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精选(九篇)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

第1篇: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重要基础,是“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促进我县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巩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成果,年底率先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目标,根据中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的意见》及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决定今年在我县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评估适配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两个体系”建设,适应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广大残疾人对辅助器具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牢固树立为残疾人服务的理念,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加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使残疾人普遍得到辅助器具服务。

二、工作目标

年底,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配置率实现《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方案》阶段性目标,达到一类地区80%以上;到年底,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配置率实现《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方案》要求,达到一类地区100%。并将服务逐步向社区、乡镇和家庭延伸,建成覆盖全县的、功能完善的三级辅助器具服务体系。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县残疾人辅助器具评估适配工作的顺利开展,县成立残疾人辅助器具评估适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残疾人辅助器具评估适配工作的领导与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各镇办也要成立相应领导和工作机构。

四、方法步骤

按照“培训、筛查、适配、回访”的模式,共分四步进行,历时5个月(2月份—6月份)。

第一步:业务培训。2月23号利用1天的时间,组织镇办残联理事长、专职干事、镇办康复指导员集中进行业务培训,由省残联辅助器具中心专家进行辅导授课,使镇办残联干部及康复医生熟练掌握评估适配流程及评估筛查方法,确保残疾人辅助器具评估适配工作圆满顺利进行。

第二步:评估筛查。培训工作结束后,各镇办残联迅速组成由残联理事长、专职干事、镇办康复指导员组成的评估筛查领导小组,指导辖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尽快将本辖区残疾人的功能丧失情况摸准,分析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求,根据残疾人的真实状况,帮助残疾人确定适合的辅助器具,并于3月底前将评估筛查情况报县残联(近几年已配发过器材的一定要注明)。届时,县领导小组将巡回搞好指导督导,及时解决评估筛查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确保评估筛查的准确性。

第三步:组织适配。县残联将根据各镇办上报的残疾人需求情况进行梳理归类,及时协调政府采购办搞好辅助器具的招标工作。辅助器具到位后,按照需要什么配发什么的原则,于4月底前视情将各类康复辅助器具配发到残疾人手中。

第四步:跟踪回访。辅助器具配发到位后,各镇办评估适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深入到残疾人家庭了解辅助器具的使用效果,发现问题能立即解决的及时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向县残联汇报,确保辅助器具使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此项工作于5—6月份完成)

五、有关要求

1、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残疾人辅助器具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大,做好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是关注民生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各级要提高认识,准确定位,将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制定好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指导;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进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第2篇: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 灾害致残者;前期康复;辅助器具;心理康复;社区康复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83-02

进入21世纪的11年来,大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2.5万人死亡,16.7万人受伤;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域爆发地震和海啸,导致周边地区受损严重,近30万人丧生;2006年6月印尼爪哇岛地震致6 234人遇难,伤者人数达到了36 300人;2007年8月15日,秘鲁发生8.0级强震,波及首都利马东南部约140公里范围,造成510人死亡,超过1 500人受伤;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造成69 185人遇难,374 171人受伤;2010年1月12日,海地强震致 20万余人死亡;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强震及海啸,造成8 133人遇难,12 272人失踪,等等。这些自然灾害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地伤害。本文针对自然灾害致残者,提出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做好他们的康复工作,避免其遭受更深的长期伤害。

一、残疾人康复策略和措施简介

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各种权利的重要手段。从有关残疾人康复文献的研究看,目前康复的策略和措施主要涉及3个方面: (1)残疾人医学康复。这是目前残疾人康复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临床疾病造成残疾后果时的医疗康复,如肢体残疾患者组织实施矫治手术及康复的体会等。(2)残疾人的社区康复。这类研究多从具体工作出发,对工作中积累的一些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主要涉及社区康复的组织建设、资源中心的建设、工作制度、经费、宣传和评估等方面;通过对社区康复服务情况的调查,探讨以社区服务为基础,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开展社区康复是一条经济、有效、可行的途径。(3)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涉及残疾人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教育状况,以及不同类型残疾人职业康复状况等。

二、自然灾害残疾人前期康复策略和措施

医学康复是全面康复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步。它能够使残疾人的身体功能以及心理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在此基础之上,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其他内涵可以更加行之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肢体残疾是自然灾害中最大量的残疾群体,且大都是不可逆转的肢体残疾。对这类残疾人的康复措施主要有:(1)首先进行必要的矫形性、替代性和补偿性手术治疗。(2)肢体康复功能训练。包括残存功能的训练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生活自理的康复。在进行康复功能训练时,要针对患者的职业和日常生活功能的需要及其它需要来进行,这样才能增强康复治疗的目的性,提高患者康复训练兴趣和信心,加快康复训练的速度,提高康复训练的质量。饮食、排泄、清洁、更衣、移动等是生活必要的基础动作。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及自助具学会吃饭、清洁、翻身、起床以及从床至轮椅、从轮椅至厕所的移动动作,从而提高和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在康复训练中,还要注意维持和发挥健全肢体的功能。

