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考核方式范文

考核方式精选(九篇)

考核方式

第1篇:考核方式范文

大学语文课程的最终考核在不同学校、相同学校不同老师的设定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尽管综合考核比例有所规定,但是就平时成绩来看,教师的随机性和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学生成绩的高低,由于作品完成情况、学生课下动手操作能力、期中考试等相对复杂,无论是从对成绩统计还是从汇总分析角度来看,均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精力,因此在实践中很容易被教师所摒弃。大学生的逃课率在近些年的调研中已经成为一项无法控制的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人为因素,但是对此而出现的课堂提问式考勤核查法并没有在所有高校中普及,相对来说很多语文教师会使用随机点名的方式作为日常出勤率的依据,从根本来看,这种做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新思维下大学语文考核的创改

(1)以教改内容为立足点,实行灵活的考核机制

首先要转变现有教学思维和观念,从汉语的自身魅力和应用需要入手,相应加大日常测试的频次,不一定必须通过期末和期中两种答卷式考核来完成最终统计,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等均可以在日常情况下按照教师的课堂内容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完成主题型实践项目的调研,学生对调研进行的前期准备、调研过程中的步骤规划、调研结果及调研报告的撰写等,均可作为大学语文考核的方法之一。重视日常测试的设计,加大日常成绩与教改之间关联点的紧密度,可以作为保障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措施。

(2)建立多元化的评估制度

第2篇:考核方式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弊端 形成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training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current evaluation methods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assessment contents and ideas.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examination and students’ studying participation process, combines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with summative evaluation, promotes students' autonomic learning.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 disadvantage formative assessment summative evaluation

大学英语是高职高专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和社会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高职教学改革中,要加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意识,必然要改革高职的考试体制,建立健全的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和考试制度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现行考核方式的问题与弊端

1.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受传统的升学考试、学位考试的影响,在高职院校的考试中,考核内容多依附于教材和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在这种考试中,记忆力的考核处于主导地位,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边缘位置,这样的考试与高职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目标相违背。

2.考试重结果轻过程。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考试主要以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准,一锤定音地评价和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高低。这种考试组织形式缺少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知识能力吸收的效果,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

3.考试时间过于集中。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考试集中安排在期末,平时很少有阶段性的考查或考试,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养成平时懒散的不良习惯,学生觉得平时可以不好好学,只要期末考试前一周突击复习,加强记忆就能过关。

二、改革现行考核方式的必要性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高职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能力为指导原则,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 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考核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提高程度,考核要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也不能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要通过考试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等。

三、改革考核方式的目的

为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对英语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淡化期末考试的分数。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考核,改革考试方法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该考核方式应涵盖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其中,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选择学习资源、学习媒体、学习方式与方法;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学习内容、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数量及质量。具体考核形式有:daily report, role-play, discussion, English speech, unit exam, words dictation, team activity, final exam and so on. 此外,课堂评价也不能忽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为学生建立专门的学习档案,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及学习心得。期末考试时,要增加试题的灵活度以重点考核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平时增加单词的听写、英文日记的写作、课堂几分钟英文汇报、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为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奠定基础。

五、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1.形成性考核(40%)。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40%,满分100分。考核内容有:考勤,平时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考核,阶段性词汇测试考核,阶段性实践考核。其中①考勤:20分,旷课一次扣2分,迟到一次扣一分,扣完为止。②课堂表现:30分,根据学生学习态度:上课是否认真思考,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认真做笔记等方面来评定成绩。 ③作业:15分,每学期作业6次,另外要求学生用英文写周记或日记,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来评定成绩。④词汇测试:15分,每两个单元进行一次听写,老师要认真批改,根据听写情况评定成绩。⑤实践考核:20分,包括口语秀、课前英文汇报、英文演讲、戏剧表演、角色对话、背书、小组活动、个人才艺展示等,确保每学期每人至少有两次表演的机会,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终结性考核(60%)。终结性考核以书本为基础,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要求试题题型涉及面广,能综合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体题型和分值见下表:笔试部分满分100分。

高职英语课程考核改革必须以实用性为依托,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构建适应高职英语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及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考核后的跟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第3篇:考核方式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一、《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考核问题分析

