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精选(九篇)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

第1篇: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信息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是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当前,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广播电视大学特别是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市级广播电视大学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以实用、应用为导向的办学目标;课程建设也应以此为基点。

一、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实施细则

1、 课程概况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当具有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预备知识。基本要求是:使学生对网络操作系统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 对当前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种类和网络资源共享与网络安全有较清晰的理解;学会一种网络操作系统的最基本使用方法,并能举一反三,掌握其它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基础的网络资源共享;初步培养网络操作中的安全意识;了解网络操作系统技术的新发展。

2、 教学组织: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使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实验环节。应以重点难点辅导、解惑答疑为主。学习时应在充分自学每章内容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同时,重点观看录像中有关的教学内容,当每章内容学习将结束时,可利用网上辅导的材料来归纳总结。如学习中存在问题可以通过当地电大的辅导教师、中央电大主持教师以及充分利用网上的有关技术论坛,来取得网友们的帮助。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实验机时不得少于24学时。

3、 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根据本课程特点,教学和学习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网络操作系统强调基本概念和网络操作系统的总体构架,对于具体操作系统不要过多地讲述操作细节,一些具体操作的掌握可在实验环节解决;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发展非常迅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不断新的版本,因此应尽可能地讲述较新的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致很快地过时;教材的每章后面配有自测题和练习题,同学在学习完每章的知识内容后应认真练习,并总结本章所教授的内容。此外,在学习每章内容后,还应该结合各个实验,来体会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课程面授时,任课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认真指导学生上机实践操作,要求学生保存好每一次的实验报告以备检查;本课程任课教师应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和上机实践操作训练题,督促学生按学习进度、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平时作业和上机实验报告。期末复习一定要围绕中央电大统一出的复习考纲和要求; 各分校应把好任职教师的资格认定关,做好教学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各教学点要聘请本科或本科以上具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教学工作。

二、 电大教育的对象是应用型人才

电大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面向应用、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使得学生“会安装、会操作、会配置、会管理”常见网络操作系统,具体来说,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理论知识,安装常见网络操作系统,能熟练地操作网络操作系统,能配置、管理常见网络服务,也可为参加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考试打下基础。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网络工程工作打下知识基础 。更新课程教学理念根据教育部关于人才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要求,以应用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课程教学也必须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学习高等教育技术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走访调研“网络管理员”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才能保持课程的应用性与先进性。必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实际网络工程相结合。

三、 注意因材施教

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照本宣科,一视同仁的进行教学,不区分对象加以引导,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渐渐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授课教师,应重点做好多方面的考虑,要尽力做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树立进一步学好的信心,增强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太多的专业知识,而应多让学生积极动手,让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当中,听取和收集整理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根据不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的进度 ,因材施教的设置好授课内容和上机实践环节的操作项目。建议教师可在开课之初,安排一次摸底测试,以便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的应用能力;在随后展开的课程教学中,可重点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加快学习进度,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而对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紧跟时代的潮流,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一些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帮助他们调整好学习心态,克服急躁、盲目自大的厌学情绪,根据其自身的水平制订针对性较强的计算机

转贴于论文联盟

基础知识能力拓展学习计划,还可以安排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使学生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进而更加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信息变换无穷,知识容量增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成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络应用能力的,从事网络方面岗位的高等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为了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需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学习手段。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对学生信息条理化加工的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2篇: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功能应用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慕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它能较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自由度。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操作系统》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利用“慕课”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正是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

1.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现状

1.1教学现状

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访谈发现目前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与国际相比,国内采用的一些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只能反映经典内容,应用实例多以类Unix为主,与主流市场应用存在距离,无法体现当代操作系统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其次,操作系统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概念较为抽象和需要多门前导专业基础课程支撑等特点,对教师而言,授课难度较大,而对学生来说,则难以掌握课程要领,甚至部分学生在学完之后感到收效甚微;再次,理论较多,动手实践课程较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