三、辅助器具在自然灾害残疾人康复过程中的应用

残疾人辅助器具是指由残疾人使用的、特殊生产的或通常可获得的用于预防、代偿、监测、缓解或降低残疾的任何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在残疾人康复过程中,辅助器具可以起到保护、固定、训练、辅助等各种作用。(1)辅助器具配置要与残疾人状况相适应。随着残疾人状况的不断改善和能力的不断恢复,辅助器具需要适时配备和调换。掌握各类辅助器具的功能,在残疾人整个康复过程中提出辅助器具的配置计划,帮助残疾人配置适宜的辅助器具,使残疾人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2)辅助器具的配备还要考虑残疾人功能障碍的个体差异。结合残疾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居住环境、文化程度以及未来发展的愿望,综合经济条件和需求的迫切程度,为其选择适宜的产品。例如,同样是大腿截肢者,年轻人的首选是安装大腿假肢,但对老年人,需要结合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假肢、轮椅或拐杖。对单侧上肢截肢者,适宜的选择是装饰假手和工具手,而不是机械手和肌电手。手摇三轮车对下肢功能障碍者是经济实惠的代步工具,但对居住在山区或周围环境坡道较多的残疾人就不适用。

四、自然灾害残疾人心里康复

几乎所有的后天残疾患者都会出现一些心理的异常,如:不能接受残疾现实、不适应残疾后的生活及周围的社会环境。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患者正常的康复,而且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患者与家人的关系。因此必须重视心理问题的治疗和康复。

一次突然的、意外的自然灾害给致残者造成了终生残疾,这种后天致残者常有“心理不快”等情绪反应,如“欲想不能”、“欲速不达”、“理想破灭”的心理,甚至有一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观厌世的心理,易产生不安、焦虑、抑郁、轻生的念头。康复服务者要经常关心并帮助他们,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做好心理康复。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患者感到温暖和关心,赢得患者的信任,便于开展以后的工作。(2)对敏感问题应采取灵活的办法。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对于这些问题要掌握患者的心理和特点,注意解释的技巧和方法,让其尽可能顺其自然。(3)重视家庭成员关心与支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同时也是患者回归社会后第一个接触的小环境。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对患者的身心康复十分重要。家庭成员要在生活上给予患者周到细致的照顾,使其合理的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理解与关心,感到家人十分重视自己,并没有因为自己已经残疾而被嫌弃。(4)帮助患者完成角色转换并正确接受残疾。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残疾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康复训练对残疾康复的重要作用,进而正确面对现实,接受残疾。使他们早日适应残疾后的生活,认同新的社会角色,勇敢地面对现实,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重视灾害残疾人社区康复

与医疗康复和补救性康复不同,社区康复强调的是以社会为依托,配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总体的介入和对残疾人物质环境心理机制的调整,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把残疾人重返社会的责任扩展到整个社会,让残疾人参与设计自己的人生观。目标是让残疾人全面康复,享受均等机会和重返社会,它包含着医疗康复、职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康复。针对自然汶川地震致残者,社区康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成立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并开展工作;多渠道筹集残疾人康复资金;让灾害残疾人,包括灾害农村残疾人享受医疗及康复保障;建立街道乡镇医疗康复技术指导机构。制定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达标率、配备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区康复协调员。(2)为康复对象建立档案,由康复人员进行评估并制定康复方案,提供康复咨询、职业咨询与培训、受教育机会,教授患者及家属掌握简单实用的康复技术并进行训练,开展健康教育和文体活动等,对患者进行动态及全面管理,及时客观的对康复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针对残疾儿童,还可以动员社区中的妇女,尤其是那些残疾儿童的家长,在家中工作,通过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方案来培训技能,以形成早期家庭干预及社区康复的基础。(3)自然灾害残疾人中,残疾儿童是主要群体。对他们来说,恢复学业将遭遇巨大障碍。他们已经在灾害中遭受身心的双重伤害,不能让他们再因为学校环境遭受第三重伤害。在灾区重建过程中要考虑这一群体的需求。在灾后重建时,新学校的设计要把截肢儿童和其他残疾儿童考虑在内。例如学校要有为残疾人提供的轮椅和其他专用通道。(4) 在灾后重建规划中,为解决残疾人生活、工作中因残疾造成的障碍,应该将基础设施无障碍纳入规划,尤其农村地区,目前农村地区严重缺乏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基础设施无障碍有利于扩大残疾人活动范围,增加社会融合的机会,对残疾人的心理康复无疑起到重要作用。(5)尤其是在我国至今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率不高,保障水平偏低,大多数农村残疾人还必须通过农业生产解决自己的生计,所以针对农村户籍的灾害致残者,应该为他们提供生计保障,提供适合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知识和技术培训,预防他们因残疾而导致贫困,避免因此造成的更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他们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 自然汶川强烈地震专题[EB/OL].省略,2008-06-12.

[2] 曲镭.临床康复:从认识到实践道路还将有多长[J].中国临床康复,2002,(7):941-942.

[3] 罗瑜.残疾人康复在中国[J].社会工作研究,1994,(6):36-39.

[4] 国家GB/T16432-2004.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5] 张雪.英肢体残疾患者的康复护理训练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7,(1):41-44.

[6] 施肖峰.中国社区康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国外社区康复的启示[J].医院管理论坛,2004,(7):56-59.

