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范文

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精选(九篇)

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

第1篇: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范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的面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奶奶说:人的寿命变长了!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饥饿和疾病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大敌,无数的人被疾病和饥饿无情地夺去宝贵的生命。我国在新中国建立以前,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怪不得姐奶奶以前老念叨着“人生七十古来稀”唉声叹气。而现在,奶奶有什么头疼脑热的,到医院买些药打几针就好啦。所以,奶奶整天乐呵呵地自夸身体好,还说什么“人活百岁不稀奇”呢!

爸爸说:我们的劳动变轻松了!再也不用像爷爷那时候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靠艰苦的体力劳动,靠捉摸不定的老天爷吃饭了。在采用高新技术的农业园区里,耕地、播种、收割等程序都可以用计算机来管理,用农业机械来完成。它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妈妈说: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以前,人们总要为温饱问题发愁。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装满了米袋子,盛满了菜蓝子,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吃得更丰富了。去年,我家还盖起了两间四层高的楼房。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天地,爸爸还在我的房间里安装了空调器,冬暖夏凉,我可以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在里面写作业看故事书啦。

第2篇: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范文

我从小是在妈妈的催眠曲声中长大的。长大后,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妈妈的眼中,我是音乐天才。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教我们唱了一首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在玩耍中,我用玩具小琴竟然把这首歌的旋律都弹出来了,全家人都很惊讶。从那时起,他们便带我走进了音乐的殿堂,让我享受了音乐的魅力,我也从此迷上了弹钢琴。经过老师,家长的栽培,至今已达到钢琴八级。

优美的音乐如同细雨,滋润了我的心田,它不是语言,又胜似语言。

每当我弹起《童年的回忆》,那旋律时而缓慢,犹如小溪潺潺流淌;时而欢快活泼,仿佛又把我带到那充满梦幻的童年,我们早五彩河边玩耍着,嘻戏着。每当我弹起《梦中的婚礼》,那清新的和弦,如歌的旋律从我指尖迸出,如同一泓晶莹的泉水,默默地洗刷着我心灵的污垢。不知不觉,我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中不能自抑。当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飘过耳畔,我会情不自禁的随着旋律让指尖在琴键上舞蹈。

每当我弹起八级考级曲目《绣金匾时》,那农家妇女的勤劳,淳朴,亲切,都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

第3篇: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范文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七中学 初二 魏溶歧

手捧一杯香茗,书香如茶香缭绕,皎洁的月光下,与书共舞,倾听书的音律,不知不觉,书籍改变了我的生活。

仰望深邃的月空,思接从前。

儿时的我,不太爱看书,父母给我买的书,很少拿出来看,即使是看,也是草草翻阅几页,重新放进书柜。

直到上了小学,不得不接触课本。这时,我才发现书中的世界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从此,我和书籍成为了朋友。

上了初中,我读的书更多。品读《三国演义》,我了解了孔明的智慧,赤壁之战烧得曹军七零八落;品读《水浒》,我知道了梁山好汉的兄弟情谊,他们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品读《西游记》,我看到唐僧一行四人历尽苦难,最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品读《红楼梦》,我看到大观园曲径通幽,更被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所感动。

在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我懂得人应该珍惜所拥有的。在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中,我明白身处逆境更要坚强,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倾听书的声音,我听到了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我听到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纵情;我听到了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我听到了杜甫的济世呐喊、文天祥的铁骨铮铮、岑参的边塞放歌、李清照的落寞吟哦。

第4篇: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范文

“理解”,似乎成了一个类似“口头禅”的字眼儿,人们时时把它挂在嘴边,刻刻流于笔端,几乎人人都“渴望理解”,几乎人人又都在哀叹不被理解。

一个字,累!

的确,“理解”是情感的纽带,是心灵的桥梁,被人理解和理解别人同样是件美好的事。

然而,你有你的艰辛,我有我的苦楚;你有你的志向,我有我的理想;你有你的处世原则,我有我的做人标准。所以,不论是生活中还是事业上,不被理解变得平淡而自然。不论是亲人间,还是朋友间,能够互相理解固然很好,但不能理解又何必强求?

