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精选(九篇)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

第1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

乐东县民族中学 高士惠

对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成为他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迫切探索的新课题,如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的作法是:

一 设置疑点

人们追求一种新事物,往往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越强,钻研的劲头越大,甚至遇到最大的困难也置之度外弄个水落石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青少年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征,多设置问题,挖掘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出于设置的问题简单平常,学生感到干巴枯燥,淡而无味,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 设置的问题应新颖适度。设疑的目的是使学生发生质疑,设疑是训练学生质疑的好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质疑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疑问,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上初三数学《24.1.1 圆》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弄清有关概念,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 什么是弦?什么是直径?直径是不是弦?弦是不是直径? (2) 什么叫做弧?什么叫做半圆?半圆是不是弧?弧是不是半圆? (3) 优弧和劣弧的区别是什么? (4) 同圆指的是什么?等圆指的是什么? (5) 长度相等的弧一定是等弧吗? 这样的设疑,蕴含兴趣,富于启发,可加强学生对弧、弦、等圆、等弧等概念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中的创造性品质首先表现在"质疑"这一点上。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已的判断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的思維更具流畅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杜绝教学中一言堂的现象,使学生敢于对课本和教师的传授內容提出不同看法,让学生成为自由质疑的主人,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就会由被动质疑转变为主动质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可以调动起来。

三 启发学生猜想,启迪学生思维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使其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已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已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藏尾" 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牛顿有一句名言:"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事业来"。

我对某些定理的教学都施行"猜想式"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初三数学《24.1.4 圆周角》时,我先从圆周角在圆中的特殊住置(即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时,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关系)让学生感受,再由学生小结出圆周角定理的内容,再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学生自己证明圆心不在圆周角的边上(即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和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的其它两种情况成立,便得到圆周角定理。

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这种"猜想式"的教法打破了传统的注入式的教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启发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例题,让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变式训练,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向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同时学生也可以从一题多解的探求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在灵活性、深刻性等诸多方面得以升华,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已知:如图:BD=CE 求证:AC·EF=AB·DF

A

D

E

B F

C

教师分析:要证明结论,只需证明AB:AC=EF:DF, 因此可通过作平行线的辅助线得到解决,教师可启发学生考虑辅助线的不同作法:

(1) 过D作DG//AC交BC于G; (2) 过E引AB的平行线交BC于H; (3) 过D引BC的平行线交AC于I; (4) 过E引BC的平行线交AB于J; (5) 过A引DF的平行线交BF的延长线于K;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 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五 克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解题中,不断总结解题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局限于旧有的思路来解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害的。教学实践要总结解题规律,但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鼓励创新,克服习惯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干扰。

第2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

1、完美女人

Love表情:过分克己、自我苛求、时时刻刻地正确。

怪女人举例:

行为与道德完美的女人是天生的男儿杀手。过分克己、自我苛求、时时刻刻地正确,骨子里还是自恋,因为爱自己而不允许自己犯错。

每个男人都梦想得到一个好妻子,温柔、贤慧、克己、任劳任怨。事实上,如果你真正得到这样一个妻子,短暂的满足以后你会发现你陷入一种无所不在的道德焦虑与生活张力中。一个对你百依百顺、没有要求的女人其实对你有绝大的要求,她用好来侵扰你,使你没有自己的空间与心灵的自由,你想像她对你一样来回报她,但你又做不到。你会有欠债一样的内疚感,甚至是罪恶感,于是你不得不慢慢变“坏”来平衡内心的压力。一个太好的女人不会把男人变好,只会把男人变坏。这就是为什么好女人总遇上负心汉,其实开初那个男人还不那么坏。

男人之道:

与她分享犯错的欢乐。

如神话一样,你可以爱上一个仙女般的人,但只能娶一个平常女人回家,你的难题在于你能否把一个仙女变为凡人。生活其实是最需要俗不可耐与随心所欲的东西,与她分享犯错的欢乐,分享慵懒与随意的畅快,限制她为你的付出在你可以回报的水平之上。

2、猜疑之脸

Love表情:喜欢捕风捉影,却故意装作很大度的样子。

怪女人举例:

一般的猜疑只是女人调情的一种手段,过度猜疑可能就是缺陷感与攻击性混合而成。

《手机》中的女人都是些略带偏执和歇斯底里的复合体,她们对欺骗敏感,以为男人不说实话就摆明了是在欺负自己。

喜欢猜疑的人内心一定浪漫,行为一定保守,很多未能实现的罗曼蒂克都会变成对婚姻现实的不满,因此绝不轻易相信男人的真诚。世上一切关系都可以强制,偏偏爱的感觉是需要自由的。猜忌的女人大多有歪曲的体验,情感上过度需求,对情爱关系的依赖与控制都很强。

男人之道:

最有效的策略是装傻,不时贬低自己,千万不要自以为是。

猜疑往往是一种关系控制的手段,你要学会“无条件服从”。当然,对心虚的男人,如果你想在喜欢猜疑的女人那里争取足够的自由,应牢记两个原则:

原则一:在恋爱的开始建立必要的规则,比如不要有共同的朋友,不干涉各自的空间。

原则二:不要把情爱关系搞得太紧密,保持适当的距离既能保护她又能保护你。猜疑的女人对关系亲疏非常敏感,一旦形成某种情爱模式,你必须坚持几十年如一日。

3冷漠之脸

Love表情:常常沉缅于空想,不会主动关心人,互动关系中正常的信息往往无效。

怪女人举例:

来源于敌意的冷漠是可以接受的,敌意迟早可以化解,冷漠也会转换成温情。最让人担心的冷漠来源于极度的自恋,这是一种人格缺陷,性趋力缺失,没有爱的能力。自恋的人格是一种未分化的泥团,没有内部的结构,该愤怒的时候不愤怒,该快乐的时候也无快乐。

怀抱着这样的女人,你甚至会感觉孤独、寒冷。 你不得不创造一些独特的沟通方式来达成两人的交流。当然,有些很独立的女人,在人格深层也会有一种潜藏的冷漠,你无法融入她的内心,不能感动她也不可能征服她。

男人之道:

制定简单的信息与情感交流规则,帮助她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如果愤怒不能正常表达,冷漠就成了一种技术。如果你不想认错的话,装不知道是惟一的对策。只能容纳温暖而不能承受冷漠的男人,不算是强大的男人,因为他们对关系有太多的需要,这是一种依赖。

被女人需要,往往是许多男人隐秘的自尊与快乐,面对无欲无求的女人谁都会惶恐。无欲则刚,而家庭中的无欲会把家庭搞得没有活人味。如果她以冷漠之脸对你,那么制定简单的信息与情感交流规则,帮助她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就很重要。

4激情之脸

Love表情:敏感而歇斯底里,爱与恨并驾齐驱。

怪女人举例:

具有戏剧人格的女人比比皆是,每个女人都有程度不一的癔症样情绪。她们暗示性高,情绪敏感而夸张,追求感官刺激,喜欢成为被关注的中心。

熟悉的环境里,她们与朋友的关系肤浅,不主动保持长久的亲密,有无意识的防御与疏离倾向;陌生的环境里,她们像变了个人,开朗外向,充满诱惑力与性,让没有经验的男人误入歧途。

好在许多女人把这些歇斯底里的情绪压抑在内心,只在夜梦或想入非非中去化解。和这样的女人谈恋爱必定会经历暴风骤雨,因为她的爱必须和恨并驾齐驱,越恨你入骨的时候,越爱你至深。

男人之道:

对她保持永远的赞美。

夸张、情绪爆发、自虐倾向是戏剧人格的几大特点,你很难用正常方式与她沟通,因为她对真实有许多歪曲的体验,如果她撒谎也绝不是自己想撒谎,因为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想象。 你要做的,只是无条件接纳她的情绪,不要认为她是在胡搅蛮缠。给她安全感和时刻的赞美是非常重要的,你对她保持的永远的赞美,等于给了她钻石珠宝,她对你的回馈会总是让你意想不到。

5矛盾之脸

Love表情:不知道爱你还是不爱你,胡乱发生外遇,然后又忏悔般地和盘托出。

怪女人举例:

边缘是女性特有的心理问题,起源于过度内向或冷漠的母亲,孩子无论多努力都不能与之形成深层的依恋关系,在亲密关系中的受挫使女孩不相信自我感觉,情绪不稳,易怒,无意识地自我挫败或自伤。

她分不清自己是想依附你还是离开你,对情感缺乏控制力和预见力,无法忍耐焦虑。不知道爱你还是不爱你,胡乱发生外遇,然后又忏悔般地和盘托出,让爱她的人痛苦不堪。

男人之道:

帮她找到一个好的心理医生,伴他终生。

第3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兴趣、游戏、小学数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并在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怎样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有兴趣呢?教师必须把功夫下在课前,细心地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游戏引入,玩中求知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乐于接受或迫切需要的知识,如果把这“礼物”变成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并努力追求的东西,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例如:《正负数一》的开课部分:

(课前让每组同桌玩猜拳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在课间的时候每一组同桌都玩了猜拳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谁愿意来说一下你和同桌的猜拳结果?

生1:我赢了三局,同桌一局也没赢,所以最后我赢了

生2:第一局我赢了,第二局是同桌赢了,第三局还是我赢了,最终我取得了胜利。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是从比赛的次数上来判断的,现在让我们一起用记分的方式来看一看。

师:现在如果让你们来充当小小记分员,把比赛结果填到表格中,你会吗?(大屏幕出示记分规则)

开课环节,用游戏引入,学生很感兴趣,都跃跃欲试的想通过记分的方式来表示猜拳结果,看看谁赢谁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似在玩游戏,其实在自然的游戏活动中接触到了本课所学的正负数的相关知识。

二、边玩边学,玩中明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既解决了数学问题,又感受、体验、理解了数学道理。

例如:《正负数(一)》的新知探索部分:

师:请同学们快速算一下这两名同学的总分。(左:1,1,-1;右:-1,-1,1)

生1:我用了相加的方法:左面的同学第一局和第二局一共是2分,再减去第三局的1分,最后得1分;右面同学第一局加第二局是-2分,再加上第三局的1分,最后得分是-1分。

生2:我用了抵消的方法:将第二局的1分和第三局的-1分相互抵消,于是左面同学最后的得分是1分,将右面同学的第二局的-1分和第三局的1分相互抵消,所以右面同学的最后得分是-1分。

生3:我也用抵消法:先把左面同学的第一局的1分和第三局的-1分相互抵消,最后得1分,再把右面的同学的第一局的-1分和第二局的1分相互抵消,最后得-1分。

师:同样是抵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了正负数相互抵消的方法,由1和-1可以互相抵消,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1:2和-2可以抵消。

生2:3和-3可以互相抵消。

生3: 999.9可以和-999.9互相抵消。

生4:1/2可以和-1/2 相互抵消。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把张同学和王同学猜拳的结果记录下来,并算出了总分,最终结果是张同学获得了胜利,请问王同学,刚才你输了,服气吗?

生:不服气!

师:下面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帮她好吗?请问如果王同学想反败为胜,她至少应该赢几局?

生:我认为再赢两局。

生:我认为四局。

生:我认为是三局。

师:请同学们在刚才总分的基础上,继续往下罗列,看看到底需要几局郑佳文才能反败为胜。

生1:(学生边说边写板书)我认为再赢两局郑佳文就可以反败为胜。因为刚才前三局的得分,陈酉嘉是1分,郑佳文是-1分,如果第四局陈酉嘉输了,那么他就得-1分,郑佳文得1分,这样此时他们总分都是零分,打成了平手,再进行第五局的时候,如果郑佳文又赢了,那么陈酉嘉得-1分,最后总分还是-1分,郑佳文得1分,最后总分还是1分,这样郑佳文就反败为胜了,所以需要再赢两局。

生2:我觉得在说的时候,应该加上“至少”两字,因为我们并不能保证在接下来的两局中郑佳文一定会获胜,所以我们应该加上“至少”。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没有刻意的点明今天的学习内容,但是学生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间就明白了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的道理,整个环节自然流畅,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以致用,玩后悟法

老子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教师不能只教给学生知识点,而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如果这个方法是学生自己悟到的,那势必会比教师的灌输式教育记忆深刻的多。

例如:《正负数(一)》的练习部分:

师:同学们,像这样正负数互相抵消的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小例子。(课件出示)

师:读完后,谁有疑问?

