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课题学习教案精选(九篇)

课题学习教案

第1篇: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287-01

初三复习阶段的课型已经由新授课为主转变为复习课、讲评课为主。无论是习题讲评还是试卷分析,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复习质量和课堂效益,是教师始终要探讨的问题。那么如何保证英语习题讲评课的实效性呢?习题讲评课是初三复习阶段的主要课型,习题讲评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初三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多年的初三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三段式"高效习题评讲法。所谓"三段",即讲评前、讲评中和讲评后三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讲评前,认真准备"三案"

高效的讲评效果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教师首先要弄清下面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学生有什么需求?他们在那些方面存在问题?教师重点要处理那些问题?需要设计哪些活动或题目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应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和策略?最终要达到怎样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讲评前,教师要统计试卷所考知识点及分布情况,分析命题思路和干扰项的设置;科学合理地判断试卷的难易度以及语言点出题的变化角度;教师还要客观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按照答错率和问题的重要性来确定哪些精讲、哪些略讲。也就是说,有必要对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筛选和排序,对知识结构进行重组,把讲评课视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讲评,要分析学生的得失分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解题技能存在什么缺陷。这些缺陷的出现,一方面暴露了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不足和解题能力的低下,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改变、完善和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教师也可检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处理不当,从而修正完善,精益求精。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备好讲评课。实践证明,只有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才能把讲评课上得节奏明快、生动活泼、实效性强。

2.讲评中,注重"六环节"的教学模式

2.1矫正反馈,精讲点拨,重点剖析。主要针对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以及考查的重难点知识,讲解解题技巧,分析解题思路,画龙点睛,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英语习题讲评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接受能力的快慢,提出不同的问题,指定个别学生回答,抓住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之处于主动状态,这样使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感到英语大有学头,学习稍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人人有练习的机会。对于回答正确的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褒扬;对有创见者更应该大加鼓励。讲评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小尾巴,作为课后的作业,让他们去迁移和应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鼓励他们课后继续钻研。

在讲评课中也可以引入互动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做学案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可以让学生通过与同学、老师的合作,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索要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习题讲评课中应综合考虑和巧妙安排,把考查的知识进行精讲点拨,做到连点成线,以线带面,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变,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2.2操练迁移,消化讲评内容。讲清楚尚需练到位。许多讲评课忽视了对于学生所暴露的重点问题一练再练的环节,讲完一道题,马不停蹄地讲下一道题。实际上,学生在似乎听懂了的时候,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并不深刻,也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的要领,下一次很可能重犯旧错。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就要设计相应的矫正性练习,也就是设计一个巩固案,或者是变换语境,或者是改头换面,或者是高考题经典回放,或者是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设题。总之,学生需要反复操练,以达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目的。另外,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与消化。对完答案后,在教师讲评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感悟,凡是学生能想明白的就不要去讲。讲评后更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失分的原因,调整思路,并做好课堂笔记,记录失分点。有时,学生会在消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新的疑问,师生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不但巩固而且拓宽、延伸了所学知识。

2.3注重归纳,形成知识网络。有些讲评课明显暴露出就题论题、知识点支离破碎的情况。高三复习阶段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将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讲评课是巩固试卷中出现的知识点,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从考点分析到思路梳理,到答案解析,再到归纳总结,对每一类题集中突破,重在剖析其规律性的东西,帮助学生快速构建英语学科思想,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逻辑化、灵活化。

3.讲评后注意总结巩固

3.1个别辅导,全面提高。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已经讲得很细,但可能还会有一些学生对有些问题搞不清。因此,课后很有必要及时地给予个别辅导,以彻底帮助他们弄清问题所在,强化讲评效果全面提高成绩。

3.2做好错题、好题档案。讲评完毕后,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做好档案,自己也应该把学生的主要错误收集成册,形成错题档案,在日后适当的时间拿出来重考,可以用原题,也可以变形、改编,以此加深学生印象,达到最终掌握的目的。同时,还要做个有心人,把一些技巧题收集起来,不断复现,旨在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和灵活性。

第2篇: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第一章

量子理论基础

1.1

由黑体辐射公式导出维恩位移定律:能量密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温度T成反比,即

T=b(常量);

并近似计算b的数值,准确到二位有效数字。

根据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

(1)

以及

(2)

(3)

这里的的物理意义是黑体内波长介于λ与λ+dλ之间的辐射能量密度。

本题关注的是λ取何值时,取得极大值,因此,就得要求

对λ的一阶导数为零,由此可求得相应的λ的值,记作。但要注意的是,还需要验证对λ的二阶导数在处的取值是否小于零,如果小于零,那么前面求得的就是要求的,具体如下:

如果令x=

,则上述方程为

这是一个超越方程。首先,易知此方程有解:x=0,但经过验证,此解是平庸的;另外的一个解可以通过逐步近似法或者数值计算法获得:x=4.97,经过验证,此解正是所要求的,这样则有

把x以及三个物理常量代入到上式便知

这便是维恩位移定律。据此,我们知识物体温度升高的话,辐射的能量分布的峰值向较短波长方面移动,这样便会根据热物体(如遥远星体)的发光颜色来判定温度的高低。

1.2

在0K附近,钠的价电子能量约为3eV,求其德布罗意波长。

根据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的关系,可知

E=h,

如果所考虑的粒子是非相对论性的电子(),那么

如果我们考察的是相对性的光子,那么

E=pc

注意到本题所考虑的钠的价电子的动能仅为3eV,远远小于电子的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即,因此利用非相对论性的电子的能量——动量关系式,这样,便有

在这里,利用了

以及

最后,对

作一点讨论,从上式可以看出,当粒子的质量越大时,这个粒子的波长就越短,因而这个粒子的波动性较弱,而粒子性较强;同样的,当粒子的动能越大时,这个粒子的波长就越短,因而这个粒子的波动性较弱,而粒子性较强,由于宏观世界的物体质量普遍很大,因而波动性极弱,显现出来的都是粒子性,这种波粒二象性,从某种子意义来说,只有在微观世界才能显现。

1.3

氦原子的动能是(k为玻耳兹曼常数),求T=1K时,氦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根据

知本题的氦原子的动能为

显然远远小于这样,便有

这里,利用了

最后,再对德布罗意波长与温度的关系作一点讨论,由某种粒子构成的温度为T的体系,其中粒子的平均动能的数量级为kT,这样,其相庆的德布罗意波长就为

据此可知,当体系的温度越低,相应的德布罗意波长就越长,这时这种粒子的波动性就越明显,特别是当波长长到比粒子间的平均距离还长时,粒子间的相干性就尤为明显,因此这时就能用经典的描述粒子统计分布的玻耳兹曼分布,而必须用量子的描述粒子的统计分布——玻色分布或费米公布。

