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母婴护理案例范文

母婴护理案例全文(5篇)

母婴护理案例

第1篇:母婴护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优质化服务;依从性;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孕妇的血压代谢异常疾病,更常见于妊娠晚期。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一直增加。如果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很可能会引起巨大儿、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1-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孕妇和围生儿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给孕妇家属带来很多负担和压力[4-8]。本研究选择2017-01—2018-12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护理中实施优质化服务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01—2018-12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随机分为2组,优质化组年龄21~38(27.89±1.79)岁;初产妇28例,经产妇12例。常规护理组年龄22~39(27.24±1.88)岁;初产妇27例,经产妇1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常规护理组给予普通护理,优质化组进行优质化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在产前实时监测和检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血压状况。入院后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介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并及时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详细解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注意事项和其他知识,说明血压控制良好的案例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后良好的案例,并合理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在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对治疗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护理操作。(2)定期检查:在怀孕的早期阶段,每2周检查一次。在妊娠晚期,检查时间为每周1次。检查内容包括B超检查和血压的测量。护理人员还应教导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压监测结果和判断方法,一旦发现血压水平超过标准,应及时通知医生或负责护士,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3)饮食指导: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控制饮食起关键作用,因此,医务人员应根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压水平指导其有效控制血压,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质的比例。此外,维生素、铁、钙和其他元素适当摄入。(4)加强健康教育和指导。护理人员应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进行疾病知识教育,并说明积极预防感染的重要性,指导产妇在孕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5)运动指导:通过运动锻炼可以促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体质量的减轻,有效改善脂代谢紊乱,调节血压,从而达到降低血压水平的目的。根据孕周情况,指导产妇进行合理运动,避免剧烈运动。(6)药物护理。教育患者按时服用降糖药物,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观察药物的功效和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压、尿蛋白等评价药物的功效。(7)预防并发症。保持全身和局部清洁,应注重阴道卫生,呼吸道感染,预防感染。遵医嘱调整饮食,定期健康检查,并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降压药。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满意情况,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认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依从性、遵医饮食行为和遵医坚持运动的行为,护理前后血压指标,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满意情况比较。优质化组满意度较常规护理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血压指标。护理前2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优质化组血压指标的改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认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依从性、遵医饮食行为和遵医坚持运动行为的比较。优质化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认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依从性、遵医饮食行为和遵医坚持运动的行为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优质化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2.50%(1/40),常规护理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是20.00%(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临床上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9-15]。作为妊娠期间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主要包括遗传、年龄、体质量和饮食习惯等因素。如果孕妇的血压水平不及时控制,就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3-4,16-22]。一旦发生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将严重威胁孕妇和围生儿的生命和健康。目前尚无完全有效的治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孕龄的延迟,妊娠期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3-30]。妊娠期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肥胖、血压升高和尿蛋白等,严重患者可能影响母婴预后,出现各种并发症[31-44]。妊娠期高血压可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控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自我监测血压,饮食护理,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因此,及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孕产妇的妊娠质量,对围生儿有较好作用[5-7,45-52]。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优质化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孕产妇对疾病的了解,并遵医积极接受治疗以有效控制血压。另外,通过提高健康行为、遵医饮食行为和运动,可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对孕妇进行心理疏导可以促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对治疗的信心的提高,定期血压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血压升高,减少不良预后[8-10,53-63]。

本研究中优质化组满意情况、血压指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认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依从性、遵医饮食行为和遵医坚持运动的行为、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均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提高,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实施优质化护理干预可获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母婴护理案例范文

1.1应用情境模拟的教学内容

目前所涉及到的课程几乎涵盖了护理专业各专业课的内容:基础护理学、护理学导论、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人际沟通、中医护理学、母婴护理、五官科护理学、护理专业英语、急诊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伦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管理学、眼科护理学。除了和以上相对应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护理临床带教应用到情境模拟教学法外,手术室的护理临床教学也常应用到这种教学方法。另外也有对学生专项能力的培训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的,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健康教育、心肺复苏操作。在学校的教学中,无论理论讲授还是实验课练习,基础护理学应用情境模拟的方式是最多的。

1.2教学方法

经查阅文献,研究人员对情境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各抒己见,但大多包含相似的步骤,包括情境案例和教师、学生、实验室的准备,教学过程与评价总结。