生1:我的疑问是,为什么有的是+2,有的是-2,它们是什么意思?

生2:我来解释,这种味精的标准重量是100克,第一袋比标准重量少2克,所以写-2,也就是98克,第二袋比标准重量多2克,所以写+2,也就是102克。

师:你能提数学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第一袋和第二袋共多少克?(师板书)

生2:我想知道第一袋和第四袋共多少克?(师板书)

生3:我想问这五袋味精共重多少克?(师板书)

生4:我想知道第二袋比第一袋多了多少克?(师板书)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能解决么?试着算一算吧。

生1板书:100-2=98(克) 100+2=102(克) 98+102=200(克)

生2板书:(100-2)+(100+2)=200(克)

生3板书:100×2=200(克)

生4板书:100+100=200(克)

师:看黑板,有什么疑问?

生1:第四种方法,为什么用100加100就行了?

生2:因为第一袋比标准量少了2克,第二袋比标准量多了2克,第一袋多的可以和第二袋少的互相抵消,就变为0了,所以我直接用100加100就行了

生4:第三种方法直接用100乘2也是这个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下面谁能来评价一下这四种方法?

生:我喜欢第三和第四种方法,因为它们都用了+2和-2可以互相抵消的方法来算的,计算起来非常简便。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正负数互相抵消的知识,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

第4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

我们来到路卡前时,已经快半夜了。

大雨下个不停,在卡车车灯照射之下,雨点儿像玻璃纸一样发亮。警察把路卡设在距离转弯处约50码的地方,所以在远处看不见,转过弯才能看到。在我们前面,两辆警车呈“V”字形朝北停着,20码外,还有两辆警车朝南停着。

警车都开着车灯,在潮湿、黑暗的夜空中,车灯像探照灯一样交相辉映。警车中央放着两个巨大的木制临时路障,上面摆着一闪一闪的红灯。

我轻轻踩一脚刹车,卡车速度慢了下来。那孩子从旁边的座位上探过身,用猎刀顶着我的肋骨,恶狠狠地低声说道:“听着!你要是敢乱说一句,我就宰了你!他们会抓住我,但我会先捅死你!”

我扭头瞥(piē)了他一眼,在路卡昏暗的灯光下,他脸色苍白,下巴上胡子乱成一团,有三四天没刮了。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孩子,但给人的印象却像个孩子。他长得高大、瘦削,一绺(liǔ)黑发垂在前额,上身穿着一件皮夹克,下面是一条沾满泥巴的粗布斜纹裤子,脚蹬一双高筒靴,看样子他似乎是从货车上跳下来的。15分钟前,在距BC镇4英里的地方,他劫持了我。

大雨已经持续了3天,路面非常糟糕,有一段三百码的路段,积水竟达到二三英尺深,当时,我不得不放慢车速,缓缓通过。就在这时,卡车副驾驶那边的门猛地被拉开,这孩子跳上车,右手握着猎刀,喝令我不许声张,继续开车。我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以40公里的时速慢慢穿越那段积水区。

我心里暗自揣摩,这孩子为什么要劫持我和卡车呢?他犯了什么罪?他是从哪里逃出来的?他的眼神很古怪,我可不想惹他用猎刀捅我。现在,我把卡车停在离警车10码的地方,右边有一小片空地,检查过后可以方便倒车。但是,一位穿黑色雨衣的警察正站在那里,双手插在雨衣里,我认为他手里正端着枪,不禁紧张得呼吸都困难了。

【精彩菜单】

每个人都喜欢悬念,每个人都有多重人格。《希区柯克悬念故事全集》正是通过曲折惊险的情节,巧妙地设计悬念,深刻剖析了人格的多重性,表达了人性的复杂、狂乱和抗争。欣赏这样的故事,你可以看到开头,却永远猜不出结局。这本书收录了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多篇最经典作品,本篇的题目叫《借刀杀人》。

【名厨画板】

希区柯克是世界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原籍英国,1939年3月移居美国,1955年加入美国国籍,同时保留英国国籍。在长达6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拍摄了超过50部电影,代表作有《后窗》、《惊魂记》、《迷魂记》、《正北偏北》、《蝴蝶梦》等经典影片。希区柯克是悬念大师,也是心理大师,更是电影中的哲学大师。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赐封他为爵士。

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不仅是一个名字,还代表了一种表现手法――悬疑惊悚(sǒng)。希区柯克正是因为擅长在银幕上“惊吓”观众,所以,名正言顺地揽下“悬念大师”的头衔(xián),同样,他讲述的精彩绝伦的故事也充满着令人战栗的诡谲(jué)气氛。就请同学们随着文字一起探寻这紧张气氛的源头吧!

黑暗潮湿的环境

不同的环境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就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人们自然胸襟开阔、心情舒畅;而阴雨绵绵、黑暗潮湿的环境,自然会让人产生一种压抑,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上文中的故事令人紧张,第一个原因在于环境就是黑暗潮湿的环境。半夜,大雨下个不停,视线模糊,道路的状况想必也够差劲,这对驾驶员来说无疑是个考验。黑暗中见到像探照灯一样的灯光,面对的警察手里可能还端着枪,如果下车的话身上肯定会被淋湿。逼真的环境描写,促使读者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我”,从而不自觉地产生紧张的情绪。

无时不在的悬念

这样恶劣的环境,“我”为什么还要在外奔波呢?是为了生计吗?警察设置了路卡,应该是抓逃犯,那么逃犯在哪里呢?是那个用猎刀顶着“我”的家伙吗?他这么做又是为什么呢?上文中“我”暗自揣摩着3个问题,读者当然也是。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也造成了一种紧张的心理。

现在驾车回头的话来不及了,警察会追,正面冲过去又有路卡,况且警察手里还有枪,怎么办?警察上来盘查时该怎样回答?要不要给一些暗示?警察会发现副驾驶座位上的孩子是劫匪吗?这孩子会狗急跳墙吗?我到底能不能安全脱险呢?该不会受伤吧?这些悬念都将促使读者继续紧张地读下去。

