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文

智慧课堂优秀课例精选(九篇)

智慧课堂优秀课例

第1篇: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文

一、为教师搭建平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1. 建立团队机制,开展课题研究。首先是参与科研,进行课题研究,以科研促发展;其次是建立任务小组,实现教研组专题研究、教师教案交流、研究成果交流,促进优秀教研组的形成;第三是深化课堂教研、努力抓好各项教研活动,实现教研组之间的交往,以及教师、专家之间的交往;同时,加强骨干引领,实现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使校内科研、教研,互助学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建立培训平台,丰富校本内容。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兼顾实践操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学科素养对教育实践变革突破的重要性。培训平台可分为:集中学习、自主学习、问题研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以促进各科教师在明确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等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发展规划、转变观念、转变行为,唤醒内在动力。

3. 建立展示平台,激发竞赛激情。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比赛活动,既可以丰富教师教育活动,拓展教师眼界,也能够铸造学校学科品牌,促进学校各项业务长足发展。学校每学期都为教师提供名师、骨干上引领课,全体教师上汇报课,学科教师上教研课,青年教师上展示课,以及创先争优比赛课,有效教育评优课等等。这不仅锻炼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为教师提升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 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智慧。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获得教学智慧。因为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基地,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所以,教研活动不仅是教师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无论积累经验,还是突破创新,它都是教师劳动智慧的结晶。教师只有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真正领悟“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研究内涵,探索一条切合实际的教研之路,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地获得提升,最终使课堂进入状态,放出光彩。

2. 通过名师讲课,增进教师交往。有人说:名师是棵大树,他们的高度使得他们能够成为改造教育环境和气候的示范力量,他们的智慧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着异彩。一个名师可能带动一个、十个甚至更多的教师成长,对于这样的“大树”,我们怎能敬而远之呢?于是,我们就组织教师听他们讲课,与他们交流,虚心学习。因为感受名师的课堂,触摸好的经验,接受新的教学理论,教改实践,真正的进入课堂状态,会让我们的智慧显示出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变得更有魅力。

第2篇: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文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把“面向全体、培养青年、发展骨干、推出名师”作为教师培养的工作思路,重视青年教师的教育与培养。在机遇与竞争并存的大体制下,学校的许多教师在活动中迅速成长了起来。近十年来,学校已有一百多人次在全国、省市教学教研活动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学校现有特级教师5人,在职“小中高”职称教师14人,有72位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8位教师荣获福建省中青年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18位教师荣获泉州市中青年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荣誉固然让人欣喜,但面对荣誉我们学校更多的是在思考着:如何开发本校的优质教师资源,让更多的教师汲取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灵动的经验。我们同时更深层次地思考着:如何帮助优秀教师群体突破“高原现象”,让他们常有一池的清水、活水,让他们的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最终使学校获得不尽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几年来,学校通过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小中高”职称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国家及省市级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浓郁的“展示风采、共享成果”的校本教研氛围,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群体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扶掖作用,开展了“学习走近名师,感悟真谛”展示活动,举办了高级职称教师和省市学科带头人的专题讲座,举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教学开放周活动,特别是举行了“赛课舞台的启示”、“将温暖艺术进行到底――班主任培训”、“有效教学,有效策略”、“综合实践与运用沙龙研讨”等优秀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发挥了优秀教师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创建了以充分发挥校本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的“校本研训”的创新形式。

一、提出“校本名师”引领战略,建立相关培训制度

学校提出了“校本名师引领,帮促青年教师成长”的培训思路,即以本校名师为龙头,引领青年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素质全面,具有学者风范、充满人格魅力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志性人才群体。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校本研训”领导小组,确定名师组成员,明确“名师引领”的职责权利,完善了相关的活动考勤、过程督查、资料建档、表彰激励等制度。

二、设立“名师成长工作室”,实现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和名师效应,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起名师与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人才新机制,促使其专业发展,学校设立了“名师成长工作室”。

“名师成长工作室”是由名师引领下的基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团队组成,它是行动研究组织,同时也是学习型的合作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以解决教育教学重大的课题研究为载体,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学习和研究中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指导和带动作用,并以教学研讨、教学沙龙、讲课评课、示范课、公开课、“名师诊断课”、专题讲座、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带队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指导、能力培养。

“名师成长工作室”要研究探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动态,积极参与新课程实验,发挥本学科“专业引领”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备课咨询与指导:要研究探讨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实施课堂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结合素质教育的推进,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要督导教学,并经常听课、评课、提出意见、建议,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达到在任期内“带一支队伍、抓一批项目、出一批成果”的目标。