花儿不理解绿叶的缄默。

鸟儿不理解清风的絮语。

雄鹰不理解游鱼的轻松悠闲。

行云不理解流水的温柔缠绵。

可这世界依然是鸟语花香,云舞水歌。小草不求理解,轻轻悄悄绽放生命。

因为嗜读者不理解摇滚的旋律,才有阅览室的温馨;也正因为爱娱者不明白阅览室的温馨宁静,才有娱乐场上的暄器和热闹。这生活的空间,不正是由宁静与热闹组成的吗?不被理解和不能理解又怎能说是一种悲哀呢?

小草不求理解,轻轻悄悄绽放生命。

大山不求理解,静静默默伫立春秋。

长路不求理解,坦坦荡荡伸向远方。

森林不求理解,幽幽深深锁住神秘。

也正因为没有可以的追求别人的理解,我的生活才会如此绚丽多彩,我行我素。人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你有何必刻意追求得到别人的理解?“白天不懂夜的黑”,这本是一种很合理的自然现象,“其实你不懂我的心,”难道不也是件很美的事吗?

第5篇: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范文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写。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在课题实验中,我总结出了多种方法。

1、对话法。

为了拉近作文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减少作文压力,使学生说真话,真想说。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以“谈谈心”、“聊聊天”、“说说话”、“分享见闻”等来表述作文的要求。在谈论未来生活话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愿意把自己真实的见闻和想法表达出来。“我手写我心”。这样,学生作文就变得轻松、随意、纯真、自愿,就象山涧的小溪,一边流一边唱,无拘无束。

2、模拟法。

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美好理想,他们都羡慕有成就的大人,梦想当一个成功的角色。我校开设了实践活动课,课上经常带孩子们走上社会,了解生活,他们兴致勃勃地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有的还去采访中队辅导员。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饱满,兴趣盎然。

六年级的一次习作,要求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写作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范文——《银杏树》,小结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如先介绍它的枝、干、叶、花、果的特点,接着介绍它的价值,还介绍了它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经过这样一总结,同学们再写家乡的白菜呀,萝卜呀,辣椒呀,甚至写梨树呀,桃树呀等等。就能够有序、有重点地写出自己想介绍的一种特产。

3、游戏法。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设定的游戏有感而作,也是提高习作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如,结合“我与安全同行”让学生通过游戏习作,学生兴趣很浓。

4、实践法

现实是孩子们选材的直接题材,很多孩子的作文都是由生活而激发出的灵感。比如让孩子写春天的色彩那节课,我没有在课堂上去讲解春天如何的美。而是把孩子们带到田野,让他们真切地去感受,结果,老师没指导,学生们的作文却是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二、开放作文教学,使学生爱写。

开放评价方式。将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和老师批改相结合。变全批全改为典型批改;变一次批改为多次批改;变精批细改为多批少改;变一人“独裁”为多方面多角度评价;变“蛋中找骨”为“云中觅月”;变“以文为本”为“以人为本”。多方面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点滴的进步使学生乐写。

三、搭建平台,展示成果使学生乐写。

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开展展示活动使学生分享研究成果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由过去的“要我写”变成现在的“我要写、我乐写”。

1、利用墙壁,开辟展示平台:我们利用教室走廊外的展示台,为学生开辟展示平台。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环境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艺的广阔空间。

第6篇: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素养大语文观

金秋九月,又迎来了新一届学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我们提高,这届学生的语文基础又如何呢,经过近两个月的观察,形势很不乐观.入学时,超过九十分的没有,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语文多少分.上课时,一部分学生要么不打开书,要么打开书不知做什么,不会记笔记,没有积累本,不会写作文,作为高中生,名著一本没读过.最可怕的是他们在思想意识当中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个样.面对这种现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教师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1.教师思想要转变,要树立大语文观 ,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当然是主阵地

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阵地,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怎么解释语文.它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应该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特级教师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与教育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大事或反映中学生生活的身边的小事来学习.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淡薄意识,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语文是人类文化素养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别人交流,商海谈判、演讲、写请假条、留言条等等.如果语文学不好,你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2.教师角色的改变,针对新课标的要求