夺人眼球的题目

第5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猜测 动词 语用功能

1 前言

“猜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推测,凭想象估计”。本文所研究的“猜测”类动词主要是指理性意义与此相近的动词。这类动词表示说话者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带有主观性的猜测。也就是说,该类动词都具有 [+可能性][+/-肯定性][+/-客观性]的语义特征,构成了一个意义相互关联的聚合群。

本文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同义词词林》、《动词用法词典》、《同义词词典》以及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等,共确定了11个具有代表性且使用频率较高的“猜测”类动词,分别是:

A类:认为 以为 觉得

B1类:推断 预见

B2类:估计 推测 预料

B3类:猜测 揣测 捉摸

2 语用功能分析

2.1语用前提与动词的选择

语用前提的制定以词汇意义为基础,但并不受词汇意义的制约,而受语境的制约。通过语料可以看到,在含有猜测类动词的语段中,语用前提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出现的语用前提我们称之为显性语用前提,不出现的语用前提我们称之为隐性语用前提,二者对猜测类动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1.1隐性语用前提

请看下面的例句:

(1) a.我认为他明天回来。b.我推断他明天会来。

c.我估计他明天会来。d.我猜测他明天回来。

如果忽略一定的语境,只单从四个句子本身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里的四个小类的动词完全可以互换。因为在隐性语用前提下,a、b、c、d四个句子在语义序列的延续关系中属于相同的关系序列。

上面例句中,如果a句为真,则b句为真,c句为假,b句和c句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从以上语义延续关系可以看出,从事情是否发生的必然性来看,四个小类的动词后面的命题是否会发生,话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客观来说,也存在不会发生的可能性。因而在隐性语用前提下,四个小类的动词的语义序列关系相同,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

2.1.2显性语用前提

在大多数情况下,猜测类动词的使用都要受到一定显性语用前提的制约,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种情况:

2.1.2.1说话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有一定的语用前提,可以是客观依据,也可以是常规或预期,说话人认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选择A类动词,而不是B类动词。如:

(2)一伙人蹲在一起说笑,他会以为在编排议论他。(张胜利《八舅》)

(3)它未曾受过这般厚遇,总觉得怎么也报答不完。(刘兆林《雪国热闹镇》)

2.1.2.2说话者在表达意见或态度时,只根据客观依据猜测出肯定性极大的结果,这种情况下,选择B1类动词。例如:

(4)法医通过骨骼的X光透视和乳腺切片检验以及皮肤外观的观察,推断死者应是二十五至三十岁的妇女,尚未生育。(王朔《枉然不供》)

(5)在延安的窑洞及时系统总结着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他预见到大而弱的中国对付小而强的日本,必须坚持不折不挠的持久战。(《人民日报》95.08)

2.1.2.3说话人在表达意见或态度时,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说话人对事件是否会发生并不持肯定态度,事件有可能发生,同时也存在不会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选择B2类动词。例如:

(6)他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估计资料足够一个小时使用而有余。

2.1.2.4说话者在表达意见或态度时,常常是凭借不明显的线索或想象来猜测未知的事件,因而对事件是否发生完全没有把握。这种情况下,选择B3类动词。例如:

(7)宫中秘事,往往是永世之谜,那戴权往宁府与祭,引出许多的暗中猜测,其中的一种是与贾家容国府的大小姐贾元春有关。(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8)一个人的生命剥夺与否,我、你、每个人都不能感情用事,妄加揣测或信口开河。(王朔《枉然不供》)

2.2句类的选择

猜测类动词对句类也有一定的选择。据语料我们看到该类动词都可以用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很少用于祈使句和感叹句中。

2.2.1对陈述句的选择

先看以下例句:A

(9)他认为儿童是通过感知和动作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富熹方格《儿童的心理世界》)

(10)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钱肯定非同寻常。(铁凝《香雪》)

(11)洪塔山推测可能是要他们拿钱去赎回那些证词证物。(刘醒龙《分享艰难》)

B

(12)他觉得这个纪念没有意义了。(邓友梅《话说陶然亭》)

(13)他已预见到了飞机不会再上海降落。

(14)默里•澳尔夫估计自己在北京不会再有什么机会了。

(15)他让人捉摸不透。

从上面A、B两组的例句,我们看到猜测类动词后面的小句成分既可以是肯定陈述句(A组),也可以是否定的陈述句(B组)。这很好解释,因为猜测类动词使说话者对某一命题的主观评价,一般的命题都会采用陈述句的形式,因此它们可以用于陈述句中,猜测肯定命题其后的小句就用肯定陈述句,猜测否定命题其后的小句就用否定陈述句。

2.2.2对疑问句的选择

猜测类动词最主要的句法特征是可以带小句宾语,作宾语的小句既可以是陈述句,也可以是疑问句,所以猜测类动词绝大部分可以用于疑问句。

张伯江(1997.6)依据疑问域的大小给疑问句作了如下分类:(1)疑问域为一个点(某个事实)的特指问句;(2)疑问域为一个局部(析取集合)的选择疑问句;(3)疑问域为一个整体(整个命题)的疑问句。猜测类动词可以用于以上三类疑问句。例如:

(16)你估计现在几点了?

(17)你觉得我们应不应该去北京学习?

(18)你认为他们是广东人么?

戴耀晶(2005)认为,猜度句有二重性,它的特点是说话人心理上有疑,可以用于提问,将心理的疑惑提出来,寻求解答,在言语交际中是传疑(疑而且问);如用于回答,将心理的疑惑作为不确定的答案提出来,供听话人参考,在言语交际中是传信(疑而不问)。不论是传疑还是传信,猜度句的语义特点都是不确定。可以看到,猜度句在这一点上与猜测类动词的语义相近,因而猜测类动词基本上都可以用于猜度性疑问句。例如:

(19)我估计他仍在想那位妇女的事吧.

(20)你一定预见到了这股风潮会波及更多的地区了吧?(杨贵山《古曲名著廉价本席卷欧洲》)

2.2.3对祈使句和感叹句的选择

袁毓林(1991)认为,肯定式祈使句的句式义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做某事(有意识地),所以做谓语中心的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而否定式祈使句的句式义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不做某事(有意识的)、或者提醒听话人别发生某事(无意识的),所以作谓语中心的动词可以是自主动词,也可以是非自主动词。他还认为两者除了语义上的区别之外,最突出的区别就是,自主动词前后能加“来”“去”,而非自主动词则不能。根据以上判定标准,我们认为A类动词属于非自主动词,而B类动词属于自主动词。如:

*来认为/认为来*去以为/以为去*来觉得/觉得来

来推断/去推断估计来/估计去猜测来/猜测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A类动词只能进入否定式祈使句;而B类动词既可以进入肯定式祈使句,也可以进入否定式祈使句。例如:

(21)别以为别人都比你笨!