(一)考核的目的存在偏差。我们学校目前对于《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考核,期末的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课程的结束是以考试的形式来结尾,把自己放在了“考生”的位置上,他们参加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考试分数,拿到本课程的学分。学生的考试目的存在偏差,使得他们容易忽视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而只注重成绩。然而学校的考核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一个评价,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还存在哪些薄弱的地方,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夯实基础。希望学生能在考核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检验、自我完善,不断进取。

(二)考核的形式相对单一。对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考核形式我们学校主要采取闭卷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任课老师依据学生上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平时成绩低于60分(百分制)的学生不能参加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相对单一,也较简单,所以多数学校或是其他课程也选择,但是仅期末一次的试卷测试并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本学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反映出来的学习效果并不真实。多数学生认为“考前背,考中抄,考后忘”便能轻松过关,因此对日常学习缺乏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助长学生的不学之风。这种相对单一的考核形式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使得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下降,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考核的内容脱离实际。目前我们学校对于《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的考试内容多数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点,一般由老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知识点命题,期末进行闭卷考试,缺乏综合性的考核。本课程实践操作性较强,与实际工作中的岗位技能息息相关,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采取的是理论讲授与学生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点,又培养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若学校仍然采用以往传统的考核内容,则会脱离实际,导致学生只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其实践技能水平远远低于理论水平,背离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

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思考

(一)模块技能测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各模块知识在不同学习阶段分模块进行技能测试,如总账系统、薪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教师可以设定好各个子模块的技能操作题,根据教学进度,每学完一个子模块,就对学生进行一次小测试,这样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扎实的掌握好各个模块的知识,夯实操作技能。期末还可对各模块进行综合技能测试,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操作水平。期末计算综合成绩时,将各模块的技能测试成绩按比例计算加总,这样考核的结果也能较全面的反映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而并不是靠临时抱佛脚就能得到的成绩。

(二)考证竞赛一体化考核。与《会计电算化》课程相关的证书和竞赛较多,证书类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职业技术证书--ERP财务应用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等;竞赛类如“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金蝶杯-全国大学生财务会计大赛”等。将课程考核与认证考试和竞赛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不是简单的操作能力,而是会计电算化实践操作能力和运用管理软件的一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考核中,可以给获取证书或在竞赛中得奖的学生加分,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帮助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三)校外实训基地考核。《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操作性较强,学校设有校内实训室,模拟企业单位实际会计业务操作,仍应注重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多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积极开展真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企业文化,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熟练掌握会计操作技能,满足企业单位工作岗位需求。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一并纳入期末综合成绩计算,可以主要依据企业指导老师的评价、实际业务操作、考勤及实训报告等相结合进行综合考量。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考核的是学生的真本领。

结束语:随着教学模式的创新,考核方式也应依据课程特点更加科学合理化,模块技能测试、考证竞赛一体化,结合校外实训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企业适应能力,满足企业单位会计岗位需求,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考核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职 核心课程 考核方式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学生学籍管理及教育评估都有重要作用。就目前而言,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理论和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其课程考核也正逐步由传统的规范化、单一化的笔试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在此情况下,对各种考核方式的产生、特征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的剖析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推动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的步伐。

一、高职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的必然性

1.高职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育部于2010年9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见同时指出“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集成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可见,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改革不仅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的推动,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

2.高职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是全面、客观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需要

对于教师来说,由于考核相关的命题与评价等工作能正确反映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多样化改革,有利于教师更深刻地理解大纲内容,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还能鞭策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激发老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3.高职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是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的需要

课程考核具有导向性,高质量的考核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使之真正符合“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优生高分,差生低分”这一自然分配规律;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引导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有助于提高知识、技能的地方;有利于鼓舞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功课,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技能和技巧;消除平时用功与考前加油均得高分或只得低分的这一打消积极性做法等。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我院建筑电气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的利弊分析

1、闭卷笔试

闭卷笔试是一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在高职课程考核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闭卷笔试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针对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命题,在阅卷方面难度较低,可以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判,能够给出一个具体的分数。对于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可以让学生把应知的知识更好地掌握。闭卷笔试的不利之处在于容易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也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不重视知识的平时积累,把通过考试寄希望于考前的强化记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固守教学大纲,重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更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2、一页纸开卷笔试

