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

建筑工业化技术全文(5篇)

建筑工业化技术

第1篇: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结构优势;关键技术

1前言

在工业产业化发展背景下,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为建筑工业产业化提供了实现路径,这种施工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建造方式,还通过标准化的规模化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不仅如此,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所用构件,大部分采用标准化的流水线方式进行生产,随后辅以现场安装即可完成,可以大幅度建筑建造的安全性,这意味着在建筑领域中广泛使用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不仅是建筑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还是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鉴于此,基于建筑建造综合效益提高的角度考虑,本文深入分析“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技术”具有显著意义。

2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优势概述

就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来说,在建筑建造领域中的有效使用,呈现出有别于一般建筑结构的优势,总结包括施工效率高、施工质量高、节能环保等,具体如下。

2.1施工效率高

在现代建筑建造领域中,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只需要在竖向完成预制外墙板构件的安装,就可以在快速完成建筑整个外墙的封闭作业,并且可以为内部结构施工和环境艺术设计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具体的施工中,只需要安装水平构件叠合板和叠合梁,并辅以现场湿环境进行混凝土作业,就可以节省大量支撑构件和模板,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又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1]。除此之外,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在建筑建造活动中,可以推广新型建材的使用,进而可以整合其他先进工艺进行施工,从而能够在各项先进技术手段和工艺的支持下,高质高效地完成建筑建造任务,继而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效率。

2.2施工质量高

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构件生产模式以建筑工业化生产而成,具有显著的集约化、标准化等特点,并且在工业生产的支持下,可以大幅度提升构件质量[2]。同时,在建筑建造阶段,主要由厂商负责构件运输,待构件到达现场后,由专业施工技术人员结合图纸来完成规范安装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分工和管理相对明确和细化,降低了各环节质量问题出现的概率,从而有利于控制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而有利于提升整个建筑的建造质量[3]。

2.3节能环保效果高

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外墙板,在生产中广泛使用预制技术,可以将建筑中使用的各类构件,采取预制方式将其加工成为半成品或者成品,具有显著的工业化生产特征。在工业化生产中,各项建材原料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建材利用率,还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建筑节能环保效果的提升[4]。另外,在建筑建造中使用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以有效控制因机械施工带来的噪声污染,且建筑废水、建筑垃圾等污染都可以有效控制,这使得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

3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技术

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现代建筑建造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可以大幅度提升建筑建造的综合效益。但是,在实践中,要求相关人员合理地使用各项技术,才能保障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应用中发挥出最佳效能。其中,生产技术、安装连接技术是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对其应用引起重视,并在实践中落实好各项措施来控制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3.1预制构件生产关键技术