1.4

利用玻尔——索末菲的量子化条件,求:

(1)一维谐振子的能量;

(2)在均匀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电子轨道的可能半径。

已知外磁场H=10T,玻尔磁子,试计算运能的量子化间隔E,并与T=4K及T=100K的热运动能量相比较。

玻尔——索末菲的量子化条件为

其中q是微观粒子的一个广义坐标,p是与之相对应的广义动量,回路积分是沿运动轨道积一圈,n是正整数。

(1)设一维谐振子的劲度常数为k,谐振子质量为μ,于是有

这样,便有

这里的正负号分别表示谐振子沿着正方向运动和沿着负方向运动,一正一负正好表示一个来回,运动了一圈。此外,根据

可解出

这表示谐振子的正负方向的最大位移。这样,根据玻尔——索末菲的量子化条件,有

为了积分上述方程的左边,作以下变量代换;

这样,便有

这时,令上式左边的积分为A,此外再构造一个积分

这样,便有

(1)

这里

=2θ,这样,就有

(2)

根据式(1)和(2),便有

这样,便有

其中

最后,对此解作一点讨论。首先,注意到谐振子的能量被量子化了;其次,这量子化的能量是等间隔分布的。

(2)当电子在均匀磁场中作圆周运动时,有

这时,玻尔——索末菲的量子化条件就为

又因为动能耐,所以,有

其中,是玻尔磁子,这样,发现量子化的能量也是等间隔的,而且

具体到本题,有

根据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式

以及

可知,当温度T=4K时,

当温度T=100K时,

显然,两种情况下的热运动所对应的能量要大于前面的量子化的能量的间隔。

1.5

两个光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正负电子对,如果两光子的能量相等,问要实现实种转化,光子的波长最大是多少?

关于两个光子转化为正负电子对的动力学过程,如两个光子以怎样的概率转化为正负电子对的问题,严格来说,需要用到相对性量子场论的知识去计算,修正当涉及到这个过程的运动学方面,如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我们不需要用那么高深的知识去计算,具休到本题,两个光子能量相等,因此当对心碰撞时,转化为正风电子对反需的能量最小,因而所对应的波长也就最长,而且,有

此外,还有

于是,有

尽管这是光子转化为电子的最大波长,但从数值上看,也是相当小的,我们知道,电子是自然界中最轻的有质量的粒子,如果是光子转化为像正反质子对之类的更大质量的粒子,那么所对应的光子的最大波长将会更小,这从某种意义上告诉我们,当涉及到粒子的衰变,产生,转化等问题,一般所需的能量是很大的。能量越大,粒子间的转化等现象就越丰富,这样,也许就能发现新粒子,这便是世界上在造越来越高能的加速器的原因:期待发现新现象,新粒子,新物理。

第二章波

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2.1证明在定态中,几率流与时间无关。

证:对于定态,可令

可见无关。

2.2

由下列定态波函数计算几率流密度:

从所得结果说明表示向外传播的球面波,表示向内(即向原点)

传播的球面波。

解:

在球坐标中

同向。表示向外传播的球面波。

可见,反向。表示向内(即向原点)

传播的球面波。

补充:设,粒子的位置几率分布如何?这个波函数能否归一化?

波函数不能按方式归一化。

其相对位置几率分布函数为

表示粒子在空间各处出现的几率相同。

2.3

一粒子在一维势场

中运动,求粒子的能级和对应的波函数。

解:无关,是定态问题。其定态S—方程

在各区域的具体形式为

Ⅰ:①

Ⅱ:②

Ⅲ:③

由于(1)、(3)方程中,由于,要等式成立,必须

即粒子不能运动到势阱以外的地方去。

方程(2)可变为

令,得

其解为

根据波函数的标准条件确定系数A,B,由连续性条件,得

由归一化条件

可见E是量子化的。

对应于的归一化的定态波函数为

#

2.4.

证明(2.6-14)式中的归一化常数是

证:

(2.6-14)

由归一化,得

归一化常数

#

2.5

求一维谐振子处在激发态时几率最大的位置。

解:

令,得

由的表达式可知,时,。显然不是最大几率的位置。

可见是所求几率最大的位置。

#

2.6

在一维势场中运动的粒子,势能对原点对称:,证明粒子的定态波函数具有确定的宇称。

证:在一维势场中运动的粒子的定态S-方程为

将式中的代换,得

利用,得

比较①、③式可知,都是描写在同一势场作用下的粒子状态的波函数。由于它们描写的是同一个状态,因此之间只能相差一个常数。方程①、③可相互进行空间反演

而得其对方,由①经反演,可得③,

由③再经反演,可得①,反演步骤与上完全相同,即是完全等价的。

④乘

⑤,得

可见,

当时,,具有偶宇称,

当时,,具有奇宇称,

当势场满足时,粒子的定态波函数具有确定的宇称。#

2.7

一粒子在一维势阱中

运动,求束缚态()的能级所满足的方程。

解法一:粒子所满足的S-方程为

按势能的形式分区域的具体形式为

Ⅰ:

Ⅱ:

Ⅲ:

整理后,得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各方程的解为

由波函数的有限性,有

因此

由波函数的连续性,有

整理(10)、(11)、(12)、(13)式,并合并成方程组,得

解此方程即可得出B、C、D、F,进而得出波函数的具体形式,要方程组有非零解,必须

为所求束缚态能级所满足的方程。#

解法二:接(13)式

#

解法三:

(11)-(13)

(10)+(12)

(11)+(13)

(12)-(10)

(b)

k

a

ctgk

k

)

10

(

)

12

(

)

13

(

)

11

(

1

2

2

-

=

Þ

-

+

合并:

利用

#

解法四:(最简方法-平移坐标轴法)

Ⅰ:

(χ≤0)

Ⅱ:

(0<χ<2)

Ⅲ:

(χ≥2)

束缚态<<

因此

由波函数的连续性,有

(7)代入(6)

利用(4)、(5),得

#

2.8分子间的范德瓦耳斯力所产生的势能可以近似表示为

求束缚态的能级所满足的方程。

解:势能曲线如图示,分成四个区域求解。

定态S-方程为

对各区域的具体形式为

Ⅰ:

Ⅱ:

Ⅲ:

Ⅳ:

对于区域Ⅰ,,粒子不可能到达此区域,故

.

