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经过近千年传诵,《岳阳楼记》已被当做范仲淹的代表作,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头的岳阳楼也因为这篇文章而闻名。这种文章、作者和景点的逻辑关系,与欧阳修作《醉翁亭记》颇为相似。虽然后者的广告效应明显大于前者,但范仲淹仅用300多字就把岳阳楼的远近、朝夕景致尽收其中,还特别放进了自己的感性解读,这些都比《醉翁亭记》略胜一筹。

岳阳楼与洞庭湖是紧密相连的,范仲淹将其概括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有趣的是,在不同的时间登楼,还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得见“虎啸猿啼”,登楼时普遍会想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不过,若是在“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或者“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时候登楼,则会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的“喜洋洋”之感。

范仲淹的文字虽简洁,却能把感情都渗透在一个个凝练的句子里。后人读到这篇文章的结尾,以为这样一轮描述也就差不多了,结果稍不留神儿就读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警世良言。

谁知范仲淹又冲刺了一下,接着说出他的“忧乐”观点,更让人感到了思想的升华。连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都忍不住称赞范仲淹是“一肚皮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童”。

但是,这种感性文字的背后,却是深深的孤独感。在谈论“忧乐”之后,范仲淹忽然话锋一转:“微斯人,吾谁与归?”有谁知道,这位活动能力极强的实干官员,曾数次破起用,却又数次是非上身,被贬离京。尤其是有一次范仲淹因受朝廷内部党争所拖累,从开封走水路赴饶州(今江西鄱阳境内)就职,途经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然无人愿意出门接待范仲淹,就怕受他牵连。到达饶州后,范仲淹捻着花白的髭缵,在官舍吟起了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过掸师。”以解心中烦闷。

在写《岳阳楼记》之前,范仲淹曾有一段改变其命运的戍边经历。当时,党项族首领元昊另建西夏国,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已年过半百的范仲淹受到朝廷的起用,挂帅赶赴延州。虽然仕途上的艰辛蹉跎已使他霜染鬓发,但他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

边疆的战事持续了两三年,边防才大体接近巩固。宋代庆历二年(1042年)的暮春季节,疲惫的范仲淹看山畔的野花刚刚开放。若是在江南,早已百花烂漫了。他随口吟起:“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这四句诗用简练晰吾言,描绘出了当时陕北横山一带宋夏边境的情景,也透露了范仲淹的思乡感怀。

范仲淹的代表词作《渔家傲・秋思》,也是创作于戌边期间。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反映出延州的秋景同样使他感到惊异;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更给人一种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呈现出他处于不利的军事境地,带着浓厚的悲凉气氛。尽管当时范仲淹还在感叹“归无计”,但很快在庆历三四年间,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范件淹也被调回了京师。

不过,回京后的范仲淹由于急于纳谏改革,又惹上了党争是非,终于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被贬居到各地。年近58的他被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做知州,富弼被贬至青州(今山东省益都一带),欧阳修贬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等地),滕宗谅(即《岳阳楼记》开头所指的滕子京)被贬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阳一带),尹洙则流窜至筠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

第2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江南三大古楼之一的岳阳楼历来都是文人居士聚会,把酒吟诗,抒情画意的场所。它在被诗人墨客以诗寄托情思的同时,因诗而闻名遐迩,成为湖湘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胜地。随着外国游客的纷纷到访,将岳阳楼作为外国人初步了解湖湘文化的窗口之一已十分必要。而岳阳楼上历代文人所创作品多以对联形式悬于岳阳楼景区各处,对其中部分主要对联英译,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文化的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旅游形势的发展,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探究。因此,本文将以岳阳楼景区部分对联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英译。

二、目的论与对联英译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翻译目的论主要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三者的关系为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都必须服从目的原则。换言之,目的原则是核心原则,忠实原则以连贯原则为前提,当发生冲突时以目的原则为准。

旅游景点的对联,要实现其英译,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应充分发挥其呼唤功能,感染游客,在引起其注意的前提下,传达信息并使其印象深刻。目的论强调的便是从文本接受者的角度出发,以译文传达的目的为中心而指导翻译。不同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宗旨是符合文本英译的目的。因此,目的论视角下的对联翻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岳阳楼部分对联解读与英译

岳阳楼乃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相传原是三国时代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兵时的阅兵台,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演变为登临游览,观光赏景之地。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南楼,中唐李白赋诗后定名为岳阳楼。