传统的开卷笔试中学生可以将书本、笔记等资料带入考场。高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如果采用传统的开卷笔试方式,学生可能在考前不去系统地复习,考试当场翻书、抄笔记,不能达到考试的目的。目前有些高职院校推出了一种一页纸开卷笔试的考核方式,我院也借鉴该种方式应用与部分考试中。在考前某一时间,发给学生一张考试专用纸,学生可把课程所有内容进行总结与梳理,将他认为重要的同时也是他难以记忆的内容摘抄在这张考试专用纸上,考试时只允许学生将这张考试专用纸带入考场。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但这种方式仍然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试,无法检测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会使学生形成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抄书的学习习惯。

3、实践性考核

高职教育正在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数高职院校中都设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性课程,同时也在不同的课程中设有实践性训练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技能。我院的建筑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都属于动手操作型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的掌握进行评价,单纯依靠纸制的试卷无法进行,只有通过实践性的考核才能进行评价。比如,建筑电气设计这类课程,如果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个分部工程的电气设计,并以最终设计成果作为考核的载体,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这类课程的掌握。实践性考核还可以小论文、作品的方式作为考核的载体,也可以以完成某项任务作为实践性考核的内容,以完成任务的效果作为评判的依据,等等,实践性考核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评价,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实践性考核方式促进了学生对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引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4、口试

现代社会沟通与表达能力非常重要,通过口试可以促进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提高。除了一些口试性的课程,比如英语口语、普通话等课程本身只有通过口试来衡量学生的水平,更多的课程都可以尝试进行口试。口试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考核方式,我院第四学期的课程都是综合设计类课程,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要提交设计成果,还要对个人成果进行口试。在口试中,学生与教师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学生可以扬长避短,随机应变,在自己理解透彻的地方尽量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胆识和自信;教师通过口试倾听学生陈述与阅读学生试卷的感觉和效果有所不同,写在纸上的答案如果是错的,教师不能及时纠正,而学生口头陈述却可以及时纠正,口试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问题的角度和难度,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口试的灵活性使师生双方都有了一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通过口试给师生提供了一个沟通的机会,学生可表达他的观点,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培养了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

三、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考核方式的思考

1、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要根据课程的性质、类型、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决定。对于理论性较强、注重应知性质的课程,或者同一门课程中属于理论知识部分的内容,可以采用闭卷笔试或开卷笔试的方式;对于要求学生理解、会运用的理论知识,可以采用开卷笔试的方式;强调技能的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的课程采用操作性、实践性的考核方式会有较好的效果;要评价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口试是一种不错的考核方式;一些实务性、操作性的课程,采用实践性考核方式更符合课程的要求。

2、同一门课程,根据不同的内容也可以穿插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建筑电气施工课程强调学生对规范、标准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规范和标准的理解能力可以通过笔试进行评价,通过实践性考核可以测试学生的对知识应用能力,间接地也可以测试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在一门课程中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衡量。

3、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提倡口试、一页纸开卷考试,技能实践考试、总结报告、技术型课程设计、大作业等考核形式;同时,由于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仍需要充分发挥传统闭卷笔试的作用。

第5篇:考核方式范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考核方式 思路 改革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面向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程,是集机械、电子等基础课程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课程,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并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阐明机电一体化技术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重视相关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1-2]。针对该课程以上特点,如何开展课程的考核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分析探讨了不同考核方式优缺点,提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为高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作为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在机制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融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将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于一体,体现了“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原则,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课程对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及发展方向,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及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有关机电一体化仪器、设备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即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系统了解机电技术学科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设计方法,提高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3-4]。

2.当前主要的考核方式及其特点

2.1试卷考试。

试卷考试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有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及半开卷考试等形式。试卷考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水平,但是,学生突击背复习题应付考试现象较为普遍,而且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单纯采用试卷考试很难实现课程“提升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而且课程考试一般在结课后一次性完成,无法完全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缺乏对于课程的过程管理。

2.2平时成绩与试卷考试相结合。

针对试卷考试存在的过程监控不足等弊端,许多院校在考核过程中引入平时成绩考核环节,平时成绩主要由期中考试测验、出勤、平时作业等组成,一般权重在20―40%。课程总评成绩最终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为试卷成绩。该种方式对课程的过程管理进行了监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课下认真完成作业,但是该种考核方式对于课程考核权重及平时考核项目的设置要求较高,教师需对平时作业的布置、创新类实践项目设置等平时考核环节进行较好的把握。

2.3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通过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结课论文的方式完成课程考核,结课论文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对于课程论文,一般要求选题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原则上一人一题。

