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

母婴专科护士总结精选(九篇)

母婴专科护士总结

第1篇: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健康教育母婴保健

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母婴保健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产科社区母婴保健优质护理服务,由产科护理人员走出病房,进入家庭,深入社区,进行母婴保健护理,延续了病房整体护理,深化了社区温馨服务,深得社区病家满意,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资料与方法

服务对象:产科出院1个月内的母婴人群。

服务方法:纳入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实行分区分组,责任包干制,每一责任小组由3名不同职称、不同年资的护士组成,每组承包所辖区域出院母婴的保健护理服务。

组织管理:产科社区母婴保健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管理。制定社区优质护理服务考评细则:结合邵武市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考评标准制定产科社区优质护理服务考评细则,内容包括承包母婴服务的数量,母婴月子管理,母婴服务工作质量,母婴健康知识宣教,社区服务满意度等。

产科社区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管理:结合母婴具体情况,评估月子母婴健康状况,列出护理问题,实施动态评价管理,针对性地进行母乳喂养技巧指导、婴儿抚触、婴儿游泳、科学育儿、产后指导等产科社区母婴保健。

注重反馈,持续改进产科社区母婴保健护理服务:针对社区母婴保健工作,每个月召集社区母婴保健服务小组成员意见工作会,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评价护理服务效果,找出社区母婴护理服务缺陷,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评估,调整实施计划,落实优质护理,为社区产科母婴提供更切实、有效、便民的服务。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对200户社区母婴护理服务情况评估调查:产妇护理技能评估,见表1。

婴儿照顾技能评估,见表2。

产科社区母婴护理服务质量比较,见表3。

调查资料显示,以人为本,开展产科社区优质护理服务直接为母婴提供科学、系统、全程、专业、全面的产科照顾、母婴帮助、健康教育、护理服务。产妇及家属获得健康知识、产妇护理技能,婴儿照顾技能得到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高,母婴不良事件发生数减少,产妇及家属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

讨论

探索了一条产科社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在产科社区母婴保健工作中纳入整体护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是当代护理学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整体化护理,代表了妇产科护理发展趋势。社区母婴护理服务质量评价,将产科护理工作发展与社区母婴保健需求相结合,积极为社区母婴提供整体化、个性化、连续性的产科科学专业的保健护理服务。

深化了产科护理实践,丰富了产科护理工作内涵:产科社区母婴保健护理服务,注重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社区母婴保健的家庭指导,并能根据个体差异为社区母婴人群提供人性化健康教育、专业性整体护理服务,有效提高了社区民众的母婴保健意识和保健技能。

增进了护患友谊,提高了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产科社区母婴保健优质护理服务中,通过护士为母婴提供主动、温馨、满意、优质的护理服务,保障了母婴安全,这种主动寻找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的优质护理服务,使社区人们真切感受到产科护士的爱心、关心和责任心,进一步和谐护患关系,增进了护患友谊,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

更新了产科专业知识,提升了护士业务水平:随着人们对社区母婴保健需求的提高,不断加强母婴保健人员的师资培训,专业技能的提高,才能较好地为人们提供更科学、更专业、更人性化的社区母婴保健护理服务。产科社区母婴保健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当护理面向社会,走向社区,贴近母婴,帮助人们更好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之时,自身素质也有了质的提高和飞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卫生保健意识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已经从“有病就医”的传统观点迈向了预防保健的全新理念,即打破常规、开拓创新、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产科社区母婴保健工作纳入优质护理服务之后,更注重“以人为本”,以“母婴为中心”的整体服务质量,极大提高了社区母婴保健护理质量,很好满足了社区家庭的需求,保障了母婴安全,促进了母婴健康,实践证明,优质护理服务推进产科社区母婴保健工作。

参考文献

1蒋莉.产科助产士阶段式培养的方法及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07,4(5):206-207.

第2篇: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

1.1对象将2的9年8一12月在我院母婴同室病区的产女3作为调查对象,由医院优质服务办公室和病区咨询台护士负责调查。为征得产妇对护理新方法较为真实的感受,在产妇出院前发放调查表,逐项说明,填毕收回,每月汇总。

1.2方法(l)出生后正常新生儿实行母婴同室,护士在病房为新生儿床旁沐浴、新生儿床旁抚触、新生儿床旁换尿布、新生儿床旁臀部护理、新生儿床旁宣教等,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向妈妈宣讲育儿常识及注意事项。(2)《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在成都市卫生局《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基础上自行设计,内容设计护理方面的有:护士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人院接待、健康教育,护理服务的及时性5个方面7个问题,设“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没接触”等5个选项。以无记名形式在相应的选项画“丫”的形式答卷,7个问题填写完整的视为有效问卷,7个问题选项中有幸1项未填的问卷为无效问卷。5个月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98份,有效率99.9%。(3)母婴同室护理不良事件按我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作为判断标准,包括护理投诉、新生儿腕带滑脱未及时补上、新生儿臀红,烫伤等内容。统计分析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后发生的不良事件与封闭式操作模式发生的不良事件同期相比的结果。

