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精选(九篇)

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第1篇: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设置

一、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设置

“设置”是心理治疗与咨询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设置”一般指对治疗相关事宜经双方研究协商确定的在咨询中遵循的规则,是一整套的协议和约定。

从现有文献来看,对设置的研究多集中于心理咨询领域,而在学校心理辅导领域中的研究较少。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是以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在校学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是其目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内涵中就有对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殊要求。这种专业要求在针对个别学生的个体心理辅导中体现的更明显。设置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特别是个别辅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应引起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

二、设置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学校个体辅导中设置一般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合理的设置能帮助心理辅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

来到学校辅导室中的学生,除了对心理辅导教师的教师身份的认同外,还有对其专业能力的期待。合理的设置呈现给学生的是教师的专业和能力,是教师的负责任的态度与行为。这能为心理辅导教师树立良好形象,强化对辅导教师的信任。

二是合理的设置是学校心理辅导正规化的要求。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但毋庸讳言,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工作存在很大随意性。学校个体辅导中设置的实施,是规范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一项措施。

三是合理的设置是了解来访学生问题的探测器。针对设置问题,来访学生对设置的要求、执行设置的程度、对待设置的态度等能够反映学生的行为模式、内心冲突、潜意识信息或阻抗。不管来访者怎样对待都有其特别的意义。这些意义是对心理辅导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源,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教师的敏锐洞察力,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互动或讨论来发现其价值,作为辅导深入的切入点。

四是合理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辅导手段与技术。一方面,获得来访学生和辅导教师双方认可的设置是一种需要认真遵守的契约,意味着一种责任,是对来访学生的启示。在实际的学校心理辅导实践中,有不少学生心理困扰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其还未认清自己的位置及应承担的责任。设置本身就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示范和规范。另一方面,针对来访学生打破设置的事情进行深入探索,就是对学生需要改进的日常行为模式和观念系统的直接揭示,仿佛是一面反映真实生活的镜子,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找到改进的方向。对一些特殊性格的来访学生来说,合理的设置会给其一种安全感。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设置种类

心理治疗和咨询中的设置内容既可以是正式的书面协议,也可以是口头的约定。心理治疗和咨询一般提倡正式的书面协议。设置的种类比较多,内容也比较复杂。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学校个体辅导中常使用的设置种类有:

1.初始设置

所谓初始设置,就是心理辅导教师在初步了解来访学生的情况、求助内容以及辅导目标后,心理辅导教师简单介绍(这个简单介绍的前提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较好,特别是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到位,学生已经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原则和注意事项比较熟悉了,否则介绍还是要详细一些)个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情况,然后和来访学生共同商定关于保密情况、辅导次数、来访时间、辅导教师的请假、辅导室中禁止的行为、双方的责任等内容。初始设置就是给辅导双方订立规则的过程。

案例:笔者办公室里的一位女性心理辅导教师对设置问题不太注意,随意性较强。她一次接待了一名学生,辅导开始一段时间后,她“啊”的一声就跑回接待办公室。询问后才知道,来访的学生在辅导过程中忽然学鬼的样子,把她吓坏了。这名学生来到我们的办公室和老师道歉。笔者接手了辅导这个学生,我们特别商定了辅导室禁止的行为。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我才了解到:他父母关系紧张,母亲不上班,总是在家里看恐怖片,自己被吓得不行了还是坚持看,他有时候就和母亲一块看恐怖片,他“不乖”的时候,他母亲就扮鬼吓唬他。因为心理辅导中已经有了前期设定,他要重现他母亲扮鬼的样子,他就提醒一声,并对声音和表情做了一定的控制。

2.保密设置

保密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原则,是赢得学生信任、打开心扉的重要设置。保密原则在初始设置中就应该告知来访的学生,同时因为其重要,心理辅导教师在日常心理辅导工作的宣传中也应该有关于心理辅导保密原则的宣传,在心理辅导室的显著位置悬挂包含保密原则在内的心理辅导工作守则。

案例:笔者在心理辅导工作的前期曾经接待过一名高二的男生。他是班主任要求来的,同时自己也有一定的咨询意愿。在第一次辅导中,笔者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设置意识,对保密原则也没重点强调。在这次辅导中,他向笔者陈述了与班级中的一位叫某某某的女同学正在谈恋爱,影响到现在的学习。第一次咨询后,他没有在约好的第二次辅导时间来。隔了较长时间后他再次来到办公室预约。在第二次辅导中,他说出了上次没来的真相:他担心心理辅导教师将他说的事情转述给班主任,所以他虚构了谈恋爱的事情,班里也没有这个名字的女同学。第一次咨询后,他就去套班主任的话,想了解心理辅导教师是否将谈话的内容告诉了班主任。自己感觉心理辅导教师没有散播他的事情,所以他认为心理辅导教师是值得信任的。当明白了上次脱落的原因后,笔者就和他详细介绍了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真正赢得了他的信任。

3.时间设置

心理辅导时间的设置主要包括双方约定的辅导的起始时间、见面日期、一周几次、每次多长时间等内容。时间的设置是对心理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双方的约束对心理辅导教师是一种警醒,时时提醒自己的身份定位和职业要求;对来访学生来说,规定时间意味着重新设立了人际交往的界限,是对旧有模式的参照、修正乃至替换。在时间设置中,也可以将心理辅导教师的请假等问题列入,避免给学生产生权威或大人就可以不守时的印象。笔者一般根据高中的作息时间,将每一次辅导时间设置为40分钟,一般针对同一个来访者一周安排1-2次辅导。

案例:一名来访的高二男生,自述:班主任老找他事,让他在同学面前难堪,因为感觉受了委屈,就和班主任对着干,导致与班主任关系紧张。我们共约定了五次辅导。他第二次、第三次辅导都迟到了。关于迟到的原因,他总是有多个理由。笔者结合来访学生迟到的事实和三次辅导中获取的其它信息,判定他与班主任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他对规则的不遵守,影响到班级的发展,班主任再三教育和要求也无效果,就对他采取了非常严厉的处罚措施。而他的这种行为方式也导致他自己说的“与同学关系也不好,他们排斥我”的其它后果。

4.督导设置

定期的督导是心理学工作者成长提高的必由之路。在一个学校内,随着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深入,心理辅导教师定期接受督导越来越有必要。在心理辅导教师遇到棘手案例时,也可以及时求助自己的督导师。在有条件的地区,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确定自己的督导师;在条件不充分的地区,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研讨案例的形式开展互助,作为督导的替代。笔者所在的城市是县级市,心理资源相对匮乏,采取了心理辅导教师小组研讨案例的形式开展互助。无论哪种督导形式,都需要将案例详细呈现出来。从尊重来访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当下的辅导进行督导时(有时还可能需要录音),需要和来访者说明,并获得来访者的同意。

