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忆江南赏析范文

忆江南赏析精选(九篇)

忆江南赏析

第1篇:忆江南赏析范文

【关键词】文本阅读;分析

Examination the language literature text origin the reading be familiar error type analysis

Zhang Hui-ling

【Abstract】Literature text origin the reading have been one of the topic that the examinee feel very headache, the writer combine a student trained reading article, appear a student error of the type induce for:Review to prohibit indeed, thinking not thorough, not well organized, answer not norm, text is original meaning to know not strong, and make concrete analysis.

【Key words】Text origin reading;Analysis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也是在高考总得分很低的题目,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下面就具体文章分析如下。

1.审题不准确

例一:《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苏、锡、常、镇四市2009届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二)】

【问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学生答案】①母亲在故乡劳作供我上学给予我关爱。②母亲因故乡而憔悴。③母亲过世后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失误分析】这个题目重在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而这个答案重在分析母亲的经历,没有准确审清题目。

【参考答案】①热爱母亲。②敬佩母亲。③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⑤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⑥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⑦母亲去世,充满悲伤。⑧怀念母亲。(5分,每点1分,答出五点就给满分。

2.思考不深入

例一:《江南无雪》【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问题】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学生答案】①通过大量篇幅写雪,表现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丽。②借有雪时的欢乐记忆,反衬出江南无雪的遗憾。③表现出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热爱和怀念。

【失误分析】作者写“江南无雪”表达出的遗憾之情,仅为表层情感,深层次为对环境的担忧;写童年雪景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不仅表达出对雪景的热爱,更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文章最后写想象中的夜饮赏雪,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原来的答案仅仅停留在对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层次的探究。

【参考答案】①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希望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②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童年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③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要求答出两点,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例二:《晶莹的泪滴》【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问题】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

【学生答案】①祈祷女老师能够幸福。②祈祷女老师能够永远保持这种美好的心灵。③祈祷所有的老师能够像这位女老师一样关爱自己的学生。

【失误分析】作者写女教师不仅仅是为了对她的歌颂与赞美,更为主要是为了引发人们对人间真情挚爱的思考,希望我们所有人包括我们的民族能够像这位女老师一样。文章在结尾处含蓄地传达出此意。而这个答案简单地停留在对女老师本身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动力。②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③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 (本题6分,每点2分)

3.层次不清晰

例一:《草丛》【南通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问题】文章两次描写了割草的老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答案】①突出草丛不被忽略。②承接上文对草的践踏。③引起下文对冬天草丛的描写。

【失误分析】题目明确要求分析两次描写的作用,而这个答案没有按层次答题,笼统回答,答题的思路不清晰。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以老人割草,将草丛所遭遇的艰难具体化;②第二次写老人忘却了自己对草丛的伤害,既表现了草丛的卑微,又为引出结尾的议论做铺垫;③前后照应,突出了草丛执着坚定的形象。(评分建议:三个要点,每点2分。)

4.答题不规范

例一:《江南无雪》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问题】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学生答案1】①承接上文儿子的追问。② 引起下文诗句,与之照应。③运用排比的修辞。

第2篇:忆江南赏析范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

前言: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来看,刘禹锡和白居易都以诗著称于世。其二人的诗作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研究。其实刘白二人不仅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且也是著名的最早的词人。其二人在中国古代词这一文体,从民间过渡到文坛这一时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一历史地位却被人们长久地忽略了。笔者认为,研究刘白二人词在音乐体制上的特征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意义重大。我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刘白词音乐方面的特征及对于词体发展的贡献。

一、刘、白二人开始注意字的四声平仄

在创作词的尝试中,刘白二人创作了一些长短句,化齐言为杂言,刘禹锡和白居易依《江南春》调子做了很多首词,这些词作依据声音的高低来选择字声,对后世影响深远。

根据其作品,我总结刘白二人的《忆江南》词作的字的平仄基本上遵循了以下规则: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后世遵循这一平仄规则来创作《忆江南》,如李煜的《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平仄仄,仄仄通平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通平仄仄通通。平仄通平平。)

温庭筠的《忆江南》(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平仄仄,仄仄通平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通平仄仄通通。平仄通平平。)

刘白二人创作的《忆江南》,根据音乐的高低抑扬的变化,用字的四声变化,来与音乐相融合,紧密结合,使词音乐化,歌妓乐工在歌唱的时候与音乐浑然一体。后世在创作词的时候,借鉴引用了这种方法,也注意了字声的使用。