1.2“慕课”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慕课”(M0OC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其优越性主要有:(1)免费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不仅开放教师授课视频,还为学生提供包括学习阅读资料和学习辅导等在内的一整套优质教育资源;(2)“慕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这个平台试图将传统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学习者在这个虚拟的教室里自由学习;(3)学习活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可以使用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借助任何通讯手段都可以参加到这个虚拟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简单地说“慕课”就是借用现代科技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其核心的教学思想仍然是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扩大受众面。

综上所述,利用“慕课”平台进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对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慕课”平台上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改革

“慕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其关键算法和应用功能:进程调度、进程同步、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计和驱动程序设计等。在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借助“慕课”平台实现对操作系统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机制等课程设计的改革如下:

2.1操作系统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和记笔记的方式完成该课程的学习。缺点:6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无趣味,上课不积极,作业不按时完成;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太难、听不懂、学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部分学生愿意学,缺乏预习和复习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的上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慕课”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简化和加工处理,把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的课程内容设计成一些视频片段,借助多媒体软件上传到“慕课”平台供学生下载和反复收看;设计一些有趣课件PPT、课后小测验、进程调度小程序帮助学生练习和总结。

2.2操作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变传统讲授模式为诱导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和技能教学模式,把讲堂变成以学生讨论和成果展示为主的课堂。主要模式:预习,学生注册“慕课”网上平台,登录教师制定操作系统课程的视频进行学习,掌握关键点知识并完成教师布置任务;上课讨论,在指定的教室,学生自己分成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帮助其解决问题;课后,教师布置任务,督促学生动手实践联系,如设计小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等。

2.3操作系统评价模式的改革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主要依赖于课堂观察、考试或者辅助调查问卷等手段。通过“慕课”平台可以实现多元性的形成性评估,如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可以如通过查看同伴评语、过关问题、小实验测试、在线测试等多元手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创造条件帮助或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课程设计任务的实施

借鉴“慕课”模式,笔者做了一个为期4个月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实验,分为实验班A和对比班B,每班60人。关于实验班,首先,教师给学生介绍“慕课”上课模式,并强调需提前了解课程表、章节内容和学习期限;其次,教师按照“慕课”的模式设计操作系统的课程内容,按照章节的先后顺序制作10~20分钟左右的视频突出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疑点,之后用PPT呈现各章节的练习题和动手实践任务;再次,教师并未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把每周二上课时间变成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时间。对比班B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上课。

4.教学效果的验证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配合教师,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该学期的操作系统课程,并取得一定的课程改革成效。经过4个月的努力,笔者设计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考试结果统计表和程序结果统计表等三种问卷进行调查验证,以了解学生在这种新模式下学习的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喜欢并且能够接受在线课程,而仅有6%的学生不喜欢也不接受“慕课”在线课程,还有10%的学生保持中立,不了解“慕课”也不积极了解和使用“慕课”在线课程模式进行学习。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笔者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笔试测验,进一步验证“慕课”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从上表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A借助“慕课”平台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考试及格率为97%,对比班B仍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学习,考试的及格率仅为75%。两个班的及格率差距充分说明“慕课”平台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优越,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概念和系统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第3篇: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核算领域和空间拓展越来越广阔,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全面,会计工作不再单纯是记账、算账、报账,它更是一个经营管理手段。因此当前会计专业的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愈来愈高,尤其对于专业能力更为注重,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

二、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要求

综观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可以预见,未来经济越发展,具有高素质的中高等职业会计技术人才越受欢迎。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顺应时展不断在会计教学上改革创新,培养出发展后劲足、开拓创新型的会计人才。近几年,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和会计软件水平提高很快,但是会计软件的应用水平和普及程度却受到会计人员水平的影响,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

三、各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市场反应

我国职业教育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有会计实训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高职类院校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一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把高职院校的学制由三年缩短至两年,这样重复的课程设置不论对于国家、社会、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浪费;二是这样的课程设置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计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联系将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就是造成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很大,而会计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怪现状的原因之一;三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与本科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雷同,不能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应体现的特点

(一)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较多。

会计电算化专业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鉴于牵扯课程比较多,高职类院校应在最后一学期或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边复习过授课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多下工夫。

