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再生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范文

可再生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可再生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1篇:可再生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范文

2000年以来,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0-2015年间,德国一次能源中可再生能源份额从2.9%增加到12.5%,电力总消费中可再生能源份额从6.2%增加到32.6%,分别增加了3.3倍和4.3倍。德国也因此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模范生”。同时,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与启示”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话题。

然而,当跟随者在积极“借鉴”和“推进”时,作为“先行者”的德国已开始面临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对跟随者来说,总结经验固然重要,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将面临何种挑战研究更为重要。遗憾的是,混淆“问题”与“挑战”已经成为当前德国能源转型研究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德国能源转型的阶段:从1.0到4.0

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终目标是2050年实现总发电中可再生能源占80%以上。因此,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初期阶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并不一定是影响可再生能源未来高比例发展目标的“挑战”。因此,研究能源转型“挑战”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区分“问题”与“挑战”。也就是说,按照什么样的逻辑来区分“问题”与“挑战”。

通常情况下,我们讨论某个研究主题时,不一定需要对“问题”和“挑战”作细致的区分: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多数也是继续发展将面对的“挑战”。这里之所以需要对“问题”和“挑战”作细致分区,从中识别出德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面对的真实挑战,是由于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这一主题的特殊性使然。

可再生能源是与化石能源截然不同的能源品种,两者之间差异远远大于它们同作为能源的共性。这种差异性,绝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可再生”,一个“不可再生”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源自特性差异所导致的开发、利用和服务模式的不同。从根本上说,是可再生能源作为“新”的能源与现有能源系统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和问题。

根德国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规划,全国总发电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2020年达到35%,2030年达到50%,2040年达到65%,2050年达到80%以上。根据这四个发展目标,笔者把德国能源转型分为1.0、2.0、3.0和4.0四个阶段(图1)。201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在电力总消费比重为32.6%。因此,目前德国处于能源转型1.0阶段。

在能源转型的四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只存在于1.0或2.0阶段,并随着应对措施的出台而消失;有的则可能是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提升而新出现的。比如,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高在能源转型1.0阶段可能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但到了能源转型3.0阶段随着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可能就不成问题了。因此,识别德国能源转型的“真实挑战”,就是从能源转型1.0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问题的背后,找出真正妨碍和影响未来转型推进的真实因素。

当前德国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四大问题

在德国政府已经坚定继续走可再生能源转型之路的背景下,有些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措施有望解决的问题,不应归为能源转型的“问题”。比如德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政府不仅已经意识到,而且从2011年以来一直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德国能源转型带来的问题主要有四个:转型成本高,煤电和碳排放量不降反增,可再生能源导致电力批发价格持续下降的负面影响,以及能源转型所导致的财富不公平转移和能源贫困问题。

1. 可再生能源转型成本高且不断增加

能源转型的成本高且不断增加可能是德国当前能源转型面临最主要的问题。能源转型的成本如何度量并无统一标准,但其最直接的成本首先是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成本。德国零售电价包含批发价格、电网并网费、增值税、碳税、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等要素。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是用来补偿可再生能源电力的FIT超过市场批发电价的差额,这一差额主要由德国居民用户分摊。在2000年前后,德国开始征收附加费,由每千瓦时不足1欧分,到2015年增至6.3欧分/千瓦时。

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发电量的增加,以及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不断上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德国电价持续上涨。据德国联邦能源和水资源协会(BDEW)的统计数据,2000-2015年,德国平均居民电价从13.64欧分/千瓦时上升到29.46欧分/千瓦时,上涨幅度高达116%;同期企业用电价格从6.04 欧分/千瓦时上涨到13欧分/千瓦时,涨幅为194%。

随着各类可再生能源电力规模的继续扩张,未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所累积的这一笔成本相当惊人!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SE)201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为实现2050年德国相比1990年减碳80%的能源转型目标的累计总成本,在零碳价和化石燃料价格稳定的假定下为5.34万亿欧元,考虑到未来实际碳价不可能为零,则实际成本将更高。

2. 煤电和碳排放随着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推进而增加

2014年,有关德国能源转型存在问题的焦点话题之一是,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壮大,煤炭发电和CO2排放本应减少,但德国近几年出现了褐煤发电和CO2排放不降反升的情况,只是到了2014年才又比前几年有所下降。对此,德国专家的解释是:一是因为2011年德国关闭17座核电站,导致煤电上升以填补核电关闭所缺失的电力供应;二是因为过去几年温室气体增长主要是由于天气特别冷,供暖需求增大,所以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但2014年是历史上最温暖的一年,所以排放有所下降。

上述解释有一定道理,但未必就是事实的全部。考察1990-2015年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褐煤发电、核能发电和CO2排放变化就可以发现,上述几个因素在阶段变化趋势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变化拐点出现的时间结点并不一致(见图2)。

首先,2011年关闭核电不是褐煤发电增加的重要原因。因为1990年以来,褐煤发电虽然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171TW・h到2015年的155TW・h),但期间出现过两次反弹:第一次是1999~2007年,第二次是2009~2013年。而核电是2011年才开始大幅下降的。而且,伴随着2011年核电的关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出现了加速增长,增速远远超过褐煤发电。

其次,褐煤发电量的增加,以及伴随而来的碳排放反弹是现阶段德国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其作用机制源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是光伏发电的波动性与当前全额上网制度相互作用。德国在夏季白天利用越多的太阳能,则在夜间和冬季需要越多的煤电。

最后,目前看,褐煤发电,从而碳排放不降反增的现象是德国能源转型的一个阶段性特征,还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导致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3. 可再生电力大幅降低电力批发价格对传统电力公司负面影响日益明显

大量边际成本为零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参与德国电力市场竞价,使德国电力批发价格一再下降。根据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的数据,自2008年以来,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基荷电力批发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从90欧元/兆瓦时左右下降到2014年年中不到40欧元/兆瓦时。然而,可再生能源电力导致的批发价格大幅下降并没有传递到零售价格,因而不仅没给电力消费者带来好处,反而产生一些负面影。比如,批发价格下跌直接降低了电力公司的盈利,加大化石燃料电厂的经营压力;再比如,风电、光伏发电的大规模上网减少煤炭、天然气等发电厂的运行时间,直接减少其发电收入。

在风能、太阳能发电条件好而用电需求不高的节假日和周末的白天,电力公司不得不根据法律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商发出的电,即使已经超出了市场需求;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商也愿意发电,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补贴。这种情况下,市场就会出现“负电价”――电力公司给用户消费电力提供补贴,因为它为避免电网崩溃做出了贡献。但这些增加的支出最终需要由全体消费者来承担。2014年,德国的万圣节当天的电力交易价格为“-20欧元/万千瓦”。

4. 能源转型所引发的财富转移和公平问题

因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政策所引发的财富在不同主体或阶层之间转移,以及能源贫困也是当前德国能源转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德国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除了投资补贴外,主要采取以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形式的电价补贴方式。这一机制安排来自德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规定各类可再生能源上网的“固定价格”(FIT),并要求电网运营商必须优先收购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可再生能源发电商通过竞价方式产生的上网“市场价格”与“固定价格”之间的价差,由“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来弥补。