二、讲究协韵

刘白词中有一些词作类似于律诗、绝句。刘禹锡集中的《浪淘沙词》和《杨柳枝词》, 由于其形式有似于唐代的七言绝句, 所以常被诗家作为七绝诗所收选, 但同时也被词家作为小令所收选。但细究起来,其实是早期的词作。

1、白词举例

白居易所做《宴桃源》共有三首,每首词都压仄韵。《宴桃源》属于通首仄协词,其一压的是去声十五翰韵,如“断、乱”,而 “院、见”属于十七霰去声,“散”属于十四旱(上声,都是仄韵。第二首压得也是仄韵,即上声四纸,如“你、理、水、”子、起”,只有“松”属于平声二冬韵。第三首压的是去声九泰韵,“会、奈”属于去声九泰韵,“杀”属于入声八黠韵,“黛”属于仄声十一队,只有“飞”属于平声五微韵。虽则每首词都是压仄韵,但是每首词所压的韵是不一样的,就连每首词的内部所用的韵虽然都是仄韵,但是有些字是分属于不同的韵部,于统一中又有变化。

2、刘词举例

例如刘禹锡的《踏歌词》共有四首,这一组《踏歌词》,形式上四句七言,类似于七律,然而句式不合于七律,有的是三个仄起句,一个平起句。有的是三个平起句,一个仄起句。这里其实显示了音调的起伏形式,表明刘禹锡开始突破诗压平声韵的束缚,为了应和音乐,用了仄韵,这里显示出了与诗的重大区别,开始关注词与音乐的融合。

三、关注节拍

词以长短句为重要特征。近体诗和古体诗都是齐整的句子。白居易、刘禹锡作为文人词的奠基者,其作品以长短句为特征。

1、刘禹锡的词《忆江南》二首特色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直接依据乐曲的节拍填词,句式和声韵方面都要碎音乐的要求而定。词在音韵和句式上都随乐曲而定,这就打破了“由诗入词”的比较保守的做法而进入了“依谱填词”的阶段,标志着文人词从“声诗”中分离出来词体正式确立,是确立词体的开端。

2、白居易《忆江南》特色赏析

同样的一支曲子《忆江南》,刘白的创作每一句的字数都是一样的,这说明经过刘白二人的创作,尊重曲子的节拍,已经形成了此曲子的做词的格式。即: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七字句,五字句。

3、刘禹锡的《潇湘神》词

今也仅存两首,开篇两句皆为三字,且重叠, 后三句皆为七字句,且平仄押韵都与七言绝句相似。但从词的气韵来说,却比一般的七言绝句更为流丽。

4、刘禹锡的《抛球乐词》

今刘禹锡集中有《抛球乐词》二首。从这两首《抛球乐词》可以看出, 该词为五言六句, 中二句必须对仗。由此可见,此词的最早作者乃是刘禹锡。《抛球乐》和《潇湘神》二种词牌, 完全创自刘禹锡之手。

刘白二人此时正处于词创作的初级阶段,因此,一方面,许多词调以五七言句式为主,说明词与其他文体的联系;另一方面,繁复的句式却体现出词体与其他词体的区别。

此外,还有刘禹锡《潇湘神》二首、《抛球乐》二首,白居易《一七令》、《长相思》二首、《宴桃源》三首、《隔浦莲》皆是长短句,句式变化繁多,包括了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第3篇:忆江南赏析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方案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蕴含着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和哲学美,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教学活动是传承诗词文化教育的基础,有助于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本文将从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三方面来浅析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策略。

