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建筑一体化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一体化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一体化设计

第1篇: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住宅;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一体化

1前言

建筑设计是通过合理的分析、规划和营建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提供空间载体的过程,是室内设计的首要条件。而住宅室内设计则算得上是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支、一种延伸和拓展。住宅室内设计就是以物质材料为基础运用合理的工艺、技术和艺术手段来实现建筑室内环境的优化和改善,最终实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明亮、舒适、温馨、符合使用标准和安全规范且具有个性化的空间。在两者之间,空间功能分区的大小及结构形态和性质,都需要两者来共同配合和面对,所以,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在很多方面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和相互协调。实践也表明,在进行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时,两者在很多方面所遵循的原则和法律法规都是基本一致的,多数情况下,也可以将住宅设计和建筑设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筹规划。

2建筑的主要设计内容

2.1建筑整体布局。房产项目首先要对工地环境进行实际勘测,以实际的勘测数据来进行项目总体规划。同时对本地的气候及人文因素进行考虑,来确定建筑的总体风格和用材,并对建筑布局进行合理性布置。2.2建筑内部构造设计。建筑整体布局成型后,要对楼体的高度,层数,内部结构形式进行设计。2.3建筑内部设备规划。住宅建筑除了主体设计外还要对内部的给排水、电气、暖通设备、安防设备等进行规划设计,确保设备规划符合开发商和业主需求。

3室内的主要设计内容

3.1室内空间结构的规划。建筑主体形成后,要在进一步的装修过程中以建筑物的尺寸和布局为基础,通过设计来规划整体空间的最大利用率。3.2室内表面设计。在室内设计上,对于室内的天花板、墙面及地面、护栏的处理都属于表面的设计。在这个部分的设计上,要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进行整体规划。3.3室内环境及装饰设计。室内设计要结合住宅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室内采光,取暖,风向及噪音的合理设计,追求居住的最大舒适度。同时在室内的设计方面,还需要对软装部分的家具、物品风格、摆放位置等进行总体的布局规划。3.4室内设计要结合用户心理。对于室内设计而言,必须结合居住着的年龄,行为,心理等因素,为每种群体的客户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力求设计出让每位居住着满意的室内环境。

4当前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在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当前的住宅室内设计途径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发商交付业主验收时都是毛坯房,业主按照自我的需求选择设计单位来进行室内设计。这种设计形式是在建筑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师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进行的。业主仅仅根据自己的需求、喜好来进行设计规划。另一种是开发商对房屋内部进行了统一的设计规划,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已经由建筑设计人员与室内设计人员进行了紧密沟通,最终确定出几种风格的设计效果,来业主从中选择。这两种设计模式对于建筑设计与住宅设计的一体化来说,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4.1毛坯房形式交付的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缺乏融合性。(1)建筑设计中的很多水电安装不符合实际的用户需求便利性,业主在进行室内设计时的大量重新改造,增加了自身的装修成本。(2)毛坯房的零装修,使得住户需要花很长的时间用来进行室内二次装修,对同楼的其他已入住用户形成多少的干扰。(3)业主在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室内装修时,造成的部分建筑设计风格的改变,很有可能会导致主体建筑结构的安全隐患。从美观角度来说,业主基于自身喜好的装修风格与实际的小区建筑设计风格可能会有差入,也影响到了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效果。4.2精装修交付的房屋又缺失了室内设计的个性化展现。精装修交付的房屋都是已经成型的室内装修风格,精装修由开发商统一进行材料的选定,采购,与业主自己装修比较成本较低,且施工过程因为有专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参与,施工质量较为可靠。但是开发商提供的设计风格,却未必是客户需要的,小区内统一的装修风格,使得装修没有考虑到个人偏好和个性化。

5实现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主要思路

5.1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尽量保持同步和协调。在建筑主体构造方案形成后,室内设计人员就应该参与设计过程中,与建筑设计师同步进行设计构想。当室内设计受到建筑设计局限时,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可以再就方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通过共同参与和协商确保建筑各项设计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协调和优化。5.2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风格之间注意协调性的设计考虑。住宅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的风格协调性,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1)在室内设计时,能够将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色彩,图案及材质等元素充分的与室内的装修风格进行一下搭配或者直接将一些协调性的元素纳入到室内设计中。让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风格形成一种两相呼应。(2)两者之间能够形成本地文化特色的一致性映衬。在具体的室内设计方面,可以对建筑设计风格所代表的本地文化特色,地域特征等一些特殊的符号,雕塑等文化元素和时代风格进行融入性考虑。让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能够形成从表到里的一致性心理感应,带给用户完全的归属感和文化习俗融入感。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住宅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实际上是紧密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在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统筹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能够以良好的切入点来实现两种设计风格上的融合。并充分的利用当前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来进行资源的合理安排和利用。只有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能够保持一体化,才能够带给人民更加舒适和美观的居住享受。

作者:王知亮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 空调外机 设计一体化 住宅 常见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已不仅停留在满足基本居住的层面,更对设计提出了居住舒适的要求。住宅的舒适性既要从规划、户型等,又要借助设备的设计使用,例如空调系统、新风系统、热水系统、地暖系统、太阳能系统等的运用方面合理设计考虑。反之住宅设备运用对住宅设计也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例如住宅设计需要考虑设备管线位置预留,以便发挥设备的最优性能,同时设备的增加不能影响住宅原本的使用功能,要保证住宅整体设计的美观性。

事实上,目前住宅的开发量虽然很大,但住宅设计还是以考虑规划、户型、立面为主,以设备附加设计为辅,这样造成了设备位置摆放不妥当,管线预留欠考虑,设备机位尺寸不合理等问题。下面以我们常见的分体式空调为例列举一些问题。