(二)有扎实的专业课基础,跟上时展步伐。

我国经济要跟世界接轨,会计要先行。在会计电算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给学生补充新知识、新内容——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以及牵涉到课程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三)实践。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该门课程的设置原理和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五、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教育要创新发展的原则,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市场为导向。

高职院校开设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让学生在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甚至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

(二)实践性。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重在让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和程序及系统的设计。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自操作,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几个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还需要以某一通用财务软件为例讲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六、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设想

(一)改变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重点。

目前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甚至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已经成为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因此我认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重点应把原先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与会计实训课程合并,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手工登账与电脑登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环境。

(二)加大实践课时。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应突出实践性强、动手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特点。

(三)改革后电算化课程对学校、教师以及教材的要求。

首先,为配合会计电算化课程中会计软件基本操作并入会计实训课,高职学校需要对原先的手工实验室进行改造,使实训环境更加仿真。

其次,要为教师深造提供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派教师定期到基层岗位实践,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最后,要组织会计电算化教学一线的教师编写出适应高职电算化课程的教材。

以上是我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我相信,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高职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国职业教育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事业的意见.

[2]郭文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第4篇: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不足;改进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会计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新的问题。在企业中,财务关系越来越复杂化,企业所熟悉的会计法规、准则日趋国际化。为了使会计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道德修养,作为职业技术教育重要一员的中职教育,应着重鼓励学生积极开拓视野、提高技能、贴近社会,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成为高素质会计人才。提高中职教学的质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中职教学质量的提高,亟待学校和教师携手解决。

一、当前中职会计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导致学生知识面较窄

纵观近年来的就业情况,多数中职会计毕业生就职于私营企业(如私人企业、合伙企业、家族企业)、社区中心。但从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来看,鲜有涉及企业特点和需要的课程,以致于毕业生在工作中学非所用、理论无法联系实际。有的中职学校不具备实习条件,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课程,根本没有培养操作能力的机会;有的中职学校随意设置会计课程,或沿用以往按学科分类设置专业课程的模式,或仿照大学的做法来设置。这些盲目的课程设置,没有任何专业特色可言,只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局限,束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重复或不适应会计行业的新要求

经过长期的探索,各个层次的会计教学课程已经具备独有的完整体系,但部分课程和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财务会计学的教学中会讲到会计报表,而在教财务管理学时也重复讲这个内容;在教财务管理学时讲到货币时间价值、资金成本、成本控制和存货控制等概念,在教管理会计学时却不厌其烦地重复赘述,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仍在继续,与企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会计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会计制度的内容不断加深、变广,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而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材略显陈旧,未能反映出会计业务的最新要求,与会计行业发展步伐有一定差距。

(三)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中职毕业生在求职往往会遭遇“打击”,多数用人单位对会计岗位有一定的要求,如要求几年以上经验;也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尴尬”,对于领导交待的工作任务,缺乏必要的操作能力,无法保质保量交差。这些问题,无不折射出一个严重的现象——现今中职会计教育仍旧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的传导,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从专业特性来分析,会计是一个颇具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专业,不应是刻板的理论教学,而应该是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尽管会计工作中普及了会计电算化,但会计从业人员还要掌握珠算、汉字书写、数码字书写等基本技能。现实中有些会计教师疏于监督,致使学生书写不工整、计算时粗心大意及工作效率低。

(四)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守旧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教师过于依赖课本和板书,往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控制着整个课堂的节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课堂效率来看,这种方式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守旧的教学手段,缺乏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配合,教师对一些疑点难点的解释常常事倍功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会计岗位工作要求,即使学生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储备,也无法灵活地运用到实践当中。目前有些中职学校具备较先进的案例教学手段、实景教学手段,但大部分学校不具备实验条件,案例教学不过是一些课堂讲解,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二、针对中职会计教学的改进办法

(一)重新解读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面向现代化,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很多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一些与专业关系不大的文化课兴趣不高,甚至厌倦目前较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学生仍具有较强的尝试欲望和动手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个特点,重新解读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从以往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灵活地传授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进一步优化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

