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再生能源范文

可再生能源精选(九篇)

可再生能源

第1篇:可再生能源范文

关键词海洋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引言

在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中,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潜力和创造力。这里曾贡献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东部速度”,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从经济总量上看,2010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生产总值26005779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482%。如果从工业增加值来看,2010年沿海地区工业增加值为11495733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7146%。从出口总量来看,如果按照经营单位所在地进行核算,2010年沿海11个省、直辖市出口总额达137569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720%以上数据是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到。。但是,支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有相当一部分是靠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

以能源消耗为例,2010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用煤为27988853万吨,工业石油消费量为159629万吨,工业电力消费量为2685449亿千瓦时,分别占我国原煤产量的8652%、原油产量的7863%、电力消费总量的7252%以上数据是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到。。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贡献了相当规模的GDP的同时,更消耗了令人惊讶的能源。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呈现出对能源的高依赖性、能源消费收入高弹性的特点,其能源消费的收入弹性为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收入弹性的2倍多Taiwen Feng, Linyan Sun, Ying Zha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Energy Policy,2009(37):54755483。毫无疑问,这种增长方式主导下的沿海地区经济“列车”,在高速运行中必然隐含着巨大的风险。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薪柴时代、煤炭时代,目前处在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时代。随着人类大量的使用化石能源,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当前,能源短缺和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问题。传统意义上的能源利用只是就能源论能源,忽视了能源的可衰竭性以及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可再生能源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实际上,能源利用不仅与经济系统密切相关,如产业结构、工业增加值的能耗等,还与环境系统直接相连。如果能源利用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可以直接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甚至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能源消费也有可能不再增加甚至是减少,而与能源消费紧密相关的环境污染也有可能大大减轻。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必将出现新的转型,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可再生能源将是最具现实性的选择。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解决目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实际上,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者形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开放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如图1所示)。

图1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内在关系因此,如果能源系统是可再生的话,整个系统将会永久性、持续性运转。相对于可能穷尽的化石能源来说,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却可以循环再生,能源、经济和环境组成的系统将成为“永动机”,将会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动力。毫无疑问,对于我国沿海地区来说,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状况分析

第2篇:可再生能源范文

一、可再生能源全球发展趋势

(一)各国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升到战略高度并制定激励政策

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供应不足,各国努力寻求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都对发展能源的战略决策给予极大的重视,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尤为引人注目。化石能源的利用会产生温室效应,污染环境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升温。从目前世界各国既定能源战略来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未来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已有50多个国家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43个国家制定了部级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30多个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财政补贴或其他优惠措施,32个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上网政策。

(二)随着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成为可能

从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风力发电技术成本最接近于常规能源,因而也成为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技术。风电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27%。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也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为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利用奠定了基础。

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的条件下,到2020年新的可再生能源(不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和大水电)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总比例将达30%。

2004年,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分别为1%、8%、4.3%和6.8%;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7.5%、20.5%、10%和22%;到2020年将都提高到20%以上;到2050年,德国和法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将达到50%。韩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将由2004年的2.1%提高到2010年的5%。日本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将由2004年的3%和7.5%提高到2010年的10%左右,2020年分别达到20%和15%。

(三)国际社会对再生能源开发的投资加大

根据《经济学家》杂志2006第11期的研究文章,国际社会对清洁、可再生能源投资幅度增长很快,2004年为300亿美元,2005年为490亿美元(其中政府投资约100亿美元,私人投资约250亿美元),估计2006年将超过630亿美元。目前,可再生能源公司股市市值达300多亿美元,一些风险投资正从IT行业转入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

二、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与举措

(一)部分欧洲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德国通过了新的《可再生能源法》,为投资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德国制定了《未来投资计划》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迄今投入研发经费17.4亿欧元。200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年销售额达100亿欧元。风力发电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54%,太阳能供热器总面积突破600万平方米。

法国推出了生物能源发展计划,2007年之前将生物燃料的产量提高3倍,使其成为欧洲生物燃料第一大生产国。其具体内容包括:建设4个生物能源工厂,年均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生物燃料的总产量将从目前的45万吨上升到125万吨,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面积也将达到100万公顷。由于生物燃料目前的成本比汽油和柴油贵两倍,因此法国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生物燃料的生产和消费。

英国把研究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作为开发新能源的突破口,设立了5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重点开发海洋能源。不久前,在苏格兰奥克尼群岛的世界首座海洋能量试验场正式启动。英国第一座大型风电场一直在不断发展,目前风电装机总量已达650兆瓦,可满足44万多个家庭的电力需求,近期还将建设10座类似规模的风电场。

(二)亚洲发展中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与计划

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重要性。

中国制定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编制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定了明确目标。

印度成立了可再生能源部,政府全力推动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印度在风电和太阳能利用规模上已居世界前列。

东盟国家也开始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工作。10个成员国各自都有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包括地热、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来自棕榈或椰子油的植物燃料等。按照东盟的计划,到2010年各成员国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将达到2.75万兆瓦,其中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将成为领先者。

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状况与发展

(一)太阳能的发展与利用

太阳能发电以其无污染、安全、维护简单、资源永不枯竭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光伏电池生产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递增。整个光伏行业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特有的“卖方市场”格局。太阳能市场目前占全球能源市场的1%,市值约70亿美元。据欧洲可再生能源委员会研究报告,太阳能工业2030年将占到全球能源市场的8%。

(二)风力发电的发展与利用

丹麦BTM咨询公司估计,2004年至2008年世界风电当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4%,累计装机增长率约为18.8%,欧洲风电在近海风电场真正“起飞”之前将保持中等增长。2002年欧洲风能协会与绿色和平组织发表了一份《风电在2020年达到世界电量12%的蓝图》的报告,对展望未来20年风电的发展很有参考价值。报告认为,首先,推动风电发展的因素是气候变化,风电不排放任何温室效应气体,在电网中可以达到工业规模。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温室效应气体指标已经分配到地区和国家层面,各国一定会增加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其次,市场已经表明风电成本正在显著下降,目前的发电成本仅相当于20年前的五分之一。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长,最大的商业化机组达到2500千瓦。迅速增长的风电商务引起金融和投资市场的密切关注,新的投资商如石油公司等正在进入这个市场。第三,世界各国已积累了丰富的发展风电的经验。在欧洲的德国、丹麦和西班牙;美洲的美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印度,都积累了成功发展风电产业的重要经验。第四,近海风电正在开辟新兴市场,欧洲北部将要建设2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

