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

血管外科手术精选(九篇)

血管外科手术

第1篇:血管外科手术范文

关键字:血管外科 手术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10-01

手术对病人来说是一种创伤,可引起一系列身体损害,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手术进行期间,护理工作的重点是积极配合手术医师,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并抢救呼吸?心跳骤停,以保护病人免受意外伤害等?下面将血管外科患者手术的护理配合分析汇报如下?

1护理评估

1.1手术前一日

1.1.1了解病人的健康史?身体状况?各种检查化验结果,如肝?肾?肺功能,心电图等?

1.1.2了解疾病诊断?麻醉和手术方式? .

1.1.3评估病人心理状况,了解病人的情绪反应?

1.2手术当天

1.2.1严格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病历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

1.2.2检查病人术前准备完成情况,如配血?药物过敏试验?皮肤准备?肠道准备等?

1.2.3根据手术,评估病人身体受压部位?

1.2.4评估病人血管状况,以备术中输液或抢救?

1.2.5评估手术麻醉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护理诊断/问题

2.1焦虑?恐惧 与环境陌生?对手术不了解等有关?

2.2有受伤的危险 与麻醉后病人感觉减退及术中出血有关?

2.3有血管神经功能异常的危险 与手术止血带?约束带的使用过久有关?

2.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手术固定过久,术中使用电刀有关?

2.5有感染的危险 与手术伤口开放,手术时间长有关?

3护理目标

3.1病人焦虑?恐惧感减轻?

3.2病人未受到伤害?

3.3病人未因手术而发生周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

3.4病人未发生皮肤破损?

3.5病人未发生感染?

4护理措施

4.1心理护理 热情迎接病人,介绍手术室环境,鼓励病人诉说自己的感受,给予心理安慰,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感?

4.2术中 根据手术及麻醉要求摆放,病人意识清醒时应给予解释其的目的及重要性,以取得病人合作?全麻或者神志不清的病人或儿童,应适当约束或专人看护,防止坠床?摆放的注意事项有:充分暴露手术部位;保持循环正常,避免约束带固定过紧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颈部?胸部受压而影响呼吸;保护受压部位,以防神经?肌肉过度牵拉而造成损伤;注意保暖,避免身体不必要的暴露,保证病人舒适与安全?

血管外科病人常用的手术除N动脉显露可用俯卧位外,以仰卧位为主,根据手术切口选择的不同,适当调整姿势,以利于血管解剖部位的暴露?最常用的手术为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

4.2.1颈部血管?锁骨下血管 病人采取垂头仰卧位,肩背部垫枕,使头呈过伸位,颈下垫一圆枕,防止颈部悬空,头的两侧置弯砂袋固定头部?

4.2.2上肢血管 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健肢用中单固定,患肢外展90°,膝下放一软枕,避免病人因膝部伸直过久带来不适或神经损伤?

4.2.3腹腔血管 多采用仰卧位,根据手术切口位置不同,适当调整姿势,以适应手术的需要?同一血管的手术,因手术入路不同,也有区别:肾下腹主动脉,经腹膜后左旁侧途径,仰卧位,左上肢外展固定,左侧胸背部垫枕略抬高;肾上腹主动脉,一般采用腹膜后入路,病人取仰卧位,左侧抬高,左臂固定在头架上?

4.2.4下肢血管 骼血管经腹膜外入路,取仰卧位,髂部垫枕抬高10°~15°;股动脉取仰卧位,显露上段股动脉时,病人大腿略外展并外旋;N动脉后侧途径时,病人取俯卧位膝关节略屈曲,踝关节下放软垫;N动脉内侧途径时,病人取仰卧位,股外旋,膝稍屈曲,足稍内旋;胫前?后动脉,显露胫前动脉时,病人取仰卧位,膝稍屈曲,足稍内旋;显露胫后动脉时,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略屈曲,股外旋?

4.3熟悉手术步骤

4.3.1分离血管 将血管与周围组织分离,用血管钳将周围组织提起,分离一段血管后,用硅胶管环绕血管,由助手轻轻提起,暴露血管?

4.3.2阻断血流 阻断血流的器械要求既要保证阻断血流,又要尽量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4.3.3分离血管外膜 正常的血管外膜与管壁粘合较松,然而当血管有病变时,外膜常与管壁粘连,不需强加分离,否则将使血管壁薄弱而影响愈合,分离时使用细镊子,细血管钳?分离剪刀,此步骤尽量避免损伤血管?

4.3.4血管吻合法 缝合法是血管修复最基本的也是主要的方法,它分连续缝合和间断缝合两种?

4.3.5常用的血管吻合方式 端端吻合?端侧吻合?自体静脉移植?人工血管移植及取血栓术?

4.4术中配合

4.4.1充分的术前准备 包括一般手术器械和血管特殊器械及用物,备好所需浓度的肝素夜等,洗手护士提前20分钟洗手,仔细检查器械性能是否完好?

4.4.2准备术中药物 比如普鲁卡因?罂粟碱等扩血管药物?一般不用抗凝剂,必要时行全身肝素化,准确掌握肝素的配置方法,及时记录血管阻断的时间?全身肝素化之后,密切观察病人的出血情况?术前半小时和术中均给一次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并及时记录术中各种用药,称干?湿纱布,计算出入量?

4.4.3保持输液通畅 根据血管手术的部位,选择好适当的穿刺部位,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道,以保证术中的有效灌注?

4.4.4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巡回护士认真检查并准备好输血全套,作好输血准备,并保证吸引器处于完好状态,一旦发生大出血,及时输血抢救?

4.4.5预防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控制参观人员?

4.4.6熟知术中要求 洗手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和解剖部位,迅速?准确的传递器械,以缩短血流阻断的时间;缝合打结时用生理盐水湿润手套,以防血管干燥;吻合口用平针头,用肝素液冲洗,以防血栓形成;必要时备热盐水;准备好不同型号的血管吻合线?

4.5防止医源性损伤

4.5.1严格查对制度 仔细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术前准备?术前用药及药物过敏试验等?接送病人途中,注意保暖与安全,防止病人坠床,严格遵守手术室查对制度?

4.5.2严格无菌操作 手术人员穿上无菌手术衣后,从腰部到肩前缘以下,袖口到手肘以上10cm为无菌区,手术台及器械台的台面以上也是无菌区,严禁跨越无菌区;传递器械,不允许在手术者背后传递?手术者同侧交换位置时,应背对背进行横向移动换位;手套污染或破损时,必须立即更换;接触污染区的器械应放在另一个弯盘内,不能重复使用于无菌区?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预防伤口感染,保证病人安全?

4.5.3维持皮肤完整 保持床单干燥平整,对易受压部位用软枕垫好,必要时给予按摩,防止烫伤或灼伤?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时,电极板应摆放平整,要放在肌肉丰富的部位,以防止皮肤烧伤;使用约束带?绷带时注意给予衬垫保护受压部位,防止压疮?

4.6病情观察

4.6.1观察四肢神经血管功能 摆放病人时,应使肢体处于功能位;使用约束带时,防止固定过紧导致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及神经受压;观察肢端皮肤有无苍白或发绀,有无肿胀?感觉减退?不能活动?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血管神经功能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处理?

4.6.2观察麻醉意外发生 常见的麻醉意外有:呼吸道梗塞;呼吸抑制及呼吸延长麻痹;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低血压及高血压;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

4.6.3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情况,如出现大出血?心脏呼吸骤停等意外时,应立即配合医师及麻醉师进行抢救?

4.6.4尿量观察 尿量是观察肾功能及了解周围组织灌注是否足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尿液酸碱度测定,也可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

4.7药物护理 术中用药应严格执行药物查对制度,并及时记录,使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前仔细核对病历,查对无过敏史后方可执行;紧急情况下可执行口头医嘱,但需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用药后注意观察药物反应;用过的药瓶?血袋等应放在固定位置,保留至手术结束后方可丢弃,以备查对?

