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

课题研究理论全文(5篇)

课题研究理论

第1篇:课题研究理论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集体备课模式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也给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创新独立学院集体备课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现实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们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认真阅读教材,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拟定教学计划,交流教学方法,撰写教学教案,制定教学课件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所以,集体备课就是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来完成教学准备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这种博众家之长的备课方式正是解决独立学院思政课诸多问题的需要。

1.1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需要

独立学院思政课的师资队伍一般由母体学校委派教师、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教师往往来源复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统一,教学效果也有高有低。集体备课就为协调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研讨教学重点和难点、查找教学漏洞、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1.2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学学时欠缺的需要

“05方案”实施以来,多数独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05方案”的要求,把规定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实际上,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几门课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学时和学分减少的问题。在教学学时欠缺、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1.3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师经验不足的需要

独立学院专任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体,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应届硕士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学习时间有限、培训机会较少、业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集体备课把有经验的教师和没有经验的老师安排在一起,为新教师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管理方法、教学技巧提供了机会。集体备课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

2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现在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总的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活动基本上还处于一种比较随意的阶段,有的学校的集体备课甚至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综观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校重视不够,缺乏管理机制制定

科学合理的集体备课制度对规范集体备课活动,提高集体备课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缺乏、管理经验相对落后、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等原因并没有制定集体备课制度。在没有政策支撑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们只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全凭一个人的力量从事教学研究。有的学校尽管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活动计划,开展活动的随意性也很大。再加上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缺少对备课效果的检查与监督,导致集体备课很难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2.2教师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集大家之智慧来弥补各自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理解和认识,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集体备课只是少数人的事,“与我无关”。有的学校采取的“轮着来”的备课方式也让一些老师产生了误解,认为一人一次,就是轮着的人备,没轮着的人就可以袖手旁观,甚至可以坐享其成。因此,教师们参与备课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导致很多学校仍然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

2.3备课模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虽然集体备课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但大部分学校都把集体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备教案方面。在许多学校看来,集体备课只要掌握了教材的内容,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案就完成了任务。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则很少纳入到备课的范围,对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文理科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如何“因材施教”并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也很少涉及。具体到如何备课,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备课就更不重视了。年复一年的采用单调乏味的集体备课模式直接导致教师参与备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3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模式探索

传统的备课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必须突破这种单一的备课模式,创新灵活多样的备课模式以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团队合力。

3.1专题型备课模式

专题型备课模式是指教学团队在集体备课时预先选定一个专题,大家围绕这一专题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学参考书,搜集、选择教学案例,补充教学资源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最后在集体备课会上展示自己的专题教学内容,由其他教师进行集体审阅,提出修改意见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特别适合教学学时不足、教学任务繁重的独立学院。通过专题备课,教师团队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了教学体系,还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3.2案例型备课模式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广大学生的喜爱。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与各种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添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经典教学案例。案例型备课模式就是教学团队以一个专题或一个章节为教学核心,大家一起挑选、编写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研讨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如何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合力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资源库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的能力,最终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

3.3问题型备课模式

问题型备课模式是指教学团队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的备课模式。传统的问题型备课模式往往把重点放在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事实上,仅仅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只是起到了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某一知识点的作用。从当前独立学院思政课的现状分析,思政课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如何解决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不感兴趣的问题。所以,问题型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首先应该是备学生目前的思想问题,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想法及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其次,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共同研讨解决方案。最后才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知识点的问题。学生思想困惑的解决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前提,只有解决了根本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创新备课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除以上三种集体备课模式,独立学院还可以选择视频学习型、文件学习型、优秀教师示范讲座等模式对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及方式进行创新。

总之,独立学院通过创新集体备课的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优势,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使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持续的发展。还可以起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赖平.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思路之坚持集体备课锤炼教学团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院,2009,(3).

[2]姜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10).

第2篇:课题研究理论范文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现出知识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促使学生带有感情地参与课堂学习当中,触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吸收知识,大大地改善了课堂效果。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知识量强大、涵盖面广,包含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地理解专业知识,接触相关专业技术。

二、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性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现,能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让课堂教学由枯燥变为生动丰满、有趣味性,树立了学生的专业理想。

1.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对于现在的中职课堂来说,教师可以把理论课堂搬至实习场地,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实现一体化教学。但是对于机械基础课程来说,进入实训课课堂并不能充分地展示出机械传动的运动过程,我们只能看到运动的结果。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充分演示机械传动的运动过程,把抽象化的知识结构形象化。如我们经常坐公交车,对于公交车车门启闭系统,通过多媒体演示对照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2.提高了教学效率