(三)生物质能的发展与利用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独特的,它贮存的是太阳能,更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

生物质能也称“绿色能源”。 开发“绿色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化国家开源节流、化害为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至少有14个工业化国家在开发“绿色能源”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其中有些国家通过实施“绿色能源”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了本国能源不足的矛盾,而且显著改善了环境。

生物质能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质能发电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电能质量最好、可靠性最高,其效果远高于小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发电,可以作为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补充能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次,农村能源结构由传统生物质能利用为主向现代化方向转化,生物质能发电是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第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亟待有效开发利用,加工增值,促进经济发展。第四,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比较成熟。

到2020年,西方工业国家15%的电力将来自生物能发电,而目前生物能发电只占整个电力生产的1%。届时,西方将有1亿家庭使用生物能电力。生物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能为社会创造近40万个就业岗位。

(四)水电的发展与利用

水电是可再生能源,而通常的大型水电属于传统能源,而小水电却属于新能源。小水电从容量角度来说处于所有水电站的末端,它一般是指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据2003年世界水能大会估计,世界小水电可开发资源大致为1.2-1.44亿千瓦。中国可开发小水电资源如以原统计数7000万千瓦计,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可供利用的水电资源只开发利用了18%。小水电站具有投资小、风险低、效益稳、运营成本比较低等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民企投资小水电的政策。中国于2006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就鼓励包括小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

四、工发组织的促进举措

联合国工发组织将能源与环境作为组织工作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并于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工发组织在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生物质能

2005年12月,工发组织与印度科学院合作,以促进现代生物质能(BIOMASS)技术和非洲南南合作为框架,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专家会议。这次会议增强了来自非洲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对生物质能气化技术现状和所提供机会的认识,这些技术可利用当地生物废渣为农村地区发电,为工业应用供热。

(二)小水电技术

推进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合作,其中中国与非洲国家进行小水电技术合作,工发组织与国际小水电中心合作,帮助建立印度、尼日利亚分中心,培训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人员,提供咨询与设备,在非洲建立多个示范项目点。工发组织将进一步加强与杭州国际小水电中心的合作,在未来三至五年内探讨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在非洲10国开展“点亮非洲”及“发展生产”的试点项目,这些活动预计需筹资1000万美元。工发组织计划于2007年5月在马来西亚召开棕榈柴油亚非合作会议,推进棕榈柴油在亚非国家的发展。

(三)氢能技术

2004年在土耳其建立国际氢能技术中心,计划五年内得到土耳其政府4000万美元捐助,该中心目前正在实施若干项目,并侧重生产“清洁能源载体”氢。

(四)海流发电技术

在意大利政府的资助下,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开始实施海流技术区域方案。这个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助并实施的项目使用的是一家意大利公司与意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的海洋流发电机组。有关机构认为它是国际上将海洋流动力能转变为电能的最为成熟的发电技术。这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将为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开辟出一条新路。

(五)与拉美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合作方案

2006年9月26-27日,工发组织与乌拉圭合作在Montevideo召开了“生产应用型可再生能源部长级会议”,15国能源部长通过了“部长宣言”,加强区域合作以提高能源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供应以及促进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开发,并在乌拉圭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有效利用区域检测中心”。

五、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作为全球能源市场日趋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已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3.6%,世界能源消费将越来越向中国和亚太地区聚集。据预测,目前中国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采比分别为80、15和50,大致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0%、40%和70%,均快于全球化石能源枯竭速度。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国煤炭国内生产量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量,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则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原油的缺口最大。注重能源资源的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来说既重要又迫切。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因此,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能源的开发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几年来,我国小水电装机容量每年以超过250万千瓦的速度迅速发展。风电发展也很快,2005年底建成装机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6.5万千瓦,解决了约300万偏远地区人口基本用电问题。沼气年利用量达到50亿立方米,改善了1400万农户的生活用能条件。预计到2020年,中国水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2.9亿千瓦,风电达到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达到2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沼气年利用量达到24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左右,生物质发电达到2000万千瓦。虽然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但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仍面临着成本高、规模小等困难。例如,小水电发电成本约为煤电成本的1.2倍,生物质发电成本为煤电成本的1.5倍。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发展,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通过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鼓励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在法律、政策和市场层面的障碍,并给予相关产业以资金支持。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问题始终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与国际能源署(IEA)等国际组织和各国能源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能源战略研究与统计,跟踪世界能源的最新发展动态,积极参与能源合作论坛与交流机制,增加我国的话语权,参与国际能源体制与政策的制定,并为我国及时制定战略、政策提供参考。

二是扩大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推广上的合作,利用亚欧合作机制,借鉴其他国家的政策、经验与技术,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的开发与利用,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3篇:可再生能源范文

汽车行驶在格尔木的戈壁滩上,路两侧星罗棋布的蓝色太阳能板在这块荒漠上显得格外醒目。

就是在这块距离青海首府西宁800公里远的荒凉土地上,缔造了中国光伏发展史上的奇迹——在2011年底短短的几个月内,这里的黄色土地迅速地被覆盖,披上了一层蓝色的外衣。从前荒无人烟的土地,几乎在一夜间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各路“淘金者”纷至沓来。

而这一切源于发改委的一纸公文。2011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规定当年7月1日前核准,并能于12月31日前建成投产的光伏发电项目标杆电价定为1.15元/度;而在7月1日后核准,或此前核准但未能在年底建成的项目核定为1元/度。为搭上1.15元/度的政策末班车,西部电站抢建潮就此拉开。截至2011年年底,青海省新增光伏并网容量突破100万KW。