对于束缚态来说,有

各方程的解分别为

由波函数的有限性,得

由波函数及其一阶导数的连续,得

由⑦、⑧,得

(11)

⑨、⑩得

(12)

令,则①式变为

联立(12)、(13)得,要此方程组有非零解,必须

把代入即得

此即为所要求的束缚态能级所满足的方程。

#

附:从方程⑩之后也可以直接用行列式求解。见附页。

此即为所求方程。

#

补充练习题一

1、设

,求A

=

解:由归一化条件,有

利用

#

2、求基态微观线性谐振子在经典界限外被发现的几率。

解:基态能量为

设基态的经典界限的位置为,则有

在界限外发现振子的几率为

)

(

2

2

2

2

2

2

x

a

x

a

x

e

dx

e

dx

e

a

a

a

p

a

y

p

a

p

a

w

-

¥

-

-

¥

-

-

=

+

=

ò

ò

式中为正态分布函数

当。查表得

在经典极限外发现振子的几率为0.16。

#

3、试证明是线性谐振子的波函数,并求此波函数对应的能量。

证:线性谐振子的S-方程为

把代入上式,有

把代入①式左边,得

当时,左边

=

右边。

n

=

3

,是线性谐振子的波函数,其对应的能量为。

第三章

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

3.1

一维谐振子处在基态,求:

(1)势能的平均值;

(2)动能的平均值;

(3)动量的几率分布函数。

解:(1)

(2)

(3)

动量几率分布函数为

#

3.2.氢原子处在基态,求:

(1)r的平均值;

(2)势能的平均值;

(3)最可几半径;

(4)动能的平均值;

(5)动量的几率分布函数。

解:(1)

(3)电子出现在r+dr球壳内出现的几率为

当为几率最小位置

是最可几半径。

(4)

(5)

动量几率分布函数

#

3.3

证明氢原子中电子运动所产生的电流密度在球极坐标中的分量是

证:电子的电流密度为

在球极坐标中为

中的和部分是实数。

可见,

#

3.4

由上题可知,氢原子中的电流可以看作是由许多圆周电流组成的。

(1)求一圆周电流的磁矩。

(2)证明氢原子磁矩为

原子磁矩与角动量之比为

这个比值称为回转磁比率。

解:(1)

一圆周电流的磁矩为

(为圆周电流,为圆周所围面积)

(2)氢原子的磁矩为

在单位制中

原子磁矩与角动量之比为

#

3.5

一刚性转子转动惯量为I,它的能量的经典表示式是,L为角动量,求与此对应的量子体系在下列情况下的定态能量及波函数:

(1)

转子绕一固定轴转动:

(2)

转子绕一固定点转动:

解:(1)设该固定轴沿Z轴方向,则有

哈米顿算符

其本征方程为

(无关,属定态问题)

,则

取其解为

(可正可负可为零)

由波函数的单值性,应有

m=

0,±1,±2,…

转子的定态能量为

(m=

0,±1,±2,…)

可见能量只能取一系列分立值,构成分立谱。

定态波函数为

A为归一化常数,由归一化条件

转子的归一化波函数为

综上所述,除m=0外,能级是二重简并的。

(2)取固定点为坐标原点,则转子的哈米顿算符为

无关,属定态问题,其本征方程为

(式中设为的本征函数,为其本征值)

,则有

此即为角动量的本征方程,其本征值为

其波函数为球谐函数

转子的定态能量为

可见,能量是分立的,且是重简并的。

#

3.6

设t=0时,粒子的状态为

求此时粒子的平均动量和平均动能。

解:

可见,动量的可能值为

动能的可能值为

对应的几率应为

上述的A为归一化常数,可由归一化条件,得

动量的平均值为

#

3.7

一维运动粒子的状态是

其中,求:

(1)粒子动量的几率分布函数;

(2)粒子的平均动量。

解:(1)先求归一化常数,由

动量几率分布函数为

(2)

#

3.8.在一维无限深势阱中运动的粒子,势阱的宽度为,如果粒子的状态由波函数

描写,A为归一化常数,求粒子的几率分布和能量的平均值。

解:由波函数的形式可知一维无限深势阱的分布如图示。粒子能量的本征函数和本征值为

动量的几率分布函数为

先把归一化,由归一化条件,

3.9.设氢原子处于状态

求氢原子能量、角动量平方及角动量Z分量的可能值,这些可能值出现的几率和这些力学量的平均值。

解:在此能量中,氢原子能量有确定值

角动量平方有确定值为

角动量Z分量的可能值为

其相应的几率分别为

其平均值为

3.10一粒子在硬壁球形空腔中运动,势能为

求粒子的能级和定态函数。

解:据题意,在的区域,,所以粒子不可能运动到这一区域,即在这区域粒子的波函数

()

由于在的区域内,。只求角动量为零的情况,即,这时在各个方向发现粒子的几率是相同的。即粒子的几率分布与角度无关,是各向同性的,因此,粒子的波函数只与有关,而与无关。设为,则粒子的能量的本征方程为

,得

其通解为

波函数的有限性条件知,

有限,则

A

=

由波函数的连续性条件,有

其中B为归一化,由归一化条件得

归一化的波函数

#

3.11.

求第3.6题中粒子位置和动量的测不准关系

解:

3.12

粒子处于状态

式中为常量。当粒子的动量平均值,并计算测不准关系

解:①先把归一化,由归一化条件,得

/

是归一化的

动量平均值为

(奇被积函数)

#

3.13利用测不准关系估计氢原子的基态能量。

解:设氢原子基态的最概然半径为R,则原子半径的不确定范围可近似取为

由测不准关系

对于氢原子,基态波函数为偶宇称,而动量算符为奇宇称,所以

又有

所以

可近似取

能量平均值为

作为数量级估算可近似取

则有

基态能量应取的极小值,由

代入,得到基态能量为

补充练习题二

1.试以基态氢原子为例证明:的本征函数,而是的本征函数。

可见,

可见,是的本征函数。

2.证明:的氢原子中的电子,在的方向上被发现的几率最大。

解:

的电子,其

当时

为最大值。即在方向发现电子的几率最大。

在其它方向发现电子的几率密度均在~之间。

3.试证明:处于1s,2p和3d态的氢原子的电子在离原子核的距离分别为的球壳内被发现的几率最大(为第一玻尔轨道半径

)。

证:①对1s态,

易见

,当不是最大值。

为最大值,所以处于1s态的电子在处被发现的几率最大。

②对2p态的电子

易见

,当为最小值。

为几率最大位置,即在的球壳内发现球态的电子的几率最大。

③对于3d态的电子

易见

,当为几率最小位置。

为几率最大位置,即在的球壳内发现球态的电子的几率最大。

4.