一、空调室外机摆放位置不合适,不利于空调散热。

有些住宅设计进深较大,面宽小,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自然通风采光,设计了平面凹槽,有的凹槽进深3米左右,面宽在2米多一点,为了不影响大面的完整性,附近房间的空调外机位就布置在凹槽里,如图1。空调机位布置在凹槽里尤其是就高层建筑而言,对空调的散冷热影响较大,因为凹槽中的冷热是通过空气对流进行热传导的,凹槽中形成冷热量的堆积,夏季热空气在上层,上层的空调外机周围热量堆积,无法对流,上层住户的室内制冷效果受影响,冬季下层空调外机位周围冷量堆积,无法对流,对下层住户的室内制热有影响。所以凹槽中尤其是进深深面宽小的凹槽中不适宜布置空调外机位。

二、空调室内机位置不合理,室内机位置与电源、连接空调内外机的冷媒管预留洞匹配不合理。

有的卧室床布置在一侧,空调布置在床的对面,空调风口对着床头;有的书房空调风口对着书桌座椅,从人的使用舒适角度来说都不太合理,设计应考虑空调使用时风口不直接对着人的方向吹。有的房间原本该摆放衣柜或者书柜的位置上方布置了空调机位,对柜子的选择和摆放造成了影响。有的房间空调位置在房间一角,而电源插座和冷媒管预留洞在另一侧或者对角,造成住户使用不方便,这是因为设计未能认真核对,施工时直接按图来做所造成的。

三、空调外机搁板的设置。

《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要求对客厅、卧室等设置空调外机搁板,搁板位置统一设计,很多住宅空调搁板确实有统一设计,但在实际使用中,却面临着如下几种情况。

1.空调外机位置不合理。外机位设置离开室内机的位置过远,造成外墙冷媒管过长,不经济且影响美观,如图2。

2.外机尺寸不适合。空调外机根据匹数都有不同的尺寸,虽然不同的空调品牌外机尺寸会有些不相同,但尺寸差别不会过于悬殊,设计时应该根据较大的尺寸设计,以满足住户对空调品牌选择的多样性。空调机位设计过小,空调外机就无法在该位置摆放安装,用户使用时只能在空调机搁板外的位置安装空调外机,如图3,结果是冷媒管不得不拉长,影响经济和美观。

3.外机装饰不合理。有的外机位尺寸合适,位置比较合理,但装饰没有考虑外机散热,一般空调外机对散热有较高的要求,像大金空调要求空调外机外侧装饰开口率达到80%以上。如果使用过密的空调百叶,后期用户则不得不拆卸装饰百页,以满足空调外机散热,百叶拆除后影响立面观感,如图4。

4.外机位置不利于检修。有的外机位装在墙的另一侧,旁边也没有可以开启的窗户进入空调机位,导致安装和后期维修的不便。设计时应在墙上设置开启的窗户或者检修门比较合适。

四、未考虑连接空调内外机的冷媒管修饰。

一般布置空调外机位时,设计往往只考虑空调外机位的遮挡,而没有关注冷媒管对外立面的影响,如图2。所以设计前应考虑好冷媒管出墙面孔洞与空调外机位的位置关系,或是在后期做统一的遮挡。

综上所述,空调的使用与住宅的适用、美观和经济性密切相关,其他设备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地暖、新风系统等也是同样道理,所以住宅设计应认真考虑与设备的一体化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设计。

1.建筑设计在初期定位时,就要考虑未来需为住宅配置的设备,然后了解设备的性能和对安装的需求,把这些都作为设计需要考虑的条件,统筹考虑建筑设计。例如地暖的使用就需要考虑地面增加的尺寸高度对门窗、室内净高的影响,也需要考虑相应的设备的位置。

2.建筑在指定初期方案时,各类设备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管线预留尺寸,设备位置的摆放和尺寸预留等都必须作为建筑设计条件的一部分与建筑平面功能布局,例如室外机设备平台的位置大小,等等。

3.建筑设计要注意节能设计要求,降低设备能耗。

4.立面设计不能把设备作为设计完成后的附加物再作弥补性的考虑,而是要在立面设计的同时巧妙地考虑遮挡利用,例如利用空调外机位的布置作为建筑体块的组合部分。

5.建筑设计方案确定后,对设备设计再进行核对检查,检查位置、尺寸,管线对应等是否合理。

通过以上几项措施,相信建筑和设备能真正达到一体化设计,使建筑符合实用、经济、节能、美观、舒适统一的要求。

参考文献:

[1]DGJ32/J26-2006.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3篇: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协同设计;建筑结构;建筑信息模型;特点;应用

所谓的一体化协同设计,就是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个专业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设定项目中心文件集体共享。这种设计方法将各专业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信息共享消除各专业间的冲突,能优化建筑结构设计。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各专业一般是分开进行的,易发生冲突,设计变更情况较多。建筑结构采用一体化协同设计后,不仅能解决传统设计方法的缺陷,还能提高结构设计的科学性,而建筑信息模型为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建筑信息模型及其特点

(一)概念

建筑信息模型,英文简称BIM,是一种利用数字模型进行设计、施工与管理的一种新工具[1],在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

(二)特点

1、信息具有集成性

建筑信息模型核心是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由计算机三维模型所构成,囊括建筑建材、建筑构件性质等物理信息,建筑结构空间关系、建筑构件尺寸等几何信息,建筑构件荷载、连接方式等分析信息,供应商等制造信息等[2],与建筑相关的所有信息基本都包含在内,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2、工作具有可传递性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程序支持工程数据之间创建实时的、一致性的关联,使工具具有了可传递性。在工作可传递性下,设计者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进行自动设计与调整,如果设计师修改了某项内容,建筑信息模型立即将修改反映至与之关联的图元中,自动完成各专业设计修改。

3、设计具有协同性

建筑信息模型作为一个以几何学、建筑学、空间关系、地理咨询等信息为基础的新设计平台,为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建立了一个沟通平台,实时处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所需要的信息,优化电气照明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各专业设计[3]。特别是建筑信息模型有碰撞检测功能,能根据各专业不同设计原则自动进检测建筑构件间的影响,极大缩短了设计周期。而且,也可以建设设计缺陷,提高设计质量。