案例:笔者接访过一名经常自伤的女生,高三,独生子女,学习成绩班级中上游,父母关系和谐,家庭条件较好。她从初三开始经常忍不住想用小刀在胳膊上划一下,并且真的付诸行动。虽然每次的伤口都不深,但已经出血。她的父母高二时才知道孩子有自伤的事情。在第一次咨询中,她多次强调要心理辅导教师为她保密。笔者找不出其自伤的原因,也找不到进一步辅导的切入点。笔者就和她商量转介,到更专业的机构咨询。她同意了,但希望心理辅导教师每周能够和她谈谈话。笔者想将她的案例带到心理辅导教师互助小组中,研讨分析后有助于下一步的辅导工作。和她说了这个想法,以及督导小组的工作特点和保密要求,她想了一会,最后同意了。

四、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设置原则

学校个体心理辅导因为其对象的特殊性,有着不同于个体心理治疗和咨询的特点,所以其设置的实施也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

1.灵活性原则。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除心理工作者的身份外,其教师的身份也非常被学生看重。这种双重身份明显不同于单纯的心理咨询执业者。学校心理辅导对象的多样性、学生期待的多样性、学生差异的多样性等决定了学校个体心理辅导中的设置必须坚持灵活原则。根据笔者经验来说,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学生有一部分是因为对心理学的好奇,半参观半询问问题;有一部学生来求助的问题是日常性和表面化的,其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定位是一个能够提供一定建议和指导的教师;只有部分学生需要做非常专业的、持续的心理辅导。这些不同的求助类型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在设置上区别对待。例如心理辅导教师一定要和一名只是好奇来到辅导室的学生签订一份正式的协议书,很可能会把学生吓跑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根据初步会谈的情况准确判断是使用书面协议还是口头的约定,是详细的约定还是简练的几条。

2.自律性原则。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设置”约束是针对双方的。心理辅导教师对设置的遵守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疗愈效果的示范。这就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加强自律,认真执行双方的约定;若是特殊情况不能如期辅导,提前通知学生,下次辅导时做好疏导工作。

3.专业性原则。有句谚语叫“技不压身”。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来说,心理辅导教师的理论储备越深厚,参加的专业培训越规范,自身情结处理越充分,教学实践能力越强,越能规范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和灵活处理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情况。一名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程度是相辅相成的。学校个体心理辅导中设置的使用需要配合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

总之,学校个体辅导中的设置体现的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正规化诉求。设置的合理与规范将影响到心理辅导的效果,关系到来访学生的切身利益,值得引起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积极实践,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几个基本概念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1).

[2]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声远.个别辅导技术[J].普教研究,1995(1).

第2篇: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 在药剂学教学中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药剂学理论教学效果,符合当代药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药剂学是我校药剂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生通过本课程可掌握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为日后从事药剂的生产、销售、管理、临床用药奠定基础,但其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应用性强,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与实际应用,新兴技术紧密相连,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药剂学教学中采用运用案例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概念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业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1919—1983年被称作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期,此期间法学、医学、企管及许多专业教育领域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法,1984年至今,被称作案例教学法的成熟期,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专业教育,更受到以“教学”为专业的师资培育机构的高度重视。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师生互动核心的教学方法,详言之,案例教学法指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回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以讲授药用辅料的重要性为例讲解案例法在中专药剂学中的实施过程。

1.选择案例。

课下教师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材料收集药用辅料的相关案例及相关知识,并要求学生提前几天预习相关章节知识,收集相关材料。我收集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有:齐齐哈尔制药二厂的亮甲素事件,鱼腥草不良反应事件,1937年美国磺胺事件。

案例1:2006年5月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部分肝病患者在使用了亮甲素注射液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数人死亡。此时一经曝光,全国震惊,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最终查出原因:为求暴利,王桂平将工业用二甘醇代替药用丙二醇销售给齐二药,而该公司又将这种二甘醇使用在亮甲素等药品的生产中,医院在使用齐二药的亮甲素的过程中,造成悲剧。

案例2:2005年,有“中药抗生素”之称的鱼腥草注射液因部分患者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被叫停,在该药被叫停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召开了7次专家分析例证会,寻求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最后结论:是吐温-80。吐温-80在标准制定和使用规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在此事件中,专家对9个企业,19批次的鱼腥草注射液进行分析发现,各企业使用吐温-80的含量为0.07%-0.59%,相差竟达8倍。而吐温-80如果使用不当,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休克、呼吸困难、低血压、血管性水肿、风疹等症状。

案例3:1935年生物学家格哈特·多马克发现了磺胺的抑菌特性,随后各种磺胺制剂如片剂、胶囊剂等相继问世,但在面对儿童这一特殊患者群时却缺乏一种口感好、易于服用的剂型。针对这一需求,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Harold Wotkins)用二甘醇和水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色、香、味俱全的口服液体制剂,称为磺胺酏剂,未做动物实验,在美国田纳西州的马森吉尔药厂投产后,全部进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当时的美国法律是许可新药未经临床实验便进入市场的。到这一年的9—10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始发现患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共发现358名病人,死亡107人(其中大多数为儿童),成为上世纪影响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后来的动物实验证明,磺胺本身并无毒性,造成中毒死亡的是工业用二甘醇。主任药师瓦特金斯在内疚和绝望中自杀,这就是美国当时震动较大“磺胺酏剂事件”。此事件促使美国国会通过《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ood,Drugs and Cosmetic Act,简称FDCA,1938),对西方药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2.展示案例。

将此案例的文字材料课前分发给学生,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齐齐哈尔制药二厂的亮甲素事件。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在这三个案例中出现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使用什么原因造成的?

(2)案例1、3中的二丙醇、案例2中的吐温-80,都是属于主药还是辅药?

(3)这三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4)药用辅料的概念是什么?

(5)药用辅料的分类?

(6)药用辅料的作用?

4.组织小组讨论。

0807班是我校高中专药剂班,人数36人。我将其分成6组,6人一个小组,各组选出组长,引导小组成员查阅教科书结合课前预习的相关知识就问题进行讨论,在此期间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我巡视检查,指导学生不要偏离讨论主题,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课堂纪律进行“微观调控”,让各组组长记录同学发言,最后由小组成员就发言作出总结,选出代表。

5.组织班级交流,作出总结。

由各小组选派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处理意见,我给予补充。

如:(1)在这三个案例中出现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使用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案例1.是工业用二甘醇代替医用丙二醇,案例2是吐温-80使用不规范,案例3是二甘醇作为溶媒。

(2)案例1、3中的二丙醇、案例2中的吐温-80,都是属于主药还是辅药?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都属于辅药。

我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

(3)这三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都属于辅药使用不当。

我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并强调辅药在药物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勿“重主药轻辅药”,而且教育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要有心系人民健康,医者父母心,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扎实的专业知识。

(4)药用辅料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药用辅料指在处方设计时,为解决制剂的成型性、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加入处方中,除主药外的一切药用物料的统称。它不仅赋予药物一定的剂型,而且与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有很大关系,其质量的可靠性、多样性是保证剂型和制剂先进性的基础。

(5)药用辅料的分类?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辅料按在制剂中的作用分为66种(略)。