同时,为了确保德国工业竞争力,德国法律允许工业用户不承担分摊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义务,高耗能大企业也获得减少缴纳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豁免权”。此外,为加快光伏发电发展,自发自用的屋顶光伏也可以免交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因此,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主要由居民用户来分摊。由于德国能源转型的大部分成本都是由居民用户承担,导致居民用电不断飙升,由此产生了政策所引发的能源贫困和收入再分配问题。

一方面,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不断增加所导致的德国居民电价不断上涨,使数百万德国家庭面临电贫困的威胁;另一方面,政府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却没有相应调整,这使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每次上涨都成为低收入消费者的威胁。

第2篇:可再生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逆向物流 供应链 库存控制 订货批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及消费量大量增加,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生产量也随之剧增。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废旧物品,引起了资源环境危机。现在我国正在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弥补环境的不足和相关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逆向物流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如何从逆向物流的角度指导企业生产和库存控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逆向物流库存问题分析

在传统的正向物流的库存管理中,我们关心的是三个基本的问题:①多长时间检查盘点一次库存,也就是盘点周期为多少。②什么时候补充库存或订货。③补充或订购的量是多少。

在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库存管理中,也就是当产品从供应链的下游方返回,经过处理之后,这些产品被再造或复原又成为可以销售出去的库存,在这样一个过程的库存管理中,传统的前向物流的库存管理要考虑的三个基本问题仍然存在。然而由于有了逆向物流回流品的存在,以上的三个基本问题要考虑的细节和复杂性与正向物流有着很大的不同。逆向物流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缓慢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逆向物流库存控制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库存管理与含逆向物流的库存管理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的差异:

①两个供应源。如果在供应链中有产品返回后又被复原,库存的来源就增加了,库存的来源包括新制造的或新订购的产品,同时也包括被复原的回流产品两个补充源。这使得传统库存管理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将增加至四个,即从哪里补充库存。

由于回流品复原后成为新的库存来源,因此增加了库存管理的复杂性,比如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回流产品的数量是受到限制的。不同来源的库存不仅在产品的数量上不同,而且在产品的单价上和产品供应的可靠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逆向物流库存控制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解决传统库存控制面临的确定库存盘点周期、确定订货量、确定何时订货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还需要确定供货源的选择问题。

其次,库存费用除了传统库存的订货费、库存持有费及缺货费之外多了逆向物流费用,主要由返回产品的运输、保管、修理、处置等费用构成。

再次,两次外部补充间的库存量不再是单调递减的,从而增加了库存控制的难度。

②不确定性。回流品的收集是一个供应驱动的物料流,而非正向物流中的市场需求驱动。这一供应驱动的物料流超出了企业的直接控制范围,造成了回收产品在数量、时间和质量条件等方面的高度不确定性。这也就导致了逆向物流的库存具有鲜明的随机不确定性。

例如不能主动去订购废旧产品,只能被动接受消费者退回的产品,这导致回流产品数量和时间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废旧产品中零部件的回收率也是随机的,给逆向物流材料计划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回收零部件的性能在未检测之前是未知的,导致随机的准备时间等等。

二、确定需求下逆向物流库存控制研究

1. 问题的描述

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产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手中,可以经过不同层次的分销渠道,并且每层可能由多个主体构成。本文将所有的销售渠道简化为只有一个生产商及一个销售商的单一产品二级供应链模式。在这样的二级供应链模式下,生产商负责全部产品的生产,并负责回流产品的修复。

而销售商向生产商订货,负责整个市场的销售。同时,每周期还有相当多的回流产品的存在。一般而言,回流产品先到达销售商处,并停滞一段时间,使得回流产品的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后再回流到生产商处,最终生产商对其进行修复,使之与新产品无差异。当市场需求达到稳定后,这样的过程会不断重复,直到平衡被打破。

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市场需求达到稳定后,通过建立此问题的数学模型来寻找使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的回流方案及订货/生产方案。

2. 基本假设及符号

(1) 基本假设

①在未来各时间点的需求率d是确定且不间断的;

②生产能力、再制造能力、固定生产成本和固定再制造成本均为常数,库存持有成本、可变生产成本、可变再制造成本为线性可变成本;

③生产率大于需求率,需求率大于再制造率;

④回流至生产制造商处的所有回收品都进行再制造,且经过再制造处理后成为与新生产产品有相同性能的产品进入成品库存。

(2) 参数符号

模型参数符号:需求率d,残次率为b,生产率p,再制造率r,生产商每一批次的固定生产费用,单位产品的可变生产成本,每一批次的固定再制造费用,单位产品的可变再制造成本 ,成品单位库存成本,回流品单位库存成本,整个系统总成本C,单位成品平均成本,循环周期T内的成品总库存水平 ,循环周期T内的回收品总库存水平。每批次产品新生产量,循环周期T,周期内再制造量为,循环周期中小周期为,一周期内的生产次数n。销售商的订货固定成本为,单位成品单位时间的存储费也为,单位回流品单位时间的存储费为,订货批量为。

3.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在该模型中,一个循环周期内,生产商以进行多次生产制造和一次再制造来满足销售商订单需求,库存变化如图4.3所示。在循环周期开始状态阶段,生产商通过生产制造和再制造共同满足销售商需求,期间生产量为, ;在期间成品以的速率增长,结束后成品库存达到,在此后的阶段以 的速率降为0,;循环周期中的小周期 。整个循环周期的生产量和再制造量要满足周期内的订单需求,且周期内得到的回收量与再制造量相等,循环周期,其中。从而周期内生产次数为。循环周期T内的成品总库存。将n、 代入,得到。循环周期T内的回收品库存。在一个循环周期中,销售商的订货成本为,订货批量为,成品存储成本为,回收品库存成本为。

因此,由单个生产商及单个销售商构成的二级供应链的总成本为:

将分别代入上式,确定,继而确定,取最小的为N。可见,最终由该模型确定了每批次产品新生产量,周期内再制造量为以及一周期内的生产次数N。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逆向物流库存控制的特殊性,假设修复后的产品和“新产品”一样销售,针对生产商单再制造期--多生产期的处理方式,综合销售商和生产商的成本构成,建立和求解了市场需求确定情况下逆向物流对生产和库存控制的影响模型,从而实现了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低的目标,为供应链企业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Fleischmann M,Kuik R,Dekker R.Controlling Inventories with Stochastic Item Returns:a Basic Mode1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38:63-75

第3篇:可再生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从绿色建筑到低碳住区

2010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列为优先培育发展的领域。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住区成为历史必然。2009年,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了《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从节能省地住宅、绿色生态住区到低碳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脉相承,其内涵不断得到深化。传统的绿色生态住区的五方面内容是:选址与住区环境、能源与环境、室内空气质量、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而低碳住区把这五部分用减碳一根主线链接起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评价方法,一种是对具体技术手段的评价,另一种是对项目最终效果的评价,而低碳住区的评估应属于后者,从最终二氧化碳减排量即能够反映住区技术集成和全寿命周期节能减排的最终效果,与单项技术的评估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们可以把低碳住区的定义归纳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各环节充分体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环境负荷和创造舒适居住环境的原则,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住区。