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必定要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会计课程体系。因此,学校在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时,应当注意其结构性、层次性及系统性,尽量避免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复;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时,应当把重心放在如何优化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问题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培养中职会计毕业生的目标是:懂得会计基本原理、法规,掌握基本会计业务核算技能的初级应用型会计核算人才。这就对中职会计毕业生的性质和使用方向有了定位。为此,课程设置必须围绕会计核算和为核算服务的课程上,如会计原理、财务会计、行业会计比较、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经济法基础、税收实务、财政金融基础知识、统计原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验等,取消管理会计等一些课程。

(三)增加实践操作课程的比重

从专业特性来看,会计是一个讲究实用性、操作性和法规性的专业。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可适当增加实践操作课程的比重。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应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可供会计模拟实习的现代化实验室,发挥实景教学的真实性、可操作性,根据课程安排分阶段进行实验教学;条件一般的中职学校也可创造条件,与一些校友企业或行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将实践操作课程搬到企业中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练习。这样的实践操作课程,通常较受学生欢迎,学生可以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和动手能力。相比一成不变的课堂形式,学生更能在这样的课堂里真正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对于少接触实践的学生来说,往往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四)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对教学活动展开深入的探索,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形式新、效果好的方法,比如真实案例教学、模拟场景教学,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的优势,直观形象地把现实问题、真实案例搬到课堂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动手能力。

学校方面可采取“专家请进来,人才走出去”的教学策略,针对性地邀请行业精英、资深会计、财务主管等权威人士走进课堂,将最贴近工作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案例分享给每个学生。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可以直观地接触到贴近实际工作的内容,与会计行业权威人士面对面交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学习氛围,既提高了兴趣,又增长了见识。

(五)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复合型”的能力,才能教出复合型人才。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双师型”,甚至是“多师型”。一方面,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另一方面要懂得与专业、课程有关的各项操作技能,积累较强的实践经验,熟悉会计核算的操作流程,掌握多媒体操作技巧,善于总结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

(六)在日常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教师在会计教学中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不仅要重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会计工作操作性强,对职业道德要求也高,每天接触最多的是钱和账。如果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强,法律意识较低,稍有不慎就会铸成大错。会计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高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面对各种诱惑不为所动。除了教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育人,培养学生作为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良好素质。

三、总结

会计教学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会计工作。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中职会计教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但要抓好理论教学的工作,深入挖掘教材,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思路,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信息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是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当前,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广播电视大学特别是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市级广播电视大学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以实用、应用为导向的办学目标;课程建设也应以此为基点。

一、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实施细则

1、 课程概况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当具有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预备知识。基本要求是:使学生对网络操作系统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 对当前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种类和网络资源共享与网络安全有较清晰的理解;学会一种网络操作系统的最基本使用方法,并能举一反三,掌握其它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基础的网络资源共享;初步培养网络操作中的安全意识;了解网络操作系统技术的新发展。

2、 教学组织: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使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实验环节。应以重点难点辅导、解惑答疑为主。学习时应在充分自学每章内容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的同时,重点观看录像中有关的教学内容,当每章内容学习将结束时,可利用网上辅导的材料来归纳总结。如学习中存在问题可以通过当地电大的辅导教师、中央电大主持教师以及充分利用网上的有关技术论坛,来取得网友们的帮助。wWW.133229.cOm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实验机时不得少于24学时。

3、 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根据本课程特点,教学和学习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网络操作系统强调基本概念和网络操作系统的总体构架,对于具体操作系统不要过多地讲述操作细节,一些具体操作的掌握可在实验环节解决;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发展非常迅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不断新的版本,因此应尽可能地讲述较新的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致很快地过时;教材的每章后面配有自测题和练习题,同学在学习完每章的知识内容后应认真练习,并总结本章所教授的内容。此外,在学习每章内容后,还应该结合各个实验,来体会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课程面授时,任课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认真指导学生上机实践操作,要求学生保存好每一次的实验报告以备检查;本课程任课教师应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和上机实践操作训练题,督促学生按学习进度、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平时作业和上机实验报告。期末复习一定要围绕中央电大统一出的复习考纲和要求; 各分校应把好任职教师的资格认定关,做好教学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各教学点要聘请本科或本科以上具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教学工作。