俗话说:“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唐代吟咏岳阳楼和洞庭湖的诗作就达一百三十八首。岳阳楼以文而胜,其声名远播则主要得益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细看岳阳楼上对联,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歌咏叹――“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登上岳阳楼,遥望周边景色,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楼之高,湖之美,从古至今吸引了不少仁人志士与文人墨客,登楼把酒,一展诗情,叹古咏今。其中,最为公众熟悉的一联便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此联出自明末魏允贞的《岳阳楼》诗:“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前两句被选为岳阳楼大门联,横批:“巴陵胜状。”对洞庭湖与岳阳楼的赞美之情溢于诗行之间。要实现该对联的翻译,就应明白译文传达给外国游客的意思是:洞庭湖为天下湖,岳阳楼为天下楼。英译时有两项意义是重叠的,英语最忌讳重复,因此,为使表达精炼,可试译如下:

Dongting Lake is the top one lake in the world;

So is Yueyang Tower, the top-grade tower.

(二)直叙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出自唐代“诗仙”李白之手,悬于主楼三楼。寥寥八字,便将洞庭湖优美的景色概括,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月明风高,景象甚好。此联的英译,只要能让读者明白此处是写水天相接,景色无边就可。可试译如下:

The water and the sky are united into one color;

The scenery in the moonlight and breeze is splendid.

(三)抒情怀――“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由巴陵知县陈大纲所撰,“四面湖山”意指周围景色,东南西北,浩浩荡荡,巍巍峨峨。“万家忧乐”泛指百姓哀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译此副对联时,应创设一个情境,即作者面对湖光山色,不由想起百姓忧乐。上下联看似为因果关系,更确切地,可理解为让步关系,景色虽美,但“我”仍会将百姓的生活状况记挂在心,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意在表明作者心系天下的情怀。

Beautiful as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is,

I can’t help worrying weal and woe of the populace.

(四)忆范杜――“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

此为岳阳楼三楼黄道让撰联。“杜诗”和“范记”分别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联意思是山色湖光都集中在岳阳楼上。此联中唯一的连接点是岳阳楼,看似前后关系不大,实则都是歌颂岳阳楼,可直译如下:

The poem of Dufu and the narration of Fan Zhongyan about Yueyang Tower have been widely rea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beauty of the mountain surrounded and the splendor of the lake can be enjoyed on the Yueyang Tower.

四、结语

对联英译是集文字功底与个人智慧为一体的探究行为,因此,对译者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对湖湘景区岳阳楼的部分对联试作英译,有很多值得商榷和探讨之处,仅希望能对湖湘文化的跨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玲.岳阳楼楹联评析[J].档案时空,2007,(5):28-30.

[2]博雅画廊.岳阳楼楹联赏析.百度空间.http://hi.省略/boyahualang/home.

[3]何林福.岳阳楼史话[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4]邹律资,王馥兰,李建平编著.岳阳楼[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VOL26,(8):342-345.

[6]陈湘源.岳阳楼诗词联匾浅谈[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VOL26,(4):52-53.

[7]刘绍龙.怀古岳阳楼[J].古典文学知识,2004,(6):104.

[8]黄禹康.千古名楼――岳阳楼[J].城乡建设,2008,(4):75.

第3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一段时间的舟车劳累后,终于望见了岳阳楼的冰山一角,这让在车上的我们越发按捺不住想去揭开神秘岳阳楼之面纱。于是,下了车,在导游一番嘱咐下,我们踏上了游览岳阳楼的路途。一进景区,一道颇为刺眼的阳光迎面袭来,不经意的一望去,哇!夕阳沐浴下的洞庭湖一碧万顷,远处山岛隐约,看了不大一会儿,才发觉自己早已被甩在人群之后,便不再留意,径直走去。一路上,岳阳楼各朝代的建筑结构之缩影以及各朝各代的名人墨宝纷纷看过,触摸着名家墨宝,一股岳阳楼古色古香的书韵诗韵气息便卷入鼻中,才觉前方路似乎太远,真想一步就登上那神秘的岳阳楼!