1.2.1情境案例的准备

情境模拟是建立在案例的基础之上的,案例设计是情境模拟的关键。案例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其问题设计有一定要求。专家认为案例的选择应以教学教材和大纲为基础的前提,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启发性: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②代表性:选择的案例必须符合临床护理教学及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并能够反映疾病护理的特点,还要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相联系。③真实性:教师必须选择贴近临床最新、最典型的病案,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符合该病案特点患者的护理进程或护理的新技术。案例的编写人员有负责理论讲授的教师,也有临床专家组。情境案例编写完成后在课前1周发给学生进行准备。

1.2.2教师准备

情境模拟教学法对参与的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取得教师资格证、本科以上的学历、多年的教龄、中高级职称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情境模拟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其中起引导的作用,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要求掌握的护理操作融于不同的临床情境中,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流程,分析教学环节,构建评价体系;然后将学生分组并解释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目的、包括内容、实施路径及方法,也可以与学生一起编排具有代表性的模拟情境,对学生进行指导。

1.2.3学生准备

学生根据所给案例,自行分配角色,如护士、医生、患者及家属等,查阅资料,准备情境模拟所需要的物品。

1.2.4实验室的准备

情境模拟需要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这样可以增加临床的真实性。研究人员一般会根据案例的需要准备相应的场所,如护士站、病房、医护办公室、产科病房、手术室等、完善的母婴护理实训室等;仪器与设备、服装、道具等都需要提前准备,模具可以购置,也可以自行制作,物品及空间的准备一定要尽显真实,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模拟的顺利进行,提高效果。

1.2.5实施过程

情境模拟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一个联合体,以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来促进教学:①案例是它的基础,就是案例结合情境模拟;②以问题为中心,案例需要依据本次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出问题;③任务驱动模式,提前将案例发放于学生。根据情境模拟与案例结合的方式,刘曼玲将其教学过程分成了5个步骤:①备课中选定案例、确立主干问题;②课堂中引入案例;③根据案例展开讨论;④针对案例进行整体护理情境模拟,可以是师生合作完成;⑤小结与评价,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在多媒体环境下完成。这其中缺少了学生准备的过程。相比之下,陈莹等的教学过程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即教师先设计情境,并于1周前发于学生促进思考;然后学生查找资料并分组模拟情境,模拟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探讨及教师点评。王娟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步,模拟之前到医院去观看真实患者的临床表现的过程,然后再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为情境模拟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还有研究人员用情境模拟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带教,即学生入科后由带教教师扮演各种角色,帮助学生熟练各种操作,然后再由护士长分配带教教师,到临床参与实习。赵嘉等在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前,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操作的录像,然后由教师分角色进行扮演整个过程并讲解,再由学生分项熟练练习技术后对教师事先分配好的案例进行模拟。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整体感观,避免了模拟时不知所措的局面。还有的情境模拟是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的,更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情境模拟教学法的效果

2.1情境模拟教学帮助学生适应临床环境

情境模拟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即提供了与医院相似而安全的环境,同时还提供了模拟的患者,允许学生犯错误,反应的时间还可以延长,不至于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反复的练习,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学习。学生在角色设计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体验临床护理工作,减少学生实习时面对临床工作而出现不知所措的局面,利用所学过的理论与技能,架起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使学生适应实习期的快节奏生活。

2.2情境模拟教学法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情境模拟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3.33%的学生认为情境教学能增强课堂学习兴趣,88.89%的学生认为激发了主动学习意识。情境模拟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营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护理学实验教学效果。

2.3情境模拟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在情境模拟教学中,学生能应用各专科知识,提出护理目标,拟定护理计划,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与综合运用知识,以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判断及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与课堂技能相比较,情境模拟是一种可以影响知识、评判性思维和自信心的教学工具。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活各科学习中储存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4情境模拟教学法可以培养合作能力,提高沟通技巧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组合的体现,它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和心理活动技能与沟通能力。在情境模拟教学活动中,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从查找资料、角色分配,台词设计及模拟练习都需要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情境模拟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不同临床角色,使学生可以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语言交流和沟通技巧的锻炼。

三、情境模拟教学法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3.1情境模拟与现实的差距性

情境模拟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被各种量性与质性实验证实的。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也受到关注,毕竟它不是临床现实的真实场景。Choi通过质性研究指出,学生认识到在情境模拟与真实的环境存在差距,而且感觉很难提供他们在真实临床环境中所体现的。所以学生对于医护人员的模拟有一定的难度。Lasater的研究证明,情境模拟从来不会取代现实中患者的护理情境,但是它可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辅助性的、对患者进行合理护理的模板。所以如何增加情境模拟的真实性,减少与临床实际的距离将是护理教育界下一个要攻破的课题。

