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

第1篇: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家住绍兴县夏履镇莲西村的62岁周老汉,因为身体不适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通过IP视频电话,他“面对面”地得到数公里外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诊治。通过信息化手段,患者得以享受更为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在绍兴乃至浙江已不鲜见,而信息化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也大大提升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医疗涉及民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我国当前初级医疗机构力量薄弱、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和医疗水平差异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造成当前“看病难”的原因之一。在这种状况下,信息化被认为是推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支柱。卫生部在《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中提到卫生信息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工作,推进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完善大型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探索建设区域远程会诊中心,共享区域医疗资源。”

在卫生部对信息化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浙江省中北部的绍兴市,成为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试点城市,其下辖的绍兴县还是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为此,《中国计算机报》记者赴浙江绍兴考察其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

覆盖2195个村的卫生网络

区域医疗,首要就是要互联互通,在区域内能够形成医疗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共用。绍兴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主任王首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绍兴市作为浙江省的地级市,卫生信息平台上要与浙江省卫生信息平台相连接,下要与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等县市互通。王首珏表示,过去的医疗信息化系统由各个医院和卫生机构自行建设,普遍存在着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的问题。要打破烟囱、连接孤岛,建设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势在必行。

作为绍兴医疗卫生基础网络的建设者,H3C(华三通信技术有线公司)商业行业系统部总监毛立志认为,医疗行业对基础网络有着更为特殊的需求。医疗行业的性质决定了其网络必须有着极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任何一个网络上的中断或者故障,就有可能为患者带来严重的影响。此外,从三级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各个层级的医疗机构遍布城市和乡村,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各医疗机构的连接。以绍兴区域医疗卫生网络为例,绍兴市有79个镇、15个乡、24个街道、2195个行政村、480个(社区)居委会,按照王首珏“几乎全部覆盖到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说法,这个网络规模可以说覆盖到了绍兴从市区、乡镇到农村的各个角落。此外,在绍兴的区域医疗卫生网络上,除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还有下级县市的卫生平台、公共卫生系统、互联网系统、医联系统等,可见其网络的复杂性。

谈到基础网络建设,绍兴县卫生信息中心主任朱国锋深有体会。绍兴县是绍兴市下辖的县市之一,不仅是“3521”项目试点,还是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朱国锋介绍,绍兴县的卫生信息平台连接整个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承载着应用系统的数据和交互,例如县属医院PACS系统的交互都需要通过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来进行,因此这些大访问量和大数据量的需求,对网络的可靠性、连接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绍兴县卫生信息平台采用H3C的核心交换机来搭建千兆骨干网络,从而实现了千兆到数据中心机房、百兆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保障了整个县级平台的高效运行,利用不间断转发、不间断升级、环网保护等多种高可靠技术,在提高用户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了网络最大正常运行时间。此外,该核心设备的多级CLOS架构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简化了平台架构,提高了可维护性。

王首珏认为,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安全始终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都是居民的健康信息,还会涉及居民隐私,所以信息安全必须得到有效的保障。王首珏表示,信息安全是整体的事情,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包括制度和措施保障。目前绍兴市已经采用了防火墙、日志审计、数据库审计等等一系列措施来进行第一步的防范,此外还会通过备案、测评等一系列步骤来保障信息安全,并到达三级等级保护的要求。据朱国锋介绍,绍兴县采用数据中心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在核心交换机上部署硬件防火墙模块实现网络安全隔离,实现了端到端的立体防护。

社区与大医院门诊比例1∶1

区域医疗的本质,正是让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得到共享共用,让患者可以在一家医院就诊即可享受到区域内医疗的资源,让医生可以在诊疗过程中全程掌握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的情况,以做出最为合理有效的诊疗判断。方便的远程医疗、顺畅的转诊程序是强健社区医疗机构,引导患者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的关键。王首珏介绍,得益于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等信息化应用,目前绍兴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与大医院门诊比例可以达到1∶1,这在全国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比例。

新医改提出“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病人更倾向于到大城市、大医院就诊,这一行为不仅加剧了患者异地求医的盲目性、增加了患者就医成本,也让大医院车水马龙、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形不断在中国各地上演,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社区医疗资源又出现浪费。针对这种现状,建立以双向转诊为核心的社区首诊工程尤为重要。在绍兴,部分经过专家会诊需要转到省级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的病例,由基层医生通过双向转诊系统提供预约挂号、预约检查、预约住院床位等绿色通道服务并上转到省级医院;而病人在省级医院出院后信息会回传到基层医院,由基层医院或社区对病人进行随访和后续的康复治疗,为病人提供持续的医疗服务,把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留在基层。

朱国锋介绍,绍兴县的“健康面对面”IP视频电话系统可以帮助行动不便或者居住地偏僻的患者更为方便地就医,就像本文开头例子中的周老汉那样,通过IP视频电话系统,患者可以跨越空间、省却舟车劳顿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享受到区域内其他高等级医疗机构的诊治。如果说IP视频电话这个基于H3C搭建的医疗卫生网络应用为患者带来很大便利的话,那基于网络的远程诊疗应用系统则直接让绍兴县的患者全方位享受到省内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带来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绍兴县的3家县属医院已安装远程会诊系统、转诊预约系统及远程教育系统;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安装远程会诊系统、远程心电系统;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安装转诊预约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区域PACS。朱国锋将此称为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这个平台连接了浙江省级医院、绍兴市级医院、绍兴县级医院和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绍兴县的患者可以在平台上享受各个等级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

临床上,危重症患者病情紧急、死亡率高、移动不便、转院风险大,是最需要、最适合远程会诊的患者。杭州邦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茂华介绍,使用远程会诊和远程持续监护系统,通过床边终端、系统自动采集监护仪、呼吸机等实时生命体征数据,危重症患者在病床上就能实时接受专家的远程会诊服务,为危重症患者争取最佳诊疗时机,可以充分发挥高等级医院医师在危重急症诊疗上的技术优势。目前绍兴第二医院、绍兴县中心医院、绍兴县中医院3家绍兴县属医院均已安装以重症监护室(ICU)为核心,面向危重症病人、能够响应病人床边需求的24小时远程持续监护系统。

其实,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远程医疗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远程会诊、远程持续监护等诊疗项目上,它在区域医疗机构协同以及医疗教学上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邦泰科技承建的远程医疗平台中就包含了远程教育系统,在实现传统远程教学的基础上还提供了远程教学查房、远程学术讨论、远程教学讲课等结合临床实际案例的交互式教育模式,使医护人员不脱岗就能接受到省级专家教授的优质培训,及时解决临床中出现的问题,使基层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据记者了解,浙江省的远程医疗平台已经覆盖了11家省级医院,160多家市县级医院、6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绍兴县的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正是基于这个远程医疗平台来为区域内的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浙江的省县乡三级远程医疗网络的建立,带动了“大院带县院”、“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庄”的新型医疗服务与教育模式,促进省级医院、市县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合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充分共享,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初步形成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的就诊模式,构建了 “首诊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下接24版)