二、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全新的设计平台,为建筑工程一体化协同设计提供了工具,使建筑协同设计成为了现实。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要求各专业设计人员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协同完成设计任务。由于参与者多、专业复杂,应理顺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中应用的具体流程,顺利进行建筑结构协同合计,提出建筑信息模型的优势与作用。

(一)前期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的关键是各专业设计师一起利用自个专业知识协同进行设计,达到并行设计效果。为做到这一点,正式开始设计工作前,各专业设计师必须全程参与项目信息收集、整理,对建筑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做出条理化整理,实现信息共享,支持协同设计。建筑工程信息包括地理信息、设计条件、组织策略、建设规划等,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决策。

(二)设计初步的施工图纸

基于计算机三维模型所构成的建筑信息数据库,设计者根据业主要求、各专业设计目标和原则、约束条件等设计初步的施工图纸[4]。在初步设计阶段使用建筑信息模型,帮助设计师利用一个数据模型建立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多方面评估,优选出一个最经济、最合理的设计方案,满足业主和建筑工程设计要求。如,从建筑信息数据库中抽调相关信息,包括可建空间、可建范围、基地约束条件等,结合具体的约束条件进行建筑工程结构模型设计,确定设计意图,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三)施工图纸细化

初步设计图纸创建出来后,总设计师通过建筑信息模型将初步设计传递给各专业设计者,实现设计图纸共享。让各专业设计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入手,按照各自专业的设计要求、设计原则、约束条件等进行本专业设计,对建筑结构的各部分设计进行深入的考量分析,细化建筑结构设计。初步设计共享,可以采用图纸链接方式,各专业设计者基于链接的图纸进行各自专业设计,即并行设计,协同完成设计任务。建筑信息模型的很多软件都具备这样的功能,如AutodeskRecit软件,可利用这些软件辅助各专业设计者完成各自工作,达到协同设计木目的。如,结构设计时,结构工程师基于链接的图纸,根据建筑结构空间关系、建筑构件的几何尺寸等几何信息,以及建筑材料等物理信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设计软件自动进行信息分析,创设建筑结构模型。然后,利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碰撞检测功能进行对结构模型进行检查,分析结构模型正确与否、合理与否、经济与否。然后,根据碰撞检测结果调整结构模型。

(四)协同检查

各专业完成各自设计任务后,利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链接功能将本专业图纸传递到整个项目模型中去,进行协调检查与设计。在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检查各专业之间是否有碰撞情况,特别是细节部位,如结构梁、结构柱等。进行协同检查与设计时,各专业设计者都要参与进来,从各自专业角度提出建议,优化结构设计,确保设计科学合理。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条件下,对建筑结构各部分进行协同设计与碰撞检测,保持整个设计团队与结构模型更新同步,能减少主观的人为错误,提高设计质量。

(五)自动出图

建筑信息模型具备可视化、可出图等功能,细化后的建筑工程结构模型可以可视化的展示在平台上,如综合结构构件图、综合管线图、综合结构留洞图等,方便业主查看。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得到建筑结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将结构数学模型可视化的展示出来,即出图。建筑结构图纸包括平面图、刨面图、立面图、三维视图等。利用以往设计软件出图时,一旦图纸中的细节有改动,就要按照程序人工方式的调整设计图,不仅程序复杂,工作量也很大。但是采用建筑信息模型后,在工作可传递支持下,设计软件可根据设计者的修改对相应的图元做出调整,不需要一项项的修改,不仅节省了工作时间,缩短设计周期,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出三维可视化图纸,与传统设计软件出图的形式完全不同。以往设计软件出图形式主要是二维图,如CAD,立体感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图纸查看。三维视图的立体感强,可以直观的看到建筑结构构造及各构件布设,使业主更清楚了解设计意图,查看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三、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工程一体化协同设计中应用,实现了建筑工程结构协同设计,促使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从分化设计向协同设计转变,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结构设计水平。鉴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重要性,未来工作中应当加强该技术应用实践研究,不断积累应用经验和成果,改进应用方法和程序,使之在建筑结构协同设计得到更好的运用,充分发挥建筑信息模型的价值,保证建筑结构设计合理。

作者:沈洪峰 单位:太和县建筑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1]王勇,张建平.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76-82.

第4篇: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设计

一、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造型设计要点

1.1造型一体化的要求。

典型的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方案,屋面造型采用平坡结合的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案,不仅降低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占地面积,还有利于太阳能热水器的维修及维护[1]。在造型与坡屋面、立面造型上形成一种清新、典雅的整体建筑风格,使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造型能够充分融合在一起。这就使太阳能热水器的造型与建筑外观造型有效地融为一体,能够保证视觉上不会出现突兀或者不协调感。

1.2结构一体化的要求。

在结构设计当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了平屋面的常规的屋面载荷,根据相关数据详细计算了太阳能集热器、贮水箱等传递的各种作用力(包括检修荷载),通过强化平屋面的载荷,以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在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上采用了预埋件固定安装的方式,这种安装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太阳能安装过程中对已经完成的防水层的不利影响。而且在平屋面设计了高出底面高度的女儿墙,利用女儿墙的遮挡作用降低风荷载对热水器的影响。

1.3设备一体化的要求。

在使用安装设计上,将楼道的住户太阳能立管与水、暖立管进行了整合,安装在楼梯间的管道井内,有效地增加了管道井的使用效率,方便了使用过程中的各种维修活动,保证了太阳能的正常使用。入户的太阳能水平管置于地面垫层内,与卫生间及厨房的用水设备相连,热水器的电线与建筑物的电线统一布置、集中隐蔽,这样在室内看不到任何太阳能管线,提高了室内舒适度、增加了户内的有效使用面积。