经营逆变器生意的老孙也加入了这一热潮,他在格尔木找到了商机,销量不错,虽然组件价格不断下跌,但彼时逆变器利润还较为可观。可是,整整一年时间过去,没有拿到项目回款的他,度日艰难。“开发商一直拖欠项目款,他们说虽然项目已经并网,但是电价补贴还没有拿到,没有现金给我们。”

在宁夏银川,作为一家风电设备商的项目经理,老杨谈起账款拖欠颇为无奈:“风电场建成已经两年多,至今没拿到剩余的设备款,其实也就不到一千万。他们的理由就是现在还没有拿到补贴。”

“财政相关配套资金下发不及时,导致很多企业延迟了承诺付款期,而上游企业未将此列入财务风险控制内,导致资金链崩溃。”光伏监控系统提供商上海淘科常务副总经理陆剑洲说。

在经历狂飙猛进的增长后,风电行业从下游向上游传导的压力链在行业内早已众所周知。上游企业破产屡见不鲜,为何在刚刚爆发一年多的光伏市场,这一现象又开始重演?开发商以未拿到手补贴为由而拖欠账款。这一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补贴为何迟迟没有发放?本刊试图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补贴资金来源、支出的梳理,厘清这一脉络。

被延长的周期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看来,老孙遇到的情况就是所谓的“三角债”——虽然开发商拿到了1.15元上网电价,但是电站每发一度电,仅拿到当地脱硫火电价格,差额部分由国家进行补贴。由于迟迟拿不到电价补贴,按当地火电上网电价收入部分甚至不足以支付银行利息和维持电站运营。开发商只好拖欠设备商欠款、工程款等。“其实就是政府欠开发商的钱,开发商欠上游企业的钱。”

上个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电监会新一期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的通知,补贴期为2010年10月-2011年4月,补贴涉及800多个风电、太阳能、生物质以及地热发电项目,共计113.45亿元。

“2012年底发放截至2011年4月的补贴,相差一年半的时间,正常的发放周期一般是半年。”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李琼慧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

据记者查阅以往文件发现,2009年1月-6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通知是在2009年12月份,2007年10月-2008年6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通知则是在2008年11月公布。相较于以往,此次电价补贴的时间点整整向后推迟了一年。

因而,在2011年下半年后大批建设的西部太阳能电站还没进入到电价补贴的时间段内。“目前还没有听说哪家大型光伏电站拿到补贴。” 民生证券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王海生直言不讳。

那么,政府为何拖延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电价补贴发放?

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可再生能源发展。2009年1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提出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年度安排的专项资金和依法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部分主要来源于销售电价的分摊。

按照2006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电网企业按照中标价格收购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超出常规火电上网标杆价格的部分,附加在销售电价中分摊。从那时起,每度电费有2厘钱被纳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后因资金需要不断增长,2009年底调至4厘/千瓦时,直至目前征收标准为8厘/千瓦时。

伴随征收标准两次上调,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也随之确立。特别是2011年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其中,电价附加征收方式发生变化,由电网企业代收代管转为交由电网企业征收上缴中央国库。

“基金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征收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基金的管理层级,延长补贴下发周期。”一发改委内部人士表示。

而事实上,此前由电网公司代收代管的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电价附加在价内征收,因而这部分资金不可避免地计入电网企业的销售收入,导致可用资金量的‘缩水’。对于电价附加收入大于可再生能源补贴支出,该项余额留存的省级电网公司,必须缴纳25%企业所得税。例如,2009年前6个月全国共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约23亿元,但支付所得税就约为1.6亿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员时璟丽曾撰文指出。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补贴拖延核心问题还在于资金缺口。

难以弥补的缺口

从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诞生之日,资金缺口问题就一直存在,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早已入不敷出。据电监会刚刚的《节能减排电价政策执行情况监管通报》,截至2011年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缺口达110亿元。

虽然大家都在讲补贴资金有很大的缺口,接受采访的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并不清楚每年电价附加收入资金总额到底是多少。对此,有关主管部门并没有进行定期结算和公示。

伴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的不断增加,在过去的几年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的缺口成倍增加。由于历史欠债,2012年电价附加收入有一部分需要弥补此前的资金缺口,业界更有了“寅吃卯粮”的说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论是由谁管理资金,资金收入端的问题必然传递到支出端。《暂行办法》规定,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在除自治区以外的全国范围内,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扣除农业生产用电(含农业排灌用电)后的销售电量征收。

“实际上,根据以往电网公司征收经验,电价附加收入应该是在全社会用电量×8厘的基础上打个8折。”李琼慧称。

造成此结果的原因除了和农业生产用电排除在外,虽然国家规定要对企业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进行附加征收,可是由于其电量和管理不通过电网企业,很难对其用电量进行测算。

对此,时璟丽表示认同。“除了自备电厂不好测算,同时地方执行动力不足,有可能收上来那么多电价附加,在本地用不完还要分给别的省份。”

前端收入打了折扣,而随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补贴需求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基金面临更大压力。

在我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主要是用于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地面电站项目,太阳能项目中光伏建筑一体化以及金太阳项目补贴资金是由国家财政年度安排的专项资金支付。

王海生给记者做了一笔测算,2012年全年预计用电4.5万亿度,按照8厘/千瓦时征收标准,可收可再生能源附加约为300亿元。2012年,风电发电量大约为1000亿度,需补贴部分约为200亿元;光伏上网电价项目估计发电30亿度,需补贴20亿元;生物质发电补贴需要补贴80亿元,总计约300亿元。

这也就意味着,2012年应收可再生能源附加收入刚好够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欠款以及2013年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光伏发电进入高速增长期,将给资金带来更大的压力。“国家计划于2013年底前支付2011年及以前的补贴。而2013年补贴需要预计是450亿元。”王海生说。