第3篇: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残疾儿童康复家庭支持残疾观优势视角残疾儿童康复,是指通过各种治疗和训练,帮助身心存在某种缺陷、不能正常从事某些方面活动的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减轻缺陷带来的障碍,恢复或重建其缺失的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早发现、早治疗是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最具紧迫性与回报性的选择。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0~17岁残疾儿童504.3 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6.08%。除小部分被遗弃的残疾儿童生活在福利机构中,大部分都在原生家庭。残疾儿童的生存、康复、发展,一方面,与国家政策相关,另一方面,与家庭密切相关,即使在同样的社会政策背景下,不同家庭残疾儿童康复差异依然存在。本文重点在微观层面上探讨家庭支持对残疾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无锡市18户残疾儿童家庭作为访谈对象,发现其中6户案例比较有代表性,这三对案例儿童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基本类似,符合案例对比研究的要求。个案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入户观察和深度访谈。观察残疾儿童家庭环境、受访者态度、家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情况,了解残疾儿童确诊后家庭生活的改变和残疾儿童日常照料及康复情况。

采用案例对比分析,从家庭支持视角探索家长在残疾儿童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家长的支持程度与残疾儿童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访谈和观察的主要结果

访谈发现,当家庭出现残疾儿童时,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觉得“怎么可能呢”,“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这种情况”,“不会是医院搞错了吧”,在心理上排斥和否认残疾;时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是情绪激动、悲伤无助,“家里的人每天以泪洗面”“觉得天都塌下了”“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责怪”“觉得自己很不幸”“老天为什么这么惩罚我们呀”,“当时家里乱套了”“家里人都没心思吃饭,更别提烧饭了”“我们当时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复,残疾儿童家庭开始进入面对期(即努力解决期)。访谈发现,残疾儿童家庭的分化大多在此阶段形成。此阶段的经历和过程,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

2.2残疾儿童家庭支持对儿童康复影响分析

2.2.1家长观念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康复决策

同为听力残疾1级,案例7和案例18选择了不同的康复方案。案例7爸爸说“家庭在孩子做不做耳蜗这件事情上很纠结,我们实在不想让孩子开刀受罪”。但案例18妈妈回忆道:“当年人工耳蜗手术还不普及,孩子爸爸听了一次讲座,说北京有个手术成功的女孩恢复和正常孩子一样,我们马上就下定决心去试一试,开始借钱”。由此可见,虽然都是为孩子着想,一个是不忍心孩子开刀受罪,一个是追求长期效果,但究竟哪种方案更适合孩子呢?从目前康复的效果来看,前者说话还不甚清楚,后者已经正常上学考学,差异比较明显。

2.2.2家长的坚持与辅助康复能力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第一,家长的坚持。残疾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和信心。只有坚持不懈的康复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访谈中发现,家长为更好地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但残疾儿童康复的效果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放弃了工作,也不是花多少钱(有富裕的家长,肯花钱购买仪器,但不花心思进行康复教育,因此效果不好),而在于家长是否坚持为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第二,家长掌握的资源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康复效果不太好的家庭尝试寻求帮助,或与其他家长交流,或网上找到残疾儿童家长QQ群寻求心理支持和康复信息,但信息不能代替实际操作;案例7家长说“我们按康复老师的建议进行训练,但孩子不喜欢,就是不发声,我们也没办法”。

案例6爸爸是体育老师,当时关于唐氏综合症的康复治疗非常少,爸爸“觉得只要平衡能力好,孩子的发展就好。因此,力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康复训练由爸爸自己做,他自己设计运动处方实施”;案例18和案例6一类的家庭,他们不仅接受建议进行医学治疗,还会根据家长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结合残疾孩子的身心条件主动探索适合康复发展的训练。

2.2.3家长的积极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孩子的疑问(为什么我要带助听器,你们不需要?),案例7爸爸表示“没办法解答”;而案例18妈妈则轻松回答“就像妈妈带眼镜一样”,因此孩子也非常乐观,“不介意头发剪得短短的露出助听器。春节放炮,孩子摘掉助听器,开玩笑说可以屏蔽噪音”。由此可见,家长的积极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3讨论和建议

研究发现,有残疾儿童家长面对残疾事实都悲伤,绝大多数居家残疾儿童得到了救治,但是康复效果不同;有家长为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但残疾儿童康复结果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放弃了工作,也不仅是花多少钱,而在于家长是否坚持为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残疾儿童康复效果家庭影响因素包括:一是家庭所持有的残疾观,对康复效果的信心导致了不同的康复决策;二是家长的坚持与辅助康复能力直接影响康复效果,不仅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医学治疗和康复计划,还充分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发挥家长本身具有的优势主动探索适合孩子发展的康复训练;三是家长的积极心理影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对于残疾儿童的康复,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和家庭对待康复治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密不可分。在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康复过程中,家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善伟.家庭环境对儿童残疾预防影响作用分析――以苯丙酮尿症为例.残疾人研究,2014,(01):32.

[2]孙莹.我国特殊困难儿童的福利需求分析及其应有的干预策略.青年研究,2004,(01):8-9.