二、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造型设计方案

方案设计要符合3个要求,即造型一体化、结构一体化和设备一体化。

2.1坡屋顶部位的设计

多层集合式住宅中常常使用坡屋顶,坡屋顶是建筑中比较重要的造型元素,而太阳能热水器布置在坡屋顶上,严重影响建筑造型,因此在坡屋顶上结合太阳能热水器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首先是角度问题。目前很多太阳能热水器的布置,由于太阳能热水器的最佳角度与坡屋面角度不一致,因此破坏了建筑形式的协调性。所以在坡屋顶设计中,应考虑将坡屋顶的角度与太阳能热水器最佳角度相一致,才能形成比较好的造型效果,因此坡屋顶角度应为当地纬度角±10°。

其次,由于布置太阳能热水器的功能要求,坡屋顶的朝向应为南向,但南向坡屋顶面积毕竟有限,为了满足太阳能热水器的布置要求,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南向的坡屋顶面积,形成南北坡屋面面积不等的情况,也是作为造型变化的一种可能性。此外,在坡屋顶上布置太阳能热水器,由于热水器的材质与屋面材质不同,可以将之作为一种造型元素,采取重复、韵律、对比的手法,取得较好的造型处理效果,成为一种新的建筑造型元素,丰富建筑的造型变化[3]。

2.2阳台部位的设计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太阳能集热器不宜布置在屋顶。因为屋顶与底层的距离过远,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布置在阳台处就是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布置在阳台处的太阳能集热器,热水运输的距离短,管道少,采热效率比较高,用户检修也比较方便。在造型设计上,布置在阳台上的太阳能集热器,如果妥善的设计,更容易起到比较好的效果[2]。

太阳能集热器在阳台上的布置可以采用支架,重复的变化也能够形成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支架容易产生铁锈,在墙面上留下难以清除的痕迹。而采用建筑构件作为太阳能热水器的支撑构件,构件本身结合集热器形成竖向上或者横向上重复变化的韵律,同时热水器的材质和墙面的材质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立面上变化的一个形象元素,并形成太阳能建筑的独特外观。

2.3遮阳部位的设计

太阳能集热器可以结合建筑窗口上的遮阳布置。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在窗口上方的遮阳托架上,水箱则放置在上层窗间墙处,或者放在室内。太阳能集热器同时可以充当建筑遮阳装置,同时又解决了安装的空间问题,有效的利用了空间。

建筑的遮阳可以做成活动式或者固定式,结合了太阳能集热器的遮阳构件同样也可以做成活动的或者固定式的。活动式的集合构件,可以对倾斜角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稳定性较差,也不太牢固,尤其是高层建筑,更是不宜使用。固定式的集合构件,为了适合太阳能集热器的功能要求,同时要满足遮阳的要求,需要采取合适的出挑长度和倾斜角度。遮阳和太阳能集热器集合而成的多功能复合构件,既能满足两者的使用要求,同时通过重复和交错的韵律变化,也成为建筑立面造型的一个重要元素。

2.4墙面的太阳能集热器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将太阳能集热器布置在南向的墙面上,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太阳能集热器成为一种新的建筑维护材料,与传统墙体材料如砌体、混凝土、玻璃一样,成为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中所利用的元素。大面积布置在墙面上的太阳能集热器可以形成如同幕墙一样的外观效果,同时又体现出太阳能建筑独特的建筑特征,和其他材质之间的对比变化,更容易形成较好的建筑造型。

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的造型设计,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问题,而是应该基于对太阳能热水器功能与建筑本身功能的研究,通过美学的处理手法,表现出太阳能建筑自身的特点。除了在建筑的各个部位的处理,建筑设计中还应考虑立面的变化不应过于复杂,因为立面复杂的变化,会导致建筑护结构面积的加大,因而影响太阳能建筑的节能效率。同时,在设计中必须注意建筑朝向,尽可能多的考虑南向,加大南向的建筑界面,满足太阳能热水器的布置要求。此外,还可以考虑一定的体形变化,如采用退台、适度倾斜的墙面等,以利于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并形成具有特色的造型变化。

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的设计,还取决于厂家对于产品的设计。目前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集热器,能更好的与建筑相结合,如天窗式热水器,热水器如同建筑天窗一样完全融于建筑屋顶,成为建筑的维护构件;阳台式热水器,热水器和建筑阳台构件结合为一体,兼顾阳台护栏和下层遮阳的功能;飘板式热水器,集热器采用轻钢飘板作为结构支撑,具有独特的造型效果;壁挂式热水器,集热器单独固定在建筑的南立面墙壁上,构成变化丰富的建筑立面元素。正是有了这样一些新产品的出现,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的结合,才能更紧密,建筑师设计的空间才能更大。

三、结语

在我国,太阳能的推广已经逐渐开始并不断扩大,热水器在建筑中的利用已成为建筑设计中必须加以考虑的设计内容,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过程需要设计人员根据项目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对每一个设计环节进行仔细的推敲、比较、互动,真正将太阳能热水器当做一个建筑构件来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因此建筑师应更新设计观念、设计方法,结合建筑功能、空间组合及造型变化,进行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的研究,创造出中国本土特色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丁小晓。 湖南省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的探讨[J]。 中外建筑,2013,(1)。

第5篇: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关键字:碳中和理念开发新能源节约能源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猛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引起了全球重视,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如潮而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能源不仅涉及工业行业,而且更涉及到建筑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建筑中的能耗主要来自于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等设施,这些设施运转的能量在产生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建筑成为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因此,尽快建设绿色低碳建筑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模式,使建筑物有效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标准,是中国建筑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碳中和理论及在建筑中的应用

碳中和也叫碳补偿,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不同,碳中和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强调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即对包括方案设计、建材选择、建筑施工、建筑使用、建筑维护及维修、建筑解体、废弃物处置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耗的最小化。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针对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使用阶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研究。减少建筑使用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潮汐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1]和减少能源利用,提高建筑舒适度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以下案例分别从“开源”和“节流”[2]这两方面进行讨论。