三、开设“名师沙龙”,从名师成长经历中体验借鉴

“校本研训”新颖形式――“名师沙龙”让本校已经成长起来,在某一方面或领域有所建树或正在展现实力的名师面向本校教师进行别具一格的“校本研训”――这一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训”形式自创建以来大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此举来源于一次和老师们的“交心会”,在会上,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每次参加各级各类校外培训或学习时总觉得“听的时候很激动,回来一动不动”,原因是“专家的距离太远,教授的位置太高,名师的魅力又无法炮制,想要突破自我难度太大”,到哪里寻求可以参考的榜样?老师们觉得困惑和无助:自己的工作态度不可谓不认真,工作热情不可谓不高涨,可是对学生苦口婆心、费尽心思,却收效甚微,学生甚至滴水不进,结果适得其反。

老师们的困扰给学校的“校本研训”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教书与育人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校本研训”的根本着力点就是提高受培训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为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质量奠定基础。多年来,在机遇与竞争并存的大体制下,学校的许多教师迅速成长了起来,他们以雄厚的实力,过硬的功底,机敏的思维,机智的应变,在赛课的舞台上赢得了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认可。而在班级管理方面同样有着一群爱心可嘉、精于管理的优秀班主任,他们有着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艺术的沟通方式、温暖的关爱形式,可以也能够为其他老师做出表率,他们的经历更可以给正在努力探索和不断成长的年青班主任以感性的启迪。

(一)“校本研训”新角度――关注教学与管理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建设步伐,扎实稳固致力于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的构建和优秀青年教师群体的培育,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创新蓄足马力,针对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两大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开展了两场别开生面的“校本研训”活动:“赛课舞台的启示”和“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将温暖的艺术进行到底”。两场培训以其轻松随和、亲切自然的“名师沙龙”式特点深入人心。其中,“赛课舞台的启示”重在“启示”,在培训活动中大力发挥赛课名师资源优势,透视赛课对青年教师成长的独特启迪,培训侧重于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教师的一线教学,对青年教师的业务提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名师向教师们讲述自己的教学成长经历,青年教师向名师请教自己专业成长中的困惑,互动中,青年教师拉近了与名师的心理距离,汲取了名师们的教学智慧和灵动的经验,从他们赛课的经历得到了感受和借鉴,从而获得专业的启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将温暖的艺术进行到底”则重在强化学生管理是“一门温暖的艺术”的现代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管理艺术的技巧水平,发挥优秀班主任的资源优势,通过经验分享让优秀班主任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年青班主任在交流中汲取营养。活动中,培训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及心得体会对“赛课”及“班主任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他们具体鲜活的教学案例和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校本名师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与大家分享了宝贵的教育管理经验,他们时而激情满怀,侃侃而谈:时而轻声细语,娓娓道来。有的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有的现身说法,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赛课中的成长历程:有的将自己的经验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让人信服。一位老师回忆了她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的数学优质课比赛的赛课历程,感言自从那次比赛后,在自我审视中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在文化底蕴、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教学艺术、课堂的激情、幽默、机智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于是在不断发现差距和缩短差距中让自己成长起来。有的老师则把每一堂常态课都当成磨研自己的“公开课”,把身边每一位老师都当成可以学习的对象,把每一次比赛都当成历练成长的舞台,于是胆识和能力在磨练中越发成熟了起来。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以案例为切入口,揭示了“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开拓心”对教育的重要影响,提出“班主任不仅是领头雁,还是主持人、是教父、是知心朋友、是策划师”的个性观点,发表“该袖手时则袖手,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管理之道,强调“与家长成为挚友,携手为孩子的成长导航、护航”……

(二)“校本研训”好效果――互动良好起共鸣

他们鲜活的经验,灵动的创造性,深厚的文学底蕴,诙谐幽默又富含哲理的语言,激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在专题发言后,进入了“现场提问”的环节,参训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存在的困惑经过深思熟虑,提炼成一个个精彩且富有代表性的问题请教,更有老师针对自己班里的个案,特别指名请教台上的某个校本名师。如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性格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教师的性格决定风格?教师应怎样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扬长避短,形成好的教学风格?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是“沉默”的,你对这个“沉默”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沉默的课堂”?当你面对这种“沉默”的局面,你会怎样去扭转它?……参训者的提问或巧妙或尖锐,培训者的解答或庄或谐,形成了一道严谨与幽默并存,智慧与快乐同在的风景线。在专题发言和互动交流的期间,不乏妙语连珠,闪动着与会者智慧的光芒,会议室里常常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在和优秀班主任的零距离的接触中,大家透过“名师”的光环看到了一个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教师成长的甜酸苦辣,看到了名师对人生价值的行动表现和精神感召。在这样的“校本研训”活动中,老师们感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立体的人,而不是不可高攀的偶像。而面对面推心置腹的沟通让青年教师充分体验了名师不懈追求的成长轨迹,激发了青年教师强烈的学习愿望,使他们对人生的坐标开始了新的定位,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需和动力。