一、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

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能熟读和背诵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深刻体会诗词文学的语言内涵和意境美,全面了解每一首诗词的背景文化和艺术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融合诗词动画,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导学生诵读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先让学生聆听动画《山行》的朗诵,鉴赏诗中所描绘的山林霜叶图和沙画《山行》,欣赏弯弯曲曲的小路,飘动的白云、隐隐约约的人家和美丽的红叶,然后,让学生在古今翻译活动中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感知“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的作用和“远”“寒”“斜”“深”“坐”和“霜”的艺术效果,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所传达的乐观精神和励志情感,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语感效果和乐观、豪爽的感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索把“霜叶红于二月花”改成“红叶胜于二月花”是否妥当,对比分析“霜叶”的精妙之处。在解析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可以用滚动式课件为学生展示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一行白鹭在细雨朦胧的西塞山前飞舞,鲜艳的桃花瓣漂浮在碧绿的流水中,河里的鳜鱼正肥美,渔人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蓑衣,沉醉于美丽的春景中。让学生从和谐的画面中感知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结合诗词内容,辅助学生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技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清晰的课件,告诉学生:诗词意象可以营造氛围,衬托人物的节操与性格,奠定感情基调,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就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早春二月的柳树来表达对美好春景的喜爱,将柳树比作成碧玉装扮的美女,用绿色的丝带比喻优美的柳枝,把二月春风形象化为“剪刀”,写出了春天的活力。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刻画了梅花的美丽、高洁与顽强,寄托了革命终将胜利的希望与乐观信念。另外,教师应告诉学生诗眼和词眼具有四大功能,分别是明确主旨、勾勒形象、烘托环境、抒发情感的作用。而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诗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告知学生:诗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复、反语和引用;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用典、悬念、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诗词中的叠词可以使语言节奏富有美感,形成韵律美,像“萧萧梧叶送寒声”中的“萧萧”;色彩词增加了诗词的画面美和色彩感,例如 “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红”。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找诗眼和词眼、领悟主旨、赏析意象、再现意境和缘景明情等方面来鉴赏诗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第4篇:忆江南赏析范文

关键词:审美与双基;学科综合

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苏教版七年级(下)《锦绣江南》这一单元通过与江南美景的对话,引领学生集中感受我国江南音乐的魅力。歌曲《无锡景》《杨柳青》及音乐欣赏《紫竹调》作为音乐教学的主线。学生为七年级学生,大多不识谱,程度较浅。喜欢歌唱,不喜唱谱。

教学目标:(1)能够流畅地演唱歌曲《无锡景》前两段歌词,表现出江南民歌的韵味。(2)能够结合方言就江南民歌和江北民歌的风格进行初步的评价。(3)通过《紫竹调》的欣赏初步了解江南丝竹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歌曲学唱与音乐欣赏。难点:探寻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无锡泥人,设问:这是什么?有同学知道他们的名字吗?(阿福阿喜)是哪儿的地方特产?(无锡,城市吉祥物)

2.播放课件简介无锡的地理位置、风光。(欣赏梅园等图片)

3.教师:今天老师即将带领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领略无锡美丽的风光。

二、歌曲教学《无锡景》

1.对照歌谱听赏一遍,初步熟悉旋律和歌词。

2.学唱前二段歌词,划拍解决较难节奏型。

3.在分析歌曲的过程中识谱:①分析歌曲由哪几个音构成 “宫 商 角 徵 羽”。②视唱12356五音,体会民族五声调式音感。③分析歌曲旋律有何特点:旋律细腻秀美、旋法曲折,大都有小桥流水般下行趋势。(创作手法:采用了模进、重复的写作手法)1216 5 ――6165 3――6165 3――5653 2――3532 1④联系下行趋势的特点试唱全曲乐谱。

4.艺术处理:①分析歌曲思想内容:歌曲以一个无锡人的口吻介绍了无锡的历史、风光、特产,表现了无锡人热爱自己家乡的美好情感。②歌曲情绪:娓娓道来地亲切温柔地自豪地。③音乐处理:咬字:注意唇齿音要多一点,咬字要软。④强弱处理:富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三、欣赏《杨柳青》

1.欣赏第一遍,提问:说出歌曲的情绪特点。(喜悦轻松、热情爽朗的)

2.欣赏第二遍,提问: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歌词有何特点?(劳动生活场面;衬词多)

四、对比歌曲《杨柳青》与《无锡景》不同的风格特点

1.体会无锡方言和扬州方言的特点。师生互动:分别学习几句无锡和扬州的方言,学生讨论(略)方言。教师总结:江南属于吴语区,语言柔美;江北属于北方方言曲,语言爽朗。

2.体会两首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学生讨论(略)。

3.教师总结:《无锡景》节奏密集,旋律婉转起伏,吐字柔和。《杨柳青》节奏欢快,旋律直来直去,衬词清脆。

4.提问:江南方言和江南民歌有何联系?教师总结:江南方言和江南民歌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方言的语音语调影响着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用本地方言描述当地风土人情并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五、欣赏《紫竹调》

教师:在美丽的江南,还有一座城市,它在无锡的东边,紧靠太湖,素有“人间天堂”之美称,同学们猜一猜,这是哪个城市?