如何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首要的要做到老师角色的转变,伴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为此,要求教师本人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以往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学力和学习方式、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等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了,所以要求教师深刻学习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摒弃了,教师的角色也应该彻底的改变,从所谓的师道尊严转变成学生的好伙伴.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真情交融不仅仅表现在师与生之间,而且表现在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和学生在平等的位置上完成我们共同的任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和指导者,而绝不是课堂中的命令者.教师只有真正转变了观念,给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了位,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和充满感情的话语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努力学习,提高技能,课堂上能胜任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外做学生的知心人、好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完美的课堂,才能完成我的目标和任务.

3.教师 教学方法要改变,要认真专研教学目标

第7篇: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范文

【关键词】 语文 学习方式 转变

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为学生学习其它学科起着桥梁作用。语文教学不仅日日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在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实际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可以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便会感觉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学习才会成为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世纪之交之时,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语文标准》应运而生。《语文标准》的出台,它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了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民主交流,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可以这样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后,不仅为我国教学方法改革推陈出新,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对被动、封闭、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一种补充与修正,也不是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的“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一种语文学习上的革命。转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三者水融,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一、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

二、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过去,由老师带头进行填鸭式传授的教学方式已经大大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与老师一起交流,展现自主个性,老师已经由讲授转变为帮助合作,课堂教学的格局已经由过去的“几十个学生跟着老师学语文”转变为“老师帮助几十个学生自主合作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发生着变化,教育教学理念也同过去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已经从过去的一支粉笔和一块板擦改变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老师制作的图文并茂的课件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课文的优美画面,老师在课堂上针对画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畅所欲言,这种教学非常成功。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把对话式教学融入到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使书本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不再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自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语文课也同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三、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这种新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不能出现异化,为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

在学校的一次公开课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体现这种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在课堂上谨小慎微,话语不多,始终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不时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类鼓励性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给学生分析和讲解的声音。他认为这便是自主的课堂,便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课堂,岂不知,这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现,都需要教师真诚的引导。学生学习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这样的引导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机会,合作的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绝大多数学生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学习的“个人主义”。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

第8篇: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范文

这里的课堂,是老师眼中高效的课堂;

这里的课堂,是记者眼中有生命力的课堂。

这里,是株洲市天元区天台小学的活力课堂。4月10日,是天台小学活力课堂的开放日,记者与来自全省各地的200多名教师、家长一起,感受该校活力课堂的魅力。

有趣高效,课堂绽放生命光彩

“我很赞同智慧组邱砺同学找出来描写姥姥剪纸技艺神的句子,但我要补充的这一句更能体现姥姥剪纸技艺神……”精英组的连添希同学的精彩点评,顿时赢得全班同学的掌声。4月10日,六年级(5)班的语文课上,田甜老师正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姥姥的剪纸》。

课堂上,“我补充……”、“我还想说……”、“我发现……”、“我质疑……”、“我总结……”,这几种声音在教室中此起彼伏,让人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活力与自信。记者在听课时发现,一节课下来,有21位学生发言,有30多个同学举手跃跃欲试,全班44位同学参与了讨论。

“怎么就下课了,可惜啊,我们小组还差一点就拿到第一名了。下节语文课,我们一定要把第一名抢回来!”一下课,“精英组”的艾珂毅同学就和组长连添希嚷嚷开了。他说,以前上一堂课,老师不停地说啊说,觉得时间过得好慢,现在自己不但可以发表意见,还可以质疑其他同学的答案,有趣多了。求学组组长唐诗凯悄悄地告诉记者,以前,蒋杰龙一上语文课就打瞌睡,但进入活力课堂后,他的成绩进步了,他的性格开朗了。他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不但经常举手发言,还经常给其他同学当起了“小老师”。

蒋杰龙的变化得益于天台小学大力推行的活力课堂。“活力课堂,首先就是点燃孩子们热情。”校长文艳云告诉记者,为了推进活力课堂,学校针对不同学科创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包括语文的“合作研读”阅读教学模式、数学“合作探究”模式、英语“3L”模式、科学“合作探索”模式、美术“快乐—合作”模式、体育“合作·锻炼·快乐”模式。每个教学模式都有操作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以中高年级的“合作研读”阅读教学模式为例,这个模式遵循语文新课标的各项基本理念,并把它们落实为可操作的五个教学环节:自主初读——问题聚焦——小组研读——交流建构——检测拓展。