(22)不要觉得没人关心你!

(23)(你)估计一下!

(24)别胡乱猜测!

感叹句是用感叹语气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感叹这种方式只能在具有强烈感情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而猜测类动词本身只表示对未知情况的主观猜测,所以猜测类动词很少出现在感叹句中。

2.3猜测类动词的人称使用

猜测类动词和人称有一定关系。如前所述,猜测类动词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其中,陈述句多用第一人称,而疑问句多用第二和第三人称。例如:

(25)我估计明天会下雨。

(26)我推测荷兰队会赢。

(27)我认为这件事应该立刻解决。

(28)你估计明天会下雨吗?

(29)你推测荷兰队会赢吗?

(30)他认为这件事应该立刻解决吗?

这很好解释,猜测类动词主要表示说话人主观的意见和态度,而不是表示听话人或其他人的意见或态度,所以陈述句一般用第一人称;而在疑问句中,一般不用第一人称是因为表示说话人对人或事件的不确定性,即传疑(疑而且问),第一人称与不确定性基本上是不能同现的,否则句子不成立。

2.4委婉口气与礼貌性原则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化中,在大多数社会里,都有一些特定的、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不当、甚至语言粗鲁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屡见不鲜,这足以说明礼貌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对此,英国语言学家Leech从语用学的角度提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根据会话的礼貌原则,常用含蓄、温和、文雅、婉转、无刺激性的语言代替生硬、直率、恐惧、带刺激性的语言,帮助说话者克服交际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淡化和排除各种不愉快的联想。可以说,委婉是人们交往过程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语言形式,体现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效果。

委婉口气表示的是说话人对相关命题的主观估计和含蓄的态度。猜测类动词其词义本身表示说话者对人或事件的猜测和估计,话者在说话前已经对所说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肯定程度,但为了避免直来直去,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肯定的推测,希望得到听者的同意。例如:

(31)我觉得这里的天,比什么地方都蓝;黑夜里的星星,比什么地方都亮。(鲍昌《芨芨草》)

例句(31)中,说话人主观上对“这里的天,比什么地方都蓝;黑夜里的星星,比什么地方都亮”是持肯定性态度的,但为了使语气变得和缓,而采用了委婉的表达方式。

猜测类四个小类的动词在表达委婉口气时,其不肯定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这一点上正好于语义确信度成反比,语义确信度越高的动词其表达委婉口气的程度越低。例如:

(32) a.据他过去的表现,我认为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b.据他过去的表现,我推断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c.据他过去的表现,我估计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d.据他过去的表现,我猜测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很显然,a句的语气强烈,说话人及其肯定自己的判断,给听话者留下的余地微乎其微,而d句仅仅表示说话人的“猜测”,语气最为委婉,语义确信度最低。因而我们认为,在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意见或判断时,其语义确信度越低,言者的口气就越委婉。因此,猜测类动词表达委婉口气的序列为:

B3类〉B2类〉B1类〉A类

3 结论

本文从语用前提、句类的选择、人称的使用、委婉口气和礼貌原则四个方面对该类动词进行了考察。根据语用前提的不同,对动词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另外,这类动词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猜度性疑问句,陈述句一般用第一人称,而疑问句一般用第二或第三人称。该类动词的使用使句子的语气变得委婉,其委婉的程度正好与该类动词的语义确信度成反比,即语义确信度越低,其口气越委婉。

参考文献:

[1]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3]范晓等.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J].中国语文,1995,(6).

[6]齐沪扬.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J].汉语学习,2002,(2).

[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7).

[8]温锁林.真谓宾动词带疑问句形式宾语的语气问题[J].语文研究,2004,(2).

[9]朱丽.揣测语气和揣测语气副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10]罗燕萍.谈现代汉语“V+到”结构的形式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第6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情景创设;激发兴趣;经验;激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90-01

新的课程改革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开展有效学习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教学中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引进生活,“趣”中激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把看似深奥的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教搭配中的学问时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应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然后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动手摆)。像刚才这样的问题,怎样想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让学生编号、连线……,刚才的操作活动我们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记录下来。根据老师给你提供的图片自己连一连(展示交流)。最后给小红提个建议,你认为怎样搭配最好看?(各抒己见)

创设这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来充实课堂。

二、探究悬疑,“思”中解疑

开放题不受单项知识的约束,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起来,从而能够全面考虑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文具盒水彩笔蛋糕巧克力

18元27元9元3元6元

(1)兰兰买了水彩笔,芳芳买了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2)月月花的钱是兰兰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月月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

(3)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在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以后,我抓住时机,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生1:“老师,我知道了,你买的是钢笔和巧克力。”“你是怎么知道的?”“钢笔是18元,巧克力是6元,18不就是6的3倍嘛!”生2:“老师也有可能买的是钢笔和巧克力,也可能是文具盒和水彩笔呢,你们看,文具盒是27元,水彩笔是9元,27不正是9的3倍吗?”生3:“还可能买的是水彩笔和蛋糕,水彩笔的价钱也是蛋糕价钱的3倍。”

为让学生把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进行有效区别,我顺势又提出:你能从中选择两件物品,用一句话说说它们的关系?

生4:我买的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的2倍,你们猜一猜我买了什么?

生5回答:你买的是蛋糕和巧克力。

生6:我买的一件物品的价钱比另一件贵3元,你们猜一猜我买了什么?