(6)药用辅料的作用?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药用辅料的传统作用往往在于帮助主药成分的释放,促进主药成溶解或者是用于一些专门的用途,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药用辅料所扮演的角色肯定会越来越大。比如:喉包衣能使药片更容易被吞咽,已经被用来改善药片的美观性;肠包衣已经改善了药品的生物有效性,使活性成分能够持续释放。

6.案例教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总结实现了师生互动,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收获很大,不仅深刻体会了药用辅料的重要性,而且感到作为医务工作者身上责任重大,更要认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1.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可以由书籍、报纸新闻中收集而来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学者自行撰写或由现成案例改写而成,但一般应以真实发生的时间为基础,完全杜撰的案例不但丧失案例教学的意义,而且会让学生反感,有被欺骗的感觉。因此,如果是不能发生的事件或不符合逻辑上的推理,虚构的案例应避免使用。好的案例符合以下特征:①贴切课程和教学要求。②叙述完整而不琐碎,连贯而不含糊。③容易引起学生讨论。④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中,教师应立即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不宜将所有问题一次全盘抛出,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3.组织小组讨论。

当学生通过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施程序包括:组成学习小组(可由教师安排,亦可自由组合),小组人数4—6人为宜,讨论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控制好时间,如果班级人数多(超过30人)有必要上课前,5-10分钟让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在学生讨论期间应巡视并给予指导。

4.组织班级交流。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案例讨论的核心。教师可以先表示对学生的欢迎,形式可用辩论会,通过交流,巩固、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策略。在此阶段教师要力保学生按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要力争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教师应熟悉引导案例讨论的技巧,如果教学过程中出现沉默、冷淡、缺乏动机、逃避人卖弄、多话的学生,也要有耐心和技巧加以解决。

5.归纳总结阶段。

教师归纳学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作出结论。教师提出的结论并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针对讨论的结果提出综合的说明。

参考文献:

[1]张杰民.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务实[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7.

第3篇: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辈心理咨询员;培朋训;积极心理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专业人员匮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美国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与革命。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Vriend1969年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的中学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咨询领域的首篇论文。此后,朋辈心理咨询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1981年美国心理学者马歇尔夫提出朋辈心理咨询的概念,受到我国学者的认同,成为现在我国朋辈心理咨询的最常用概念。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

(一)朋辈心理咨询 (peer counseling)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马歇尔夫,1981)。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而言,它是一种“准心理咨询”(para counseling)。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 counselor)

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指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拔出来,接受特定的培训和信息,为朋辈提供心理援助和行为示范的人,以下简称朋辈咨询员。

(三)关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及其培训的研究概述

从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的国内文献检索看,近五年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多,集中发表于2006、2007年,研究对象以高校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朋辈心理咨询(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或模式,探索其作为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论依据、优缺点等;二是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如何开展进行探讨,具体有朋辈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构建,形式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1.人的积极改变

所谓积极改变是指: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寻找机遇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面对那些对能力提出要求的挑战并加以应对,并在整个过程中发展出新的技能、能力以及力量。成功的自我改变者在他们尝试改变问题行为的过程中,会运用来自家庭、朋友以及自助群体的信任、接纳和社会支持[1]。

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中要帮助咨询员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能量和向积极的方面改变的能力,鼓励其体验积极改变后自身的自我成长,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2.共同成长

朋辈咨询中的双方是同辈,遇到同类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应对问题的方法可借鉴的成分也就相对较多;加上双方相同的年龄、文化层次和相似的当下生活环境,使得朋辈咨询员更能从同辈人的角度与对方产生共情和同理,其自身对问题应付方式或提出的建议也更符合被帮助者的年龄、生活背景和处世方式。因为,在咨询过程中,朋辈咨询员可能因成功帮助对方而提高自我效能;也可能因遇到阻碍,而在和对方的共同探索过程中,促进自身应付方式和对问题态度的积极改变和成长。

(二)设计思路

本方案的设计从严格筛选学员、培养学员朋辈咨询员的角色意识入手,要求学员掌握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体验咨询过程,实操咨询技术,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贯穿个案讨论和个人成长训练。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的过程不仅是学员理论与技术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是其个人成长的过程。

三、设计方案

培训目标:培训者掌握心理咨询的部分理论和技术,能进行个案的初次接待,初步识别来访者的问题程度,并视情况直接提供积极的帮助或劝导其至专业的咨询师处咨询(治疗)。

培训过程:培训过程分两个阶段72学时完成,方式为团体辅导、理论学习、案例讨论、模拟训练等。第一个阶段是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培训,这一阶段的后期安排朋辈咨询员做一些预约咨询接待的工作。第二阶段是进一步的个案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与技术培训,这一阶段开始安排朋辈咨询员从事热线咨询电话、网上心理咨询等咨询工作。两个阶段各安排八次每次三学时(共计48学时)的理论学习、四次个案讨论(共计12学时)和四次个人成长(共计12学时)。

具体培训设计:

(一)第一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1.人员筛选

目的要求:筛选适合从事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

具体实施:通过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测量对报名学生进行选拔,测试后按照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对测量合格学生进行面谈选拔。

2.形成团队

目的要求:建立朋辈心理咨询员团队,让学员认识到咨询员团队对于咨询员自身专业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具体实施:按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结合相关心理学理念,帮助学员培养团队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朋辈咨询员团队。

3.基本理念的确立和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等基本理论。帮助学员树立积极心理的理念,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原则。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介绍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4.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继续学习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重点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原则、咨询关系的建立、各层次心理问题区别等。

5.案例练习

目的要求:让学员通过案例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

具体实施:通过列举心理咨询的案例(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特别是咨询关系建立的重要性;通过列举各种心理问题让学员进行初步的识别,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区分开,知晓应将障碍和疾病者及时转介到专业咨询和治疗机构即可。

6.心理咨询初诊接待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首次接待来访者的技术要领,帮助学员掌握接待的礼仪、专业态度,介绍基本的谈话技巧并进行体验。

具体实施:分别模拟正确和错误的来访者接待过程,并分三人一组(咨询师、来访者、观察者)进行练习与体验。(此次培训后学员可参与咨询预约接待或助理咨询等体验。)

7.基础知识和技术培训——倾听、非言语技巧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技术的理论,掌握倾听、沟通、回应等技术和咨询中的非言语技巧。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倾听、回应等练习,留心非言语行为对助益性关系形成的影响等。

8.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提问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基本的谈话技术和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来访者常在咨询中的提问,如搜集网上咨询的问题,让学员练习提问技巧,如:一般化技巧、例外询问等。

(二)第二阶段:进一步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技术

9.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共情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掌握共情技术。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共情练习。

10.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咨访关系再次体验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咨询关系的理论,了解咨询关系在咨询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咨询关系建立的技巧。

具体实施:从咨询员和来访者两个角度讨论咨询过程中如何与来访者建立助益性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获得积极改变。

11.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积极改变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积极心理咨询理论中关于积极改变的理念,了解在咨询过程中咨访双方都可以获得积极的改变。

具体实施:列举咨询个案(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讨论。

12.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助人自助与个人成长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过程、咨询效果和咨询师成长等部分的理论。