就这样,我们的步伐又加快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颇负盛名的岳阳楼下。已走到岳阳楼下岂有不上楼之道理?登上二层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朝书法大师张照所书写的《岳阳楼记》,其字融入了欧阳修笔法的劲峭严正,虞世南字形婉雅秀逸,还有褚遂良字体的疏瘦劲练,集大家之所长,堪称书法一绝。许多不同口音的游客称奇一番后,禁不住诵读起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岳阳楼之所以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看来和范仲淹的千古之名记《岳阳楼记》不无关系。诚如《岳阳楼记》开篇所述洞庭胜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此等壮景,才是名副其实的巴陵之绝啊!站在岳阳楼之上,凭栏极目,向西从南望,洞庭湖大桥烟波浩渺,远嵌天际;向西从北望,洞庭湖大桥如长虹饮涧,坐落天边;令人产生那长江气吞山河万里之势;向西凝目,湖心君山孤岛在万顷碧波中荡漾,胜似蓬莱仙境。不知有哪位大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江汉间多琼台杰阁,而岳阳为最。”欲比滕王阁一眺西山,黄鹤楼拟一汉阳之树,而岳阳楼呢?湖天一色,一碧万顷;山岳潜形,商旅驻足;万千气象,大观天成。令人“心旷神怡,荣辱偕忘”,几乎如临世外。难怪唐人李白诗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我则看来,还不如“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说起岳阳楼,李白是脱不了干系的。话说唐乾元二年春,李白流放夜郎至巫山途中遇赦,后转途岳阳登此楼,兴奋之情溢出言表,吟道:“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因故得名“岳阳楼”。

岳阳楼名始李白,让岳阳楼久负盛名的却是北宋两位重臣范仲淹和滕子京。家境贫如糟粕的范仲淹从小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在参加政治时事时,抨击时弊,抵御西夏,数次向朝廷举荐德才兼备的大臣滕子京,滕子京从统帅千军万马的节度使贬知岳阳,又通过重修岳阳楼震惊了朝野,而滕子京又深知文以楼名,楼以文传的道理。尽管李唐以来,以岳阳楼为题的诗赋极多,却大都“平淡无奇”因此他以时任岳阳郡守之职,亲作“求记”长书,恳请挚友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大概是效仿了洪州都督重阳盛宴引出王勃《腾王阁序》之千古名篇,就这样,历史上又一骇世宏文《岳阳楼记》问世,由此岳阳楼名声大噪,千古不衰,屡毁屡修,心想着,倘若没有文人出自内心热爱赞颂江山,景再怎么秀丽,也缺乏艺术底蕴,更别再谈有什么旅游价值了。再说来,这楼中囊括诗圣遗篇,伟人笔墨,天下名楼,三者互给补足,融为一体,真可谓是相得益彰。从整体上看,有如锦上添花,妙哉妙哉!

第4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一、听读法

听读法就是教师范读课文精彩段落,学生在教师示范下,反复诵读,直到把握文章脉络、结构,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止。这是利用声音的要素,在听读过程中,逐步地感受文章的内在节奏、气势和情调,感受语言的内蕴,领会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臧克家在他《重读〈岳阳楼记〉》一文中说:“对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写景抒情的段落,儿时朗读,百遍如新,沉醉其中,如饮美酒。”可见,反复诵读的效果和意义非同一般了。

二、听想法

听想法指学生听教师范读与思考句子、段落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范读完一段内容之后,提问:这段话说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思考。以朱自清散文《春》第四段为例,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范读后,提问:这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怎样具体描绘的?从那些角度写的?

2.教师再读,请同学们仔细听,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3.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让学生反复听的方法,积极引导听觉,调动学生思考。教师范读时,要讲究语气、语调,要读出文章的声情和韵味来。必须强化的知识可以加强语气。学生回答问题后予以评析,并给于适当的鼓励,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听视法

听视法即一边看课文或音像、教学挂图等资料,一边听范读。这一方法,既借助了娓娓动听的声觉形象,又利用了形象直观的视觉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显明地感知课文中的形象,更深切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唤起共鸣,受到教育。同时,还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美的享受。

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以分三个层次:

1.入画:即教师范读课文,并展示“岳阳楼”、“洞庭湖”的彩色照片,出示“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课件,这样借助听觉和视觉形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声色俱佳的画面,产生身在图画中的美感。

2.生情:教师朗读,讲解岳阳楼“大观”、洞庭湖上的不同景象的同时,启发学生反复体验画面所表露出作者的情感。

3.悟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登楼者览物而生的两种不同感受所持的态度,感悟作者由此而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听记法