参考文献

第2篇:血管外科手术范文

关键词:血管外科复合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措施;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6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7-02

血管外科复合手术多应用在复杂性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且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大大改善了以往单纯的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效果,且血管外科符合手术治疗能够对介入或手术无法治疗的疾病、情况进行治疗。虽然此种治疗方式效果非常理想,但患者术后仍然存在感染的风险,术后感染会给患者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我院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对血管外科符合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讨论,旨在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几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35例血管外科复合手术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3.6±24.5)岁,男性18例,女性17例,35例患者中下肢动脉闭塞症16例;腹主动脉瘤修复术2例;颈动脉狭窄3例;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5例;主动脉墙内修复术2例。

1.2一般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要了解患者综合情况,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案,并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根据患者手术要求准备手术相关用品,减少术中出入手术室的次数,降低空气污染几率。术前要叮嘱患者洗澡,并要做好术区皮肤消毒工作,消毒要彻底,消毒范围以手术切口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约为20cm,消毒2次。

1.2.2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要严格遵守要求,预防性用药在术前半小时和术后即刻,预防性用药是为了在手术过程使患者体内保持一定的抗生素浓度,降低患者感染的几率,若超出时间范围则达不到预防的目的。

1.2.3手术室环境控制:手术室内要进行彻底消毒,包括物品表面和地面。手术室内空气也要进行严格杀菌、消毒,每做一台手术都要对手术室空气进行净化。手术室禁止非医护人员进入,对于来参观学习的医师或实习生也要做好管理工作,告知其不可随意走动,并与手术医师保持一定距离。

1.2.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师在手术前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洗手,手污染是导致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手术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血管外科复合手术的床要比普通手术床大,因此在铺单过程中要加铺无菌油布,若术中铺巾单滑落或打湿要即刻进行更换。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管理好手术器械,保证手术器械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菌状态,非手术人员不可触碰手术器械,若手术器械滑落或污染要立刻更换。

1.3效果观察

对患者术后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所有内容均由患者主治医师进行调查,并将内容进行整理记录。

2.结果

35例血管外科复合手术患者仅有1例患者术后切口出现感染,切口红肿,占比例的2.9%,在经过对应治疗后切口Ⅱ期愈合;其余34例患者均无感染表现,切口Ⅰ期愈合。

3.讨论

血管外科符合手术在复杂血管疾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是治疗复杂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们认为导致患者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术前准备。由于血管外科复合手术操作非常复杂,术中需要使用的器械非常多,不仅要准备常规的手术器械,同时还要准备一次性物品、特殊物品以及腔内手术物品和耗材,因此,若其中一个物品出现污染就会导致患者术后感染[1]。(2)手术室环境。手术室环境也是导致患者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手术室由于经常有参观学习人员,加之手术人员较多,很容易导致室内带菌微型颗粒进入室内,降落到手术器械和敷料上[2]。(3)手术区域皮肤状况。手术区域皮肤状况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是否感染,患者手术部位通常在腹股沟,腹股沟皮肤褶皱非常多,若术前消毒工作进行不彻底很容易导致残留,增加患者感染几率[3]。(4)手术配合以及无菌原则执行情况。手术操作方式以及医师、护士无缘原则的执行力度也与患者是否感染有着直接的关系,若手术参与人员无菌原则执行不严格则会大大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

我院根据手术特点进行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抗菌药物使用、手术室环境管理等等[4]。在我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35例血管外科复合手术患者仅有1例患者术后切口出现感染,切口红肿,占比例的2.9%,在经过对应治疗后切口Ⅱ期愈合;其余34例患者均无感染表现,切口Ⅰ期愈合。说明我院执行的预防和管理措施有效,能够达到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目的。对我院的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在手术的过程中医师不仅要掌握手术的操作技巧,同时还要提升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程度,尤其是护理人员,要了解不同医师的手术习惯,提升配合程度,减少术中操作时间,降低患者感染几率。在手术的过程中还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管理,有研究表示,若患者体温过低则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5]。因此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要调高手术室温度,防止患者出现体温过低表现。

总的来说,术前准备、抗菌药物使用、手术室环境管理、手术配合、都是控制和预防患者术后感染的方式,医护人员要充分做好手术准备,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杨明聪,鲁云.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0:129..

[2] 刘苏健,银彩霞,丁明超,王意忠.血管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7:4295-4297.

[3] 吴小蔚,董玉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9:2950-2951.

第3篇:血管外科手术范文

术中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清晰观察手术野区的血管血流情况,且操作方便、价廉,近年来逐渐被临床广泛使用[1~7]。现就其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综述如下。

1 ICG造影技术的发展史

吲哚菁绿是一种近红外线荧光三碳氰绿染料,最大吸收波长为805 nm,最大荧光波长为835 nm(可见光波长范围为390~780 nm)。1966年,Loop和Foltz首先使用术中造影技术,但由于缺乏通透射线的头架和可移动的数字减影机等原因,应用并不广泛,又因操作复杂、费时、设备条件要求高、术后并发症多等原因,多数学者只有在复杂动脉瘤治疗中才使用造影技术[1]。ICG血管造影最初应用于心血管血流研究方面,1967年,荧光血管造影首次应用于神经外科,使用荧光摄影机记录影像学资料,近年来将近红外光源及荧光摄影机整合于显微镜内形成荧光显微镜。ICG血管造影装置是经过改装的荧光数码摄相机,在荧光造影时中断手术,需移走手术显微镜。2005年产生了整合ICG荧光造影的手术显微镜,显微手术操作和荧光造影可以同时进行。由于其操作简单、便捷,现已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此后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得到迅速推广。

2 相关技术及基础理论

ICG在体内不能被代谢,经静脉注射后,迅速与α1蛋白结合,然后被肝细胞摄取,通过肠道排出。其半衰期为3~4 min。ICG的推荐用量为0.2~0.5 mg/kg,每日极量为5.0 mg/kg。少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出现过敏反应后,可立刻给予甲强龙40.0 mg,静脉注射。因此,术前必须确认患者无碘、贝壳类食物及其他严重过敏史,无妊娠[2]。使用时应用无菌注射用蒸馏水溶解,在静注ICG 15~20 s后,血管即开始显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血管影像,能显示管径小于1.0 mm的细小血管。动脉期持续6~9 s后开始亮度衰减,毛细血管期移行于静脉期后,持续约2.0 min,静脉期与毛细血管期不易明确区分[3]。如需要区分,间隔15 min后可以重复造影,不受上次造影的影响。

造影时首先清理术野,将希望观察的目标血管及病变组织显露清楚,调整好显微镜的观察角度、焦距、放大倍率,显微镜切换到荧光造影模式,将配制的ICG溶液(成人用25.0 mg溶于2.0 ml的无菌注射用蒸馏水中)经肘正中静脉或中心静脉导管快速推注,通过荧光录像观察手术野区的血管情况。

3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3.1 ICG造影在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2003年Raabe等[4]首先将ICG血管造影应用于动脉瘤夹闭手术,并成为术中评估载瘤动脉及分枝血管通畅、评价动脉瘤夹闭程度的新方法。研究证明,术中ICG造影能指导医师调整动脉瘤夹的位置,有效地预防动脉瘤颈夹闭不完全、载瘤动脉及其远端分枝血管狭窄的发生。Li等[5]在ICG血管造影运用动脉瘤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通过术中ICG血管造影可见10例动脉瘤夹闭术中瘤颈残留4例,根据ICG血管造影对动脉瘤夹进行调整,直至ICG造影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术后DSA造影也显示残留动脉瘤夹闭完全。2008年许百男等[6]首先在国内将此项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术中动脉瘤夹闭前后均行ICG荧光造影检查,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残颈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远端分支狭窄1例,穿通支闭塞1例,根据ICG荧光造影情况调整动脉瘤夹;术后复查CT,无缺血性梗死出现,复查DSA或CTA见动脉瘤夹闭完全,架桥血管通畅。佟志勇等[3]通过开颅手术治疗56例颅内动脉瘤,术中共做了145次ICG荧光造影,结果显示3例手术得益于ICG荧光造影,经及时调整动脉瘤夹的位置或切断动脉瘤顶部的细小供血血管后,获得理想疗效。史继新[7]应用脑电图(EEG)监测和术中ICG脑血管造影对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遇到载瘤动脉闭塞或拟牺牲载瘤动脉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影象结果均证实了术中的判断。因此,ICG血管造影理想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以帮助术者及时准确的判断动脉瘤颈和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以及动脉瘤远端分枝血管情况,从而可以有效指导术者准确放置动脉瘤夹以及夹闭动脉瘤颈后,判断瘤颈是否被彻底夹闭、载瘤动脉是否狭窄,远端分枝血管是否被连带夹闭等意义重大。

