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

可再生能源优势精选(九篇)

可再生能源优势

第1篇: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

关键词: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发展动力

1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基本状况

在电力营销中能够进行发电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沼气等,将其转变成电能的过程无需使用煤、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用料,减小了环境污染,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绿色城市的目标相一致,同时,运用可再生能源将有效帮助目前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发展,并且还能够提高相关电力企业在该领域中的竞争优势,那么将非常有助于缓解目前在电力营销中的各种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电力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资助相关科学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为电力营销市场中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提供必要的资全补助,并制定不同阶段的优惠政策等,以此保障电力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市场的繁荣,电力企业依旧缺乏一整套电力营销市场化的机制,加之电力价格中定位的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了比较突出的可再生能源缺乏问题,以及与常规的电力竞争优势问题,对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化带来障碍。但是,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用户也开始能够获得选择各类供电商或者是其他电力产品的权利,而我国消费者已经可以充分意识到可再生能源的优势与重要意义,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条件。

2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障碍

通过阅读大量资料,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影响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的障碍进行分析与总结。

2.1电力营销领域可再生能源分布不均

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或很少排放对环境有害的废物,是对环境友好的二次能源,但是由于我国用于发电的可再生能源地区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其开发利用及市场营销。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拥有相当丰富的可再生电力能源,能够进行开发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亿KW,图1为2011年国际新能源网的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超过百万千瓦的省份柱状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十分丰富,但是明显的分布不均,这些丰富的可再生电力能源基本上都分布在经济不发达,交通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如内蒙古、甘肃等地,其中,内蒙古装机容量1275万千瓦,居全国首位。但是这些地区由于市场需求能力小、开发能力也不足、开发商的经济实力薄弱,严重限制了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发展,导致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开发率较低,在整个电力营销中所占比重小。

2.2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价格存在劣势

从我国电力价格整体来看,可再生电力能源的价格相对较高,因此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较严重的劣势。电力市场是相对垄断性的市场,其竞争机制的建立并不到位。我国虽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因其本身就不完善而未得彻底实施,比如太阳能发电的价格要比煤高出许多,而煤电优惠政策更多,执行效果也更明显,非常不利于太阳能等可再生电能的推广与使用。在发达国家,针对煤电等矿物发电要征收能源生态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并未制定此方面的政策。可再生电力能源的营销起步晚,规模效益尚未形成。一些规模较小的可再生能源电厂,成本高,技术设备多是进口,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上网、购网和销售三种电价偏高,制约了可再生电力能源市场的发展。

2.3政府对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支持不够

国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市场迅速发展,究其原因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各国扶植政策不同,但都以明确发展可再生电力能源为目标。我国虽然也开始重视发展可再生电力能源,但是对其开发和利用投入的力度依然不足,并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进行扶持,同时对于推动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的各项优惠政策未得到较好的落实,尚未形成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阻碍了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市场的发展。

3推动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市场发展的动力

针对以上影响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市场发展的障碍,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以推动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市场发展。

3.1完善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制度与法规

针对我国对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制度与法规的不完善,政府应加大力度给予支持,充分运用政府职能,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有效发展。在推动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的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为规划、协调、监督及服务,制定出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市场发展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电源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可再生电力能源在整个行中所占比重,同时利用其他与之相关行业的优势推动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

3.2合理开发与利用可再生电力能源

我国有关管理部门要调整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电力工业结构,推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电力生产中的应用。各省各地区应在充分了解我国全国范围内可再生电力能源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与研究当今社会不同电力资源的社会需求,积极制定并落实推动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的策略。通过多种合理、合法的方式进行可再生电力能源的资金筹措,力开发并合理利用可再生电力能源。

3.3拓展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市场

拓展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市场,保障可再生电力能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和输送。针对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分布情况,将可再生电力能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同时展开,保障其开发效率及利用率,拓展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市场,为其更好的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黄梦华.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1-06

[2]王博.基于市场机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均衡分析[D].西北大学.2010-06

第2篇: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

在《之江新语》中说:“市场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稍有懈怠,原有的先发优势就会削弱,已有的比较优势也会失去。”在多年探索实践中,贵州未敢懈怠,对自身发展优势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对此作了系统论述,强调要“千方百计培植发挥路径选择、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干群精神状态方面的后发优势”,以此支撑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决胜扶贫攻坚、同步小康。

后发优势强调发展滞后地区立足现有资源禀赋与技术模仿,缩小技术差距,挖掘发展潜力,提升要素利用效率,避免重走发达地区走过的弯路,降低发展成本,加速发展进程。尽管发展速度很快、趋势良好,但贵州整体上仍处滞后状态,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依旧较大,因此必须强调发挥后发优势,激发、提升既有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一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决定于生产要素的增加、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技术创新水平提高,而“最重要是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就是依靠成本较低的新技术与产业理念借鉴,加快资本积累、加速技术变迁与升级,“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变迁的可能性,相当大程度决定于其技术变迁的可能性”。这种思想对贵州如何发挥后发优势进而创造先发优势,可以带来诸多启发。

这些启发至少包括:贵州需要更大力度“借力、借机、借势”,从技术引进上多花心思,相对于自力更生的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的成本低、见效快;所引进的技术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并且有真实的试验基础,具备长远发展眼光与能力,甚至足以影响发展全局;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应该培育技术再改造、再升级的专业人才,为技术应用的可持续性与创造新供给打好基础;最为关键的,是产业与营商环境必须适应新的技术要求,不断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为“技术变迁的可能性”营造新环境、新氛围。

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后发优势与先发优势。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增长更需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经济发展必须从围绕资源开发、劳动力红利和资本积累,转向倚重技术进步、组织再造、结构调整、制度变革等创新引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开拓新增长空间。有效的创新活动,是先发优势的源发动力。先发优势可以确立行业、产业或区域发展的引领者地位,掌握先发优势者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第3篇: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

关键词:地暖、舒适、节能、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地暖这种采暖方式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选择,而且地板采暖较好地克服了散热片取暖所造成的空间浪费现象,是一种环保又高效的采暖方式。建筑节能是指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的建筑节能标准。近几年我国建筑耗能浪费严重,而地暖的节能效果和技术优势极大减少了耗能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不小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地板采暖是室内温度调节系统的终端技术,有可利用传统能源和多种可再生能源进行冷、暖双供独到的技术、环保和经济优势,加快推广应用地暖技术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1. 地暖的节能效果首先,地暖采暖与传统对流采暖给人体的舒适度不同,地板采暖室内16℃即可达到对流采暖18℃的人体舒适度效果。而根据有关技术资料显示,室内温度降低1℃,可节能近10%。况且地暖的人为操纵性,也能产生相应的节能效果;从技术优势上来说,它可独具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来实现冷暖双供,可利用再生能源进行供暖、供冷的技术,主要是利用地下常温水的水源热泵技术和利用土壤热的地源热泵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国家重点节能工程。

其次,地暖的热损失少。有地板采暖的房间,热量相对集中在人体高度以下,靠近天花板处的无效热量较少。暖气片采暖则相反。

再次,地面层和混凝土层蓄热量大,地板辐射采暖热稳定性好,间歇供暖时室温变化不大。在20℃温度时停电停水,室内温度在24小时内仍可保持18℃。无须频繁开关热源。

研究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地板采暖比暖气片采暖节能30%。对用单户燃气锅炉作采暖热源的用户来说,节约的采暖费很可观。一般地,一个采暖季的采暖燃气费约30元/建筑平米(非节能住宅),100平米的住宅就要3000元,用地板采暖每年可省900元。地暖的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可省出一部夏利车。由此看来,地暖的节能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2. 地暖的优势

除了节能之外,地暖还有以下优势:

优势之一:健康、舒适

地板辐射采暖中,热量的传播主要以辐射形式进行,热量散发均匀,且自下向上传递,房间下暖上凉,适合人体的生理特点,给人以舒适感。这种采暖方式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对人体起到保健的作用,这是水地暖的最大的优势之一。

