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

岳阳楼记翻译精选(九篇)

岳阳楼记翻译

第1篇:岳阳楼记翻译范文

关键词:湖南 旅游资源 多语种翻译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592;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37-03

湖南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受游客喜爱,尤其备受韩国游客的青睐,张家界的“韩风”盛行。根据张家界旅游部门统计,韩国游客的数量在张家界入境游中稳居第一,加上张家界与首尔为友好城市,每年会有几十万的韩国游客前往张家界,欣赏漂亮的自然风光,湖南其他知名景点的入境游人数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韩国仍然是湖南海外入境游的主要客源国,客源结构较单一。其实欧美国家是全球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日本和韩国都与中国相邻,在距离上有着明显的地理优势,但在湖南入境游的调查结果中,日本和欧美国家所占的比例均远远低于韩国。面对韩国游客的不断增加,面对日本和欧美游客的入境游的待开发现状,湖南全省各大旅游景点的多语种翻译也逐渐增多。在湖南旅游资源现有的多语种翻译中,存在许多翻译不规范的现象,不利于湖南旅游资源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旅游景区的公示标牌翻译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极大地推进了旅游资源的国际化进程,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英双语公示语的翻译上,如肖付良(2016)对湖南主要景点的英译错误类型进行了研究。极少数学者对中韩双语公示语或中日双语公示语进行研究,研究的宽度和深度有待提高。(刘淋,2016)以张家界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整理出误译类型并提出纠错改错的措施。笔者借助实地拍照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在本文中针对湖南主要旅游资源的多语种翻译现状进行研究,基于国际化视野下,对发展多语种翻译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一、湖南旅游资源的多语种翻译现状

本文从湖南的众多景区中,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五个区域,收集了众多图片,进行了系统分析。虽然没有涵盖湖南全部旅游景点,但通过代表性的景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湖南旅游资源的多语种翻译及国际化程度的水平。本文在针对收集到的图片、景点宣传手册、景点门户官网资料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将重点分析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湖南旅游资源的双语公示语标牌及多语公示语标牌翻译的近况。第二,景点的旅游宣传手册、景点多语种门户官网的情况。

(一)长沙-岳麓山、橘子洲、大韩民国长沙临时政府

在长沙的众多旅游资源中,选定了岳麓山、橘子洲、大韩民国长沙临时政府,通过调研发现岳麓山和橘子洲有大量的多语种翻译公示语,语种为汉语、英语、韩语、日语,岳麓山的多语种最丰富,涵盖了所有路标,对每个景点也有详细介绍,韩国独立运动领袖金九曾在岳麓山疗伤,成为韩国游客来湖南旅游时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橘子洲的公示语翻译虽也涉及多语种,但主要体现在路标上,景点介绍的多语种翻译较少,难以满足国际游客们的需求。大韩民国长沙临时政府作为与韩国关联度最高的景点,只设置丰富的中韩双语公示语标牌,虽然在湖南省没有知名度,但韩国游客无人不晓,韩国成为大韩民国长沙临时政府入境游中的唯一客源国。岳麓山、橘子洲、大韩民国长沙临时政府目前没有权威的韩语和日语旅游手册,在“长沙市岳麓区风景名胜区门户官网”上,有提供多语种网页服务,支持中英韩日四种语言的切换,内容全面,能基本满足游客需求,但与中文网页相比,多语种翻译还存在不足,没有对交通、住宿、美食进行详细描述。

(二)张家界-武陵源国家森林公园、黄龙洞

本文选取了张家界的武陵源国家森林公园和黄龙洞作为采样区域,张家界在韩国的知名度极高,近几年张家界入境游中韩国连续第一,张家界旅游部门对韩语公示语极其重视,中英韩公示语遍布景区每个角落,很少见到日语公示语。2013年由张家界华天国旅、韩国哈拿多乐国旅合作印制的韩文版《旅游服务指南》在韩国投放给韩国市民,涵盖张家界景点、酒店、交通工具、美食、民族文化等,榍巴张家界的韩国游客提供周到的服务。但该指南仅限在韩国发放,目前张家界的英文或韩文旅游手册主要由湖南地图出版社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制,基本满足游客需求,但偏向于景点介绍,涉及面不广。另外,尽管张家界的韩国游客日益增多,但张家界人民政府旅游官网、张家界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并没有韩语网页,只在武陵源官网和天门山官网看到英语和韩语版本。但武陵源官网右上角切换界面的“韩语”被译成“英语”,内容也仅限于对景点的介绍,官网的多语种翻译仍存在问题。