[3]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

第4篇: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以《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资源优势,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社会化工作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街道办事处、区民政、卫生、残联等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为康复对象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2.从社区实际出发的原则。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依据社区康复对象的具体需求制定适宜的康复工作计划,为康复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

3.低投入、广覆盖的原则。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依托康复机构,深入康复对象家庭,培训亲友,以科学、简便的康复技术,使大多数残疾人享受到方便、快捷、廉价的康复服务。

4.预防为主、抓早抓小的原则。大力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建立健全预防机制,落实随报制度,从0—6岁儿童抓起,做到早期干预,早期预防,早期康复。

三、主要目标

通过在全区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达标单位活动”,力争到20*年底,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单位,社区康复室设置率达80%;各社区康复站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社区康复协调员配备率达80%,社区康复协调员的培训合格率达95%;残疾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60%,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90%,残疾人及亲友对康复服务的满意率不低于85%。

四、部门职责

(一)区残联

负责组织协调区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1.制订社区康复计划。指导社区对康复需求进行摸底调查,确保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60%;建档立卡、组织宣传,为社区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确保建档率达90%;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2.协调组织区卫生部门进一步完善、保障残疾人基本医疗,制定贫困残疾人享受康复服务的优惠政策。

3.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落实好康复工作经费和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补贴经费。

4.制订培训计划,对社区康复协调员和部分残疾人亲友进行相关康复技能培训。

5.完善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站工作职能。督促社区康复协调员在社区服务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等康复活动;指导聋儿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6.会同区卫生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工疗和心理疏导等康复活动,帮助社区配备经济实用、便于社区使用或家庭租借的康复器材、辅助用具和康复普及读物。

(二)区发改委

负责将残疾人社区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年度公共卫生建设范畴,合理规划,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三)区卫生局

1.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社区康复室,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

2.负责残疾筛查、诊断,督促社区康复协调员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残疾人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各类残疾人的状况。

3.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等障碍者进行早期干预筛查、诊断并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等能力训练,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和心理辅导。

4.做好康复知识普及宣传,为社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社区康复疑难患者转介到上级医疗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

(四)区民政局

按照培育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1.指导社区居委会依托本社区现有服务机构和设施,安排固定的残疾人活动场所,在社区设立社区康复站,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

2.协调区卫生局、残联等部门,依托老年“星光计划”的实施,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社区康复室,确保社区康复室的设置率达到95%。

(五)区财政局

负责对区残联申请购买康复设备器材、康复(站)点改造、康复人员培训等经费进行审核。

(六)池阳、秋浦街道办事处

1.制定本辖区培育活动具体工作方案,提出社区康复站的建设计划,确定家庭康复的重点对象。

2.做好康复需求的调查,制定康复需求计划,支持协调各项培育活动开展和落实,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培育活动其他任务。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领导,区政府成立贵池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残联,负责此项活动的计划制定、组织开展等日常工作。

六、工作任务

(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做到上下联动,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所需工作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筹集为辅。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辖区覆盖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0.30元。

(三)建立康复机构。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普遍设置社区康复室,配备专职康复医生,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各社区居委会要依托社区现有的卫生等各类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建立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并配备专职康复协调员及相适宜的康复器材、辅助用品、康复普及读物,积极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

第5篇: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 特殊教育;残疾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关注残疾事业,关注特殊群体,是我们党和我们国家的重大举措,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体,普遍提高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师资、观念等影响,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处在一个急需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解决,不发展,不但阻碍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容易导致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因此,及时发现在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当前尤为重要。

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

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残疾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只有具备最基本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能力,才能正常从事人的活动,才能从人性的视域来审视作为人的活动,才能使其具备作为人的活动的理想、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对人心理的培育势在必行。残疾人由于肢体的残疾给他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的极大不便,再加上他们还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有时还要受到歧视、嘲笑、讽刺、挖苦等,给他们心理和思想带来极大的伤害和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病变。具体表现在;常处在一种紧张或不安的状态下,会有孤独感和胆怯感,常会有痛苦感受和自卑感,常会有内疚感和怨恨感,常会有依赖感和反复无常感,常会有片面感受和猜疑感,思想压力严重,极易走极端。

二、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成熟。我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在蓬勃发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适合他们特殊人群特点、心理特征的健康教育。但从全国来看,地区发展不平衡、数量不平衡、质量不平衡。南方好于北方,东部好于西部,特殊专业心理老师极缺。从学校看来,我校受到全国上下实行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纷纷根据地情、生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经济原因,投入不够、专业特殊心理健康教师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对一些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对于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不同理解。其理论框架还不很清晰、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理论研究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应需加大投入,组织科研和学校骨干专业人员对实际遇到的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2)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专业化、整体化、规范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全社会、全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目前我校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主任或残疾生心理教师同特殊残疾生定期谈话,专业、学科渗透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卡或心理档案,在社会或学校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咨询热线、建立“悄悄话”信箱等心理辅导和咨询点,常驻机构和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模式。虽然形式多样,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尝试开设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材不一致、教授方法不一、课时不一,常常将心理健康问题德育化。如:将学生的情绪、性格、气质等归于思想品德问题。有时只注重于表面和形式,把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专业教师紧缺、急需培养和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整体化不够、没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教育。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是多样的、灵活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老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残疾生心理教育的体系和模式。残疾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合力。