优势之二:增加使用面积

地板辐射采暖和散热器采暖方式相比较,增加了室内的有效使用面积,且使室内装修方便,给人以宽敞协调的感觉。

优势之三:使用寿命长、维修费用低

地板辐射采暖(水地暖)所使用的PE-管材,具有耐酸耐碱性,而且耐热耐久性也特别好,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腐蚀和水垢,可连续使用50年以上,使用寿命是普通散热器的3-5倍。且除与集分水器的连接外,地板辐采暖的管材无接口,维修费用很低。优势之四:温度的可控性

地板辐射采暖每户设有独立的集分水器,每个房间在集分水器上设有独立的控制开关,可通过集分水器的控制开关来进行每个房间的开关或温度调节。总之,地暖的舒适度和优势是其他采暖方式无可比拟的。地暖尤其对于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这种身体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来说,地暖更是能够给予温暖细致的呵护。

第4篇: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

关键词:能源转换;税制促进;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能源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S)02-0065-05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际国能源形势比较及中国转换能源的必然性

纵观人类的能源史,能源的每一次变迁和发展无不是围绕能源的两个问题展开的:能源供应问题和能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有学者认为,自人类进人近代工业社会以来,能源利用的结构调整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到20世纪初,能源结构由传统的柴薪能源为主迅速转向以煤为主;第二次是20世纪初以后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形成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第三次是随着常规能源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要以及能源利用中产生的威胁^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能源结构逐渐转向以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为主体的持久能源体系。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结构调整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由向自然索取进入到回归自然的一种观念上的飞跃。

当今全球能源发展正处于第三次能源结构调整的初始阶段。目前,全球已有30多个发达国家和1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本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纳入未来能源战略。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开发新能源,推行节能新技术、新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进国内能源多元化,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国家也日益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印度成立了可再生能源部,目前在风电和太阳能利用规模上已居世界前列;巴西成功地开发生物能源,等等。

可见,能源结构的第三次调整是全球化的不可抵挡的趋势,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据预测,目前中国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采比分别为80、15和50,大致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0%、40%和70%,均快于全球化石能源枯竭速度。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的统计资料,中国2003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已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3.4%,但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消费量的63.1%,为高收入国家人均消费量的20.2%,可见中国的能源长期供应存在严重短缺。就能源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的统计资料,中国2002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高收入国家的21.1%,可预测,若中国发展到高收入国家的发达程度时仍采用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模式,则中国不仅面临本国的环境危机,也将在全球环境保护上无法立足。

综合上述分析,积极探寻能源转换的途径是全球化的趋势,也是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依然是煤炭占主导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5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8.9%,2002-2005年中国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一直呈轻微上升状态,而煤炭在全球能源供应的构成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时则下降到20%(不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的比例则由原来的不足20%上升为50%。因此,讨论中国的能源转换应置身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要立足于中国能源的特殊状况。

(二)中国能源转换的主要障碍:缺乏市场竞争力

中国能源转换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是持续促进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另一方面是促进传统能源内部的结构调整,逐步降低煤炭能源的比重。《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中国资源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根据2003年全国水力资源复查结果,全国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亿千瓦,年发电量2.47万亿千瓦时;目前,中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根据最新风能资源评价,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此外还有太阳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可见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巨大。在化石能源领域,天然气有“未来能源”之称,全世界天然气储采比高达70:1,而且替代性强。此外,天然气的热利用效能高,污染程度也较低,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石油低25%,比煤炭低40%,是矿物能源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的。全球天然气占总能源消费的24%,而目前中国仅占能源消费结构的3%。可见,大力发展天然气应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又一战略。

中国实施能源转换战略中的主要障碍在于转换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缺乏市场竞争力。首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较高。由于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普遍较低,而且具有间隙性,因此获得一定容量的可利用能量需要大规模的能量转换设备,从而需要较大的建设投资。其次,由于市场失灵、传统政策的扭曲以及能源的环境外部性没有体现在能源价格中,导致了能源价格的不合理,形成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竞争中的劣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上述障碍不能通过市场经济规律解决,因此,国家干预必须在此介入,税收政策就是国家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促进能源转换的税制运作机制

由于能源本身的自然特性,在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中往往会产生负外部性,即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对于不可再生能源而言,其外部性有二二:第一外部性为代际间的外部性,此乃由于多数能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这一个世代多使用一单位的能源就会造成下一个世代少一单位的能源使用;另一项外部性是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未反映这两种外部成本的能源价格过低,会造成过度使用、过度污染环境的恶果。市场失灵实际上是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内在原因。根据庇古外部性理论,环境的外部性问题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政府征收一个附加税或者发放补贴,对私人决策产生附加影响,从而使私人决策的均衡点向社会决策的均衡点靠近。

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行政管制型,一种是经济诱因型。行政管制多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此种管制下受管制者缺乏主动改善的动机。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倾向于经济诱因工具,税收就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微观经济理论认为,价格是影响商品需求量的首要因素。资料显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能源价格变化对需求量有明显的影响。税收政策具有调节价格的作用,并通过价格的调整以引导社会主体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比如间接税的征收致使纳税人提高商品价格或降低成本将税负转嫁给他人;价内税可以直接影响商品的利润,价外税通过将税金作为价格的附加转移给消费者负担,间接调整消费行为,等等。

税收工具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还表现在:首先,根据税收制度的财政原则,能源税可

以增加财政收入;其次,通过课征能源税可以促进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促使新兴节能和清洁能源产业之发展,促进适应未来的高能源价格时代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国外促进能源转换的税收制度

进行税制转移――降低直接税比重、提高间接税比重,是自20世纪70年以来,发达国家意识到所得税比重过高所带来的缺陷后出现的“重返间接税”的趋势。其基本构想是建立一个能够将经济活动给社会间接造成的成本反映出来的税制体系。目前,已经有9个西欧国家开始了税制转移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环境税制改革”。具体做法是消减所得税,减少的部分由有害环境活动征税来弥补。税制转换并没有改变税额的总量,只是改变了征税对象的组成。现有的经验已经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它能够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多重红利”。德国执行了一项为期四年、旨在将征税对象从劳力转向能量的计划,该计划从1999年实行,到2001年时,燃料的消耗量已减少了5%,从消耗化石燃料转移为高效用能技术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由于降低劳力成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瑞典在2000年决定实行绿色税收转型,即把征税重点转到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上来,具体目标定为在10年内增加300亿克朗的能源税和环境税收人,同时相应减少对就业和劳动所得的征税额。

一般认为,各国税制结构是各自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的。从促进能源转换的角度出发,能源税种的优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更直接的调整和引导生产和消费行为的作用。欧盟各成员国于2003年达成一致,通过了《重构对能源产品和电力征税的欧盟框架指令》。该指令对多种能源和电力规定了较高的最低消费税率,从而让消费者在使用各种能源时,不得不进行核算,转而选择成本较低的环保替代品,促进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发展。此外,能源税中的减免政策将对企业产生长期的动态激励,促使其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节约型的创新中。

瑞典的能源税体系包括一般能源税和专门的能源税(例如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和二氧化氮税),计征依据是不同能源的污染物含量和排放量。2005年,瑞典提高了运输部门的石油燃料税率和商业性电力用户的电力税率,欧盟新规定取消了对电力、天然气、暖气和水的减税,发挥绿色税收的激励作用,促进能源的转换。

此外,《美国2003年能源税收激励法案》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的降税或减免力度;日本实行的汽油税和石油液化气税,德国实行的矿物油税,英国《2002年关于降低增值税税率的规定》规定的税收减免、返还政策等都积极地推动了各国的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及能源结构的优化。