具体实施:进一步讲授咨询中助人者的角色和助人自助的理念,并进行一些自我成长活动,提升咨询员自我觉察能力。同时,帮助学员认识到朋辈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

13.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热线咨询电话接线及网上咨询接待

目的要求:学习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工作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遇到的问题,讲授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技巧和注意点等。(本次培训后学生可参与热线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

14.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体验

目的要求: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了解团体辅导的理论

具体实施:让学生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主题设计为个人成长。

15.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理论和技术

目的要求:掌握简单的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学会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和方案。

具体实施:分享团体辅导的体验,进行提问,讲授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列举团体辅导设计方案,要求学员分组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及方案。

16.团体辅导实训

目的要求: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组织实施过程,掌握基本的成长性团体辅导技术。

具体实施:分小组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实施过程,分享和点评。

(三)个案讨论、个人成长和督导

在第5、6、7、8、9、11、13、15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案讨论,在第1、2、3、4、10、12、14、16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人成长团体辅导。

将朋辈心理咨询员分配给学校有经验的专兼职咨询师,由咨询师从其开始从事朋辈心理咨询服务后每两周到三周或视需要为其作一次个案督导。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尊重;自卑;“1+6”模式;启示

笔者作为高校辅导员,处理过多种类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一个学生入学后因自卑而自暴自弃的案例。

一、案例介绍

王同学,20岁,身高155厘米,体型偏胖,是一位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女孩。因家庭贫困,她从小生活节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夸奖、同学羡慕的对象。然而,进入大学后,看见身边的同学能歌善舞,时髦靓丽,而自己什么都不会,再加上总感觉自己在身高和体型方面也不如同学,便自惭形秽,不愿与人交往。她本想通过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找回自我,但一个学期下来,考试成绩并没有如她所愿名列前茅,仅处于中上等水平。第二学期开学后,王同学老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经常独来独往,就连宿舍同学也不愿交流,整天愁眉苦脸,寝食不安。这种自卑的心理使她逐渐对大学生活失去了兴趣,躲在自己编织的网中,一度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二、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一)案例分析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还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诸如害羞、不安、忧郁、失望等。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异。

本案例中,王同学主要是因为地位差异、自身条件和家庭因素造成的自卑心理。从人格上来说,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个人条件、经济条件与人们的修养、知识、能力没有内在的、必然的、绝对的联系。这个学生本来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学业,但由于自卑、自暴自弃,对自身发展和成长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二)解决方案

王同学的这种情况,引起了笔者的高度重视。经过与她所在班班委和同宿舍同学的交流,笔者基本了解了她的实际情况。为了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笔者专门咨询了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的心理辅导。

1.采用谈话法进行辅导

在交谈的过程中,笔者坚持尊重理解与学生主体性原则,尽量避免使用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而是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与她谈话。每当她有些许进步时,笔者都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其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2.用转移法增强其自信心

笔者努力引导王同学转变思想,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优势方面,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并学会发挥优势,正视不足,而不是盲目地用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比较。同时,笔者还帮助她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协助她努力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鼓励她充满自信,勇于挑战自我。

3.与其任课老师及本专业相关同学沟通

为了更好地了解王同学在上课期间的表现,笔者与其任课老师多次沟通,时刻关注她在课堂上的状态,并建议老师们多给她关心和鼓励,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关爱。除学习以外,笔者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几个同学带王同学参加活动,与她交心,帮助她进步。

4.注重亲情力量,联系家长共同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

通过沟通,笔者得到了王同学家长的支持。其家长主动到学校来了解她的情况,并在校外租房住了一段时间,用亲情的力量去感化她,帮助她克服自卑,重振自信心。

(三)案例处理的效果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王同学终于从自卑的旋涡中走了出来,去拥抱自信的阳光。在她的微博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感觉现在的生活真好,有亲爱的老师的关怀、可爱的同学们的相伴,更有老爸老妈的关爱,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我要和以前的我坚决地说声拜拜!所有关心我的亲人们,从今以后,你们将会看到一个自信、开朗的我,都放心吧!”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结果。笔者确定她已经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今后的她一定可以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生活,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三、案例反思及总结

针对上述案例,笔者进行了认真反思,归纳出解决相关问题的“1+6”模式和三大关键环节,并总结出六个方面的预防措施,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1+6”模式的主要内容其实并不复杂。“1”是指问题学生本人,这是解决问题的内因,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需要学生本人的参与、认可。“6”是指六个方面的外部力量:辅导员、宿舍长、室友、导师、家长、心理咨询师或医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要牢记该模式,紧紧抓住内因,充分利用六个方面的外部力量,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一)为了能够真实可靠地解决问题,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让有问题的学生写出书面材料,梳理问题的产生过程,谈谈涉及哪些人,有哪几个关键环节等。

二是让宿舍成员写出书面材料,与有问题学生所写材料相互印证,赢得同宿舍其他学生的支持,达到一人出问题多人受教育的效果。

三是征得家长支持,发挥亲情的特殊感化作用,让家长参与问题的化解。

(二)解决大学生诸如自卑等心理问题,可从六个方面入手做好预防工作

一是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成员由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及相关学生组成,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

二是建立班级网络交流平台。利用飞信、QQ、电子邮箱等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及班级成员的归属感。

三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给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解决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是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学校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五是密切关注节假日前后学生离校、返校情况,从住宿入手保证学生按要求离校、返校,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六是按照室友互助原则,从同宿舍室友中找出两名学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把宿舍之家营造好,避免困难学生被孤立。

四、案例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切实摆正位置,既要接纳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学会全面接纳自己,对自我做到充分认识和正确评价。

2.帮助学生调整现实和理想的“落差”

精神分析学者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其发展的关键点,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和解决自我同一性混乱的问题。“落差”太大,说明个体对现实的自我需求与环境及他人的评判和估价产生了偏离。因此,辅导员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这种“落差”,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自我认知意识发展尚不完善,要帮助学生调整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加强大学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和挫折教育

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很容易出现类似案例中的心理问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高度重视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变,引导他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加强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4.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档案,通过邀请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举办讲座、心理知识沙龙等活动,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最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5篇: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药剂学;案例教学法; 实施过程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harmaceutics

Yang Wei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paper ,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which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harmaceu2tics is summarized. The procedure , form , example , existed problem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 are introduced. The caseteaching method is a new teaching method which can establish a close contact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ddition ,this method also helps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y ability of students. herefore ,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deserves to beadvocated because it meets the trend of the reform of current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Pharmaceutics;Case teaching method;implementation process

药剂学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应用性强,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与实际应用、新兴技术紧密相连。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可掌握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为日后从事药剂的生产、销售、管理、临床用药奠定基础。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药剂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概念案例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l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Columbus Langdel1)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业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l919、1983年被称作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期,此期间法学、医学、企管及许多专业教育领域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法。1984年至今,被称作案例教学法的成熟期,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专业教育,更受到以教学为专业的师资培育机构的高度重视。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师生互动核心的教学方法。

总之,案例教学法指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回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而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药剂学教学实践中如果能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学科的不同,在药剂学教学中案例的涵义可能更加广泛,包括与药剂学相关的各种实例。