(二)低碳住区的实现途径

二氧化碳减排主要来源于:住区建筑日常节能减碳、节水减碳、绿化减碳、交通减碳和住区建造期节碳与建筑材料回收利用减碳。住区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中采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减少常规能源的使用,可以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住区节水可以减少给水和污水处理过程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采用绿色水处理系统可以更多的实现减碳。在低碳住区建设中,我们鼓励非机动车辆出行,建议设置合理数量的自行车位,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在绿化方面,住区中采用复层绿化方式可以有效增加二氧化碳的固定量。

二、低碳住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低碳住区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实现二氧化碳真正减排,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普通消费者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各参与者之间分工合作和互相推动。离开消费者的认知和行动,先进的技术手段没有办法发挥应有效果。例如,国外住区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与垃圾焚烧处理相结合,是破解垃圾围城,实现节能环保的有效方法。但国内由于一些居民缺少环保参与意识或对分类方法不甚了解,分类收集结果始终不达标,最终无法实现与垃圾焚烧处理对接。因而,在低碳住区发展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均需要发挥主动性。政府、社会团体建立低碳住区的标准,开发企业提供低碳产品,并通过广泛宣传、有意识培养业主低碳生活习惯,营造低碳氛围和文化。

低碳住区发展受到当地气候、资源条件、地理位置、消费偏好的影响,不可避免的被打上区域特点的烙印。企业的取胜之道在于主动寻找低碳目标与当地实际情况的结合点,提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在绿色生态建筑、低碳住区发展中,均存在重建设技术轻社会管理的问题。住区交付以后,物业企业、社区委员会和地方政府应当承担起持续推动实现碳减排的组织者角色。

(二)低碳住区发展中的经济问题

1 低碳住区并不意味着在建筑设计、建造中盲目追求采用高档材料、不惜重金进行堆砌,当然更不是豪宅的代名词。低碳住区建设会提高初投资,但对大多数项目的开发企业来说,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选择能够反映地方特色和居住习惯的技术和产品,花费不多就可以获得满意的减排效果。设计单位为了尽可能花费少而取得较好的作品,需要完成精细化的住区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比如:通过用计算机梯度风模型,对住区风环境进行模拟仿真,优化风速风压分布。确定合理的建筑密度,控制房屋进深,保证充分的日照。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通风,建筑群排列错落有致,建筑单体保证住户随时享受新鲜的空气,减少机械通风,既减少初投资,又可以取得明显的减排效果。小区绿地具有可达性,能够使人充分融入自然之中。尽可能在设计中考虑利用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等。

2 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确实存在初投资较高的问题,需要开发企业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国内现有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财政补贴措施主要有:

(1)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6年开始启动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由中央财政建立了专项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资金,专项资金以无偿资助的形式对示范项目给予支持,并根据增量成本、技术先进程度、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确定每年支持的不同示范技术类型。

(2)中央和部分地方财政对农村小水电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边远地区太阳能发电和小型风力发电等给予较大的财政支持。

(3)一些地方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行财政补贴,例如新疆、青海、内蒙等地对边远地区农牧民购买太阳能光伏防盗系统和小型风力发电系统给予每套100~300元的财政补贴。

(4)2002年开始的“送电到乡”工程,中央和地方财政先后投入40多亿资金支持“无电乡”的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和小水电的建设。

(三)低碳住区发展中的技术、产品问题

我国低碳住区建设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1 外墙外保温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些外保温项目争夺中存在低价竞争,材料作假的问题。再加上外墙外保温生产、研究、施工行业存在的应用技术理论研究薄弱、工程经验缺乏、实验和验证方法不统一的问题,导致相当数量项目各个环节不能严格按标准生产、销售、施工。

2 忽视产品技术细节的差异。比如外窗的选择问题。从节能减排角度看,由于PVC塑料窗,玻璃钢窗,钢塑、木塑和铝塑复合窗等传热系数不同,窗框比也不同,与不同厚度、性能的玻璃、填充气体组合,应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在实际项目中,咨询人员模拟计算时如仅仅考虑整窗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与实际情况自然相差较大。另外,不同外窗物理性能不同,比如PVC塑料窗存在刚性及强度较低、抗风压性低和采光面积小,水密性和稳定性较差的缺点,在选型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些特点。

3 部分产品存在使用寿命短或耐久性差的问题。如某些热量表的流量计,由于供热水质差和长期连续使用,导致老化、测量精度差甚至完全失去功能。一些风力发电设备企业,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局部地区风沙的影响,结果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寿命大打折扣。

4 产品的适用性问题。比如屋面保温,如果采用EPS板,一旦受潮其保温效能将大幅度下降。因此,建议采用XPS倒置屋面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绿色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4篇:可再生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再生水利用;问题;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146-02

1 概述

大兴区位于北京市南郊,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是重要的工业与副食品基地。然而,近些年区内水资源量持续缺乏,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24亿m3,人均不足190 m3,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m3的安全下限,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自1999年来,连年干旱,年均超采地下水3000万m3,地下水位由80年代初2.07m,下降到2013年的18.3m,地下水资源量减少11.8亿m3,水资源的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大兴区于2006年开始建设南红门灌区农业利用再生水工程,该工程引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生产的再生水用于灌溉南红门灌区的20万亩农田,由此每年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6000万m3。该部分地下水资源用以补充生活和工业用水,从而实现了节水社会效益和生产经济效益的双赢。

2010年,大兴区南海子公园建设形成3700亩规模的生态景观区,其中水面面积约450亩,湖区容积70万m3,主要经过凉凤灌渠引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用于养殖水生动物、种植水生植物。南海子公园的建成为再生水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领域。

2011年,大兴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完工并开园,公园总面积8074亩,南区公园主湖区面积约700亩,生态湿地面积约150亩,主要使用再生水作为湖面的补给水源,再生水用于园区水系和景观水体使用。由此形成了一个由小龙河、天堂河、公园中心湖区所组成的一个再生水利用体系,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有效地涵养了地下水。再生水在公园水系的合理利用,使得生态环境日渐好转,水系逐步恢复,综合节水效果显著。

2 大兴区再生水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兴区再生水利用工作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对缓解当地水资源紧张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大兴区再生水利用工作在全市乃至全国还是比较领先的,无论从利用量还是利用领域都有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但在实际运营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虽然我区加大了宣传力度,在报纸、电视、宣传讲座等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但广大群众对再生水利用的概念依旧不强。会产生各种疑问,例如:“水质可靠吗?”、“都能用来做什么?”、“怎么才能使用上再生水?”等等;

2)再生水管网建设滞后。大兴区生物医药基地新建了很多项目,需要引入再生水水源,但再生水管线的滞后,使得其用不上再生水,部分单位不得不自建中水处理站;

3)中水处理站建而不用现象普遍。对于小区和部分单位建设的中水处理站,建而不用现象较为普遍。中水处理站的来水量不足和来水量的不稳定、运行成本较高、以及对出水水质的担心都是中水处理站停运的原因,现有的政策法规对此类问题并无明确规范要求,因此执法部门对此也没有约束办法;

4)再生水利用率有待提高。除了再生水利用系统体制自身不完善外,由于自来水和自备井取水在使用上基本上供给充足,且限制不足,导致用水户用水来源多为自来水和自备井,使得再生水利用率偏低;

5)再生水水费收取机制不完善。目前农业灌溉和景观使用的再生水未收取水费,而工业用水水价过低,使得政府需要对再生水利用工程给予大量补贴以维持正常运行,产生较大财政负担。