四、中国能源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能源税制的重组与建构

(一)中国能源税制存在的问题

2005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第26条规定,国家对列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2007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提出了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和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的具体目标,并把“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一项原则确定下来。中国与能源有关的税种有消费税中的部分征税项目、资源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石油税等,与能源有关的体现在增值税、所得税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见,中国已确立了能源转换的基本战略,形成了税制促进能源转换的基本政策、制度,但中国的能源税制还存在以下不足:

1 税制结构不合理,所得税所占比重较大,能源税比重过低。税制结构无疑建立在现实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发展目标之上,各税种的设置及主体税种的确立在较大程度上是基于国家复杂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形势所做出的主观设计和确认。中国现行的是流转税与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是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变、经济总量飙升的条件下迅速发展的,符合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但是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今,税收原则还应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理念。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资料,2006年中国的所得税已占总税收收入的25.3%,资源税仅占0.55%。实际上从1993年以来,资源税征收额增长缓慢,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这显然与矿产资源开发强调快速上升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也与国际上税制转移即降低所得税的比重、加大能源税的比重的趋势不一致。

2 能源税制对能源转换的引导作用不明显,这缘于多方面原因。首先,中国能源税率普遍过低,能源的市场价格未能体现其环境效益。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能源应将稀缺性以及环境外部性体现在其价格中,对于可再生资源应给予更多足以体现其优越性的优惠政策。如中国对汽油和柴油征收消费税,但是油品的总体税收负担为23%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英国为82.3%,法国为80.3%,德国为76.0%。其次,中国能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不同能源之间税率差距不明显,不能充分影响能源的生产与使用行为。现行税制除了对小汽车、摩托车以及汽油和柴油这四类对环境有影响的消费品征税外,对现在新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可能给环境带来污染或者高能耗的消费品却没有纳入征税范围。

3 税收优惠政策单一,范围相对狭窄,促进力度不足。首先中国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于增值税和所得税中,由于资源税的税负轻,有关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较少,使得这种名义上更具有生态意义的税种对能源利用的调节作用极为有限;另一方面增值税优惠比重过高,因为增值税的过多的增值环节容易形成征管漏洞。其次,税收优惠范围过窄,着力点滞后,对于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活动、设备的创新和投资的优惠政策不足,对于新出现的生态工程以及一些研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的科技投入激励不足,大多是事后鼓励,缺乏引导性。再次,税收优惠政策中仍存在一些“反绿色”的措施,对部分出口增长过快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仍给予出口退税、关税减免等政策,对某些能耗较快、污染严重的涉外企业仍给予税收优惠。

(二)中国能源税制的重组与完善

能源税收制度的重组主要是对已经存在的能源税收规定、政策的结构转换与比重调整,能源税收制度的完善涉及对现存关于能源的不合理的税收制度、政策的改革以及对能源税制的创新、构建。

1 改革现行税制结构,建立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三主体的税制结构。能源税制的改革必然涉及其他相关税种的变革,因为减少税收容易,增加税收难,但是保持总体税负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税种的调整以实现税制结构的优化则是非常可行的。从力学上来看三主体的结构也是最稳定的结构;从税制

结构变迁来看,流转税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得税服务于社会公平的需求,而资源税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能源税作为资源税的主体税种,其所占的税收比重应相应提高。增加能源税的比重,以减少所得税的比重,这也符合国际上实行税制转移的税制改革趋势,在中国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税制转移带来的可能是多赢的局面。

2 完善能源税制度。首先,扩大能源税的征收范围,增加能源税税种。扩大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征收范围,首先横向扩展一次性能源的征税范围,纵向上延展征收对象,包括能源的开发利用行为及开发利用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行为,能源产品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行为,以及相应的原材料、产品、设备、工程,等等,并将上述征税范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总体上扩大能源税所占总税收的比重,提高能源税保护环境、促进能源转换的效果。能源税种的设置要与正在讨论中的燃油税以及碳税、硫税等国际上通用的税种统筹兼顾、协调设置。这对于中国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总体上提高一次能源的税率,在充分考虑能源的外部成本前提下对不同能源实行差别税率,充分体现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比较优势。中国能源价格与国际上相比偏低,价格的含税率更低,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目前的能源的过度开采、利用,以及能源尤其是煤炭的大量利用所带来的严峻的环境问题。因此,中国要逐渐提高传统能源尤其是煤炭、石油的价格,借机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满足能源的总体需求,稳步地实现能源的转换。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还应该大力发展天然气,以替代煤炭、石油能源的减少,因此在天然气和煤炭、石油之间也应该设定出一定的差别税率。再次,提高矿产能源税的单位税额,改革计税依据、计税方法。现行的能源税实行单一的从量计税法,不能促进能源充分有效配置。中国的矿产资源产业从量计征,且单位税额过低,导致资源税收收入增长不能同经济增长相适应,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严重浪费。因此,应当提高矿产能源税的单位税额,对矿产能源的可开采储量实行定额税率,从量计征,同时对矿产能源的销售收入实行比例税率,从价计征。

最后,在开征化石燃料消费税以及提高化石燃料能源税的同时降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税收。在增加化石能源税收的同时降低可再生能源税收,可以保持国家税收总量的基本平衡,并且可以减缓因提高化石能源税收所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的震荡,减轻可能带来的对社会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体现税收中性原则。

第5篇: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

绿盛集团和天畅科技之所以有现在的良好发展势头,也正是因为一直以来始终坚持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差异化,打价值战而不是价格战、避免单纯引进模仿和依靠低价的同质化竞争的结果。

绿盛一天畅R&V嵌入式合作创新

如果只从广告层面来分析,绿盛与天畅的此番动作并不新鲜。此前“可口可乐”与《魔兽世界》的广告联合成为2005年中国营销经典。除此之外,金山剑侠和美达主板的联姻,百事可乐与盛大的合作,都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早在去年,传媒重点关注的业内首例网络游戏运营商与硬件厂商的大规模合作光通与明基正式达成合作,也曾在国内引发异业合作的大讨论。

国务院总理曾在“网络经济与社会治理国际研讨会”上强调,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只有同传统产业相结合,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市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则需要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和带动。

目前,“异业合作”的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厂商与网游厂商所接受,并将其定为自己最近阶段的营销发展路线。在以数十计的大型传统行业和网络游戏公司不断展开合作的背景下、一个新的市场空间已经在被迅速分割之中快速成长了起来。新兴的网络游戏行业与传统的零售业的合作,可说是为双方都开辟了全新的经营模式。异业合作的盛行让网络游戏脱离了原本单纯属于娱乐产品的界限,将影响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从魔幻走向现实。让传统企业找到了有效的营销渠道,树立品牌、加快转型,从传统迈向未来。

但绿盛与天畅的合作比可口可乐与《魔兽世界》只是广告互换的形式要深入得多,是首次将传统产业镶嵌进网游产业,并形成网络内外的互动对接,在网络时代真正实现了“真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对接。因此这一“牛肉干+网游”合作模式,被专家称为是“鼠标+水泥”的真实实践与升级,引起了社会舆论界、理论界和企业界广泛的关注。

绿盛一天畅R&V嵌入式合作创新模式的启示

绿盛和天畅科技的这种R&V嵌入式合作创新模式的成功再次证明,成功的自主创新要有全面观、系统观,而不一定非要掌握尖端、核心技术,非要花费巨额经费,非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在这次合作创新中,双方最大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是非技术性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灵感的进发,但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

绿盛在传统食品生产上的优势资源与天畅在3D原创网络游戏方面的优势资源被集成到绿盛QQ能量枣和《大唐风云》两个创新产品中,实现了附加值的显著增值,这种集成创新方式会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地将新的资源纳入进来。比如超市可能会加入进来,那么天畅在它的下一个警察游戏中,就可以将超市融入到游戏中,一方面是超市成为一个游戏场景,另一方面万家可以在游戏中的超市直接进行真实的购物,订单一旦下达,通过物流系统,所购的物品会迅速送到玩家的手中,而超市则显然将成为这款游戏的免费宣传广场。所以,当R&V战略联盟集成的资源越多,对新资源的纳入就越具有吸引力,而联盟中的资源也会获得更优的集成和利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增值。传统的资源投入模式带来的价值增值可能是加法级的,而当前的资源整合模式带来的价值增值可能是乘数级的,但R&V战略联盟资源集成创新方式带来的价值增值却是几何级的。