预制构件生产技术是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此技术的应用效果直接影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效果。在实践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做好以下几项控制工作,才能保障预制构件生产关键技术的应用效果。3.1.1预留预埋件位置。在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施工中,预埋件位置预留和安装是首要环节,此施工方式所使用的预埋件类型众多,如预埋吊件、管线、连接件等,在混凝土构件工业化生产阶段,隐蔽工程的预埋件位置埋设应准确定位,并且要根据实际来预留一定的调节量[5]。需强调的是预埋件位置在确定之后,在后续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施工中,往往难以进行调整,这意味着一旦出现位置定位有误,将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预埋件位置预留时,要求严格按照施工要求来进行预埋件位置的确定。不仅如此,在预制构件生产时,预埋管线和箱盒往往会受到混凝土浇筑影响而发生一定位置的偏移,针对这种情况,为保证管线等预埋位置的合理性和精准性,要求在生产中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固其位置,以此确保预埋件预留位置的合理性,继而为后续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施工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6]。3.1.2反打一次成型。在装饰面构件预制生产中,反打一次成型是常见技术工艺之一,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在模板上反向铺设外装饰材料,在此过程中,应根据设计要求来合理地选择面砖、石材等装饰面。在外装饰选择面砖时,应合理地选择砖石,通常以背带燕尾槽的砖为宜[7]。同时,为保证外装饰材料在模板上的铺设质量,需要对面砖进行连接处理,促使其能够形成单位大小的砖片,随后将制作好的砖片反面向上铺入模具当中,随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值得注意的是,在铺设时,要求在底模面板划基准线,并沿着划定的基准线在底膜上粘贴专用双面胶,在此基础上,将砖片固定好位置进行贴牢处理,以此避免混凝土浇振时出现位移现象。在外装饰选用石材饰面时,应在石材背面钻倒角孔,并安装不锈钢卡钩,旨在保障构件制作后,可以进一步提高石材和混凝土之间连接的可靠性[8]。3.1.3保温墙板成型。在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保温墙板的生产主要采用水平方式进行浇筑成型,保温层往往位于混凝土夹层中,正因如此,这种保温墙板亦可称之为三明治夹心保温板。在保温墙板制作时,具体方法如下:一是按照设计要求来组装好构件模板,随后安装外叶墙板钢筋笼,待上述作业规范完成后,要求按照设计要求来确定外叶墙板连接件位置。二是保温材料铺设工作往往在底层混凝土浇筑并凝结后进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保障保温墙板成型后的保温效果,应做好保温材料及混凝土的保护和固定工作,避免两者粘结而影响保温性能。三是安装内叶墙板钢筋笼,并浇筑顶层混凝土,同时在此环节的操作中,要求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有序作业,才能保障保温墙板成型效果。

3.2预制构件安装连接关键技术

3.2.1节点及接缝处的钢筋连接。在实践中,现浇混凝土中应插入竖向钢筋,随后框架梁接头及节点处采用机械连接或者焊接方式,有效连接起水平方向的钢筋。而在剪力墙水平接缝和框架柱接头处的钢筋连接,广泛使用套筒灌浆或者约束浆锚方式进行连接,这样即可保障钢筋连接效果。首先,套管灌浆连接指的是通过金属套管内的水泥基灌浆料的锚固作用传力,实现钢筋对接的一种有效连接方式,连接钢筋往往以下柱或者墙板上外伸的纵向受力筋为宜。在被连接筋插入预埋套管中,随后采用压力灌浆法向灌浆孔内注入浆液,并保障浆液充满套管,同时做好浆液成型后的养护工作。基于套筒灌浆连接结构方式而言,其连接方式可以区分为全灌浆和半灌浆两种连接方式,其中,全灌浆连接方法要求套筒两端都采用灌浆方式与钢筋连接起来;而半灌浆连接方法则是套筒一端采用灌浆方式与钢筋连接起来,另一端则是采用非灌浆方法进行连接。在当前连接方式中,非灌浆段的连接方式主要有滚轧直螺纹连接、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镦粗直螺纹连接等。其次,约束浆锚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主要在预制构件中的预埋钢筋下段周围预留一定的孔洞,且要求孔洞内壁为波纹状,并且表面粗糙,随后在孔洞周围设置螺旋加强筋,旨在进一步强化这种连接方式的有效性。在后续构件安装时,可以直接将连接筋插入孔洞内,在此基础上,利用孔洞相连接的灌浆孔和排气孔进行灌浆处理,在此过程中,所用方法为压力灌浆法,并要求压力灌浆作业结束后,及时做好相应的养护工作,以此保障其连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3.2.2构件之间及其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在构件连接中,具体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分别是构件之间的连接、构件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在构件与现浇混凝土连接时,往往采用湿法连接方式,在连接作业之前,要求对两者的结合面进行拉毛处理,旨在提高结合面的光滑度。不仅如此,在混凝土浇筑之前,还要对两者的结合部进行杂物清理,同时进行洒水湿润处理,以此保障结合部混凝土的密实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混凝土浇筑时,既要做到一次性浇筑成型,又要保障模板缝隙在允许范围内,继而避免出现漏浆问题而影响混凝土浇筑效果。而在构件之间连接时,要求采用干法连接方法,具体是使用预应力方式压接或者其他有效连接方法,使得构件之间可以紧密且可靠地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方法广泛应用在装配式框架结构中,所具备的优势主要是无需混凝土养护作业,使得其在实践中往往有着较高的施工效率。