当无磁场时,在金属中的电子的势能可近似视为

其中

,求电子在均匀场外电场作用下穿过金属表面的透射系数。

解:设电场强度为,方向沿χ轴负向,则总势能为

势能曲线如图所示。则透射系数为

式中为电子能量。,由下式确定

,则有

透射系数

5.指出下列算符哪个是线性的,说明其理由。

解:①是线性算符

②不是线性算符

③是线性算符

6.指出下列算符哪个是厄米算符,说明其理由。

7、下列函数哪些是算符的本征函数,其本征值是什么?

①,

③, ④, ⑤

解:①

不是的本征函数。

不是的本征函数,其对应的本征值为1。

可见,是的本征函数,其对应的本征值为-1。

是的本征函数,其对应的本征值为-1。

是的本征函数,其对应的本征值为-1。

8、试求算符的本征函数。

解:的本征方程为

(的本征值)

9、如果把坐标原点取在一维无限深势阱的中心,求阱中粒子的波函数和能级的表达式。

解:

方程(分区域):

Ⅰ:

Ⅲ:

Ⅱ:

标准条件:

粒子的波函数为

粒子的能级为

由归一化条件,得

粒子的归一化波函数为

10、证明:处于1s、2p和3d态的氢原子中的电子,当它处于距原子核的距离分别为的球壳处的几率最(为第一玻尔轨道半径)。

证:

,则得

为几率最小处。

为几率最大处。

,则得

为最大几率位置。

时,

为几率最小位置。

,得

同理可知

为几率最小处。

为几率最大处。

11、求一维谐振子处在第一激发态时几率最大的位置。

解:

,得

为几率最小处。

为几率最大处。

6.设氢原子处在的态(为第一玻尔轨道半径),求

①的平均值;

②势能的平均值。

解:①

12、粒子在势能为

的场中运动。证明对于能量的状态,其能量由下式决定:

(其中)

证:方程

Ⅰ:

Ⅱ:

Ⅲ:

则得

Ⅰ:

Ⅱ:

Ⅲ:

其通解为

利用标准条件,由有限性知

由连续性知

由①、②,得

由③、④,得

把⑤、⑥代入,得

整理,得

由,得

###

13、设波函数,求

解:

14、说明:如果算符和都是厄米的,那么

(+)也是厄米的

证:

+也是厄米的。

15、问下列算符是否是厄米算符:

解:①

因为

不是厄米算符。

是厄米算符。

##

16、如果算符满足关系式,求证

证:

17、求

解:

=

18、

解:

=

第四章

态和力学量的表象

4.1.求在动量表象中角动量的矩阵元和的矩阵元。

解:

#

4.2

求能量表象中,一维无限深势阱的坐标与动量的矩阵元。

解:基矢:

能量:

对角元:

当时,

#

4.3

求在动量表象中线性谐振子的能量本征函数。

解:定态薛定谔方程为

两边乘以,得

跟课本P.39(2.7-4)式比较可知,线性谐振子的能量本征值和本征函数为

式中为归一化因子,即

#

4.4.求线性谐振子哈密顿量在动量表象中的矩阵元。

解:

#

4.5

设已知在的共同表象中,算符的矩阵分别为

求它们的本征值和归一化的本征函数。最后将矩阵对角化。

解:的久期方程为

的本征值为

的本征方程

其中设为的本征函数共同表象中的矩阵

当时,有

由归一化条件

对应于的本征值0。

当时,有

由归一化条件

归一化的对应于的本征值

当时,有

由归一化条件

归一化的对应于的本征值

由以上结果可知,从的共同表象变到表象的变换矩阵为

对角化的矩阵为

按照与上同样的方法可得

的本征值为

的归一化的本征函数为

从的共同表象变到表象的变换矩阵为

利用S可使对角化

#

4.6求连续性方程的矩阵表示

解:连续性方程为

写成矩阵形式为

第五章

微扰理论

5.1

如果类氢原子的核不是点电荷,而是半径为、电荷均匀分布的小球,计算这种效应对类氢原子基态能量的一级修正。

解:这种分布只对的区域有影响,对的区域无影响。据题意知

其中是不考虑这种效应的势能分布,即

为考虑这种效应后的势能分布,在区域,

在区域,可由下式得出,

由于很小,所以,可视为一种微扰,由它引起的一级修正为(基态)

,故。

#

5.2

转动惯量为I、电偶极矩为的空间转子处在均匀电场在中,如果电场较小,用微扰法求转子基态能量的二级修正。

解:取的正方向为Z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则转子的哈米顿算符为

取,则

由于电场较小,又把视为微扰,用微扰法求得此问题。

的本征值为

本征函数为

的基态能量为,为非简并情况。根据定态非简并微扰论可知

#

5.3

设一体系未受微扰作用时有两个能级:,现在受到微扰的作用,微扰矩阵元为;都是实数。用微扰公式求能量至二级修正值。

解:由微扰公式得

能量的二级修正值为

#

5.4设在时,氢原子处于基态,以后受到单色光的照射而电离。设单色光的电场可以近似地表示为,及均为零;电离电子的波函数近似地以平面波表示。求这单色光的最小频率和在时刻跃迁到电离态的几率。

解:①当电离后的电子动能为零时,这时对应的单色光的频率最小,其值为

②时,氢原子处于基态,其波函数为

在时刻,

微扰

其中

在时刻跃迁到电离态的几率为

对于吸收跃迁情况,上式起主要作用的第二项,故不考虑第一项,

O

θ

α

x

y

z()

其中

取电子电离后的动量方向为Z方向,

取、所在平面为面,则有

#

5.5基态氢原子处于平行板电场中,若电场是均匀的且随时间按指数下降,即

求经过长时间后氢原子处在2p态的几率。

解:对于2p态,,可取三值,其相应的状态为

氢原子处在2p态的几率也就是从跃迁到的几率之和。

(取方向为Z轴方向)

=

=

由上述结果可知,,

当时,

其中

#

5.6计算氢原子由第一激发态到基态的自发发射几率。

解:

由选择定则,知是禁戒的

故只需计算的几率

2p有三个状态,即

(1)先计算z的矩阵元

(2)计算x的矩阵元

(3)计算的矩阵元

(4)计算

#

5.7

计算氢原子由2p态跃迁到1s态时所发出的光谱线强度。

解:

,则

#

5.8求线性谐振子偶极跃迁的选择定则

解:

时,

即选择定则为

#

补充练习三

1、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的粒子受到微扰

作用,试求基态能级的一级修正。

解:基态波函数(零级近似)为

能量一级修正为

2、具有电荷为的离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一维简谐振动,在光的照射下发生跃迁。设入射光的能量为。其波长较长,求:

原来处于基态的离子,单位时间内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几率。

②讨论跃迁的选择定则。

(提示:利用积分关系

答:①

②仅当,所以谐振子的偶极跃迁的选择定则是)

解:①

(对于一维线性谐振子~)

其中

一维线性谐振子的波函数为

跃迁几率,当时的跃迁为禁戒跃迁。

可见,所讨论的选择定则为。

#

3、电荷e的谐振子,在时处于基态,时处于弱电场之中(为常数),试求谐振子处于第一激发态的几率。

解:取电场方向为轴正方向,则有

当经过很长时间以后,即当时,。

实际上在以后即可用上述结果。

#

第七章

自旋与全同粒子

7.1.证明:

证:由对易关系

反对易关系

上式两边乘,得

7.2

求在自旋态中,和的测不准关系:

解:在表象中、、的矩阵表示分别为

在态中

讨论:由、的对易关系

[,]

要求

在态中,

可见①式符合上式的要求。

7.3.求的本征值和所属的本征函数。

解:的久期方程为

的本征值为。

设对应于本征值的本征函数为

由本征方程

,得

由归一化条件

,得

对应于本征值的本征函数为

设对应于本征值的本征函数为

由本征方程

由归一化条件,得

对应于本征值的本征函数为

同理可求得的本征值为。其相应的本征函数分别为

7.4

求自旋角动量方向的投影

本征值和所属的本征函数。

在这些本征态中,测量有哪些可能值?这些可能值各以多大的几率出现?的平均值是多少?

解:在

表象,的矩阵元为

其相应的久期方程为

所以的本征值为。

设对应于的本征函数的矩阵表示为,则

由归一化条件,得

可见,

的可能值为

相应的几率为

同理可求得

对应于的本征函数为

在此态中,的可能值为

相应的几率为

7.5设氢的状态是

①求轨道角动量z分量和自旋角动量z分量的平均值;

②求总磁矩

z分量的平均值(用玻尔磁矩子表示)。

解:ψ可改写成

从ψ的表达式中可看出的可能值为

相应的几率为

的可能值为

相应的几率为

7.6

一体系由三个全同的玻色子组成,玻色子之间无相互作用。玻色子只有两个可能的单粒子态。问体系可能的状态有几个?它们的波函数怎样用单粒子波函数构成?

解:体系可能的状态有4个。设两个单粒子态为,,则体系可能的状态为

7.7

证明和组成的正交归一系。

解:

=0

同理可证其它的正交归一关系。

7.8

设两电子在弹性辏力场中运动,每个电子的势能是。如果电子之间的库仑能和相比可以忽略,求当一个电子处在基态,另一电子处于沿x方向运动的第一激发态时,两电子组成体系的波函数。

解:电子波函数的空间部分满足定态S-方程

考虑到

,令

其中

对于基态,

对于沿χ方向的第一激发态,

两电子的空间波函数能够组成一个对称波函数和一个反对称波函数,其形式为

而两电子的自旋波函数可组成三个对称态和一个反对称态,即

综合两方面,两电子组成体系的波函数应是反对称波函数,即

独态:

三重态:

主要参考书:

[1]

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高教出版社,1979

[2]

第3篇: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一、学案的编写

学案导学的前提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份优质的学案,而优质学案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是经过教师们认真思考,充分酝酿,集体研讨,反复修改而成的,它是备课组甚至是学科组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影响优质学案的因素很多,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对学案的编写进行了论述。

1. 学案的组成

学案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导学、课堂学习(课堂探究)、达标测评、巩固训练、课后反思六个部分。“学习目标”就是选用学科组统一分解确定的课时目标,学案后续内容的安排、材料的选取、学法指导等都是围绕达成学习目标服务和展开的。“课前导学”就是将学习内容问题化处理,引导学生根据学习问题进行主动学习——即预习;“课前导学”是一个学习前置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是当前“先学后教”教学思想中“先学”的行动体现。“课堂学习(探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预习中未能解决的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师生在课堂内重点着力的部分,是学案的核心。“达标测评”是根据学习目标要求,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典型性、递进性的习题,检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完成情况。达标测评有两个作用,其一是通过做达标测评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其二是通过测评,了解学生达标情况,为后续作业布置和个性化辅导提供原始材料。“巩固训练”是根据课堂反馈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课后反思”是引导学生每一次学习之后,简单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课后反思内容有助于学生今后复习时,突出复习重点和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 学案的选材

编写学案的教师在叙述学习目标时,必须使用经过学科组分解后达成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课时学习目标,而且要真正理解和吃透学习目标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习目标的导向、激励、调控和监控作用;然后再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学习内容的难度、学情的实际等选择合适的材料、例题、习题、测评题、拓展题等。在选择课本以外题例时,科组要求做到三选:先从网络或教辅资料选取基本符合要求的习题(海选),然后从海选的习题中删去不太好的习题(筛选),再从剩下的习题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习题(精选)。由于基础较差学生学习物理的整体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选题时,教师对那些综合性很强的难题、偏题、怪题、旧题等基本上不要选,主要选择能服务于学习目标的、与课本难度相近或稍微大一点的习题,或选择题干条件变化时又能产生新问题情境的习题,或选择题目有多个设问,且设问难度逐渐递进的习题等。

3. 学案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按下面三个程序编写学案:第一阶段是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安排好下一周学案编写任务,各课时学案编写教师根据学案编写要求,先进行独立思考,结合学习目标、教材、教辅、网络资源等材料,编写学案初稿,提前发给成员教师。各成员教师对学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好集体备课时交流研讨的准备。第二个阶段是集中研讨阶段。由于各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尽相同,个人编写的学案难免有不足之处,需要集体研讨进一步完善。具体做法是: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内,先由学案编写教师重点讲述:①学案编写和设计的意图。②如何根据学习目标,组织、选择和使用相关资源。③编写学案时遇到什么困惑。④学案、课本教辅等的综合使用建议等内容。再由其他教师根据自己对本课时内容的理解,提出学案修改的建议,再由学案编写教师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定稿,印发给教师和学生。第三阶段是各成员教师拿到定稿后的学案,再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对学案进行个性化的增、删、变、改等的处理,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具有本班特色的优秀学案。