听记法即对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教师朗读后,要求学生将其记下来。这一方法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深入领会课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5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2013年1月4日上午8点30分左右,河南兰考城关镇一居民楼发生火灾,消防人员接警后立即行动,至10点30分基本扑灭大火。事故造成4名儿童当场死亡,3名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但事发时现场人数不详。之后,“爱心妈妈”袁厉害和兰考民政局等,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火灾发生后,原先袁厉害所面临的一切收养困难一夜之间都得到了解决。孩子们被接到福利院,不再需要提供任何材料或证明,不再受身体缺陷限制,上学也受到仪式欢迎。袁厉害收养孤儿在火灾前、火灾后均有着巨大的争议,所不同的是,火灾前质疑声居多,比如怀疑她以孩子敛财、诈捐甚至卖孩子。更让人窒息的是,无数种声音中,唯独缺了一种声音,那就是7个亡灵,他们至死连呼救声都没有能发出。还有一些声音很突兀,比如兰考官员新闻会前在电梯内面带微笑与人嬉闹,比如兰考一连数日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包吃包住。尤其是记者当场问他如何看待“部分兰考官员愧对焦裕禄”的评论,当地竟然有干部说“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因为他,兰考很出名,大家都盯着,都在对比。”而当地人民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也不能忘了老焦。”兰考县朱庄村81岁的崔中合老人说,“忘了老焦就是忘本。”

【多维解读】

1.寻找根源。兰考“爱心妈妈”的悲剧,其实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这样的一种收养状态。靠一个农妇以一己之力苦撑,没有民政救助,迟早要闯祸。不是大火,也会有别的祸端。

2.敢于承担。在那些被人抛弃的孩子面前,袁厉害显然是敢于担当的强者;而在事故发生后,官员的指责及质疑,却少了当年老焦的那份胆量与担当。一场大火,让我们看到了兰考官员值得人们思考的诸多问题。

【适用话题】

位置 承担 生活的根本 勇气 思考 责任 挫折面前 正视

武汉:富婆甘当环卫工

2013年新年的第一天,早晨六点半,寒气刺骨,53岁的余友珍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准时赶到武昌徐东路,开始清扫马路。过往的路人不会想到,这位穿着一身橙红色工作服的普通环卫工,家有20余套住房,价值千万元。余友珍是武昌区城管局清扫大队的合同工,月薪1420元。她负责约3000米马路的保洁,每天要沿街来回清扫6个小时,擦洗8个垃圾箱。记者现场看到,余友珍拿着湿抹布,弯腰擦了一会儿,箱体表面很快就结了一层冰碴儿。

上世纪80年代,余友珍是洪山区东湖村霍家湾菜农。夫妻俩起早贪黑,辛苦攒钱,先后拥有了3栋5层楼的私房。令她没想到的是,2008年开始赶上征地拆迁还建,她居然先后分得21套房子。失地后的余友珍,到武昌区城管局当了一名环卫工,一周休息一天,凌晨三点半就要到岗。工作中常常被人冷眼相看,但她仍然乐此不疲。清扫班里的很多同事都想不通:“余师傅家里那么有钱,还要来吃这个苦!”余友珍说:“我想给儿子、女儿做个样子,不能天天窝在家里坐吃山空。”余友珍耳闻目睹村里有人拿到多套还建房后,不做正经事,沉迷于打牌,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她对子女有言在先:“你们要是不做事,我就把房子捐给国家。”现在,她的子女都是上班族,一家人过着幸福的日子。

【多维解读】

1.劳动最美。人生的价值,绝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武汉这位千万富婆所展露出的这种劳动人民的本色,让我们看到了劳动的美丽,看到了平凡劳动者不平凡的光彩。

2.言传身教。有了钱,并不代表你就会拥有幸福。为了教育子女,余友珍自作表率,甘当环卫工。这一做法,无疑为那些所谓的富人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适用话题】

劳动 根本 在金钱面前 做回自我 真正的幸福 不会忘记

上海:血汗工钱洒落遭哄抢

2013年2月3日中午,外来务工人员秦小亮骑电瓶车去银行存钱,希望回老家时可以只带一张银行卡。他当时着急去存钱,走得急了点。一开始把钱揣衣兜里,用一只手骑车,一只手捂着,后来为了安全,把钱换到了裤兜里,谁知在距离银行仅50米左右的地方出现了意外,在路口转弯时钱掉了出来,他随身携带的1.76万元现金洒落一地。风把钱吹到马路上,他手脚并用地捡钱。这时不少路人也开始捡,捡完了就跑掉。