学生:苏州。

教师:有同学到过苏州的园林吗?能不能给描述一下印象中的苏州。

学生:(略)

教师:下面咱们到苏州的拙政园品品那儿的香茶,看看那儿的美景。(展示幻灯片)

教师:同学们,拙政园好看吗?拙政园好看在哪里?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里面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假山奇石、古树名花)

教师总结:苏州园林布局玲珑精致、一步一景;景致婉约秀丽、曲折蜿蜒等。但只是景色好看还不够,要是有一首江南丝竹音乐来助兴就更好了,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

1.听赏第一段 哼唱旋律

2.听赏第一第二段 听辨民族乐器

学生:竹笛、二胡……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你认为这首乐曲好听吗?为什么?学生:《紫竹调》听起来让人觉得很轻松,愉快、典雅而且很婉转……

3.简介江南丝竹乐:指由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合奏的音乐,盛行于南方,主要由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它具有规模较小、轻快活泼、细致典雅的特点。

4.完整听赏乐曲后显示问题:说一说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古典园林有何内在联系?

教师总结:为拙政园选择背景音乐。播放几段音乐(不写乐曲标题)。《我们新疆好地方》《沃尔塔瓦河》《羊肠小道》《春江花月夜》,学生选择(略)。

六、总结

教师: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就连伟大诗人白居易也对江南美景充满赞美之情。

案例反思:

自课改以来,由于很多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误读,音乐课似乎变得不是“音乐”课了。而变成美术课、语文课,而音乐成了其他学科的背景音乐。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江南丝竹音乐《紫竹调》的欣赏中,通过江南音乐和园林的比较欣赏,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幅“人”“情”“景”“乐”融为一体的锦绣江南美丽画卷的情境,而有效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相对枯燥的音乐双基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氛围。

2.音乐与学科综合。《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在实施中应以音乐教学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3.审美与双审。音乐教学应关注音乐本身,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的理念。本节课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师的语言,音响资料的选择、课件制作等方面力求完善,保证审美教学在课堂中实施。北京音乐特级音乐教师章连启在《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中指出双基教学应在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表现音乐的过程中顺带解决。

第5篇:忆江南赏析范文

关键词:习作训练;写作技巧;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一、教材简析:

《我们去春游》是人教版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组织学生围绕《我们去春游》进行口语交际。第二部分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训练。这次习作训练是在单元课文学习之后,为提高学生绘景作文能力的一次练笔;也是为了学生能学以致用,运用单元课文写作技巧,增强表达能力的一次习作训练。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次作文的教学目标应达到:

1.学会观察一处景物,并能说出景物的特点;2.抓住眼前景物的特点,体会因观察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和互动联想,并能进行有序表达;3.结合单元绘景文的写作技巧,写出自己对春天的新发现和新体会。

教学重点:抓住眼前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因观察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联想,表达要有真情实感。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只有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充分调动学生,才能唤醒学生对身边景物的关注,产生新的感受,从而在习作中有话要说,有话想说,这样他们才会乐于动笔。

然而,三月份的大西北,还是春寒料峭,并非莺歌燕舞,万紫千红。要求小学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季节去写春天,他们怎么能乐于动笔呢?以往进行本单元作文教学时,都是将它与写人或写事的作文教学互换,等到清明过后,天气转暖花草萌生时再进行练笔。但学生对单元课文中所学的绘景方法明显淡忘,效果显然没有趁热打铁来的好。针对这一缺憾,如果教师能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定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可采用“旁敲侧击”“点石成金”的教学策略,紧扣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利用所学诗词为学生开辟出一块可供学生陶醉的美丽空间。课前要求教师根据习作要求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美化的教学情境中愿意去发现去体会,充分调动学生对春天美景的记忆。这样不仅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想像思维,而且从诗词中对祖国语言的美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使写春的作文教学在“诗词飘香,景暖人心”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美丽的文字。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查找有关江南风景图片文字等资料,初步感受江南特点,了解部分名胜。

2.教师整理学生熟知的关于江南春天的古诗词,搜集相关图片、录像,配用古琴和古筝名曲,或江珊的歌曲《梦回水乡》,林俊杰的《江南》等轻柔音乐,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多元思维

1.播放《梦里水乡》从歌曲及美景图片。

问:谁能知道歌曲中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唐代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对这个地方有很高平价,谁能说说他是怎样评价和描述这个地方的?