双管齐下

自2006年以后,我国可再生能源市场迅速启动,远远超出《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预期目标,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增长迅猛,造成补贴资金短缺。以风电为例,根据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而事实上截至2011年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已经高达4473万千瓦。

“在我国,规划往往是发展底线。因而,对于这种需要大量资金扶持的产业,对市场容量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资金缺口。”上述专家对记者表示。

造成的结果是,符合国家各种政策规定、经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也最终拿不到补贴。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在过去几年间,风电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隐患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太阳能发展也遇到同样问题。

去年9月,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此前,对于“十二五”太阳能装机目标,已经进行了4次修改,从最初的500万千瓦到1000万千瓦,去年5月上调至1500万千瓦一直到9月份的2100万千瓦。

然而,就在规划出台的短短几个月内,对于再次上调“十二五”太阳能发展目标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2012年,金太阳项目总量大致是450万千瓦。为鼓励分布式发展,国家能源局《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每个省可以建设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00兆瓦分布式发电示范园区,全国上线1500万千瓦左右。此外,地面电站项目总量能达到1000万千瓦。因而,事实上,政府审批项目已经达到3000万千瓦。”孟宪淦说。

在孟宪淦看来,政府只有做好发展规划,才能做好财政预算。“可再生能源法核心内容就是总量目标,也就是规划和计划,告诉大家一定时期内市场容量有多大。”

现实情况往往对发展量难以把控。在王海生看来,近期上调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是大概率事件。

“将来趋势,不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不行,但是不能无限涨电价。不仅对老百姓生活有一定影响,关键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在我国,工业电价偏高,如果提高附加,对工业企业发展很大损害,降低工业产品竞争力。”李琼慧分析道。

“当时设计8厘钱/千瓦时补贴标准时就知道不够用,但是有的时候没办法,电价如果上涨太多,影响CPI,因而受到很多因素牵制。”时璟丽对记者说道。

“发展可再生能源要考虑社会成本。国外发展的经验比如德国是政府给出补贴总量,在总量范围内实行一个电价,超过就降低或者干脆不给补贴。这样可以保证合法合规企业正常盈利,避免一窝而上。” 李琼慧建议道。

一端控制发展速度、另一端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表面上看,两种手段双管齐下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然而操作中,并不容易。

理顺管理体制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电价附加外,还可以拓展多种资金渠道,除了国家财政可以每年为基金安排和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也可以利用其他能源税费为基金注入资金,比如对化石能源征收税费。

“在近期内,补充资金缺口最现实的办法是国家财政直接补充。”上述一位专家称。

对于可再生能源补贴,近几年来财政资金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以金太阳项目为例,其补贴类型为投资性补贴,即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投资的50%给予补助。2012年,中央财政共拨付资金130亿元支持金太阳工程发展。

在经过几年试验后,金太阳工程种种弊端逐渐显露,骗补、补后不建等问题层出不穷。因而,业界有声音呼吁将金太阳工程投资性补贴转向电量定额补贴。

颇有意味的是,在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示范项目的通知中,提出对示范区的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单位电量定额补贴政策,对自发自用电量和多余上网电量实行统一补贴标准。

“现在业内普遍认为分布式发电度电补贴在0.4元-0.6元之间,但是补贴资金从哪儿来还悬而未决。”孟宪淦说。

记者从国家电网公司拿到的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11月,其累计受理分布式光伏发电报装业务123项,总装机容量达到176.4兆瓦,其中金太阳示范项目占67项。

“现阶段看,分布式光伏并网解决的是金太阳示范项目的余量。”李琼慧说。

“其实,金太阳示范项目和分布式光伏是一类项目,享受不同政策。分布式补贴也应该来源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之前采用一次性补贴的形式,效果不好,但是金太阳项目还在做,说明部门之间并未完全协调好。”时璟丽说。

从目前情况来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由财政部管理,电价附加收入主要支持的大型地面电站项目则由国家能源局进行核准,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金太阳示范项目和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由住建部主导。

“省级电网上缴电价附加后,由财政部管理。但财政部不具体分管发电项目,由发改委来核,其实是两条渠道。”孟宪淦解释说。

“《暂行办法》只是在文件上把两部分资金放在了一起,实质上并没有合并,依旧是两套体制。” 迈哲华(上海)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能源电力总监曹寅对记者表示。

其实,早在三年前,时璟丽建议以基金形式管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由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基金”,或者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的资金纳入到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资金的管理范围,由财政部管理。然而,现实和她的设想有了一定的差距。

“国家财政补贴可再生能源,统一纳入基金管理,更好一些。成立可再生能源基金目的是统一管理,作为基金应该有预算额度,来源有哪些、怎么样使用、每部分用多少,需要做一个平衡。”

第4篇:可再生能源范文

虽然股市从其2010年的高位回落、来自通胀压力和供应链不平衡的迹象导致对其飞速增长是否可以持续的担忧,中国依然无可争议地占据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的领导地位,中国风能和太阳能市场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例如,201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长64%,达到逾4200万千瓦。

紧随中国之后的竞争对手美国业已批准《财政部津贴计划》延期一年,旨在为可再生能源市场提供必需的喘息机会。2010年,美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510万千瓦,仅相当于2009年的一半水平,不足中国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1650万千瓦的三分之一。然而,奥巴马总统在2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设定了到2035年实现清洁能源电力占80%的宏伟目标,包括核电、碳收集封存和天然气。

安永大中华清洁能源中心主管合伙人蔡伟荣表示:“在能源政策与清洁能源行业就业率增长直接关系不大的国家,我们发现政府和政策制定者越来越注重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低碳经济,但这可能会以长期经济价值为代价。时间将会证明,在宏伟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和项目投资的平衡方面,一些更加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是否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技术方面,2010年是海上风电发展势头良好的一年,新增装机容量51%。然而,全球陆上风电装机容量却下降了7%,其中欧洲下降了14%。太阳能发电行业增长强劲,集中太阳能发电市场继续发展。生物质发电投资水平与2009年相当。