2结果

2.1产妇对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前后的满意度比较。

2.2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次数。

3讨论

第3篇: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

方法:选取140对母婴,依照床号奇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予以传统护理服务,对比两组家长角色适应、健康知识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父母角色适应70例、健康知识掌握67例、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66例,护理满意度100%,父母角色适应率、健康知识掌握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及综合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结论: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运用可帮助产妇尽快进入母亲角色、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及新生儿护理技能,有助于母婴健康,且可提升产科护理效益。

关键词: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 优质护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53-01

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护士不仅要规范完成产妇与新生儿的围产期护理工作,还要为家属及产妇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导与疾病预防工作,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有助于推动产后母婴健康指导、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教育工作,还可帮助产妇及配偶尽快适应父母角色,对家庭、社会意义重大[1]。本次研究在产科护理中运用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父母角色适应率、健康知识掌握率等改善效果显著,现将具体的护理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140对母婴,依照床号奇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0对母婴,产妇均初次分娩,无精神障碍与其他重大疾病,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8.9±5.4)岁;顺产44例,剖宫产26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41例,高中22例,初中及以下7例。对照组70对母婴,产妇均初次分娩,无精神障碍与其他重大疾病,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4±3.6)岁;顺产46例,剖宫产24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40例,高中23例,初中及以下7例。两组产妇年龄、产次、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予以母婴同室床旁护理:责任护士“一对一”个性化护理并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在产妇床旁进行新生儿抚触、沐浴、换尿片及预防接种等操作,并在规范完成每一项操作的同时,为产妇分步讲解操作要点及技巧[2],并在反复示范之后知道产妇及家属共同学习直至掌握新生儿护理工作。帮助产妇正确喂养新生儿,直至产妇完全掌握正确喂养方法;讲解护理、抚触的重要性,引导产妇正确护理及完成新生儿抚触;帮助家属及产妇熟练进行新生儿沐浴和换尿片的工作。通俗易懂地讲解产后新生儿、产妇健康护理工作要点,着重讲明产后注意事项、常见症状及正确处理方式、新生儿常见生理表现和处理方法,引导产妇平衡营养供给、正确产后活动、定期产后复查及正确避孕。讲明新生儿出生后各种疫苗的作用及接种阶段、接种方法,鼓励新生儿预防接种[3]。

1.2.2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护士每日集中将新生儿抱至专用婴儿沐浴间完成脐带消毒、抚触、沐浴,并集中在治疗室接受预防接种。需要健康教育时向产妇及家属集体讲解新生儿、产妇健康护理问题及产后注意事项、常见症状及正确处理方式、新生儿常见生理表现和处理方法,发放产后产妇及新生儿营养支持手册[4]。

1.3 评价标准。护理满意度评价及健康知识掌握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专业程度、健康知识及护理技能讲解情况、实际护理效果、日常沟通交流共5项目,单项20分,满100分,总分≥80视为护理满意;健康知识掌握分产妇健康与新生儿健康两大模块,单个模块50分,满100分,总分≥80分即为健康知识掌握[5]。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通过抚触、沐浴、喂乳、臀部护理等各项目实际操作规范程度考察是否掌握。掌握健康知识、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良好,愿意接触新生儿,便视为角色适应良好。

1.4 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父母角色适应70例、健康知识掌握67例、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66例,护理满意度100%,父母角色适应率、健康知识掌握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及综合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女性产后生理上、心理上发生很大变化,不仅需要经历对母亲角色的适应过程,还需要学习母乳喂养、新生儿抚触、沐浴、臀部护理、自身产后健康护理,这个阶段学习和适应内容繁杂,因而需要更人性化、更科学的护理模式辅助保证产后母婴健康的关键所在。

本次研究采用的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护士与产妇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将传统护理模式中相对分离和独立的产妇、婴儿护理工作合并起来,新生儿脐部护理、抚触、沐浴等护理工作均在产妇床旁开展,产妇可无障碍接触新生儿各项护理工作,不仅增进了母婴感情、促进产妇尽早适应母亲角色,护士还在各项规范的护理工作中增进了与产妇的沟通、交流、指导工作,充分尊重和维护了产妇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护权[6],同时也让护士与产妇关系、家庭内部关系更加趋于和谐化。

在母亲床旁完成护理操作,每时每刻都在为产妇示范新生儿护理方法,并可在实际护理操作的同时,为产妇及家属分步讲解并加以指导,产妇和家属也可现场参与到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并及时得到护士的纠正和指导,充分调动了产妇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产妇、家属更好地掌握育儿技能及产妇健康护理技能。另外,在床旁护理的模式之下,产妇更易主动接受健康教育工作,对各类健康知识掌握效果更佳[7]。