知识的结构体系是有层次的,相关知识在不同的课程中体现,而学生需要的是将这些知识转化应用到实践操作上,多媒体课件可以缩短时间,缩短学科间的距离。相关知识点可以通过图片、动画演示集结到一起,使学生更好地、更准确地处理教材知识点。例如:公差的学习与机械加工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而公差的学习过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是一个薄弱点,而想象的扩大的误差和精度通过传统教学来讲是平面的,没有立体感,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动画演示,再联系生产实践应用,通过实践课做出基本尺寸相同、实际尺寸在公差范围内的不同的孔轴来诠释、理解公差的概念和应用,能够有效地整合知识点,避免重复学习知识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3.与传统教学互补

第3篇:课题研究理论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建设

1研究的意义

1.1理论意义。(1)研究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资料,丰富现已有的研究理论,填补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空白,丰富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的体系。(2)有利于进一步整合乡村振兴中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满足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丰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的体系。(3)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从社会角度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从政治角度讲,是巩固执政之基的迫切需要;从经济角度讲,是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开发的有力保障。此外,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利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更多的人关心、参与和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格局。1.2现实意义。(1)立足于国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础上,在政府文件指导下,探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发展对策,提出诚恳、合理的建议。(2)对建设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地方政府尤其是村委会对日后的维护、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见。(3)进一步为国内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供参考,对调研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甚至全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相关概念的界定

(1)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由政府主导,作为当地主要文化资源供给主体,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为目的,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2)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定义:参照“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七个一”标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90平方米),一个简易戏台(长10米、宽5米、高0.8米),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含一套音响和部分乐器),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含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1套体育健身器材)。

3本课题研究问题当前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设施较为落后或不足。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并没有融入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设备的科技含量不高,文化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发展空间。(2)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传统的服务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而服务人员引进机制尚不健全,对服务人员认可程度低,从而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3)缺乏建设的标准或缺乏标准化建设。在已有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中也存在不以居民需要为核心,重形式而轻内涵的问题,缺少固定的建设标准和标准化规格。(4)思想观念落后。由于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较少,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保障能力不强,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公共服务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缺失服务创新意识,所以有效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人员观念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4本课题研究问题的对策建议

(1)针对基层文化设施较为落后或不足方面的对策。加大政府财政及社会各界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惠民工程建设。政府要重视乡村的文化工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大繁荣大发展。要保证有更多的资金流入乡村的文化建设领域,推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的发展。(2)针对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对策。重视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乡村文化骨干要重点培养,要定期的组织他们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得以提升。我们应该鼓励专业走这条道路的人们,积极培养他们,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播下去。同时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3)针对缺乏建设的标准或缺乏标准化建设方面的对策。出台系列化的规范性政策文件。应建立起行业标准使其对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标准化建设和运营作出明确引领。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建设管理模式。各级政府可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中心建设管理。(4)针对思想观念落后方面的对策。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引导村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不仅场馆要开放,要体现公共性。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要开放,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转换思维,变运行思维为运营思维。思维创新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原动力,只有思维创新才会形成自觉的行动创新。

5结束语

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虽然我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加快村级综合文化服务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和不足问题,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督察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快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的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全民一起努力,致力于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广大村级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将与物质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也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定国.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构建陕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新农村建设,(2009)22-0091-02.

[2]方笙.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奋共服务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0.

第4篇:课题研究理论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自2002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至今已过去15个年头,这些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可谓如火如荼,但是目前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面对这样的现实,高校体育课程如何改革,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摸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需求的体育发展之路,是摆在每一位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课题从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中遴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七所高校,包括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医科大学以及燕山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北京211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课题研究方向,从中国知网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2.2访谈调查法为掌握真实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通过走访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和微信平台等方式对13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部领导、教师以及普通学生进行了调研。所选取的高校地域分布广泛,主要在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秦皇岛等城市,学科类型较为齐全,包括理工、农林、医药、财经、师范和综合性大学。1.2.3综合分析法。对相关资料和调查结果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剖析。

2.结论与分析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育课程改革的“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理念逐步明确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受传统体育思想的影响,存在着重技术、轻娱乐、重身体、轻心理的弊端。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师逐步能正确认识“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课程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倾情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深知高校体育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更注重关心学生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的协同发展。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强身育人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2.2体育课程改革形式多于内容,高校与中学的体育课程改革衔接性较差部分高校从体育课程的教材选用、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与以往无明显变化,只是仿照其他高校开设了几门新课程而已,没有真正地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从新《纲要》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比较,可以看出高校与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几乎是在重复中学内容,另外,河北省高校与中学在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交流很少,尤其是体育课程改革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理论严重欠缺,难以明确高校与中学的差异性与衔接性。