(三)南岳衡山

南岳衡山是中国名山之一,是久负盛名的佛教圣地。衡山的多语种公示语主要是中英双语,韩语公示语标牌仅限于少部分路标,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另外,南岳衡山旅游官方网站虽然右上角标有中英日韩标志,但不支持英日韩的切换,只有汉语网站,英日韩的衡山旅游官网还有待开发。根据衡山旅游部门的调查结果,衡山的入境游客源国主要是东南亚国家,日韩及欧美游客较少。衡山的自然风光不亚于张家界,对于爱山乐山的韩国人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韩国有许多人信奉佛教,如果能加强在韩国的宣传,衡山也可能迎来张家界的“韩风”。

(四)韶山同志故居

韶山同志故居是湖南最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景点。但国外游客不多,景区的公示语标牌也基本是中英双语,日语和韩语少。之前在韶山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上曾设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的版本,且每种语言都有较丰富的内容,对景点信息、交通、住宿、美食、特色文化都有介绍。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韩文版网站里存在乱码,韩文内容无法显示,有些中文没被译成韩文,该网站的最大特色是开设留言板,游客们自由留言,但是使用度低。目前该网页只剩下汉语版本,其他版本已经无法找到。

(五)岳阳楼

岳阳楼地处湖南省岳阳市,拥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美誉。如此久负盛名的古楼,外国游客访问量却很少,国际化程度低,景点的标牌基本上是中英双语,在岳阳楼官方网站,虽然设有中英日韩语种的图标,但不能切换,甚至无法打开,有待开发。在“岳阳楼-君山岛”旅游官网上,出现了中英日韩四个版本,都能正常打开,对景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存在许多误译现象,例如韩语版本中,“岳阳楼”的韩文翻译前后不一致,拼音、韩语、汉字交替使用,会让游客很混乱。

二、国际化视野下优化湖南旅游资源的多语种翻译的对策

在国际化背景下,通过提升湖南省旅游资源的多语种翻译质量,为国际游客提供更优质的多语种旅游服务,既有助于加强国际游客对景区的了解,优化来湘旅游的海外客源结构,还可以提升湖南省旅游国际化水平。湖南旅游资源多语种翻译的构成要素是汉英韩日,汉语是最根本要素,必须排第一。英语作为通用语种,是每个景点必不可少的语种。韩国是湖南入境游的最主要客源国,湖南越来越多景区都设置韩语公示语。日本和中国相邻,对中国的旅游业来说,日本客源市场前景可观,许多景点都会选择日语公示语,湖南地区也不例外,如同张家界的“韩风”,如果湖南景点掀起一股“日风”,对发展湖南的国际化旅游市场也有利。本文以湖南旅游的多语种翻译现状为基础,在国际化视野下,对优化多语种翻译和构建多语旅游环境提出相应的对策。

1.提高对多语种翻译的重视程度

在国际化潮流下,目前各市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努力吸引国外游客。政府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多语种翻译的重要性,以政府部门带头,联合旅游部门、各大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国际旅行社等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展湖南旅游资源的多语种翻译。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政府,政府重视,才能带动一切力量,共同为湖南旅游资源的多语种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

2.丰富语种数量和翻译内容

湖南旅游资源的多语种翻译现状不容乐观,景点的语种过于单一,中英双语翻译占多数,国际语言环境的多元化格局不明显。无论是景点的公示语翻译,还是旅游手册的印制以及多语种门户网站的建设,都需要丰富语种的数量,不能单纯地只设置多语种的图标却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也不能仅涉及景点介绍,还需要包含交通工具、住宿、餐饮、民俗文化等内容。

3.对误译现象进行纠错改错

湖南旅游资源的多语种翻译存在误译现象,例如拼写错误、词汇错误、语法错误、漏译、直译、隔写错误、前后翻译不一致等,影响了传达,很难满足国际游客的需求。另外,外语翻译还面临着文化差异,需要灵活处理跨文化因素,才能在旅游翻译内容上更好地引起游客的共鸣。针对多语种翻译的误译现象,需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纠错,只有提升多语种翻译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彻底实现多语种翻译的国际化水平。

4.培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

多语种翻译离不开多语种翻译人员,高水平的翻译人员是发展多语种翻译的力量。湖南缺乏优秀的翻译人才,需要旅游部门联合高校,培养更多高水平外语翻译人才,加强翻译理论的学习,将翻译美学理论、功能目的论、跨文化交H理论融入到翻译中,更好地提升质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还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多语种导游,加强专业培训,湖南在组织导游证考试时,把湖南景点的多语种导游词放进去,加强综合能力考核。除了加强翻译水平的培养力度以外,还需要提高译者的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

