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火灾中的残疾人安全疏散问题

建筑火灾中的残疾人安全疏散问题

摘要:为了保证在建筑火灾发生后残疾人能够安全疏散,通过对残疾人心理及行为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提出用特殊报警设备提高残疾人接受火灾信号能力,并采取特殊疏散形式帮助残疾人进行安全疏散,提高残疾人在火灾中的安全疏散能力。

关键词:建筑火灾;残疾人;安全疏散;特殊报警设备;特殊疏散形式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以往建筑中发生火灾的经验积累,现在我国对于建筑中的各种安全疏散设计及有关建筑防火方面的规范的制定已有很大的进步和完善。现今建筑中的安全疏散设计是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进行设计,安全通道的疏散宽度、各防火分区的最远点到达安全出口的距离等指标只要满足规范的要求即可,因此在建筑中的安全疏散设计是针对整体人群而言能够疏散到安全区域,而在建筑中的残疾人群很容易受到忽视。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残疾人在全国人数中的比例,推测2010年底我国残疾人大约总共有8502万。不同部位残疾的残疾人的人数分别为:视觉残疾1263万;听觉残疾2054万;言语残疾130万;肢体残疾2472万;智力残疾568万;精神残疾629万;多重残疾1386万。在建筑发生火灾的情况下,残疾人群与其他人群有同样的权利享受同样程度的保护措施,该人群不能在进行安全疏散时被忽视。为了让残疾人在建筑火灾发生时更加利于进行安全疏散,就要采取其他的有利于残疾人使用的疏散方法。比如利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或者设置避难区域供残疾人群在火灾发生时使用[1]。在建筑中发生火灾时普通的电梯是不允许使用的,但是对残疾人来说利用其他的安全疏散通道进行疏散很可能会出现在建筑允许疏散时间之内不能疏散到安全区域的情况,所以对于这类人群的安全疏散利用消防电梯进行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在国外还有利用导盲犬来引导盲人进行安全疏散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一般情况下盲人的行走能力是正常的,导盲犬在这里就如同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可以帮助引导盲人正确快速到达安全区域。因此残疾人在建筑火灾中的安全疏散是建筑防火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残疾人心理及行为分析

(一)火灾中残疾人心理特点根据逃生模拟实验,“恐慌”可以定义为:由于害怕而引起的逃生行为,这种行为是不合常理的、非适应性的、非社会性的,而结果会降低人群逃生的可能性[2]。当人们发现建筑内部发生火灾时,残疾人与正常人的心理状态会有所不同。由于生理上的残缺,火灾发生后会导致心理上比正常人更加惶恐[3];当火灾发生时他们从火场逃跑的自信心会遭受打击;自己进行疏散能力较差,若没有其他人的帮忙,通常会不知所措;更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心理;没有自我主动意识,容易产生盲从心理。

(二)火灾中残疾人行为分析当建筑火灾发生后,残疾人群判断火灾发生和做出疏散反应会有一定延迟,并且他们的行动相对不太方便,在进行疏散时需要靠着别人的帮助,并且疏散时间会更长。在疏散的过程中由于移动速度较慢还会致使疏散通道发生堵塞,更糟糕的是还可能导致踩踏事件的发生。深入了解火灾中残疾人的疏散行为是采取相应疏散办法的前提条件,因此对残疾人的疏散行为分析尤为重要。下面主要对残疾人的接受火灾信号的反应时间、疏散速度、不同生理障碍残疾人的行为特点进行分析。1.接受火灾信号反应时间。在建筑发生火灾后,由于火灾产生的烟、光、热等物理特点会导致建筑内部安装的火灾探测器接收到信号进而促发报警设备发出报警信号,提醒人们安全撤离。对大部分正常人群来说能够正常接收到火灾警报信号并进行安全疏散,但对于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的残疾人群接受火灾警报信号会有一定的困难,这类人群会由于接受火灾报警信号的反应时间延长而错过安全疏散的最佳时机。第一时间快速对火灾信号作出反应,才能进行安全疏散,大量数据表明部分残疾人群的反应时间明显较慢[4]。2.疏散速度。与正常人相互比较,在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残疾人的疏散速度相对较慢。研究表明,在水平走道上,若没有他人帮忙时,残疾人的移动速度为0.8m/s,普通人挪动速度为1.25m/s;若需要有帮忙时,残疾人的移动速度为0.57m/s,不用帮忙的残疾人移动速度为0.95m/s;残疾人在利用电动轮椅时他们的平均挪动速度为0.89m/s,残疾人在利用手动轮椅时他们的平均挪动速度为0.69m/s[5]。在下坡时残疾人的速度会稍微快一点,若是阶梯路面残疾人下台阶时的移动速度会比上台阶时的移动速度更慢。由此可见残疾人在倾斜的表面和水平的表面上移动速度有很大差别。对于不同伤残部位的残疾人及伤残程度不一样的残疾人,其在水平表面和倾斜表面的疏散速度也会有所不同,整体来说,残疾人的疏散速度与正常人相比相对较慢。3.不同障碍残疾人疏散行为特点。残疾人的种类不一,伤残程度也不一样,根据残疾种类分为:视觉伤残、听觉伤残、肢体伤残、言语伤残、脑力伤残等。不同残疾人员在进行安全疏散时会遇到不同的阻碍安全疏散的困难,此时不同种类的残疾人会表现出不同的疏散行为。(1)视觉伤残人员:该人群包括视力极差的人和盲人,在接收到火灾报警信号之后,由于视力的残疾,导致该类人群在疏散是会没有方向感,不能正确找到疏散路线到达安全区域,这还会导致他们影响其他人的疏散,造成疏散通道堵塞。(2)听觉伤残人员:该类人群的疏散能力是正常的,在安全疏散过程中可以保持和正常人一样的疏散能力,虽然听力残疾不能识别应急广播,但是这类人四肢、视力健全,可以跟随正常人进行安全疏散。(3)肢体伤残人员:对于肢体残疾人员进行疏散时非常困难,该类人群的疏散能力非常小,当火灾发生后,由于他们的行动能力差,能够感知到火灾发生的他们却无法进行正常疏散,即便有人帮助,进行疏散是也是相当困难[5]。由于行动能力差在疏散走道进行疏散时更有可能造成通道阻塞。(4)言语伤残人员:该人群可以自我识别危险,正常接收火灾警报信号,能够自我进行正常疏散,疏散能力正常。(5)脑力伤残人员:该类人员有正常的疏散能力和感知能力,但是他们不能做出正确判断,需要有人帮助才能正常进行疏散行为。