3 针对大兴区再生水利用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探讨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以便为将来的工作开展指明方向,不断探索出一条节约、高效、可行的再生水利用之路。

1)在以后的宣传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再生水利用方面的专题片,有重点的进行普及讲解。不仅使广大群众意识到要节水而且要告诉大家如何节水,不断加强对再生水利用知识的宣传。人民群众只有充分的了解情况,才能支持再生水的利用工作,有了群众的支持才能使再生水利用事业得到充分发展;

2)将再生水利用列入城市整体规划中,规范管网建设。在设计再生水系统时应充分考虑用水规模,避免设计规模远超实际处理规模的现象;在建设期铺设再生水管道,预留多个接口,当需要时可以由接口铺设支线,减少后期补建的高额成本。再生水管线只有建了才能用得上,管线的建设是前提,希望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使得再生水管线及早完善,使得再生水的利用创造充足的前提条件;

3)创造良好的运行模式。灌溉用再生水使用目前缺乏完整案例,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以再生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农场或果园,以其再生水利用的模式作为模板,引导其它农场和果园加入到再生水利用的队伍中来。

景观环境是适宜再生水利用的潜在用户,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因其带有公益性,前期阶段需要增加政府的大力推进,可以将再生水利用纳入景区管理者的政绩考核体系。

另一方面,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让再生水厂走市场化的道路,由再生水厂自负盈亏,积极拓展用户规模;

4)建立专门的检测与维护机制。随着再生水利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需要及时建立再生水监测机制,以确保其安全使用。可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对水质进行监测,评估水体质量。通过第三方的监测工作,有利于保持水质稳定,并有助于对再生水利用效益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从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保障再生水使用安全。

5)不断完善再生水水费收取。在严格控制自备井和自来水用水指标的同时严格落实超计划加价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再生水水费的计量收取工作。

4 结论

水资源的紧缺状况使得再生水利用成为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再生水是实现污水资源化、节约水资源的有利措施,是今后节约用水发展的必然方向。大兴区在再生水利用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确保水资源紧缺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屏障,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努力改进、不断进取,本文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总之,在再生水利用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政府的正确决策、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以及市民的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刘小英.城市污水再生回用费用模型与成本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论文,2003.

[2]张钡,张世英.中水价格的构成及其实践意义[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4).

[3]黄明祝.中水利用及展望[J].再生资源研究,2003(5).

第5篇:可再生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雾霾;可再生能源法;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过去的2015年秋冬两季,全中国已经只有少部分的人民生活在没有霾的区域中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的恶化,在北方愈演愈烈的雾霾逐步地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并且一度波及了南方地区。人们对于治理雾霾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雾霾成为了一些高级人才出走北京的原因。也的确相应大家的呼声,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出台了新的环保法,其中着重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改,但这并没有改善我们呼吸“霾”现状。

一、《可再生能源法》基本概况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以《可再生能源法》为核心,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2005年制定、2009年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是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法律。

但实际上,作为修订后的《可再生能源法》的核心法律制度,其都是围绕着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目标,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塑造政策性市场以及市场需求,以形成对投资者和企业进入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有效市场刺激和市场引导。①不论是修改前还是修改后我们都能得知,这本能源的专门性立法并未把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其考虑范围,如今的雾霾问题已经严重到需要我们不仅仅是从大气污染上防治,更需要从源头上即能源结构上得到有效的治理。因此,现行雾霾问题下《可再生能源法》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立法理念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的重要性,并没有将大气污染纳入立法目的,这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造成雾霾的PM2.5的排放问题,更谈不上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了。反观其他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看再生能源法,以英德两国为例,它们的立法理念都是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经济低碳转型的国家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到可再生能源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多重价值。当然,对这一立法目的的立法宣示,两国通过不同法律形式予以表达。德国将其明确规定在专门的可再生能源法律之中,而英国通过的《气候变化与可持续能源法》第一条“目的”规定: 本法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英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国务大臣和任何公共机构在履行职务时应当考虑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用能贫困、确保多样和稳定的长期能源供应。②将气候问题纳入我们的《可再生能源法》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在法律体系上《可再生能源法》过于单一化原则化,可操作性和实施性差,该法仅有三十三条,为框架性法律,其有效实施需要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适时出台配套性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而可再生能源施行法的形式多为部门规章、法令和规范性文件,其法律位阶较低的特点决定了其执行力在地方上低下的问题。如今的雾霾现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地区,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我国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传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地区,造成这些地方雾霾的首要原因就是煤,在这些地方发展替代煤的可再生能源已经刻不容缓了,相应的就需要出台法律法规规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改善严重的雾霾问题。

第三,在立法内容上,现行可再生能源法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有关可再生能源接入城市燃气管网和热力管网的规定很少且缺乏可操作性; 有关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措施主要针对风能和太阳能,对生物质能和海洋能发展重视不够。此外,有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覆盖范围有限、激励力度不够。③开发和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攻克的问题,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起步晚、发展慢、新能源种类少,这些都需要法律的支持与鼓励。这几年大热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在市场中慢慢发展起来,我们更应该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这对于解决雾霾问题是个很有效的措施,因此我们的立法脚步更应该跟上。

二、《可再生能源法》的修改趋势

法律对能源的唯一关注是确保供应,而不是抑制能源浪费或管理其外部性。因此,传统能源法律的主要规范目的是实现能源安全、有效、持续的供应。然而实际上,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转换能源的行为本身就打破了自然的原生平衡。更重要的是,能源开发、转换、加工、运输和利用过程还伴生许多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破坏、自然景观破坏和自然灾害等。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原有的能源制度体系。相关规范的一般性调整往往难以顾及能源环境问题的特殊性,流于表面的对策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真正的预防和风险防范必须通过能源法对能源的战略规划和全过程控制才能实现,而传统能源法却只关注供应这个单一目标,远远不能适应能源问题的复杂性和扩张性。④明显传统的《可再生能源法》已经落后了,在雾霾问题日益加剧的今天,《可再生能源法》也必须加快修订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立法理念上,应当将能源利用、气候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法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经济低碳转型中的多重价值。强调防止气候变化,明确将应对大气污染作为可再生能源法的立法目的之一,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在法律体系构建上,完善专项立法和可操作的实施法。《可再生能源法》创立的保障性法律制度是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针对其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如制度缺失、制度安排不恰当、制度设计欠周密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通过立法予以解决,以增强法律制度的可行性、操作性。⑤

第三,完善立法内容和法律制度。以《可再生能源法》的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通过配套性立法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实现《可再生能源法》从政策性、原则性立法向规制性、操作性立法的转变。对不用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做到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保障新能源和新兴产业的相互融合。

“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如今用来形容生活在雾霾下的中国人民甚为讽刺。想要改变着个局面,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而法律是我们最有效的保护武器。修订《可再生能源法》,有利于我国能源基本法的早日出台,将能源与气候变化有机结合起来,生活在蓝天的生活会重现。(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注解:

①柯坚.《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推进*――以为中心的立法检视》,载《政法论丛》2015年8月第4期

②杜群,廖建凯.《德国与英国可再生能源法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学评论》2011年第6期

③杜群,廖建凯.《德国与英国可再生能源法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学评论》2011年第6期

第6篇:可再生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现代环境法 伦理精神 伦理要求 环境问题 环境伦理