3.2 ICG造影在动静脉畸形手术中的应用 Takagi等[8]将ICG血管造影应用于大脑表浅部位的AVM手术,发现可以清楚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和经过的正常皮层动脉,而在手术显微镜下是难以区分的。在畸形血管团被切除后再次行ICG造影,发现表浅畸形血管团已被切除。李培良[9]对ICG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当中的作用进行前瞻性评估,他们分析了10例应用ICG血管造影且有手术视频的AVM手术,评估其区分各种AVM血管(供血动脉、血管团动脉、引流静脉)以及区分AVM血管与正常血管的作用,并对ICG造影结果与术中及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结果做了相关性比较,10例患者9例对ICG造影有效,有8例患者,ICG造影可以帮助区分AVM血管;4例患者接受切除后行ICG造影,有3例被证实无AVM分流残留,有1例经行ICG造影发现残留在血管团内小AVM血管团,术中DSA 10例患者中有2例存在ICG造影中未能显现的需进一步行手术切除的AVM。ICG血管造影对于区分AVM血管与正常血管以及AVM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甚有意义,但其对深部病变或非脑表面的AVM手术切除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脑AVM术中ICG造影是一种理想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术者快速在术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使手术安全而快速的进行。术中ICG造影技术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只能用于表浅的在显微镜视野范围内的病变,因此,其无法取代DSA,仅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3.3 ICG造影在动静脉瘘术中的应用 硬脑膜动静脉瘘手术中,术野中可能存在数条静脉(包裹异常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引流静脉和正常静脉)。手术需要离断异常引流静脉,同时保留正常静脉,但术中在显微镜下辨认只能根据引流静脉的直径和部位。即使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师也是难以保证,准确把握,而术中ICG血管造影能根据静脉内血流方向,确定瘘口,为手术成功提供保证。Mohanty等[10]在ICG血管造影应用于动静脉瘘术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硬脑膜动静脉瘘在ICG血管造影准确显示瘘口位置后予以及时切断,术后DSA证实瘘口消失。

3.4 ICG造影在血管搭桥术中的应用 术中ICG造影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EC-IC)中可以检查搭桥血管的通畅性,能有效降低早期血管架接的失败率,从而提高手术质量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Woitzik等[11]报道,术中ICG血管造影成功用于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的研究,ICG显影搭桥术后架接血管的血流充盈良好,通过DSA或CTA证实所有患者搭桥血管通畅率达100%,证明了ICG血管造影在EC-IC手术中的有效性。彭士容等[12]报道术中ICG血管造影运用于11例烟雾病血管搭桥术中,仅1例搭桥血管显影不良,其余均显示良好,血管通畅。佟志勇等[13]回顾性分析应用颅内外血管搭桥技术治疗1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经验。行颈外动脉-大隐静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5例,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3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2例,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搭桥手术1例。搭桥手术后行动脉瘤孤立术5例,载瘤动脉近心端阻断术6例。术中ICG血管造影显示吻合血管通畅,术后复查3D-CTA示9例通畅,急性闭塞1例,慢性闭塞1例;动脉瘤不显影10例。综上所述,ICG造影在血管搭桥术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4 ICG造影技术的局限性

ICG荧光造影是一种新的术中血管造影技术,方法简单易行,准确性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它也有不足的一面,如准确性不及DSA,观察血管仅限于显微镜直视范围内的血管,仅ICG血管造影后只能观察到术野表面血管的血流情况,被观察的血管必须直接、充分暴露于术野,不能有任何遮挡[14],动脉壁钙化会影响其观察结果等。另外ICG血管造影只能提供形态学影像,血流动力学信息差,对血流量不能提供定量信息[6]。

5 ICG造影在颅脑其他手术中的应用展望

ICG荧光造影技术目前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有目共睹,至于其在其他神经外科手术当中的应用,比如血供丰富的肿瘤切除时,是否可以应用ICG造影来判断肿瘤的轮廓,从而来指导瘤体切除;对于肿瘤周围有重要血管者,判断病灶切除后该血管的结构保留及血流情况;窦旁脑膜瘤(包裹侵入窦内者)切除后,对于判断矢状窦的通畅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随着经验的进一步积累及其应用范围的扩大,ICG脑血管造影有可能成为神经外科术中常规的检查方法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赵继宗,王硕,袁葛,等.手术中血管造影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44-1047.

[2] 文峰.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眼科研究,2006,24(2):113-118.

[3] 佟志勇,王运杰,景治涛,等.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3:301-303.

[4] Raabe A,Nakaji P,Beck J,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surgical microscope-integrated intraoperative nearinfrared indocyanine green video angiography during aneurysm surgery.J Neurosurg,2005,103(6):982-989.

[5] Li J,Lan Z,He M,et al.Assessment of microscope-integrate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during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rgery: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20 patients.Neurol India,2009,57(4):453-459.

[6] 许百男,孙正辉,姜金利,等.吲哚菁绿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570-572.

[7] 宋志俊,史继新,杭春华,等.荧光造影和脑电监测在术中闭塞载瘤动脉时的作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914-918.

[8] Takagi Y,Kikuta K,Nozaki K,et al.Detection of a residual nidus by surgical microscope-integrated intraoperative near-infrared 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 in child with a cerebral arteriovenus malformation.J Neuro-surg,2007,107(5suppl):416-418.

[9] 李培良,毛颖.前瞻性评估手术显微镜联合近红外吲哚箐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中的作用.脑血管病中文分册,2010,9:6-12.

[10] Mohanty A.Near-infared indocyanine green video angiography in aneurysm surgery.Neurol India,2009,57(4):366-367.

[11] WOitzik J,Horn P,Vajkoczy P,et al.Intraoperative control of 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 patency by near-infrared 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Neurosurg,2005,102(4):692-698.

[12] 彭士荣,张立萍.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56-2157.

[13] 佟志勇,王运杰,梁传声,等.颅内外血管重建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3(7):68-71.

第4篇:血管外科手术范文

【摘要】磁共振静脉成像(MRV)、CT静脉成像(CT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是现代化的神经外科手术常用的辅助技术,在脑肿瘤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手术、第三脑室及松果体区肿瘤手术、脑膜瘤神经外科手术中,可辅助上述成像及造影技术清晰显示病灶动静脉状况、肿瘤与动静脉关联及肿瘤结构,对肿瘤切除、保护相邻静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CT静脉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外科手术

磁共振静脉成像(MRV)、CT静脉成像(CT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的有效运用可辅助术者更为清晰、准确了解脑肿瘤具体结构、肿瘤与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关系,可帮助安全、彻底地清除肿瘤并保护周围血管、神经[1]。本文旨在对上述三种成像及造影技术在神经外儿科手术中具体应用进行综述,对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成像及造影技术的运用提供依据。

1 在脑肿瘤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手术中的应用

1.1 CTV、CTA技术联合使用

两种技术联用以帮助术者准确了解患者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引流静脉各自的结构及关联,若CTA技术观察发现患者供血动脉只是为肿瘤供血,立即选择术中将供血动脉切断;若供血动脉经检查为旁路血管,就需要保护动脉;若CTV检查发现引流静脉只是为肿瘤血液引流,也应当手术将其切断;若反之发现引流静脉为旁路血管,也要注意术中保护[2]。

近年来采用两种技术联合辅助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肿瘤引流静脉、供血动脉和三者结构与空间关系判断准确度较高。两种技术在此方面应用准确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体脑膜瘤相对其他区域供血更为丰富;辅助技术采用血管内对比剂方式成像,有较好的空间分辨效果,且局部血管有较好的精细度;采用三维图像观察分析有更强的空间感,更有利于术者完成术中颅骨等部位标记和查找工作,可对图像进行更自由的旋转,更方便地完成对血管及肿瘤关系的分析;便于通过多种途径运用薄层原始图像得出更多平面角度重建图像。国内神经外科手术中近年来对上述技术的临床运用中也有少数判断错误的病例,出现判断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患者非供血动脉与较大的瘤体仅仅相邻或者瘤体周围血管绕行、折曲,图像重建之后存在明显重叠现象,影响正确分析和判断。而且,利用上述技术难以准确判断和区分的引流静脉、供血动脉多分布于颅底脑膜瘤处,此处血管多、复杂[3]。

1.2 MRV联合MRA

联合此2种技术对脑肿瘤引流静脉、供血动脉及与血管关系观察分析结果与术中实际情况符合率也很高。国内相关临床实践结果表明,CTV辅助下判断准确率高于MRV技术,利用MRV技术判断解剖区域复杂静脉、细小静脉准确度不佳,主要由于脑脊液会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形成伪影,直观性差、影响判断;另外,MRV技术受血流状态影响较大,若检查时小静脉、静脉窦部分血流速度放慢,就极易发生信号丢失而影响显影效果[4]。

1.3 3D-DSA辅助手术

DSA技术本身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动态环境下血管观察效果良好,尤其方便小静脉的观察。但是,此种技术对脑实质异常显示不足,需联合MRI及CT共同实现脑实质病变的判断;另外,此种技术对单根血管造影综合显示效果不佳,需联合造影。

2 在第三脑室、松果体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第三脑室、松果体区的肿瘤病变范围相对大、病变类型更多、病变性质不尽相同,此区域的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度也不同,此区域显微外科手术需要强化深静脉保护、提升肿瘤全切率。术前可运用MR、CT、3D-DSA联合观察肿瘤位置、大小、结构、与周围深静脉关联,更为及时、科学地制定手术方案,以免阻碍大脑深静脉引发出血、静脉梗死、脑水肿等并发症,保护静脉不受到手术操作损伤、避免损伤静脉而牵拉脑组织促使静脉压上升。