(上接23版)

三卡融合服务共享

在《绍兴市国家卫生信息“3521工程”建设试点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中有这样的表述:“建设核心是三卡融合,以身份证号为主索引,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从出生到死亡的终身健康信息共享,并形成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库,支持数据分析和领导综合决策,实现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信息的‘一卡通’。”王首珏表示,三卡(医保卡、新农合卡、居民健康卡)合一是绍兴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一大特色和创新。早在2004年,绍兴市就在二级以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医保和新农合的实时结报,而且医保和新农合的网络是两网合一的。这样的前瞻性建设,使得推行居民健康卡、实现三卡合一变得更为顺理成章。

王首珏介绍,目前绍兴各县市新农合参合农民在县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100%实行新农合实时结算;参合农民在绍兴市级定点医院已实现网络(异地)实时刷卡结算,并在部分省级医院已实现联网(异地)实时结算。而且,绍兴已经完成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HIS及相关新农合系统、医保系统等的接口改造,居民只需持一张卡即可实现在区域范围内的无障碍就医。

事实上,卡片只是一个终端介质。三卡能够成功合一的背后,是绍兴各县市电子健康档案等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和整合,各个系统在统一数据标准下的对接和协同。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己建立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档率己达80%以上,并全部上传到省卫生厅。像绍兴县这样的示范县,已经完成录入家庭电子健康档案24万余份,个人电子健康档案70多万份,建档率达98%。

王首珏介绍,目前基于一卡通的二库(电子健康档案资源库和电子病历资源库)数据共享在市区、绍兴县等县市已经实现,而全市6县市范围内的一卡通的二库数据共享预计8月份完成。通过一卡通实现了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之间临床诊疗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包括诊断、用药、检查检验结果、住院信息等,实现市级数据中心和县(市)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实现医疗机构和其他公共卫生单位之间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以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为基础,信息化又为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水平提供了帮助。朱国锋介绍,绍兴县涵盖临床路径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通过临床路径标准化的方式,系统在医师医疗、用药时会给出提示,这样既提高了医疗水平、规范了医疗行为,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万达信息股份有线公司行业顾问汪森然介绍,在联网医院的每台医生工作站都会有监控,医生每开具一个处方,绍兴市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平台都会对其进行比对,对患者近期已用过的药品、已做过的检验检查项目进行提醒,从而降低重复用药、重复检验检查的几率。

基于这两个基础数据库,绍兴市在联网医院范围内实现了居民门急诊、住院、检验检查、用药等信息的共享,医生在就诊状态下可对居民的诊疗档案进行调阅。同时,在绍兴市卫生局网站上开通了检验报告查询功能,居民在任何联网医院就医检验,就可以登录统一的网站进行结果查询,避免了居民到医院取报告的繁琐。此外,针对现有数据还实现了对医疗费用、医疗业务等的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统一卫生信息交换标准

当记者问及在绍兴市区域医疗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挑战时,王首珏坦言挑战很多,但标准的统一是最大的挑战。王主任介绍,绍兴市及越城区(越城区是绍兴市的中心城区,越城区的医疗资源一并整合到市级平台上)的联网医院使用了多家公司的医院信息系统,包括HIS、CIS、LIS、PACS/RIS、电子病历等,而且就算同一家公司的产品,也存在版本不同的情况。绍兴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不但要与医院对接,还要与省级平台以及绍兴市辖属的5县市对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绍兴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绍兴市卫生局根据浙江省卫生厅相关的标准与规范,统一对各级医疗机构提出数据标准,要求各医疗机构将数据按统一标准转换后,通过部署在医院的前置机上传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整合、管理,从而形成绍兴市统一的居民健康(诊疗)档案数据库。汪森然介绍,万达信息协助卫生局制定绍兴市的数据交换标准时,参考了国家以及浙江省的标准,并将其与绍兴市的情况进行比对,结合绍兴市的需求最终形成了适合绍兴市实际情况的数据标准。

据了解,卫生部对健康档案、电子病例系统等都有相关数据标准和对接建议。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千差万别,同一个标准可能无法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在上海、厦门等区域医疗信息化先行地区,都有不同的体制和模式。可以说,能够打破各个医疗机构的信息壁垒,协调统筹上级省厅、下级县市以及本级各类医疗机构,最终形成能够上传下达,并且为患者、为医院以及区域管理决策者都能带来帮助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凸显了王首珏等绍兴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实践者的魄力和能力。但是,在区域医疗实例越来越多、区域医疗模式越来越多的时候,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对接和互联会不会成为更大范围区域医疗进程中的障碍,此时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成功案例是否会变成彼时的大信息孤岛、大信息烟囱呢?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李包罗目前正在致力于推广以文档为基础的卫生信息交换标准HL7(Health Level 7),而记者了解到HL7标准已经在佛山等地开始应用。或许,统一的医学信息交换标准、站在全国层面来考虑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共用,将是区域医疗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年初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曾提出“构建我国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议;而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燕婕也曾表示:“在将来,应该向着更大的协同目标发展,要有一个大协同的概念。”

记者手记

区域医疗功夫在IT外

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推动和建设上,区域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卫生厅、局)的作用举足轻重,因为区域医疗不是某家医院的职责,而且未必使医院获利,初期还可能因为向上转诊给高等级大医院带来更大的就诊负担和压力。

作为卫生厅、局的信息中心主任,不仅要考虑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更要在完成平台搭建之后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来管理、规范、优化医院的业务流程。毕竟,只有实际有效的应用,才能使IT设施、软硬件实现它们的价值。

第2篇: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一是努力发挥信息化对医改的支撑保障作用,助推医改向纵深发展,探索总结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医改新举措――“新津模式”。

二是在全国率先开发分步实施了“四川省药品集中采购交易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通过网上采购监管平台集中采购基本药物。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对全省57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包括49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本药物情况进行网上实时监控。

三是科学制定《四川省“十二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全国最早并且与发改委联合制定的省份,明确了“设计顶层、规范中层、统一基层”的建设思路,“政府主导,全力建设、整体规划,区域协调、统一标准,规范建设、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建设原则,以及“25211工程”的重点建设任务。

四是居民健康卡建设和运用取得积极进展。四川省是全国居民健康卡建设第二批试点地区,2012年12月27日,四川省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在雅安成功举行,标志着四川省走在全国第二批试点地区的前列。