2.师生交流,教师点评。

(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江南美景的好奇与神往,同时激发学生图文想像,开发多元思维)

(二)畅游江南,引导学生捕捉感受点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畅游江南,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出示导游图,熟悉旅游路线为诗中赏景,景中激情做好心理准备。(第一站:钱塘湖早春……《钱塘湖春行》;第二站:春江三月……惠崇《春江晓景》;第三站:西塞山前赏景……《渔歌子》;第四站:江南赏春……《江南春》;第五站:忆江南……《忆江南》)

3.音乐声中诵古诗,古诗韵中品美景,结合实际说美景。

(利用多媒体录像放映古诗,配景、配乐,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多彩的世界,使三两朵桃花报春;星星点点绿染春;如烟细雨喜春;万紫千红闹春等不同时段的春天在学生眼里亮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捕捉春天景物的特点)

4.讨轮交流。

引:在诗意游览中,你最喜欢哪一处风景,它有什么特点?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充分说。

(目的是让学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广泛听取不同的表达方式)

5.互动评价,指导表达

(利用古诗作为“导游”,引导学生观察景物,欣赏春天,采用视频实现了学生现实与记忆的衔接,从而使感情有的放矢。为了使学生在诗境的观察中能更细心,更用心,从而有效捕捉自己的感受点,达到有话要说,有话想说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且有效的引导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学习活动的向导,教师对学生在意境联想中所表达出的个性发现和感受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来点然学生的真情表达。)

(三)情投意合话美景,潜心作文表真情

1.按讨论意见,重新分组,小组合作,交流同一景点的发现与感受,扩充信息点,深化旅游印象。

2.小组定人汇报,组员可做纠正,补充。对其间精彩的发现与触景生情的表达,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促使学生有话能说。

第6篇:忆江南赏析范文

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人文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必须在实践中通过合理创设贯穿着人文精神的特定语境,厚实美术探究活动人文底蕴,才可被称为是一门真正的人文课程。但是,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仍有许多一线美术教师存在这样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可以教的吗?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分析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特定的校本化文化语境的营造,厚实课堂探究活动的人文底蕴。

[案例一]课题:江南行――小桥流水人家

设计理念: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江南是我们的家乡。而生于帆影点点、烟波浩淼、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太湖之滨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美丽的江南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风物人情、典故、书画作品、散文、诗歌等各类人文信息。

本课旨在通过校本化乡土课程的设计,并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期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探究后,能初步认识古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的旖旎江南之迷人所在。在活动之后,同学们能产生“江南佳绝处,毕竟在此处”之效。

镜头一:

1.课前让同学们自行去搜集一些有关江南的各类信息资料(书画作品、散文、诗歌、音乐作品、名胜古迹、典故、影视艺术等),每个同学至少一件。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摄影、美术作品图片和文字图片及音乐《姑苏行》、《太湖美》、《桑塔露琪亚》;电脑互联网网络环境。

说明:

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对有关江南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料的搜集活动,特别是对江南建筑、诗歌、散文、书画、乐曲和摄影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交流、评述和讨论,让学生在宽松的文化语境活动中自主地感受自己熟悉的家乡――江南的秀美。

镜头二:

上课伊始,教师在由电子屏幕出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及莲花摄影图片背景等营造的文化语a境中,直接导入新课。

然后安排学生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由学生自己主持的自由论坛活动。并让每组到台前交流、展示有特色的作品。

说明:

由《忆江南》这首白居易的极具文学气息的诗句导入新课以及自由论坛的设置,这样的语境创设把握的时机与学生的思维需求同步;讨论题目的提出则使整个论坛环节的语境设计中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决策权,体现了“精、趣、活、疑”,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如此蕴含人文精神的校本探究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实效。

当然,要想在校本化的教学中真正实现有价值的合作,充分厚实人文底蕴,教师要注意合作交流语境的每一个环节,不论是合作前、合作时还是合作后,都应该进行指导。

镜头三:

采用诗歌配图片的形式进行教师准备的有关江南美术信息欣赏、交流活动;在创作活动的安排上,则首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太湖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创作完毕后进行的评价活动也以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后,让有兴趣的同学对相关信息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

在这样充满文化语境的课堂中,展示与讲评成为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对学生的构思创意加以肯定,旨在通过讲评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进步。并且,课后对本课适时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以让学生在浩瀚的有关江南的人文知识中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可爱的家乡――江南美丽的人文底蕴。

[案例二]课题:桂林山水欣赏、写生活动

设计理念:

漓江,从桂林到阳朔的一段水程,宛如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侧影,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为漓江的绮丽风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文,绘出了诗情画意的美丽画卷。