“同一个学科,对不同学生来说,教学方法的确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活力。”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马谋幸说,我们所构建的都只是“基本模式”,允许并鼓励教师在遵循它们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创建更适合所教内容的变式(即子模)。比如“合作研读”主要是阅读教学模式,至于识字、写作等其他语文领域就应创造适合它们的变式。即使对同一个学科的相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师对不同学生也可以对基本模式所规定的教法和程序作出必要的变通。

“孩子解放了、主动了、成熟了、进步了!”家长们很受到了活力课堂的魅力。六(2)班姜宛妤的母亲告诉记者,她家孩子胆子特别小,刚入学时,课堂上几乎不举手发言,哪怕是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由于课堂气氛严肃,也不敢站起来回答,老师很担心。自从开展“活力课堂”后,课堂气氛活跃,胆子也变大了,每次跟任课老师交流情况,老师都会表扬她,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性格也变开朗了。家长会上还得到了刘老师的表扬。

“以前学生在课堂上就是干三件事:读一遍、听一遍、练一遍,都是被动地接受,现在加上‘讲一遍’,不但让思维动起来,还收获了表达能力的提升!”株洲市天元区主任督学黄子金曾多次到天台小学指导活力课堂,他说,天台小学的活力课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呈现的课堂重心下移至学生,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老师从过去课堂的讲述者变成了组织者,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讲,去讨论,去碰撞,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团队攻坚,唤醒教师成长动力

“且行且思,且痛且乐!这磨课的过程犹如在攀登一级级台阶,虽然越往上爬越艰难,但我却得到了不一样的快乐;犹如演奏几部曲,每部曲中都有苦有乐……”在第一次代表天台小学参加天元区活力课堂大比拼后,语文教师刘利平在自己的教学笔记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刘利平是天台小学语文学科的骨干教师,同时也是学校活力课堂最初的探索者。

从2009年起,刘利平就加入了学校由优秀班主任和语文骨干老师组成的活力课堂攻坚团队,大家同进课堂、合作研讨。经过两个月的研究,搭建了“合作研读”阅读教学模式的框架,并撰写了《小组合作学习捆绑考核操作指南》,创造了成型的经验。她说,可以说,和攻坚团队一起的日子是自己提升最快的一段日子,每天上课、修改、再上课,有时候一堂课要上十几次,从当初的“活力课堂操作太难了”,到现在成为学校专业委员会的成员,指导其他年轻老师开展活力课堂,可以说是完成了一个教师的蜕变。

尝到活力课堂的甜头还不止刘利平一位。

数学骨干教师肖娜说,刚来学校不久,她参加了学校的一次教学比武。“当时讲得口干舌燥,但却换来学生的一脸茫然。”回来之后,她主动参与活力课堂的磨课,终于找到了新的感觉:“现在上课,学生主动积极,老师也轻松了很多,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显现,可以说是活力课堂激活了我的教育热情!”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加入到活力课堂中来,学校认真学习了天元区教育局局长董运喜撰写的《活力课堂建设整体构想》,还请来了市、区教育局专家做了多次专题报告,对区教育局提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民主和谐、快乐有效”的十六字方针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组织老师学习理论,改变他们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他们探索活力课堂的信念。而攻坚团队在实践过程中,所有研讨过程开放,邀请全校老师和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来听课、评课,参与模式构建,使研究过程拓展为对全校教师的培训。“区教研室的教研员们都成了我们学校的驻点专家了!”校长文艳云说,“当看到身边的老师的课堂有声有色时,许多老师开展活力课堂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课改出现了集体破冰的局面。”