(三)“校本研训”有收获――交流碰撞共提高

收获一:培训者得到自我确认与提升。培训者又是参训者,他们在梳理经验与培训年青班主任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培训活动的一大亮点,二度提升了培训者的综合素质。首先,培训者为了完成自己承担的培训任务,必须回忆自己“赛课”或从事班主任的心路历程,重新梳理、总结其中的心得感受,甚至有的老师还会去翻阅曾经写下的教育随笔或教学案例,然后进行总结提炼,以期对参训者有所帮助或是让其受到启迪。这个梳理、总结的过程就是培训者的自我培训过程。许多培训者曾坦言:“从一开始‘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担忧,到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的确有一种‘拨开迷雾见明月’的自信满怀和豁然开朗……”其实这个煎熬的过程正是教师在自我锤炼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其次,培训者可以在听取其他老师经验的同时进行反思与对比: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是怎么处理的,这样的处理与我的处理有什么区别,哪一种更好?我该如何改进自己在这方面的方法?再次,在参训者提问的环节里,培训者面对各种相关的教学问题,从自己已知的经验世界出发,糅合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参训者直面交流,这种即兴式的问答交流培养了自己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第3篇: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 共享平台 实践成效

移动客服中心是劳动和知识双密集性单位,人才和知识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广东移动客服(广州)中心(以下简称广州中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碎片化、移动化、团队成员之间知识不能有效共享,带来的绩效不平均、能力不协调、员工效能低的各种问题,通过建立“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致力打造“泛学习――人人为师”特色学习模式,为知识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一、“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的背景和需求

1.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管理面临全新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人才和知识已成为企业特别是通信提供商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广州中心由于员工自身需面临循环往复的大量日常业务,导致学习时间少,不能对专业知识、经验案例、现有文件进行系统学习,影响了日常业务的高效开展,给企业的知识管理带来了全新挑战。

2.员工能力面临现实问题,创新模式成为迫切需求

广州中心作为全省最大的移动客服中心,工作量大,标准高,员工在日常客服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工作绩效不平衡、熟练员工离岗、新员工适应岗位慢等问题,因无法及时高效的获得有力的知识支持而影响了问题解决,降低客户满意度。

二、“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的模式和执行

1.平台及具体模块定位

广州中心“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具体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智慧达人风采馆、超能团队竞技台和业务精英部落格。其中智慧达人风采馆针对优秀员工,搜集经验智慧,展示优秀员工的风采;超能团队竞技台针对各专业团队,整理团队核心能力和运作经验,促进团队间的相互交流;业务精英部落格针对业务精英,引导具有相同志趣或业务强项的员工,分享经验,实现共同进步。

2.具体执行及任务分解步骤

(1)整理共享知识。根据员工岗位职责,将员工分为管理层、骨干层、班组长、员工层四个层级,分别确定主题方向和内容定位,增强共享知识的针对性。同时,结合员工职业发展路径,提炼关键工作指南,使共享知识对各个层级和岗位的员工起到有效的引领、培养和支持作用,从而增强共享平台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2)纳入共享计划。以科室为单位,对拟报的经验、知识、体会、案例和客户反馈等共享知识进行记录、评选,并推荐进入广州中心“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实现有效共享。

(3)细化共享形式。平台具体分为E文档共享、微课堂分享、互动问答互访三种形式。其中,E文档共亨通过班组博客、客服之家网站、微信等平台知识;微课堂分亨通过视频录制、微课堂面授知识;互动问答专访就某个特定的方向或主题进行问答专访。

(4)进行评估激励。由人力室与各科室共同对平台共享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对具体分享的知识、案例、经验等共享知识对中心起到的促进作用和价值实现进行评估,纳入员工绩效考核,进行物质和荣誉的双向激励。

三、“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的实践与成效

1.传播了典型经验,优化了业务实绩

广州中心利用智慧达人风采馆,发动员工中开展经常性的调研活动,对发现的典型经验、业务技能等知识实现共享。同时,注重风采馆栏目的创新与细化。2015年,在人力微信中添加了“员工智慧-业务也疯狂”栏目,提炼2014年“十佳服务能手”的服务经验、业务技能,形成了“3勤4乐5巧”工作法,运用线上线下开展调研互动进行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估,收集员工学习反馈和建议,使智慧共享达到良性循环状态。

2.组建了专家团队,强化了平台支持

中心通过邀请淘宝大学讲师陈平等在线服务业务专家和优秀讲师,分享在线服务运营管理经验,开展“五个一”课程开发活动:组建一支面授讲师团队,培养一支电子微课开发团队,开发一套“线下面授+线上微课”课程系列、搭建一个在线服务标杆、强化一个微课平台,使“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栏目更丰富、形成更贴近各层次员工实际。