五是以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夯实全省基层信息化建设。2010年以来,四川省相继实施了“村卫生室信息化”、“县医院能力”、“远程会诊系统”、“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用信息系统建设”、“卫生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项目。为全省47987个村卫生室配置电脑,安装多位一体的业务信息系统;为5091个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基本药物网采专用电脑和药品条码扫描枪;在171个县医院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和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六是以数字化医院评审为抓手,全省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2012年,四川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127家医院进行了检查评审,其中有59家医院通过评审(其中,有35家达到四川省以及数字化医院建设标准),呈现出一批数字化医院引路、多数医院信息化建设积极跟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七是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按照“25211工程”总体规划,四川省相继制定并公布了“四大目录”和“四川省区域卫生数据共享目录”,为统一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确保卫生信息和数据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走在全国前列。

卫生信息化发展步步为营

2011年,是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最大、项目最多、范围最广的一年。中央下达给四川省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总计约为8.3亿元。其中,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约4.225亿元,中西部地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约2.1594亿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约1.79亿元,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约487万元,卫生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约102万元。

截取至2012年2月,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各方面都得了巨大的成绩。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基本建立,形成覆盖全省的信息网络;法定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全面建立,全省所有市、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6%以上的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82%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网络直报;建立全省卫生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21个市州181个县(区、市)的信息网络;建立全省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省出生医学证明大集中管理。

新型农村合作信息系统建立完善。自主开发“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全省120个县(市、区)实现新农合信息化管理,110个县与省级平台实现联网,与民政厅合作开发基于新农合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民政救助参合“一站式”服务管理系统已在20个县投入使用。

医疗服务信息化快速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80%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了HIS系统,30%建立了LIS和PACS系统;社区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在全省71个县413个社区卫生机构上线运行;初步建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两个远程会诊中心,已经覆盖200多个医院的远程会诊服务网络。

综合管理信息化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建立四川省药品集中采购交易监督管理平台,实现全省药品持网限竞价、阳光采购;开发和运用“四川省卫生厅办公自动化系统”,全省21个市(州)和卫生厅直属单位通过OA系统,实现公文交换和无纸化办公;建立综合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实现全省卫生统计信息在线数据录入、审核、上报和汇总。

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起步。成都、自贡、德阳、宜宾、雅安等市积极探索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并取得突破进展,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和绩效管理平台,实现了县区域内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电子科技大学分别承担的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西部地区区域协同医疗共享服务示范工程,共有219家合作医院联网实现了远程医疗信息共享。

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逐步状大。成都、自贡、德阳、雅安等10个地级市成立了卫生信息中心,温江等21个区(市、县)建成了县级卫生信息中心,全省147个县建立了新农合县级数据中心和专门管理部门,所有三级医疗机构均设立有信息处(科),编配有信息化专业人员,形成了领导更加重视、机构建立完善、队伍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

“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发展目标

四川省“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发展目标是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建立省、市两级卫生信息服务平台,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卫生综合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立全省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使卫生信息化水平居西部前列。

全省政府办基层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基层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完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用系统,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上网采购率达到100%;全省90%以上的二级医疗机构建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并与公共卫生信息融合;建成省市两级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和卫生信息专网,实现区域内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十二五”期间重点任务

建立省、市两级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卫生综合管理五大领域信息系统协同应用;建立完善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和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卫生专网,实现全省居民健康一卡通,简称:四川省卫生信息化“25211”工程。

1. 加强两级平台建设

建立四川省卫生信息平台。支持跨地市(区域)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实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全省的综合卫生管理与卫生应急。

建立全省21个市(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以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综合卫生管理为主体的一体化业务信息平台,支持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实现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本区域的综合卫生管理与卫生应急。

2. 完善五大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应急指挥、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省的卫生应急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

加强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血液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各级数字化医院和“四川省基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实现全省基层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镇三级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医疗服务。

加强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城市居民医疗保障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实时结算和跨区域的网上结算,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

加强药品供应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监管信息系统,动态掌握各地基本药物采购、价格、使用、报销等情况。完善省级药品采购交易平台、药品供应配送和用药监测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综合卫生管理系统。根据各级卫生管理需要,建立包括综合卫生统计分析、监察管理、绩效考核、决策支持等内容在内的集成化、智能化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3. 加强两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

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疾病预防、医疗服务,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享居民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疾病监测、医疗服务业务协同等信息。

建设标准化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标准化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利用区域卫生平台,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与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基层卫生以及相应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4. 建设四川省卫生信息专网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和运营商网络,建立和完善适应基础平台、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建设工程所需的四川省卫生信息专网。

5. 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

在全省发放居民健康卡,逐步将居民健康卡与新农合保障卡、民政救助卡、医疗机构就诊卡“多卡合一”,条件具备时与社保卡合并,实现全省就医、报账、健康档案提取等“一卡通”。

6. 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

加强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卫生信息平台及相关业务系统术语规范,制定完善卫生信息数据集标准与共享电子文档规范、重点业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规范、卫生信息标准测评指标体系及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开展标准化测试工作。对进入四川省的卫生信息软件进行检测、评估,建立准入制度。

7. 加强卫生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等级保护工作技术和管理规范,建立电子认证与网络信任体系,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和安全通报制度。加强信息系统数据灾备体制建设,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描绘信息化发展步伐

四川省卫生信息化按照“政府主导、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实施原则,共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1~2012年)为共享试点、区域卫生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初步完成了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研发工作,并在有条件的市州试点实施,扩大省到市的卫生信息专网;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重点突出3个示范市、20个示范县工作,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系统使用率达到40%;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0%以上,启动全省居民健康卡发放工作;全省100%的省、市医疗机构和90%的县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了信息系统;50%以上的省、市医疗机构(三级),4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80%的省、市医疗机构(三级)开通了远程医疗服务系统;90%以上的省、市、县医疗机构建成了PACS系统,6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了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甘孜、阿坝、凉山等偏远地区3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了远程医疗服务系统;2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了远程医学咨询服务;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省覆盖;全省90%以上的村完成村卫生室的信息化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了初步整合,实现了城乡卫生信息一体化,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实现网上药品采购和配送;8.10%的县级卫生局、30%的市级卫生局开通了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阶段(2013~2014年)为推广共享、区域卫生信息化逐步推进阶段:完善区域卫生信息省级平台研发工作,完成(除甘孜州、阿坝州外)市州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完全整合,四川省基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率达到60%以上;开展全省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推广工作,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全省居民健康卡发放率达到40%;全省80%以上的省、市医疗机构(三级),6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为每个患者建立电子病历;100%的省、市医疗机构(三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8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甘孜、阿坝、凉山等偏远地区5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4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远程医学咨询服务;30%的县级卫生局、80%的市级卫生局开通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阶段(2015年)为完善共享、基本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化阶段:完成区域卫生信息省级平台研发工作,并完成甘孜州、阿坝州两个州级卫生信息平台,市州级卫生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基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四川省基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率达到100%;城市和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均达100%,全省居民健康卡发放率达到80%;100%的市医疗机构(三级),9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为每个患者建立电子病历;100%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甘孜、阿坝、凉山等偏远地区,5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5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远程医学咨询服务;全面整合五大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与管理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60%的县级卫生局、100%的市级卫生局开通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第3篇: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2011年是医疗IT软件服务企业盆满钵满的一年,有些企业在6月~7月就完成了全年的销售任务,年终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营业额50%以上的增长。电子病历专业厂商南京海泰、嘉和美康、无锡曼荼罗、北京安博维在今年的电子病历试点中,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未来几年,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在医院信息化中将是重中之重;万达信息和东软医疗在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项目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万达承担的上海健康信息网以及广州、内蒙鄂尔多斯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受到卫生部领导和地方政府的肯定。