5.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翻译

湖南旅游资源丰富,各有特色,针对景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语言政策。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翻译长沙旅游资源时,无论是翻译语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需做到最佳。张家界入境游中韩国游客最多,在多语种翻译上,重点是稳住韩国游客,加大日本游客和欧美游客的开发力度。南岳衡山是佛教圣地,在多语种翻译上,可以加大对佛教文化的宣传,扩大在全球佛教文化圈中的影响力。同志故居属于红色旅游根据地,在多语种翻译时,多宣传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特色美食、民俗民乐,更能引起游客共鸣。《岳阳楼记》是以岳阳楼为题材创造的文学作品,在进行多语种翻译时,将这部作品引入,旅游和古典文学的结合,增强翻译底蕴,打造出岳阳楼特色旅游文化翻译。

6.走出去,请进来

多语种翻译是湖湘文化进行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湖南常德政府门户网站、林伯渠同志故居、东江湖景区聘请了专业翻译人员,定期对韩语翻译内容进行完善,可以多借鉴。“走出去”,指走出湖南,

还鼓励走向国外。湖南景点进行定期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多去国外考察景点,学习国外翻译模式,选择最能让外国游客接受的翻译模式。同时加强在国外的宣传力度,加强跨地区合作,多与国外主流媒体合作,将湖南景区的多语种翻译的宣传词投放到国外网站上,扩大知名度,最终才能把更多的国外游客请进来。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湖南旅游资源的多语种翻译进行实地调研,研究了湖湘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每个景区的实际特征和入境客源结构,提出了相应对策,有助于提高湖南旅游资源的多语种翻译质量,提升多语种翻译的国际化水平,促进湖湘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希望本文对研究湖南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也希望对其他省市的旅游产业研究及国际化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媛媛,张斌华.语言景观中的澳门多语状况[J].语言文字应用,2016(1):45-54.

[2]吴正明.张家界旅游国际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1):127-128.

[3]张家珍,邓秋萍.浅谈旅游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陇东学院学报,2012(1):70-72.

[4]李丽纯,李松龄,夏传文.长沙城市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11(10):1651-1654+1709.

[5]谢永林.湖南省开发日本入境旅游市场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22):39-40.

[6]陈莉,李穗菡.对开拓湖南省入境旅游多元化市场格局的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09(6):134-135.

[7]田海龙,沈长智.多语旅游环境建构与旅游资源价值提升[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1):43-47.

[8]王庆生,马晓巍.城市旅游及其国际化问题初探[J].消费导刊,2007(12):100-101.

第2篇:岳阳楼记翻译范文

1、前人之述备矣备的意思是:很多,足够的意思,也有翻译为详细,具体。

2、作者在这里说“前人之述备矣”,就是说,别人写过的我就不多说了。毕竟岳阳楼记与前人的不同,重点不完全在写景,而是言志。

3、出自《岳阳楼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岳阳楼记翻译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 朗读 翻译 鉴赏

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最丰富的载体,为了应对考试,教师重视教,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生怕学生不会,一味地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深恶痛绝,以致文言文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能力?我结合自己教学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

1.读准字音

(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注解有出现的注音注入文言文中。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不易出错,并且通过手写一遍可以加深印象。对于不会读的字小组可以讨论解决。对于还不会读的字,课堂上全班一起解决。

(2)对于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现象,教师要加以引导。A、通假字现象。例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读音应为“yuè”而不是“shuō”。B、词类活用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此中人语云”中的“语”是“告诉”的意思。所以读音是“yù”而不是“yǔ”,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

2.读准停顿

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不该停顿的地方就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不当,就不能正确理解文章。一般句子的停顿可考虑以下情况:(1)主谓之间的停顿。如“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2)动宾之间停顿。如“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3)介宾短语之前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4)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如“宋无罪而攻之”(《公输》)(5)句首虚词(又称发语词)之后可以停顿。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读出感情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如《岳阳楼记》第一段是对滕子京遭贬取得卓著政绩的赞颂,应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二段时对气势磅礴的洞庭湖美景描绘,应带着赞美之情朗读,第三段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登楼者情绪低落,应带着悲伤之情朗读。第四段是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登楼者心情愉快,应带着欢快之情朗读,第五段是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展现,应满怀豪情壮志地朗读。学生在读书时要沉浸到情与理的芬芳里,让思维向各个方面自由伸展,从而体会到文章的精美。

二.翻译

学习文言文,翻译至关重要,这个环节教师不要包办,可大胆放手。可让学生对照书本注解翻译,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做个记号,然后小组展开讨论,解决一批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在全班集中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并对于一些特殊的词句进行翻译,教师应给予指导并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1.“补”即补出省略成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视之”承前省略了主语“邹忌”,翻译时要补出。