国内外临川工作者正尝试各种成像及造影技术辅助下行多种入路手术治疗,不同入路方式对大脑深静脉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手术中仍需结合各种成像、显影结果对肿瘤的大小、结构及位置进行分析,更合理地选择手术入路、手术间隙,方能更好地切除肿瘤、保护血管组织。

3 在脑膜瘤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对于镰幕脑膜瘤患者,MR、CT、3D-DSA联合运用可辅助临床工作者准确将镰幕脑膜瘤分为上、下、前、后4种类型,结合上述技术分析得出的肿瘤起源处与大脑大静脉关联、肿瘤生长态势,观察经脉系统是否因为受压而发生移位。若患者经上述技术联合观察分析确定为前型肿瘤,其大脑大静脉就会向肿瘤下部被推进;下型肿瘤的患者大脑大静脉则会向肿瘤上部被推进;另外,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深静脉水平移位现象。手术过程中都应当充分考虑大脑大静脉损伤及位置变化情况,考虑静脉充血及血性梗塞问题,提升手术成功率。

窦镰旁脑膜瘤的产生会对脑静脉窦有压迫作用,引发静脉窦闭塞、狭窄。临床上可通过MRV、CTV及3D-DSA技术联合观察肿瘤和静脉窦关系、静脉窦受压情况,以便于制定更合适的手术方案,便于术中保护静脉窦而避免发生损伤引发急性静脉性脑梗死,同时也有助于更彻底地切除肿瘤[5]。

当前,国内采用3种成像及显影技术共同辅助神经外科手术,可根据不同部位病灶特点及血管分布特点更灵活地得到清晰的肿瘤及周围动静脉结构、位置图像,以便于临床工作者分析病情实际、更科学地开展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颜抒阳,高宝山,邓东风等.CT静脉成像和磁共振静脉成像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3,8(2):182-184.

[2]宋明,王田力,李坚等.CTA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2):101-103.

[3]马廉亭,龚杰,樊辉等.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的诊断治疗策略与方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11):1007-1009.

第5篇:血管外科手术范文

心血管急症被公认为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急性心脏病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患者获救时间越早,获益也越大。因此,在全院综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心脏血管外科作为该院重点特色专科,在心脏血管外科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后,针对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实施了诸多心脏血管重症手术,受到了患者的称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被业内同道广泛瞩目。就上述话题,本刊记者对该院心脏血管外科黄金洪主任作了独家专访。

“绿色通道”让高龄患者获益

采访一开始,黄金洪主任首先向记者介绍了3位受益于“绿色通道”的患者的相关诊治情况。

“第一位患者是一名78岁的老先生,骑电动车颠簸后出现左下肢疼痛及无力,在当地医院给予中医治疗3天,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左下肢膝关节以下感觉及运动丧失,并出现皮肤紫绀,经人介绍来我院就诊。血管超声检查提示左侧股动脉栓塞。”老先生入院当天,黄金洪主任即协同该科医生董建德和滕哈乐予以急诊,在局麻下行左侧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中取出血栓长约250px,其中近端位于股动脉处的血栓为陈旧白色血栓,远端为新鲜的红色血栓;术后患者左侧N动脉搏动恢复,小腿及左足的皮肤颜色逐渐恢复。

第二位患者是84岁的老太太,有冠心病、脑梗塞和心房纤颤病史,既往有双下肢间歇性跛行病史,入院一天前突发左下肢疼痛及无力。在心脏血管外科,经查体发现,患者左侧股动脉搏动消失,左侧肢体皮温凉,但感觉和运动尚存在。血管超声检查提示患者髂动脉病变。结合患者有双下肢间歇性跛行病史,不能除外下肢动脉狭窄并发血栓形成。此外,因患者年龄大,有心脏病和脑梗塞病史,手术和麻醉风险相对较大。为慎重起见,黄金洪、董建德两位专家为患者紧急行下肢动脉造影术,术中发现患者左侧髂动脉栓塞,右侧股浅动脉近段闭塞,左侧股浅动脉多处狭窄。因患者发病时间短,左下肢缺血程度不重,因此放置溶栓导管,采用动脉置管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目前恢复良好。

针对这两位高龄患者的病情,黄金洪主任解析说:“急性下肢动脉栓患者,如栓塞肢体严重缺血4到6个小时,即可发生坏死,截肢率颇高。上述两例病人均为高龄下肢动脉急性栓塞患者,但具体治疗又有不同。第一例患者因为救治晚,下肢缺血严重,因此采取了急诊股动脉切开取栓手术;第二例患者因缺血程度相对较轻,还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采取创伤更小的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更为适合,且血栓溶解后可以针对股动脉的病变采取介入治疗。”

上述两位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虽病情不同,但经该科的“绿色通道”分别获得了及时、良好的医疗服务,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另一例年近百岁的患者在“绿色通道”获益的病例,则更令记者感叹不已。

2015年5月9日,一位年届94岁的“曾祖级”老太太,因“双下肢疼痛发凉半年,右足疼痛7天”,于当日到该院急诊科就诊入院。经诊断,患者当时右下肢皮温凉,右足趾发紫,右侧N动脉以远的动脉搏动消失。血管超声检查提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右胫前动脉闭塞”。因患者年龄太大,下肢动脉缺血病变进展较快,已经严重威胁右下肢,如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发展为右足坏疽,甚至危及生命!

面对此例危重复杂的急症,该院立即启动诊治“绿色通道”,将患者转入心脏血管外科。黄金洪主任协同董建德、滕哈乐等科内专家,经认真检查诊断,制定了治疗方案,紧急为患者实施“下肢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手术不到2小时即完成。术后患者自觉右下肢明显变暖,疼痛感觉减轻。检查发现右侧足背动脉恢复搏动,手术效果非常明显,患者及家属赞不绝口。

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北京电力医院完成的年龄最大的一例介入治疗手术。该病人的成功救治,标志着该院心脏血管外科在介入治疗高龄下肢动脉缺血疾病方面,已经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

在采访中黄金洪强调说:“这三位高龄患者就诊时病情都比较严重。我们心脏血管外科针对各自病情,迅速开通‘绿色诊治通道’,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检查及治疗,在最短时间内开通患者堵塞的血管,从而保护了患者的肢体……”

多学科协作完成

危急高难度复杂手术

在采访中黄金洪主任还表示:“诊疗‘绿色通道’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价值还在于,针对病情复杂的患者,能够迅速调动全院力量,提供多方位的医疗技术保障,让病情危重、复杂的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周到的医学服务。”2015年3月17日,北京电力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急诊科、手术麻醉科及输血科经多科室协作,成功为一例“胸部严重闭合性损伤、失血性休克、血胸、右下肺静脉断裂、右下肺动脉破裂、左心房破裂、右下肺破裂、膈肌血肿”的患者实施“开胸探查、右下肺静脉结扎、右下肺动脉修补、左心房破裂修补、右下肺切除”系列手术,挽救患者生命的病例,就十分典型地彰显了黄主任这段话的意义和价值。

据黄金洪主任介绍,那是一名年仅25岁的小伙子,在工地上被钢筋撞击右侧胸部,出现胸痛及憋气症状,呕吐,逐渐加重伴嗜睡,于3月17日凌晨送至北京电力医院求治。胸部螺旋CT检查显示右侧血胸,且因积血量多、右肺被明显压缩、气管受压移位,呼吸困难,血压低至65/40mmHg。急诊科医生田祖淼立即给予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交叉配血,联系心脏血管外科医生支永辉会诊。急诊科主任赵宝明为患者紧急实施了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出约2400ml血性胸液。因出血量多,急送手术室进行开胸探查手术。患者失血量大,休克严重,进入手术室时血压低至30/15mmHg,心率170次/分,氧饱和度降至70%。麻醉科主任孙立智、主任医师傅丽东、主治医师吴智宏、魏赞及宗葆熹紧急安装自体血回输系统,将丢失的血液洗涤后回输,并快速开通了中心静脉通路及动脉血压监测,快速补液及输血治疗,血压逐渐升至90/60mmHg,心率降至100次/分左右。在生命体征基本维持的前提下,麻醉科实施了全身麻醉,放置双腔气管插管。

自3月17日深夜1时35分开始,心脏血管外科主任黄金洪协同董建德、崔水森两位医师为患者实施了“右侧开胸探查术”;手术室裴晓、徐坤、张智慧和陈鑫在侧予以密切配合。

开胸后,患者右侧胸腔涌出大量血液,清除胸腔内的血液及血块后探查发现,患者胸部钝性损伤造成右下肺静脉自左心房接合处断裂,同时造成右下肺动脉破裂、右下肺破裂、膈肌血肿,其中右下肺静脉断端、肺动脉断端及左心房破口处仍有活动性出血。因出血严重,麻醉科不得不同时使用2台自体血液回输仪进行血液回收。

