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

课题实践研究精选(九篇)

课题实践研究

第1篇:课题实践研究范文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进行的“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非常好的整合载体,这种“整合”是基于“意义”的建构,以主题统领的方式实现数学学科内外相关知识、能力的有机融合,实现更高层次的意义创生的过程。

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的“小”,语意双关,一方面指的是适合小学生做的课题,故要小;另一方面,“小”是指“仿”课题研究,是小学生力所能及可以解决的课题。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自行或在教师引导下,在自己“最近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解决方案,在一定时限内开展的分析、解决问题的仿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小课题”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高级”表现形式,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一种超越,一种整合。“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经历简单的数学化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自主设计解决问题方案,实施并有效地呈现实践成果,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小课题”研究通过问题让学生把学习的数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在生活背景下整合起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不仅仅是自成逻辑体系的学科,更是应用广泛,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的学科。

二、学生怎么做“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包括三个基本的步骤:

1.确定主题―问题筛选。本环节学生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个能做且“值得”做的研究问题;制订活动计划―流程提示,说说做什么,大概如何做,时间节点是什么。

2.活动实施―真实记录。本环节学生实施研究,做好要做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与别人一起做,这是“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类似于完成研究的过程。

3.研究总结―收获、反思。要说说自己做了什么,做出了什么。这个环节中,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梳理自己的研究收获,甚至结合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畅想。

学生开展的“小课题”研究的确是一种“仿”课题研究,其本质与做研究的过程是一样的。具体实践中,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分四步展开(见图1)。

此过程周期长,学习效果、能力提升不会立竿见影,这是一个慢的过程,但这又是一个值得慢的过程。

三、如何开发适合学生做的“小课题”

1.回归学生―将课堂质疑的问题作为素材

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一个小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方体,若我们将其切一刀,切面(所产生的截面)会是什么形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马上找到了三种情况(见图2)。

可以戛然而止了吗?不,不期而遇的教学资源出现了,但课上时间已经不允许做进一步深入了,怎么办?一个小课题生成了―正方体切一刀,截面是什么形状,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了为期两周的“小课题”研究。

2.回归教材―将教材内容适当延伸作为素材

有时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延伸,也能生成一个很好的选题。比如,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有“成长的脚印”一课,将估测脚印的大小改为估测一棵树树叶的面积,学生进行了“关于森林的调查报告”这一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的报告中要涵盖四方面内容:

(1)估测一棵树树叶的面积。

(2)解决“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平方米的树叶一天所释放的氧气可供一个人呼吸。如果这棵树有10000片树叶,那么在有阳光时,这棵树一天所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这一问题。

(3)利用网络或其他资源查找有关森林的资料并整理。如森林对环境的作用、森林的现状……

(4)畅谈自己的感受。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估测不规则图形面积的理解,而且有的学生居然还知道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统计图表的知识来直观展现目前森林资源的现状。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了森林的价值与面临的窘境,从而提升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3.回归生活实际―随时随地发现可以研究的“小课题”

“小课题”研究重要的是让学生主釉谧约旱纳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调查类的、研究类的,当然也包括那些学生想研究的但又不是当下可以马上解决的

(见表1)。

“小课题”的主旨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针对不同年段特点,在梳理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各年级的“小课题”题目,并根据每年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逐年修订,努力使“小课题”研究逐步系列化、校本化、本校化,各年级“小课题”示例见表2。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学生的教科书。整合数学打造“有用的好玩的”数学,保证学生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人人都能获得数学发展。当数学、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中,问题情境中,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统整起来,数学就显示出了活力和美感。

第2篇:课题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题研究;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5-01

近三年来,我主持完成了3个省市级教学课题的研究工作,极大提升了本人和课题组成员的教研教学水平。下面,我就如何结合教学实践搞好课题研究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供同仁们参考。