2.“调”即翻译时要将文言文特殊句式语序调整。如《陋室铭》“何陋之有?”这是一句倒装句,翻译是应将“有”调到前面,应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唐雎不辱使命》“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翻译时可删掉。

4.“改”即有些词语无法直译,或直译后很别扭,可用意译。如《出师表》“引喻失义”“引喻”:称引,譬喻。“义”恰当。如果直译就很别扭,可用意译,翻译为“说话不恰当。”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和老师方法的指导,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会调动起来,他们的翻译能力会渐渐得到提高。

三.指导背诵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硬件”,学习文言文不背是不行的,学生在记诵时往往时间投入较多,而收效却不佳。那么怎样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背诵呢?

1.理清背诵线索法

理清文章的背诵线索,就能条理连贯地背住全文的内容。如学习《与朱元思书》时,我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背诵线索:

①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奇山异水。

②分写异水:澄清、透明、湍急。

③分写奇山:山的整体形象,山的情趣。

我先让学生记住背诵线索,再按顺序对应扩展。如“山的情趣”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赚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化整为零法

记忆心理学认为,记忆的单位越小,越容易记忆。背诵篇幅较长的段落,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层次,化整为零,然后逐层逐层地背诵,如学习《鱼我所欲也》第一段篇幅较长,要让学生背起来不容易,我先指导学生给这段分层,共分为三层:

①用鱼和熊掌作比喻引出论点。

②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③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

采用化整为零法,学生的背诵效率大有提高。

3.抓重点词法

学生在背诵时常常因一个词想不起来,而导致后面的内容不完整,而这个词往往是文中的重点词。如果背诵时能抓住这些重点词,就能增强记忆,如背《马说》的最后一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我就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动词“策、食、鸣、执、临”背诵,学生很快就能当堂成诵,并在背诵中提高了理解感悟能力。

4.抓句式法

如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我引导学生这些句式有什么规律可循,最后得出这些句子都是“人名发于或举于地名”的句式。找出共同点之后,学生很快就背熟了。

5.想象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让文言文中的人、物、景在脑海里呈现出生动的画面,有利于提高背诵能力。如学习《岳阳楼记》,文中第三段“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我让学生脑海中想象文中描写阴雨天的景物,有雨、风、浪、太阳、星星、山岳、桅杆、船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效果很好,通过想象的背诵。

四.品味鉴赏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文体上,学会字、词、句是基础,学会品味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所以对文章内容进行美的挖掘,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章思想的认识。如何品味鉴赏呢?

1.品味语言

文言文语言凝练、优美,讲究精炼,值得推敲,并且运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岳阳楼记》本课文语言精炼,色彩感强,对偶工整,驱散结合,琅琅上口,如文中“衔远山,吞长江。”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衔”、“吞”这两个词好在什么地方。在品味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衔”、“吞”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以人格化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2.品味人物形象

很多文言文都涉及到典型的人物形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邹忌智慧、勇敢,善于思考,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如学习《晏子使楚》,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晏子有着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以伟大的人格魅力散发着动人的光芒,在学生品味的过程中,会深深感染他们,震撼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从他们身上摄取精神食粮,更好地激发自己。

3.品味情感

学习文言文要深入地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如学习《出师表》要让学生领悟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品味情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给学生的思维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学会用现代的观点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

五.巩固训练

让学生加强课后的训练和巩固,才能更好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归纳整理。

把文中带有相同性的,有一定规律的东西加以归纳整理,有利于记忆。如学习《口技》就可以把表示声音发生先后的词语归纳在一起,有“少顷”、“既而”、“一时”、“未几”、“俄而”。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又如学习《核舟记》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为”的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比较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有助于掌握“为”的用法,而不致于混淆。

2.练习训练。

学完新课文后,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及时掌握文言语段的翻译和重要的字、词、句。教师可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及时补缺补漏,做到温故而知新。

3.仿照课文的句式写文言文。

第4篇:岳阳楼记翻译范文

 1.制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统一。

 2.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 3.从疏通字词入手

就全文来看,有如下字词需要疏通:

 1、“夫”:指示代词,那;2、“胜状”:佳景;“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状”,景色;3、“一”:全;4、“衔”:含,包含;5、“浩浩”:水势盛大; 6、“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7、“横”:充溢,意为广阔;8、“涯”:边际;9、“晖”:日光,这里意为阳光照耀;10、“阴”:暗,指天色昏暗;11、“气象”:自然景色;12 、“则”:乃是;13、“大观”:壮观,雄伟的景象,“观”,景象;14、“备”:完全,详尽,1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16、“通”:到达;17、“极”:穷尽,这里意为直到;18、“迁客”:降职外调的官吏;19、“骚人”:诗人,这里指失意的诗人;20、“于”:在;21、“物”:自然景物;22、“得无”:能不;22、“若夫”:连词,用在一段的开头,引起论述,可译为“像那”;2 3、“霪”:久雨;24、“霏霏”:雨雪纷飞的样子;25、“开”:舒展,这里指天放晴;26、“阴风”:阴惨惨的风;27、“号”:放声长鸣;28、“浊浪”:浑浊的浪涛;29、"排空":凌空,冲向天空;"排",推,冲击;30、"耀":光辉;31、"潜":隐藏;32、"樯":船桅;33、"楫":船桨;34、"摧":摧折;35、"薄暮":傍晚;"薄",迫近,靠近;36、"冥冥":晦暗;37"斯":这;38、"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39、"则":就;40"去":离开;41、"国":国都;42、"忧":担心;43、"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谗言诬陷;44、"讥":非议,诋毁;45、"萧然":萧瑟凄凉的样子;46、"感极":伤感到极点;47、"者":……的情况,它的定语是"去国怀乡……感极而悲。"48、"至若":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又如";49、"和":温和,和煦;50、"景":日光;51、"惊":震惊,这里指波浪翻腾;52、"上下天光":上面的天色,下面的湖光;"光",景色;53、"锦鳞":美丽的鱼儿;"鳞",借代鱼;54、"芷":一种香草;55、"汀":小洲;56、"郁郁":浓郁,形容芳香;57、"青青":形容茂盛;58、"而":连词,顺接;59、"或":有时;60、"长烟":指空中的云雾;61、"一空":完全消散;62、"浮光":浮动的水面的月光;63、"跃金":闪着金光;64、"静影":倒映在湖水中的静静的月影;65、"沉璧":形容水中的月影像沉在湖中的一块白玉;"璧":平圆形的玉;66、"何极":哪有穷尽;67、"心旷神怡":心情畅快;"旷",开朗,"怡":和悦,愉快;68、"偕":一起;69、"把":持,端;70、"临";面对;71、"洋洋":得意喜乐的样子;72、"嗟夫":表示感叹;73、"求":探求;74、"仁人":品德高尚的人;75、"或":或许;76、"为":作,这里指心理活动;7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伤喜悦,不因为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喜悦悲伤;这两句话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方法;"以",因为;78、"居":处于,位于;79、"庙堂之高":朝廷中的高位;"庙堂",宗庙明堂,指朝廷;80、"处江湖之远":指被贬谪到边远的地方作地方官;81、"是":这。

 4.在突破字词的基础上疏通文义,理解全文。设计下列练习进行巩固。

(一)填空(1)《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希文,宋朝________家、________家;(2)《岳阳楼记》是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________”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________”的远大政治抱负。(3)下列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A.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日星隐耀,山岳潜形。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 岸芷( )谪守( )霪雨( ) 嗟夫( )霏霏( ) 薄暮冥冥( )岸芷汀兰( )浩浩汤汤( ) 宠辱偕忘( )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1.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动的画面。

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伤感之情。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 B.《岳阳楼记》以“记”为名,借题发挥。

 C.范仲淹,子希文,谥号文正。“唐宋家”之一。

 D.“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一幅题岳阳楼的名联。

(五)默写

1.滕子京政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修岳阳楼的盛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人之述备矣”与________________ 形成照应。

4.时间上写洞庭湖美景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空间上写洞庭湖美景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花鸟草鱼落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词语。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 居庙堂之高 微斯人 其必曰

2.文段中“进”照应_________,“退”照应___。

 3.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 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 4.文段中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观点。第一个设问句先从________面说,后从________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突出一个“________”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势推向高潮,从而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 5.“古仁人”的“忧乐”与“迁客骚人”的“悲”“喜”形成鲜明对比,前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是“________”,喜的句子是“________”。

 6.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一组对偶句写出你的志趣抱负,要求哲理深蕴,志向高洁,并阐述以此句作为抱负追求的理由。

第5篇:岳阳楼记翻译范文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是古文的一个常见考点,现今喜欢阅读古文的同学相对较少,对文言的各种用法不怎么熟悉,小编这整理了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分享给各位同学,帮助大家考前复习。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之:

(一)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句:

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

其他例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例: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例: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动词