3.2情境模拟的时间安排与资金投入问题

情境模拟的完成需要有意义的时间与金钱的投入,所以从时间上来说,它只能针对典型的病例进行分析,不能囊括大部分的病例,这就造成了学生接触面的受限;另外,资金的投入也是在进行情境模拟时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简要的分析,合理的进行资金的分配。实验室的模拟设备的质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仿真的情境模拟在提高学生的感知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多种方法学习能力方面要高于低仿真的情境模拟。有研究发现不是资金的投入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如何做到时间的适时分配及资金的合理性安排是研究者们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四、小结

第3篇:母婴护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早产儿;护理门诊;护理实践

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1],全世界早产儿占新生儿的10%以上,我国每年早产儿约180万例[2],早产儿发生率为7.8%,其中出生体重<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和出生体重<100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占32.3%[3]。随着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救治存活率越来越高。但早产儿在婴儿和儿童期是生长发育迟缓、感染性疾病和神经发育落后的高风险人群[4-6]。即使是晚期早产儿,动作、语言能力也落后于足月儿[7]。体格发育异常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成年[8-9],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进行早期评估与干预,可减少伤残,促进体格和智能发育[10]。对早产儿出院后进行系统性随访及针对性指导,对儿童发育至关重要[11]。经过高危儿门诊正规随访的早产儿,可使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12-13]。因此,建立早产儿护理门诊十分必要。我院为三级甲等专科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年收治早产儿800例以上,近3年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比率由23.72%上升至26.73%,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早产儿越来越多,需要住院期间的精细管理和出院后的科学干预。我院自2016年开设早产儿护理门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早产儿护理门诊的建立

护理门诊由3名新生儿专科护士负责。服务对象主要是我院NICU出院的早产儿,特别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3名专科护士固定坐诊时间分别在每周星期一、星期四、星期六上午,坐诊半天。

1.1门诊护士的资质

根据护理门诊的服务对象与需求,门诊护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取得省级新生儿专科护士资格证;②中级职称及以上;③新生儿专科工作10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④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⑤具备营养师资格证,熟悉早产儿营养管理;⑥经过系统的新生儿行为能力评估及早期家庭干预的学习。

1.2门诊护士的培训

正式开诊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早产儿家庭护理中的问题及需求,进行整理归纳,护士长组织讨论,制定规范化标准。并安排3名专科护士参加国内专业学术会议,学习早产儿出院后管理的相关知识。

1.3诊室的设置

诊室设置在新生儿专家门诊区域,候诊区由门诊办公室统一管理。诊室分为诊疗区与母婴私密空间2个区域。①诊疗区:配置办公设备、体检台、婴儿秤、皮尺、洗手设施等,墙上张贴坐诊人员简介,书架上放置母乳喂养宣教册、早产儿护理宣传册、常见疾病护理宣传册。②母婴私密空间:配置软椅、矮桌、一次性中单。

1.4就诊流程

按照医院门诊就诊制度及流程进行管理。可通过网络查询就诊时间及人员,微信或现场挂号后,在候诊区等待叫号,按顺序在护理门诊就诊,由专科护士独立接诊。

2早产儿护理门诊的服务项目

2.1护理评估

门诊护士了解患儿住院期间病情、治疗、护理情况及出院后的一般情况、居家护理需求(包括饮食、精神状态、睡眠、大小便、生活习性等)。在自然光线及患儿安静状态下进行体检,包括全身皮肤、面色、前囟张力、呼吸情况、腹部体征、四肢肌张力、口腔、脐部、臀部等,测量体重、身长、头围数值,初步测评体格及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在校正年龄40~48周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能力评估(NBNA测评)[14]。