3.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策与建议

3.1首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五个有利于的原则一是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利于体育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优化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的蓬勃开展;三是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有利于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学生体质的不断提高;四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地开展大学体育教育,有利于基础能力的建设与保障水平的提高;五是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3.2其次,必须要有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来源广泛的体育经费作为保障高校体育教学以发展大学生个性、完善人格、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为目的,无论是必修、选修或俱乐部形式的体育课程,都需要完备的体育教学条件,齐全的场地设备,丰富的体育书刊资料,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合理的师资配置,新时代知识在不断更新,学校要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合理安排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3.3再次,精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河北省体育教学内容从过去以跑、跳、投为主的田径项目过渡到现阶段以传统武术、三大球项目(足球、篮球、排球)和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居多,健身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涉及较少,根据高校实际情况,适度开设定向越野、跑射联项、中国式摔跤、素质拓展训练、大众健身交谊舞、体育摄影等课程。让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达到每人每天活动1小时的锻炼标准。同时,完善体育实践课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更好的完成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

[2]高雪梅等.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1)

[3]郑学会等.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4]张劲松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3)

第5篇:课题研究理论范文

关键词:学术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发展趋势

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学术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学术研究是高等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弘扬文化知识、传递人文正能量、辐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学术研究将成为宏观发展的核心内容。透过学术研究视角,树立高校教学管理新理念,制定和研究多样性的管理方法和途径,将推动高等教育摆脱校园限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经济建设发展的中心地带,促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和中坚力量。

一、科学批判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术管理体系

1.西方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管理体系,给予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性启示。西方高等教育管理起步比较早,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拥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理论,并且衍生出众多的管理理论流派。西方高等教育成功地将企业管理学概念引入到高等教育体制中,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形成了独特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1]。中国高等教育则相对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专门探索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理论体系匮乏,研究水平比较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到位,不能满足实际教育中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需求。科学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其创新思路,挖掘其先进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实际情况的契合点,将有利于加快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的进程。

2.遵循学术规律,科学批判和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理性链接中西方管理理论。理论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精神产物,是特定环境的时代反映。西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产生于西方社会环境下,与西方的社会文化相吻合,故能够直接应用到西方高等教育管理中[2]。但是中国高等教育扎根于中国国情,拥有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在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时,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环境,秉承客观批判和科学借鉴的态度。不论什么学科理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学习者理性地分析和判断。本质上来说,借鉴理论的过程也是一种理性学习的过程,借鉴不是理论发展的结束,而是理论传播、发展和深化的起点,是理论发展成为经典理论的必经之路。中国高等教育在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西方管理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大胆摒弃其劣势因素,理性而客观地融合中西方理论,反复地研究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偏颇性的理论,借用新的理论弥补其带有缺陷的理论,进而架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二、深化学术理念,构建成熟学术管理新机制,体现教育教学管理宏观改革特色

1.多侧面、多途径探索教育管理理论,架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学术管理网络。教育教学宏观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国际教育领域内有关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纷繁复杂,需要多途径、多角度展开分析。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的宗旨,是高等教育的导航灯,正确而科学的管理理论在教育过程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消极错误的管理理论则很容易误导教育的发展,阻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化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该彰显规律性,从整体上诠释高等教育的真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学科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此外,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该是一个整体,不仅涉及管理层面的理论,还涉及管理学的发展史等。只有具有清晰脉络的管理理论,才能称得上成熟的管理理论,才是完善的管理教学体系,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大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教学突破,成就高等教育管理的奇迹。

2.优化学术研究权力,形成秩序性学术范畴研究体系,达成学术管理共识。管理学理念是管理理论架构和发展的指南,树立学术理念是学术研究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南。突破传统管理的限制,从学术管理的视角出发,力争架构有序的学术范畴研究体系,不断形成完善的学术管理理论是高校教学管理宏观发展的必要保障。学术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完善的教学管理理论离不开学术管理的支撑,学术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走上成熟的标志[4]。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停留在传统的知识管理上,很少聚焦在学术管理层面,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科研的发展。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新方向,大胆朝着学术管理方向创新迈进,实现教育教学学术管理的改革,建设独特的学科建设体系是教育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向。

3.创造科学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科学成果,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学术改革层次。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一直倾向于政策层面和知识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完美诠释了文化教学和知识教学的管理过程,但是缺乏学术研究管理方面的建设。可以说,学术探究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缺陷,是阻碍高等教育建设性发展的主要因素。纵观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理论性突出的理论成果偏多,但是与实践结合,能够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不多,甚至出现一些生搬硬套教育理论的科学成果,致使高等教育的特色未能凸现出来,还减慢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前进的步伐。深入研究科学性和实践性强的学术研究成果,是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学术改革层次的关键所在。