黄金洪主任给予结扎右下肺静脉断端、修补肺动脉破裂处,但左心房破口已经回缩至心包腔内,出血难以处理,只能用手指堵住其破口避免进一步失血。在如此棘手的情况下,黄金洪创造性地将成人导尿管插入左心房破口,打起球囊回拉导尿管,依靠球囊的压迫止住出血,然后从容地缝合左心房破口。因患者右下肺肺静脉断裂并合并右下肺破裂,无法修补,因此只能行右下肺切除术。

手术一直进行到当日早上6时30分才顺利完成。因术前及术中严重失血,血液成分大量丢失,患者术后严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也严重耗竭。化验检查显示:血红蛋白降至28g/L,血小板降至19X10(9)/LL,纤维蛋白原降至0.25g/L。因创面渗血严重,术后引流多,该院输血科克服困难,最终为患者输悬浮红细胞12U、血浆1000ml、血小板2u。输血科在主任关乃哲的带领下,与心脏血管外科紧密沟通,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最大程度地为患者合理规范的输血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降低了大量输血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后经积极输血、输液及抗感染等治疗,患者病情稳定,恢复良好。

黄金洪主任在评价这例手术时感慨地说:“这名胸外伤患者具有创伤重、失血量大、胸腔内损伤处理复杂的特点,能够得到及时的成功抢救,除了体现我院‘绿色通道’的社会价值之外,更体现了我院医务人员不怕困难、争分夺秒、团结协作的服务理念,这说明我院多科室协作抢救危重复杂患者的技术水平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多项临床医疗项目领先全国

据记者了解,北京电力医院是一所学科齐全、设备先进、技术精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是北京电力医院的重点临床科室,黄金洪主任主持着科室的日常临床工作。

据黄金洪主任介绍,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该院心脏血管外科开展的常规医疗项目,但是,“一般冠脉搭桥手术是在心跳停止状态下开展的,我们则可以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搭桥手术。心脏不停跳避免了因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带来的相关并发症,让手术更加微创化,适合人群更广泛,手术成功率在99%左右;而且在搭桥手术中,选择动脉桥血管可以为患者带来更长久的远期通畅率,特别是内乳动脉桥,10年通畅率可以达到90%以上,是最理想的桥血管。在获取桥血管时,我们应用EVH腔镜系统微创化获取大隐静脉,避免在腿上留有长长的手术疤痕,对糖尿病患者尤其适用。对于晚期冠心病患者,单纯应用搭桥方法不能有效进行血运重建,我们可以应用激光技术进行‘激光打孔心肌血运重建术’,为患者解除病患。此外,我们已经把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搭桥术加激光打孔及干细胞移植术统称为‘三合一’手术,这是除心脏移植以外最有效的治疗晚期冠心病的医疗手段,此项技术我们科室在全国名列前茅。”

该科开展颈动脉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已有近10年历史。黄金洪说:“对于冠心病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我们能够一台手术解决两种疾病,如冠心病搭桥手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同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同期,心脏搭桥和下肢血管手术同期,甚至冠脉搭桥手术和肺癌手术也可以同期进行,此项技术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心脏外科其他疾病方面,我们常规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的各类手术;我们可以应用腋下小切口进行心脏手术,在心室颤动下或跳动下完成心内操作;我们还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瓣膜成形、机械瓣或生物瓣膜置换等不同手术类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疾病,起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未经治疗的患者2周内死亡率达到75%。在此领域,黄金洪介绍说:“由于开放手术损伤大、死亡率高,我科室采用微创技术进行腔内修复,在导管室通过一个3厘米切口完成‘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对于复杂病例,可以开展主动脉瘤‘杂交’手术,即外科手术和支架植入同台进行。我们也开展各种其他主动脉疾病如马凡氏综合征,胸、腹主动脉真性或假性瘤的手术,以及相关疾病的介入治疗。”

黄金洪主任继续说:“我们科室的外科患者有接近一半是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相关的下肢血管疾病等方面,我们有完整的检查治疗手段,仪器设备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工作站、128CT、3.0T核磁共振、数字血管造影工作站等。开展的治疗项目有全身各种血管的球囊扩张、支架或覆膜支架植入、动脉取栓、血管内膜剥脱成形、自体或人工血管搭桥以及干细胞移植等。在静脉疾病方面,我们利用微创技术开展下肢静脉曲张的各种治疗,有最经典的大隐静脉剥脱术、改良的内翻剥脱术、点式剥脱术、腔内激光、电凝以及泡沫硬化剂闭合术等等。对于不同病症采用最适合的治疗手段,而不是过分追求高精尖,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一般只需住院两到三天就可出院。我们通过抗凝、溶栓、导管溶栓、切开取栓、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治疗和预防静脉血栓相关疾病。对于尿毒症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我们可以在身体各部位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包括临时置管、永久置管、自体动静脉内漏手术和人工血管内漏术,并且越来越多地开展了血液透析通路的再通、翻修与重建手术。”

黄金洪主任最后说:“‘给我信任,还您健康’,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医疗服务理念。除心脏、血管疾病,我科还收治胸部肿瘤和胸部创伤患者,如肺癌、食管癌、胸腺瘤、血气胸、肋骨骨折等各类胸科患者,能够开展开放手术及胸腔镜等微创手术。我们在开展CT定位微创肺活检和肿瘤放射粒子植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此外,我们还设有独立的重症监护病房,拥有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除对心脏外科患者实施重症监护治疗外,还可对多发复合伤、特别是胸部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监护治疗。企业医院虽然有着自身的发展局限,但我们能够打破‘瓶颈’,通过开通‘绿色通道’等具体措施,全力以赴地提高科室的综合医疗力量和整合水平,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和满意度。我们一直在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临床科室做着不懈的努力……”

第6篇:血管外科手术范文

【关键词】  局部晚期恶性肿瘤;应急;心血管技术;手术配合

胸腹部晚期恶性肿瘤常常侵犯心脏或大血管,要想根治性切除肿瘤,有时需应急借助心血管外科技术。心血管外科技术包括体外循环、血液临时转流或阻断下血管成形和人造血管置换等[1]。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09年5月,共应用心血管技术切除侵及心脏或大血管的恶性肿瘤38例。普通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技术的结合使肿瘤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跨学科知识、娴淑地手术配合技巧及敏锐的应变能力,现将我院应用心血管外科技术的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恶性肿瘤患者38例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其中肺癌20例,肾癌5例,肝癌6例,纵隔肿瘤5例,食管癌2例。在肿瘤切除术中应急应用体外循环的20例,血液临时转流8例,局部阻断下血管成形和人造血管置换的10例。对肺癌侵及一侧肺动脉总干,行肺动脉成形加肺叶切除。对肝癌或肾癌伴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瘤栓的患者,在行下腔静脉血液转流或体外循环下切除肿瘤及瘤栓。在肿瘤侵及上腔静脉时,先放置上腔静脉血液转流装置,再切除肿瘤及部分受侵血管后,行上腔静脉成形和人造血管置换。对术中出现心脏或大血管损伤的,分别采用在体外循环下或直接侧壁钳家夹下缝合血管。

2 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应用与配合

2.1 应急建立体外循环的手术配合 在食管癌、肺癌侵犯大血管手术中意外损伤血管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在有效的压迫止血的基础上可直接缝闭血管破口,但如果造成破口的进一步扩大或肿瘤侵犯心包及肺静脉而导致无法在心包内处理血管时,只有通过应用体外循环转流才能达到有效止血。右肺晚期恶性肿瘤,与右心房严重粘连,手术分离中右心房和下腔静脉破裂,经几次缝补未能成功后,迅速建立体外循环,直视下缝合破裂心房壁及腔静脉成功。遇有上述情况时,应尽快建立体外循环,缩短准备时间是关键。

2.1.1 联系相关科室:巡回护士立即与输血科联系合血、输血。与心外科、灌注师联系迅速到手术间。

2.1.2 准备建立体外循环的所有物品:迅速增加心外器械,如管道钳、主动脉阻断钳、侧壁钳、肾蒂钳、动静脉插管、20涤纶编织线、prolene 线。肝素、鱼精蛋白,乳酸林格液及代血浆。

2.1.3 降温保护脑组织:体外循环开始后给患者头部置冰帽,加强体外循环中脑组织的保护,我们采用患者头低位、低温,以减少脑代谢。

2.1.4 准备抢救用品:准备无创伤器械、加压输血器、抢救药品如多巴胺、盐酸肾上腺素、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 协助麻醉师做颈内静脉和桡动脉穿刺。因此,对配合此类手术的手术室护士的要求格外严格,除了具备良好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做到冷静果断,忙而不乱,与手术者密切配合,这就需要针对急诊体外循环的特点对体外循环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争取时间和有力保障为出发点,制定简明扼要的“abc”应急方案,力求有备无患[2]。