3.活化了知识管理,提升了员工能力

借助超能团队竞技台,广州中心选择4G精英、业务技能、营销案例,以知识库、楼道电视、博客等多渠道实现共享,有效提升员工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在知识管理中,“互联网+”共享平台只是一个支点和起点,真正发挥平台作用,需要系统整理各个层级和具体岗位的共享知识,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深化平台内涵,才能发挥“互联网+”共享平台的最大作用,使知识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中收到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第4篇: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探索;智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23-02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彰显智慧课堂的优势,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智慧思考”的重要意义。学生在智慧课堂的学习体验将更为优越,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构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智慧课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以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基础上。如今的中学生知识结构与过去大不相同,他们是从小接触信息技术的“新人类”,从小就生活在信息环境中,对于这些中学生而言,计算机更像是一种工具,能够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因此,教师要明确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新颖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正是由于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早有接触,教师更要以先进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抱以更高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Windows用户界面”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对窗口背景、图表视觉效果进行改变,对任务栏进行调整、对任务窗口进行切换,这些实用功能也许是学生平时不了解的,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对窗口的便捷性有更为直观的了解。通过窗口操作的变化,学生会将这些新功能与日常使用经验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快地将这类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获得成就感。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能够为未来的专业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智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占据课堂主导位置,而教师处于引导位置。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实现“课上课下互动互补”的良好教学机制。由于中学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逻辑思维和理论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的过程,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得益于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巧妙的课堂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出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Frontpage”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内容,使学生根据软件特点进行简单的“Frontpage”制作。在制作内容的设定上需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风景,也可以介绍某一个历史人物,还可以根据童话故事设计相应的场景。由于“Frontpage”学习灵活性较高,能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教学要点,同时,也能够更为清晰的分辨学习难点,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尤为高涨。通过课堂演示学生作品,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还有哪里是自己的知识盲区,只有建立起对自身知识构架的客观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智慧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利用价值。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但需要学生掌握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同时,也需要学生之间协作能力的充分发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配合协作能力,并领会信息技术对于协作性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节点划分,然后,根据不同节点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小组之间优差搭配,并由组长全权负责。这样的分组设置无形中构成一种凝聚力,使学生之间能够密切配合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计算机安全”一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与之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与计算机安全有关的信息收集,不同小组可以根据“国内、国外、计算机风险类型、后果、影响”等不同范围进行资料收集,从而强化对计算机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四、以智慧促进教学实践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是因为在该领域内,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使信息技术具备强大的持久动力。而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建立“信息思维”,具备用于探索创新的实践能力。教师要激励学生“敢想、敢问、敢实践”,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发挥创造性思维优势,构建起更具智慧元素的信息课堂。

第5篇: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文

关键词: 《晏子使楚》 课堂案例 过程思辨 开放创新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只有这样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我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做”为中心,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取得较好的效果。《晏子使楚》就是一案例。

过程1:

师:请一位学生物资楚王,然后老师学做士兵向楚王报告:“齐国的使者,那个矮子――晏子到城门外了,大王您看怎么办。”

生:来,开一个狗洞。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原本紧张的气氛消失了。我看到学生模仿着电视里的样子,挑自己喜欢的角色揣摩起人物说话的神情、动作,要求上台表演。

表演是体验课文内容的方式之一,表演是为理解内容服务,是活用文本的体现,能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

师: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你是晏子会怎么做?

生1:回国告诉齐王说楚王侮辱我们,派兵来打。

生2:钻进去,证明楚国就是狗国。

……

师:明确推理过程,展示晏子智慧。(课件出示)A: 推理性填空:

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才是国家,

现在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B: 五(3)班的学生个个是好样的。我是五(3)班的学生。所以?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C:?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所以老师会和我签合同。

师:用你和晏子的智慧是否可以从在座的老师那里完成这个任务。

生:同学间作了简短的交流,有同学尝试完成任务。很快,由于有了成功的例子,更多的同学离开了座位,教室里充满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声。

生:优秀的老师会和优秀的演员签合同,我是优秀的演员,所以老师会和我签合同。老师不会给像楚王一样的人签名,我与楚王就是不一样,所以老师要给我签名。怀孕的老师最美,她会给心灵最美的孩子签名,我就是心灵最美的孩子,所以老师会给我签名。

……

分析:

在解读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句子时,我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件中先后给出(大前提、小前提)前面的两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再通过练习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反其道做,从老师那里签到名,感悟到自己通过学习,也可以与晏子一样,具有作为一个使者的精明和才智。

通过练说向老师要签名,学生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自尊、自信、处变不惊是取得成功的保证;出色的语言表达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具备的重要才能。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注重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是生命的自我完善和检验。一改过去那种除了分析还是分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我要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才会做得最好。

过程2:

师:拍摄完电视剧,请你不用叙事的方式,以人物的性格或以你的爱好给电视剧取一个吸引观众的片名。

生1:晏子智斗楚王。

生2:晏子三戏(驳、斗)楚王。

生3:晏子智使楚国。

生4:楚王取辱记。

……

过程3:

板书设计:

分析:

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过程(1―2)简洁、明了、创新、诱人,比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这种能力。

反思: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上解决问题不仅是目的,而且是一种手段、过程,目的是达到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课文中写了晏子出使楚国,受到楚王三次无理质问,但他运用自己的创造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创造性争辩,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不应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而应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把学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发思考,让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解决难题,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含义表达出来。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训练同思维拓展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