1.养成写教学随笔的习惯

从教以来,我养成了写教学随笔的好习惯,教学随笔虽然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涉及面比较小,但长期坚持,我深感受益良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锻炼写作能力;积累教学论文和课题素材。我的教学论文和课题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完成的。

2.及时关注中学教学科研动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搞好课题研究,首先必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要及时了解中学教育科研动态,了解哪些问题已经研究透了、有了普遍的共识,很难有所作为;哪些问题大家关注不够,可以深入下去。我经常通过期刊、网络等了解中学教学科研动态。

3.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

回顾我过去几年开展的课题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认可,是因为都紧扣了初高中教学的实际,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

如2001年江西省选择了3+文综/理综的高考模式。这次改革不仅是3+2模式向3+X模式的变化,更是考试内容的改革,当时教育部强调指出,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深入细致地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的设计要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要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能力立意为主;要考查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等。所有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加以深入研究,作为高中政史地文科教师,要通过研究,明确高考文科综合有哪些具体的能力要求,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测试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所以,2003年,我申请开展了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

如2008年秋季开始,我们江西省进行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普遍感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初高中历史教材脱节的问题,包括教材编写体例和教学内容;以教学体例来说,与初中历史教材通史体例不同,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史体例,尽管这种体例避免了与初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它孤立地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分列,失去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一致,这给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带来很大困难,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二是初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脱节;三是初高中历史能力培养目标的脱节;四是考试评价方式的脱节,在我省的许多地市初中历史中考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些问题已经给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势必继续影响我省我市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当然,这些问题也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很大的空间和价值。所以,2011年10月,我申请了市级课题《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再如我校在使用《人杰地灵诵江西》进行地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惑,主要有:没有专职的地方课程教师,而《人杰地灵诵江西》每册教材都是各科知识混编,任何一学科教师要从头到尾、按部就班教完都十分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如何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一样,都是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地方课程的教学也必须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还有如何在地方课程教学中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初中生有中考压力,地方课程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保证一周一课时,如何解决地方课程教学中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如何检验地方课程的教学效果,建立合理的地方课程评价机制?……。针对这些困惑,2012年10月,我申请了省级课题《江西地方课程教材的教学与整合》,获省级立项。

4.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学实践

回顾我过去几年开展的课题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认可,是因为都紧扣了初高中教学的实际,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学实践,解决了一些教学问题。

如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参加课题研究的文综三科教师明确了各自学科的能力要求,真正改变了教学观念,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例如,周赤思老师根据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原则和学生知识年龄特点,探索出了能力培养"三部曲":在高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比较能力;在高三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所有课堂教学、作业训练和知识检测都有意识地围绕重点展开,日积月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学校得到推广,受到师生的好评。通过系统的能力培养,2006届、2009届我校文科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大大增强,新高考所要求的各项能力大为提高。事实胜于雄辩,2006届高考文综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名,2009届高考文综成绩名列全市第二名(仅次于乐平中学)。另外,根据高考文综试卷的特点和能力要求,课题组编写了十余套文综检测卷,许多试题被有关资料引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题研究只有源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3篇:课题实践研究范文

一、我对课题研究的理解

1.什么是课题研究

科研培训参考书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阐述:“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我的理解,课题研究就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的过程。可是身边的很多老师往往发出疑问。作为一线教师,整天要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做课题研究的时间与精力从何而来?这样想显而易见对课题研究存在误区。其实课题研究就是我们在办公室里经常讨论一些有关学生的问题,是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上有过的困惑。比如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我们每位教师都会思考:“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呢?”“是因为他们不会,我没讲明白?”还是因为:“胆子小,不敢说……”这样的思考过程就小课题的研究。再比如,我们学校每天早上学生进校园的时候都是一路纵队进校园这个现象,原来在老校舍时,每天学生是三三俩俩打闹进校园是经常事,学校领导发现了这个现象后,就研究改进方案,后来按照现在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你看这不就成功了吗?自动成为一列进入校园现已成了我校每日清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像这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个过程就是就是课题研究,只是我们没有把它系统的理论化而已,只是没有立项,没有进行系统的材料收集和整理。