监控视频显示,还有人把车停在路中央开始捡钱。虽然在舆论压力和警方敦促下,部分人归还了拿走的钱,也有好心人给小秦捐钱,可这些都无法平息哄抢给公众心灵带来的冲击。

出人意料的是,在批判和反思的氛围中,这件道德丑闻竟然在微博里演化成一场不小的地域冲突。个别当地人把这件事当成是对上海人的污蔑。有人辩解当时不是“哄抢”,而是“捡拾”;还有人义愤填膺地称,不能证明那些捡钱的就是上海居民。甚至有人证明那个被哄抢者并非农民工,好像舆论是利用悲情的符号激起同情。我们虽未参与哄抢,但这种事情竟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强烈刺痛了我们的自尊。尤其当被哄抢者是一个弱者时,我们感到比哄抢我们自己的钱还难受。

【多维解读】

1.文明缺失。到底是“哄抢”还是“捡拾”,这种法律定性应由警方去做,但从道德角度审视,并不能因自欺欺人地玩个文字游戏、偷换为中性的“捡拾”,就可以让我们变得心安一些。这不是上海人的面子捍卫战,而是文明和缺德的冲突。

2.反思现实。雾霾之下,没有人能幸免于难。同样,道德缺失,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放弃狭隘的地域纷争,面对丑陋的场景共同作深刻的反思吧。

【适用话题】

身边的故事 责任 呼唤美德 承担 关爱他人 和谐 寻找文明 时代的反思

岳阳:背《岳阳楼记》免费登楼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2013年正月初五下午3时许,来自广东的12岁小游客潘梓豪在父母鼓励下,一口气背完《岳阳楼记》,成为岳阳楼景区“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活动开展以来,第19位免费登楼的游客。

正月初一至初十,岳阳楼景区开展这一新春特别活动。活动第一天,有5位大学生前来景区“应考”,均一字不落地背诵完《岳阳楼记》,实现了“开门红”。游客李进步和石超英都已年过半百,他们年轻时对《岳阳楼记》能倒背如流,如今有些力不从心了。李进步几次“卡壳”想放弃,大家都在一旁鼓励。他背了两次终于背完,心里乐开了花。“这让我感到惊喜,也感受到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游客陈文峰和儿子陈柯匀则是有备而来,父子俩均流畅地背完了《岳阳楼记》全文。13岁的陈柯匀一点也没停顿,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来自湘潭的65岁游客张声伟,本来有老年人证可享受免费,但还是参与背诵。才背完,他又向在场游客讲解、翻译《岳阳楼记》。他的妻子自豪地说:“并不是在乎一张免费门票,而是我们爱好文学。能用这种方式回顾学过的知识,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多维解读】

1.文化魅力。在不少景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之时,岳阳楼景区推出背诵登楼活动,无疑是春天里最亮的一抹色彩。长此以往,景区自然平添无限文化魅力。

2.亲近文化。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如何让它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岳阳楼景区的做法,为民众亲近文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适用话题】

传承 阅读 有一种美 文化的魅力

扬州:中学生留字条致歉

骑车不小心撞到别人的车,车主不在,你是选择逃避还是面对?扬大附中17岁的学生徐砺寒在放学路上无意撞坏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车主不在,他没有溜走,而是选择在原地等待车主,后来因为赶着上课,只好留下“联系纸条”欲赔偿。这件事被网友发上微博,引来无数人转发并赞扬,大家都表示,“诚信学生”的行为温暖人心。

2012年11月2日下午,一位网友发出一条微博:“中午吃饭,出来看到一个孩子把自行车停在朋友车旁边,看起来很着急想走的样子,走近一看,原来小孩把倒车镜刮坏了,刚准备理论,赫然发现车上已经贴了纸条。原来孩子已经等了很久,实在要迟到了,才留下纸条。朋友很感动,让孩子赶快去上学,没来得及拍下孩子的背影,为他的行为感到骄傲!”随后记者点开微博图片,只见纸条上写着:“尊敬的车主:我是扬大附中的一名学生,在今天中午的放学途中不小心弄坏了您的车。主要是一划痕及左后视镜,我无法及时赔偿,对不起!”随后还留下了联系电话。该微博刚发出,就有不少网友跟帖:“让正能量扩散吧!”“他是扬州好青年!”“小事见品德,多好的孩子!”“感谢一切好人带给我们的诸多感动!”