生7回答:你买的是蛋糕和巧克力。

学生在回答这两题的时候深刻体会到了原来蛋糕的价钱和巧克力的价钱可以说成倍数关系,也可以说成相差关系。学生在分析、判断、对比的过程中,数学思维得到了飞跃。

三、设计游戏,“玩”中求知

在教学中,喜欢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时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这种情景创设策略保证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例如:在教学《方位》时设计了个拍手游戏,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在不同的方位拍一下手。这个游戏很好地吸引了全班学生的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盎然。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是在游戏加入了竞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四、提供故事,“情”中获知

第7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

诱人谜底 众说纷纭

2006年7月10日,举世瞩目的德国世界杯决赛激战到第119分钟时,一向以沉着冷静著称的法国队队长、足球大师齐达内,忽然神情大变。他像一头暴怒的狮子,在众目暌睽之下,用他那曾顶开过千百次的球门的“钢头”,猛撞意大利队马特拉齐的前胸。

马特拉齐猝不及防,猛然栽倒。随后,裁判毫不犹豫将齐达内红牌罚下。

赛前,人们都知道,这是齐达内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球员,特别是著名的球员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告别赛”,都希望给人们,特别是他的球迷留下美好的印象。况且,世界杯决赛是公认的“世界足坛最重要的比赛”。

齐达内居然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绿茵生涯。更严重的是,这下影响了法国队士气。以至点球大战发挥失常,最终告负。齐达门技术世界超一流。他如果没有离场,那么点球大战,完全可能立大功。

于是,这一撞击称之为“当今足坛损失最惨重的一撞”,甚至“足球史上最昂贵的一击”。

当时,全球无数人都在心中打了一个大大问号:为什么赛风一向良好、性格一向沉稳的齐达内,会做出这样不理智的举动?

电视画面显示,撞击前,除了马特拉齐对齐达内说了话,两人没有其他接触。显然言语不合,是两人冲突的原因。那么,马特拉齐究竟说了什么呢?

人们期待着真相。然而,比赛结束后,齐达内和马特拉齐面对记者提问都不约而同,三缄其口。

好奇的人们纷纷根据电视画面,作了猜测。结果众说纷纭。在此同时,各国媒体也纷纷猜测,同样莫衷一是。

于是,一些专家提议让唇读学家来解迷。其实,唇读学是俗称。它的正式名称为:“口型(或图像)语意分析学。”

不久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媒体先后亮出谜底。让人遗憾的是它们还是众说纷纭――

巴西国立电视台认定:马特拉齐说“你姐姐是个!”

法国国家电视一台认为,马特拉齐说“你是一条忘恩负义的狗!”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马特拉齐这样说“你是肮脏的,没有资格为法国踢球!”

英国《泰晤士报》作出结论:马特拉齐骂道“你是一个恐怖主义分子与娼妓生的儿子!”

这让热望获得确切答案的人们十分失望。对此著名的唇读学家法克尼发表看法:“这些专家的分析其实都是猜测。我也只能猜测,因此没法得出确切答案。原因是没有‘同语比较’。由于环境、心情等方面的差异,同一人说相同的话,口型有所不同。大家知道,我们没有世界大赛,或者一场对抗非常激烈的比赛时,马特拉齐还说过相似的话的口型资料。特殊环境的孤立一句,唇读学上称为‘孤语’,很难进行有效的‘口型语’分析。”

由于法克尼在唇读学上资历深远,成就突出,因此专家们对此大多认同。法克尼取得的成就要从一件极富戏剧性与传奇色彩的时装间谍事件说起……

无懈可击 滴水不漏?

近年来,罗马的希莉亚一直被公认是欧洲防范作品“被窃”最严密也是最成功的设计师。十多年前,才华横溢的她刚刚涉足时装界时,她的父亲――成功的服装商就谆谆告诫过她:“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你周围的每一个人。记住,一切人都可怀疑。”希莉亚在奋斗的同时,时刻不忘父亲的教导。她的防范严密周详到了无懈可击、滴水不漏的地步。她从来不用电脑设计。纸上设计时,她永远“单干”,从不与人合作。所有描绘过的纸张,哪怕是片纸只字,也立即烧毁,或者锁入最先进的保险箱。而密码她甚至对自己父亲都守口如瓶。

在表演现场,只有当模特临上场,等着穿时,她才打开衣箱,取出新装。于是,她设计的每一件出色作品,都能“保密到最后一刻”。而在表演现场,她严格禁用摄像机与照相机,连记者也不例外。

模特刚刚下场,她便立即同在场的时装商洽谈价格。合同当场就签。一旦签字,她总是在合同规定时间的“最后1分钟”,交给对方设计图。如果签约不成,她就马上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将图纸送到自己开的公司的生产负责人手中,抢在“第一时间”投入生产。这样,希莉亚的作品在市场上总让人耳目一新,因而销路一直颇佳。

时装间谍们虽然对她的“未亮相作品”费尽心机,可是总不能如愿以偿。于是,他们甘拜下风,称她为“铁幕后的设计师”。

但在不久前的一天夜里,希莉亚在逛街时无意中发现,几天前刚刚设计好的一件极富创意的“欧洲古典式晚礼服”,现在居然已经被“原封不动”地搬上了一家时装公司的沿街陈列橱窗。

“图纸不是设计好后就锁进办公室的保险箱吗?难道是偶然巧合?”她大惊大惑,立即打电话,询问罗马大学一位精通时装学和概率学的教授。

对方的回答是:“在当代,一件独创的高级晚礼服的设计,需要有200多个特定的信息。在两个毫无联系的设计师的大脑中,这些信息完全相同,机率只有四十五万分之一。这些信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排列组合即设计,完全相同的巧合率就只有二十五亿分之一。而您知道,全世界所有的专业和业余的时装设计人员,不会超过1500万。因此偶合绝不可能。”

设计图泄密无疑!

希莉亚猛然想起,藏图纸的保险箱装有“电脑记录仪”。于是她立刻赶到办公室,打开保险箱一看,记录仪清清楚楚显示:昨夜9点05分36秒,箱门被打开,过了47分3 1秒才重新关上,而图纸一份不少。

这就意味着箱内所有图纸都被拍摄过了,她多年极富价值的“秘密设计”及最近几个月费尽心思的“得意之作”,统统被窃,全都“曝光”!