二、 我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

1.明确研究目标

我们学校已立项的几个省市课题为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搭建了平台,厘定衡量教育科研的标准,审视开展教育科研的价值追求。我是《写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此课题组成员之一,可是这个课题对于我来说太大了,无从下手,怎么办呢?我就针对班级学生写字出现的种种问题,给自己选了写字课题的子课题:《汉字的间架结构要观察》,这也是我在初步解决了学生握笔和写字姿势的基础上,想要继续探寻的又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字书写漂亮的关键是掌握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谢晓东在歌曲《中国人》中唱道:“最爱写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做人要像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汉字的结构特点。掌握了汉字的结构,才能写出方方正正,结构美观的字,所以,我每次在写字课上(我按学校教科室要求每周上一节写字课),都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看字的结构,比例关系,在田字格中占的位置,具体到哪条线上,做到先说一说,再动笔写,同时会找一两个同学到黑板板书,最后还要查找不足之处,反复练写,一节课就写1---2个字,虽然他们的字目前还没有太大的提高,因为时间还短,但是他们现在起码知道要写字之前应该先观察,看字的笔画,回想写字要领再动笔。

记得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了。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来说课题从哪里来? 应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就比如说,戴红领巾的问题,我想这将来或许就可以成为课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天天为了学生戴红领巾烦恼,学生天天丢三落四,不爱戴,我们还担心扣分,天天逼迫他们戴,他们没办法了就戴一小会,检查完了,使劲往下一拽,往桌子上一扔;突然有个忘戴的,还的挨罚,挨批,所以不单老师烦恼,学生也憎恨红领巾,所以,我就想,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改变这种现象,解决大家的困惑,让学生喜欢上戴,让他们觉得戴上红领巾是骄傲呢?我想,这就可能成为我们以后的课题研究。再比如教学中:“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怎么能让好孩子“吃”得好,差异生吃得饱呢?、“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不能只是说说议议,而应该去深入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课题研究,都要从教师工作特点出发,研究问题的设计要精细,研究题目不宜过大,要更多的允许一线教师自己选择与设定研究课题。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实践操作

(1)要倾注热情与希望。课题研究的过程很辛苦,我们老师平时要上课、备课还有那堆积如山的作业、试卷,还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等等,非常忙碌,非常辛苦,哪有时间做课题。可是,就在我茫然的时候,我想到了胡校长的一句至理名言: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时间是靠挤出来。的确,就像皮革马利翁效应。古希腊塞浦路斯有位年轻王子,名叫皮格马利翁,酷爱雕塑。有一天,他灵感突现,雕刻出了一位明眸皓齿、翩若惊鸿的绝世佳人,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尊美女雕塑,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爱得是如此忘情、如此疯狂!后来,王子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帝,将雕塑变为真人,王子的梦想也终于变成了现实。是的当你全身心地倾注热情、怀抱希望的时候,你所钟情和期待的对象往往会因你矢志不渝的执著而天遂人愿,并最终引导你到达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2)要多读书多学习。我个人认为这很重要,是前提是基础。我们应该借阅读相关课题研究的书籍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文化修养,是借鉴他人成败优劣的重要途径。福建师大教科院副院长余文森教授说:“教师怎样做研究?首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理论学习的习惯,理论不是万能的,没有理论是万万不能的。理论的价值不单在于操作,理论更重要的价值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近期我就将进行自我熏陶、启迪和提升。我正准备看《示范课精选与小课题研究》(小学版),应该还不错。

(3)要多反思多追问。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一个教师在实施子课题的研究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课题教学研究也只是工作的多次重复。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记录。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这个公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科研型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是断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

3、注重合作研究

第4篇:课题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实践

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师生互动,就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问题设计的几点看法。