【多维解读】

1.弘扬美德。这是一个物质丰足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德缺失的时期。在我们呼唤美德回归的时候,扬州这位中学生的举动,显得格外耀眼。

2.城市名片。扬州,向来是一座闪烁着美德之光的城市。扬州好人,也正是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在这位中学生身上,折射出的正是扬州这座城市的美德之光。

第6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因此,教好文言文是个待解决而又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好文言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策略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语文教材用《鸿门宴》、《赤壁之战》等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答司马谏议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王安石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拗相公’的形象跃然纸上。《活板》不是科学论文或科普文章,它本来就是从《梦溪笔谈》这部‘笔记小说’选出来的。”(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172页)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应进行文学教学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策略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比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仅要从字面上读懂全文,还要学习司马迁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性格的选材方法,理解古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襟。

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教育学生防微杜渐,虚心听取意见,及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之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策略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贯讲法、评点法、译注法、综合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下面择几种作简要介绍。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学生喜欢读、背《陋室铭》、《爱莲说》的程度绝对高于《拿来主义》、《“友邦惊诧”论》。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诵读《岳阳楼记》时,要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景象、晴明景象等画面的意境,从而帮助自己理解内容。同时也要探索作者行文意图,掌握文章理路,做到灵活记诵。例如在背诵《出师表》时,要抓住诸葛亮由谈论形势到三条治国方针的提出,由叙述21年来的经历到“出师”战略目标的提出,由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到全篇主旨的点明这条行文线索,做到灵活记诵。

贯讲法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法。“讲者,讲其实惠,初讲时用之。贯者,贯其神理,有贯串之意焉。”(崔学古《少学》)“因为文言与咱们的口语不一样”,所以“国文课读到文言,就得作一番讲解的工夫。”(《叶圣陶集》第十四卷57页《文言的讲解》)叶老文章中认为讲解可由学生试讲,由教师和其他同学给他订正是好方法。贯讲法可以分为直述法、比较法、归纳法。

直述法即直述其规律,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是”与现代汉语的“是”不一样,是指示代词“这”,教师直述之,那么“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学生便可看懂了。

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望桓侯而旋走”(《扁鹊见蔡恒公》)句中“走”是“跑”之意,“委而去之”(《孟子二章》)句中“去”“是”“离开”之意,“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句中“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这些都古今异义的词,一定要比较使之清楚。又如古代汉语中有名词作状语的语法习惯,“其一犬坐于前”(《狼》)句中“犬”与现代汉语不一样,要翻译成“像狗一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译成“用箕畚”,也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多字一义现象,“曩与吾祖居者”、“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两句中“曩”与“向”均是“从前”之意。

但更要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然都没有一般送别诗的忧伤情绪,但《送孟浩然之广陵》充满了诗情画意,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第7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中考 文言文 高分 研读 梳理 自创

中考语文文言文板块考点集中是学生的抓分点,但教师常把复习重点放在了初三,历届有不少考生反映,花了大力气,效果却不满意,何不在初一初二的文言学习中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谈谈自己在每一课文言文教学中都让学生紧扣中考题型自创试题,前瞻性练兵,力争考试中此板块得高分的一点思考和做法。

一、研读历年中考试卷,了解命题意图

明确中考文言文考查内容和要求:①解释浅易文言文中的加点的字。②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③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④领悟浅易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把握命题形式: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2011年新增一道“批注品评”题型,其实就是赏析),总题量为4,分值15分。

带领学生熟悉中考文言考试题型,了解考点主要集中的几个方面,教学中就重在引导学生对经典文言文加强诵读、积累,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梳理本课要点,做到心中有数

新课学完后,要对考点进行分类归纳,以便全面、具体地掌握知识。我们就以《岳阳楼记》为例,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梳理知识点:

(一)实词

1.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2.一词多义。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或: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古今异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前人之述备矣 (古:详尽;今:准备)

4.词性活用。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日星隐耀 (动词作名词,光辉)

5.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二)虚词。文言虚词数量少,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在中考试题中,属非重点,侧重于用法区别,以便理解文言语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不以物喜 (因为)

其必曰(他们)   其喜洋洋者矣 (语气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结构助词“的”)

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这件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是来修饰庙堂的定语)

(三)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基本形式“……者,……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2.省略句。文言文省略成分的判断,需要“瞻前顾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3.倒装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即“吾与谁归”)

4.被动句。有的借助于被动问“为”“为……所……”、“于”“被”等来表示。本文没有出现此类句式。

无论哪种句式,文言句子翻译都要严格遵守“五法”:换、留、调、补、删。

(四)简答题。要求领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能作评价。 举一例,并作简要点拨:

(2006重庆中考题)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你结合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本题将选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思维迁移到现实生活,关注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结合两者”不容忽视,“谈谈你的认识”一定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

答案示例:我赞同范仲淹的做法。前者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会给他人甚至社会带来伤害,后者处处为他人着想,把别人的忧乐当作自己的忧乐,不计个人得失,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三、把握要点自创试题,激发学习热情