以往的资源集成创新总是在相关领域内进行,可以说基本上是一种线性的集成方式,所以其集成中的互补作用并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而R&V战略联盟中所体现的却是一种非线性的集成思路,将两个看似相差很远的资源以独特的思路予以整合,恰恰获得了很大的互补性收益。浙江省各类产业分布极广,非线性的整合思路为浙江企业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能提供了契机,而在非线性的整合中,企业间的协同效应可能会惊人地爆发出来。

(1)转换企业竞争优势所依赖的基础

浙江企业以往竞争优势所依赖的基础一直是传统的廉价资源(如土地,廉价劳动力等等),但是这样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R&V战略联盟正好展示向知识创新索取价值的新途径,在R&V战略联盟中,传统资源已经不再是价值创造的主体,知识创新成为了价值创造的主要力量,并且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是别人所难以模仿的。因此,浙江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最重要的探索就是如何逐渐摆脱由传统资源带来的同质化竞争优势(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而转向建立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异质化竞争优势,使得浙江企业可以以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共同繁荣,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困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挖掘企业核心资源的延伸价值

当人们一再强调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同时也把人们的目光锁定在了企业核心资源的核心价值上,而忽略甚至从未想过从核心资源上挖掘其延伸价值。这是目前众多企业的一大浪费,正如以往的公交车站,人们从未想过在上面做广告,但今天公交车站的广告收入恐怕已与公交业务本身不相上下了。R&V战略联盟充分显示了核心资源的价值再生能力,只要用心挖掘,企业可以在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使得核心资源的价值得以成倍增长。

(3)突破传统的合作创新模式

第6篇: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

关键词:海洋产业;海洋优势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一、优势产业

(一)定义

优势产业是指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具体到海洋产业,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的海洋产业总产值中占有一定份额,利税位于海洋产业前列,运行状态良好,能够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配置海洋资源,带动海洋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产业。

(二)与其他产业概念之间的区别

1. 从产业产值来看,支柱产业是指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成为支柱产业,因为它更强调某一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2. 从产业寿命周期来看,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而优势产业一般处于发展的中后期到成熟的中期这一区间,它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或即将处于鼎盛时期,同时也处于后劲不足的衰退前夕。

3. 从产业目标来看,各自强调的目标利益不相同。主导产业强调创新,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带动效应;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则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更加注重可靠性和效益。

二、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海洋大省,山东省历来都非常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山东省海洋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一)主要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作用突出

2011年山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出78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7.4%。主要海洋产业较去年都有大幅增长,其中海洋渔业产出2388.2亿元,增长16.7%;滨海旅游业产出1917.1亿元,增长19.1%;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出655.8亿元,增长11.1%。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出81.1亿元,增长15.9%。

由下图可以看出,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从2004年至今一直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趋势,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迅速。其中从2009至2011年,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出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主要海洋产业的持续扩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俨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海洋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0:37:43调整到2011年的6.7:49.4:43.9,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三)海洋产业布局趋于集中

山东省海洋经济已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船舶工业、石油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发展格局,并且这些产业逐步向区位、资源、技术等优势比较明显的几个沿海城市集中。

三、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的国际经验借鉴

世界上的海洋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都将海洋产业的发展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非常重视海洋优势产业的培育,这些国家都依托于各自的优势来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的增长。他们的经验对于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颇有借鉴价值。

(一)美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作为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美国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位于国际前列,其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业、海水利用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如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及国家海洋大气局所属的水下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为了保持其在海洋方面的竞争力,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其中包括《美国海洋学长期规划(1963-1972年)》、《全国海洋科技发展规划》、《90年代海洋科技发展报告》、《2001-2003年大型软科学研究计划》等,这些规划的出台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导向和推动作用。美国还组织了全国海洋资源技术总公司,用以加速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产品的发展,建立产业界、科研机构和大学三者间的亲密联系。正是由于这些要素的支撑,美国在海洋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目前美国是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水综合利用的国家之一,是最早实现海洋热能利用的国家。

(二)日本-海洋运输业

日本海洋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要产业当属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不仅是日本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产业,还是现代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日本是典型的岛国,国土由众多小岛组成,而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岛和填海建造的人工岛为港口和港口机场的建立以及扩展交通运输业提供了“锚地”。例如以交通运输为核心产业的人工岛:大阪湾关西空港人工岛及福冈近海博多湾人工岛。前者用于满足关西地区对空港的要求,后者则用于扩展海上交通运输能力。产业的集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扩展具有强烈的放大效应,然而产业集聚的先决条件是较低的运输成本。如何降低海洋运输成本是海洋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无论日本的人工岛还是固有的小岛,链接陆岛的交通运输建设都先行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而且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往往是立体构建的,包括机场、铁路、公路、轮渡码头等,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神户湾人工岛。正是由于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及对运输网络的先行规划才使得海洋运输业成为日本的优势产业。

(三)澳大利亚-滨海旅游业

澳大利亚地处大洋洲,滨海旅游条件优越,其中尤以滨海生态旅游最为突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先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之一。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关注和帮助。每年举行两次会议共商发展旅游产业的大政方针;同时政府鼓励私人资本积极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利用电视、网络、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推广促销和市场开拓,将旅游的资源优势积极转化为市场优势;联邦政府十分重视举办大型的活动来吸引游客,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制定各种制度来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凯恩斯市实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许可证制度,有效控制对资源的盲目开发和项目开发的无序状态。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关注,在良好的资源环境和产业战略环境的支持下,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自然环境的原生态,同时又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英国-海洋新能源

英国拥有欧洲最大的波浪和潮汐资源,在海洋新能源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目前在海洋能发电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制定了强调能源多元化的能源政策,鼓励发展海洋可再生资源。近年来,英国在海洋新能源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积极, 2004年8月英国政府设立了5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用以重点开发海洋能源。同月,世界上首座海洋能源试验场正式启动。此外英国政府还制定了海洋新能源战略规划,以保障海洋新能源产业的顺利发展。例如英国在《海洋(波浪、潮汐流)可再生能源技术路线图》中,将海洋能源的开发过程分为6个阶段,并提出到2020年英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目标。《海洋能源行动计划》中设定了英国海洋能源领域到2030年的远景目标,并概括了在私人和公共两个方面所需要的行动。此外英国政府还对整个海洋可再生能源可开发地区的开发权进行招标,采用单一的海洋许可证,加速项目规划与审批。英国政府在海洋新能源上采取的多项举措,推动了英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海洋新能源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海洋产业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离不开以下要素的支撑。首先依托于本国的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其次政府营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制定各种专项规划,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其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或者巩固优势产业的地位。

四、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选择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文章在比较分析山东省资源、区位、技术、政策等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系列海洋优势产业。

(一)海洋渔业

在资源方面,山东拥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15万平方公里的浅海海域,几乎相当于全省的陆地面积,这为发展海洋渔业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广阔的海洋空间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此外山东省渔业资源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栖息或洄游于山东近海的渔业生物资源主要有鱼类、虾蟹类、头足类、贝类等,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有109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分布于滩涂、浅海的贝类资源百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有20余种,藻类131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近50种,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海洋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政策环境方面,山东省还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山东省渔业资源保护办法》、《山东省渔业船舶和渔业港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规章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目前全省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渔业地方法规体系,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法规保障基础。

借鉴国外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经验,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海洋渔业可以作为山东省传统优势产业,应继续加大力度巩固优势地位,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滨海旅游业