二、学案的使用

没有有效使用的学案,即使学习目标再明确,学案编写得再好,也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学案必须通过有效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学案的课前使用

一般在上课前两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案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设置的问题,开始预习,完成学案导学部分的要求,阅读教材,思考学案提出的问题,并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学案上。课代表第二天将学案收集上交给教师检查。以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预习,改变了学生以前不愿预习、不会预习的不良习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学案的课堂使用

教师在检查学生学案的基础上,基本上了解学生对学案内容掌握的整体情况,课堂教学中就能集中精力和学生一起解决学案中未能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解决重难点问题时,一般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果不是很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果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可考虑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来解决问题;如果是很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播放视频和flas等方式,展现物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如在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学生解答小船过河的问题总是出错,为此,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小船过河的flas给学生观看:何时位移最短、何时时间最短,当水流速度增大时,船的速度如何变化等,再让学生思考或讨论相关的问题,就能较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利用学案解决重难点或疑点问题时,教师要尽量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课堂达标测评要限时完成,尽量当堂反馈测评结果,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为后续弥补未能达标内容和课后个别辅导提供第一手材料。

第4篇: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06-3

笔者和本校陈咏梅老师主持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经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立项的第八期课题。该课题于2009年12月正式实施研究,2012年11月结题。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成果,该课题成果获得江苏省2013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较之以往有实质性的突破,对所有参与课程实验的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有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能否发生质的飞跃。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索适合新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历史赋予中学一线教师的使命。

为了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真正在课堂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我们提出了《“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略)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教师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

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和线索,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将学生学习行为前移,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师生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及时反馈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手段,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几个环节所构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也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六环节:是指为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将课堂教学归纳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六个环节。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师教学实践的“桥梁”。本课题研究就是探究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内部关系的功能,并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和线索,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在学案引导下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主动完成知识吸收、能力培养和方法习得等各个学习步骤;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师生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及时反馈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四、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本课题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研究目标为:

1.探究出“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教学流程图。

2.集结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课堂实录,形成专辑。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查阅文献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了解当前有关“学案导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时使用此法。

2.调查法: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手段与方式,了解师生对导学案编制、学生学习小组建立、教与学效果的评价等的意见和建议,以指导本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及实施过程中使用此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总结、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导学案编制要求的培训、学习小组建立及评价培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等等。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反思。

5.总结研究法:对课题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和课题结题报告等等。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创设适切的课堂生态环境,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化建构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内化、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倡导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发现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尽量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3.“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认为,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使原有“认知――知识结构”得以改造或重组。

4.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的两条衡量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花费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不超过既定的标准”,用“师生花费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1.建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教学流程图。

2.建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学科“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3.“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略)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2年7月)

1.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全程参与集体备课、听评课、课题研究等。课题组量化了听评课的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听评课2~3节,并逐周汇总听评课情况及教研活动效果,写出听评课记录,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在全校上下形成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2.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细化出不同学科的具体课堂模式。考虑9门学科的特点,探究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科模式、不同课型的模式。

3.制定“学案导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评价标准。为了对课堂教学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案导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评价标准。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高效,更关系着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深入持久,是否具有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因此课题组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组织观摩课、公开课、赛课活动。学校坚持“以比赛促教学,以竞争促成长”的方针,分年龄段进行教师的赛课活动。教师在比赛中收获了成长,培养了重视教学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意识,明白了“学案导学・六环节”课题模式的评价标准,初步掌握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6.课题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

(三)课题检查和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1月)(略)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总结出符合各学科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总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以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对话为主要方式,引起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知识建构,课堂不仅是交流、对话的场所,更是交流、对话的载体,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生”、“教师”、“课堂”三位一体的总体结构框架。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导学案为交流、对话的载体,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方案、目标达成的路线图,这就对导学案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等;教师与课堂之间以教材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编制好导学案,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内容的设计;学生和课堂之间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度的关注课堂,真正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力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

教师通过该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思维与发展;学生通过该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实现生成与知识建构;课堂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师生、生生的互动及对话。让“学生”、“教师”、“课堂”的“三位”以及“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建构”、“课堂互动”、“交流对话”六个进行方式实现“六环节”的循环。

“自学质疑”环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学案的引导下,在课前或课内通过自学、小组内的交流及互助学习,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提出疑难问题。本环节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设计学案,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等。交流展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交流,也可以是课堂对话讨论交流,还可以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交流展示等等,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促进学生及时思考,共享学习成果。

“互动探究”环节:“互动探究”的内容可以是“自学质疑”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交流展示”中生成的或未解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互动探究”的形式可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可以是学习小组成员间互动、不同学习小组间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环节的重要形式,问题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让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案,可以选派代表进行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探究素材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精讲点拨”环节: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惑点进行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过程;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选用,注意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环节中都可以适时地体现精讲点拨。

“矫正反馈”环节: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即可以在批改学案时,也可以在复习巩固时,还可以结合到其他“环节”的学习当中去。

“迁移运用”环节:是对学生一节课学习结果的检验,主要以“巩固案”的形式反映。巩固案的选择要体现难易结合,即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

(二)建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学科“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略)

(三)“学案导学・六环节”各科教学案例(略)

(四)课题组成员发表、获奖论文(略)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改变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学习方式。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是学生“学案”的编写者,是课堂“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疑惑”的点拨者。目前,海州高中的课堂充满了学生“交流展示”的身影,师生、生生“互动探究”的智慧碰撞,教师“精讲点拨”的感悟生成,学生“矫正反馈”的大彻大悟,师生“迁移应用”的提高升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是课题研究的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笔者获得省特级教师、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市政府特殊津贴、市名师、市“521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陈咏梅老师获得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蒋红娟老师获得市优秀教育园丁等荣誉称号。王聿奎老师获得省教学基本功大赛总成绩贰等奖、省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壹等奖、省名师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徐进勇老师获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三是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课题研究的实践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促进了课堂民主氛围的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获得了很多荣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

第5篇: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实践反思

一、实践依据

导学案,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其产生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教育理念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着眼于时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不断开拓的新世纪的优秀人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符合教育方针。通过针对性地创设导学案的问题情景,求变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导学案的设计可促使学生形成具备终身学习的动机、态度、方法和能力,能不断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终身学习活动。