(3)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极缺,专业理论有待提高。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完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数量较少,并且教育水平需要不断地提高。部分专业教师是从专门正规的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系或心理系毕业,他们有扎实的特殊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且专门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目前是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和骨干。但随着学科发展、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还有一些从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他们虽然没有学习专业理论,但是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已基本掌握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更需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还有一部分残疾生心理辅导教师是由非教学人员改行担任,或以前学校没有配备专职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而由德育教师、团委、政教处兼任,很难胜任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全面深入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残疾学生心理异常越来越重、越来越多。在特殊学校展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材,规范教法、科学安排课时、确立正确的目标、培育他们健康、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培养健康科学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全方位,多层次关心和教育他们。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符合我校校情的教育方法。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和借鉴、外国、古代、东南、沿海城市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东南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验。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学习和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快和提高中西部地区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协调、快速、全面发展。对残疾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对个别残疾生进行心理干预、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有效干预创设条件等。注重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探索适合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和方法。开发适合我校校情的咨询技术,测量技术。逐步使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

(3)加大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人才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已经极大地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目前师资培训、持证上岗还刚刚起步。我们更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多形式地培养、培训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以提高和推进残疾生心理健康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推动特殊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为.残疾人心理问题及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2(3).

第6篇: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运动康复;社区卫生服务;三级管理

康复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重点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分层级、分阶段建立和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基层医院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整合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积极开展康复医疗服务、残疾预防、康复相关健康教育,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区负担,同时旨在探索一套符合社区医院可操作的规范化,能持续,行之有效的康复服务体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有残疾的患者需要康复服务者为研究对象。对辖区345例残疾患者建档,排除精神残疾、无法配合的患者,筛选出187例为评估对象。

1.2康复中心工作流程(第一级康复) 区域康复中心(宁波市第九医院)除了接受社区上转的患者和把符合条件的患者下转到社区以外,还组成专家团队服务社区。专家团队负责协调对社区医院康复知识讲座,患者的健康教育、康复评估指导、康复锻炼方案指导;负责对社区医师进修培训和教学查房。

1.3中心或站康复服务流程(第二级康复) 白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1个80 m2,康复器械齐全的残疾人康复站。拥有3支全科医生责任团队,及1名康复师和2名参加为期1年康复培训的针灸理疗师。全科团队根据辖区健康档案,通过残联、居委会进行调查摸底,,进行康复评估和家庭评估。根据评估的情况,制定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方案:配合康复器械进行运动疗法+推拿技术+针灸理疗+心理疏导+居家康复指导+定期随访。随后在康复站开始第1次的康复训练。训练时间:1~2次/w,每次时间为45 min~1 h,另加推拿针灸。持续时间为1年。在此期间康复师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转接。

1.3居家康复服务流程(第三级康复) 残疾程度从中度降低至轻度或从轻度恢复至正常,或者在残疾程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提供辅助器具以适应生活的患者,基本已经掌握康复锻炼要领适合居家锻炼的患者。全科责任医生定期上门随访,及时反馈康复师,患者1~2个月到康复站检查1次。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患者在摸底调查时、康复训练满1年后进行2次的满意度调查和功能评估。满意度调查应用率的χ2检验,功能评定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t检验,P

2结果

辖区345名残疾患者在摸底调查后,筛选出187例为评估对象。在第1次评估期间,15例配备了辅助器具;2例转康复中心康复;22例适合(中心或服务站)康复;30例适合居家康复;118例因残疾时间比较久远,康复的价值不大,但仍然给予常规的康复指导和健康宣教,鼓励居家锻炼。对187例在评估前、1年后进行两次的满意度测评存在明显差异,满意人数从117例(62.5%)提高到169例(90.4%)(χ2=32.3,P

3讨论

在为期1年的康复服务三级管理的模式研究中,我们有3个重要的体会。①以康复师为主体,家庭责任医生为团队,与残疾患者签订服务协议,对其及整个家庭进行一系列的服务,并对患者前后开展健康体检、家庭评估、康复评估。根据评估情况,或配备辅助器具,或转接到康复中心,或制定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社区康复训练、传授康复知识,进行居家康复指导,是目前能达到预期康复目标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②国外有研究表明,建立健全社区康复治疗网络,大力推进社区康复治疗进程,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2]。三级康复管理模式对肢体残疾尤其是脑血管意外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降低残疾程度有显著作用。③社区康复主要由政府部门(残联)负责协调和实施,各部门分工协作,以康复机构为指导,基层康复站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并由残疾人主动参与,由社区康复人员提供基本医疗的康复服 务[3]。三级康复管理模式适合社区康复服务,适合推广。但对于社区康复站点的建设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对残疾人的调查摸底及评估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这其中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支持和经济的支持。④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同时又因残致贫,身心不稳定,容易引起情绪波动,造成对社会不满。通过康复服务后,满意度测评显示满意率达到85%以上,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信心。三级康复管理模式适合现阶段社区康复服务。

参考文献:

[1]Hedworth AB,Smith CS,Cassidy S Smith.The Great Lakes Regional Stroke Network Experience[J].Prey Chronic Dis,2006,21(10),3(4):A128.