    环境法学界目前对环境法的调整对象问题尚在论战之中。有些学者主张环境法是以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为调整对象,而有些学者则主张环境法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1]尽管两种主张之间的分歧较为严重,但却都毫无例外地强调了以人作为所调整关系的核心。以人为调整对象是法的基本特征,环境法在近代的蓬勃发展主要源于人类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压力下,高度关注和反复思考自身存在问题的结果,这在本质上就决定了环境法必然以人为其价值本位。人是具有理性思维的万物灵长,他们自产生之日起就从未中断过对自身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理性的思潮,例如人本主义,从实质上影响着法律传统。只要世俗社会和思想的王国存在着律令,理性的思潮就对法律的成长发生着实际的,或许深不可测的影响。”[2]人类对自身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经过演化,最终构成了环境法的法哲学基础,因此环境法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深刻上伦理道德的烙印。

    然而人类的上述思考是一个不断递进、逐渐深入的过程,环境法也并未始终以人类伦理为其演进轨迹。现代以前,人们较为重视思考自身存在的方式问题,以此为基础的传统环境法过于偏重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再加之人类认知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有限,因此传统环境法只可能成为保护某种资源和防止某种污染或破坏的纯技术性规范。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并不能最终解决环境问题,人们不得不转而开始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问题,环境法于是进入以环境伦理为构造基础的现展阶段。

    法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演进具有过程性与阶段性,环境法亦不例外。自197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普遍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政策与立法的指导思想,环境法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相应地历经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型过程。尽管学界普遍将综合性、社会性、科技性和共同性视为环境法的普遍特征,但这都并未概括出现代环境法的独特之处。现代环境法是人们对自身存在价值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法律结果,它相对传统环境法而言,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内蕴着极其丰富的伦理精神。

    一、 现代环境法根植于人的伦理要求

    人性本应属于伦理学研究的视阈,而法作为人类主观思维设计的产物,又必须以某种人性假设为存在前提和逻辑起点。人性自然成为沟通伦理学与法学之间的桥梁。人性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发展的范畴,对人性的不同认识造成了不同法域内人性假设的千差万别。马克思依据其对人类社会结构三阶段的划分,相应地将人性依次分为个性、社会性和类本性等三类。以此为依据,不但传统与现代的各种法域划分似乎都能找到某些理论根据,而且也使在不断演进中的各部门法具有了进行法域变换的可能。

    环境法在历史上相继经过了由私法到公法再到社会法的变迁过程,并正在向未来的第四法域——生态法域发展[3],其原动力就在于对人性假设的不断发展和修正。现代环境法是以“生态人”的人性假设为基础的,它是人在生态上的伦理主张的具体化,而根源于此的现代环境法也应当具有某些伦理精神。

    (一)现代以前环境法的各种人性假设

    垄断的出现是环境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时间标志,以其为界限可以将环境法划分为垄断前和垄断后两个阶段。垄断产生以前的人类社会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人性在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人们追逐个体利益的最大化的个性,这成为人们据以设计法律制度的基础(即“经济人”的假设)。此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虽分属私法或公法范畴,但核心都是为了保障和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设计以权利为本位的私法规范保护环境是为了张扬人的个性,促动他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设计以义务为本位的公法规范保护环境是为了压抑人的个性,防止他们为谋私利而彼此伤害。

    垄断出现以后的人类社会即马克思所说的“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将每个人都卷入到社会的洪流之中,人不再是孤零零的个人而是处于社会之中的人。“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因弊端重重而日渐被人们所弃,法律制度在设计上的视角也不再是个人而是社会(即“社会人”的假设)。以社会利益为价值本位,公、私两大法域相互融合,衍生出新兴的法域即社会法域;而其中有关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范又被汇集在一起,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即环境法。

    (二)现代环境法的“生态人性”假设

    环境问题的日趋恶化,迫使人们开始对传统环境法进行反思。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作为其存在基础的人性假设。当代的环境问题既不是私人问题也不是社会问题,而是逐渐扩大成为了整个人类的共同问题。在环境问题面前,人的私利和社会利益已为人类整体利益所概括,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已被人的类本性所替代。在自然环境面前,人既不能以个体为存在单位也不能以社会为存在单位,而必须以“类”——人类为存在单位。这必然导致法律制度设计前提的根本变化,“经济人”和“社会人”的人性假设终被“生态人”的人性假设所替代。“生态人”的人性假设认为人类与万物生而平等,人类仅是自然的部分而非自然的主宰,人类活动必须依照自然规律进行,人类必须实现代际发展上的可持续性。这就突破了以往仅将法的调整对象限于人际(域)的局限,从而实现了法域划分上的革命性突破,衍生出以生态利益为本位的第四法域——生态法域。“生态人”人性假设的实质是人在生态上的伦理要求的特殊表达,而这种表达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伦理精神。

    二、环境问题的终极实质是伦理问题

    环境法以现实环境问题[4]为主要规制对象,环境问题的性质直接影响并制约着环境法的性质。对环境问题的定性研究自然成为了环境法定性研究的理论起点。尽管学界对环境问题有着诸多不同的理解,但这些理解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伦理问题。

    (一)有关环境问题性质的不同观点

    环境问题的涉及面甚广,对于其实质的认识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可归纳为经济说、科技说、政治说、社会说和国际说等几种主张。较为普遍的观点是视环境问题为经济问题,将环境问题归结为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认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不能精确地反映环境的社会价值”以及“政府行动鼓励低效能所反致的环境毁坏而导致的。”[5]但有人却视环境问题为科技问题,将环境问题恶化归咎于科技不发达,即“科技提供资源或消除污染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或制造污染的速度。”[6]

    也有人视环境问题为政治问题,将环境问题提升到政治的高度,旨在强调环境问题对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活质量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至关重要性。还有人视环境问题为社会问题,认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而其最终解决也必须依托于现有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7]更有人视环境问题为国际问题,认为环境问题早已超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成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此外,其它学者也根据各自的视角对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行了不同的论述。

    (二)环境问题的终极实质是伦理问题

    上述分析虽都有一定依据和合理之处,但都未真正触及到问题的实质。环境问题的实质最终应归结为伦理问题。一方面,人类在个体与整体利益关系上的错误选择导致了现实的环境问题。主、客二分的传统哲学将世界截然分为人类世界与人外世界。在此影响下,作为类主体的人为片面追求自身物质需要的最大限度满足,忽视并肆意侵占其它生物及自然环境等世界整体中的非人类主体的当然利益。而在人类世界的内部,也有空间上的个别与群体、时间上的当代与未来等划分。作为群主体中的个别人或当代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某种特殊利益,忽视甚至不惜损害整个人类或后代人应有利益。

    人们在无道德状况下或畸形道德的指引下,在非理性发展的歧途上越深陷环境问题也就越严重。另一方面,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最终可归结为对自身生存价值问题的关注。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无疑能极大地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政治的昌明、文化的发展无疑能极大地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然而这些并非人类幸福生活的全部,充其量仅是人类生存“形”的层面。作为具有理性思维的万物灵长,人类对自身生存的思考必然会上升到“实”的层面,即探询人类生存意义之所在的层面。

    如果仅将环境问题视为人类生存的方式层面,这种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而只有将环境问题上升到人类生存的价值层面,对人类生存的理解才能达到全面和完整,人类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幸福。人们在穷尽种种手段之后仍未最终解决环境问题的事实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况且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人类最初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也并“不是出于现实的物质利益和经济需要,而是出于伦理信念” [8],我们将环境问题的实质最终归结为伦理问题的理由就充足了。

    三、现代环境法起源于现代环境伦理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起源于原始社会有关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行为的共同规则或习惯,这是对法起源问题的一般性描述。但法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产生具有过程性。各部门法的产生时间并不统一,演进过程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各部门法在起源上虽有某些相同但更存在着差异。特别是那些在近代法律社会化变革过程中产生的法律部门,它们是在法作为独立的社会规范出现之后形成的。它们不可能起源于共同规则或习惯,而是各自有着具体的产生渊源。例如,经济法就起源于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市场调节弊端、排除市场竞争障碍、应对经济发展危机而制定的现代经济政策。现代环境法作为的第三次法律革命的产物,自然有着与传统环境法所完全不同的起源——它起源于现代环境伦理!