二、教学流程

(一)编写导学案

编写导学案要在充分考察、了解本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根据不同的课型和要求进行设计。通过集体研讨,集思广益,不断调整和完善,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

导学案每个课时的基本结构及要求:

1、课题及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应把学习的三维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任务,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准备、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2、学习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课前延伸。在学习新知识前,设计一定量的预习题、补充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发展史、现代科学的热门话题等为本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4、课内探究。依据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要将知识问题化,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5、课后提升。能力训练是学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设置适量的习题,通过解题巩固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题目设置要分层次,既关注大多数的同时,又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

(二)导学案的运用

导学案是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先自学,学案中包含的知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要靠课堂导学去实现,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只有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完美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课堂的高效。

学案具体实施过程为:发放学案,依案自学实验探究,讨论交流,信息反馈点拨精讲,解难释疑当堂反馈,优化补偿加强总结,反思领悟。

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掌握了解学生的模糊点,上课时就可以避免知识的重复讲解,提高“导”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效果与反思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导学案教学法对高中化学教学是有效而且是高效的。其主要意义在于:

1、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进一步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导学案”省去了黑板上抄写例题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学生课上笔记的书写量,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思考,增大了课堂容量。学案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学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提高了学习能力,从而可以轻松地学习;学案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3、切实减轻了学生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4、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导学案是集体研究、团队合作的结晶。教师在学习、交流和实践过程中,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团队精神得到明显的加强。

导学案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一些误区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误区一:导学案编写教案化,以“教”定“学案”的色彩浓重。教案的着眼点在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很多老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规定或者限定了学生的学习路径,呈现的还是不容选择的过程,不断“强化训练”的过程,为落实知识点服务的过程,偏离编制学案初衷的现象严重。

误区二:导学案编写作业化,导学案更像是“题案”。导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师认为“导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导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导学案”。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误区三:导学案编写共性化和僵硬化,学案模式变成了流水线作业。导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有些老师忽视学生的差异,无视课型的不同,过分依赖学案,被导学案束搏住手脚,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完善,我们相信,“导学案”教学模式将在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中释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参考文献

第6篇: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教学做合一;讲学练合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就业的需求,社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知识型到能力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给各类高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是培养软件人才重要的必修课程,这让许多原本一直沿袭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也都开始大力拓展这类课程的教改思路。近年来,面向对象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这门课作为大一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作为新教学改革的重点试点课程,经过几轮的探索和实践,这门课程无论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或教学效果上都给其他基础类课程的后续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下面就这门课程的改革思路进行介绍。

1 当前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当前,大多数院校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上都采用单个老师授课的方式,并采用理论加实践的形式,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教学资源单一或教学思路或角度有局限。虽然理论加实践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和增强动手能力,但由于老师教学资源和精力有限,这种学习的形式会让学生感到疲劳,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种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也大多沿用了一般的知识点的顺序讲解形式,在课程知识点的系统划分上有欠缺,在学生解决实际项目问题上也有欠缺。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教师的灌输并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如何将传统的教转变为学生体验式的学,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参与进来才是改革的重点。

因此,无论从教师教还是学生学的角度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都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解决教与学角色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学校和社会的人才需求。

2 课程改革新探索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OOP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技能,掌握3层的程序架构模式,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应用技能,为其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软件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勤奋、严谨、灵活的自主学习态度以及合理分工、团队协作的工作态度。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按以下教学改革思路按进行了实践。

2.1 改革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团队力量

我们首次尝试团队教学法,实行“大班授课、小班实训”的方式。教学团队由主讲教师和实训教师组成。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定期交流教学和学习情况。其中,主讲教师负责理论课堂的大班授课;实训教师负责小班的实训指导、作业批改和反馈等,其余环节都由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的共同进步,有利于课程建设规范,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老师的教学得到更好的学习补充。

2.2 采用“主题划分,案例贯穿”的教学设计

将传统的零散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和划分。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划分为4大主题:主题1-面向对象基础;主题2-继承多态;主题3-泛型集合;主题4-3层架构的项目实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基础案例一主题案例一项目案例3级案例,讲授4大主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1)基础案例。包括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对各主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讲、学、练合一”;每个主题内包含多个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

2)主题案例。每个主题结束时,通过主题案例让学生整合本主题内容,进行综合性设计和训练。每个主题内包含1个主题案例。

3)项目案例。课程结束时,通过项目案例实训,使学生能够融合整门课程的内容,进行3层架构项目的设计和实现,项目案例设计和实现贯穿每主题。在每主题中逐步实现项目的主体部分,在期末将它们整合起来,成为完整规范的项目。整门课程包含1个项目案例。

通过“4大主题,3级案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高职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理念:“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教授知识,也能通过各级案例,锻炼学生利用知识实现案例任务的技能。

“4大主题,3级案例”的关系如图1所示。

我们按照这4大主题划分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也分为这4个阶段。以第2主题讲解为例,我们将继承和多态的主题知识点融汇到课堂的基础案例中讲解,基础案例划分为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例如,在主题2的第一次授课上,我们引入教学案例“人和教师、学生”之间的继承关系来讲授最基本的继承概念,并实例化具体的某个学生来说明类与对象的关系。随后引入练习案例“员工和销售员工、采购员工”的关系来让学生自己练习理解继承概念,教师总结纠正。最后,让学生将自行设计和描述“生物和动物、植物,动物和猫、狮子,植物和玫瑰、松树”之间的3层继承关系作为课后练习,并进行拓展。随后的每次课堂授课都会引入恰当的基础案例。当主题2的知识点讲授完后,我们会专门引入一个主题案例“小孩画图(长方形、圆、三角形等)”来对本主题的继承和多态等知识点进行串联,综合应用本主题。在主题案例结束后,我们会导入项目案例“学生选课管理系统”3层架构中的第2层数据访问层类设计,包括学生类、教师类、课程类等的设计。通过这3层案例的贯穿,完成主题2的完整实施。接下来就是其他各主题的类似实施。最后,通过主题4的主题讲解、训练,将前面各主题实施阶段中的项目案例各层串联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3层架构的“学生选课系统”,实现整门课程的实践项目。

2.3 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体参与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验式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以项目组团队方式主体参与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应用技能,为其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第7篇: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论文摘 要: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以 “问题促学习”的原则要求的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设计的误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导学案设计上的误区,引导大家走出这些误区。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由于它是集教师“导案”,学生“学案”、“练案”于一体的“教学合一”的文本,因此承载了新课程“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导学案教学法受到了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对高效课堂认知程度不同,对导学案的设计中以 “问题促学习”的原则要求的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设计的误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导学案设计上的误区,引导大家走出这些误区。