实施母婴床旁护理,产妇更好地学习自我产后护理与新生儿护理技巧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身为母亲的幸福、骄傲与责任,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母亲角色,并很快消除产后抑郁、焦虑等情绪,亲子互动效果更好,母亲更有信心和成就感,并及早将自我关注变成新生儿护理为中心的关注模式。本次研究中父母角色适应70例、健康知识掌握67例、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66例,护理满意度100%,父母角色适应率、健康知识掌握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及综合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综合素质及技能掌握有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丰富、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还需要有精湛的护理操作能力及卓越的沟通技巧,如此方能更好地服务于产妇与新生儿,完成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技能指导、产后心理干预、母婴感情培养于一体的繁杂的护理工作。

本次研究中开展的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以家庭为中心、以人为本、人性化护理,以促进家庭和谐与母婴健康为最终目标,帮助产妇尽快进入母亲角色、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及新生儿护理技能,全面优化产后护理工作、改善护士职业形象、拉近护患距离、和谐家庭关系、增进母婴情感,提升产科护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晴,顾幼丽.新生儿床旁护理在母婴同室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632-634

[2] 冯瑜,李云芳.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2):26-27

[3] 杨晓玲,张颖.母婴床旁护理在母婴同室的应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7):196-197

[4] 舒红琴.床旁护理在母婴同室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8):45

[5] 徐丽.新生儿床旁护理在母婴同室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2):25-27

第4篇: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

母婴同室可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乳喂养,利于产妇恢复等优点,但由于新生儿的调节中枢及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客观原因,导致母婴同室中的新生儿存在着一些医疗安全隐患。笔者通过分析母婴同室区内新生儿潜在的安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管理对策,通过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确保了新生儿安全,减少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共有10253例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住院时间最长21天,最短18h,平均6.5±3.1天,均为母乳喂养;入母婴同室条件:胎龄>37周,体重>2500g,出生后新生儿无窒息,Apgar评分>7分,家属自愿要求照顾新生儿者。

1.2 新生儿安全问题 10253例新生儿中共80例(7.8‰)存在安全隐患,其中新生儿院内感染26例(32.5%),新生儿呛奶窒息18例(22.5%),新生儿低血糖12例(15.0%),新生儿暑热综合征8例(10.0%),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5例(6.3%),新生儿烫伤4例(5.0%),新生儿压伤2例(2.5%),新生儿摔伤1例(1.2%),其他损害4例(5%)。

1.3 处理与预后 80例新生儿经过积极处理,及时好转者28例(35.0%);52例(65.0%)转入重症新生儿室进行治疗,经专科治疗后治愈50例(62.5%),死亡2例(2.5%),分别为新生儿呛奶窒息1例,不明原因1例。

2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2.1 院内感染 母婴同室区内空气、物品、工作人员的手消毒不严格;新生儿使用的衣物、被褥、毛巾消毒不严格;母婴同室区内通风不好,造成空气不新鲜;探视人员过多易造成交叉感染;家属无菌护理观念不强,未做到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均需仔细洗手,易发生新生儿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等医院内感染疾病。

2.2 护理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 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观察不仔细;专科知识掌握不够;新生儿出现异常表现不能准确判断及给予相应措施;部分表现责任心不强,操作手法不规范;缺乏对产妇进行育儿的指导能力。

2.3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缺陷 护理人力安排不合理,排班公式化,出现了人力不足的薄弱时间段,护理工作偏重于治疗,忽略健康教育,减少了对病房的巡视和对新生儿的观察。

2.4 产妇及家属不科学的喂养方法 产妇及家属不重视清洁卫生;缺少喂养新生儿的经验;对医学知识不了解;少数祖父母辈会采取传统而不科学的喂养方法,如给新生儿喂开口汤,出生后最初几天不喂初乳等;缺乏对新生儿观察知识的了解,对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常见症状如呕吐、发热、青紫等无法判断而延误治疗时间。

2.5 社会因素 外来打工者因工作或生活原因造成无人照顾或家属长时间外出不归;因重男轻女思想引发性别歧视给女婴带来的危险;由于利益驱使有违法犯罪人员在母婴同室区内进行偷盗事件;但这些现象可能成为母婴同室区内新生儿不安全的潜在危险。

3 防范对策

3.1 加强制度完善、落实和教育工作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从法律和业务上严格规范产科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使全体医护人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也是职业保护,需时时牢记医疗安全,定期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护理措施。定期举办专科护理培训、专科护理查房、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考核等。科室责任护士及护士长按制度落实每日与每周的考核工作。护士长随时检查督促护士工作,每周召开患者座谈会,倾听产妇和家属对护理诊疗工作的意见,及时改进,对潜在隐患进行妥善处理,保证护理安全。