结课论文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在结课后期较短时间内完成质量较高的课程结课论文难度较大,易出现论文分析肤浅、运用课程理论知识点不足等问题。

2.4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考核方式[5]。

基于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提出CDIO考核方式,该方式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强调学习评估方法和学习成果相结合。考核模式采取“4+3+1+2”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考核前一个月左右给学生布置一批应用性比较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课题,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查阅有关资料,编制程序框架,调试程序并进行仿真,在考前一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适当缩小命题范围,减小难易程度,突出重点,命题采用分类随机抽签的方法,学生在上机考核过程中,规定时间,一人一机,分组进行,教师重点考核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及实践技能,并进行答辩。答辩时,教师针对考题进行提问,考核成绩最终由平时、上机技能、答辩情况及调试结果综合评定,从而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准备情况、理解程度及实践技能。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明确职责,利用实验室的开放,对自己的课题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物模型,通过当场演示,讲解分析,教师注重过程考核,根据学生的分工、设计、演示情况和答辩情况综合打分,得出本门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引导学生平时注重学习,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上课互动性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5采用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来代替传统考试[6]。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涉及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多个角度,并侧重于技能、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利用其取代传统考试的同时,需对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认知、操作技能与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考察其可行性,并将其作为选择和确定结业考试内容的依据。目前,可参照“数控中级工”、“维修电工”等工种中的一类或多类项目进行考虑,学生通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申请课程免考的方式进行。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结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考核过程中,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核向多种形式并重的方式转变,将理论考核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向转变,将组织方式由学校组织向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考试方式转变,具体思路如下:

3.1丰富考试考核形式,强化其合理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方式[7]。考核过程中,合理引入平时成绩考核,将现有的一次性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通过综合课堂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决定最终的综合考核成绩,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标准,合理分配考核指标权重,以期合理、公正地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

3.2完善考核内容,强化考核过程管理。

为了使课程考核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校效果,课程组需在进一步分析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考核内容,形成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试题库,并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完善考核内容,根据实际及时修正考试内容,提高考核内容更新效率。在平时考核环节,需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平时考核方式方法,提高其可操作性。

3.3拓展考核组织方式,多渠道实现课程考核。

在考核组织方式上,突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8],通过课程学习,在合理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立适于课程考核要求的职业资格类别,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考核接轨的以职业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全程考核的考试考核体系,实现课程的多方式考核,使学生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考核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4.结语

本文在综合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提出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然而课程考核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改变先前的考核模式,必须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这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想切实做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务必制定好长期策略,注重积累,保障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董爱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41:11-12.

[2]朱国云.基于过程化考核的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10-111.

[3]叶慧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45+147.

[4]刘延霞,宁玲玲,马广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111.

[5]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02:18-20.

[6]朱敏红,闫红蕾.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2,06:24-25.

[7]肖海平.探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24:1.

第6篇:考核方式范文

关键词: 高校师范生 考核方式 改革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课程考核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已日益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套规范完整的考核体系,对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目标偏差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操作的内容较少,因此教学质量的考查主要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与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为主,而对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查较少。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机械识记上,而忽视了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这就与高校培养应用型师范本科人才的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偏差,教学考核难以作为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手段发挥作用。

(二)考核方式单一性。

目前课堂的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实践考核所占比例较少。且题型固定、评价标准单一。具体操作就是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制定A、B等几套试卷并给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题型主要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这种笔试形式主要考察了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力等,而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三)考核时间集中性。

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由于学期的成绩评定以笔试得分情况(主要是期中和期末考试)作为依据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获取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查。由此导致了学生考前靠突击、考时靠作弊、考后全忘记的现象产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既缺乏客观性、全面性,又缺乏公平性、发展性。

(四)评价主体一维性。

目前,教学中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答卷、教师评卷”,最后教师经过加上平时测验分数平均计算得出学生的课程成绩,整个课程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这种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既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要解决目前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使学业考核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训练思维、提升技能,就要突破原有考核方式的局限性,探索和研究适用于师范生本科教育的新型考核体系。

(一)拓展考核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在平时授课中讲授完教学大纲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后,适当介绍与教育类课程相关的热点、重点及前沿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自由地组成小组申报与课程相关的团队课题,或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与科研能力。此外,要转变师范生深入教学现场的方式,积极开展现场学习活动。现场学习以“深入现场、亲身体验、积极行动”为特色,使师范生以研究者和行动者的姿态深入教学现场,在积极行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1]。这类考核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关注学生本身的经验与体验。通过把教师的教育经验与师范生的生活体验引入到日常教学与考核中,有助于师范生建构自身的经验世界,寻求对教育意义的整体理解[2]。