“我们的活力课堂是外来经验和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比起照搬外来的经验,更有生命力!”文艳云向记者介绍:“当前学校推行课堂改革的经验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外而内的,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外出向名校学习,带来先进的经验,在外来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老师们再集体研究,琢磨、吸收、运用;二是内部生长的,组织骨干老师总结、并根据自身实践创新,经过科研论证后逐步推广。经过这两步,天台小学的‘活力课堂’改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师比较认可、学生易于接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推广性。”

现在,天台小学不少老师都从活力课堂中找寻到了专业发展的方向,思考着新的问题。二年级年级组长周向荣老师告诉记者,自己面对的是低年级学生,学生合作意识淡薄,难以组织,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他在班级开展了合作明星的活动,每天把合作表现好的孩子名字写在黑板上进行表扬,并给他们盖上奖励印章,集齐不同数量的印章就可以兑换不同的奖品。“现在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井然有序,再也不会出现以前课堂上因为合作而发生争执的情况了。”

“每到学校开放日,我们上一堂活力课堂的公开课,不少来听课的老师还以为是已经提前演练好的。其实,这就是我们学校课堂最原始的状态。”话语中,老师们都流露出了自信。

创新管理,激活学校每个“细胞”

五年级(5)班学生黄一舟是“希望腾飞组”的一员,上学期,他在一次体育课上不小心摔伤住了3天院。他的组员怕他因此而耽误学习,就主动提出要在放学后轮流给他补课。而组员沈方羽每天都会要妈妈多煮一份饭,然后利用午休的时间去医院给黄一舟送饭。

“他们就像家人一样对我好”,为了不辜负“家人”的不离不弃与悉心照顾,回到课堂的黄一舟像变了一个人:主动向班主任提出午休时间留在教室,并请求组长给他辅导。“因为我成绩太差了,肯定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我不想拖小组的后腿。”

五年级的杨真老师也向记者说起这样一个故事:班上有位转学来的学生上课总爱讲话,老师曾多次面对面教育但都于事无补。可是自从他加入到学习小组后,这位同学某一天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证“杨老师,如果我以后再在课堂上乱讲话,就戴口罩上学”。经询问才得知,原来这位同学所在组的组长主动与他的家长沟通过,才让这位同学有如此转变。后来,这位同学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天台小学的学生评价改革体系。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羊娟告诉记者,“小组合作”是活力课堂成功的关键,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合作意识都不强,因此,学校从小组文化入手,改进学生综合评价,出台了《天台小学“三章五星”学生评价方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其在课堂学习、班级生活、各类社团中的表现分别进行评价,把每节课评价、每日评价、每周评价、每月评价、学期评价结合起来,每一考核项目都有详细的加分或扣分规定。

与传统的考评不同的是,活力课堂实施的是捆绑评价制度,即小组的最终得分与组内成员的表现息息相关。为了让学生对合作学习有形象直观的理解,学校还编写了“合作行为约定歌”——“小组讨论面对面,坐姿端正书放平。一人发言大家听,边听边想边记录……”

“有了这样的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生怕自己拖了小组的后腿!”四年级(4)班的班主任苏焱说,班上每周得分前三名的小组就成为“明星组”。“明星组”成员除了可以受到全校通报表扬外,还可以在每周升旗仪式上得到推介,甚至可以在全校师生面前狠狠秀一把。

学习小组文化的建设和评价方式的改变给活力课堂提供了成长的温床,而教师评价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则为活力课堂提供了前行的动力。

“活力课堂要显成效,最关键的是老师!”文艳云说,为了提高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改进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了巡堂课制度和验评课制度,依据每个阶段的推广重点,分批次对老师们的课堂进行验评,评价结果既运用于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评选,也运用于教师个人的评优评先评职、岗位设置、聘任教师考核等,激励了全体老师。

此外,学校改进教师管理方式,激励和支持教师同伴互助。改变备课方式,由原来的电子集体备课改为手写鱼骨图备课;设立教师论坛,各学科老师每周都有两节课的论坛时间,集中攻克难关,让教师全程经历“自学—组学—群学”的过程;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发挥学科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手把手地指导年轻老师……