《桂林山水写生、写意活动》是学习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美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后”的校本实践活动,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下,通过校本化教学策略的尝试:搜集桂林山水的资料交流、展示欣赏评说桂林山水风光图片、诗歌艺海拾贝(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桂林山水风光片剪辑尝试创作介绍我创作的桂林山水作品等充满文化语境的系列探究活动,以美术课程、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人文精神的校本化美术探究学习活动,启发他们关注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并在创作的过程中熟悉祖国的大好河山,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和爱惜保护它们的责任感。

镜头一:

在信息技术基础上,课前小组搜集有关桂林的风光图片、书画作品、诗歌、散文、歌曲等文艺作品和有关桂林的来历、名人名胜的信息。

说明:

课前设置让学生分小组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创设有关桂林山水富含人文气息的各类资料所构成的文化语境,既能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桂林山水的秀美,还能让学生主动关注、了解生活。

镜头二:

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结果。

2.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桂林山水风光图片(配诗文),请学生欣赏、评说……

镜头三:

教师接着出示描绘桂林山水的书画作品(电子幻灯),学生欣赏、评说。李可染《漓江胜境图》、徐悲鸿《漓江春雨》、白雪石《山如碧玉簪》、陶一清《漓江晓翠》、孙克纲《漓江晨蔼》等作品,教师的写生范作,以及优秀学生作品。

说明:

描绘桂林山水的书画作品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缩影。利用现代信息教育媒体,展示大量的书画名作所营造的校本化的探究学习的文化语境,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形象,让学生得到了人文艺术的熏陶,并加强了与语文学科的渗透联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多幅学生同龄人亲手制作的描绘桂林山水的美术作品营造的校本化语境,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畏惧心理,产生了你行我也行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致。

镜头四:

1.继续欣赏“桂林风光掠影”视频电影剪辑(配朗诵《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此为灵感源,尝试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创作你心中的桂林(速写、水墨、剪贴、色彩皆可,也可以在网上搜集资料后在WORD或画图软件中编辑处理)。

2.在创作体验的时候,可以独立完成一张作业,也可以轻声交流,两三个人一起合作。

3.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推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准备到班上交流展示。

说明:

桂林山水的秀美和优美的散文阅读等极具人文气息的文化语境,加强了美术学习活动同文学的联系,确实给学生学习带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小组讨论形式,为秀美的桂林山水作传神写照的校本化探究学习活动的语境营造,体现了协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反思:

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通过校本化的特定的文化语境的营造,《桂林山水写生、写意活动》的教学活动设计改变了以往美术课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对桂林山水、诗歌、散文、书画、乐曲和摄影等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桂林山水文化的秀美。并通过学生自主的艺术创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抒发对桂林山水的情感。

综上所述,担负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重任的美术课程,应巧妙创设合理的校本化美术探究活动文化语境,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自然景观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且将学生喜欢的作业形式――自己选择创作方式引进课堂。这些富含人文精神的校本探究方式,可以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等领域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徐贲.从人文精神到人文教育(二).blog.省略/xubenblog.

第7篇:忆江南赏析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鉴赏;创新;问题;反思

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典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但仍然有一些教师新瓶装陈酒。没有意识到古典诗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试,还是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感性思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当前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教学目的设置出现偏差

古典诗词一般是诗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对当时社会、个人情感的表述,是一种感性的表达。而教师在教学中仅以高考为教学目的,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在目的错误的基础上失去了增强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对诗词中字词的解释,把整个诗词分解开来进行剖析,打乱了诗词的结构,使得诗词变得零零碎碎。特别是到了高三,为了应付高考而使用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堪重负。

2.教学过程僵化、教条

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在高考中能够使“诗词鉴赏”题得到高分。教师就忽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注入式地向学生传授各种考试题型、标准答案。教学过程是僵化地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只能生硬地记忆教师所讲的所谓“知识”来应付考试,始终无法走入诗歌的审美意境,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

3.教学方式单调而缺少多元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采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其字面意思、主题、结构进行理解,而忽视对古诗歌艺术、背景、情感、意境的鉴赏。这不仅降低了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感,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创新能力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激情。

二、诗歌鉴赏教学中如何有效教学

1.诵读明义,感受意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义。当代美国教育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如何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必须符合三个主要原则之一就是连续性,即要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反复地、连续地练习这些技能,从而掌握这些技能,而且要让学生一段时间里连续操练同样的技能。故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美以及人性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以读出一份恬静从容,读李商隐的《锦瑟》,可以读出一份凄婉迷惘,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读出一种大气磅