(二)丰富考核形式。

师范生本科课程既包含理论学科又有众多实践课程,因此应建立多元的考核形式。第一,突破传统的考核形式。除了闭卷笔试外,根据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可增加小论文、教学设计等考核方式。第二,增加实践能力的考核。撰写教育类调研报告、各类教育案例分析等内容,以报告、作品展示等作为考核形式。此外,期末考核时可适当引入部分执业资格考试的试题(如学前教育专业可增加育婴师技能的考核等)。第三,将理论课程的笔试、口试考查与网络课程的网上考查结合起来。网上考查的形式有学生论坛讨论、师生在线互动等,通过不同侧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丰富评价的主体。由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方式,拓展到师生共同的二维评价主体,如让学生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中,让学生自评、互评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自学能力,强化教学效果。

(三)调整成绩比重。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权重由原来的30%增加到40%。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有课堂讨论、作业、口试等。在教师讲授完一个单元后,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讨论,选定题目,分组训练,评定的内容包括随堂发言、小组口头汇报等。既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又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并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考试作弊等问题。每次考核后,学生可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及其他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与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又能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最后,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综合确定。任课教师应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该课程成绩评定的方式。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体验和积累,既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也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结语

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授课形式和“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是与培养创造性人才目标相背离的。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给予学生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机会。当教师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时,学生就有机会展示和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当教师布置教育类调研报告及案例分析作业时,学生就有机会投入实践活动、锻炼应用能力。当教师布置网络课程的论坛主题时,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交流就形成了。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是教师以此来促进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整体学习水平的评价,而非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以及对机械记忆的评价[3]。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加强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淡化对一次性期末考试的重视,使学生改变对学习的刻板印象,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总之,教师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既适应了21世纪国际教育的主流趋势,又解放了学生,让学生回归到真正的生动的教育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与教育实习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2).

[2]朱晓宏.经验、体验与公共教育学[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

第7篇:考核方式范文

长久以来,从升小学到考博,甚至各类考证无一例外的采取一考定终身的固定形式。这种考试形式自然而然被应用到大学的专业课考试中,看似理所当然,并且用一个尺度衡量学生,能体现出公平性,实则弊端更加突出。学生不需平时积累,即使平时成绩很低,但是期末考试70%的比重依然使得学生依靠考前突击复习就可以过关,没有太大过关压力。这种平时放纵,考试紧张、考后即忘的情况非常普遍,后果很严重,必须加以改观。不仅不能真实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别提对于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和培养各种软实力,首先要从改革考核方式着手。

2.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案

2.1改革原则

高职教育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零距离”上岗,因此课程考核方式尤其是专业课应当以能力考核为主。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较强,要求学生能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加以应用。通过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充分利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思想探索出一套新的适合物流管理专业的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多元化考核模式,并对这种考核模式进行全新的设计,如考核内容、考核场地、考核方式、最后成绩核算方式的确定,最重要的是如何能从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各方面冲破障碍,有效地对设计的内容进行实施。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促进学生的才能和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2改革方案

2.2.1开展全程式考核全程式考核完全颠覆了传统期末为主的形式,而是把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取消期末考试,将其分化为“阶段考核+平时成绩”的形式。可以依托项目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来开展,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分为几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分别设置考核,分阶段进行。这相当于给学生戴了一个长期紧箍咒,没有投机取巧的机会。在这种考核形式的鞭促下,学生自然而然会更加注重过程性参与。

2.2.2多元化考核多元化考核是指考试形式和场地多样化,而不仅仅有平时成绩和开卷或闭卷笔试。考核形式既有笔试,还可以有调查报告、现场提问、小组讨论、辩论赛、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适当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检查学习效果,还是现实工作的一种模拟,让学生提前体验生活中的种种考试,就像备受欢迎的《ERP沙盘模拟》课程一样,学生在“残酷”的考试中锻炼了必要的能力,以便于将来应对实际问题时有经验可借鉴,能做出更英明的决策。事实上,这种更加严格的考试反而比死气沉沉的期末考试更受学生欢迎,尽管有挑战性,要求更高,但是这样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并全身心的投入。