只要准备充分,就有机会下手

事情要从她发现“抄袭”的三天前说起。这天下午,希莉亚与一家时装商在罗马希尔顿酒店二楼会议厅签约。哈卡尔在厅外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悄悄等待。他毕业于罗马大学时装设计专业,当过几年时装设计师,以后又获得米兰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学士学位,近年来改行当了“时装间谍”,迅速成为“谍海高手”。

签好后,照例开酒祝贺。前来捧场的人济济一堂。鼓掌声、碰杯声、笑语声加上照相机的频频闪光,一时间会议厅好不热闹。哈卡尔不失时机,潜入会议厅。

希莉亚的手机响了。她必须立即去处理一件突发要事。但是根据合同,她一定要在1小时内将设计图交给对方。于是,她只能请最可信赖的人――父亲代取设计图。希莉亚在爸爸的耳边,悄悄说了保险箱的密码。老爸想记在本子

上,被希莉亚坚决制止。父亲随即出发了。

哈卡尔悄悄尾随。他早就觊觎财源滚滚的希莉亚“未发表的作品”,苦干她防范实在太严,因而一直没有得手。不过他认定,只要准备充分,总有机会下手。

这天,亲眼目睹了希莉亚与她父亲交头接耳后,凭着职业敏感,立即觉得,有隙可钻,有机可乘。

会议厅到停车场步行约15分钟,老父亲怕记不住密码长长的数字,于是在口中默默背诵。目光敏锐的哈卡尔意识到老人默诵的很可能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密码。

他马上钻到老人前面一个偏僻的暗角,取出高清晰度微型摄像机,对准老人的口部,秘密拍摄。希莉亚的父亲反反复复默默背诵。哈卡尔则悄悄跟踪,不停拍摄。

老人进车后,哈卡尔立即赶回家里,细细观看录像,试图“译”出老人的无声语,然而,他绞尽脑汁,却只能猜出好多组数字,而且越猜越多。

况且,他也不能肯定,密码是否就在其中。他知道,窃取的时间越短越好;时间稍长,随时都可能发生不测。因此,即便密码就在他猜测的数字组中,窃取者也没有时间一个个去试。况且,保险箱很可能设定“密码错误允许次数”,超出次数,保险箱将“拒绝再试”。

应该请唇读专家破译。可是,他知道,当时意大利许多侦探事务所虽然都声称拥有最优秀的唇读学家,可是实际上他们的结论误差率都较高。怎么办?

忽然,法克尼跃上他的脑海。法克尼是哈卡尔中学同学,曾长期在反间谍部门工作,以前从事的是‘口动无声语’的研究,现在就职于一家间谍技术研究院,仍然从事老本行,已经是资深“口型语意学家”。

哈卡尔去拜访他,与他进入了放着神秘仪器的个人工作室。哈卡尔既新奇又兴奋,然而法克尼却泼了他一些冷水:“不要高兴得太早。这种翻译精确度通常不高,而且您要的又是百分之百准确,加上时间又这样紧。因此,观看你的录像前,我不能保证一定能满足要求。”

法克尼细看时,哈卡尔紧张地盯住法克尼,生怕他流露无奈的表情。小小的工作室一时静得出奇。法克尼看完后,突然一拍大腿。哈卡尔一惊。

想不到法克尼笑了:“老人‘短语重复’达几十次。精确破译不成问题!”哈卡尔这才松一口气。

接着,法克尼打开一台分析仪,输入一串命令与数据,然后将录像中相关图像输入。

这种分析看似简单,其实计算量极大;因而在冷战时期,没有取得较大的实用价值。冷战结束后,该项技术从军事部门解密而出;欧美不少科研机构纷纷继续探索。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这项研究也进展迅速。先进的“智能口型语意分析仪”已经能从浩如烟海、数以亿计的可能中,筛选出一种最合理的结论,用于“非军事”的间谍与反间谍活动。

几个小时后,分析结果出来了,希莉亚父亲的念念之词果然是一组数字。法克尼说:“相信我,不会错。”

哈卡尔通过希莉亚办公室的一名保洁工窃取了希莉亚的设计,连夜就以高价卖给了23名成衣商。

最原始竟然最安全

口型(或图像)语言分析学是一种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早期人类聋人的比例相当高。聋人与别人交流思想,除了手语外,往往会根据自己理解或旁人指导,张口“说”话。人们听不懂时,常常要通过聋人“说话”时的口型变化,分析意思。同时,聋人有时还需要通过观察正常人说话的口型变化,判断语意。可以说,人类有声语言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口型语言分析学的萌芽。古代印度的口语分析学曾达到较高的水平。古代印度的不少部落甚至规定母亲要能基本“看懂”耳聋子女的“口语”。

近年来,口型语言分析学的兴起则与刑事侦探与反恐有关。一些人认为,有时在无法窃听的地方,面对面“语传”,常常最安全。当传递信息“不怕露面,只怕录音”时,往往巧定地点,“快速面谈”。他们交谈的地点不是客房、包房等容易安放窃听器的地方,而是公开场所,如公园广场的随意一隅,熙熙攘攘的街头路边等。他们知道,这样的地点警方要事先准确安放窃听器,非常难。即使放好了,也难以清楚窃听。这似乎应验了西方刑侦学的“名言”:“最原始的往往是最安全的。”

9・11事件后,美国对恐怖嫌疑人的侦听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迫于这种形势,不得不采用上述的面谈法传递信息。

第8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

假设与猜想能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和目的。当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得到肯定时,他有满足感和自豪感,当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被否定时,更容易激起他的好奇心。例如焦耳定律演示实验,教师组装好实验装置,接通电源之前,让学生猜想:甲、乙两玻璃管中的煤油柱谁上升得快?学生普遍会认为甲的电阻大,甲上升慢。但事实却相反,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起来了。这时教师适当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就能牢固建立起焦耳定律中热量与电阻的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 

假设与猜想是发明创造的来源。在教学实践中,有同学针对教室里光线暗、冬天冷的缺点,设想把户外的太阳光反射到教室里;学完能量守恒定律,有同学问能否设计一个这样装置:当我们走路时摆手提脚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存储起来;学完热机后,有同学问能否设计一个装置:它能使水燃烧,从而驱动热机工作来解决能源危机等等。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物理学史上,不乏成功的案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猜想电磁波的存在,通过赫兹的实验得到证实,从而导致电报机的发明。 