第7篇: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一)全面完成“”残疾人康复工作任务并进行检查督导。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各项康复配套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适时组织对各地进行“”残疾人康复工作检查督导,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总结经验,发现、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完成各项康复工作任务,为“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奠定基础。

(二)组织制定“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

组织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开展调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总体思路,确定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和经费规模,制定“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配套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

(三)加强康复制度建设与政策研究。

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工作。加强与卫生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部委的沟通协调,继续做好条例的调研、资料收集、课题研究、条文修改和上报等各项工作,努力在残疾人康复立法和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同时,结合国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及各省落实中央7号文件实施意见,加强残疾人医疗及康复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将有关残疾人康复的内容纳入其中,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四)做好康复人才培养工作。

按照多途径、多形式培养;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的基本原则,继续组织实施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如期完成年度各项任务,重点完成社区康复协调员10万名以上的培训任务。认真落实《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及实施细则要求。着力推动康复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课堂、进医院、进社区。积极申报康复咨询师、辅助器具适配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师等职种。做好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工作,全面实施培训学分管理和社区康复协调员持证上岗。筹备并召开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

(五)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

与卫生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制定并完善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康复机构准入办法和康复机构管理办法。开展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检查验收工作,促进其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省八一康复中心”和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灾区康复机构项目工作。各地按照有关规范和要求,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定位、发展方向,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康复机构的软硬件建设。

(六)加大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力度。

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积极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地全面开展,在城市社区主要解决康复服务质量,在农村社区主要解决康复服务覆盖面。不断深化康复服务内涵,探索有特色、满足社区残疾人需求的康复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通过开展农村康复示范县培育活动,突破农村地区社区康复工作。

(七)做好各类康复救助项目。

与卫生部共同做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点解决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问题。大力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县、市、省创建工作,努力实现三年内白内障患者“发现一例,复明一例”的目标。参与全国防盲治盲工作规划的总结验收。

做好残疾人事业专项公益金项目、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辅助器具服务车配置项目、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等各类救助项目工作,适时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经验,发现存在问题,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项目工作带动康复救助制度建设和各地残疾人康复救助水平的提高。

(八)推动残疾预防工作,宣传普及康复知识。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和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同时,协调卫生部、国家计生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儿童残疾预防工作调研,制定儿童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卫生、计生、残联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形成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工作机制。利用各种媒体,并制作康复宣传折页、张贴画、音像制品等,宣传残疾人康复事业和康复项目,向公众、残疾人及其亲友普及康复知识。组织编印藏、维等少数民族版康复知识手册和宣传材料,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进程。

二、各业务领域工作

(一)组织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终期检查,督导各地完成“”社区康复任务;全面推动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深化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成果,重点加强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进行检查验收;完善充实社区康复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质量,使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在社区得到满足。加大社区康复协调员培养力度,规范培训内容,编制《中国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手册》。

(二)完成6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其中贫困患者免费手术7万例,并做好贫困患者手术数据统计工作。与卫生部认真组织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点解决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问题。指导各地进一步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创建工作,对白内障无障碍县、市、省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参与全国防盲治盲工作规划的总结验收工作。为2万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6000名。完善地级残联低视力康复部建设工作。筹备“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三期视力康复项目工作,扩大项目和国际狮子会影响。举办第二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开展2010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低视力康复知识。对6000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依据《创建全国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地(市、州、盟)、县(市、区)工作标准》,推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市县创建工作。推广使用《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任职标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效果评估标准》、《国家盲杖标准》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培训教材》,指导地方科学、规范地开展训练指导师培训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扩大社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

(三)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主动将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工作纳入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大局。全力以赴,确保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国家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省级聋儿康复中心职能,带动基层聋儿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创新聋儿康复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听障儿童康复保障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四)实施“公益金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公益金麻风畸残矫治手术”项目并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推进项目的深入开展。认真组织实施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选好定点康复机构,加强业务指导,抓紧贫困脑瘫儿童的筛查和救助审批工作;举办脑瘫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编发康复指导读物和音像制品,指导各地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开展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效果。

(五)认真组织实施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指导各地选好定点康复机构,抓紧贫困智力残疾儿童的筛查和救助审批工作,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启动;做好项目实施的业务指导,举办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编发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读物和培训教材;继续做好第三批10个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养护试点机构的检查验收工作,促进省市残联康复中心拓展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业务,提高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点带面,推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