蔡伟荣表示:“我们将继续看到在开发、部署和采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进展。全球向节约资源型社会和低碳经济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在本地或地区层面,我们将面临诸多挑战。但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全球性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供需失衡、能源安全和能源价格,具有牢固的基础。”

欧洲各国情况不一,有的国家政府预算紧缩,技术成本下降,有些国家的太阳能发电市场则蓬勃发展。这种情况下,一系列下调上网电价的政策意外或计划推出,尤其是太阳能方面。2010年11月份,西班牙最终推出了大幅下调

上网电价的一揽子政策,法国则于12月推出了3个月暂停建设太阳能新项目的政策。尽管德国和意大利也先后推出了下调上网电价政策,两国2010年装机容量仍分别达到700万和400万千瓦。

继引入不同技术享有差别化、更为优惠的上网电价的新能源法获批之后,土耳其在国家吸引力指数的排名上升。印度太阳能市场得益于《可再生能源购买义务》修订案及其他资金方面的支持。但荷兰和澳大利亚的排名下降,原因是政府减少激励措施。

第5篇:可再生能源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教学

社会发展需要资源与能源的支持,但经过多年来开采与发掘,许多传统能源已经陷入紧缺的境况,加之传统能源的污染性,人居环境日渐恶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我国目前能源发展已经步入稳定上升时期,高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然而这一课程的设置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落后于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不明确的课程内容设置阻碍了课程教学的进步,加之对该课程的科研实践与理论探究结合较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应当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用发展和探究的眼光看待,从而找到针对性的改革方法,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现状

1.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

就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较为落后,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增开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专业,但主要以核能相关专业为主,如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不仅如此,一些高校虽然增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是基于原本能源基础课程之上的选修课,作为新能源课程的补充教学,缺乏针对性,使得课程内容的设置缺少科学性,专业性也不够强,与国家对这一方面人才的需求不匹配。

2.课程内容设置仍不明确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的设置应紧密结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着重介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开生物质能相关内容,而当前我国高校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课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片面,重点普遍都放在对传统能源的升级改造方面,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比较片面,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对能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但这种缺乏专业性特点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内容设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能源专业人才的进步。

3.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低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对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的研究有条不紊,但新能源的教育教学方面却还跟不上时代进程,我国高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要讲解内容,非常缺乏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学生常常熟知理论知识却难以进入今后工作的实际应用,对该课程的有效性和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4.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开展优势及其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当前能源消耗是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如果依靠现有不可再生资源,在未来的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可能会造成资源干枯,人类也将面临巨大的灾难,因此,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地研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应积极开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引起学生对能源的重视。另外,系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开展,可以通过系能源代替原有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使用,而且这些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其中太阳能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不仅节省了大量的电力能源,而且相比于电热水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未来工业、农业、电力等多个行业发展中势必会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

二、针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现状的改革方法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进行创新,不仅要创新培养模式,还要创新培养目标,设定更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这一方面,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高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避免片面而短期的课程设置,对于一些专业水平较强的高校及专业来说,新能源课程不应局限于选修课,而是要增开到必修课当中,让学生充分而具体的学习,掌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过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

2.明确课程专业特点

少数高校开设了风能、动力工程、太阳能、光伏等相关专业,这些新能源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仍然不完善,有关生物质能的专业也少之又少,能够招收新能源专业学生的院校也较为匮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时应当明确这些专业的课程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例如,对动力工程专业学生教学时,着重讲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这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通常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因此,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才是该专业的核心教学课程内容。例如,可以根据学校课程实际发展情况,适当开展如半导体物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比较基础的一些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基础课程之后,才能继续进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原理的基础上,对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理解更加深入,易于学生对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创新。

3.加强科研实践结合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标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科研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加入与节能环保有关的工程实践,并在实践的环节中导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全新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根据科研成果深入探究该课程的内涵,掌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生与转化过程,全力探寻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转化效率提升的有效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是顺应我国发展需要而增设的高校课程,能够为国家输送这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一课程的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高校与教师应当协同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课程的专业针对性,进一步加强科研实践与基础理论的结合程度,保证该课程开设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巧杰,白连平.“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教学体会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27).

[2] 康重庆,杜尔顺,张宁,陈启鑫,黄瀚,伍声宇.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综述与展望[J]. 南方电网技术. 2016(03).

第6篇:可再生能源范文

【关键词】水能;开发应用;必要性;前景

1 当今中国能源形势

1.1 中国能源概况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无不是依靠能源作为基础。中国作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就显得更为紧迫。但是现实中,我国能源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10.7%,在我国庞大的人口面前,各种常规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就远低于世界水平。

在我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煤炭仍占主导地位。据统计2009年我国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75 x 108t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7.5%,石油9.4%、天然气3.84%,其他(水电、核电、风电)占9.26%。2009年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066 x 108t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0.1%、石油18.7%、天然气3.85%、其他〔水电,核电、风电)7.35%。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既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也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同时,煤炭仍然是我国主要能源供应,其次是石油,二者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枯竭,势必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2 能源开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大,能源的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但在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

一、是赋存分布不均,运输成本高。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我国主要能源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由此造成了高昂的运输成本和交通压力。

二、能源结构不佳,能源利用率低下。从能源构成来看,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能源利用率也较低,尤其是民用煤的利用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

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以最为常见的水能资源为例,尽管通过多方努力,截止2010年8月底,我国建成了大中小型水电站4.5万余座,总装机容量已突破20GW。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能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开发程度仅排在世界的80位。

四、能源消费对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由于我国煤炭的灰分和硫分较高,原煤入洗率较低,大部分原煤未经洗选就直接燃烧,造成了大气污染。

2 我国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必要性

2.1 水电开发是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发展中心的分析预测, 2020年我国电力需求将达4.6万亿kW・h(相应装机容量超过10亿kW)比2005年增加1倍多。能源短缺,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的挑战。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净进口国,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也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4年的40.18%,预计2020年大约需要进口石油2.5亿吨左右,依存度达60%以上。由此看来,我国过多地使用化石能源,不仅使我国的大气环境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而且由于我国矿层能源资源的不足,不得不依赖进口,使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水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大大缓解我国能源的进口压力,早开发早得益。