1 化学新课程问题的来源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化学问题。虽然从总体上说,学生产生的化学问题都是学生在认识新事物时与他们原有的认知所发生的冲突,但化学问题的来源是不同的。

1.1 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的化学问题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化学科学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是学生产生化学问题的重要源泉。

1.2 来自化学史中科学方法产生的化学问题

教师结合教科书分析、挖掘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既是“教师课程观”的体现,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然路向,也是产生化学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2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及基本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求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先进科学的教学策略、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高中化学教学行为能够体现科学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功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为何教”、“为何学”的问题,即学习者需求的分析;二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即学习目标的问题;三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即教学策略问题;四是解决“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即教学评价问题。因此,不同于通常的备课,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开发课堂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

3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是极其复杂的一个系统,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化学教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首先,要有“全人”概念,教师目中有“人”,重视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次,关注教学质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方面的确定和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能体现三维目标,关注师生互动,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优质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因此,新课程优质化教学设计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优质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还是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只有教师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与新课程背景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融会,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4 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化学实验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引导与支持,实验、模型、图表中蕴藏着深刻的化学道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与思维同步并进的原则,这也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教学过程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展开,以问题为线索分析原理,实验观察能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精巧的问题设计能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而理性的思维又能为实验观察把握正确的方向。案例中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有效地将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化学知识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催化灵感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知识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巧妙设计,增加学生思维链的长度,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为更好的做好新课标背景下的高效化学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曹海娟;;“问题教学生活化”在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11期

第5篇:课题实践研究范文

一、确定研究课题

学生确定课题是课题研究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最佳课题。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l)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课题研究的动力,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2)可行性的问题。即客观条件(资料、仪器、时间、空间等)和主观条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都允许研究开展。

(3)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知识构建具有良性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发展。

例如,本校去年七年级进行一项有关旅游资源的课题研究,有学生提议研究韶关的旅游资源,认为韶关范围大,可调查的内容多、选择性强。有些学生观点则相反,认为调查韶关范围过大,无法身临其境,内容无法具体化,应以本地县城旅游点的分布及各旅游点的地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本地县城范围小,可进行实地调查。面对此种情况,可引导学生分析两地之中对哪个地方更感兴趣,哪个地方的调查更可行。经过对比分析,大部分学生均认为调查当地县城的旅游资源更容易入手,地方近,可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更方便。而且当地旅游点以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为主,学生可充分利用课堂已学过的地貌相关知识点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更强。

二、收集和整理相关材料

课题选定之后接着进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详细真实的资料对课题的研究必不可少,没有相关的翔实资料作支撑,课题研究就失去准确性,写出来的结题报告较空洞,缺乏说服力。例如,本校上学期的综合实践课题“学校附近环境污染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很简单,不用去调查收集材料,无非是空气污染哪里重、河流哪段水最脏等。于是笔者向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

(1)学校附近空气中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的指标各是多少?

(2)学校附近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什么?

(3)学校附近河流是否受到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4)当地政府采取了什么治污措施?

学生面对以上问题无以回答,明确收集材料、数据十分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假日去调查河流的污染源,并到污水处理厂了解对污水的处理措施,到环保局调查当地的空气质量情况等。通过学生调查,了解到不同时期学校附近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指标,明确河流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厂和生活污水,当地政府已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明显效果。由于有第一手翔实资料,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制定和实施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是进行地理课题研究的关键,计划制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课题研究计划的内容包含课题名称、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步骤、成果形式及完成的条件和时间安排等。

例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节内容,课本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掌握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书本知识,可制定一项关于家乡土地资源的研究课题,课题为“家乡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调查了解家乡土地的利用类型;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乡镇);哪些乡镇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等。指导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确定课题负责人,然后由负责人具体分工。当时推荐学习基础好、工作认真负责、家住农村的陈泽松、谢丽红、廖明斌和雷建略四位同学作为各小组的课题负责人,这四位同学自幼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了解较多,熟悉家乡土地的利用情况。负责人选定之后,他们再自行具体分工(如表1)。