二、 电大教育的对象是应用型人才

电大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面向应用、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使得学生“会安装、会操作、会配置、会管理”常见网络操作系统,具体来说,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理论知识,安装常见网络操作系统,能熟练地操作网络操作系统,能配置、管理常见网络服务,也可为参加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考试打下基础。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网络工程工作打下知识基础 。更新课程教学理念根据教育部关于人才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要求,以应用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课程教学也必须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学习高等教育技术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走访调研“网络管理员”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才能保持课程的应用性与先进性。必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实际网络工程相结合。

三、 注意因材施教

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照本宣科,一视同仁的进行教学,不区分对象加以引导,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渐渐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授课教师,应重点做好多方面的考虑,要尽力做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树立进一步学好的信心,增强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太多的专业知识,而应多让学生积极动手,让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当中,听取和收集整理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根据不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的进度 ,因材施教的设置好授课内容和上机实践环节的操作项目。建议教师可在开课之初,安排一次摸底测试,以便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的应用能力;在随后展开的课程教学中,可重点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加快学习进度,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而对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紧跟时代的潮流,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一些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帮助他们调整好学习心态,克服急躁、盲目自大的厌学情绪,根据其自身的水平制订针对性较强的计算机

转贴于

基础知识能力拓展学习计划,还可以安排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使学生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进而更加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信息变换无穷,知识容量增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成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络应用能力的,从事网络方面岗位的高等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为了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需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学习手段。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对学生信息条理化加工的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6篇: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关键词】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践行;新课程

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较弱. 基于此种情况,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践行动手操作?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下面,我分别从课堂导入阶段、正式教学阶段以及课堂结尾阶段进行详细阐述.

一、动手操作在课堂导入阶段的践行

在课堂导入阶段引导小学生进行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这一点在很多文献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阶段,经常会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取得的教学成效也可见一斑.

例如,执教《分一分》一课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从超市买了很多食物,然后把这些食物胡乱的摆在讲台上. 看到这种阵势,同学们不知所以,都想知道我要做什么. 几秒钟过后,我终于开口了:“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感觉到这些食物这样摆放太混乱?那么,你们能够帮助老师把他们分一分进行归类吗?”听到我这样说,同学们立刻奔上了讲台,在同学们的群策群力之下,他们最终把这些食品进行了合理的归类. 水果和水果分在了一起,袋装食品和袋装食品分在了一起,肉类和肉类分在了一起. 看到了同学们的积极表现,我夸赞了他们,并把一些食品奖励给他们吃. 就这样,本节课的新课导入就在同学们的动手操作中顺利完成了.

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同学们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多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

二、动手操作在正式教学阶段的践行

在正式教学阶段,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 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更是对同学们数学知识学习的一种有效检验.

例如,执教《认识分数》一课的时候,经过基本知识的教学之后,我要求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然后将纸对折,在纸的一半涂上颜色. 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要求同学们写出涂上颜色的部分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接下来,我又要求同学们将纸反复对折,如此一来,涂上颜色的部分就分别是整张纸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然后,我又将这些数字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辨明这些分数的大小. 经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同学们很快就能明白,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是相等的. 因为,涂上颜色的纸的部分一直都没有变.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有了这样的直观理解,接下来我再和同学们讲授分数基本性质的时候,他们就能更容易接受了. 教学成效也更加事半功倍.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是正是这个道理.

在正式教学阶段践行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方式,基于小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在正式教学阶段践行动手操作活动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内心深处也更容易接受.

三、动手操作在课堂结尾阶段的践行

除了在课堂导入阶段和正式教学阶段践行动手操作活动之外,在课堂结尾阶段我们同样可以有效践行动手操作活动,让同学们在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在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进行相关的动手实践操作.