2.2水电开发是发挥我国水能资源的“比较优势”的需要

在我国众多的能源资源中,水能是我国能源中的“比较优势”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世界总量的17%。据国家公布的水能资源称:我国大陆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年发电量;技术可开发年发电量;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这三大指标均居世界之首。开发水电可以减轻我国化石能源需求的压力,提高我国的能源保障。

2.3水电开发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我国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水能属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显著的作用。

2.4水电开发是优化我国能源供应结构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能源供应结构中,煤炭一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煤炭在一次能源的生产中的比重约75%左右。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我国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水能资源的保有可开发的储量很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主角。

2.5水电开发是缓解我国运输压力的需要

我国能源供应特点是,生产基地大多在我国西部、北部,能源的消耗中心大多分布在东、南部。我国煤炭蕴藏量大多分布在西部、北部。煤炭生产地都远离煤炭消费中心,在我国境内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的强大煤流态势,给我国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压力。

4. 水能开发和应用的广阔前景

4.1 水能开发和应用的广阔前景

随着人们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将是今后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式,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水能资源需求将会大大增加。

我国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占四分之三以上,但目前开发率仅为8%。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电东输工程必将激活西部丰富的水力资源,发挥地区优势,将西部建设成我国的水电能源基地,既可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又能优化全国的能源结构。

由此可见,水能资源无论在蕴藏量和开发程度上都仍有非常大的空间。在技术运用的成熟度上相较其他新型能源更是遥遥领先。水能资源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水能资源的开发仍具有广阔的前景。

4.2 适于我国国情的水能开发应用方式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其中绝大部分人口为农民。因此,开发应用中国农村水能资源是一项既有经济效益,有又社会效益的能源应用方式。中国农村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据最近资源复核初步统计,可开发量约为1.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资源分布广泛,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0多个县(市)都有农村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中部和沿海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占70%以上。资源分布分散,适合于分散分布式供电的战略发展方向规模适中,适合农村、农民组织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适合私人投资开发。没有大量水体集中和移民、淹没,不排放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是清洁可再生能源。

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及核电相比,农村水电具有发电技术成熟,商业化运作水平较高,建设、运行成本较低,电价便宜的优点。目前农村水电发电占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的90%以上,无论是发电量,还是电能质量都要比其他可再生能源优越。因此优先开发清洁的农村水电资源,替代有限化石燃料应是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首选。

4.3 水能开发和应用的深远意义

发展是永恒的,在发展中我们经历磨难,面临挑战,也找寻着答案。水能作为我国技术上最成熟、经济上最为合理且储量上仍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水能的开发和应用必将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以新时期、新体制、新技术、新模式构筑的水能资源开发大潮正滚滚而来。

作者简介:

第7篇:可再生能源范文

关键词:低碳,碳排放,生态城市,可再生能源

1.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提出

城市作为一个人工改造的生活环境其与纯自然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政治、经济、环境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生命有机体”。在近代社会数百年经济高速发展中,人们几乎完全漠视了环境。当我们的物质财富积累到相当的程度,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然千疮百孔。于是,生态城市被提上议事日程;环保、绿色、低碳成为各个国家、各座城市竞相追逐的桂冠。特别是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不欢而散,《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的今天,对低碳城市、零碳城市的呼声可谓甚嚣尘上。应当说,生态城市是人类社会走到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十字路口的必然选择,而低碳是生态城市的应有之义。

2.中国城市生态水平、碳排放现状分析

继《欧洲绿色城市指数》《拉丁美洲绿色城市指数》之后,今年2月《亚洲绿色城市指数》。从一系列比较数据我们看出,中国城市的碳排放情况与发达地区的城市不同。在欧洲和北美,约一半的能源用于建筑物的供暖、通风、空调和楼宇照明,另一半的能源用于交通和工业;因此,减少碳排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减少能源需求和改变消费模式。在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能源用于工业生产,不到三分之一的能源用于建筑和交通;因此,减少碳排放的工作重点是减少工业生产中的能耗强度,但同时又要接受家庭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的事实。

最近几年,中国一直都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原因在于中国能源过渡依赖煤炭。1990年以来,中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而低碳能源核电的比重则2000年以来才有所增加,可再生能源水电的比重也不太高。因此,中国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以发电为例,中国平均燃煤发电量的比例为80%。而法国的核电占到全国电力结构的三分之二以上,还销售到其他国家;北欧电力结构则以水电为主,占七成以上。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中国目前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不可能将工业这一支柱缩减。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更不可能忽视生活条件的改善。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

3.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出路

目前,碳减排主要有3种技术选择:一是化石能源替代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二是提高能效,减少能耗,实现减排放;三是碳埋存及生物碳汇技术。

从资源上看,中国是一个煤多油少气贫的国家。2007年底煤炭探明储量1145亿吨,占全球探明储量的13.5%,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1.3%和1.1%。由于煤炭储量相对丰富,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廉,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从能效上看,技术因素对降低碳排放的具有积极的重要影响。以钢材生产为例,中国在生产技术水平低的时候,生产一吨钢材需要1.3~1.4吨标煤,技术进步后需要不到0.7吨标煤。在发电技术方面,以前,发一度电需要煤400克以上;现在运用新技术后的水平只需要300克多一些,而最先进的超临界发电机组更是只要290克。但是,我们看到这种正面效应是有限的。

从碳汇上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目前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森林植被的现有碳贮量为潜在贮量的44.3%,土壤的现有碳贮量为潜在贮量的90%,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贮存具有一定潜力。中国森林覆盖率低,生物量相对较低,全国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较小,可能仅有美国的1/2到1/5。而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用于造林的土地有限,以人工造林增加碳吸收,成本高,效益低,不具优势。