第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质疑问难,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过去我们的许多语文课分析如山,练习如山,在毫无意义的烦琐分析中,不仅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光,而且败坏了师生的语言感觉。采用“学当晏子”“评价晏子”“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多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定是津津有味,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朗读,巧妙指导,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故事情境中。学生的智慧需要教师的智慧去点燃,智慧的教师、智慧的学生才能走近智慧的晏子。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其中一点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即把学生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

第三,以新的学习方式,还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意在通过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时,让学生以“晏子”的身份解决问题,让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生成。

第6篇: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89-01

教育是一门智慧之学。智慧就是对所有人生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整合。智慧不等于知识,一个人知识再多,学富五车,如果缺乏智慧,仍然可能是弱智。教育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二是告诉孩子不该做什么。但是教育智慧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形成自己的新理解和新思想,在实践中去创新。教学智慧是教育智慧的一个方面,主要指在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智慧。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是结合语文的特性,在课堂中,教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有很多类型,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四个阶段来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

1 课程导入的智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导入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对这堂课的看法,好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导入课程这个环节十分考验老师的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相比其他课堂灵活性更高,所以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激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这涉及到教学智慧的情境性。语文是一门感彩很浓的课程,例如我们有时候需要学生去体会古人的情怀,所以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某种氛围中,感染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观看也是老师们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时候某些语言过于抽象,老师可以将视频或者模型给学生观看,这样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感知,有助于学生去记忆所学知识。

2 课程讲授的智慧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讲什么,怎么讲,都是需要老师提前计划的,如果老师盲目的讲授,不分轻重,会使课堂失去色彩。影响讲授质量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点,老师语言的幽默性,老师语言的节奏性,老师语言的精准性。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将幽默应用到小学生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笑,这种气氛下,学生的表现会活跃,大脑运转较快,进而提高了效率。教师的语言如果没有节奏感,学生听久会产生疲劳感,所以老师的语言应该注意抑扬顿挫。教师语言不能太累赘,这样学生会记不清楚重点。当然准确性也很重要,小学生跟老师学习的语言很多,如果老师的语言不准确,缺乏逻辑,学生也会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

3 课堂组织的智慧

课堂组织最能反应老师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能力的方面。很多老师讲授课程的能力非常好,但是组织课堂却很乱,连简单的课堂秩序都无法维持好。这就说明,良好的课堂组织是吸取知识的前提,讲的好但是没有观众,也是徒劳。另一个组织课堂的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不一定都能领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皱眉头或者想睡觉的状态,那老师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方式和课堂组织方式。除了观察学生的表情反馈,还要重视学生的课下反馈,老师课下一定与学生多交流,现在社会信息技术发达,除了课堂上的沟通,老师应该在课下多听学生的问题,如果学生反应这节课有些知识没有学好,老师可以在下节课再着重讲解一下。

4 课堂板书的智慧

板书是老师呈现给学生的笔记,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会记笔记,数学笔记需要记的是一些重要的定理及其相关举例,而语文课堂上,笔记的重点往往并不突出,所以很多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会把老师写的和说的通通记下来,这样纯碎的抄写就是去了笔记的意义,所以老师在板书上老师应该着重的写重点,将所讲知识的机构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重点。板书不仅考验老师的写字功底,更考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逻辑性,板书中体现出的智慧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从课堂教学的四个步骤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小学语文课堂本就是浪漫的,加之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们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了巨大挑战。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多变的课程结构,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这一切因素的变化虽然带来的挑战,但是也给老师们更多展示教学智慧的机会。很多优秀的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教学成绩优异,彰显了自身的教学智慧,但是教学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单纯的套用经验并不一定取得好的效果。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要明白,教学智慧是老师们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灵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具有普遍的借鉴性,但更需要老师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理解并探索教学智慧,这样小学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施瓦布(Schwab,J.J).实践:课程的语言[M].2003.

[2]李定仁,赵昌木.教师及其成长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1997.

[4]胡燕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智慧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

[5]杜萍.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

第7篇: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文

【关键词】电工学;雨课堂;“互联网+”智慧教学;工程实践体系

电工学课程是面向东华大学非电类工科本科专业开设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目的是通过电工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让非电类工科专业本科生即未来的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亟需的现代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电工学兼具较强的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随着新技术、新器件层出不穷的出现,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变化;同时,随着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的调整,电工学教学的总学时数在相应的减少。这对很多非电类的学生来讲,如何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是一个相当困难任务;对教师来讲,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的。总的来说,传统电工学面临着两大挑战:(1)传统电工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式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通过教师语言和PPT等工具的应用和演示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在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则是被动者和服从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掌握,无法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2)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下,电工学教学重点在繁杂的理论知识,实验环节薄弱,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内容不足,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电工学相关的工程实践,导致我们培养的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不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电工学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电工学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以学生为中心,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作者结合我校电工学课程的实际情况,从“互联网+”智慧课堂、工程实践体系、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互联网+”智慧课堂