人员分工之后,各小组先通过各种方式(互联网、图书馆等)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利用周末时间回家(大部分调查人员家住农村)询问家长,做实地调查并记录调查情况。

四、开展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

每个小组经过一段时间调查研究后,汇报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间互评。通过评价可以把研究的过程、成果、观点、及创新之处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展示,共享成果,同时也可通过交流来实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如上述的“家乡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由于每个小组调查研究内容不同,小组成员能力不一,所展示的成果就明显存在差异。四个小组经过两周时间调查,展示的成果与评价如表2。

从表2内容可以看出第二、第三小组调查研究的难度大,但调查结果详细,他们采用实地观察、多方查找资料并论证等方法,花了整整10天时间。因此对这两个小组的评价较高。同学们通过自评与互评,可以进行查漏补缺,总结经验,也为后面结题报告的撰写提供素材。

五、指导学生撰写结题报告

第6篇:课题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 实践教学 研究现状 述评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院校,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自2005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不断借鉴国外职教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立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校企合作具有更加鲜明的主体性、职业性、实践性和灵活性,但是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开展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成为了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课题。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国内外研究校企合作办学的内容很多,而且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也是按照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来进行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研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有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总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经验、研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哪些利好之处,也研究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入的瓶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利好之处有:

(1)使受教育者全面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正是对传统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它遵从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大缩短学生从毕业到上岗的时间。这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3) 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遵循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加强了高职教育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实践性和办学过程的社会性,使校企合作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现在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有:

(1)外部条件的不健全制约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具体来说,现有法律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责、利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校企合作缺乏平台,缺少吸引企业参与的有效载体;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2)高等职业学校自身争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不高适应性较差,高职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与企业建立有效健全的合作机制;课程开发也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这使得高职缺乏吸引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在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很多企业追求眼前的利益最大化,不能意识到校企合作办学给其企业带去的贡献,再加上很多技术人员企业可以在社会上很轻易的聘请到,因此,企业没有动力去自己花很长时间培养高职的学生。

(4)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的时候,学生从学生转换到工人的时间较长,适应期长,这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另外,学生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较差,工作能力低,再加上很多企业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不能对学生的劳动给出合理的报酬,这些都阻碍了校企合作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样一种状况下,高职的课程便不太好设计,特别是像思政课这种课程,在传统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现在学生的学习场地转移到企业,校企合作之间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思政课该如何在学生实习的时候继续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国内有部分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并不系统,大部分是对经验的积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力图找到解决的方法。

总结出来的问题有:

(1)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本人,整个社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都不太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没有适应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也与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

(3)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整合社会的有效资源,而是把思想教育的任务都认为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这种把责任都推给思政课教师的做法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不少建议,这些建议包括:

(1)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同时扩大思政课教育的主体,把思政教育群体从思政课教师扩展到企业和社会。

(2)重构思政教育模块,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思政课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要更加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适应企业的生产特点,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平时加大企业与学校的互动,扩大思政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间。

(3)转变教育职能,在学生实习期间,不只对学生进行各方面道德的教育,要转而对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进行了解,从只重视教育转变为服务与教育并重,切实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和社会带给他们的温暖。

(4)建立良好的制度,制度是一切措施得以持续实现的基础,因此,特别是在学生实习这一特殊的期间,更要转变原来的领导制度,形成有效的、灵活的、实践性强的制度。

第7篇:课题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微型课题 特点 步骤 反思

摘要: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是一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或典型意义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另一种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在中小学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问题——筛选研究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进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是一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或典型意义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其意义在于使教师行走在反思与成长之间,从研究中获得有价值的应用性、实践性成果。