例如,执教《统计》一课的时候,在课堂结尾阶段为了让同学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好的运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手操作活动:要求同学们分小组分别统计一下班级内男女同学的人数;统计班级内同学们的年龄;统计班级内同学们的身高;统计班级内同学们的鞋子的尺码;统计班级内同学们爱好篮球的人数等. 每个小组专门统计其中的一项内容. 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他们在本次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表现的非常积极. 为了让统计数据能够更加清晰、有趣,我还要求同学们用表格的形式将统计结果呈现出来,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一定的分析. 就这样,本节课就在热闹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快乐结束了.

在课堂结尾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可以巩固同学们的课堂所学. 事实上,在课堂结尾阶段践行动手操作活动并不难,需要教师提前进行预设并留出一定的动手操作时间就可以. 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结尾阶段践行动手操作还可以有效调动同学们疲惫的学习情绪,让他们在课堂结尾阶段重新振奋起学习的兴趣.

四、结 语

总而言之,动手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均可以有效践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同学们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对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过程进行有效的把控,以免课堂教学秩序失控,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 做到这一点,再加上有效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成效一定会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曾敬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6).

[2]张可伟.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6).

[3]梁伟. 小学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22).

第7篇: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3118-02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Computer Experiment of the College’s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LONG Cao-fang, XIAO Heng

(Sanya College, Sanya 572022, China)

Abstract: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s the introductory cours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hich has strong practicality. As everyone knows, practice is the best way to test the theory learning and real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eaching requirements from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about the computer experi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thods to optimize the computer experiment.

Key words: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computer experiment; educational reform

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很快为人们所熟知,并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各种高新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大大简化了办公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及技能,是当今社会对人们基本素质的要求。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上机操作实习是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是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及后续课的基本功。如何使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真正让学生掌握,能够熟练使用,教学中各个环节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环节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改进。

1教学模式介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在各大高校开设,目的是让大学生掌握最常用的计算机技能。当前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授课模式一般为两类,一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机房进行,学生一人一台电脑,教师使用教师机讲课,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动手练习,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此类教学模式优点是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可以自己试着操作练习,加深记忆,但是对电脑操作的熟练度,由于每个同学电脑基础的不同和知识的掌握快慢能力的不同,因此学生操作达往往非常不同步同步。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但造成时间的浪费,而且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另一类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开,先理论后实践。理论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而实验课程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针对理论课程内容布置上机操作任务,由学生自主练习,熟悉掌握课程,教师从旁指导。但该模式的缺点是实验课时学生能力不一,会出现一部分学生操作熟练很快完成,认为没有挑战而失去兴趣,而一部分学生不愿动手或觉得无从动手,很容易理论脱离实践,不能很好的与理论课程当中的知识相结合。

2实验课程模式分析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上机操作实习是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要环节,是学好计算机基础课及后续课的基本功。必须要让学生勤动手、多动脑,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学习计算机方面的基础操作,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达到一定的拓展,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所遇到的问题能多思考,勤动手,达到所需目标。在教授该门课程后,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之间程度的差异,由于学校的地域、教学条件和学生个人的差异,使得每个人学生的起点不同。一些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中小学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高校学生入门前多少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一部分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没有见过计算机。根据某高校选取的几届学生的样本调查结果显示,基本上高校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约占45%的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办公软件如处理Word文档的书写及简单编辑,Excel表格的制作及数据录入、简单计算。另外有45%,的学生能够利用电脑进行网络操作,很多人擅长网络聊天和网上游戏操作,但是这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约占10%的学生或者是不会用甚至有些从没有接触过、见过计算机,处在一个对计算机完全陌生新奇的阶段。很明显这几类学生的差距基本表现在使用计算机的具体实践上。比如说计算机基础课中Word文档的创建与编辑,学习过的学生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熟练掌握,没有接触过的学生至少需要两倍甚至于更多的时间来反复学习实践,甚至有些学生还得从基本的打字开始练习。这就使得计算机操作课程要对不用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但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和教学课时的安排,又不能单独为这几类学生分别开课,这对高校计算机上机课的安排是个挑战,如何统筹规划,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给计算机任课教师来说是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其次,《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大一学生刚进大学,还保留着以前高中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不大不适应。在中学,每天的课程安排都是满满的学习自主支配的时间很有限,且都有老师和班级干部的监督。大学则不同,授课老师、辅导员一般不具体规定学生学习什么、怎么学,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自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间。