三、案例分析与比较

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建成了许多这方面的优秀的建筑项目,下面介绍两个典型的按照碳中和理念设计的建筑。

1、丹麦碳中和生态住宅——生命之家

生命之家是丹麦第一个按照碳中和理念设计的住宅建筑,见图1。该项目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和太阳能的利用,产生的能源不仅可以满足一家四口的使用,还能产生多余的能源提供给公共电网[3]。

图1 “生命之家”节能示范住宅

(一)新能源的运用

生命之家使用的新能源有:1)太阳能集热板,在两个屋顶窗之间,安装了6个同样规格的太阳能集热板,这些集热板能够满足建筑整体65%的能源需求,包括取暖和热水供应,并且同时为建筑热力泵提供动力,此6块集热板每年产生的电能约为2000千瓦时,预计该项目投入使用30年以后所生产的剩余能量累计总额,将与生产所使用的所有建材所耗费的能量相等。2)太阳能电池,屋顶窗配备了太阳能电池驱动的电控室外防护遮阳卷帘,它可以降低90%的太阳照射热量,提高窗体的隔热性能。

(二)节约能源的措施

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体型系数,尽量提高外墙、门窗等维护结构的保温系数,设置活动的木质幕墙,来提高大面积玻璃的保温能力。整座建筑使用了极具保温隔热性能的节能窗、智能电控窗、电控遮阳产品,以及太阳能动力系统,使建筑整体热量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2、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

该建筑综合了世界先进的建筑节能设计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成果使得楼宇能耗最小化,基本实现整个大楼能源的自给自足[4]。

(一)新能源的运用

该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及浅层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资源,通过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实现建筑的能源需求不依赖或基本不依赖于电网,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

(二)节约能源的措施

被动式节能设计通过建筑体型、覆土设计、围护结构设计、热质材料设置、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组织等措施,减少建筑采暖、制冷、通风和照明的电力消耗,达到建筑节能大于65% 的设计目标。

四、启示

综上所述,碳中和理念运用于建筑设计后,建筑的节能途径更加广泛,在开源方面,新能源的类型由之前的太阳能扩展到了风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模式由之前的太阳能集热器扩展到了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沼气技术,风能发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在节流方面,也由之前的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扩展到了节约能源与高效使用能源并重。

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当代建筑师,不应该只追求建筑造型上的新颖独特而忽视了能源的浪费。我们应建立生态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环境,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将碳中和理念贯穿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效低能耗的建筑作品,使建筑设计理念上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基春,新能源在建筑节能领域中应用的思考[J].应用能源技术,2008(3)

[2]刘加平,武六元.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利用[J].能源工程,2001(1)。

[3]吴韬、郭晓晖等.能源自给自足的绿色办公楼——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J].建筑学报,2008(10)

[4]郭成林、赵金彦.丹麦的绿色建筑实践[J].建筑学报,2010年(1)

第6篇: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节能;设计

前言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揭开了建筑文明的新篇章,传统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负荷增加。“建筑”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之路是必然的选择。

一. 可持续建筑概述

1.1概念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的建筑,设计理念上涉及到建筑物、建筑材料、城市区域规模大小等等因素,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性、功能性、人文性和生态性。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建筑的室内居住环境,以健康、舒适、舒心为主题,以节约能源为目标。

1.2原则与理念

1)可持续理念,设计上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影响;2)资源应用效率原则,对于输入建筑物的资源如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要有效地使用,力求做到循环利用或回归自然,总之,确保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较高的层次;3)低碳理念,设计上注重新能源的利用率,例如,太阳能、自然风、光能等等,尽量减少传统能源的利用率,做到节能减排;4)防止污染原则,这里涉及到对建筑物的废物排放的设计理念,以利用可回收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重要根本目的;5)和谐环境原则,降低环境负荷,从建筑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出发,力求与环境相融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

二. 可持续建筑与节能一体化设计思路分析

2.1控制体型系数

1)从面积水准角度看,统计数据表明,国内近年的住宅建筑套均面积有123,世界排名第三,如果将套均建筑面积设计上控制在80~120,在同样满足人们“住”的问题上,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金钱;2)从节能角度看,夏热冬暖地区分为南区和北区,在建筑造型要求能够满足的同时必须严格控制体型系数。以北区为例,单元式、通廊式住宅的体型系数不宜超过0.35,塔式住宅的体型系数不宜超过0.40。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0。

2.2延长建筑物寿命

建筑物寿命低下,必然导致拆除、重建,带来各方面投入的增加,所以,在设计上应从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的角度着手考虑。1)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减少甚至避免建筑物在正常使用年限内因规划调整而拆除。2)用居住水平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建筑物内部空间要有可塑性;外部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3)从居住业主的发展和需要出发,建筑物的寿命要融入人的气息,中国大多数人不喜欢频繁地迁居,因此在建筑物的寿命内,要考虑到业主老年时的需求。4)与建筑物的长寿命相匹配,在管线的布设上要便于更换与维护,设计上结构体与填充体最好相分离;在结构、墙体和保温的材料选择上应该把使用寿命作为选择的依据之一。

2.3保温隔热层厚度设计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为了夏热冬冷地区的节能目标的达成,对外墙传热系数和蓄热系数也做了规定,如表1所示:

按照表1中关于K和D的规定,结合一定的计算公式和材料本身的导热系数λ,可以计算出保温隔热材料的最小厚度值。具体在设计时注意点如下:1)如果墙体结构选用的是加气混凝土砌块,只要窗户和屋面等其他部分可以达到相关的节能标准或规定,外墙不需要进行特别的保温隔热施工措施便能够完成节能50%的目标;2)如果墙体结构选用的是粘土实心砖或者是混凝土砌块,需要分别将保温隔热层厚度增加至20.1mm和29.4mm以满足节能的目标,此外,这些传统材料既浪费了能源,又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应该尽量使用新材料来代替;3)实践证明,钢筋混凝土梁、柱是建筑物中最主要的“热桥”部位,其热阻相对较小,因此,其表层保温隔热层厚度应大于等于30.7mm,才能完成节能50%的节能目标。