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它是教师自身对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考查与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进行的分析或探索。个人微型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它的直接目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种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这种方式主要是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就组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种普遍现象或困惑进行交流、探究。进而为提高小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和落实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这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其意义和价值。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强调教师个体认识的深入和拓展;而小组微型课题研究强调通过互动实现各自素养的提升,强调参与课题探究以及在探究中的态度。

一、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

1 以典型案例研究为工具

典型案例研究指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下出现的典型事件(往往是偶发问题)做综合性、现象性探究,通过对案例的合理性解释和改进意义建构,实现问题的解决。对于典型案例研究而言,典型案例不一定是连贯的,它需要教师敏锐、细致的观察,更多受到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2 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具体问题为对象

课题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教育拓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包括教学以外的涉及学生身心发展所有问题的研究。不过,相对于理论研究和宏观课题研究而言,微型课题研究在于分析和探究那些当前教学实际中出现的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发展,教育和教学的优化、变革的具体问题。微型课题研究之微型就是教育情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综合实践等活动中发生过或正在进行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从微观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和事件对于教师个体或小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偶发的,不可复制的,具有生成性;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和事件乃至整个微型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对于教育教学的提升更具有实际意义。从这一层面来说。微型课题研究胜过一些空洞、疏离的宏观课题研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成为研究主体

微型案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自身的认识、观念。教师是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者,又是研究的策划人、负责人。在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应该充分体现其自主性。在理论研究和宏观课题研究中。教师往往作为被研究者(仅仅是实践者),为那些专门搞教育研究的人员提供信息,而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反思自己的发展。在微型课题研究中,教师作为主体,得到了更多反思、提升、甚至重建自身经验的时机。在某种意义上,无论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还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都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很多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都是借助微型课题研究而使自己的教学、教研具有了更为丰富、独特甚至超前的意义!

4 结题追求问题解决,采用案例概括性归纳法

微型课题研究获得结论(成果)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教育现象、事件中概括、归纳。微型课题研究重视日常教学实际。包括教学实际中的过程,也包括教学实际中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和转变。这种研究,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分析研究让问题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自然呈现它的解决方案。追求其实际应用价值。从结论来看,微型课题研究的结论既有细致的现象、事件描述,又有基于现象、事件的逻辑分析;既真实地呈现教育教学过程。又在各种教学场景中透视种种现象、事件,把问题的因由展示出来,反馈于实际教学,从而显出微型课题研究的独特魅力。

二、微型课题研究的步骤

微型课题研究首先要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是说教师进行研究前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在选题研究前,教师就应回答所选择的课题如何具体实施、有什么研究价值、对教育实践活动有何意义等问题;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应依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对研究的过程加以调控。结题时还应以研究的成果对比、验证课题研究目的。

一般来讲,在中小学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有这样的步骤:确定研究问题——筛选研究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进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

1 确定研究问题

这是微型课题研究的开端,更是关键一步!借用一句俗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微型课题研究因为研究主体是教师个体或小组,存在着容易受到个人倾向的影响。容易偏离方向等局限性。微型课题研究关注微观层面的细微的教学现象、事件,更强调在案例研究中体察教育中的特殊行为或思想现象。通过这种途径,教师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找到改进策略。

微型课题所研究的应是具有研究意义的教育现象、事件。它包括两重含义:一是该问题困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二是该问题是普遍现象或典型问题,对教师具有实际意义。确定了研究问题,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才有了界定和方向。

2 筛选研究对象

筛选研究对象是研究顺利开展的保证。微型案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自身的认识、观念,重视日常教学实际,包括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和转变,因而需要师生的理解、配合。教师要以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自己的这个微型课题,超越自己的个体经验而研究。选择对象不仅与问题典型与否有关,更与师生良好的沟通、足够的热忱密切相关。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但教师要根据师生特点确定双方合作、探究的方面、额度等。没有这个前提,教师很难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也就不能获得实际意义。