三、开发研究队伍学术潜能,提升专业学术水平,实现教育管理突破性进展

1.增强研究队伍建设,全面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管理研究人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已俨然成为一个巨型的教育网络,高校管理活动的学科性和综合性不断深入,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加强管理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深化能力学习,拓宽素质培养,优化服务环境,为提升管理研究人员的综合素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术研究体系的架构和提升关键在于研究队伍人员学术能力的提高。学术改革要求管理研究人员具备跨学科和深层次的知识,能够对高校教学管理做出理论层面的探究和思考,提升对深层次管理理论的认知和总结,能够探索隐藏在教育管理现象背后的管理规律。高校的管理研究队伍还要具备丰富的实战性的管理经验和学术研究经验,能够准确确定管理内容和定位学术研究方向,能够对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有理论性的感悟[5]。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员要具备常规管理和学术管理的热情。既懂理论又具备实战经验的管理人员能够直接影响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层次以及学术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同时还能直接影响管理效能的提升。

2.实现教育管理研究队伍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学术意识强的队伍。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管理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目前,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人员主要包括三大类,分别是政府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性的教育研究人员以及高等教育的一线教育者[6]。管理研究队伍最显著的特点是非专业性,理论知识缺乏,但是却具备一定的实战管理经验,而年轻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实战经验不足,教条主义色彩浓厚,难以应对实践管理活动中的突发情况。深化研究队伍的管理,完善研究队伍的建设,营造积极的管理环境,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研究管理人员,不断提升研究队伍建设的规范性,深化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将学术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管理定位为高校发展的未来趋势。在学术研究的引导下,在教学管理改革的目标下,创建一支具有完整知识结构、具备钻研创新意识、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队伍,使其能够真正担当起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术研究的职能。

3.努力创造条件,让管理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课题研究项目。管理研究队伍的建设,以及研究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创设条件,为管理研究人员参与实践管理活动和学术课题研究提供平台,使其在实战性的管理和学术活动中感受教育管理的细节,理解学术课题研究的环节[7]。在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能够自觉检验管理理论,并能积极修正和不断完善教育理论,这不仅有利于研究人员深刻意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还能促使研究人员通过教学实践创新探索出新的研究理论,从而强有力地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顺利开展。

四、实现学术研究实践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融合,提升实践管理服务水平

1.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理论在实践中的功能性作用。管理理论源于高等教育管理教学实践,然而又高于传统的实践教学。管理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实践,只有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相吻合,才能真正起到理论的作用,实现理论的价值,体现理论的高度。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是对教学管理实践的恰当解释,是实践活动规律的总结。在未来以学术为重心的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需要不断凸显学术理论的价值。根据学术活动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术的重要影响力,以及学术研究的科学内容,全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术理论,重新定位学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从抽象和具体的角度分别尝试不同的理论指导机制,促使学术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发挥教育引导的功能[8]。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对实践活动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要正确认知和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微妙关系,在遵循科学理论规律的基础上,总结科学正确的学术理论,充分发挥学术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功能性作用。

2.创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沟通和作用机制,提炼实战经验,弥补理论空缺。学术理论与科研实践活动的结合是学术研究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宏观改革的新趋势,但是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科学性融合需要稳定的平台以及优化的教学管理环境。创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沟通和合作的机制,促使理论结合实践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架构理论与实践相互连接的桥梁。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要想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指导性功能,必须顺利解决各种形式的中介问题。实践活动能够总结多种形式的实践经验,弥补教育管理理论的漏洞,实现理论修补作用。理论与实践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二者的紧密结合能够增强理论的可操作性,提升实践的可指导性[9]。完善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机制是建构一系列实践性理论的关键,能够引起研究者对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和谐发展能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

3.强化管理者运用学术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引导管理者自觉实践理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比较重视理论体系的完善,但缺乏将理论合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和素质,这限制了教育管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理论产生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如果不能自动应用到实践中,就需要实践活动的主体自觉地学习和应用教学管理理论。可以说,理论能否与实践结合,既要考虑理论的指导价值,也要关注管理者的作用。高素质的管理者具有充分的实践意识,能够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提升管理者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将学术理论付诸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管理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理论的运用者,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积极引导管理者的自觉实践意识,能够有力地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宏观改革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教育工程,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大胆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同时,又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最终实现中国教育式的改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体系。学术研究视角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就是要实现学术理论的构建,以及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学术视角为出发点,创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齐晓宇,姚洁.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89-92.

[2]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2):56-60.

[3]方芹.适应形势发展提高教学管理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34-36.

[4]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J].比较教育研究,2012(9):34-37.

[5]张娟,孙亮.强化创新,切实提高教学管理质量[J].高教探索,2012(12):41-43.

[6]徐祖广.论社会主义高校实现形式多样化[J].北京大学教育研究,2011(1):35-38.

[7]刘海波,徐志军.关于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研究[J].江苏高教,2012(1):90-92.

[8]贾俊莉.提高高校本科教学管理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5):32-3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