礴……

本人在教曹操的《短歌行》时,先做背景介绍,然后听课文朗读录音,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按照指导要求进行朗读,分个人读,集体读,通过不断的朗读刺激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趣,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中,结合背景,学生就很容易抓住诗眼“忧”字,去体会曹操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感慨及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2.发挥想象,创设情境

诗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活动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鉴赏者应该依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对诗歌的形象以及作者意到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古诗鉴赏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教师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和启示,这样诗中描绘的形象就会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就容易进入诗词的意境。例如,在对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的鉴赏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江南的美景,让学生对江南的印象进行了解,使得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能够把江南的美景融入诗歌中的江南中。

3.加强互动,活跃氛围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诱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例如,在对南唐词人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的鉴赏过程中,首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人李后主为何要思考“春花秋月”,他又有“什么往事”,教师对之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生对李后主的思考很懵懂。所以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探讨词人作为后唐的国主,此刻“思念故国、亡国之痛”的悲伤情绪。俗话说:“有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互动中,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要把古典诗词中美的感受传递给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大军.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不二法宝.文学教育:下半月,2007-11.

第8篇:忆江南赏析范文

本课将美术和语文两学科相整合,通过对古诗的诵读和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用已学的水墨画技法表现画面,让学生感受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本课以春天为主题,鼓励学生说说、写写、画画有关春天的古诗,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对中国的水墨画技法也有所了解,所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巧妙地运用水墨技法进行诗配画创作。

三、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欣赏,感受水墨表现情趣,学习诗配画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和对水墨能力的运用。

技能: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以春天的古诗为主题,合理构思构图,恰当表现古诗意境。

情感:感受诗、画两种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配画的创作方法,熟练运用笔墨技巧及传统水墨技法表现诗配画,将二者巧妙结合。

难点:巧用笔墨、表达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PPT、水墨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知识回顾

课前连续播放山水画图片,学生欣赏作品,初步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尝试了解学生:你画过水墨山水吗?你对水墨画了解多少?

生:中锋、侧锋的运用,山石的勾勒、皴擦等等。

生小练笔,师简单评价。

2.导入古诗

出示一张水墨画,问:你觉得这幅水墨画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生:桃树、竹子、鸭子戏水。

师: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学过吗?

生读一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师:画面表现了诗中哪两句内容?(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3.完成诗配画,揭示课题:像这样根据古诗内容表现画面,把古诗的意境表达出来,称为诗配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感受水墨山水的魅力,温顾前面学习的相关水墨画知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运用水墨画知识,结合语文学科中的古诗,给诗配画。

(二)技法交流

1.交流古诗

师:春天,万物复苏,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除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

生:《春晓》《清明》《咏柳》《鸟鸣涧》。

拿出纸,写出有关春天的古诗或诗句。

师:唐代诗人王维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春天,送走了他的一位故友,写下了这首《渭城曲》。

PPT出示王维古诗《渭城曲》。

生读一读。

师:如果给诗配画,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句来表现画面?

生:柳树、细雨、饮酒的故人。

师: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境?

2.访问艺术家

出示现代画家傅抱石《渭城曲》。

师: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有的惜别之情表现了出来。这就是诗的意境。(板书:意境)

师小结:所以给诗配画,首先就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再进行景物的描绘。(板书:抓住词句、描绘景物)

师:仔细观察,画面中用到了哪些水墨技法?

生交流、师小结技法:中锋勾勒枝条、人物,绿色晕染出柳色、淡墨晕染远山、云雾,突出整首诗的意境。(板书:突出)

【设计意图】以春天为主题,让学生先说说、写写有关春天的古诗。通过欣赏大画家的作品,感受诗的景物描写与画面表现之间的关系,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及诗配画的创作方法,体会诗配画的意境美。

3.欣赏学生作品

出示学生作品两幅《绝句》《游园不值》。

师:与大师相比,学生的诗配画又有着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处呢?