可译为“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

(一)结构助词

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

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一)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二)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例: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连接的分句有明显的动作先后,可译为“接着”。《郑人买履》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而”相当于“就”) 《邹忌讽齐王纳谏》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

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此句中的“而”易混淆为转折连词)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转折关系

译作“但是”“然而”“可是”“却”。

例: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五)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b“而后”,相当于“然后”。

例句: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

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风定 《山市》

既而儿醒 《口技》

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例句: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

其: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论语十则》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的,指狼的。《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他的,代“屠户” 《狼》

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桃花源记》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们的,代齐军。《曹刿论战》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 蹲其身,使与台齐。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指示代词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 ①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四)连词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例: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例: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

可译为“认为”。

例: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四) 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焉 :

(一)疑问代词

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可译为“呢”。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三)代词

相当于“之”。

例: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四)兼词

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例: 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表示假设

可译为“即使”。

例: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二)表示转折

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

(一)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例: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例: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

(一)作副词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例: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例: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 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

译为“你、你的”。

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 :

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一)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译作“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公输》——从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

其一犬坐于前。《狼》——在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

虽然,受地于先王。《公输》——从

(二)表示动作的对象

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二章》——给

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给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到

(三)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

译为“被”。

例: “受制于人”的“于”。

(四)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译作“比”、“胜过”。

例: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五)表原因

译为“由于”“因为”。

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 :

“为”有三种用法:名词、动词和介词。

作为名词性的用法不多。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为:心理活动,(上述两种心情)。 《岳阳楼记》

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译作“向”“对”等。

例: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二)表示被动

译作“被”。

例: 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译为“替”“给”等。

例: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译作“为着”“为了”。

例: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五)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译为“当”“等到”。

例: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

在初中阶段,对古汉语中的20多个文言虚词要加以了解,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宁、去”这17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做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桓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动词:去、到、往

① 吾欲之南海 ② 辍耕之垄上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四、介词:在 如:悬挂之四壁 (《观巴黎油画集》)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他”“他们”“他们的”“那个”“其他”

(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起义》

(2)必先苦其心志,用手拂之,其所自落。《活板》

语气词,表示测度,劝勉,有时加强反问。

(1)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愚公移山》

(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大概)《峡江寺飞泉亭记》

2、副词:“难道”

(1)其(难道)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语气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5、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6、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8、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一、代词

1、一般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相当于“......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地方)。”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连词,表示接、转折、推测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不用则以纸贴之《活版》

2、副词,就是、便是。

(1)非死则徏尔《捕蛇者说》

3、法则,如:巍巍乎唯天为天,惟尧则之《论语》

1、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可”等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那样”“如此”等

(1)吴广以为然《陈涉建议》

(2)柔使之然也《劝学》

3、作形容词词尾

(1)晔然而骇者《捕蛇者说》

(2)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1、作副词,“就”“才”“这个”“于是”

2、表判断,“是”“本来是”“原本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作代词:“你”“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副词

1、暂且,姑且。

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

2、将,将要。

例:①年且九十。

②久居,祸且及汝。

③不出,火且尽。

3、而且,并且。

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

②余悲之,且曰。

4、尚且,还。

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连词

1、连接两个动词、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

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

②河水清且涟漪。

2、表顺承,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3、表递进,相当于“况且”、“何况”、“而且”。

例:①且焉置土石?

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4、表选择,相当于“还是”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听我说!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1、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相当于“在”“到”“从”“对”“对于”

如:战于长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组成介词结构,含有比较意义。

如:苛政猛于虎。

3、表被动:(被、为、于、见)

一、动词:相当于“做”、“认为”、“造”、“变成”、“雕刻”、“作为”、“是”等。

如:冰,水为之。 为人五,为窗八, 若为佣耕

二、介词:相当于“给”、“因为”、“为了”、“对”、“跟”等。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活板》

一、表示反语,“难道”“岂”“宁可”“宁愿”

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

二、安宁。如:虽鸡狗不得宁焉

一、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表示疑问语气。

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②缚者曷为者也?

表示反诘语气。

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表示反问。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

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⑶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例: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语气助词: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1)尔知射乎?

(2)吾射精乎?

(3)君将哀乎?