下面我以讲授药用辅料的重要性为例讲解案例法在中专药剂学中的实施过程。

1.选择案例

课下教师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材料收集药用辅料的相关案例及相关知识。并要求学生提前几天预习相关章节知识,收集相关材料。我收集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有:1937年美国磺胺事件,鱼腥草不良反应事件,齐齐哈尔制药二厂的亮菌甲素事件。

案例1:1935年生物学家格哈特多马克发现了磺胺的抑菌特性,随后各种磺胺制剂如片剂、胶囊剂等相继问世。但在面对儿童这一特殊患者群时却缺乏一种口感好、易于服用的剂型。针对这一需求,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Harold Wotkins)用二甘醇和水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色、香、味俱全的口服液体制剂称为磺胺酏剂。未做动物实验,在美国田纳西州的马森吉尔药厂投产后,全部进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当时的美国法律是许可新药未经临床实验便进入市场的,到这一年的9―lO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始发现患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共发现358名病人,死亡107人(其中大多数为儿童),成为上世纪影响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后来的动物实验证明,磺胺本身并无毒性,造成中毒死亡的是工业用二甘醇。主任药师瓦特金斯在内疚和绝望中自杀,这就是美国当时震动较大磺胺酏剂事件。此事件促使美国国会通过《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ood,Drugs and Cosmetic Act,简称FDCA,1938),对西方药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案例2:2005年,有中药抗生素之称的鱼腥草注射液因部分患者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被叫停,在该药被叫停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召开了7次专家分析例证会,寻求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最后结论:是吐温8O,吐温80在标准制定和使用规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此事件中,专家对9个企业。19批次的鱼腥草注射液进行分析发现,各企业使用吐温80的含量为0.07%―0.59%,相差竞达8倍。而吐温80如果使用不当,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休克、呼吸困难、低血压、血管性水肿、风疹等症状。

案例3:2006年5月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部分肝病患者在使用了亮菌甲素注射液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数人死亡。此事一经曝光,全国震惊,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最终查出原因:为求暴利,王桂平将工业用二甘醇代替药用丙二醇销售给齐二药,而该公司又将这种二甘醇使用在亮甲素等药品的生产中, 医院在使用齐二药的亮菌甲素的过程中,造成悲剧。

2.展示案例

将此案例的文字材料课前分发给学生,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齐齐哈尔制药二厂的亮菌甲素事件。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⑴在这三个案例中出现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使用什么原因造成的?

⑵案例l、3中的二丙醇、案例2中的吐温80,都是属于主药还是辅药?

⑶这三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⑷药用辅料的概念是什么?

⑸药用辅料的分类?

⑹药用辅料的作用?

4.组织小组讨论

09制药班是我校中专制药工艺班,人数36人。我将其分成6组,6人一个小组,各组选出组长。引导小组成员查阅教科书结合课前预习的相关知识就问题进行讨论,在此期间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我巡视检查,指导学生不要偏离讨论主题,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课堂纪律进行微观调控,让各组组长记录同学发言。最后由小组成员就发言作出总结,选出代表。

5.组织班级交流

作出总结由各小组选派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处理意见,我给予补充。

如:⑴在这三个案例中出现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使用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案例1是二甘醇作为溶媒,案例2是吐温80使用不规范,案例3是工业用二甘醇代替医用丙二醇。

⑵案例1、3中的二丙醇、案例2中的吐温80,都是属于主药还是辅药?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都属于辅药。

我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

⑶这三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都属于辅药使用不当。

我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并强调辅药在药物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勿重主药轻辅药,而且教育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要有心系人民健康。医者父母心,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扎实的专业知识。

⑷药用辅料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药用辅料指在处方设计时,为解决制剂的成型性、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加入处方中,除主药外的一切药用物料的统称。它不仅赋予药物一定的剂型,而且与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有很大关系,其质量的可靠性、多样性是保证剂型和制剂先进性的基础。

⑸药用辅料的分类?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辅料按在制剂中的作用分为66种(略)。

⑹药用辅料的作用?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药用辅料的传统作用往往在于帮助主药成分的释放,促进主药成分溶解或者是用于一些专门的用途,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药用辅料所扮演的角色肯定会越来越大。比如:喉包衣能使药片更容易被吞咽,已经被用来改善药片的美观性;肠包衣已经改善了药品的生物有效性,使活性成分能够持续释放。

6.总结

案例教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案例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总结实现了师生互动,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收获很大,不仅深刻体会了药用辅料的重要性,而且感到作为医务工作者身上责任重大,更要认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掌握好三个关键环节:即案例的选择与分析、组织好学生的讨论、做好评论。案例的选择要具备典型意义,最好具有普遍的知名度,案例本身要具备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准备。在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要从积极的方面予以必要的肯定,不急于表明自己的立场,但要注意把握好讨论的方向,不能离题太远。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和观点作出评论,特别是对在讨论中所运用的药剂学专业知识与案例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评论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既阐述基本理论问题,又兼顾解决学生讨论中所暴露出的知识薄弱点。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讨论可能需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和理论背景,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在这一阶段中采用发现教学法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1.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可以由书籍、报纸新闻中收集而来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学者自行撰写或由现成案例改写而成。但一般应以真实发生的时间为基础,完全杜撰的案例不但丧失案例教学的意义,而且会让学生反感,有被欺骗的感觉。因此,如果是不能发生的事件或不符合逻辑上的推理,虚构的案例应避免使用。好的案例符合以下特征:①贴切课程和教学要求。②叙述完整而不琐碎,连贯而不含糊。③容易引起学生讨论。④ 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中,教师应立即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不宜将所有问题一次全盘抛出,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3.组织小组讨论

当学生通过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施程序包括:组成学习小组(可由教师安排,亦可自由组合),小组人数4―6人为宜,讨论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控制好时间,如果班级人数多(超过3O人)有必要上课前,5―10分钟让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在学生讨论期间应巡视并给予指导。

4.组织班级交流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案例讨论的核心。教师可以先表示对学生的欢迎,形式可用辩论会,通过交流,巩固、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策略。在此阶段教师要力保学生按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要力争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教师应熟悉引导案例讨论的技巧,如果教学过程中出现沉默、冷淡、缺乏动机、多话的学生,也要有耐心和技巧加以解决。

5.归纳总结阶段

教师归纳学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作出结论。教师提出的结论并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针对讨论的结果提出综合的说明。

参考文献

[1] 张杰民.案例教学法理论-9务实[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o05:7

[2] 高宏.药剂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美]舍勒基[英]韦勒、郑俊民主译.药用辅料手册(第四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吴宏霞、刘玉雯.CAI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海峡药学,2005.1

[4] 周川主编.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刘素梅.药剂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2,18(3)