3.2 加强母婴同室区的感染管理 加强手卫生管理工作,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手是医院内细菌的主要传播媒介[1]。针对这种现象,严格要求护士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并成为其自觉行为,接触新生儿时做到“每触必洗手”;严格落实室内环境卫生,母婴同室区室内每日通风换气2~3次,每次15~20min,每日湿扫地2次,床旁柜每日用1%消洗灵擦洗1次,认真落实晨晚间护理,保证床单的整齐,新生儿床单用品一旦污染立即更换,母婴出院后对室内空气、物表全面彻底消毒,每月对母婴同室区的空气、物表、工作人员的手进行院感监测。

3.3 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从不同角度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2] 严格掌握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操作常规,熟悉护理安全制度及风险防范预案;定期检查母婴同室的设施;母婴同室区护理人员坚持规范着装,保持服装清洁,避免交叉感染,护理人员不留长指甲,不染指甲油,不戴戒指,一律穿平跟防滑工作鞋,不穿高跟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重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流程。

3.4 加强产妇及家属健康教育,纠正产妇及家属不科学的育儿观念 加强对产妇及家属安全知识的宣传:(1)对产妇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2)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以免发生意外;(3)教会产妇及家属防范新生儿坠床、窒息、烫伤、冻伤等情况的护理方法;(4)告知新生儿鉴别标记的意义;(5)严格执行新生儿核对制度,新生儿沐浴或治疗需要暂时离开返回时,应请产妇核对新生儿鉴别标记进行确认;(6)开设病区育儿学校:目的是及时提高家长护理新生儿的水平,由于我院收治的较多的农村患者,产妇和家属普遍缺乏卫生保健和科学育婴知识,加上陈旧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生儿护理中的安全隐患。通过防范措施的落实,控制护理缺陷、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由于笔者加强了母婴同室区新生儿的护理与管理,尽最大努力杜绝母婴同室区内的安全隐患,母婴同室区内的新生儿意外事件明显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医患纠纷矛盾大大减少,医院也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5篇: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

【关键词】产科护理;母婴床旁护理;母婴知识与技能;满意度

部分产妇由于缺乏母婴健康知识及婴儿护理技能,常在产后出现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产妇及新生儿均有消极影响。传统的护理模式多为不同岗位人员在不同场所进行,不仅阻碍产妇学习婴儿护理知识与技能,还易导致新生儿感染。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顺应时展与母婴需求而孕育的人性化护理模式[1]。近年来,我院在产科护理中实施母婴床旁护理,获得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

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产妇中随机抽取470名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30名和观察组240名。对照组:年龄24~28岁,平均(26.1±1.2)岁;孕周35~40周,平均(37.2±1.1)周;体重64~80kg,平均(70.2±2.1)kg。观察组:年龄24~29岁,平均(26.4±1.3)岁;孕周35~41周,平均(37.6±1.4)周;体重65~80kg,平均(70.3±2.1)kg。两组产妇基本情况接近。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新生儿沐浴地点安排在专门的沐浴间,在治疗室对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预防接种。健康知识教育集中在教育室进行,主要通过播放相关影片让产妇了解喂养母乳的方法、处理产褥期常发病等知识。

1.2.2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具体如下:先确定好具体的医护人员安排,以小组责任包干制为基准[2],每个小组安排若干名护士,每名护士皆需接受常规护理、新生儿抚摸、新生儿沐浴及母婴健康知识教育等相关护理培训[3],通过考核后上岗。指定责任小组负责相应的母婴护理工作,其中护理及健康教育均在产妇床旁进行,护理主要包括新生儿抚摸、沐浴及皮肤护理等,而健康教育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开展,主要宣讲内容为产褥期多发病的解决办法、正确喂养母乳的技巧与注意事项、新生儿抚摸及沐浴等,护士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指导与纠正产妇的操作方法。

1.3效果判定标准①

根据我院相关规定自主制定判定标准,检查产妇对母婴健康护理技能(抚触、母乳喂养、沐浴、脐部护理及臀部护理)的掌握情况,由3名医护人员组成评定小组进行评分,每项分值20分,取3人的平均分,累计五项评分得分越高说明产妇掌握程度越好。②根据我院护理情况自拟一份调查问卷评价护理效果,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耐心、细心、技术熟练程度、健康教育熟悉程度、及时处理产妇需求、对护理人员是否信任及满意。问卷共10道选择题,满分为100分,8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母婴健康护理技能掌握情况比较(表1)

观察组产妇在母乳健康五项护理技能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产妇对护理满意情况比较(表2)观察组产妇

对护理总满意率为97.5%(234/2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0%(200/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6,P<0.01)。