3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解决学生之间的基础能力差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平衡进而消除差异,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和机会均等的优势恰恰在此问题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学生方面,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起很大作用,而在教师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模式、方法,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是个值得试点的方法。

1)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首先,课程内容安排。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以比计划稍微提前,有基础的学生可以自觉实践下一节内容,既可以保证无基础人员的课程学习,同时满足其他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课余作业布置:计算机老师在每课结束后安排课外作业,对于熟练操作的同学可以在课上就能完成,没有完成的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最后,灵活运用榜样的表率作用。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参与教学辅导,帮助无基础的学生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无基础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于熟练的学生来说,已经掌握或者刚好已经请教过老师,由他们来解答这些难题,不仅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在全班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这样一个竞争和良性互动,会使得学生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进而可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不是操作者、主宰者,而是引导者、激发者、指导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发挥学生各种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大胆动手操作,尽情发挥学生学习独立性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大学生学习是一个自动学习的过程,大学教学要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去,特别是实验课程,操作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只有自己动手了才能真正掌握。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亲身操作实验,才能积累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锻炼科研写作、口语表达、逻辑组织等能力,只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借助于其他手段刺激教学

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学生听课的时候产生困乏的现象,为了同学们提起精神,教师可能会讲一个笑话或者趣事来消除学生的疲倦。

实验课中也是一样,当有些学生碰到操作问题的时候,他可能害怕或者不乐意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此时,可以有效的运用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的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演讲、写实验报告等,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找到自我需求的目标,获得自豪感,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如果学生仅有广泛的兴趣而没有中心兴趣,就会见异思迁,漫无目标,难有所成,那就需要我们先提起他对计算机课程方面的兴趣。比如说,教师给他们一个显示Q版图案的程序代码,输入完成后就能够看见一个漂亮图案。这样让他发现原来计算机这么聪明,就简短的几个代码尽然能够显现一个图案。或者就计算机的实用性,介绍计算机操作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教学与情境认知相结合

情境学习以情境性认知理论为基础,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应该使学习在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情境学习中,教师不是将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探索。情境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因特网,多层次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让他们如何发送邮件,或者将自己满意的照片空间装扮的更加漂亮,电子作业和论文的排版,讨论最近热门的计算机相关技术等等。

5)考核与教学相结合

在课程中学生往往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如何做教师要求的实验内容,还会利用上课时间玩游戏或者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此时就必须加入测试的教学。测试是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由评价而竞争,赞扬而创造,进而再一次激发创造和想象。课堂中用相关的测试软件或模拟等级考试机试环境对学生进行当堂实验课相关内容的测试。这样每节课都会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压力,每堂课都有相应的小任务,让他们认真对待实验课程,将压力转换为动力,使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能够充分的吸收。

4总结

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息息相关的。重视学生间计算机基础的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教学。辅之考核、激励,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学生动手浓厚兴趣会促进他们更直觉的掌握知识,不断积累和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手兴趣,就创造了成功的喜悦,更加强了学习信心和再学习的欲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加强了他们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耘.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马鹏卫.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科技,2006(3).

第8篇: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276-02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已成为当代人们所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作为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间接提高了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最初接触到的具有奠基意义的计算机类课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尤其对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既要参考公办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模式,也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素质,寻求适合自己的具有民办本科高校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

1.1我校学生的特点

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首先要分析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随着中小学关于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普及,很多大学新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各个中小学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内容和难易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在入学时对于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掌握差距明显,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非常熟练,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动手能力也相对欠缺,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大体可分为三类:零起点、似是而非、水平较好。虽然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掌握的程度不同,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极性却很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教学任务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2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过程中,现如今仍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该课程教学效果与预期教育目标仍有差距。

1)《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特点是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但是课时有限。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整理好的知识点按照其重要程度级难易程度进行时间分配。

2)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既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等理论性知识,又要求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掌握关于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网络等部分的实际操作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合理安排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相结合。