2、有时作介词:类似于“于”的用法

(1)叫嚣乎东西 (2)隳突乎南北

1、离开。

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2、距离。

如:而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

3、除去、去掉。

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4、过去。

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李白)空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如:今其室十无一焉

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如:徐徐焉实狼其中

二、代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于是”“于此”“于之”“于何”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用在句首或句中,相当于“怎么”“哪儿”

如:且焉置土石何?《愚公移山》

一、语气词

1、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如:夫战,勇气也

2、用在句中,舒缓语气

如:好逸恶劳,亦忧夫人之情也

3、用在句末,相当于“啊”“呀”

如: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第6篇:岳阳楼记翻译范文

《说文解字》中“衔”解释为“口中”,《康熙字典》中有“又《正字通》凡口含物日街”的记录,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中“衔”有“用嘴含着、包含”之意,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衔”字有“含,用嘴含着”的意思。“含”在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中有“把东西留在口里,不吐不咽”之意。

首先,在《岳阳楼记》中“衔”字的出处是“衔远山,吞长江”,下文中“吞”与之相对应。“吞”在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中解释其本义为“指整块地或整个儿地咽下去”。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中解释“衔远山,吞长江”的“吞”为“包纳、容纳”,“吞长江”即洞庭容纳着长江之水。八百里洞庭作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湖泊之一,对长江之水起着天然的调剂作用,长江水满为患时可以为其蓄水,是可以“吞”长江的。一个“吞”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的浩淼与广阔。“吞”拟人化的手法还赋予了洞庭生命的活力,增添了文章的语言魅力。语意的连贯、句子的意境,决定了作者用“衔”字描写洞庭与远山时,自然是取其“含”之意而不是“连接”。洞庭“含着”远处的山,“容纳着”长江之水,一“含”一“吞”,写出了洞庭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之大观之胜状。

其次,作者用一个“衔”字描写洞庭与远山,取其含在嘴里不吐也不咽之意,写出了远山的静态美;用一个“吞”字写出了水波浩荡的动态美,一静一动,使得画面富于变化。

最后,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解释“衔”为“用嘴含着”时举的例句正是“衔远山,吞长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衔”字在这里应當解释为“含,包含”。整句话的意思应为“洞庭湖含着远处的山,容纳着长江的水”。

其实,在文言文中“衔”字解释为“含着”还有许多例子。如《五柳先生传》中“衔觞赋诗”中的“衔”,也应當解释为“含着酒杯或咬着酒杯”。而语文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也未对“衔”字进行解释,只是笼统的将“衔觞赋诗”翻译为“一边喝酒,一遍作诗”。如将“衔”翻译成“叼着、咬着”,那么五柳先生口中咬着、叼着酒杯在那泼墨赋诗的形象,自然进一步凸显了五柳先生的率性与不羁这一性格。

第7篇:岳阳楼记翻译范文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翻译: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

3、该句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岳阳楼记翻译范文

[关键词] 语音修辞;翻译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我们追求的是语言的交际功能与美学价值的结合。语音修辞就是利用了语音,通过选择词语、调整句式等,使语言,音韵和谐,节奏分明。语言文字“音乐大师”曹雪芹以完美的艺术手段把难以用语言文学转述的音响巧妙地表达了出来,丰富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红楼梦》中语音与语意融合无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一、谐音

“谐音”是《红楼梦》中最普遍的语音修辞手段。跟“原应叹息”四字谐音的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这些都有意运用谐音手法,以寄托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之情。

例1:湘云吃了酒,……众人催他“别只顾吃,到底快说了。”湘云便用箸子举着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众人越发笑起来,……(第六十二回)

霍译:From the dish in front of her Xiang-yun picked out a duck’s head with her chopsticks and pointed it at the maids who were sitting round the fourth table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room.“This little duck can’t with those little ducks compare: This one is quite bald, but hey all have a fine head of hair.” There was even more laughter at this,…

“丫头”和“鸭头”谐音,这既显示了湘云的聪慧,又表现她的豪爽性格,起到了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霍克斯经过再创造,利用duck的多义:1 指鸭a common swimming bird;3 指人 infml, esp.BrE used for addressing, a person one likes:She’s a sweet old duck.(Longman Dic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New Edition, Longman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7:316), 正因为这一词义上的巧合,duck的意象从1的意思转到了3,“丫头”和“鸭头”谐音很巧妙的处理好了。

二、语音飞白

飞白是指明知其说错或写错而将错就错的修辞方式,利用这种修辞方式能逼真地刻画人物形象、增添语言的趣味性并产生幽默讽刺的效果。

例2:“……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第三十二回)

霍译:“Quickly”he said. “ Go and tell them that Sir Zheng is going to beat me.Quickly! Quickly!Go-and tell.GO AND TELL.” Parly because agitation had made him incoherent …… “Go and tell”, which she misheard as “in the well”. She smiled at him reassuringly.“Let her jump in the well then,young master.Don’t you worry your pretty head about it!”