随着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医疗呈现出全新的应用。以平板电脑为医生工作站的移动医疗信息系统受到医生们的欢迎,309医院以iPad为终端的应用开创了移动医疗的新时代。联想、摩托罗拉、三星、HP等品牌的平板电脑给移动医疗带来了新技术和新产品。银江、医惠、交大京颐随即在移动医疗软件服务领域展开了竞争。

2011年医疗软件服务领域最大的事应当是卫宁软件创业板上市成功和东软收购望海康信股权。医疗软件服务企业与医疗信息化行业一起经历了相当长的艰苦发展历程,2009年以来随着医改的深入,医疗信息化成为医改的四梁八柱,用友、东软、金蝶等上市公司的进入,使医疗软件企业迎来了资本运作的时期,企业发展进入了高速公路。以医疗信息化为主业的企业上市成功在业界还是第一次,卫宁软件的成功上市让很多同类企业看到了新的发展道路,看到了全新的希望。

医疗服务企业上市元年――卫宁软件成功上市

2011年8月18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告称,创业板公司卫宁软件(300253)成功上市。卫宁软件发行价为27.5元/股,对应市盈率43.65倍。公司本次发行股份数量为135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为5350万股,其中网上定价发行的1080万股股票自上市之日起开始上市交易。

登陆创业板的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宁软件”)专注于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业务。公司主要从事医疗软件研究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面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市场。得益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快速发展,凭借公司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卫宁软件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得到快速增长。2008年~2010年净利润分别为1701.87万元、2616.26万元、3534.65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12%。

至2010 年末,卫宁软件公司拥有71 家“三甲”医院客户,在全国765家“三甲”医院中约占9%左右。 2011年1月~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55.72%;实现营业利润2898万元,同比增长69.37%;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2696万元,同比增长53.13%;基本每股收益0.65元。从单季度数据来看,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03万元,同比增长45.25%;实现营业利润889万元,同比增长30.16%;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937万元,同比增长40%;第三季度单季度每股收益0.21元。

受财政部对改善地方医疗信息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和公司加强市场拓展双向驱动下,截至报告期内,卫宁软件新签100万元以上医疗信息化项目33个,包括重庆、贵州等地市场,合同总金额7508万元,合同数量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94.12%和74.18%。随着卫生部的“3521工程”进展深入,卫宁软件在该领域业绩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集中度较低,前六名所占市场总额32%,随着行业统一标准的出台,行业间并购将不可避免,卫宁软件有望通过行业整合增强竞争力。

证券界对卫宁软件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是预计2011年~2013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05元、1.35元、1.77元,按10月25日的收盘价33.76元测算,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32倍、25倍和19倍,证券界专家看好卫宁软件在医院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给予了卫宁软件“增持”的投资评级。

东软望海专注医院经济管理

随着2012年1月1日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应用,公立医院改革中以预算和成本核算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成为各级医院的经济管理核心。东软望海在卫生经济管理领域已经成为龙头企业,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解决方案和医院成本核算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东软望海推出的新一代医院战略成本管理解决方案,方案全面涵盖成本核算、分析、控制、预测、决策、计划、考核过程,帮助医院提升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1月11日,东软宣布与北京望海康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望海”)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收购其73.14%的股权,成为“东软望海”的控股股东。通过此次收购,东软将在已有丰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基础上,扩充并加强医疗ERP产品线,并将通过系统整合其医疗IT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优质的医疗卫生与健康管理解决方案,从而扩大其在该领域的业务规模,进一步确立其在中国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行业的领先优势和领导品牌地位。

依据此次签署的协议,双方实现融合和优势互补。一方面,东软期望借助此次投资控股,补充东软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中“综合运营管理”(物流、财务、成本核算、预算、人力资源及绩效考核等)、区域卫生资源监管信息系统及病种成本核算单病种付费等业务,扩大东软医疗IT业务的规模,扩充医疗ERP产品线;另一方面,望海希望通过东软集团的投资,迅速提升其在医疗机构管理信息化领域的竞争能力,分享东软既有的营销体系和丰富的产品线,加强其新产品研发投入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投入力度。

嘉和美康实现100%增长

嘉和美康公司作为专注于专业电子病历平台和临床路径系统开发的公司,在2011年迎来了连续第三个销售额超100%增长的年份,预计全年软件销售额将超过1亿人民币,公司员工人数突破300人。公司在产品方面形成了以电子病历平台为基础,临床路径、质量控制、专科知识库、科研数据应用、区域电子病历数据平台等多个方向的扩展,并在客户现场得到良好的应用反馈。

2011年,嘉和美康电子病历及临床信息系统除了在北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巩固了其持续市场优势之外,还在东北、东南、西北等地区开拓了新的增长点。

据嘉和美康公司多年来的市场经验分析,从医院结构来说2011年的电子病历市场出现三个新趋势:

1. 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购买力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县级医院已经不满足于HIS自带的病历书写模块,开始采购专业电子病历系统;

2. 以市级卫生局主导的电子病历集中采购案例快速增长,在医疗机构普及电子病历系统的同时对于电子病历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应用成为区域电子病历建设亮点;

3. 在北京、广州等电子病历普及较早的地区出现了电子病历替换采购的项目, 电子病历厂商的持续服务能力和系统功能扩展能力成为医院更换电子病历系统主要考虑因素。

嘉和美康公司的产品优势与这三大新趋势非常吻合,相信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万达公司合同签约达2亿人民币