2.2康复指导

根据评估结果指导个体化的营养策略、神经行为能力家庭干预、母乳喂养、居家护理知识等。

2.2.1个体化的营养策略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关系到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应进行个体化的评估与干预[15]。校正胎龄40周前,采用2013年修订版Fenton早产儿生长曲线图[16]。校正胎龄40周后,采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儿童生长曲线图[17]。根据各生长指标(体重、身长、头围数值)在校正年龄的百分位评估营养状况及生长速率。纠正宫外生长迟缓,帮助其达到理想的营养状态。根据《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18],在不同年龄段,综合评估患儿体重、身长、头围数值、血生化监测结果、原喂养方案、家长的经济文化水平等,制定合适的营养方案。通过添加母乳强化剂、使用早产儿配方奶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奶喂养,帮助早产儿实现追赶性生长。对于适于胎龄儿争取达到P25~P50,小于胎龄儿达到P10以上[15]。重视各项指标的同步发展,达到追赶目标后,则逐渐停止强化营养。同时指导维生素、微量元素、辅食的补充与添加,避免喂养不当导致的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发生。

2.2.2神经行为能力早期干预通过神经行为能力的评估,帮助家长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指导早期家庭干预方法,包括视听刺激、抚触、婴儿体操、肢体运动训练等。指导家长正确给予感官刺激,训练追视、追听能力,通过抚触、按摩、肢体主、被动练习进行肌张力训练等,并指导家长逐步进行俯卧抬头、翻身、拉坐、爬行等引导式教育训练。在随访中根据神经测评情况调整干预内容,对于神经行为能力异常的患儿,及时转入康复科进行治疗。

2.2.3母乳喂养指导在母婴私密空间指导早产儿母亲正确母乳喂养,包括正确的乳房按摩、挤奶、哺乳方法及哺乳过程中的观察要点。对于吸吮吞咽不协调的早产儿,进行吞咽功能障碍评定及训练[19]。对于乳头凹陷的母亲,指导乳头牵拉法及用具喂养。哺乳前后测量体重,了解哺乳效果。通过指导母亲的饮食、作息时间以及心理疏导等增加泌乳量,增强母乳喂养的自信心,促进成功的母乳喂养。对于特殊疑难案例,联系母乳喂养咨询门诊进一步对病人进行指导。

2.2.4家庭照护能力指导根据家长的育儿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包括疾病状态的观察、预防接种、辅食添加、慢性病随访的重要性等,帮助家长解决护理问题,提高家长随访的依从性。通过微信建立早产儿养育经验交流群,并在群内推送科学育儿知识,指导早产儿父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并在每日19:00~20:00在线回答家长问题。

2.3绿色转诊

早产儿护理门诊与儿童保健科、康复科、眼科、心血管科、神经科、呼吸科等多个科室建立绿色转诊关系。在早产儿校正3月龄时,联系儿童保健科进行发育商测评。对于眼底筛查不合格的患儿,联系眼科复查及治疗。对于神经发育异常的患儿联系神经科治疗或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

2.4长期随访

为随访早产儿建立管理档案,分为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内容包括早产儿及家庭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时间、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父母姓名、学历、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此次随访存在的问题、干预措施、效果评价、下次就诊时间等。内附2013年修订版Fenton早产儿生长曲线图[16]、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儿童生长曲线图[17]。由门诊护士设计并记录,家长保管,就诊时使用。电子档案由信息科根据随访要求制作,门诊护士使用工号登录,进行信息处理。

3效果评价

门诊建立后,共接诊患儿2442例次,建档670册。开展健康体检2442例次,营养评估2442例次,营养咨询2442例次,新生儿神经行为能力测评812例次,母乳喂养指导412例次,引导式教育训练2002例次,吞咽功能障碍评定及训练15例次,绿色转诊1313例次。门诊办公室每月随机发放院方统一制定的满意度调查问卷,2016年—2018年满意度分别为98.1%、98.9%、98.9%,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

4讨论

4.1建立早产儿护理门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水平的提升,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早产儿在NICU基本上未达到最佳生长状态[20]。由于早产儿的特殊生理状态、家长知识缺乏,导致早产儿出院后面临较多问题,容易出现脑瘫、视觉听觉发育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就诊频率等均明显升高[4-6]。由于家长不具备早产儿观察及护理的相关知识,容易忽视及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不正确的护理方法也会对早产儿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2017年的《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21]明确提出了出院后管理的相关内容。早产儿护理门诊作为医疗门诊的补充,采用家庭与门诊相结合的干预模式,通过科学的评估及干预手段,为早产儿高风险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提高了家长对早产儿的认知及护理水平,并协同其他科室对早产儿进行出院后管理,抓住黄金时机,进行早期干预,减少了早产儿的近、远期伤害,提高了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4.2不足与展望