把握了中考文言题型,归纳梳理了每课知识要点,再给学生一个自创试题考别人的机会。

1.自己梳理知识点,眼中有文,分类归纳。按照上面教的归纳方法,可以促进他们自觉复习,抓住要领,学会总结。

2.严格按中考题型设计题目包括分值。出题时要求学生模仿正式卷把题号都和中考同步,旁标分值。

3.附上自定的“标准答案”。这也让学生有出题人的责任感,如何让答案全面准确合理,这又是一次巩固。

4.小组交流。自创题先在四人小组内部交流,大家讨论题目是否抓住重点,可相互提意见进行修改和重组,推荐一份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试题参加全班展示。

5.班级展示。经集体智慧,不同“版本”的“中考语文某课文言文阅读试题”就隆重推出了。代表在展示时要充当小老师边提问边抽其他组同学作答并点评。最后全班选出一套最佳试题和一个“明星出题组”,组员可获得小奖品。同时,要求每个学生保存好自己的试题,与月考真题比对自己的“上卷率”,同学们一对证,嘿,我也可比出题人,颇有成就感。这样,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就非常积极,个个都跃跃欲试争当出题人。

“只要工夫深,文言不丢分”,这是我们班学习文言文的一句口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提高效率,为中考复习打好坚实基础,“自创文言试卷,力争文言高分”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8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题型主要有:文学常识填空、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文意理解、写法和思想内容理解等。从题型上看,主要考查理解和积累,对于感悟和运用考查较少。这样的考题难度不大,是课改后学生最不易丢分的一道大题,它和古诗词同为师生语文中考复习时的重中之重。可是受重视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好成绩的背后,丢失的是思考与运用。表面上古文化不绝于口,实际上却并未真正融于思想之中。究其深层原因,无外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但仍有令人惊喜的变化,笔者阅读了2011、2012两年部分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比较中发现,中考文言文试题在稳中求变,在坚守文本的同时,有个别题型兼顾到文言文的现实意义。这类题型是文言文阅读题的突破,拉近了文言与现实的距离,而且题型灵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运用,促进了三维目标的达成。笔者把此类题型概括为“古为今用”题型,并根据其特点归纳整理为以下几类。

一、 明辨是非类

【考题再现】

(2012年福建省福州市,《曹刿论战》阅读题)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

【题型解析】

一般学习文言文时,教师都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主要人物身上的主要特点。像《曹刿论战》这课,关注更多的是曹刿,然后才是鲁庄公。待提及到鲁庄公时,更多想到的是他浅薄的一面。这道题是让学生谈及鲁庄公值得肯定的地方,可谓背其道而行之。细分析又在情理之中,世间万物都要一分为二去看待,鲁庄公虽愚,却善于纳言,有其虚心的一面。这样的问题虽教师课堂不曾问及,可学生用新时代的眼光去审视鲁庄公,完全可以作答。考题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复习推举】(2012年湖北省随州市,《孟子·鱼我所欲也》与《墨子·贵义》对比阅读)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答题指导:1.准确的理解原文。一、二问作答要在原文中找答案,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能力。2.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后一问,要带着对原文的理解,回到现实,把这种理解放到现实的社会中去衡量是非。看学生是非价值观,引导学生有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等。

参考答案: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或国家的大义);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二、 举例概括类

【考题再现】(2012年甘肃省兰州市,《唐雎不辱使命》阅读)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题型分析】这道题把唐雎带出文本,并置于一个“古为今用”的情境中。这样的设置让学生重新认识了唐雎,唐雎不只是一个战胜秦王不辱使命的名士,还是“外交人才”的代表,像这样的人很多,古代的晏子、现代的。瞬间学生会把头脑中曾经零乱的外交人才与唐雎一起整理归类,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会有所帮助。学生的学习是积累、理解、运用的过程。只有把积累的知识,定期理解分类,才会条理清晰、触类旁通,有利于输出运用。而此类试题恰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打破古今界限,以一点为介,对所学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概括。

【复习推举】(2011年湖北省荆州市题,《行路难》与《出师表》对比阅读)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答题指导:1.找出原文中的典故,理解、概括主要内容。2.搜索头脑中积累的与所概括内容相关的成语和俗语。3.与原文比对,排查出最准确的一个。