3 进入研究情境

对情境进行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进行教学活动、了解研究对象的过程。这是教师获得真实资料的第一来源。对于微型课题研究而言:个人研究,自己就是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自然可以得到原汁原味的资料;小组研究,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方案、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获得资料。能够直接进入教学情境是微型课题研究的捷径和优势所在。

4 分析研究资料

微型课题研究离不开对具体教学问题的分析、研究。这个过程既是教师进行反思的过程,又是教师远距离与这些教学现象、事件进行第二次甚至第N次对话的过程。教师每一次分析资料、研究资料的过程,都是他与文本新一次的对话,都会产生新的认识和体悟,进而寻求合理的意义解释和问题解决方案。

分析研究资料特别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和闭门造车,要让资料说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搜集到的资料编排成有序的现象、事件,让结论在动态的教学与分析研究中生成。教师在微型课题研究中还要注意对第一手资料的处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要科学运用资料显示的结论,在结论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5 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在前面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的概括性归纳。它既包括对现象、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又包括对现象、事件的论述性分析、研究和展望。微型案例研究需要在案例中翔实细致地展现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解决方案等,从而指导实际教学,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反思

第8篇:课题实践研究范文

一、微型课题从何产生?

1.事件发生――课题产生的触发点。课题一定是问题,但问题未必都是课题。课题一定要体现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今天有多少位教师未参加培训呢?――此乃问题,但非课题。今天为什么有5位教师未参加培训呢?――此问题就可以是课题,就可以研究。是培训通知没有到位?还是教师学习意识淡薄?是会议制度不够健全?还是培训内容不受欢迎?是培训者水平太低?还是培训时间不够合理?是教师工作量太重,还是什么特殊原因?等等,值得进行分析与研究。

2.教师个体从自身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中发掘问题。如:一数学教师发现,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比较困难,每次考试分数都比较低。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考试分数呢?最初教师是让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将“我做错的题目”,“我不会的题目”写在本上,让这些学困生记数学日记,借助数学日记这个平台,让学生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总结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也可以把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写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坚持了一段时间他感受到,这个方法对一部分学生有一定效果,于是产生了“利用数学日记转化后进生个案的研究”。

3.来自同伴的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的研究。

4.教师自身在读书、学习后的对某种新理念、新方法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嫁接、应用。如:赏识教育在改变与转化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的应用

5.教师围绕学校主课题研究,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的具体可行的子课题研究,进行建构性试验。

二、微型课题的基本理念:

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

问题即课题。倡导每一位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这也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要求按照切口要小、选题要准、研究要实的指导思想,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从一个个实际的教学实例出发,认真解析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自我诊断,然后在若干问题中筛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

对策即研究。确立问题后,作为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将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是: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填写方案(教师个人)――课题立项(教科室确认)――交流展示(科研论坛)――课题结题(教科室确认)――成果展示。

收获即成果。微型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要求教师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悟、体会记录下来,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

三、微型课题研究“四特点”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短、平、快、活”的特点:

短,即周期短。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什么时候想研究了就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什么时候结题。

平,即平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针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抓住一个“实”字就能出成果:课题源于教学“实际”,放在教学活动中去“实践”,研究活动要“真实”,研究过程要“踏实”,研究结果要“务实“。

快,即收效快。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让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

活,即灵活。“微型课题”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在选题及管理上,它不需要局限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也不需要申报、审批、立项,发现问题就可以确立选题,有了选题就可以研究;它存活于教师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

四、微型课题应“四宜”

选题是微型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那么,选题如何进行呢?