现阶段护理门诊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护士在门诊的执业安全及门诊的规范化管理还不完善,如坐诊护士均为病房护士,需要兼顾门诊和病房的诸多事宜,精力及时间受限。而且社会对护理门诊的认知不足,以及长期重医轻护的因素,就诊数量有限;护士没有处方权限制了护理门诊项目的拓展,为医院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有限[22];护理门诊收费项目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等。迫切需要完善的制度及政策的支持,规范专科护士执业及护理门诊的管理,保障护理门诊的安全、规范运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项目中明确提出提升专科护士的护理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23]。专科护理门诊的开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护理工作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科护士的岗位设置和临床使用问题,也对专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4]。坐诊护士需要对多学科进行深入学习,加强医护合作,多学科联合,扩大护理门诊影响力,促进医院专科发展,为病人提供人文、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5小结

第4篇:母婴护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健康观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高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由于高职院校的组建升格等诸多原因,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介入晚、课程缺乏整体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全程性”程度也很不够。笔者对咸阳职院534名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实践方面的调查显示,了解的有124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23.22%,有点了解的有372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9.66%。调查还显示47.38%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正在就读大学的自己很重要,从这些数据来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必要。

1.是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趋势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国人对“健康”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1世纪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医学教育大众化、城市医疗机构人员精英化与国情之间的矛盾,使得医学生就业思想同质化严重,就业率下降。然而我国农村、基层、养老、母婴及健康产业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较为紧缺,大健康产业出现“有岗无人”现象。这就需要医学院校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和方向,实现个体、用人单位之间最大限度的双赢,从而使国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合理发挥。

2.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促进学生成才

高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于高职学生整个大学的全过程的规划,是医学生对整个高职阶段及毕业后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一种规划。从高职学生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侧重技能,学生就业的紧迫感不强烈,对学习的要求较低,对个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不太明确,因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霍兰德测试、360评价、SWOT分析等形成自我认知,理性分析职业方向、职业兴趣、职业价值、人与职是否匹配,从而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明确阶段学习目标,避免人生“陷阱”,在发掘自身内在潜能上不断探索和发展,从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3.规避择业过程中的一些误区,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护理专业被国家“六部委”列为紧缺行业,陕西省各地市级、省级院校都申请了护理专业,且相当一部分院校护理专业人数占到整个学校学生人数的30%至40%,但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盲从,同质化严重。学生和家长都把就业方向定为医疗单位,尤其是公立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民营医院、养老、母婴及其他涉医单位鲜有关注,结果导致理想的单位进不去,小单位、私立单位等不愿意去,造成就业率严重下滑。因此,在高职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树立职业目标,确定与目标相契合的职业发展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练好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就业机会。

二、大健康观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

1.设置与医学生相匹配的职业生涯课程辅导

在教材选择上,优选有针对性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从2017年9月开始,我院自主开发编写教材,开发了由课题组成员李晓莉主编、巨鲜婷等副主编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校本教材,此教材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针对性、规范性等优点,针对护士资格证考试的相关要求,医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法规、医学生面试技巧、笔试注意事项等内容加大了编写力度,新增了大量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我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增加实践与理论的课时比例,第一课堂课程总课时24节,其中理论16节,实践8节,第二课堂总课时6节,第二课堂参照《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考核细则》相关条款,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和主题非常明确,以主题班会、专栏宣传、活动举办等形式开展,通过由浅及深的教育,逐步引导其与社会职业相接轨[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由具有医学背景、临床背景、学生管理经验等人员组成精干的师资力量,对校内教师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外引具有医学背景或者有行业经历的指导师资,积极鼓励、争取教师团队取得专业的职业指导师资认证。在授课方法上,强化实践性,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性加入小组体验教学、信息化教学,如在自我认知模块开展霍兰德测评、EQ情商测评主体测评,引入案例设置医学生职业生涯问题或情景等,分小组开展职业生涯讨论与探索,让学生参与职业场景之中,同时通过构建和完善课外实践体系,成立“护士成长沙龙”协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参观医疗单位、医药企业、养老院、母婴机构等活动锻炼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岗位需要,对照检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及时作出调整。

2.分阶段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课程设置中我院分阶段进行,一年级主要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岗前宣誓、生际交流等初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加强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发展认知,同时进行规划的方法指导。二年级倾向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等,从而引导、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信心。三年级重点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就业形势分析讲座、开展招聘会等。