3)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使得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不易把握,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上机过程中,部分学生上机时由于好奇心驱使,往往会进行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操作,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5)计算机技术发展快速,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在平时也应该要不断进行学习,积累新知识,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对新内容的引进,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2 教学改革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网络等基础操作,学会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学生轻松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将所学内容能够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转变教学观念,采用“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方式,注意营造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 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如果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属于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在实践合作中,寓教于动;在教学活动中,寓教于趣;在讨论合作中,寓教于思,从而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媒体为手段,通过教学设计,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图文声色并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知环境,使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更加有效,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觉学习。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操作部分使用多媒体技术演示更加直观、形象,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

3)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是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做到授课内容精要,教学方法恰当,授课语言简洁、精要、易懂,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和熟练操作的目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适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完知识点的讲解和演示后,应立即布置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从而真正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 结束语

计算机技能现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6(2):12-14.

[2] 王永庆,刘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C].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ETT). 2010:95-97.

[3] 李禾.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0:10-12.

第9篇: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创新人才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和物联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现机制,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操作系统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理论和实际系统相脱离,学生不易理解;另外,实践性环节薄弱也是现有教学中的严重缺陷。传统操作系统教学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目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给出“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和体会,并通过实践教学证明了改革的有效性。

1 目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操作系统”的教学在计算机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受到各个学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重视,很多人就操作系统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总体而言,目前操作系统教学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1.1 课程内容陈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操作系统也快速更新,然而现有教材都更新比较慢,不能反映最新的研究热点和新技术。

1.2 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的教学方法多数采用课堂讲解方式,属于一种“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缺乏交互。

1.3 概念抽象,难懂。由于很多教材的内容与课堂的讲解都很少与实际相联系,学生常常觉得操作系统的一些概念抽象,难理解,失去学习的兴趣。

1.4 理论脱离实际。现有的操作系统教材内容以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五大组成部分为主要结构。教师对操作系统实例部分如Unix操作系统忽略不讲,缺少对操作系统实例的分析过程,学生对理论和概念理解不能深入。

1.5 实验环节薄弱。目前设计的操作系统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不大,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利。

2 “操作系统”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

2.1 完善教学内容,引入实例分析

针对上述对操作系统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完善教学内容是改革的首要任务。教材的选择首选应该覆盖CC2004对操作系统课程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我们的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述操作系统的经典内容,并且紧密联系操作系统的最新发展方向。我们将国内外操作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组织到教学内容中,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适当补充学生课后的文献读物,或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文献来时刻与最前端技术保持同步。课题组自主编写操作系统讲义,保证教学内容新颖,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结合。在讲解基本原理时,用Linux作为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效果非常好。Linux是开源操作系统,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实现,更适合教师作实例分析。

2.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理论与实际脱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改革过程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授鱼”转变为“授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围绕教学大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资源网站、学习论坛等。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分别采用教师主讲,师生互动,学生报告,分组讨论等灵活的教学手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变抽象为具体,提高学习兴趣。拓展课外教学,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到企业参加实际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改变实践平台,搭建多平台操作系统环境

传统操作系统实践平台是Windows,实验内容多是对操作系统主要功能进行模拟。也有些院校的实践平台是Linux,主要是shell编程和系统调用,但这又摒弃了Windows系统的特性。因此本项目考虑将多种实践环境整合在一起,使学生了解多种主流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特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完善实践内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对实践内容进行了完善,设计了分阶段、分类型的实践内容。分三个阶段:课程实验阶段、课程设计阶段和专业设计阶段;分四个类型的实验:体验实验、理论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分阶段分类型完成实践内容。体验型实验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主流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验证型实验的目的是对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加深理解,例如进程调度算法,银行家算法,页面置换算法的模拟实现;课程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设立,可以培养学生对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系统实现的能力。创新型实验以分析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内核源代码为基础,设计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操作系统”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笔者力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和实践内容四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探索,目标是打破单一的系统实践平台,完善编程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实际系统的操控能力,提高学生的编程水平和创新力,最终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案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有显著的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也都显著提高,基本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玉华.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增刊).

[2]叶俊民.“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