4结语

第2篇: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业园;高校专业;全产业链;校企合作

前言

2015年3月25日,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也正是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总理就经济形势先后三次召开了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中国制造2025”成为在每次座谈会上必提话题。他反复强调,中国经济升级发展的根本是靠改革创新。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创新主体,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抓住国家推出“中国制造2025”等,面向市场,贴近需求,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能力。2017年,四川省政府印发了《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在新材料领域要“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提升新材料应用水平和基础支撑能力,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将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的重点任务。此外,2020年4月,四川省举行了深入推进“5+1”重点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并要进一步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能源管网、海绵城市、停车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大力开拓国内外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建筑市场,积极培育总承包龙头骨干企业,不断提高建筑产业工人队伍能力素质,加快推进建筑强省建设。构建产业园、企业、学院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带动整个“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发展,为学院教师、学生培养提供基地等保障,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工业园区与专业挑战

建筑工业化园区的分布情况系统梳理不够。目前,多数学院周边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分布在周边县(市、区),产业布局受制于行政区划的约束,市域、工业区域内项目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缺乏整体合力。为此,对区域现有的建筑工业化企业梳理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精准分析建筑工业化企业产品参差不齐的问题。国内部分产品加工工艺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大多产品处于初加工、低档次、低附加值阶段,深加工、中高档、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建筑质量,制约整个行业竞争能力。高校本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不足,虽然研究国际建筑工业化产品的发展方向有一定基础,但对区域已有建筑工业产品,健全本地区的建筑工业化产品发展指导严重不足。探讨完善产业链的途径深度不够。大多数企业处于独立完成生产制造的全过程,相互之间关联度不高、影响力小。特别是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程度不高,不少企业所需的配套设备、产品配件依赖外地购置,缺乏社会化专业协作。智能制造产业链的深度应用开发能力较差,智能制造产业各个领域普遍存在产业链条过短、位置过低的现象,提出解决办法和路径深度和实践性不够。学校的参与度动力欠缺。缺乏强有力的推进机构,学院引导、政策引导不足,企业用地难、融资难、用能难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需要大量人才,但目前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的孵化、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面向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建筑工业化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2解决工业园区与专业挑战的方法

运用比较分析法,系统总结国内外产业园区与高职的经验,把比较结果中国化,形成学院的产教融合经验。文献分析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本科、高职土木工程专业相关校企合作论文及文献资料,获取相关信息。调查问卷法,通过对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中层领导,发放问卷调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及专业人才能力、技能的需求。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走访学院周边等建筑工业化参与园区全产业链企业,在项目上面对面交流和深入访谈,获得第一手数据、照片和资料,据此结合课题主题进行分析研究。

3工业园区与专业融合路径

归纳建筑工业化园区的清单。走访学院周边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分布在周边县(市、区)产业园,掌握各产业园相关企业。通过实地调研,建立起学院专业周边地区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分布规律,为有效的整合当地资源,带动工业发展,具有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参考。形成解决建筑工业化产品参差不齐的解决方案。建筑工业化企业分布清单梳理的基础上,对比国外建筑工业化企业发展概况,形成本地区建筑工业化产品的调查报告和解决途径的建议。提出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路径。实现新型工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跨越,在组织、技术、制度和配套政策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建立了科学规范的与市场经济适应的管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形成一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产效益、生态效益并举的产业路径。解决学校参与度不够的原动力。产教融合项目协调工作难度大、外部配套设施和配套政策条件尚不确定的特点,项目研究,将建立各相关方的协调联络体系,加强沟通协调;通过协议、责任书等形式明确各方权责,力争外部配套设施和配套政策及时到位,从机制上解决问题。

4结语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证明,没有制造业的强大,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建筑工业园与高校专业融合存在建筑工业化园区的分布情况系统梳理不够精准、分析建筑工业化企业产品参差不齐、探讨完善产业链的途径深度不够、学校的参与度动力欠缺等挑战,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实地调研法解决上述问题,形成归纳建筑工业化园区的清单,提出解决建筑工业化产品参差不齐的方案,提出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路径,提出学校参与度不够的原动力的整体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许溶烈.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争取新发展———2015年新年寄语[J].施工技术,2015(01):1-2.