误区一:导学案设计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它是以教师为中主,强调的是“教”的设计;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旨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很深,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糅”,最后搞成了“四不像”。比如教师的导入新课,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了很大精力,即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导致学习的低效。

误区二:导学案设计习题化

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首先这是对“问题”和“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习题”一般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解法典型、供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所用。而“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习题,也应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的问题;不仅应包括“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也应包括“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不仅应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应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因此,两者的外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大不相同。

从性质上看,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等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而习题或考卷则仅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

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师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教辅资料,于是这种有着丰富内涵的导学案被异化为练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其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对照课本抄答案,学生合作找答案,课堂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教师如果按这种“假导学案”进行教学,不仅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也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偿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

误区三: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

问题肤浅化主要表现在

1、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没有探究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于课堂上的生成。没有生成性的课堂也就没有生命性,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3、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师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二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问题。4、问题的设计过于零碎化。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问题“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或者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者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但这不等于将问题“零碎化”,就像传统课堂上的“满堂问”一样,教师一问到底,实际上很多都属于无效提问。这样设计的结果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误区四:导学案设计共性化

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修订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的过程。从集智备课(形成“共案”)到个人“初备”(形成“个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但由于教师集智备课行为的不规范或者管理不到位、教师认知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备课环节被简化。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更有甚者,集智备课活动被继续简化成个人分工备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就更大。

导学案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也就是既要解决好n个学生的问题,还要 n=1要的问题。让学生优生“吃好”,让学困生“吃饱”,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自助餐”,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导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避免导学案共性化,就要进行集体研讨下的个性化设计,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设计。即前面所说的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检评等。这样设计出的导学案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误区五:导学案设计提纲化。

这也是导学案设计初期容易产生的误区。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对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帮助;二是受传统导学方式的影响,比如许多教师资料往往在每堂课内容学习之前设计一个学习提纲。这些提纲只是起到对知识梳理归纳的作用,并不是对问题的设计,完全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

总之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导学案设计应当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应当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应当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何灿华.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探究能力[j].化学教学,2003,(5).

第8篇: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87-02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概括地说,“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导学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迅速走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以下积极意义:

1.“导学案”的运用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贴近。“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地理已经成为了众多地理教师的共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导学案”的运用可以改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的自主地位。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预习效率低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相对较少,学案的习题又多,很多学生只注重对习题的完成,由于地理课上理论知识较多,所以许多学生都翻着课本抄答案,有时题目甚至都没读完,直接去课本上找答案,以填满空为目的。对于那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学案习题的练习,预习效果差,效率低,根本达不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学习的目的。因此,虽然学生对学案上的内容都进行了填充,但是对学生实际的帮助并不大。

2.缺少思考

通过对学生做学案情况的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就把学案放置在一旁,对在做学案时那些自己不会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复习。大多学生都认为学案上的知识点很重要,都会对学案进行很好的保存,在考试之前进行复习,但是多数学生对学案上的错题没有进行及时的整理和思考,导致不知道哪些问题是自己不会的,哪些问题是自己已经掌握的,而且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不清楚,所以在进行学案练习的时候,由于学生缺少思考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3.忽略做课堂笔记

由于学案的内容较为详细全面,知识网络清晰,造成学生过于依赖学案,甚至都不记课堂笔记,认为学案里面什么都有,由于学生对课堂笔记的忽略,导致分不清学习重点,而且在课堂听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走神的现象,反而不利于学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提高导学案教学效率的措施

1.提高预习效率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虽然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可以把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转化成具体的思考问题,在学案中加入一些难度适中的思考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知识,虽然难度不大,但学生必须对课本知识进行仔细的阅读才能够解答出来,避免学生一味抄课本的现象。比如,在黑子和耀斑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在课本中可以查到耀斑和黑子的频繁出现代表着太阳活动较强,那么学案中可以出现一道“在黑子活动较强还是较弱的时候,地球上的气候会出现反常现象?”这样既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阅读,又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2.增强思考意识

对学案内容进行补充,在每一节课程结束之后,都要求学生把做错的题整理出来,并记录做错的原因以及该题所步及的知识点,记录自己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并对每一节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和框架整理。比如,在对南北方水系、气候、土壤、农作物的学习上,由于知识点比较零散,学生容易出现记混或记错的现象,所以就要求学生建构一个适于自己记忆的框架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对做的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提高做笔记的意识

由于学案的内容知识过于详尽,导致学生忽略对课堂笔记的记录,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复习的时候找不到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学案上的内容尽可能的精简,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记录笔记,并定期的检查课堂笔记,对于记录差的同学提出批评,记录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在班级进行展示,让学生学习正确记录笔记的方法,培养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结语

通过对导学案教学进一步的改革,真正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效率,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发挥了导学案教学在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杨俊花,王香东.中学地理教学规律浅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

第9篇: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导学案;学生自主发展小组

【中图分类号】G633.2

【正文】

导学案教学已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导学案教学使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确了在课堂上如何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习惯。以充分体现“以学为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无裨益。尤其是针对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在情景导入、拓展、衍生和针对具体学情进行学法指导方面受益非浅。现把“导学案”编写、操作方法及该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编写导学案

1.标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2.设置问题列出导学提纲。把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结论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质疑而导其思。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预习能对所学内容有了粗浅的、感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理性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3.设计针对性练习和课堂练习。学习是为了运用针对性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然后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思考题。“题型”的选择应根据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能级要求合理设计、恰当安排。对能级要求低的问题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运用导学案

1.“导学”与自学。“导学案”编写好后提前2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初步阅读教材。并对学生阅读做出三点指导:一是要求学生读书要快、要尽量节省时间。二是要求学生在读书中找出的知识点或问题答案要准。三是边阅读边思考找出疑点做好记号或记录。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做适当的激励。同时通过检查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模糊点有所了解,上课时可以进行针对讲解。

2.师生共学。完成上述自学指导工作后,师生之间已有沟通的共同基础,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辨析、点拨和训练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另外在课程设计中教师不妨有意识地穿插结合本地实际的时政要闻,设置问题充实课堂、明辨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总结导学案

通过学案导学教学,课堂的效率被大大提高,学生能看见自己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3.减轻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使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4.教学相长。学生在自学时可能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前收集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四、完善导学案

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和提高。

1.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兴趣不容易被激发,课堂不够活跃。

2.在“导”这一环节上有时显得还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在“讲”的环节上由于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讲的还是过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