3.树立全员职业就业思想教育的意识,建立有效运行的机制

自2018年开始,我院学管部门为了加强就业工作的整体布局,落实就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学生就业观的形成,结合我院就业工作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意识不足及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发展不了解等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制定《医学院就业指导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通过开展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启迪学生,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引领和示范职业规划实践,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学习与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从根本上唤醒大学生的就业自主意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学生多元、优质就业。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生的影响

1.明晰目标,提升竞争力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优选并且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医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明晰职业目标,逐步树立大医精诚的职业观,夯实未来行动计划基础。这是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医学生职业追求的指明灯[2]。医学生只有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引导价值取向,培养人文精神

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和职业价值观,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对就业单位、工作环境、经济收入等方面有不切实际的要求[3]。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将大健康观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在其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引导医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我院通过开展大健康观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对师资力量进行遴选,教师在课堂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课堂对学生专业所需的护生素养进行引导,在课堂列举古今中外行业人物、专家榜样事迹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厚的人文精神、体会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让这些认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中播下仁爱、博爱的种子,从而强化他们的医德情操[4]。

3.就业率攀升,健康产业就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通过开展大健康观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院学生就业率明显提升,尤其是在医学生就业竞争相对比较激烈的情况下,通过开展母婴、养老专场招聘会,带领学生参观、走访养老、母婴行业,愿意前往这些单位就业的学生明显增多了,就业数据显示,同比2017年,2018年我院学生在大健康相关行业就业人数从2017年5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提高至2018年的123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4%),截止到6月中旬,我院在该行业就业人数已达到249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9%),有相当一批学生已经走上管理岗位,成为就业模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2016。

[2]刘玉霞:《医学生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

[3]符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

第5篇:母婴护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妊娠期糖尿病;血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产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收的11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循证组,各56例。对照组年龄24~31岁,平均(26.78±3.11)岁,孕周26~35周,平均(30.44±3.45)周;循证组年龄23~32岁,平均(26.92±3.33)岁,孕周27~34周,平均(30.11±3.54)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选入患者与妊娠期糖尿病有关诊断标准相符,经过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所有患者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标标准:存在心、肺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人工受孕者;严重认知障碍者[2]。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开展健康指导,向其详细讲解妊娠期糖尿病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案,并指导其健康饮食,督促其合理用药。循证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①循证问题提出:根据患者病情发展、血糖监测结果以及患者实际需求,提出相关护理问题,包括如何进行有效的健康指导、如何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如何预防低血糖反应、如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等。针对相关问题科室内部探讨出针对性护理优化措施,融入到常规护理流程当中;②循证支持:科室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查询、以往护理经验总结,并结合患者病情变化、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基于患者实际需求,制定护理方案;③循证护理具体实施: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实际认知情况,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让其科学认识自身病情。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向其讲解成功治疗案例,消除其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使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指导患者自我胎儿监护方法,休息时尽可能保持左侧卧位,预防胎儿宫内窘迫。根据血糖测定值协助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严格控制糖分摄入,要求患者家属配合监督,做到三餐定时定量。嘱咐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纤维素的食品。以热量为30~35cal/kg进行配餐。可让患者多食用玉米、黄瓜、南瓜等食品。血糖方面通过注射适量胰岛素控制,明确适宜的注射时间,及时更换注射部位,包括腹部双侧、大腿外侧、臀部外侧以及双臂外侧。若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适当补充牛奶以及碳水化合物,必要时可给予吸氧,注射高渗葡萄糖。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水平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两者FBG、2hPBG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干预后,循证组FBG、2hPB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相对复杂,被认为与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等存在密切关联。一旦出现妊娠期糖尿病,若未能及时控制病情发展,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很多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病情认知程度不够,不能做到独立监测血糖,也不能自我调节情绪,会对临床实际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程度影响。此次研究中,循证组采取了循证护理,结果表明干预后,循证组FBG、2hPB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3]报道结果一致,说明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够进一步控制其血糖水平。循证护理由循证医学衍生而来,其主体目标为以客观、准确的科学依据为指导开展护理工作,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此来改善预后。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循证护理实施过程中,会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需求提出护理流程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方,让患者获得更为可靠的护理服务。除了关注患者病情外,护理人员会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通过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其负面情绪,并予以健康教育,让其合理认识自身病情,从而配合各项治疗。通过饮食干预、药物干预等稳定患者病情,并针对低血糖反应给予一定防范措施,确保患者和胎儿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朝梅.循证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1):125-1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