第7篇:可再生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范文

世界能源理事会(World Energy Council)

随着全球能源大转型的快速推进,全球能源领袖们所思考的问题正在发生突破性转变,他们更加关注可能威胁当前经济和商业模式的长期趋势,而不只是考虑短期风险。随着政府和企业越来越关注低碳经济的影响和潜在机会,有关能源转型速度及广度的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能源领域的首要议题。应对相关议题的行动计划包括能源区域一体化、应对气候变化框架、电力储存、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力价格和经济增长等。

从我们最新的对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位能源领袖开展的调查中可以清楚看到,2017年行业领袖最关注的问题是石油价格及其波动。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能源行业已经做好准备在经济增长“新常态”这一基本面下运行。随着低碳议程取得进展,可再生能源成为2017年最有影响力的议题。因此,相关支持技术包括新市场机制、电力储存和数字化等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煤炭和核能等传统能源技术的影响力则有所下降。

石油价格波动

石油价格由于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影响大的特点,毫无疑问仍然是2017年全球能源领域最为重要的议题。表面上看,资源型国家、国际油气开发商、消费者都会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短期影响,但实际上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石油价格发挥着越来越长期的影响和作用。随着能源需求增长峰值的到来(近期国际石油公司和各国石油公司预计能源需求将下降从而减少了投资),石油价格波动加大是一个可能的结果。鉴于当前的投资无法跟上现有油田产量自然下降和需求增长至预期峰值的变化,国际能源署(IEA)已经在提醒可能的石油价格波动。

石油价格波动对所有地区而言都是一个重要问题,但发展中经济体的资源持有者和消费者对此表现出了最高的关注度。亚洲和非洲等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地区的能源领袖们,将能源价格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视为最大的问题。同样,依赖油气出口的中东北非地区,担心能源价格波动将破坏其长期增长模式。沙特阿拉伯已经推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国家转型计划”(National Transformation Plan),该计划是沙特“2030愿景”的一部分,旨在利用当前石油收入进行长期投资,降低未来经济结构对石油的依赖度。石油价格波动对这项计划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干扰,这也是沙特王室近期承诺要维持石油价格稳定的原因。北美能源领袖同样担心石油价格波动的问题,他们是主要的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北美地区,煤炭产量的缓慢下降对石油价格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未来致密油与页岩油气行业的发展让这些能源领袖们夜不能寐。考虑到这一行业变革对能源价格的巨大影响,美国和加拿大的大量资金现在都集中在这个行业。

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减弱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仍然高度不确定,但全球能源领袖们认为,气候变化这个议题的不确定性在减弱,影响也不如石油价格那么大。这一观念上的转变让人惊讶,毕竟能源低碳化的趋势是推动能源转型最主要的力量。但是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大会后,能源领袖们认识到减少碳排放已经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方向,不再完全依赖于某个全球气候协议了。

技术是未来能源的关键

全球能源领袖们坚定地认为,科技是未来实现低碳能源发展的关键。特别电储存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很有可能是决定能源转型速度和范围的重点领域。全球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光伏产能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将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主要是石油和煤炭),可再生能源在发电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相应地,电储存特别是电池技术的改善,使得电动汽车成为替代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汽车的可行选项,这有可能彻底改变整个交通运输业。

进一步抑制能源需求增长的因素,如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补贴终止,仍然是全球能源领袖的首要议题。虽然能源效率提高的收益增长缓慢且很难进一步改进,但越来越可以确定的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将给未来能源行业带来重大变革。能源补贴终止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当前的情况是,全球各国正在利用能源价格偏低的时间窗口来削减能源补贴,这可以让消费者习惯为自己的实际能源需求付费,同时向消费者释放出适度消费的经济信号。正在削减或取消燃油和电力运输补贴的国家是那些人均能源消费量最高的国家,如GCC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巴林和也门)。

全球经济增长受到能源价格波动的直接影响并将带动能源需求增长,因此这也是全球能源领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最近我们看到,石油价格的下跌并没有促进能源消费国的经济增长,但对产油国的财政平衡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福利和就业依赖于持续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与能源消费和生产紧密相关。能源价格下跌不一定会刺激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必然会带动能源需求。

传统能源吸引力不再

随着全球能源领袖将视线更多转向新兴突破式趋势和技术,他们对主要传统能源的关注度明显下降。从全球层面来看,煤炭、核能、水能均消失在关注的热点中,成为影响力低、不确定性低的议题。在大多数能源需求的预测中(包括世界能源理事会的预测),煤炭使用量在未来几十年将持续下降,核能和水能由于公众对安全和环境的担心而导致增长能力受限。不过,尽管这些传统能源在全球层面的受关注度明显下降,在区域层面则有所分化。煤炭仍然是亚洲地区最主要的能源,该地区特别是印度、印尼和中国等国家的能源领袖们十分担心煤炭这一能源的发展前景。同样,南非作为煤炭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该国的能源领袖也十分关注煤炭的未来命运。

核能同样存在与煤炭类似的区域和国家分化现象。不仅仅是那些没有发展核能的国家和地区对核能的关注减弱,一些核心的核能国家也如此。例如在生产核能和出口核技术的韩国,令人惊讶的是,核能并不是该国能源领袖们最关注的领域。同样,大多数欧洲国家也不J为核能是至关重要的。英国、中国、北美、南非、日本和比利时这些核能国家对待核能的态度则截然不同,它们面临是否推进新的核能计划或者是否取消原有计划的选择。我们从能源问题监测中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信息,即核能在很多国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因此存在一些让人意外的分化。

液化天然气仍受到密切关注

液化天然气(LNG)的情况更加复杂。在大多数能源消费场景中,可以预见天然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持续温和增长。其中,大部分的供给来自于液化天然气,而2016年液化天然气市场并不稳定。对于欧洲、非洲和亚洲的能源领袖们而言,液化天然气并不是一个重大的议题。但一些国家将液化天然气视作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比如正在着力打造液化天然气区域性中心的新加坡,投资了大量液化天然气存储基础设施,因此必然将其视为一个关键性议题。在新加坡,液化天然气的商业模式依赖于亚洲对天然气的持续需求,但新加坡希望成为天然气现货交易中心而不是长期供应商。越来越依赖液化天然气进口以用于国内发电的中东北非地区,也将液化天然气视作重要的议题。在卡塔尔,作为中东北非地区的主要天然气出口国,已经有效地控制了对周边国家的天然气出口,使得科威特和阿联酋不得不开始进口液化天然气。