2011年区域卫生信息化市场投入成倍增长。从国家层面,卫生部2010年从财政部申请到2.1亿元用于首批5个省级平台的试点,包括上海、浙江、安徽、重庆和新疆。2011年又确定第2批8个试点省。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每个城市财政部补贴1800万,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各地配套经费不一。另外,成都、武汉、绍兴、青岛等许多地区自发投资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市场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总投资在10亿~15亿左右。借此良好态势,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新签合同额大概达到2亿人民币,收入1亿多人民币,总体增长超过100%。

从涉及区域上来说,万达公司已经在上海、四川、重庆、广东、湖北、江苏、浙江、内蒙古等地区拥有案例。在全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领域中有超过10%的市场份额。其中,在上海市场中,上海市级平台及区县的案例,已占据了1/2以上市场份额。上海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暨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是卫生部首批3521省级平台建设试点省,也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项目,目前主体工程已经上线。与此同时,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一期于11月1日正式上线。这一项目是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后首个启动建设的特大型城市、市―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同时实现了IHE、HL7 CDA等国际标准在工程层面的全面落地。

在全国范围内,万达公司的项目包括西南地区的成都市及区县等,在成都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并在重庆市也有市级平台和区级平台的案例。其中,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国首个覆盖医改四大体系――公共卫生、医疗(医管)、医保(农合)、药品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预计12月底上线。

与此同时,万达公司在华南市场中有广州、佛山、深圳等案例;在华中地区有武汉等案例;在华东市场的江苏、浙江等多个城市保持案例的不断增长态势;在华北开拓了内蒙古的新兴城市,如鄂尔多斯等案例。未来,万达公司在华北、华中等多个城市也将有新的项目落实。

华海公司新增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项目158家医院客户

华海医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卓越的医疗临床信息化专业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多年来累计服务医院用户达5000余家。2011年华海公司PACS事业再创佳绩――勇挑全国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大梁,在已完成招标的省市中,华海医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和好评,华海PACS占已招标政府项目1/4的市场份额,据统计华海PACS市场占有率仍居行业第一。

第4篇: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是宁波“十二五”建设智慧城市十大应用体系的首个试点项目,也是“智慧浙江”的首批试点项目。宁波市的整个建设背景主要有两个依据,其中一个就是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2011年,宁波市政府了《关于推进宁波市智慧健康保障系建设的通知》,提出了“五个统一、六项任务”主要建设内容。其中,“五个统一”是指统一的医疗专网、统一的数字化集成平台、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以及统一的居民就诊卡(社保卡);“六项任务”是指以完善疾病防控网络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推进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以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进区域协同医疗;以公众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提供全面、连续的信息服务;统筹实施卫生管理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等。在2013年9月6日举行的宁波市智慧城市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上,包括“智慧健康”在内的23个智慧城市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额为131.88亿元。

作为智慧健康保障体系的一部分,2013年1月23日,全国首个掌上“移动医院”亮相甬城。该项目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得到落实,“移动医院”不仅将原有的网上服务(医院导航、自助挂号、化验结果查询等)全部移植到了手机软件中,还新增了智能导诊、健康档案、健康百科、健康课堂等新功能。

在区域医疗建设方面,宁波市已经建立了七个区域影像中心。患者在基层拍完片子以后,可以通过PACS系统传送到县级、市级医院,然后县级、市级医院医生的诊断会再回到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该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县级、市级医疗资源。

项目点评

宁波市卫生局局长 王仁元

宁波市卫生局局长王仁元在“2013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将宁波智慧健康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总结为“在顶层设计下取得的成功”。

卫生局专门建立了基于千兆和百兆的联通和电信的高效健康卫生专网,同时建有一个四级的卫生数据中心机房,总面积200多平方米,总投资约2000万元。卫生专网基于“一单位一网络、统一出口、承载多个业务应用”的基本原则,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建设高效安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市-县(市)区-医疗卫生单位”三级网络,切实保障了各医疗卫生业务信息系统之间安全、快速、稳定的信息交换。同步推进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信息安全。

数字化集成平台被卫生局作为核心项目进行实施。卫生局旨在打造市和县(市)区两级智慧健康信息交换平台,以此集成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系统。

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基础信息库的建立,整合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临床信息资源,实现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共享,从而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降低居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

根据规划,宁波市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全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和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行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实施就诊一卡通,推行区域协同医疗、远程医疗,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保障水平。

王仁元表示,卫生局今后会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进行建设:

一是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加强建设,工作重点是要防止“信息孤岛”。

第5篇: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各路资本1”为你整理了这篇某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我市卫生健康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卫生健康委的决策部署,突出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一个转变”,持续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两个重点”,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现将我委2020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按照“防输入、防输出、防扩散”要求,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成果。一是严防死守抓防控。全面压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法人和社区(村)责任、家庭个人“四方”责任,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期24小时严防死守,全面做好排查登记和体温检测。二是关口前移抓“四早”。围绕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动态摸排管控湖北入长、境外返长等重点人员,建立健康管理台账,全部纳入闭环管理,严格落实追踪排查、隔离管控、核酸检测等措施,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坚决杜绝漏管失控。三是精准施策抓救治。先后确定长医附属和平医院、市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三家定点医疗机构,抽调31名专家组成市级专家组,对8例确诊病例和7例疑似病例进行全力救治,实现了确诊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响应号召,全市派出98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取得了“医疗运行零差错、医疗安全零事故”的战绩。四是常态防控抓哨点。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强化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和医务人员防护,对就诊患者严格落实“一医一患一诊室”“一患一陪护”等管理措施,确保“哨点”的敏感性。

二、始终坚持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持续深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一体化改革穿针、三医联动引线、五项制度建设织网”的改革思路和“分类指导、示范引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改革路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一是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做好医保基金对县级医疗集团按人头打包付费试点经验总结推广,落实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充分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有效降低群众看病用药负担。深化“六统一”管理,着力架好“三根天线”,推动县级医疗集团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统筹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资源池”,结合分级诊疗要求和县区转诊情况,形成基层服务“需求池”,集约高效开展目标帮扶。二是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研所附属医院、市中医医院等八所三级甲等医院按要求设置了总会计师,市人民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工作被纳入省委深改委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三是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市人民医院全面托管潞州区人民医院,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实行临床科室一体化管理、医技科室一体化管理、职能科室一体化管理,落实人才双向流动。长医附属和平医院牵头成立和平医疗集团,集团内6所医院人才流动、资源共享实现无壁垒。四是加强医联体建设和管理。县区二级综合医院15个检查检验项目与市域内三级医院实现7日内结果互认。市级远程心电诊断平台向上对接国家、省级高等级医疗机构,向下对接医疗资源较薄弱的县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区域医疗一体化服务。