目前,“互联网+”教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热门领域,教育教学活动已经从线下课堂延伸到线上、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如何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将在线学习和线下课堂有机结合,增强在校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在“互联网+”智慧课堂的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1.1建设面向电工学的微信公众号“DHU电工电子学习圈”,将电工学教学从课堂拓展到课前、课后90后、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公众号的便捷性使得它成为教师在构建“移动课堂”的重要实践平台[1,2]。“DHU电工电子学习圈”涵盖了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控制、用电安全、仿真工具、电工电子技术新进展等相关内容,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推送与课程进度的相关内容,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自动抢占学生的手机端,对学生电工学的自主学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微信公众号上,我们设计了仪器操作、Multisim、参考设计案例等专栏,以丰富多项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内容;同时汇集优秀资源,以微课的形式在微信公众号上建设了视频学堂,学生可以借助先进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目前,该微信公众号经历两年多的建设,内容丰富多样,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评价。1.2开展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校园内遍布移动网络以及WiFi几乎100%覆盖,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不可避免的融入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在电工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雨课堂”[3,4]辅助教学工具,进一步推动了电工学智慧课堂的探索。教师充分利用“雨课堂”的多元化的功能模块,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讨论基于“雨课堂”的智慧课堂的实施。在上课前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建立班级群,准备电工学教学资源库,在上课前将制作好的预习课件和资料推送给班级群;每个学生在微信端收到教师推送的资料,完成课前预习;老师在手机端可以查看学生预习的情况,并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实现交互式的学习。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手机端能同步收到教师正在教学的课件,老师在线讲解课程内容,学生可以将每一页有问题的课件标识为“不懂”,教师能实时收到学生的反馈,并针对具体问题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在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入课堂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投稿、弹幕等功能手机学生的问题和反馈,实现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交流。在课后环节,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讨论区、公告等功能向学生课后作业、课堂反思总结、课后测验、各类精华文章、学习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巩固课堂学习所得,强化知识的掌握。“雨课堂”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借助“雨课堂”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数据采集,量化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哪个环节薄弱,教师重点讲解相应的知识点,实现精准的教与学。通过“雨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是课堂内容的创造者。

2构建电工学工程实践的教学体系,强化对学生工程

实践能力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传统电工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我们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电工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2.1将虚拟仿真和工程案例引入理论课教学,增强课程的实践性。由于电工学课程面临着课时减少、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Multisim等EDA工具成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5-8]。我们开发建设了一整套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电路仿真案例,并在公众号“DHU电工电子学习圈”上开设了Multisim在线学堂,并将Multisim仿真软件引进课堂教学,应用仿真软件进行电路特性现场演示以及虚拟仿真实验;另外,我们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比如:通过血压计的案例来讨论电桥平衡问题,通过金属探测器、电磁炉等案例讨论铁芯线圈和变压器,通过计算器、交通灯、数字时钟来讨论数字电路设计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虚拟仿真和工程案例,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训练。2.2虚实结合的综合设计课题和竞赛培训。在进行电工学课程学习的同时,学生需要独立完成虚实结合的综合性的电路设计课题,学生在Multisim软件上完成电路设计、仿真,自主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际电路的搭建和调试,并提交设计报告,设计课题的成绩将计入课程的总成绩;进一步通过竞赛培训,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与电工学实验教学环节有效互补,极大增强学生在电工学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改革考核模式,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现在的电工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成绩不再取决于一张考卷。以机械专业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例,课程总评成绩的分配比例为:作业+雨课堂的过程数据占15%,独立完成综合性的电子技术课题的设计和报告占比15%,期末考试成绩占比70%。甚至未来可以把课题的设计和报告的成绩占比调高到35%,期末考试只占50%,这样更有利于鼓励学生投身实践环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改革成效

“互联网+”电工学智慧课堂和电工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在东华大学相关专业实施之后,学生学习电工学课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表一是我校2018年第二学期电工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后的成绩统计数据。由表格统计结果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点班的学生平均成绩大幅度高于非试点班,优良率高,不及格率大大下降。同时,我们积极鼓励选修电工学课程的优秀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2017年和2018年,指导学生参加两届全国大学生电工技术基础知识与创新竞赛,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2人次,成功参赛奖2人次,教师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创新竞赛指导教师一等奖三人次,证明东华大学电工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5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作者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电工学教学改革探索。总的来说,“互联网+”智慧教学的形式能够大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与课堂教学结合,并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相信通过电工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理论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梁鹏举,祁美霞,吕喜风,等.微信公众号在应用化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视界,2020(32):48-49.

[2]李文荣,徐晨欣,郭嘉慧,等.大学物理实验在微信公众号线上学习模式的探究[J].物理通报,2020(8):89-93.