2.2.3丰富考试内容首先,以上分析的传统考试的种种弊端主要根源就是考核内容过于简单。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分量,难以引起足够重视。其次,无论是多元化考核还是全程式考核,如果仅仅把原来期末考试的内容分阶段进行的话,那就相当于换汤不换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因此,必须拓展和丰富考核内容,使其能全方位的起到考核官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置权重,并且可以调整。而阶段考试由于考核的时间拉长,次数增加,因此便于更加注重细节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每个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把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纳入到考核内容中来。

3.结语

第8篇:考核方式范文

关键词: 《UG模具设计》 考核方式 教学改革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基本技能,材料、机械、计算机技术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UG模具设计》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建模、制图、装配和注塑模向导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也起到重要作用。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1]。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UG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讨论研究。

一、《UG模具设计》课程现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UG模具设计》课程普遍采用的是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学生的课程成绩包含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的综合评定。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建模技能、模具设计能力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式对于督促学生加强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考核方式简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设计好考核方式后,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围绕这根指挥棒转[2]。在现有考核方式下,容易导致学生平时应付作业、考前突击复习,陷入被动应付作业、考试的误区。在这种考核方式的导向下,学生学习以考试过关为目的,不追求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综合应用。而且会针对作业和考试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割裂了课程知识系统的连贯性。后果是学生考试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碰到模具设计过程的新问题时会感到不知所措。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发挥其教学反馈功能,不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调控,提高教学质量。

2.考核内容片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内容是考核工作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考核内容往往偏重于对教材知识的考察[3],容易导致学生以教材为中心学习,只关注教材上的建模方法和模具设计方法。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为了考试过关,通过短期突击学习迅速掌握教材内容,更不会对教材上的设计方法进行深入思考,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建模技能、模具设计技能,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材给出的建模方法、模具设计方法是可行的方法,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这种局限于教材的考核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些弊端说明了现有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因此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UG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应用探索

《UG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考核都是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服务的。在课程考核中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能力本身具有多样性、多维性、多质性等特征,考核要能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课程考核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4]。基于以上分析,对《UG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方案如下:

1.采用做、评、讲的考核方式。做、评、讲的考核方式用于大作业和综合设计的考核。其中大作业进行过程考核,综合设计进行期末考核。学生在完成大作业和综合设计时要同时完成三项工作:建立模型,写出建模过程,总结建模思路。区别于传统只要求建立模型的考核方式,这是本考核方式的重点和亮点。建立的模型是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的成果。写出建模过程的作用在于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总结建模思路的作用在于激励学生总结建模过程,探索新的建模方法,强化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探索,采用多种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模具设计,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必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调动学习积极性。此外,传统考核过程,评和讲是教师的工作,学生不参与,也不知道其他同学的情况。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互评作业和综合设计,在评作业和综合设计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认真分析其他同学作业的优点和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相互讨论,相互竞争,极大地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经过分组评作业和综合设计,找出优化的建模和模具设计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学生宣讲,在班级展示。一方面可以在小组之间展开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宣讲获得真实的教学效果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过程。在本考核方式中,综合设计用来评定学生的期末考核,综合设计的宣讲工作可以在最后一次课进行,教师同时指出优点和不足,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避免目前考试结束学生只知道成绩,不知道存在的问题的做法。

2.考核内容覆盖面要广,具有现实意义。要实现做、评、讲三步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考核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考核内容要具有实际意义。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做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模具,必然会激发学习热情。其次,考核内容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学生完成大作业和综合设计需要掌握教材知识,同时还需要从文献和网络中寻求答案,促进其主动探索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再次,考核内容要有发散性。教师可以指定大作业和综合设计的内容,也可以提出大作业和综合设计的要求,由学生自主选题。这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充分展现创造能力。

三、《UG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总结

从《UG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出发,分析了传统考核方式的不足,提出了做、评、讲三步考核方式,落实了学生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新考核方式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在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了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2):107-110.

[2]杨虹.考试改革探索中的误区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4):120-122.