选题宜新。如果选择的题目只是在前人的圈子里“原地踏步”,缺少新认识、新角度和新材料,是很难写出新意的。因此,题目必须新颖。这里的新颖一是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关注主流教育媒体的新动向,把握新热点,选准新角度,此谓“锦上添花”。二是针对原有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解决之道,即“旧瓶装新酒”。选题宜小。微型课题题目一般不宜大,即切口要小。选题过大,一是受到时间、精力、资金等限制,短期内很难取得具体成果。二是容易写得空泛,研究得不深不透,对自己专业成长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帮助。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小题目去研究,方向就会看得准确,问题可以说得深刻,结论可能下得透彻。

选题宜实。选题要注意实用价值,要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大致有四个来源:一是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带普遍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客观课题;三是带局部性、具体性的微观课题;四是教育实践中的新发现、新创造,包括空白的填补,“通说”纠正,“前说”的补充。总之,教师要多结合本职工作,多研究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选题宜熟。立足本职工作,选择熟悉的、主观上有利于开展的课题,这是教师科研应坚持的原则。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专业工作熟悉,有浓厚的兴趣,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获取资料相当方便,能得到同行的指导和帮助,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五、微型课题的五个一般性属性:

1.研究对象: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找出问题,然后确定研究对象。一般都是从教师身边的、引起教者持续关注(研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细小问题。

2.研究主体:教师,往往是个体,而且研究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不是外在的要求,很多是源自于教师的突发其想,有一定的情境性和个性化色彩,当离开了这个情境,离开了某个个人,就会有不同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在有的人眼中可能会成为有价值的微型课题,在有些人面前可以就不成为问题或者是课题。

3.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

第9篇:课题实践研究范文

从2010年9月开始,我们成立课堂研究项目组,针对我校的课堂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与创新,最后集思广益,多方考察,谨慎求证,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与我校学风“学习从问开始”相符的“问题导向”高效课堂建构实施策略。

一、基本内涵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问题导向”高效课堂建构的价值取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向课本发问,向作者发问,向自己发问,向同学发问,向教师发问,向权威发问,向生活发问;既在自主学习中发问,又在合作学习中发问,还在巩固练习中发问。通过生生、师生、组组间的交流、争辩、争论、反馈来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策略

1.设计“问案”,激情导学。“问案”就是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紧扣每堂课的知识点把学习目标问题化。这是学生学习的导向,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根源。激情导学要立足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这一节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和求知的迫切愿望。忌用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导入事例、直接进入主题的方式,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2.自主学习,释疑“问案”。让学生根据“问案”阅读教材,边看边思,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并作出标记,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在此基础上,解决“问案”中的问题。对于个人不能解决的疑点、困惑问题、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做好记录。

3.合作学习,交流质疑。(1)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①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案”中的问题;②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一是教师所提问题的延续和深化,二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的困惑。(2)小组合作学习中,后进生和中等生的问题由优等生来回答,有争议的小组成员共同商讨解决,小组能解决的问题不问师。把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小组交流中提出的新的问题记录下来,准备交流展示。(3)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之中,调控各小组的学习状态,及时掌握搜集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

4.精讲点拨,深度释疑。(1)精讲六点:①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仍未得到解决问题和困惑。②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③相似、相关的知识联系。④讲知识的合理延伸。⑤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⑥采取查点结合的方式进行点拨。(2)精讲四问:讲什么?老师讲还是学生讲?什么时候讲?怎样讲?怎样诱发学生再度质疑,要体现“教”,服务于“学”的教学理念;处理好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的关系。

5.应用创新,问题再生。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精选例题和练习题,纵横变式、拓展训练。

6.达标检测,反馈提升。教师提前编写定时定量规范化训练题,题目的设计要有梯度,围绕教学重点,注意疑点、难点和易错点,既利于大多数学生的达标,又能让学生进一步暴露问题,以便师生进行查漏补缺而进行补偿教学。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独立完成,不能交流。

三、实施效果

1.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变“教师为主体”为“教师为主导”,变“教师讲授”为“教师引导”,变教师宣布正确答案为学生主动探究正确答案,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学生提问多向解决”,教师的授课始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单纯地听讲转变为以思考为主,由接受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由知识的信奉者转变为质疑者,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益。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素养得以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展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形成共识,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实践,素养在学习中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课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工作热情,实验班级在测验中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

四、实践反思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