山东省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沿海及其海岛风光旖旎,气候宜人,优质沙滩资源位于全国前列,齐鲁文化底蕴深厚,其优势主要集中在集山、海、城、湾与一体的自然海滨和城市风光,主要产品包括滨海城市观光度假、海滨观光、海滨度假、胶东渔家民俗旅游等。此外为丰富滨海旅游内涵,沿海各地区先后推出了以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海洋节、威海国际海民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为主的滨海节庆旅游,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沿海现已形成三个旅游带,即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滨海旅游区、潍坊民俗旅游区和黄河口旅游区。青岛的海滨旅游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烟台的人间仙境蓬莱阁,壮观的黄河入海口,美丽的港湾沙滩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游玩。

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当地政府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继续积极巩固其优势产业地位。

(三)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

在资源方面,山东省沿海岛屿数百个,风能密度大,山东半岛及附近岛屿年平均风速5.4米/秒,是全国9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在政策支持方面,山东电力从加快智能电网建设、规范风电并网管理、持续优化电力调度等方面入手,保证全省风电等新能源的合理接入和有效消纳,以及并网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在规划方面,山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已通过评审。根据规划将建设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到2030年开发建设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半岛北、半岛南6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此外,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还进一步加大电网建设力度,规划“十二五”期间在烟台的海阳和招远、滨州的沾化、日照的莒县、威海的乳山等地建设8座220千伏风电汇集站,满足大规模海上风电的接入需要。除了风能资源,山东省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尤其是山东省的黄海段潮汐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北方海域最具备建设潮汐电站条件的海区之一,现建有乳山白沙口潮汐电站、即墨30千瓦岸边摆式波浪发电站、长岛海上风力发电系统。

山东省海洋可再生能源丰富,相关政府已积极制定专项规划,完善政策环境,有必要发展其成为优势产业。

(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我们这里所涉及到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产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支撑。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农业部黄海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中科院海岸带可持续利用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教学机构;科技人才优势突出,中高级海洋科研人员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中,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70%以上,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备。近年来,山东科研部门和单位承担了国家海洋领域“973”“863”等计划项目500多项,在研的海洋科技项目1700多项,为海洋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海洋科技项目众多,有能力成为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

五、结论

本文是在总结国外海洋强国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选择海洋优势产业一方面离不开资源禀赋的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制定相关规划、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注入相关产业,这样才能够使其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或者巩固现有优势地位。因此,文章在分析山东省各种要素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系列海洋优势产业,旨在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以便加大对相关产业的关注力度,制定相应的策略,保持山东省海洋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周海霞,相明.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2(03).

[2]邵桂兰,陈昊,李晨.海洋优势产业相关研究综述[J].对外经贸,2012(12).

[3]谢子远,闫国庆.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1(09).

[4]宋军继.美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东岳论丛,2013(04).

[5]陈华,.基于海洋产业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理论学习,2010(02).

[6]刘.发达国家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第7篇: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

关键词:地板采暖  节能

        0 引言

        相比较普通采暖系统,地板采暖系统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及民用建筑中,地板采暖是把耐热管材或发热电缆埋设在地板内,以低温热水或电热能加热地板,再通过地板以辐射为主的方式加热室内空间的技术。辐射供暖方式与对流供暖方式相比节约能源约10%~30%。地板采暖节能效果及其主要技术、经济和环保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节能效果

        1.1 地板采暖的辐射传热方式比对流方式加热室内空间可降低热损耗,提高热效率。

        1.2 对流传热导致室内空间上部温度高而下部温度低。与此相反,辐射传热是下部温度高而顶部温度低,因此减少了人体高度以上空间的无效热供给。

        1.3 地板采暖给人以脚暖头凉的感觉,这种感觉与对流传热形成的头热脚凉的感觉相比,人体的舒适感受度会低1℃~3℃。因此,地板采暖室内16℃即可达到对流采暖18℃的人体舒适度效果。有关技术资料显示,如室内温度降低1℃,可节能近10%。

        1.4 利用水源热泵或地源热泵进行地板供暖、供冷,每平方米装机电量不大于15w/㎡,比空调低30~50w/㎡,可有效缓解夏季供电紧张状况。 

        1.5 由于人体对温度的感受度不同及在室内活动的时间长短不同,因此地板供暖、供冷的自动调节功能,人为控制的方便性也能产生相应的节能效果。

        1.6 由于地板本身是热辐射面,因此减少了围护结构近五分之一的冷面吸热耗能。

        2 技术优势

        由于地板采暖的介质温度要求在60℃~30℃,比散热器规定的高温热水低35℃~65℃,因此既具有可以利用城市集中供热,又独具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达到供暖、供冷的技术优势。

        2.1 利用城市集中供热的低温热水地板采暖技术已经得到推广应用,占到目前各种地暖技术应用总量的90%。这种技术的优点主要是只需将集中供热管网终端明装的散热器改为暗装在地板内的耐热管材就行了,其技术含量不高,施工简便,成本低,可实现分户计量,舒适性好,节能效果明显。城市集中供热是建设部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今后多年中这种地板采暖仍将占城市住宅供暖的主导地位。其不足是没有改变以消耗大量煤、水资源为代价的传统供暖模式。

        2.2 水源热泵技术是在冬季把地下水的大部分热量置换到供暖用的低温热水后,再将水回灌入地下及夏季用地下水在地板中循环降低室内温度的技术;地源热泵技术是在冬天把土壤中的热量提取出来用于室内供暖,夏季则把室内的热量带到地下达到制冷目的的技术。

        2.3 电热源地暖 电热源地暖技术主要是指把发热电缆(包括其它电热装置)埋设在地板内,通过电热转换加热室内空间,达到冬季采暖目的的技术。目前,我省已有石家庄市和保定市的个别小区或别墅采用。其特点是电热转换率不低于97%,可实现温度自动控制,节能、环保效果明显。但由于我省绝大多数设区市还没有实行低谷电价政策,因此目前大面积推行难度较大,但是随着我省电力事业的发展,其发展前景大好。

        3 经济优势

        3.1 由于地板采暖不像散热器明装占用室内空间,因此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2%。2006年,我省有约1200万平方米的住宅采用了地板采暖,即增加了24万平方米的有效使用面积。

        3.2 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地板供暖、供冷,不但不再消耗煤炭资源,还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行费用。以石家庄地区为例,利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供冷的年费用为15~20元/平方米,比使用集中供热加分体空调的年费用低约1/3,夏季消耗的电能为分体空调的1/4。

        3.3 采用电热地暖可以不再使用宝贵的水资源。河北省是水资源紧缺的省份,石家庄市年可利用水资源约22亿立方米,而需要量为30~34亿立方米,缺口在8~12亿立方米,是全国35个最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如果推广应用电热地暖不但可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还可以平衡供用电负荷,实现室温自动调节和提高居民自我节能意识,促进人居环境质量和有利于社会和谐等诸多优点。

        4 环保效益

        地板采暖和地板供暖、供冷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其中,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地板供暖、供冷和电热地暖其热介质都是洁净能源,因此对大气和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采用城市集中供热的地板采暖虽然不能有助于燃煤造成的污染物排放,但其辐射传热方式比对流传热可减少室内浮尘,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利人身健康。

        在贯彻落实国家建筑节能政策方面,我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做好建筑节能工作,现仅就供暖、供冷的节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8篇: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

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风电等新能源,2009年全年风电新增装机更是位居全球第一。但风电等新能源的发展仍面临资源配置不优,市场引导能力弱等问题。美国绿色电力市场的相关经验,对我国更好地引导资源配置及新能源投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随着近年来美国电力行业的结构性调整,逐渐实行全面竞争的市场导向,可再生能源开发已经由早期单纯政府扶持逐步过渡到一个在一定政策补贴下发展的模式,并开始以有别于常规电力产品的方式参与电力市场竞争。