2.4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2.4.1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这是节能和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窗的开启方式、竖向风道和设置负压等组织室内气流自然通风。

自然光是一种无能耗光源,在设计思路上要予以强化:1)建筑结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布设采光口的数量和面积,选择上尽量遴选光透性强的玻璃,增加自然光的透射度;2)在室内结合自然光的强弱,分层次布设线路,做到自然光足够时不开灯,自然光弱时开小灯,没有自然光时开全灯,使自然光源能量的利用率达到最大。

2.4.2利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的新能源,例如:1)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应列为首选,太阳能提供热水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成熟、经济可行。2)地热能也是很好的能源,就是在利用上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利用水文地质勘查证明其是否可行;要有水文地质、暖通空调、地热设备等各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城镇有地下空间规划;政府有机构从立项、实施和效果进行管理等等。3)两栋邻近的超高层建筑将风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用。

三. 结语

我国可持续建筑与节能一体化设计正处于发展时期,发展空间格外广阔。在具体的建筑工程设计上,应将我国国情和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尽量遴选各种节能的新技术、新材料,设计经济、合理的节能方案,确保把建筑能耗水平降至最低,真正做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有效地缓解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其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

参考文献:

[1]梁建红.可持续发展与建筑节约设计[J].职业时空,2010(1).

[2]叶耀先.科学理念与建筑可持续设计[J].住宅产业,2011(3).

第7篇: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空间序列的一体化

1.基于城市的建筑空间布局

此布局建筑与城市空间互相交融,隔而不断,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筑以城市空间作为参考框架,对其所处城市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赋予其特定的意义和氛围。

空间一体化导向的设计把建筑看成是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强调建筑设计与城市的衔接。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导向,将建筑的公共空间布置在与其联系紧密的位置,以加强建筑与城市公共生活的联系,使建筑空间序列与城市公共空间序列产生某种关联,从而使建筑布局与所在的城市空间取得呼应、协调,达到有机的统一。

2.基于公共性的内部空间细分

建筑内部空间按开放程度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内部功能空间三个层次。空间细分后以建筑公共空间作为设计突破口,强化其特殊性。它对外联系城市公共空间,吸引公众:对内为建筑中的人们提供休息、交往的场所并联系各私密空间,兼具建筑与城市空间双重性格,是开放到私密转换的过渡性空间。当前很多建筑将公共空间布置于朝向城市公园、广场、水面、绿地、标志空间等或通过底层架空、边庭等形式处理,以强调建筑公共空间,实现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渗透、融合。例如在BBc广播电台总部的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斜向切入基地,在万灵教堂的轴线上创造一个大型的充分对公众开放的玻璃中庭,其他各功能空间围绕中庭布置,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公共活动场所,并与教堂形成对景,强调了建筑的公共责任和对城市历史的回应(图1~3,图片来源:林箐/译,《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诺曼・福斯特)》,1999)。

界面的渗透性

1.透明性

建筑界面的透明化可以化解建筑与城市的边界,消除两种空间之间的隔阂,使建筑立面之后的空间与外部城市形成连续的一体,加强空间的层次感和纵深感,实现城市与建筑的渗透、转换、融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广阔、更深远的空间意向。

透明性使室内外空间关系呈现视觉的连续。这样,建筑中的人可以欣赏城市景象,感受建筑所在场地浓郁的环境氛围,使建筑与城市取得知觉关联和一致,从而获得场所感、秩序感和认知感:同时,透明的建筑界面也将建筑中的板、柱、墙体、楼梯等构件以及人的活动展现于城市,使建筑内外融为一体,从而丰富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层次。透明的建筑表面就象是电影的银幕一样,将人们所熟悉的城市生活场景展示给建筑内的人;又象橱窗一样将建筑自身的魅力展现于城市。

2.开敞空间

建筑界面的开敞要素通常由外廊、门厅、中庭、平台等组成,该空间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和便于交流等特性,又具有建筑的领域感和场所特质。从而为城市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空间。通过尺度并置、与城市同构、隐喻以及对材料与光等空间构成要素的处理,形成具有城市空间特性的场所。其中的人们能真切感受到城市空间体验和场所认同感,营造建筑与城市的中间领域,丰富城市空间层次,使城市活动和建筑中的生活相互渗透,将城市一开放空间一建筑融为一体。

例如在卡里美术馆的设计中,一个简洁的柱廊下的灰空间布置在朝向神庙一侧,将广场人流引向建筑主入口。面向广场的建筑立面使用透明、半透明的玻璃等材料,在视觉上将都市与建筑内庭连续起来。在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上,一个四层高的空间将门厅与上下方的阅览室及三层的展厅连接起来,也使室内空间与神庙广场空间相互渗透,从而使建筑内外空间融为一体,新旧建筑得到协调。广场柱廊下的空间建筑中庭空间私密空间,这一序列重塑了一种传统的罗马式空间,加强了建筑与场所的联系,达到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图4、5,图片来源林箐/译,《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诺曼・福斯特)》,1999)。

对人的活动的支持

不论是建筑还是城市,其空间的本质都是为人的活动服务。人的体验是设计的主要依据。“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为人们的生活等各种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和物资环境,并帮助定义这些活动的性质和内涵。”

1.行为连续性

一体化导向强调对人的活动连续性的支持,使人们从城市到建筑的各种活动保持连贯,构成连续的知觉体验。人的行为有公共性和私密性之分,二者对空间领域感有不同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不能把建筑内部与外部、建筑与城市之间视为孤立存在的,而应依靠层次丰富的中间领域进行联系和融合,并消除或弱化不同空间之间的隔阂,保障人的活动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自然过渡,构成流动、连续的空间体系。