第6篇: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病案试题

病案教学是选择符合教学需求的病例,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和讨论,逐渐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一方法的可操控性不强,容易转变为理论教学[1]。病案试题教学则借鉴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试题,设立病例资料,结合疾病发展过程,提出对应条件下的护理措施,要求学生阐明所选护理措施的理由,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2]。由于临床儿科的治疗环境特殊,疾病变化快,家属要求较高,护生护理压力大,临床知识应用能力薄弱,专业核心能力不足。对此,在儿科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辅导中尝试运用病案试题教学法,转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诱导式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现就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级(对照组)和2012级(实验组)本科护理应届毕业生各120人。对照组:女104人,男16人;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6±1.2)岁。实验组:女101人,男19人;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2±1.0)岁。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辅导教师集体备课,统一知识点,运用传统讲授教学法授课。实验组:采用病案试题教学法授课,具体步骤如下:①选择病案,设置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紧扣教学知识大纲的病案,根据医护工作及疾病病程的阶段性变化进行调整,分阶段对病案进行编写,囊括患者发病、就诊、住院及出院的整个救治过程,从病情判断、辅助检查、急诊急救、疾病护理等多个环节入手,对病案相关问题进行设置。辅导教师通过课堂指导、审视问题、优化答案等举措,逐渐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②结合理论与实践: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依托病案试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护理实际问题。具体教学辅导过程中,设置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全面考察,确保学生护理知识的准确性及完整性。③以试题为形式,贯彻病情发展,分析典型病例:教师收集典型病例,以试题形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学生统一对试题答案进行分析、讨论,并以书面形式解答病例问题。④归纳和点评:根据学生对病例的分析和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明确所设问题的护理知识点,对护理要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易出错的病案问题,对其进行难点分析,强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3效果评价

①综合成绩[3]:护理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均为100分,根据儿科实纲,结合临床实际设置问题,考核内容囊括儿科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床边综合护理能力等。②教学满意度[4]:以“提升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关系融合”三个评价项目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百分数(%)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SPSS17.0处理数据,x2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综合成绩的对比

对照组和实验组理论和实践成绩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两组教学满意度的对比

比较两组护生在“提升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关系融合”方面上的满意度,对照组为71.7%、70.0%、73.3%,实验组为85.0%、87.5%、91.7%,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临床护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病例教学法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实际操作中这一方法的操控性较弱,给临床教师带来诸多困扰。此次尝试采用病案试题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设问和设答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试题保持一致,将“教”的重心转移到“学”的重心,以此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行培养[5]。实践证明,在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辅导教学中,运用病案试题教学的效果令人满意。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和实践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辅导中应用病案试题教学,对学生综合成绩和教学满意度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唐彦,张云洲,尹蔚萍等.对中医儿科案例教学中的病案选择和设计的几点体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2):60-61.

[2]左英熹,曾超美,张晓蕊等.临床医学八年制儿科见习教学方法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9):1079-1081.

[3]万娜,张春艳,张煜等.案例教学法联合概念图在进修护士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5,22(9):83-86.

[4]赵小红.C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16):135-136.

第7篇: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我们的研究在实际的调查和对各种心理素质的测量基础上,运用森田心理疗法的理论设计并实际进行了高三考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团体辅导,实际干预考生复习备考的心理问题,改善他们的情绪状态和适当调整对于自己的期望、看法,保持平和的心态,提高复习、考试的效率。

我们的目标有二:一是通过实际应用以森田疗法为理论基础的团体辅导,探讨这种理论对于调整高三考生心态的有效性;二是探索开展团体辅导的有效模式,包括辅导对象的选择,辅导的时程,辅导的内容与组织形式,辅导的效果评估及辅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等等。

一、辅导方案设计

1. 筛选标准

(1)标准一:神经质度>=15且考试焦虑分数>40。在高三年级全体学生进行“神经质度”的测量和考试焦虑测验TAI,筛选出神经质度得分大于15且考试焦虑测验得分大于40分的学生名单,作为辅导的对象群(神经质度的量表来源于日本森田疗法网站)。

(2)标准二:面试及征询学生的辅导意愿。根据尽量不来自同一个班级的原则,对来自辅导对象群的10名学生发出书面的邀请,并通过面试,介绍辅导的目标与内容之后,征询接受辅导的意愿。最后,确定本次辅导的成员,在辅导协议上签字。

2. 辅导过程

(1)森田疗法的简介(1课时)。第一阶段,主要介绍高三的主要心理问题,指出虽然考试给考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如何应对却是每个人的选择。情绪困扰、心态失衡往往会较大程度影响考生的复习、备考状态。其实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性格的因素及人生的态度问题。而森田疗法的实质就是一个对疑病素质、不当生活态度的纠正和改善。

(2)森田神经质的讲解、精神交互作用及疑病素质学说(2课时)。第二阶段,主要是讲解森田疗法基本原理,包括的内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区别、神经质的性格特征、疑病素质、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疗法的住院治疗阶段特点、情感与行动的规律、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外表自然、内在健康、行动准则、烦恼及解脱等。

(3)结合案例,讲解(3课时)。第三阶段,主要是结合案例,进行小组的讨论及分享联系自身的体会。

3. 辅导的组织

由1名指导教师和10名同学组成辅导小组,每周二中午11点50分至12点40分进行团体的心理辅导,包括个别时间的调整安排,共持续6周。小组成员撰写森田日记,接受辅导教师的批阅及指导。

二、效果评估

1. 前测及后测

为了评估以森田理论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本辅导开始前在筛选辅导对象时曾进行了考试焦虑测验(TAI)的心理测量,6次辅导结束后,又对辅导成员进行考试焦虑测验(TAI)的后测。将两次的测验分数进行相关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分析,得出相关数据。数据表明,辅导组的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后,考试焦虑水平发生了显著的下降(p

2. 辅导成员的感受分享

从学生的感受反馈来看,学生认为“有帮助”,有10人,其中,认为“非常有帮助”的有3人;认为对于考试的焦虑“减轻”的有7人,认为“还是焦虑”的有3人。对于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他们均表示接受,并且认为比较适用。但是,有个别成员认为,森田的理论过于抽象,在实践中难以把握。

三、讨论

1. 辅导对象的选择和人数的考虑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对象的选择是在两次心理测量的数据基础之上进行的,筛选标准为神经质度得分大于15,考虑焦虑测验得分大于40分。而之所以确定这两个标准是因为第二部分的研究结果,高神经质度组(神经质度高>15)与低神经质度组(神经质度<15),在短期精神症状、考虑焦虑和睡眠质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考试焦虑测验大于40分的标准是一个主观暂定的标准,是直接与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相关的。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人数的要求,我们选择了10人,以便于辅导过程中的讨论、分享和交流,以及个别学生的追踪干预。实践下来,我们发现这两个标准还是比较合适的,我们的标准并不是过高,因此筛选出来的人数还比较多,可以满足继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需要,但并不是每个筛选出的学生都愿接受团体心理辅导,这里面包括很多原因。比如高三的学习生活节奏快,时间比较紧张,他们不愿付出心理辅导的时间,还有他们对心理辅导比较陌生,存在恐惧或缺乏信任的心理。所以,在对筛选出来的学生发出邀请信时,适当多发出一些是必要的,即便人数多了些,也可作为下一个心理辅导团体的后备人选。另外,对什么是心理辅导要给予更多的解释,对方法要介绍得详细,让学生有信任感。