三、始终坚持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为重点,做实做细健康扶贫工作

一是推进基层医防融合。全市建立了县级指导、乡级协调、村级落实的签约服务团队工作机制,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对基层筛查出的中、高危重点人群进行科学诊治、合理用药、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二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和双向转诊“两簿一单”、“三个信息平台一个微信公众号”,完善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簿、双向转诊管理簿、双向转诊单,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逐步规范,疾病筛查率和控制率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群众的获得感逐步提升,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三是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实做细健康扶贫“双签约”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乡村干部服务团队的作用,确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实实在在知晓、感受、享受、满意各项健康扶贫政策。

第6篇: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遵循“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提升医院运行活力为切入点,统筹推进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县级医院运行机制,促进县域医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切实缓解群众看病就医矛盾。

(二)主要目标。通过推进综合改革,使试点地区县级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得到根本扭转,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充分调动,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服务全面改善,医疗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力争到年底,各试点县(市、区)的县级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经过努力,尽快使试点地区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通过试点,形成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为年实现县级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打好基础。

二、着力推进补偿机制改革

(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试点地区的县级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除中药饮片和医院制剂外,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

(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药品、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合理成本制定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严禁医院贷款或集资购买大型医用设备。合理提高中医和诊疗费、治疗费、手术费、床位费、护理费等项目收费标准,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医保支付政策要与价格调整相衔接。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总量不得超过药品差价总量,不得增加患者实际医药费用负担。省研究制定县级公立医院价格综合改革指导意见。试点县(市、区)以县域为单位,以年药品加成收入为基数,测算并制定价格调整方案,经市级价格主管部门审核,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三)发挥医疗保险补偿和控费作用。县级医院要提供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相适应的适宜技术服务,控制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外的医药服务。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患者个人实际医疗费用负担比例控制在30%以内。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医保资金支付在控制医药费用和提升医疗质量、效率方面的作用。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控制机制,积极推行病种分值结算等行之有效的总额控制结算办法,将医疗机构次均(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和个人负担定额控制情况纳入分级评价体系。全面推行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实行总额控制。结合门诊统筹实行居民医保按人头付费、结合住院及大病保障实行按病种付费等复合式支付方式。科学测算和确定付费标准,建立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

(四)落实财政投入政策。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做到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不断提高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政策。县级人民政府对所办医院履行出资责任,禁止县级医院举债建设。省财政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试点医院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和促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

(五)规范药品耗材采购供应和使用。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建立药品(含高值医用耗材)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的集中招标采购机制。调动企业生产供应药品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减少和规范流通环节,降低配送成本。各地可以在省级集中采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能够有效保障药品及耗材供应及时、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采购供应办法。建立政府、部门与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谈判机制,合理压缩药品生产流通环节利润,用于发展医疗事业。坚决治理药品及耗材方面的商业贿赂。完善鼓励使用基本药物的政策措施,县级医院应当按规定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

三、进一步健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一)明确县级医院功能定位。县级医院是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并与城市大医院分工协作。主要为县域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包括运用适宜医疗技术和药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接治转诊;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以及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等工作。

(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针对域群众主要健康问题,根据人口数量、分布情况和地理交通因素,制定县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设置县级医院,明确相应的床位规模、人员编制。原则上每个县(市)人民政府重点办好1所县级综合医院、1所县中医院、1所县妇幼保健院(所)。以县医院为中心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建立县域院前急救体系。在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前提下,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发展空间,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资源集约化,探索成立检查检验中心,推行检查检验结果医疗机构互认,以及后勤服务外包等。根据我省急救医疗、传染病、精神病、儿童、康复等专项医疗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县域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际,可在县级医院挂靠县级急救医疗站、传染病、精神病、儿童和康复等专业医疗机构或病区,承担相应的诊疗任务。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合理分工、盖边沉底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三)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三级医院长期稳定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县级医院要发挥县域医疗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龙头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探索建立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的长效机制,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支持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定期轮训。县级医院要与城市三级医院开展危重病例远程会诊、重大疑难病例转诊等工作。加强城市三级医院对县级医院的对口支援工作,努力提升县级医院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

四、加快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一)提高技术服务水平。认真落实《省县(市)综合医院评价标准与细则》等县级医院评价标准,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编制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发展规划,按规划支持县级医院专科建设。近期重点加强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病理、传染、急救、职业病防治和精神卫生,以及近3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4位的病种所在临床专业科室的建设。开展好宫颈癌、乳腺癌、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等重大疾病的救治和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复杂疑难疾病的筛查转诊工作。对符合要求的县级医院,允许开展部分二、三类医疗技术。各地卫生和医保管理部门要组织县级医院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按病种付费的要求,制定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级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规范医疗行为。

(二)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引导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到县级医院就业,并为其在县级医院长期工作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新进入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临床医师应当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积极培养或引进县域学科带头人。增强护理人员力量,医护比不低于1∶2。严格执行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职称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制度,认真落实城市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轮换派驻医师和管理人员制度,加强对三级医院派驻情况的考核。可以从城市三级医院选聘一批有管理经验的业务骨干到对口支援的县级医院担任院长、副院长或科主任。鼓励和引导城市大医院在职或退休的骨干医师到县级医院执业。通过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职称晋升、荣誉授予等措施,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到县级医院长期执业。经批准可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合理确定财政补助标准,由省级财政支持,招聘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县级医院信息系统,功能涵盖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绩效考核及综合业务管理等,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发展面向农村基层的远程诊疗系统,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城市三级医院与所支援的县级医院之间年内要建成远程会诊系统。

(四)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五、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一)改革医院管理体制。推进政事分开,县级人民政府加强医院建设规划和监督,减少对医院的微观直接管理,合理界定政府和县级医院在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权责关系。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县级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明确县级医院举办主体,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县级医院的办医主体或理事会负责县级医院的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订和修订等决策事项,院长选聘与薪酬制订,其他按规定负责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并监督医院运行。院长负责医院日常运行管理。建立院长负责制,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优化内部运行管理。健全院内决策执行机制。鼓励探索建立医疗和行政相互分工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

(三)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县级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各地要制定具体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把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及社会满意度等作为主要量化考核指标,由政府办医主体或理事会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医院总体工资水平等挂钩。

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一)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根据县级医院功能、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在制定和完善编制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县级医院编制备案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县级医院按国家和省有关岗位设置管理规定,在编制规模或备案编制内自主确定岗位,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二)改革用人机制。落实县级医院用人自,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规范聘用合同管理,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严格人员准入管理,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安置未聘人员。推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完善县级医院卫生人才评价和聘用办法,突出临床技能考核。

(三)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加强人员绩效考核,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差距。严禁将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

七、全面改善医疗服务

(一)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质量、安全和医疗行为等的监管,健全县级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及监督制约作用,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药品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及医保对象转外就医率等考核指标,加强实时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加强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建立诚信制度和医务人员考核档案。实施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加强社会监督。推进县级医院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开质量安全、费用和效率等信息。