例如在斯图加特的斯洛斯广场艺术画廊与商业中心的设计中,建筑师通过大台阶及楼梯的设置,使人流可以从广场轻松顺畅地到达不同层面、不同规模的开放空间,使广场与街道之间没有障碍,形成丰富而连续的活动平台。并将屋顶营造成一处可供人们休息交流的公共活动场所。透过玻璃幕墙,建筑与附近的城市广场相互呼应,室内外空间浑然一体,保证了人们从城市到建筑的活动连续性(图6~8,图片来源:H.M.纳尔特/著;杨宇宁,郭鹏,吴敏译,《德国新建筑》,2002)。

2.群体尺度主导的多重空间组合

群体尺度是行为互动的基础,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尺度的空间,多元化行为要求多重尺度空间灵活组合。把群体尺度引入到建筑公共空间内,营造具有场所感的室内活动空间,可以形成热烈、浓郁、或自由活泼的空间氛围,为其中人们的交往提供“社会”的和“公共”的尺度,从而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内容。

在群体尺度主导下,还需要个人尺度的搭配,才能满足不同的社会活动的需要。个人尺度空间能使人感觉到亲切、平易、有安全感等,满足人们私密性活动的需求。将这些空间通过建筑公共空间串连整合起来,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场所,满足人们不同的空间需求。

3.感性空间

人的活动对空间的要求除了为行为提供有界形式的“空”之外,还要将空间和在其中的活动相关的,并触动人们感觉和情绪的某种精神融合在一起。空间需对人的精神感知、文化体验等做出回应,使人在这个空间中能体验到

独特的场所意味,即要体现空间的场所精神。感性空间要反映所在场地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人的活动及地域特定条件,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体现场所特质。

黄石音乐厅的设计实践

黄石音乐厅位于湖北师范学院校园西北角的青山湖畔,依山傍水。主体建筑由一座800座的音乐厅和一栋16 000m:的艺术教学楼组成,是集教学、办公、音乐演出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教育观演建筑。方案以空间一体化为设计导向,力求使建筑和城市空间达到和谐统一,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和独特的人文艺术氛围。

1.一体化的建筑布局

基地东边为城市道路,西面为校园道路,南靠山丘,北临湖面,校园与城市干道有很好的视觉和行为联系。设计从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入手,强调建筑布局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总体布局将公共性更强的音乐厅建筑于伸入湖面的人工半岛上,而教学楼则借助山坡,依山就势,呈带状分布。二者围合而成中心艺术广场(图9),从而形成城市空间一音乐厅广场教学楼的由开放到私密的空间序列。在音乐厅内部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导向,将观众休息厅布置在邻湖的一面,透过点式玻璃幕墙与城市空间相呼应。休息厅向南依次为演奏厅、办公及准备用房等。这一顺序也是由北向南,由开放到私密,与城市空间序列相一致,从而达到建筑布局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一体。布局清晰地表明了建筑群纵向轴线的秩序感和景观层次,人们的视线沿这一轴线,经由远景的山丘,到飘逸的音乐教学楼再到艺术广场,最后由音乐厅开放的体量被引向湖面,与城市环境相交融(图10)。通过完整连续的体量和通透的立面处理,整个建筑群构成了一处清晰的城市空间环境,表达了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内在逻辑,建筑与城市实现了整体的连续。

2.界面的渗透

音乐厅通过入口的大片弧形玻璃幕墙与广场实现视觉渗透,使室内外空间连续、贯通。这里的门厅等公共空间兼具视觉上和功能上的双重意义,被赋予双重角色,既是室内空间,又是开放空间。对内连接表演空间与左右两侧的展厅及排练厅,组织人的流线,并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对外与艺术广场连接,实现室内外活动的连续与贯通(图11、12)。在音乐厅面向城市和湖面的一侧,观众休息厅围绕演奏大厅,尺度巨大而通透,通过弧形的点式玻璃幕墙与建筑周围环绕的景色交融,山水、天空、城市空间在建筑弧形界面交织、变换(图13)。遥遥望去,休息厅中的文化墙、楼梯等构件以及人的活动若隐若现,与室外的城市生活场景相互映衬,再加上湖面的倒映,共同组成优美的生活画面。建筑实现了与都市界面及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接触。

3.对人的活动的支持

设计注意人的行为活动的连续性,强调对各种活动的支持。城市人流通过基地东面的沿湖道路被引向艺术广场,形成公共活动空间。在广场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可达性,力图使广场不仅仅是人流集散的场所,更是一个生动的、热烈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公共生活舞台。结合水体和绿化,布置露天咖啡座、观景平台以及一些小品构件等,以营造浓郁的城市生活气息。

音乐厅面向广场的弧形大台阶水平的内外贯通,将广场的人流导向音乐厅的门厅等内部公共空间,然后进入演奏厅等不同的功能空间,广场与建筑一起构成连续的可漫游的生活场景。音乐厅的三个体块通过公共的共享空间联系并融会贯通,它包括入口门厅、休息厅、周边的走道和展览区。在二楼上架设空中过道以加强联系。共享空间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高大而开敞,形成流动的空间序列,联系着不同尺度的私密、半私密空间,为各种活动提供支持。在这里,阳光透过幕墙投射到地板和演奏厅的墙面上,环境绚丽而舒适,人们可以静坐饮茶,聊天交流,也可以欣赏周围的城市景观和湖光山色(图14、15)。城市与建筑取得了和谐的统一,人的各种活动获得了丰富而连续的空间支持。

结语

建筑与城市空间一体化是建筑设计中城市意识的一种体现,是缓解当前建筑与城市矛盾的有益尝试。作为一种关注城市整体环境的设计手法,它无疑会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对城市化的建筑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石音乐厅设计为国内公开招标中标方案。现已完成施工图设计,项目正在施工。