三、残疾人安全疏散问题解决方法

目前我国的建筑内部采用的疏散方法基本上都是疏散楼梯、疏散通道等形式,这些疏散方式只要符合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就算合格,但这些疏散形式对正常人来说是有效的,对残疾人来说这些疏散形式不能进行有效的安全疏散,为了然残疾人能够在火灾发生后进行有效的安全疏散就必须采取其他的适合残疾人使用的安全疏散形式和方法。

(一)电梯疏散正常情况下,当火灾发生后普通的电梯不允许用来进行安全疏散,但是对残疾人来说运用电梯进行疏散可以解决很多困难,因为四肢残疾的残疾人由于行动不方便,运用电梯进行安全疏散逃生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保证在建筑物的可用疏散时间之内移动到安全区域。运用电梯疏散就要对电梯井、电梯门及电梯前室进行有效的防火、防烟、防水、防断电、防高温等方面的设计,同时残疾人的行为等因素应当考虑在内[6]。

(二)导盲犬引导疏散对于视力障碍的残疾人,运用导盲犬引导进行安全疏散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导盲犬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当火灾发生后,视力障碍的残疾人可以牵引导盲犬,导盲犬引导正确的安全疏散方向,带领残疾人疏散到安全区域。

(三)设置避难区域对于高层建筑可以采用设置避难区域(AreasOfRefuges-AORS)的方法来供残疾人使用,AORS是一个可供残疾人群暂时避难来等待救援的区域。为了方便救援人员进行营救,该区域一般设置在电梯或楼梯附近,AORS也被称为救援区或救助阶段区域[6]。AORS作为一个避难区域,因此该区域就要采取必要的防火、防烟、防高温的设计,保证在救援人员安全营救残疾人到达地面之前该避难区域不会成为危险区域。并且在该区域中应当设计有通话设备,保证区域内人员可以与外部人员互相联系。

(四)安装特殊报警设备在建筑发生火灾之后,首先就是探测设备接受火灾产生的物理信号,然后通过报警设备传递给建筑内部人员火灾信号,对于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的人员接受火灾信号会有一定的困难,普通的报警设备不能满足这类人群的需要,因此就要采取特殊的报警设备供这类人群使用。对于视力残疾人员可以安装声音烟雾报警器,可供视力残疾者通过声音判断火灾的发生;对于听力障碍残疾人员可以安装频闪灯弧来给该类人群提供触觉或振动传呼,第一时间接受火灾信号。

四、结论

残疾人的安全疏散问题是建筑内部疏散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进行建筑防火设计时,应当把残疾人面临的问题考虑在内,保证其能和正常人一样能够实现安全疏散。通过本文对建筑火灾中残疾人安全疏散问题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深入了解残疾人在火灾发生后的心理变化和疏散行为特点是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疏散方法的前提保证;残疾人需要特殊的报警设备才能更好接收的火灾发生信号;采取适宜残疾人进行逃生的安全疏散方法,传统意义上的疏散方法不能满足残疾人安全疏散的需求;为建筑防火设计者在防火设计时提供指导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田玉敏.高层建筑中特殊人群安全疏散问题的研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9,(9):45-48.

[2]田玉敏.火灾中人员的行为及其模拟计算方法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1):26-30.

[3]田玉敏.特殊人群疏散行为及疏散设计的研究[J].火灾学,2013,(3):91-94.

[4]郭艳丽.建筑消防设计中疏散时间的确定[J].武警学院学报,2000,(5):9-11.

[5]陈曦.人员疏散速度模型综述[J].安全技术与管理,2010,(3):46-48.

[6]夏杨.高层建筑火灾残疾人疏散分析研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9,(4):66-67.

作者:于水军 谢高超 潘荣锟 贾海林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