第8篇: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残疾人职业劳动康复是残疾人提高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的重要手段,鲁谷社区在重兴园成立了职业康复劳动康复基地。为了早日建成基地,他冒着酷暑到京西的多家家具店、电器城看更衣柜、长条桌和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的价格,货比三家,并抄到笔记本上,供理事长参考;厂家送货有时在晚上,他就不分白天黑天、不分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随叫随到,点货验收质量并登记入库。基地建立了,但残疾人参加职业康复劳动成了难事。一些智力、精神残疾人连生活自理都困难,就别说从事撸纸套、做驱狗贴、编珠绣等康复劳动了。很多人记住了头道工序,忘了下道工序,有的在示范下能做,但一自己做,就又不会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杨宇的一块“心病”,他吃不好、睡不香,整天琢磨着让残疾人学会做的方法。一次,儿童在社区玩搭积木游戏启发了他,将工序分解、做成流程图,发到残疾人手中,是否能成?于是,他就利用所学的电脑知识,将撸纸套、做驱狗贴等7个流程每个分成简单易学的三四道工序,做成PPT,并封塑发到每一名残疾人手中,使残疾人既学会了制作,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受到残疾人和家长的好评。

在创建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中,为保障“温馨家园”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各项活动能反映出残疾人发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小杨一下子建立了7大类、22本活动训练档案,上边详细记录着训练的时间、内容、效果和家长评价,反映了温馨家园的日常管理、文体活动、组织建设、康复档案、职业技能培训、文化知识培训、生活技能(感恩)培训等工作,使温馨家园管理更加规范化。在残疾人康复器械发放工作中,他摸索出了把握三个环节的经验,既突出一个“实”字,把握好申请登记、发放、回访三个环节。一是根据残疾人残疾程度、残疾部位,认真做好登记,根据个人申请,帮助其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二是考虑残疾人不便,将以往的集中发放形式改为分散发放形式,并将康复器械送到残疾人家中,在家中,为他们详细讲解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根据辅助器具的大小和价值,对发放轮椅、助听器的残疾人使用数码相机照相,保留资料,并接受小区居民监督;三是在残疾人使用辅具一个月后,通过电话追访,询问使用情况,并对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登记,及时派人帮助解决。

建设温馨家园时,正是2008年盛夏,他的肠胃不好,时常拉痢疾、发烧。“就是这样,我儿子隔三岔五就从单位带回一摞表格,一干就是多半宿,我看着都心痛。”一提到小杨他的父亲就格外心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经验引来各街道兄弟温馨家园前来参观,市区残联领导前来调研、观摩,并在全市推广。

精神残疾人房某来温馨家园时,自我封闭,不与人说话,不与人交往,一坐就是半天。小杨观察到这一情况,利用自己也是回族的身份,主动与她聊天,并尊重她的生活习惯,为她买清真的饭菜,刮风下雨电话提醒她带伞,气温下降要她增减衣服;当了解到因家庭生活拮据,她每天要捡拾废品时,就收集家中的废品,经常送给她;并让她当面数数,还要她叫出这些饮料的名子,以锻炼她的交往和算账能力。他的热情相帮,不仅使房某病情缓解,融入到温馨家园大家庭中,还感动了她的父亲,主动为撸指套制作了工具。

第9篇: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洪桥镇中心小学资源教室工作汇报

长兴县洪桥镇中心小学位于太湖之滨,弁山之北。2019学年有共7名残疾学生,其中六年级2名,604班一名,多重残疾,感统失调,由王晨欢老师负责对她进行补偿教学;602班一名,智力残疾,由钱利萍老师负责对她进行补偿教学;四年级1名,404,听力有残缺,带了助听器后能随班就读,能比较正常地参加学习,家长不建议进资源教室;三年级1名,301,多重残疾,虽有8周岁,但生长发育不健全,像1周岁大的孩子,而且不能直立、行走,只能爬行,不会说话,只会摇头摆手,需要送教上门;二年级1人,201,男,残疾证上是肢体残疾二级,但经观察,应该是多重残疾,由金莲英老师负责对他进行补偿教学。一年级2人,103一名,女,听力残疾三级,由倪琴芬老师进行补偿教学。104一名,男,肢体残疾二级,其实是脑积水压迫脑神经引起瘫痪,不会说话,只会发出啊啊的叫声,由朱胜红老师负责对他进行送教上门教学。对于这些孩子,全校建立了随班就读工作的保障支持及一定的康复操作,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完善了每个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人档案。资源教师积极认真踏实地开展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并取得了一点点进步。

因此,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脚踏实地,就会发现别样的风景。

一、校长组长,扎实管理

自2015学年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以来,学校组织管理非常到位扎实。校长亲自担任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每学期多次参与研究工作并给予指导,还亲自和残疾孩子进行交流。每学期的第一次行政会和教师例会上,总要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特殊教育的文件、精神。为了照顾随班就读的孩子,校长对于教室的安排都会做指示。在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学校张贴了明确的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工作实施网络和工作规章制度,管理架构清晰,行之有效。为了更好地服务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专门成立了特殊需要学生筛查工作小组、安置工作小组、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实施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定期开展工作。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每学期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