因此,中国的出路只有逐步脱离煤炭依赖型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的建设,提倡绿色出行、绿色照明。这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导,另一方面需要经济支持。2007年《可再生能用中长期》规划出台,提出到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为10%,2020年到15%的目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才刚刚起步,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任重而道远。

4.总结

生态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并非朝夕之间即可一蹴而就。推进生态城市建设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才能有利于其正常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施。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于软件支持。以往的很多东西都不能与生态城市这一体系相配合,相适应,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力,阻碍其建设;比如监管制度、服务理念等多方面同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与生态城市建设相匹配的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对发展方式和生活中相关的各方面都要进行必要的改变,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历史和社会进步的潮流。

第8篇:可再生能源范文

一、概 述 在国际上,可再生能源已被看作一种替代能源,可以替代用化石燃料资源生产的常规能源。在1995到2003年期间,全球可再生能源累计投资达到了1000亿美元(仅2003年就投资了200亿美元),使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能力达到1亿千瓦,至少满足了3亿人口的用电需求。在未来10年里,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投资每年有望达到850亿美元,并创造几百万个新的就业机会。过去一说到发展可再生能源,人们首先就会联想到环境和气候变化。现在人们更多考虑的是能源安全、就业机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先进的技术开发和制造,以及消费者的拥护和消费者的选择。尽管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的消费比例不到2%(2003),但其应用扩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的一个例子是德国,在短短的10年间,依靠固定电价和一部综合的可再生能源法律激励体系,建立起自身的可再生能源产业,2002年的销售额达到110亿美元,并创造了几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德国已成为世界风电发展的领头羊,而且光伏发电紧随日本之后,排名世界第二。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到2017年20%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2002年只有12%);欧盟,2010年22%的电力或整个能源的12%来自可再生能源(1999年14%的电力,1997年整个能源的6%);德国,2020年20%的电力和2050年整个能源的50%来自可再生能源(2002年6.8%的电力);日本,到2010年光伏发电要达到483万千瓦(2003年为88.7万千瓦);以及拉丁美洲,2010年整个能源的10%要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二、风 电 风电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得利最大的技术,2003年仅风机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0亿美元。在过去的6年里,风电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2%,2011年新增装机797.6万千瓦,全球累计风电装机达到4731.7万千瓦。全球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是德国(1697.6万千瓦)、西班牙(826.3万千瓦)、美国(674万千瓦)、丹麦(311.7万千瓦)以及印度(300万千瓦),这些国家都有强有力的政府激励政策支持着风电市场的开发。这些政策包括德国的固定电价和美国的生产环节减免税,但也包括一些不同的投资和制造业方面的激励政策。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印度成为世界风电发展大国之一,主要得益于其制定了有效的国家开发政策。 欧洲是世界风电发展最快的地区,2011年新增风电装机的72.4%在欧洲、15.9%在亚洲、6.4%在,北美。2003年,欧洲风电产出达到600亿千瓦时(相当于欧盟15国2.4%的电力消费),为1400万户家庭提供了电力需求。日本计划到2010年发展风电300万千瓦,美国预计其风电产业将保持当前18%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全部电力生产的6%将来自风电。世界风电发展路线图——“风力12”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球的电力供应12%来自风电,届时将以12.45亿千瓦的风电装机减排18.13亿吨CO2。 目前世界的风电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产业重组(越来越精干和强大)、风机的单机规模不断增大和向海上发展。2003年,丹麦的维斯塔斯(Vestas)吞并了NEG麦康(NEG Micon),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占有了世界33%的风机市场,有20种产品,生产从单机600千瓦一直到单机4200千瓦的风机。美国的通用电气(GE)是世界第二大风机制造商。今天,正在有更多的单机2500千瓦以上的新机型替代1500千瓦的机型,例如GE的2300~2700千瓦、Vestas的3000千瓦V90和AN/Bonus的2300千瓦机组。更大型的风机也正在进入市场,例如GE的3600千瓦海上风机、爱纳康(Enercon)4500千瓦机组、NEG Micon的4200千瓦机组和2011年安装的产自REpower和Muhibrid的两台5000千瓦机组。海上风电发展的趋势使大型机组的应用越来越多。据国际著名咨询公司英国的Garrad Hassan分析,到2020年,欧洲具有33%的电力来自海上风电场的潜力,这意味着2.4亿千瓦的风电装机.每年发电7200亿千瓦时。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实际上是可行的,只要风电产业能够得到合适的政策和投资激励。 三、

第9篇:可再生能源范文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本文的数据来源于笔者对吉林、陕西、山东、浙江4个省份农村地区2008年和2012年409户农户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情况的跟踪调查(如表1所示)。实地调研分别于2009年和2013年进行,调研结合采用多阶段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省、县、乡镇、村和农户。首先,考虑地区代表性和农业发展水平,选取了山东、陕西、吉林、浙江4个省份;其次,每个地区按县人均收入高、中、低三层各随机抽取一个县;然后,每个县随机选取了2个乡,每个乡随机选取2个村,每个村随机选取12户农户。第一期共调查576户农户,获得有效问卷570份。第二期追踪样本480户。由于部分农户对个别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的估计存在困难,两期调研中各种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数据均被完整获得的样本为409户,占追踪样本的85.2%。根据农户收入等家庭特征因素的分析发现,跟踪调查样本与非有效样本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中409份有效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农村可再生能源生活消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根据实地调研数据,中国农村家庭消费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秸秆、薪柴、太阳能和沼气4种。本文在分析中将可再生能源分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其中传统可再生能源包括直接燃烧的秸秆和薪柴,新型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和沼气。1.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呈现下降趋势,并且消费结构明显变化。2008年,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量为417.87千克标准煤,2012年下降为349.85千克标准煤,降幅为16.28%(如表2所示)。其中,传统可再生能源的人均年消费量从408.56千克标准煤下降为323.45千克标准煤,降幅达20.83%。虽然相比2008年,传统可再生能源在可再生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仍以92.45%的比例占据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传统可再生能源中,农作物秸秆和薪柴在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分别为64.03%和28.43%。2.中国农村新型可再生能源消费发展较快,但消费所占比例依然较低。2008年新型能源人均年消费量仅为9.31千克标准煤,2012年上升到26.41千克标准煤,增长将近2倍(如表2所示)。虽然新型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但从消费比例看其发展程度并不高,2012年新型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量占当年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总量的7.55%,不足传统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的十分之一。此外,当前中国农村新型可再生能源种类相对单一,太阳能占新型可再生能源消费的绝大部分,沼气消费占比不足1%。3.不同地区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差异较大。北方地区传统可再生能源消费较多,南方地区新型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在2012年4个调研省份中,农村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量最大的是吉林(615.74千克标准煤),山东(311.51千克标准煤)、陕西(268.89千克标准煤)次之,浙江最小(206.72千克标准煤),地区排序与2008年完全一致,这可能与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供暖能源需求较大有关。各地区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吉林、山东两省以秸秆为主要能源(分别占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的93.97%和87.86%),陕西、浙江两省则以薪柴消费为主(分别占其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的79.42%和61.67%)。2012年浙江省新型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为75.57千克标准煤,占其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的36.56%,发展程度远远高于其他3个省份,如表3所示。

