实行增值税转型,提高运费抵扣标准,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对基建矿井、资源衰竭矿井和矿工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资源税由定额税率改为比例税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产区和能源产业在保证国家能源需求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经济社会问题,需要国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与扶持。

二、问题的提出

提高煤炭城市的煤炭生产效率水平是推动地区煤炭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措施。煤炭生产效率低下使得我国一些地区的煤炭产业发展严重受阻。具体表现为社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有限,管理水平低下、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使得企业的技术改造等措施无法进行。技术效率的测度最早是由Farrell(1957)和Mriat(1972)提出来的。测度技术效率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非参数方法,最常见的为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l analysis,DEA);另一种是参数方法,包括确定性参数边界生产函数方法、确定性统计边界生产函数方法、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方法。非参数方法是在Farrell和Mriat工作的基础上,由Varian在理论方面、Fare等人在运用方面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非参数方法首先根据样本中所有个体的投入和产出构造一个能够包容所有个体生产方式的最小生产可能性集合,即所有要素和产出的有效组合。该方法的优点是无需估计出生产函数,从而避免了因错误的函数形式带来的问题;缺点是需要大量的个体数据,且对算法要求很高,同时对生产过程没有任何描述。相对来说,大量研究人员和学者更倾向于使用参数方法来测度技术效率。学术界一致认为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是由Aigner,Lovell and Schmidt(1977),Meeusen and Broeck(1977),BaReseand Corra(1977)提出的。在早期的研究中,随机前沿模型主要应用于横截面数据,Battese and Coelli(1992、1995),Kumbhakar(2000)等逐渐发展为使用面板数据。面板数据比横截面数据有更多的优势,如增加自由度等。

三、SFA模型的基本原理

随机前沿函数主要运用于截面数据,他们的模型可表达为y=f(x;B)exp(v-u),其中y为产出,x为一矢量投入,β为一组特定的矢量参数,误差项为复合结构第1部分v服从N(0,σ2)分布,v ∈idd(独立一致分布)。第2部分u≥0,表示那些仅对某个个体所具有的冲击,该个体的技术效率状态则用TE=exp(―u)表示。当u=0时,厂商恰好处于生产前沿上(即Y=f(x;β)exp(v));若u>0,厂商则处于生产前沿下方,也即处于非技术效率状态。根据对u所服从分布的假设不同,SFA在具体估计上有不同的方法。本文根据Battese and Coelli(1992)的基本原理,考虑到面板数据当为经典C-D生产函数时其具体模型为:

In(yit)=βα=β1・In(Lit)+β2・In(kit+Vit-Uit) (1)

TEit=exp(-Uit) (2)

uit=β(t)・ui (3)

在式(1)中,L,K为解释变量;β0为截距项;β1β2均为待估计的参数,i为个体序号,i=1,2,3…,N;N=5;t为时间序号,t=l,2…,T;T=4;误差项εit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Vitiid并服从N(0,σ2)分布,第二部分υit≥O,它反映的是那些在t时间仅仅影响第i个城市的随机因素,vit与υit问相互独立。TEit=exp(-υit)为样本中第i个个体在t时期内的技术效率水平。若uit=0,则TEit=l,即处于技术效率状态,此时该个体的生产点规模位于生产前沿面上;若uit>0,则0

四、数据

本文选择了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大同五个煤炭城市作为样本,在时间跨度上,选择了2004―2008年间有关数据统计,通过求算数平均值的方法,每个城市可在从业人员,煤炭GDP,煤炭固定投资这三个方面提供三类观测值。有关数据均来自《煤炭城市年献统计》《中国经济发展报表》等。

五、分析结果与讨论

应用Frontier(4.1)软件,得到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计结果(见表4)和五大煤炭城市的效率水平(见表5)。

六、结果分析

通过研究结果发现,2004―2008年我国五大煤炭城市效率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在逐年提高,实际产出与前沿面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但是这五大煤炭城市效率水平有一定的差异,这说明存在着发展不均衡。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煤炭产业调控机制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要正确处理煤炭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既要保证国家能源供应,也要保持产煤区可持续发展。在煤炭产业方面,各煤炭城市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参考文献:

1.顾建国,张文修.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烟草企业效率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7(29)

2.姚平,梁静国.我国煤炭企业效率测算[J].煤炭学报,2008(3)

3.李勇,刘新梅.基于DEA和SFA的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比较研究.陕西煤炭,2007(6)

4.何枫,陈荣,何炼成.SFA模型及其在我国技术效率测算中的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