[3]刘东慧.基于雨课堂与SPOC分层教学模式在软件开发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科技资讯,2020(27):25-26.

[4]朱桂萍,于歆杰.基于翻转课堂的主动学习促进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8(5):29-32.

[5]张泓.浅谈Multisim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20(22):50-51.

[6]黄茂飞.基于Multisim的高职模电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资讯,2019(32):156-157.

[7]沈利芳,李晓丽,邓开连,等.“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综合改革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0(1):48-51.

第8篇: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文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引导、鼓励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扬长避短,朝着合乎自己审美、个性和特长的目标去努力,尽快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在发展中完善的。教学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发展性是绝对的。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探索追求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发展是教师个性不断自我优化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千锤百炼、精心雕琢。

L.舒尔曼将教师专业知识分为八个部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的目标、教育理念及教育哲学。

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呈现出以下趋势:

专家教师 ■

经验教师 ■

职初教师 ■

■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教学法知识)

■ 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

■ 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研究表明,职初教师、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是他们的最大差异。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更多还是通过职后教育和自我学习而取得的。而且大量的研究表明,专业能力的发展提高也并不仅仅是从教时间的累积,而更需要教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潜心揣摩,不断总结,善于反思。

一、模仿入格:在课堂观察中学习起步

“入格”: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观察、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尽快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对于那些刚走上教学岗位、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对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了解阶段和认识阶段的年轻教师来说,更需要虚心学习模仿。可以观察、模仿优秀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观察、模仿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如何处理教材、驾驭课堂。学习优秀教师亲切民主的教学态度、端庄典雅的教学气质、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优美流畅的教学语言、机敏灵活的教学机智,形成多样的组织教学和自然大方的体态语言。在学习中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情与学情对别人的课重新进行组织、整合与创新,借鉴吸收别人的养分,融入自己个人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

教师在观察模仿中必须坚持“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原则,不能一直消极地停留在观察模仿这一水平上,而应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特点的有益的“内核”,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充实自己在课堂上的“自立”因素。

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优秀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他们是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分析自己的长处,形成寓理于史、寓情于史情感教育的特色。因此,不考虑自己个性特点、任教学科的性质、学生实际等,采取盲目、消极模仿别人教学方法等的做法,是不可能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的。因此,模仿必须注意高标准,严要求,善于琢磨思考,得其精髓。

二、立格定型:在课堂观察中探索磨炼

在模仿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后,教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逐渐能做到把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探索性教学,迈出建构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当然好课还需磨砺出。“磨课”,即同一节课,课题组年轻教师先上成型课;然后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进行反思,在平行班级上提高课;再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反思,上完善课。

“立格”是形成教学风格的一个关键阶段,注意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学思结合,在模仿别人教学的过程中,多加思考,抓住其教学风格的精髓;二是学用结合,把模仿与运用、大胆创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广东的吴老师自称是“菜鸟级”教师,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步入新课程远比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要多些。比方说,她对成功的课例“帕帕奇”就无法完全照搬,因为她暂时不具备娴熟驾驭开放式课堂的能力。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彷徨不前,而是经过思考,设计了既有利于学生发展也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案。她以真实史料为基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之旅”的情境。可见她并没有停留在新教师的模仿阶段,更没有刻意地设计形式上热闹而没有实效的情境教学,而是立足于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材料,经过深度思考训练,形成“论从史出”学科能力的基点之上的教学风格。

随着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教师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增强,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外露,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尽管学习模仿是形成教学风格的需要,但是要真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必须在学习众多优秀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基础上,着眼于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作出准确的定位。教学风格的选择定位是建立在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已有的教学经验、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生理心理特点等的基础上,需要教师认真客观地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思考、提炼。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风格模式,正确地为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作出定位,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关键。

通过课堂观察,在其他教师的协助下,对教学预案和试教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推敲、细致打磨,保证该课教学成为质量较高的精品课。磨课活动中,通常先由执教者试教,学校领导和同学科教师课堂观察,从教师语言与教态、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师生课堂交往行为、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等方面各抒己见。这是一种以课堂观察为基础、以持续的实践与反思为特征、以全员自主参与为表现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课堂观察是集体智慧淬炼的平台,集体议课反思,在不断的上课与议课反思中,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实效。在完善某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共享的优秀案例,炼出相关教学的方法策略,悟出某些教学规律来,打造出上课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课堂观察中的反复磨课对于一个执教者来说,其作用除了外显于“成功的一节课”外,隐性的影响来得更珍贵,那是一种思维碰撞后的顿悟、理念偏离后的矫正、实践层面上的指引,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乐在其中。