二、假设与猜想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虚拟情景进行猜想与假设。学生学完摩擦力一节内容之后,给学生的作业是:假设这个世界没有摩擦,请你猜想这个世界将会怎么样?作业交上来后虽区区百字,但不得不佩服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敏捷性。学完重力,可以假设这个世界没有重力,假设没有地磁场等等,这样做不仅巩固所学的内容,还能增加学生主人翁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创设实物情景进行猜想与假设。创设实物情景,可引起学生兴趣,进入角色,完成教学任务。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实验中,教师提供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玻璃板的水平面上,观察比较小车运动的距离。由此得到: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进的就越远。下面的实验怎样做才能得到牛顿第一定律?没办法做!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假设:小车在绝对光滑无摩擦的平面运动,空气对小车的阻力为零,请大家猜想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由于有前面的实验作基础,学生可以很快猜想出小车会永远运动下去。这也达到本实验教学目的。 

(三)发挥青少年最富幻想优势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它随意翱翔。如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实验,学生对现象和结论非常清楚,但扩散的微观情景看不到。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假设你就是一个红墨水分子,当你进入清水分子中,猜想并描绘自己的运动状况。”再如“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节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站在参照物上,想象被研究物体与自己的位置关系,从而判断被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是运动或静止。 

三、教学中运用猜想与假设应注意的问题 

第9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

一、快速阅读的障碍

1.阅读行为习惯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克服行为上某些不良的阅读习惯。

(1)出声读

因为眼睛的移动速度比舌头动作快。出声读不但影响速度,而且会分散一部分精力去注意自己的发音。

(2)逐字读

许多常见词,如功能词,不需停顿单独理解。

(3)默读

虽然没有大声读出来,但在脑中一字字读,也会影响速度,分散精力。

(4)指读

以手指挨个指着读,有碍理解和速度。除非手指飞速移动,引导眼睛快看。

(5)回读

眼睛回向移动,寻找先前读过的信息,而不是继续读下去以获取完整的概念。

2.阅读中心理因素的影响

阅读时,除了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外,还要注意克服一些影响阅读和理解程度的不良心理因素:

(1)期望值过高

希望一次阅读就掌握所读材料。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阅读时的心境,也使得视觉器官和大脑都不能集中于阅读过程本身,阅读的效果自然不好。

(2)过度重视阅读方法和技巧

由于阅读过程中过多思考阅读的方法、技巧等因素,而忽视了阅读材料及阅读本身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会使我们注意力分散,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大减弱。

(3)思想开小差

对文字视而不见,翻了许多页,但脑子里仍一片空白。这样就降低了我们的注意力,影响了正常思维。

二、跨越生词障碍

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了。若把阅读过程比作一条奔流的小溪,那么生词便是顽石、沟坎, 使溪流不断回漩激起浪花;冲过去便渐入佳境,冲不过去便成为一潭死水。

跨越生词障碍可以通过猜测词义来解决。猜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根据 语境、定义标记词(means,re fer to,…)重复标记词(in other words,thatis to say,…)、列举标记词(for example,such as,…)以及同位语、同义词、反义词或常识等。

例1:A middle-aged professor said that matter how much he gave her for the household expenses,she always ranshort.在此句中我们很容易猜出extravagant的意思是“奢侈,浪费”,因为从句中说“不论他给她多少钱作家务开销她都不够花”。

例2:Prometheus stayed chained to the rock for many years.The n atlast the mighty Hercules c ame forth and broke the在这段话中有前面的stayed chained作提示,还有我们熟知的希腊神话里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以及大力神赫格拉斯解放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使我们很容易想到,bonds这个词一定是锁链“。

例3:The tiny droplets that form on to produce a cloud are far apart from each other.破折号后面的说明性的文字告诉我们particles的意思是微粒”。some people to kill pain,in other words,it can help the patients'muscles relax during opera tion.anesthetic能使人在手术过程中肌肉放松、止痛,由此我们得知该词是“麻醉剂”。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例如:child-childless(无子女的,-less表示“无…”), Marx-Marxism(马克思主义,-ism表示“…主 义),large-enlarge(扩大,en表示”使…“),tell-foret ell(预告,fore- 表示”前“),Australian+satelliteAussate(澳星),state+runstate-run(国有的)等等。

有时很难猜出一个词的真正意义,这时只要我们能看出它的词性、在句中的 作用,不影响 阅读就足够了。

例如:

A German told me that all over China

will give you higher blood pressure.

我们不难看出gourmet是一种能吃的东西,至于它到底是什么,完全可以不管。生词问题解决了,就为以后的阅读铺平了道路,但还存在一个阅读习惯和技巧问题 。造成阅读速度慢的另一原因就是逐词阅读。

三、怎样培养快速阅读的技巧

读外文书籍要做到”一目十行“。

1.视幅要宽

意思是每一眼看的词要尽量的多。我们阅读表面是用眼睛看,实际是用脑子读,眼睛只是起了照相机镜头的作用。努力使自己的眼睛变成”广角镜“,把尽可能多的词能一眼”尽收眼底“。

2.视时要短

意思是第一眼和第二眼之间停顿的间隙要尽量短。我们阅读时,若视幅相同,谁的停顿时间短,谁就能读得快。

3.意群要长

即在每个视幅中不是让你把很多的单词都收进脑子,而是要善于从中摄取有意义的词组,这个有意义的词组就是意群。极慢的读者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视幅就很窄,句子中间的停顿就多,而频繁的停顿必然妨碍正常的理解。快速阅读者是半句或一句句地读。视幅大大加宽,停顿的间隙少而短,获取的都是有意义的词组,因而理解全句或全段就能做到水到渠成。

4.利用上下文猜生词

充分利用上下文给出的线索,有些生词的意思是可以猜出来的。下面介绍一些基本方法:

(1)利用定义的线索

在生词出现的上文或下文,有时能找到对它所下的定义或解释,由此可判断其定义。

(2)利用同义的线索

一个生词出现的上下文中有时会出现与之同义或近义的词,它往往揭示或解释了生词的词义。

(3)利用反义的线索

在某一生词的前面或后面有时会出现它的反义词或常用来对比的词语,由它可以推测生词词义。

(4)利用常识猜测词义

有时一句话中尽管有生词,但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判断生词的意思。

(5)利用等式或符号猜测生词

一段话后面有时会给出一些等式或符号,如前面的话中有生词,由后面的等式或符号可疑猜出生词的词义。

总之,利用多种方法猜测生词词义,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学习兴趣,是英语学习者应当掌握的好方法。

三、跳读和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