学生欣赏,比较作品的意境、技法的运用。

4.教师示范

以古诗《忆江南》为例,示范。

出示古诗,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来表现景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可以用哪些水墨技法表现画面?(浓墨中锋表现房子、河岸、皴擦泥土,逆锋表现江边的树,大红和曙红点染桃花,淡墨晕染远山、花青晕染江水)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之在,通过欣赏学生作品,了解更多的诗配画表达的诗的意境,教师的示范中将更多的水墨技法呈现,让学生不仅了解诗配画对诗的传递的过程,更能深刻掌握水墨画的构图与章法。

(三)自主表现

给刚刚的古诗配画。想一想可以抓住哪些关键的景物表现画面,用熟悉的水墨画技法突出古诗的意境。

(四)评展作品

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评价作品。对画面的构图、意境的表达、技法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大胆用笔,自主创新。

(五)课后延伸

出示完成的画作:在《忆江南》诗配画空白处写下古诗句,让学生注意字句的排列,从右往左书写,最后落款,刻上印章。

鼓励学生课后也能在画面空白处添加诗句,将绘画与书法巧妙结合,完善作品,体现诗配画的内涵。

【设计意图】将古诗与画面相统一,二者结合,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更加完善作品,真正体现诗配画特有的魅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七、板书设计

诗配画 水墨画

抓住词句 中锋、侧锋

第9篇:忆江南赏析范文

【关键词】古代诗歌 教学体会 鉴赏步骤 鉴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步骤:

一、审诗歌的题目,把握其中包含的丰富信息。

诗歌的题目即诗歌的眼睛,其中寓含着大量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以及诗歌的类型,甚至主要的表现手法等)。认真理解诗歌的题目是我们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个题目看过之后学生会清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地点,同时也会自然的联想到“古人登高必有所感怀”的习惯。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位爱国诗人登高望远学生应该自然的和英雄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心境联系在一起,这样对于理解整首词会有很大的帮助。可见深入理解诗歌的题目有时对于理解整部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关于理解诗歌的题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领会。

1、如果诗歌的题目直接点明了所描写的对象,那么学生可以从描写的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当中的“送”点明了什么事件,“孟浩然”点名了送别的对象,那么孟浩然和李白是挚友,同时也是诗歌创作方面的知己,孟浩然的离去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件十分难过的事情,真可谓“人生得一知己难矣!”。诗歌题目中的“之”是一个动词为“到”或者“往”的意思。“广陵”为到的地点。看完诗歌的题目基本上就会了解诗歌所写的大致内容了。诗中很自然地写出当时见到的景色、听到的声音和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如果诗歌的题目直接点明或者暗示了某种感情,那么就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角度入手,去理解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诗歌意象来传达情感的。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声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看到这个诗题中的“忆”字,学生就会明确这是一首思念亲人的作品,结合诗题再看诗歌中的内容可以明显感觉得到杜甫这样一位大方之家,诗中未题一个“忆”字,只描绘了一番边秋、露月,叙写了一遍有弟无家、寄书不达的形势,其焦忧之情、思念之切尽显。可见认真分析诗歌的题目对于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二、审诗歌的作者了解其创作风格,深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当讲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文时学生应掌握辛弃疾的创作风格,这样对学生理解词有相当大的帮助。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烈,沉郁顿挫,豪迈非凡。他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的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学生了解该词的创作背景也至关重要,这首词是作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是所作,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南宋已十多年的时间了,虽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抱负,但是朝廷对他不信任。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了解作者创作风格,分析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入手:

1、明确诗人创作方法与风格特点。如读到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就应该想到他们都经历过大唐的全盛时期,同样也都经历过让人痛苦不堪的安史之乱。那么他们在经历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其风格特点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李白诗歌的特点是清新飘逸,诗歌在描摹写景之时会给人以灵动之感。杜甫的诗歌特点则是沉郁顿挫,读到伤心时会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2、准确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解读。这里所谈的背景包括诗人物所处的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借助背景,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易安居士李清照笔下的作品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真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他的创作以“靖康之变”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期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高中语文必修四所选的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就是写于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学生如果清楚的知道她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那么就会很好的理解两首词各自不同的特点,准确把握词所抒发的情感特点。

三、深刻w会字句,品位诗歌语言魅力。

1、正确理解诗歌中的用典。诗歌中的用典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明确出处的,课本一般会有注释。对于这类典故,学生要强化记忆,掌握典故的由来和内容,避免张冠李戴,混淆人物。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另一种是课本上无注释的,它是是古典诗歌中许多常用的意象,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有了典故的功能。

2、把握诗歌中的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一些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歌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学生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王维“日色冷青松”;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诗句中的“冷”、“暗”、“红”、“绿”、“老”、“肥”,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各有各的妙用,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以上是本人在古代诗歌鉴赏方面的几点体会,有不足之处望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