2. 组织形式的考虑和辅导内容的考虑

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小组的方式来开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个阶段是集中上课,由教师讲解森田疗法的主要观念,包括疑病素质、精神交互作用和“不安常在”,“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第三阶段,结合案例来讨论学生出现森田神经症的根源及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允许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每个学生分别来介绍自身遇到的困难及对于森田理论的实践感受和问题,让其他成员来分享或提建议,最后由教师作指点及小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小组成员提供额外时间的咨询或指导。森田理论的确有些抽象,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讲,不过,这也正是问题所在。我们心理辅导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抽象的森田理论转化为高中生易理解的课程,具体来说,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要点,结合怎样的生活例子来帮助理解,如何布置作业和指导。

3. 辅导时程的考虑与不足

辅导为每周一次,总时程为6周。第1次的主要内容为把高三的学习生活与森田理论联系起来,第2、3次的主要内容为森田理论讲解,第4、5、6次的主要内容是结合案例交流学生运用森田理论的实际感受,并作指导。除了6周的集中学习之外,还辅以阅读相关的材料,以便加深学生对于森田理论的理解。现在看来,时间的间隔可能有点长,两节课之间,有个别的同学并没有按照要求来记日记,或不符合要求;还有的,过了一周后,已忘记上周的内容。另外,教师并没有去了解本次的团体心理辅导的长期效果,比如一个月、两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后,参加辅导的学生各项指标的变化。

4. 辅导效果和测评的考虑

第8篇: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药理学 案例教学法 大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26-02

案例教学法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1]。教师在案例教学课堂上,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药理学是中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药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实施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近年来我国部分医学院校教师进行了药理学案例教学的改革尝试[2~3]。但多局限于小班教学,原因是小班人数少,便于进行学生分组讨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班型多为2~3班,学生人数多,药理学理论课时少,不利于在课堂上采用教学互动及分组讨论。而且这种大班教学的状态短期难以改观。因此,探索案例教学法在大班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于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开展了探索研究。现总结如下。

1 教学对象

选取我院10中西医1~3班为试验班(大班教学)。

2 实施方法

2.1 案例的选择和搜集

我们紧紧围绕药理学教学大纲寻找典型案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案例相关内容,我们对许多案例增加了临床背景材料,重点介绍案例中所选药物的机理及临床应用的概况。为了强调同一药物在不同章节的应用特点,我们对每章的案例选择均有其侧重。比如,利多卡因用于局部麻醉的案例与用于抗心律失常的案例就各有其侧重。此外还根据教学进程选择案例:如在授课初期,选择与本知识点有关的简单案例,而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药理学知识后,选择较复杂案例。经过3个月的案例收集,最终形成《药理学案例教学辅导材料》一书。书中附有习题,帮助同学加强练习。该书于药理学开课前发到每位学生手中,便于学生预习。

2.2 课堂教学

课前我们按照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尽可能将本章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设计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和临床录像、PowerPoint等资料的范围,时间和步骤。授课时要详细讲授每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按照课前设计,适当穿插案例、录像等资料,使这些资料很好地为本章重点内容服务。穿插案例的主要目的是使同学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能对本章重点留下深刻的影响。

2.3 课后讨论和习题作业

每堂课结束前,我们给同学布置课后讨论和作业,要求同学按照学习小组讨论和完成作业。遇到问题可先集中起来,我们多在课间,晚自习或实验间隙解答。此外我们举办3次药理学案例讨论会,讨论重点章节的病例,最后由教师讲评。加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体会

3.1 大班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优点

(1)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 拓展学生的视野。

大班案例教学法将病例带入课堂,借病例引出的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使学生对本章重点内容增加了感性认识,帮助同学更好地掌握本章的重点药物,有些影像资料常给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对后续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2)将小组讨论放在课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尽管我院大三学生具备了学习药理学的前期知识,但知识面相对狭窄,对药理学教材内容把握度低,如果一味追求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容易流于形式,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面对药理学课时少、班容量大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课堂时间加大正面授课力度,利用课后时间加大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补充纠正,鼓励发表不同观点,将讨论的结论及难点通过短信或E-mail等方式告知老师,我们会将问题整理后利用业余时间回答。通过加大辅导力度帮助同学消化吸收课堂和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课后小组讨论,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大家畅所欲言,有了思想的碰撞,极大地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行课前案例筛选,课堂上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案例,还要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并给学生预设思维空间,让学生课后有思考、探索和争论的余地。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备课,增加与临床的接触,扩大知识面。其次,教师也是课后学生案例讨论过程的“引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分析的结果做出恰当的评价和总结。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因此,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药理学课堂教学的时空范畴,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要有相关临床知识。通过药理学病例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4 药理学大班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和建议

4.1 课前案例准备及备课工作量加大

课前要求教师充分把握课堂中使用的案例和录象资料,对于教师自己也不清楚的问题要在课前及时解决。对涉及到的背景材料也要完全吃透,因此,教师的课前备课任务难度加大。每位准备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学校也要对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文字及录象资料给予积极的支持。

4.2 课堂教学的难度加大

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案例和临床录像等资料,使理论教学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占用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可能削弱学生对重点药物的把握。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把握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案例有效地为药理学教学服务。

4.3 课后辅导的工作量加大

课后辅导将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目前,科研和教学是高校药理学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全身心投入药理学教学必将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如何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关系是高校教师始终要面对的难题。学校在这方面也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起码应在案例教学开展期间适当减少科研工作量,同时,对课后辅导也要给予经济上的适当补偿,使得教学辅导工作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5 结论

大班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使理论教学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小组讨论放在课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加大课后习题作业和集中辅导的方法不受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可以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此外这种方法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大班案例教学法是药理学教学中值得推广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Harold W. Webb, Grandon Gill, Gary Poe. Teaching with the Case Method Online: Pure Versus hybrid Approaches [J].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2005,3(2):223-250.

第9篇: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外校家长;辅导咨询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3-015-02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由于长期从事一线心理辅导活动,近期接触到几个外校家长来访咨询的个案,引起笔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反思。

案例1:小强,男,初三学生,其父母在本地经商,家境相当富裕。小强原在县城某中学就读,由于严重违犯校纪校规,在班里很难与老师同学相处。初二时,父母只好将其转至乡下A中学就读。在A校就读期间,小强依旧难改迟到、上课吵闹、外出上网等恶习,A校对于这个勉强接收的学生头痛不已。在初三的第一学期,小强父母只好将其转到乡下另一B中学就读,在B中学的纪律严管和其父母的压力下,小强改变了许多原本不良的习惯,但同时,小强越来越不喜欢到B校读书,总是以各种借口(包括装病)开始提前回家,推迟返校,在家长的高压和严肃批评下,小强在家中逐渐不说话,也不到B校读书。至新年前后,开始整天呆在家中,不见生人,每天除了看电视,晚上与父亲下棋外,与母亲有简单的交流外不与任何人接触。目前又提出要父母买电脑在家中上网。