(二)落实便民惠民措施。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窗口服务单位创建等活动,围绕降低就医费用、优化诊疗流程、改善就医感受等,实施一批易操作、见效快的服务举措,缓解县域居民看病就医矛盾,让人民群众尽快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实行预约挂号,推进志愿者医院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实行基本医疗保障费用即时结算。完善患者投诉机制,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医德医风规范的学习教育,促使广大医务人员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健全医德医风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违规的单位和个人,提高制度执行力。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弘扬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政府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关系深化医改全局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组织实施到位。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常务工作和卫生工作的领导具体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细化分工、落实责任。非试点县(市、区)也要主动参与县级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改革的有效形式和办法。

(二)坚持齐抓共管。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由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医疗机构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改革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价格等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出台和下发配套文件,细化、拓展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推进改革试点的合力。

第7篇: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结合我县健康扶贫工作实际情况,现将20xx年健康扶贫工作任务目标、下一步工作计划发言表态。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20某年健康扶贫专项发言稿范文。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州、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我县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围绕我县20xx年县摘帽任务目标,结合我县健康扶贫工作实际情况,现将20xx年健康扶贫工作任务目标、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如下发言表态:

一、工作目标任务

一是完成县妇计中心、疾控中心创等达标评审工作;二是对贫困人口实施“十免四补助”;三是用好“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政策,确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依规转诊至县域外住院、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达到当年控费目标任务;四是强化生育秩序整治工作;五是对贫困患者持续实施医疗卫生扶贫基金救助;六是继续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与群众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群众形成以基层首诊为基础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贫困人口中的常住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达到100%。

二、非贫困村工作安排

一是积极对接县委组织部及县脱贫攻坚办,以与村级活动中心打捆建设方式,在20xx年实施非贫困村村卫生室建设。共计20个,其中新建xx个,巩固提升4个。整合资金共计88万元,其中整合高海拔少数民族地区村级医疗体系建设资金83万元,海联援建村卫生室资金5万元。二是对非贫困村贫困户同样实施享受健康扶贫各项政策。三是加大力度对非贫困村进行扶贫政策覆盖宣讲。

三、工作完成情况

对照“回头看、后头帮”实施方案内容,积极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一是按照“乡三有”的脱贫标准,截止目前我县xx个乡镇卫生院,已完成17个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任务,其中乡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上游苏洼龙水电站(部分)建设征地范围内禁止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的通知》川府函〔2013〕75号文件要求,乡属于淹没影响区域。乡因地址灾害,现整乡搬迁人口达89%。所以未修建标准化卫生院;二是按照“一低五有”标准,我县61个贫困村,两年任务一年攻坚的要求,截止目前已完成贫困村40个村卫生室建设并配备合格村医。

其中21个为乡镇卫生院所在地或是搬迁县城周边,医疗服务由卫生院及县级医疗单位覆盖,故无需建设。并按照村卫生室验收达标标准,各村卫生室均已配备合格村医;三是按照“一超六有”标准,20xx-20xx年以来均已按照每年控费标准完成控费目标任务。(20xx.01.01-20xx.09.12实施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零支付”,20xx.09.13-20xx.12.31实施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10%以内。2017年实施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10%以内。2018年实施贫困患者县域内、依规转诊县域外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5%以内。)。并完成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保工作,完成基本医疗有保障任务标准;四是已于2018年11月底完成我县9928名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五是已全面落实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十免四补助”政策。六是按照“三个一”帮扶内容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做到政策晓、家底清、措施明、收支清。

四、工作计划

第8篇: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省卫生厅的关心指导下,全市卫生系统立足关注民生、服务基层,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推进,凝心聚力打好卫生三年攻坚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医疗优质资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卫生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老百姓的实惠得到进一步普及。

(一)卫生三年攻坚成效初显。

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正在强力推进。目前,已经制定了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卫生计生健康服务室建设标准。其中,武陵区4家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规划选址、发改立项、项目环评、节能评估、用地测绘、确权、建设方案初设等工作。其中,长庚、启明和芷兰3家中心项目用地的土地预审,正在等待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回复。鼎城区改建的斗姆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于9月3日开工建设。郭家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进行地勘;玉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土地已按9月9日教育卫生三年攻坚项目现场会会议纪要的精神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面积为6.6亩),正在进行地勘作业。柳叶湖区七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进行施工图联合审图,实际审核工作已基本完成。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已完成选址,目前正在办理用地测绘、确权、环评节能、医院编制测算、项目设计图的制定等手续。

2、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加快实施。全市300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任务中,新建任务172个,维修改造任务128个,目前总共已完工206个。其中完成新建任务97个,完成维修改造任务109个,其余的贫困村卫生室均已全部开工。预计所有项目11月底可全部完工。辖区建设项目全部已完工的有武陵区、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寿县、澧县。建设进度相对缓慢的有石门县、鼎城区、安乡县、桃源县、临澧县。

3、医疗服务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定位准确。市城区医疗卫生区域规划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计划将请省里的专家再修改,提出意见,尽量完善。5家新建医院和6家改扩建医院形成了结构合理、均衡发展、功能齐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总体进展顺利。市第一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鼎城区人民医院新建一期主体工程建设已完成。常德西博图医院、常德湘雅医院正在积极施工中,常德市一中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医疗中心和门急诊综合大楼已开工建设,老年病医院拟于本月底前往北京签约,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等其他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前期工作。二是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力度空前。各区县市重点把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作为基本医疗的龙头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安乡县在完成县中医院迁址新建的基础上,对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也正在进行迁址新建。新建的澧县人民医院医院即将投入使用。石门县人民医院、桃源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和临澧县人民医院迁址新建工程正在有序推进。鼎城区立足实际,抱团发展,新组建了鼎城医疗集团。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有所提高。截至11月底,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458.87万人,参合率达到98.91%。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进展顺利,全市已有5553人次获得补助,大病保险基金支付3387.97万元。新农合基金监管有所加强,严密防范和严肃查处各种套取新农合基金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药物制度有序推进。全市9个区县市219家基层医疗机构和3647家村卫生室累计采购药品品规1421个,采购总金额达5.71亿元,入库总金额4.48亿元,药品配送率为96.75%。西药、中成药的降价幅度分别达55.3%和41.5%,平均降价幅度达52.3%,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同比增长了20%、住院人次同比增长了18.6%。