3讨论

在妇产科室中,部分产妇对健康与育儿知识了解不足,分娩后极易出现不良情绪,对其开展有效的护理服务干预尤为重要。传统妇科护理模式中,护理服务开展的场所多变,育儿护理与健康知识宣讲等分离,护理效果欠佳。突破传统护理模式的束缚,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运而生,更突出护理服务对产妇的人性化、人文化的关怀。相较于传统模式,该模式更关注产妇、新生儿的实际需求,在确保两者健康的基础上,为母婴情感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要求下,护理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再上岗,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4]。而采取在母婴床旁实施抚触、沐浴等护理及健康教育宣讲,通过专业人员熟练的演示,产妇可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消化并运用相应知识,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另外,在医护人员面对面的护理教育中,若产妇对操作步骤理解不清晰可及时询问,如此突出了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人性化,提高了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在母乳健康五项护理技能得分、对护理总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应用母婴床旁护理可有效提升产妇对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的能力,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高超,封秀玉,莫丽霞.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临床实践的新进展[J].护理杂志,2014,31(16):41.

[2]贾艳妮,孙婷婷,熊莉华.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焦虑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4):120.

[3]朱利娜,王养娥.母婴床旁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5,28(1):112.

第6篇: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

【关键词】 优质服务;满意度;预防保健科;婴儿母亲

【中国分类号】 R9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49-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不仅关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关注服务水平的进步。近年来,卫生部尤其注重"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在临床中的具体体现,因此,目前优质服务已普及到各级医院的临床。2009年至2011年我院预防保健科把优质服务的具体措施贯穿在婴儿首次来科室预防接种的全程中,提高了满意度。

1一般资料

本组对象308例均为首次到预防保健科进行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的母乳喂养的婴儿。孕周37~40周,出生体重3700~3900 g,Apgar评分8~10分。母亲均为初为人母,平均年龄29±1.6 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42例,中专44例,大专以上207例。

2优质服务措施

2.1电子呼叫系统 避免就诊时的拥挤及母亲站立等候的疲劳,利于母亲的休息。

2.2喂养指导 向母亲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保证4-6个月充足的母乳喂养,6个月后及时添加辅食,避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预防新生儿喂奶发生溢奶措施(新生儿竖着抱起,并用手在新生儿背部拍两下,将吞入胃里的空气排出)。

2.3健康宣教 通过墙报、宣传册及工作人员的一对一方式进行:① 预防接种:按时完成基础疫苗的意义、暂时不宜接种疫苗情况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②早期发育:让家长多拥抱和抚摸及通过语言、唱歌、音乐与婴儿交流,以促进其智力发育及与父母的情感联系;④婴儿常见病的预防知识:强调家长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和更换衣服,预防呼吸道感染,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气管炎、肺炎)的要点。⑤预防小儿意外伤害;强调喂奶或喂药可能引起窒息潜在危险及简单的急救处理方法。⑥综合指导:孩子的哭闹原因分析,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人多聚集的地方,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饮食以及大小便习惯。

2.4提供哺乳及母亲间交流环境 哺乳便于母亲及时的抚慰婴儿;初为人母的母亲通过互相的交流提高育儿的经验,医务人员参与其中,以便更能提供科学的综合指导。

2.5协助照顾小孩、缴费 使母亲真正感到医院人性化服务的温暖,从而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6热线咨询电话 将咨询联系方式告知家长,以便随时咨询。

3满意度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在婴儿母亲结束来医院目的后,护士直接与母亲交谈,母亲对问卷理解后逐项填写,当场收回。凋查表内容见表1,答案设计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有效问卷308例,有效率100%。

4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婴儿母亲对护士态度及其健康宣教和便民措施满意度均为100%,对所提供的其他优质服务措施未出现不满意现象,见表1。

表1 308份有效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

5讨论

5.1预防保健对儿童的影响 预防保健科是对健康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供防范疾病及健康成长所需知识的场所,它需要护理人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满足儿童及家属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因此,预防保健科的医务人员可以称得上是初为父母照顾宝宝的"老师"。

5.2优质服务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健康观念的改变及医学服务理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儿童保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医院预防保健科充分以健康专栏、标语、图片、咨询等多种方式向家长宣传集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婴儿保健知识,以达到家长主动配合医务工作者和增强家长为婴幼儿定期到医院保健的意识[1]的目的。另外,保健科设立的咨询电话,方便家长对育儿知识的咨询,缩短家长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的为家长服务。

而为小孩及家属提供"情感"、"亲情服务"的服务[2-3]可达到宝宝父母与医务人员建立伙伴关系及提高满意度的目的。我院预防保健科通过热情温馨的健康宣教、发放健康处方、电话咨询、人性化的便民措施(哺乳及母亲间交流环境)、亲情式的协助照顾小孩等优质服务措施,使初为人母的宝宝母亲减轻了心理负担,尽早进入母亲角色,从而提高了母亲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6小结

总之,健康宣教、电话咨询、便民措施等人性化的优质服务能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利于医院对社会的影响及增加医院的社会效益。由于家属照顾宝宝、工作忙、睡眠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家长身心疲惫,各种负性情绪应运而生,因此多种形式(电话、信息、网络课堂)的健康宣教延伸到家庭(预防针温馨提醒、体检)及共同抚养健康宝宝、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是我们预防保健科日后发展的主要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菊兰.健康教育在婴幼儿保健门诊中的应用体会. 齐鲁护理杂志,2006, 12(1):69.