身在一线的教师,一般说来,有的是实践经验,缺少的是理论支撑,所以,针对教师理论素养不高、理论与实践转换渠道不畅、转换方式呆板的现状,磨课是有效的“催化剂”。通过磨课,让执教者(也包含参与者)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把握,从磨课中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策略,增加教学理解,生成教学机制,让所要上的课能更符合教学的理念、要求和原则,让课堂更能集中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通过课堂观察来挖掘和打磨一节课是一个不断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向前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揣摩和推敲:试教、、再试教、再,直到最后成功。只有经过这样一次次地轮回、不断地打磨,才能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获得。“十年磨一剑”,没有长期的磨练,哪能应付自如?哪能窥探到教育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我们通过课堂观察集体打磨、多次打磨、特色打磨,在不断的打磨中练就教师过硬的本领。打磨的过程,是一个集个人才华和集体智慧于一体,教学艺术水平因之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在探究如何上好课的路上,不断否定自己但又逐步走近成功的过程。一次次的颠覆,一次次的重整,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修改,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变蛹化蛾、脱胎换骨”――信心在鼓励中坚定,亮点在意外中生成,困难在矛盾中化解,教学风格在磨砺中形成。

教师在进行独立教学的基础上,开始能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加工,以自己的某种特长为突破口,定向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教学进入个性化阶段。在成败中反思,写教后记、反思日记。在对比中反思,通过观课评课、感悟自己教学,把教学过程中给人以启迪的地方写下来。这时,教师的教学从内容理解到教学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对自己和别人的教学,也有所创新和突破,逐渐实现“破格”。“破格”意味着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既来自他人而又异于他人,同时也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他人教学风格的一种超越。这一阶段突出表现在教师改革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意味着教师教学艺术的相对成熟和教学能力的日臻完善,教学效果更为有效,是优秀教师执著追求的境界。教师的教学风格反映了不同教师的生活经历、教学功底、能力水平、思维特征、个性特长、文化底蕴、思想素养等。教学风格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在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中自然形成的。不同的教师在知识修养、个性特征与教学技巧上都存在差异,所以在教材处理、教法设计、语言运用、对知识的体会及表现手法、教学过程的思维和活动安排,都会各有特色,这要求教师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个性倾向、能力系统、教学优势等,有意识地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余杭高中生物组的教师们给工作了六年的青年教师郑超这样的评价:“郑超老师并不是一位激情洋溢的老师,性格比较沉稳,但对创设情境、利用模型、展示教学有一定的研究,若能长期研究下去,可能会形成富有理性和逻辑性教学风格,可朝这一方向继续努力。”这个综述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课堂观察可以基于被观察者本人的实际情况,挖掘个人特色,逐步理清该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年轻教师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全组教师帮助他,观察他的课堂,让他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扶他上马,送他一程,这就成功一半了。

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而教学个性是一种独创,是教师的自我在教学中的一种彰显。教学个性根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领悟,根源于教师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他个人的情趣、气质、性格,并不断升华。

此外,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也是形成教学风格的一个必要因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借鉴他人的教学风格,虚心学习他人有益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最终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是上海市普陀区“李惠军历史工作室”领衔人,担任全国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历史教育专业硕士指导教师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免费师范生指导教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特约研究员,目前上海乃至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界颇具影响力的中生代领军人物。他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就很具有代表性:

刚开始执教时,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关注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分析教材,理清教材的思路,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熟悉地掌握教材的逻辑结构来设计教案和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上自然以讲授为主,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来吸引学生。这一层次可谓基本到位。但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李老师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注意课堂中和学生的交往互动。在日常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专题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积极创造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这一层次可谓基本到形。在一次次“灵感”的冲击和一次次的“顿悟”后,李老师进而提出“一课一灵魂”的教学理念,主张课堂教学要突出真正的历史“灵魂”。提倡学生真正的“神动”而非缺失灵魂的“声动”“形动”“群动”,并提出了“多元互动”的四个关键节点: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神聚。正如他所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教学之道本身就是在‘有道’与‘无道’,‘此道’与‘彼道’之间往复穿行、渐行渐悟的无际思量过程”。可见,“一课一灵魂”的提出,是对前人“一课一中心”的又一次发展和提升。这一层次可谓到神韵。李老师的教学艺术发展,犹如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经历“族庖、良庖、道庖”,由技进乎道的三重境界。

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我们希望严谨的教师创造出严谨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出豪放的课堂,智慧的教师创造出智慧的课堂,灵秀的教师创造出灵秀的课堂,幽默的教师创造出幽默的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新课堂!”确实,没有教师的独特风格,就没有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与艺术性。只有个性化的教师,才能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才能把各门课上得“博大精深”,上得“激情燃烧”,上得“风流蕴藉”……也正是因为教师“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个性化教学,才让教育改革有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灿烂前景。

第9篇: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文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师 专业成长

正文: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2]方骏:《如何使历史教学变得有趣》(p.165)。《学与教的喜悦》,(香港)朗文教育,2000年。

[3]陈汉森:《我在初中中史教学上做过的尝试》。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

[4]王雄:《一堂热烈的历史课》。(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2期,2001年9月。

[5]唐远华:《高一学生演历史剧的教学实验》。(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3期,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