作者:李传成,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讲师 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

第8篇: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关键字】建筑装饰;家具设计;装饰设计;一体化模式

现代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活中的质量与品位的重要性,现在的住宅区大多都重视空间要求,尤其是居住的室内设计以及家具的陈设都要求有一定的协调性,住户不仅仅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最重要的是这些舍内的物品以及设计理念要兼具一定的审美特征,能够在室内营造一种生活情趣,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放松、自由的气氛,将“家”这个笼统的概念无限放大,作为普通的业主而言,住宅居室的空间一般而言大都是将装饰设计与家具设计分开来进行的,这种两者孤立的设计理念越来越达不到设计风格与内涵的统一性,这说明造成住宅局势空间设计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现代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1 建筑装饰设计与家具设计的分离

1.1 先室内设计后家具设计

现在市场上的家装公司大都只注重在室内环境上做些建筑上的装饰设计与施工,这些完全不涉及家具摆设的技巧与家居饰品的挑选,这是针对衣柜、电视柜等做一些普通的传统式样的现场制作,在建筑装修完成后,业主就会根据自身的喜好以及家具的装修风格到市场上的家具店进行选购,完全没有做到建筑装饰设计与家具设计的组合效果。

1.2 先家具设计后室内设计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就是先家具后装修,人们认为只有将居室内的部分填充完成后,那么室内的装修部分就很好说了,首先业主会到市场上挑选大件的家具,然后在要求家装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据这些家具的分割、样式、尺寸进行室内的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

总之,无论是两者谁先谁后,都从根源上表现出了彼此之间设计的脱节,一方面这两部分的设计都是有不同的人员来完成的,虽然都是在业主的要求下进行设计的,但是业主并不都是这些方面的精通者,只是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表达设计理念,没有建筑装饰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达到最初的设计期望和需求;另一方面就是许多的厂家为了提高生产的效率,节约部分的装修成本,通常在设计出一款家具产品之后就进行批量的生产,这样不仅导致了家具的设计仅仅着眼于家庭的需求,而忽视了个别用户的品质追求,因为不同的家庭有着自身的环境需求,达到居室的户型、朝向,小到居室内的家具颜色、饰品挂件等,这些都是业主对于自身居室所设计的期盼。

2建筑装饰设计与家具设计的一体化模式

现代社会的一体化设计理念已经普遍的存在,并逐渐的成为一种潮流趋势,这种设计手法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例如现在比较常见的打印、复印、彩印、扫面功能一体化的影音设备等,都体现了一体化设计理念逐渐地被广大居民所接受,另外就是现在普遍采用的整体的橱窗设计理念将以往的橱柜设计与厨房内电器的购买相分离的做法转换成整体的厨房内的所有设备(包括:橱柜、抽油烟机、微波炉、电气灶、消毒柜等)以及物品集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布局设计形式,将微波炉、消毒柜等器具以一种镶嵌的方式设计到橱柜之中,这样不仅节省了一定的空间,而且在外观上达到了一种整体的美观感。

这种与以往不同的厨房设计是近年来许多业主比较喜欢的设计形式,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将厨房内不同的组成部件按照其使用性的不同或者按照厂商的不同彼此分离开来进行设计和制作,而这种做法往往出现在非专业的业主身上,另一种方式就是业主完全的把装饰设计与家居设计交给专业的设计组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将厨房内的厨具以及橱柜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一体化的设计布局格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厨房捏的所有部件合理的设置,而且还从整体上看,厨房内形成了一种合理的布局格式。从家装公司的角度看,这种方法的采取类似于将建筑装饰设计与家居设计融为一体一样,达到了住宅居室风格与格局的统一。

2.1 家装公司可以设置专门的家居设计部门,与自家家具厂合作形成一体化的设计模式

随着现在家装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企业开始进行家装设计一体化的尝试,即自身拥有的家居设计师与家具厂,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做到了建筑物方面的装饰设计,而且按照业主的具体需要把家具上的一些饰品一起纳入其中的设计中,这种家具设计师与家装设计完美的携手合作的过程使得居室的整体空间营造了一种协调统一的感觉,这是为业主量身打造的设计方式。

2.2 家装公司的整体设计与家具部件等系统产品的生产一体化的设计模式

现在的家装公司成功的打破了传统的家具生产与装饰设计的模式,采用整体设计的理念开发出了装饰与家具部件等系统产品,可以通过厂家的批量生产一起供货,将舍内装修从现场的单一化操作向整体化的高效率、高质量操作转变,做到了居室空间的各个板块相协调统一,避免了以往对吊顶、电视墙等现场操作方式下浪费材料的情况。另外一体化的设计理念主要是将原来的家装公司与设计厂等各个不同的厂商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这其中将多元化与专业化的理念相结合,充分考虑了家装公司如何扬长避短、协调统一的原则。

3 结束语

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家具环境营造的方式,在这个一体化的设计的过程中家装公司聘用的家具设计师如何与家装公司的装饰设计师相互配合,协调的完成统一的设计风格是一个难点,因为不同的设计有着各自的特点,如果设计的效果达不到协调统一,并且两者的思想观念、审美理念没有契合点,那这种一体化的设计就没有实施成功的可能。总之,装饰设计与家具设计的一体化是今后家装业务演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徐文.建筑装饰专业融合型家具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科协论坛,2011,08:169-170.

第9篇: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市住宅区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城市交通迅速发展,噪声源较多较大,居住区噪声污染也逐步加重,尤其是交通噪声带来的各种扰民现象层出不穷,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以人为本的现代居住空间环境应该是规划建筑师应尽的责任。为此本文结合住宅区声污染带来的危害,研究优化住宅区声环境的建筑布局,列举一些建筑布局的优化方法,以期指导住宅建筑设计,试图将住宅区声环境与建筑设计一体化,降低噪声污染,提升人居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