(三)影响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本文进一步对可能影响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因素做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与家庭经济水平、劳动力机会成本、不可再生能源价格、作物耕种面积、到集贸市场的距离、家庭人口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如表4所示。统计结果表明,随着人均财产水平上升,农户家庭传统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明显减少,新型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显著增加。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人均财产低于1万元时,传统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量为418.48千克标准煤,新型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为4.93千克标准煤;当人均财产水平高于3万元时,传统可再生能源人均消费量下降为230.67千克标准煤,新型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上升为43.92千克标准煤。农业劳动力价格也可能明显影响农村人均可再生能源消费。研究发现,随着劳动力价格上升,农户家庭传统可再生能源消费量逐渐减少,新型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显著增加。当劳动力价格低于1000元/月时,传统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量为433.70千克标准煤,新型可再生能源为6千克标准煤;当劳动力价格上升到2000元/月以上时,传统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下降到286.23千克标准煤,新型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上升到44.27千克标准煤。电能等替代能源的价格也与可再生能源的人均消费密切相关。表4显示,电能价格在每度0.55元以下时,传统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量为355.64千克标准煤;当电价高于0.55元时,传统能源人均年消费量上升至402.17千克标准煤。燃油价格低于7元/千克时,新型能源人均年消费量为6.88千克标准煤;当油价超过到8.5元/千克以上时,新型能源人均年消费量提高到28.78千克标准煤。能源获取难易程度以及家庭人口特征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消费。表4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家庭人均农作物面积从小于1亩增加到3亩以上时,传统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量从218.66千克标准煤上升到608.49千克标准煤,同时新型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量从30.55千克标准煤下降到4.22千克标准煤。传统可再生能源消费量随村委到集贸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家庭住家人口规模、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比例、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年务农女性比例等也与可再生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例如,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传统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新型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模型设计与估计结果

(一)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上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家庭生活可再生能源消费可能与农户家庭经济水平、劳动力机会成本、获得能源难易程度、家庭人口特征等因素有关。但是,单因素分析没有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无法将不同因素对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的影响分离出来。因此,本文进一步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系统估计不同因素对中国农村地区生活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影响。已有农村能源消费方面的研究大多采用单期调研数据,并且仅对某一类能源的消费展开分析而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能源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本研究基于两期调研的面板数据展开分析,能更有效地控制潜在的遗漏变量所导致的估计偏误。另外,考虑到不同可再生能源消费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替代作用,因此,建立不同可再生能源消费的联立方程模型估计可以提高模型的估计效率[13]。由于现有的计量模型分析工具(如STATA)还难以实现对联立模型方程的固定效应估计,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效应的联立模型系统展开估计。模型设计如下Y1it=β10+β11Eit+β12Wit+β13Pit+β14Ait+β15Zit+β16SC+ε1itY2it=β20+β21Eit+β22Wit+β23Pit+β24Ait+β25Zit+β26SC+ε2it!(1)式中,Y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第t期第i户农户某类可再生能源的人均年消费量,1表示传统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秸秆与薪柴之和),2代表新型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沼气);Eit、Wit、Pit、Ait、Zit分别代表家庭经济水平、劳动力价格、不可再生能源价格、能源可获得性、家庭人口特征等5类解释变量;SC表示县级地区虚变量;β表示待估计参数;εit为误差项。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定义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2012年财产水平、价格水平等变量利用消费品价格指数调整为2008年的不变价。

(二)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如表6所示),家庭经济水平对新型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影响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但对传统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影响不显著。人均财产水平每提高1万元,新型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量增加0.74千克标准煤。劳动力价格对农户传统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影响显著,但方向相反。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价格每提高1000元/月,传统可再生能源的人均年消费量下降52.44千克标准煤,而新型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量上升10.82千克标准煤。电能价格对农户传统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电价每提高0.1元/度,传统可再生能源的人均年消费量将增加40.54千克标准煤,新型可再生能源人均年消费量也将增加4.50千克标准煤。燃油价格对两类可再生能源均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可能因为燃油主要为生活出行的交通工具所用,与可再生能源做饭供暖的主要用途竞争性不强。村委到最近的集贸市场的距离增大会显著增加农村居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村委到最近集贸市场的距离每增加1公里,农村人均传统可再生能源的人均年消费将增加3.56千克标准煤,新型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增加0.62千克标准煤。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农户离集贸市场距离的增加,其获得替代性商品能源成本提高,农户因此将减少替代性商品能源的消费并导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家庭人口规模也会显著影响人均农村传统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家庭住家人口每增加1人,传统生物质能源的人均年消费量下降57.22千克标准煤。另外,户主的受教育水平、非农工作经历、家庭中务农女性的比例等也会对可再生能源消费产生影响。例如,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小学以下的家庭,其传统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显著高于其他家庭。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