[2] 刘静秋.如何建立新型护患关系[J].中国护理杂志,2006,3(11):173-174.

第7篇: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

1、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科分娩总例数为2827例,剖宫产1545例,占54.7%。剖宫产产妇年龄在19~45,孕周在35~42周。第1胎2608例,第二及以上219例。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96%,产后随仿一个月内纯母乳喂养达92%。

2、护理措施与体会

2.1产前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我院建立了孕妇学校,对前来进行产前检查及住院待产的产妇进行相关知识宣教,通过录像、图片,模型宣传资料,将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喂养技巧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孕妇及其家属,使他们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2.2早接触、早吸吮 婴儿剖宫产娩出后互母亲行面颊皮肤接触,回母婴同室病房后,将产妇输液管、导尿管固定在妥善位置后,由护士协助母婴皮肤接触,并吸吮乳头30min以上,其间鼓励产妇与新生儿进行情感联系,可以采用目光、语言、抚摸的方式交流。母婴早接触、早吸吮,能增进母婴感情,消除术后疼痛和烦躁不安带来的负面情绪,促进乳汁分泌,实行母婴同室,要求产妇按需哺乳,正确的监督指导,使产妇及家属对有关知识的认识提高,从而能积极、正确、及时的喂哺婴儿。

2.3健康教育 ①饮食指导:术后6h后即可给予既营养又易消化的流质饮食,肛门排气后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汤类,以利于乳汁分泌。②保证睡眠与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快,以利于乳汁分泌,教会产妇养成与婴儿同点睡眠习惯,每天睡眠时间累计8~9h。③乳房护理:每天喂奶前用温水擦洗乳头,保持乳头清洁,当发生乳头皲裂时,在喂奶完毕后将乳汁涂在乳头上。④鼓励产妇早期活动;早期活动能增加乳汁分泌,而剖宫产术后,手术切口疼痛和子宫复旧痛是阻碍产妇早期活动的主要因素,护士除教会产妇正确的活动方法外,还应耐心的解释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2.4术后镇痛 既往剖宫产术后,产妇由于疲劳、切口及宫缩疼痛使得产妇心理、生理诸多不适,不愿接受早吸吮。近两年我科采取剖宫产术后使用硬膜外时空镇痛(PCEA)治疗,非常明显地减轻了产妇术后疼痛反应,同时又易于接受早吸吮。产妇回病房后责任护士及时协助母乳喂养,增加哺乳次数,使用(PCEA)治疗的产妇多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使得催乳素分泌增加,刺激乳腺分泌,在病情许可情下,固定好镇痛泵,鼓励产妇半坐卧位或环抱式哺乳。

2.5 心理护理 母亲的情绪直接影响母乳喂养质量,内心焦虑、情绪抑郁可使乳汁分泌大大减少,因此要做好剖宫产术后的心理护理。与产妇家属进行思想交流,找出产妇焦虑的原因并加以分析、疏导,使产妇以良好的心态渡过产褥。

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纯母乳喂养在产妇心中的重要性,消除了剖宫产产妇的思想顾虑,缓解了由于剖宫产带来的身体不适,辅以合理营养,并加以正确指导使产妇泌乳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增加了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大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的质量。

第8篇: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产妇;母乳喂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99―01

母乳喂养是一个自然的、传统的喂养方法。纯母乳喂养4-6个月婴儿的患病率比人工喂养婴儿的患病率低2.5倍,因患腹泻致死的人数要低25倍。我院产科对95例存在母乳喂养问题的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情况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5月-2012年11月在我院分娩存在母乳喂养缺陷的初产妇95 例,年龄18-35岁,阴道分娩64例,剖宫产31例。文化程度:小学14例,初中32例,高中24例,大专16例,本科9例。均无母乳喂养禁忌。

1.2影响母乳喂养原因:产妇精神因素:信心不足、情绪过度紧张、怕羞或认为哺乳会使体形改变而拒绝;哺乳姿势掌握不正确,不能进行有效吸吮而使用其他喂养方法;受陈旧观念影响,产后营养不合理及对初乳认识不足,认为产后3天才开始有母乳,3天内不进行母乳喂养,失去了早吸吮增加乳汁机会;、疾病,孕晚期未进行保健,导致喂哺困难。