2.2 血液临时转流的配合 在某些胸部肿瘤的手术,可以不必使心肺供血完全停止,只要使手术部位的血流暂时阻断,一部分血液被引流出来,其余的血液仍沿着正常的途径循环,便可实施外科手术操作。

2.2.1 上腔静脉置换手术的配合:肺癌手术中探察发现,上腔静脉受侵,要想根治性切除,需要连同上腔静脉一并切除同时做上腔静脉置换术。此时护士要紧跟术者思路,递40 prolene线在上腔缝合包,递14号红尿管做控制带,递30涤纶线在心房缝合包,递14号红尿管做控制带,递尖刀戳口插两根腔静脉管,中间用3/8接头连接,使血液临时转流。上腔远心端套线绳和18号橡胶尿管阻断,近心房端同样再套线绳和18号橡胶尿管阻断或将型号合适的无损伤血管阻断钳递术者,分别阻断上腔静脉的远心及近心端。

2.2.2 防止血栓形成和肿瘤种植:将准备好的0.1%肝素氯化钠溶液10 ml 注入远心端,防止血栓形成。切除肿瘤及病变血管,肿瘤完全切除后更换手套,注意分开肿瘤污染器械与无菌器械,以免造成人为种植转移。用0.1%肝素氯化钠溶液冲洗上腔静脉断端。将准备好的14~20 mm的人工血管和40 prolence缝线递予术者,将人工血管与上腔静脉断端行连续外翻缝合,先吻合远心端,再吻合近心端。吻合完成后,注入肝素氯化钠溶液20~50 ml,使其完全充盈,排出管腔内积气,检查吻合口的严密性。开放上腔静脉时先松开远心端,确认管腔内无气体残留后,再开放近心端,结束阻断。

2.2.3 对手术室护士的要求:在血管阻断期间,器械护士更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密切注意手术进程,充分备好用物,随机应变,做到稳、准、快传递器械,以减少上腔静脉阻断时间。检查无渗血,吻合口喷涂准备好的医用蛋白胶,以预防出血[3]。术中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手术进程,随时做好改行体外循环的应急准备。非体外循环上腔静脉置换与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相比可简化手术操作步骤,有利于术后恢复,减轻手术费用。但手术难度大,手术操作技术精度高,要求手术室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手术配合技能。

2.3 局部阻断下血管成形的配合 局部晚期肿瘤因侵犯心脏大血管,既往为手术禁忌证,随着外科医疗技术的发展,采用局部阻断下血管成形,治疗效果满意。

2.4 非体外循环的手术配合 左上肺癌侵犯左房施行非体外循环下扩大左心房切除术时,一般在距肿瘤边缘3 cm处置心耳钳2把,钳夹左心房,然后在距心耳钳远心端1 cm 处离断左心房壁,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左心房腔和切缘,用30带针线连续交叉缝合左心房切缘两遍,松开心耳钳,用纱布压迫心房壁使缝线针孔渗血自止,根据病情再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并清扫纵隔淋巴结。 如果肺癌侵犯左心房伴有左心房腔内癌栓形成,则需借助体外循环施术[4],手术配合同上。

3 讨论

随着外科治疗范围的不断扩大,需急诊体外循环的手术日趋增多其特征为“急”和采用“各种措施”。此类病例若不及时处理则多迅速死亡。因此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建立体外循环。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股股转流、左心转流、右心引流股动脉灌注或常规心肺转流式[4]。首先要有常备不懈的抢救队伍:有外科医生、灌注师、麻醉医生,技术熟练,配合默契,工作效率高。其次,物质条件:有急诊体外循环专用设备,敷料包、管道、动脉过滤器等。争取时间尽快安装机器,循环排气,快速建立体外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供给组织的灌注,纠正酸中毒,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急诊体外循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抢救措施,成功的关键是多科室协作和及时有效的救治。不管血液临时转流,还是局部阻断下血管成形和人造血管置换均需要做好体外循环的准备。对于术中意外大出血急救时保持机体功能平稳,应急体外循环确属一种卓有成效、可行性强而很有发展前景的重要抢救措施。

局部晚期肺癌做肺切除时,肺泡毛细血管床明显减少,应严格掌握流量、速度,防止前负荷过大,导致肺水肿,应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应用心血管技术的局部晚期肿瘤切除术由于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易导致感染,术中需严格无菌操作,暂不用器械加盖治疗巾,术前及术中及时应用抗生素。因手术多数为恶性肿瘤,故术中器械护士应严格遵循无瘤原则[5]。 减少脑组织耗氧量,用冰帽及冰袋置于患者头部及颈动脉搏动处,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降温过程中随时观察耳廓、颈部及面部有无青紫、水肿等冻伤迹象。为防止冻伤发生,可用毛巾制成冰袋套和冰帽包裹冰袋,以免直接接触皮肤[3]。 对于中心型肺癌侵犯心脏及大血管的术前诊断相当困难,大多数病例无肺部症状。经ct、胸片mri 等检查也很难准确估计病变的范围及侵犯血管的程度,多半是在手术探查中才能较完整的确定病变的范围从而决定手术方式[6],所以手术护士要紧跟术者思路,随机应变,迅速准备台上所需物品,比如可用纱布撕一1 cm宽小条作阻断带,5号头皮针管套在蚊式嵌上夹 prolene 线,电刀套5号头皮针管防止深部烧伤,腔静脉管套橡皮管做插入深浅的标记。进行血管吻合时,选择制造精细、易操作的器械,吻合时不断用肝素盐水注射器冲洗(50 ml连接24 # 套管针的软管),以防血栓形成。术者打结时应用盐水淋湿其手套,避免缝线粘滞手套,以利其打结。

【参考文献】

   1 张泽蜂,徐振海,姚计芳,等.心血管外科技术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山东医药,2005,45:32.

2 李忠东,景华,李德闽,等.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3,7:527528.

3 李成太,陈荣珠,张红,等.非体外循环上腔静脉置换术的手术配合.护理学杂志,2007,22:4042.

4 马海涛,秦涌,何靖康,等.肺癌手术中心包内肺血管及心房部分切除的疗效观察.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3371339.

第7篇:血管外科手术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临床研究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压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引起的。长期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患者多系统损伤,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心脏等慢性进行减退和衰竭。外科手术中麻醉方法不当、麻醉剂量和麻醉注射速度不准确都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症等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一、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前准备

充分的外科手术前准备,对麻醉医生实行麻醉是非常重要的。手术前,糖尿病Ⅰ型患者无需特殊处理。但对于糖尿病Ⅱ型患者而言,医生需纠正患者酸碱和电解质紊乱,治疗酮症酸中毒,调整血糖浓度使其维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降低尿糖的浓度,加强其他支持疗法对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检测和支持,确保患者可以承受麻醉和手术的强度,降低麻醉的风险。如果患者身体较差但需手术时,应采取分期手术,即先进行简单的紧急手术,如大出血止血、窒息气管造口、坏死肠袢外置等,待全身情况得到改善后再进行根治性手术。如果糖尿病患者需接受术后4小时便可以进食的小手术,在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患者只要禁食即可,然后于手术日清晨停用药物。而如果糖尿病患者接受较大手术时,需要在手术日前2天到3天用正规胰岛素代替降糖药物。

二、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方法

外科手术时,可以引起糖尿病患者的应激反应,影响机体代谢和电解质平衡。因此,应该将和麻醉方式对血糖的影响降到最低。物与麻醉方式应该根据患者病情、手术时间、手术部位以及患者耐受能力等进行选择。

(一)、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全身麻醉

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全身麻醉降低了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亲和力,使得进入机体细胞的葡萄糖减少,葡萄糖利用率下降,加重了患者体内葡萄糖的积聚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全身麻醉需要密切患者患者血糖,避免加重糖尿病而引起并发症。患者全身后恢复正常的时间比椎管内阻滞要长,影响患者的术后功能的恢复。物能够使患者全身动脉和静脉扩张,血液淤积于外周且血压降低,为了增加回心血量患者机体有代偿性的血管收缩。如果患者自主神经损伤,则血管的代偿收缩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患者血压进一步下降,降低了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因此,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全身麻醉时要充分把握、精确掌握剂量和给药的速度,在患者麻醉成功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麻醉剂量和给药速度,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二)、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指患者手术部位的不同而选择麻。醉的部位也不同,麻醉的部位只局限于患者身体的一部分,所引起的应激反应较轻,并发症如插管困难、反流和误吸等的发生率低。

(三)、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椎管内阻滞

椎管内麻醉阻断抑制了交感-肾上腺系统,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小动脉和静脉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和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椎管内阻滞分为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麻醉、骶管阻滞麻醉以及蛛网膜下腔麻醉四种方法。其中,连续硬膜外麻醉是指在腰椎间隙内注入,阻断相关神经支配区域的信号传递,并且连续硬膜外麻醉还能够降低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沉降率等血液流变学相关参数,有利于增加外周器官和血管的血流量。因此,连续硬膜外麻醉是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首选方法。因为糖尿病患者身体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操作应保持无菌环境。