答案示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三顾茅庐等。

三、 感悟精神类

【考题再现】(2012年广西桂林市题,《出师表》阅读)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题型分析】该题型是理解人物精神题型的升华版。对于第一问就课内文章来谈,学生在课堂上已知晓;若是课外篇目,稍难些,学生需先准确翻译课文,深入理解后,才可找到答案。第二问是对第一问的变形,要围绕第一问的答案来展开思考。这种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我提高的机会,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走出文本,由古人及己,让学生虚心学习前人的伟大精神,进而提高道德修养,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复习推举】(2012年湖北省襄阳市题,《孙权劝学》与《送东阳马升序》对比阅读)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学习中悟出的道理。

答题指导:1. 细读文本,找出原文中人物学习方面的优点。如宋濂求学的刻苦,读书的艰难,求师的虔诚,吕蒙读书的广博等。 2. 围绕找到的优点,结合实际组织语言。3. 进入角色。答案是“我”“我们”怎样,而不是吕蒙和宋濂怎样。

答案示例:我们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获得成功。

四、 综合实践类

【考题再现】(2011年四川省达州市,《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对比阅读)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你们的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 。

【题型分析】此类试题融文言文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为一体,是中考文言文试题的一大亮点。它最大地发挥了文言文的实用性,由前几种的概括、思考、感悟层面,飞跃到了实践层面,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学会做人、做事,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作答此类试题需找准关键词,其是连接文本与现实的点,本题的关键词就是“劝谏艺术”。学生要从原文中体会劝谏艺术,然后用以回答实践的综合题目。最后要注意综合实践题本身的答题要求,如本题属于口语交际题型,作答时要注意称谓、语气、情景等。

【复习推举】(2012年贵州省六盘水市题,《岳阳楼记》阅读)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一段介绍性的文字,使游客对岳阳楼有大体的了解。

第9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一、 精选比较例文,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比较是近两年兴起的学习文言文阅读的新方法,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认识文言文的本质属性,建立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初中苏教版教材包含有29篇文言文,不包括古诗词。文言文课文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具有某方面相似的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如:《陋室铭》与《爱莲说》文体相近;《小石潭记》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手法相近;《桃花源记》与《孙权劝学》的思想内容相近……教师均可以充分利用以上课文,将两者或两者以上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文体、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合理开发读本资源。文言文的学习应不仅仅限于教材,还需要开发一些读本资源。可要求学生在对教材上课文学习后,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通过文字将比较阅读中获得的感触及体会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及扩展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阅读量。

二、 筛选比较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比较阅读是常规阅读的拓展阶段,当阅读升为比较阅读后,其阅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然,进行比较阅读需要建立在理解全篇思想内容、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之上。若没有读懂该篇文言文,比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好比较方法。对于文言文而言,比较方法有很多,可对两者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也可对层次结构及题材风格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应注意选择的切入点尽量小,切忌泛泛而谈。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可拿《岳阳楼记》进行比较。截取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已经全部学习完《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文章,那有哪位同学能够总结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呢?(自由发言)

生1:从内容上来看,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

生2:两位作者都是在被贬的条件下写的。

生3:《醉翁亭记》抒发的是“与民同乐”的情怀,但《岳阳楼记》抒发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总结得都不错,那还有谁能够从两者的表达方式、句式上进行比较呢?(自由发言)

……

通过这种比较方法,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并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对课文进行钻研比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进行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三、 加强比较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近年来,比较阅读已成为当前中考命题的主要趋势,在中考试题中占着较大比重。通过比较阅读,能够考察学生多方面能力,如: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文言文比较训练,通过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当然,在进行比较训练时,应在文言字字词落实的基础之上,合理选择比较阅读方法对重点内容加以记忆,使学生在面临相似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如。如:学习《黔之驴》内容时,可将其与《狼》进行对比。截取教学片断如下:

师:大家都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写的,而《狼》是由蒲松林作,两位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细细品味两篇文言文,从中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主题、情节及语言上大家能发现什么呢?(自由发言)

生1:从主题上来看,两篇文言文大致相同,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只要勇于斗争,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生2:从情节上来看,《黔之驴》主要讲的是一只老虎吃掉驴子的故事,而《狼》讲的是一位屠夫怎么杀死狼的故事,两者都是弱小群体杀死强大群体的情节,旨在告诉我们只要足够勇敢,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生3:从语言上看,《黔之驴》与《狼》的语言都较为精简。《黔之驴》中有“稍出近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中有“少时,一狼径去····目似瞑,意暇甚”等句子,这些句子都非常简练,但是都能够表达出作者意思,可谓耐人寻味。

师:嗯,都不错,那大家能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呢?比如:从两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研究其成因,或者是为什么两人都选择寓言这种形式来表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