不同区域的关注点差异很大

第8篇:可再生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维修;故障;方法

O 引言

计算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如今自己动手组装一台计算机已非难事。可是当遇到计算机硬件故障时,很多应用者往往会手足无措,不能判断出故障的原因。笔者在维修电脑硬件故障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愿与大家探讨,希望能给读者一定的帮助。

1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要掌握好硬件的维修方法,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硬件,它由哪些东西组成。硬件是组成计算机系统的各部件的总称,它是计算机系统快速、可靠、自动工作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系统的执行部分。它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个部件,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

存储器分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种。内存储器按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种;外存储器常用的外存有磁盘(硬盘)、光盘和磁带。

输入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最常用的输入设备是键盘、鼠标和扫描仪。

输出设备计算机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和打印机。

机箱主板机箱上带有电源、光驱等。主板上通常有微处理器插槽、内存储器(ROM、RAM)插槽、输入输出控制电路、扩展插槽、键盘接口、面板控制开关和与指示灯相连的接插件等。

2 计算机硬件故障检修步骤

对计算机硬件组成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对硬件出现的各种故障应该如何检修呢?先不要急于动手,要利用各种知识和经验对故障进行查找和定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下介绍几种在硬件故障检修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2.1先软件后硬件

发现计算机后,第一时间要判断是否是软件引起的原因(如系统注册表损坏、BIOS参数设置不当、硬盘主引导扇区损坏等),软件问题排除后如果仍存在故障再考虑硬件原因,否则很容易走弯路。

2.2先外设后主机

由于外设原因引发的故障往往比较容易发现和解决,所以可先根据系统错误信息报告检查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外部设备的各种连线和本身工作状况。在排除外设方面的原因后,再来考虑主机内部件。

2.3先电源后部件

作为计算机的动力源泉,电源的作用很关键。一般电源功率不足,输出电流不正常容易导致一些故障的产生。很多时候用户把主板、显卡、硬盘等都检查完了还找不到原因,但想不到这可能是电源的问题。因此,先要检修电源(如电源保险丝是否烧断、交流电压是否稳定、直流电压5V、12V是否正常)。如果电源没有问题,再检查计算机系统的各部件及外设。

2.4先简单后复杂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的计算机硬件产品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那么容易损坏。因此在遇到硬件故障时,应该从最简单的原因开始查起。很多时候故障就是因为数据线松动,灰尘过多,插卡接触不良等引起的。在经过简单的测试和处理后再考虑解决复杂的硬件故障。

3 硬件故障的维修

在弄清楚了故障由哪些硬件引起,确定是硬件本身出了问题后,就可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技术、经验来对相应硬件进行维修。下面介绍常见硬件故障的维修方法。

3.1CPU故障维修

CPU是集成度很高的配件,可靠性较高,正常使用时故障率并不高,但是倘若安装或使用不当则可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以下介绍几种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

3.1.1频繁死机

对故障采取的对策主要是检查CPU散热、插接件是否可靠和检查BIOS设置。例如:检查风扇是否正常运转、检查散热片与CPU接触是否良好、导热硅脂涂敷得是否均匀、CPU检查插脚与插座的接触是否可靠,进

BIOS设置调整温度保护点等。

3.1.2开机自检显示的工作频率不正常

如果开机后CPU工作频率降低,屏显出现“DefaultsCMOS Setup Loaded"的提示,则可遵循先易后难的检修原则,首先测量主板电池的电压。如果电压值低于3伏特,应考虑更换CMOS电池;假如更换电池没多久,故障又出现,则是主板CMOS供电回路的元器件漏电,这种情况需将主板送修。

3.1.3系统加电没有反应

一般在遇到这种故障时可采用“替换法”来确定故障的具体部位。假如消除了主板、电源引发的故障,则可确定是CPU的问题并多为内部电路损坏。些种情况就只能通过更换CPU来解决了。

3.2主板故障

主板发生故障时往往表现在系统启动失败、显示器无显示等现象。下面介绍主板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3.2.1主板烧坏导致黑屏

开机后,显示器没有显示,也没有报警声音。这一般是由于带电拔插系统中接插件,或电路中电源对地之间短路而引起,此时可采用静态电阻测量法检查原因。若发现任意输入/输出脚与电源或地直接导通则属击穿故障;若发现两个类似的输入脚或输出脚的电阻值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一般属断路故障。此时要对元件进行更换维修。

3.2.2接通电源后显示器亮却没有内容

此故障的原因可能是主机箱电源到主板的电源接反或是主机内存条没插紧。处理方法是先检查风扇,若风扇不转,则说明主板上的电源插反了。如果接反了,只要将插头左右调换即可。如果风扇转,则说明内存条没有插紧,将内存条拔出重新插入即可。

3.2.3系统配置参数不正确

此类故障一般通过重新设置系统配置参数即可但若配置参数不能设置或不能保存系统配置参数时,则应从电池、CMOS RAM芯片、CMOS RAM供电电路及读写电路等方面入手查找故障原因。

3.3液晶显示器故障

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目前液晶显示器逐渐取代了CRT显示器,之前维修显示器的技术再也不能用在液晶显示上。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液晶显示故障维修方法。

3.3.1整机无电

这是一个应该说是非常简单的故障,一般液晶显示器分机内电源和机外电源两种,机外电源较为常见。不论那种电源,它的结构比CRT显示器的电源简单多了,易损的一般是一些小元件,如保险管、输入电感、开关管、稳压二极管等,进行相应器件的更换即可解决。

3.3.2显示屏亮一下就不亮了,但是电源指示灯常亮

这种问题一般是高压异常造成的,是保护电路不起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液晶屏上是有显示的,但只有是“斜”着看才能看到图像。检修的要点是‘对比修理’法,因为现在液晶显示器的高压板一般都是对称的设计,两边都坏的基本上没有。一般老机容易出问题的是升压变压器和灯管,新机则保护电路和工艺问题比较多。

3.3.3屏幕亮线或者是暗线

亮线故障一般是连接液晶屏本体的排线出了问题,暗线一

般是屏的本体漏电。以上两种问题都是液晶屏的故障,没有维修价值,因为和显示器相比一块屏的价格太高了。

3.4硬盘故障

硬盘非常脆弱,使用不当很容易出问题。做好防震措施,硬盘正在进行读、写操作时不可突然断电。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3.4.1开机找不到硬盘

首先检查硬盘的灯是否亮,若亮则表示硬盘电源线已接好。然后打开机箱,判断硬盘转动声是否正常。若硬盘转动声音正常,进一步检查硬盘数据线是否接好,接好后察看BIOS中有没有硬盘。如果没有,找到硬盘换一根好的数据线或是将数据线接到主板上正常的IDE或SATA接口上再试。若还是无法找到硬盘,就更换硬盘跳线再试。若结果还是一样,那就送去修理。

3.4.2 CMOS硬盘参数丢失

根据故障现象分析可能需要更换CMOS电池,也可能是软件或病毒改写了CMOS参数。先用电压表检查CMOS电池电压,若电池电压正常则使用最新版本的杀毒软件对系统进行彻底地查杀病毒。如果不是病毒导致的故障,则可能是系统安装某个软件时改写了CMOS参数。