第9篇: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范文

关键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民族声乐文化 研究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发展已被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特别是对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方面的研究,民族声乐综合方面的研究,声乐教学方面的研究,声乐史方面的研究,以及声乐美学和声乐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声乐作品赏析方面的研究已有了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但对不同年代民族声乐作品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所见甚少。本文讨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族声乐经典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以便更深刻细致地分析八十年代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民族声乐结构、内容、风格的影响。我通过研究更加系统地整理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所产生的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在整理的同时通过分析每一首经典作品,研究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在文化交流中海外的音乐对中国民族声乐所产生的影响。随着新时期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民族声乐经典作品的时代气息与多元化,以及题材内容的多元化也与之俱增,通过系统而科学地研究八十年代中国民族声乐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切实了解其时代精神与艺术风格,切实认识时代与艺术的关系,进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族声乐经典作品的研究同时对于专业人员全面掌握一个特定时代的艺术风格,搞好专业教学与表演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声乐文化的社会效益

音乐是一种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从声波上分析,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同时音乐也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音乐是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创造的,古今中外一切音乐事实均证明音乐是为人而存在的,以“人”的需要为一切前提。所以人们的思想变化也就造就了音乐在某个特定时期的存在、演变与发展。在人类生活中,一定的历史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是同一些歌曲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流行过《杨基・杜德尔》;法国在大革命时期流行过《马赛曲》,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诞生了《国际歌》;俄国十月革命时人们唱《华沙革命歌》、《红旗》,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到处传唱《喀秋沙》;中国北伐战争期间响彻《国民革命歌》,抗日战争中迸发出了《义勇军进行曲》,解放战争中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等,每一首歌都与人所处的时代分不开,是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反映着当时的历史现实。正如雨果所说:“在任何时代,人类总是把音乐与歌声掺入一切活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艺术事业也蒸蒸日上。受“”时期的思想影响的词曲作家,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锢,面对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他们开始抒发积压已久的情感,赞美祖国,赞美生活,赞美社会的,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群众们喜闻乐见的声乐作品,比如影响力较大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我们荡起双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党啊,亲爱的妈妈》等一大批经典歌曲,这些歌曲的出现正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时侯,甚至还产生了以前人们提都不敢提的爱情歌曲《乡恋》,歌曲一经播放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赞之者和毁之者蜂拥而起,从而引发了一场思想上的大辩论。在这一时期,在声乐领域里出现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足鼎立”的局面,人们不再只知道民族歌曲,还接受了美声、通俗音乐,并对三种唱法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群体。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人们在思想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则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后追求的一种精神寄托。听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让人们心情愉快,提高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真可谓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自给自足,还有了余粮;城市里搞活了经济,市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人们就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所以人们开始广泛关注起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作品,这样就给民族声乐提供了一个展示其魅力的舞台,一些歌唱生活的艺术精品纷纷诞生,如《太阳岛上》、《请到天涯海角来》、《军港之夜》、《甜透了咱心窝》、《我爱你,塞北的雪》等一大批脍炙人口歌曲流行于歌坛。一个时代的特色反映到作品中,而作品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国家的日益昌盛,经济的日渐繁荣,歌曲创作同以往的作品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歌曲更注重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曲调歌词积极明朗。

二、民族声乐审美的时代性

审美的主观性决定了审美的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期间受时代的影响,语录歌曲占据了整个舞台,语录歌一经出现,就受到了广大工农兵群众和红卫兵小将最热烈的欢迎。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疆,从军营到工厂,从田间到课堂,到处是一片语录歌声。语录歌家喻户晓,不分男女老少,人人开口放声歌唱,其普及之广,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的音乐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转换,他们不再停留于对语录歌曲的热爱,开始接受多元化的音乐艺术,这就要求词曲作家及歌唱演员尽快创作、演唱出新的作品,适合于新天、新地、新时期的作品,来满足大家审美需求,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繁荣局面。