[2]三井.建筑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8(14):5.

[3]吴涛.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J].中华建设,2014(07):60-65.

[4]2019年“管理实践”回放[J].施工企业管理,2019(12):114-115.

第3篇: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信息化;建筑工业化;BIM;装配式建筑

0引言

长期以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均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建筑行业各类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信息化和工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相对比较明确的两个方向,尤其是在施工建造阶段着力发展的前沿领域,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1]。现阶段的建筑信息化是以BIM为核心并不断拓展其边界的全新的业界生态。无论是“智慧建造”、“数字建造”、“智慧工地”或“数字孪生”等一系列概念,其核心都是依靠现代计算机及其他移动终端的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逻辑判断与运算,并将所需的结果以多样化的可视化形式进行前端显示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综合。理论上,信息化可以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工业化已有长期的实践,尤其以住建部2017年3月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为标志,提出了明确的量化发展目标,以预制构件工业化生产及现场装配化施工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工业化由此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上述的两个发展方向是否代表着两个独立的先进领域,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逻辑,此类问题无论是从行业宏观的整体发展,还是微观层面上行业内外企业进行战略定位和转型,都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此,文中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业发展的现状,尝试对二者的关系做一个粗略初步的整理、分析和探讨,并为在此领域进一步深入调研奠定基础。

1信息化的困境

自90年代中期,建筑业就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信息化的进程。其间有两个相对明确的时间节点值得注意。其一可追溯至2007年4月,建设部JG/T198-2007《建筑对象数字化定义》,可将其视为国家层面上对于建筑信息化启动的明确信号;又以2017年住建部“19号”文为标志,以BIM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在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地推广BIM技术在工程中的落地与应用。近年来,建筑业信息化进程突飞猛进。通过对全国各地31个项目案例(包括公建和住宅)进行的分析可知,建筑业信息化有三个显著特征:信息化探索尤其是应用仍集中在施工建造阶段;信息化改革和探索的主体仍以各类专业软件公司为龙头和主体;软件公司在与建筑公司磨合的过程中,信息化管理正逐渐形成体系,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共同应用点正逐步形成[2]。但是,如果考查目前建筑信息化的运作模式,主流仍是采用项目化作战,即有专门的信息化团队驻扎项目为之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一司一策”,甚至每个项目都具有独立的信息化系统,这种模式看似满足了项目的独特性,实则一定程度上反映现阶段建筑信息化所面临的困境,即信息化策略与其具体的系统性运行在深入发展过程中,无论在可持续性、可迁移性、可借鉴性还是在系统自身运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的缺陷。这直接导致建筑企业面临信息化系统开发维护成本高、与工程活动嵌入深度不足的后果,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信息化改革的信心以及限制了其对信息化的持续投入,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很难进行深入推广。更进一步,现阶段建筑信息化缺乏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预期的远景,使得在现有的模式和业态下信息化是否能够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工程费用,在业界一直存在争议。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反映出技术迭代螺旋上升过程的漫长和曲折。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有传统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模式未必是信息化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良好土壤,而工业化或许是答案。就如同制造业等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较高的行业,建筑业只有融入工业化大生产,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2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地位

根据现行的评价标准,从宏观上,装配式建筑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依据一套分类评分系统,装配率不应低于50%;第二,必须采用全装修模式[3]。其中,装饰装修的装配化目前尚处在发展过程中,单从对主体结构装配率的要求上看,可以总结出建筑工业化所具有的两个特点以及发展倾向:(1)传统的单一整体现场建造显然被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构件的工厂化加工;另一部分仍旧是现场的施工安装。同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构件的工业化生产比重逐渐加大。(2)无论是构件的工业化生产,还是施工现场逐步以装配为主的施工安装,更高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水平都将是必然趋势。然而,总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则必然需要更先进和更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与之相适应。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管理工具、管理模式以及进一步可以上升到的全过程管理生态的概念,不断迭代和改善固然可以逐步优化管理网络进而提高效率,但是相对于我国现阶段建筑业的发展水平来说,建筑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变革将是革命性的,其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必然带来管理运作模式的变革。作为基础和核心,建筑工业化也将为信息化提供特殊的发展基础和优势,下文将进一步从节点和流程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2.1节点