3.4.3无法格式化硬盘

在系统安装过程中,若出现无法格式化硬盘,则可更换硬盘跳线和用专用的分区和低格工具(如HDM)来解决。

3.5内存故障维修

内存故障是电脑故障中最常见的一种,而且大多表现各异,一般会引起系统的自动重启、死机、蓝屏及显示器无显示等现象,通常开机时会出现嘀嘀不停的报警声。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排除:先断开主机电源,打开机箱,取出内存条,检查一下内存条表面芯片和电路板是否有损坏的迹象。如果内存条没有损坏的迹象,检查内存条金手指是否被氧化,用橡皮擦拭。另外,因内存质量不佳或损坏而导致的系统工作不稳定,如系统频繁出现蓝屏死机和注册表损坏错误或者Windows经常自动进入安全模式等,可以更换内存条。如果内存条在其他机器上使用正常,则有一种可能是病毒程序修改了原来机器上的CMOS参数,可将CMOS放电后再试;另外一种可能是原来机器上使用了升级的内存条导致新内存条与旧主板不兼容,这个问题一般在升级了BIOS后就可解决。

3.6其他硬件故障

3.6.1键盘故障维修

键盘故障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接触不良故障,有按键本身的机械故障,还有逻辑电路故障、虚焊、假焊、脱焊和金属孔氧化等。维修时要根据不同的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找出产生故障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3.6.2鼠标故障维修

鼠标常见故障有:移动不灵活、某个方向上失灵、按键不起作用以及计算机不认鼠标等。日常维修中要定时清除脏物,不要摔碰和用力拉拽鼠标线,点击鼠标用力要适度,防止损坏弹性开关,必要时可用少量酒精清洗,晾干后才能和主机连接。

3.6.3声卡故障维修

对声卡的故障,要检测声卡与音箱或者耳机是否已经正确连接;音箱或者耳机是否性能完好,没有问题;音频连接线有无损坏,是否完好;音量控制中的各项声音通道是否被设置成为静音模式;最后确认声卡是否是硬件本身的故障。

4 结束语

计算机硬件故障千变万化,虽然维修起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但只要我们能够不断摸索、不断分析、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大胆实践,对大部分硬件故障相信都是能够自己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夏瑞丽.计算机硬件故障分粪及诊断处理[J].山西电子技术,2008.4:93-94.

[2]陈珊珊.计算机硬件维护与故障分析[J].电脑学习,2009.2:115-116.

[3]王帆.计算机硬件系统常见故障的分析处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2:10573-10575.

第9篇:可再生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范文

最近社会上对风电有这样那样的说法,说的最多的是弃风问题,意思是风电发出了电却并不了网。说的多了,好像听起来风电的负面消息比正面的还要多,那就是9个指头和一个指头倒过来了,九个指头是问题,一个指头是成绩。但综合这几年风电发展的成就可以看出,风电九个指头是成绩,一个指头是问题。

风电功莫大焉

2011年,中国风力发电量达到706亿千瓦时,接近核电全年发电的874亿千瓦时。以平均每千瓦时耗煤330克计算,相当于少烧2330万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8000万吨以上,总装机规模达到5258万千瓦,六年年均增速87%,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

2012年上半年,我国风力发电量达502亿千瓦时,第一次超过了核电发电量的472亿千瓦时。如果考虑到风电不像火电、核电那样耗水,特别适合在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干旱少水多风的区域建设,优点更为明显。

当然,风电在迅速发展中不是没有问题,受到最多指责的是弃风问题,特别是内蒙和东北的冬季弃风达到16-20%,因此往往受到媒体的垢病。还有就是酒泉的一次脱网事故让400多万千瓦的风机全停了下来,一台一台做低电压穿越检验,历时接近一年,本来迅速发展的河西走廊风电一下跌入低谷,风机制造企业成品、在制品占压资金200多亿元。

有的时候对风电的批评声音甚至要大于肯定的声音,似乎是发展风电问题成了堆,以致影响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于是对弃风地区紧批、限批政策陆续出台。但是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2003年之前我国风电只有40多万千瓦,风机设备几乎全靠进口,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跃居世界首位,建立起完整的风电工业体系,以至外国人惊呼,一个国家建立起完整行业的体系往往需要几十年时间,而中国在不到十年内办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比较核电,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今,历时40年,一年发电才不到900亿千瓦时,从铀矿的勘探、采矿、提纯,到庞大的核电设备制造体系,核电站的建设,投入之巨,风电难于望其项背,而且至今还未解决核废料的处理、储存问题。这样比较风电成就可谓大焉。

一是风电投入主要靠民间资本,政府没拿多少钱,而核电体系的建立则主要靠政府投入;二是风电每千瓦造价八、九千元,而核电每千瓦造价要1.3-1.5万元左右,风电总投入远小于核电;三是风电是可再生、清洁、无污染排放,核电尚有核废料处理埋葬问题。四是风电不耗水,而火电、核电都需要大量冷却水。这样比较绝不是扬风抑核之意,核电有其特点和需要,我也主张发展核电,但风电这种大自然存在的、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理应优先快快利用才是。

问题与误区

尽管存在问题,但毫无疑问成绩是主要方面,可有些人不是看到问题的主流,对出现的问题不是以发展为前提积极去解决,相反用放大镜看存在的问题,遏制了风电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风电不是优质电源,只能在电网中占不超过10%的比例,否则影响电网安全。这是一个误区,也是一些人不积极接受风电的托词。美国能源部的研究机构曾对此作过研究,认为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在欧洲风电发达的丹麦、西班牙等国风电站的比重超过了30%,瞬时占的最高比重甚至接近50%。我国蒙西电网四月份风电比重一个月内创造了26.7%、27.1%、27.3%、29.6%、30.05%共五次历史最高水平,4月26日蒙西电网风电上网电量11138万度,风电比例达30.5%,全天电网运行平稳。

目前东北电网风电比重已达12%。就全国范围而言,风电发电量才占总发电量的1.5%,远远谈不上风电比例高了,只能说我们工作还不够。在德国老百姓一家一户的屋顶太阳能发电尚且可以上网,一个风机比一户太阳能电量要多许多,在中国上网却这么难,这不能怪风电,只能怪电网公司还有思想误区,接受风电工作还不够积极,政策还不到位。

二是风电的外送被电网规划绑架了。西北、内蒙、东北西部是我国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风电比例也相对较高。而且这些地区尚有大片荒漠的戈壁适合建风电场且不占可耕地,这些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贫瘠的贫困区域,对发展风电给予厚望,例如辽宁的阜新,吉林的白城子,内蒙的锡林浩特等,但目前受到外送不畅,弃风地区限批的影响,风电陷入发展缓慢的状态。北部电力外送本可以实施,现在又受到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争议的影响,五年的计划已过半,输电规划还出不来,外送电输电线路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三是对存在弃风的地区停批、限批风电场。风力资源丰富而电力市场较小的地区,例如内蒙、东北、西北确实存在弃风问题,但如上述,风力发电量只占全国发电量的1.5%,比重很小,所以这不是风电发展太快之过,是输电网发展太慢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