三是公立改革进一步深化。石门县的试点进一步深化,管理运行机制顺畅,技术价值凸显,医药费用下降明显。截止到目

前,该县三家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为192.33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92 %;住院次均费用为3463.23元,与去年相比也有下降。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与改革试点前有明显增长;业务总收入也呈环比增长态势,县级医院在县域内龙头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落实“无假日门诊”及预约诊疗等一系列便民利民优惠措施,其中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预约诊疗率达70%以上。四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定期上报和通报制度,强化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确保了认真履职、规范服务。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市得到了较好的落实。1—9月,累计居民健康档案502.5418万份。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2653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7596场次。规范开展儿童和孕产妇保健,加强老年人、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达35万多人,健康服务规范率达43.46%。

(二)公共卫生水平大力提升

1、卫生应急指挥得当。积极推进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澧县成功通过了省级和部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的验收。开展全市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和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健全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与衔接,做好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重大活动的卫生应急保障工作。

2、传染病及慢病防控有力。1—11月,全市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0种12429例,发病居前3位的病种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梅毒,共占病例总数的93.67%。截止9月,未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非典、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和创部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工作全面铺开。

3、妇幼健康管理颇有成效。前三季度,全市住院分娩产妇 55785人,外市、外省流动孕产妇838人,孕产妇建档率98.42%,孕产妇健康管理率97.38%,剖宫产率为46.13%。免费婚检率达90.43%,疾病检出率达10.11%。进一步加强高危孕产妇筛查及动态监管力度,健全了儿童三级转诊网络,有效的降低了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开展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宫颈癌、乳腺癌等常见妇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做好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等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三)医疗机构管理全面加强

1、严格医疗服务管理。按照国家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及县医院版标准,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提升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水平。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实施了“无假日门诊”及预约诊疗,一年来,群众、患者通过电话、__平台、现场初诊预约28230人次,复诊预约5000余人次。同时,积极探索“先诊疗、后结算”模式,让患者就医更方便。

三级医院优质护理示范病房覆盖率达到100%以上,二级医院优质护理示范病房覆盖率达到80%以上。60余种病种实行单病种付费试点探索,并在医院网站上对社会公示。

2、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三级医院对抗菌药物进行了全面清理,使用品种已控制在50个以内,二级医院使用品种已控制在35个以内,抗菌药物购用实行了“一品二规”。对不正常的抗菌药物使用现象采取专家现场点评,根据情节轻重,实行取消一定期限的处方权。

3、继续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各个医院组织医疗志愿者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到基层”活动达100多批次。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落实首诉负责制,构建医院、科室、个人三级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全员参与的医疗安全管理模式。及时在门诊大厅电子显示屏公示药品价格、费用,门诊大厅出诊公示牌公布每天出诊医生。选派了100多名医务人员下基层开展为期半年时间的支援服务,并派出10多名医务人员到乡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市城区医院均落实了城市二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工作,各医院长期派出专家到社区进行坐诊服务。

(四)卫生综合执法力度切实提升

围绕“法治常德”建设这一主题,切实履行卫生综合执法职能,切实增强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监督执法力度。前三季度,组织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传染病防治与职业病防治等专项整治行动28次,对____x3家公共场所、430家学校、1318家医疗卫生机构、104家二次供水及生活饮用水单位、195家职业放射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卫生监督检查。共计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3612份,立案处罚329起,罚款85万元。受理投诉举报64件,办结63件。圆满完成了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的卫生监督保障任务,维护了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与各项公共卫生安全。

(五)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

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多途径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在全市形成以中医医院为龙头,预防保健为特色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中医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全市目前已有88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了中医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全市第二批名中医及首批名中药师评选活动,共评选出第二批名中医22人,首批名中药师8人。组织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暨中医药预防保健与康复能力建设项目培训班,全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人员近300人参加。

(一)继续推进卫生三年攻坚

一是重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11家新建和6家维修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投入使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体系和管理体系,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改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办法。

三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阵地建设达标、设备配置齐全、人才结构合理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和提升10个县级人民医院、8个县级中医院、8个县级妇幼保健院、207所乡镇卫生院、3667个村卫生室的服务体系和能力。

四是加快市城区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新增或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普通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新建的5家医院和改扩建的6家医院逐步完成建设,投入运营。

(二)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是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按照国家和省卫计委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人员增量按岗核定,向编制部门备案,实现编制内外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以岗定薪,同岗同酬。落实医院用人自,对医院紧缺的高层次和实用型人才,可按规定程序由医院采取专项招聘或直接考核的办法聘用

。放开工资总额,合理确定基本工资比例,使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医务人员夜班服务、上门服务、节假日服务、延时工作或从事其他超额劳动可获取额外合规报酬。二是全面推进医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努力提高大病保险的统筹层次,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____x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50元。

三是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并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四是全面实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县妇幼、县疾控、县卫监为指导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妇保、儿保、防保公共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11大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做好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重性精神病、重大地方病等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疾病防治,强化妇幼健康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农村改厕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的长效机制和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继续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支持农村急救体系和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和饮用水监测工作。

五是全面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为切入点,加快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监督、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涵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财务监管等领域重点业务系统以及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基础数据资源。不断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不断推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统筹推进日常管理工作

一是切实抓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中西结合的工作方针,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不出现二代病例,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率以乡为单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推广慢病示范区建设,逐步普及慢病防控知识。

第9篇: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的各项安排部署,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齐“三农”短板两大重点任务,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补短板”的工作思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基本原则,以“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为工作目标,强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就医环境,基本公卫服务扩面增效,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卫生工作基础不断夯实,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明显,在保障人民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工作情况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全市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家乡镇卫生院和644所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普遍加强,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乡镇卫生院均已配备急诊急救车辆和车载急救设备,农村医疗应急急救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

二是继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我市遴选**县作为我市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试点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已被写进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同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医共体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成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牵头医院的2个县域医共体。目前已与具备资质的软件公司达成初步意向,拟建设医共体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工作。

三是全面运行基层机构信息系统。2018年选取**市作为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试点,前后经过7个月左右的时间,**市试点工作基本完成,相关系统陆续上线运行。家医APP和全国健康扶贫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用于对贫困人口体检、随访、信息核实等工作。目前,完成了村卫生室基本信息录入和贫困人口基本信息录入工作。

四是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我市把项目工作作为医改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每年均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加强资金管理,各基层医疗机构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逐步规范。项目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的满意率有较大提高,居民满意度达90%以上。

五是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有序开展。认真做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组织、管理工作。2018年、2019年度共完成6类人员计931名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任务。其中: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干全科医生10名,骨干人员(临床医师)40名,护士191名,骨干乡村医生18名,乡村医生508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164名。2020年将继续完成省下达的三类人员共47人培训任务。同时贫困县在岗基层技术骨干进修起成效。**县共选派15名技术骨干到**县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进行临床脱产进修,提高了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缓解了农村卫生事业人才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满足广大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明确功能任务、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业务管理、完善综合管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