海外音乐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全然陌生的。尤其是对于刚刚经过十年浩劫的国人,更是如看西洋景一样,既充满着期待,又略带有疑问,在这种情况下海外音乐悄然走到了我们的身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港台地区的音乐。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大门逐渐打开,尤其是对于与我们血脉相连的港台地区,更是敞开了怀抱,港台音乐便适时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刮起了强劲的港台风,比如《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等,都成为了人们传唱的经典。对于民族声乐而言,港台歌曲的流行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民族声乐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民族声乐歌曲内容更加丰富,取材也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为民族声乐的创新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此外,八十年代后以为代表的新民族唱法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声乐具有代表性的突出成果,继承了传统民歌唱法的特点,大胆吸收、借鉴欧洲美声唱法,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清晰明快、亲切动人、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在“中西结合”的道路上,欧洲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多个审美群体,民族声乐作品走上多元化的道路,创作上开始突破标语口号的创作方法。民族唱法中以为代表,从演唱的声乐作品中不难看出,新时代的歌曲创作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改革开放让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互相交流、相互融合。的演唱作品中民族风格的作品众多。如胶东风的《我的家乡沂蒙山》,东北风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山陕风的《三十里铺》,西北风的《新疆好》,东南风的《茉莉花》,古曲风的《春江花月夜》,等等。从的演唱作品当中可以看出创作风格的多元化,也可以体现出听众审美的多样化。这一时期,美声唱法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通俗唱法也在悄然兴起,这些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分得更大的蛋糕,也是这一时期的词曲作家及歌唱演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社会的变化对民族声乐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今非昔比。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同样的,人们对音乐的情趣也随之有了变化,中国在经过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后,经过“十年浩劫”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物质和精神文明开始了新的篇章。在文化上经历了本土与影响西方相遇(1949年以前)、本土与西方疏离(1949年-1979年)后终于开始了中西文化的对话(1979年后),开始了本土与西方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音乐文化上出现了由拼接式到互融式,最后到统一的对话。

以和谐为最高目标的先秦儒家,其政治也追求音乐般和谐有序的状态和境界。其一,他们发现了理想的政治结构与音乐运动形式之间的异质同构;其二,先秦儒家伦理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性的中庸、平衡、节律与和谐,这使得先秦儒家实现伦理政治的途径借助于音乐,其目标与音乐相通。其三,他们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治开始趋于民生自由和人性化,党和政府打破思想束缚,号召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快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增添了活力,也为民族声乐工作者增添了信心。在经济上,首先是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各项基础设施开始完备,民族声乐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善,民族声乐工作者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这些改善为民族声乐工作者们提供了保障,让他们可以放心地去创作、去演唱,把身心都投入到工作当中,为创造出优秀的歌曲打好了基础。在文化环境上,国家提倡“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方针,词曲作者再不用为了语录歌曲而费心费力地创作,可以打开创作的大门,用词曲来歌颂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比如,在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和词作家晓光一起满怀激情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赞颂与希冀,写下了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的蓝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的变化,词曲作家写下了这首满怀激情的歌曲,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歌词把希望和未来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歌颂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新面貌,又憧憬着富裕、兴旺而幸福的未来。

改革开放前,人们获取民族声乐艺术的途径比较窄,以广播为主,这就限制了民族声乐艺术的更为广泛的传播,也影响了人们对于民族歌曲所表现的内容的形象化的理解,形式比较单一。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人们意识的改变,艺术的传播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各类文艺晚会尤其是春节联欢晚会的举办,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觉到艺术的魅力,对于歌者所演唱的歌曲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有利于传播和传唱。1984年,第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的举办,更是把全国人民对歌曲的喜爱调动了起来,为丰富歌曲的创作和全民皆歌提供了一个平台,更为民族声乐艺术开辟了沃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添加了动力,这就要求民族声乐有更高的、更好的作品问世,来满足大家对于民族歌曲的喜爱。

声乐文化学作为一种学科,创立时间比较晚,尤其是民族声乐文化,以后必定会成为声乐艺术学科当中广泛关注的焦点。总之,任何文化都是在改革、创新、发展的规律下进行的,民族声乐文化也是如此,让我们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民族声乐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民.声乐文化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荆晶.歌唱魅力触摸时代的脉搏.商业文化出版社.

[3]胡东冶.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构想――“传统”与“现实”.论坛,2007,(1).

[4]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编.全国民族声乐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5]李晓.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6]王平.歌声中的祖国.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8.

[7]韩勋国编著.歌唱教程.武汉测绘编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