二、资源团队,结实发展

脚踏实地去工作,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做不到。从2016学年开始,学校资源教师团队建设更加合理。学校聘请了专职首席资源教师。这两年,在首席资源教师的带领下,学校资源教师团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定期研讨资源教室个案的教育教学和训练工作。学校还系统规划资源教师团队成员的特殊教育专业成长,持续培养资源教师,不断提高资源教师、随班就读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每学期定期对本校全体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和提供特殊教育信息。全体教师的系统培训每学期一般安排两次。有机会会尽量让老师多出去学习。上一学年,我们安排了四位资源教师一起参加了湖师院组织的“中外文化典故趣读妙解”32学时培训,让他们在随班就读工作中能妙趣横生。学校随班就读教研组,有系统地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效果明显。一个学期,我们教研组活动一般安排在五次左右。上课评课的活动安排两次,其他的学习安排三次。这学期,我们已安排了三次活动。9、10月份安排了两次学习活动,一是学习了随班就读工作计划,二是对我们团队的分工稍微做了一下调整,并检查了工作手册的完成情况。11月20日,为了加强我校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我校资源教师的综合素质,根据学期计划,结合学校教研节活动,我们组织全校资源教师开展教学研训活动。我们的王伟婷老师为大家执教了四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我们王庆才副校长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资源之家,充实温馨

我们的家,整洁而温馨。2015年底经财政拨款耗资68562.43元,学校投资硬件场地建设3万余元,建设了100多平米的资源教室。后来,为了更加合理地放置器材,学校能按要求专门添置了矮柜等设备。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资源教室设备比较先进齐全,特殊教育专业书籍及相关资料比较丰富。又因为健全制度的建立,给各项工作指引着方向。特殊教育资源利用率高,作用很明显。在规章制度的监督下,在学生训练时笑脸的点缀中,充实温馨的味道扑面而来。

资源教室优良的硬件设施在为特殊孩子提供支持之外,也为我们的低年龄段孩子和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带来了支持与帮助。

四、别样风景,厚实质朴

为了更好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完善个案管理,学校有完整系统的资源教室个案管理工作流程,明确规定每一步骤要做的工作。有资源教室个案、教师及教室的课程安排表,并较好地按照课表执行。对于每个特殊孩子,学校按照研判会的分析,已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严格执行,记录详实。根据训练计划,每周对随班就读孩子在资源教室进行两次个别辅导。604班的孙某某,多重残疾,走路不稳,戴着助听器,感统失调,不能参加大规模的体育活动,而且胆子特别小,不敢大声说话。我就从训练精细动作开始,先拼简单的拼图,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系纽扣拉拉链,教她做一些简单的操,拉着她的手带着她跳。三年多的训练,她现在已经能系好纽扣和拉链,在蹦蹦床上跳几十下了。为了练她的胆子,其实是交际能力,我就在其他的时间去找她,跟她和其他同学一起聊天,带着她活动,教她跟人打招呼,现在胆子比较大了,敢在运动会上替我分发奖品,去年班级元旦文艺庆祝会上,她还和同学一起表演了节目,真令人刮目相看。602班的杨某某,主要是智力残疾加癫痫,开始应家长对于课堂学习和集体活动尽量参加的要求,所以资源教室的个别辅导时间把他安排在大课间,主要进行认知训练。后来发现把他们俩安排在同一时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效果不错,今年还在资源教室里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404班的范某某小朋友,主要是听力残疾,戴了助听器以后可以正常学习,所以家长不建议孩子进资源教室进行个别辅导,我们尊重家长的意愿。201的汝某某小男孩,肢体残疾,右手右脚无力,孩子年级小,有点多动。去年刚入学时,教他数数,认颜色,给他讲故事。一年下来,能数0到9这几个数了,跟着讲部分白雪公主的内容了,但颜色还是不认识。今年的新加入的随班就读孩子王某某,听力残疾,我也是单独安排在周三和周五的中午,进行单独训练,主要训练说话和课业辅导,效果还可以。我们的辅导按要求坚持进行,效果明显,还注重家长的定期培训,并为家长提供特殊教育信息,家校合作积极主动、全面、系统、深入。辅导中,孩子们虽然进步不快,但那一点一滴的进步,就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送教上门的孩子,我校送教老师在充分了解孩子的现状,针对服务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后,立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康复训练等课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特需儿童得到持续、科学、理性的关怀和积极鼓励,洪桥小学特教团队通过网络,以同“屏”共振的方式,对特需儿童学习、生活、情绪等方面进行关心指导,对特需儿童家长宅家陪学提供有效支持策略,在“云端”架起了与孩子、家长沟通的桥梁。

这几年来,洪桥小学特教团队始终坚持不放弃每一个特需孩子,用创新、智慧的工作方式、支持策略助力特需儿童快乐成长。我们特殊教育小组教师从未间断,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认真的工作精神、踏实的工作态度、细心的工作方式,让家长感动。

五、多方关注,落实成长

随着教师对资源教室的认识深化,不仅仅中层以上干部积极主动地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工作。其他老师都能积极愉悦地参与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工作。学校对于随班就读和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针对孩子的情况,学校选派了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利用资源教室开展工作。学校对特殊孩子零拒绝,形成了全校积极参与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工作的良好氛围。很多孩子都能积极支持,603班的孩子问得最多的是,姚老师要打扫了吗?我们政府和一些企业爱心人士对于特殊儿童也特别关注。前年年底洪桥镇政府开展了一个微心愿活动,对学困生和个别残疾儿童进行了资助。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爱心企业对学困生和个别残疾儿童进行了资助。今年上半年,民政局对所有特殊学生资助1000元。2020春节前,我们学校给每个残疾孩子资助了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