风电作为绿色能源的代表,主要交易方式包括:绿色价格市场、绿色证书(RECRenewaDle Energy Credit)市场、现货市场和购电协议。

绿色价格市场

与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对发电商和供电商的强制性不同,风电绿色价格市场主要是针对风电的零售,主要是基于电力用户自愿购买。美国公用电力企业为风电等绿色能源制定一个单独的、高于市场的价格,并由电力用户自愿签约购买。绿色电力价格相当于是为支持环保和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用户提供了投资的机会。因为在美国这样的用户群体很多,甚至很多企业都以用绿色电力为豪,当然使用绿色电力也会帮助这些企业提高品牌影响和社会形象。

美国风电绿色价格市场主要有三种产品:

1、绿色价格表:用户自愿购买一定数量或比例的绿色电力,并收取一定的额外费用,这部分费用将用于补偿目前风电等绿色能源的高成本。

2,定期收取固定费用:用户每个月或一定时间段内,交纳固定的绿色电价费用,以支持风电等绿色项目,固定费用与电量无关。

3,捐赠:用户自愿捐赠。

绿色价格产品的设计和参与规则对用户是否参与绿色价格市场有很大的影响。捐赠项目往往收益不明显;而将风电等绿色电力设计为独特的产品,并赋予环保和创新等理念将获得用户的青睐。绿色价格市场主要是突出了将原本普通的电力产品,通过包装,打上绿色品牌标志,给予环保用户支持风电等新能源的直接渠道,同时满足一定用户对绿色电力的品牌需求。

美国政府也不断向公众宣传绿色电力的好处,帮助促使用户积极购买绿色电力。如:美国环境保护署发起的“绿色电力伙伴计划”自愿项目,该项目的参与者承诺通过绿色电力满足自身的部分电力需求。目前,参与该计划的有500多个机构,也包括全球500强企业以及美国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

但是绿色价格市场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旦长期或依赖绿色价格市场,就会消减电力企业降低风电等新能源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同时绿色价格的受益方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其价格设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市场条件下获得的,因此绿色价格可能不是真实反应了绿色电力成本。

绿色证书市场

绿色证书是一种可交易的、能兑现为货币的凭证。绿色证书是指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进行确认的一种指标。绿色证书代表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绿色证书交易系统是指专为绿色证书进行买卖而营造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绿色证书的持有者能够与承担指定配额义务的绿色证书需求者交易绿色证书。可以理解为未完成可再生能源配额指标的发电商通过购买绿色证书来完成其配额指标(绿色证书也可以卖给没有义务而自愿购买的用户)。

绿色证书市场的推出,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的实行提供了更强的流通性,使得可再生能源在电力市场中以更低的成本进行开发。与其他激励相比,绿色证书市场使配额制度变的更具市场调节机制,同时证书的可交易性打破了可再生能源交易的地域限制,绿色证书市场的形成更是大大开拓了绿色电力市场。

在美国,各地区由不同的机构,而不是一个统一部门对绿色证书进行核定。以得克萨斯州为例,绿色证书市场由ERCOT负责,范围是全德州(大于ERCDT负责的电力市场范围)。为了保证能源公司达到可再生能源发电指标,电力配电公司会定期向ERCOT上交一定数量的REC(实际是在系统中注销),其总量相当于它必须达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指标。如果一个公司不能如期完成规定的指标,需要以更高的价格来支付未完成部分的罚金。特别要指出的是,德州与其他州在RPS上采用比例制不同,是以新增机组容量为目标。

德州RPS的义务人是电力零售商和消费者。这种以电力终端方为义务人的优点是保证了RPS的覆盖范围广,同时避免出现义务重叠。以电力零售商为义务人一般并不免除向电源直购电的大用户和自己发电用户的义务。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售电商都要参与RPS,例如受政府监管的相关电力企业由于没有参与市场竞争,不承担可再生能源份额的义务。

德州允许参加REC的电源的条件是,1999年9月后投产的新能源(不仅包括电力,也包括供热等形式),另外包括离网式的风电。

RPS的承诺期为1年(每个自然年度),而REC的有效期规定为3个RPS承诺年度,即3年。3年有效期中,REC可以被用来满足售电商的RPS需求,同时也可以被其拥有者自愿注销(2009年中一共有814万张REC被自愿注销)。

德州的REC市场实际上是两个子市场在同时运作,第一个是电力交易市场,根据绿色发电商与购电商签订购电协议的电力销售。第二个是REC的交易市场,售电商、用户可以进行REC的证书交易,此时的证书类似于股票。

德州REC市场中,每一份REC是1HWh的可再生能源。REC价位的波动性比较大,2009年间的主要浮动区间在1美元至5美元间(这主要由于风电等绿色能源产出不稳定,以及供求关系的影响),据此可以推出德州REC市场的交易量大致在2千万美元至1.08亿美元间(随着RPS的提高,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同时ERCOT将为每份REC赋予一个唯一代码:每份REC在拥有了ERCOT颁发的唯一性代码后,将在市场中保证其唯一性、可识别性。

对于整个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来说,绿色证书的价格包含了其高于非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差额。绿色证书的交易实现了这种成本差额在整个发电产业的均摊,使得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而天生具有的成本劣势,转移给其他由于能源种类和技术条件优势而具有成本优势的发电厂,扮演了公平竞争的维护者。

绿色证书的价格应反映由于替代非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环境正效应。绿色证书购买者(未完成目标配额的发电商)实质上比其他完成目标的发电企业更多地给社会带来了负外部性,也就是更多地污染了环境,提高了社会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因此必须为

此付出相应的代价,也就是购买绿色证书。这就实现了非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负外部性内部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可再生能源发电对环境的污染,也使可再生能源的相对正外部性的优势得以发挥,为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市场中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绿色证书作为政府激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工具,承担着一定的实现政策效果的使命。因此其价格的变动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绿色证书的价格不能过低,否则将导致绿色证书的需求者自愿接受购买任务,缺少技术革新以降低自身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动力,导致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政策激励失效;而价格过高也将增大企业压力,同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总结绿色证书的优点:1、自由性大;2、交易灵活;3、流通性强;4、有利于形成统一市场。

假设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由两类企业A和B构成绿色证书二元市场,这里的二元A和B所代表的是可再生能源行业中的劣势企业和优势企业,如图,P1为绿色证书的价格。MCA和MCB分别代表两企业的可再生能源边际发电成本曲线,B企业相对发电成本较低,或效率较高,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这种优势有可能是由规模效应或技术水平带来的)。

如图,在相同的配额额度的条件下,B企业达标的成本要更低,即MCA>MCB。在HCA曲线上,超过M点之后,发电的边际成本高于绿色证书的价格,因此,A企业倾向于以相当于Q100KM面积的价钱购买B企业超额完成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Q0-01),而这一过程正是通过绿色证书的交易来完成的。同理,在MCB曲线上,N点之前,发电的成本低于绿色证书的价格,因此。B企业倾向于将额外的发电量转化为价格更高的绿色证书售出。

如果没有绿色证书交易机制而单纯靠配额制来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发展,企业的成本会大大扩大,例如传统的火力发电企业,或小规模的发电企业,有的存在技术上的局限,有的受到规模经济的制约,如果强制此类企业完成可再生能源的配额任务,可能会由于规模过小,导致的规模不经济,造成资源的利用不充分。而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和绿色证书的互相转化,既鼓励了可再生能源优势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又使可再生能源劣势企业寻到一条成本更低的途径来完成配额任务,避免了由于强制配额导致规模过小而引起的资源利用不充分,优化了电力生产资源的配置。

在未引入绿色证书而实施单纯的配额制时,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成本为0LQ0+0KQ0。引入绿色证书后,成本变为QMQ1+QNQ2。

(QLQ0+QKQ0)一(QMQ1+QNQ2)=MLDQ1-NDQ0Q2

绿色证书的供给为NKQ002,需求为HKQ0Q1。

当绿色证书交易市场为非均衡状态的时候,MKQ0Q1

当绿色证书交易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恰好达到规定配额目标,此时Q1+Q2=200,绿色证书的供给等于需求。