第9篇:考核方式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考核方式 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法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获得广泛的认同。所谓绩效考核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标准和指标,衡量员工在过去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并对员工的相关行为进行一定的引导。然而,绩效考核并不是简单的规定员工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又或者是某个员工必须达到某一目标。而是通过制定科学的计划,对员工进行系统而长期的行为评估,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探讨人力资源管理考核方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方式就是将相关工作进行量化,要求员工按照相关要求一一完成指标。完成目标的员工就被认为考核通过,没有完成指标的就是考核没有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在短期内或许有效,但就长期而言是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的。这种考核方式补足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缺乏考核依据

传统的人力资源考核方式缺乏考核依据,主要表现在对主管等管理人员的考核上。主管人员属于中下层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效益并不是通过相关量化的数字体现的。在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时,其不可量化、不确定因素过多,其考核就更加难以控制。例如在对某一员工进行提薪或者升职考核时,需要了解其相关数据,包括培训成绩、工作成果记载、工作失误记载等。而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很难通过数据表现出来。他们的工作成果更多是在组织管理以及行为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例如,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提出的相关意见、建议以及相关决议。此外,这些意见、建议以及相关决议的执行成果等都是其考核的重要依据。然而,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这些数据以及相关材料都没有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2、考核因素不科学

考核因素不科学是传统人力资源开合方式中重要的不足之处。在传统的人力资源考核方式中,工作岗位的考核因素判断、计算量化等,都缺乏相关规划的依据。对人力资源进行考核即必须考虑不同岗位的考核因素。这些考核因素包括岗位职责、岗位行为要求、岗位操作规范。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相关人员对这些缺乏科学的认识。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领域发展水平不高造成的。例如,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相关考核因素是不同的。甚至在管理人员之间,考核因素仍旧有所不同。管理人员由于其分工的不同,所面对的考核项目,涉及的考核因素也有所不同。对于这些不同因素的划分决定了人力资源考核方式的成败。

3、岗位绩效缺乏可比性

在人力资源管理考核中,有效地排除客观因素对于考核评价结果的影响,是考核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对这一问题,并没有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这导致岗位的绩效缺乏有效的可比性。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岗位绩效考核的相关因素的不断变化对考核评价的结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宏观来说,岗位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以及随着时展的相关技术条件都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它们对于岗位的实际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微观来说,企业内部的政策调整、人员管理体制乃至相关的奖励机制等,都会影响岗位的实际绩效。相较于宏观调控方面的影响来说,企业内部的影响是十分明显且变化较快的。因此,在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时应该着力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考核的具体措施

1、确定岗位绩效考核要素

在进行岗位绩效指数化考核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应该确立岗位绩效指数化的基本参与因素。合理确认参与考核因素是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考核必须做到的。在确认岗位绩效指数化考核因素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应该设定岗位目标,这也是传统人力资源考核必做的环节之一。然而,在岗位绩效指数化的考核中,岗位目标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指标数字,而应该包含更多的方面。如,基本的指标要求、相应指标的完成难度、以及该指标与其他指标的联系等等。其次,应该将不同岗位的基本要素做好对比。不同岗位的指标并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而应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比较。第三,合理排除外部影响。整个市场环境的相关科技研发、技术创新,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这种效益并不是来源于某个岗位的某个员工,因此在进行有效考核的过程中应该合理排除这些外部影响。

2、确定岗位绩效指数

进行岗位绩效指数化考核并不是简单的为被考核者打分,而是实行积分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定一定的时间,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考核。这种考核并不是通过一场考试或一次工作行为就完成的,而是渗透于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的每一个细节中。员工的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会为自己加上或者减去一定的积分。根据不同指标完成的程度,其积分的加减也会有所不同。而当积分到达一定的要求就可以看作该员工这一时间段的工作行为是有绩效的,反之则是效率不高或者是没有绩效的。

3、合理设置考核周期

所谓考核周期就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考核绩效指标化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可以使一个月、一个季度或者是一年。考核周期的长短取决于不同的岗位工作性质。较短的考核周期可以使考核人员有效地对近期相关工作进行评判,及时提出意见或建议。然而过短的考核周期则会影响员工的正常工作,使得人人都忙于考核顾此失彼,导致工作难以更好地完成。较长的考核周期可以使考核人员进行长期有效的观察,其考核结果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更合理的考核结果。然而。考核周期过长则会难以进行相关记录,后期分析时也会造成资料过于冗长紊乱。

总之,绩效考核指数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管理人员在应用这一方式的时候应该进行深入研究,不可生搬硬套,应该灵活运用。尤其是制定相关考核因素时应该通过科学的分析以及对实际情况的考察,因时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可以最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