从信息化的角度上看,首先是信息的产生或者是采集。如果将技术或者管理工作中的每个工序或者每个质量控制点,都看成是在信息化系统中将要产生数据或者加以控制的节点,毫无疑问,在可能的情况下,节点数量应尽可能减少。建筑工业化带来的变化如下。首先,施工安装分拆成工厂端和现场端就使得节点数量大幅度下降。当比例不断提高的预制构件运送到施工现场,代替大量原本需要现场制作的现浇构件,这将直接导致现场的操作工序种类以及需要进行控制的节点数量大幅度下降。其次,构件预制工厂与施工安装现场实际上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不论预制构件的品种是什么,预制率最终能提升到一个什么程度,作为工厂端,其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独立节点,具有明显的闭环属性,所有的技术流程和工序包括管理在其内部封闭循环,大生产的工业化借鉴其他工业部门,都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其生产过程也必然是信息化的。对外,它提供的是一系列完整的中间产品。所以,工业化在运用到建筑业之后,其生产方式固有的特点对信息化系统中的节点数量进行了优化,这是工业化有利于信息化发展所提供的基础之一。

2.2流程

工序和信息各节点之间连接通路的顺序和逻辑性即为流程。流程的标准化在建筑工业化及信息化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前提,也是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通用性、可移植性以及可拓展性的基础。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例,传统现浇结构的显著缺陷是工序复杂繁多。同时,大量的湿作业使得现场需要较多的间歇时间,对外部环境依赖较大。为提高施工效率,现场施工需要在工序间进行大量的穿插施工,加之工效的不稳定等其他影响因素,从信息化的角度上来讲,施工现场的信息化控制节点不仅数量繁多,并且流程交织繁杂,缺乏一个清晰的边界,从而无法实现流程的标准化,最终导致反馈及控制系统形同虚设[4]。对比之下,大量预制构件的使用及其比例的提升在简化工序的同时,也带来了流程的标准化。以干作业、装配式为显著特征的现场施工使得原本冗杂混乱的构件制作工序被相对快速简单同时具有显著标准化特征的装配工序所替代。从这一点上看,工业化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建筑业的现状而言,信息化和工业化看似代表了两个发展方向,实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不可否认,建筑业信息化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伴随着大数据系统的完善,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建造领域,以数据为基础并依托各类算法的人工智能应用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但是建筑工业化则代表的是更为根本的变革,其内涵更为广泛,对行业的导向性更为突出。其对于信息节点的优化以及建造流程标准化的特点,为行业信息化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也为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可供依附的模式载体和发展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化是核心、是基础,从逻辑顺序上来讲,建筑的工业化发展顺序应先于信息化,发展速度也应在一定程度上快于信息化,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并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2017-02-24)[2020-10-08].

[2]赵坤.破解建企信息化建设的难与惑[J].施工企业管理,2019(10):99-1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第4篇: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

作为传统制造行业,建筑业已经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时代。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新的增长不能再以投资来驱动,而要以创新来驱动。尤其是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建筑业需要紧跟变革发展趋势,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升级发展。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有效拉动内需,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可以看到,该政策的出台正是基于建筑业目前面临的发展问题,未雨绸缪,主动推进技术创新,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建筑工业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家层面已制定了大量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但整体上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技术、市场、运营、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不过这是所有新技术发展都会经历的特定阶段,建筑业的未来一定是工业化。建筑工业化升级的主要技术途径有: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打造建筑产业平台,推广应用钢结构构件和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加大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提升各类施工机具的性能和效率,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包括各类自动化智能施工装备的研发。