1.3护理方法

1.3.1产前准备:在孕期及住院期间以书面宣传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益处:母乳中所含营养物质最适合婴儿消化吸收,生物利用率高;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蛋白和免疫细胞,母乳喂养能明显降低婴儿腹泻、呼吸道和皮肤感染率;吸吮时的肌肉运动有助于面部正常发育,且可预防因奶瓶喂养引起的龋齿;母乳喂养时婴儿与母亲皮肤频繁接触、母婴间情感联系对婴儿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有重要作用;母乳温度适宜,喂养婴儿方便[1];告知产妇母乳喂养不仅不会影响体形,还有利于恢复体形,克服产妇焦虑不安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1.3.2产后指导: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由产房护士负责早吸吮指导,剖宫产的新生儿由责任护士负责在母亲返回病房后进行早吸吮指导,尽最大努力促使首次吸吮成功。新生儿刚出生的30分钟内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及吸吮,为母乳喂养奠定了基础。不给新生儿母乳以外的食物或奶瓶、橡皮等做安慰物,使新生儿形成清晰的吸吮记忆和反射,有利于乳汁分泌。在产后的2小时内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了解早接触、早吸吮的重要性。正确母乳喂养姿势的指导,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并用温开水清洁及,肌肉放松,可选择坐位或侧卧位,一手拇指放在上方,余四指放在下方,将和大部分乳晕放入新生儿口中,用手扶托,防止堵住新生儿鼻孔,保持充分有效吸吮。让新生儿吸空一侧后,再吸吮另一侧,哺乳后戴合适棉质乳罩。实行母婴同室,有利于母子感情的建立。坚持日夜哺乳,按需哺乳,哺乳时间及频率取决于新生儿的需要及乳母感到奶胀的情况。

1.3.3饮食指导:顺产后1小时可让产妇进流食或清淡半流食,以后可进普通饮食;剖宫产术后6小时可进食少量米汤、鱼汤等汤食,禁食糖、奶类,排气后可进半流食,排气后可进普食。食物应富有营养、足够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和水分;多饮汤食,如鸡汤、鱼汤、猪脚汤等都是帮助下奶的食物,且要少量多餐;禁食含有麦芽及神曲的食物或药物,以防退乳。产妇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放松,疲劳和紧张会影响下奶的过程和奶水的供应,并养成和婴儿同步的作息时间,才能保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才能充分泌乳。

1.3.4护理:乳胀多因过度充盈及乳腺管堵塞,哺乳前热敷3-5分钟,并按摩、拍打、抖动,频繁哺乳、排空。皲裂时哺乳前湿热敷3-5分钟,挤出少许乳汁,使乳晕变软,以利于新生儿含吸和大部分乳晕;哺乳时先吸吮皲裂的一侧,以减轻对另一侧的吸吮力;哺乳结束时,用示指轻压婴儿下颌,等婴儿放下后再把婴儿抱离,切忌强行拉出;哺乳后挤出少许乳汁涂在和乳晕上,短暂暴露和干燥。扁平、凹陷者,由责任护士在矫正凹陷时,每示范一个动作后将其简要的原理及要领告知产妇,鼓励积极动手效仿。指导产妇揉捏颈部,刺激泌乳反射,使突起;或采用十字法牵拉,反复数次,使突出。如若仍不能使突出者,可使用辅助,即用清洁的辅助薄膜紧贴产妇的,让新生儿充分含接辅助,通过吸吮将母亲及大部分乳晕吸入。经过多次喂哺后,凹陷纠正后即可去除辅助[2-3]。

1.3.5重视产后回访:产妇出院前必须掌握正确的含接姿势,正确处理乳胀,掌握挤奶方法,方可出院。责任护士在产妇出院后第3-7、第15、第30天、各做1次电话回访,询问母乳喂养情况及健康指导,必要时上门访视。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 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本组产妇影响喂养因素的变化见表1。

2.2 本组产妇产后回访新生儿喂养情况见表2。

3 讨论

影响母乳喂养的主要原因是产妇具有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因素。通过加强母乳喂养的宣传教育,产后针对不同心理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进行耐心、细致、具体的母乳喂养指导就能使母乳正常进行。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产妇对产褥期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母乳喂养对家庭来说经济又方便,又使产妇身体恢复加快,新生儿的吸吮可促进产妇缩宫素的产生,使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母亲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危险性;哺乳者的月经及排卵延迟有利于产后恢复及延长生育间隔。提高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4]。

产后访视的普及,使医护人员走出医院,步入家庭,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鼓励并指导产妇及时参与健康护理,使产妇得到准时有效的帮助,解决各种健康问题,让产妇、新生儿真正受益,提高了产褥期保健质量,满足了产妇及家属的知识需求,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5-6]。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0-82.

[2] 梁伟珍,朱峥峥,应莉,等.增强凹陷效能提升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2,19(11A):46-48.

[3] 雷明,黄海燕,周婉平,等.缺陷产妇母乳喂养的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10A):50-52.