三、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药物选择

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过程中,物的选择是尤其重要的。一般而言,外科手术物主要有吗啡、异弗醚、硫喷妥钠、利多卡因、丙泊酚等。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的患者应保持侧卧,并采用消毒铺巾,穿刺部位为T9-10棘突间隙,将5ml2%利多卡因注射于穿刺点部位,5min之后进行观察,如无全脊麻及局麻药中毒现象发生,再注入0.89%罗哌卡因,每3-4min注入3-5ml。在手术过程中,应根据手术情况增加硬膜外,并进行面罩吸氧,使患者保持镇静,根据手术情况,给予盐酸异丙嗪以及甲氧氯普胺止呕镇静处理。采用全麻方式的患者应进行吸氧去氮,将维库嗅铵0.1mg/kg、依托咪酯0.3mg/kg、咪唑安定0.05-0.08mg/kg、芬太尼4μg/kg注射至静脉中,并应用气管插管,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以及维库嗅铵,并吸入异氟醚来维持全麻。全程监测患者术前术后的血糖变化、及胰岛素使用剂量,观察患者24h后的血糖指标及尿酮指标等。

然而,吗啡可以兴奋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素释放增多而引起机体内糖原代谢增加,分解产物增加导致血糖浓度增大。异弗醚可以通过抑制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通道而阻止胰岛素的释放,降低血液内胰岛素的密度,同时还可以抑制心肌细胞己糖激酶,葡萄糖无法被己糖激酶催化而聚集在血液中,血糖浓度升高。因此,术中多不采用。

四、总结语

全身麻醉、椎管内阻滞和局部麻醉,这些麻醉方法有着其自身的优点和特点,同时也有缺点和适用范围,所以挑选什么麻醉方式,应该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和情况来进行选择。其中椎管内阻滞和局部麻醉的效果好于全身麻醉,效果最佳的是椎管内阻滞中的连续硬膜外麻醉。连续硬膜为麻醉能够降低应激反应的发生率,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防止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症等并发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麻醉后,在手术的过程中,麻醉师还需从心电图、血压等监测患者身体情况,随时调整物的剂量与注射速度。

【参考文献】

第8篇:血管外科手术范文

[关键词] Dieulafoy病; 电子纤维胃镜;胃镜下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096-02

杜氏病是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一种少见病,病灶隐匿,临床上不易识别,急诊胃镜和手术探查也易出现漏诊而发生再出血甚至死亡[1]。为探讨内镜下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Dieulafoy病的疗效差异,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40例Dieulafo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 h内经急诊内镜检查确诊,共40例,男32例, 女8例,男:女= 4:1,年龄28~76岁, 平均52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突发呕血或和便血,入院时伴失血性休克 3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镜下治疗组与外科手术治疗组,各20例。内镜治疗组男17例, 女3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43.1±12.8)岁,呕血12例,便血8例;外科手术治疗组男15例, 女5例,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41.8±13.3)岁,呕血11例,便血9例。

1.2 诊断标准

Dieulafoy病内镜诊断的标准为符合以下一项:①来源于正常粘膜或微小粘膜缺损的动脉喷射性出血;②在正常粘膜或微小粘膜缺损中可见血管残端,且伴或不伴活动性出血;③在正常粘膜或微小粘膜缺损中附着点状的新鲜血凝块[2]。

1.3 治疗

该研究中内镜下治疗组20例,在咽部麻醉下采用1:10 000肾上腺素局部喷洒出血点,然后尽量暴露出血部位,在视野清晰情况下采用止血夹钳夹血管残端止血治疗,2例治疗失败后转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止血,死亡1例;外科手术治疗组22例,其中2例为内镜治疗失败者,死亡1例,成功止血21例,其中采用全麻下毕2式胃大部切除术15例,近端切除术2例,病灶局部切除术4例。 定义治疗后术中观察无活动性出血,术后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平稳或逐步增长为止血成功。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7.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该研究中内镜下治疗组20例,成功17例,2例治疗失败后转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止血,死亡1例;外科手术治疗组22例,其中2例为内镜治疗失败者,成功21例,死亡1例。两组对比,χ2= 0.68,P >0.05。见表1。

3 讨论

Dieulafoy病又称杜氏病,自1984年命名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该病实质上是消化道先天性血管畸形和走行异常。通常动脉进入黏膜下会逐渐变细并最终形成毛细血管,而Dieulafoy病患者的相应动脉则为恒径动脉而不会形成毛细血管,甚至在黏膜下呈瘤样扩张,其上黏膜可受压萎缩形成溃疡,一旦动脉壁坏死则导致血管破裂而大出血[3]。Dieulafoy病起初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随着医务工作者对该病认识的加深,已确定该病实际发病率要远高于报道的1%~2%。最初发现Dieulafoy病仅仅见于胃体小弯侧,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其病灶可遍及全消化道如食管、小肠、结肠等,但绝大多数病灶仍局限于食管与胃连接部(小弯侧)以下6 cm范围内[4]。

Dieulafoy病的特征是起病隐匿、发病急、病变小、部位特殊、出血量大,急诊胃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方法,镜下表现有以下几种:胃小溃疡伴喷射状出血;胃黏膜浅表凹陷处有血管走行且表面有血痂形成;黏膜表面有孤立突出并搏动性出血的小动脉;胃腔内血液全有全无征[5]。该研究中有30例患者首次急诊胃镜检查时发现血管残端及喷射性出血;5例经急诊胃镜检查并冲洗血凝块后确诊;有5例首次胃镜检查时出血已停止因合并有溃疡而漏诊,后再次出血复查胃镜时发现出血病灶确诊。因而为减少漏诊应于出血期行胃镜检查,如未发现常见胃内出血病灶(如消化性溃疡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则可倒镜观察胃底,尤其须留意胃黏膜皱襞内的隐匿病变。

Dieulafoy病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及内镜下治疗,过去曾认为Dieulafoy病只能外科手术。该院早期对Dieulafoy病内镜确诊后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高,认为是治疗胃Dieulafoy病的有效方法。随内镜技巧的熟练掌握,该院近3年来采用内镜下止血治疗也取得较佳疗效,与国内报道的数据基本一致[6]。该研究中内镜下治疗组20例,采用1:10 000肾上腺素局部喷洒+止血夹治疗,止血成功15例,4例治疗失败后转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止血,死亡1例;外科手术治疗组24例,其中4例为内镜治疗失败者,成功23例,死亡1例。两组比较外科手术组成功率更高,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效果相差不大。但内镜治疗组保留了胃的正常结果和功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无不良影响,且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也更优异。不可否认,该研究中内镜下止血夹治疗存在一定失败率,尽管通过及时手术治疗成功止血,但内镜下治疗的局限性仍不能忽视。内镜下金属夹止血要求操作者内镜操作娴熟,并且如果病变在切线位时常不易夹闭止血或夹闭不牢固,当病变部位存在纤维化时也不宜使用金属夹止血,且内镜下治疗无法彻底解决恒径动脉及其周围血供的问题,故理论上来说存在复发可能性[7]。王忱等总结了19例杜氏病的诊断与救治的经验,发现胃镜下止血成功率是84.2%,中转手术率是15.8%,他们认为内镜下治疗是首选方法,治疗失败时可在胃镜和钛夹定位下及时行外科手术切除[8]。贾爱国对34例Dieulafoy病患者分别采用胃镜下钛夹止血及硬化剂注射止血,发现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3]。此二位研究结论与该研究一致,因而该研究认为内镜下治疗方法多样,疗效肯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外科手术比较止血成功率接近,可依据各级医院及术者的内镜设备及熟练程度选择,可首选内镜下止血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宜作为候选方案。

[参考文献]

[1] Lidia Ciobanu, Oliviu Pascu, Brindusa Diaconu, et al. Bleeding Dieulafoy's-like lesions of the gut identified by capsule endoscopy[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19(29):4823.

[2] 赵德娥,张辉,苗涛,等.Dieulafoy病34例临床及内镜下诊治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3,14(6):256.

[3] 贾爱国.胃镜下金属钛夹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 13) :1034.

[4] 吴冬寒.上消化道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8(1) : 98.

[5] Marija Gomeri Pali,Neven Ljubii. Mini-loop ligation of a bleeding duodenal Dieulafoy's lesion[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 19(22):3505-3507.

[6] 易静,孙辉,刘琴,等.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Dieulafoy病的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2013,32(2) :62.

[7] 张广坛,张学东.胃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2):197.