上面这场景是宝玉挨打的一个插曲,曹雪芹巧妙地利用了飞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恰好当时逢金钏跳井而死,“要紧”听成“跳井”,使宝玉向家母求助的心情烘托了出来,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霍克斯巧妙使用Go and tell 与in the well 在发音上的相似,译文使原著“要紧”到“跳井”的飞白格忠实又通顺,译文也同原文读者一样回味无穷。

三、儿化韵

儿化韵是指把后缀“儿”音加在音节上,其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韵母发生音变成卷舌韵母。

例2:晴雯笑道:“我偏取一遭儿去。是巧宗儿你们都得了,难道不许我一遭儿?”(第三十七回)

霍译:“I’m going for the vase,”said Skybright. “Why should you have all the windfalls? You mothers have all had a go.Now it’s my turn.”

霍译用all the windfalls, had a go表现了原著的讽刺意味,传达了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一处恰到好处的翻译。

《红楼梦》原著中语音修辞的使用,使作品增色不少,霍克斯的翻译版本在保持原著意图的情况下,把原有的一些语音修辞翻译的引人入胜。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该充分去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及文化,使译著充分展示原著的原始风貌。

参考文献:

[1]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 David Hawkes and John Minford.[M]. London :Penguin Books, Penguin Group,1986.

[2]曹雪芹著,高鹗续.脂本汇校石头记[M].作家出版社,2003

第9篇:岳阳楼记翻译范文

一、解决学生的意见分歧。

学生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致,这在语文课堂上是最为常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常会针对一个话题据理力争,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每遇此况,我都注意认真揣摩他们意见的缘由和思想,去发现他们的"之所以然",以便对症下药。例如分析"临事而迷"这一成语的词性及关系时,学生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偏正式动词短词、并列式动词短词、偏正式形容词短词、并列式形容词短词。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答案?我只是把四个答案板书黑板上,不急着公布谁是谁非,因为留着悬念倒有利于诱发学生积极展开思考。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临事而迷"的意思,这里关键是弄清"迷"是何义。"迷"是"迷惑、糊涂"的意思,它一般不能带宾语,同时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反映了形容词的词性特点。进而我又组织学生回顾偏正与并列两种关系的特点,加以比较区别。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比较辨析,教师未下判定,学生却已经找到了正确认识,一致认定"临事而迷"是偏正式形容词短语。得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我还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从而掌握在课堂上已经演绎过的有效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训练,不仅弥补了有关知识的缺漏,还纠正了以往解题的错误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

二、解决师生之间的意见分歧。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师生平等。我经常向学生宣传做学问应该不"唯书",不"唯上"而"唯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认为做学问除了要谦虚外,还要有破除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向权威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倘若养成勤思考、常比较、敢质疑的习惯,那么不仅能克服死读书的僵化局面,还有助于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主动自觉辨清问题的是非,提高自学能力。这有助于教学相长,师生双方同步提高,真正起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积极作用。另外,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他们与教师开展学术争论,并不影响教师威信,反而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学生更亲近教师,信任教师,这无疑为"情感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剂,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师生分歧意见的比较,有利于教师捕捉学生偏见的根源,一旦发现,教师就紧追不放,授之以理,这也可以说是"欲擒故纵"吧。当然,让学生充分发表议论,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促进,必须在课前课后多花时间,使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处理更科学。有时我故意抛出一个错误见解,以刺激学生据理力争,在课堂上形成唇枪舌剑的局面,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好语文这门功课的欲望,而且也造就了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和胆略。

三、解决教师之间的意见分歧。

调换课任教师在教学中是常有的事。新任教师复习旧功课,难免遇上这种情况:对某知识或某问题的看法与前任教师的意见不尽统一,甚至有严重的分歧。那么学生该听哪位教师的呢?面对这种棘手的问题,我的态度很明确,教师的看法不意味着永远正确,它只代表一家之说。面对不同意见,学生自己要动脑筋,比一比,想一想,谁更有理就听谁。记得组织学生复习宋代名家范仲淹的佳作《岳阳楼记》时,翻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句话,我的译文是:"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的雄伟景象。"或者"这就是岳阳楼(所面临的)雄伟景象。"而前任教师的译文则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当学生无所适从时,我坦率地告诉他们,语文老师意见不统一是常有的事,做学问不应盲从,要肯动脑筋,比较两个译文应好中选优。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上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绘的对象显然是洞庭湖,而不是岳阳楼,那么下文中的"大观也"能说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吗?当学生通过比较获得满意答案后,还认识到学海无涯,文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认识到要想获真知,就要善于比较选择,这样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全面、更准确、更透彻的理解,从而真正消化和掌握。

四、解决教师与课文之间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