即:HKOD0l_NKQ0Q2

所以HLQ0QQ-NDQ0Q2即为绿色证书市场均衡时所减少的发电总成本。由此可见,绿色证书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达到使可再生能源发电总成本下降的效果。

通过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在配额制下,政府如果在现有配额完成的情况下提高配额指标,是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标志;而绿色证书价格会有上涨趋势,并在绿色证书市场中再次达到均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厂商购买绿色证书不经济,因此厂商趋于提高技术,降低成本,以此来继续完成配额指标。

配额制政策激励了单个厂商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促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但需要注意的是,配额提高的比例需要认真考虑,若其值过低,将仍然不能达到激励劣势企业降低成本,发展技术的目的;若其值过高,劣质企业没有喘息的时间和余地,生存压力过大,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绿色电力竞争交易市场

绿色电力竞争交易市场,实际上就是风电等绿色能源进入传统电力市场交易市场。尤其是风电,在技术不断成熟的情况下,渐渐退去政策的扶持,进而参与电力市场竞争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目前风电在美国已经开始参与电力市场。但是由于风电的波动性、间歇性,使得电网难以承受过高比例的风电,风电对电网的贡献率难以超过10%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美国风电产业最好的德州是已经达到8.6%。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美国将面临风电上网难的问题。因此,了解和借鉴美国将如何面临以及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尤其德州在将很快达到这个临界点,同时,2010年12月起,德州电力市场将由区域性市场(Zonal)正式转变为节点型(Nodal)市场。

就现有的情况看,虽然风电已经参与竞争性的电力市场,但还是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照顾,以PJM和ERCOT为例:参与电力竞争交易市场,是风电发展的主流方向。由于在市场中风电等绿色能源不再有过多的特殊扶持,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只有这样的竞争才能促使绿色能源真正的长足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流能源产业。

风电购电协议

为避免市场电价波动对风电场收益的影响、锁定电价风险,多数风电开发商都会通过购电协议对风电场的投资收益进行保护。

美国风电市场中的购电协议主要有两大类:

第9篇: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

关键词:钻石模型;生产要素;产业链

作者简介:钟晓兵,男,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教授,从事金融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2)01-0063-05 收稿日期:2011-12-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凸显,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环保、可再生的能源已是大势所趋。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风电作为技术最成熟、规模优势最明显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今后将得到更大的政策支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必将从能源经济转型中获益。黑龙江省应把握历史机遇,着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

李俊峰、高虎和马玲娟(2007)指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风电的发展在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中尤为重要,有望成为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发电电源。周燕莉(2008)从装机容量、风电机组技术和风电成本价格等方面对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未来5年我国风电市场需求将以超过30%的速度增加。仇卫东、王智冬和李隽(2008)从我国风电发展面临的问题人手,提出保障我国风电发展最首要的措施是加快风电设备制造国产化。高虎、王仲颖、赵勇强(2009)对欧洲风电产业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是制约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技术瓶颈,应从人才、技术研发能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发展,来建设具有竞争力的自主风电产业。王宇露(2011)也认为要做大做强我国风能产业,关键是要提升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第一,风电产业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是我国风电设备制造国产化的保障,在风电产业长远发展的过程中核心技术的掌控与否将制约其发展;第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风电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目前对省市风电资源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笔者希望借助波特产业战略思想,运用其钻石模型对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具体建议。

二、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钻石模型分析

(一)生产要素分析

迈克尔・波特从生产要素特征的角度将生产要素划分成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等,后者包括通信交通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机构以及专门技术知识。波特认为,高级要素对产业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初级要素可以为一国提供一些初始的产业优势。这些优势随着在高级要素方面的投资得到加强和扩展。

1.低级要素

风电产业发展受客观资源条件的限制,风能资源禀赋决定着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地处我国风能丰富带的黑龙江省具备大规模发展风电的资源基础。据黑龙江省气象部门的资料,黑龙江省地处中纬度带,受西风环流控制,常年多风;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属于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每年春秋过渡季节,季风活动频繁,气旋和反气旋活动频繁,春秋季风速很大,年平均风速大约在3.0米/秒以上。黑龙江省风能资源极为丰富,2/3以上的区域属于风能资源可利用区或属于风能资源较丰富区,风能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4位,50米高度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3亿千瓦,尤其东部地区更是全国仅有的两个风能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发展风电优势明显。为充分利用风能资源,黑龙江省在《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从2010到2020年,全省核准开发44696.4兆瓦风电项目,到2015年,全省力争形成年产风力发电机组3000兆瓦的整机与关键零部件基本配套生产能力。哈尔滨市依兰县被称为“中国风电并网第一县”,未来10年哈尔滨市将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数百万千瓦。

2.高级要素

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技术要素在高级要素中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上黑龙江省就以电力装备制造而享誉全国,尤其是哈尔滨市更被称为“动力之乡”,在发展风电产业的过程中,黑龙江省的风电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作用是可以发挥的。

就现实而言,尽管目前黑龙江省风电技术发展,相对于以新疆的金风科技、大连的华锐风电和四川德阳的东汽风电为龙头的整机生产企业来讲,处于竞争中的劣势,缺乏代表技术发展方向的核心技术,风电机组的系统设计能力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黑龙江省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却在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发展壮大。主要表现为:其一,关于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黑龙江省在全国来说是最早的,时至今天积累了不少大型整机生产的经验。其二,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发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等大学和科研院所坐落于黑龙江省会哈尔滨;而由哈电机厂、哈理工大学、哈飞风电联合研制的1.5MW半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已进入总装配和试验阶段。其三,一批部级科技企业具自主研发实力。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部级重点高科技企业,是黑龙江省“十大高科技龙头企业”之一。由该公司研制的2009年省重大科技新产品项目“年产200套兆瓦级风电变流器”装配生产线已建设完成,为国产风电变流器抢占市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四,能够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黑龙江瑞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引进丹麦MITA技术,经消化吸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系列电控系统,其主控系统和变桨系统两台样机,已经试运行。

(二)需求条件分析

钻石理论十分强调国内市场需求在刺激和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内需市场由于规模经济的影响力从而提高效率。内需市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会刺激企业改进生产管理和创新生产技术。

1.优势

中国对电力的刚性需求庞大,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需要风电的补充。就全国而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逼近,我国用电需求逐步加大。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及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中国工业企业电力年消费量从2001

年的1045千瓦时增长到2009年的2699千瓦时,其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2.6%,在一次能源紧缺的背景下,为风电市场提供了可观的发展空间。

能源结构优化需要大力发展风电。我国长期保持以火电为主的电源结构,但大量燃煤电厂的存在却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煤炭的开采又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从环保、安全和资源节约出发,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2009年n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水电、核电和风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今后将得到更大的政策支持。

根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中的预测,在保守方案、乐观方案和积极方案下,202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将分别达到1.5亿KW、2.02亿KW和2.3亿KW,全国风力发电比例达到12%以上。如此巨大的风电装机容量,为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2.劣势

风电上网价格相对较高影响风电产业的市场需求,也就影响黑龙江省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2009年8月1日开始实行风电价格体系,将东北地区归为三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为0.58元/千瓦时,高于火电和水电上网价格;尽管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对风电价格进行了细化,但黑龙江省的标杆上网电价并没有下降,而越是远距离输电,终端销售电价将越高,使得风电的实际需求大大降低。

另外就黑龙江省而言,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丰富,拥有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等四大矿区,在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原则下火电仍将是黑龙江省内电网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选择,这无疑是影响黑龙江省风电发展的又一因素。

(三)关联和辅助产业分析

在区域内拥有具备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行业,是一个行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的第三个条件。在很多情况下,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成为该优势产业的潜在优势,相关和辅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也就意味着,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区域内相关产业一同崛起。