[4] 黄金,姜冬九.病人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67-368.

第9篇: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

【摘要】:母婴同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不可预见性的不安全因素多,如何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就成了护理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新生儿护理安全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新生儿;安全问题;对策

母婴同室作为一种新的医院管理制度在我国已广泛开展[1],其可增进母子感情,为以后的持续母乳喂养奠定基础。但由于新生儿的调节中枢及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导致母婴同室中的新生儿存在着一些医疗安全隐患。对此,我院制订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大大减少了不安全因素。现总结如下:

1新生儿在住院期间潜在的安全问题

1.1院内感染 母婴同室区内空气、物品、工作人员的手消毒不严格;新生儿使用的物品未做到一人一用;终末消毒不合理;新生儿使用的衣物、被褥、毛巾未经消毒;母婴同室区内通风不好,造成空气不新鲜;床单清洁、消毒不严格;新生儿易发生皮肤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医院内感染疾病。

1.2护理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观察不仔细;专科知识掌握不够,缺乏对产妇进行指导的能力;新生儿出现异常表现不能准确判断及给予相应措施;因责任心不强,操作手法不规范,动作粗暴,不细心造成新生儿抱错、坠床、窒息、烫伤、冻伤等现象。

1. 3管理制度缺陷 护理人员人力安排不合理,排班公式化,出现人力不足的薄弱时间段,护理工作偏重于治疗,忽略健康教育,减少了对病房的巡视和对新生儿的观察。

1. 4新生儿新项目新技术开展 新生儿抚触及新生儿游泳是近几年来产科普遍开展的护理新项目。如果没有经过规范化培训,没有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也容易导致一些意外出现。

1. 5社会因素 由于利益驱使有违法犯罪人在病区内偷盗新生儿的恶性事件,成为新生儿不安全的潜在危险。

2 对策

2. 1加强母婴同室区的感染管理① 卫生洗手: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 ,手是医院内细菌的主要传播媒介[2]。张贴正确的洗手程序及认真执行洗手规范的提示语,使护士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并成为其自觉行为。在接触新生儿时做到一接触一洗手。每张婴儿床备快速手消毒剂,利于护士洗手依从性。② 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③ 婴儿床单位用品一旦污染立即更换,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④病房每天湿拖地两次,通风换气两次,每次30分钟。每天臭氧消毒一次,每次30分钟。每月对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进行院感监测。

2.2不断完善母婴同室区护理管理制度 ①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如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婴儿喂养指引等。② 定期检查母婴同室的设施是否齐全,有无破损。③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④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长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尽可能合理地调配人力。有学者提出8O%的安全问题属于系统问题,从长远看,“改进系统”应比“教育员工”效果更好[3]。所以应实行弹性排班,夜间也要保证2人上班,并且高低年资护士搭配,以提高工作质量,降低安全隐患。

2.3加强学习新生儿新项目新技术的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从不同角度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严格掌握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操作常规。培养慎独精神,教育护士们在无外在监督的情况下,更加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更加耐心细致的护理新生儿,按质按量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如吐羊水或溢奶时,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防止窒息。沐浴时,先试水温,以防烫伤和凉水刺激,注意洗澡的手法正确。

游泳时注意游泳圈的大小和充气量等等。

2.4加强产妇健康教育及家属安全知识的指导, 从产妇人院至产后回到病房进行全程的有序的健康教育①对产妇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②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以免发生意外。③ 教会产妇及家属防范新生儿坠床、窒息、烫伤等情况的护理方法,让产妇及家属与护士共同承担起新生儿安全管理任务,能有效减少和防止新生儿意外伤害发生。

2. 5加强病区门卫管理①设专人值班,夜间加锁。②病区限制探视时间和人数,每次限探视人员2名,探视5分钟,12:00——14:30及20:3O后禁止探视。③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新生儿交接制度进行交接,各种治疗护理时仔细查对新生儿胸牌和2个脚踝带,新生儿离开病区时,认真查对无误才放行。

2. 6使用安全警示标识。全院有统一的新生儿安全警示标识,如“抱我前核对妈妈的姓名了吗?”,“抱我前洗手了吗?”,“环抱新生儿请勿站立门后”等,警示牌醒目、清晰、规范、易懂。

3小结

通过加强对母婴同室区护理安全管理, 以新生儿为中心,把新生儿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增强护理安全意识,预防为主,降低护理安全风险[4],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自采取预防对策以来,由于我们加强了母婴同室病房中新生儿的护理,杜绝了新生儿在母婴同室中的安全隐患,无1例母婴同室中的新生儿死亡,大大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使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促进了医院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顾玉琴.母婴同室管理模式的利弊与改进方法[J].护理研究,2005,19(8A):1482—1483.

[2]牟玉英,王新.不同病区医护手监测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5):440—44l. 