第9篇:血管外科手术范文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以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各种因素使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其余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据大宗病例统计,55%在壳核(外囊)区,15%在脑叶皮层下白质内,10%在丘脑,10%中桥脑,10%在小脑半球[1]。而发生于延髓或中脑者极为少见。壳核出血常侵入内囊和破入脑室,血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丘脑出血常破入第三脑室或侧脑室,此外可损伤内囊;脑桥或小脑出血则可直接破入到蛛网膜下腔或第四脑室。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时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近年来CT动态观察发现:83%的脑出血在发病6h内仍有血肿增大,17%在6~24h内血肿增大,个别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另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2%,24h内61.54%。并发现继续出血与血压、年龄无关,而血肿不规则或出血量多易发生继续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以往多采用内科治疗,一般病死率为50%~60%[2]。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随着显微外科、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手术精确性提高,对脑组织的创伤已大大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目前该病趋向于手术治疗。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手术死亡率为3%~51%[3],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对于手术治疗及其指征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1手术适应证

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威胁生命的恶性循环。由于各地对手术指征选择的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不相同,目前尚无法比较。根据我们的经验,综合以下几点考虑:(1)意识状态:据回顾性分析表明:无意识障碍者,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但脑疝不明显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疗暂不理想。根据出血后意识状态,临床分为五级,以便记录比较。五级为:1级:清醒或嗜睡,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2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3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4级: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5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综上所述,不论年龄大小及血肿部位的1级病人,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5级病人只能进行非手术治疗;2、3级患者中大多数适宜手术;3、4级病人是外科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是应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如2级患者出血少,可以先采取内科治疗。(2)部位:浅部出血应考虑手术,如皮质下、小脑出血。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虑手术。(3)出血量:皮质下、壳核出血>25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即考虑手术。(4)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内即进入深昏迷,提示出血量大,部位深,预后差,不适宜手术。(5)其他:如发病后血压过高(≥26.6/16kPa)、眼底出血、有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术后恢复困难,效果差。此外对于非优势半球出血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应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注射后症状明显改善应作为手术适应证的依据。另外,手术前应与家属沟通,了解手术效果,征得家属同意。

2手术时机

按发病后7h内为超早期,8~72h为早期,3天以上为延期。过去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争论较大,近年来手术时机的选择多数手术者趋向于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h内),许多研究证明高血压脑出血常在发病后20~30min形成血肿,6h后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越重,病死、病残率越高 [4]。Kaneko(1977,1981)等报道的两组(38例、100例)超早期(7h内)手术结果,最有说服力,不论从死亡率(7%~7.8%)及预后恢复方面(63%生活自理,26%部分自理)均大大优于以往报道。由此可见对于适宜手术的病例,应该于早期或超早期手术。超早期手术是要抢在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坏死之前手术减压以阻断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改变所致恶性循环,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超早期手术并不会增加死亡率。对于病情稳定且发展缓慢的病例可择期手术。

3手术方法

3.1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多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根据头颅CT扫描定位血肿,选择血肿距离头皮最近、血肿最大、无大血管经过的亚区进行标记,测量血肿中心距离头皮的距离,确定穿刺方向,然后局部麻醉,颅骨钻孔,电凝切开硬脑膜,用带针芯的14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进针,进入血肿时多有突破感,达到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可见部分血肿流出,妥善固定引流管,小心抽吸大部分血肿。残余血肿分次注入尿激酶后逐步清除,每日1次,每次10 000 u,夹管1 h后放开引流管引流,动态复查头颅CT,直至血肿

3.2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根据头颅CT定位,避开Wernicke区等重要的功能区,选取血肿最大、最表浅处做长约3~4 cm直切口,乳突撑开器撑开头皮,用铣刀做直径2.5 cm左右的小骨窗,瓣状切开硬脑膜后翻开、固定。选择相对无血管区非功能区,用脑针小心穿刺确认血肿位置及深度后,在手术显微镜下电凝切开2 cm左右皮层,自动拉钩牵开皮质,不断调整显微镜视角和患者的头位(通过调整手术床),尽量清除血肿并适度止血。此时脑压多较低,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尽量缝合硬脑膜,小骨瓣复位固定,缝合颞肌及其筋膜、头皮各层。

3.3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基底节区脑出血:多选用扩大翼点入路,翻开肌骨瓣、切开硬脑膜后,适度分开外侧裂显露岛叶,避开重要血管后切开岛叶皮质2 cm,显露血肿;如颅内压力较高,则沿颞中回或颞上回切开脑皮质2~3 cm,显露血肿,直视下清除血块并进行适当止血处理。

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多明显塌陷,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硬膜外放置负压引流管一根,肌骨瓣复位固定,分层缝合头皮。(2)皮质下出血:根据血肿所在部位开颅清除血肿。(3)如果血肿破入侧脑室,争取手术中肉眼彻底清除血肿,并进行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4)如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塌陷不明显,则去骨瓣,减张缝合硬脑膜关颅。

4术后处理

与神经外科重症处理相同:(1)监测生命体征。(2)控制血压,血压过低超过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下限时,脑血流量将随脑灌注压下降呈线形减少,将导致脑缺血梗死。防止过高造成再出血。(3)控制颅内压增高,减少高颅压造成的继发性损害。(4)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加强护理等。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当病人度过急性期后,可适当给予高压氧、针灸治疗,逐步进行语言、肢体功能的康复性治疗。

5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

5.1意识状态:术前意识障碍的程度、GCS计分的高低对手术效果影响很大。GCS是临床上手术指征、估计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5]。Lessenhop根据神志和病情轻重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为三型:Ⅰ型:病人神志清楚或嗜睡,内外科治疗均无死亡;Ⅱ型:病人嗜睡或木僵,手术死亡率为8%,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2%;Ⅲ型:病人昏迷,手术死亡率为77%,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00%[6]。另据报道[7]:不论幕上出血还是幕下出血GCS≤7分者死亡率比7分以者明显增高,提示意识障碍的程度和病情的轻重与预后密切相关,故对发病后即出现意识障碍或其进行性加重者要尽早手术治疗,方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5.2血肿类型及血肿量: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繁多。马景监根据出血部位把幕上出血分为浅表型(外囊、壳核及皮层下)、深部型(内囊、基底节区)、脑室型;幕下出血分为外侧型(小脑半球)、中间型(蚓部和脑干)、混合型(蚓部加小脑半球)。据统计幕上深部型死亡率为16.7%,而浅表型死亡率较低,幕下中间型和混合型病死率分别为11.6%和16.7%,外侧型病死率低。血肿破入脑室可明显增加病死率,影响病人的预后。王永和等[8]报告,血肿破入双侧脑室加Ⅲ、Ⅳ脑室8例,死亡5例,占625%。胡家正等[9]报告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32例,死亡13例,占40.63%。

血肿量是直接关系到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血肿量愈大,对脑组织损伤愈大,手术效果也愈差。重要部位如桥脑、丘脑、内囊等处的血肿,即使很小其手术效果也不佳,而大脑半球白质内的血肿即使很大,术后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5.3手术时机:脑出血致死病例多在早期,而早期手术势必带来很多不理想的结局。但是早期需手术者多说明出血猛、出血量大,急需清除血肿减压,如不处理生存机会很少。从挽救生命出发,外科手术优于内科治疗。根据脑出血后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近年来超早期手术已被广大医生接受且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5.4其他因素:①发病年龄与血压:Mckissock总结一组病例结果为有高血压者手术死亡率58%。血压正常者死亡率为35%。车万民报告年龄在70岁,血压在24/12.7kPa以上的病例术后死亡占80%[10]。②消化道出血:是下丘脑、脑干与边缘系统严重受损的表现。有人统计1003例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191例(19%),死亡168例,占80%[11]。③继续出血:Joseph(1990)[12]报告继续出血率占研究病人的75%。诸晓凡等[13]报告对50例脑出血尸解病例研究,结果证实在脑出血死亡病例中,继续出血约占52%,因此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④全身综合情况:高血压合并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手术效果不佳,合并糖尿病者手术危险性更大,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严重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病死率极高。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已成为了一种趋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预后与出血类型、出血量、有无穿破脑室和继续出血、发病年龄、意识状态、血压水平、有无重要器官疾患,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防治各种并发症,就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从而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庆澄,主编.神经外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5

[2]阎洪法,龚惠云,左鸿,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效果对比研究.脑与神经疾杂志,1996;4(3):153

[3]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4]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5]马景监,杨树源,鲁玉华.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与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1):35

[6]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7]朱毅,李原泽,韩世福,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验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4):216

[8]王永和,吴玲,张文阁,等.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9例临床分析.淮坊医学院学报,1996;18(1):53

[9]胡家正,黄思庆,陈鲁芹,等.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7;2(1):56

[10]车万民,顾洪库,罗睿,等.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死亡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2(4):252

[11]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