风力发电需要风力发电机组装备,风力发电机组装备技术复杂、载荷要求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需要机械、机电、铸件等装备制造企业的辅助支持。黑龙江省一直是国家机电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装备制造业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备,尤其是在基础设备、专用成套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作为以机电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闻名全国的“三大动力”和“十大军工”企业,哈尔滨变压器厂、哈尔滨电缆厂、哈尔滨重型机械厂、哈尔滨工程机械厂等都是国内和省内本行业的领军企业,雄厚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基础可以实现为风电主机及其配套进行生产。

应该看到的是,近年来,部分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装备制造企业,优势正在减弱,新兴装备产业化的进程也相对缓慢,这些都制约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分析

波特在此主要提出两个观点。第一,不同的区域有着特色各异的“管理意识形态”,这些“管理意识形态”帮助或妨碍形成一国或区域的竞争优势。第二,一个行业中存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与该行业保持竞争优势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激烈的国内竞争引导企业努力寻求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的途径,反过来促使它们成为更好的应对外部竞争企业。国内竞争给企业带来创新、改进质量、降低成本、通过投资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等一系列压力。

1.结构分析

风电装备可划分为整机和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相应可分为整机生产和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风力发电整机包括双馈、直驱、半直驱和高速同步四种类型,配套零部件的核心主要包括叶片、塔架、齿轮箱、发电机、变流器、控制系统六个方面。

整机领域,截至2010年6月,在黑龙江省涉及风电整机研究与生产的企业中,哈尔滨哈飞工业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公司,主要生产具有自主化的1.5兆瓦直驱和半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已具备年产200台1.5兆瓦半直驱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能力,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主要由航天风华公司从事生产,2MW半直驱型永磁风力发电机由哈尔滨海纳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研制和生产,由哈电机厂、哈理工大学、哈飞风电联合研制的1.5MW半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也已进入总装配和试验阶段。不过在高端大型风电机组研制和生产领域与国内领先风电整机企业差距明显,如明阳风电、金凤科技等国内整机制造企业3.0兆瓦及以上等级的高端大型风电机组已经产出样机,华锐风电在2010年已经研制出5.0兆瓦级发电机组,因而黑龙江省风电整机企业需要加速高性能、大容量高端发电机组的研发和生产。

零部件配套领域,借助装备制造业基地优势,发展趋势良好。黑龙江省零部件配套企业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已经能生产其中约70%关键部件。2010年,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直驱和双馈变流器批量生产,并且取得国内首张风电双馈变流器产品的认证证书,哈尔滨首泉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大型1.5MW风力发电机叶片制造模具及配套设备2套,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等等。但是从全部零部件来看,仅能生产其中约40%的零部件;从产品价格来看,哈市生产的零部件价格只为风电机组平均价格的70%左右。

总体来看,正如在2011年初召开的黑龙江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会议显示的那样,黑龙江省风电产业链初步形成,风电整机企业已进入批量生产,多个零部件企业也都研制完成并实现配套,且产品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2.竞争分析

从竞争的角度而言,风电装备市场已经形成与目前传统发电市场相似的寡头局面。整机企业领域,截止到2009年,全国有83家风电整机企业,其中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三家风电整机企业已经具备年产1000台以上大批量风电机组生产能力,三家企业所占的国内市场份额合计已近60%。而在零部件设备领域,市场集中度亦迅速提高,至2010年,中复联众、中材股份、保定惠腾三家国内叶片制造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已超过60%。

寡头竞争的存在形成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相对过剩,一些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全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达16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超过美国达到4182.7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但是,风力发电装机的快速增长,造成了风电设备市场的混乱,也带来了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2010年发改委等10部门的抑制产能过剩和

重复建设意见明确,原则上不再核准或备案建设新的风电整机制造厂,重点支持自主研发2.5兆瓦及以上风电整机和轴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产业化示范,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在国内风电企业发展数量激增,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黑龙江省的企业需要牢固把握产业政策方向,加快2.5兆瓦及以上风电整机和关键零部件创新和研发力度,通过改进质量、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化解竞争压力。

(五)机会和政府

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基本要素。波特将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的机会分为以下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战争。机会产生的影响其实是双向的,企业获得机会优势的同时必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经济体是企业,而非政府,政府行为产生的竞争优势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政府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政策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应该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而非内部成本,即政府行为应该直接投入到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如提供政策支持、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

黑龙江省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具备政策优势。在黑龙江省发展风电整体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以哈尔滨市发展风电最为典型,黑龙江省于2008年通过了《哈尔滨市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化实施计划》,力图通过政策扶持、规划风电产业园等措施,推动哈尔滨市风电装备产业化发展,继而促进全省风电发展:同时省政府批复了《哈尔滨市扶持发展风力发电装备产业优惠政策》,对哈市风力发电装备企业从2008年至2010年实行了3年政策扶持。黑政发[2010]13号文件《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在“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电网接纳和市场消纳等因素,区域性大规模集中开发与零散优良开发相结合”的风能开发原则基础上,风电装备产业重点发展以大庆瑞好集团、中航哈飞集团、哈电集团、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依托的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建设风力发电装备基地:以哈电集团、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中航哈飞集团、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等为依托的风力发电装备零部件生产。2010年lO月26日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更是将风电产业定位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定位为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十大产业”之一。

黑龙江省能够为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提供资本支持,尤其表现为关键技术领域。《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提及从2009年到2015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60万千瓦,按平均每千瓦8000元测算,需要总投资约288亿元:从2016年到2020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600万千瓦,按平均每千瓦8000元测算,需要总投资约480亿元。这些投资通过各级财政资金引导,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加大财政投入和对新能源产业支持力度;搭建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下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债券、股票市场融资,发展风险投资,发展新能源产业保险业务来达到。

三、结论及措施

应用钻石模型研究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它能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改革速度,引导企业发现改革和创新的机会,并且及早选择正确方向去运用本身的资源条件。从上述对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钻石模型中各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1)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在生产要素方面,优势突出表现为初级要素风能资源丰富,而高级要素巾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则处于比较劣势。(2)在需求市场方面,受电力的刚性需求庞大和能源结构优化的影响,风电装备市场需求广阔,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但风电并网成本问题是短期制约因素。(3)存相关和支持产业方面,黑龙汀省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备,但是新兴装备产业化的进程缓慢不利于提升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竞争力。(4)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方而,整机领域受制于高端产品研发缓慢而缺乏比较优势,零部件配套领域尤其是核心零部件领域发展趋势良好;产业链基本形成,整机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带动作用正在显现;风电装备市场已经形成寡头局面,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尤其是风电装备制造电面临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5)在政府方面,黑龙江省政府先后出台各种鼓励风电发展的政策,加强了资本支持,提升了信息整合能力,为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基于钻石体系的分析,针对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提出几条具体的措施,以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改革速度,促进黑龙江省风电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一是充分利川黑龙江省风能资源优势,政府应加强对当地风场资源的控制,力求将黑龙江省风能资源优势转化为风电装备产业的大发展,建议在黑龙江省的风力发电厂建设中配置一定比例的黑龙江省风电装备产品:二是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企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按照高起点、高性能、大容量的标准,支持2.5MW及以上等级高端大型发电机组的研发和生产:三是大力推动离网型风机的发展,开辟风电产:业链新的增长点;四是加强风电企业发展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引导风电整机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参加风电产业联盟,充分发挥整机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带动作用;五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和信息领域的优势,辟建风电装备产业园,存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提升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集聚效应,打造“黑龙江省风电制造”品牌。

参考文献

[1]李俊峰,高虎,马玲娟,我国风力发电现状和展望[J].中国科技投资,2007,(11).

[2]周燕莉,风力发电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甘肃科技,2008,(3)

[3]仇卫东,王智冬,李隽,我国风电发展相关问题分析[J],电力技术经济,2008,(1)

[4]高虎,王仲颖,赵勇强,借鉴欧洲经验建设具有竞争力的自主风电产业――关于欧洲风电产业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2009,(4)

[5]王宇露论我同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J]能源技术经济,201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