小强父母通过本校一位领导了解到笔者在做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找到笔者,在了解基本情况后,让笔者感觉到,这不是一般的个案,该个案至少应该有抑郁的倾向,同时对于小强没有任何接触,而小强又不愿到学校的辅导室来,已超出本人的辅导水平。在校领导和家长的再三请求下,笔者到小强家中,看到小强与其父亲在下棋,当笔者开口说第一句问候的话时,小强就逃回房中,关上房门。笔者在门口进行了半个小时左右“失败”的单向引导。

咨询反思:

这次辅导,对小强也有一些帮助,当小强父母想把小强强制送到外省一个据说是高墙高压管理的武校时,笔者给出了正确的建议,指出这是心理问题,而且小强有一定的抑郁倾向,家长必须要高度重视。小强父母来访时,笔者给出了很具体的操作方法,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以逐步微变的行为改善小强的状况。建议小强应当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对小强的失败辅导使笔者有近一个星期的自我反思,情绪相当低落。个人失败感很强,经过一个多星期才有所缓解。

理性思考:

1.小强不是本校的学生,笔者是否有这个必要去帮助他。从个人的工作范围看,笔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向本校学生。但作为一个教师的角色,帮助其他青少年也有一定的义务,但这样可能会导致辅导教师的责任泛滥,最终影响个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

2.笔者从2001年开始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几年下来,通过开讲座、办专刊、上活动课等活动在本校学生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成为学生心中尊重、同理、保密的心理辅导老师。因此,在本校学生的咨询中,说出的话有很强的心理暗示,学生对笔者的信任感很强,愿把真心话说出来,这可以说辅导至少成功了一半。但小强不认识笔者,被拒绝是正常的,笔者建议小强父母转介到正规心理治疗机构也是正确的。

3.笔者曾有个个案小萍是班主任引介的,小萍前后三次来心理辅导室,每次来都几乎沉默不语,只通过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后来小萍因犯错被班主任批评时,愤愤地对班主任说:“我不跟你说,我去对钟老师说。”从此,小萍在我这儿打开心扉,改变了自己。正好这个案例的成功,冲昏了笔者的头脑,答应到小强家中上门辅导,没能认清两者的巨大差异,自己的辅导能力不足而前去辅导,这违背了心理辅导的原则。

4.家长素质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关键。当笔者回校反思后,小强父母也没有再与笔者联系过,小强父母心中将心理辅导理解成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虽然笔者曾在与小强父母的交流中再三提示。

案例2:小丽,女,某重点高中高三学生。父亲经商,家境较好。高一、高二时在校表现较好,成绩中等,身材高挑、漂亮,心地善良。小丽第一次中考失败,父母将其送到乡下D中学复读,D校曾以“苦读苦教”的精神,屡创教学的神话。在到校和返家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中,小丽经常会给老人让座,D校教师曾将亲眼所见告诉过小丽父亲。在D校一年后,小丽顺利地考入重点高中,在进入高三后,重新分班,离开原来关心自己的班主任,逐渐变得不开心,在家里说话少,吃饭少,精神差,总是说听不懂。家长开始以鼓励和适应新班级为主进行劝告,效果很差。一听到D校的名称或任何关联的事物,小丽就咬牙切齿、紧握拳头。小丽开始失眠,与班主任关系很差,总认为班主任看不起自己。家长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坦诚说明了自己女儿的现状,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帮助,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沟通几乎没有成效。

小丽的父亲通过本校一位老师找到笔者。在经过近两个小时长谈后,笔者给出很多具体的操作要求。如不在小丽面前说“考不上大学没关系,很多人都是年纪很大才考上大学的。”要求小丽的父亲每天给小丽讲一个笑话,父女俩早上用手按摩自己脸蛋,做一个笑脸才能离家上学上班,坚持两个星期以上。指导家长与班主任、课任教师的沟通方式方法。并定下两个星期后再来,如果小丽愿意可一同前来。

四个星期后,小丽父亲着急地与笔者联系。原来这四个星期中,小丽改变很多,吃饭多了,睡眠也好了一些,心情开朗多了。在这期间的第四个星期,接受过专业心理医生的一次咨询。但这天课间,小丽在操场遇到邻班的一位教师,小丽自言自语地嘀咕被该教师认为是骂他,并将此事告诉小丽班主任。在与班主任争辩中,小丽赌气离校,班主任则发短信告知家长。家长到校再三赔不是,希望不要刺激女儿,而班主任认为家长护短,情急之下,再次找到笔者。经过两小时的交流,理清了事情脉络,也找到解决方法。家长高兴而去。

此后,小丽的父亲还来访过两次,由于家长的努力,小丽的情绪状态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咨询反思:

1.小丽的父亲在本县电视台“名师风采”中看到关于本人的报道,树立了对笔者的信任,沟通过程真诚、理性。其次,小丽的父亲文化程度较高,对女儿的心理健康有高度的敏感,将关爱付于行动,与笔者探讨相互认可的辅导策略,落实程度较高。

2.小丽的问题还处在一个相对低层面的阶段。因此,运用具体细节性的辅导方法与手段,将理论转化在行动中,这样指导的成功可能性较高。

3.在父母的引导下,小丽还接受了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这也是小丽改变的重要原因。

理性思考:

1.小丽在D校的学习是一种自我高度压抑的状态下的学习,做一个“乖乖女”,让父母脸上有光,这样的意识强烈地压在心中某个地方。在进入了重点高中后,当失去关心自己的班主任的支持,暴发出这样的情绪状态是正常的,对于小丽来说,在D校的经历是一个潜意识中压抑的炸弹,暴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当家长提出子女的心理问题后,作为教师对心理问题的敏感性过低,或只是从德育的角度看待学生,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短板,而这片短板却会导致学生恶性心理事件的发生。

3.家长素质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关键。细心、坚持地具体行动才是改变子女心理不良状态的良药,天下没有一次性就成功改变的心理辅导。

综合两个案例,可以说有得有失,同时也引起笔者对外校来访者咨询的深入思考。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接到过兄弟学校辅导老师的电话,他们有时也在为外校的学生进行辅导,可以说一片真诚,一瓣真心,但他们询问的内容却常常让我感到如履薄冰,诸如多动症、强迫症这样的判断,且不论判定的准确性,即便判定是准确的,那么我想问自己也想问各位同仁,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能力够吗?由此可能产生的纠纷有社会力量支持我们吗?

思考提升:

第一,当外校的求助信息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求助对象肯定经过一定的努力,但没有成效。因此,问题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简单,反思自己的能力水平是每位心理辅导老师所必需的。要有提醒或建议转介到正式心理咨询机构或专业人员的咨询策略。

第二,只凭热情或私人关系为他人提供咨询,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咨询风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组建校际辅导咨询网络,将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也为辅导教师提供了一个制度保障。

第三,充分利用家庭因素,创建良好的生活氛围是学生改变自我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在辅导初期对家长进行辅导过程的必要解释是辅导教师所必须做的。

第四,接受校外人员的来访,辅导教师必须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辅导不要掺杂任何利益行为,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校外辅导对辅导教师个人的“名声”并不一定是正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