提升数字化水平。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发展的关键阶段,建筑业精益化、智能化、绿色化、工业化融合发展,形成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建设产业体系,驱动“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智慧建造作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的产物,对“以科技创新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升级,提高项目管理和生产效率达到精益建造,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技术途径有:加快部品部件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化装备和建筑机器人,在装配式建筑工厂打造“机器代人”应用场景,推动建立智能建造基地;在钢筋制作安装、模板安拆、混凝土浇筑、钢构件安装、隔墙板安装、地砖铺贴、面层喷涂等现场施工环节,推进工艺流程数字化和建筑机器人应用。

培育智能建造优势企业。智能建造涉及土木工程、自动化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人才缺口大,也缺乏具有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优势企业,亟须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根据我国建筑业企业的发展现状,比较有效的途径是形成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核心、相关领先企业深度参与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各地要将现有各类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向智能建造领域倾斜,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

第5篇: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施工设备;管理;精细化;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市场业务的开拓,建筑企业使用的施工设备不断更新、拓展和优化,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和管理技术的要求亦不断提高。施工设备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技术,不仅对提高施工设备的利用率有很大的贡献,而且还有利于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对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施工时的安全隐患。本文将从两个方面介绍施工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技术:一方面着重分析施工设备的管理技术;另一方面,着重介绍施工设备的管理技术的应用。

1施工设备精细化管理技术分析

1.1施工作业标准化

施工作业标准化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简化施工设备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施工设备的工作效率;或者说,每个施工设备的工作流程都建立一个合格的标准,使管理人员能够清晰地把握设备每个工作环节,及时调整相应的工作状态,从而加大工作力度,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工地现场施工作业时,需要各类专业的设备相互配合,工作流程也十分的复杂;例如,开挖施工按工序需要钻机(造孔)、挖掘机(出渣)、自卸汽车(渣土运输)、推土机(料场推平)等施工设备连续作业配合;砼浇筑施工按工序需要搅拌站(砼拌制)、搅拌运输车(砼运输)、砼输送泵(砼入仓)等施工设备连续作业配合。可见,在施工作业时,每类设备的工作环节出错,都能引起大小不等的损失,产生不同类型的事故隐患,促使不同停工停产的时间段。在施工作业时,还会受到气候、季节的影响;如果施工阶段一旦发生停工停产的情况,很可能后面的一些相关的施工作业也得受到牵连不得不停止作业。由此,施工设备的作业标准化更加值得推行,更加值得引起施工管理人员的注意。

1.2现场管理规范化

现场管理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员必须到施工现场查看施工设备的工作进度,做好现场人员和机械匹配,对相关的施工设备紧急事件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其次,在施工现场,四处检查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设备损坏带来的安全隐患,及时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造成不必要的安全损失。管理规范化是指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或者教育后,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能够在面对设备出现问题引起的突发事件时,灵活应用管理规范解决好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简言之,管理规范化着重简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人员的办事效率。在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周边,可能是荒野也可能是郊区,更有可能是城区。在城区和郊区人口流动是非常频繁的;作为现场管理人员而言,周边环境也是引起安全隐患的因素,必须做好相应的防护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除此之外,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多而杂,有的可能常年处于工作状态,却缺乏检查和修理。这类型的机械设备对施工工作有着很大的威胁。作为现场管理人员,有着威胁施工设备正常工作的因素不止这些,因此,现场管理规范化是一项提高施工设备管理效率的技术。

1.3设备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是指通过网络技术把管理过程简化,使其复杂的设备管理转化成较为简便的管理方法。在施工现场,存在大量的施工设备,这些设备每天都要参与工作,如果每台设备,都让每个工作人员每天进行检查和试运行,势必需要增加工作人员,从而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负担。所以,简化和改革管理施工设备的方法是必须。如果我们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把每台施工设备的信息都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工作人员每天只需要在办公室就可以看到每台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不仅节约工作人员的时间,而且减少了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简化工作流程也可间接地减少隐患发生的可能性。施工设备管理信息化,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减少了工作量;对于企业来说,减少了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也让企业减少了工作人员的需求,从而节约了企业的经济输出。

1.4监督检查常态化

从施工设备的管理方面,已经介绍了以上三种方法。最后一种则是在以上三种管理方式基础上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就是指成立一个施工设备管理监督检查小组,对标准化作业施工、现场管理规范、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内容,进行检查监督。由于项目工地施工中涉及很多的人和机械设备,如果不事先调配好两者之间的工作安排,施工时就很难按时完成。为此,专门成立一个监督检查小组,就尤其重要了。在施工作业标准化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确定管理人员对施工设备和人员的安排是否合理,也无法确定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是否出现懈怠的情况。在现场管理过程中,为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标准,为保证工作人员有个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必须提高现场管理的力度。在设备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为防止信息化过程录入错误的设备信息等现象,为解决设备信息漏选和工作人员的弄虚作假的问题,成立监督检查小组组织开展常态化的巡视、检查,对促进施工设备精细化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

2施工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2.1施工作业标准化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应用

施工作业标准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一方面内容,施工企业应根据设备规程,结合现场需要,针对不同类型设备制订相应标准化施工作业流程。标准化作业流程应包括现场施工作业、维护保养作业、检修维修作业等各项设备管理内容,并建立一定考核指标,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设备作业标准制度。作业标准化在小范围内的施工过程中,不仅能提高施工设备的工作进度,而且能够较短的情况下,完成施工任务;同时,也能提高设备出勤保障。在大范围内的施工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控制每个施工设备在相应环节的指标,确保后期的施工过程不受前期的施工设备的影响,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2.2现场管理规范化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应用

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具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其中不乏有人为的、非人为的,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设备现场管理,以确保施工过程不受干扰因素影响。如果只是按照原来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设备管理,施工任务难以按计划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现场管理规范化,以严格执行设备施工标准作业为基础,确保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指挥设备合理使用,排除干扰因素,消除安全隐患。通过规范的现场管理,首先,能够清晰了解最新的施工设备工作情况,实时地把握施工状态,知道施工进度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及时为下一步的工作内容做准备。其次,对于施工设备的运转情况、施工机械的维修和保养等具体事项有所掌握。最后,遇到突然事件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综上所述,现场管理作为施工设备精细化管理技术之一,有利于施工企业实时地对施工局面进行有力有效的控制,准确跟踪施工设备的施工进度,做好相应施工设备的维修和保养措施,以免因设备停止运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3设备管理信息化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应用

管理信息化主要把相关施工设备的信息,工作状态通过互联网手段详细地录入多媒体系统。信息化管理,可以在类似PRP系统中构建专门的设备管理系统,涵盖设备台账、进场验收、使用记录、维护保养、安全检查等各项管理内容;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微信群或开发小程序,实现现场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工作流程优化。施工设备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管理信息化。首先,能够促使管理人员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工作量,并且结合现场管理,进一步记录施工设备的运行情况。其次,施工设备管理信息化,不仅能够长久记录施工设备的运行状况,利用其运行消耗的数据初步估计施工设备的经济支出;而且协助工作人员分析和计算下一步的工程量。再次,施工设备管理信息化,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指导施工设备的工作,及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工程损失,提高施工设备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精细化管理的一部分,对精细化管理具有辅助的作用,对施工企业的施工设备管理,进行实时监控,获取相关工作信息。

2.4监督检查常态化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作程序和步骤都很繁杂,设立专门监督检查小组,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适时地对相关设备进行抽检,有助于维护设备正常运行。对于精细化管理,监督检查虽然只是多了一个保障,不能完全解决施工过程中施工设备的相关问题,也不能提高施工设备的工作效率;但是,有利于提高精细化管理过程的工作质量,减少安全隐患。适量地监督检查,能够调整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也能够督促相关工作人员提高对施工设备的关注力度。总之,监督检查是施工过程的一道保护网,保障着整个施工设备管理的工作过程。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